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精选7篇)
为促进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台湾师范大学5月15日举行全球华人文化创意高峰论坛,邀请两岸推广文化创意产业大专院校学者,就两岸文创产业合作进行交流与讨论。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两岸经济发展的巨擘,去年11月5日由两岸6所大学发起组成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联盟,建构两岸文创产业发展平台。
台湾师范大学视觉设计系副教授苏文清表示,早期两岸交流以单一学校对学校、系对系为主,在教学资源上的流通较分散,透过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联盟,可整合学术研究,也可延伸扩大产业交流。
苏文清指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联盟以学术研究为基础,进而培育人才、推广教育、促进产学合作,为华人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加值。
联盟台湾区召集人、台湾师范大学副校长林盘耸表示,台湾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发展较强,但未来的市场在大陆,透过联盟的合作交流,把台湾的文创论述发扬光大。
联盟大陆区召集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对台湾在小区营造和华山1914创意文化园区特别感兴趣,可作为大陆发展文化创意经济的借鉴。
苏文清认为,大陆现行针对地区旧地重整与台湾小区总体营造概念相仿,未来在联盟组织的架构下,也能彼此分享文化创意的运用。
林盘耸说,这是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联盟成立后第一次举行会议,未来也朝向每年在两岸各地举办论坛,预计办两岸文创学术专刊,并共同合办展览,加强两岸文创对话空间。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种新型的联盟形式——以向战略伙伴学习知识或与合作伙伴共同创造知识为首要目标的高校知识联盟应运而生。 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Ulrich (1996) 从大学国际化的角度对高校联盟做了深入研究[1]; Hans (2002) 和Knight (2004) 等学者认为当今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日益活跃, 地球村的现实要求大学国际化, 大学国际化促进了地球村的建立, 国际化业已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使命[2,3]; Algirdas (2006) 认为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战略普遍成为大学不断增强的共识之时, 有关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合作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4]。国内学者们近年来也开始对高校之间的联盟展开广泛的研究。谯欣怡 (2004) 提出知识联盟是大学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战略选择[5]。徐建培 (2004) 对1995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规模经济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认为随着高校规模的急剧扩大, 高等学校已逐渐由规模经济过渡为规模不经济, 在此条件下, 过分追求高校规模的扩大并非一种理性的选择, 建立高等学校的知识联盟则是一种较好的制度安排[6]。谯欣怡和黄娟 (2005) 从组织与组织层面来探讨大学应如何促进知识创造的发生, 他们认为目前大学知识联盟是一种比较好的制度安排[7]。 禹元蔚 (2005) 认为应通过运用知识管理来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8]。简世德和王东月 (2007) 认为大学与大学知识联盟是大学在实现某一创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 为共享知识资源、促进知识流动和创造新知识, 与其他大学之间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知识联合体[9]。胡丽梅等 (2008) 借用企业知识联盟的思想, 阐述了高校学科知识联盟的形式、意义以及构建方法[10]。唐玮 (2007) 认为通过联盟高校的视角, 拓宽自己的学科创新研发领域, 可以减少创新的整体风险[11]。曾洪波 (2010) 从高校图书馆联盟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理论入手, 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联盟中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12]。王双年 (2010) 认为创建大学战略联盟可使不同的学校共享资源, 合作创造新的知识或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转移, 从而获得新的核心竞争力[13]。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们都认为高校知识联盟是为来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国外学者更多地强调知识管理理论在高校知识联盟管理中的应用, 实证研究较为丰富, 而国内学者很多还是从制度层面或组织形式上对高校知识联盟进行研究, 缺乏对高校知识联盟知识创新内在机理的分析, 比如究竟高校知识联盟的合作创新有哪些基本的形式, 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因素有哪些等。
因此, 本文旨在于深入剖析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的形式及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基于已有的相关研究, 本文认为高校知识联盟是指高校在实现某一创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 为共享知识资源、促进知识流动和创造新知识, 与其他大学、科研团队及个人之间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2 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的组织形式划分
高校知识联盟的组织形式, 可以分为个人合作、团队合作、高校合作三种组织形式, 三种形式之间并不是严格区别的, 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包含和从属的关系。当然也存在团队与高校、团队与个人等形式的合作, 但从合作对等的角度来说, 联盟合作最终都会归为这三种组织形式。
2.1 个人合作
高校是科研人才的聚集地, 个人合作是高校知识联盟中最简单, 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人是知识的载体, 个人是高校中的最小构成单位, 个体知识就是个体所拥有的学识、技能、经验等。个体层次上的知识是高校知识的基础和源泉, 个人间的知识转移和合作创新为更高层次的知识转移提供了能量和动力。在高校知识联盟中个人层次的合作创新中, 科研人员个人之间通过各种关系纽带, 共享彼此的科研成果和信息, 共同进行研究。总的来说, 高校联盟中个人合作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 个人合作是团队合作和高校合作的基础。优点是能够直接面对面进行交流, 交流的频率和强度可以自由控制, 信息传递失真率低;缺点是参与合作的人员较少, 可共享的资源有限。个人合作形式适用于学者个人之间展开科研交流的合作, 比如合著论文。
