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推荐9篇)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 篇1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多样生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的生态综合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方面。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是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 即生物资源。其次它可提供受生物影响的环境资源。生物资源不同于非生物资源, 如果保护得法, 利用得当, 则是可再生的。因此在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人类来说,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1.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人类靠生物多样性为主, 没有生物, 特别是植物, 人类就无法生存。也就是说, 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的。

1.1.1. 农业方面。

被人类作为食物使用的五千多种作物基本都是从野生种开始, 经过逐步驯化成为栽培种, 这就是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人类食用的蛋白质平均1/3是由动物提供的。象农作物一样, 动物品种也是驯化后成为饲养动物, 这些动物品种多, 遗传多样性也很丰富。人类未来食物结构的改进, 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赖于人们发现新的优良物种, 同时还取决于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利用水稻雄性不育这一宝贵的野生生物资源培育出杂交水稻, 在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方面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可见多样性丰富, 人们才能从中驯化, 培育出高品质的品种。

1.1.2. 工业方面。

生物多样性为工业提供了许多重要生产原料。植物提供的产品非常多, 有橡胶.漆.树脂.木材.纤维等。如芦苇可用来造纸;霍霍巴的种子中提取的油脂可作为高级润滑油的原料。动物为人类提供毛.丝.皮革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歩发展, 未来有望从动植物中提取更多能源, 为人类造福。

1.1.3. 医药方面。

许多药物都是从动植物中.微生物中提取研究后, 再加工生产。不少动植物还可直接作药。据调查发展中国的百分之八十依赖动植物提供传统药物;西医使用的药物有百分之四十含有最初在野生植物中发现的物质。中医使用的植物药材达一万种以上。在不久前, 科学家在植物中发现了治疗癌症的植物成分。人类许多不治之症的根源, 需要开发和研究新的药品, 而生物多样性是其开发研究的基础。

1.1.4. 科学研究价值和美学价值。

生物体的各种器官及其生理功能, 可以给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从重要启示。生物多样性的美学价值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美化人们的生活, 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

1.2.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2.1.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能量, 成为整个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

1.2.2. 维持气体平衡。

植物制造氧气, 吸收二氧化碳.动物消耗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 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1.2.3.

涵养氺源, 防风固沙, 降低噪声。

1.2.4

.吸收分解污染物质, 美化环境。

1.3. 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由于人类认识研究的局限性, 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 但可以肯定, 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未来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研究, 其产生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2.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

近两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的活动使生物多样性遭到过度的开发利用, 使其受损, 许多地方的生物资源已陷入枯竭的境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人类过度的采伐., 毁林开荒以及森林火灾, 病虫害等导致森林毁坏, 生态系统受损, 对原有的物种带来了毁灭性的打;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开垦使大量植被遭到破坏, 甚至难以恢复;沙漠化, 盐碱化面积的扩大使许多物种绝…以上种种, 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2.2. 对生物资源掠夺式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物种灭绝。

人类对直接经济的追求导致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其生物多样性降低, 甚至导致灭绝。如:对野生动.植物的偷猎走私及滥挖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巨大威胁。

2.3. 环境污染影响生物多样性。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如:水体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污染使植被退化.森林不再生长, 土壤动物变得稀少甚至绝迹;空气中二氧化硫, 二氧化碳等气体引发的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损害。

2.4. 遗传物种资源受威胁或消失。

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 使许多古老的遗传物种受排挤而逐步减少甚至绝迹。

2.5.

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或变异性以及灾难性的环境变化也影响生物多样性。

2.6.

生物保护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也造成了威胁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为了人类的生存及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从现在起积极保护和挽救生物多样性, 具体措施见以下几点:

3.1. 加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宣传力度。

通过报纸.互联网.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价值, 提高国民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因为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另外在中小学专门开设环境课程进行环保教育, 尤其要重视相关课外活动。

3.2.

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 即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 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 所以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我国的《自然保护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等, 这些立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3.3.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外其他物种的普查。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了较大面积的保护区, 但保护区只占本国国土面积的很少一部分, 许多珍稀物种生活在保护区外, 另外食物链跨越保护区边界, 非保护区内的国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保护区来的物种, 所以有必要加强对保护区外的其他物种进行普查。

3.4.

大力建设现代化基因库, 特别是加强保存野生种的基因。

3.5. 进行国际合作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为了更好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 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并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 篇2

辽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生态系统多样性。湿地、河流、滩区草地等生态系统构成了辽河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或半人工生态系统主要有城镇生态系统、人工林(护堤林)生态系统。其中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仪器条件好、特异性高的特点,为各类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发展、繁衍生息的重要条件。

物种多样性。辽河保护区物种丰富: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丹顶鹤、遗鸥、大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海豹及小天鹅、苍鹰、夜鹭等鸟类;世界濒危鸟类黑嘴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重要经济鱼类如鲫、鲂、鲤、乌鳢、文蛤、辽河刀鲚;水产品如中国毛虾、中华绒螯蟹等。

遗传资源多样性。辽河流域悠久的农耕历史和传统文化形成了区域内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中草药、观赏植物、柳条、苇席等遗传资源丰富,同时保护区优良的生境为天然优良物种种质保护及其经济性状改良提供了基因库,其中野大豆是我国难得的种质资源。

机遇与挑战

机遇。首先,联合国决议将2011-2020年确定为生物多样性十年。致力于保持生物多样性,确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促进《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开展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造福子孙后代。其次,国务院下达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计划”)。这一“计划”为我国今后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展开指明了方向,“计划”制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以及保障办法等,并明确必须进一步推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坚持持续发展、优先保护、群众参与、利益共享的原则,统筹经济社會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第三,党和政府对辽河治理高度重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要“推进辽河保护区建设”;辽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建设文明富庶幸福新辽宁过程中,要“加强辽河等江河保护,打造沿河生态带、城镇带、旅游带”;辽宁省政府第178次省长办公会议提出,“争取经过两到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彻底摘到辽河重度污染的帽子,重现辽河生机”;2011年8月2日周生贤部长做出“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辽河保护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批示。

