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
6.语文五下《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永远的童年”,单元目标是:阅读本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纯真的笔调描写了童年生活是的几个片断(看驼嚼、谈驼铃、剪驼毛、问驼踪),表达作者对童年的眷恋,对旧北京的热爱。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篇如茶的文章,平实质朴的言辞下,一种非喜非忧、非伤非怨的情绪萦绕其间,寻之无迹,品之有味,令人品味。在教学这课书第二课时时,我是这样做的:
1、从题目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对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本文的课题是很有意思的,它以三个不同意象的词语叠加而成,细细体味,“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课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不仅勾画出了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而且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绪空间。学生觉得有新意,他们有的说这是一首诗,有的说想到骆驼,有的说想到冬天的太阳……
2、以文中的重点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几个片断。如:抓住“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问作者心头重临了哪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呢?
3、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学生汇报哪部分内容,内容。其中,在“看驼嚼”片断中,让学生从作者对骆驼样子的描写体会作者观察细致,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年的天真与幼稚;在“谈驼铃”片断中,抓住“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来体现作者想象丰富;在“剪驼毛”片断中,主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骆驼的关心;在“问驼踪”片断中体会作者对骆驼的思念。
4、讲课中,做到有主有次,详略得当。“看驼嚼” 和“问驼踪”两个片断具体讲,然后让生自己读懂剩下两个片断,汇报自读结果。
5、为了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结尾的时候,用深情的语言向同学们推荐了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6、以歌曲《童年》开篇引入,又以歌曲《童年》结尾,从结构上做到前后照应,让人感觉这杯茶余香未尽,意欲再品。
林海音的这篇文章虽好,但对于小学生却不太容易领悟得深刻,正如孩子们往往更喜欢碳酸饮料而不是茶一般。所以,在课堂中出现了几个问题:
1、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体会不到作者那种因眷恋童年所流露出来的淡淡伤感。
2、读书时,学生还未能真正投入角色,感情上还是有待提高。
3、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较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未真正被调动起来。
通过上述情况,我作了一个教学反思,认为以下几方面做得不够:
1、备课过程中,从文本实际考虑得较多,从学生实际考虑得较少,对课堂的预测较少。因为这是一篇五年级的课文,这篇课文还曾经出现在旧教材六年级的语文课本,现在,要授课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理解问题的难度与深度也是较五年级学生低。在课堂上我问“在作者童年的趣事中,你最感兴趣是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你读懂了什么?”大部分学生的问答只是把喜欢的段读出来。我想,这样问也有可能范围太广了,学生可能有些摸不着头脑,所以,只好照书本读。还有,在教学“谈驼铃”部分,爸爸与“我”对骆驼脖子上的铃铛看法不,爸爸认为骆驼系铃铛是为了赶狼,而“我”认为是走路人害怕长途寂寞,特意用来增加走路时的乐趣,教学反思《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当我问学生:“你们同意谁的观点呢?”没有想到的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大人的总是对的,都同意父亲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我只是说了一句:“看来,同学们看的课外书多,知识面也广。”就走过场了。没有及时点拔,让学生理解父亲的观点是理性的,而我是充满幻想的、幼稚的,而童年就是这么幼稚的。
2、学生读得较少,老是担心内容多,怕讲不完。一节课内,我让学生读的有:自由读喜欢的段,指名读“看骆驼”片断,齐读“看骆驼”片断,自由读“谈驼铃、剪驼毛”片断,分角色读“问驼踪”片断,个别读与齐读最后部分。共6次。指导学生朗读时不够到位,学生齐读较多,学生个别读较少,且忽略对学生读书时的即时评价;让学生自由读书时,没有提高恰当的读书要求,所以,学生不能入情入景地朗读。
3、扶放考虑得不够细,在课堂上有一种放不开的感觉,学生总是被牵着走。
改进措施:
1、要认真备课,既钻教材,又钻学生,并在大胆对课堂作出预测,哪些问题学生一下子能明白,哪些问题学生通过思考或小组学习可以解决的,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考虑细致。
2、问题要有价值,不能过浅或过深,因为这样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就必须吃透文本,多方面搜集资料,获取更多可借鉴的信息。
3、重视“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到有层次地读,有目的地读,读后有评价,每读有提高。有层次地读,是按照教学的需要,让学生默读、开声读(读准字音,把文章读通读顺)、有感情地读;有目的地读,是每读必先向学生明确要求,如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不会再做了”时,要求学生带着淡淡的忧伤,读出作者怀念童年的感情。读后有评价,这里的评价是指即时性的评价,可以是生生互评,学生自评,老师点评;评价的内容,可以是语音语调方面,也可以是感情方面等。通过评价,使学生每一次都有所领悟,有所提高。
4、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放得开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虽然,这一课上得并不怎么样,还出现了一些漏洞,但是,我相信,我会总结得失,不断探索出一条阅读教学的可行之道的。
(2)《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关于童年记事的文章。整个单元的文章都紧紧围绕着童年趣事进行编排,而作家林海音更是以其细腻、童稚的笔触流露着对童年乐趣的无限留恋。
学习本文首先要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设置了这个任务“文中究竟围绕着骆驼写了几件事?你可以用小标题概括吗?”通过这样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认识,而小标题的形式又是在训练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那么要体会童趣,便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了。面对这四件与骆驼有关的事情,无法进行逐一的分析,那只能是采取“以扶带走”的策略了。通过详细地分析其中的一件事------学骆驼咀嚼的品味,来带动学生自主品味其他几件事中的童趣。这样就避免了教师的绝对话语权,限制学生的感受了。