2.2 团队合作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单兵作战式的创新很难在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长远的拓展。联合科研, 团队合作已成为当今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形式。科研团队间的合作研究能够整合资源, 促进科研创新的发生[14,15]。项目团队是高校基础科研工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深入有效的团队合作是取得优秀科研成果的前提[16]。高等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团队活动是我国R&D的基本组织形式。高校科研团队是以高校学者为主体组成的科研队伍, 并且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等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的研究内容, 一方面有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高技术研究、某些行业性重大共性技术或关键技术研究, 甚至某些军事科技研究等;另一方面, 也有为了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并直接取得经济效益而进行的科研, 如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商品化和市场化方面的研究等[17]。总的来说, 团队合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合作创新效率很高, 这种形式可以提高资源的共享范围, 并可以更多的展开交流。优点是比个人合作更可靠, 比高校合作效率高;缺点是团队间由于人员的增加, 沟通复杂程度会加大, 团队决策时团队负责人的素质需要较高。团队合作联盟形式适用于一般课题和项目的合作研究。
2.3 高校合作
高校间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契约关系, 高校合作一方面可以使合作各方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和借鉴, 更重要的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合作形成开放交流的良好氛围[18]。联盟内的高校可以通过学习获取对方的隐藏性知识, 也可以与其他高校合作创造出新的能力和技术, 从而可以培养和增强高校的核心能力, 提高高校的竞争力[19]。高校战略联盟这种合作形式能够完全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 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形式同其他国家的高校展开合作。例如我国南京大学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联合组建了中美文化交流中心, 这就是典型的共同开发项目式合作, 双方共同投资, 共同管理, 研究成果为双方共同拥有。据悉, 南京大学每年向该中心投资500万元, 霍普金斯大学每年在中心的投资达200余万美金[20]。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的合作方式, 本文归纳出以下几种主要方式:交流会议形式;资源共享方式;共同开发项目方式;合作办学方式;中国大学城式。总的来说, 高校合作的特点较为复杂, 高校合作的优点显而易见, 可以共享更多的资源, 缺点是沟通困难。这种组织形式适用于高校间的联合办学、学者访问、共建资源共享平台等合作活动。
3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3.1 高校知识联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般而言, 创新绩效可以通过创新投入比如研发支出或创新产出比如专利数、 专利引用率和新产品数量来测量[21]。具体到高校知识联盟当中, 高校知识联盟创新绩效的评估应当从显性绩效和隐性绩效两个方面进行。 显性绩效就是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之后可以量化的绩效, 比如发表的文章数目、申请的专利数目、完成的课题数目等。 隐性绩效表现为学术水平的提升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本文认为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认知因素。高校知识联盟的形成是由于存在知识势差。知识势差是客观存在于高校与高校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 构建高校知识联盟就必须既明确自身的学术水平, 也要明确对方的学术水平, 要能够清楚的认识并估计与其他高校之间的知识势差。 (2) 风险因素。高校知识联盟风险是指由于高校知识联盟系统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而导致合作联盟的盟员高校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如失去竞争优势、被合并及联盟失败可能性[22]。其风险特点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主客观交互性。②不确定性。③消极性和危害性[23]。 (3) 能力因素。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过程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受到联盟组织学习能力的影响。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知识的吸收、整合和应用过程, 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效果的评价要取决于联盟组织学习能力的水平。 (4) 成本因素。本文认为, 知识的引入往往伴随着资源的消耗, 也就是说知识转移需要支付一定的代价。这一代价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组织为进行知识转移而支付的研发成本投入。高校在组建知识联盟进行合作创新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5) 制度因素。联盟的制度安排实际上就是联盟契约。高校战略中的盟员高校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彼此之间不存在任何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联盟体内没有真正完整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传统高校内部管理职能无法在联盟管理中实施。因此, 加强契约管理是高校联盟的实施基础, 契约是高校联盟模式运行的平台。
3.2 研究假设
本文根据理论分析提出以下五个研究假设:
假设1:认知因素从最根本上影响了高校知识联盟的构建, 它对联盟最终的成功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联盟学术水平的最直观体现就是显性绩效。因此, 本文认为三种合作形势下, 认知因素均对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2: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同其他联盟一样, 存在风险, 但这种学术领域的风险带来的将会是学术价值的提升, 而由此产生的学术成果也一定非常丰富。因此, 本文认为三种合作形势下, 风险因素对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3:本文认为针对高校知识联盟来讲, 科研能力越强, 当然越有可能产出高质量的学生成果, 培养更多的研究生。因此, 本文认为三种合作形势下, 能力因素对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4:本文认为成本的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而易见, 并且对于显性绩效的影响也是肯定的, 因为合作创新成果的发表必然需要成本的投入。因此, 本文认为三种合作形势下, 成本因素对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5:高校知识联盟的运行必然有制度的维护, 联盟各方会受到契约的约束。制度是保证知识联盟合作创新顺利进行的基础。那么制度的维护作用对于创新绩效来讲也是有益的。因此, 本文认为三种合作形势下, 制度因素对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4 问卷设计及样本描述
4.1 问卷设计
问卷指标的选取是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研究进展全面认识的基础上, 清晰了各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针对本文的具体研究对象以及该测量指标或条款的相对成熟度, 对其进行严格甄选。最终的问卷设计采用李科特 (Likert) 五分制量表, 选择题采用 (低—高) 来表示。
4.2 样本描述
本文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 以教师、科研人员、科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80份, 回收问卷417份, 其中有效问卷358份, 有效回收率为61.72%.
