水源地保护工程措施(通用11篇)
摘要:日照水库是日照市城区的主要供水水源地,曾一度因水库上游农村面源污染、石材加工废水污染和交通事故污染隐患等问题,对水库水质和城市供水安全造成严重成协.近年来,日照市采取了多种综合措施,对水库存在的水污染问题和不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治理和保护.目前,日照水库水环境污染和不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控制,水源地保护成效显著.作 者:秦玉生 韩玲 韩立光 作者单位:秦玉生,韩立光(日照市水文水资源监测局,山东,日照,276826)
韩玲(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水利站,山东,日照,276812)
1、邯郸市基本概况
邯郸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区域性经贸中心, 是以冶金、能源、轻纺、建材工业为主的工矿结合的工业城市, 现辖四区一市十四县, 总面积12071km2, 全市总人口928多万, 其中市区人口299万。
2、邯郸市饮用水供水情况
邯郸市属水资源短缺城市, 尤其饮用水源则更加宝贵。目前, 邯郸市饮用水源为地表水岳城水库、羊角铺水源地及滏阳河, 现由三堤水厂 (水源地为羊角铺井群) 和铁西水厂 (水源地为岳城水库) 两个水厂提供市区生活饮用水。2008年平均日供水量19.23万吨, 其中三堤水厂日均供水量8.79万吨, 占全市供水量的45.7%;铁西水厂日均供水量10.45万吨, 占全市供水量的54.3%。
二、邯郸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源水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饮用水源水质现状
根据2008年监测结果, 邯郸市饮用水源地地下水源羊角铺井群水质符合地下水Ⅲ类标准, 岳城水库水源地除富营养化指标总氮外各项指标符合地下水Ⅲ类标准, 地表水滏阳河以氨氮-有机物污染为主, 主要污染物为氟化物、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等, 尤以氨氮污染最为严重, 除对照断面外, 均为轻度至中度污染。
2、邯郸市饮用水源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地下水资源量衰减明显。据有关资料统计, 邯郸市地下水资源量的减少幅度在每年12%左右, 其中山区地下水资源量减少1.7%,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幅度在18.7%, 降水补给量的减少为23.7%。地下水资源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干旱年份出现频率的加快和降水的减少, 同时也和开采量加大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降落漏斗有关。
⑵饮用水源地工业废水污染严重。地表饮用水源周边一些工业企业虽有治理设施, 但由于处理能力不足或不能保证设施正常运转, 仍有超标排放和偷排现象, 导致大量工业废水直接或间接排入饮用水源;同时地下饮用水源径流区和补给区部分企业工业废水的渗透, 是造成饮用水源地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
⑶饮用水源地面源污染严重。饮用水源地流域内种植农作物施用化肥和农药及沿岸居民大量使用含磷洗涤剂, 导致饮用水源总磷、总氮超标, 对其水质污染严重。
三、邯郸市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
1、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
⑴统一规划、优化水源配置、保障城市供水。邯郸市应尽快制定区域水资源规划, 包括水源的中长期供求、节水、污水资源化、水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的城市水源综合利用规划, 并作为邯郸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纳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按照水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合理确定产业规模, 优化产业结构, 立足于本地区水源的可供量, 优先保证饮用水用量, 科学合理地确立本市发展规模和产业布局。
⑵加强市区供水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强化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和管理。邯郸市要积极开展分质供水试点, 合理调配, 提高供水能力。按照优水优用的原则, 科学划分用水类别, 特别要控制好饮用水源的使用, 保障城市居民用水质量;同时应加快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供水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提高供水保证率;还应建立健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机构, 完善水质监测制度和检测手段, 确保城市供水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⑶高度重视城市污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 并纳入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 减少优质饮用水用量。邯郸市应加快城市中水回用设施建设, 提
⑷强化城市地下水源管理。地下水源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储备资源, 必须加强管理, 并逐步减少开采量, 在地下水超采区域内, 一律不准建设任何取用地下水的供水设施, 依法严肃处理私自打井, 乱开采等行为。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 一律不准新凿自备水源井和新增自备水源用户。同时根据公共供水能力状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自备井关停计划, 并认真组织实施。
⑸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 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
(1) 切实保护好市区饮用水源, 在饮用水源流域范围内建立生态保护区。
(2) 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2、政策法规保证
⑴全面推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 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 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运行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 并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申报单位应按照总量控制指标安排治理计划。
⑵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新建、扩建、改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 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对未按规定办理的项目, 必须加大处罚力度。
