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礼仪教育(精选12篇)
有客人时,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在客人的夸奖声和递过来的一包糖果或一件玩具中,孩子会认识到这的确是一种“乐趣”。客人进屋后,可以让孩子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在大人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乖孩子,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当有小客人时,大方地拿出玩具和小客人一起玩,会让小客人格外开心。客人走时家长可以领着孩子送客人一段,家长可以和孩子说:“和××说再见,有空再来!”即使是家长教孩子说的,从孩子嘴里说出来也会令客人感到快乐。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后,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小主人。
洛克十分重视礼仪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他认为礼仪是绅士所必须具备的四大品质之一。他在《教育漫话》中写道:“礼仪是在一个人别的一切美德之上加的一层藻饰, 使他们对他具有效用, 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没有良好的礼仪, 其余的一切成就就会被人看成骄夸、自负、无用或愚蠢。”他还认为, 国家的幸福和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礼仪教育。因此, 为了将儿童训练成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绅士, 洛克对礼仪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阐释。
1. 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与可能性
在《教育漫话》中, 洛克对礼仪教育的阐释与论述往往被研究者忽略, 然而并不妨碍其本身已有的光辉。首先, 洛克十分重视礼仪与教养。洛克认为, 礼仪不仅是绅士四大品质之一, 而且是第二种美德。他对礼仪与德行和才能的关系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把德行与才能比作是未经打磨的钻石, 将礼仪比喻成为对钻石的琢磨与镶嵌, 礼仪是使德行与才能熠熠生辉的方式。虽然洛克没有给礼仪下明确的定义, 但是从他论述礼仪的句读之间可以窥见:礼仪与教养是一个人找到了符合于自身地位并且把自己内心对别人的尊敬、重视与爱恰当地表示出来的举止。即使一个人有胆量, 有学问, 有才智, 率直而温和, 如果没有良好的礼仪与教养, 那么这些品质是不容易发光来吸引众人的, 有时反而会对他不利。因为“没有教养的人有了胆量, 胆量就会带有野蛮的色彩, 而别人必以野蛮来看待;没有教养的学问则变成了迂气, 才智变成了滑稽, 率直变成了粗俗, 温和变成了谄媚”。礼仪表现的是对人的一种态度, 一个人若能够娴于礼仪, 那么“他凭着这一点点成就, 门路就可以更宽, 朋友就可以更多, 在这世界上的造诣就可以更高”。此外, 洛克著名的“白板说”是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他认为孩童生下来就是一块纯洁的蜡, 任凭你将它打磨与塑造, 良好的礼仪教育是可以通过训练在儿童心灵中留下痕迹而逐渐显成效的。因此, 礼仪教育是可能的。
2. 礼仪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洛克看来, 礼仪是绅士所应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 是德行的外显。在《教育漫话》中, 洛克用了不少篇幅讨论绅士的礼仪教育问题。毋庸置疑, 洛克礼仪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娴于礼仪”, 即使所有人都能够具有良好的礼仪与教养, 成为实实在在的绅士。他十分重视绅士良好礼仪的养成。他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 但是使他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良好的礼仪主要表现为尊重别人、懂礼节、讲礼貌、有风度, “容貌、声音、言词、动作、姿势以及整个外表的举止都优雅有礼”。一个人若是具有良好的礼仪, 坦白、公正、明智, 则人人都会为他让路。
3. 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
根据洛克散落于《教育漫话》中关于礼仪与教养方面的论述, 要使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礼仪与教养, 必须有以下的认识与做法。
(1) 需要有明确合理的礼仪教育意识。礼仪与教养的重要性毋庸赘述, 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往往被忽视。要正确实施礼仪教育, 就应该抛弃平日里因为重视字句与知识而忽视礼仪的行为, 更应该摒弃排挤礼仪的那种态度, 把礼仪与教养放在合适且应有的位置。为此, 家长应该及早让儿童具有一种尊重与爱戴别人的品质, 让儿童心中存有一种礼貌的意识, 使他们知道敬重他人、怀抱善意、温良恭敬是能够得到人们称誉和喜爱的。
(2) 需要及早教育。洛克指出, 要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请一个良好的导师来教导, 避免儿童被不良的同伴影响而做出种种恶劣粗俗的行为。导师要循循善诱, 使儿童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和品质值得称誉, 哪些行动应该得到制止与惩罚。导师教导儿童的是切实的品质与态度, 而不是琐碎的规则与教条。因为琐碎的规则与教条是会让儿童多吃苦头而对合乎礼仪的举止产生厌恶的。在儿童还小的时候, 只要他们有礼貌, 对身边的人知道敬重, 怀抱善意, 知道应该做什么就可以。他们生来就有好模仿的天性, 会对身边的榜样细心观察, 长大后自然就知道合乎礼仪的举止而改掉一些细微的错处了。
(3) 重视榜样, 防止沾染坏习气。为儿童树立榜样, 并且将合乎礼仪与教养的行为指示给他们, 让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地反复练习。同时, 要时刻提防儿童沾染与礼仪相背的四种坏习气———粗暴、轻蔑、非难、刁难。对于儿童喜欢插嘴与争辩的行为, 要及早使他们知道这是不合礼貌的并且加以制止。通过学习良好的榜样与导师的教导, 儿童可以避免礼仪不良———忸怩作态和行为轻慢。针对利益不良, 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 也不要看不起别人”。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说的是一个人需要自谦但是不可以妄自菲薄。有些行动是我们的天分与能力所能够做到并且别人也期待我们去做的,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看得起自己, 无论在谁的面前, 都不要惊慌失措, 要按照各人的地位和身份保持敬重和距离。一些儿童的言辞、思想、姿态在陌生人或者长辈面前显得局促或狼狈不堪, 便是看不起自己的结果。要更正这种礼仪不良, 是需要练习的。这句话的后半部分说的是必须有一个对别人表示敬重与重视的态度, 有不愿意得罪别人的心态。自己时刻在心理暗示, 逐渐就会表现得礼貌与得体了。
