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2025-0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共8篇)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篇1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单元试题,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注意事项:

1.考生必须使用蓝、黑墨迹的钢笔、签字笔,不得使用铅笔

2.考生的选择题答案必须答在第4页的答题卡内

3.考生的综合题答案必须填写在第4页的答题卡的对应横线上,不得答在第3页原试题上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的主要规律是

A.东南多,西北少B.东南少,西北多

C.夏秋多,冬春少D.夏秋少,冬春多

右图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据此回答2~3题。

2.图中①②农业生产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A.耕地B.林地C.草地D.沙漠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④地最适宜发展的农业是

A.种植业B.林业C.水产养殖D.畜牧业

4.下列用水方式不合理的是

A.减少农药、清洁剂的使用B.无节制的开采地下水

C.严格污水处理,达标排放D.一水多用

读右面那幅漫画,回答5~6题。

5.这幅漫画揭示的主要问题是

A.土地资源紧张B.生物种类减少C.水资源短缺D.矿产资源枯竭

6.这一问题在我国十分突出,其解决途径主要有

①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②跨流域调水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④制定矿产资源保护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漫画《手下留情人筷子一次性,树木难安宁,劝君手留情,护绿记心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B.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C.保护森林资源,爱护人类家园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月22日,是第41个世界地球日,中国今年的地球日主

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属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太阳能B.水能C.矿产资源D.森林资源

9.下列行为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A.节假日大量使用纸质贺卡B.节约用电,人走灯灭

C.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D.超市购物大量使用塑料袋

10.下面的公众参与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①追求计算机的更新换代②自备篮子买菜③垃圾分类回收利用④农田灌溉采用大水漫灌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A.①③⑤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③④

水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显得愈来愈重要。读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回答11~13题。

1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是

A.从西向东减少B.东北多,西南少C.北多南少D.东南多,西北少,南多北少

12.过渡带与多水带的分界大致经过

A.长江一线B.秦岭淮河一线

C.大兴安岭-太行山一线D.南岭淮河一线

13.对于丰水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平原主要分布地区,耕地资源广阔,水土配合良好,特别利于农业发展

B.水资源丰富主要是因为距海洋近,降水丰富

C.水资源非常丰富,区域永远都不会缺水,所以不需要节约用水

D.我国已将丰水带多余的水资源大量调到了缺水带,解决了缺水带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大气污染与使用能源种类密切相关。以秸杆、薪柴、煤炭三种能源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100%,读图6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4-15题。

14.关于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正确的叙述是

A.广东省以煤炭最大B.福建省以薪柴最大

C.江苏省以薪柴最大D.北京市以秸秆最小

15.减少我国农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有

A.利用太阳能B.开采小煤窑C.燃烧秸杆D.种植薪柴林

16.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沙漠和荒漠化”主题的漫画是

17.下图阴影部分表示我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从左至右土地利用类型的排序是

A.水田旱地林地荒地

B.水田旱地草地林地

C.水田旱地林地草地

D.水田林地草地荒地

18.对于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描述正确的是

A.我国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我国自然资源非常贫乏

C.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量严重不足D.我国自然资源状况十分乐观

1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对应正确的是:

A.耕地-山地B.草地-高原C.林地-盆地D.荒漠-平原

20.在西南旱区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困难,但不少江河的水却白白流走,无法利用,村民只能“望水兴叹”。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A.防治水污染B.人工降雨C.改变当地气候D.兴修水利设施

二、综合题(60分)

21.读中国在世界人口和耕地中所占百分比图和今后我国人口和耕地发展可能趋势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我国森林面积每年被侵占约50万公顷,草场则以每年133万公顷的速度退化,土地沙漠化面积近1个世纪来扩大了500万公顷,其中90%是滥垦滥伐和过度放牧造成的。这样我国用材林面积由过去的8243万公顷下降到7958万公顷。

(1)目前我国以占世界_______%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_______%的人口,被认为是世界一大奇迹。

(2)今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可能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均耕地变化的可能趋势是___________。

(3)目前国家对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在人口方面,把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耕地方面,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造成材料2中森林、草地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解决措施是。

22.下图为我国地形类型示意图,读图填写图中部分数字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22分)

(1)地形区:

ABC

(2)自然资源:

我国的土地资源分布,从气候上看,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部季风区,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地形上,耕地主要分布在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则主要分布在。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丰缺。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要缓解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应该采用_____________措施。

23.据新华社1月26日报道:20整个南水北调工程计划安排投资213亿元,是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年度计划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22分)

(1)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从季节分配看:;

从空间分布看:。

(2)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该工程是把

水系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地区。

(3)我国耕地资源北方比南方相对较(多/少),而水资源北方比南方相对较(多/少),由此可知,我国水土资源的地区匹配(合理/不合理)。

(4)淄博市近几年来缺水逐渐严重,为缓解我市的缺水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篇2

一、八年级上册新旧地理教材宏观知识体系分析

新旧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均为中国地理总论, 组织顺序为:世界视角中的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组织顺序既符合学科逻辑, 由整体向局部, 由自然向人文, 也符合学生心理逻辑, 从易到难。现将教材知识体系比较如下。