⑶实行饮用水源地排污总量核定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关于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 应依法实施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和核定制度的规定, 对向饮用水源地排放水污染物的重点企业 (包括新建企业) 根据水环境质量标准应进行排污总量核定。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纲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关键词:诸暨 水源 陈蔡水库 石壁水库 保护
诸暨市陈蔡水库、石壁水库是诸暨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如何保护和改善陈蔡水库、石壁水库的水质,保障用水安全,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城市水源选择原则:
水源具有充沛的水量,满足城市近,远期发展的需要;
水源具 有较好的水质;
坚持开源节流的方针,协调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关系;
水源选择要密切结合城市近远期规划和发展布局,从整个给水系统的安全和经济来考虑;(5)选择水源时还应考虑取水工程本身与其他各种条件;
保证安全供水。
二、饮用水水源地概况
陈蔡水库位于诸暨市东南部浦阳江支流开化江上游的陈蔡江上,距市区27公里,集雨面积187平方公里。1977年3月25日破土动工,1980年10月14日大坝堵口合拢。1984年5月1日封孔蓄水,1991年3月竣工,同年6月11日至13日通过省级验收。陈蔡水库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
石壁水库位于诸暨市东南部,距市区33公里。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08.8平方公里,于1958年动工兴建,1962年开始蓄水,1964年竣工验收,1992年5月完成保坝扩建。
1996年,诸暨市人民政府根据诸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陈蔡水库、石壁水库划定为饮用水源保护区加以保护,2003年正式实施陈蔡水库引水工程,使两个水库的主要功能变成饮用水源。
三、陈蔡、石壁水库水质状况与评价
根据近几年来陈蔡、石壁水库水质抽样调查显示,陈蔡、石壁二水库均不能达到其功能要求,主要超标的污染指标为总氮、总磷、石油类、氨氮、高锰酸钾指数。目前虽然陈蔡、石壁水库富营养化情况不明显,但总氮、总磷有超标现象,因此这两个水库存在一定的富营养化风险。
四、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情况种类
1、生活污水、垃圾污染
陈蔡水库集雨区(东白湖镇)内有45个行政村,共有10634户,常住人口31237人。虽然目前农村中近70%的人粪施于田地,但基本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另外有些厕所直接建在溪流边,粪尿直接进入水中,或经雨水冲刷进入河道。有的生活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甚至随意丢弃到河道和溪流边随雨水冲刷进入水库。使水体N、P含量增加和水体悬浮颗粒物增多,甚至还携带大量病原微生物。
2、农药、化肥污染
农药、化肥是水库水体N、P的主要来源之一,据调查,陈蔡、石壁水库内土地农药每年每亩的使用量大约为0.7-1公斤。
3、养殖业污染
2个水库均为水产养殖区,采用自
然放养。陈蔡水库内有7个规模不一的畜禽养殖场,石壁水库范围内有一个养猪场,另有3家畜禽养殖场。动物排泄物排放量进入水库。
4、内源污染及挖沙污染
陈蔡水库库区内有客船1只,林场运输船2只,渔场捕捞船3只;石壁水库库区内有渔场捕捞船5只采砂船4只,运沙船11只。水库内水面机动船是水库水体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造成水库石油类指标超标的主要原因。陈蔡水库、石壁水库及其上游挖沙、轧石等对水库水质产生了影响。目前陈蔡水库属于正式供水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挖沙等已在2006年11月底前关停。
5、矿山开采污染
陈蔡、石壁水库库区内有一些大理石矿、萤石矿、瓷土矿及长石矿,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对水库水质带来一定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已停产。
6、工业污染
陈蔡水库库区内的企业基本上为轻纺加工企业,没有严重的水污染企业。石壁水库库区内的企业喷水织机比较多,以家庭经营为主,比较分散。这些织机产生的废水几大部分进入石壁水库。
五、污染防治措施
1、人口控制与迁移
加强保护区内人口控制。鼓励居民外出打工和外迁。尝试生态移民工程。一切工厂、矿山和其他生产方式均应在距库岸线2000米以外进行。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
结合诸暨市新农村建设,着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陈蔡、石壁水库集雨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加快改厕改水工程建设。
3、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一级保护区内,要关停现有的小规模畜禽养殖场并逐步减少散养畜禽数量。二级保护区内要逐步减少规模化养殖场数量,并采用固液分离、环境堆肥、好氧处理、厌氧处理技术处理养殖废物,积极推行养殖——沼气——果园(田园)生态种养技术。
实施农田径流污染控制工程。通过坑、塘、池等工程措施,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流失,并过通生物系统拦截净化污染物。
4、工业污染防治
一、二级保护区内严禁新建、技改、扩建水污染企业。对于现有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关闭、停产、转产或搬迁,污染较轻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严格控制废水的排放,废水必须进行有效处理、达到标准后排放。石壁水库集雨区范围内127台喷水织机实施搬迁。
5、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
加强植被保护。加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护林、沿溪沿路风景林建设。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严禁乱砍乱伐、毁林开垦等破坏林木资源的行为。
退耕还田与封山育林。对于一些植被覆盖率低或林相差的山体应进行封山育林,25度以上的坡跟地有选择地逐步实现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下坡耕地进行“坡改梯”等治理。
库岸湿地保护与禁止放牧。
加强矿产资源管理,矿产开采企业实行关停并转。
6、内源污染防治
库区生态维护。在库区浅水区建立水生植被带,大量引种各种水生植物,种植在水库5M深范围内,建立起水生植被带,形成“水下森林”,加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并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
控制航运。严格控制航运船只,以环保型电瓶船和人力船取代机动船。
河道整治。应严格禁止在河道边滩上堆放垃圾或将垃圾直接倾倒入河道,开展河道绿地系统建设,形成乔、灌、草组合的绿地生态系统。
关停挖沙点。适时关停位于石壁水库边上的5个挖沙点。
水库底泥疏浚。适时进行水库底泥疏浚,防止沉积在库底的污染物中的营养盐释放而发生富营养化。
封库休渔。封库休渔,使得库中鱼体增大,比例趋向合理。提高对藻类的滤食,对遏止蓝藻水华起到一定作用。
加强库区旅游管理。 旅游区的开发必须坚持开放与保护并重原则。要抓好旅游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旅游开发规模及强度适当控制,防止超强度开发。
七、总结