在学习第一件事的时候,总感觉童趣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特别是我们这些远离了童年的人。而童趣就是一种感觉,因此我采用了朗读为重的策略,模仿体验的策略。具体为:让学生用自己能够感知的情感去朗读,通过个别读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分析评价,然后老师再指导读出情感。而模仿体验,我就找了一个同学上台来模仿作者学骆驼咀嚼,让下边观看的同学感受一下这种举动。同时又询问模仿者的感受。惊讶的发现,无论台上台下的同学对这种童趣理解得各有千秋,但基本来说是符合儿童对趣的理解,变得很形象可感。
(3)《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
一、创设情境,营造情感基调
教学中,开篇创设情境,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课题入手,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欣赏一组老北京城南生活的泛黄老照片,把学生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二、品读感悟,体味童年趣事
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想象、体会、交流童年趣事,逐渐加深情感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在此基础上欣赏一首对全文理解后写下的抒情小诗《童年,我心灵的故乡》,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三、抒写情感,仿写练习
人, 是需要童年的。
小的时候, 人在童年中自由徜徉;长大后, 人也常喜欢在童年里畅想;老的时候, 人更是喜欢将童年翻出来, 在冬日暖阳下晾晒。所以, 肖伯纳说:“童年时代是生命在不断再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再生过程中永远生存下去的。”
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我的心就是被“童年”这个词一直牢牢拴住的。其实, 每一个人有关童年的回忆, 一定逃不脱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情景, 而每一次对童年的回忆, 一定会从这儿出发, 然后一直绵延出更多更丰富的回想和联想。
我想, 林海音的童年情结、故乡情结大致也如此吧。林海音从20 世纪20 年代到40 年代末, 主要生活在北京, 差不多有30 年, 从童年到青年, 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啊!而在老北京度过的童年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她脑海里缠绵。所以, 她说:“我漫写北平, 是为了我多么想念她, 写一写我对那地方的情感, 情感发泄在格子上, 苦思的心情就会好些。” (《陈谷子·烂芝麻》) 而《城南旧事》就是通过一个小姑娘的眼睛, 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我以为, 整部小说, 林海音都是在回忆着她的北平、她的童年。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我似乎一直沉浸在作者心灵中的童年里, 也一直沉浸在自己心灵中的童年里;我也像是醒着, 又像在梦里, 我听见了一声声遥远又清晰的呼唤, 看见了五光十色、朦胧而又耀眼的斑斓……我真是深深地沉醉在“那种纯真、质朴、含蓄而隽永的美”里。所以, 我一度想拒绝所谓文本细读。我内心深处常这样以为, 有些作品, 是无须细读的, 也是不能细读的, 因为, 细读有可能让我们在过多技术化地关注细节之后, 丢失了最原初的直觉和感动。眼前是林海音的作品, 我更希望自由地、不带任何目的地去读, 让文章中淡淡的忧伤和浓浓的诗意将自己包围和浸润。
然而, 我们是教师, 是语文教师, 我们不能做“常人”, 我们得发现文字中那种“微妙的形式” (宗白华《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 , 然后让学生也对这种形式有所领悟。
细读题目
《冬阳·童年·骆驼队》, 这个题目, 曾让我的目光长时间驻留。
一是因其少见的形式, 三个词, 加两个间隔号, 读来像音乐般, 具有节奏美。
二是因为三个词语的顺序, 我尝试将它们换一换:童年·冬阳·骆驼队、骆驼队·冬阳·童年、冬阳·骆驼队·童年, 没有哪一个比原来的题目更合适———冬阳必须在前边, 童年必须在中间。
三是因间隔号里的空白, 着实让我浮想联翩:暖暖的冬阳, 带着老北京独有的气味, 融融地, 在闹市、在胡同、在四合院、在每个角落缠绵。清亮的驼铃声悠悠传来, 一个小姑娘立刻从屋里飞奔出来, 在巷口翘首张望。过了一会儿, 走来一队骆驼, 那般高大, 那般丑陋, 又那般傲慢。小姑娘目不转睛地望着, 多么新鲜的庞然大物啊……
究竟这三个词语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以哪一个为主?于是, 我用了一个笨的办法———统计词语的出现频率。我数了数, 全文中, “冬阳”一词出现两次, 另加一次“太阳特别暖和”;“童年”一词也出现两次;“骆驼”一词出现频率最高, 明写的就有19 处, 还有表示骆驼的“它们”8处, 几乎遍布全文所有段落。于是, 我对题目或者说是主旨有了这样的认识:英子的童年回忆, 是从“骆驼”发轫的, “骆驼”就是她回忆的源头。从“骆驼”出发, 她对老北京的景色和人物的回忆, 如同电影画面绵延不绝;从“骆驼”出发, 她对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的追忆, 如同一溪活水自由流淌。而这些回忆, 都笼罩在暖暖的冬阳下, 于是, 回忆就带上了一种特有的色调、特有的温度、特有的气息、特有的情味。
由此, 我想, 实际上每一个人的童年回忆都是有源头的, 正如我的童年回忆是从放牛归来奔跑在田间道上开始的。这种源头对正处于儿童时期的学生来说, 并非一种自觉。他们并不知道, 他们正在经历的某件事会成为将来回忆的源头。那么, 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进行追忆, 让他们找找类似这样的源头?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这个文本, 教会学生翻检自己的生活, 用笔、也用心将这些情景作为一种宝贵的回忆资源珍藏?我们是否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对这个题目本身进行一些多元的理解和感悟, 甚至联系自己的童年, 也来给自己的童年回忆取一个题目?那也许是个有情有趣的事儿。
细读课文
骆驼队来了, 停在我家门前。
骆驼队来了, 回忆开始了, 如同电影的序幕。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 沉默地站着, 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 头上 (秃瓢儿) 冒着热气, 是一股白色的烟, 融入干冷的空 (大) 气中。 (括号中为原文, 下同)
这一段三句话, 分别写骆驼、天气、拉骆驼的。首先关注骆驼, 是一个孩子自然、真实的视角。然后描述天气, 放在一般人的笔下, 可能会先写天气, 但是在这儿, 我们却并不感到突兀。仔细一读, 发现这儿写天气的又干又冷是为下边作铺垫 (融入干冷的空气中) , 所以, 这句话与后边的关系要紧密一些。自然, 正因为天气的干冷, 冬阳才会更加可爱,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 作者一定要在题目中加上“冬阳”。
