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复习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复习(共9篇)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复习 篇1

节日

 蒙特利尔爵士音乐节

世界上最有名的国际爵士音乐节之一。1978年加拿大一名狂热的音乐爱好者Alain Simard基于“把全美国最好的爵士音乐家齐聚蒙特利尔”的梦想,向政府提交了申请书,但直到1980年,第一届蒙特利尔爵士音乐节才在各方的资助下正式拉开了帷幕。开办20 多年来,蒙特利尔爵士音乐节已经逐步超脱了音乐演出的单纯意义,成为一个音乐交流的巨大舞台和加拿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盛事之一。进入21世纪以后,每年的蒙特利尔爵士音乐节都会邀请两千位著名乐手为乐迷们献上异彩纷呈的音乐大餐,更会吸引超过150万的参观者慕名而来。2011年,蒙特利尔爵士音乐节被评为加拿大魁北克最重要的十五件大事之一,更被《Jazztime Magazine》的读者选为“最好的爵士音乐节”。

每年的蒙特利尔爵士音乐节是一场音乐盛会,音乐爱好者们可以尽情享受艺术家们带来的听觉震撼。

 堪培拉气球节

每年4月历时2周的热气球节(Canberra Balloon Fiesta)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热气球爱好者。全世界的热气球掌舵手和队员们都来到堪培拉参加这一盛事。

热气球从旧国会大厦的前院出发后集中在以堪培拉标志性景点作为背景的指定区域。这些姿态优雅的大家伙慢慢膨胀为形状各异,大小不同冰代表各个国家的巨型气球漂浮在黎明的天空中,你的眼前将是一个五彩缤纷,热闹非凡,充满激情的美丽世界。

 感恩节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美洲大陆上的移民在当地心

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的热心帮助下,度过了极寒交迫的冬天,印第安人传授农作技术与经验,送去生活必需品,移民们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1983年,美国总统林肯宣布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日为感恩节。

如今感恩节文化传播全球,中国人民也喜欢在感恩节前后对亲朋好友送去真诚衷心的感谢,因为中国文化中也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传统。

文字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象形文字,汉字随着华夏文明的繁衍发展而源远流长。汉字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汉字的发展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表达意义精彩纷呈。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因而汉字也是延续不断的发展演变,汉字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汉字较世界上其他字母文字有着独特神秘的魅力,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可以以艺术形式表现的文字,书法在汉字表达中有着无与伦比的艺术感,并且汉字书法种类繁多,样式精彩,派别众多。从秦始皇的小篆到汉赋的隶书,再到唐诗宋词的楷书,元曲中的行书,草书,狂草等等,更涌现出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等名流千古的书法家。历史上的每一个封建王朝都有着主流的汉字书法,也有着主流的汉字文学表达形式,春秋战国的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再到现代民主社会的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汉字文学艺术一直在传承与发展,从未间断。

中华民族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无数天灾磨难,依旧顽强不屈地伫立世界的东方,其中汉字功不可没。方方正正的汉字,中华儿女正直勇敢,正因为汉字给予了无穷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中华儿女在面对困难时可以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克服磨难战胜困难,展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复习 篇2

众多学者对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做过很多研究。教学模式方面, 范彩霞认为把“CALLA模式”融入英语国家概况中行之有效;也有学者提出使用头脑风暴法及任务型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或者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及2P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策略。笔者基于上述所提到的教学手段和自身在教学中的尝试对社会与文化课程做了一些研究, 通过分析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投入、学生投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现状及问题, 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即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一影响教学的三大因素

教学投入是“教学的可变因素, 也是调控教学的内在因素。教学投入包括教学设计、应有教学时间以及教学评价”。在教学设计上, 社会与文化受应试教育影响, 仍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及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手段, 偏重知识传授, 教学方法单一, 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发挥, 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社会与文化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该课程内容多, 包含的信息量大, 本院所采用的是温洪瑞主编的《英语国家概况》 (修订版第二版) , 总共有30章, 包括了英、美、澳、新西兰及加拿大五个国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及教育的简要概述。该课程在大二第二、第三学期 (第二学期之后的三周) 选修, 总——————————————————————————学时有48学时, 分两个阶段讲授, 第一阶段是大二第二学期, 有32学时, 第二阶段为大二第三学期, 占16学时。在这么短且集中的时间内讲授那么多内容, 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学生大多反映内容太多, 专业名称太多无法记住, 如地理、政治部分。教学评价方面, 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采用的是传统的考核制度, 即总成绩由平时 (20%) 、期中 (10%) 及期末 (70%) 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及课堂参与情况, 期中成绩为随堂的一次小测验, 期末成绩采取传统的闭卷型笔试来测试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掌握的程度。教学评价比较单一, 缺乏该课程特色。该课程本是内容丰富多彩的, 文化性质较强, 而这些考核及教学设计单一, 无法凸显该门课程的风格, 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要“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史地、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背景知识, 尤其是有关这些国家的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基本文化事实和文化现象, 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识别力、理解力, 培养和提升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过程中理解、掌握英语并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和成功的沟通”。该课程不是语言基础知识训练课程, 而是一门文化课程。曹文曾提出文化教学层次论, “文化教学存在两个层次, 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以及连接这两个层次的文化意识教育, 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 文化教学必须超越文化知识层, 达到文化理解层。”通过教学评价发现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个别学生还处于文化知识层, 只是简单地学习了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大部分学生处于文化意识层, 他们认识到母语文化与异国文化的不同, 需要从多角度去研究和比较文化差异性。几乎还没有学生上升到文化理解层, 即能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学生投入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量, 是学生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因素, 包括学生倾向性 (学生的认知结构、智力类型对科目的认知基础) 和学生原有动机 (学生因受家庭影响而对学习产生的一种认识, 区别于课堂中所激发的那种动机) ”。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生源80%来自农村, 且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都是被调剂来的。语言的学习需要现代硬件设备, 而文化的学习需要本着交流的目的, 这两样都是学生所缺的。大部分学生因家庭环境影响, 没有想过从事与文化有关的工作。从导师记录本上看到95%的学生在对自己四年的规划及最理想的工作这一栏中未曾想过出国或从事与跨文化有关的工作。他们未曾体会到能从该门课程受益。他们并没有完全理解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即“集语言与文化于一身,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宗教、教育及其价值观念和习俗文化传统,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宽容性, 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与文化课程没有基础英语或综合英语类课程重要, 对英语专业四级及八级过级率没有实际指导价值, 所以学生对该课程倾向性及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虽然综合英语课程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但社会与文化课程更加系统化, 内容上是整体性把握,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在选修该门课程时带着强烈的抵触情绪及厌倦心理, 理所当然他们也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来了解掌握知识。

