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招聘会有感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摩招聘会有感(共11篇)

观摩招聘会有感 篇1

这周周六我们进行了观摩大学生招聘会社会实践活动。已是三月份,仍有大学生尚未找到工作。一次又一次投着简历,又一次又一次被拒绝,他们中有很多不被社会看好的90后,但是西装革履的他们不再是张扬、稚嫩、甚至颓废,他们脸上写满了茫然、无奈与沮丧。这难道是“90前”的人们想要看到的吗?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依旧充满活力,才应是90后的我们。

在招聘会现场,可谓是人山人海,但是似乎还比不上初中时“在规定时间购买规定教辅”的密度大。看来,待就业的大学生数量还是巨大的,这也是大学扩招的必然现象。仅2012年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就有680多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了,就业问题依旧严峻。而当他们尽力将自己推销出去时,另外一些精英们已经忙于工作了。他们可以不用为工作发愁,可以不用为生活过多担忧,他们甚至可以有选择地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当一些人可以通过“拼爹”求得一份好工作时,他们同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实力得到同样的工作,甚至可以很快升迁。在这个“拼爹”时代,我依旧相信实力可以证明一切。

采访了几位求职大学生,他们的经历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帮助。有两位是读文科的,他们说理工科的会比较容易就业。他们说大学的成绩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无所谓”,成绩以及获得的一些奖学金在求职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也提到要尽量多学些知识,毕竟工作有可能专业不对口,要逐渐完善自己。在学习之余,我们还要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校内、校外的活动都可以锻炼我们的能力。对他们来说,求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们不断受挫,不断完善自己,不断修改着自己的简历。他们说选专业只关注就业,应结合自己的爱好,毕竟没有人会干一辈子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在选择专业之前,一定要对其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否则就有可能中途开始不喜欢,开始堕落。这些对我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观摩招聘会有感 篇2

最近,随同组教师参加了一个教学观摩活动。课堂上教师首先简单介绍了作者冰心,让学生初步明晰其为人与诗作“爱”的要义;然后,梳理了这首诗歌中的几个生疏和易读错、写错的字词;接着,让学生诵读诗歌,概括诗意;最后,教师总结全诗,引导学生运用适宜的事物表达真挚的情感。

这样的教学流程看似四平八稳,但是这样的教学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灵魂式的东西———文学的味道。单从本单元的教学总要求来看,“亲近文学”并没有在这节课里得以体现,这明显背离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回到文学教学的正道上,找回文学教学的味道呢?

一、比较式诵读,引导学生初步品析文学之味。

任何作品的赏析都是由诵读开始。但是在具体过程中,不少教师要么是任由学生自主诵读,要么仅仅满足于音频范读。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前者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诵读的问题,后者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

在诵读方面,比较式诵读是可取的方式。第一种诵读,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诵读的比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将各自真实的文学诵读状态原生态地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真实记录学生的诵读情况,特别是错误的地方;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比照自己与老师之间诵读的差异,教师重点纠正学生诵读错误点。第二种诵读,是学生与音频材料之间的比较。音频中的诵读大多由专家录制的,一般较为标准,教师要组织学生倾心听读,在比较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反复听读、跟读的方式,最终学会契合文学节奏的诵读方法,读出文学的味道,进而喜欢上文学诵读和鉴赏。

二、探究式精读,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学之义。

如果说比较式诵读仅是从浅表层面理解诗歌的话。那么,探究式精读则是更深层级的鉴赏,是进入文学殿堂的深度体验。

首先,应引导学生探究冰心选择纸船作为情感寄托物的原因。通读全诗,可以发现叠纸船是作者在当时情境中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那时,她远离家乡、母亲,孤身一人去海外求学。在船上,她关联性地想到了用儿时叠纸船的方式寄托自己复杂的情感。另外,作者选择的纸船都是很小的,就像当时的她一样是孤弱的、处于旅途的风雨飘摇之中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纸船与作者重影,这两者之间是相似的,甚至可教育学生将其画上等号去理解。

其次,对本文主题的探究。有的教师直接引导学生从这首诗歌的副标题“寄母亲”中获取启示,得出思念母亲这一主题。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鉴赏、解题指导意义。但是,对主题内容丰富性的理解,就可能因为这种快捷而“流失”了众多有效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到对母爱的讴歌,本文表面是在抒写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实则内蕴着母亲对自己女儿的眷念之情。其实,这个是比较好理解的。女儿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爱她;母亲能够在梦里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是因为她白天一直在牵挂着远行的孤女。于是,从这两个角度就可以解析出母爱的主题。如果仅有母爱主题,这首诗歌似乎就显得单薄许多。教师可引导学生研习冰心叠纸船,希望其入母亲的梦这个系列活动。从常理来看,这是不现实的,是一种虚妄的幻象;但从心情来看,这是童真的体现,正因为这种童真使得诗歌的表达具有了想象的张力,使得情感的表达既真又幻,使得母爱主题的深沉性得以巧妙彰显。