挑战。目前,辽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暴露出保护意识淡薄、科研基础薄弱、体系建设不完备、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水平有限、应对新问题的能力匮乏等问题。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生产开发活动的大力发展,加剧了辽河生态系统的压力,增加了物种及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工作的难度。另外,在保护区周边流域,一些人为的环境污染对水生与河岸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及生物栖息地也构成了潜在威胁。主要表现在:辽河两岸的政府及群众爱护母亲河的自觉意识尚未彻底觉醒,沿河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辽河滩区已封育62万南,虽改变了原来玉米等农作物直接种到河边、农药化肥面源污染及水土流失的状况,但目前仍有大面积滩区未实现封育,农业开发强度依然过大;水质水量没有完全达到健康河流的要求;辽河口湿地受油田生产作业及旅游开发影响严重,鸟类栖息和迁徙停歇环境受到不同程度干扰;永久性河闸及临时性生态蓄水工程对水生生物多样性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并采取相应措施;管理能力与治理保护的客观要求尚存较大差距。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构想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构建稳定和谐的生态环境,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体制的确立,加强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的能力,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和物种保护的积极性,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水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适度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要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采取行动,更为有效地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主要生态系统、以及遗传资源等,以保障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安全。

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生存理念,应当禁止掠夺性使用环境及生物资源,科学、合理和有计划地开发环境和生物资源,鼓励并促进相关可持续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自然恢复为主,适度人工干预。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应充分重视并利用这个能力。在此基础上,适度的进行人工干预,以恢复河流生态环境为着力点,进而改善整个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公众参与。要重视社会团体和基层群众的力量,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来,做到信息公开,建立舆论监督渠道,建立全民参与的长效的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辽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的区域

水域生物多样性和河岸滩区保护的优先区域。在已建立的19个重点监测区域基础上,拟增设6个优先保护区域,每个保护区域面积约5平方公里(在辽河干流水面较开阔、生境条件较好的区域选址,并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保护区域面积可视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下同),所在地为:昌图县福德店、通江口;新民市毓宝台、石佛寺水库;台安县大张桥;盘山县盘山闸。

重点保护国家珍稀动植物,例如: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遗鸥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夜鹭、苍鹰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动物如赤狐、狗獾、黑雁、鸬鹚等。

海岸河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在辽河湿地的功能区划中,将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外围海岸带区域列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重点保护黑嘴鸥等世界濒危鸟类的种群及其繁殖地;丹顶鹤、大天鹅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斑海豹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及其繁殖地;中国毛虾、中华绒螯蟹、文蛤等重要水产品;翅碱蓬、芦苇等湿地植被资源。

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制,落实领导责任制。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将保护任务层层细分。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部署与行动计划实施进展的时时评估机制,对战略执行情况和行动计划进行检查、评价和监督,并定期报告相关执行情况。

落实配套政策。遵守现有法律法规,鼓励创新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及制度。以优先保护区域为重点,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和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特点,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以及技术手段等,加强各项保护政策措施的有效执行。

提高实施能力。进一步提高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重视执法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生物多样性管理保护能力、生物多样性调研能力、评估和监测能力。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保护执法管理、调研与评估监管等方面的内容。

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资金投入,增设投资平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引导社会团体、基层组织、群众、以及国际资金积极关注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多元化多主体的投资模式。加大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对支持生态补偿系统建立、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执法能力建设、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的扶持力度,形成稳定长效的资金投入。

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 篇3

⑴ 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维持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品种会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⑵ 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流域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几千年以前,那里还是一片十分富饶的土地。树木林立,百花芬芳,各种野生动物四处出没。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及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这里已变成生物多样性十分贫乏的地区,到处是黄土荒坡,遇到刮风的天气便是飞沙走石,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近年来由于人工植树,大搞“三北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沙漠化进程得到了抑制,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⑶ 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现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供给我们自由呼吸,这主要应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地球早期的历史中,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要低很多。据科学家估计,假如断绝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大气层中的氧气,将会由于氧化反应在数千年内消耗殆尽。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教案 篇4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一起观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 师:视频中记录的是亚洲狮的悲惨历程,现今大部分野生种已经灭绝,通过视频,使亚洲是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生:

师:工业革命以来,像它们一样因过度捕杀而灭绝的生物已达数百种,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我们又能做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

PPT 展示 师:在学习之前明确本节课目标 生:读三维目标

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探究专题“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内容,解读数据完成导学案第一题。生:做

师:板书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生:展示结果 生:答

师:人类活动导致生物种类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具体人类的哪些活动使得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让我们一同进入下面的学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课本87页6幅图片,回答导学案第二个问题 生:做 师:转转看看 生:找同学起来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不错,下面我们来做个总结,请同学们根据课本88页第一段,总结: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生:总结

师:很好。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捕滥杀、人类可是说是万恶之源,那么作为罪魁祸首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弥补这一切,来拯救我们的家园呢?

PPT 展示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9页资料,完成导学案55页自主学习部分第1题 生:做(师板书

1、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人口数量剧增,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城市化)

2、乱采滥伐和乱捕滥杀

3、外来生物的入侵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师:好,停。谁来回答第一题? 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0页内容,完成导学案55页第二题 生:回答

师:同学们总结的不错。看来大家掌握的都不错,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测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3页资料,完成导学案56页,合作探究部分。

生:做(师:板书

1、就地保护

2、迁地保护

3、加强教育和法制保护)生:小组讨论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教案[范文]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生物分类的定义、依据和目的;

2、了解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的分类;

3、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并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4、培养学生自主建立知识构架的能力。教学重点:

重点: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难点: 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教学过程:

1、生物分类的方法:

依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逐级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

2、生物分类的目的:

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3、生物分类的依据

总的依据: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植物分类的依据:形态、结构特征 ;种子的有、无;根茎叶的有无;叶脉的不同类型;果皮的有无;种子中子叶的多少。

动物分类的依据:除了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有、无脊柱;生殖、发育方式不同;呼吸方式不同;体温是否恒定

4、植物分类

5、动物分类

6、生物分类的单位(等级)最基本的单位是:种

7、从种到界------马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分类单位的特点:单位越大,种类越多,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

8、生物的命名-----双名法

生物学名 = 属名 + 种加词 + 命名人姓名

9、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三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具体体现

(2)、基因的多样性----------内在实质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外在形式

三个层次的关系: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10、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1)、裸子植物最多,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

(2)、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总数居世界第三。(3)、鸟类、鱼类、哺乳类居世界前列。(4)、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相对较少

11、基因的多样性

(1)、基因多样性 不同种生物的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不同个体基因组成也不完全相同。

(2)、基因库: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的基因共同组成了一个基因库。

(3)、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1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我国拥有海洋、森林、草原、湖泊、农田和城市等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特别提醒: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生物多样性就越丰富,森林比草原的生物多样性丰富。

13、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的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1)栖息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人类掠夺性砍伐、捕杀(3)环境污染(4)生物入侵

特别提醒:人类的活的使生物绝灭速度加快!物种一旦绝灭,不可再生!