教育是公众性事业, 教学效率的提高不仅受上面两个因素的影响, 还受当今社会环境和政策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近几年各报刊登载英语专业被列为最难找工作的十个专业之一。在我班学生中有一个因在财经大学选修会计课程与社会与文化课程时间相冲突, 结果她选择了会计, 当然考试也不理想。学生更愿意学习一些自认为具有经济实用价值的知识, 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确, 大学生就业环境很不乐观, 尤其是农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即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的, 是相互推进的。

二建构主义指导下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兴起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兼容并包含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及人本主义等理论的合理观点, 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更强调知识主观性的一面。在他们看来, 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对客体或事件进行解释的过程, 而每个人对客体和事件的诠释都会受到自身知识背景、性别、年龄、族群等因素的影响, 认为我们对他人观点的理解从来不会超出我们所能理解的。因此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 而是需要由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到自己的脑海里, 学生不是得到想法, 而是产生想法。换句话说, 对学习者而言, 知识不是习得的, 而是建构的, 它存在于心理而不是外部世界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只有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 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 在提供文本、图片等形式的基础上, 通过多媒体投影提供音、视频素材, 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多样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评价还包括评价主体的多样性, 不仅是教师, 学生、自我及社会都可以参与评价, 使评价更加丰富真实。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及知识的建构性。社会与文化课程除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还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如王云所提出的“文化教学以文化知识为起点, 文化意识为桥梁, 价值观为主线, 文化的三层次为脉络, 个体文化为重点, 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 文化对比为手段, 跨文化交际为目标, 采取提问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社会与文化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 在教学过程中除遵循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原则——以教师为引导, 学生为主体, 还需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种类繁多,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本文主要依据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来划分, 将教学方法划分为五类, 即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及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讲解教育及政治体制部分, 教师需根据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来采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即指导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列出一些参考书籍, 分给学生阅读, 最后以一个报告的形式来呈现他们对本章节的掌握, 同时可以对比中英美国家的教育及政治体系的异同。地理部分可以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虽然我们没有条件到这些英语国家观光, 但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 组成“旅游团”, 组里的每个成员负责模拟导游介绍该地的地形地貌及旅游景点等。这种方法形象、直观、具体和真实, 不仅活跃班集体气氛, 而且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同时这部分也需要采用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通过模拟导游,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真、美, 陶冶性情。同时需结合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学生中若对旅游方面感兴趣的, 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手脑并用, 学以致用。历史部分所要应用的方法较多, 但主要是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主要包括发现法和讨论法。历史虽是已经过去的, 但撰写历史的人不同, 后人所看到的历史也截然不同。学生在吸收历史内容时不能全盘接受, 需要采取批判的态度。教师需要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或研究活动而学习知识, 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同时也需要采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引导学生读相关的书籍, 如一些经典文学著作, 从中了解历史, 只有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具有批判精神。可见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全能的。笔者认为应该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 发挥学生主动建构文化的积极性, 并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取得出色成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应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织和综合运用, 发挥不同的教学方法的综合整体功能, 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社会与文化课程现存问题颇多, 内容繁多, 类别多样, 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在教与学中不断改进, 以求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在这里就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社会与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 从而提出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知识是建构的, 学生由此产生想法, 主动参与到文化吸收与构建中, 才能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范彩霞.CALLA模式在《英语国家概况》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1) :63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3) :10~14

社会与国家的文化诠释 篇3

《文化》一书为杜甫生(PraenjitDuara)所作。杜氏为印度人,留学哈佛,师从清代社会史名家库恩(PhilipKuhn),专事清末民初史研究。该书瘁其十年之心血而成。杜氏雄心勃勃,欲于书中构筑一庞大体系,兼容并蓄傅、施、萧三家,以廓清此时期华北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脉络。杜氏并引入欧洲史研究中的“国家”概念,以考释中国近代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消长,为检讨近代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空间,颇值得注意。

《文化》一书旨在阐释近代中国的一大悖谬性历史现象,即以清末“新政”为发端的一系列“富国强兵”之举,其结果均适得其反。尽管这些以国家对社会渗透为主要手段的措施与近代欧日的“国家建设”(statebuilding)过程极其类似,效果却大相径庭,貌似而神离。作者认为,原因在于华北政权向乡村社会的扩张渗透,实质上摧毁了地方社会的既有秩序,而同时又无法找出一套相应的整合手段,结果就使华北农村陷入一种所谓“国家滞变”(stateinvolution)的窘境之中,导致这些政权赖以生存的农村社会组织解体。虽然国家政权从农村攫取财源的能力与日俱增,但控制农村社会稳定的能力则大大减弱,终致一发不可收拾。因此权力更迭频仍,直至国民党政府崩溃。

证明这一命题的关键,在确立华北乡村在“新政”之前已有一套可自身完善的既有秩序。杜氏于此处着墨甚多,他将这个既有秩序称为“权力之文化综”(culturalnexusofpower),意即一组反映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地方组织上的行为规范。由于各种组织在这种格局之下相互作用,这种规范及组织格局便为地方政治的参与者们提供了实施权力的空间,同时也界定了行动的范围。在这一参照空间下,地方政治的参与者们——无论是祠庙、宗族、水利管理组织,抑或是国家政权的地方代理者——都共同分享着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念。正是这一参照空间,即所谓的“权力文化综”,赋予了参与者们,包括国家政权在内,在地方政治上的合法性。

西方汉学对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研究,受施坚雅“市集体系说”影响颇深。这一学说强调乡村集市在乡民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施氏根据他早年在川西平原的考察,以为界定传统乡村社会的基本单位,非市集莫属。他以空间观念为出发点,将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勾勒为六角状的层级秩序,并以此衍申他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理论。虽然“集市”的概念曾为研究华北农村的黄宗智所批评,但黄氏的自然村概念依然是以空间为出发点的。

杜氏对“市集体系说”提出新的挑战。他认为界定这一既有秩序的基本单位应是一文化现象而非空间现象。乡民的社会互动,农村的社会组织、宗教活动乃至婚丧嫁娶,其地理范围虽相互重叠,但绝非完全一致。如华北地区嫁娶的地理范围,常常超越集市界限;而水利组织辄横跨数乡。因此,杜氏认为:只有乡民共同分享的价值观念,共同参与的社会组织,以及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才能作为界定地方政治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这样一来,其“权力之文化综”就显得比施氏的“市集体系”来得贴切了。