三、交流式悟读,引导学生多维碰撞文学之光。

每一个学生对诗歌文本的解读都是有局限性的。有人的理解处于浅表层面,有人的理解比较深刻,有人的理解比较片面,有人的理解比较全面。对于文本解读,每一个学生乃至其与教师的交流式悟读是不可缺少的。只有经由多层级的思维、思想碰撞,文学之光才会灿烂,深入人心。

第一种交流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当前文学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少有深度研习文本的好习惯,大多满足于一次性的阅读与理解。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潜心于咬文嚼字的工作。

第二种交流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这是客观事实。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表达自己对诗歌文本的理解。

第三种交流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对诗歌文本的理解自然要高出学生一个层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显得相当必要。在具体操作时教师不可过早地表露自己的观点,不然会出现“一言堂”现象,学生会处于教学的弱势地位,习惯性地生硬地接受教师的观点。

冰心《纸船》教学观摩有感 篇3

这样的教学流程看似四平八稳,但是这样的教学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灵魂式的东西——文学的味道。单从本单元的教学总要求来看,“亲近文学”并没有在这节课里得以体现,这明显背离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回到文学教学的正道上,找回文学教学的味道呢?

一、比较式诵读,引导学生初步品析文学之味。

任何作品的赏析都是由诵读开始。但是在具体过程中,不少教师要么是任由学生自主诵读,要么仅仅满足于音频范读。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前者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诵读的问题,后者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

在诵读方面,比较式诵读是可取的方式。第一种诵读,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诵读的比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将各自真实的文学诵读状态原生态地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真实记录学生的诵读情况,特别是错误的地方;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比照自己与老师之间诵读的差异,教师重点纠正学生诵读错误点。第二种诵读,是学生与音频材料之间的比较。音频中的诵读大多由专家录制的,一般较为标准,教师要组织学生倾心听读,在比较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反复听读、跟读的方式,最终学会契合文学节奏的诵读方法,读出文学的味道,进而喜欢上文学诵读和鉴赏。

二、探究式精读,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学之义。

如果说比较式诵读仅是从浅表层面理解诗歌的话。那么,探究式精读则是更深层级的鉴赏,是进入文学殿堂的深度体验。

首先,应引导学生探究冰心选择纸船作为情感寄托物的原因。通读全诗,可以发现叠纸船是作者在当时情境中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那时,她远离家乡、母亲,孤身一人去海外求学。在船上,她关联性地想到了用儿时叠纸船的方式寄托自己复杂的情感。另外,作者选择的纸船都是很小的,就像当时的她一样是孤弱的、处于旅途的风雨飘摇之中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纸船与作者重影,这两者之间是相似的,甚至可教育学生将其画上等号去理解。

其次,对本文主题的探究。有的教师直接引导学生从这首诗歌的副标题“寄母亲”中获取启示,得出思念母亲这一主题。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鉴赏、解题指导意义。但是,对主题内容丰富性的理解,就可能因为这种快捷而“流失”了众多有效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到对母爱的讴歌,本文表面是在抒写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实则内蕴着母亲对自己女儿的眷念之情。其实,这个是比较好理解的。女儿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爱她;母亲能够在梦里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是因为她白天一直在牵挂着远行的孤女。于是,从这两个角度就可以解析出母爱的主题。如果仅有母爱主题,这首诗歌似乎就显得单薄许多。教师可引导学生研习冰心叠纸船,希望其入母亲的梦这个系列活动。从常理来看,这是不现实的,是一种虚妄的幻象;但从心情来看,这是童真的体现,正因为这种童真使得诗歌的表达具有了想象的张力,使得情感的表达既真又幻,使得母爱主题的深沉性得以巧妙彰显。

三、交流式悟读,引导学生多维碰撞文学之光。

每一个学生对诗歌文本的解读都是有局限性的。有人的理解处于浅表层面,有人的理解比较深刻,有人的理解比较片面,有人的理解比较全面。对于文本解读,每一个学生乃至其与教师的交流式悟读是不可缺少的。只有经由多层级的思维、思想碰撞,文学之光才会灿烂,深入人心。

第一种交流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当前文学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少有深度研习文本的好习惯,大多满足于一次性的阅读与理解。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潜心于咬文嚼字的工作。

第二种交流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这是客观事实。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表达自己对诗歌文本的理解。

第三种交流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对诗歌文本的理解自然要高出学生一个层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显得相当必要。在具体操作时教师不可过早地表露自己的观点,不然会出现“一言堂”现象,学生会处于教学的弱势地位,习惯性地生硬地接受教师的观点。

为人师者应该遵循学生的知能基础,遵循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鉴赏规律,引导学生读出文学味、品出文学味、喜欢文学味。

观摩招聘会的感想 篇4

学号:10063126

观摩招聘会的感想

我是在电脑上看的记录型招聘会,所以都是没有太大的亲身感受,但是多多少少有点触动。

一般公司在招聘的时候都会详细介绍公司的一些基本状况,如部门设置、工作环境、薪金水平、福利制度等。接下来则是投递简历。投简历必须简介完整,尽量将自己的优点都写上,尽可能的真诚直接明了。

