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通用14篇)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2.经历长方体的认识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探索意识和求知欲望。
二、导学提纲:
1、长方体的初步认识: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长方体特征的探究:
(1)找出一个长方体物体摸一摸、看一看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2)观察准备好的长方体物体,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将你的发现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1)长方形有()个面。(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4)长方体有()条棱。(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个顶点。(7)大家还有什么发现?
(3)用细木条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A、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B、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1. 通过学习这节课,使学生能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 具体感知实物,使学生知道长方体的总体特征;
3.通过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特征,开展对学生进行辩证启蒙教育。
(一)教学重点
具体感知实物,使学生能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二)教学难点
进一步认识掌握长方体特征,开展对学生进行辩证启蒙教育。
(三)教学教具
长方体模具、长方体框架、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学具
长方体模型和实物、剪刀、尺子、绳子、小刀。
二、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入新课
师: 同学们,有谁到过祖国首都北京,请举手。有谁看到了“水立方”?
学生回答: 有的学生说,我到过北京,看过“鸟巢”和“水立方”。
师: 请你给同学们描述一下好吗?
生: “老师,我也看到了,虽然我没去北京,可我从电视里看到了,可大、 可美了! ”
老师说: “水立方,是我国设计的2008年奥运会的场馆,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一个奇迹,你知道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吗? 它是一个什么形状? 是一个巨大的长方体啊!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好吗?”学生热烈鼓掌。
(二)板书课题,介绍特征
师: 请同学们展示课前做好的长方体模型,互相观赏一下。
学生展示各自的作品,互相对比欣赏,喜不自胜。
师: 请你们说说自己制作的过程好吗?
生: 我就是把六个面按顺序粘起来的。
用电脑多媒体演示: 六个展开的面围成长方体后再展开。
师: 同学们,请问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呢?
生: 饭盒、牙膏盒、集装箱、书本……
师: 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在平时都很注意观察生活。那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 长方体和长方形有什么区别? 长方体有什么作用呢? 什么叫做长方体……
(三)认识特征,动手探索
师: 请同学们从学具中拿出剪刀、尺子和绳子,借助这些工具可以自主完成,也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制作一个长方体。
师: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或者是小组集体制作长方体的过程好吗? 看看都有那些发现?
生: 纷纷发言。
有同学说: 我是把这个长方体的前后都剪下来,重叠在一起发现,长方体有六个面,而且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也有学生补充说: 还有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还有学生说: 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
师: 请同学们来看屏幕。用电脑显示向对面。接下来认识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特征。
(四)合作学习,拓展探究
明确: 长方体有12条棱,特征: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长方体有8个顶点。除此之外,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五)巩固知识,布置作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70-02
“教学,其实是教师引导的艺术。”这句话凸显了有效引领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灵活的指导、精准的掌控、适度的点拨不仅能改善课堂的质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到学习的最前沿,成为自由的探索者、快乐的创新者。在此,笔者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实例,谈谈科学引领对改善学习状态,提升课堂质量的几点看法。
一、善假生活元素,促进感性积累
课件展示:火柴盒、文具盒、牛奶盒、墨水盒、长方体的模型等实物。
师: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
生:见过。
师:说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类物品呢?
生1:电视柜也和它们一样。
生2:积木。
生3:……
(学生激情高涨,教室里议论纷纷,这样的场景持续了3~4分钟才有所缓解)
师: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向大家介绍你的认识和想法?
(生答略)
师:从外形上看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议一议,把你的发现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讨论一下。
(教室中学生的表现千姿百态,有的兴奋地东张西望,有的在小组中打打闹闹,有的呆呆地眼瞅着面前的长方体,有的手拿长方体茫然地转来转去,有的旁若无人地做起小动作,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几分钟,要求进行汇报交流时,只有寥寥的几个学生举手)
生1: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真的都是这样的吗?