14、建立自然保护区

(1)、概念:人们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含有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区域划分出来加以特别的保护和管理。

(2)、类型:

保护生态系统类型:(长白山、九寨沟)保护珍稀动植物:(鸟岛、四川卧龙)(3)、功能:

天然的基因库------保护功能; 天然的实验室------科研功能; 活的自然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

特别提醒: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15、我国的珍稀物种

(1)、裸子植物:银杉、水杉、银杏(2)、被子植物:珙桐(鸽子树)(3)、鸟类:朱鹮、丹顶鹤

(4)、哺乳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5)、鱼类:中华鲟

(6)、爬行动物:扬子鳄(中生代活化石)

复习题

1.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方面的特征。A.数量

B.大小 C.生活环境

D.形态结构

2.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A.界

B.纲

C.科

D.种

3.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A.界、纲、目、门、科、属、种 B.界、目、纲、属、种 C.界、门、纲、目、科、属、种 D.门、纲、目、科、属、种醋酸杆菌

4.下列各项不属于被子植物分类主要依据的是()

A.叶

B.花

C.果实

D.种子 5.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是指()

A.基因的多样性

B.生物种类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A+B+C 6.武汉市东湖在20世纪后期的近20~30年间,由于生活污水排入等原因,水底生活的动物从113种减到26种,造成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污染

B.生物入侵

C.水污染

D.过度捕捞

7.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最为有效措施是()

A.人工喂养

B.建种质库

C.建动植物园

D.建立自然保护区

8.以下不属于我国特有珍稀动物的是()

A.扬子鳄

B.熊猫

C.白鳍豚

D.珙桐 9.植物的营养器官不是被子植物分类主要依据的主要原因是()

A.出现的时间早

B.生存时间长 C.受环境影响长

D.以上都是

10.马和斑马在相同的分类单位中的最小的单位是()

A.界

B.门

C.纲

D.属

1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的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是利用了()

A.基因的多样性

B.染色体的多样性 C.DNA的多样性

D.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12.下面是小麦、满江红和月季的分类等级图,请用所学知识回答:

植物界、种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目、禾本科、稻属、小麦。

植物界、蕨类植物门、真蕨纲、槐叶萍目、满江红科、满江红属、满江红。

植物界、种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科、蔷薇属、月季。(1)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植物是,判断理由是。(2)在进化中比较低等的植物是________。(3)包含生物种类最多的分类单位是________。

(4)如果增加“亚门“这一分类单位,其分类单位应处于________之间。

(5)确定小麦和月季分类等级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

13、我国的四川、甘肃等地,在海拔2000米—4000米的高山中,生活着珍稀的动物大熊猫,据统计,目前野生大熊猫仅存800只 左右。请分析:

(1)造成大熊猫濒危的因素很多,大熊猫的食物结构________,繁殖能力________,但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如果大熊猫灭绝,就意味着该物种所拥有的全部________,在地球上全部消失。从长远看,必定会对生态系统的________造成影响。

(3)有的学者提出,通过克隆技术大量繁殖大熊猫,然后送回野生环境以增加其种群数目,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最大弊端是________。

(4)Ailulropoda mdlanoleuca David是大熊猫的学名,它的种名是________。在分类学上,大熊猫与长鬃山羊同纲不同目,长鬃山羊与台湾梅花鹿同目不同科,三种动物中亲缘最近的两种是________。

(5)1969年最后一只野生台湾梅花鹿被捕杀,该物种已濒临灭绝,一般来讲,一个物种的灭绝,代表着这个物种个体基因组成的________也随之消失;同时该物种生物的灭绝必将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反过来,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也会加速________多样性和________多样性的丧失。

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扶贫开发 篇6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扶贫开发

1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扶贫开发的可协调关系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减贫性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巨大的基因库, 包含着大量具有重大价值的物种和种质资源, 经济价值在于自然界许多动植物是人类可以利用的食物和良药。保护好特有的生物多样性既可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经济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又可以让特有生物资源发挥减贫作用。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 它的创造力就越大。随着我国认识和利用生物资源能力的提高, 生物多样性的经济效益会越来越大, 包括生态旅游价值, 对经济发展、消除贫困都有帮助。

1.2 扶贫开发的可生物保护性

开发式扶贫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支持鼓励贫困地区群众改善生产条件, 开发当地资源, 发展商品生产, 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项国家战略。根据生物多样性的生境特点, 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要求纳入政府扶贫管理之中, 将其融合于扶贫项目科技扶贫、整村推进、搬迁扶贫、扶贫到户增收项目、龙头企业信贷贴息、小额信贷贴息、互助资金、劳动力转移培训、老区建设等不同方面, 对于完善扶贫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1.3 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扶贫开发协调性

贫困地区与生态系统的联系密切, 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基于农地化和有利于贫民化, 通过农地经验的总结和农地资源的利用, 使扶贫工作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农地资源与农地知识, 实施多部门和村庄参与, 在扶贫项目形成、执行过程、监测评估各个阶段中, 形成与环保、林业、农业等多部门的合作机制, 促进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扶贫开发的协调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项目选择与资金投入中应对周边贫困区域优先, 考虑重点扶贫项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 解决那些地区贫困农民生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矛盾, 协调好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扶贫开发, 可改善生态环境和宜居空间, 提高贫困地区生活质量。

2 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扶贫开发协调性差距

随着有些贫困区域人口增长和经济被迫发展, 非科学扶贫开发不断加剧, 土地无序利用, 资源过度开发, 引入外来经济物种, 使当地物种消失或濒临灭绝的危机日趋严重, 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基础, 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扶贫开发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如下协调性差距:

