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经历与教学实践(精选8篇)
为了响应党的十七大,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了更好地迎接08年的两会,学校共青团号召广大同学在寒假期间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尽我们所能去帮助所需要帮助的人。借此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选择了去村小实践。我是**市**县**镇**村的一员。所以我就选择了我以前就读的小学--**小学。
带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我踏进了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小学。从元月16日到元月24日,我一直在做实践活动。16日我接近了这个学校。一切是那么熟悉,那操场、那教学楼、还有那些树和阶梯„„但是那混浆机的闹声又将我带回了现实,一切有显得那么陌生,大块操场被工地所占,眼下多是枯萎的树和破烂的教室。走上阶梯只见满天灰尘,同学们玩得很高兴,但我的到来,让同学们惊疑不少,仿佛就像从另一个世界来了一个外星人。我径直走进了教师办公室跟老师们交流了一会儿后,就跟校长说明了情况,校长很快就答应了,表示非常支持(因为我在这之前联系过校长并就此事交谈过)。接着就和其他老师说明了情况,我很感动因为我听到了欢迎的掌声,看到了欢迎的笑脸。于是,大家建议我从16日下午到各班听课,然后去和孩子们交流上课。
16日上午,也就是我跟老师们交谈之后,我认真地观察了全校。
只见两边的宣传栏都写满了,一边写收费标准及《第二十二次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另一边则画好了各班情况登记表和少队值日表。中间有一根旗杆,顶端飘扬着五星红旗,她在迎风招展,代表着孩子们的梦、祖国的未来。教师办公室一个宣传栏里写着通知及教师值周安排表,另一边挂着各式各样的文件,有留守孩制、“两基”工作文件„„在墙的四周挂着伟人的画像,显示出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16日下午,我去了听五年级数学。当我踏入教室的那刻,我感觉到了惊疑、紧张、兴奋,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听课,同学们的一双双眼睛一齐看向了我。当我坐定后,感觉到的是阴冷,教室内的无数个窗户都被破坏了,有的仅是用塑料蒙着的木架子,里面昏暗无比,没有灯光,但这种环境并没有降低同学们的积极
性。上课时,师生配合一致,同学们热情高涨,举手发言非常积极。我也不断地观察着同学们的反映,着这一堂课,大家都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17日上午,我又来到了五年级责任教室,这次上的是语文课,显然,这次同学们没有惊疑,只有高兴的表情。
接下来的几天我都在听课,吸收了老师的精华,学习老师传授知识的经验,在听课的同时,我不断的与老师交流。从而了解到教学流程,感受到了教师特别是村小教师的辛苦,严酷的社会现实,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不管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是原因。也是从这次开始,我更深刻地了解教师行业的情况,也理解了社会上的少数情况。
21日,学校举行了学期的最后一次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让我感触颇深,他们的理想都很现实,都不夸大。也是这天,我开始了第一次讲课,对象是二年级,我讲数学。这一次,比听课更为紧张,因为那是我的第一次上讲台,当老师的滋味是不一般的,激动,兴奋与紧张并存。但一会儿,紧张的情绪就没有了,替代的是与同学们的密切配合,课堂气氛热烈。接下来就讲得越来越顺了。
23-24日,全校进行期末考试,同学们非常高兴,因为这就意味着可以放假了,他们对考试充满了信心,也真的考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19日—20日,我在学校周围进行了对学校教育的社会调查,从中了解到了他们心中的想法,有许多人认为现在小学的教学环境很不如意,不过这个情况是长久问题的凝结,不是一时间就能解决的,他们对现在的国家助教政策非常欢迎,说现在的政府为老百姓办的实事非常多,就教育经费问题就是大的做法了。不过还有一些老乡的想法又不一样,他说了:现在的学费虽然解决了,但城里的一些物品的价格却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而家中的费用收入却跟不上涨的步伐。另外我还了解到,有少部分的人是为了面子问题而送子女上学,并且这个现象是近几年才有的。现在的农村,很多家庭父母都出外打工,家中的子女交给父母教育,使得孩子们都是畸形发展,学习上不去,而犯事就学会了很多,有时还学会了欺骗。
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懂得很多,让我学到了很多。就教育方面,我加深了对农村教育的了解与交往,理解了一部分教师出外的原因(虽然这是不道德的行为),进一步促进了我与农民教师的接触,提高了我的交际能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我可爱的家乡人。就农村的现状,从教育方
面间接地反映出来,现在的农村,还是原来的农村吗?显然不是,那是个更崭新的世界,新农村的建设、惠农政策的颁布„„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的较快发展。
一、引入概念:“教师告诉”不如“学生经历”
教师A
出示两瓶橙汁:一瓶是80%的橙汁, 一瓶是50%的橙汁。
师:同学们, 老师在超市看见了这样的两瓶橙汁, 想购买其中的一种, 你会怎样选购呢?