教材改编时将原文的“秃瓢儿”改成了“头上”, 大概是基于学生理解难度的考虑, 不过, 这么一改, 老北京的味儿就淡了。另外, 《城南旧事》塑造的英子是个懂事的女孩形象, 同时, 她又稍有些可爱的调皮和倔强, 也许在她的眼里, “秃瓢儿”才好玩儿呢, 这无关乎礼貌。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 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 (我在想, 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 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 拉骆驼的说, 他们从门头沟来, 他们和骆驼, 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这个自然段, 编者进行了大的改动, 大概也是担心学生不理解“南山高末”和“乌金墨玉”吧。我以为, 这是编者多虑了。首先, 这两个词极为生动和形象, 五年级的学生若读着这两个词, 必然发问, 必然会有自己的猜想, 相信能心领神会的学生不在少数。而且, 后边说小英子在白墙上看到的, 是否也可对学生进行渗透———生活中处处有这样有趣的汉语:这两个词是煤商招揽生意的广告语, 比现如今许多的电视广告更有品位。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 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 屁股一撅, 就跪了下来。)
这是原文中的一段, 教材编者干脆略去了。虽然去掉后, 前后依然连贯, 可是, 削弱了骆驼在小英子心里的有趣、重要。“前脚一屈, 屁股一撅”, 多么简洁, 多么准确, 多么生动!换了我们, 还真不知怎样写骆驼跪下去的呢!教学时, 应该让学生读到这样的文字。
爸爸和他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 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 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 那样长的牙, 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 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 大鼻孔里冒着热气, 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 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最有趣、最传神、最能勾起学生生活联想的场景。作者看得呆了, 每一个人都可能有这样“呆”的时候, 这才是真童年啊!从文字看也是非常简洁、生动:骆驼的态度是“安静”的, 多贴切的形容;写咀嚼的样子, 抓住牙的“交错地磨来磨去”, 还有大鼻孔里的热气和胡须上的白沫子, 没有一个废字, 把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
学生心中自然也有喜爱的动物, 能否让学生模仿着写一写?写一写动物吃东西时的样子, 相信这样的训练是学生乐于接受并且会练有所得。即使是学困生, 也应该可以悟到一些观察和写作的窍门。
老师教给我, 要学骆驼, 沉得住气 (的动物) 。看它从不着急, 慢慢地走, 总会到的;慢慢地嚼, 总会吃饱的。 (看它从不着急, 慢慢地走, 慢慢地嚼, 总会走到的, 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 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 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 你会知道, 打头儿的那一匹, 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 走起来, 铛、铛、铛地响。
小英子对骆驼的关注没有停止于它咀嚼草料的有趣模样, 她想起了老师说过的话。编者对于“从不着急, 慢慢地走, 慢慢地嚼, 总会走到的, 总会吃饱的”的改动, 是基于写作的考虑, 引导学生进行比照, 一定能发现条理的微妙变化。
但将两段合为一段, 似乎不太合理。原文上一段是写老师的教导, 另一段才开始写铃铛———为后边小英子发问作铺垫。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童年就是这样, 事事好奇!电影中小英子像这样的提问很多。这才是真童年。
爸爸告诉我, 骆驼很怕狼, 戴上了铃铛, 狼听见铃铛的声音, 就不敢侵犯了。 (爸爸告诉我, 骆驼很怕狼, 因为狼会咬它们, 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 狼听见铃铛的声音, 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 就不敢侵犯了。)
改动之后的课文比原文更简练、干净。
小英子的爸爸是个和蔼的人, 对女儿的发问总是觉得有意思, 而且会详细地给女儿解答。这其实是童年幸福的一种。想想我们, 是否会对孩子、对学生的问题都这么认真地对待呢?那可是孩子将来回忆的一部分啊!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 我对爸爸说:“不是的, 爸! 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 没有一点点声音, 您不是说, 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 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 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 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 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 笑笑说:“也许, 你的想法更美些。”
一个稚气十足而又极具诗情的可爱的女孩, 一个可以尽情想象、尽情表白的童年!在小英子的心里, 真的藏着无穷无尽的天真想象。正如爸爸后边的回答, 我们成人的思维往往显得庸俗而局促。
从小英子的话里, 我们还可以推想, 爱想爱问的她, 以前已经对骆驼有过许多的思考和提问了———她一直是那么喜爱骆驼!之所以说骆驼是她回忆的源头,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些端倪。
冬天快过完了, 春天就要来了, 太阳特别暖和, 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 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 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 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 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 也都脱下来了, 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 (“乌金墨玉”都卖了, ) 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冬天快要过去, 春天即将来临。这是文章中第一次明写时间。这里有一种惋惜吗?春天即将来临, 意味着骆驼来的次数会渐渐变少。春天即将来临, 小英子也就要长大一岁。这是在为下文作铺垫。
太阳的暖, 这是第一次提到, 那暖暖的阳光应该可以带给人愉快的心情。于是, 小英子继续饶有兴致地观察她喜爱的骆驼, 也饶有兴致地看那些“秃瓢儿”脱去毛皮大衣。当然, 产生剪骆驼的旧驼绒袍子的奇怪想法, 则只有小英子这样稚气十足、天真烂漫的小女孩才能想出来。她一定想象着剪旧驼绒袍子的有趣情景, 也一定想到了剪去后的骆驼是啥模样。与前文的学骆驼咀嚼如出一辙, 这就是真童年。这样奇妙的想法一旦产生, 就成为小英子一生的念想, 多么温馨、多么难忘的念想。
夏天来了, 再不见骆驼的影子, 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 她说:“总是问, 总是问, 你这孩子! ”
“再不见骆驼的影子”, “影子”一词的背后, 我们似乎看到小英子多少次在老地方翘首企盼的骆驼终未出现, 多少次侧耳倾听的驼铃声终未响起———多么扫兴!于是一向爱问的小英子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这个“它们”要是换成了“骆驼”, 意思是一样的, 但意味却大相径庭。之所以直问“它们”, 是她以为自己天天念念不忘的骆驼家人也记挂着。好一个没头没脑的“它们”!由此, 我们真切感受到一个孩子自然纯真的童心;由此, 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明白, 好文章就应该像这样让当时的事实说话, 真实、自然;由此, 我们也再次发现, 林海音对于童年的点点滴滴记得多么深刻。童年啊, 那是作者一生的挂牵;故乡啊, 那是作者一生的爱恋!
