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丽的乡村为题的作文(共13篇)
夜晚都市彷佛才真正开始活跃起来,各式闪烁的霓虹灯,形成了一片另类的星海,又像是黑夜这块薄纱上的宝石,使得戴上这块薄纱的城市更加奢华美丽。夜市里充满了饥肠辘辘的觅食者,都等着大快朵颐一番,人山人海的场景丝毫不逊于白日。
乡村有着绿意盎然的景致,一望无际的稻田和绵延不断的山峦,是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一条小溪从山脚下缓缓流过,溪边芒草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电线杆上,麻雀们叽叽喳喳的叫着,似乎正在和同伴聊天,蝉在树干上鸣奏着独特语言,大自然中的声响融合成美妙的乐章。当太阳公公下了班,小动物们回到自己的窝,辛苦一整天的农民都进入甜美的梦乡,只余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和蛙鸣轻轻响着,宁静安详的气氛缓缓扩散开来。
我是呼吸着农村的清新空气,玩着真实版“开心农场”长大的,对她有着无法言喻的依恋,就算都市再便利、舒适,我还是喜欢乡村悠闲自在的生活,每日只要望向窗外就能把美景尽收眼底,没有吵闹的喇叭声,是多么惬意呀!邻里之间也更有人情味,彼此可以互相帮忙,见面还会话家常、聊八卦,小孩就在不远处嬉戏,场面既温馨又幸福,就算有一天因各种原因离开了,我对乡村的喜爱也不会减少。
2013年4月,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正式启动。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下, 一场与农村“脏乱差”乱象的战争拉开了大幕。
大幕拉开, 然而对于“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大活动的规划蓝图来说, 这才刚走出第一步。2013年12月24日, 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启动8个月, 各地正在热火朝天投入活动的时候, 自治区十届党委常委会第87次会议又通过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纲要》 (2013—2020年) (以下简称《纲要》) 。从2013年到2020年, 将分四个阶段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等乡村建设的重大活动。
《纲要》也为广西的乡村建设活动画下了更为完整、更有计划性的蓝图。《纲要》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 就没有全区的全面小康”;而“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的计划布局, 则引领着广西农村一步一步以美丽的姿态走向小康。
_在“清洁乡村”活动中清捡垃圾的农村小孩。要美丽就得先干净, “美丽广西”的第一步, 从清洁乡村做起。
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的四步曲
“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分四个阶段推进, 每个阶段一个主题, 前一阶段任务完成后还要持续开展下去, 四个阶段是一个层层推进、逐步深化、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不能截然割裂。各地各部门要做好常规工作与集中推进的有机结合, 建设任务可以交叉进行, 提前实施。集中推进阶段要实现重点突破, 统筹兼顾, 各专项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每个阶段活动结束后, 各项任务按职责分工转为相关部门日常业务工作继续推进, 形成长效机制。
第一阶段是“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以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 改善人居环境, 改造水源质量, 改良田园生态。这一阶段的内容已经在2013年4月启动, 实施以来在全区掀起了建设高潮, 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 广西将继续把“三清洁”活动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 强化重点区域整治和分类指导, 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抓好驻村工作队管理, 持续推进, 务求实效, 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实现。
第二阶段是“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在持续推进前一阶段活动基础上, 以开展“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个专项活动为主要任务, 绿化美化农村生活环境, 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实现天长蓝、树长绿、水长清、地长净。活动于2014年7月启动,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集中开展。
村屯绿化是指搞好村屯绿化美化规划设计, 加快村屯绿化步伐, 以村屯周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增绿为重点, 营造护村林、护路林、护宅林、风景林、水源林。提高村屯绿化覆盖率, 提升村屯绿化美化水平。
饮水净化则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沟渠清淤联通工程为重点, 大力发展城乡供水联网联通和规模连片集中供水, 完善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体系, 提高农村自来水入户普及率。严控养殖污染, 整治村屯周边水体, 保障乡村水流通畅, 改善农村水环境卫生条件, 全面解决农村群众用水安全问题。
道路硬化即实施千村公路通畅工程, 加快建制村通水泥 (沥青) 路建设, 实现全区所有建制村通水泥 (沥青) 路, 加快自然村 (屯) 通屯道路和村 (屯) 内部道路硬化建设, 配套建设排水 (排污) 沟。建立健全城乡客运管理体制, 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车通达率, 改善农村群众出行条件。
第三阶段是“美丽广西·宜居乡村”活动。在持续推进前两个阶段活动基础上, 以开展“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和“基础便民”三个专项活动为主要任务, 进一步促农增收, 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改善村容村貌, 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极大提升。活动于2016年7月启动, 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集中开展。
首先要产业富民。突出农村综合改革, 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大幅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快构建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积极培育农村新型业态, 大力发展乡村服务业和休闲生态旅游业。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实现生产发展, 农民富裕。
其次要服务惠民。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 配套完善服务功能, 实现建制村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管理水平。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构建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保障水平,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展成果共享。
最后是基础便民。科学编制和实施村屯整治规划, 优化村屯布局, 开展村容村貌整治, 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历史文化特色名村建设, 注重保留村屯原始风貌, 尽可能在原有村屯形态上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全面提升农村交通、水利、环卫、信息、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水平, 实现农村住宅安全, 地方民族特色鲜明, 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第四阶段是“美丽广西·幸福乡村”活动。在持续推进前三个阶段活动基础上, 以开展“环境秀美”、“生活甜美”和“乡村和美”三个专项活动为主要任务, 全面提升农村物质、精神、生态文明水平, 促进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人民生活幸福和谐目标实现。活动于2018年7月启动,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集中开展。
首先是环境秀美。深入开展村屯整治提升建设, 美化村庄田园和村落庭院景观, 提升环境品位、丰富环境内涵,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 让乡村融入大自然, 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互协调, 融入现代元素, 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协调。健全乡村公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的长效机制, 确保人民群众永享秀美环境。
其次是生活甜美。健全完善农民就业创业的保障体系, 为农民充分就业创业致富提供广阔平台, 让农民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共享与社会共同进步的机会。坚持文化惠民, 发挥文化引领、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保护和开发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弘扬乡土文化, 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建设人民的精神家园, 让人民群众享受便利、富足、现代文明生活。
最后是乡村和美。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建立健全乡村文明公约, 加强文明知识普及教育, 提倡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改变农民不良卫生行为, 让农民爱干净、讲卫生形成习惯。建设新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健全完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加强法制文化建设, 增强法制观念。健全群众诉求表达和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 从源头预防信访事件发生。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文明风气, 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为了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并最终圆满达到预期目标,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还推出了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其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其二是强化宣传报道, 营造浓厚氛围;其三是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确保活动投入保障;其四是鼓励支持改革创新, 丰富活动开展形式;其五是落实各级责任, 强化督察考核。另外, 在实施过程中, 根据实践发展的新要求, 规划纲要适时对有关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