(学生不知道回答是对是错,只能呆呆地坐在那儿)
生2:(手举着一个药品盒)长方体这两个面是正方形,这四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长方体的这些面还有什么特征呢?(学生默然无语,甚至有的学生干脆低头玩自己的物品)
师:(有些着急,用手势比划)仔细观察长方体的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思考:
教者的设计意图是非常明显的,采用的模式和策略也有可取之处。但课堂的状态却不尽人意,究其缘由,笔者以为教师的引导乏力,针对性不强,启发不利所致。面对同样的格局,我们也许只要稍加改变,就会收获意外的精彩。如当学生找出同类物品时,可追问深化所举例子的共性,以强化对形体表象的感知。“想想列举出的物品,它们都有几个面,你看到的是什么形状?”这样的追问会比“从外形上看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更有价值,更能促进学生的研究,引发学生比较、思考和辨析,为后续进一步认识面的特征提供最为直接的积累。
二、科学驾驭资源,加速认知建构
这是一个较为新奇的师生共同实践的教学情境。利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豆、小刀,师生共同操作研究。切一刀得到一个面,切第二刀得到第二个面、一条棱,切第三刀得到第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再切三刀得到一个长方体。
师:下面进行切长方体比赛,看谁切得既快又像(学生切过后,展示切出的长方体)。
师: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像长方体,谁的不像。不像的理由是什么。
……
师:简单的操作中蕴藏着许多数学奥秘,到底是什么呢?回顾切的过程,一刀能得到什么?两刀呢?三刀呢?回顾实践的过程,探究长方体的思路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今天我们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最科学。
在教师的指导和提示下,学生满怀热情地研究起长方体。虽然整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毕竟有方向,兴趣就会高涨、学习就会投入、活动就会有效。
教学思考:
借助于切土豆的游戏,学生在切的活动中获得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为后续的总结归纳积累了丰厚的感性认知。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促使学生在切土豆活动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为下面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利用比赛,通过“快”“像”两个评价标准,使学生的手、脑充分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切长方体的活动中,逐步建构长方体的特征,在经历回顾反思中逐步深化表象,触及知识的本质,紧接着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从面、棱、顶点三个维度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从哪里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一方面教师提供了知识与技能的支持,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再则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训练。整个学习过程融合了观察、思考、交流、操作,学生兴致盎然,人人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通过两个教学片段的反思,笔者深深领悟到:引导是教学有效的法宝之一,要求教师的引导既要“到位”又不“越位”,适度必然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引导不到位,看似学生主体彰显了,活动时空释放了,但学生的学习是茫然的、低效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考与探索,学生的发展就会大打折扣。同样,教师引导越位,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丧失,活动就成为流水线上的操作,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时空是不存在的,学生会逐渐麻木,就会丧失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与兴趣,学生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因此,适时、适度的引导,灵活的掌控,才能呈现教学的精彩。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并摆放不同位置,从而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三、重视想象,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焕德加·富尔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紧扣教学中有利于发展同学思维的因素,在培养同学的学习能力上下功夫。教学时,我先出示平面图形,让同学说出各图形的名称,然后出示一些立体图形的实物,让同学说出各个图形不在一个平面上,是立体的。让同学在对比的情况下,认识立体图形。然后重点让同学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自身所带来长方体逐步笼统出长方体的特征。
2、生活即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引导同学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必定联系。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使同学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培养同学爱数学的情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农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发明条件,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协助同学学习,密切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充沛发挥同学的潜能,善于挖掘教材内容资源,不时总结经验,和时调整教学战略,鼓励同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仔细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同学学习有用的数学。
3、培养同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特点,能运用长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其合作意识和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能运用其特征解决简单问题。教学用具:长方体的模型,搭长方体的小棒学具和橡皮泥、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题目:准备长方体的模型
观察长方体模型,说说为什么它是长方体?
找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事物。
二、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师:我这里有些图形,谁来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按照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进行分类
师:你们分的非常好,请在你们的本子上画一个平面图形摸一摸,然后摸一摸你的书、铅笔盒等立体图形。生开始操作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可能说:平面图形平平的,立体图形有边,有角,有点、有面……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立体图形——长方体。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呢? 生举例
师:你们都拿着长方体模型,是怎么判断的呢?