夏天过去, 秋天过去, 冬天又来了, 骆驼队又来了, 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 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 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我对自己说, 把它们写下来吧。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 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 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这里原本为三段, 教材编者合为一段了, 从语义的衔接来看, 似乎比原文要好一些。但是, 作者为什么在这样语义明显紧密相连的地方, 硬生生无情地断开?这应当不是作者的失误。
写到此处, 作者的情感明显与前文不一样了。“夏天过去, 秋天过去, 冬天又来了, 骆驼队又来了, 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定然不是啰唆, 这样的写法有多重意蕴:有小英子对骆驼的日日苦盼, 盼而不得又失望, 然而还是在盼得执着;有骆驼不再来, 童年最大的乐趣、最大的盼头落空的失望;有小英子对时光流逝、童年远去又不复返的叹惋……而当作者发现骆驼队又来了的时候, 那些傻事她再也不会做了, 长大也是一种可惜啊!
一个“可是”, 可谓笔力千钧, 它表达了作者全文、全书, 甚至整个人生最想表达的心愿!一个感叹号终于在作者饱满的情感再也压抑不住的时候, 夺“笔”而出———这是全文叙述语言中唯一的一次。
对自己说, 这是少有的事;即便有, 也不会入文。但是, 林海音这样写了———这是作者在表白一种强烈愿望。这样一表达, 使得这件事情变得郑重而深情。如果换成“于是, 我就这样把它写下来了, 写成了《城南旧事》”这样的说法, 意味就迥然不同了。
作者写到这里, 深情不能自已。它激烈而又凝滞, 奔放而又顿挫, 于是, 作者采用了这种方式———不该分段的地方分段。形式本身就是内容, 这样的形式里, 更深含作者要表达的浓郁情意。教材编者似乎没注意到这一点。
这一段也展现了作为一本书的序言所特有的笔法, 作者告诉我们这本书是在这样情况下写成的。这一点可以让学生有所发现, 有所体会。
我默默地想, 慢慢地写, 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 听见缓缓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默默”与“慢慢”里, 藏着作者一颗对童年、对故乡的永远眷恋的心。
看见骆驼队又走过来, 不是简单的照应开头。那一道风景——骆驼队向她走来的风景, 一定是作者童年回忆里永远抹不去的风景, 也是作者童年回忆的源头。所以, 紧接下去———“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重”意味着多次, “临于”一词, 诗意而不矫情, 自然率性中饱含浓浓的童年情结。
[关键词]有效课堂 整合 渗透 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76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中所描述的生活与这些21世纪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文本中有许多儿童特有的语言文字,是值得学生反复品赏咀嚼,并展开想象的。根据单元的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在教学课文时,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备课中,我主要渗透了这样几个理念。
一、整合教材,备课有目标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1.单元整合
每接触一个新的单元,我都会充分利用单元导语,让学生提炼单元主题和单元学习目标。学生有了目标,那么在学习每篇课文时,就能抓住课文的内容、情感、写法,有目的地展开学习。有时我还会从写法上入手,把一个单元中在写法上相似的文章放到一起来学习,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用学法的迁移让学生自学第二篇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其次是在比较中让学生找到异同点,习得表达方法。
2.课内外阅读整合
在课文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链接,一是引导学生读课后资料袋,二是播放《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看骆驼咀嚼的视频,三是在第二课时中链接了《城南旧事》中写小英子看小鸡吃食的一段话。三个链接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童年,走进作者的心,走进《城南旧事》,在课外阅读这本书。
3.把握重点,大胆取舍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繁杂,谁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有限的时间引导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取舍。教学这课时,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生字的书写,我只抓了最复杂的一个字“嚼”指导书写,其余的就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识字写字方法自学;其次是对课文开头的三个自然段,只要学生能正确朗读即可,没有过多的要求;再次,是对课堂的上课程序进行随机取舍。学习童年的四件事,我以学定教,没有要求学生一定按照文本顺序来交流汇报,而是根据学生的交流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当学生理解到位时,我不再追问;当学生理解肤浅时,我及时点拨。
二、渗透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备课的时候,应以学生为本,有针对性地渗透学法指导措施、指导步骤等,使学生学有所得,从根本上获得学习的方法。
就这节课来说,备课时我主要从质疑、阅读分析、感情朗读等方面渗透学法。其一,导入新课,设计一个质疑点:抓住有特色的课题质疑。课题的每个词中间有间隔符号“·”,这是以前的课题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符号来提问。其二,课文写了四件童年往事,结合文本特点,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了“学骆驼咀嚼”这件事,学完之后归纳出阅读方法:反复品读—画词句写体会—交流读书体会—感情朗读;然后迁移学法,让学生根据学法提示,先自主学习后面的三件事,再在小组里展开合作学习;最后,全班交流感受、体会。其三,课文中的段落,有的里面含有多音字,有的是事件的具体描写,有的含有特殊的标点符号,学生读完之后,教师点拨:要善于抓住重要情节、重点句段反复朗读品味。如此长期训练,学生在预习中自然就会抓住重点阅读。
三、语言“煽情”,聚焦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再突出,教师的引领也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教师,我们要会对学生“煽情”。
就教师的口头语言来讲,准确、精练、清晰、严谨等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其语气、声调、速度、节奏与诙谐、幽默等也不容忽视。说到语言“煽情”,课程的一个亮点是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过渡语:“从小英子幼稚的举动、天真的想法、好奇的询问中,我们感受到了她与骆驼结下了深深的情谊,骆驼也给她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所以说童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美好的。渐渐地,小英子长大了,童年一去不还了。可是童年的一人一物一景又是那样清晰,让小英子梦牵魂萦……”接着配乐,教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教师读得哀婉深情,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学生的情感也在这种情境中调动起来了。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篇1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导入,直奔重点,抓住有趣,让孩子笑谈童年趣事,学生在读读、谈谈、悟悟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童年,到课末我又以板书进行画面再现的精美总结,学生以不同的理解纷纷感怀逝去的有趣童年,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灵的广度,似乎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在读读说说间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我要说,其课如茶,但品起有味。
但任何一节课,都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这是一篇具有诗情画意的、又充满童趣的文章,我们只有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去发现,文章才能彰显童真的美好,我在抓有趣这方面,有些欠缺,如果把孩子的那份有趣再体现出来,作者那妙不可言的童年将更加生动、更加美好!