_南宁市武鸣县府城镇老杨屯的排水沟, 同时也为农田灌溉提供便利。“清洁乡村”活动因为与农村产业的结合, 也完成了自身的“升级”。 (宁国用/摄)
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乡村”先让农村干净起来
这里我们先来关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这一活动。这一活动在2013年4月已经正式启动。同月19日, 活动正式形成具体方案, 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从2013年起, 用两年时间即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在全区开展。其中, 2013年4月至6月为宣传发动阶段, 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为全面推进阶段, 2014年3月至10月为巩固提升阶段, 2014年10月至12月为验收总结阶段。
作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大活动计划的第一步, “清洁乡村”被寄予很大的重视与期望。《“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方案》指出,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 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 改善全区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 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是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洁美乡村, 倡导珍爱自然保护自然,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生态工程”;是改变农民群众生活习惯, 培育文明行为, 形成争创文明先进长效机制的“新风工程”;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树立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新形象的“作风工程”。这四个“工程”的提出, 表明了“清洁乡村”在整个广西乡村建设中的分量。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设想, 主要是基于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这三个主要任务基础, 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 改良田园生态, 改造水源质量, 进一步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提升生态建设水平、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
这其中, “清洁家园”是指清扫垃圾, 清除杂物, 清洁房屋。开展乡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 整治农村环境卫生。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开展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建设。“清洁水源”则为清淤治理乡村水井、水塘、小河流、排水沟、下水道, 清理水面漂浮垃圾, 处理厕所、畜禽场 (圈、栏) 污水排放。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屯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示范村建设。而“清洁田园”, 就是清收和处理各种农业生产废弃物, 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 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用技术,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区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县区和田园生态经济发展示范村建设。
为了活动顺利有效的推进, 活动专门建立了健全长效机制, 包括形成领导带头、包片指导的工作责任制, 建立健全“清洁乡村”投入保障机制, 制定完善文明村规民约, 广泛开展文明创建评比活动, 持续推进“美丽广西”系列活动, 力图经过一年半的集中整治、5—8年的持续推进, 使广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 乡村环境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通过区市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 自治区相关部门从有关涉农项目资金中整合部分资金, 其他区直部门、事业单位、大中型国有企业 (包括中央驻桂企业) 、金融单位出资支持, 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力量捐资支持, 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和农民自愿筹资投劳等多渠道的融资方式, 为活动提供安全保障的资金支持。
活动还设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 确定了小组的领导及成员名单。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亲自挂帅任组长, 自治区主席陈武任第一副组长,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任常务副组长, 自治区各部委一把手分任副组长。而成员的名单则由区直单位、各厅局共44位一把手或重要领导人组成。集中这么多的区重要领导, 足见“清洁乡村”活动在广西行政工作中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另外, 针对活动指定的三项主要任务, 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各具体任务分派到相关对口厅局, 其中, “清洁家园”由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负责, “清洁水源”由环保厅牵头负责, “清洁田园”由农业厅牵头负责, 其他的相关单位则参与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并指导各地实施。
在自治区这一层级下面的基层, 各市、县 (市、区) 、各乡镇 (社区) 也被明确要求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工作班子并制订工作方案, 一律由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同时, 全区14个市由14个自治区级领导干部带队组成的工作队分片包干指导, 全区111个县 (市、区) 由自治区级机关单位组成111个工作队分别派驻包干指导, 每个工作队成员单位直接进驻3—5个建制村。全区1126个乡镇由各市机关单位组成1126个工作分队分别派驻包干指导, 每个工作分队成员单位直接进驻3—5个建制村。全区14353个建制村, 除有自治区和市级机关单位直接进驻的外, 由各县 (市、区) 机关单位和乡镇、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组成工作组分别派驻包干指导。驻县 (市、区) 工作队、驻乡镇工作分队由各成员单位派出3—5人组成, 牵头单位派1名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工作队或分队队长。工作队 (组) 驻点督办活动, 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整改意见, 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负责本村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 派出单位要强力支持他们在这一活动开展中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为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场, 自治区还组建了7个由厅级领导干部担任组长的督查指导组, 加强督查指导。舆论宣传方面得到了强化, 区内各新闻媒体被要求开辟专栏对活动进行集中宣传报道, 中央驻桂新闻媒体也被邀请对活动进行充分报道。
持续推进“清洁乡村”活动2014:向“生态乡村”建设进发
2014年, 是“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攻坚年, 同时也是“美丽广西·生态乡村”的启动年。对于“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重大活动来说, 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年份。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方案》和《“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 (2013—2020) 》总体要求的前提下, 2013年12月31日, 自治区党委、政府又通过自治区十届党委常委第87次会议提出《2014年持续推进“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根据《意见》, 2014年“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活动重点被放在以下几个地方:一是强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 加快推进“村镇规划集中行动”, 推动乡村规划建设自主管理;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进一步整合资金, 加大投入, 加快《“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项目规划》实施步伐, 推进“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重点项目建设, 同时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制定完善清洁乡村村规民约, 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评比活动, 落实领导分片包干机制, 完善干部帮扶制度;四是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 完善资金投入政策, 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完善落实土地支持政策, 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相关政策, 完善人才科技支撑政策;五是强化重点区域整治和分类指导, 强化示范带动作用和重点区域整治, 推进乡镇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 强化技术分类指导;六是着力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培育农业新兴业态, 推动农村服务业发展;七是抓好驻村工作队管理, 加强学习培训, 严格督促检查, 加强日常管理。