二、洛克礼仪教育思想对儿童礼仪教育的启示
1. 合理利己, 培养儿童正确的礼仪道德观
在论述德行与礼仪的关系时, 洛克指出, 礼仪是德行的外显, 是使德行熠熠发光的原因。拥有良好的礼仪, 门路就可以更宽, 朋友就可以更多, 在这世上的造诣就可以更高。洛克也承认人是有私欲的, “但这不是我们的错处”, 关键是我们要用良好的礼仪来约束我们的欲望, 对人道德, 于己有利, “德行愈高的人, 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就愈容易”, 在为人处世的时候, 不能看不起自己也不能看不起别人, 避免任意妄为。每个人都有获取自己利益的权利, 但前提是你必须尊重别人的利益, 不侵犯别人的利益, 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自己的利益也将得不到。每个人的举止都必须符合既表明自己内心的温和善良, 又不侵害他人的自由, 符合共同的利益, 得体而合乎常理。
儿童的合理利己观念无害于儿童的温和善良、心地纯正。相较于社会倡导的学习雷锋“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这种英雄牺牲精神, 合理的利己观念更有利于儿童礼仪教养的形成, 符合儿童的本性, 更有可能让儿童亲身实践。
2. 及早教育, 提供和谐融洽的成长环境
洛克认为, 礼仪教育就是要培养一个具有良好教养、公正、平和、理智的人。这样的人即使没有智慧和大的学问, 其他人也会为其让路, 他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因为, 通过良好礼仪教育的人, 拥有合理的自我认识并且尊重别人的感情与需要。良好礼仪的人不粗暴, 不专横跋扈, 更不会肆意侵犯生命。良好的礼仪是除去自己的傲气, 谦虚敛让, 也是尊重他人, 平和相处的重要前提。一个人在儿童成长时期受到的各种影响尤其需要重视。因此, 要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应当以身作则, 及早对儿童进行礼仪的训练与教育。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养成了温良恭敬、怀抱善意、尊重别人的品性, 那么他长大后就不会只顾自己而使他人感到不快, 更不会粗暴地对他人进行人身伤害。此外, 学校也需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 树立榜样, 养成符合礼仪的行为习惯
礼仪教育;分辨美丑;渗透教育
我们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美誉,现代社会更离不开礼仪,(如:求职、商务谈判)礼仪所体现的不仅是个人礼貌的简单层次,更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所以无论是从弘扬传统还是从适应现代的角度看,幼儿礼仪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幼儿礼仪教育的常用途径。
1.启蒙教育的礼仪课
所谓礼仪课就是教师围绕某一礼仪知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幼儿以上课的形式学习礼仪。比如:坐的时候要端正,公共场所走路说话要轻、咳嗽打喷嚏打哈欠要用手遮挡等这些基本礼仪可以通过上礼仪课的形式让幼儿掌握。在上礼仪课时教师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故事启迪法。就是让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学习相应礼仪。如:通过三只熊的故事让幼儿明白小姑娘未经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的许可动它们的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
行为辨析法。该方法指教师根据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设计问题和问题情境,让幼儿在对事件的评议中分辨美丑、善恶,知道好与不好,从而迁移正确的经验。比如:教师可以将幼儿生活中出现的不良习惯和好的习惯用DV或图片形式记录下来让幼儿讨论。
示范演示法。是指教师根据礼仪训练的内容要求,用直观、形象、标准的示范,帮助和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为其树立行为榜样。如:教师通过示范演示法指导幼儿如何打哈欠(需用手遮挡)。
情境表演法。是指教师为幼儿创设主题情境,让幼儿通过情境演练,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这是对礼仪教育内容的复习、运用和巩固,是对幼儿的综合考察,促进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在娃娃家中模拟待人接客的场景,让幼儿在情境表演中学习待人接客的礼仪,效果就非常好。
2.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
瑞士的幼儿教育家皮亚杰在讲述儿童的道德发展时认为,由于成人与儿童的地位不平等。成人通过语言对儿童施加压力。就造成了儿童对成人的单方面的尊重以及道德的他律性。他认为,要促进儿童自主道德的发展,就必须有儿童之间的平行交往,以及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平等地位和合作。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即教师要与儿童合作,做儿童的“合作伙伴”。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礼仪教育是长期养成的过程,如果仅仅靠礼仪课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幼儿园教师可以尝试以下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比如:入园时要求幼儿仪表整洁、进园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与父母说再见;游戏时要谦让、互助;进餐时做到文明用餐、讲究卫生、爱惜粮食等。
随机教育。如:派幼儿去其他老师那里拿教玩具、去传达室向爷爷拿活动室钥匙等。通过在这些活动中的反复练习,使幼儿的礼仪行为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知、情、行的统一。
通过环境渗透。环境对幼儿的文明语言的形成、礼貌行为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可以将礼仪教育内容渗透在优美的物质环境中。例如:在孩子经常出入的门口、楼梯走道等醒目处设计具体化、情境化、具有暗示性的文明礼仪宣传语;在楼梯上下靠右走的地方贴小脚图案等;在卫生间贴温馨提示语,如“小心滑倒”“节约用水”等。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除了物质环境外,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重视精神环境的创设。幼儿教师必须依照明确的教育目的,对幼儿施加具体、有效的学习指导,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全地发展。幼儿教师应做幼儿学习的引路人和身心发展的指引者。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就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就是指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就是依据孩子的成熟程度为孩子提供活动的环境及进行作业的教具。教师只能通过“工作”来培养和维持纪律,不能直接采取奖惩手段或向孩子们直接灌输。