4.3 信度及效度
(1) 信度检验
本文采用spss 16.0测试问卷各分量表信度, 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各分量表的标准化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 说明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能够较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
(2) 效度检验
对量表进行检验, 其KMO检验值为0.825,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小于0.001, 支持因素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和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进行因素抽取, 各因子载荷表中6因素共解释了总方差的70.732%, 各指标对因素的载荷较为理想, 证明问卷设计可以通过效度检验。
5 数据处理及结果讨论
本文根据调查样本进行分类分析, 运用spss 16.0进行了多元线性归回分析。
注: 除常数项外, 上述变量系数均为标准化Beta系数。*P<0.10, **P<0.05, ***P<0.01。
5.1 个人间的合作创新
从回归模型的回归分析来看, 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研究结果:
(1) 认知因素与知识联盟创新绩效的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01, 但其值不显著。这可能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合作中, 彼此的合作大多数来源于同一所高校内或者是同一地域之间的合作, 所以在社会文化、学术氛围等方面存在着相似性, 具有类似的认识。
(2) 风险因素与创新绩效的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180, 在0.05的水平上显著, 对风险的预估和预防成效将会影响创新绩效的产生, 这种影响作用显现的尤为突出。
(3) 能力因素在高校个人与个人的知识联盟创新绩效中所产生的作用是正相关的, 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41, 但其值并不显著。这可能是能力因素在我国高校的创新实践当中, 并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创新能力确实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但是在高校学术领域, 创新成果的发表也要决定于很多其他的因素, 如学术背景、课题资助等。
(4) 在高校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知识联盟中, 成本因素与创新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045, 但其值并不显著。虽然在高校的个人之间组成的联盟中需要付出一定的费用和支出, 但是这种成本应该是在联盟成员之间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且意味着并非在一项联盟中, 投入的资源越多就一定能获得更高的回报。
(5) 在高校个人与个人的知识联盟形式中, 制度因素与创新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734, 在0.01的水平下显著。可见, 在诸多影响因素中, 制度因素对高校个人与个人的知识联盟创新绩效所产生的作用最为关键, 由于个人间的合作很难去规定合作的操作制度, 以此在这方面遇到的问题也多, 联盟成员必须在利益分配、冲突解决制度等方面制定完备、公平的措施, 以保证创造更高的绩效。
5.2 团队间的合作创新
从回归模型的回归分析来看, 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研究结果:
(1) 认知因素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078, 但其值不显著。这种结果的产生与上文中高校个人与个人的知识联盟的原因相似, 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 合作团队之间的价值观和认知感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团队合作带给研究人员的保障较多。
(2) 风险因素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069, 但其值不显著。但在团队合作中, 由于团队成员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基础水平相对较高, 能够有效的克服技术风险问题, 团队研发能力提升的同时, 相对也就弱化了合作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3) 能力因素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087, 但其值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联盟成员在寻求团队合作伙伴时已经选择了能满足技术创新、研发要求的合作伙伴, 知识联盟因为能力大小而影响绩效高低的可能性并不明显。另一个原因同个人间合作一样, 成果的体现还受到课题资助等其他方面的影响, 并不一定学术能力强就一定成果突出。
(4) 成本因素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014, 但其值不显著。其原因可能与上文中高校个人与个人的知识联盟的相似, 这里就不在赘述。
(5) 制度因素与创新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345, 在0.01的水平下显著。在这种联盟形式中, 联盟关系更加复杂, 其不仅有团队内个体的相互影响力, 而且存在着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合作契约等制度方面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5.3 高校间的合作创新
从回归模型的回归分析来看, 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研究结果:
(1) 认知因素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457, 在0.01的水平下显著。可能是由于不同的高校所专注的研究领域也有所区别, 在不同的高校学术氛围的引导下, 联盟成员对于知识转移和分享过程中对于信息的认知将会有所差异。
(2) 风险因素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017, 但其值不显著。其中的原因可能与上文中高校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知识联盟中所阐述的相似, 而且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知识规模通常比团队与团队的合作模式更大, 其风险因素所产生的作用将会更小。
(3) 能力因素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024, 但其值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知识联盟, 其知识存量比起团队与团队的知识联盟更大, 联盟成员具备足够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来实现知识联盟的目标, 其对联盟创新绩效的影响与团队间的联盟相似, 作用并不显著。