2014年,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重点项目将落实在漓江流域、西江流域、红水河流域和北部湾沿海地区的22个县 (市、区) , 在全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收集管网。全区将完成100个以上“清洁田园”相关项目, 覆盖各县 (市、区) , 实施“清洁田园”十大工程和十大主推技术, 每个项目选择2—3个“清洁田园”工程和3—5项清洁生产技术建设示范片, 创建一批环境安全、产品安全、产业安全的“三安全”农业生产示范基地。试行农资生产、营销企业回收农药、化肥包装物和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制度, 建立县、乡、村三级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同时, 活动也力图以这些重要项目的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 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相结合, 着力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两延伸”工程,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加快通屯道路和村屯内道路硬化、排水排污、清洁养殖、绿化美化、农村户用沼气池、农村饮水安全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意见》的一大亮点, 是将“清洁乡村”延伸到产业发展的层面。第一, 活动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充分利用各地生态资源优势, 加大项目资金技术引进力度, 加快农村养殖、水果、秋冬蔬菜、桑蚕等特色农业发展。大力扶持特色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打造种养产销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农村产业。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广阔的林地空间,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第二, 大力培育农业新兴业态。加快打造以“农家乐”、观光农业园区、主题公园、森林旅游、农耕文化、民族风情为主的休闲农业, 培育以生态循环产业链为主的循环农业;积极发展生物制药工程、酶和发酵工程等通过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高科技农业, 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加快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
另外, 农村服务业也得到关注。目前, 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以加快提升农村传统流通、服务体系水平, 扶持农产品批发和农村物流企业, 鼓励开展农资连锁经营、新型农业科技研发服务。活动还将加大力度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服务型企业, 开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介服务、农业保险等业务。产业方面的注重, 无疑已使“清洁乡村”的活动有了不仅只是“大扫除”的延伸意义, 将活动的影响落到实处。
2014年, “美丽广西”还将启动活动的第二阶段, 即“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因此, 除了做好“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攻坚、最后的把关和收尾工作, “美丽广西·生态乡村”还需要抓紧制订活动的实施方案, “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这三个活动内容也要制订专项的活动方案。2014年下半年, “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将如期启动。从“清洁乡村”到“生态乡村”, “美丽广西”将顺利升级, 广西农村以美丽的姿态向小康生活又走近了一步。
春天,万物复苏。花儿们都盛开了,迎春花早早地绽放,提醒人们春天已经来临了。柳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芽。小草从地下探出头,好奇地张望着世界。大地穿上了绿色的新衣服。
夏天,绿树成荫,在这炎热的夏天里,大树的枝叶特别茂盛,就像绿宝石一样。小河里的荷叶也特别的绿,荷花更是好看,特别的粉。
秋天,树上的叶子都落了下来,唯独只有柏树还是绿色的。菊花也有很多的颜色,有淡黄的、紫红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冬天,大地爷爷又披上了雪白的新装,所有的花都死了,只有梅花还在盛开。
往事如烟去,清淡缥缈,所去无踪影。
如今思忆,甜蜜无比,昔日情怀犹生其中。
美丽的年华,美丽的往事,
美丽的青春唱出美丽的歌儿,
美丽婉转撩人,是友谊,也是情谊。
友谊悠悠长,情谊更长,
样样情似海,阔大无边,深奥无底。
那是追梦的季节,正同学少年生机蓬勃,
强壮的体魄,健康的灵魂,青春之树常绿。
雀跃的身姿,伴着青春的旋律,跳出美丽的舞曲,
挥手弹指间画出一道道七彩的桥,跨越未来。
那个季节充满着畅想,充满着追求,充满着渴望,
是好奇冲动与探索相交缠的时段。
思忆中尽是可爱的人儿,温馨的氛围,
有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有欢庆活跃的小雀儿。
好一幅和谐的画面,好一个美丽的圈子,
里面是未来的希望,刻画得多么的生动与活泼。
激情迸发,华光闪耀,
梦很美,人很美,
思忆很甜,往事很甜。
是稚嫩,是羞涩,是勇气,是冲劲,
还有刻苦、执着与智慧,
美好的`回忆,囊括着美丽的往事,
深刻着人生一小段美丽的插曲,
忆往昔,如在眼前,久久不能散去。
或许是使命,
我们有所错过,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们的步伐是那么的坚定与响亮,
走出的人生会是非常的耀人。
往事在眼前,祝愿随奉上,
既忆得到过去,亦为未来畅饮。
关键词:微旅游,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与各大旅游景区节假日游客爆满相比,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更乐意去城市周边来一个免费的短途周末游。如今, 各地都在搞美丽乡村建设, 许多有特色的村镇别有一番风景;加上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的软宣传, 都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发展的土壤。既要让游客来, 又不能多;既要让游客消费, 还不能造成污染, 这种模式称之为乡村微旅游。
1 乡村微旅游的模式
目前的乡村旅游模式主要是乡村旅游景区、度假村、农家乐、民宿等。乡村微旅游规划也多为乡村旅游景区规划, 度假村、度假区规划, 农家乐、民宿聚集地规划等。这些模式的共同需要是建设。固然需要建设一批乡村旅游景区、度假村、农家乐、民宿等, 但不意味着乡村旅游的模式都需要建设, 乡村旅游要有序发展, 不能一窝蜂。要根据建设的规模分为强、中、弱、微, 而且要呈金字塔状。建设规模越大的地方, 绝大多数应是微建设。究其一地的游客数量则应是倒金字塔, 大多数乡村应提倡“微旅游”, 即仍以乡村生产、生活为主, 路仍然是村村通的窄路, 山只能远眺, 田只可远观, 游客不用多, 尤其是不能大拆大建, 甚至不要小拆小建。这对很多地区的自然生态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2 乡村微旅游的建设路径
2.1 树立品牌
让游客获取信息的方法很多, 结合乡村的特点, 最简单的方法是命名。由于很多地区, 甚至很多村落, 或有特色的物产, 或有特色民间手工艺, 或有特色景观, 或有特色建筑, 或有特色饮食等, 当地有关部门可以将其命名为××村。如葫芦种植的比较多, 授予葫芦村的称号;草莓种植面积比较大, 授予草莓村的称号;桃木制做比较多的, 授予桃木村的称号。通过一些简单的宣传让人们知道哪里有葫芦村、草莓村、桃木村, 吸引游客前去旅游。对于这种村, 游客往往不会抱有太高的期望值, 但总会吸引一些游客前往, 旅游在顺其自然中发展起来。
2.2 创新营销模式
乡村微旅游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结合游客数量少的特点, 利用农民时间成本低和当地作物成本低的优势, 避免大的研发、设计、生产、包装和宣传投入, 运作特色乡村旅游商品。作物类主要突出天然、绿色、无污染等, 手工艺类主要突出质朴的原真性[1]。销售中也可以有些乐趣, 如某村农民散养在山坡上的柴鸡, 采取游客上山自己抓的方式, 按照抓到的鸡的大小卖给游客。在现场看到的是游客全家上阵, 一时间鸡飞人跳, 村民、游客皆大欢喜。
2.3 形成独有的文化
喜爱乡村微旅游的游客一部分是注重田园类生活, 另一部分看中乡村独有的文化氛围, 这与美丽乡村的建设路径不谋而合。乡愁, 是一代人灵魂深处的记忆, 如何利用乡愁开发乡村文化, 是考量乡村微旅游开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 各地可因地制宜, 从建筑形态、节事活动、农作体验等各方面突出乡村当地的民俗风情, 讲好乡俗故事, 如果村落有名人古迹的传说是最好不过。应合理挖掘民间文化, 取精去糟, 进行推广和发扬, 打好文化品牌吸引住游人的目光, 同时也要求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时, 要注意顺应时节, 合理利用资源, 让资源发挥出最佳作用。
2.4 注重公众参与
乡村旅游是一种复合型旅游活动, 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 在劳动的欢快之余, 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使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通过做好体验性乡村旅游产品, 让游客融入乡村中, 讲好乡村的生活故事, 这些都能为乡村微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3 结语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破坏乡村的味道, 不应把乡村变为城市, 不应强迫村民改变原有的生活习俗。需要用微旅游的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 不改变当地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方式, 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 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同时, 让人们享受乡村的乐趣, 品味乡村的文化, 把乡村特产带回家。
参考文献
当夏天的尾巴被一阵阵凉风赶走后,秋姑娘就已经光临了大自然。为此,秋姑娘还特别准备了一场丰富的盛宴。
盛宴的消息马上就传遍了整个大自然。小草妹妹立刻脱下了绿油油的外衣,披上了它新织好的黄大衣;大树爷爷还时髦的去染了头发呢!黄绿相间的;菊花姐姐也换了一身鹅黄色的晚礼服,像个小公主似的,美丽极了;苹果弟弟高兴的涨红了脸,红彤彤的,惹人爱;田野上的麦穗姑娘开心的笑弯了腰,沉甸甸的麦穗往下坠,远远望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金黄色麦穗,好似一张金黄的地毯……大家正兴高采烈的赶着去参加盛宴呢!
秋姑娘还邀请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表演呢!叶子首先闪亮登场。叶子华丽丽的由树上旋转飘落下来,不断地在空中转圈,嘴里还“沙拉——沙拉——”的唱着歌,真是能歌善舞呀!树上的小鸟看了也不甘落后,他扯高了喉嗓,大声的唱着“唧唧喳喳,唧唧喳喳”,时不时还拍打着翅膀助兴。风儿也赶来凑热闹,拿出他的看家本领,使大了劲“呼啦呼啦——”的唱着歌。小河兴起了,也唱了他的拿手歌,“滴滴答答——”最后大家都一起唱“沙啦 沙啦——唧唧喳喳——呼啦呼啦——滴滴答答——”所有的声音都汇集在一起,构成了一区美妙动听的歌。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
秋姑娘还送上了她拿手的甜品。花园中的菊花、桂花、月季花散发出的阵阵花香,香气扑鼻;田园中,成熟的果实散发出的香味,香甜诱人;田野上,成熟的麦穗散发出的气味,朴实自然;草丛中,小草散发出丝丝的清香,清新可爱……这都是一道道可口诱人的甜品。他们享受这些美食,享受得不亦乐乎!