第一章内容都是“从世界看中国”, 介绍中国最基本的情况, 新旧教材基本知识体系没有变化, 均是“疆域→人口→民族”。

第二章内容为“中国的自然环境”, 知识体系及组织顺序不变, 为“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但在局部做了调整和增删。旧教材介绍了我国南北东西的差异, 还着重介绍季风与气候类型, 而新教材则将其概括为气候的主要特征, 化繁为简, 降低了正文部分的难度, 并新增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新教材删除了“湖泊”, 对“长江”增加了“治理”内容, 侧重于“开发”;对“黄河”增加了“开发”内容, 侧重于“治理”, 让学生明白长江除了开发之外也需要治理;而黄河也并不是只带来灾难, 经过治理也可为人类所用, 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 且增进了学生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除此之外, 新教材还增加了“第四节自然灾害”, 能够贴近最近几年中国的现状, 有助于学生了解全面的中国, 增加防灾减灾的知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具体如附表一所示。

第三章内容为“我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体系不变, 以“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顺序展开, 只在局部做了改变:新教材在第一节中引入了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在土地资源中符合中国现状地增加了“耕地比重小, 耕地正在减少”内容。

第四章内容为“中国的经济发展”, 知识体系不变, 按照“交通→农业→工业”的顺序展开, 局部知识做了改变。“交通”部分, 内容减少且顺序发生改变。旧教材详细地介绍了交通、交通与经济的关系、交通枢纽、铁路线与高速公路线。新教材则化繁为简, 删除了这些内容, 详细介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及铁路干线的分布, 且改变组织顺序。旧教材最后编排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而新教材则最先对其介绍。农业与工业的组织顺序不变, 只是文字表述变化了。

综上, 新旧教材的宏观知识体系没有发生调整, 仍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 知识体系间联系性增强。因增加和调整了部分内容教材知识联系更紧密, 如新教材增加了“自然灾害”内容, 将学过的地势地形与地质灾害联系起来, 将气候和河流与气象水文灾害联系起来, 不仅将已学知识加以综合, 也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增加联系性。

二、八年级上册新旧教材课文系统分析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是以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的形式储备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地理教材表述形式, 是地理教材的主体。本文将在地理教材结构与地理教材文字表述两方面做比较。

(一) 地理教材结构

笔者现以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例比较新旧教材在地理教材结构的异同, 其他章节均是以表格中所呈现的教材结构来组织内容的, 如附表二所示。

据上表可发现新教材在结构方面有以下特征。

1. 阅读材料增多, 内容丰富度提高。

新教材中阅读材料数量 (23篇) 多于旧教材数量 (17篇) 。相关阅读材料增加, 不仅能够使所学知识易被学生理解, 且能开阔学生眼界, 幽默的语言还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地理。

2. 配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增加了许多景观图, 几乎每篇阅读材料都配有地理景观图。直观的视觉刺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感性认识, 印象深刻。

3. 活动数量大, 目的性强。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 在每个知识点之后均设有活动

(二) 地理教材文字表述

文字表述可以深刻地解释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本文将对引言部分、基础知识这两方面来比较。

1. 引言部分, 重视学科逻辑与学术理性, 需重学生生活与感性认识。

地理教材由问题作为一个章节的引入, 新旧教材问题的基本方式都是“你能说出……吗”“你知道……吗”。虽然问题做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 但上述问题并不与学生生活贴近, 且过于学术化和理性化, 问题中多含专业术语, 如“内流区、外流区、水文特征”, 这些都是正文部分要重点说明的概念。上课之前, 学生对学术知识不了解, 难以产生兴趣。且先让学生接触理性的概念, 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因而这样编排教材符合了知识逻辑却不符合心理逻辑。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到这些地理知识, 但仅停留于感性认识, 那么在课文之前设置启发性的、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就应遵循学生的体验与感性认识。

2. 基础知识部分, 语言生动, 图文并茂。

文字表述部分用轻松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 且配有各种图片, 如景观图、直观图、图表等, 体现地理学科特点, 且用形象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地理知识。在需要科学阐述时, 教材用到大量数据来说明, 如气候中介绍南北气温差异与东西降水差异时, 介绍土地类型及耕地比重时, 用到大量数据和图表, 具有科学性。

综上, 课文系统方面新教材有进步的是阅读材料的丰富度直观性提高及活动设置目的性增强。在教材表述方面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系统各具特色且相互补充, 但仍过于学术化。

三、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通过上文对新旧地理教材的比较,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新教材传承旧教材优点, 知识体系较为完善, 局部内容有增删。 (2) 文字表述简单易懂, 图文并茂。 (3) 新教材阅读材料增加, 附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图表增加, 科学性增强。 (4) 活动数量较多, 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5) 引文设置学术化, 具保守性, 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 难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兴趣。

(二) 建议

教材编制时, 每章开头所设置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生活经历相符合, 具有生活气息。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篇3

摘要:初中地理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并取得一定成就。本文对广东地质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活动系统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从结果中分析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实施现状

地理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相互合作获取地理知识,从而获得地理素养、提高综合能力。广东人民出版社和地质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地理》教材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地理活动,实施效果值得关注。本文将通过对南充市所使用的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广东地质版(2013年7月第2版)中的活动系统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开展活动面临的问题,探讨解决措施。

一、地理教材活动系统的特点

1.类型功能多样化,导教导学情景化

本文参照尹燕立总结的中学地理活动的分类方法[1],以及张晓芹总结的活动系统分类体系[2],结合广东地质版活动系统内容,将八年级上册活动分为三类:认知性活动、操作性活动、综合体验性活动,其中认知性活动占70%,操作性活动占24%,体验性活动占6%,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活动具有多样性,活动功能也因此多样化。这使单一的讲解—接受式变为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需要问题及生产生活现象等营造情境,且需要学生的参与,因此本教材的活动系统能促进师生互动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的形成。