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有个别组的学生朗读融不进自己的感情,以致与导致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刻。如读骆驼咀嚼的那句学生不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心中无画面,学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无法在语言中表达出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要求教师必须有极深的功底。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有个别组的学生朗读融不进自己的感情,以致与导致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刻。如读骆驼咀嚼的那句学生不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心中无画面,学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无法在语言中表达出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要求教师必须有极深的功底。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篇21、从题目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对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本文的课题是很有意思的,它以三个不同意象的词语叠加而成,细细体味,“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课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不仅勾画出了一幅记忆深处的童
年印象,而且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绪空间。学生觉得有新意,他们有的说这是一首诗,有的说想到骆驼,有的说想到冬天的太阳……
2、以文中的重点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几个片断。如:抓住“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问作者心头重临了哪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呢?
3、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学生汇报哪部分内容,内容。其中,在“看驼嚼”片断中,让学生从作者对骆驼样子的描写体会作者观察细致,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年的天真与幼稚;在“谈驼铃”片断中,抓住“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来体现作者想象丰富;在“剪驼毛”片断中,主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骆驼的关心;在“问驼踪”片断中体会作者对骆驼的思念。
4、讲课中,做到有主有次,详略得当。“看驼嚼”和“问驼踪”两个片断具体讲,然后让生自己读懂剩下两个片断,汇报自读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篇3
《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先引起我兴趣的不是课文内容,而是文章的作者──林海音。过去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一篇文章《窃读记》,当时给我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我们清楚地记得文中的一句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曾经在同学们中间轰动一时。因此,作者林海音这个名字我们都还记忆犹新。
今天又读到她的文章,不仅感到似曾相识,更有进一步了解她的欲望,想了解她的成长经历、了解她的写作风格。当课文插图里的小姑娘与《窃读记》里插图中长得一样时,我们感觉更亲近了。课后资料袋的介绍,证实了我的想法──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也就是说从文章中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我从网上如愿以偿地查到了《城南旧事》的资料。令我惊喜的是里面的插曲《送别》竟是多年以前我就熟悉的老歌。我就这样喜欢上了这篇课文,不如说是喜欢上了作者──林海音。
于是我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我要让学生借助课文走进作者和她的作品《城南旧事》:
1、明确“自传体小说”这种体裁,介绍小说《城南旧事》中的几个故事。学生知道故事中主人公的经历与作者相近,产生了兴趣,借助于学生的好奇心,就势给他们补充了其中的一段文字,加深了对这部书的喜爱之情。
2、然后处理课文详略分明。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
”借此使学生又了解了作者所接受的教育──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预设:
一、导读——回顾画面
1.这节课,我们学习林海音的作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大家看看咱们这次题目与以往有什么区别?(间隔号),读了课题之后,你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二、1.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毡帽铃铛增加棉袄傻事
沙漠寂寞(同音字)
卸煤咀嚼(动词)嚼(多音字)(JIAO 一JIAO)
2.学写生字“毡、寂”(1)观察结构(2)范写。书空(3)生写(4)交换,评价,修改(5)再写一个
3.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一共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几件事?(随机板书)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找出相关自然段
看骆驼咀嚼,(1-4)想驼铃用处(5—9)
替骆驼剪毛(10)问骆驼去处(11_14)
4.这四个场景是作者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就像电影里的一组镜头常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看了这样一组镜头,你认为作者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
学生自由表达 欢乐有趣
三、批注——感悟画面
真是一个有意思的童年啊,那么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这个快乐的童年写出来的?那我们按照作文顺序开始学习,先看骆驼咀嚼,你可以点点、圈圈,也可以画波浪线,在旁边注明自己的理解、感受等。
1.说一说你学习了第一件事,你有什么感受?有趣?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1)这是是通过一个什么句式来描写骆驼的样子的?排比句,(2)谁来说一说骆驼的样子和动作?用简单的词语描述
样子——丑、长、安静;动作——磨来磨去、冒、沾;呆(从这些词语说明了观察细致、骆驼特点鲜明、看得入神)
(3)由这些词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孩子?读出天真幼稚的小傻孩。
2.想驼铃用处
(1)议一议:我是个天真好奇的小女孩,自然对于驼铃的作用,我和爸爸的看法完全不同,我和爸爸的看法分别是什么??请你找到相关的语句画出来(第7、8段)
你最喜欢哪种看法?生交流
(2)这驼铃仅仅是给行路的人增加一些情趣吗?
