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企活动实施方案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依法治企活动实施方案(通用8篇)

依法治企活动实施方案 篇1

依法治企,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加强企业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有效保障。为了深入推进依法治企工作,认真落实旗下发的相关文件精神,把我公司建设成为依法治企示范企业,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中央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为指导,以建立规范高效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为目标,大力推进依法治企工作,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进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信息发展方针,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严格企业管理,规范员工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员工个人素质,依法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建设和谐企业,不断丰厚企业内涵,谋求公司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推进依法治企,使我公司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与有关部门一道建立完善的权益救济渠道,各位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实现竞争公平,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保证发展方针的贯彻落实,实现素质提升的目标,三、组织领导

公司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分管综合工作的领导和市场工作的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成员为组员的“依法治企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公司党政办公室主任兼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分工负责的创建“依法治企示范企”工作网络,为全面开展依法治企工作奠定基础。

四、工作措施

(一)完善管理制度。依据新的形式和任务,修改和完善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公司章程、发展方向、岗位职责、常规要求、评估表彰以及员工管理、安全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在思路上体现法治性和人文性,在内容上体现全面性和时代性,在过程上体现渐进性和民主性,在实施上体现可行性和实效性。公司的管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对人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严格的管理是不完整的管理,惟有在了解、信任的基础上,给员工充分的成长空间,用尊重、关爱、赏识去唤醒内心和激发潜能,这才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人性的、逼近本质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我公司必须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从管理员工到信任员工的转变。公司的任务不是为了“管理”员工,而是发展,用员工得个人才能去实现企业的发展,根据员工的需要、兴趣与经验,创造足够多的机会,让员工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得到主动的发展。

2、从监督员工到关注员工的转变。我们要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让每一个员工都参与管理,让员工感受到实现个人自身价值与实施公司发展的目标是息息相关的。包括公司的工作计划、规章制度、考核条例、奖惩办法等方面,广泛听取广大员工的意见,让员工理解你的方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我们应该围绕人的需要、人的发展,对员工管理的有关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自身素质提升的要求。

3、从结果性评价到发展性评价的转变。要建立适合员工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机制,由单纯绩效评价向促进个性化发展转变,建立多元评价制度。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创建员工的成长记录袋,把工作计划与总结、任务发展、业务学习、自我检查、工作日记、多主体评价记录等相关资料收集装袋,以体现员工发展的过程,让员工在回顾、交流与反思的过程中获得激励和成长;在评价主体上,建立公司内外的,综合性的,由员工、家属和公司共同参与的,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多元评价网,重视评价中对话与交流,让员工从多个方面反思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我们要不断修订和完善旨在加强企业管理的目标导向机制、教科研动力机制。

(二)健全运行机制。科学严格的管理是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我们要坚持“四个落实”,做到“四个到位”,保证依法治企工作的有序开展。坚持“四个落实”。一是组织落实,学校成立“法制教育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依法治企工作的指挥与协调;首先是认识到位,将法制教育与职工政治学习有机结合,并纳入教职工继续教育和考核范围,提高职工依法治企的认识。其次是经费到位,购买学习资料,订阅报刊杂志,保证日常普法教育活动的经费开支。第三是工作到位,严格实施计划管理,将依法治校工作作为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核心内容,并纳入学校阶段性工作计划,保证依法治校工作的有序运行;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的真正落实;定期总结表彰,强化工作激励。第四是资料管理到位,建立依法治校专项档案,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收集包括上级文件、校内各项工作材料在内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和教学资料,并按规定分类归档,做到分类科学、记载翔实、装订规范、查阅方便。

(三)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认真贯彻“六五”普法规划,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重要的日常工作。建立普法责任制,做到有措施、有落实、有总结。努力提高职工法律意识。积极开辟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特别是利用身边案例教育职工,影响强化的法制观念,形成学法、用法、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努力提高企业依法管理水平。

2、组织专题报告。组织“学习宣传月”,法制报告会,由公司政工干部、法制辅导员、心理咨询员、老干部等为职工作专题报告,使学生受到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和高尚的道德引导。

3、开展影视教育和读书活动。组织干部职工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4、举办法制教育征文和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四、全面实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在实施职工民主管理过程中,要始终把掌握民心、知晓民情、理解民意、解决民难作为首要工作,时刻保持与基层的信息畅通。在学校重大事项决策形成之前,都要召开专门会议或进行重点群众个别访谈,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五、实施步骤

开展依法“法律治企”创建工作,按动员、实施、迎检三个步骤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传达上级活动精神,加强宣传,大造声势,组织职工学习讨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各部门制订创建计划,提高职工认识水平;加强领导,成立依法治企示范校创建活动专班,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总目标:实施我司依法治企示范创建工作目标,总体把握,分工负责,使公司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达到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各项指标。

依法治企活动实施方案 篇2

1 普法与依法治企的辩证关系

1.1 依法治企必须以普法工作为前提

依法治企就是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要遵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从而保证企业安全、有序、高效的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如果没有开展五个五年普法工作,职工的法律意识就会停留在浅显的、低层次状态中,依法生产和经营就成了空话;管理人员特别是法人代表、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如果缺乏必要的基本法律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法律知识,企业经营管理就可能走入歧途甚至产生违法犯罪的现象,企业的决策、生产、经营、管理、保障等各项工作都有可能出现重大失误从而导致重大经济损失。不可想象,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蛮干、瞎干、乱干的企业还能够生存吗?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依法治企必须以普法工作为前提,并且社会各类组织、各级各类人员包括企业高管、中层管理人员、广大员工都要具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保障依法治企的正常开展。

1.2 依法治企能够促进普法工作深入

不可否认,经过几次五年普法活动,人们的法律意识得到明显提高,法律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日益显现。但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崇尚君主圣明、期盼领导英明、文化诉求中庸、人治传统还颇具市场;各级各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单位的干部和群众,在普法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规规矩矩走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偏重理念宣传、热衷浮夸、偏重总结。然而,随着普法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治军、依法治市(县)、依法治企、依法治理社区等专项依法治理逐渐开展,普法与条块工作紧密结合,使人们感到普法成效在身边。依法治企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模板化,机构、人员、经费的保障,与企业的战略管理、安全生产、市场营销、综合管理、保障管理等工作相融合,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和明显的综合效益,依法治企反过来促进了普法工作的深入,人们不再把普法看成是可有可无、遥不可及、空泛空洞、宣传说教的东西,正逐步把普法看成是与企业发展和个人职业规划紧密相连的。可见,依法治企与普法工作是辩证的、相辅相承的关系。