师指名回答并追问:为什么选这一瓶?
师:像80%、50%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师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教师B
将有关的信息数据分两个层次进行呈现。
第一步:
师:看屏幕上这张表格, 你知道了什么?谁投得准?
如果学生说王军投得最准。
师: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
师:仅凭投中的次数我们就能说他投得准吗?
师:看来, 仅有投中的次数还不能判断谁投得准。我们只能说他投中的次数多。
第二步:
师:我再给你三个数。现在你知道谁投得准吗?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学生又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 有学生举起了手, 师先请同桌交流一下想法。)
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 学生体悟到要比较李明、张华、王军谁投得更准, 实际上就是比较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 (即投中的比率) 。从而得到以下分数。
生:这样还不能一眼看出谁投篮比较准, 应该通分, 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师 (根据学生汇报, 分别板书) :你觉得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有什么好处? (学生觉得是便于比较)
师:说得真好!正是因为百分数容易比较,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就产生了百分数。 (板书课题) 百分数常常写成这样的形式: (板书) 64%、65%、60%, 这三个数都是百分数。
思考: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 它源于分数, 又区别于分数。以上两种引入概念的设计都力求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 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是, 如果追问为什么还要让学生来学习百分数, 或者从对学生的启发性和思考性的角度来审视, 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很大区别。
第一种引入概念的方式, 是由教师A呈现信息, 直接出现百分数。这种引入以学生对生活信息的解读取代了学生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决策, 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 思维层次不高。在第二种方式中, 教师B分两步呈现信息。第一步只呈现三个学生“投中的次数”让学生思考:能否判断出谁的投篮水平高?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辨析中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第二步是让学生重新观察后生成“需要知道两种数量才能进行有效的比较”, 接着提供“投篮次数”的信息, 让学生再次判断“谁的投篮水平最高”。学生在第二种导入教学中所用的时间与精力远比第一个设计多得多, 教学增添了许多“变数”, 教师调控也不再那么轻松。但是, 学生在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教学情境中进行了积极的思辨, 在认知冲突与互相争论中看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充分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过程, 通过比较得出百分数的概念。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 获得了前一种设计所达不到的数学体验。正是有这样的
经历, 学生才能体会到百分数的价值所在, 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形成概念:“温室栽培”不如“自然生长”
教师A
师:你能说说这两个百分数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80%表示橙汁是这瓶饮料的80%。
生:50%表示橙汁是这瓶饮料的50%。
师:通过刚才的理解,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吗?