2.1 扶贫开发强度大于生态红线承载力,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在生态环境脆弱区, 扶贫开发忽视了生态自然规律, 物种丰富但多数物种的种群数量少, 许多物种生态适应能力弱, 遇到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 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灭绝。有些贫困地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高原海拔、气候冷凉等因素, 导致生态植被恢复和演替过程异常缓慢, 一旦遭到高强度式扶贫开发就极难恢复。特别是具有水电、矿产等重要战略资源供应基地、生产力状况低水平的贫困地区, 资源式扶贫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 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外严峻。

2.2 缺乏科学扶贫开发, 生物物种资源削减

缺乏科学的扶贫开发, 通常致使多样性极其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向多样性极其单调的农业生态系统转变。如果一个地区自然植被面积的陡然下降, 常导致生物栖息地被隔离开来, 形成一个个孤立的生态环境, 限制了种内基因的交流, 遗传多样性因此部分丧失, 生物种群对疾病、猎捕以及偶发灾变的抵抗力随之下降, 生物种群就有可能走下坡路, 生物多样性大幅减少。

2.3 引入外来经济物种, 当地生物面临灾害

扶贫开发引入包括转基因的外来经济物种的环境释放增加了生物安全的压力, 在此地区没有天敌, 会较快繁殖而形成种群, 破坏生物多样性, 打破本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对本地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外来物种进入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 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对于引入外来物种的扶贫开发地区应该得到重视。

3 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扶贫开发互助发展

3.1 规划扶贫开发土地利用, 保护生物多样性

扶贫开发的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做好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农地资源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全面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相符性, 以及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与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在空间上的协调性。

生物多样性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扶贫开发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应更加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 确定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优先安排基础性生态与环境安全用地。出于生态环境安全目的, 河湖及其泄洪滞洪区、重要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危险区等生态环境控制区需要进行土地利用特殊控制。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的划定应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衔接, 减轻生境破碎化的程度, 保护生物物种栖息地, 确保规划实施过程中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减到最低。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重视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及其生态服务功能, 优先安排生态屏障网络用地, 建立绿色通道, 增强生境之间的连通性, 提高孤立斑块的物种多样性, 阻止入侵物种的迁移。

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 分析各类用地空间布局对农地资源的影响, 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地和其他土地的生态功能, 构建良好的土地生态基础。对于农用地及未利用地, 按照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对园地、林地、牧草地等进行合理布局, 在结构上增加连通性, 保护生物资源的自然栖息地及基因层面的交流。生态廊道系统包括不同类型的廊道、与之相连的斑块及景观镶嵌体, 通过生态廊道系统的建设, 可以带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地资源的比例。

节约集约用地, 优化扶贫地区用地结构和布局, 协调区域内土地利用关系, 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制度。分析各类用地特别是自然保留地和林地等生态用地的开发利用程度、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产出水平, 保障林地、草地基本稳定, 保障林、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用地需求。挖掘生态用地整理潜力, 调查园地、林地、自然保留地等生态用地的规模和空间分布, 其中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分析后备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限制因素。

土地规划编制应充分调查研究, 立足当地实际, 运用先进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完善决策程序和决策方式, 综合吸收专家意见和当地经验, 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落实到土地利用规划的细节和编制的过程中, 促进扶贫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

3.2 科学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 推动生态脱贫

我国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地区大多是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 把这些地区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改善民生结合起来, 提高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能力, 增强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参与度, 逐步实现生态脱贫。

在扶贫开发中, 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 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高、保护代价低的区域, 形成一个全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网络。重点建设管理贫困地区自然保护区, 保护好原始和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域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域, 保护好珍稀独特物种多样性、生物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 保护好特有的、珍稀濒危的、开发价值高的生物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贫困地区, 构建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态产业体系,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 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农业产业向生态化、无污染或少污染方向发展, 水电资源开发要把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放在重要位置, 矿产资源开发要确保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从规划制定、产品开发到基础设施建设都要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

当前, 扶贫工作正由解决低层次的基本衣食问题, 转变为以“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等更高标准的贫困问题, 扶贫方式呈现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多元化,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了新的环境。在不影响生物多样性主体功能定位、不损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适度开发利用当地特色资源, 培植特色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旅游扶贫。利用国家优惠的扶贫专项贴息贷款以及相关优惠政策, 重点帮助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相应的加工业项目, 发展特色的乡土种植、养殖、加工和“农家乐”项目, 鼓励农民种养特色农副产品, 从事非木质林产品的开发, 发展利用多用途树种、农林复合经营以及具有高附加值的家庭手工业和副业。针对贫困地区特色生态产业, 完善贫困地区农村信用体系, 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 扩展生态脱贫效应。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并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其中, 给予相应的财税补偿和支持, 使群众和地方不因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在经济上受损, 而公平分享保护带来的好处。

4 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以及“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 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 树立生态文明观, 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优化扶贫结合起来, 把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起来, 采取“消耗小于恢复”措施, 科学开发生物资源, 合理确定利用规模, 防止盲目开发、过度开发, 将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降到最低,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扶贫开发共同发展的路子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Z].2011.

[2]环境保护部等.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Z].2001.

[4]方碧真.美丽中国之保护生物多样性[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3.

[5]于建荣, 娄治平.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战略研究报告 (2010-2011)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西太平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篇7

高于:西太平洋是世界海洋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世界60%的金枪鱼都是来源于这个地区,金枪鱼是顶级的捕食者,它在中西太平洋的数量会影响到生物链的平衡,而渔业捕获金枪鱼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收入。目前台湾在中西太平洋的渔船是最多的,注册在中西太平洋委员会下面有1954艘,也就是说30%的船都是台湾船,日本比我们少三百多艘,这些船只的数量当然还不包括一些和太平洋岛国以及美国的合作,其他船只的旗帜是挂在其他渔业组织的下面。但是台湾很多关于保护海洋的题案都是比较保守的,因为会牵涉很多国家的利益,以至于中西太平洋的保护区无法设立,我们很担心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话会严重破坏这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正是因为需要保护这个地区的海洋生物,我们建立了绿色和平台湾办公室。

西太平洋的海洋生物主要面临一些什么样的威胁?