幼儿园教师应衣着整洁、行为举止文雅有修养、待人说话和气有礼貌、有良好的生活作风和习惯,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要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以自身文明的语言、行为和高雅的风度、气质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3.家长参与礼仪教育
孩子热爱母亲、依恋母亲,年龄越小,对母亲的依恋性越强,对于家庭的依赖性也很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发挥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幼儿园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父母是孩子在生活中模仿的主要对象,如果父母平时敬老爱幼,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种善良的情感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孩子。为此,在幼儿礼仪教育中我们引导家长也积极参与,鼓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加强幼儿礼仪教育,并做到以身示范。例如: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栏等形式具体明确提出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如:家长应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外出做客时,让孩子观察成人的交往;家里来了客人,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等,带幼儿逛超市和美发店等服务场所时进行公共场所礼仪教育。
4.利用节日活动开展礼仪教育
在热闹、喜庆、祥和的春节里,探亲访友是少不了的节目。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因为他将来长大了,也要具备谦让、团结的品德。趁春节带孩子做客其间,教育孩子各种礼仪,让孩子年龄多一岁,懂事多一点。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春节的礼仪呢?
春节礼仪实践课堂
俗话说,“入庙要拜神,入屋得问人”,问候人是讲礼貌的表现形式。我们怎样动口呢?
1.学会动口讲话
(1)首先要学会称呼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这些常见的亲人很容易称呼,可是对不常见的爸爸妈妈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我们的称呼是要比爸爸妈妈低一辈的,例如:
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妈妈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如果父母称呼为祖辈的,我们则称呼为“太祖辈”,例如爸爸的舅公,孩子就称为“舅太公”……
在热闹、喜庆、祥和的春节里,探亲访友是少不了的节目。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因为他将来长大了,也要具备谦让、团结的品德。趁春节带孩子做客其间,教育孩子各种礼仪,让孩子年龄多一岁,懂事多一点。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春节的礼仪呢?
春节礼仪实践课堂
俗话说,“入庙要拜神,入屋得问人”,问候人是讲礼貌的表现形式。我们怎样动口呢?
1.学会动口讲话
(1)首先要学会称呼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这些常见的亲人很容易称呼,可是对不常见的爸爸妈妈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我们的称呼是要比爸爸妈妈低一辈的,例如:
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妈妈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如果父母称呼为祖辈的,我们则称呼为“太祖辈”,例如爸爸的舅公,孩子就称为“舅太公”……
在热闹、喜庆、祥和的春节里,探亲访友是少不了的节目。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因为他将来长大了,也要具备谦让、团结的品德。趁春节带孩子做客其间,教育孩子各种礼仪,让孩子年龄多一岁,懂事多一点。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春节的礼仪呢?
春节礼仪实践课堂
俗话说,“入庙要拜神,入屋得问人”,问候人是讲礼貌的表现形式。我们怎样动口呢?
1.学会动口讲话
(1)首先要学会称呼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这些常见的亲人很容易称呼,可是对不常见的爸爸妈妈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我们的称呼是要比爸爸妈妈低一辈的,例如:
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妈妈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如果父母称呼为祖辈的,我们则称呼为“太祖辈”,例如爸爸的舅公,孩子就称为“舅太公”……
在热闹、喜庆、祥和的春节里,探亲访友是少不了的节目。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因为他将来长大了,也要具备谦让、团结的品德。趁春节带孩子做客其间,教育孩子各种礼仪,让孩子年龄多一岁,懂事多一点。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春节的礼仪呢?
春节礼仪实践课堂
俗话说,“入庙要拜神,入屋得问人”,问候人是讲礼貌的表现形式。我们怎样动口呢?
1.学会动口讲话
(1)首先要学会称呼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这些常见的亲人很容易称呼,可是对不常见的爸爸妈妈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我们的称呼是要比爸爸妈妈低一辈的.,例如:
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妈妈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如果父母称呼为祖辈的,我们则称呼为“太祖辈”,例如爸爸的舅公,孩子就称为“舅太公”……
在热闹、喜庆、祥和的春节里,探亲访友是少不了的节目。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因为他将来长大了,也要具备谦让、团结的品德。趁春节带孩子做客其间,教育孩子各种礼仪,让孩子年龄多一岁,懂事多一点。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春节的礼仪呢?