(4) 成本因素与知识联盟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039, 但其值不显著。其原因可能与上文中高校个人与个人的知识联盟, 以及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知识联盟的相似, 这里就不在赘述。
(5) 制度因素与创新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188, 在0.1的水平下显著。在这种联盟形式中, 联盟关系是最为复杂的, 其不仅有高校内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合作以及个人科研人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力, 而且存在着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相互作用, 每所高校在鼓励对外合作创新上的制度都有所差别, 这将在上述分析的联盟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合作的复杂性, 对知识联盟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6 结论
本文认为高校知识联盟的合作创新可以分为三种组织形式:个人与个人、团队与团队、高校与高校。三种不同联盟形式的创新绩效会受到认知因素、风险因素、能力因素、成本因素以及制度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作用效果既有相似点也有不同之处。具体来说:相似之处体现在, 这三种高校知识联盟形式下, 能力因素和成本因素对于联盟创新绩效的作用并不明显, 而且随着联盟规模的扩大, 这种影响的显著性将有可能会进一步的弱化。相反, 制度影响则成为了三种联盟形式共同的关键影响因素, 根据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分析可知, 该因素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力在高校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知识联盟中作用最大, 而在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知识联盟中的作用则是三种联盟形式中最小的, 但仍然是显著的重要因素。不同之处表现为, 在高校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知识联盟中, 风险因素是对创新绩效产生重要作用的关键因素, 但在高校团队与团队以及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中, 由于知识联盟的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风险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在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知识联盟中, 认知因素是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的显著性因素, 但在高校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知识联盟中, 由于这种合作基本是在同一所高校或者相同地域、社会文化及学术氛围下展开的, 联盟成员具有大致相同的认知观, 因此认知因素并未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作用。
【摘要】文章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积极探索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盟合作的具体途径,提出了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可以各自组队,分别去对方单位,与员工和学生进行直接交流的合作方式,并提出了由第三方力量联合校企双方建立产学平台的合作设想,这些措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有助于推进校企联盟的深度合作。
【关键词】校企联盟 协同发展 产学平台 兼职教师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同济大学电信学院 2015-2016教改项目《卓越校企联盟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深度建设》的资助。特此表示感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14-02
一、引言
大学生从学校毕业之后,进入到公司工作,需要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尽快适应公司岗位对员工的要求,而这些要求与学校对他们当初的培养内容有一定的差距。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为例,高校培养具备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电气设计与自动化、建筑智能化等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能从事电力系统、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电气传动与控制、轨道交通、系统仿真以及建筑电气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宽口径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以进入到目前比较热门的电动汽车行业动力系统设计与制造公司为例,公司会对员工在电、磁、机械、工艺、测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当然再仔细划分的话,不同具体岗位对员工在工艺或测试的要求水平又存在差异。这就需要(1)新员工在确定具体岗位之前,在公司的不同岗位上进行轮岗,这样就便于让员工发现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位;(2)对新员工进行多方面内容(包括公司文化、专业知识等)的培训,便于让员工更好地融入到公司运行中。
在上述的描述中,不难发现,大学生从学校学习到进入公司任职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次跨越,目前的众多高校都与诸多企业形成校企联盟,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探索一些能够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方面的现有资源,能够估计到双方的利益,能够对学生的就业、新岗位与工作等确实起到真正的帮助作用的一些校企合作模式与具体措施进行摸索,并将一些普适的方法加以推广。
一种比较看好的结果是:通过校企联盟切实有效的具体合作,学生在校期间,更多了解与接触企业内各种职位的一些具体要求,从而在学习期间,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在毕业前找工作时更加具有竞争力;在成为一名公司员工后,由于在校期间已经初步了解过公司的一些要求,甚或是在公司参加过实习或课题,就会更加容易且迅速地融入到企业中去,在熟悉的环境与氛围下工作自然会发挥出更多的潜能。另外,如果发现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一些欠缺,仍然可以借助于校企联盟的平台,享受平台提供的资源,更好地为企业与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校企联盟具体合作方式的探索