2.活动与正文互补,巩固与教学并存

部分活动置于知识点之后用于巩固知识,但更多是穿插于课文系统之中。部分知识由学生探究和思考完成活动得出,用于补充正文进行教学,教材因此也增强自身探究性和实践性。且学生沿一定思维在思考中进行整堂课的学习,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能力提升,体现情感培养

活动系统内容重视学生认知能力,尤其是读图表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图表类活动(约占41%)及问题分析类活动(约占23%)共占总活动的64%。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尤其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约占总活动的12%。在所有活动中都体现情感培养,尤其在综合体验性活动中更为明显。

二、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实施的现状

本次调查对象为南充市11所中学的八年级学生及相应的地理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生共发放1 093份问卷,实际回收1 082份,有效问卷为979份,有效率为90.48%。对教师发放25份,回收与有效问卷均为25份。

1.对地理教学重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显示,仅20%的学校和96%的地理教师重视地理教学。多数学生认为地理学习重要,73%的学生认为地理重要,17%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仅10%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学校、教师、学生对地理重视程度各不相同,绝大部分学校不重视地理教学,大部分学生重视地理学习,多数地理教师重视地理教学。

2.活动实施频繁且效果一般

在地理活动实施中,教师经常实施活动占36%,有时实施活动占48%,偶尔和很少实施活动分别占12%和4%。由此可见,活动在地理教学中实施较频繁。教师实施活动的题材大部分源于教材,自主设计地理活动较少。活动实施效果调查显示,教师认为很好、一般和不理想分别为24%、68%和8%,而学生认为很好、一般和不理想分别为39%、54%和7%。由此说明,实施效果总体一般,但学生比教师对活动效果更满意,说明学生易于接受开展活动。

3.活动实施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期望

调查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和体验性活动,而实施最多的是认知性活动,说明实施最多的活动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在实施活动过程中,认知性活动多采用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基本能满足学生期望,非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多采用学生合作的方式,基本满足学生期望,这两类活动教学实际情况与学生期望基本一致。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几乎不开展,但学生希望开展此类活动,体验性活动多采用观看视频和讲述的方式,而学生最期望的是真实体验,其次是通过观看视频和教师讲述的方式进行此类活动,因此,学生更乐意参与活动并亲身体验活动。

4.活动系统功能基本体现

活动系统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引导教师情景教学,转变授课方式,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调查显示,68%的教师认为活动系统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76%的教师认为活动系统对教师授课方式影响较大,48%的教师认为活动系统能经常引导情景教学,94%的学生认为活动对自身学习方式转变影响较大。因此,活动系统功能基本能得到体现。

三、地理教材活动实施存在的问题

1.分析课标不深入

教师上课效果跟其对教材加工程度及对课标的研读深度有关。40%的教师只对教材活动略微加工,不能进一步挖掘教材价值,不能使用各种可激发学生兴趣的资源,易照本宣科,只图完成教学任务。60%的教师会对教材活动充分加工,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心理特征、学校资源及环境、教材实施难易度等因素设计地理活动实施过程。但教师分析课标不深入,易局限于教材,不能充分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活动。

2.实施活动与学生兴趣不匹配

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和体验性活动,但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几乎不实施,体验类活动很少真实体验。其原因主要是:课时太少;活动设计缺乏必要材料,活动可操作性低,硬件设施不允许,课堂纪律难控制;安全因素与学校不重视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因此,教师实施最多的是认知性活动,由于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所以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

3.课外活动开展少

由于各学校有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学校和教师担忧安全问题,不愿意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因此,导致活动不开展最主要原因是安全因素,学校不重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甚至持否定态度。其次是地理课时少,三是与考试无关及难度太高。然而,五谷不分的学生大有人在,生活常识严重缺乏,所以带学生进行野外实践并了解自身生活的环境非常重要。

四、地理教材活动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1.加大投入,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应投入资金建立地理实践考察基地,增添地理实验器材,设置地理兴趣课堂,增加地理课时。学校应以长远发展为目的实施教育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开展地理活动。建立激励机制,自上而下地建立地理实践成果评估体系,学生与指导教师均参与评比,将地理活动开展情况与教师职称评定结合,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

2.强化素质,提升实践能力

教师除掌握过硬的地理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运用地图、图表、数据的技能,具备地理考察、调查、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地理分析方法。此外,需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制作课件及电子挂图,运用google earth遥感图像讲授中国自然地理概况,将GIS技术运用于中国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的教学中。

3.研透课标, 灵活安排活动

教师设计活动时需对课标及教材进行研读,根据课标要求及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或重新设计活动。例如,“土地资源”一节安排学生搜集资料的活动,教师可灵活地将“搜集资料”改为“读图表分析”,教师准备图表资料,引导学生读图读表思考,训练其分析问题的思维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耗时性活动,教师可设计颇具价值且可操作性强的活动,灵活安排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完成,如地理小报、班级小规模调查等。对于野外考察、调查研究,由于考虑到安全及时间因素,教师可分批带领感兴趣的学生利用周末到野外进行考察和调查,这样的活动有针对性且效果更好。