秋天是视觉的享受,它是一幅黄的着点的丰收画;秋天是听觉的享受,它是一曲美妙动听的歌;秋天是味觉的享受,它是一道美味可口的甜点……总而言之,秋天就是一个字——美!
女人该做的是在床上好好伺候男人,多生几个娃儿。痴情女人虽然受够了蛮子男的粗鄙言论,偏偏她要的东西又一定得靠他,那么,就算赔上自己的清誉也不在乎,就连清白都可以奉上。不过答应容易做到难,首先她得付出自己的初吻当作订金,要她一个女人做出这等浪荡事来,他也真够懂得为难她了,而她能不给吗?先是一个吻,事后要得更多。看这个柔弱女人被催逼为难的模样,长得娇滴滴的。还以为女人多半无用,这女人倒令他惊喜又爱。既然她要跟他做生意,也应他要求献出一吻来下订了,何不就利用这机会,一步步把她逼到自己怀里,最后,甘心情愿地跟了他。难得,是真爱。
最近,偶然从报上看到一个真情凄美的爱情故事。老张与李波夫妻俩互敬互爱、相濡以沫地生活了近二十年。不幸的是,妻子3年前罹患肝癌。她丢不下深爱的丈夫和心爱的女儿。临死前,托人高价买回一只鹦鹉,天天教它学说一些充满爱意的话。妻子离开人世以后,那只富有灵性的鹦鹉开始说起脉脉含情的话。早晨,老张去上班,鹦鹉会说一些诸如,老张,路上骑车多加小心、晚上早点回来、天冷了,多注意身体之类的话。晚上,老张回来,一打开门,鹦鹉会这样招呼:老张,你回来了?累了吧?快坐下歇歇。只要一听到这满含爱意的言语,老张就感到妻子依然活在自己身边。
相遇,是缘份。相爱,是缘份的延伸。有真情,就有真爱。真爱发自内心,相知相守,更是人间真情的美丽。有一首歌曲唱道:我能想到真爱,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两情相悦,点点滴滴最终形成美丽的默契,让灵魂与肉体形影不离,生死相依,才是真爱的美丽。
作为改革开发的前沿阵地,浙江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遗忘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浙江长期坚持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促进了浙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浙江省中等收入人群不断壮大;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大大激发了农村老百姓创业热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使得浙江成为中国基尼系数最低的地方。2012 年,浙江省城市化率大幅提高6 个百分点,达到6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 550 元,年均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 552 元,年均实际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7∶1;城乡养老、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便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浙江省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和探索,缩小了城乡差距、加快了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形成了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独特品牌。
一、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
美丽乡村,是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内涵的进一步丰富,是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实践。
2005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2007 年10 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8 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十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
2010 年,浙江省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专门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提出到2015年,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至此,美丽乡村建设正式升格为省级战略,并揭开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篇章。
二、浙江建设“美丽乡村”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整治阶段(2003—2007)。早在2003 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时任书记的浙江省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做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着力发展浙江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计划用五年时间,对1 万个村进行环境整治,以达到“环境整洁、村貌美化、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其中要把1 000 个左右的村建设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示范村和农村新社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顺利实施,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8—2011 年前后)从2008年开始,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进入为期五年的全面整治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等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10 年9 月,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座谈会在安吉县召开,会议要求科学描绘美好蓝图,精心打造乡村美景,加快改建农村住房,持续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使美丽乡村成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品牌。同年12月,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据此,各县市根据本地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一批高立意、接地气、振精神的地域性品牌孕育而生,如自在舟山、潇洒桐庐;秀山丽水、田园松阳;金色平湖、阳光温岭;龙游天下、梦留奉化;幸福江山、人间仙居等等。
第三阶段:品牌提升阶段(2011 年前后至今)。2011 年9月,全省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在桐庐县举行,会议提出要联动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努力将浙江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水平。2012 年10 月,全省美丽乡村现场会在丽水进行,会议提出要以中心村培育建设和文化村保护利用为重点、农村环境全面提升和农民住房全面改造为基础,形成“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格局,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2013 年11月,全省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在温州召开,会议提出要不断拓展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努力把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加快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新路。各地在具体实践中,以文化村建设、农家乐、特色景点和特色产业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提升了美丽乡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浙江省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和特点
一是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2010 年,浙江省专门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坚持全域规划理念和“人口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产业向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农村环境整治向美丽乡村目标推进”的总导向,着力建设“四美三宜两园”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全省85%的规划保留村、43 个省重点历史文化村落、200 个中心镇、4 000 个中心村完成了规划编制。县(市)层面,不少地方都邀请知名专家和学院名校担纲规划设计任务,以先进的理念指导规划编制,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建设实践。如德清县拨付专项资金,委托浙江大学以(2009—2018 年)为规划期限,统筹村庄布点、精品线路、中心镇、中心村等区块布局,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安吉县则立足于建设“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把全县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高标准编制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乡镇和村级层面也纷纷编制了乡镇规划和行政村规划,从而形成了山水村、田园村、古村落等各具特色的村庄建设思路与技术编制。
二是注重建设的高标准。浙江省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较高的建设标准,通过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环境体系、经济体系和文化体系,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各地在具体实施中,注重建设标准和品位,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样板。如德清县制定了《中国和美家园建设考核标准与计分办法》,按照“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的目标要求设定26 项指标,评定总分为100 分,按80%计入最终考核验收得分(另外20 分为建设投入项目和特色工作项目),指标远远高于全国同类标准。桐庐县大力实施“5525”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5 条“美丽乡村”风情带,开展5 大乡村风情节、重点培育25 个风情特色村,努力在推进乡村建设中弘扬乡村文化、繁荣农村经济、富裕当地农民。