1.3 普法工作纵深发展为依法治企提供坚实保障

随着普法向纵深发展,人们感觉到仅仅普及宪法、刑事、民事、经济等基本法律还远远不够,工作和生活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法律知识。在学习运用专业法律知识的同时,人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生活秩序和品质得以提升,人们对文明、法制的需求更加强烈了;而依法治企有了更坚实的法制保障,为开展专业性、岗位性的依法治企工作铺平了道路。

2 依法治企从理念走向实务、从宣传说教走向专业标准化

2.1 依法治企的内涵

依法治企是指企业依法经营、依法发展,包括(1)在工商登记核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依法签订合同、依法履行合同、依法纳税、依法处理好劳动关系避免引起劳动争议、设立法律顾问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2)依法制定和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包括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劳动管理制度(主要是用工制度)、企业的办公制度(公文管理、企业的硬件管理)等;(3)依法保证职工合法权益的实现,包括员工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员工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权利。简而言之,依法治企的目的是在依法经营和依法发展的基础上防范风险,正确、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

2.2 依法治企从理念、口号走向标准、专业

在提出依法治企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依法治企工作停留在塑造理念、宣传口号上,从调研和专业访谈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人对涉及依法治企的具体内容一知半解或只言片语或零散拼凑,依法治企的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针对性、适应性不够;随着依法治企的深入和人们认知与研究的进步,我们逐步悟出依法治企要在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建立依法治企的标准,实现与行业专业性、职业岗位性、国际规则性的有机衔接,在体系上从机构、队伍入手,构建有形与无形相融合的企业法治四级网络和企业风险信息系统,构建企业全面制度管理体系,对企业风险实行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为主和事后补救为辅的有效机制,针对性地编制企业全面风险防范的内控手册,使依法治企工作真正做到“统一管理、分级履责、制度规范、流程简明、模板操作、注重成效、绩效考核、激励约束”的法治愿景。这是我们通过构建供电企业全面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得出的真切体会。

2.3 依法治企与企业全面法律风险防范

依法治企对企业而言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含在企业日常的决策、安全生产、营销、管理、企业保障等诸项工作中,又涵盖了企业三大风险防范即安全生产与安全营销风险防范、党纪政纪廉政风险防范、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其中企业法律风险是最高级的风险,往往有较明显的外部表现;安全生产与安全营销风险是基础风险;廉政风险主要体现在权力制衡和约束机制方面,这两者大部分表现为内部风险,但在一定条件下和产生重大影响与重大负面后果的情况下,两者就会转化为企业法律风险,可见,企业三大风险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相互转化。因此企业无论是从依法经营管理还是风险管理角度均应依法全面防范风险,重点是企业实行全面法律风险防范管理。

3 从供电企业全面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谈依法治企落地工程

3.1 供电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研究之初步

由于工作关系和挖掘调研资源的考虑,笔者重点研究供电企业全面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把它作为重要的依法治企落地工程。企业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之内的法律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从而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所谓企业全面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是指企业涉及决策、安全生产、市场营销、各类管理、综合保障等在内的全方位全过程按照分层次、分等级指向的各种法律风险节点及其防范措施的总和。现代最新研究表明: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不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取而代之的是法律风险和危机管理,或者说企业已经进入了法律风险和危机管理的时代!国外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开始进行企业法律风险研究,我国2004年才重点关注、起步研究,国务院国资委在2008年5月召开的中央企业法制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为核心,并提出了第二个法制工作三年目标。供电公司作为电网企业的核心企业,应重点、优先研究法律风险防范。

首先,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模型,勾画全面法律风险防范路线拓扑图为六层级:企业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板块→法律风险大类(部门)→法律风险中类→法律风险小类→法律风险节点,以一、二、三级拓扑图形式表示出来;其次,通过专家调查法从低到高的风险排序确定1、2、3、4、5级,并落实法律风险防范责任人依次为职工个人、班组长与专职、生产单位与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与高管、法定代表人与领导班子;最后,对法律风险节点编号和编制法律风险防范卡片, 包含法律风险节点代码如NBa21-1(六级)、风险节点名称、法律风险后果、风险等级、风险防范措施、法律依据以及案例组成。成果从企业基层中提炼、应用到基层中去。

3.2 创建全面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实施全面法律风险管理

全方位、全视角研究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要建立在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国内外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法律风险防范研究的基础理论如法律风险的种类、特征,法律风险的识别、评估、风险点的确定与分析评级、风险的化解方法等,深入调研、周详设计、层级清晰、路线分明、全面融合多轮交互式调校设计方案,使供电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日益清晰、完整。

供电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包括:法律机构设置的模式,公司律师队伍建设,公司、生产单位与部门、班组、在岗职工四级法律风险防范网络与全面法律风险防范信息系统,供电企业规章制度体系—工作流程图—工作模板,法律事务实务与法律纠纷处理和案件办理,供电企业全面法律风险防范手册(含一级、二级、三级法律风险防范路线拓扑图和法律风险防范卡片)。如一级拓扑图主干N为供电公司法律风险,分支为公司决策法律风险NA、安全生产法律风险NB、电力营销法律风险NC、电网运行与调度法律风险ND、电网建设法律风险NE、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NF、财务与审计法律风险NG、新闻法律风险NH、科技信息与知识产权法律风险NI、管理服务法律风险NJ、综合保障法律风险NK、控股公司法律风险NL、关联公司法律风险NM,其中NF、NG、NH是从NJ分离出来的重要法律风险。依次编制二、三级拓扑图后的末端第六级为法律风险节点,卡片结构前已述及。

全面法律风险防范管理是指通过对全面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各法律风险节点的识别、评估法律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风险防范法律依据的解析,确定其风险等级,从而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对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全面法律风险防范管理能有效为企业经营管理保驾护航。

4 依法治企的前瞻

依法治企活动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依法治企民营企业市场经济

一、当前民营企业在依法治企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企业相关机构不健全,依法治理企业的相关工作难以落实

我国的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健全建立了依法治企的领导机构,机构有专门的人负责,具体的普法工作有专人负责落实,取得的效果较好。