4.合理设计,提高参与积极性

新课标更注重学生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因此讨论法成为地理活动常见的教学方法,应用最广泛的讨论方式为问题式讨论[3]。初中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常对新奇有趣的教学材料感兴趣,故教师应选择新奇的主题,如生活中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地理现象、微小但充满大学问的地理问题等。设计问题时,应设计具启发性及方法渗透与逻辑追问的递进式问题,多角度多方向并延长问题链,引发学生多向深入地长链条思考,问题解决后有反思也能向其它方面发散。教师需提前设计好引导方式而不是直接由学生的答案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尹燕立.高一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内容、功能与教学方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2] 张晓芹. 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系统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篇4

学习目标

1、记住自然资源的概念、类型并能举例阐明。

2、记住自然资源的特征,理解其应用中呈现的成绩。

3、阅读矿产散布图,记住次要矿产的散布,晓得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应用的次要途径。②有色金属: 白云鄂博(稀土)_______ 招远(金)________ 金昌(镍)_______ 攀枝花(钛)________ 东川(铜)_________ 个旧(锡)_________ 铜仁(汞)______ 锡矿山(锑)________ 水口山(铅锌)_______ 德兴(铜)_______ 大余(钨)______ 协作探求,交流展现:

自然资源的根本特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重点

自然资源的特征。学习难点

次要矿产的散布。学习方法

资料完整分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模块一,自主学习,夯实根底

自然资源是指________中对人类____应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活动: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①自然宝石 ②煤油 ③羊毛衫 ④西南虎 ⑤沼泽 ⑥森林 ⑦阳光 ⑧闪电 ⑨水泥 ⑩水稻(11)河流水(12)皮革 归类(填序号):

矿产资源_____.土地资源_____.生物资源_____.水资源_____.气候资源_____ 可再生资源______________.非可再生资源______________.其中最根本的自然资源是_____________。协作探求,交流展现:

① 自然资源是固定不变的吗?

②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模块二,自主学习,夯实根底:

1、阅读P54中国次要石油和自然气散布图,判别下列石油和自然气所在的省。大庆________ 辽河________ 华北________ 中原________ 南阳________ 玉门_______ 冷湖_______ 克拉玛依_________ 江汉_______ 泸州________

2、阅读P54中国次要煤矿散布图,判别下列煤矿所在的省。

鸡西、鹤岗_________ 伊敏河、霍林河__________ 开滦、峰峰_________ 乌鲁木齐_________ 石嘴山________ 神府_________ 攀枝花________ 六盘水________平顶山________ 大同、阳泉、西山__________ 淄博、兖州________ 淮北、淮南__________

3、阅读上面中国次要金属矿产散布图,判别下列金属所在的省。①黑色金属:鞍山、本溪________ 迁安、武安________ 大冶_______

马鞍山_______ 攀枝花________ 石碌________ 白云鄂博_______ 镜铁山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块三,动脑筋:

① 自然资源的应用存在哪些成绩?

② 结合实践,罗列自然资源存在成绩的事例。

③我们应如何合理应用和维护自然资源?

小结:在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课堂自测:

一、选择题:

1、关于我国自然资源根本特征的叙说正确的是()A、自然资源匮乏 B、自然资源散布平衡

C、自然资源种类单一 D、总量丰厚,但人均占有量少

2、下列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水泥 B、自然宝石 C、水力 D、自然树林

3、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自然资源的一组是()A、森林 水稻煤 B、耕地 海水 煤矿石

C、石油 闪电工矿用地 D、野生植物 草地 噪声

4、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说,错误的是()A、自然资源的数量宏大,但是无限的B、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时增多,资源的人均量下降 C、随着消费的开展,某些资源的总量会越来越少 D、自然资源的质量在各地无差别

5、有人说:“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绝对贫乏的国度”,次要缘由是()A、矿产品种少 B、矿产总量多,但只集中在多数矿种上 C、矿产埋藏太分散 D、人均矿产资源少

二、填空题:

6、水、石油、森林、土地、铁矿、太阳能、煤等自然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

7、自然资源的根本特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学习反思: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 篇5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 1

34个省级行政区: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三级: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包括自治县、自治洲、市)乡(民族乡、镇)。我国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的首都是北京。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云、桂、粤、台。

我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位置最西的省级行政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简称是新。位置最北、最东的是黑龙江省,简称黑。跨纬度最广的是海南省,简称琼。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最多的是河南省(豫)。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是云南省(云或滇),省会是昆明。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邻省最多(8个)。四周临海或海峡的省是台湾和海南,其简称是台和琼。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收回的时间是1997.7.1.;澳门特别行政区,收回的时间是1999.12.20。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 2

1.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和非农业用地(建设用地)。

2.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有:

⑴土地资源总量丰富;

⑵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3.土地资源的不利条件有:

⑴人均土地占有量小;

⑵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资源不足;

⑶分布不均匀;

⑷各类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耕地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地形),耕地资源南少北丰;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地形)。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农业生产以牧业为主。

7.针对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国家制定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并且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8.全国土地日是6月25日。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 3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4个班的地理课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教导处计划、学科组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并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师徒结对,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我们农村学生知识面较窄,连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轻视地理学习,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配套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把地理知识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地理兴趣,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玉树“地震”,火山,嫦娥探月,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在课堂上尽力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1.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2.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应用。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 4

时光飞逝,转眼间踏上教师工作岗位已经半年了。这一个学期,我担任的是八年级7个班的教学工作。“万事开头难”在工作的初期,我确实感到了很大的困难。那时候,对于除了两个月的实习之外,毫无工作经验的我,面对新接手的工作,面对那一双双明亮乌黑的眼睛,我的内心是紧张并激动的。在这半年里,有经验,有教训,有挫折,也有喜悦。回顾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使我在教学中得到很大的收益。以下,本人谈及一下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心得:

一、初二地理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地理主要是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懂得自学地理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地图,并熟悉它们,为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初中地理第三册主要讲述了中国的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区域差异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八年级共有学生300多个,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地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期中考试统测来看,平均分和及格分都很差,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新老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熟悉教材,不了解重、难点,也不知道应该怎样上课。对此,我的心里十分着急,生怕因为课上得不好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对这门课的兴趣。所以,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虚心求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首先是做好备课工作,新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加贴近生活,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时加入生活元素。对此我仔细阅读地理教学参考,通过认真阅读研究和经常上网了解相关的学科信息,还关注每天的新闻时事等,通过这样可以说经常可以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新鲜元素。当然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我通过课堂观察、课后了解和测验了解他们的原有基础,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考虑教法,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和安排活动,既备教材,也备学生。

再者,在课堂上我选择传统与自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也是我的一个心得体会,把主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给出,然后采取组内合作和组间竞赛来分析解决问题,最后评出优胜组,此法颇受学生欢迎。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习”图向学生介绍地理学习的形式。针对初二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

还有,适量适时的练习、作业和测验也是必要的。课后通过对学生的作业、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每次测验中总结学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加以强调订正。让学生改正后告诉我为什么,确保他们真正懂,使知识真正得到理解巩固。

最后,为了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对学生分层次进行适当的培优扶差。对于中等生,主要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启发他们的思维。对后进生,要进行思想补差和知识补差,二者不可偏废。坚持对差生进行分类补差,采取集体和个引辅导的方式,逐人逐科落实。

当然,在工作上我还是存在某些不足。譬如,课堂上不能及时地关注到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因为教的班级多,不能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落实到位等等。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 5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经纬度位置:4°N—53°N;73°E—135°E,东西跨经度60多度(跨5个时区,相差4个小时),南北跨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4、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尔高原;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5、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第3位。陆界线:2万多千米

6、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及太平洋。海岸线长1、8万千米。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8、陆上邻国:14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

9、隔海相望的国家:日、韩、菲、马、文、印尼

10、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三级及特别行政区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 6

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我国的地形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云贵高原(崎岖不平,石灰岩分布),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纬度),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面积)、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4、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开以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5、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其次是冬季风的影响。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该线以北低于0℃,有冰期;该线以南高于0℃,无冰期。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夏季最热的是新疆吐鲁番;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6、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南京位于亚热带,北京位于暖温带。

7、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8、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也是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我国四个干湿润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南京位于湿润地区,北京位于半湿润地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景观也存在差异,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9、我国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的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等。

1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400mm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 7

这学期由于特殊的原因,学校给我安排了八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对于非专业的我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仔细一算,从学校毕业后一直都未翻阅过与地理相关的书本已经有十来年了。心里除了紧张之外,多半就是担心了,担心自己上不好这门课。

虽然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习中国地理,包括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与中国的区域差异,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兴趣应该更加浓厚,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但是在做课程的教学计划是就面临很大的问题。面对这仅有四章的内容,如何讲解,如何上好这门课?怎样进行课时安排?着实让我很头疼。好在有许多热情的同事,是他们帮我分析问题,又耐心帮我解决了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上存在的问题。

正式上课后才发现,虽然八年级地理涉及的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过了,但对于初中地理在中学的地位,大多数同学对地理的认识不够,所以许多讲过的只是由于课后没有巩固记忆,早已被学生忘记了。

针对地理这门课主要是要让学生识图、绘图、理解性记忆的特点,我又仔细修改并制定了具体的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解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加强课后的辅导,注重学以致用。开展各种地理小知识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搞好单元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确保所授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品质。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在备课、讲课之前,从感性材料入手,吃透教材内容与新课标要求。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目标、重难点与教法学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如何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是对生活有用的,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从而树立应用知识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例如,在讲解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节课是,由于本节知识容量大,识记内容较多,学生记忆有一定的难度。[为您编辑]所以在充分运用中国政区图的基础上,我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如通过让学生反复做读图、填图和拼图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我演示拼图,引导学生看图、填图,使死图变活图,吸引学生的注意。感知,然后组织学生拼图竞赛,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学习,实现愉快教学。通过上网查询还发现了记忆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的顺口溜:两湖两广两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云贵川内青藏新,陕甘两宁加海南;港澳是我好河山,台归之日盼团圆。这对于学生的兴趣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 8

第一章

1、中国的的地理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

3、中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国界线20000多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西边是巴基,还有阿富汗,印、尼和不丹,三国在西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4、中国四至: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最南端:南海的男少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5、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海峡属东海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有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韩、日、菲、文、马、印尼)

7、东西部晨昏差异:两地经度不同,我国东西跨经度广,约60度,经度没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南北方季节差异:两地纬度不同,我国南北跨纬度广,约50度,气温变化幅度大

8、我国行政区域划分

9、我国共有34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两湖两广两河山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

五江(疆)二宁青陕甘,江西、江苏、黑龙江、浙江、新疆、宁夏、辽宁、青海、陕西、甘肃;

重蒙台海福吉安云南、贵州、西藏、四川、北京、上海、天津;

云贵西四北上天重庆、内蒙古、台湾、海南、福建、吉林、安徽;

