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诗歌的政治性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李商隐诗歌的政治性(精选5篇)

论李商隐诗歌的政治性 篇1

[摘 要]论文试从李商隐诗歌的社会性和现实性的角度出发,对李商隐诗歌的政治性进行探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李商隐的成就并没有被充分的肯定,评论者或读者多关注其个人性情的部分,而对其诗歌中所表达的现实思想认识不够。他虽实现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万丈雄心归于幻灭。但无论是他所写的批判时弊的政治诗,还是抒发状态难申的感遇诗,或深情绵邈的无题诗却都显现着诗人对社会政治的关注。

[关键词]政治 责任 悲剧 表现手法

李商隐生活于动荡不安的中、晚唐,这时中央出现宦官专权,跋扈恣肆的局面;这种严酷的客观现实不但对李商隐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他的艺术实践。基于此论文主要从李商隐诗歌所展现的政治性为切入点,以涉足“讽政、忧国、感遇”之诗作为客体进行研究,借以展示诗人对政治的关注和卓然见识。

一、李商隐诗歌所展现的政治责任意识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其政治诗有着“安危须共主君忧”的强烈政治责任意识,很明了的说明了李商隐关注政治的一面。

1、政治讽刺诗直面现实

李商隐政治讽刺诗用了大量笔墨来谴责败国之君。在《马嵬二首》中对造成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唐玄宗进行了深刻辛辣的`嘲讽。其一“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讽刺玄宗重色误国、自取其殃。其二:“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讽刺玄宗沉迷女色、荒废朝政以至兵祸骤降、宠妃难保。在政治讽刺诗《富平少侯》:“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候”,“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中讽刺敬宗不关心国事,游猎无度,赐予不节。再从《韩碑》看,李商隐批评文宗“今非乏老成”,“始悔用庞萌”。指出了文宗用人不当,以至不少无辜被牵连。

2、咏史诗借咏史以讽时事

李商隐咏史诗用了大量笔墨谴责败国之君,其批判的矛头富有针对性。如《北齐二首》:“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挖苦死到临头还忘乎所以的北齐后主的可悲可笑。七律《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讽刺隋炀帝奢乐宴游,用“地下若逢陈后主”来推论,从已然推想到未然,从生前预拟死后,诗人在含蓄微婉的抒情中,寓以深刻的思想,讽刺尖锐。全诗从隋亡的史实出发,对整个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进行了概况的批判,也反映出诗人对晚唐的深深忧思。如《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控诉“皇帝的求贤爱才,也都只不过是一个幌子罢了。”[来斓:《中外名人小传·第三辑 李商隐小传》,广东旅游出版社,10月,第一版,第65页。]讽刺了朝廷崇道求佛的风气。

从以上所论李商隐的诗来看这类诗歌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本质,显示了诗人独到的政治见识和难能可贵的勇气。

二、李商隐诗歌中所隐含的个人政治悲剧

其好友崔钰在《哭李商隐》中写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充分概括出他一生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来斓:《中外名人小传·第三辑 李商隐小传》,广东旅游出版社,1910月,第一版,第1页。]更是他个人整治悲剧的写照。

1、追求功业

李商隐的追求功名的态度始终是积极的。如《玉山》中写道“何处更求回日驭?此中兼有上天梯。”“闻道神仙有才子,赤箫吹罢好相携。”此诗比较明确的传达出作者的政治追求。

因此李商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志愿,放下了自己清高的姿态。他为了得到援引,入朝参政。诗人写了《寄令狐郎中》:“嵩山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他既以梁园的旧宾客自比,又以卧病茂陵家中的司马相如自比,暗含有司马相如被杨得意推荐入京之事,弦外之音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司马相如一样被令狐绹推荐。

在《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谯秀》“梓潼不见马相如,更欲南行问酒垆。”这首诗中写到司马相如,这充分反映了李商隐不甘心当幕僚,迫切想回到朝廷的意愿。

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我们也能体会到李商隐无望中带有的执著“相见时难别亦难”暗含:求见难,就这样辞去也难,表达出诗人对政治的执著追求。“蓬山此去无多路”句诗人似在迫切的陈情中,认为请令狐绹推荐自己进入翰林院有希望,所以说“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此两句诗纪昀评:“不作绝望语,诗人忠厚之遗。” 即指出诗人对政治的不绝望,是忠厚。可是何焯评:“不作绝望语愈悲。”即指出诗人愈是不能决绝,愈是可悲。

2、理想破灭

李商隐遭到党争排斥,一句“此人不堪”成为其理想破灭的源头。在《安定城楼》中作者写道“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把贾生自比虽“忧念时局,悄然流泪,却也于事无补。”[来斓:《中外名人小传·第三辑 李商隐小传》,广东旅游出版社,年10月,第一版,第42页。]