陈蔡水库、石壁水库已经成为诸暨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 。水库的水质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对水库的环境保护、污染整治将会成为人民政府刻不容缓的任务。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发挥主人翁精神,从自我做起,积极参与到保护水源工作中来。为创建一个优质的水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蓝楠. 我国饮用水源保护法律调控的理论基础[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2] 袁中宝,李伦亮. 城市水源地保护与水源地城镇协调发展的规划途径分析[J]. 工程与建设. 2008(02)
[3] 李保刚,周克梅,林涛,陈卫. 水源地保护及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警应急的研究与实施进展[J]. 水资源保护. 2008(01)
文章对永济市水源地的.现状及其水质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了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的应急措施.
作 者:叶利 作者单位:永济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山西,永济,044500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2008 “”(3) 分类号:X52 关键词:饮用水 水源地 安全 应急保护★ 学生保护水源地倡议书
★ 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 镇江市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全文)
★ 家庭饮用水有哪些安全标准
★ 家庭饮用水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如何保障家庭饮用水安全
★ 四项限制确保无线网络信息安全
★ 城乡道路安全工作计划方案
★ 道路安全保护条例
★ 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
一、主要措施
根据《**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协调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工作,对影响饮用水源水质的陆域污染源进行监督那一世小说网 http://管理”。我局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将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行业职能作用,采取如下措施,协调做好县城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工作。
1、加强主水源黄田水库库区管理。一是规范管理库区鱼类养殖的数量和品种,制订计划,科学放养对库区水质起净化和生态平衡作用的鱼类品种;二是黄田水库库区鱼类养殖不再发外承包,由黄田水库管养所统一负责库区的养殖管理,原已订立的库区鱼类养殖承包未到期合同,由我局向承包人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取消有关养殖合约;三是禁止在库区内无序捕捞、钓鱼活动,维护库区鱼类生态平衡,确保库区水质安全。
2、我局水政监察大队负责协助相关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调查饮用水水源污染问题,并且采取举报和巡回检查相结合办法,预防和监督保护区内违规行为的发生,按水事相关法律、法规,及时依法查处和打击无证、无序采砂、采矿行为。
3、采用涵管直通的办法来解决饮用水流经地污染问题,是避开水库以下河流污染源的有效措施之一。但由于用涵管由水库直接取水,直通县城制水厂大约有17公里,鉴于管道直通具有距离长、投资大特点,就目前而言,筹措管道直通水资金难度较大,条件尚未成熟。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今后将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向省争取县城饮用水项目改造资金;待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涵管直通供水方案尽快列入议程组织实施。
二、几点建议
1、在保护区范围内,宣传和鼓励农村群众在开展农业生产时,尽量使用低毒高效环保型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对水质的污染,同时制订集中回收农药瓶制度,采取有奖激励政策,让群众自觉上交使用后的农药瓶。引导农民尽量使用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使用。
2、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镇,应尽快建立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垃圾,减少面源污染。同时,有关职能部门要定期加强对库区及上游水质的监控和检测。
3、控制保护区内河头、八尺、中行镇的较大型禽畜类养殖场,已建养殖场必须完善污水排放设施,绝不让养殖污水直排河内。
4、根据ⅰ、ⅱ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控制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关规定,严禁稀土、瓷土等矿产开采,同时,控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提高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涵养水土的能力,杜绝人为水土流失的破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厅(局)、水利(水务)厅(局):
近年来,我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但是,由于农村饮用水水源点多面广、单个水源规模较小、部分早期建设的饮水工程老化失修等原因,水源保护管理基础薄弱、防护措施不足、长效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水源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总体部署,进一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分类推进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划定工作
以供水人口多、环境敏感的水源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支持建设的水源为重点,由地方人民政府按规定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划定时限,按期完成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对供水人口在一千人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按照《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科学编码并划定水源保护区;日供水1000吨或服务人口10000人以上的水源,应于2016年底前完成保护区划定工作。对供水人口小于一千人的饮用水水源,参照《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分散式指南》),划定保护范围。
对已建成投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程建设及管理单位应于2015年底前向当地环保和水利部门提供相关基础资料,协助做好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的划分及规范管理工作。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农村饮水工程,工程建设单位应在选址阶段进行水量、水质、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划分方案的论证;水源保护区和保护范围的划分、标志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应与农村饮水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验收。