生可能说:它有6个面,12条边,8个点,它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纠正边、点,我们来认识一下面、棱、顶点的含义
生可能用语言描述不了,用手摸得方式来解释这三个概念。
师给出规范的语言:面就是平平的部分,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就是棱,三条边的交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媒体演示,并闪烁一个面、一个点、一条棱。
三、小组探究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很多长方体的特点,但不够全面,接下来我们就以4人小组为单位活动。
出示活动要求,1、一人组织发言,一人记录,他生补充
2、利用好学具
3、全组要统一意见。
4、汇报时,一人汇报,一人演示 师出示活动提纲
图
形
顶点
面
棱
个数
个数
形状
大小关系
条数
长度关系
长方体
生开始活动,师巡视
师:大家基本完成了任务,我们现在来汇报一下
师:我们按照表格提示来汇报,好吗?汇报时,其他同学认真听,有不同意见举手补充。学生汇报:有8个顶点.一生数八个顶点。(拿着用橡皮泥和小棒组合成的长方体演示)全班赞同
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几生介绍验证过程)分为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一生补充: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它四个面完全相同。师说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前后左右上下面的名称也不同。
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验证用小棒和橡皮泥组合时,相对的棱不相等就组合不成长方体,)还发现:12条棱,分成3组。生介绍完后媒体出示完整表格
师: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小组的合作,对长方体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桌拿着长方体模型互相说说长方体的特征。生活动
四、抽象图形
1、按照要求看长方体,你能看到几个面。
①只看一个面
② 只看一条棱
③ 只看一个顶点 生操作,汇报。
师,媒体出示:一个小兔子把看到的面画了下来,你认为哪个最能代表长方体。生赞同第三个
师:我们在画平面图时,要画出长方体的三个面,才能代表长方体
2、观察从一个顶点看到的三个面有什么特点?
生观察后发现:看到的是三个相邻的面,前面、上面、一个侧面,它们分别相对的面是看不到的
3、观察长方体平面图的面得形状,有什么发现? 是平行四边形
师:平面图形中虽把上面、一个侧面画成了平行四边形,实际上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五、认识长、宽、高
利用自己的学具阅读课本29页内容。
师摆放一个长方体盒子,让生分别说出长、宽、高,说明:同学们说的真好,每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同桌摆放长方体,互说长、宽、高
六、课堂总结
1、说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从笔者的多次实践和听课反思看,对该部分知识教学的实际效果均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①棱作为一个原始概念呈现,学生缺乏深入的认识,使得从棱到“长、宽、高”具体概念的过渡产生“脱节”现象;②仅从长方体模型的搭建中抽象出“长、宽、高”的概念,学生缺乏体验,从而直接影响了对概念的深入理解。综合上述原因,笔者针对“认识长方体”中“长、宽、高”的理解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进行了以下探索和实践。
[片断一]搭建。
1.数棱。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相等的棱用不同颜色表示):谁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出12条棱。生观察。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生:(边指边说)可以先数红色的四根,再数蓝色、黄色的都有四根。
师:这里每种颜色都有几根?(4根)它们有什么关系吗?
生:每个颜色的棱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师:因此我们可以把12条棱分成几组?(3组)
(师板书:分成3组,每组相等)
2.选择材料制作框架,加深理解。
师:老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这样的一些材料袋。每个袋中相同长度的小棒根数分别为下表所示(多媒体出示下表),你会怎样选?
生:我选1号袋。
师:理由。
生:3种小棒长度相等的都有至少4根。
师:都是这样想的吗?有没有别的选择?
生:也可以选择3号袋。也能搭。
师:3号袋?会是怎样的一个长方体呢?
生:就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嗯,大家还有别的选择吗?老师先把1号袋和3号袋的材料发下去(分发材料)。没了,还有几组没领到?怎么办?这里只剩2号和4号袋了。
生:我领2号袋。(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生:可以搭一个正方体。
师:真好!为什么大家都不选择4号袋呢?(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生:有一种长度的小棒只有3根。(追问:至少需要几根)至少要4根。
师:大家的表现非常好,请还没领到材料的同学来领取2号袋。
(学生领取材料同桌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
设计意图:通过“数棱、分组、选择材料、搭建框架”等教学活动达成对长方体“棱”的深入认识,这是理解“长、宽、高”概念的基础。与直接制作框架的做法不同的是突出了“选择材料”的活动环节。这一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设计起到了在学生思维中层层“设坎”的作用,选择材料的过程既是对关于12条棱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也使得学生对于长方体表象的建立不断丰富,同时沟通了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片断二]拆建。
1.展示图2。
师:为什么会产生形状上的不同?
生:是由搭的小棒的长度不一样造成的。
2.操作和想象。
师:如果拿掉其中的一条棱,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
(教师在实物教具上演示,生操作后回答“能”)
师:如果再拿掉一些棱呢?
追问:想一想,至少要剩下哪几条棱?才能保证让我们还可以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动手试试看。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
3.引导归纳。
师:谁来说说你的看法?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得出:只需剩下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师:这个结论说明了什么?