春节礼仪实践课堂
俗话说,“入庙要拜神,入屋得问人”,问候人是讲礼貌的表现形式。我们怎样动口呢?
1.学会动口讲话
(1)首先要学会称呼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这些常见的亲人很容易称呼,可是对不常见的爸爸妈妈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我们的称呼是要比爸爸妈妈低一辈的,例如:
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妈妈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礼仪教育也是人的素质教育,历来为我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重视。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大意是说只重品质朴实,而不重仪表礼节文雅,则显得粗野;只重仪表礼节文雅,而缺乏质朴的.品格,则显得虚浮。只有二者结合,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他非常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的养成教育,要求学生站坐有样,彬彬有礼。枟史记· 孔子世家枠中就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其中“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而“礼”为“六艺”之冠。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晚年为教训子孙,写了枟颜氏家训枠20篇,为后人确立了“治家规范” ,成为古今家训之祖,在我国家庭教育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托名管仲所作的枟弟子职枠,是我国第一部学生守则,被列为当时学生尊师礼节和学习、生活方面的行为规范。宋代教育家朱熹从教40 余年,他编写了枟小学枠、枟蒙童须知枠等教材,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他说:“古之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师、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鳞所著的枟三字经枠,是我国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本启蒙学教材,里面写道:“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清代学者李子潜编写的枟弟子规枠则以学规、学则的形式规定了学生从早到晚在饮食起居、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钮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不循分,不称家。… … 步从容,立端正,缓揭帘,勿有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妄巧。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即使对做买卖的商贾,也有规范商业礼仪的枟生意经枠:
生意经,仔细听,早早起,开店门。
顾客到,笑脸迎,送烟茶,献殷勤。
待顾客,要恭敬,顾客问,快答应。
货与价,记得清,从不烦,总耐心。
讲礼仪,重信任,保质量,客盈门。
对老幼,要搀送,多推销,盈万金。
良好的文明习惯,较高的文化修养、彬彬有礼的举止、落落大方的谈吐,都会给一个人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幼儿期养成了文明礼貌的习惯,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比较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获得别人的接纳。
一、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正确的教育观认为,应该教育和引导幼儿从小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这是一项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形象和前途及命运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学前期幼儿,可塑性强,是文明礼仪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对幼儿进行礼仪启蒙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通过和孩子平时的接触中,我们发现,幼儿对礼仪知识知之甚少,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相脱节。懂得幼儿礼仪的只占很少部分,大多数幼儿对文明礼仪认识不够、行为习惯不文明,更不会使用文明用语。我们在3月第一周,每天早上晨间接待时和下午离园前,对班上20名幼儿进行了为期一个周的随机测查,我们发现“进教室先敲门”的为“0”,“主动问好”的占30%左右”,“征得同意后再玩玩具”的为“0”。“上课时乱插嘴”的占“50%”,离园前能主动和老师说:“再见”的占50%。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中,不文明行为对幼儿的礼仪行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视不够和教育方法的不当。
(2)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格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举个小例子,比如说教孩子说“对不起”、“请”、“谢谢”等礼貌用语,这些看似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却导致我国每年因琐事纠纷,而发生近六十万起刑事案件,占全国每年刑事发案总量的85%。
我们今天做的文明礼仪教育,不敢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但我们能保证每个孩子,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不会去伤害别人,不会被伤害;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成为优秀的人,但我们能保证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会被他人尊重的基本礼仪。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要从儿童期对孩子施以礼仪品格教育,是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的使命,是我们不可推却的责任。
二、幼儿文明礼貌教育中的缺失
缺失文明礼仪教育,孩子分辨不清是非。难以形成热情、正直、开朗、言行一致、办事有分寸、讲原则的性格和道德品质。
家庭教育中如果缺乏文明礼仪教育,忽视孩子从小的品格塑造,极大的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具体表现在:
(1)孩子过分地受人关注。这样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当孩子受到家人过多的.关怀时,他以为自己永远是的中心,他们会表现出缺乏爱心。
(2)孩子只知接受爱,不知给予爱。父母长期对孩子的溺爱,使得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对父母的辛苦付出觉得是理所应当的,根本不知道要去感恩。
(3)孩子惟我独尊而且任性。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与他人分享,占由欲望强烈,经常会有很多无理的要求,如果家长和老师不答应,他们就会想各种方法来威胁家长和老师。
(4)孩子依赖性大,经受挫折能力差。由于独生子女都是在家长的万般呵护下长大,没有经历过来自外界的风浪,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来解决,总想靠他人来帮助自己解决。在他们做错事情被批评教导时,他们内心很难接受并现出抵触情绪。
三、引导幼儿学习文明礼貌的方法
(1)对孩子进行仪容仪表训练。老师要求幼儿坚持每天要洗脸、刷牙、梳头、洗手、洗澡,保持身体的清洁。在仪态举止方面,主要从站姿、坐姿、行走及神态动作进行训练。表情神态要体现对人的尊重,不能掏耳、扣鼻孔等。