点评:这驼铃声在作者的记忆中是那么清脆,那么悠长,还成了作者童年里最期盼、最美妙的声音。
四、小组合作学习
现在按照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从下面两个片段中自选一个小组一起学习,并起来交流你们的学习成果。
展现形式:选择你们喜欢的形式,如分角色朗读,谈读后感受等 问骆驼去处
(1)“谁?”问得莫名其妙,一门心思想着骆驼。
(2)“总是问,总是问”夏天,我还可能问哪些关于骆驼的事?想一想,找同学回答
想剪骆毛
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注:在小作者眼中骆驼就是人,甚至是她的好伙伴)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注:多着急呀!)因为太不整齐了。(注:幼稚,在作者心中骆驼象人一样需要理发)
点评:作者的想法多么天真可笑,你的童年里也一定有类似的奇思妙想吧?谁愿意说说?生交流
四、悟情——留恋画面
1.过渡:刚才,同学们在学习中走进林海音的童年中的四幅画,而这四幅画已不再只属于作者,而属于我们每个人。同学们是否发现:这四幅画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有骆驼)
2.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冬阳下的骆驼队?她想通过骆驼队表达一份怎样的情感?
生交流:骆驼表达对童年对故乡的思念。
3.课文的最后两段,那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眷恋童年,思念故乡的语句。(句子: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五.的确作者思念的不仅是那支骆驼队,因为骆驼队只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一个缩影。她思念着老北京古色古香的城墙,思念着温馨的四合院,思念着热闹的街市,这里能买到好吃的北京冰糖葫芦,她思念着在北京城南生活的点点滴滴。就这样,作者把对童年思念和和留恋之情倾注于笔端,写了一本《城南旧事》。(看课后资料,出示书图片)
2.这节课我们一起和作者经历童年,让我们一起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教师范读(2)你想怀着怎样的情感读这段?(指名读2人)预想:怀念、回味、感伤(因为童年一去不复返了)与幸福交织在一起(3)齐读
3.总结: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会有更多的同学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事,我们也可以象林海音那样记录童年故事,让实际的童年悄然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作业:
【教材简析】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富有意境。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回忆童年四件趣事,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不舍之情。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同时还要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基本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但抓重点词句领会文章中深刻的含义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在与他人的交流讨论中加深感受和体会;学生对于课文的一些表达方式有所了解,但不熟悉,不能学以致用,习作谋篇布局、材料的编排上缺少新意。
【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主要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因此我利用课文中重点句段,通过多形式的品读,体会语言的表达特点。另外,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一种天真无邪的诗意童年世界,让孩子在作者的诗意语言中体会童年的纯真与美好,教学初始,就从课题入手,抓“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让学生想象画面,进入感伤而又温暖的情境,营造情感基调;精读课文过程中注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交错、幼稚、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 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了解作者林海音及作品《城南旧事》。【教学过程】
(一)初解课题,走近林海音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六课《 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三个看似不关联的词语汇成一幅暖暖的略带感伤的画面,直开,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其实也是本文作者林海音女士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请同学们打开书第三十页,读读课后“资料袋”中有关林海音和这篇课文的介绍。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设计意图:利用课后资料袋,走进作者和《城南旧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二)解构文本,历数童年事
1.《冬阳•童年•骆驼队》就是林海音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其实就是林海音,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林海音的回忆,随着她的思绪去感受小英子的童年生活。
2.检测课前预习生词掌握情况。强调“嚼”字读音。
3.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回忆了童年哪几个生活片段?分别在课文哪几自然段?
板书:学骆驼咀嚼
谈驼铃作用
想替骆驼剪毛
询问骆驼去处
4.谁注意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几个片段的?(季节顺序)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后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考察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揣摩文章表达顺序的能力。
(三)沉浸往事,解读林海音
1.我们从这些往事中能读到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读一读,并做上读书记号,可以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写下自己读时的感受。(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一次次地与文本与作者做着心灵上的对话,一次次地感受着童年那份遥远美好的童真童趣,更有效更个性地体会作者的语言,避免了教学时容易出现的串讲。
2.谁愿意分享一下你刚才的读书收获?
“学骆驼咀嚼”这一片段
预设A:学生从“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读到了林海音的“呆”追问什么是“呆”?是什么让她“呆”了?
预设B:学生从“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体会到小英子观察的仔细。指导读好关于骆驼的描写,体会“那样”中饱含的情感色彩。
五六岁的年龄,正是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好奇的时候,看到从没看到的骆驼,怎能不看呆呢?可是三四十年过去,如今她还会因为骆驼而看呆吗?她还会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吗?这种专注,这种好奇只属于孩子。就让我们带着对往事的怀恋,再来读这第四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教师的反问目的在引发学生的思考,体会这种只有童年才有的好奇专注,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片段二.1学生交流“谈驼铃作用”、“询问骆驼去处”的阅读感受。2.分角色读读小英子和爸爸的对话。
3.你更喜欢爸爸的观点还是小英子的观点?为什么?