生:这三条棱非常重要。
师:是的,它们缺一不可,直接制约着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这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揭示定义)。
变换位置让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展示环节起到了进一步巩固长方体表象的作用,“为什么会产生形状上的不同”这一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为“长、宽、高”概念的得出埋下了伏笔。
步骤二则充分演绎了从现象中抽象出本质的过程,这是概念教学的核心环节。小棒的逐步减少驱动的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有效展开,“淘尽黄沙始见金”,可以想象,当小棒减少到只剩下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根时,正是学生思维不断推向的高点,至此,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呼之欲出。
[教学反思]
对“理解构成长方体的三要素”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程度,也是后续学习长、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从学生认知起点分析,生活中积累的都是关于长方体的感性经验,具体到“长、宽、高”概念的认识却是有限的、模糊的。以上教学片断的设计意图主要体现在:
1.通过搭建和拆建实现长、宽、高概念的充分构建。构建是指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概念(多用于抽象事物)。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搭建和拆建长方体模型,在积累了丰富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对于“长、宽、高”概念的构建是充分而又深刻的。
与教材编排中单一地通过搭建框架然后分组引出概念相比,拆建这一环节的设计更加注重结合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也是深度挖掘、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体现。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本节课中,董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经验中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知识:
1.认一认:课始,董老师从积木说起: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份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积木)这些积木的形状都不一样,你们认识吗?让学生从生活的经验中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为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打下基础,同时蕴育面离不开题的数学思想。
2.摸一摸:在学生指认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木后,董老师组织学生摸积木的一个面:在我们的学具盆里老师喂你们都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三种积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圆柱,像老师这样(示范摸圆柱的底面)摸一摸(生活动),现在大家摸的这个面就是圆柱的底面。然后董老师请同学们分别拿出这三种积木中的一种摸一摸,看一看,并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我想“摸一摸”这一活动既为学生创造力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初步感悟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也为下一活动“说一说”准备了素材。
3.说一说:在学生充分摸一摸的基础上,董老师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指名多名学生说出自己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初步感觉,促使学生从动作操作向言语描述过渡,提升小朋友的形象感知。
4.画一画:在学生的语言描述中学生已经涌动起进一步操作的想法,董老师适时的站出来:小朋友们想把它们画出来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画在纸上呢?几个学生立即举手发言:印在上面画;看着花!学生想动手的愿望更加强烈,董老师立即组织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在纸上画出一个图形,并适时指导少数还不会的同学:不会的没关系,可以看课本16页,仿照书上的样子自己画一个。
5.贴一贴:学生积极画图后,董老师有选择且有序地展示学生的作品,将学生的作品按照形状分成3排粘贴在黑板上(其中包括同一图形不同方位),为学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各自的特征做了自然的铺垫。
6.围一围:在学生自主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一些特征并进行图形的辨认后,董老师有组织学生“围一围”活动:“小白兔家门前有一块空地,它想围出一块地种萝卜。小朋友,你能不能用上刚才学的本领,帮小白兔围一围呢?谁来帮小白兔围一块长方形的菜地?你们会帮它围一块正方形的菜地吗?”
在学生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后,董老师又抛出话题:“能不能围出一个圆形的菜地呢?”班上学生自然分成两派,董老师指名赞成派中选派2人到黑板前进行了演示,学生都没有成功,对结果的探究赞成派中学生更加迫切,但董老师却不再让学生争辩:“到底能不能围成呢,欢迎同学们下课后继续辩论,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自然地将学生探究的越往延伸到课后,也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伏笔。
7.涂一涂:“用钉子板围圆形”许多学生探究的欲望正高,董老师又适时的组织学生“涂一涂”:“现在许多图形都赶来开会了,我们来帮他们分一分。这里面有哪些图形呢?(指导学生看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你会用水彩笔给这些图形分别涂上颜色吗?想一想怎么涂?涂好后统计好个数,填在表格里,比一比,看谁先涂完”。在轻松地音乐声中,全体学生个个积极动手,从原来的争辩情绪立即转向“涂一涂“的活动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董老师设计的这一系列数学活动就是把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结合起来,以具体的操作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给学生大胆表现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切的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了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本节课董老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动手、勇敢展示,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1.大胆发言:在学生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虽然有些幼稚,但并不缺少学生积极的数学思维火花:
课堂片段1(在学生充分摸一摸的基础上,董老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
生1:圆柱的底面是圆圆的,滑滑的……
生2:正方体的底面是正正的,平平的……
生3:(接着上面同学的话)是方方的……
生4:长方体的底面是大大的,平平的……(学生将自己画的长方形比正方形大理解为大大的呢)
师: 还有跟它一样的吗?