二、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
一是设立水源保护区标志。地方各级环保、水利等部门,要按照当地政府要求,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指南(试行)》(以下简称《集中式指南》)及《分散式指南》,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加强饮用水水源标志及隔离设施的管理维护。
二是推进农村水源环境监管及综合整治。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参照《集中式指南》《分散式指南》等文件,自2015年起,分期分批调查评估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对可能影响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的化工、造纸、冶炼、制药等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要加强执法监管和风险防范,避免突发环境事件影响水源安全。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水源规范化建设,加强水源周边生活污水、垃圾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综合防治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针对因人类活动影响超标的水源,研究制定水质达标方案,因地制宜地开展水源污染防治工作。
三是提升水质监测及检测能力。地方各级水利、环保部门要配合发展改革、卫生计生等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部署,结合《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落实,提升供水工程水质检测设施装备水平和检测能力,满足农村饮水工程的常规水质检测需求。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的水源及水厂水质监测和检测,重点落实日供水1000吨或服务人口10000人以上的供水工程水质检测责任。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方案》要求,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工作。
四是防范水源环境风险。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排查农村饮用水水源周边环境隐患,建立风险源名录。指导、督促排污单位,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做好突发水污染事故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以及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发布、备案、演练等工作。参照《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以县或乡镇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编制农村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污染事件,立即启动应急方案,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三、健全农村饮水工程及水源保护长效机制
地方各级水利、环保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多渠道筹集水源保护资金;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规定,切实加强资金管理;落实用电用地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推进县级农村供水机构、环境监测机构和维修养护基金建设,保障工程长效运行,确保饮水工程安全、稳定、长期发挥效益。严格工程验收,确保工程质量,未按要求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明确供水工程及水源管护主体。指导、督促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单位,建立健全水源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并制止威胁供水安全的行为;规范开展水源及供水水质监测和检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启动应急供水。
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切实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会同水利、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卫生计生等部门,加快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抓紧划定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组织编制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管理办法,加强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及规范化建设等工作。
地方各级水利部门要会同环保、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卫生计生等部门,因地制宜优化水源布局,推进区域集中供水,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及管理,组织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持续提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五、强化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地方各级水利、环保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水源保护等相关知识及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村居民水源保护意识。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要求,逐步公布水源水和出厂水水质状况,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强化社会监督,构建全民行动格局,切实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水利部办公厅
2015年6月4日