高于:总体来说海洋所面临的威胁非常的多,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过度捕鱼以及非法的渔业行为、气候的变迁、海洋的污染。中西太平洋最主要的经济渔业价值就是巨大的金枪鱼数量,工业化的捕鱼造成了金枪鱼的过度捕捞,中西太平洋有四种金枪鱼,其中2010年大眼金枪鱼已经列在动植物保护联盟的红皮书上,但是令人惋惜的是,2011年长鳍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也被列入了IUCN的濒危名单,由此可见过度捕捞的危害。另外还有一些意外捕捞的情况,本来有些围网是要捕捞金枪鱼的,但是也捕捞到一些其他的海洋生物,造成它们的死亡,比如比较珍稀的海龟和鲨鱼等等。全球来说,每一年大约有680万吨到2700万吨是被意外捕捞并丢弃的海洋生物。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对鱼类和珊瑚礁的生存延续都会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海洋石油污染以及人类所产生的垃圾都会对海洋生物的繁衍造成巨大的影响。

人们食用大型食物链顶端的鱼类是否会有一些潜在的食品危险呢?

高于:金枪鱼的一个特点是会不停地游动,并且会不停地进食,金枪鱼的旅行范围可以远达数千公里,能作跨洋环游,被称为“没有国界的鱼类”。我们在台湾近海捕捞到的金枪鱼有可能是从大西洋来的,它们可以游非常远,它可能经过很多人为污染的地区,所以很多人认为它们非常营养没有错,但是由于它也会吃下很多受污染地区的鱼类,就会在金枪鱼体内淤积很多污染物,比如各种重金属污染甚至是核污染。

在一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设立自然保护区是否是一个好的办法?

高于:我们面临很严峻的渔业保护的挑战,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呼吁各国政府建立海洋保育区,全球有40%的海洋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成海洋保护区,绿色和平以前做过一个报告就是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怎么运用在海洋区域保护,不过现在全球只有大约1%的区域设立成了海洋保护区。海洋生物保护区需要一定的面积以及严格的管理办法,才能保护那个区域的海域不会被污染和过度捕捞。

台湾的海洋生物保护主要面临哪些问题呢?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篇8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是初中《生物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内容。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本章特别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在本章有限的篇幅里不能详尽地介绍,从学生的认知水和接受能力看也没有必要。因此为避免加重学生的负担,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上。【学情分析】在学生已经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含义的基础上,通过搜集与调查相关的信息资料,了解现在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以及对环保的重大意义,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刻不容缓的,从而积极参与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中。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在本节不能详尽地介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看也没有必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的现状。3说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主要措施。能力目标:

通过调查、收集与分析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学会鉴别、选择、运用与分享信息,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以及归纳总结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了解生物,保护生物;宣传科学合理地保护生物的做法;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去营造爱护生物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学生由“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散为“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及“形成科学的生活态度”等。【教学重点】1了解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2树立参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意识并能够落实在行动上。【教学难点】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如何将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教学准备】教师:指导各小组进行前调查与信息收集,指导各组长制作Perpint演示文。学生:调查相关内容的信息,与小组的其他成员共同处理信息,制作相应的Perpint演示文。【教学设计】流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明确主题提出问题情景创设播放TV片段《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导学生讲述故事主人公――徐秀娟的事迹。引导学生对徐秀娟事迹进行讨论。学生欣赏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思考其内涵。对徐秀娟事迹进行讨论以景激趣,以情激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研究热情。选择问题合作研究信息展示请生物代表介绍这节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让各组选择适合本组研究的问题。指导各小组板书各自的问题及关键信息。代表展示自制的演示文稿,明确本节主题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请各组同学选择所研究的问题。各组长将本组的问题和关键信息板书在黑板上,与大家共同分享。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引导学生对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进行交流,观看学生的演示文稿。引导学生对各组的表现及交流的信息进行质疑和评价。对各个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鼓励。代表引导各组同学展示他们制作的PPT文稿,并由各组成员进行详细介绍他们研究的过程及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小组共享收集的详细信息。各组的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质疑。代表进行归纳总结。开展前调查与收集信息,堂进行展评与互评的活动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师生互动形成结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观看学生的演示文稿,倾听他们的表达交流。组织学生对信息进行补充、质疑与评价。强调依法保护。学生介绍收集或调查到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信息。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并介绍自己将如何去做。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构建“问题-研究”的空间与机会。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角色扮演观看学生的“角色扮演”。“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越冬天鹅”学生分多方进行辩论。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之中,提高个人的保护意识。独特生物精彩中国打开网络,进入“独特生物,精彩中国”的网页。引导学生参加中国各省代表生物评选的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展示二张生物名片,引导学生分析是哪个省份的。引导学生设计山东省的生物名片。学生参入山东省的生物名片的投票活动。学生现场上网进行投票。让学生查看投票结果。风采展现引导学生讨论《一个真实的故事》中的徐秀娟,做为国家培养的一名大学生,为了寻找一只丹顶鹤而失去自己的生命是否值得。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技能训练执法人员据举报,调查发现餐馆出售的食品中有野生鸟类,他们依据的是垃圾桶里鸟类的足,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推测理由。学生讨论这些动物都属于哪个类群的。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身边是否有这些行为。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 篇9

摘要

景观规划设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作决定性的作用。基于不同的保护哲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主要可分为两种:一是以物种为核心的景观规划途径,另一种是以景观元素为核心和出发点的规划途径。前者首先确定物种,然后根据物种的生态特性来设计景观格局,后者则以各种尺度的景观元素作为保护对象,根据其空间位置和关系设计景观格局。五种空间战略被认为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保护核心栖息地、建立缓冲区、构筑廊道、增加景观异质性和引入或恢复栖息地。落实这些空间战略必须首先回答选择什么和在什么地方设计上述景元素的问题。对此,目前尚没有很好的答案。

传统的生物保护战略被动地强调现存濒危物种和景观元素的保护,如果将物种运动和生态过程作为一个能动的景观控制过程来对待,我们将会有一种全新的景观规划途径。其中有三个方面的概念对这种新的景观规划途径有启发意义:即景观的空间构型对生态过程的作用,生物进化空间轨迹与景观格局设计及景观阻力与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的设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正是在这些方向上的一个新的探索。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物保护,景观生态,景观规划。