(2)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重视孩子的语言文明,要求他们坚持使用文明用语——您好、谢谢、请、不客气、对不起、再见等。
(3)对孩子要进行行为训练。父母和老师应当关心和指导孩子的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比如:幼儿学会入园时向老师行鞠躬礼、在回答问题时举手示意;在吃饭前对幼儿园的厨师及老师表示感谢等;比如:家里来客人时,让茶、请茶、送客等,并且不随意插话来影响大人之间的交谈。现将幼儿所需学习的礼仪行为罗列如下:①礼貌招待客人;②接电话彬彬有礼;③不随地大小便;④影响了别人,要道歉;⑤排队先来后到按顺序;⑥不冲着别人打喷嚏;⑦不要随便乱扔废物;⑧吃完饭把餐桌上的食物残渣收拾净;⑨上完厕所要冲水;⑩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等。
综上所述:礼仪、品格教育是真正对孩子、家长、老师、幼儿园、社区都受益的教育。
四、结论
一、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
1. 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但很多家庭从小就不注重对孩子进行礼仪方面的教育, 家长也不注重自己的言行, 导致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长此以往就为日后的礼仪教育增加了很大的困难。进入学校后, 即使有相关的课程和教师的引导, 也很难从根本上弥补这种教育的缺失。
2. 礼仪养成教育的不足。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但是, 很多学校不重视礼仪教育, 学校礼仪教育观念淡薄, 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 轻视对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还有一些教师对德育的内容理解狭隘, 把礼仪教育排斥在外, 加之礼仪教育方法简单, 教育手段落后,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礼仪观念的养成。
3. 礼仪教育被边缘化。
当前, 人们尽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在事实上却是走“考试第一, 分数万岁”的单一而失衡的“成才”途径, 礼仪养成教育势必被边缘化, 以至于有的学生不懂得如何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如何与人交往, 如何使自己融入到集体当中。
二、现阶段礼仪教育的着眼点
1. 在中小学阶段礼仪教育的着眼点。
首先, 以学校为礼仪教育阵地, 落实礼仪教育内容。学校应加强礼仪教育, 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 使他们养成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从礼仪教育入手抓德育工作, 坚持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和礼仪教育的实效性。其次, 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 把教师的主体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 抓好宣传工作, 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在礼仪教育中, 我们应该重视新闻媒介和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介大力宣传文明礼貌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 从而使礼仪教育深入学生心中。最后, 家校结合, 优化育人环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学校应主动同家长取得联系, 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加以引导, 营造出一个文明礼貌、以礼待人的和谐环境。
2. 高校礼仪教育的着眼点。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礼仪教育仍处于边缘地带, 管理和教学层面对礼仪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学科和理论建设都存在较多的困难。加之在我国高校开设的课程中, 重视专业理论和技能培养, 礼仪教育处于理论教育和实践认识教育两大教学模块的“夹缝”, 也导致了礼仪教育普遍缺失或不受重视。
礼仪是一个人的交际能力、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国家生活习惯、道德风尚和文明程度的反映。良好的礼仪习惯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积极作用。对中学生来说,强化礼仪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他们的认知水平提高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逐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礼仪教育,可以为他们将来拥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挖掘礼貌用语,进行礼仪教育
在课堂中我会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反复地学习运用语言,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的熏陶,提升他们的个人素养,并且告知他们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在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我们只能借鉴西方,要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的礼仪文化,多读《弟子规》《论语》《礼教》《礼仪知识ABC》等,因为中国是礼仪之邦,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礼仪的精华。让学生从这些典籍中吸取精华,获取礼仪知识,既继承了礼仪,又发扬光大了礼仪。这些是提高中学生礼仪水准的好教材。现代社会的一些礼仪规范,更是约束他们行为的准则,学习这些规范,有助于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读外国的一些与礼仪有关的书籍,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古为今用、西为中用。三年六个学期的礼仪知识的积累和中西礼仪文化的熏陶,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礼仪知识,明白了礼仪的内涵,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懂得学礼仪、用礼仪、有礼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从而用所学礼仪知识高标准地指导自己的行动。
二、展示礼仪风采,塑造师德形象
要求学生讲礼貌、懂礼仪,首先要自己做到有礼。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自己的师德修养。穿着上:让自己衣着得体、美观适用、简洁大方。装扮上:淡妆素抹,美而不艳,雅而不俗。每天干干净净、轻轻爽爽地出现在学生面前,除了使学生悦目之外,也是对学的一种尊重。学生也会效仿着老师整洁大方地进入学校,这也表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言行上: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老师要先做到。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要求学生的。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早退,那么教师上下班也不得迟到早退,要求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教师也必须遵守;要求学生尊重老师,那么我们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就应该尊重学生。