杜氏在论述“权力之文化综”的概念时,对宗教和宗族组织有值得注意的新见。一般研究宗族的传统,以傅立曼的社会人类学为发端。傅氏取东南沿海地区宗族资料为证,强调宗族组织在地方村社政治中的作用。而东南沿海的宗族组织,多为大族,以其族产、宗祠及血缘网络为支点,非但决定地方社会升迁的渠道,提供社会保障的功能,且成为地方政治的认同对象,雄踞村社政治舞台。而传统的看法认为:与南方这种支配性宗族(dominantlineage)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宗族在华北的微弱功能,有人甚至认为宗族组织在华北乡村中的角色微不足道。杜氏根据对南满铁路在直隶、山东的调查资料的分析,指出宗族在华北乡村中依然举足轻重。宗族、宗教组织与水利管理组织并驾齐驱,成为地方政治最为活跃和最为直接的体现。他说:“在那些宗族同村社管理相互吻合的村子里,村社之政治和权力完全操于以各宗族之代表组成的理事会之手,而宗祠则为地方精英们表现其领袖欲望和履行社会职责提供了一方天地。”

《文化》一书中最具洞见之处,在于讨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部分。此前凡论及国家与社会的消长,论者均庇荫于“缙绅论”的大树之下。“缙绅论”主张突出“缙绅”(gentry)在国家与社会间的中介或价值传递作用。由于缙绅在地方政治中的显赫地位,其上传与下达实质上保证了国家政权在乡民眼中的合法性。但《文化》一书对此论不以为然。杜氏觉得该论不能自圆其说的关键,在于它奠基于一个不甚牢实的假说之上,即缙绅本身是一个完整的,同时又与其他阶层泾渭分明的团体。

与缙绅论者不同,杜氏将自己对国家与社会的分析着眼于两者间实质的联系,即国家政权如何从地方攫取财源之上。从有限的南满资料中,他辨识出两种不同形式的中介:豪夺型掮客(en-trepreneuralbrokerage)和保护型掮客(protectivebrokerage),前者包括衙门跑腿、“社书”、“里书”、“保正”和“地方”,以包揽税收为生。由于他们没有正式的薪资,其收入多基于“陋规(cus-tomaryfees),因此上下其手,鱼肉乡民。而后者多为地方自行举荐,如“协图”、“义图”、“丰脾”,实为对抗豪夺型掮客所设,以冀保护本乡本地之利益,防止豪夺型掮客从中渔利。

“新政”以来的所谓“现代化”举措,以国家向地方社会渗透为手段,以达成稳定财源的目的。但是地方政府机构的设立,如乡区政府、国民党政府时期的乡镇闾邻制,乃至日据时代的大乡制,无不增大地方政府对财源的依赖,而导致对豪夺型掮客的倚重。与此同时,如设置警察、保甲等官僚体制化(bureauratiza-tion)又大大削弱了民间团体的功能。兴办实业和教育又多以毁祠堂建学校为捷径,也使民间宗教组织的功能丧失殆尽。

杜氏对新政以来的“摊款”详加剖析,突出它对地方文化社会组织解体所起的催化作用。新政以来的国家建设(statebuilding),或可以说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欧日诸国于此受益良多。但在近代中国,这一过程所联带的官僚体制化过程,却与地方政府支出膨胀互为表里。因此,“摊款”这一不定期且非正式的税收,逐渐演变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种变相的税收使得保护性掮客力不能支而豪夺型掮客乘虚而入。由于保护性掮客原为“文化综”重要的有机部分,它的崩溃就导致了整个文化综的瓦解。杜氏称这一悖谬性发展为“国家滞变”(stateinvolution),即一个社会迟迟不能转型的过程。

《文化》一书有几个特点,第一,该书大量使用社会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的理论。杜氏对于这些相关学科的新近发展,均能把握与消化,运用得体,有时且有独到之处。第二,杜氏能从一个斑驳陆离的乡村社会中,梳理出几条重要的线索,自如地游刃于朝廷国家与野鄙村社之间,上下求索,使国家与社会的主题突显而不觉牵强。第三,杜氏《文化》一书的理论建树,虽奠基于前人的学术发现之上,却并不拘泥于前人的理论,而且将理论与过去的发现沟通并详加比较,有承上启下的功效。第四,杜氏取材很有特色。他主要运用南满铁路的调查资料,但也亲访了一些村寨,更与当时参与调查整理“满铁”资料的日本学者详加讨论,并多方参考了其他中文资料。满铁资料曾为马若孟(RamonMyers)和黄宗智(PhilipHuang)采用,均有成效。而杜氏以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资料,能从“冷饭”中炒出一盘全新的佳肴,其功底可见一斑。

杜甫生本是一个历史学者,由于大量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其书的史学方面反觉薄弱。杜氏对历史时期的编年顺序处理较为模糊,对时代变迁也甚少触及。似乎笔下的四十三年的事件并无时间上的序列。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看,清廷,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及日伪政权虽均可装入“政权”这一个概念;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其间的变化却不可略而不提。另外,,他全书所基的材料,仅仅是直隶、山东的六个村庄,以此而推出华北乡村的全貌,无怪乎劳逸(LloydEastman)戏称其“理论之探险叫人胆战心惊”。

杜氏的书从一新的角度观察近代华北农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科学地”研究社会和文化现象的一次新努力。但是社会和文化的结构和功能是那样复杂,实际上甚难进行“科学的”总结归纳。西方学术界对于历史学到底属于社会科学还是属于人文科学这一根本问题至今争论不休。多学科研究恰能有补于两者间的分歧。杜氏此书的贡献与不足似都宜在这一大框架中去认识。

英语教学与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浅析 篇4

英语教学与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浅析

语言教学不能脱离其文化背景.一个国家特有的宗教、民俗乃至人们的性格、喜好都会影响到语言.因此,要想学到地道、纯正的.英语,井将其正确运用于日常变际中,就必须努力掌握其后深层的文化底蕴.