初试为笔试,大都是这样的。先是“性格取向”考试,然后是专业考试,要求自己的专业知识多少懂点,不然一点都不会,人家要你又有什么用。笔试的时候不要太紧张,别的来应聘的不见得有多轻松,要学会放松。

到面试环节。参加面试,根据前辈高人的指点要先做做“功课”。可以上网狂看面试技巧、面试指南、面试须知等应聘知识和技巧,然后总结出心得:首先要穿着整洁、大方,时刻面带微笑;其次是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自信;再次是要有礼貌,举止端庄;最后一点就是要对你应聘的公司有所了解。

面试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被要求用英语自我介绍一下,对此事必须先有所准备,可以将英文自我介绍背的烂熟。接下来的时间考官问的可能都是一些生活类的话题,像“你有没有男朋友?”“准不准备考研?”“你要求的薪金水平?”“你对我们公司的看法、建议”等,之间偶然夹杂着几个简单的专业问题,尽量放轻松,感觉就像在与他聊天一样。回答的时候以事实为依据加上才学来的面试技巧将这些问题一一作答。

求职心得是招聘会负责人介绍的,我吸取摘录了下:

第一,一定要重视校园招聘会,特别是非名牌高校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得到尊重,绝对不会听到在社会招聘会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请你们排到前面来,其他学校特别是普通高校的学生请让一让”的声音。还有就是进入高校的公司都是经过校方审查过的,可信度比较高,不容易上当受骗,而且参加校园招聘还比出外招聘节省时间和金钱。

第二,面试前的“功课”一定要做好。要懂得面试的基本技巧,还要了解应聘的公司等。

第三,面试时要有绝对自信。自信在关键时刻能让自己规避缺点,发扬优点。

第四,面试时不管回答什么问题,都应该围绕着我能为公司做些什么来回答,让他们充分相信你有能力为公司创造价值。

优质课观摩有感 篇5

那天观摩学习了两节课,觉得受益匪浅。我就观摩浅谈感受。

那是两个不同的教师,同时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但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老师只是作为辅助。前一个老师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而吴老师采用的是另一种方法,即是独立学习模式,他们各有各的优势,只为孩子们能通过自己或者小组讨论学到新的知识。

在教学新的内容时,老师们紧紧联系实际生活,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让数学为生活服务,同时也让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明白学好数学是非常的必要。吴老师的课真的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她不急于得到想要的结果,而是鼓励孩子们大胆去想,去思考,在她的课上,孩子们永远是主角,我想孩子们也享受着一直当主角的快乐。

主题班会观摩有感 篇6

参加了主题班会优质课观摩活动,我印象深刻的是公园小学的老师肖红的《我读书我快乐》,和来自太湖县中心小学徐燕老师的《让爱住我家》。两节主题班会课,让所有听课教师都眼前一亮。尽管当天的活动会场很拥挤,可是观课的老师很多。这两位老师前期准备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对班会课内容精心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活动方案设计合理;精心制作了课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课堂中采取讲故事、模拟比赛、自我评述等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可视、可听、可读现实的情景感染、震撼学生的心灵,避免了空泛乏力的说教,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受教育;在知识得到丰富的同时,情感也得到了升华,能力更是得到了提高,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让在场的老师听得津津有味。

肖红老师的《我读书我快乐》这堂主题班会课,设计很独到,一开始白板投放大量的书籍插图,让孩子们观插图说书名,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争强好胜的本性,一个个争的面红耳赤,课堂气氛极其活跃。这从另一面也反映了学生们平时阅读的量也很大,面很广。气氛调动起来之后,肖老师通过分小组答题比赛来将活动推向高潮,这其中肖老师用了不同类型的题型,让学生小组合作抢答。在这个过程中,既考验了孩子们的知识能力,又考验了他们的小组合作能力,在整个的比赛过程中,连听课的老师都积极的答题。肖老师还注重了不时的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照顾得和周到。学生答题的热情也更高涨了。紧张的答题结束后,肖老师请同学们来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书,可以自由畅谈,这让孩子们的交流又达到一个顶峰,孩子们纷纷举手,都来推荐自己的爱书。让我们这些在一旁听课的老师非常感动。因为当肖老师问孩子们都是用什么时间看课外书的时候,孩子们是这样回答的,“午休呗,老师”。“下课的时候.......”.“还有作业写完的时候。。”等等。伴随着孩子们那激动的话语,我们明白了孩子们已经懂得了读书让他们很快乐。肖老师的这堂主题班会课在一中轻松愉快和不漏痕迹的教学中,让孩子们领悟了读书的乐趣,很成功。