而民企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型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私营控股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中,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不具有综合治理、保卫、普法、工会组织,当然更没有配备专职负责普法的专员。部分民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认为,我们是民营企业,只要按时足额向国家和政府缴纳税收和各种费用就可以了,至于诸如普法、综合治理等社会工作,我们可以少管或者不管,企业内部与此相关的机构由企业的股东会或者董事会决定,政府机关和普法主管部门无权干涉企业法人内部机构的设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之法人,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纯属企业意思自治的范畴。殊不知,企业作为企业法人,其自身负有一定的社会义务,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

有的民营企业负责人认识上村上盲区,对于普法工作认识不到位。现实中一些民营企业负责人认为依法治企“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不太重要,忙起来全都不要”,因此依法治企在部分民营企业中存在无人问,无人管的情况。

2.管理不畅,责任不明

目前对民营企业的行业管理没有清晰的定位,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简称“个私协会”),是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组织和个人自愿组成,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并接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业务指导的联合性非营利社会团体,本身是一个没有强制执行力的松散型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故此,依靠行政手段推进普法和“依法治企”存在障碍。

目前针对“依法治企”缺乏对应的法律及行政法规的支持。对于民营企业的“依法治企”没有明确的政府指令,也没有明确的任何一级考核办法,自然也缺乏有效的普法监督和法治引导。

3.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无法系统进行,法治的观念不够深入

不少民营企业家认为,对民营企业的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侧重点应该是专业技术技能,因此很少安排或者不安排法律教育的内容。从抽烟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的民企员工对于《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合同法》《公司法》及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不熟悉,甚至缺乏基本的认知。有相当数量的劳动者认为,自己为民营企业打工,在时间上具有短期性,从就业方式上来看具有流动性,学习专业技能就足够了,主要不犯法,学不学习法律显得不重要。

部分民营企业家认为,生产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在企业培训中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法律知识的培训上是不值得的,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把员工集中起来学习法律知识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很难做到,企业不愿意,员工也不愿意。甚至有的企业负责人认为,普法教育以及依法治企工作开展得过多了反而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与生产,员工的法律意识增强和法律知识丰富之后,对于员工的管理将会变难,员工为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容易采用法律来维护,企业变得更加容易遭受到员工的集体诉讼。故此,企业负责人担心“依法治企”影响生产和经营,从而对依法治企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

二、对依法治企的思索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走依法治企之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坚持走依法治企之路,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几个切入点:

1.应明确依法治企的科学涵义,真正了解和懂得什么叫依法治企

依法治企中的所谓“依”,就是依据,即指应当把法律作为管理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最高权威之意。企业管理千头万绪,但始终应当确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坚持以法律作为企业行为的基本依据。否则,长官意志、我行我素,违法乱纪,企业迟早都会陷入沼泽,难以自拔。

2.应不断提高对依法治企重要性的认识,让依法治企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理念

思想支配行动。企业能否始终坚持走依法治企之路,企业老板的思想认识是否到位至关重要。企业老板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对依法治企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推行企业法律文化建设,努力培养自己和员工对法律的忠诚与信仰,让依法治企、按规则出牌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理念。这是确保企业始终沿着法轨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

3.应积极主动推行法律顾问制度,让法制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为规避法律风险,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少企业家已经深深认识到实行法律顾问制度的重要性,并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行动,如聘请法律人做经理人,对外文书坚持法律顾问先审制度,商务谈判和商务考察必让律师参与等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法制化、规范化和伦理化运行。

4.应建立健全依法治企的管理制度,把依法治企真正落到实处

由于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多而零散,要将其系统地归纳起来指导企业工作,规范企业行为,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各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一部《办企章程》,由其统领企业管理。采用这种机制,可以强化企业的科学管理,有利于贯彻落实依法治企。此外,企业还应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位,各司其职。

依法治企 篇4

依法行政是法治的关键和核心,其目的在于合理配置行政权力,有效规范行政权力的运作,从而为公民权利的行使提供充分保障,实现公平、正义、自由、秩序等价值目标。二十世纪以来,行政权在很多国家的权力结构中极度扩张,使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成为国家权力制约的重中之重。早在党的十五大,党中央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把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文明政治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到全党面前。而建设文明的现代法治国家,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是首要前提。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对依法行政在法律上进一步加以规范。从工作层面上看,政府工作无论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管理还是社会服务,它涉及社会各领域、各层面,涉及到每一个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权利义务,事关国家、民族的进退兴衰。而行政权力运作总是主动的、单向的,是以国家强制力做后盾的。如果不能全面依法行政,这种权力就可能被滥用,就可能出现盲目,专断、腐败,给事业造成严重危害。从法制层面看,经过近二十年,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立法步伐加快、立法质量提高。到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无法可依的问题基本解决。党的十六大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形势均对依法行政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些要求,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并在推进中实现自身由形式主义向实质主义的转型,是今后开展依法行政工作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从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了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现状、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三点对策。第一部分论述了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依法行政体现了执政为民宗旨,是实现行政管理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保证,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根本途径,是规范行政监督的有效手段。第二部分对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我国依法行政取得的主要成就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制度建设逐步加强,依法行政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监督不断加强,行政执法水平和效率不断有所提高。我国依法行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依法行政意识不强,公务员法律素质参差不齐;决策程序不完善,政令不够畅通问题比较突出;依法行政体制不顺,监督机制不完善。最后总结了我国依法行政取得的6条经验。第三部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一是树立依法行政理念,二是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三是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监督。

【正文】

依法行政是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所奉行的普遍准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责、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法律规定。在我国,依法行政的提出到实践虽然时间还不长,但已取得了较大成效,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仍需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对于象我国这样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依法行政体现了执政为民宗旨。依法行政保证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本质要求。人民通过权力机关制定法律,表达意志,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就将保证行政管理遵循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使行政管理不致偏离航道。一切为了人民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使政府工作人员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克服官僚主义和杜绝腐败现象,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二)依法行政是实现行政管理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保证。法治国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国家一切活动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同时也是依法行政给行政管理带来的保障。政府工作涉及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对政府的领导能力、工作标准要求更高了。而多年来行政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保证形成良好的管理秩序,最重要的是要确立相对稳定的规则并且严格执行。管理国家的权威不是依赖于特定的人,而在于非人格化的法律,是一个国家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才能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从根本上提高效率,保证行政管理实现科学性、权威性、有效性的统一。依法行政,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政府普遍奉行的基本行为准则,成为衡量行政管理是不是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成为现代社会法制建设发展的大趋势。