(学生低头, 感觉无法回答)
师 (很无奈地, 只好自己指出) :这里的橙汁可以看做“一个数”, 这瓶饮料也可以看做“另一个数”, 所以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板书, 生齐读)
教师B
(在研究了李明、张华、王军的投中百分率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的基础上)
师:像这样的百分数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 大家课前也收集了一些。请把你收集到的百分数在小组内交流, 然后摘录其中的一个, 并写出这个百分数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每组代表用展台展示并讲解:你收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这个百分数怎么解释呢?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生交流、展示)
师:他写的百分数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呢?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找了很多这样的百分数, 也都能解释清楚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那什么叫百分数呢? (学生交流)
(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叫做百分数)
思考:在形成概念的环节中, 两位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充分展现出来了。教师A注重教师的引导, 通过教师的一系列提问和书本学习, 一步一步地教给学生相关的知识, 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B则注重让学生自我建构, 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自主学习,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研读教材和学生后, 我们发现, 六年级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并非毫无经验, 对于生活中的百分数, 有不少学生能够解释它们的具体含义。但百分数究竟表示什么,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模糊。因此, 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概念。
教师A试图让学生用引入环节中的两个例子将百分数的意义进行抽象, 显然, 这样简单的“抽象”缺乏了足够的“具象”, 缺少对“百分数意义”的感性认识, 而且, 该教师基本放弃了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这种追求概念形成“人工栽培”“拔苗到位”式的教学, 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教师B能遵循学生概念学习的特点展开教学, 让学生自主探究、解读收集到的百分数的含义, 通过课中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不仅让学生研究生活中百分数的意义, 交流讨论对百分数的认识和理解, 还时时关注对不同观点和做法的评析。这里的百分数有些是教师提供的、有些是学生自己收集的, 教师专注于学生概念形成的“自然生长”,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组织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讨论, 使百分数意义的构建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提升了他们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 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作用。
1. 百分数的读法与写法练习。
(1) (1) 数学期末考试, 我们班的及格率是97.5%。
(2) 我市2004年的工业产值比1999年增加了200%。
(3)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 北京市的绿化率已达到43.1%。
(4) 到目前为止, 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功率是100%。
(2) 写百分数。
教师出示10个百分数, 让学生练习写百分数, 比一比谁写得好看。写好了, 可以自己出题再写几个。 (百分之三十四、百分之百、百分之二十二、百分之七、百分之三点九、百分之二十四点七、百分之二百、百分之八十五、百分之一百二十、百分之零点六四)
2. 说出下列百分数的意义。
(1) 氧气约占空气的21%。
(2) 2008年北京奥运会, 中国体育健儿获得的金牌数约占金牌总数的16.8%。
三、运用概念:“简单操练”不如“发展思维”
教师A
3. 完成《数学评价手册》和《补充习题》。
教师B
1.下面每个大正方形都表示“1”, 图中涂色的部分和没有涂色的部分各占“1”的百分之几?
汇报时, 说清楚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追问:做完这一题, 你还发现了什么? (加起来是百分之一百, 其实也就是“1”) 其实这“1”也就是“百分之一百”。
(7%) (30%) (95%) (93%) (70%) (5%) 涂色部分没涂色部分
延伸:
(1) 沟通百分数与百分率的关系:六年级一班学生的近视率是20%。 () 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0%。
(2) 体现开放性:一本书已看了40%, () 是 () 的 () %。
2.沟通百分数与分数、百分比的关系。
学校合唱队中,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 () :100。
延伸:
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几个不能, 为什么?
国庆阅兵式上, 受阅飞行编队平均每架飞机要吨汽油, 相当于吨。
3.利用百分数意义判断。
(1) 一袋面粉用去一部分后, 剩下30%千克。 ()
(2) 一个鸡蛋的质量是5.5%千克。 ()
(3) 小芳家十月份的支出是九月份的105%, 十月份的支出比九月份支出多。 ()
追问:能不能把这个百分数105%转化成“比”来思考呢?
(4) 今年学校栽的102棵香樟树全部成活, 成活率高达102%。 ()
4. 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 我国“神舟”飞船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全部发射成功, 发射成功率是 () 。
(2) 一根绳子, 用去了它的 () , 还剩下它的 () 。
(追问:可以怎么填?只要用去的和剩下的百分率相加的和是100%就可以。)
(3) 一辆卡车严重超载, 实际载重量是规定载重量的 () 。
(4) 你认为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 () 。
(5) 某车间经过技术改良, 现在每月的产量是原来的 () 。
(追问:为什么选择108%?其他百分数合适吗?)