香港澳门喜回归,祖国一片好河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10、“三字经”法记忆省级行政区的简称:黑吉辽,内蒙古,京津冀,晋豫鲁,赣皖浙,苏浙沪,滇黔蜀,鄂湘渝,陕甘宁,青新藏,桂粤琼,港澳台。

11、根据20x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

12、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13、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4、人口增长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人均粮食、布匹减少,医院就医困难,给国家、学校、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我国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居世界后列,全国每年新增财富大部分北新增人口消耗掉,用来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财富就减少了。

15、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1)自然原因,东部耕地多,气候好,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

(2)社会经济方面,东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人口集中,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落后,城镇少;

(3)开发历史原因: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

1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人口的92%,其余55个民族占8%,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500万的有9个,(记忆口诀:西北蒙、回、维,东北满族乡,西南苗、彝、壮,土家、藏族广)。

17、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个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18、汉族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

19、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20、少数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藏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21、个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大杂居”有利于民族的交流,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共同繁荣;“小聚居”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文化传统。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 9

本学期我所担任的是七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教育指导下,兢兢业业,扎实刻苦,圆满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如下总结:

一、个人情况

本人承担七年级七至十班的地理教学任务,该年级学生通过一学年的学习,了解了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的技能。但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基础较差和学习兴趣不足,这样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七年级同学刚踏入中学课堂,本身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虽然同学们在小学的科学、品德与社会中已经了解了一部分地理知识,但马上要完整系统的学习地理知识,同学们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因此,我注意充分发挥地理趣味的功能,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审美情趣,语言习惯,尽可能多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里就是鲜活的,就在身边。一学期下来,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兴趣。

二、政治业务学习

政治上,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积极贯彻’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业务上,认真学习《地理新课程标准》,努力学习领会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育理念,反复钻研,并尝试践行。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讲课、评课活动,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与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业务培训

积极参加市、县教育局组织的尝试教学讲课、说课活动;通过多媒体光盘观看录像,学习各学科带头人的优质课;又参加了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国培活动,按要求完成了相关作业。在学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公开课,说、讲、评活动,向优秀教师学习,弥补自己不足,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与技能。

四、教学工作

1、一堂好课,前提还在于备课的质量好与坏。“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离不开夜以继日的研究教材及学生、查阅资料、学习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手段。所以,我经常为了备好一堂课,不厌其烦的问同事,尤其向那些在地理教学中积累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从他们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到网络上查找各种媒体等,为上好一堂课竭尽所能,付出了许多的精力,编制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地理自学导学案,也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2、精讲精练抓提高。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了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避免了面面俱到、拖泥带水等一些问题。在课堂上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做到精选、精练,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地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了复习效率。

3、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因材批阅,为每位同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都在四十人左右,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业,我更显得认真仔细。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作业是与他们最直接的交流、与沟通。对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我都不吝笔墨,用鲜红的话语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使之成为他们进步的起点、台阶。我给了他们更多鼓励的话,也谈到了我得期许,希望他们在期末的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就是对老师最大的安慰。

4、地图训练抓能力。学生地理成绩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高低。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在上课的时候都要把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从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他们读图分析能力。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地图阅读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掌握读图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熟练地掌握图文转换方法,逐步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完成对地理事物的准确定位,对重要大洲和重要国家的准确位置的掌握。

五、教学成绩通过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管理,踏实认真工作,使每次考试中的优秀生,优良生,及格生的数量与三率每次一个台阶,稳步提升,学生成绩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六、存在问题

1、新课程理念落实的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比较多。

2、备课充分,备学生不足。

3、教学中,对学生要求过高,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不足,方法不灵活。

4、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较少。

5、对学生要求多,检查,督导,落实不到位。

6、对学生读图,析图训练指导不充分。

七、改进措施及努力方向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3、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4、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 10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自西向东:一、二、三。(课本图2、2,图2、3)

2、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3、长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它是我国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中国第一大水电站三峡电站就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宜昌市。

长江流经的省份(自西向东):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最终流入东海。

4、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5、中国的湖泊:青海湖(青海省。

6、中国淡水湖泊:鄱阳湖(江西省)。

7、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8、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

9、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黄河流经省份共有8个(自西向东):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最终流入渤海。

10、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11、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四川盆地(四川)、柴达木盆地(青海)、准噶尔盆地(新疆)。

12、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13、中国各大山脉走向课本图P26图2.6。

人教版初二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归纳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1、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2、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3、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

5、土地国家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6、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名在第一百一十位之后。

7、海洋水占地球全部水资源的97%,淡水资源仅占2.5%。在地球全部的淡水资源中,只有0.3%人类可直接使用。冰川、深层地下水占全部淡水资源的98%。其中大部分淡水资源分布在冰川及两级地区。

8、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南水北调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引滦济津工程)。(我国降水量800mm分界线和一月份0℃等温线位于秦岭淮河一线)。

9、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人教版初二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归纳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1、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火车时刻表中的()表示过站不停和列车的行驶方向(上行,下行))。

3、四大米市: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4、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至嘉定高速,全长19千米,1984年建成。

5、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参见课本P91图4.6。

几个重要城市:

北京(京哈线、京九线、京沪线、京广线、京包线、京通线起点)。

兰州(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兰西线交汇处)。

株洲(浙赣线、京广线交汇处)。

南昌(浙赣线、京九线交汇处)。

郑州(陇海线、京广线交汇处)。

徐州(陇海线、京沪线交汇处)。

上海(京沪线、沪杭线交汇处)。

6、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通常使用航空运输。

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输。

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多采用铁路运输(沿海沿河城市也可使用海上运输或河道运输)。