作 者:高媛蛭 作者单位:唐山市体育运动学校,河北唐山,0630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642关键词:文化 语言 宗教 性格 民俗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复习 篇5

战略重点

坚持抓发展、抓管理、抓队伍、创一流(简称“三抓一创”)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电网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战略、人才强企战略、科技发展战略、信息化战略、金融支撑战略、产业支撑战略、国际化战略、企业文化战略、品牌发展战略等,推动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电网发展战略:遵循电网发展规律,加大电网投入,坚持“一特四大”(特高压,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和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增强电网优化配置能源资源和抵御严重事故风险的能力,促进大型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和清洁能源快速发展,以持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

经营管理战略:贯彻依法经营企业、严格管理企业、勤俭办企业的方针,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深入推进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充分挖掘内部资源潜力,持续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资产运营效率。

人才强企战略:把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建立适应“两个转变”需要的人力资源管控体系和工作机制,实施全员教育培训,全面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抓好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增强队伍素质,激发员工创造活力,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科技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贯彻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实施大科研、创造大成果、培育大产业、实现大推广(简称“一流四大”)的战略要求,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克服制约“两个转变”的技术瓶颈,解决生产运行和经营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抢占国际电力科技制高点,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信息化战略:把信息化作为推进“两个转变”、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的原则,全面推进信息化企业建设,以信息化支撑生产专业化和管理现代化,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为“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

金融支撑战略:发挥公司金融资源潜力,把握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机遇,遵循金融行业发展规律,推进产融结合,强化金融管控,加强人才和机制建设,加快现代金融控股集团建设,形成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盈利水平,为公司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产业支撑战略:按照上规模、上水平、集约化的发展方向,拓展直属单位业务领域,延伸产业链,形成规模经营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做优做强做大直属产业,为“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智力支持、服务保障和效益贡献。

国际化战略: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能源等相关领域的国际分工,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公司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中公国企——国家电网、中国烟草、中国邮政、中国石化、航空公司、三大通讯考试培训 电脑访问地址:http:///

企业文化战略:遵循企业文化建设基本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适应公司发展改革新要求,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以人为本、全员参与,重在建设、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以“四统一”为基础的优秀企业文化,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公司科学发展。

品牌发展战略:全方位提升“国家电网”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和美誉度,强化安全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增强企业软实力,推动企业与利益相关方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谐互动、通力合作的良好关系,凝聚发展合力,塑造国际一流的“国家电网”品牌。

英语国家概况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篇6

一 Multiple choice(30’)

()1As a result of the Black Death, much land was left untended and there was a terrible shortage of ___ in England.AgrainBfarm toolsChousesDlabor

()2In the late 17th century, two of most famous literary works were Pilgrim’s Progress and _________.Athe Jew of MaltaBthe School of Archery

CNovum OrganumDParadise Lost

()3.In 1836, a group of skilled workers and _____ formed the London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AhouseholdersBtenantsCsmall shopkeepersDoffice workers

()4.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hanges occurred earliest and quickest in the industry of ______.A.potteryBhardwareCtextilesDchemicals

()5.In Britain police officers are not allowed to join ________ or to go on strike.Aa choirBa political partyCa trade unionDa club

()6The Great Carter of 1215 is also known as _________.APeople’s CharterB Magna Carta

CKing’s CharterDthe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7Henry Ⅱ was the first king of the ________ dynasty.AMalcolmB PlantagenetCWindsorDTudor

()8.__________ is the most typically English of sports

ACricketBGolfCTennisDHorse-racing

()9.By the Treaty of ______ of 1842, China ceded _______ to Britain.ANanjing, Hong KongBTianjing, Hong Kong

CNanjing, MacauDTianjing, Macau

()10.In _______, the name Great Britain came into being.A1689B1702C1701D1707

()11.The serious economic crisis in the late 1920s and the beginning of 1930s was first brought about by ___.Athe farm failureBthe bank failures

C the stock market crashDthe high unemployment

()12. What are the problems that the U.S.economy has faced from time to time?

AInflationB DepressionsCRecessionsDall of the above

()13.The real American literature began________.Aafter the war of IndependenceBafter the Westward Movement

Cafter the Civil WarDafter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14.In 1900, the United States ranked first in the production of ____.AcoalBelectricityC oilDwheat

()15.In the United States, if the parents don’t send their children to school at certain age, ________.Athe state government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it

Bthey will educate the children themselves

Cthey can save a lot of moneyDthey are breaking the law

()16.The U.S.and China established their diplomatic relations in _____.A1974B1972C1978D1979

()17In his inaugural speech, ______ said that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AWoodrow WilsonBTheodore Roosevelt

CFranklin D.RooseveltDGeorge Washington

()18.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merican people is _______ and it is said they are always ______.Aliberty, debatingBaggressiveness, starting wars

Cmobility, on the moveDgreediness, making money

()19.Hemingway’s most famous masterpiece was ______.AThe Sun Also RisesBA Farewell to Arms

CFor Whom the Bell TollsDOld Man and the Sea

()20.Th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S.has three principle functions except ____-.AteachingBresearchCpublic serviceD individual servic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true)or F(false)according to what you have learned.(10’)

()1 There are three political divisions on the island of Great Britain: Scotland, Wales and England.()2 Under William’s rule, the freeman were at the bottom of the feudal system.()3 The English Civil War is also called the Glorious Revolution.()4 In U.K, a Parliament has a maximum duration of 4 years.()5 Christmas Day, December 25th, celebrates the birth of Christ, and is the greatest of Christian festivals.()6 Chicago is known as the automobile capital of the world.()7 Between 1850 and1880, many early Chinese immigrants to the United States worked in the mining industry, especially in the gold mines.()8 The Pilgrims built a colony named Plymouth after they arrived in America.()9.The longest war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s fought is the Civil War.()10.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S consists of six types of institutions.三Fill in the following blanks:(10’)In 1066, England was conquered by the _____________ who were led by William the Conqueror.2 The greatest writer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is ____________________.In criminal trials in Britain, the issue of guilt or innocence is to be decided by the ________ while sentence is to be passed by the _______________.The dominant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in Britain is ____________, which is controlled by the state.The most famous leader of the American Civil Rights movement in the 1960s was ______________________.The U.S.system of government has two layers of rule.They are the ___________ government and the ______ government.7.The National Day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______.Between 1946 and 1961, more than 63 million babies were born in the United States, who were known as the ______________ generation.四 Give a one-sentence answer to each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30’)What is the official name of Britain?What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Hundred Years’ War?What are the primary sources of British law?How was the 1920s in the United States described by many historians?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Lost Generation”?

6.What were the two guiding principles underlying America diplomatic activities in World War Two?

7.What are the three periods as far as the evolution the British economy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is concerned?

8.What kind of economic system does the United States have?

9.Why is education very important to Americans?

10.What does the British Parliament consist of?

五 Expla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terms in English.(10’)Thanksgiving Daythe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

六 Write between 100-120 words on EITHER of the following topics.(10’)

1.What is Thatcherism and what are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Thatcherism?