三、开辟多条渠道,促进礼仪形成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礼仪知识,加上教师的示范作用,这还只是有礼仪的外在因素。要让学生真正地用好礼仪,还得要内因起作用,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实践,第一,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提出我的想法和要求,通过家长的配合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第二,通过学生的典范作用带动全体学生,来促使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形成。在一个班集体中,一定会有一些表现突出、行为习惯好、礼仪素质高的同学。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推选班级“礼仪之星”,把选出的同学推到“榜样”的地位,抓住晨会、班会、周会的时机宣传他们的事迹,请他们做示范,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号召大家讲文明、礼貌,从而形成一股风气使更多的学生学礼仪,这样以点带面,遍地开花。第三,用好表扬这把金钥匙。青少年儿童,人人都有上进心,都有表现的欲望,有时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赏识的动作,对学生来说,都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他们会因此而信心百倍地去追求行动上的完美。李盟是上届的学生,开始进班时胆小、内向,不善言谈。上课时,总是怯生生地看着我。我开始一直观察他的言行,上课提问时,只要他有一点想要表达的神情,我马上给他机会,但他始终不敢放开胆子。那次,我下楼,正好迎面碰见他上楼,他还是怯怯地看着我,欲言又止。我抓住时机,和蔼地注视着他,并主动问他好。他盯着我轻轻地回应了声:“老师好!”我不失时机地鼓励他,还轻抚了一下他的头,竖起大拇指,直到他离开。再上课时,我在全班同学面前称赞李盟有礼貌,碰见老师主动问候,说话不紧不慢,声音适中,礼貌得体。这一招可真灵,以后李盟同学每次碰到我都会主动且大声地打招呼!在同学们面前也变得大方了。再后来,他变成了一个很阳光的男孩。在我的班里,同学们只要有优点,我都会抓住机会,鼓励表扬。同学们长期生活在被别人欣赏的环境里,心情也就明亮了。所以作为老师,常把微笑挂在脸上,把鼓励挂在嘴边,常把礼仪带在身上,对学生会产生无穷的精神力量的;学生继而把这种外部力量换化成内在的精神动力,自觉地、主动地、快乐地表现自己,自然而然养成了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
如果孩子由于生性好动、天真活泼而做了顽皮的事,他自己会后悔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意志力也日益增强,当他善于控制自己的时候,他会自己支配自己的良心,不会让那种坏的伙伴和外界的生活条件等等来支配自己。
——捷尔任斯基
人类有义务将最美好的东西给孩子。 ——佚 名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孩子们对谎言或虚伪非常敏感,极易察觉。如果他们尊重你、依赖你、他们就是在很小的时候也会同你合作。
——甘地夫人
脱开了母亲的扶助,孩子才真正学会了走路。 ——佚 名
在我家里,关心别人是理所当然的`事。父母亲从小就向我们灌输,一个人既要有雄心壮志,又不能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自立自强是生活的基本原则。
——艾森豪威尔
尽管孩子们说不出,他们也能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生活态度。与其用嘴向他们灌输正义良知,不如父母在自己的生活中用身体力行来示范,可以说这才是最高明的方法。我认为:能够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归根结底,并不是教给孩子什么东西之类的教育技术问题,而是父母本身作为一个人,是否能有正确履行职责的生活方式问题。
——池田大作
父母是孩子们启蒙教师,孩子是母亲的一面镜子。 ——李岫云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
我们应该赋予子女勇气和自信,还要帮助他们加以发展,正如牛津大学巴利奥学院院长史密斯19xx年给英国首相的信中所写的那样:“心胸开阔,目光敏锐,热爱真理,就能抵制无理诡辩,陈腐信仰,哗众取宠和伪善之言”。
——甘地夫人
家中没有严父慈母之别,若说严,父母都严;若说慈,父母都慈。全家相处有如朋友一样。 ——福泽谕吉
有的父母,给孩子讲过《孔融分梨》的故事,与小朋友要互相谦让;书本上的说教,也讲了很多,而孩子只记住了故事,却依然不会在生活中应用。
孩子的学习,需要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尤其父母自己去践行,给孩子直接地示范。
过马路,遇到红灯,父母主动在路边停下来,孩子自然就会学会过马路的礼仪;如果父母看看路上车不多,就闯红灯过马路,那么,孩子很难养成过马路的礼仪。
父母从来不排队,无论在超市付款、在地铁候车、还是在肯德基点餐,都是能挤则挤,那么,孩子自然也不会排队。
孩子看过书上、电视上的许多礼仪知识,父母也陪伴着孩子一起看过、讲过,但是,如果不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些都只是美好的“故事”,与真正的教育无关。
如果父母自己不在意于礼仪,那么孩子也很难成为有教养的人。
因为孩子的家庭礼仪,一般在3岁前养成;孩子的社会礼仪,一般在6岁前养成;而这个阶段,孩子的礼仪,主要来自向父母的学习。
关键词:儒家;礼文化;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K8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10-01
一、儒家礼文化概述
儒家礼文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末年起,在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之下,“儒家”思想流派的创立。在这个阶段,时局动荡,各种学说不断涌现,儒家就是其中一个独立的思想流派之一。第二阶段即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开始。在这一阶段,儒家的一些思想通过国家的力量逐渐实现了“礼制的儒家化”与“法制的儒家化”。虽然在儒家形成之间,夏礼、周礼等都已经产生,但是通过孔子的讲授与整理,通过对“礼”的价值观的坚守,将儒家的观点与古代礼仪交织在一起,在汉代逐渐实现了礼制的儒家化,将礼的标准与法相整合,使儒家学说的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阶段,即隋唐至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孔子的学说得到了读书人的顶礼膜拜,伴随着“儒家”范围的不断扩大,“儒礼”也逐渐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渗透。时至今日,我们在生活中能发现不少礼的外在表现,如故宫,就是按照礼制的观念建造的,是礼的物质化表现。
二、中国儒家礼文化与礼仪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
儒家礼文化的精髓在于对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发扬。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礼”的发展源于儒家文化的发展,儒文化也可以称之为礼之道。孔子时期,认为统治天下的纲礼应是“以政为礼”、“以礼施政”、“不学礼,无以立”。古周成王之左相周公效法礼制,对百姓的日常行为与言行礼仪进行约束。至汉代,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这种形势之下,儒家的礼治思想,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并逐渐与统治体制、封建等级制度,礼治道学说密切联系在一起,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渗透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罗素曾经说过“儒家的主要贡献在于使中华民族完善的礼节与翩翩风度,此礼节不是上流社会人所拥有,卑民草农也效之以理。”这段话在某种意义上准确的表达了儒家文化与礼仪之间的紧密联系。与此同时,因我国地大物博,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演变之中,不同地域、文化、风俗习惯作用下,传统礼文化的发展也展现出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其中儒家礼文化奉行的等级制度、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要求人们遵循“礼”的规范,如若违背就需要受到“刑”的处罚。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封建礼教,在这种规范之下,古代妇女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思想上都饱受折磨与摧残,致使许多惨剧的出现。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做为我国传统礼仪的根基,儒家礼文化的发展是数千来通过智者与劳动人民思想精髓的不断总结与发展传承而来,在现代,需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持续继承与发扬。中国做为“礼仪之邦”在现代礼仪教育中,对礼仪教学的内容首先应当建立在传统礼仪之上,同时根据时代的特征以及现代礼仪的发展与国际趋势,对传统礼仪文化去粗取精,继续儒家礼文化中优秀的规则与文明风貌,通过传统儒家文化与传统礼仪文化的借鉴与发扬,实现现代礼仪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儒家礼文化对我国礼仪教育的影响