再来说说来自太湖县的徐燕老师,徐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准备非常充分,环节紧凑,层层升入,一气呵成啊!徐老师先用用自己一家的照片,引起了同学们的观赏兴趣,也消除了自己和学生们之间的陌生感,孩子们争着回答。紧接着徐老师通过“爱的分享”“爱的清单”“爱的辨析”“爱的告白”“爱的宣言”这几个环节,展开了这堂主题班会课,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爱的清单”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很自然的在徐老师的引领下,用二,三个字写出了平时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虽简单却让孩子们明白了父母的爱机包含在这些琐碎的小事中。最使我震撼的是徐老师的一个动作设计,在观看了一段妈妈教孩子走路的视频后,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让他们全体起立,右转,弯腰手触地,保持1分钟,就这样1分钟后孩子们纷纷说腰酸背痛。我想徐老师的要的效果达到了,不用再说,孩子们已经感悟到父母的不容易。“嘿,真精彩!”我从心底喊出来!在“爱的告白“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很快的将自己此时此刻最想告诉父母的话语写在了爱心卡上。我想此时是他们心里一定有很多的话语想要对自己的父母说吧。总之,这堂课不仅仅是给孩子们上了一课,也给我上了一课。让我对自己的教书生涯又增添了一份动力。

老师们,孩子良好的人格塑造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的德育教育更是重于泰山,不仅给予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更应善于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及

听探究性观摩课有感 篇7

一、充分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改变了以往被动学习的方法,能让学生快乐、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三位老师都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尤其是王晓芳老师执教的《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更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比如:在毫米的学习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感觉到自己已知道的单位名称已不能表示目前的长度,必须出现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才能表示时,王老师没有直接出示“毫米”这一单位,而是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这个比厘米小得单位藏哪了呢?”这就给孩子们起到了一个引导作用,孩子在这样的引导下,探究的欲望被激发出来,继而出现了孩子们积极探究的场面。再比如:由宝英老师引导孩子们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时,孩子们分组探究、积极思考,用量、算、拼等各种手段探究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二、课堂上努力体现三个回归

(一)回归学生的基础知识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这几位老师都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当成一种学习的资源和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比如耿静老师和王晓芳老师在毫米的导入上都很注重孩子们原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出那么有吸引力的情景引入———孙悟空的金箍棒到底有多长!

(二)回归学生的需求

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充分调动、激发孩子们积极探讨的欲望。只有孩子们自己感觉到需要了,他们才会情不自禁地去研究。王晓芳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多一些。比如,让孩子们感觉到原来的单位名称已不能表示目前的长度,迫切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才能表示时,王老师才引出毫米的学习,这也就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三)回归数学活动。

这三节优质课中,教师都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三、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各种能力

(一)重视培养孩子们的估算能力

关注估算的教师越来越多了,但估算并不是光有理念就行的,要具体研究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做。我感觉王晓芳老师在这一方面做得特别出色,整堂课都始终关注孩子们估算能力的培养。一开始让孩子们用“心中的这把尺子”去估计,到后来的“心中的这把尺子越来越丰富了”,一直到最后“心中的这把尺子越来越准确了”,王老师用这种鼓励性的语言不断培养孩子们的估算能力!

(二)重视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和猜测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老师已经有这方面的意识,不断地给孩子们机会,可孩子们没胆量提和猜,所以目前迫切需要老师给我们孩子鼓励和支持。在这方面,由宝英老师充分做到了这一点。一上课就送给孩子们几句名人名言。比如“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等等。在导课中让孩子观看一个高三角到矮三角的演变过程,问孩子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孩子大胆发现问题,培养孩子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态的变化让孩子们发现三角的形状变了但三角形的内角和没变。在课题引出后,由老师设计让孩子们大胆猜测三角形内角和会是多少度,充分体现出由老师在努力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和猜测能力。

(三)教给孩子们获得知识的能力

古人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可见教给孩子们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然而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更注重了学生学什么,即知识的传授,而怎样学、用什么方法学却成了教学中的盲点。在由老师的课堂上可以学到怎样教给孩子们获得知识的能力。由老师通过一开始问题的引入到让孩子们自己动手量、算以及拼,得知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的整个研究过程也以板书的形式把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给孩子们展示出来了。提出问题———假设结果———方法验证———得到结论,这就是由老师教给孩子们研究问题的方法。我们的孩子们不仅仅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得到知识的方法。可见由老师在培养孩子们成长方面真的下了不少工夫!