2.In what sense was the War of 1812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参考答案

一 1 DDCCC6 BBAAD 11 CDAAD 16 DCCDD

二 1 TFFFT6 FTTFT

三 1 Norman2 Shakespeare3 juryjudge4 BBC5 Martin Luther KingFederalState74, July8 baby boom

四The official name of Britain is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ain Ireland.Tthe main causes of the Hundred Years’ War were partly territorial and partly economic.The primary sources of British law are:(1)Statutes of Parliament;(2)common law;(3)equity law;(4)European Community law.The 1920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described by many historians as a period of material success and spiritual frustration or confusion and purposelessness.The “Lost Generation refers to those who are both physically and spiritually impotent.The first was to win the war;the second was to establish a postwar political structure in accord with American interests and to prevent the Soviet Union from over-expansion.(1)Steady development in the 50s and 60s;

(2)Economic recession in the 70s;

(3)Economic recovery in the 80s.The United state has a free-market economy with a dominant private sector.9.Because it contributes to developing the national strength and personal success.The British Parliament consists of the Sovereign, the House of Lords and the House of Commons.五Thanksgiving Day is a typical American holiday.It is an annual day of thanks for the blessings people have enjoyed during the year.The theme of thanksgiving has been peace and plenty, health and happiness.The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It was signed into law by President Jonson in 1964.It outlawed discrimination not only in public housing, but also in employment on the basis of race, color, religion, sex, or national origin.六

1:The election of 1979 returned the Conservative Party to power and Margaret Thatcher became the first woman prime minister in Britain.Her policies are popularly referred to as Thatcherism.It included:

(1)the return to private ownership of state-owned industries;

(2)the use of monetarist polices to control inflation;

(3)the weakening of trade union;

(4)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role market forces in the economy;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复习 篇7

一、语言习得与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与文化两者密不可分, 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的。文化渗透在一点一滴的语言使用中, 任何语言交流, 不论是书面还是口头, 都是对文化的表述、阐释和新的构成。外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的习得过程, 更应当学习目的语文化, 加强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认同与接受, 只有这样才能熟练运用该语言与具有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际[3]。培养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有很多种, 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知识中心模式”[4]被广泛应用 :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提供显性的系统的文化知识。

二、影视作品与英语学习

电影是沟通文化的桥梁。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工具, 电影承载着多方面的文化意像。每一部影片都是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一定区域的社会生活或者一定人群的风俗人情的反映[5]。英文电影作为英语教学行之有效的辅助手段, 将学习者置于鲜活的英文语境中 , 集视听说为一体, 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交际情景。学生在实际的交际中遇到类似的场景会模拟影片中的场景做出类似的反应。这符合了行为心理学家强调通过“刺激 - 反应”形成语言习惯的观点, 近似于儿童学习母语, 这有利于学生二语习得的形成。因此英文电影在英语语言输入, 语言输出和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三、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和补充

在文化学习的初级阶段, 我们迫切地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目的语国家文化的输入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以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和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文章最为常见。我们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 第二版) 为例:Book1Unit7 Face to Face with Guns, 引入了美国的枪文化 ;Book2Unit1 Time-Conscious Americans向我们展示了美国人的时间观念 ;Book3Unit4 Five Famous Symbolsof American Culture介绍了美国的五大文化象征 ;Unit7 BillGates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了比尔盖茨 ; Unit9 PremartitalAgreements让我们知晓了美国的婚姻模式 :婚前协议 ;Book4Unit3 Longing for a New Welfare System让我们了解了美国的福利制度。在这一阶段, 我们通常选取影视作品中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片段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四、中西文化的对比: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我们在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过程中, 逐渐意识到仅仅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还不足以让我们能够在国外生活。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 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引发一些矛盾冲突, 有些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如电影《刮痧》:许大同来美8年终于实现了美国梦。但是随后降临的一件意外却使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 :5岁的儿子肚子疼发烧, 爷爷用中国民间方法刮痧给丹尼斯治病。一次偶然, 后背留下的刮痕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因西医理论无法解释中医, 许大同百口莫辩, 法官要剥夺许大同对儿子的监护权。夫妻因此争吵不休, 许大同为此也丢了工作。美国梦顿时支离破碎。

《当孙悟空遇到蜘蛛侠》也向我们呈现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碰撞和冲突 :老杨头是一位皮影戏老艺人, 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孙悟空, 而布鲁克斯则喜欢美国文化中的蜘蛛侠。祖孙两人因文化差异的不同及语言沟通障碍, 生活中总是磕磕碰碰。然而布鲁克斯在老杨头的熏陶下, 慢慢喜欢上了中国的皮影戏。老杨头在布鲁克斯将要回美国的时候, 还特意为他精心雕刻了一个蜘蛛侠模样的皮影。这说明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是理解的和包容的, 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是文化差异, 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要采取中西方文化对比模式, 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 寻找异同。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至关重要。从《刮痧》到《当孙悟空遇到蜘蛛侠》, 故事发生的地点由美国转移到了中国, 这说明我们不再简单的学习照搬西方文化, 而是在文化对比中更加具有民族文化意识, 更加注重我们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五、本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 及本土文化的输出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迫切地想了解中国的文化, 全球掀起了汉语热。近几年, 国外拍摄了很多以中国文化为蓝本的英文电影, 如《花木兰》, 《功夫之王》, 《功夫熊猫》等, 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如《功夫熊猫》是一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 故事讲述了一只笨拙的熊猫立志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整部电影弥漫着中国元素 : 中国功夫, 中国传统饮食, 中国传统乐器和音乐, 中国的传统服饰和建筑, 中国的传统中医等。遗憾的是我们国内却鲜有介绍我们本民族文化的英文影片。

但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对外输出的重要性, 且已开始付诸于实践。如国内出版的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 《英语话中国 (Say China in English) 》, 《用英语说中国:文化 (Talk About China in English :Culture) 》等, 从政治、经济、教育, 科技等不同方面, 全方位地介绍中国。同时大众媒介电视报刊等, 如CCTV9, China Daily制作更多更精美的英文版的介绍中国各民族不同文化的专题节目, 让世界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 了解中国。

六、结束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而英语又是一门世界通用语言, 我们应当充分使用英语, 使其成为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应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 然而现实却是, 在谈论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时, 中国学生屡屡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6]。在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 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国家的本土文化, 尤其是传统文化, 面对“中国文化失语”, 我们必须加强在校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本土文化教学。因为“了解你自己, 了解你自己的文化”[7]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母语文化的表达能力不仅仅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媒体,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二语语言能力的增长和跨文化能力的提高, 这一论断已在诸多以母语维持为模式的二语教学实验中得以验证[8]。因此, 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英语, 不仅要吸收接纳英语国家的文化, 更应该向世界传播我们本民族的文化, 使英语真正成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让世界了解中国。

摘要:外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的习得过程, 更应当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尤其是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文化, 以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 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和国际间交往的不断深入, 我们逐渐意识到我们不仅要学习目的语国家文化, 更要保护好本土文化, 将我们的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 以真正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这一趋势在影视作品中也得以体现。

关键词:目的语文化,本土文化,跨文化交际,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http://epaper.usqiaobao.com:81/qiaobao/html/2010-03/12/content_278312.htm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3]Corbett, J.An International Approach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2003.