其二是刘蕡贬死,由于李商隐不能参政,把自已的政治理想寄托刘蕡,因此刘蕡贬死暗含着他理想的破灭。李商隐在《哭刘蕡》里写道:“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写李商隐不敢把刘蕡当作朋友,而是当老师看待,这一点在另外两首诗里做了回答,《哭刘司户二首》里“有美扶皇运,无谁荐直言。”《哭刘司户蕡》的“路有论冤,言皆在中兴。空闻遣贾谊,不待相孙弘。”说出了他敬佩刘蕡的原因,并说明了自己为什么对蕡贬死的悲痛。在《哭刘司户蕡》里说:“一叫千回首,天高不可闻。”他一哭再哭,极度痛惜。

其三是在李商隐《无题四首》里对理想难成的叹惋与绝望。这四首诗的主题是“老女嫁不售”,把“老女嫁不售”比做“恨蓬山远”,所谓的“刘郎已恨蓬山远”但还要“更隔蓬山一万重”,来抒发对理想叹息。而“春风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似乎又指出了他一次又一次的追求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如同香销成灰。如薛雪评此诗云“对此情景,其何以堪。[来斓:《中外名人小传·第三辑 李商隐小传》,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第78页。]”

其四是在李商隐在《锦瑟》里回首自己的一生抒写的沉沧不遇之痛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暧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自比为珠遗沧海、玉埋蓝田,一生郁郁不得志,而此种种却只能追忆体味。读来无不令人惆怅伤感。

从以上所论李商隐的诗来看这些诗歌显露了他穷其之力想有所建树,然命运多舛正如冯浩语:“未五十而殁”、“官不挂朝籍而死”。位卑年促,千百年来怎能不令后人一掬伤悼之泪?[来斓:《中外名人小传·第三辑 李商隐小传》,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第95页。]

三、李商隐政治诗歌的独特表现手法

1、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

李商隐继承了诗骚的比兴象征手法,如《酬刘司户黄》描绘“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的景象就是托物起兴,以引起下文,渗透着作者对黑暗政局的强烈感受。《井泥》便以井泥起兴污浊的井泥经过一番整理,变成了景色秀美的园林。井泥如此,人的一生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不也是这样的吗? “叫帝青天阔,辞家白日昏” 的“青天”、“白日”也不单是表面的意义,以青天、白日的无光象征九重黯隔,有冤难诉。

2、委婉隐喻手法的运用

“他的诗作从来没有直语实境,而是通过“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来曲折隐晦地表现深意。”[来斓:《中外名人小传·第三辑 李商隐小传》,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第98页。 ]如《重有感》中,不说皇帝受制于宦官,希望忠诚的猛将对宦官进行搏击以正朝纲,却说“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 鱼游沸鼎知无日, 鸟覆危巢岂待风”,以“鱼游沸鼎”、“鸟覆危巢”来比喻泽潞叛镇刘稹一定会被消灭;《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把安史之乱后的晚唐王朝比作一个残疾人“筋体半萎痹,肘腋生臊膻”; 《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把祸国擅权的李训、郑注比作狐假虎威的狐狸和喧闹不已的鸟类, “虎威狐更假,隼击鸟逾喧”。诗里运用的比喻,每一个都是恰如其分地把自己褒贬好恶渗透其中,使人得到强烈的感受。

3、对杜甫诗歌特点的继承

李商隐的长篇政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苍凉浑建、沉郁顿挫”[来斓:《中外名人小传·第三辑 李商隐小传》,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第108页。

综上所论,可见李商隐穷其一生追求功业虽归于幻灭,但无论是他所写的批判时弊的政治诗,还是抒发状态难申的感遇诗,或深情绵邈的无题诗却都显现着诗人对社会政治的关注,而其才智更奠定了他在晚唐的诗坛地位。

参考文献

1、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8月,第一版。

2、黄世中:《晚唐社会和政治斗争的一面镜子——论李商隐的政治抒情诗》,《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6期。

3、张伟利:《“崇高”特质与李商隐政治诗》,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4月,第2期第8卷。

4、《从李商隐的诗歌论他的参政意识及政治悲剧》,作者佚名。

5、《论李商隐诗歌的忧世情怀》,作者佚名。

论李商隐诗歌的政治性 篇2

一、李商隐诗歌美学特征的表现

1. 韵律之美

诗歌之美,首先在于它的节奏和韵律,读之朗朗,唇齿生香。李商隐工于律诗,尤长七律,大家熟读的无题诗和比较有名的诗多为七律。律诗尚声律重对偶,“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为唐代多数诗人轻视,认为格律的约束破坏了意境的营造。然而李商隐承袭杜甫、李贺对格律的重视,用自己的高超技巧精心营造律诗的韵律之美,“戴着镣铐跳舞”, 使格律诗别具美感,提振了诗歌的技术标准。他的“燕台” 组诗和无题诗等就是代表。