2.1企业员工对校企联盟合作的需求
高校中多个学院的老师组成教师队伍去给企业内相关部门的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讲座或辅导。
(1)企业员工当初在校攻读学位期间,多数是没有或者缺乏现场工作经验。进入企业后,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也多已忘记,只剩下基本的知识大框架。此时,在企业工作期间,还需要对专业知识有较深的理解,并且需要多门专业课之间做到融会贯通。
(2)另外,企业员工在开发产品时,同时需要跨专业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例如机电产品的开发等。目前情况下,在校期间设立的课程与讲座很难充分满足学生(未来的员工)对专门产品开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他们对专业教师的专业辅导有现实的需求。
例如我们学校为某公司新入职员工做了电气方面的培训,内容包括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原理、电机控制器硬件与软件系统工作原理与设计等;还有机械方面的培训,内容包括机械常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零部件的润滑与密封、带传动与齿轮传动等各种形式传动等(见图1)。
图1高校教师在企业进行培训
2.2高校学生对校企联盟合作的需求
企业的不同岗位的各类工程师组成多支队伍去学校开展产品设计研发与制造的跨专业讲座,从而可以激发在校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学习,同时也作为一支力量简洁地刺激学校进行专业与学科方面的进一步改革与建设。还有一点,学校的图书馆资源是非常宝贵的一类资源,很多学生只阅读本专业的书籍,这是远远不够的。当跨专业、跨学科的需求来临时,这会督促学生更好地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
目前,多数学校的教师队伍缺乏很多的产品设计与制造方面的工作经历,另外,他们的专业背景也不像企业各岗位员工的专业背景那样比较全面与细化。所以当企业工程师组队去高校进行交流时,这无疑对在校学生、对学校教师都是难得的交流与再学习机会。
例如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主管张博士为我们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生做了题为“交流传动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应用”的讲座(见图2),同学们对此结合技术发展前沿的内容很感兴趣。
图2 企业工程师在高校开展讲座
2.3共建校企联盟共享资源库
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在不同的阶段都始终需要学习,因为我们的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新的知识比以往更快的速度出现,并需要我们的步伐快速跟进。对此,学校与企业双方根据双方已有的资源建立网络资源库,并加以共享。双方需要有对口的人员对此进行管理,例如企业可以由人力资源部的员工分管此事,学校可由专业教师或教务处老师负责。网络平台建设后,双方管理人员对各自单位进行宣传与使用指导及培训。这些资源对新员工来说,尤其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共建资源库的过程中,双方提供的资源必会经过重新的整合,这也很可能促进双方人员共同撰写新的教材或专著,供在校学生及科技人员使用。
2.4引入第三方力量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平台
考虑到学校与企业的各自发展目标与合作动力之后,引入第三方力量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产学平台”将会是个不错的方案。因为目前的学校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不同,它们之间的合作尚且不能做到完美对接。那么学生从学校到企业之间是有一段较长的培训期(或是适应期、实习期)是空缺的。第三方力量,是指除了高校与企业本身的另一只力量,它可以是另一个企业,或是另一个学习培训机构等,在它们的运作之下,建立一个“产学平台”,专门为下一阶段准备进入企业工作的学生或者已经在企业内工作,但是需要在专业知识上进行再培训的员工服务。
同时,作为一种经济上独立的机构,它可以主动的去寻找与学校以及与企业之间的共同利益从而可以积极的投入到“产学平台”的建设中来,可以考虑的具体措施包括前面提及的内容(2.1、2.2和2.3)。另外,作为一个经济独立的平台,它有更多的动力去寻求“产”与“学”的完美结合。①可以更加充分利用我们社会及学校、企业等各类资源。这对于我国每年庞大的毕业学生队伍就业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②筹建高水平的“产学平台”,企业的员工也可以享受到给平台提供的服务,所以新平台的建立对于社会的技术创新發展将会是一个有益的支持。
这样的“产学平台”可以参与到学校各类课程的建设中,以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为例,该平台可以为创新能力拓展项目、专业实习、认识实习、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电机与电器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提供良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树彬,陈罡,张淑敏,校企联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育与教学,2010(1),93-96
[2]王伟,基于“校企联盟”的财务管理职业能力模块化培养模式构建,广西教育,2016(3),43-44
[3]袁登科,牙生·合力力,本科生创新实践课程建设探索,课程教育研究,2015(3),219-220
作者简介:
袁登科,讲师,博士,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
甲方:_____________ 地址
乙方:__宏久建材销售服务中心___________ 地址 建军东路86号景福大厦608 甲、乙双方本着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经友好协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签定本协议,由双方共同遵守。
第一条 甲方加盟爱家建材联盟项目,成为联盟成员之一。乙方负责运用符合法律规范的各种手段销售甲方产品,承诺完成甲方产品 的销售,并从销售业绩中获取返点;甲方向乙方支付人民币壹万元整(¥10000.00)作为乙方项目加盟费用。
第二条 有效期从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0日,由签约日计。除非本协议提前终止,双方在协议终止前一个月内协商协议续签的事宜。
第三条 甲方责任
1. 甲方须积极同乙方共享所掌握的市场信息。
2. 甲方须根据乙方需要,提供乙方需要的产品资料,信息等。3. 甲方须积极配合乙方组织的关于联盟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4. 甲方须积极配合乙方策划的各种联盟活动,并积极配合乙方相关工作。5. 甲方须同样对待乙方销售的客户,包括产品设计、安装、退换等。6. 甲方须承担乙方销售甲方产品所产生的一切纠纷。7. 甲方须按照协议规定及时缴纳加盟费用。8. 甲方须按照协议规定及时向乙方返点。