观摩历史优质课有感 篇8

米超然

2011年秋,我有幸到洛阳外国语学校观摩了河南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通过听课,我近距离地领略到来自不同市县13位优秀教师各自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也让我从中发觉到了在课堂教学方面自身的浅薄与不足。虽然这13节课的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受。

一、教学设计显精妙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参赛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备课,所以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在朴实无华中体现着精妙,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几位教师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有的老师从导入到各知识点的讲解,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比如:杨艳老师所执教的《中外文明的和平交流》一课,就通过“忆文明——说文明——赏文明——论文明”四个环节,先对整节课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再通过展馆的三个展区,1、交流之条件——兼收并蓄铸盛唐;

2、交流之途径——陆海二路传文明;

3、交流之典型——争做使者创辉煌;层层展开使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读懂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新颖,内容清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郭旋老师在讲《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王朝的建立》时,先展示了秦长城、秦驰道、阿房宫、秦始皇陵兵马俑等一系列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秦朝是一个什么样的王朝?在这样的王朝下,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在这样的生活状况下,会发生什么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让孩子很自然的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还有开封市的苑梦丽老师在执教《民族团结》一课时,自己就穿了一件绣有牡丹花的衣服,在看服饰,猜民族时,衣服直接就当成上课的道具了,很吸引眼球。通过看图片,猜民族;看图片,猜节日;看图片,认乐器;看图片,识英雄等环节,让课堂氛围益发活跃,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见功夫

各位老师上课都能做到心中有课,心中有学生,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如濮阳的老师在讲《美国南北战争》时,提到南方虽战败,但由于林肯的仁慈,并没有严厉制裁那些叛乱者,还允许南方领导平等坐在桌子前协商投降事宜。突然,有一学生提出:既然林肯那么仁慈,为何还会遭到刺杀?这是不在设计之中的,但老师笑笑,首先夸了孩子,为自己思考准备了时间,然后回答了这个问题。彰显着课堂的真实性及教师的能力水平。

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执教老师每个人对教材的使用都是创造性的合理编配,更有着自己独特的实践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都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思考、探究、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每一位教师都注重对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和实际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间是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教学的。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而是学生在课堂中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些贯穿新理念的教学,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如借助材料展示,及时指导学生怎样提炼材料中的信息。例如靳莎莎老师执教的《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中,对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她就精心选择了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不但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而且还使学生的历史学素养得以不断升华。

情感教学的渗透,注重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同样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而王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以阿拉伯人和马可·波罗通过丝绸之路传播东西方文明为线索,让学生思考在E时代的今天如何争当世界文明使者?引导学生要立足现在,学好知识,合理巧妙的运用科学技术,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当世界文明使者。秦文超老师执教的《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以你从商鞅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品质为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做到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等。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我市张友军老师的《北伐战争》就是一例。

三、教师语言有魅力。

教师的课堂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语气亲切自然,教师情绪饱满、热情,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思维开阔活跃,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比如:“举起你的手,让我看到你的智慧与勇气”,等课堂语言随处可见。有的老师过渡语说得非常到位,使环节之间的衔接显得很流畅,比如“实力对比,图表说话”“口说无凭,材料为证”。还有提问形式新颖多样,如看服饰、认乐器、识英雄,情景再现,PK抢答等。

特别是付月丛老师的一节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八年级上册),他一边让学生观看视频,一边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加上一组组准确的数字把学生带回到长征途中,体验了长征之旅,领略了长征的艰辛与不易。后来她又将长征故事设计为六集讲述,语言凝练,抑扬顿挫,俨然是一位优秀的播音员。她那扣人心弦的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听完这样的课,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受,真是太精彩了!李主任的点评更是锦上添花。

李主任倡导我们的教学要实现“无缝链接”,一节课要自然、顺畅,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历史,学习历史知识,水到渠成。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有意义,不要刻意的设计一些花哨的教学环节。

通过听课我感受到要上好一堂课至少要做好这么几点:

一、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师的工作对象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些有思想有生命的孩子,课堂中的突发事件需要老师有一种冷静的头脑和处事不惊的态度。

二、必须要有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

三、教学设计要有意义,不要流于形式,比如“合作探究”,一定要在“需要”合作、“值得”探究的前提下进行。

四、尊重真实,给出正确知识。比如:“论从史出”,给出的材料一定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背景下能够得出结论。在我的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类问题,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有这样的练习:辛亥革命失败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参考答案是: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共产党的诞 生一课还没学习,要想让学生写出这样的答案,实在是勉为其难。所以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知识背景、重视学生体验,不要贴标签,要通俗化、具体化等。

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反思自己的课堂,怎样让课堂充满灵性,让课堂充满智慧,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想我今后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读书,使自身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读教学名著,读教改理念,读名师的文章向名师学习。

二是反思。教师个人的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教育成功贵在积累,所以我也要拿起笔,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悟,记录下自己成长的经历。

听观摩课有感 篇9

——李芳芳

这学期,我有幸听在福田小学听了几位数学教师的观摩课,受益匪浅。这些教师的课,设计精美,朴实自然,我被有经验的教师的精彩设计所折服,被课堂的情绪所感染。听了之后有以下-体会:

一、把自己当成学生,看这节课能否完全听懂。不要以为自己是教师,去听课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而是要认真聆听该教师的长处。我们常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回想自己以前上小学的数学课。现在上初中的课,真是不听不害怕,听了才更怕。原来这些骨干教师上课是那么生动,让人听了思路很清楚。才发现自己上课的若干不足。