三是实现投入的多元化。浙江省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有效筹措建设资金,十年来,浙江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超过1 200 多亿元,省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从2003 年的4 000 万元增加到6.6 亿元。同时,政府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探索推进林权、海域使用权、农房、土地经营权、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等抵押贷款,推广建立政府和社会各方入股的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公司,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如德清县每年安排“中国和美家园”建设专项资金近亿元,对于成功创建“中国和美家园”精品村的行政村县财政一次性补助资金500 万元,并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长效管理资金,同时部门对口资金、上级项目配套资金、社会资金等都成为了德清县建设“中国和美家园”的资金来源,确保了建设任务的顺利推进。
四是突出品牌的特色化。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各县市在具体实践中,注重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品牌。如德清县按照“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原则,努力建设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的“中国和美家园”;淳安县以千岛湖为核心打造“秀水家园、美丽乡村”;桐庐县深入推进“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建设;遂昌县积极打造“中国最洁净乡村”为特色的“金山林海、仙县遂昌”;仙居县以“人间仙居、美丽乡村”为建设品牌等等。围绕地域品牌,各地还培育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景观带和精品村,如德清县培育了西部环莫干山异国风情休闲景观带、下渚湖湿地公园景观环线、中东部历史人文景观带等等。
五是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针对省内一些历史文化村落正在遭受破坏、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消亡的紧迫现实,从2012 年开始,浙江省启动了以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为主要对象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共确定了历史遗存十分深厚、村落保护较好的历史文化村落971个,其中省重点村260 个。浙江省委还专门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省财政对每个重点村安排500~700 万元的补助,并给予每村15 亩建设用地指标。2013年全省用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专项资金达到7.8 亿元。如永嘉县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实施办法》,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不少于2 000 万元资金用于历史文化村落规划编制、修缮维护、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文化挖掘和宣传教育。
六是强化服务的便民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浙江省深入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等工程,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在服务平台方面,各县市都制定了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几乎所有“美丽乡村”都建有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综合服务中心以及党建服务站、文体卫生服务站、计生服务站、图书阅览室等内设站室。在养老服务方面,浙江省通过实施“农村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进一步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培训、托老、通讯等各方面公共服务。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从2013 年开始,浙江省将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全省行政村建成一大批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从设施建设向内容提升。
七是坚持管理的长效化。一是实施动态管理及奖励制度,明确具体实施范围、责任主体和奖励政策,实行县市、乡镇、行政村三级联动机制和月督查、月通报、年终考核制度等。二是实施“清洁家园”网格化管理,责任到镇、到村、到组、到人,确保了农村卫生管理全覆盖。三是加强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建立镇、村、组保洁队伍,从卫生保洁、园林绿化养护、公共设施管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等进行全方位长效管理。如德清县专门出台长效管理考核办法,按照组织管理、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社会评价等六方面41个指标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一等奖的每年奖励15 万元,二等奖的每年奖励10 万元,三等奖的每年奖励5 万元。一些县市还尝试引进城市物业管理模式,建立“乡镇物业中心”,试行物业管理社会化、公司化运作模式,从而提升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的水平。
四、结语
如今走进浙江的美丽乡村,环境优美,街道洁净,河流清澈,随处可见定点摆放的垃圾箱和定时收集垃圾的环卫车……村庄面貌已焕然一新。截至2012 年底,浙江全省已经完成了2.6 万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培育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区)24 个,全省村庄整治率达到89%,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3%,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2.5%。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不仅给当地百姓带来了优美的人居环境,更让他们尝到了创业、致富的甜头。如今,农村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如以休闲观光、度假体验等为主的旅游经济,以民宿避暑、养老养心等为主的养生经济,以运动探险、拓展训练等为主的运动经济,以寻根探史、写生创作等为主的文创经济,推进美丽乡村与农民增收互联互动。据统计,2012 年浙江省接待游客首次破亿,达到1.13 亿人次,同比增长20.9%;全省农家乐特色村、特色点数3 012 个(其中村717 个、点2 295个),直接营业收入88.35 亿元,同比增长25.3%。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度假村、农家乐是在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古村游、休闲游、乡村游已经成为农家乐发展的新亮点、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建设美丽乡村是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美丽中国重大战略决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实惠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国伟大复兴、圆“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而浙江,这个古老、秀美、蓬勃发展的省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宝贵财富,值得珍藏、品味、借鉴和推广。
摘要:浙江省早在2003年就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十年来持之以恒推进,并顺应百姓期待不断丰富内涵,将新农村建设定位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这不仅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响亮品牌,也成为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益探索。十年间,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全局谋划、整体推进、因地制宜、惠民利民,通过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多元化投入、特色化品牌设计、文化遗产保护、强化便民服务、坚持长效管理等措施,使得农村居住环境焕然一新,农户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成为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我曾听爸爸说,桂花有很多种:银桂、丹桂、四季桂、和金桂。桂花属于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子椭圆形,边缘呈锯齿状,有异香。
爸爸钟情于桂花,它那忽浓忽淡,清香飘逸的香使他很陶醉,也使每一个人心旷神怡。它的香总让我百闻不厌。在爸爸的熏陶下,我看了描写桂花的诗和书,读着读着,我渐渐地感到了桂花的美,深深得融入了桂花广阔的情怀中。
“多美的句子!”我看书时常会这样说,在抬头望一下,那棵袅袅婷婷的桂花树又会感叹一句“好美的桂花!”不知是哪一天开始,桂花姗姗地登上花的.舞台,却又正开演着高潮。
一个月圆之夜。
我躺在桂花树下,望着皎洁的月亮……
嫦娥飞到月亮上,在桂花树下,抱着玉兔,唱着苏轼的《水调歌头》,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伤,轻轻挥挥衣袖,黑发上的金色发簪高高扬起,一阵轻风吹过,如金色的雨点纷纷落下的桂花弥漫在整个月亮,染黄了银色的玉盘。是“桂花雨”!嫦娥继续舞着,桂花雨继续飘着……
醒来时,发现狂风肆掠了大道和夹道两旁的树,满树“黄金”纷纷洒了下来,颜色是如此的温柔。头发上,衣服上,全都是飘逸的桂花花瓣儿。还有一片调皮的小花瓣竟飞进了我半张的嘴里,我只能感受到那种从未有过的清爽,芬芳竟从心底溢出。
第二天,翠绿的树叶间竟藏着许多正说着悄悄话的“小姑娘”们,一团团、一簇簇地拥在一块儿,我知道,她们又已开始筹备下一届“桂花舞会”。
桂花不仅美,给我们带来生活的情趣,还有它的用处可多着哩!
月桂的树叶可以做香料,桂花还可以泡桂花茶喝,当炎热的夏日,你泡了杯热腾腾的桂花茶,那么你肯定能在茶中找出桂花的娇嫩和精华,并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时你可不能忘记桂花哦!除此之外,桂花还是广东省的省花。古代希腊人把月桂树叶编织成的帽子授予竞赛优胜者或杰出诗人呢!