生4:在它的后面和它一样,也是大大的,平平的……
生1:圆柱的底面是圆圆的,滑滑的……
生1:圆柱的底面是圆圆的,滑滑的……
课堂片段2(如何区分长方形与正方形)
师:我感觉正方形和长方形长得一样,你们同意吗?(老师过意挑起话题)
生(齐):不同意!
师:你们是怎么区分的呢?(充分利用儿童想表现自己的欲望)
生1:长方形是长的,正方形是正的……
生2:长方形它有点长,正方形它有点方……
师:对,正方形是方的。
生3:长方形比正方形多半个
……
在学生的自由发言中,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初 步认识就基本达到了目标。
2.积极动手:整节课,小朋友们一直处于各种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通过“摸一摸”、“画一画”、“围一围”、“涂一涂”等学生喜爱的操作活动,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直观感知,也为简单描述特征和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勇敢展示:在学生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进行多次展示后,对能否围成圆董老师2次让赞成围成圆形的同学演示,为学生勇敢表现自己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并将此项活动自然地引入课后,激发学生更积极地去探究数学的王国。
第一个亮点:教师讲的“实”,学生学的“透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的明确,落实的有效。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思想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而本节课很好的.完成了这两个目标。通过学生的自学——学生的动手实践—— 教师课件的生动的展示。学生很好的掌握了面、棱、顶点的特征很好的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
第二个方面:本节课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长、宽、高的认识,难点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区别。教师始终围绕着重点和难点来展开教学,比如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验证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再通过教师的面、棱、顶点,的课件的演示进一步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很好的区别了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特征,扎实的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轻松的排除了本节课的难点。尤其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命名,使学生很清晰的知道长方体有两种情况,很有创意。
第二个亮点: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
而本节课最可贵之处就是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对教材进行处理和设计。
为了达到知识的连贯性教师设计了由点——线——面——体的课前导入,这样设计既渗透了“面”与“体”的关系,又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使本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知识的系统性。在新课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可见,通过认识长方体——探究长方体——做长方体——计算长方体四个教学环节逐步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教学思路清晰可见。
第三个亮点:教师基本功强,课堂气氛活跃。
大家可以看到本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的高,为什么?因为教师的自身魅力赢得了学生;教师过硬的基本功征服了学生;巧妙的课堂设计吸引了学生;课件的生动演示激活了学生;高超的课堂调空能力抓住了学生。在这样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细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节课可喜的效果。
第四个亮点:课件直观、具体、为课堂增光添彩。
本节课的课件直观、具体,惟妙惟肖,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体现了高科技教学的优越性,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空间观念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是本节课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然再好的课堂也不能面面具到,听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少了一些相应的练习,为此我觉得是不是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再丰富一些,教师的激情应该再高涨一些。
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积淀,再进行个性化的探究,继而组织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开展进一步的探究,直至将“想法”与“发现”提炼、升华为一定的规律性认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所获得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本节设计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活了课堂。
改变了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增强了课堂研究的气氛。“合作”是一种以情感为纽带,以平等为基础,以相互尊重、交换意见为特征的交往方式,由此改变了过去教学中的学生被动地位,能产生出有效的伙伴效应,伙伴效应的发挥能营建便于探究的心理环境、情绪氛围。这节课学生研究气氛的如此热烈,不能不说是这方面的体现,它使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气氛更强烈。
关键词:《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研学后教;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69-02
《学生学业评价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献,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只有时刻心中有标,按照标准的要求,才能把握好学科教学的方向、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要求。
“学标”以后,一线教师面对的一件大事就是“用标”。近期,我把《评价标准》用在了我区“研学后教”的课改课堂上,收到一定的成效。以下就结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谈谈我的做法。
《评价标准》中指出,本节内容的评价要求是: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我考虑到本课里学生的研学背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基于以上两点,我把本课的研学目标定为如下几点:
(1)我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我能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问题。
(3)我能在小组学习中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方法和想法。
并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定为: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研学过程如下:
一、导趣乐学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的长度( ),相对的面(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面( )。它是特殊的( )。
3、看图,指出右图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二、导思善学
1、动手实验,探索含义
活动1:拿出沿着棱剪开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展平,摸一摸,初步感受它的表面积。
猜一猜:什么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我知道了叫它的表面积。
活动2:观察、探讨。
(1)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2、寻找规律,探究方法
活动1、自学书本P34例1,寻找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完成在书本上)。
活动2、与同伴说一说:我是这样想的……
活动3、分组讨论,比较各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哪种解法简便?