关键词:饮用水源地,缺水原因,问题,保护措施,干旱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的干旱地区属于南部山区,地处黄土高原的中部地区,水资源非常少,年降水量只占蒸发量的1/10,与全国的人均占有量相比,该地区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14.2%,因此水资源处于相当匮乏的状况,尤其是饮用水,不能满足日趋增长的人口需要,可以说,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对饮用水源地进行开发与保护。由于缺乏资金等问题,一直未能落实水源地的保护措施。目前,宁夏干旱地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无任何相应的保护设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畜禽粪便污染、人为活动及潜在的人为破坏等,当地的群众长期受到水源保证率不足及水质的逐步恶化等困扰。宁夏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相当匮乏。水资源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解决当地人畜的饮水问题,以保证满足当地群众的用水需求,推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1 宁夏干旱地区缺水的原因
1.1 干旱少雨,时空分布不均匀
干旱地区的群众面临着缺水的危机,该地人们的生活、生产及自然环境方面对水资源的需求均较为缺乏。而宁夏南部山区即属于干旱少雨区,不仅年降水量少,而且年蒸发量大,与其他地区相比,该地区在水资源方面更显得尤为缺乏。且宁夏南部地区的水资源空间分布非常不均匀,区域的分布高度集中,难以进行开发利用。
1.2 污染导致水资源相当缺乏
水资源恶化严重制约着宁夏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由于近年来黄河的水质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地下水的水质呈现日益恶化的发展趋势,导致了人们生活饮用水的质量严重下降。在宁夏南部的干旱山区,农村的日常饮用水绝大多数来源于雨雪的积累,农药及化肥等的普遍使用导致了该地的生活饮用水的恶化,对人们身体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 宁夏干旱地区饮用水源地存在的问题
宁夏地区的饮用水源主要来自2个方面,即天水和地下水,而这2种水源的来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比如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以及其他污染。这就给人民的用水带来了困扰,严重地制约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2.1 工业污染
近年来,由于科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宁夏地区也相继建起了大型企业和工厂。虽然这些工厂和企业的建立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了就业困难,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由于这些工厂和企业的废气、废水的排放措施不得当,不同程度地对当地的土壤产生了污染,这些废水渗入到深层土壤中,对当地的水源产生了严重的污染。
2.2 农业污染
山区的地下水资源相当贫乏,农业的灌溉基本上全来源于地表水,一般都是由河道直接引水进行灌溉,由于近年山区大量的树木被砍伐,导致林木对水源的涵养能力不断降低,造成河水量的不断减少,甚至河水经常出现断流等现象;再加上当地大量使用农药,使河水中积累了大量的农药残毒物,导致河水的自净能力降低,对河中的鱼类生存产生威胁,甚至导致一些鱼类的灭绝,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3 生活污染及其他污染
生活污染基本是源于人类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由于宁夏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差,长期的广种薄收导致当地的农民无力对其生活条件进行改善,造成当地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差,垃圾及粪便无害化处理等严重滞后。因经济条件的限制,当地流域内并无相应的无害化处理体系对污水、垃圾及粪便进行处理,导致当地村落的面源污染十分严重。据统计,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如纤维素、淀粉、糖类和脂肪蛋白质等。
3 环境保护措施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重要控制性要素[1,2]。而宁夏南部山区为干旱地区,水资源非常匮乏,水资源生态现状很不乐观,必须加强宁夏南部山区水资源的保护。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就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以小流域内污染总控为原则,综合减污,达到流域内空气新鲜、水源洁净、环境优美的效果。
3.1 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协调合作
为了认真抓好宁夏南部山区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促进当地各项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管理办法,成立了南部山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有效地促进了农、林、牧、水、乡、村等部门工作的协调,并在施工的过程中,抽调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及时地给予指导,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并进一步促进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提高,以对项目建设任务的质量进行保证。
3.2 控制荒坡地径流
增加林草的覆盖率,可采取退耕还草、营造水保林等措施,实现对当地的水土流失现状的有效控制。可采取设置封禁牌、铁丝网围栏等方式,进行封禁治理,以降低由于人为活动而对植被产生的破坏。还可采取沼气、太阳灶等可再生能源替代措施,充分地依靠当地的自然力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促进荒坡地蓄水保土能力的增加。
3.3 控制村落面源污染
在人类活动较为集中的地方建设垃圾处理设施,以对人们的居住环境进行改善,实现“清洁流域”。通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农民进行指导,使人们尽量选择使用高效化肥及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尽量防止河流及土壤出现污染现象。此外,还可利用生物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从源头上控制面源污染[3,4]。
3.4 积极开辟新水源
首先应充分合理地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可修建水库,对雨、雪等水资源进行蓄积。虽然宁夏干旱地区某些地区地下水还可以开采利用,但大部分已出现超采现象,必须对其开采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另一种有效途径是对污水进行处理。在各种污水排入河道前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加以回收利用。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河水的污染,还可以增加供水量。因此,为了防治污染,改善自然环境,必须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应当运用法律手段控制污水源的发展,将污水处理回用与污染源的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陈即军.三峡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4(1):33-37.
[2]林助金.“十一五”为水土保持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5):44-45.
[3]张光贵.湖南省水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3,19(4):43-45.