单朵的桂花细小单调而不起眼,它之所以让我喜爱,是因为它们以集团军的面貌出现,显现出一种团结的力量与浩浩荡荡的生机。一树的桂花,不论四瓣完全展开还是含苞待放,一律顽强地展示着自己的美,向我倾吐着它的收获,无声已胜有声。那黄得明净,黄得秀朴的金桂给了我一个冰冷的吻,向着我酣畅地笑着。我沉醉了,恍觉自己变成了一小朵默默奉献的金桂。桂花大概也看不见穿着薄绸衫儿的小天使——蝴蝶和金色海波上点点灵动的幻影——蜜蜂。就因为它开在天高云淡的深秋。与那染红山坡的枫树和如金色波浪的麦田相比,它就显得毫不起眼,它们默默地向人们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树叶、花朵、树皮。它们只愿意在晨风中或晚风中给甜睡中的人们稍来花香和美梦,它们还会被无情地摘下,放进口袋和书包。片刻,香满怀。然后,不再有人会记得桂花。
关键词:农村雨水,收集,排放,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面临严重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还要改变雨水排放的传统观念,变废为宝,限制雨水的直接排放和流失,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1 加强农村雨水利用的必要性
1.1 水资源短缺
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过境水资源量多,可用却不可靠。宿迁市过境水资源量远远大于当地水资源量,即使以偏枯水年2002年和2009年为例,入境、出境水(包括淮河水系,沂沭泗水系以及江、淮水北调)均在200多亿立方米,在丰水年如2003年则多至1000亿立方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平原地区、淮沂沭泗下游),容量有限的水利调蓄工程,过境水资源只能成为弃水,而在特殊干旱年份,又饱受缺水之苦。
外源污染和本地排污双重的影响,加剧了水质性缺水。新汴河、新濉河等流域性河道易受上游安徽等地污水影响,而老濉河、古黄河、总六塘河、沂南小河等河道则要承泄城市排水,全市水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
1.2 农村的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硬质路面逐步增加,宽阔的水泥路、柏油路代替了传统的土路、泥路、石子路。农民的交通变得便捷、农村的生活更加丰富,生活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不透水面积迅速增加。同样的降雨量情况下,透水面积的减小导致雨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径流高峰到来的时间也大大提前。这使得农村的抗涝能力急剧下降,农村内涝现象也越来越频繁。
1.3 农村的居住特点
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地区面积大,居住分散,路面狭窄,地形起伏也大,面对同样的内涝问题,类似于城市建设中管道收集系统建设成本很高,难以实施,也没有实施的必要。
如何更好的控制和利用农村的雨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美丽乡村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2 农村雨水排放利用现状与分析
目前,宿迁农村地区在雨水排放利用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随着宿迁市美丽乡村的大力开展,许多农村地区已经建有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但是还是有很多农村仍然是雨污合流的体制,通过简易的盖板沟、暗渠的形式排放污水,但是在暴雨期间,雨水大量进入污水处理设施,污水量远远超过设施的设计规模,造成污水处理设施的损坏。
(2)通过走访宿迁部分村庄,村庄内部许多路边沟、排涝沟等水体缺乏过路管涵、或者泥土、苗木、垃圾等堵塞造成了雨水排放不畅造成径流污染和排水不畅,减少了雨水被调蓄的空间。
(3)许多新建民房都设有塑料雨水管,雨水管收集屋顶雨水后还是自由排放到附近的路面,造成路面的积水,造成行人的不便
(4)在很多农村的雨水利用技术很单一,技术含量偏低,比如水窖工程、农艺节水技术等,这些技术虽简单易行,但雨水利用率偏低,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比较缓慢。
(5)雨水规划没有更好的结合村庄生态景观及环境建设。
(6)大多数村庄在雨水利用方面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思考,片面套用城市的雨水管网设计思路,导致规划无法落到实处。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广大农村地区的雨水排放利用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缺乏合理的系统性的规划;另一方面是技术相对落后、单一,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规模化的推广。所以在美丽乡村规划中,我们需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挖掘雨水在生态、环境、经济方面的价值,来解决这一问题。
3 雨水排放与利用方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美国率先提出了LID低影响开发的设计理念,即雨水不该被直接排放掉,而是要加以利用,目前常见的低影响开发技术主要有:雨水花园、渗透铺装、绿色屋顶、雨水收集装置、雨水再生系统、绿色街道等。
结合2014年中国住建部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LID的理念在农村规划中实际应用可以有下列几点:
3.1 雨水罐(桶)
早在八十年代,浙江省舟山葫芦岛就开展屋顶雨水集水工程,到了九十年代,近九成家庭建有家庭的雨水池,通过普及水质改善的技术,该地区不仅充分收集了雨水,而且水质也得到了提高,用途也逐渐的增多。雨水收集发展至今,技术也逐渐的成熟。适合于农村地区使用的雨水收集设施主要有雨水罐、地下水窖和家庭水池,各自的优缺点如下:
雨水罐(桶):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形状色彩丰富多变,造价相对较低;缺点是需要占用地面空间,定期清洗。
地下水窖:优点是水质好、不占用地面空间,不易蒸发;缺点是需要用泵将水提升后才可利用,造价相对较高。
家庭水池:优点是雨水的利用无需泵提升,由于水面蒸发可降低庭院温度,具有很好的景观效果;缺点是占地过大,易蒸发耗损。
综上,对于农村地区的雨水收集来讲,雨水罐(桶)最为简单、便宜、有效。雨水罐(桶)收集屋顶雨水之后可用于家庭日常杂用,包括洗车、冲厕、浇洒灌溉、牲口饮用等。常用的雨水罐材料有预制混凝土、钢、塑料、木头等,市场上也有出售成品的塑料雨水罐(桶)。所以我们在农村规划中应该大力提倡推广该技术。
3.2 可渗透路面
近几年,随着我国村村通公路工程的实施,现阶段我国很多农村原来的土路,泥路变成了水泥路、沥青路,方便农民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硬质路面使得雨水难以下渗消纳,缩短了洪峰时间,易造成内涝灾害。另外,由于农村的大型农机、货车行驶,加上道路建设之后缺乏维护,使得农村道路的使用寿命较短,到了雨季便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所以,我们在村庄规划中,对于村庄的主要道路,提倡农村硬质的道路采用新型的渗透材料,包括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等,这些新型的透水材料往往色彩也比较艳丽,具有很好的景观效果。对于农村的一般性道路,我们推荐采用鹅卵石、碎石或者带孔砖铺设,不仅减少了雨水的径流,也营造了乡村的美好氛围,突出了农村的乡土气息和亲近自然的本质属性。
通过试验,渗透路面对于径流具有较大的削减作用,削减率一般在50%~90%。透水混凝土路面的透水性,能够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保持土壤湿度,维护地下水及土壤的生态平衡,又能避免因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引起地基下沉。但是在建设中也要采取措施保障路基稳定,防止雨水下渗,破坏路基的稳定性。
3.3 植物浅沟
现阶段我国农村,很少有完善的地下排水管网。结合现状和农村现有的条件,浅沟是一种投资小、施工简单、管理方便的减少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措施。与传统管道排水相比,生态植草沟不仅造价低,而且景观效果更好、生态效益也能够得到提高。
植物浅沟可以收集较多雨水量,具有输送功能,适宜较长距离传输雨水径流,在坡度、土质、景观等满足要求的区域替代了雨水管的功能。植草沟坡度一般控制在0.3%~2%之间,当坡度低于0.3%的时候,沟中的雨水流速较慢,雨水的渗透量就会增大,从而危害路基的稳定。如果坡度大于2%,雨水的径流速度也会随之增加,对于植草沟的植被,土壤的冲刷就会更加严重。
4 结语
各地农村结合各地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建设适当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有利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提高,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可以将上述一些技术引入农村雨水的利用方面,有效改善农村地区雨水灾害,促进农村美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敏,梅荣武,张龙.浙江农村雨水利用技术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15,29(4):25-26.
[2]李海燕,罗艳红,黄延.我国农村雨水综合管理措施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5):66-72.
[3]钟素娟,刘德明,许静菊.国外雨水综合利用先进理念和技术[J].福建建设科技,2014,(3):77-79.