长方体的表面积=
活动4、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自学完成书本P35例2
3、延伸思考,实际应用
活动1、独立完成书本P34“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小组交流。
活动2、独立完成书本P35“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小组交流。
思考:这是求表面积吗?
三、导练活学
1、老师放漂
温馨提示:老师放漂三组题,小组学生可自由接漂其中任意两题,如果时间允许,鼓励多接漂题。班内展示介绍小组的方法。
我会填
(1)右图的长方体中朝着我们的面(前面2cm)的面积是——。
(2)它的右侧面的面积是( )。
(3)它向上的面的面积是( )。
我会判:把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桶里外面喷上油漆,需要喷10个面。( )
我会选
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2cm,高是2.5 cm,计算这个图形的表面积正确的算式是( )。
(A)(2×2+2×2. 5+2×2.5 )×2
(B) (2+2. 5+2)×2
(C) 2×2 ×2 +2×2. 5×4
2、学生放漂
[温馨提示;学生小组内或两个小组相互放漂书本P36、37的一个问题,小组合作打分评价,然后班内展示介绍问题及解法]
四、研学拓展(可作为课外活动)
如何把这个长方体木块分成两个棱长为4cm的正方体?
(思考:两个棱长为4cm的正方体的总面积与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相等吗?)
我设计了以下的研学评价让学生在课堂结束前完成:
自我评价:
通过学习,你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了吗?
A、完全掌握 B、已经学会,但还有错
C、通过努力,自己可以解决 D、还有不过关的,需要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小组评价(可多选):
A、团结合作 B、细心思考 C、团结合作
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58~60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教材创设了两个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 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 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 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 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帮助、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和学具准备:
1.教具:长方形纸一张, 长方体盒子一个, 教学课件。
2.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 研究报告, 三角板、直尺、铅笔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学们看屏幕。 (媒体出示教室平面图)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 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那3、5两个图形也是由四条边围成的, 却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看来啊,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 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 谁来说说这个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长方形有几个角?这些角有什么特点?
板书:边、角。 (此处, 学生边说, 老师边板书)
师:刚才大家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呢?得打“?”。
你有什么办法能来证明这些是正确的呢?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
板书:尺量、对折。
师:真聪明, 下面我们利用桌面上的工具, 采用这些方法来验证这些观点。
(学生动手操作, 教室巡视并注意询问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的结果?
小结:让我们把刚才证明的结果填在报告书相应的位置。
学生汇报填表结果: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 想请同学们从中找出长方形, 大家看屏幕。 (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形是长方形?你是怎么判断它是长方形的?图1、图5为什么不是?
2.认识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现在, 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形, 让我们通过同样的办法, 来研究验证正方形的特征。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测量、折纸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 你们有些什么收获呢?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然后汇报交流, 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民主性, 我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 体验成功, 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样能使情感的数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练习巩固
师:老师还留了一些闯关题, 大家愿意一起闯一闯吗?
练习1:你知道其他两条边的长度吗?
你知道其他三条边的长度吗?
练习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
(2)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3) 长方形的长边叫长, 短边叫宽。 ()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力求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为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打下基础。依据以上的认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让学生正确地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
2、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上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正方体的形状,也进行过观察长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学习,已具备准确辨认长正方体实物的能力。
(2)经验上
生活中长正方体的物体较多,学生对长正方体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
(3)能力上
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课前调研,调研中发现,95%以上的学生能从众多的立体图形中准确地挑出长正方体,对长正方体的特征也有初步地了解,但30%的学生对于特殊的长方体认识模糊,特别是相对面是较大的正方形,如瓷砖,有68%的学生认为是正方形,或者认为是正方体。这一调研结果显示出学生空间观念的欠缺,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位为,掌握特殊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操作学具,认识长、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立体图形表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地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特殊长方体的特征。
教具:长正方体框架、长正方体物品、土豆
学具:橡皮泥 小棒 长方形、正方形硬纸板 透明胶条 长方体、正方体实物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创设想象,导入新知
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它是一个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 我通过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1、观察中知道名称
(1)同学们都准备了长方体物品,老师没有带来长方体物品,带来一个土豆,我要把它变成一个长方体。
(2)切一刀
你发现什么了?(出现一个面,平平的。)(板书:面)
(3)(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
你发现增加了什么?(一个平面,两面相交于一条线段,这条线段 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4)(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再切一刀)出现了几条棱?(三条棱)这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
摸摸顶点,有什么感觉?