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

景观规划设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已引起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用Wilson(1992,P317)的话说“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环境日益人工化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林地、绿带、水系、水库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来使生物多样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总体规划不但考虑经济效益和美,同时考虑生物种类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包含三个层次的含意:(i)遗传多样性,即指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它包含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内;(ii)物种多样性,即生命机体的变化和多样化;(iii)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内生态过程的多样化(见 McNeely等1990;Soule1991;NAS1992)。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分别在环环相扣的多个生物空间等级层次(Biospatial hierarchy)上进行,即(i)景观或生态系统综合体层次,(ii)群落层次,(iii)物种层次,(iv)种群层次和(v) 基因层次。生物多样性的空间等级层次与空间位置和格局紧密相关, 这也正是本文关于生物保护景观规划讨论的出发点。

总起来讲,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分为两种途径:以物种为中心的途径和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途径。前者强调濒危物种本身的保护,而后者则强调景观系统和自然地的整体保护,力图通过保护景观的多样性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战略上的两种不同途径也体现在以生物保护为目的的景观规划设计中:以物种为出发点的的规划途径和以景观元素为出发点的的规划途径。尽管两者都考虑物种和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但前者的规划过程是从物种到景观格局,而后者是从景观元素到景观格局。

1.1以物种为出发点的景观规划途径

该规划方法强调,使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意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选准保护对象,并对其习性、运动规律和所有相关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以此为基础来设计针对特定物种的景观保护格局。一个整体优化的生物保护景观格局是由多个以单一物种保护为对象的景观最佳格局的叠加与谐调(Amstel等1988;Selm 1988)。这一途径一般可分为下列五个步骤:

(i)根据物种的重要性,选择目前的或潜在的保护对象。

(ii)收集关于保护对象的信息,包括查阅文献,明确适合于每一保护对象的最佳景观结构。

(iii)汇总和比较所有保护对象对景观的需要。

(iv)修改保护物种清单以取得保护的谐调与一致性。

(v)综合以单一物种保护为目的的景观规划来获得某一地域的总体生物保护景观规划。

如果有足够详尽的关于物种及其相关联系的信息的话, 以物种为中心的景观规划途径可以说是,最有效和科学的生物保护途径。但是,这一途径一开始就将可能遇到规划师和生物学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即什么物种应优先保护的问题。人们一般从三个方面的标准来选择优先保护的物种:

(i)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协状态及其实用性,大型哺乳动物和那些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名单之列的物种显然应作为首选的保护对象。往往被作为首选对象。

(ii)物种在生态系统及群落中的地位。保护对象应对维护整体生态平衡有关键作用。

(iii)物种的进化意义。一种杂草可能本身很不起眼,在群落内也表现不出重要意义,但却有可能对进化史及未来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有重要价值。用进化的观点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比被动地保护现存的濒危物种更具有意义(Edwin 1991)。

1.2以景观元素保护为出发点的途径

这一途径并不基于对单一物种的深入研究来作景观规划,而是把生物空间等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集中针对景观的整体特征如景观的连续性,异质性和景观的动态变化来进行规划设计。该途径认为,现实的生态过程发生在一个时空嵌合体中,包含生物等级系统的各个层次。而批评以物种或群落保护为对象的规划只是偏面地解决了一个连续的复杂系列的局部和片段(Noss and Harris,1986)。因此,以景观元素为核心的整体规划途径强调以下的步骤(Harris 1984, Noss and Harris 1986; Noss1991):

(i)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成份包含在一个广泛的时空尺度上,因此,一个全面的规划应该以生物等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受协成分或节点(Node)作为保护对象。强调节点的多样性,这些节点小到一棵孤树或一个森林斑块,大到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而对单一物种本身则不作深入考察。

(ii)因为景观的破碎和分割被认为是危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所以,规划强调景观的连结关系和格局设计。规划的目标是将每一景观中各种大小的节点连接成为整体的保护网络,并在区域和大陆尺度上建立景观保护体系。

(iii)景观及其保护必须从时空系统和动态的、飘移的嵌合体(Shifting Mosaic)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旨在维护嵌合体的稳定性,综合考虑保护及发展规划,以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性。

与以物种为核心的规划不同,以景观元素为核心的规划的第一步不是确定单一物种作为保护对象与研究其特性,而是首先分析现存景观元素及相互间的空间联系或障碍,然后提出方案来利用和改进现存的格局,建立景观保护基础设施(Conservation Infrastruture)。包括在现有景观格局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联接廊道、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和调整土地利用格局。此景观元素为核心的规划途径的理论指导包括岛屿生物地理学(Island Bioge

ography)和景观生态学。景观的连续性、异质性、动

态和飘移等是规划着重考虑的景观特性。

这一规划途径的一个典型代表是所谓的景观群岛模式(Archipelago Model),或称为综合利用模式(Multiple-use Model,简称MUMs)(Harris,1984;Noss and Harris 1986)。这一模式包括一个绝对保护的核心区和周围缓冲区。沿核心区向外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加。核心区是生物多样性等级系统中任一层次上的某一节点。

一个关于整体景观保护的类似的概念是所谓的景观补偿区网络(Network of Landscape Compensative Areas),这一概念强调景观规划和管理的一个最重要原则是景观的多样性和最优格局。而这样一种最优格局表现为地域内多层次的景观补偿系统和生态基础设施(Mander等1988)。这一理想的景观格局实际上是一个等边六角形。在这样一个六角形中,景观的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通过多层次的生态过渡带和补偿区网络来实现。

以景观元素为导向的规划避免了上述的以特定物种为核心的规划途径的缺点,而从整体上来设计全面的、包容的景观格局。对于景观这一复杂的系统来说,这似乎是合理的。问题是,这种从形式出发的景观格局设计是否能满足内容即物种的保护需要?景观格局是为谁而设计的?