关键词:黄前水库 水源地 现状 对策
黄前水库水源地保护区涉及岱岳区黄前镇、下港乡及泰山景区大津口乡三个乡镇,总人口7.2万人,林果种植面积23.3万亩,农作物耕地面积10.5万亩。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黄前水库水源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源保护区内人为活动增多,保护管理乏力,各类污染有加剧的趋势,污染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农业源污染。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林果面积8.5万亩,农作物面积2.25万亩,每年化肥施用量为8000吨左右,农药施用量300吨左右,利用率仅为30-40%,多数随雨水流入河库中。另外,大中小型畜禽养殖场粪便、尿液,不进行无害化处理随意露天堆放,风吹雨淋,最终汇聚溶解在水体当中,极易造成总氮、氨氮等超标。
2、生活源污染。黄前水库流域内约7.2万人,家庭厨房、浴室、厕所处于千家万户,含磷洗涤剂仍广泛使用,按照每人每天产生1公斤垃圾、排放40升生活污水计算,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6万吨左右、污水105万吨。如果再加上流域内100多家各类宾馆、饭店以及近百万游客产生的生活垃圾、废水,污染量还要翻番。
3、工副业污染。调查发现,黄前水库流域内仅石材加工厂就有30多家,年产污水1万多吨,这些废水绝大多数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水库内,造成水库水质下降,其中石材加工所产生的废渣、废水可能是造成水源水质铁、锰超标的直接原因。
4、医疗污染。水库流域内现有3所乡镇卫生院,还有一定数量的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每年有2万余人次就医,污水产出量为6600立方米,固体污染物产出量为22吨。多数医疗垃圾未经无害化处理,有的露天丢放、就地掩埋或焚烧处理,但都会对水质造成一定破坏。
造成黄前水源污染不断加剧的深层次原因:
(一)没有形成权威高效的水源地管理保护体制,责任主体不明确。目前,对黄前水源地的建设管理保护体现在市、区、乡(镇)三级政府层面上,行政管理职能分散在水利、环保、公安、规划、国土、卫生、农业、林业、工商等政府多个部门,缺乏统一、权威、高效的水源保护管理机构,负责组织、调度、协调、监督水源保护的各项管理工作,不能真正形成对水源地保护区监督管理的强大合力。
(二)没有建立形成行之有效的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对水源水质保护的积极性不高。多年来,库区群众为保“一库清水供泰城”,做出了很大牺牲。他们不仅不能上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而且三产服务业、林果种植业发展也受到限制,造成水源地区域内财政收入低下。另外,从保护水源水质角度,库区群众生产生活习惯也受到限制:严禁向水库、河道倾倒垃圾、粪便;严禁销售、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和有磷洗涤剂,等等。这些需要政策的引导、资金的补偿和奖励,才能激发群众保护水源水质的积极性、自觉性。
除此之外,黄前水库水源地水质安全还存在突发污染的问题。整个库区为开放性水库,一级保护区没有设置全封闭隔离网,不排除人为故意投毒破坏的可能。同时,库区内交通发达,建设有多条交通要道,运输车辆通行频繁且不受限制,存在着载有危险化学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突发污染的事故隐患。
二、黄前水库水源地保护的对策建议
加强黄前水库水源地的建设管理保护,重点是尽快建立两项有效保障机制,加快落实各项具体保护措施。
(一)尽快建立权威高效的水源地管理保护体制。继续实行市、区、乡(镇)、村四级水源地保护管理的体制,形成水源地保护的强大合力。建议:市里成立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市水利、环保、公安、规划、建设、国土、卫生、农业、林业、工商等相关部门、岱岳区政府和泰山管委为成员的黄前水库水源保护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级、各部门对水源保护管理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负责水源水质污染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负责研究解决水源保护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市政府成立市黄前水库水源保护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黄前水库水源保护的综合管理。
(二)尽快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发展和生态补偿机制。黄前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发展和生态补偿机制,要贯彻“谁破坏谁付费,谁受益谁负担,谁保护谁得偿”的原则。从长远讲,从保护和受益主体及其相关的责任主体看,黄前水库水源地生态补偿要逐步建立政府、部门和受益单位、个人三个层面的补偿机制。一是政府层面的补偿机制。建立完善市区财政转移支付补偿办法,市级财政、岱岳区、泰山区、泰山管委、市高新区、市旅游经济开发区每年从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水源地保护区乡镇政府财政补贴以及村、群众由于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机化肥和无磷洗涤剂造成的农作物减产,购买差价造成的损失,垃圾集中存放、运输等需要的费用给予补偿和补助。二是各级职能部门的项目资金扶持政策。市、区两级住建、水利、环保、国土、卫生、农业、林业等部门在安排城镇基础建设、节能减排、水利建设、现代农业、生态林业、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时,应优先考虑库区乡镇、村,并在政策制定、奖励考核、税赋等方面给予优惠或减免。三是社会受益群体的补偿机制。企事业单位和家庭等社会受益主体,通过增加一定额度的水费,作为对水源地的生态补偿。
(三)加快实施各项具体保护措施。水源地管理保护涉及面广、牵扯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发挥政府行政、企业团体和市民群众的作用,从法律政策、经济投资、工程建设、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和对策,方可取得实效。
一是加快实施水源地保护区措施。拆除所有处于黄前水库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与水源水质保护无关的房屋、建筑;征用处于一级保护区的群众经济林和耕地,全部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水质。沿还库路设置防护网,实施人水隔离。二级保护区设置界桩,禁止新建、扩建污染项目;逐步改造、取缔石材加工等污染项目。三级保护区明确范围,禁止建设化工、造纸、制药、制革、电镀、冶金等对水质有严重污染的项目。
二是加快实施水源地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以村为单元,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肥料、燃料、饲料的资源转化,建设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和清洁家园,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向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发展,逐步建立起“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机制。
三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推广适用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努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适度发展林果业,积极发展生态林、水源涵养林。加快改变农民群众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控制化肥的施用量,增施農家肥;改变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积极推广微喷滴灌等灌溉新技术,减少化肥、农药向水体的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清远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草案)》是我市依法行使立法权之后的首部实体法,被称为清远“首法”。
《清远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草案)》