(三)依法行政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根本途径。依法行政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的根本途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政府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要不负人民重托,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各项职责,至关重要的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建设法治政府,可以促进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可以增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依法行政,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依照法律规定执法,以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要求,避免不公、错误和违法,减少纠纷和矛盾。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遵守法定的操作规则,将大大提高行政效率,这也一再为我国历史所证明。

(四)依法行政是规范行政监督的有效手段。行政权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是政府的专属权力。行政权在运行过程中,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支配权,有强制力做保障,容易和获取私利相连系。正确行使,能给民众带来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满足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需要。但同时,权力对某些人又有极大的诱惑力,在分配社会价值和资源过程中,很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对行政权的运用加以控制、规范和监督。要使监督取得成效,必须要有监督的标准和程序。依法行政,正是防止行政权滥用的良药妙方。只有遵循法定程序进行监督,才能保障监督顺利、有效、正确地进行。

二、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现状

我国依法行政的基本现状是:成绩与问题并存、紧迫性与长期性并存、动力与阻力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注①〕。

(一)我国依法行政取得的主要成就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依法行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依法行政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政府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立法工作步伐加快,质量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体系逐步健全,执法力度加大,保证了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逐步转变,行政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有所提高。

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制度建设逐步加强,依法行政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工作越来越多地纳入法制轨道,依法行政的口号开始提出。这一口号的首次法律表述见著于1995年2月全国人大第三次修订的地方组织法。为了适应依法行政的需要,近些年来,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和行政执法部门结合全民普法的重点向行政执法人员转移,对各级各类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了法律知识培训。通过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贯彻和法制宣传培训,行政执法队伍的法律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依法行政的观念不断增强。依法行政,法律制度建设是前提和基础。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三个显著变化:一是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发展决策相适应,用法律手段引导、推进、保障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二是增强立法工作的民主性和透明度。三是注重政府规则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建立,是我国依法行政法律制度开始确立的开创性的标志。我国建立了法规规章备案审查制度。自《法规规章备案条例》颁布以来,我国法规规章实现100%备案。

2.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监督不断加强,行政执法水平和效率有所提高。我国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建立与WTO规则相适应的统一、规范、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建设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为了克服我国多年来形成的制约依法行政工作向纵深推进的体制性弊端,由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启动了几个方面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从2000年开始对省直各单位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清理,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和优良经济发展环境创造了条件。二是1998年以来,根据行政处罚法关于“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的规定,先后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对解决部门林立、职能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行政执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了突出的效果。三是在连续几轮精简机构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要求,确定了综合执法试点城市,这方面的深入探索正在积极进行。推行依法行政以来,我国已形成了纵横交织的行政监督网络,行政执法监督制度逐步建立和落实。从上到下建立起一系列层级监督工作制度,如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行政执法矛盾协调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行政处罚统计、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一般行政处罚案件卷宗的调阅抽查等制度。既有以综合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行政监察等主要形式构成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又有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督、舆论的监督等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的外部监督〔注②〕。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大力清理整顿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队伍,积极开展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工作,把秉公执法、文明执法和改革执法体制、机制作为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机关作风、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投资软环境的硬着子,努力营造最优效率环境、最佳执法环境和最好服务环境,促进了依法行政,执法效率和执法质量有所改善。

(二)我国依法行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依法行政状况总体上已大为改观,并在逐步向良性化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依法行政还处于初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依法行政意识不强,公务员法律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行政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还远远不适应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例如,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认识仅停留在口头上,并未变成自觉行动,或者把法单纯看作是治理老百姓的工具;对法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当法被用来管理经济和社会时能想起法的重要,当法被用来规范自身的决策和执行行为时又认为法束缚手脚;在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中还保留较深的“人治”观念,习惯于以言代法甚至以权压法。个别行政机关执法人员素质底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唯上是从,唯利是从;“重实体,轻程序”,不告知、不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甚至对相对人争辩,认为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业务知识欠缺,赶不上时代步伐;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执法手段简单、粗暴,为民服务思想淡薄。有些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工作作风不扎实,不按法律规定的程序严格执法。有的随意扩张权利,越位执法,执法不公,滥用查封扣押权、强制执行权。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有些执法人员不是本着管理、服务的目的,而是抱着挑毛病、耍特权、多罚款的心态,把法律赋予的权利,变成了罚款、谋私的工具。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体制原则,也有制度原因;既有行政执法人员自身的原因,也有行政机关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原因。

2.决策程序不完善,政令不够畅通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决策制度不完善。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的任用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一些党委、政府的决策程序不完善,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科学论证不够,凭经验、凭好恶盲目决策;决策监督不到位,干部对决策的失误很少承担责任。二是对行政决策的合法性、民主性和科学性重视不够,决策程序不完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导致决策失误频频发生,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权益造成重大损害。河南邓州市几家执法部门曾召开会议,对向城区护城河倒垃圾的多家饭店下达了“关门搬迁”的通知,结果造成饭店效益受损,差点引起行政诉讼。本应该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但决策失误却使政府部门变主动为被动,教训很深。政令畅通也是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有的地方,上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到了下级就得不到执行,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和依法行政工作的全面推进,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运用行政执法手段,在统筹、指导、监督、协调经济社会事务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一些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执法为民的观念不强、执法水平不高,在行政执法工作中,仍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存在,仍有政令不畅通、职责不到位的现象存在,仍有不接受监督、不倾听群众意见、不廉洁行政的行为存在,使得行政执法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政府形象。3.依法行政体制不顺,监督机制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执法体制存在不顺的问题,既有政企不分(行政管理部门办企业),政事不分(一些事业单位行使行政职能)的问题,又有行政执法部门纵向集权,条块分割,部门壁垒,缺乏协作的问题,还有部门管理交叉过多,职责不消,甚至“利益型”(即为本部门、本单位的小团体利益)执法的问题。行政越轨,主要表现为越权执法,不作为违法、滥用行政权,乱施处罚,以及“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等。行政越轨,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对党的建设、政权建设、行政机关建设都是极其有害的。我国现阶段已形成行政监督网络,但是绝大多数监督主体的监督软弱乏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实际运用很不够,所发生的实际效力极为有限;民主党派的监督流于形式,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名不符实,实际效力极低;司法机关困惑较多,实施自满荆棘不少;舆论监督受制较多,难于放手发挥作用;行政机关的职能监督、行政监察等内部监督由于受复杂情况和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力度不够。例如,作为行政系统内的专门监督的行政监察,由于它与行政机关有着行政隶属关系,使得这种监督在实践中很难真正履行其监督职责,以致弱监、虚监、失监现象相当严重。还有,行政复议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有些同志怕麻烦、推诿等不愿受理行政复议申请的情况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在行政复议决定上,还存在该撤销或者变更而维持的情况,上下级之间“官官相护”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等等〔注③〕。