是啊,只有错过有所值的美丽事物,才会觉得怅然若失,是“错过”了吧。
世界上每分每秒都上演着各种各样的错过。有的错过是微不足道的,懊恼一阵子便渐渐忘却;有的错过却是刻骨铭心的,一辈子也抛不开忘不掉。
“错过”似乎总能让我联想到“遗憾”这个词。生命中的许多东西,错过了就再没有方式挽救,只能徒留遗憾与回忆的感伤。
我将错过分两种。一种是相处过一段时间,却终究无法守住。如同手指间的细砂,眼睁睁的看着它缓缓流逝却无能为力。君若到时我己半,惟见门前柳萧萧。世事人情往往就是这样不凑巧。也许等你到了故人门巷你再看见的也许不是曾经的笑魇。门上己有微尘,只剩门前萧萧长柳,似泣非泣地对你说:机缘错过。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种错过是有缘相遇,无缘相聚,只能再回首,己物是人非,曾经的五彩斑澜,风光旖旎己洗去铅华,徒显苍白。
还有一种错过,是在不经意间擦肩而过,似曾相识却没有回头。如同车窗外一掠而过的风景,经过时不以为然,过了一会后,想欣赏,己是不可能了。
那天在街上,看到一个人很象你,我是多么想跑过去确认一下,但是,这样想完之后却发现那个似曾相识的背影己在茫茫人海中隐匿。于是,我们又错过了。
这种错过,心有不甘但无可奈何,一点点的疼痛和一点点的失落。但终归还是会很快解脱出来。
过去己过去,回忆不可追。
早上,公鸡发出“咯咯”地叫声,把沉睡的小朋友叫醒了。天亮了,牛和马在田野中津津有味地吃着香喷喷的青草,发出“哞哞”的叫声。小朋友们几个几个的走在一起去学校。
傍晚,晚霞红通通的,把整个世界都变红了。稻田变红了,树木也变红了,房子和人都变红了。
晚上,小河边,动物们正在举行演奏会。青蛙开始“呱呱”的打起鼓,蟋蟀在草丛中“嗤嗤”的弹着琴,小鸟也唱起了歌声。间或,从草丛里飞出来几只萤火虫,像夜晚里的几盏小灯笼,越来越多,就像马路旁边的两束灯,闪着亮光,飞过孩子们房间里,消逝在孩子们的眼前。
本文通过对多年新农村规划实践的省思,借鉴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理念及行动方法,在海沧区新一轮美丽乡村(社区)共同缔造规划建设中,尝试采用“开放式沟通、多方参与式、弹性动态维护”的规划模式,希望在工作模式、技术方法、规划内容等方面都能够实现一些突破。
1 厦门市海沧区新农村建设历程
1.1 第一代:“金包银”改造工程全面展开新农村建设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十一五”期间,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全力推进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并创造性的提出了村庄“金包银”规划策略。
2006 年,海沧区为了适应新时期工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工业区的建设,全面展开新农村建设,即所谓的“金包银”改造工程,包括霞阳村、新垵村等。
“金包银”改造工程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出路问题而推出的一项惠民工程。“金包银”模式,主要是指政府在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工业区时,预留发展用地,在村庄的外围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底层店面上部公寓”的外口公寓(即“金边”建设),既给工业区提供了配套服务设施,又保障了村民的经济来源。与此同时,按照“路通、水畅、污治、有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同步对旧村内部进行规范化配套改造(即“银里”改造),使村庄内部环境全面改善,就地实现城镇化(见图1、图2)。
1.2 第二代:“环境整治”规划全面提升全区的村庄居住环境
随着厦门市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的不断推进,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已成为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2009 年海沧区为了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全面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包括山边村、莲花村等18 个村庄(见图3、图4)。
“环境整治”是为了解决村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村庄环境恶化,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一种低成本的城市化改造模式,即短期内,在尽可能减少拆迁量、避免发生纠纷的前提下,增加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拓宽村庄道路,整治村庄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环境的品质。
1.3 第三代:“美丽乡村(社区)共同缔造”着重落实美丽厦门战略目标
厦门市按照“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总体部署和“五位一体”要求,以《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指引,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2013 年,海沧区根据“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总体要求和“美丽厦门·健康生态新海沧”总体布局,以“美好环境”为基础,以“惠民利民”为切入,以“同筑共治”为核心,以“网络化·微自治”为支撑,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互”的社会管理体系和“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社会价值体系,缔造一批政府引领、村居自治、群众参与、统筹协调的典范农村试点,包括西山社、院前社等。
“美丽乡村(社区)共同缔造”是以“生态乡村、富裕乡村、文明乡村、和谐乡村”为主题,以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为核心,鼓励多方参与、共同缔造,并注重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2 从“金包银”改造工程到“美丽乡村(社区)共同缔造”的省思
2006 年以来,厦门市海沧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重财政“输血”式的规划方式,造成村庄的不可持续发展。
(2)重村庄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改造,对村民的社会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缺乏关注,致使村庄原有的传统文化和邻里交往活动遭受破坏。
(3)重政策、重示范村,尚未建立起村庄规划与建设管理的良性循环。
(4)重“自上而下”推进,轻“自下而上”反馈,未充分的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此外,传统村庄规划是一种终极蓝图式的静止规划,弹性不足,造成了很多“随便画画,墙上挂挂”难以落实的规划。
2013 年,厦门市海沧区在美丽乡村(社区)规划中,针对以往新农村规划的不足,从社区营造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规划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希望跳出传统村庄规划思路,进一步研究新农村社区规划方法创新。
3“社区营造”理念的诠释与规划借鉴意义
“社区营造”指的是台湾地区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为解决乡村人口流失、文化衰败、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发展策略,主张居民主导及参与,旨在保护地区传统文化和改善地方环境。
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区发展阶段,可追溯到1960 年代,是采用自上而下的途径,政府直接选定实验或示范社区给予经费来推动,虽有看到立即的成果,但却无法凝聚居民的共识(吴英明, 曾英敏,梁馨云,殷婉茹,2008)。
第二阶段,社区营造阶段,20 世纪90年代,社区营造正式提出与实施,逐步转型为强调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自主规划和参与过程,特别注重以公共参与的方式形成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社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公私协力的营造机制(丁康乐,黄丽玲,郑卫,2013)。
社区营造内容包括了“人、文、地、景、产”5 个方面。“人”关注的是社区的居民,包括共同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以及生活福祉的创造等。“文”关注的是社区的历史文化,包括历史文化的传承、社区文化活动的经营等。“地”关注的是社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植物生态等,包括对其地理特色的维护与发扬,以及在地特质的强调。“产”关注的是社区的经济活动,包括在地产品的创发与行销,以及在地经济活动的集体推展等。“景”关注的是社区景观,包括独特景观之创造、生活环境之永续经营等(见图5)。
社区营造虽然并不是规划专业领域的概念,但却对新农村社区规划模式的突破与创新有着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1)社区营造概念的提出是对“自上而下”的反思和对“自下而上”的支持,同样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应从自上而下的资源分配向自下而上的资源竞争转型。