[4]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0) :27-31.

[5]杨苗苗, 赵玉闪.电影字幕中文化因素的翻译[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0.

[6]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10-19 (6) .

[7]Samovar, A.Larryet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53.

如何学习“英语国家文化” 篇8

学生在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一般感到不太适应,一是因为教材或阅读材料中生词太多,专有名词、专业术语难读难记。二是因为涉及的专业、学科太多,内容庞杂广泛,抓不住重点。这些都妨碍了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影响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

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达到既学知识又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笔者在此就如何学好这门课程敢献管窥之见,希望能对学生有所裨益。

一、首先要明确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性,这是学好这一课程的关键

一些学生往往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背生词,记语法,念课文。而教师中亦有不少只言学的角度单纯强调语言符号系统的教学,从事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的学习既包括语言符号系统的学习,也包括文化知识系统的学习。忽视文化知识,就不会真正学好一种语言。

当前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尽管经以前重视文化因素,但重语言轻文化的也为数不少。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在英语国家并不能应付自如,甚至在与英美人士交际时笑话百出。比如,英美人士说:“ That's a beautiful senater you're wearing”(你穿的毛衣很漂亮。)中国学生错误地回答为:“Oh , no , I've had this ugly old thing for years.”(不,不漂亮。这件难看的毛衣我已穿了多年了。)正确的回答应为:“Thank you. My monther knitted it for me several years ago.”(谢谢。它是我母亲几年前给我织的。)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或叫“文化冲击”。对这些语句,不能单用语法结构分析来学习理解,而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前景和语言使用能力。正如胡文仲先生所言:“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致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

二、学习英语国家文化要始终与学习英语紧密相连,做到有机结合

强调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否定语言符号系统学习的重要性。而是要把学习文化与学习语言有机结合,即学习文化时不忘学习语言,学习语言时不忘学习文化。文化与语言本来就是不可分的。“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才能一箭双雕,取得最佳效果。”

一些同学在学习英语国家地理时,不愿意花气力去练习发准、发好地名、山脉、河流等名称的读音,也不愿意花气力去记住它们的拼写。这些都不利于文化和语言的学习。因为这些词在英语国家每天都在大量使用,就像中国人使用“北京”、“长江”、“泰山”这些词一样频繁。记不住这些词,或者发音不准确,都会影响听力和与英美人士的交际,所以既要掌握这些词的语言符号系统,也要掌握它们所蕴涵的地理知识,二者不可偏废。

三、要学好英语国家文化,一定要提纲挈领,抓住重点

英美文化知识浩如烟海,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教育、体育、风俗、习惯等等,作为一个学习英语的学生,不可能样样都通,面面开花。那么在英美文化的知识海洋里,如何才能抓住重点并兼学其它呢?

首先要明确英语文化中哪些才算是重点。杨藻镜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学术界一般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表层又称器物文化,多指有形的,可以感知的物质及精神产品,主要指食品、服装、器物、烟、酒、茶等的文化;中层文化又称制度文化,多指人际关系中的礼俗文化,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又称观念文化,如:人的价值观念、方式、社会心态、审美观念等。”要对表层文化、中层文化有感知和了解,这是理解深层文化的基础。除了课本上的内容,还要尽可能多涉猎一些相关的其他书籍、报刊、资料等,以扩大知识面。在此基础上,特别要注意深层文化的学习。善于归纳和总结,以点带面,高屋建瓴,既要掌握大量、广泛的英美文化信息和资料,也要能用正确的观点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学习英语国家文化,要善于使用比较方法

比较中、西方的文化,能帮助我们更加看清楚两种文化的差异,找出根源,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在学习英语国家文化时不能也不应该回避中西文化比较。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只要用正确的观点来指导文化比较,就会吸取西方文化中的有利成分,抵制和摒弃其不利的腐朽成分。这样,不但能加深对英美文化的理解,而且还能提高分析和批判能力。比如,对中、西方教育制度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西方较重视能力的培养,而中国则较注重知识的传授。

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例如比较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是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而英国则是君主立宪制。通过比较,研究其根源,我们就会更清楚地了解英美两国历史的发展,更清楚地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史。

正确地使用比较法能帮助我们了解中、西方的深层文化,能对西方文化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有助于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复习 篇9

关键词:社会文化环境;译者选词

Social-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

--A Comparison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

Abstract:This paper compares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 which were

produced in the 1930s and 1990s respectively. The purpose is to see how

social-cultural context works on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

Key Words: social-cultural context;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

一、翻译是一定社会文化框架内的决策过程。

尽管翻译活动包含了一系列的语言转换,但从本质上讲,它也是一项社会活动和心理活动。翻译之所以成为每个社会中必须的活动是因为它具有实用的功能。翻译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功能也不尽相同。因此,译者无法避免这样的问题:翻译什么、何时翻译、如何翻译以及为谁而翻译。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译者必须了解翻译的功能以及他/她所处的社会背景。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包括以下方面:文本的选择(即翻译的主题),翻译方法(是全文翻译还是部分翻译,采用归化抑或是洋化的手段),语言风格以及具体词汇的选择。因而,翻译是一定社会文化框架内的决策过程。译者的决策不仅仅取决于他/她的语言知识。其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正如巴斯纳特(Bassinet)和勒弗维尔

(Lefevere) 所说的:翻译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同样地,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它以特定的方式操纵着文学在该社会中所承担的功能(1)。

选择和决策在翻译中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任何关于翻译的理论都要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它们。事实上,许多翻译理论家都研究过翻译的选择和决策过程。有些翻译理论家强调决策过程的社会文化方面。例如,埃文-佐哈尔(Even-Zohar)(1981),

朗贝尔(Lambert)(1988), 图瑞(Toury)(1981)指出目的语文化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学体系影响选择原文、翻译顺序和总体的翻译策略。“译者的选择事实上可以用社会认可、社会约束和社会禁忌来解释,有时候也可以用法律和禁令来解释”(2)。另外一些翻译理论家,例如威尔斯(Wilss)也提到,除了心理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影响着译者的选择过程。他认为有些原文元素难以用认知理论加以解释,这说明翻译的决策过程类似于心理学上的刺激-反应现象,有些刺激得到了人们的注意而另一些则未被人注意到(3)。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人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译者很难避免主观性的决策。