该条例共六章四十五条,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合清远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护的显示状况及需求,主要对我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饮用水源的水质保护、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市六届人大会环资工委对于《条例(草案)》的初步审查意见指出,饮用水源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
目前,我市饮用水源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形势良好,但也存在市区饮用水源由于选址规划原因,保护存在极大困难;备用水源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
然而,现行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城市供水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还不能满足我市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的需要。
另一方面,我市在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国内外立法提供的有益借鉴以及社会和群众对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工作的普遍关注,为立法提供了成熟的社会条件。
作为我市的首部实体法,《条例(草案)》的制定工作备受社会各界关注。4月份以来,市人大会相关负责人曾赴我市8个县(市、区)提前开展了立法专题调研,市人大会法工委也多次深入有关乡镇、村委会、市环保局、水务局、林业局等进行立法调研,并组织到广州、中山等地学习取经。
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直接关系到水质的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多年来,市人大高度重视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市政府也一直坚持把加强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水源地保护的整体规划、监控管理和综合整治等方面采取了
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据统计,到去年年底,我市共有484个饮用水源地,其中市级和县级7个水源地日取水量约50万吨,占水源地总取水量的60%,水质达标率达99%以上,受益人口在153万人左右。在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科学制定规划,为饮用水源地保护提供依据。2001年,我市根据《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了《扬州市水环境功能区划报告》,对全市53个水域进行了水环境功能界定区分。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明确了我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68个,其中重点水功能区30个。按照国家、省水利部门的要求,我市对水功能区进行确界立碑,在长江、大运河、仪扬河等流域性、区域性河道的醒目位置共设置了35块标志牌。通过按规定分级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从而为开展水行政执法、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2005年,我市开始着手编制扬州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经过1年多的努力,目前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已编制完成,待专家评审通过后即批准实施。此外,市政府还先后制定了《扬州市城镇供水资源管理办法》和《扬州市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组织编制了《扬州市水功能区划》、《扬州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扬州市重点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意见》等水资源保护规范性文件,制定了取水口水质恶化的应急预案,有力地推动了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2、加快治污工程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饮用水源地保护的硬件水平。“十五”期间,市政府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制,多方筹集资金,加大项目进度督查力度,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共新建污水处理厂9座,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43万吨,其中市区建成日处理10万吨的汤汪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5万吨的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江都、高邮、宝应、仪征四县(市)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并相继投入使用,江都临江四乡镇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已初步建成,年内可投入使用;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3座,日处理生活垃圾1090吨,新建危险废物处置场所2座;组织实施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东线23项治污工程建设,目前已经完成14项。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从“九五”末期的14.4%提高到目前的71,全市列入地表水功能区划的64条河流、湖泊109个水质断面达标率已从“九五"末期的30%提高至目前的70%,其中列入国家监控的3个断面水质达标率从2001年的44.4%上升至2005年的83.3%,干流水质有所改善。
3、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去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市政府专门成立由12个职能部门和7个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建立重点、难点问题联席会办制度,制定了《扬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对全市范围内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分布、水源构成、水质状况以及污染源分布和污染排放情况全面调查摸底,对日供水500吨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现状进行认真排查,同时对存在环境问题的1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逐一开展重点整治。一年来,全市共依法取缔了水源保护区内有污染的企业、垃圾场、围网养殖场和砂石码头8个,限期整治企业14家,其中10家已完成,4家正在整治过程中。
关键词:饮用水源;保护;管理;污染源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conomy in china maintains a rapid development trend,the national economy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economy,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especially the issue of drinking water safety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Compared to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drinking water, the protection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protecting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 and puts forward to the relevant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drinking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management; pollution sources