(三)我国依法行政取得的经验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国依法行政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主要是:

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遵循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法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宪法原则。宪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国家根本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规定,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的根本活动准则,也是依法行政的基础和依据。一切推进依法行政的制度和措施,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3.始终坚持把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改革,维护稳定,作为依法行政的根本任务。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始终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保持依法行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4.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推进依法行政。目前,我国经济体制还在转轨过程中,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推进依法行政要结合不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进行。5.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动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依法行政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制度和方法。

6.依法行政的推进必须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观念转变和法律素质提高形成良性互动。应当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素质的培育,不断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使依法行政真正成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自学的行动。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树立依法行政理念

1.树立法律至上理念。法律至上,是指法律取代其他社会规范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宰,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效力。当前树立法律至上理念也是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前提条件。很难想象,在一个法律并不具备最高权威和效力的国度能真正实现依法行政,此时的依法行政只不过是权力的一个好看的摆设而已。我们要推进依法行政,首先就必须培养起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因为没有被信仰的法律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并不能真正规范权力,而要使法律被信仰,一条重要的路径就是使法律(尤其是宪法)在行政中真正树立起至高无上的地位。法律至上不仅要求法律具有秩序意义上的最高权威和效力,而且还要求法律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不是一种工具存在并发挥作用。当前,受制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人治传统、法律工具论思想在人们的心目和行为方式中具有极为浓厚的影响,现实中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等现象普遍,法律缺乏权威,得不到贯彻或被任意违反,其根源即在于法律缺乏价值属性而导致不被信仰,法律现实中没有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确立至上的地位,这反过来更强化了法律工具论、人治的意识和相应行为,形成了一种“怪圈”。要扭转这种局面,出路在于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和地位,使法律真正作为一个规则运行并发挥作用,分配权力、义务,实现自由、公平和正义,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最终实现人治文化向法治文化的转型,实现依法行政。2.树立权利本位理念。当前我国行政现状中,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与重视是较为突出的问题,行政立法上主要问题是对不同权利主体设定了种种区别待遇,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利,具有义务本位、管理本位的倾向;行政执法上主要问题是粗暴执法、野蛮执法,任意侵犯相对人的权利。衡量良法与恶法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是否符合权利本位要求,良法才能得到普遍的服从。树立权利本位思想,要求政府在立法中,要制定有利于符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法,在执法中要以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为目的,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提高法律的权威和执法的成效,使依法行政与市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协调。

3.树立社会和市场自治理念。正确处理政府(国家)与社会、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职能和权力的界限,是规范行政权力、促进依法行政的前提。树立社会、市场自治理念,是指对待社会和经济事务,应当优先由社会和市场自主进行处理,政府仅在社会、市场无法解决时起到“拾遗补阙”的补充作用,政府不能代替社会、市场的作用,不得任意干涉社会和市场的自由。20余年来,伴随着经济上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以及经济、政治领域改革逐步深入,政府取代市场、国家包办社会的一元化格局正在趋于解体,市场取代政府计划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社会主体的经济自由和社会自由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国家逐步弱化对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控制,正在实现由一个经营者向公共管理者、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市场经济经济体制和一个相对于国家的市民社会已初步形成。然而我们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完全过渡并未最终完成,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另一方面一些阻碍市场经济的因素尚未被清除,现实中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国家过分干预社会、包办社会的局面,影响了社会自治能力的培养。要扭转上述局面,树立市场、社会自治理念,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界定政府职能和权力的范围、政府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政府政治文明的建设。4.树立程序法治理念。程序法治是法治的本质特征。树立程序实体并重理念符合现代行政的发展趋势〔注④〕。当前我国尚缺乏一部完整的行政程序法法典,仅有行政程序规定散见于各个法律、法规、规章中,只有少数几个执法领域有较为完善的程序规定如行政处罚领域,程序的缺乏除了理论研究的不成熟以外,最主要原因还是程序意识的谈化,过分强调实体的法治,忽视程序的法治。程序的缺位是目前法律实施状况差的主要原因,而推进依法行政最有效、最直接、阻力最小的途径莫过于通过程序公正实现实体公正,制定《行政程序法》,通过程序的公正透明最大程度地消解直至纠正实体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行政由传统行政向现代行政的转型,保障依法行政各项实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多元化主体利益的反映和协调机制,使依法行政更贴近利益多元化的现实社会,最终使依法行政事业获得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形成社会合力,为法治和宪政达下良好基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利益分化、价值多元且正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程序能够保证我们的依法行政获得最大的开放性、包容性、正当性,在吸引社会参与的过程中稳妥地、和平地实现相互对立的各种利益之间、实体目标和价值、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以最小的转型成本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二)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

行政许可法是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应以实施这部规范政府行为的大法为突破口,按照“公开、透明、程序、规范”原则,加强依法行政,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上一个新台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质性突破,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市场主体服务,从法制、制度上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1.依照法定权限设定行政许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行政许可法严格限制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范围,严格限定了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规定了什么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什么事项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在政府管理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主决定的关系上,确立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主决定优先的原则;在政府管理与市场竞争的关系上,确立了市场优先的原则;在政府管理与社会自律的关系上,确立了社会自律优先的原则。这些制度和原则对防止公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和公民个人生活的过度干预,培育社会自律机制,发挥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促进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权限,自觉维护法制统一,确保政令畅通,消除市场分割、地区保护和行业垄断。2.坚持行政许可原则,加快管理方式创新。行政许可法所确立的原则和建立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对行政机关产生的深远影响,首先是观念的冲击和更新,将促使行政机关树立现代的行政管理理念。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来自法律的授予。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不是对相对人的“恩赐”,而是对申请人行使权利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的一种核实和认可。行政许可法对需要由多个内设机构办理的行政许可,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办理,实现“一个窗口对外”,规定了统一办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行政许可的内容〔注⑤〕。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加快政府信用建设,通过制度创新促使行为规范,办事效率提高,方便群众办事。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务中心建设,合理配置行政权力,克服官僚主义和拖拉扯皮。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行政机关要将事前行政许可与事后严格监管、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加强管理与提高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间接管理手段、动态管理机制和事后监督检查,加强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3.严格行政许可法定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行使行政权要权责统一,不能只要权力,不负责任,不受监督,违法行政要承担法律责任。行使行政权既要遵守法律的实体规定,又要遵守法定程序,忽视法定程序,就难以保证实体的公正,也是一种违法〔注⑥〕。这些行政管理理念的确立,对于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保证行政权的正确行使将发挥重要作用。许可法规定的一系列方便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的制度和程序,以及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办理、联合办理或者集中办理制度,对行政机关树立服务意识、改进作风有着重要的作用。严格公正执法,确保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合理。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时,要坚决克服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方式、时限、步骤、形式、顺序作出行政行为,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救济权。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就是违法行政行为,得不到复议机关及审判机关的支持。各行政机关要结合实际,对本机关实施的执法程序按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进行分类细化,确保按程序作出行政决定。