2. 境象之美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诗歌亦然。李商隐的诗歌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寄托深措辞婉”,大量运用比兴手法,铺列锦绣,大量用典,化实为虚, 虚实难辨,以环境来渲染气氛,营造隐秘晦涩而又朦胧凄美的意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

扇裁月魂难掩羞,车走雷声语未通。(《无题》)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无题》)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无题》)

语言系统是符号系统,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是相对固定的,所以我们才可能去表情达意。而诗歌正是对这种固定的一种恰当破坏和颠覆,让人觉得似隔非隔,思之又思,得到不同的美感体验。从单独的意象上来看,我们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意象组合而成的意境来看,却显得迷幻朦胧, 让人不可捉摸。好像知道他要表达些什么,但又不确定,留下令人回味的想象空间,各自诠释。于是在这种“似是而非” 中形成独有的风格特征。

3. 情感之美

情深而美。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李商隐的诗歌正是因为他因为他的一往而深,细腻敏锐,灵心善感才能外成优美的诗句。情深的诗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入而能出的,深情但又不溺于情,最后转为超然旷达,比如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另一种是往而不返的,把自己的身心都沉浸在深深的情感之中,不能自拔,愈缚愈紧,缠绵悱恻,李商隐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李商隐诗歌美学特征的成因

1. 性格才情

一个人的诗歌品性和本人的性格才情关系很大,李商隐性格敏感多思、细致谨慎,对事对物对人,体验入微,联想丰富,一往情深且灵心善感。“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凉思》),“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没有细致的性格和杰出的才情,是难以写出如此照物如镜般的诗句的。

2. 身世经历

诗穷而后工。李商隐身世凄苦,八九岁丧父,身为长子过早承担起了家庭生计,少时自言“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姐文》)。李商隐仕途坎坷,科举三考不中,后受知于令狐父子,却卷入牛李党争受累,终身沉沦下僚,襟抱不开,自叹“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安定城楼》)。李商隐一生可谓阅尽家国不幸,人情冷暖, 诗歌中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思而不得的哀伤。

3. 诗歌传承

李商隐的诗歌受杜甫和李贺影响较多。杜甫重视诗歌格律形式,且博学深情,想象奇崛,《秋兴八首》为证。李贺诗歌承楚辞杜诗,想象丰富,善用象征,瑰丽惊奇。李商隐曾为李贺作传,并且多仿李贺风格作诗,可见受其影响不浅。 因此李商隐得杜甫之沉郁工整兼李贺之瑰丽出奇。

三、李商隐诗歌美学特征的意义

1. 美学范式

李商隐是唐代唯一直通现代的诗人。 他的唯美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歌重在营造一种情绪情感的境像,好像要抒发不能抑制的强烈情感,可是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如何说起,于是打碎揉烂,凄美美地洒向想象的天空。李商隐的诗歌,尤其是以他的无题诗为代表的七律七绝, 开创了一种朦胧凄美,沉郁迷离的美学范式。

2. 连通诗词

词到晚唐渐盛。晚唐时开始有了表达细美幽约事物情感的需要,体裁为长短句的词体便应运而生。虽然体裁不同, 但是李商隐的诗已经具有了这种美学特征,可以说是意脉相通。如李商隐的《灯》:

皎洁终无倦,煎熬亦自求。花时随酒远,雨后背窗休。

冷暗黄茅驿,暄明紫桂楼。锦囊名画掩,玉局败棋收。

何处无佳梦,谁人不隐忧。影随帘押转,光信簟文流。

客自胜潘岳,侬今定莫愁。固应留半焰,回照下帏羞。

论李商隐诗歌的政治性 篇3

关键词:道教语言 李商隐诗歌 朦胧美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一生沉沦下僚,人生坎坷不堪,“然而他所创作的诗歌,却在百花惊艳的唐代诗歌园圃中开放出一丛绚丽夺目的奇葩,一千多年来为人们所珍视。”[1]但他的诗歌以朦胧晦涩著称,留下许多谜团,尤其是其中许多题作“无题”的诗歌至今仍众说纷纭,难以确解。究其原因,当与道教语言对他的影响有关。道教与佛教“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之蔑视语言文字的观念不同,而是宣扬语言文字的神秘性和神圣性。正如葛兆光先生所云:道书“为了宣传神灵的灵异威严及鬼怪的可怖与凶恶,为了引起人对理想中的仙界的向往,当然也为了保证道士对于沟通人神天地的特权,它们常常需要使用一些非常独特和怪异的词语,所以它不是无文字语言以为说,而是专凭文字语言以为神。”[2]道教典籍因而常常使用一些古奥艰深的语言,以追求一种玄奥莫测的宗教宣传效果。作为一位道教信仰者,李商隐怀有浓郁的道教情结,因此他在诗歌创作中常常大量使用道教语汇,包括道教隐语、典故、故实名词等,从而使他的诗歌披上了一层朦胧美的奇异色彩,包括诗歌语言的模糊美、诗歌意境的迷幻美、诗歌主旨的隐晦美。