二:社会文化环境与译者的选词

译者并非在一种理想化或抽象的情形下运作,各个时期译者的选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译者选词的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原语中某个概念在译语中可能会有不止一种解释,上下文是译者决定取舍时的关键参照因素,但除了语境之外,社会文化环境也会影响译者的选词。纽马克曾指出:“两个文本可能描述同一场战争或爆动或争辩,但(作者)

所使用的语言……可能代表不同的观点。”(4)

本文比较了《简爱》的两部中译本,它们分别诞生于30年代(由李霁野译)和90年代(由黄源深译),比较的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如何作用于译者的选择的。作者主要比较了两部译本的语言特色,从中可以管窥出社会文化环境对译者选词的影响。在此,译者的选词指译者对原文中某个特定词语的诠释,即译者是如何选择特定的目的语词汇来解释原文中某个特定概念的。通过比较,作者发现李译本中包含较多意识形态含义较浓厚的革命性词语,例如“反抗”、“斗争”、“革命”等词多次出现在译文中,相比较而言,黄译本的语言总体上则平和的多。通过比较两译文的文字,可以看出李和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原著Jane

Eyre 的。李译本从政治的角度来解读Jane Eyre,而黄译本则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解读原文的。现举两段文字的翻译加以说明。

原文:

I continued the labors of the village school as actively and faithfully

as I could. It was truly hard work at first. Some time clasped before,

with all my efforts, I could comprehend my scholars and their nature. Wholly

untaught, with faculties quite torpid, they seemed to me hopelessly dull;

and at first sight, all dull alike: but I soon found I was mistaken. There

was a difference among them as amongst the educated; and when I got to

know them, and they me, this difference rapidly developed itself. Their

amazement at me, my language, my rules and ways, once subsided, I found

some of these heavy-looking, gaping rustics wake up into sharp-witted girls

enough.(Volume III, chapter VI)

译文:

我尽力忠实积极地继续乡村学校的工作。一上来确是艰辛的工作呵。我费劲全力,过了些时才了解我的学生和她们的天性。她们全没有受过教育,心智十分麻木不仁,在我看来,是笨得没有希望了;上来一看,全是同样笨;但是不久我就发现我错了。她们之间有一种区别,就如同在受教育的人之间一样;在我渐渐了解了她们,她们了解了我的时候,这种区别就迅速显明出来了。她们对于我、我的言语、规律和习惯一不大感惊异,我发觉这些张着嘴的笨样乡下人中,有几个倒觉悟过来,成为十分伶俐的人了。(李译本p.451)

我继续为办好乡村学校尽心尽力,起初确实困难重重,尽管我使出浑身解数,还是过了一段时间才了解我的学生和她们的天性。她们完全没有受过教育,官能都很迟钝,我觉得这些人笨得无可救药。粗粗一看,个个都是呆头呆脑的,但不久我就发现自己错了。就像受过教育的人之间是有区别的一样,他们之间也有区别。我了解她们,她们也了解我之后,这种区别便很快不知不觉地扩大了。一旦她们对我的语言、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再感到惊讶,我便发现一些神态呆滞、目光迟钝的乡巴佬,蜕变成了头脑机灵的姑娘。(黄译本 p.336)

原文描述了简爱作乡村女教师的一段心理路程。李译本用了这样的词汇:“……一上来确是艰辛的工作呵……她们……心智十分麻木不仁……笨得没有希望了;……不久……我发觉……有几个倒觉悟过来……”。这段文字中的“心智十分麻木不仁”和“觉悟”以及其它段落中的相关词语给读者这样的印象:原小说主人公简爱是一个有着高度觉悟感的革命者,她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并解救那些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和尊严的可怜的乡下女孩。“一上来确是艰辛的工作呵”暗示了简所作的解救工作实在不容易,“心智十分麻木不仁……笨得没有希望了”这句话暗示了简恨其不争的心理,“觉悟过来”

暗示了简对自己工作成效的欣慰之情。

而黄译本则是这样说的:“……起初确实困难重重,……她们……官能都很迟钝……笨得无可救药。……但不久……我便发现……乡巴佬,蜕变成了头脑机灵的姑娘。”这段文字似乎只是描述了一个乡村女教师对其学生的感情,言语中流露出教师对一群“官能都很迟钝”的学生转变成“头脑机灵的姑娘”的由衷的高兴。这种情感并没有暗示任何的关于阶级斗争的含义。

两译文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源于两译者的选词。就此段而言,我认为黄译本似乎更接近原文。通读原文,作者用了很多的笔墨描写简爱与罗斯特先生之间的爱情,作者对主人公简的恋爱心理更是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从原文看,简作乡村女教师一方面是为了生计,更是为了强迫自己忘却对罗切斯特的爱情,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一个深陷于爱情烦恼中的女子大概不会有精力去考虑拯救别人灵魂的责任感,所以译本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解读原文应该更接近原著本意,正如奈达所谓的让“译本在译文读者中产生与原著在原文读者中相同的效果”。从简的角度讲,她会很自然地将这些农村学生与以往教过的学生作一比较,起初她发现了乡村女学生的“torpid

faculties” and “dull nature”。根据《朗曼当代英语辞典》的解释,“torpid” 的意思是“inactive, slow,

lazy, lacking in strength”, “faculty”的意思是“the power or ability to do something

particular”, 因此,“torpid faculties”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乡村女学生学习反应能力较慢,“dull”应该被理解为“uninteresting”。此外,简说这些乡村学生最终“wake

up into sharp-witted girls enough”。在这里,“wake up”是一种暗喻用法,对简来说,这意味着这些乡村女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了。无论是英语辞典还是原作者都无意给这些词语加上任何意识形态含义。但是,在李译本中,

“torpid faculty”变成了“心智十分麻木不仁”,“wake up”变成了“觉悟”,这些汉语词汇至少给一部分中国读者这样的暗示:她对这些乡村女学生怀着既爱又恨的心理,爱她们是因为她们是她的姐妹,恨她们是因为她们尚未有为了自己的权利而斗争的意识。

李霁野不可能不理解原词的意思,他对这两个短语的翻译显然是有意的误译,也就是说李霁野有意篡改了原作者的意思。他的这种误译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人民正在与旧的社会制度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为的是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当时的文学作品,包括翻译作品,大都是为了服务于这一革命目的。当时的许多作家和翻译家都用笔作为革命的武器,唤醒中国民众的灵魂,使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行列中来。鲁迅先生是这一运动的领袖,他的许多文学作品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李霁野作为鲁迅的追随者和亲密朋友,深受先生的影响,以至于在翻译关于描写农村人的段落时,也模仿先生描写农村人士所用的典型用语,选择了诸如“心智十分麻木不仁”和“觉悟”这样的词汇来翻译原文中毫无意识形态意义的词语。30年代所产生的许多译作中都包含了相当多的诸如“觉悟”、“革命”、“反抗”之类的词汇,这足以证明当时的政治环境对译者选词的影响。

黄源深将“torpid faculty”译成“官能都很迟钝”,“wake up”译成“蜕变”,黄对这些词汇的解释符合90年代中国读者的情趣。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蓬勃发展时期,人们渴望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假如黄源深的译本也将“torpid

faculty”译成“心智十分麻木不仁”,“wake up”译成“觉悟”的话,读者可能会问:“这个翻译是什么意思?难道一场新的阶级斗争要来了吗?”