9. 甲方保证所给乙方返点,不低于甲方所合作装饰公司和设计师返点。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如甲方违反本条,乙方有权要求甲方双倍补还差额点数。10.甲方有义务保守乙方的商业机密。
11.甲方不许引诱乙方员工到甲方工作或私底下带单交易,甲方不许隐瞒乙方客户成交资料,要做到配合透明公正。违返本条支付违约金3000元,乙方合同承诺的销售任务同时不再承担。
第四条 乙方责任
1. 乙方按照协议规定努力完成甲方产品销售指标。
2. 乙方须遵从甲方制定的价格政策。
3. 乙方须定期策划小范围的活动,以增加甲方的品牌曝光率以及产生实际销售。4. 乙方有使用甲方授权范围内的商标、商标标识、VIS形象设计 5. 乙方在销售活动中须积极维护甲方产品以及甲方形象。
6. 乙方在销售活动中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纠纷以及客户投诉由乙方自行解决。7. 乙方有义务保守甲方的商业机密。
第五条 客户界定
1. 乙方业务员直接将客户带入甲方店面成交,算作乙方业绩。
2. 如客户持乙方所发放的客户跟踪凭据,独自到店里购买成交,算作乙方业绩。(须店面在凭证上签字或盖章)
3. 乙方销售工作人员提前电话告知甲方工作人员有客户前往而没有时间陪同的,算作乙方业绩。
4. 乙方工作人员提前已向甲方提供客户资料并有追踪记录的客户,算作乙方业绩。(必须带客户来店至少一次)
5. 除以上5条以外购买成交的客户,不算做乙方业绩。
第六条 返点方式及点数
1.甲方返点点数为:(此条作为本协议附件形式存在,同样具备法律效率)
2.每月或季度末,双方做一次对账表,确认无误一周内,甲方将返点金额汇入乙方账号,或以现金形式交与乙方。
第七条 其他
1. 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如协商未果,可诉诸法律途径。2. 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2011年 月 日 2011年 月 日
协议附件:
本附件为爱家建材联盟协议第六条第一款的详细说明,与协议一样具备法律效率。
1.甲方给乙方返点标准点数为:在成交价基础上返 点。(备注说明:此标准是甲乙双方都共同遵守甲方产品价格政策的基础上)
2.甲方特价产品返点点数标准为: 点。(特价产品需要提前告知乙方并在销售价格标签上注明)
3.甲方如需在一定时间内要求乙方完成一定的销售额,(如按照厂方要求冲业绩的情况),甲方按照业绩完成情况给予乙方一定数量的除协议规定点数外的奖励。
4.提成结算方式月结,客户交完定金过退单期结算提成。
客户名称:合作方(以下简称甲方)单位名称:影院方(以下简称乙方)
一、协议内容
甲乙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并在双方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异业联盟的方式,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包括会员、双方的广告等),拓展双方的客源,提高品牌影响力,为甲乙双方顾客提供增值服务等,双方达成合作协议,具体条款如下:
第一条:双方权利和义务
1.顾客持甲方会员卡至乙方可享受折优惠。
2.乙方顾客凭消费凭证或会员卡至甲方观影,可享受折优惠。3.甲方印制专属观影特惠券,免费提供给乙方,由乙方负责发放。凡乙方客户,凭此券在有效期内可在甲方影城享受观影、卖品特惠。4.甲方可在乙方前台、大堂等位置陈列甲方宣传资料,如:DM单、观影优惠劵、展架等。乙方在影城大厅联盟商家宣传处陈列甲方宣传资料,如DM单页、立牌等。
5.甲乙双方有义务在其消费场所给各自会员和顾客介绍对方提供的服务项目及优惠内容,并竭诚极力引导其各自会员前往对方营业场所消费。
6.甲乙双方皆有义务维护对方的正面品牌形象,自觉维护对方消费客
户的正当权益及服务质量。
7.甲乙双方在公正平等、协商自愿的基础上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前提下,可自愿整合双方各自有效资源,进行资源互相置换,置换尺度由双方共同磋商决定。
8.甲乙双方会员在各自场所优惠消费时,应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提供质量保证及服务,不能由于折扣优惠而降低产品及服务标准。
二、违约责任及其他
1、甲乙双方承诺遵守本协议全部条款,恪守信用,共同执行。
2、本协议一经签订不得随意变更。任何一方要求变更、取消或终止本合约的,应经双方协商后并由授权代表人签署后,且书面换文方式完成后方可生效。
3、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应本着友好诚信的原则友好协商解决,也可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具有与协议同等法律效力。
4、如遇不可抗力,双方协商解决。不可抗力是指甲、乙双方所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且不可克服的妨碍任何一方全部或部分履行本合同的一切事件。此种事件包括但不仅限于地震、塌方、陷落、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爆炸、事故、破坏活动、战争或任何其它类似的偶发事件。
5、凡因本协议引起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其他任何争议,双方无法协商解决的,向甲方所在地法院诉讼。
6、本合同经双方签字盖章后即生效,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
客户单位(甲方公章)发布单位(乙方公章)
授权代理人签字: 联系方式: 年 月 日
授权代理人签字:联系方式:
年 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联盟的名称:
校企合作发展联盟
第二条、本联盟介绍
“校企合作发展联盟”为企事业单位、高职院校自愿组建的开放式合作平台,旨在为联盟成员提供信息沟通、业务合作、资源共享、课题研究、双证教学、政策咨询等服务等资源共享活动。相关单位不论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均可志愿加入,是公益性和开放式非官方、非法人的合作组织。
联盟执行局为合作执行机构,负责计划制定、项目实施、活动组织、资金筹集以及对外联络工作;执行局下设联络处,承担日常活动与工作任务。
第三条、本联盟宗旨
发挥联盟与各企业、院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为企业和院校的服务能力,根据2011—202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落实教育部提出职业教育实施教产合作、校企一体的发展思路,加速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本着“合作、融入、共赢”的原则,将汇聚社会各方力量,搭建教育与产业合作平台,实施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合力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输送的有效衔接,真正的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顺利开展做出贡献。
第二章、服务内容
第四条、本联盟主要服务内容
(一)通过联盟网站、论坛会议等方式实现共同发展与资源共享的信息经验交流;为联盟成员单位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校企合作项目信息,认真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和制度,通过资源整合互通有无,共同促进校企合作促进发展联盟的健康发展;