5. 电脑复制文件过程中的示意图。
下面是小明用电脑复制一份文件过程中的示意图。
师:你知道了什么?你能解释这个20%的意思吗?你还想到了什么?
思考:概念的巩固和运用离不开一定量的训练。然而, 有的教师把概念教学的巩固练习局限于反复、单调的技能操练中。这种机械性的题海战术, 缺乏思维含量, 学生往往感到单调无趣, 疲于应付。
【关键词】经历教学法;思品课堂;实践性
思想品德课堂不是教师简单的教,也不是学生简单学,而是从学生的经历视野出发,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的有效性。笔者在参与《思想品德教育中合作学习小组德育功能研究》的课题研究中发现,小组德育功能非常好的是让学生体验经历,重视情境合作体验。那么我们在思品教学中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或方法来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以为以下几种比较好。
一、思辨法
通过对某个问题的组织讨论,制造学生间的一种集体热烈的讨论气氛,这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情境,当然要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是可以比较有争论性的知识点,更可以采取一种辨论式,这比讨论的气氛可激烈多了。例如在“恰当进行男女同学交往”中有这么一个知识点:男女同学在思维、智力等方面可以相互交流和补充,讲之前可以设计这么一个小辨题:“女生不如男生”。这样一来,男女同学的思想火花可就象烟花一样迸射出来了。这个经历式活动体验,让学生贴近自己的生活进行辩论,从而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男女生各自有优势,应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大方交往。在“小小法庭”上,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审判了陈水扁,审判了因无钱到网吧上网而勒索他人钱财的中学生,他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诠释了中学生的思想境界。“参与是开心的,体验是开心的,成功更是开心!”这是中学生发自肺腑的感叹。
二、情境法
体验是一个朴素的词语,把体验带到课堂上却是教育家经常研究的课题方向,检索古今中外课堂教学理论,不难发现体验课堂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俗话说,眼看千遍,不如手动一遍。可以通过设计的一些表演如朗诵、小品等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我在教学“情绪的种类”时,就让学生将“喜、怒、哀、惧”四种情绪的脸谱画出来;在教学“发掘潜能”时,就出一些数学智力题让学生竞猜;在上“珍惜青春”时,就让学生写出赞美青春的词语及诗句进行比赛;在上“自尊、自负、自卑的区别”时,就让学生上台演小品,通过情景故事,让学生深刻认识自卑、自负和自卑的真正区别。在初中德育课教学实践中,可以形成以下的情境策略: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等。但更多的情境策略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实践法
思品课程一项重要内容是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社会性教育实践,需要学生走出校门走出书本,走向社区走进社会。经过评估挑选,“泗阳杨树的栽培历史”为我校思品课程校本教材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课题。泗阳是中国南方型杨树的发源地,也是全国首批平原绿化先进县和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之一,系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省杨树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南京林业大学美洲黑杨优质速生杨树繁育示范基地、江苏省林科院杨树新品种繁育基地,多次获得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国家林业部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嘉奖。34年来,泗阳县的杨树引种推广工作一直处于全国前列,规模造林、集约管理等国内领先。2003年8月,泗阳县被中国林学会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意杨之乡”称号。要感受泗阳杨树栽培的历史就要实地踏访,掌握第一手材料。一是走进泗阳杨树博物馆;二是走访里泗阳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居民,了解杨树栽培的过去、现在、将来;三是查阅、寻找资料,发动学生上网检索有关泗阳扶持杨树发展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宿迁市和泗阳县各级部门出台的文件,包括《宿迁晚报》、《宿迁日报》对泗阳杨树的新闻报道。我校的这项公民教育活动在市教育局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另外,还有校园手机管理问题,行人闯红灯问题,电动自行车被盗问题,关于禁止焚烧秸杆问题等进入公民教育实践视野,效果很好。