(三)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监督

1.健全监督工作网络。必须健全监督工作网络,做到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形成合力。通过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社会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等全方位的工作监督网络,置所有行政活动于监督之下,达到规范执法行为的目的。

2.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执法单位要把法律的、行政的、群众的、社会的、舆论的监督机制,综合性地加以运用,建立起监督的工作秩序,从源头和制度上预防、治理违规执法现象〔注⑦〕。要继续健全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定行为规范,完善自我约束机制。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抓好行政系统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收费等行政管理行为的规范化,建立执法责任体系、目标任务体系和评议考核机制,彻底克服行政执法的随机性、任意性,统一制定履行各执法项目时的法定程序,规范标准要求,建立制约机制,减少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败诉率。

3.落实错案追究制度。要坚持重证据、有错必究的原则,实行行政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责任追究与改进工作相结合,惩处与教育相结合。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在理顺行政执法主体关系,规范行政执法程序的基础上,全面推行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促进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减少和防止行政执法过错,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执行。对冤假错案,要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精神,依法予以纠正。对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的腐败行为,决不姑息养奸。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查办案件中,既要坚决,又要慎重,严格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必须注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4.强化政府法制监督。强化政府法制监督,确保政令畅通,促进工作落实;积极探索政府法制工作的新思路,推进制度创新和工作机制的创新,促进政府法制工作再上新台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建设法治政府而努力奋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主要是采取规范性文件备案、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常规性的执法检查、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等手段强化政府法制监督。严格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政府法制监督力度。建立完善行政执法配套制度并严格按制度执行,是行政执法合法有效的保障。要把行政执法职责进行层层分解,做到职责明确,岗位明确,责任到人。要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评议考核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将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个人,杜绝只纠正错案不惩戒责任者、只考核不奖惩或者只奖优不罚劣。政府法制办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的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强化政府法制监督,努力推进依法行政。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责令被检查单位限期整改,对贯彻行政执法责任制不力的,要进行责任追究。

依法治企活动实施方案 篇5

同志们:

今天这个会议暨是一个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会议,又是一个工作安排部署会,请大家认真对待!

结合会议主题,讲四点意见:

1、依法治企、依规治企既是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方式,又是落实×××和××ד双代会”精神的具体举措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作为党领导下的国有企业,如何确保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有效贯彻落实,必须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绝对领导,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思想必须始终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保持高度统一,行动必须始终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依法治企、依规治企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有企业治理体系中的具体体现,是国有企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当前还存在风控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历史遗留问题包袱过重、决策机制不够灵活、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等问题,依法治企、依规治企显得尤为重要。

×××指出,要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提升公司治理能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下达×××的目标任务。并强调要落实好“投资有回报、项目树品牌”的要求,以规范管理、加快销售、化解历史遗留为重点,提高资产变现能力,统筹好×××积极拓展业务、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按照×××确定的目标任务,牢牢把握“控投资、降负债、强销售、增效益、创品牌”工作基调,指出×××的发展将从“资产投资型企业”向“投资+资产管理型企业”转变,搭建“自主经营+合作开发”“双引擎”,从“单一×××”向“×××开发+×××经营管理发展”转变。为了实现×××下达的目标任务,按照××ד双代会”确定的发展方向,依法依规治企无形发挥着重要护航作用,是提升公司治理能力的重要“助推器”。

二、依法治企、依规治企服务中心工作成效显著,公司治理效能明显改观

近两年来,×××党总支加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工作力度,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围绕中心工作目标,强化制度建设,以合同管理、投资管控、营销发展、财务参谋、品质提升等工作为抓手,不断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公司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一)党建促中心工作成效明显。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绝对领导。将党建工作纳入公司章程,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明确和落实了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使公司党组织政治核心、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有力,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作用发挥有效。

(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优化。

在×××的领导下,×××、×××、××ד三大子公司”架构基本建立,“一主三辅”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清理僵尸企业×××家,有效规避僵尸企业带来的财务、税务等现代企业法人治理中存在的各类法律风险。××××××全面完成,××××××基本锁定,×××正朝着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进。

(三)制度建设不断健全。

健全完善×××、×××议事规则,依法落实总支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职权,处理好党组织和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明确权责边界,做到无缝衔接,着力构建起各司其职、各负自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出台成本控制管理、财务管理、营销发展、质量安全等制度10余项,实施项目管理标准化,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法务工作成绩突出。

积极诉讼追回损失,果断应诉降低损失,×××年法务工作直接或间接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余万元。法务工作强力融入公司生产经营全过程,在防范化解风险、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公司法人结构治理、股权关系理顺、投资管控及重大问题决策、疑难复杂问题应对方面发挥着重要参谋作用。

(五)部门联动机制初步形成。

强化合同管理,以合同管理和履约排查为抓手,整合部门资源,×××部、×××部、×××部、×××部形成监督合力,全面梳理排查合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问题、及时防范化解风险。实行协作单位评价制度,提升服务质量。×××、×××、×××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实施“四统一分”财务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债权清理和发票清理,积极防范税务风险,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依法治企、依规治企认识不足措施不力,制约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对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绝对领导认识不足。

对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认识仍不到位,“重业务、轻党建”仍不同程度存在。“党建工作为生产经营工作让路”的现象时有发生,党建促生产经营、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做得不够。