一、道教隐语与李商隐诗歌语言的模糊美

隐语,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隐秘性的话语,它是诗歌最原始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古代宗教的产物。朱光潜先生曾经指出:“诗歌在起源时是人与神互通款曲的媒介。人有所颂祷,用诗歌进呈给神;神有所感示,也用诗歌传达给人。不过人说的话要明白,神说的话要不明白,才能显得他神秘玄奥。所以符谶大半是隐语。这种隐语大半是由神凭附人体说出来,所凭依者大半是主祭者或女巫。”[3]因此,隐语有点谜语的味道,就是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委曲甚至晦涩,让人不易索解。闻一多先生云:“隐语古人只称作隐,它的手段和喻一样,而目的完全相反。喻训晓,借另一事物把原本说不明白的说得明白些;隐训藏,借另一事物把本来可以说的明白的说得不明白。”[4]中国道教以神秘之“道”为最高追求,又宣扬神仙信仰,于是为了隐秘其修仙之术以自珍,并达到崇道的目的,便常常使用隐语来称呼某些事物或宣扬某些观念,使之显得玄远深奥。比如称炼丹的鼎器为“神宝”,称金银为“黄白”,称硝为“小玉”,称铁花为“独神”,称太阳为“炎宫”,称月亮为“银宫”,称身体为“玉山、玉都”,称面为“灵宅、尺宅”,称鼻为“神庐”,称眉为“神盖”,称口为“天关、玉池”,称足为“地关”,称心为“赤城、灵台”,称口中津液为“玉液、玉浆、玉泉、玉英、金醴、玉醴”,等等。[5]特别是由于道教宣扬阴阳雌雄观念,主张男女双修的房中术,于是为了忌讳和避俗求雅,更是常常使用隐语来指代男女两性,如以日、龙代阳性,月、虎代阴性等。不只如此,生活中的许多物象都成了指代阴阳雌雄的隐语,比如“虹、雷、岁、月、草、木、金、石之类,皆分辨雌雄”[6]。

李商隐对道教隐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他的一些隐秘情诗中。一般认为,李商隐曾与女冠发生过缠绵悱恻的恋情,但这种恋情由于有违社会道德习俗,他不敢公之于众,只好借用道教隐语言之,因此,“龙凤”“龙虎”“蟾虎”等词在他的诗歌中便频繁出现,运用自如。例如:“天泉水暖龙吟细,露畹春多凤舞迟”(《一片》)、“松篁台殿蕙香帏,龙护瑶窗凤掩扉”(《圣女祠》)、“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碧城三首》之二)、“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无题·飒飒东风》),等等。而且,他进而还常用道教隐语“高唐梦”“高唐雨”“云雨梦”“梦雨”“云雨”等来指代男女性爱。如:“如何一梦高唐雨,从此无心入武关”(《岳阳楼》)、“剧馆觉来云雨梦,后门归去蕙兰丛”(《少年》其二)、“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祠》)等。这些性爱隐语出自战国时楚国“道家文人宋玉”[7]《高唐赋》一文所写“巫山云雨”之艳遇故事。李商隐非常熟悉道教的隐语瘦词,是“赋高唐”的能手,故常常大量引用“高唐”隐语植入自己的诗歌中,隐晦其性爱本事,达到委曲朦胧、深情绵邈的抒情效果。[8]

李商隐借助道教隐语来指称自己爱恋的对象,或描写男女两性关系,一则对情爱进行诗化、美化和雅化,二则让语言含蓄蕴藉,言在此而意在彼,让人似懂非懂,难以揣摩,从而领略到一种模糊之美的语言魅力。