(二)反映成员单位的要求和意愿,维护成员单位的利益;入盟成员单位通过互相开放教育培训、生产研发、设备设施、人力资源、就业(创业)岗位、社会市场等综合资源,并以优惠条件实现对方资源的共享;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对接、订单式人才培养、技能大赛等方式,积极推动院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及更大领域的业务合作;
(三)入盟成员单位有权优先参加联盟组织的国家级职教课题研究,提升科研教学实力,共享研究成果;
(四)入盟院校可以通过联盟获得更多更优惠的行业培训认证资源,以更好的促进双证教学的开展;
(五)共同打造合作品牌,通过联盟平台,集聚教育与产业合作的综合优势,打造教产合作、校企一体的品牌项目,宣传典型案例;
(六)“百家校企合作发展联盟”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例会。由联盟执行局依据各成员单位提出的议题,组织其他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并通过联盟进行适时统一协调处置。此外,根据入盟成员的提议,对大家共同关心的重大议题,可组织不定期的专项交流研讨活动;
(七)针对联盟个体单位,根据实际需求推出具体个性化服务。如:订单培养、代理招聘、顶岗实习、师资互换、人才交流等。
第三章、联盟组织机构
第五条、本联盟组织架构
(一)联盟组织整体架构: 联盟实行理事会制度,理事由参与单位推选担任,并由推选单位决定任免;通过每年年会选举产生理事长。
通过“邀请”组织若干行业和社会知名认识担任“顾问委员会成员”。
(二)首届执行局负责人由发起人共同推荐产生。后期为理事长提名,当期参与选举的理事单位80%赞成票通过或当选,顾问委员享有同等投票权。
第六条、本联盟常设服务机构
常设机构为“执行局”下设若干联络处,以承担日常活动与工作任务。各联络处在执行局领导下参与各项工作,为联盟常设分支机构设立,设秘书长一名,成员若干负责日常事务。
联盟执行局及联络处职责:
1、拟定联盟章程、组织实施联盟工作计划,并负责联盟的宣传;
2、负责联盟会员间的联络工作,处理联盟的日常事务;
3、审核和接纳新会员,受理会员退出联盟的申请;
4、向联盟会员通报项目信息;
5、负责组织安排联盟会员的联谊活动;
6、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四章、本联盟会员管理
第七条 加入联盟的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承认本联盟章程,有加入本联盟的意愿;
(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注册的企业、事业单位;
(三)有意向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各类职业院校。
第八条 加入联盟的程序: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
(二)经执行局审议通过;
(三)本联盟发给会员证书及牌匾。
第九条 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联盟组织的各类活动;
(二)享有联盟服务的优先权;
(三)具有对联盟工作的批评、建议权与监督权;
(四)退会自由。
第十条 会员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联盟章程,维护联盟的合法权益,积极参加联盟组织的各项活动;
(二)有与同业交流知识、经验并共享资源的义务;
(三)按照联盟要求向联盟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四)从联盟获得的资讯情报有保密的义务。
第十一条 联盟成员享有权益
(一)免费或优先优惠获取联盟提供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和代理招聘服务;
(二)可以免费参与各项联盟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
(三)为联盟成员单位设计制作展示主页,在联盟专业频道长年保留。平台为联盟成员单位设计制作单位宣传专栏主页,全年免费使用成员单位信息库、行业人才招聘培训库、分类信息库、企业动态库等,同时链接成员单位网站;
(四)免费或优先优惠参加联盟参与主办、协办的其它业界大型活动。
第五章、加入本联盟事宜
第十二条 收费标准
(一)普通会员免费
(二)VIP会员每年交纳费用 元
第十三条 加入成员单位的程序
第一步:填写《联盟会员单位登记表》
《会员单位登记表》可以到联盟官网下载或索取。第二步:审批程序与时间
联盟执行局收到登记表和相关有效证明材料后,由秘书处根据会员资格、条件进行审核,自收到登记表和全部有效证明资料之日起,10工作日内作出审批结果。
第三步:颁发证书
被批准为加入联盟单位,颁发《联盟会员单位证书》或《联盟VIP会员单位证书》以及特制牌匾。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本章程经 年 月 日发起人会议表决通过生效。
企业动态联盟组建的前提是市场机遇和核心能力[1~2]。企业动态联盟策略实质上是一种借势的策略。以各种方式如收购、兼并、联合、委托、外包等借用企业外部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采用这种策略模式,企业可以获得诸如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具体的功能,但却不一定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组织,而是通过外部资源力量来实现上述功能。
二、软件企业动态联盟合作机制的构成要素
合作机制是建立利益一致、荣辱与共的无比亲密关系,共同发展长期的合作关系。大多数软件企业之间的合作都是短期的,因为软件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以建立在对某项关键技术的暂时借用基础上的,但长期的动态联盟的合作能够减少成本、降低风险、提高各个盟员企业以及整个联盟的竞争力,因此,我们所要努力的目标正是要建立长期稳定的软件企业动态联盟。而核心能力的互补及全面整合,盟员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和相互信任是联盟合作成功的基础。
鉴于软件企业动态联盟形成的要求主要是技术、信息、企业规模上的融合,本文认为,软件企业动态联盟合作机制的基本构成因素有贡献、融合程度和企业愿景,这对于任何一个成功的软件企业合作而言,都是缺一不可的。
1. 贡献。
指通过建立合作机制能够给联盟中各个企业带来具体的、有效的成果,如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改善获利能力等。这还有一个企业理念上的问题,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盟员企业仅从各自主观愿望出发或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不考虑其盟友企业、竞争对手、顾客的反应,这种利益最大化目标是不能实现的,各种市场力量会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最终结果必然走向失败。对联盟企业而言,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是各方都满意,而不应片面的追求那种可能招致报复的利益最大化目标。
2. 融合程度。