(5)继续切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体。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要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等各部分名称,体会感受面、棱、顶点的产生过程。从中发现长方体中面棱顶点的相互关系。
2、游戏中掌握特征---突出重点环节
(1)出示“魔袋”,你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物体吗?
举一举:将你摸的长方体的物体高高的举起。
说一说:把你的感觉或是成功的经验,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感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对边都相等
摸得时候有八个角
直上直下一边儿粗的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托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认识的第一次抽象过程,在观察中感知虚线含义,在对比中认识长方体,初步感知长正方体特征。
(2)观察你准备的长方体物品。思考讨论:长方体的棱、顶点、面各有什么特征?
小组合作填写学习记录单。
面
顶点
棱
个数
形状
大小关系
个数
条数
长度关系
(3)全班交流
面:
预设:①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有3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②长方体有6个面。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的面是长方形的,相对的正方形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其余的长方形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其余的面是4个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边说边数,指导学生按相对面有序的数)(师课件演示面的特征)
棱
预设:①长方体有12条棱,有3组相对的棱,每组棱的长度相等
②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12条棱,有8条棱长度相等(学生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物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有8条棱的长度相等。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边说边数)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①特殊的长方体有的学生按长度可能分为两组。
②一般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为一组,分为3组。
每组棱的长度都相等。(课件演示棱的特征)
③ 按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为一组。引导学生观察这样数有重复的,上面的数法更合理。
-----引出长、宽、高的概念。(课件出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把水平方向的棱叫做“长”,把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把倾斜向45°的棱叫做“宽”。
④如果学生没有按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分组。师说明: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利用学生手中的长方体物品,换一个方向摆放,指出他的长、宽、高。
顶点:
有8个顶点。
师:从长方体一个顶点出发有3条棱,长方体有8个顶点,“三八二十四”。每个面有4条棱,长方体有6个面,“四六二十四”,可实际上一个长方体只有12条棱。谁能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 这里我通过观察、讨论、记录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更系统深刻地体会长方体特征。突出了重点。
3、操作中深化特征----突破难点环节
(1)从老师准备的长方形硬纸片、小棒中先选择一类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长方体框架,有时间再选择其它材料制作。
边做边思考:
①你们选哪些材料,为什么这么选?
②你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
●活动一:制作长方体的框架。
材料:橡皮泥、小棒
每个小组配发小棒如下:
4根6cm
12根10cm
10cm
8根15cm
2根7cm
预设: 各领4根,拼成一个长方体。
其中一种领取8根,拼成一个特殊的长方体。
领取12根相同的,拼成正方体。
领取的材料拼不出长方体,可以再来换。
领取的材料多了或少了。
●活动二:制作长方体
材料:长、正方形硬纸片、透明胶条
每个小组配发长方形、正方形硬纸板如下:
预设:一般长方体
特殊长方体
正方体
请你说一说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是什么?
师:长、宽、高都相等,我们把它都叫做棱,正方体也叫立方体。(板书:正方体)
(2)全班交流:
你是怎么做的?
哪种材料一定不能选?