7、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稻北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甘北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8、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9、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10、轻重工业区别:轻工业主要为生产日用品、玩具、文教用品等,重工业主要为加工工业、资源开采及冶炼、机械制造、农药化肥、修理工业等产业。

11、中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区(主要城市有沈阳、大连、鞍山、本溪、辽阳、抚顺,是我国的一个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矿、石油、铁。(重工业)

京津唐工业区(主要城市有北京、天津、唐山)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铁矿石。(高新技术产业)

沪宁杭工业区(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无锡)。

珠三角工业区(主要城市有广州、深圳、中山、珠海)(轻工业)。

12、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

1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14、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关村。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 11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1、考虑课堂实际,留有师生灵活的课堂操作和活动的空间,强调教学思路上的整体把握,不必过多地追求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细节;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的顺序,淡化严谨的逻辑思维模式;顺应学生思维规律,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知识性的东西应随文而出,随机训练,克服教学设计上的程式化。

2.切合生活的实际来整合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是借助于一定的情境和对情境问题的争议、讨论而向前推进的问题设计,应当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教学活动的深入,通过旁敲侧击达到触类够——如以深沪镇的服装制造业、漂染厂对经济的影响和环境的破坏来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总之,在备课和教学设计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借鉴和更正的地方!不盲从于别人的现成教案,不当教案的“搬运工”,不照抄所谓“特级教师教案”,把彼地、彼时的教学设计一字不漏地抄下,作为自己的教学方案。这种不顾实际的做法显然存在很大的被动性、盲目性,既耗时、费劲,又不利于自己对教学的研究,更不利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随着教改和新教材实验的深入,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每天都在发展、变化,而个性化、创造

性的课堂教学也绝不能用同一种样式来套。最关键就是学生喜欢学,学有所成才是最重要的!简约教学设计过程。

3、存在的问题

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但是,有时因为时间仓促,有时因为办公室事务繁多,无暇顾及,所以草草准备,上课过程中发现有一些问题考虑不周,学生的疑问不能及时地得到解答!所以,今后安排好时间,在深入研究好教材、分析学生现状、总结课堂教学得失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和《课标》设定教学目标。同时,要研究如何使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提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方法、目标达成度的预测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篇6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

①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②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如矿产资源。

基本特征: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③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3、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现状):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4、合理利用自然资源①可再生资源:,我们应合理利用,并注重保护和培育,实现永续利用;②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用一点少一点,我们应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5、人口与资源的矛盾:①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还会不断大量增长;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持续增长;③我国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破坏和浪费严重。

对策:节约资源,保护资源

二、土地资源(6月25日世界土地日)

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各类土地构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①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②特点: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③从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④问题:

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因乱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等等。

⑤对策: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其他对策:依照政策法令管理;做好开源与节流两项工作;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例:读图3、7和3、8,并联系我国地形、气候等知识,从有利、不利两方面,简要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1)国土辽阔,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上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2)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矛盾尤为突出.):

4、分布地区

⑴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这里土地利用程度高,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的山地。

⑵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这里难利用土地多,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低,牧业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⑶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的差异: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

5、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

6、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7、保护措施:1)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2)在农耕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3)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4)在易遭受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防护林,治理沙化、盐碱化。

三、水资源(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2-28日中国水周)

1、水是宝贵的资源

⑴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称为水资源。⑵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是和流水和淡水湖泊水。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⑴空间分布不均:南丰北缺,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

⑵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际变化大。

3、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①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已建或在建的引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②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如规模宏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完成后,都将在防洪、灌溉及水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③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水污染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水紧张的状况。今后我们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或杜绝水的浪费。

4、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计划线路

①东线方案:在江苏扬州市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用闸控制,逐级提升,过黄河后,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达天津市。

②中线方案:首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平原,第二步在三峡巨型水库建成后,利用高峡出平湖,筑渠输水自流进汉江。

③西线方案:计划提高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的水位,再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的水源。

5、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南多北少——空间分布不均;夏多冬少——时间分布不均;

八年级上册情景交际再现 篇7

【课本链接】

1.—Could I use your computer? 我能用一下你的电脑吗?

—Sorry. I’m going to work on it now. 对不起,现在我准备工作呢。

2.—Peter, could you please take out the trash? 彼得,请你把垃圾带出去好吗?

—Sure, Mom. 当然可以,妈妈。

【点拨】Could you / I do…? 常用来提出请求,是一句非正式表达,多用于口语中。Could一词也可用can代替,但用could显得比can更客气、更委婉。

Could you do… , please? 表示说话人的请求 ;Could I do… , please? 用来询问对方是否允许自己做某事。这类问句的否定答语不可说成Sorry, I couldn’t. 而要说Sorry, I can’t.

May I… (please)? 是请求许可的正式又礼貌的表达,语气很委婉。

身体健康

【课本链接】

1.— What’s the matter?

— I’m not feeling well.

2. She has a toothache. She should see a dentist.

【点拨】(1)医生询问病人病情时常用口语 :What’s the trouble? / What’s wrong with you? / Aren’t you feeling well? / You don’t look well. (2)病人向医 生反映自 己的病情 时常用 :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 I’ve got a headache and a cough. (3)医生看病给病人的医嘱 :Drink much more water and have a good rest. / Be sure to keep warm and rest. / Do some running in the morning.