二、道教典故与李商隐诗歌意境的迷幻美

诗文中使用典故,可使表情达意不落俗套,出奇创新,尤其是言简意赅,有含蓄之美,如刘知己《史通·叙事》所谓“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李商隐对典故十分偏爱,诗文中大量用典,尤其是道教典故,乃至惹来后人不少批评,如宋人黄彻《 溪诗话》卷十说他“好积故实”,杨亿《谈苑》说他是“獭祭鱼”,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三更讥讽他的诗是“点鬼簿”。实则李商隐喜欢在诗中使用道教典故并非要卖弄学问,故弄玄虚,而主要在于追求一种朦胧的艺术境界。因为,道教典故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其所咏之人,所写之物,所绘之景,所述之事,都具有非理性色彩,往往非虚非实,亦虚亦实,非真非幻,亦真亦幻,显得意象迷蒙,意境缥缈,给人一种迷幻感。且看他那首著名的《锦瑟》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诗让众多诗家生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诗歌四联之间似乎毫无关联,特别是中间二联与首联、尾联之间简直断裂如崖,跳跃性极大,让人如坠云雾,不知所言。其实,中间两联是把四个独立的道教典故接在一起——“庄生梦蝶”“望帝化鹃”“珠有泪”“玉生烟”。“庄生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说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醒来后“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望帝化鹃”出自《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的故事,望帝原为古代蜀国君王杜宇,因国亡身死,其魂魄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鸣恨啼不止,直至出血。“珠有泪”出自唐谷神子《博物志》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传说鲛人是神话中的人鱼,生活在海里,珍珠就是由它们的眼泪变成的。“玉生烟”源自南北朝干宝《搜神记》,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小女儿紫玉爱慕韩重,欲嫁他为妻而不得,乃至郁闷而死,韩重游学回来后前往她的墓上哀悼,忽见紫玉原形现身,赠他明珠,并对他唱歌,韩重想抱住她,紫玉却化为一缕轻烟不见了。这四个道教典故硬接在一起,看似既无条例,又无逻辑,显得杂乱而突兀。但这四个典故却营造了一种相似的意境:迷离彷徨、忧郁凄婉、哀怆孤愁、蒙胧虚幻,从而表达了与首尾两联所云“无端”“惘然”之相似的悲情愁绪。

再看他的《圣女祠》一诗:

松篁台殿蕙香帏,龙护瑶窗凤掩扉。

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铢衣。

人间定有崔罗什,天上应无刘武威。

寄问钗头双白燕,每朝珠馆几时归。

此诗首联描写圣女居处的环境,后三联则连用“三里雾”“五铢衣”“崔罗什”“刘武威”“双白燕”等五个道教典故,让人感觉乱而无章,莫名所以。“三里雾”出自《后汉书·张楷传》“(楷)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五铢衣”出自《博异志·岑文本》“上清五铢服”,传说为古代神仙穿的一种衣服,轻而薄;“崔罗什”出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冥迹》人神交接之故事,传说清河人崔罗什,途经长白山遇一鬼女,自称是汉末吴质之女,所云汉魏时事皆与史合,预言人事亦皆应验;“刘武威”出自五代杜光庭《神仙感遇传》:“刘子南者,乃汉冠军将军武威太守也。从道士尹公,受务成子萤火丸”,以道术而避死获生,取得战绩;“双白燕”出自东汉志怪笔记《汉武洞冥记》之“钗头白燕”故事,据传有神女赠一玉钗与汉武帝,武帝以赐赵婕妤。后传至汉昭帝元凤中,宫人欲粉碎此玉钗,结果打开匣子,“唯见白燕直升天,故宫人作玉钗,因改名玉燕钗,言其吉祥。”这五个高度浓缩的道教典故,无论是神奇的人鬼,还是诡奇的物象,都显得神秘悠远,使诗中的圣女形象多了迷蒙的仙气,传达了诗人对圣女可望不可即的企慕之情,尤其给诗歌营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增添了诗意朦胧的美感。

李商隐非常喜欢且擅长使用道教典故,善于捕捉道典中蕴含的各种神奇神秘的意象,诸如仙道人物、神奇物象、洞天仙境等,以此营造朦胧虚幻的诗歌意境,犹如帘外之月和水中之花,具有一种象外之意和韵外之味,传达出一种含蓄隐秘的情绪,让读者虽不甚解却在心灵上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9]

三、道教故实名词与李商隐诗歌主旨的隐晦美

李商隐诗中所用道教语言非常丰富,不仅有道教隐语、道教典故,还包括大量的道教传说故事以及名词术语,有学者统称为“故实名词”,并统计李商隐诗中常用的道教故实名词有蓬莱、方丈、瀛洲、瑶池、玉山、阆风、萼绿华、金翡翠、绣芙蓉、苑内花、紫府仙人、秦楼客、嫦娥奔月、王母下凡、青鸟西飞、偷桃窃药、萧史引凤、弄玉吹箫等,“几乎用尽道藏故事,摄取全部神天仙道的意象”[10]。这样一来,不仅使得李商隐的诗歌语言模糊,意境朦胧,更使他的诗歌意义模糊,主旨隐晦,难以确解,尤其是他的许多无题诗,就更是所谓“托意”“寓言”之作,引发了无数后人的探究兴趣。且看他的《玉山》一诗:

玉山高与阆风齐,玉水清流不贮泥。

何处更求回日驭,此中兼有上天梯。

珠容百斛龙休睡,桐拂千寻凤要栖。

闻道神仙有才子,赤箫吹罢好相携。

此诗之意,历来歧见颇多,或说求令狐绹引荐,或说怀念诗友李贺,或说悼念亡妻王氏,等等。乍一看,此诗确实有点不知所云。这是因为,短短8句诗中竟有七个道教故实名词:玉山、阆风、回日驭、龙休睡、赤箫、凤鸟、神仙等。这些道教词汇,除凤鸟、神仙二词易懂外,其余都较晦涩。玉山,指西王母所居;阆风,也叫阆风台或阆风巅,仙人所居;回日驭,谓日神羲和驾车前进,不得过,为之回车;龙休睡,出自道书《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成语“探骊得珠”即源于此。赤箫,指箫史,语出汉刘向《列仙传·箫史》:“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后来夫妇俩“皆随凤凰飞去”而成仙。理解了这些道教故实名词,诗歌旨意就迎刃而解了:开首二联写玉山之高,第三联言修仙不易,末联点名主题,“借用道教中萧史吹箫引得女子弄玉相随相去成就美满爱情故事,表达了诗人在玉山学道既登仙境又能携佳侣同游”[11]的美好愿望。

我们再来看他的《碧城·其一》: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精盘。

这首诗同样给人云里雾里的感觉,或认为咏唐时贵主事,或认为讽唐武宗李炎之作,或以为写唐明皇与杨贵妃之情事,或认为自写恋情。但倘若理解诗中“碧城”“阆苑”“鹤”“女床”“鸾”“云雨”“河源”等道教故实名词的意思,就能明白此诗乃是写女冠之风流生活。“碧城”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阆苑”传说为西王母所居之阆风苑,“女床”亦是传说中的仙山,三者用以借指女冠居处之壮丽华贵;“鹤”和“鸾”都是传说中为仙女传书之神鸟,住在“女床”等仙山上;“雨过河源”包含“云雨”与“河源”两个道教故实,如前所述,“云雨”指男女性事,“河源”则指天河,源出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所载西汉张骞乘木筏寻找黄河源头而居然直达天河遇见织女的故事。可见,诗歌主要写女冠与人幽会缠绵、男欢女爱之事。难怪有学者讥女冠为“半娼式的女道士”[12],看来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诗歌从语言到意境到主旨,都是含蓄模糊,隐晦难解。连国学大师梁启超在都在《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发出感叹:“他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另一方面,又“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梁启超虽然不解诗义,但又不得不惊叹其美,这就是李商隐诗歌朦胧之美的独特魅力所在。

注释:

[1]蒋凡点校,[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2]葛兆光:《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3]朱光潜:《诗论》,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1页。

[4]闻一多:《说鱼》,《闻一多全集》(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17页。

[5]冯利华:《道书隐语刍议》,北京: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第2期,第66-67页。

[6]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65页。

[7]张松辉,周晓露:《宋玉为道家文人考》,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考》(第二十四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88页。

[8]韩大强:《试论道教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影响》,新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第161页。

[9]李娟:《试析李商隐诗歌意境的主要特征及成因》,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第50页。

[10]黄世中:《唐诗与道教》,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116页。

[11]蒋振华:《唐宋道教文学思想史》,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290页。

[12]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诗人李商隐诗歌的基本特征 篇4

朦胧含混性,这是李商隐诗歌最具个性的一个特征,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李商隐的诗歌大体可分为政治(讽刺)诗和抒情诗。其政治(讽刺)诗反映了唐朝晚期那种外侵内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状况,可以说是晚唐历史的一面明镜,可帮助人们去进一步研究晚唐的历史。他的另一大类诗为抒情诗,包括爱情诗、咏物诗、艳情诗等,记录了诗人的生活经历、欲抒难言的感情和诸多的人生感慨。这些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吸引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并成为李商隐闪耀诗坛的资本,其独特的风格成为李商隐区别于其他诗人的重要标志。