四、周记法
周记法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每天轮流详细记载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侧重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评价、感悟。在每节课上,选取具有典型代表的周记在课堂上展示。如,在上《孝敬父母长辈》一课时,有的同学就在周记中详细记载了自己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孝敬父母,已经发生的很多感人的亲情故事,感人至深,给很多同学启示,从而有引发更多同学用周记的形式记录父母辛勤劳动、爱护孩子等故事,最后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展示孩子们的亲情故事。这些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在上《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课时,让提前做好相关周记的写作。同学们都能心细留意生活中感人的好人好事。有的是校园中发生的互帮互助,有的是帮助老奶奶过马路,有的是拾金不昧,等等。
在上《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周记的形式,讲述自己对正确认识自己和自信的重要性的认识。有的同学侧重于对自己过去自卑心理认识,反思自己,也有很多的优点;有的同学通过自己的经历,认识到自负的害处;等等。
总之,思品课堂应该充满生活味,这个与学生的经历或者学生的所见所闻为基础,然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学生在德育情境中感悟道理,践行真善美,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范秀红.构建高效思品课堂的几点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04)
[2]蔡琴.如何激活思品课堂[J].吉林教育,2014(Z2)
[3]崔颖.巧用教学方法激活思品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03)
(备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思想品德教育中合作学习小组德育功能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13/02/500)
【本文系作者在杭师院毕业生教学学习会上的讲座】
创 造 生 动 活 泼 的 课 堂
杭州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 唐彩斌
各位同学大家好!
首先作一个自我介绍。(略)
记得在金华的时候,金华有两所像你们一样的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金华师范学校,每一次我去给他们讲课的时候,可能是由于年龄比较接近,话题比较投机,因此感觉特别亲切,所以今天来到杭州师范学院也一点不觉陌生。
今天面对大家,我们需要来交流一个怎样的问题呢?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观点?用什么形式来描述现象呢?现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流传着这样对讲座的评价:说听讲座,听起来感动,想起来激动,回去一动也不动;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讲座又意味着什么呢?听起来空洞,想起来没用,回去照样也不动。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但愿今天的内容,让你觉得生动,对你有一些鼓动,更是一种促动。
我们先从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数学是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这样说: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准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这么说:“变幻莫测的排列组合、虚虚实实的几何图形、复杂繁琐的公式定理、逻辑严密的论证辨析、枯燥无味的计算推理„„数学似乎总与枯燥、深奥联系在一起。一摞摞题库、题海,例题加练习,一题又一题,数学仿佛是思维的“酷刑”,让我们不寒而栗。
有数学家这样说:【数学是如此的重要,它站在科学的高峰扩展人们的智力,探求真理,数学的研究成果传递给其他学科,改变着我们普通大众的生活。数学又是这样的美丽,在数学家眼里它是诗、是歌、是画,数学里充满了公式美、逻辑美、秩序美,令数学家们魂牵梦绕,陶醉沉迷。正如挪威诗人约恩松纪念挪威数学家阿贝尔的诗:
数的科学,像时间一样不知不觉地流逝。融于永不消失的晨曦,是千变万化的数字,她们,像雪一般纯,比空气更轻,却强于整个世界,其值无价。她们带来的是一片光彩。数学多么美丽。
我们需要用我们的教学改变学生眼里的数学世界?我们无须悲观,也不刻意追求诗意的浪漫,而是现实的务实的真实的课堂。如果说数学是一串璀璨的项链,课堂就是那一颗颗的珍珠,只有课堂的不断积累,才有精彩的数学世界,正如只有珍珠,才能构成项链。
今天我们用问题的形式来研究课堂?我们倡导课堂10问?
第1问:重点难点是否正确把握?