下面一段的翻译也说明了两译者在选词方面的差异。

原文:

I have not yet said anything condemnatory of Mr. Rochester’s project of

marrying for interest and connections. It surprised me when I first discovered

that such was his intention: I had thought him a man unlikely to be influenced

by motives so commonplace in his choice of a wife; but the longer I considered

the position, education of the parties, the less I felt justified in judging

and blaming either him or Miss Ingram, for acting in conformity to ideas

and principles instilled into them, doubtless, from their childhood…(volume

II, chapter III)

译文:

对于罗契司特先生要为利益和关系而结婚,我还没有说什么责难话哩。我首先发觉这是他的心意时,我很吃惊:我以为在选择妻子上,他不是一个被这样普通动机所影响的人;但是我越思量双方的地位、教育等等,我就越觉得我没有理由来批判或者骂他或她,因为无疑他们是按照童年所灌输的观念和原则行事的……。(李译本:p.25)

对罗切斯特先生从个人利益和亲属关系考虑的婚姻计划,我至今没有任何微词。我初次发觉他的这一打算时,很有些诧异。我曾认为像他这样的人,在择偶时不会为这么陈腐的动机所左右。但是我对男女双方的地位、教养等等考虑得越久,我越感到自己没有理由因为罗切斯特先生和英格拉姆小姐按无疑在童年时就灌输进去的思想和原则行事,就责备他们。(黄译本:p.171-172)

在以上两段译文中,译者对“blame”一词的翻译有较大的差异,李霁野将它译成“‘批判’或‘骂’”两个词,而黄源深则将它译成“责备”。 根据《朗曼当代英语辞典》,“blame”一词的英文解释是“to

consider (someone) responsible for something bad”。如上面一段中的“torpid faculty”和“wake

up”一样,“blame”这个词在英文中也是中性词,它没有任何的意识形态含义。但是,李霁野选择了“批判”和“骂”这两个词来诠释“blame”。这两个汉语词暗示着强烈的“仇恨”色彩,“批判”这个词在当代中国读者心目中是和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的。“骂”也是一个感情色彩分明的汉语词汇。从简的角度讲,尽管她和罗切司特之间存在身份和地位的差异,但是两人却深深相爱着。在原著中,不管她和罗切司特在一起的时候还是彼此分开,她对罗切司特的爱情始终未变,她从没有恨过他。她对英格拉姆小姐的感情一直很复杂,一方面,她嫉妒英格拉姆小姐,因为英格拉姆小姐不但美貌而且富有。另一方面,她又发现英格拉姆小姐性格中虚伪的一面,“Her

mind was poor, her heart barren by nature”. “She was not good; she was

not original: she never offered, nor had an opinion of her own”. 换句话说,像英格拉姆小姐这样的女子是抓不住罗切司特的心的。所以,在她的心灵深处,简对她的情敌充满了蔑视,因为她认为自己比英格拉姆小姐聪明。简曾经在教会学校受过严格的礼仪训练,之后作过教师,她是一个懂得自尊自爱的人,她决不会让“批判”和“骂”这样的字眼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此外,很难想象一个恋爱中的女人在谈到她的爱人时会用“批判”这样的字眼,从以上分析来看,黄源深的选词似乎更接近原文含义。

考虑到李霁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他在翻译“blame”一词时的选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国内存在尖锐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为了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与资产阶级进行英勇的斗争,在当时,“批判”一词是挂在农民和工人阶级口头的常用词,而

“骂”则是当时的工农阶级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策略之一,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李霁野在翻译Jane Eyre时很自然地就让简变成了一个中国无产阶级,而罗切司特先生和英格拉姆小姐则变成了中国的资产阶级。也正因为此,译者在翻译时决不会发现他在遣词造句

中的不合适。

三:结束语

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词汇的大相径庭的解释说明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影响着译者的选择。译者通常是带着某种预想或偏见走近原文的,而这种预想或偏见正是译者政治倾向的反映,译者的政治倾向可以解释为什么译者会有意将原文中的一个中性词解释成译文里具有明显政治倾向性的词汇,甚至有时候原文中的同一个词在译文里也会有完全相反的含义。

注释:

(1) “Translation reflects a certain ideology and poetics and as such manipulates

literature to function in a given society in a given way” (Bassinet & Lefevere

1992:xi).

(2)“The translator’s options can indeed be explained by social recommendations,

restrictions, taboos, but sometimes also by laws and prohibitions (Lambert

1994:19, cited in Wilss 1996:182)

(3) “The question of why a textual element fails to take on a cognitive

structure opening the way for decision –making is analogous to the question

of why some stimuli are attended to and perceived, while others go unnoticed”(Wilss,

1996:189)

(4) “Two texts may describe a battle or a riot or a debate, stating the

same facts and figures, but the type of language used…may be evidence of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Newmark 1988:12)

参考文献:

1. Bronte ,Charlotte Jane Eyre [Z] 黄源深 《简爱》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2. Bronte ,Charlotte Jane Eyre [Z] 李霁野 《简爱》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3. 王晓元 “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 [J] 《中国翻译》 (2):10-13

4. 许钧,穆南(Mounin) “关于翻译理论研究的几点看法” [A] 许钧,张伯然 《翻译论集》 [C] 南京:译林出版社 46-54

5. Bassinet & Lefevere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C] A Coursebook[C]

London: Routledge 1992

6. Gentzler,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7.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1988

8. 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J] 《外国语》 (3):

29-33

9. Wilss, Wolfram.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ranslation Behavior [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作者简介:

张萍,女,硕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翻译文化学,翻译教学

地址2100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出国英语培训中心。

Name: Zhang Ping(F), MA degree of translation. Lecturer a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cademic Interes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Address: English Language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10016

Tel: 025- 4891681

e-mail: zhangp@nuaa.edu.cn

论文题目:

社会文化环境与译者的选词

--对《简爱》两种译本的比较

Social-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

上一篇:高一学生开学讲话稿下一篇:誓师大会家长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