交通方式

【课本链接】

1.—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 I ride my bike.

2.— How far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

— It’s three miles.

【点拨】(1)询问用哪一种交通方式用How…?

(2)“by + 交通工具名词”表示“乘 ;坐”;“by + 地理名词”表示“通过 ;由……途径”,此时表示旅行方式,而不涉及交通工具。

(3)“take + a / an + 交通工具名称”也表示“乘、坐”,但take是动词,作谓语。

(4)walk to…相当于go to…on foot,表示“步行去……”。

计划安排

【课本链接】

1.—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 I’m babysitting my sister.

2.— When are they going?

— They are going next week.

【点拨】谈论近期的计划或安排等,常用“be + doing”结构,注意这里的do为瞬间动词,表明主语对某事已经做好安排或计划,且动作不久就会发生。对“多长时间(时间段)”进行提问常用how long,询问“什么时候”则多用when提问。

理想职业

【课本链接】

1.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

2.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点拨】要表达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常用“be going to + 动词原形”或“will / shall + 动词原形”。“be going to + 动词原形”表示打算或计划准备做某事 ;“will / shall + 动词原形”表示将来某个时间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

训练基地

Ⅰ . 从Ⅱ栏中选出与Ⅰ栏配对的句子

( )1. How often do you visit your grandparents?

( )2. I have a headache. What should I do?

( )3. What’s your uncle doing for vacation, Bill?

( )4. How far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the cinema?

( )5. Can you come to our New Year’s party?

( )6. How much milk do you need?

( )7. How was your last trip to the beach?

( )8. How long did you surf the Internet?

( )9. What is your sister going to be in the future?

( )10. What is the best place to have fun in town?

A. Only half an hour.

B. About ten minutes’ walk.

C. Two cups are enough.

D. Great. We had a great time.

E. The People’s Park.

F. He’s travelling to New York.

G. A singer, I think.

H. Sorry, I can’t.

I. Twice a year.

J. You’d better lie down and rest.

Ⅱ . 从方框中选择合适的选项补全对话(其中有两项多余)

A: Are you free these days, Kitty?

B: (1)__________ What’s the matter?

A: Some friends and I are planning to go to the countryside. 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

B: That sounds great. (2)__________

A: About two days.

B: (3)__________

A: On the first day we are going hiking. The next day we are taking walks and going fishing.

B: I like fishing best. (4)__________

A: Sure, he is welcome. (5)__________

B: Thanks. I will.

A. Remember to bring some food.

B. Could I take my brother Jack there?

C. Yes, nothing much, Tony.

D. What are we doing there?

E. How are we getting there?

F. How long are we staying there?

G. When are we going there?

Ⅲ . 根据下面的对话情景,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对话内容完整

(Linda and Jack are talking about how student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go to school.)

A: (1)_______________

B: I’m from the United States. What about you, Linda?

A: I’m from Japan. By the way, how do students go to school in your country?

B: Most of us in our class take the school bus. (2) _______________

A: (3) _______________ We usually take trains to school. Only a few go on foot or by bike.

B: (4) _______________I hear most Chinese students ride bikes to school, don’t they?

A: (5) _______________ And some even take a boat to school in the places where there are rivers and lakes.

B: How great!I think it’s a lot more fun than taking a bus or taking a train.

Keys:

Ⅰ . 1-5 IJFBH 6-10 CDAGE

Ⅱ . 1-5 CFDBA

Ⅲ . 1. Where are you from, Jack?

2. And some walk or ride bikes to school.

3. We are different.

4. Do you know about Chinese students?

八年级地理会考有效复习策略探讨 篇8

一、认真研读课标和考试要求,把握复习方向

八年级地理会考范围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涉及知识点较多。由于地理学科课时少、任务重,地理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把握考试方向,突出复习重点,做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有效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复习中,教师要对重点知识多加复习,对不考知识大胆舍弃。

二、立足教材,提取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每年的地理会考试题都是紧扣课本内容,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这些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普遍感觉无章可循,无从下手,达不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因此,教师要以课本为主,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提取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八年级学生因知识水平有限,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复习,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主干知识,充分利用宝贵的复习时间,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培养用图能力,突破复习瓶颈

在“无图不成题”的考试理念下,如果学生没有读图意识,脱离地理图像进行学习,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由于学生不注重培养阅读地理图像的习惯,因而缺乏从地理图像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无法利用地理图像解决地理问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使用地理图像,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读图指导与读图训练。

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落实到相关地图中,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复习“中国的地理差异”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中描出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并注明界线的组成、界线的划分依据、区域的主要差异和特征等信息。

四、讲、练、补相结合,提高复习质量

讲是指教师要根据课标、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做到重点突出,并将所讲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明白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练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掌握解题的技巧,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只有通过学生的练习,才能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精选典型性和启发性较强的试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力争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补是在练的基础上进行的评析与补充,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再次进行有针对性的讲与练,弥补学生的不足,消除学生的知识盲点,突破知识难点。

五、增进沟通与交流,提高复习动力

八年级学生既没有七年级学生刚入学的那种新鲜感和认真劲,也没有九年级学生升学的那种紧迫性和压力感,他们正处于初中阶段的转折期,其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都亟须进一步培养。

首先,教师要开展思想动员工作,通过开年级会、班会、家长会,使家长、学生重视会考。

其次,教师要增进师生间的情感联系,多跟学生进行谈心,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教师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态势。

上一篇:首届创意设计大赛下一篇:心理健康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