设计意图:讨论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将作者童年的浪漫与诗意,与爸爸成人世 界的现实与理性,进行鲜明的对比,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对童年浪漫纯真、藏着无穷无尽想象的怀念与不舍。
片段三:“想剪驼毛”
1.读“想剪驼毛”片段,读出小英子的天真、可爱、充满童趣。
2.多么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呀!可是成年后的小英子还有想给骆驼剪旧毛皮的想法吗?这种童趣只属于孩子,这多少让我们有些遗憾。
你有做过像小英子“学骆驼咀嚼”这样的傻事或有过“想剪驼毛”这样的傻念头吗?跟大家说说。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缩短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距离,让学生在相同的生活情境中激发表达的欲望,并能自觉运用文本表述的方法进行口头语言运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更有效地走进作者内心,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3.刚才我们一起随着林海音回忆了小时候的四个生活片段,这四个片段都和骆驼有关,可见骆驼是林海音童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她的童年变得妙不可言。
(四)升华情感,体会对童年的怀念与留恋。
1.可人总是要长大的,童年也必将一去不返。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这两段写了作者写《城南旧事》的原因,你从这两自然段的文字中读出了什么?板书:淡淡的哀伤
深深的眷恋
3、哪一句话直接抒发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是啊,作者一生中最难忘、最快乐的时光是在北京城南度过的,所以中年寄居台湾的她是多么怀念北京古色古香的城墙,温馨的四合院,这里曾回荡着她儿时爽朗的笑声,她思念着热闹的街市,这里能买到好吃的北京糖葫芦,她思念着儿时的玩伴——妞儿以及北京城南生活的点点滴滴。就这样,作者把对童年思念和和留恋之情倾注于笔端,写了一本书,就叫做——《城南旧事》。
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作者会想什么?写什么?下面让我们边听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边将作者想的写在这一段的空白处。生交流。
5、小结:童年就像一首歌,一首充满快乐旋律的歌,童年更像一个梦,一个充满想像和憧憬的梦。这样的日子怎能不让人怀念呢?同学们,在你们记忆深处一定有着很多美好的回忆,请你将最有趣的镜头写下来。
【练习设计】
1.摘抄文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谈驼铃作用 想替骆驼剪毛 询问骆驼去处 淡淡的哀伤
五年级《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一个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范例,我想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尽情地去听、说、读、写,能借助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和阅读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不仅解文意,更要知方法。给学生简单、扎实、美好的阅读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认识生字,会写九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等词语,理解“咀嚼、交错”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自读自悟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重点词句体会童年的天真及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在入情入境地读中,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小林海音的天真和童趣。
【教学难点】
在后两段的阅读中,深刻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体会作者因童年逝去而产生的遗憾和淡淡的忧伤,并学习一些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等词语。
2.通过初读与合作探究,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内容,并能说出骆驼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在阅读中初步感受小林海音童年时的天真。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入情入境地朗读中感受童年的天真以及作者对童年无比怀念的情感,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愿望。
2.抓重点词句品读与交流,感悟作者细致有序的观察及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方法,同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
课前交流:(视现场情况而定)
一、复习导课,整体回顾。
1.出示课题。
导语: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一篇美文,谁还记得题目?(出示课题)想想看,暖暖冬阳下,悠悠童年时,在老北京长长的胡同里,小小林海音坐在家门前,你们知道她在等什么吗?
*魔术笔圈画课题中“骆驼队”一词,从而凸显这一关键词。
2.复习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文意。
导语:作者巧妙地围绕“骆驼队”展开文章布局,还记得吗,都写了那些有趣的片段呢?
(板书:学咀嚼 谈驼铃 想剪毛 问驼队)
师:从这些片段的初步阅读中,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林海音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板书:天真或有趣均可)怎样用语言文字把童年的天真表达出来,让人一读就能感受到,这可是一个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奥秘,怎么样?赶紧看看大作家是怎么写的吧!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大意是一项基本又很重要的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心怀森林识树木”,而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为篇章训练做好铺垫。
二、精读“学咀嚼”,感受天真,发现写法。1.对话文本,感受天真,探究写法。
课件出示“学咀嚼”一段。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学咀嚼”这一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画出重点词句,写上简单批注。
【设计意图】“不能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体验”,没有阅读就没有发言权,与文本对话是交流理解的必须前提,是必不可少的课堂阅读的体验,教师必须珍视孩子的独特体验。
3.师生交流。
预设一:“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用红色普通笔标注本句。
作者看的多细呀,这句话概括地写出了骆驼留给作者的印象。用到了排比的修辞,指导朗读本句。
(弹性环节,视课堂情况取舍)鼓励学生照样子说句子:
我站在池塘边上,看满池盛开的荷花开:那样(),那样(),那样()。
师:你们的解读十分精彩。让我们继续交流,作者还观察到了什么?
预设二: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1)这句话在写什么?(骆驼咀嚼的样子)(板书:样子)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鼓励学生交流发现,感受林海音对骆驼的喜爱,感受作观察得很仔细,像这样抓住细微之处进行描写的方法就叫做细节描写。)
*拖曳词条:注重细节描写
(2)本段还有些动词用得很好,你发现了吗?(板书:动作)
(3)再读读这一段,能发现语言有什么特点吗?
*拖曳词条:语言简洁朴实 预设三: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感受林海音的童真童趣。
4.播放视频片段,指名朗读全段。
【设计意图】学生对骆驼并不熟悉,播放视频有利于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欠缺,更好地理解文本,生动的电影片段也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朗读兴趣。
师:多天真啊!你们都给看乐了!来,读读这一整段吧,让林海音学骆驼咀嚼的画面活起来吧!
5、引导积累。
过渡:如此经典的文字,你能把它珍藏进心里吗?
*利用课件刮奖功能引导学生积累精妙词句。
三、自读其它片段,探究写法,感悟天真。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鼓励合作交流,鼓励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师由台前退居幕后,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过渡:多么精彩的细节刻画,多么质朴的语言描述啊!童年的天真就这样溢满字里行间。读读其它片段吧,看看你从哪里能感受到这份天真,别忘了圈画重点词句写批注啊!
1.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2.分享收获。
预设“谈驼铃”部分:
你们喜欢谁的说法?为什么?指导分角色朗读“我”和爸爸的对话。(板书:对话)
预设“想剪毛”部分:
指导朗读,体现天真。出示骆驼脱皮毛的画面,发散思维:看到这样的骆驼,你想干什么?这其实是一种什么描写?(板书:心理)
预设“问驼队”部分:
分角色朗读对话,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
3、小结写法。师:探讨到这,我们来小结一下,你都学到了那些写法?