(二)制度建设急需健全完善。

党建促管理经营管理体系、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股权理顺管理体系、营销发展体系、资产清理与盘活管理体系、成本管控体系、质量技术管控体系、“一主三辅”层级管理体系、项目管理精细化管理体系均有待健全完善。

(三)制度执行仍任重道远。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制度意识不强,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能力弱。组织人事制度、考勤制度、薪酬管理制度、请示报告制度、招投标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物资设备管理制度、协作单位信用评价制度等仍有软执行、不执行现象。

(四)上下联动运行机制仍不顺畅。

“一盘棋”意识不强,各自为政较为突出。干事创业的出发点以单位部门利益为重,缺少大局意识。上传下达不畅,左右协调不通,决策落实“中”“粳”“阻”。

四、统一思想,强化措施,推动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依规治企,形势所需,职责所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统一到×××党委、××××××各项决策部署上来。

(一)坚持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全面巩固党的领导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法定地位。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升公司党组织政治核心、领导核心作用,把“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作用发挥得更加有效,不断鞭策×××、各分子公司班子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

(二)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全力推动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不断健全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依法落实党总支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职权。二是大力推行“六化”管理模式。推行“管理层级科学化”,合理设置组织机构、人员,“一主三辅”层级管理体系必须明晰。推行“管理职能规范化”,构建集约化管理模式,各单位各部门必须厘清职能职责,明确到岗,到实到人。推行“管理依据制度化”,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推行“管理内容集中化”,主导管理、职能管理有统有分,统分结合,形成统一调度、按权使用、职责明确的管理方式。推行“管理项目精细化”,提高党总支后台管控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全体管理者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提升项目管理整体水平和盈利能力。推行“管理考核绩效化”,严格执行薪酬制度,严格考评考核,严格兑现奖惩,落实“收入有增有减”新模式。

(三)坚定制度自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不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而且坚定公司制度体系自信。带头执行制度,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在执行制度上不偏不倚。在坚持好、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基础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现代企业制度。各单位、各部门必须与×××、×××高度统一,构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新机制,运用系统思维不断提升生产经营管理能力。

同志们,“善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事者必有所成”。在依法依规治企的征程中,在推动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让我们撸起袖子,在×××和×××的坚强领导下,统一思想,强化措施,为实现今年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普法依法治企工作要点 篇6

2010年是“五五”普法的最后一年,也是考核验收年,认真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全面完成“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按照xxx的部署要求,结合实际情况,2010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深入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营造依法治企、诚信规范的企业法治氛围;及时宣传学习《侵权责任法》以及其他新颁发的与xxx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塑造中国石化特色管理模式”的要求,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宣传学习,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依法经营水平,努力为xxx持续有效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服务院中心工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为企业法治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一)各单位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列为“五五”普法规划的重要内容,认真筹划,作为全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二)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上半年领导干部学法主题,列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认真学习。

(三)举办1期以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对各单位普法骨干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四)组织广大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认真学习集团公司编印的《边学边练(新颁企业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

二、继续抓好重点普法对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一)领导干部是法制宣传教育对象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贯彻落实xxx《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提高依法治企能力的意见》,加大对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指导力度,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侵权责任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等为主要内容,并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通过举办培训班、辅导班、法制讲座,落实领导干部学习的时间和内容。高培党校开办的各级干部培训班每期要有法制课内容。组织好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

(二)抓好经营管理主要岗位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各级经营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熟练掌握与自己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依法经营、依法办事、诚信守法的观念和能力。

(三)提高广大职工法律素质,是企业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单位要充分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6·5”世界环境日、“11·9”全国消防日,针对不同层面的职工开展不同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对新进员工加强法治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员工法制意识。开展好“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三、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各部门、单位要

从实际出发,继续深入开展“法律三进”活动,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用好电视、手机、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各种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法制文艺汇编、法制报告会、法制讲座、法制展览、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教育征文、演讲比赛等群众最易于接受、最喜闻乐见的活动,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亲和力、渗透力,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宣传格局,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结合各种专项治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好xxx治安秩序、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老年人权益保护、残疾人权益保护、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知识产权保护、禁毒、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道路交通安全灯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为各专项整治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三)充分利用教育基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各单位要把职工培训中心作为法制教育的基地,有计划的组织广大职工进行法律培训,提高职工的法律知识水平。要充分发挥xx警示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各单位的干部职工到xx监狱和xx看守所接受警示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警钟长鸣,有效的预防各类犯罪。

(四)继续发挥“148”法律服务热线的作用,架起与广大干部职工沟通的桥梁,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讲师团工作的知道。各单位要按照局普法讲师团成员调整的情况,及时联系开展工作。

(五)积极参与xxx组织的法律知识竞赛,此次竞赛以《边学边

练》普法丛书的节能减排、安全生产、新颁企业管理法律法规三个分册所涉及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管理制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及与企业生产经营和员工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竞赛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通过《xxxx报》面向全系统广大职工刊登试题,进行普赛;第二阶段组织各企事业单位代表队以笔试方式进行初赛,选拔进入复赛的代表队;第三阶段以现场问答形式举行复赛及决赛。

四、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各项任务,做好总结验收工作 2010年事“五五”普法的考核验收之年,我们要充分认识工作的紧迫性,适应新形式、新任务发展的需要,深入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下发xx《“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考核验收办法》和““五五”普法规划考核验收评价标准”。各单位要对照办法和标准认真梳理,根据本单位“五五”普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对已经完成的目标认真总结经验;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工作,要抓紧时间加以推进;对工作薄弱环节,要查遗补缺,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精心组织,切实做好“五五”普法总结验收的安排部署。总结验收是“五五”普法规划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是确保“五五”普法善始善终进行的重要途径。2010上半年,总结验收工作要全面启动,6月份完成前期准备工作,7月份以后组织全院范围的检查验收。xxx普法办将组织成立考核验收小组分赴各单位,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抽查、现场测评,查找不足和薄弱环节并督促整改,促进“五五”普法规划各项目标的全面完成。

(三)各单位要把“五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对照考核验收标准提前开展自查自评,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xxx的考核验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深入调研,做好“六五”普法规划制定的各项准备工作。随着“五五”普法的结束,下一轮普法将要启动,研究制定“六五”普法规划是与“五五”普法总结验收同时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2010年下半年,xxx普法办将组织成立“六五”普法规划调研小组,借助总结验收阶段的工作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征求各单位、各类普法对象的意见和建议,着眼于推进xxx法治化管理水平,着眼于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着眼于进一步提高法制宣传的社会效果,着眼于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认真规划下一个五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xxxxxxxxx