有些不能选的,再给你几张长方形纸或几根小棒就能拼成长方体了?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活动舞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意图有三:1、检验自己对长方体的特征是否清楚,对长方体特征的一个再认识。2、重点放在研究特殊的长方体上。特殊的长方体在学生认识上是一个难点,学生在操作中对特殊的长方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3、我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材料,巧妙地引出了正方体。
4、对比中沟通联系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形状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
体
6
个
12
条
8
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
(也可能有两个相
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
面的面
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平
行的四条棱的
长度相等
正方
体
6
个
12
条
8
个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
的面积
都相等
12条棱的长度
都相等
(2) 长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预设: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进度:10月中旬
一、说教材
本课旨在通过学生的操作 (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 观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即在操作实践中获得经验。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的这种探究学习往往容易浮于表面, 成为“测量员”、“计算器”和“操作工”, 缺乏主动探索性, 达不到“体验”数学的目标, 只是按教师 (书本) 的指令进行简单操作而已。真正有质量的学习活动必须具有学生内部思维活动的加入。
二、想设计
探究式学习是从问题开始, 问题可以是来自经验上的冲突。其实正方形、长方形和四边形学生早就认识, 何不根据长方形和四边形的关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 制造一个认知上的冲突来让学生探究它们的本质特征?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四边形包含长方形, 长方形包含正方形。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知识结构, 应怎样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新的设计中教师巧妙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同样都是四边形, 为什么有的能叫做长方形, 有的则不能;同样都是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为什么有的能叫做正方形, 有的则不能。这样学生就有了一种“似曾相识但又陌生”的感觉, 便产生了自主探究的欲望。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悟出:需要运用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等方法, 懂得自己去发现。比起教师 (书本) 的“口令”要有价值得多。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个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 从初见有趣现象的惊诧, 到发现问题的迷惘, 经历探究过程的刺激, 最后到享受探索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能体验到蕴意丰富的每一环节。课堂实录如下:
1. 情境设疑, 制造认知冲突
……
师:如果我让你画一个长方形, 你用几条线段围成?它会有几个角?
生:用四条线段围成, 它会有四个角。
屏幕显示一个长方形, 再显示一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 (指着不规则四边形) 我们来数一数这个四边形是用几条线段围成的?它有几个角?
生:它有四条线段, 也有四个角。
师:这两个图形都是用四条线段围成, 也都有四个角。
教师疑惑地问:看到这两个图形, 你有什么疑问要提?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要问问大家吗?
生:长方形也是一种四边形吗?
生: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 什么样的四边形才是长方形呢?
生:既然都有四条边, 四个角, 为什么一个叫长方形, 另一个却不能叫做长方形呢?
师:是啊, 相比之下长方形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2. 自主探究, 组织对话
(教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不规则四边形纸)
问:根据你的知识经验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出长方形的特殊?
生:用眼睛观察出来。
有一学生站起来怀疑地问:你用眼睛观察准确吗?
师:对呀, 用眼睛观察准确吗?用什么方法最准确呢?
生:量一量。
生:比一比。
师:对呀, 你们手上都有一张长方形纸, 量一量, 比一比吧。
学生各自动手操作。
师:你操作后, 有哪些发现?想不想与同学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
师:你们小组的发现是什么?
生:我们小组通过量一量, 发现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 左右两条边相等。
师:能给我们边指点边介绍吗?
一学生上台演示介绍。
师:如把长方形倾斜一下, “上下两条边相等, 左右两条边相等”还能讲得清吗?那应该怎么说?
生:对应的两条边相等。
师:这个同学说得相当好。你们赞同吗?
师:“对应的两条边”也可以简称为对边。 (板书:对边)
师:大家一起用学到的这个新词来说说长方形的这个特点。
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还有谁来补充一下你们这组的发现?
生:我们还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别的四边形不可能都是四个直角。
生:我们发现有的四边形对边相等, 但四个角不都是直角, 它就不是长方形了。
师:通过你们自己的发现, 你对长方形有了哪些新认识?
生:长方形也是一个四边形, 是一个很特殊的四边形。
生:长方形对边相等, 有四个直角。
……
3. 比较异同, 获取本质
显示一个正方形。
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在正方形里是不是也有这个特点?
学生动手折折量量。
生:正方形的一组对边相等, 另一组对边也相等。
师:“长方形有四个直角”, 正方形会不会也这样呢?
学生用三角板量一量, 惊奇地说:“正方形也有四个直角。”
师:可以这么说, 正方形就是一种长方形, 但我们能不能随便地把一个长方形说成是正方形呢?
显示:几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生:不能。
师:相比之下, 正方形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一生抢答: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众多学生附和。
师:你们说得对吗?拿出正方形纸量一量, 比一比吧。
学生操作。
生:我刚才量了一下, 正方形的四条边是相等的。
生:我刚才这样折了一下 (同时演示:四条边重叠) , 四条边也是相等的。
师:你对正方形有了一个什么新认识?
生:我觉得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也有四个直角。
生:正方形可以说成是长方形, 但长方形不一定都是正方形。
生:正方形就是四条边都相等的长方形。
三、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明确教材的编写结构, 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与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 既注意知识的逻辑联系, 也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长方体的认识》】推荐阅读:
幼儿园小班上学期主题教案:认识长方形11-06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长方形》教学设计11-1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07-0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10-29
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案06-12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反思11-2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11-28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09-18
长方体正方体课件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