二、听课后要说真话,不要说瞎话。我们去听老师的课,不要都说老师的好处,还要听到一些不足之处。看自己以后能在课堂上发挥得更好。才不失去听这节课的意义。这些老师的课为什么会这么成功呢?我想该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

三、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老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强调-教学反思,就像写一篇文章。多读几遍,才发现里面的许多毛病,如果要仔细追究,可能标点符号上的一个问号或者一个句号都值得研究。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强调言传身教。但也要注意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丰富自己课堂教学能力。课后回味评价很重要。他们都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加强回忆。注重学生互评,师生评价,给与肯定。我认为这样做是给学生的一种鼓励,一种加油的妙方。

五、授课者通过学生身边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然后自己得出结论。最后把新知变成能力。

六、授课者教态自然,语言很自然,鼓励、评价学生的语言恰如其分,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七、课中精讲多练,老师们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动脑,动口说,动手做,学中玩,玩中学,非常适合孩子们的特点。对一些较困难的问题,又在适度的情况下,开展小组活动,并且老师能提出既明确又具体的要求,讨论有目的,说话有依据。用一个老师的话讲,向45钟要效率。课堂上老师们的应对能力强,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能及时准确地排除解决。他们的课堂教学,一言一行,就像是一面镜子,自己 在时间的把握上与他们的差距很大,要在短暂的一节课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必须认真学习。

此次听课,使自己学到了其他老师的长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今后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完善教学艺术,提高效率,必须不断地“充电”,不断探索!

这学期,学校开展了人人公开课,我也有幸听了几位教师的公开课,受益匪浅。这些教师的课,设计精美,朴实自然,我被有经验的教师的精彩设计所折服,被课堂的情绪所感染。

一、上课教师的课前提问、课前小游戏拉近了师生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上课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

三、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老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上课教师在教学中有的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

五、授课者通过学生身边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然后自己得出结论。最后把新知变成能力。

六、授课者教态自然,语言很自然,鼓励、评价学生的语言恰如其分,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七、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完善思维。听几位教师的数学公开课,使我亲眼看到他们各自的教学艺术风采,深深地感染了我,鼓舞了我。通过他们的课堂教学,让我看到老教师认真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启迪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有了一点感悟。

1、课前精心预设,老师们在课前都以与本节课有联系有情趣的故事与学生非常和-谐的交流,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内心有一种亲切感。课前准备得充足,学生的水平,实际经验等都能做到充分的估计预料。

2、课中精讲多练,老师们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动脑,动口说,动手做,学中玩,玩中学,非常适合孩子们的特点。对一些较困难的问题,又在适度的情况下,开展小组活动,并且老师能提出既明确又具体的要求,讨论有目的,说话有依据。整个课堂上,充分利用45分钟。课堂上老师们的应对能力强,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能及时准确地排除解决。他们的课堂教学,一言一行,就像是一面镜子,自己在时间上与他们的差距很大,要在短暂的一节课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必须认真学习。

3、课后回味评价很重要。他们都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加强回忆。注重学生互评,师生评价,给与肯定。我认为这样做是给学生的一种鼓励,一种加油的妙方。

观摩招聘会有感 篇10

一、信息交流的渠道

体育教师在参加教学能手比赛中最关心比赛的结果。但是最近几届的江苏省体育教学能手比赛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却越来越关注信息交流了。这是因为江苏省在每次教学比赛中均邀请了来自全国典型地区的专家, 教师们通过专家讲评, 既可以了解不同专家的不同观点, 也可以从中发现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动态, 对每一个教师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江苏省有一个值得推崇的做法, 这就是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参加讲评。本次教学能手比赛的讲评中, 就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师范大学的教授。有人说, 体育课程改革分南派和北派, 其实, 体育课程改革的学术观点如按南北划分是没有道理的。在不同的研究领域, 区域的划分有特定的标准, 如以气象学为标准, 秦岭淮河以北是北方, 秦岭淮河以南是南方;如研究经济发展水平, 南北划分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经常提的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学科理论应当怎样划分呢?本人认为, 无论是南北还是东西, 均没有本质的区别。有人会说,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体育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体育应当有所不同, 而且气候条件的不同, 南北的体育也会有所不同, 但是, 应当指出的是这些不同对于课程改革来说, 是非本质的区别, 因为我国的体育是在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下运转, 我国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依据的是同一个课程标准。

但是, 专家们尽管研究着相同的领域, 但其学术观点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这是因为各位专家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因此, 这些不同并非是东、南、西、北区域造成的, 而是学术背景的不同造成的。实际上, 体育课程改革所要研究的问题也应当分分类, 有些重大的问题需要统一思想, 有些问题本身就可以用不同的途径来实现, 保留不同的观点不会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 反而能拓宽思路。

本次比赛能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来点评, 有利于学术观点的交流, 有利于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达到思想的统一, 更有利于指导实践, 推进课程改革;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点评, 就会产生观点的碰撞, 这种碰撞可以启发新的思考, 发现新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方法和途径。更多的专家讲评尽管各有特色, 但可以按不同的视角解决同样的问题, 或以同一视角解决不同的问题, 在这样的条件下, 思路越多,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越多, 如此看来, 专家的观点越是缤纷多样, 越对课程改革的进展有利。