依法治企的思路与对策 篇7

1 提高员工队伍整体法律素质

推进依法治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是关键。企业发展竞争力的强弱以及依法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与企业领导人和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密切相关。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掌握各种法律知识,努力提高各级干部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管理的自觉性,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带出一支学法、懂法、用法的职工队伍。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是推进学法用法的重点。要采取有效措施,抓好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学法用法工作,使学法用法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维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结合起来,切实将企业转机建制、经营管理、兼并重组、纠纷处理等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对员工进行必要的法律培训,是推进依法治企的有效措施。很多企业在纠纷中处于不利位置或者被迫履行不平等的合约,都是因为业务人员在工作中不够规范,存在瑕疵。进行必要的培训,可以强化企业职工在具体业务工作过程中的合法性,用较少的费用避免巨大的损失。

以开展学法、懂法、用法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企业经营与发展,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法律意识,加强企业防御经营风险的法律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依法治企能力,有效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2 明确职工依法治企教育培训内容

以围绕企业经营与发展,掌握学法用法依法治企的各项制度为培训目标。让职工学会建立事先防范,控制经营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同时运用依法治企长效机制,努力营造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企业和谐法制环境。依法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审批条件和程序,加强防范和监督。坚持重质量、重实效,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具体实际因需施教。

(1)公司级领导。加强领导干部法治理念,使其熟悉和掌握履行职责所需的法律知识,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在国家基本法律法规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与企业经营管理和法律风险防范密切相关的《公司法》、《经济法》、《合同法》、《劳动法》、《安全生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

(2)中层干部及管理岗位人员。加强中层干部及管理岗位人员学法用法工作,丰富其法律知识,逐步实现学法用法的制度化、规范化。在国家基本法律法规学习的基础上,对各部门专业人员进行《会计法》、《审计法》、《招投标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法律知识培训,使他们及时学习和掌握国家最新颁布和实施的法律法规,以提高法律素质和相关能力。

(3)一线职工。在驾驶员、交通安全员、调度员、修理工、充值员及其它一线岗位人员中进行普法教育与规章制度培训。学习《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安全生产法》、《安全操作规程》、《消防法》、《职业病防治法》及有关行业专业法律法规,使员工基本熟悉与自身本职工作相关联的法律知识,做到学法守法。引导职工依法参与有关法律案件的讨论,了解和掌握依法维权,维护自己的权益,学会解决矛盾纠纷的法律知识和法律途径。

3 培养法律专才并建立保障机制

建立一支专职化企业法律队伍,是实现依法治企的重点工作。针对企业法律人才相对匮乏,可采用外聘和引进相结合,充实和改善企业的经济管理环境,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防范”。

确立企业的法律分管领导,是落实依法治企的重要举措。从确保企业发展重要战略有效实施的角度来考虑,最好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直接分管,这样可以依法将企业各项措施,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同时主要负责人直管法律工作,将为企业全员的法律学习和运用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进而推动企业整体法律意识的提高。

建立规章制度体系,是落实依法治企的关键环节。企业应当根据《公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有关企业内部管理秩序和对外经营活动的各项规章制度体系,使企业各项管理能依法开展,规范运行。同时,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增强信用观念,使企业形成对内讲制度、守规章与对外讲信用、守承诺的风气,这是企业面对未来激烈市场竞争的安身立命之本。

抓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推行。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是国外成功企业的通行做法,也是推进依法治企工作的有效办法。欧美和日本大公司普遍设有法律部,作为一家规范的企业,拥有专门的法律部门,也是企业依法经营管理的组织保障。同时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充分发挥企业法律顾问机构的作用,使依法治企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依法治企要破除潜规则 篇8

这里的规则、规矩、规范、法制等等,当然是指的明规则或显规则,即条文清楚、含义明确、公开透明、操作性强,人人都应遵守的法律、规章、纪律、原则、精神等等之类。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其经营管理或治理的规则体系愈是科学、合理、周密、健全,并被严格执行,其法制化程度就越高,其民主、文明、进步的程度就越高,其未来的趋势就愈可预见,因而其发展的持续性也就愈有保障,这是法制化的生命力之所在。

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社会组织或企业本来有不错的一系列法纪、制度和规范,却并未严格地执行,或者在执行中被七折八扣之后变得面目全非。在这些组织和企业里,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这些公开的明规则,而是与之相反的、暗中流行的许许多多的潜规则。如以言代法、裙带关系、弄虚作假、欺诈谋利、损公肥私、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勾心斗角、贿赂通关、跑官要官等等潜规则,是上不得台面的,只能存在于信奉者的头脑中,并通过他们在暗箱操作中贯彻执行。

事实证明,在潜规则盛行的地方、部门、行业、单位或企业里,法律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民主的力量、科学的力量、正义的力量,都会被削弱、被扭曲,甚至被践踏。因此,要依法治国、治企,以德治国、治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就必须认清潜规则的危害,缩小其势力范围。

潜规则是不良规则。它使党和国家的良法、良政和为民良策在隐秘的暗箱操作中变为恶法、恶政和害民之策,使各种不正之风、违法犯罪行为在黑暗中蔓延壮大,以致使一些地方、部门、单位或企业成了贪腐的渊薮和不正之风的大本营。

潜规则是恶劣文化。它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使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遭受严重的腐蚀、污染,甚至使一切真善美德性的源泉干涸。

潜规则是企业经营管理和文化建设的腐蚀剂。在强调民主管理、依法治理、三公原则、制度化生存的现代条件下,潜规则使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的显规则失灵失效,使企业的信息失真、战略混乱,“办公室政治”泛滥,拉帮结派盛行;使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度和各种规则制度的信任度大幅度降低;使组织功能在充满互相猜疑、互相倾轧、互相防范、互相明争暗斗的巨大内耗中衰竭。

潜规则是滋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行为的温床。一般而言,显规则维护的是整体利益与部分利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平衡,是维护并体现“三公”原则、合乎法律和道德的利益;而潜规则相反,以损害这些利益的平衡及法律道德原则,并使之转为私人利益、部门利益和小团体利益。

上一篇:英语培训成为英语教学的指路灯下一篇:三公经费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