(一)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发展。传统礼教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不断发展与前进的产物。通过上文对儒家礼文化的发展与内涵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从儒家礼文化的发展过程还是礼文化的思想方向来看,传统礼文化中一些积极向上的礼仪行为,如“德不孤,必有邻”、“克己复礼为仁”、“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等等,都是我国传统民族美德的体现。在现代礼仪教育中,需要我们对这些传统的礼仪进行继承与发扬,认识到传统礼仪的历史意义以及文化价值,通过对儒家礼文化的总结与继承,对现代礼仪教育发挥宝贵的作用。在现代礼仪教育中,对儒家礼文化的借鉴,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发展,对现代礼仪教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现代被教育者的民族自豪感。在现代礼仪教育中,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儒家礼文化的讲解与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归属感。使学生意识到,我们不需要对其它国家的传统文化望而兴叹,中国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礼仪文化,日本、韩国的礼仪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熏陶与促进。在现代礼仪教育中,教师通过结合当下青少年的个性特征,文化娱乐特点,对传统礼仪溯本求源,对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现象深入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儒家礼文化的认知。
(三)提升对礼仪规则的认同感。在现代生活环境中,需要遵循的礼仪多种多样,这些礼仪通过潜定的规则以及约定的方式与特定的行为表现出来。现代礼仪教学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通用的礼仪规则与正确的行为方法,更要让其体会到礼仪教育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道德内涵,如此,才能使被教育者在内心养成对礼仪行为的认可,在潜移默化之中表现出良好的礼仪风范与精神品质。在现代礼仪教育中,结合儒家礼文化,以传统礼文化中的具体表现,通过现代的视角去分析与讲解,这样更符合我国学生思维模式。例如在婚礼中,要求婚礼着装正式,规范。儒家认为:“婚者,乾坤之道,人伦之始;婚礼者,圣人之教,礼之本也!”。儒家传统礼文化认为:婚礼神圣、庄重,婚礼的进行是征得天地、圣人以及祖先的同意,喻意天作之合,无比神圣。如果着装不正式,在古代人民的观念里婚姻是无法白头到老的。通过在现代礼仪教学中对学生讲解古代结婚礼仪,对“作辑”、“跪拜礼”等进行细致的讲解,掌握这些礼仪规则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习俗文化等等,使学生对真正的礼仪教育有深入了解,也有助于现代学生对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
结语:
礼仪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只有实行了正确的礼仪教育,才能为现代社会的道德体系完善与进步做出实质的贡献。基于此,需要我们通过对儒家礼文化的正确认识,结合现代礼仪教育,为培养出人们礼仪道德,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志刚.儒家礼文化依然有生命力.[J].当代贵州.2014,(29)。
[2]黄河.试论儒家“礼”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践行.[J].吕梁学院学报.2013,3(5)。
一、在教育课程中促进幼儿文明礼仪的养成
幼儿教育课程是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中, 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手段。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将幼儿礼仪课程融入幼儿园教学中, 让礼仪之花开满园。
1.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
教师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内容让幼儿感知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熏陶, 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例如:音乐活动《小乌鸦爱妈妈》, 老师充分挖掘歌曲中所要表现的情感“小乌鸦对妈妈的爱”, 让孩子明白妈妈爱我们, 我们也要爱妈妈的情感, 在情感这条主线下实现音乐教学目标。在中班语言活动《让座》中, 先请幼儿观看大班的情景表演, 再进行交流、讨论, 活动后幼儿不但知道乘车的礼仪, 而且懂得了谦让的美德。在《做客》活动中, 先观看由家长拍摄幼儿到朋友家做客的录像, 通过观看文明与不文明做客的录像, 幼儿知道了正确做客的方法, 学会了“请进、请坐、请喝水、请玩玩具、再见、欢迎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在社会活动《欢乐天地》中, 大家学会了“请给我玩会好吗”、“谢谢”、“我们一起玩吧”等句子, 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懂得了礼仪知识的运用。
2. 在教师自主创编下生成。
教师自主创编礼仪内容, 成为礼仪研究的参与者, 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文明养成。开展教师自编礼仪儿歌、礼仪故事、礼仪歌曲、礼仪教案竞赛, 让教师让知道更多的礼仪行为, 从而更好地教育孩子。如教师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设计幼儿感兴趣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儿歌《小老鼠变了》, 小老鼠, 爱害羞, 见生人, 不敢瞅, 左一躲, 右一扭。客人问话不开口, 客人和它要拉手, 哎呦呦, 它藏妈妈身后头。瞧, 小老鼠变了:小老鼠, 有礼貌, 见生人, 问声好, 客人来, 说欢迎, 您请坐, 请喝水, 客人和它共游戏, 哎呦呦, 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宝宝。教师通过诙谐的语气和夸张的表演, 让幼儿知道要做一位有礼貌的好宝宝。
二、创设良好环境促进幼儿文明礼仪的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是幼儿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在幼儿的生活、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1. 创造人文环境。