二、“多一点”和“少一点”

“多一点”和“少一点”看来是一种数量的变化, 但从数量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发展的一种趋势, 从而可以从中找出一些有益的启发。毛振明教授在点评中提出了不少“多一点”和“少一点”的看法, 以下几点都是笔者代为归纳的, 不妥之处应由本人负责了。

第一, 中年教师的参与少了一点。本次教学能手比赛的绝大多数均是年轻选手, 这是和过去有很大差别的一个特征, 对于培养新人来说显然是有必要的, 但是中年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少了中年教师的参与, 不利于中年教师教学经验的学习与传承。

第二, 学生站着不动的时间多了一点。为了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往往力求把动作要领讲得清楚一点、详细一点, 因此学生站着不动的时间也往往多了一点。为什么不能精讲多练呢?为什么不能采取边讲解边练习呢?对动作的要求为什么不能考虑逐步提出来, 而是非要采用一次讲完呢?

第三, 音乐进课堂多了一点。随着健美操、舞蹈等进入到体育课堂, 音乐也随之进入了体育课, 这是值得提倡的。但现在有一种倾向, 好像音乐进课堂是一个普遍性的要求, 音乐成了运动的背景条件, 就是打球、跑步也用音乐伴奏, 实际效果如何呢?

第四, 服饰和道具花了一点。在体育教学中, 为了表现其光彩夺目, 因此教师在服饰和道具的形象和色彩上下了工夫。有一些服饰和道具和课的内容密切联系, 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但有一些服饰和道具和课的内容关系不大, 存在着单纯追求形式的缺陷, 缺少简洁和实效。

第五, 教学方法繁了一点。教师往往按照书本上提出的教学步骤, 一步一步地教给学生。但实际上, 学生已经会的就没有必要再教了, 例如, 小学生已经玩过跳山羊了, 助跑踏跳在已会的条件下, 我们的教学还要从助跑踏跳教起吗?

第六, 课的结构死板了一点。新课改后, 课的结构有了变化, 但从能手比赛的课中可以看到, 课的结构无论怎么变化, 有一点是少不掉的, 这就是每节课结束前都要有放松运动。实际上, 作为运动训练课, 由于负荷大, 训练后放松理所当然, 但对于运动负荷较小的体育课, 就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有放松运动。

三、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体育教师感到为难的地方有多处, 其中如何评课就感到有一定的困惑。第一, 课的质量涉及到多种因素, 怎样才能归纳出反映课的质量的综合性因素, 因素多了就会烦琐, 因素少了又说明不了问题。第二, 对体育课质量的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的主观因素明显, 不易显示客观性。

本次讲评过程中, 华东师范大学汪晓赞教授专门介绍了美国的一种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即SOSRT评价系统, 可以把它译为“体能教学时间观察系统”, 该系统不再把影响教学的一切综合条件均考虑进去, 而是抓住了体能教学时间这一关键因素;该系统不以定性分析为依据, 而是以定量分析为依据, 因此实现了简洁、清晰、可比的特征。目前该系统在美国还处于研发阶段, 但是这种信息能

听课过程中, 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示范时, 笔者多次听到教师用“异侧脚踢, 异侧手在前, 创意跳圈, 动作协调”等说法。即使教师废了九牛二虎之力, 学生还是似懂非懂, 效果不好。究其原因, 教师的语言和授课术语超出了孩子的认知范围。孰不知, 有的孩子是刚从幼儿园才跨入小学几个月, 不可能有那么深介绍给一线的体育教师, 无疑会让教师拓展思路, 引发联想, 从而开发体育教师的智慧。

四、专家与教师互动

互联网的开通提供了专家和教师互动的机会, 但是这种互动远远不如专家学者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这次专家讲评就提供了这种机会。这种面对面的互动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其积极意义超出了人们一般的想象。在一般情况下, 无论是专家还是教师, 一旦提出一个新的见解, 就会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 新的思考、新的方案就会随时产生。在特殊的情况下, 一个见解的提出也许会引发“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足够让体育教师讨论上几天, 甚至是几个月, 从而起到深化课程改革的作用。在本次互动过程中, 就引发了一个问题的讨论。毛振明教授在讲评过程中, 提出“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 到底有多少问题值得探究”的疑问, 同时还提出, “总是向学生提会不会呀的问题”, “总是要求学生进行互相研讨, 所提的问题又很简单, 效果到底如何呢?”上述观点引发了教师的思考。问题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

有幸作为评委之一, 观摩了2010年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学能手比赛水平一小组的14节课。也许是出于在教学一线工作了30多年, 在教研员工作岗位工作了11年的职业本能, 对本次水平一组的比赛颇感触。好的暂且不说, 只想就看课中的一些想法和各位参赛选手和各位同仁商榷, 可能只是“管中窥豹”, 仅供大家参考。