2.多样性保护的空间战略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原因:

(i)栖息地的消失; (ii)栖息地(景观)的破碎化;(iii)外来种的入侵和疾病的扩散;(iv)过度开发利用;(v)水、空气和土壤的污染;和(vi)气候的改变

其中,栖息地的消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消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国尤其如此(BCCA,1992)。栖息地的消失直接导致物种的迅速消亡,而栖息地的破碎化则导致栖息地内部环境条件的改变,使物种缺乏足够大的栖息和运动空间,并有利于外来物种的侵入。适应于在大的整体景观中生存的物种一般扩散能力都很弱,所以最易受到破碎化的影响。

尽管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有所不同,一些空间战略都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这些战略对克服上述人为扰有积极作用。包括:

(i)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

(ii)建立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

(iii)在栖息地之间建立廊道;

(iv)增加景观的异质性;

(v)在关键性的部位引入或恢复乡土景观斑块。

2.1绝对保护核

这是自然保护中最传统的战略,其基本思想是将保护对象(残遗斑块或濒危物种栖息地)尽量完整地保护起来,并将人类活动排斥在核心区周围的缓冲区以外。

岛屿生物地理学强调自然保护区设计中的面积和临近关系。这一理论最早由Preston(1962)和MacArthur及Wilson(1963,1967)等首先提出并发展。这一理论假设一个岛上的物种数目最终将趋于一种动态平衡。导致平衡的两种过程是物种的迁入和灭绝。达到平衡状态的物种数主要取决于岛屿的大小和岛屿离种源的距离,即面积效应(Area Effect)和距离效应(Distance Effect)。也就是说,一个小的保护区不但最终将只能允许少数物种的生存,并在一开始就使物种迅速消亡。而远离种源的保护地,则很难使物种有再迁入来取代消亡的个体。这一假设或多或少在海洋岛屿和孤立的陆地残遗斑块的观察中得到证实(见Frankel and Soule,1981; Harris1984;Forman and Godron 1986; Forman 1995)。但是,陆地景观斑块与海洋岛屿的状况有很大差异(Forman 1979; Harris 1984),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途径来衡量陆地景观斑块隔离状况。有学者提出用景观阻力(Landscape Resistance)来衡量栖息地斑块间的`隔离程度(Forman and Godronz1986;Formam 1995)。影响景观阻力的因素包括景观的基相质地和边界频率等。Kanaapen等(1992)提出用最小累积阻力来衡量隔离程度。

岛屿生物地理学的越大越好和越近越好的基本原则在今天仍被广为接受,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如Simberloff and Abele 1976),认为几个小的保护区可能比一个大型保护区有更多的优越性。一些反映面积和物种及种群关系的门槛为规划提供了有用的指导。其中之一是种群健康所需要的最小面积(ViableMinimum Area)。对此,有两条法则,即近期法则和长期法则。近期法则主张最小的有效种群数是50;长期法则主张最小种群数为200-500,这样才能保证生物保护的长期安全。根据这两个门槛,可以相应地确定最小面积(Frankel and Soule 1981;Harris 1984)。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物种与面积之间存在着以下的关系(MacArthur and Wilson 1967)

其中S和A分别是物种数和面积(公顷), C和z是特定物种及环境条件下的参数。尽管C和Z因具体情况变化很大(见Wilcox 1980),这一公式指出,当栖息地斑块很小时保护面积的微小增加会导致物种的大幅度增加,而当栖息地斑块很大时,其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只能增加少量的物种。根据这一特点,一般认为保护区的面积每减少十倍,物种数将损失30%。

另一种门槛变量是破碎度。根据采伐的模拟表明,景观中至少有50-70%的原有森林生境才能保护物种及生态过程的健康和维持正常秩序(Franklin and Forman 1987)

2.2缓冲区

缓冲区(Buffer Zones)或过渡带(Transition Zones)的功能是保护核心区的生态过程和自然演替,减少外界景观人为干扰带来的冲击。通常的方法是在保护核心区周围划一辅助性的保护和管理范围。但试图在保护核周围建立缓冲区的设想往往会落空,原因是缓冲区土地的所有权法律上不属于保护区管理部门(见McNee1y 1992)。在有的情况下保护区内部也设缓冲区。但是,国际上关于如何划分缓冲区的技术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也就是说缓冲区应该划到什么地方,如何划才最有利于保护同时不给当地居民带来过分的经济损失。显然,以保护核心为中心同心圆式地划分缓冲区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一个新的划分缓冲区的途径是利用阻力面的等阻线来确定其边界和形状(Yu,1995a-b,a)。阻力面类似与地形表面,其中有缓坡和陡坡,呈现一些门槛特征。据此来划分缓冲区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而且,可以判别缓冲区合理的形状和格局,减少缓冲区划分的盲目性。

2.3建立廊道(Corridor)

对抗景观破碎化的一个重要空间战略是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斑块之间建立联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廊道。生态学家们普遍认为,通过廊道将孤立的栖息地斑块与大型的种源栖息地相联接有利于物种的持续,和增加生物多样性(见Forman and Godron 1986;Ha

rris and Scheck 1991;Saunders and Hobbe 1991;Forman 1995)。这一观点最近在景观规划和设计领域内得到认真的对待(Smith and Hellmund 1993)。

理论上讲,相似的栖息地斑块之间通过廊道可以增加基因的交换和物种流动,给缺乏空间扩散能力的物种提供一个连续的栖息地网络,增加物种重新迁入的机会和提供乡土物种生存的机会。许多实地观察也证实了廊道的这种功能(详见Harris and Scheck 1991;Forman 1995).

廊道的联系和辐射功能使他们成为促进未来生物多样性进化的重要景观结构(Erwin 1991)。根据这一功能,廊道的设计应与生物进化的轨迹相适应,联接重要的物种源以保护不断的物种交流和辐射。

但是,廊道的意义也不能过分地强调。他们有时并不能起到联系乡土栖息地的作用。相反,他们有可能对乡土物种带来危害。在大尺度空间上的一个例子是南北美大陆联接的形成在过去几百万年内导致生物多样性的灾难性的损失(May 1978;Gould 1993, p347)。在小尺度上的观察也证明廊道对乡土物种的危害性(见Harris and Sheck 1991)。对某些生态过程有促进作用的廊道,恰恰对某些物种的运动有阻碍作用。联结孤立栖息地之间的廊道往往会引导天敌的进入,或外来物种的侵入而危协到乡土物种的生存。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开发就有许多这样的问题。外来物种沿着交通廊道侵入景观深处,危协乡土物种的生存(见Harris and Scheck 1991)。

由于廊道功能的这些矛盾,要求景观设计师谨慎考虑如何使廊道有利于乡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特别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Harris and sheck 1991):