四、课堂练笔,迁移运用。
1.师:想不想用学到的方法写写自己呢?
(出示练笔要求)你们的童年一定也有一些有趣的事,选择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细节来写,可以写动作,可以写外貌,也可以写人物对话。比比看谁写得生动有趣。
2.课堂练笔分享,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动笔写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学习体验,包括了听、说、读的全部思维过程,是语言文字的落实训练。此环节是全课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提供了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实际运用的操练场。
五、朗读悟请,感受怀念。
过渡:学以致用,你们很会学习!沉浸在你们对童年的描述中是一种享受啊!只是时光匆匆,她从不肯为任何人停留,听——
1.配乐朗读后两段(根据学生水平指名读或者教师范读)。
2.交流感悟。(板书:怀念)
师:这世上不是谁都敢轻易去怀念那些失去了的美好!你们知道吗,当林海音终于提笔写下《城南旧事》来追忆童年时,已人到中年四十二岁了!心中的怀念也染上了淡淡的忧伤。谁再来读读这两段?(视情况如时间紧张师范读或生齐读。)
3.看板书回归课题,学习命题方法,总结全文。
六、结课,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城南旧事》,或看一看这部同名电影。
【设计意图】将课内阅读引向课外阅读的大语文天地,激发孩子去读更多的书,渗透阅读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终生学习、热爱阅读打下坚实基础。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以《·童年? 》为题,用今天学到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的童年趣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
【副板书】
样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认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3.体会童趣,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童年》):同学们,现在老师播放音乐,咱们一起来唱一支歌。(播放音乐)刚刚同学们唱的的都很好,老师也沉浸在你们的歌声当中了,那你们在唱这首歌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吗?(学生自由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让我们一起跟随课文中的小主人公走进她的童年吧。(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问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明确:题目中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读完这个题目,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在温暖的东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阳光中静静地看着,听着。
3.自由地朗读文本,圈化不认识的生字。
明确:毡帽咀嚼寂寞棉袄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指名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几个片段?
明确:四个画面。“学骆驼咀嚼”,“想象驼铃用处”,“想替骆驼剪毛”,“追问骆驼去处”。
2.小组讨论,哪个画面让你觉得最有趣?
明确:
(1)“学骆驼咀嚼”。学生读这一画面:“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画面,学生模仿,谈感受。
明确: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滑稽。(在模仿过程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心理。)
(2)“想象驼铃用处”
“骆驼队伍走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文中的“我”想象力丰富。
问题:父亲对“我”说了什么?
明确: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问题:在这里,爸爸为什么笑呢?爸爸会想些什么?
明确:女儿的话爸爸觉得很天真、可爱,可能也勾起了爸爸对童年的回忆。
3.从这两个片段中,能够体会“我”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我对“骆驼”的喜爱,感受到“我的”天真。
(四)拓展延伸
请回忆你小时候或者现在有没有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分享给大家吧。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作业:仿写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画面。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简介: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ppt课件 作者介绍,还有课文分析,以及课文图画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19张幻灯片。上传者:Delia461345825
相关课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
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
《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领悟这种感情
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入课题
板书课题,请生念课题。由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呢?
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一个题目,三个关键词,这其中到底包含着什么呢?我相信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一定能更明白。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林海音。课后“资料袋”中有关于她和这篇课文的介绍,大家读读,看看,我们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
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
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
真。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④分角色朗读
⑤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四、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2.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五、拓展延伸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六、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
谈驼铃
剪驼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能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揣摩情感的方法。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2.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检查交流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3、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品读体验 随文得法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二)深入感悟课文内容,抓片段描写,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除了学骆驼咀嚼,林海音回忆的童年往事中,还有哪些事你也觉得很有意思?每一小组可任选剩下三个片段的任意一个,提出几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来提问其他小组,互问互答。
(三)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三、类比阅读 领悟异同
欣赏诗歌《童年,我心灵的故乡》让学生通过诗歌,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实践体会 学以致用
学写自己童年生活中的一个精彩片段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五、总结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板书设计: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看骆驼咀嚼
看见骆驼系着铃铛 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
感觉冬阳温暖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文中“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整篇文章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就课题想象画面,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以前,曾经学过林海音的作品,但了解不多,第二个环节资料袋让学生对林海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引导学生课外去读她的这本书。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习,理清思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自己预习的能力,这样做既能检查他们课外预习的情况,又节省了课堂时间,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在学生课文已预习好的基础上,让他们默读后讨论交流,理清思路。新课标中五年级的阅读要求明确提出:会默读并且有一定的速度。这一环节的安排训练了学生的默读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边读边思考的能力,而讨论交流这一环节更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的获得了知识。第四个环节,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通过学习作者童年生活的第一个片段,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反复读——谈体会——有感情朗读。借助电教媒体再现骆驼咀嚼的样子和我的表现,学生想画面读课文朗读水平明显提高。紧接着学以致用,用学习第一个片段的方法自学第二个片段,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好。
整个课堂层次清楚,学生的情绪一直在高涨,深深体会到作者童年的天真和对骆驼的喜爱。
美中不足,课前导入时语言没组织好,进入课堂让学生没明白要求,以后要选择有效的导入来激发学生兴趣。有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课后的小连笔可不可以放到课堂上。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解读12-11
冬阳童年骆驼队阅读题10-24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12-13
冬阳童年骆驼队.doc(谢艳)07-15
骆驼教学设计07-12
《小骆驼》教学反思07-04
找骆驼教学反思11-17
找骆驼教学设计与反思09-28
《骆驼祥子》的教学设计11-22
《找骆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