感触之一:教师的语言要儿童话, 运动术语要通俗化

在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为了片面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以体现教学层次和技能教学的梯度, 把简单的动作拆开来教。如“双脚连续跳”, 它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连贯性的动作, 而任课教师偏要把它拆解开来教, 先教预备, 再教跳起, 最后再教落地。看起来似乎教得很细, 孰不知, 这样不仅破坏动作结构, 而且泯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动作过程机械僵硬, 教学效果当然也不会好。其实即使教师不教, 学生还是会本能地做出连续跳的动作。关键是如何让学生跳得更有趣, 把简单要不要开展探究学习, 怎样开展探究学习。

关于上述问题, 在会议一结束就引发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 有的体育教师提出:“难道小学低年级不应当进行探究学习吗?”有的教师提出:“只是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或只是让学生互相研讨, 远没有达到探究学习的效果, 但绝不是说探究学习本身有问题, 应当寻找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好途径。”更有体育教师指出, “探究学习不应局限在以语言为媒介的逻辑思维上, 用做动作的实践方式, 让学生亲身获得切身的体验, 这是低年级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师应当探究这样的方式。

一石激起千层浪, 毛教授的几句话引发了如此广泛的讨论是并没有能预料到的, 但反映了专家和教师的互动就能获得信息放大的积极效果。

五、评价与思考

在课程改革的初期, 为了使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在全国广泛开展了课程标准的“解读”, 这是绝对必要的。但是, 事到

的知识积淀, 哪能理解这些名词和专业术语呢?笔者认为教师应采用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语言进行教学, 如把异侧改为另一条腿或另一只手等, 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

感触之二:简单的动作不能复杂的教

观摩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之感触

张剑辉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 210009)

今天, 一线教师已经不再满足于“解读”了, 他们希望获得落实课程标准的方法, 并对实践经验分外关注。一部分教师希望有机会和专家交流, 以进一步解决在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这一变化标志着新课改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江苏省第五届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反映了江苏省的大部分体育教师已经从解读理念的务虚阶段进入到了实施课标的务实阶段, 因此, 本次比赛积极提供了教师和专家的互动空间, 这为加速和深入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看来, 这种变化成为了本次教学能手比赛的闪光点!

的动作连贯教。这样教才能教得有趣, 学生也学得有效。

感触之三:器材的使用要讲究实效

初中学校观摩学习有感 篇11

月 31 日,学校组织老师们来到了清徐二中,在校园里我们首先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体现着“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思想。在深入课堂听课时,该校的课堂结构、形式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差异很大,给了我极大震憾。在这里,每一间教室里都有前、后、侧三块黑板。学生的课桌摆放很别致,面对面分组坐着,教师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启发、引导学生,课堂上学生很活跃,或讨论,或争辩,或上黑板展示,学生学习非常主动。在一天的观摩学习中,我体会到了:初中生渴望被认可,渴望展示成功的自我。这样的课堂处处是展示的舞台,时时充满了挑战和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进步自然也顺理成章。

归来后,我也积极地进行了尝试。思想支配行动,首先是观念的转变,人家的教师能够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为什么不能呢?这时校领导也积极倡导课改,我们首先迈出的第一步是:改变课桌的摆放形式。这是形式的改变,也是实质的改变。这样的结构给学生创造了合作、交流的机会,也使得老师不得不走下讲台,来到了同学们中间,学生有了展示的平台。第二步,我根据班级特点进行了分组,在分组时注重了好、中、差的搭配,使组内有优秀学生的带动和帮助;注重了性格的搭配,使有敢于展示自己的同学带动不善言词的同学,让每个组都充满活力,也分配了成绩较差的同学,使他有进步的机会,体现扩中、培优的原则;实行了组长负责制,组长自选小组在教室里的座位,组长负责小组同学的学习、卫生、纪律,将组内人员进行分工,做到人人是管理者,人人有事做。第三步,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小组形成后,有个很关键的问题,如何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听取同学们意见后,我建立了量化考核积分制度。学生上课认真学习,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展示自己,不懂就问,给老师提合理化建议,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等都要受到表扬、加分。而不认真学习,没有主动性,不认真完成作业等不上进的表现都要扣分,班内每周一总结,评选优秀小组,优秀个人。这样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课堂有了活力。代课教师都反映以前上课提问“会的懒得说,不会的等别人说的现象”完全不见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争着发言,争着展示自己。连原来书都随意乱扔的樊强现在也争着回答问题,看着这样的改革结果真是使人感到欣慰。

改革是需要恒心和韧劲的。改革就是个不断思考,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次改革中,也出现许多困惑的问题,如有些知识落实不到位,如何解决好学生吃不饱的问题,评价制度是否长久有效等等。我想只要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研讨,有自上而下的支撑,将不断创设有质量的课堂。在改革中我们也要学会创新、探索,不能照抄照搬,而是要去领会其思想和实质。

上一篇: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下一篇:公司新员工培训方案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