即合作各方建立有别于一般交易中的亲密关系。这是各盟员企业以共同利益为导向的一种深层次的相互依赖,包括各企业间信息的共享、利益的均衡分配、团队的融洽配合等。共享信息与利益是合作机制的分配模式,合作各方必须在产品开发、市场需求、成本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才能使各方都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且需要通过利益分配模式巩固合作机制的基础。团队协作是指各盟员企业在合作的事业范围内相互间视为一个整体,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形成一个有力的伙伴团队,使得各盟员拥有的各种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取得协同效果
3. 企业愿景。
指合作伙伴对未来要达到的目标和所使用的方法所作的描述,是各盟员企业共同期待的理想,能够给合作伙伴以鼓舞和激励的力量。企业愿景要求各盟员企业的目标一致,目标是企业之间实现合作的目的,为了实现最大的合作效果,一致的目标要求是必需的,否则会影响合作的绩效,甚至会出现联盟中途分裂。
三、软件企业动态联盟合作机制的建立
软件企业动态联盟的本质决定了联盟合作机制建立具有特殊性,包括下面几个方面[3]:
1. 确立共同目标。
首先要评估伙伴潜能,确定是否有足够的合作价值,然后找出对联盟各方都有吸引力的目标,成为发展合作伙伴的前提。联盟各方组成评估小组,进行可行性评估,最后确定共同的目标,作为合作机制的协调原则。
2. 信任的价值。
信任的价值在于联盟内部各盟员企业可接受的行为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为了企业能够在合作的环境中进行运作,为了全体合作成员获得这种合作的经济利益,各成员必须服从和遵守联盟内的共同的行为道德规范。盟员企业不仅要自我约束,还必须自我监督,并且合作伙伴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要暴露于众,接受公众的监督。
3. 提高盟员企业的边际贡献。
在软件企业动态联盟中,盟员企业间合作的强度与盟员企业对共同目标实现的边际贡献成正相关关系。当盟员企业都能以渐增的边际贡献促进共同目标的加速度实现时,合作机制趋于加强和巩固。为此,能否建立合作机制,也在于能否不断加强盟员企业在联盟中的贡献能力。实现边际贡献的增加,需要盟员企业增强自身的资源价值和核心能力,缺乏足够的资源价值和核心能力的企业,会因其较低的边际贡献而被排斥在动态联盟之外。
四、软件企业动态联盟信任机制的产生和维护
国外研究表明,虽然动态联盟的数量增长很快[4],但其实际绩效是相当低的[5],失败的原因大多可归结为联盟内部缺乏相互信任[6]。软件企业动态联盟是以知识共享为前提、以合作创新为目的的知识型动态联盟,由于知识外溢和关键技术保密性不强,更使信任成为合作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之一。
相互信任是互惠互利的需要,更是联盟的协调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实际上是基于一种对未来行为的承诺,而这种承诺既可以公开规定,也可以默契达成。对于一个成功的动态联盟,其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通常被视为必要的前提,另一方面,联盟内部缺乏相互信任也是企业动态联盟失败的重要原因。只有彼此间相互信任,各方信守诺言,才能使这种承诺成为可靠的计划并最终得以实施。因此,建立软件企业动态联盟内的相互信任机制和维护这种机制对于联盟合作的建立和运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联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建立有过程型、特征型和规范型三种机制形式[7]。
1. 基于过程的信任机制。
盟员企业之间一致、可靠的合作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另一方面,企业信誉是企业历史行为积累的结果,当企业对其盟员企业历史行为缺少直接了解时,可以通过该企业的信誉来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
2. 基于特征的信任机制。
各盟员企业所处的社会背景、自身的企业文化及联盟习惯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这方面的差距越小,盟员企业之间越容易了解彼此的思想及行为特点,因而更易建立一种彼此信任关系。联盟企业应通过一些训练项目加强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意识,并加强与盟员企业之间的接触,提高自身行为的透明度。
3. 基于制度的信任机制。
在联盟实施过程中,盟员企业若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承诺,则彼此间的信任便容易建立。因而可以通过规范盟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来促使企业履行自己的承诺,另一方面,联盟企业可订立一定的惩罚措施,以避免盟员企业之间的欺骗行为。
软件企业动态联盟中信任机制的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信任机制的时间界限及建立的过程,以便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宜措施促使信任机制的建立。(2)多角度展示联盟收益,除直接的经济利益外,联盟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无形收益,以激发联盟成员合作的积极性。如快速的新产品推出、联合市场占有率、巨大的商誉、形成行业的技术标准、专利权的垄断、企业创新的加速、分散风险等等。多方面的收益将促使联盟成员为获得长远利益而主动建立信任关系。(3)对违规行为实施制裁,包括经济利益惩罚和非经济利益惩罚两种形式。(4)注意利润创造和利润分配的不对称性,根据每个盟员企业的贡献大小来分配联盟的获利,从而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联盟合作环境,以利于信任机制的建立。(5)搭建内容丰富、传递及时的内外部信息网络平台,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渠道提高成员行为的透明度,以促进知识的交融和盟员企业间相互的信任,并进行公开的信誉评价。
通过联盟中信任机制的建立,可提高企业自律,改善联盟控制结构,增加关系资本投入,扩大动态联盟范围及改善联盟成效,同时也改善企业的文化背景及联盟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尔华.对虚拟企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报,2000,(3):24-27.
[2]吴长莉,兴连武,李景元.虚拟企业组建与运行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北工业科技,2003,(1):46-49.
[3]欧阳效辉.企业动态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3.
[4]Khanna T,Gulati R,Nohria N.The dynamics of learning alliances competition,cooperation,and relative scop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
[5]Park S O,Ungson G R,Interfirm rivalry and managerial complexity:A conceptual fram ework of alliance failur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1.
[6]Peng M W,Shenkar O.The meltdown of trust A process model of strategic alliance dissolution.Bost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