华东交通大学王东华先生认为, 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更多的要靠潜教育。他认为每个孩子都可以从他周围的成人身上找到“影子”。如果身处孩子周围的老师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培养孩子具有良好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就非常容易。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 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 即对老师的依赖与信任感, 从其小小的心灵看来, 教师是高大的、无所不会、无所不能的。进而, 他们就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在幼儿礼仪工作中, 教师、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注意以身作则, 言谈文明有礼, 不说粗话, 与人交往中做到“礼”字在先, 用自己的文明言行感染幼儿, 起示范辐射作用。
2. 创造物质环境。
创造一个温馨的, 能够充分满足幼儿需要甚至刺激他们活动需要的环境, 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如:在教室的走廊内张贴“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主题墙面, 上面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每位幼儿做的文明礼貌事情, 让幼儿通过自主参与, 探索文明礼仪奥秘, 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在班级创设“文明之星”评比栏, 对幼儿的文明行为给予表扬, 进一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游戏区创设“娃娃家”、“微笑商店”、“表演吧”等, 通过这类游戏, 使他们良好的礼仪习惯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学会使用“请欣赏我们的表演”、“您好, 请问需要我帮助吗”、“谢谢”等句子。在游戏区内粘贴图文并茂的文明礼貌用语, 要求幼儿在把玩中养成使用文明用语的习惯。开展“礼仪天使———值日生”活动, “礼仪天使”每天站在门口向来园的家长、老师、小朋友问好, 体验文明礼貌带来的快乐和自豪感。
三、通过多种社会实践促进幼儿文明礼仪的养成
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强调“活教材”的作用, 主张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 让孩子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得经验和知识。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基本内容包括交往礼仪、就餐礼仪、仪表仪态礼仪等。交往礼仪包括问候礼仪、同伴礼仪、做客和待客礼仪、接打电话礼仪、居住礼仪、公共场合礼仪;就餐礼仪包括餐前礼仪包括餐前礼仪、使用餐具礼仪、就餐时的礼仪、餐后礼仪;仪表仪态礼仪包括:仪容、形体礼仪、穿着礼仪、坐立行的姿态。
礼仪的内容决定了礼仪教育应是在生活中习得, 并应用于生活中。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让幼儿运用文明礼仪与人交往, 促进幼儿文明礼仪的养成。可以“走进理发店”、“走进邮局”、“走进超市”、“走进秋天”、“走进敬老院”等。在“走进理发店”中, 幼儿用文明语言与理发师交流, 询问理发的程序。在“走进秋天”中, 幼儿争做文明的游玩者, 遵守公共场所礼仪,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走进敬老院”中, 幼儿为老人献爱心, 给老人表演节目, 萌发尊老、敬老、爱老的情感。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幼儿把学到的文明礼貌运用到社会中, 体验文明带来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增强了自信心, 激发了幼儿讲文明、讲礼仪的积极性, 促进幼儿文明礼仪的养成。
四、家园共育促进幼儿文明礼仪的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配合, 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大教育资源, 它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及习惯的形成, 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教师多与家长沟通交流, 达到家园一致, 共同促进幼儿文明礼仪的养成。及时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 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礼仪教育的要求, 让家长了解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成为孩子的行为楷模。父母见人随和, 能主动打招呼问好, 经常使用文明用语, 遵守公共秩序, 等等, 孩子潜会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建议家长多为幼儿创设锻炼机会。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家长做事情;有客人来时, 让幼儿招待客人;带幼儿走进公共场所等。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融洽, 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 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 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值得关注的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 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 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对个体差异的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 即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 应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 应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应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 应采取综合训练方式, 以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 等等。
总之, 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 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 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N].2012.
[3]陈鹤琴著.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活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对孩子的礼仪教育】推荐阅读:
别忽视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07-26
礼仪带给孩子一生的幸福07-24
孩子要掌握的餐桌礼仪09-16
孩子学礼仪10-09
对孩子的教育观念07-25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待07-16
对孩子教育的心德体会11-20
幼儿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11-06
浅谈家庭教育如何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06-03
如何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德育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