(2)社区营造主张居民主导及参与,同样,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不仅应包括改善居民(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更应包括培育居民(村民)的自主自治意识,从而增强其居民(村民)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生活共同体。
(3)社区营造以保护乡村本土价值、挖掘乡村在地精神、实现乡村永续发展为核心。同样,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要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注重乡村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彰显,在尊重原有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着力探寻传统和现代的有机融合,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4)社区营造以“人、文、地、景、产”等5 个方面为主要内容,同样,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在调研过程中,也应当紧扣村庄的本地特色,从乡村社区的人、文、地、产、景等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符合社区需求。
(5)社区营造的重点不在结果而是过程,同样,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作为乡村地区一项长期性与系统性的工作,不仅要营造物质性环境,也要营造社会性环境;既需要政府部门的持续投入,更需要在地组织的长期营造。
(6)社区营造中实施的工作方法和行动计划对于新农村社区的规划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启迪,值得充分的学习与吸纳。
因此,本轮美丽乡村(社区)规划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借鉴了社区营造理念,将社区营造的核心思想融入规划的各个环节,力图在规划工作目标、工作模式、工作内容及实践方法等方面实践、运用社区营造的相关理念,从而实现新农村社区规划方法的创新。
4 规划实践、运用及创新
4.1 新农村社区规划的案例
其一是厦门市海沧区寨后村西山社。西山社区属于寨后村一自然村, 位于厦门市的西部,海沧区的北部, 与天竺山森林公园相邻,面积约为4.5 公顷,总人口为409 人。该村属远郊村,城镇化带来了认同感消失、公共空间遭侵占、环境恶化等问题。规划中,提倡采用“社区营造”的方式,使村民、企业、政府等人员共同参与进来,各自贡献力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逐步培育基层乡村的参与能力,而且能够在过程中构建起新的社区信任感与认同感,促进村庄社区更好的持续发展下去(见图6)。
其二是厦门市海沧区院前社。院前社属于囷瑶村一自然村, 位于厦门市的西部,海沧区的南部, 与慈济东宫和蔡尖尾山相邻,面积约为18.1 公顷, 人口为620 人。该村地处城市边缘区,劳动人口大量流失。村内青年自谋出路,建立农村合作社,与规划师共同努力,发展城市菜地产业,逐渐带动经济。此外,村民还将传统面线工艺变为旅游产品,促进发展旅游活动。规划以乡村“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义,摆脱传统的“输血”模式,从保护乡村本土价值、挖掘符合地方需求的产业发展动力入手、探索村庄“自造血”发展模式,实现乡村永续发展(见图7)。
4.2 社区营造理念的运用及规划创新
传统规划被理解成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是精英导向的建设蓝图, 缺乏有效沟通,难以真正反应村庄的发展诉求。本次实践从社区营造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规划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力求探索一种全新的农村社区规划方法。
4.2.1 采用驻地模式,实地深入摸底
社区营造最基本且最坚守的一项规划理念便是“在地行动”。这一理念要求各方团体联合社区居民,身体力行地“进入”社区,“阅读”社区。规划充分借鉴了社区营造理念,改变原有办公室作业的工作方式,采用“驻地工作”模式,将工作场所直接搬入村庄,与街道办、企业、村民等多方利益主体一起共同搭建了以协商为目的的“社区工作坊”(见图8)。
这种工作模式,一方面可以将很多规划工作分解到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的工作场景中。例如一边现场踏勘,一边在地绘图,挨家挨户进行入户问卷调研,与村民一道泡茶聊天,挖掘村庄历史记忆、村庄习俗、村庄故事、村庄人物、村庄美食、节日庆典、民间传说、文化活动等有价值的线索,寻找规划切入点。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与村民同吃、同住、同生活,直接体验村庄设施,能够更真切的、深入的了解社区需求。此外,通过联合村委会不定期的召开座谈会,阐明规划意图,收集村民意见,形成良性互动,让村民参与决策与营造。
4.2.2 转换规划师角色,形成良好沟通
社区营造主张的是一种沟通式规划,即把规划当作一种多方沟通及协商的过程。为了达到良好的沟通参与性和有效性,要求规划师既是“提问者”、也是“催化剂”,提出问题,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复杂问题,促使公众产生良性互动效应。因此,规划师不再仅仅扮演高处不胜寒的技术专家角色,开始趋向多元化,主要有协调者、引导者、媒介者、协作者、促成者、教育家、社会家、改革家等(见图9)。
本次实践中,规划师具有多重身份:引导村民参与规划、表达诉求的引导者,整理需求、挖掘资源、分析研究、制订方案的规划者,联系政府与村民、协调多方利益的协调者,解决村庄发展问题的社会家等。
4.2.3 鼓励公众参与,注重实施落实
本次规划借鉴了“社区营造”的方式,引导乡村社区参与规划全过程,给予村庄各方利益群体知情、决策、参与和监督权,使之在共同建设的过程中,增强社区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促进村庄社区更好的持续发展。
实践中,为了更好的让村民参与到本次规划中来,规划前期,通过登门访谈、问卷填写、座谈会、村民大会决议、投票表决、规划知识普及等方式,鼓励村民就村庄规划发表自己的看法;规划初步成果完成后,利用农村文化馆、村务公开栏、墙报板报等场所、设施进行了规划公示和意见征求,为了让村民更好的了解规划目标及内容,规划展板采用最为平实、质朴、生活化的语言,在村庄公共活动场所展示。同时联合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详细介绍规划内容,收集村民意见,进行进一步的规划修改完善。规划实施的过程中,采用“美好环境共同缔造”的模式,让村民、政府、企业等人员共同参与进来,各自贡献力量(见图10、图11)。
新农村社区规划是一项更加注重实施的规划,要“有针对性、能落地”。本次规划以项目和行动为主要突破口,在规划实施部分提出了“项目库”与“项目策划书”双重内容。“项目库”是明确村庄未来不同时期发展可能需要改造的内容,并为政府及多元的社会投资主体提供参考;而“项目策划书”则是针对近期需要改造的若干项目分别提出的具体行动计划。
4.2.4 开展乡村规划师挂钩帮扶行动,实现对规划动态更新与维护
村庄规划是可变的、动态的规划,不可能通过一次规划完全实现,它更需要长期跟踪和技术咨询。为做好规划跟踪服务工作,适应城乡发展变化需要,本次规划创新性地开展“乡村规划师挂钩帮扶行动”,即由规划编制单位向乡村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在村庄规划实施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利益协调,解决村庄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及时的与规划部门进行沟通反馈。如美丽西山社区规划编制完成后,项目组主动向西山社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乡村责任规划师,要求其每周至少固定一个工作日在乡村办公,每月至少一次走访企业居民,每半年至少一次宣传课,并及时向规划部门反馈成果。
5 结语
当前,我国大陆乡村地区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而大部分的美丽乡村规划和建设出于对现代城市的简单模仿,轻视乡村文化和风貌特征,过分追求村容村貌统一,造成乡村文化特征和特色风貌逐渐消失,甚至出现“千村一面”的景象。反观,我国台湾乡村地区经过长期的社区营造,形成“政府诱导、市场助力、社会自发”的协调治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俗话说“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希望通过我们的转化借鉴,形成自己的新农村社区规划方法,让更多的村庄在发展中找到属于自身的价值,通过社区民众的共同努力规划建设自己的家园。
图9厦门市海沧区东屿村
摘要:本文通过对多年新农村规划实践的总结和省思,借鉴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理念及行动方法,以厦门市海沧区美丽乡村(社区)规划实践为例,积极探索新农村社区规划方法的创新,提出了“驻地工作深入沟通、挖掘村庄特色价值留住记忆、转换规划角色促进多方协商、引导公众参与实现共同缔造,开展规划师帮扶行动对规划进行动态维护”等村庄规划新思路。
【以美丽的乡村为题的作文】推荐阅读:
美丽的乡村的早晨作文07-13
五年级作文美丽的乡村11-06
以美丽心情为题的作文10-30
美丽的乡村姑娘09-25
以美丽的花园为题目的200字作文10-21
“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途径11-07
我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报告09-12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12-06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九年级作文07-03
以不经意的美丽为题目的议论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