(i)多于一条廊道:多一条廊道就相当于为物种的空间运动多增加一个可选择的途径,为其安全增加一份保险。

(ii)乡土特性:构成廊道的植被本身应是乡土植物。

(iii)越宽越好:廊道必须与种源栖息地相联接,必须有足够的宽度。否则,廊道不但起不到空间联系的效用,而且,可能引导外来物种的入侵。至于多宽的廊道较为合适,目前尚无定论,但越宽越好是一条基本原则。

至于针对某一种动物运动的廊道,当地的生物和生态专家的经验往往能提供最可靠的参考(Binford等1993)

(iv)自然的本底: 廊道应是自然的或是对原有自然廊道的恢复。任何人为设计的廊道都必须与自然的景观格局,如水系格局相适应。其它联接破碎斑块的方式包括建立动物运动的“跳板”(Stepping Stones),改造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和减少景观中的硬性边界频度等以减少动物穿越景观的阻力。

2.4 增加景观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

实验观察和模拟研究都显示,景观异质性或时空的嵌斑特性(Patchenes)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连续及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Turner 1987; Pickett and Thompson 1978;Kolasa and Pickett 1991; Renshaw 1991; Kozakienicz 1995; Forman 1995)。许多物种需要两种或多种栖息地环境。景观的空间格局与时间更替一样可能会显得杂乱无章。但这种动态和交替抹去了景观中的剧烈性的变化,使系统保持稳定。所以,保护和有意识地增加景观的异质性有时是必要的。(Frankel and Soule 1981; Hayes等1987)。增加异质性的人为措施包括控制性的火烧或水淹、采伐等。

2.5恢复栖息地

另一种代价很高的生物保护战略是栖息地的恢复,在关键性的部位引进乡土栖息地斑块,作为孤立栖息地之间的“跳板”,或增加一个适宜于保护对象的栖息地。这样可以大大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果,同时也可提高景观的美学价值(Hayes等1987;Morris1987)。

上述多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战略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积极作用。关键的问题是在什么地方和怎样来构建上述空间结构和战略。也就是说在什么地方划分缓冲区?在什么地方建廊道来联接栖息地斑块?在什么地方引入新的斑块来有效地影响生态过程? 这些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

3.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讨论

3.1 普遍的缺陷和应改进的方面

上述关于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和空间战略总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i)被动的途径

除少数例外,目前生物保护多采用被动方式。生物多样性或乡土栖息地被作为被动的保护对象,被圈在一定的地区或限制在一定的网络内运动。如果把生物对景观的利用作为一个能动的生态过程,一种对景观的竞争性的控制过程,情景可能会很不一样。在这种假设下,通过识别关键性的景观局部和空间联系,

而利用物种自身的对空间的探索和侵占能力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也正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概念的基本出发点之一(Yu 1995a-c,1996a-b).

(ii)局限于对“实体”景观的保护

由于上述关于把物种作为被动对象保护在特定地域和现存景观元素中的局限性,生物保护中的景观生态研究和规划往往注重现有景观元素及格局与生物运动过程的关系 (Laver and Haine-Young 1993)或偏于记载和再现现存的景观实体元素而对景观的另一半,即作为景观实体元素背景的部分研究很少。 而恰恰是这部分“虚体”景观,如作为景观中森林斑块背景的农用基质,对物种的空间运动起作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这种景观基质、或背景中是否存在着某种隐藏的或是潜在的结构,影响、甚致控制着景观生态过程呢?

由于上述两个局限性,生物保护的上述空间战略的有效性也就值得怀疑了。如传统的缓冲区的划分方法,和根据现存的自然结构来建立廊道并相信物种能利用其进行空间运动等都值得进一步讨论。

所以,下列三个问题依然存在:

(a)如果要选择某一栖息地进行保护应如何选择,包括什么和在什么位置。

(b)如果两个或多个孤立的栖息之间需要构筑廊道,什么地方设廊道才具有高效性。

(c)如果恢复一个退化的景观,应在什么地方着手,才可以使恢复过程更有效,包括有效地使乡土物种得以维持和繁衍,和有效地阻止外来物种的侵入。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但需要考察现存景观元素及其空间格局,同时还应研究潜在的景观基础设施。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在这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Yu 1995a-c, 1996a-b)

3.2 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概念

针对上述普遍采用的景观规划和空间战略的局限性,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模式。尽管这些新概念仍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理论阶段。但对未来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发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i)景观的空间构型概念(Spatial Configuration)

这一概

念强调景观的构型,即景观元素的毗邻关

系。景观的空间构型可能比笼统意义上的景观异质性或景观的嵌合体特性更具有意义(Forman 1990, 1995)但关于这一设想尚没有进一步的实验观察的支持。

同样的设想也包含在森林的群岛模式之中,这一模式主要讨论破碎化的残遗森林景观的空间分布(Harrs 1984)。该模式强调斑块在联系整体群岛系统中的作用应作为斑块被选作为保护对象的首要因素。单一斑块选择作为保护对象的标准包括:①空间位置,②总的物种丰富性,③对特有区系成分生存和延续的意义,④发生遗传变异的可能性。而“选择栖息地岛屿保护地的压倒一切的保护标准是其在整体景观生态系统中的作?quot;(Harris 1984, p158).

(ii)进化动态世系概念(Evolutionary Dynamic Lineage)

这一概念认为,目前生物保护的战略基本上是保护那些正走向灭绝的稀有物种,而这并不是我们所需的。 应该保护的是进化的过程(Erwin 1991)。 那些对当代进化过程有重要意义的关键地区应作为我们的保护和管理重点。 根据物种进化的空间轨@瓷杓凭肮凵??;じ窬郑?攀股?锉;じ?哂幸庖宥?ψ魑?颐墙窈笈?Φ姆较颉?/p>

(3)景观阻力的概念(Landscape Reristance)

用景观阻力来衡量景观中栖息地岛屿的隔离状态在景观生态规划中具有重要意义(Forman 1995)。 景观阻力根据景观介面特征和距离来衡量物种穿越景观时遇到的阻力。其中一个最具有吸引力的阻力计算模型是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即MCR)(Knaapen等1992;Yu 1995a-b,1996a)。根据MCR可以得到一个阻力表面。根据阻力表面的上的某些空间属性,包括点线面特征可以判别对控制生态流和运动有关键意义的潜在的战略性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即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可以使生物保护和景观改变具有高效性(Yu 1995a-c,1996a-b)。

上一篇:测井解释作业下一篇:社区防火检查巡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