0.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明确饮用水源的保护措施,制定完善的保護方案,是有效管理和保护饮用水源地的前提条件,是保障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技术支持下,农产品产量及品种呈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了基础。在农产品增产过程中,农药化肥使用量也愈来愈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农村饮用水源受到了破坏[1]。因此,完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成为了当前农村建设的重点问题。
1.当前农村饮用水源分类及管理机制概述
农村饮用水源主要分为地表水源及地下水源,地表水源包括河流水、塘水、水库水、溪流水等;地下水源主要包括井水、地下泉水等。若以供水规模作为分类参考,通常分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及分散式饮用水源,集中式水源主要涵盖了水库用水、大型井抽水以及河流抽水等;分散式水源则涵盖了蓄池水、泉水以及小型井抽水等。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便对污水治理逐渐重视,50年代末出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程》。《规程》指明水污染控制应当以预防为主。上世纪80年代后,水污染治理立法被给予了重点关注,于1984年出台并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之后,所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进一步强调了水污染治理问题。本世纪初,卫生部出台了《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2],其中对地下水及地表水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此后,相关法律法规得到了进一步修订、完善,给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其与《地下水质量标准》是饮用水源保护的主要技术标准。
2.农村饮用水源污染因素分析
农村饮用水源污染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近年来,农产品需求量愈来愈大,为提升作物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大。部分农民施肥方式不合理,导致化肥过量使用,并造成大量残留农药、化肥于农田中累积。降雨或农田排水会将这部分化肥、农药带入塘库水源中,严重影响水质。(2)养殖废水污染。牲畜粪便具有较强的淋溶性,会通过地表径流对地表水产生污染。这些污染水汇集后,会流向河流或塘库中,导致水体溶解氧量大幅度降低,造成水体变质。屠宰废水中含有大量氨氮化合物及大量悬浮物,若处理未到位,这些污水排入水体中,会消耗大量溶解氧,致使COD、NH3-N上升,影响水质。(3)生活垃圾污染。田间堆放生活垃圾在农村地区较为普遍,部分有害物质会随雨水冲击至塘库、河流中,为各种致病菌提供繁殖温床,严重影响农村居民健康饮水。(4)开发污染。企业开采资源过程中,如矿产开采,设备不符合相关标准,未对矿渣进行有效处理,经雨水冲刷,使污染水流向水源,导致水体微量元素超标。部分工程项目施工,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一旦遇到恶劣天气,会产生泥石流等灾害,使得山涧水源及水库水质受到破坏。
3.保护农村饮用水源策略分析
3.1加强水源缺乏改善建设
加强水源缺乏改善建设是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基础支持。农村供水可与城镇供水关联起来,将城镇管网适当延伸,并扩建自来水厂规模,促使农村地区发展自来水,从而缓解农村用水压力。对塘库、溪流等饮用水源加强维护,定时清理淤泥,促使其蓄水能力不断提升,并扩充雨水收集量,经有效净化后供农村居民使用。加大塘库规模建设,改善塘库过滤系统,为塘库水质提供保障。可适当增加泉眼,从而扩大饮用水源范围,减缓用水压力。合理耕耘,多植树造林,保持耕地与林地相平衡,以此来改善水土流失情况,并增强地表蓄水能力,降低地表水蒸发量。
3.2改善库塘饮用水源
库塘水在农村饮用水源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相对偏远地区,库塘水是村落民众用水直接来源。因此,应严格控制農药、化肥使用。相关部门可派出技术指导人员对农民给予技术支持,让其掌握科学施肥技术,树立合理施肥意识,多推广使用有机、天然化肥,如畜禽粪便经处理后,均可作为良性肥料。应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法,降低农药用量。农药管理部门及环境监测部门对农药入市要严格审核,无法达标的产品,坚决不能让其进入市场。
3.3改善井水饮用水源
对水井周边环境进行有效保护,预防其受到生活污水、垃圾及养殖污水影响。加强宣传力度,让农村居民树立良好的水源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将生活垃圾堆于井水旁边。对生活垃圾进行归类处理,特别是电池、农药废瓶、废旧电子垃圾等应当进行回收。控制垃圾焚烧行为,防止挥发性有害化学物质溶于水体而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
3.4加强污染源控制
农村饮用水污染源多以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农村三级化粪池等为主。对于农药、化肥污染源,主要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如开展施肥、用药指导活动,让农民养成良好的施肥、用药习惯,避免滥用现象出现。大力推广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如生物防治、有机肥料应用等,以降低传统农药、化肥使用量,使水源周边环境不被破坏。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促使工企业排污达标。对污染超标的工业企业,立即关停。利用沉淀技术、植物生物修复法、活性吸附等新型技术对水体中的重金属立即进行处理,避免地表水及地下水受到重金属污染。
3.5完善相关管理机制
首先,要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及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形成计划、监督、考核的规范化流程,建立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于管理机构、部门及个人,促进水源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其次,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修正,从而为农村饮用水源提供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便于管理工作有效执行。再者,要对水源相关部门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并建立突发性事件预警机制,为水源安全提供更为稳妥的保障。另外,要建立水源信息公开制度,部分地区可拓宽融资渠道,引进企业进行农村投资,构建生态补偿基金。
3.6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
构建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加快建立环境监测网络体系,配备自动监测系统,增加水质分析项目,实时监控水环境质量状况,建立实时发布系统,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质量报告制度。
4.结语
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及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通过完善技术、制度、管理及宣传等工作来控制农村饮用水源污染状况,并构建出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水源保护体系,为农村居民用水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马文宗. 民乐县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水利,2012,01:121-122+119.
[2]刘振华. 农村饮水安全的属性及水源保护的反思[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8:88-92.
【水源地保护工程措施】推荐阅读:
水源地保护条例06-29
水源地保护标语04-12
保护水源标语09-08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01-13
水源保护与水质检测11-01
东莞饮用水源保护条例12-05
水源井节能措施05-28
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12-04
写保护水源的小学生作文03-26
保护水源的建议书六年级作文01-0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