从唐代诗歌史来看,在李商隐的前面有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诗歌大家,因此,李商隐想从他们的创作方向上突破确实是“难于上青天”,所以李商隐只好另辟蹊径,寻求新的创作方法。这样,由于独特的创作方法加上其独有的生活经历,就构成了李商隐诗歌的基本特征。笔者将这些特征大致概括为感慨性、象征性、朦胧含混性。下面即对其朦胧含混性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朦胧含混性,这是李商隐诗歌最具个性的一个特征,这一特征是李商隐的诗歌区别于其他诗人之诗歌的标志,是他之所以能与李贺、杜牧、温庭筠等人称雄一时的基础。这一特征主要为其抒情诗中呈现出的一种朦胧含混美,使其诗意韵无穷,达到了美的高度。正如叶燮所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如其诗《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义大概为:房室里摇曳着皆黄的烛光,为云母屏风投下了深深的阴影,银河渐渐向西斜,星星即将沉逝。嫦娥一定悔恨当时不该偷灵丹,以致孤居于广寒宫里夜夜独对着一片寂寥的碧海青天。关于此诗表达什么,抒发什么,历来众说纷纭。在此姑且不论何种说法准确,但在这里,我们即可明晓,对此诗如此多种的解说,正是因其朦胧含混性所致。然而这无关紧要,一个意象可以表达多种意思,虽然没能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但每当读之,又觉其朗朗上口,气韵萦绕不绝,余味无穷,这就像司空图所言:“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又如其诗《碧城三首》:“碧城十二曲栏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妆无树不栖鸾。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拔湘。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箔至今垂。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后人对这三首诗的解读也有很大的争议,因为此三首诗存在一种极强的含混虚括性。这种含混是一种内涵上的含混,给人以朦胧之感。对于此三首诗,历代注家皆各具其说,未能统一,有说对唐公主入道的丑行的讽刺,或说是写明皇贵妃的故事,或认为李商隐在表现对女冠的爱情等,确实,纵观其诗,难解其意,初阅其诗未免使人迷惑,但读者尽其丰富的想象,深深漫游于诗人描写之境地,不觉即可悟出这是反映了诗人的某种心理冲突,于是将得到某种心理的共鸣,这种心理共鸣就是某种舒适的“恍惚”“玄妙”的状态。这组诗歌表现的正是一种“诗外有诗,寓意深而托兴远”[3]的艺术境界,发挥了一种良好的艺术效应。

再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是李商隐晚年诗中最受传诵的一首,这诗写得言在意外,词采富丽,明丽清隽,典故繁多而词义晦涩难明,含蓄深沉,寄慨遥远,情真显露,充分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风格。如周振甫评曰:“这首诗既珠圆玉润,琢炼精莹,又复真情流露,生气蓬勃。这正是李商隐独特的风格。”它可谓为李商隐朦胧含混性诗歌之代表。这首诗自宋代以来议论纷纷,说法不一,有代序说,有自伤说,有悼亡说,有寄托说,有说锦瑟乃令孤楚婢女名,有说是咏锦瑟四曲。笔者认为兼而有之,在诗里,诗人通篇回忆往昔之事,从不同的侧面抒写了诗人理想破灭,壮志落空的不尽悔恨和惆怅,以一种迷茫朦胧的景物象征了诗人绵绵迷惘的心境,抒发了一种幻灭的感慨,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无可表达的深沉,无可解答的疑问”。此诗所表述真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6]的迷茫朦胧之态,它“消除了那种过于锁细和微不足道的明晰性和精确性”,达到了一种“超诣”的诗境。因其诗表现的.朦胧含混性实在为多,故在此不一一列举,而选上述以明之。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含混性使其诗歌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确立了他在唐代诗坛中的地位,吸引了数千年来的众多读者,令人百读不厌,反复思味。这主要因为“当审美主体在对客体进行观照的时候,由于距离或别的事物的隔阻看不清客体清晰的形象,往往便产生猜不透、测不准的困惑,从而激起了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与此同时,“主体便尽量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美化它,无形中增大了客体美的魅力和美的张力。像水中的月,雾中的花,隔帘的美人,雨中的西湖就比平时多了几分神秘感,若显非显,欲露不露,迷离仿佛,令人揣思冥想,梦绕魂牵”,这样,“主体所得到的体验,更有一番神奇的韵味,更加耐久悠长”[8]。因此,它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几经探究之后,读者便得到了一种愉悦之感,获得了一种心灵快感。

以上所阐述的就是李商隐诗歌的基本特征,但是其诗歌的这些特征不是独立单纯地存在于某一首诗中,而往往是两种或三种特征集于一首诗歌里,如《锦瑟》就是如此,既感慨,又象征,更朦胧含混。所以说,他的诗歌不是单独只表现某一特征,而是诸种特征的集中再现。

浅析李商隐诗歌用典的美学意义 篇5

一、羚羊挂角,浑然天成

用典的最高境界是不着痕迹地将典故完全溶解在诗歌中。而李商隐的诗用典出神入化,不着痕迹又恰如其分。如《无题二首》中“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这两联是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虽然连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自然而然的将典故融入诗的情景中。又如李商隐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不动声色地把典故“青鸟”、“蓬山”嵌入其中,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和诗中的情景融合在一起,不仅无碍于诗意的传达,由此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像这样巧妙、自然运用的典故更需要我们仔细鉴别和体味了。

二、深情绵邈,以情驭典

他的言志诗和讽喻诗里巧妙地运用典故,使诗文寄兴深微,寓意空灵,而又余味无穷。他用繁复的典故,与多样缤纷的意向相结合是他的诗意境独具含蓄朦胧美。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用了四个典故,其一庄周梦蝶,其二望帝魂化杜鹃,其三是传说中的鲛人故事和沧海遗珠的成语,其四是引用“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这句诗。以四幅清丽、静谧、迷离而又含带凄切的景象,寓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绪。四个典故浑融一体,共同表达了一种困惑、失落和幻化的内心体验,渲染了一种悲剧气氛,创造了一个感伤凄美的艺术氛围,一个迷离、恍惚的意境。又如《潭州》:“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湘泪”的典故出自《述异》:“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陶公句,借当年陶侃的显赫战功,暗讽当今社会的摒弃贤能。贾傅这一句,借贾谊祠中的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揭示出人才被埋没,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的情景,融成一体,让人也随之动容,顿生感慨之情。“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由于贾谊、王粲的身世遭遇与作者有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贾生垂涕、王粲远游,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若合符券,而使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

三、含蓄隐曲,以典喻己

李商隐喜咏历史上才华卓越而终难遇求的人物,抒写悲剧情怀。也许是感情上的共鸣,心理上安慰的寻求,诗人喜欢吟咏历史上才华卓越而终难遇求的人物,如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曹植、王粲等。如《哭刘司户二首》其一云“复作楚冤魂”,即借屈原事以指刘蕡;《潭州》“楚歌重叠怨兰丛”、“贾傅承尘破庙风”,写忠臣放逐,贾生才高,以寄寓感伤之怀。《汉宫词》:“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也是借相如以自比,写武宗李炎只知求仙而对才俊之士毫不重视。如《东阿王》:“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写曹植不遇之慨,反思其不遇之因,也是个人感怀之作。《安定城楼》:“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想要像范蠡一样做出一番回旋天地的事业,然后归隐江湖。然而他出身寒微,一生寄人篱下,辗转于牛李党争两派之间,科考受排挤,又失去政治自由。长期的幕僚生活,压抑了他的身心。他的爱情之路更多痛苦与忧郁,与洛阳柳枝、玉阳宋真人、妻子王氏的三次恋爱,均多波折与阻隔。政治的失意、爱情的多折在那个礼教社会中都是敏感话题,再加上处境的恶劣,身份的卑下,抑郁、感伤、内向的个性特质,使诗人经常心事钳口难言,“几欲是吞声”。把这些不得已表现在诗中,他多用典故、隐语等曲折表达自己的思想、说明当前的问题。又如《嫦娥》写嫦娥奔月、远离尘嚣、高居琼楼玉宇,极是高洁清静;然夜夜碧海青天、清冷寂寥之情固难排遣,此不仅与女冠学道慕仙、追求清真而不耐寂寞相似,亦与诗人蔑弃世俗、向往高洁而陷于孤独之境极为相似。所以姜炳璋说“此伤己之不遇也。一二喻韶光易逝,三四喻不如无此才华,免费夜夜心耳”(姜炳璋《选玉溪生诗补说》)。

四、用典创新,虚实相间

出新,即用原来的典故翻出新意,往往取其人,虚构其事,使虚实相间,或对前人前事作发挥,改造典故内容,以为己用。既师其意,又故中出新,使用典情思隽永、耐人寻味。“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古代史书把文帝召见贾谊长谈一事作为文帝优遇贾谊来记述,诗人却欲抑先扬,别具一格地指出貌似礼遇、实则不能重视人才、适得所用。蜀王望帝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的故事,历代文人多用来寄托伤逝情怀,发悲哀凄婉之意,义山也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句子,就是此意,但他又有“堪叹故君成杜宇”,开拓新意,言割据亡国之事,感慨兴衰。“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唐诗中多有吟咏,一般归罪于贵妃,指刺红颜乱国,义山《马嵬》诗自出机杼,批评玄宗自取祸乱,充满讽刺与悲剧意味。以嫦娥后悔寄寓失去爱情的幽怨与寂寞,以卞和刖足因祸得福,玩味吟讽,也是义山的独创。

摘要:李义山的诗多用典故,然皆用才情驱使,不专砌填。他用典匠心独具,独树一帜。诗人运用典故以表达诗人的隐曲之意、难言之情。他对典故题材精心选择、灵活运用,或以典故意象构筑诗境,或以典故意蕴融入诗歌整体氛围。

上一篇:汉阳大学亚洲排名下一篇:关于消防安全公开课网络直播活动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