【这就是分析教材的能力,在座的同学正赶上新课程改革,你们第一时间和其他老师站在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年轻就是力量。你们可以绝对自信。关于教材,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描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一个老师不能教一个年级,就看一个年级得教材,一个老师教一套教材不一定只用一套教材,信息获得的越多,在比较中发现得更多。如果有条件,可以看国外得教材,国内各版本。
看待教材,需要一个整体系统得观念,中国有一句俗话: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教材分析中,我们也需要这样,不能就课论课,就题论题。我们可以作这样得比喻:如果你去接一个班,开始就是四年级。而另外一位老师从一年级教到四年级,看教材得角度和深度肯定是不同,就好像一幢六楼得房子,一下子,把你放在四楼,而另外一个他是知道最下面是一楼,最上面是六楼,感觉一定不同。】
第2问:数学教学联系生活了吗?
【数学联系生活已成为课程改革得一个重要观念之一,怎样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值得我们思考?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播放课件】
1、创设生活现场。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把生活的现场或片段“剪辑”于教学中,使之成为教学之所用。案例:教学“正归一应用题”,在课堂上利用CAI技术创设了一个“逛超市”的现场,学生跟摄像机的镜头,看大屏幕逛超市,在逛超市的过程中,认识“单价”(定格在一些物品标签上),“数量”(定格在顾客的购物篮中物品的数量)“总价”(定格在收银台的屏幕上)。这种生活的现场,学生熟悉而又亲切,轻松而又有趣,象是生活中的玩,实质是数学中的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2、模拟生活演示。生活中完全逼真的现场,由于各种客观的原因有些不能“移植”于数学的课堂,怎样把生活的气息带到课堂呢?这就需要,抓住生活中事物的特征予以模拟,充实数学的课堂。有些并不完全真实,记得有一次,有一位老师准备上“统计”;
案例1:“统计”。有教师在设计统计这一课时,他选择一个与所在城市密切联系的题材,“统计国产彩电与进口彩电的销售情况”,当他满怀着“数学联系生活”的美好愿望,兴致勃勃地来到商场调查的时候,营业员婉言拒绝,理由是“这是商业机密”。当他第二次把题材改为“统计肯德基与麦当劳的营业额”,结果,还是以不同的方式遭到拒绝。
可以看出,选择这两个题材,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一个是与城市特色相联系,一个是与小朋友的生活经历相联系。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得不到真实的数据,怎么办?对此,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见解。有老师认为:问题在选题上,再次更换题材,可也有老师认为:再想其他办法,总有办法能得到数据。“但既然这些数据不便公开,那么有必要强人所难吗?”也有老师补充。“如果不换题材,那么可不可以虚构题材”„„数学联系生活的题材可以虚构吗?什么可以虚构?什么必须真实?
以上的讨论,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在一次专题研讨会上。在座谈研讨之前,还观摩了几节数学课。但正是其中的一节课,从不同的侧面给我们一些启发。
案例2:“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联系生活实际,为了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平均分”,教师在课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正是老师的生日,今天我邀请你们一起过生日,好吗?”然后,引出分蛋糕的环节,再引导学生了解“年均分”这个概念。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开始了数学的学习。„„
正是在讨论“数学教学中生活化的题材是不是一定要真实”的情况下,我们质疑那位上课的老师:“今天真的是你生日吗?”上课的教师非常坦然”“不是”。虚构了一个生日,虚构的是一种情境,但在课堂上,在学生的学习中,我们看到的仍然是真真切切的积极的学习状态,有迹象可以肯定没有一个学生有时间去怀疑过这一切,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生日”带来的愉悦的学习心情。老师撒谎了,教导学生不能撒谎的老师为什么要撒谎,是为了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是为了数学联系生活,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要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学习,制造一个真实而又美丽的谎言,这样看来没有什么不可以,因为数学教师的心是善良的,真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说明一点:情境并非一定需要生活,有童话,也有数学知识本身的驱动,愤悱之间的问题情境。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的差异,风情的差异,生活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具生活化。
1、改一改。在教材中,编者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我国地域辽阔,这些例子不可能是每一个学生都熟悉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改编素材。例如:卡丁车的赛场,城市的孩子清楚,可农村的孩子大都不明白;即使都是城市,比如,对于海洋的运输和物产的认识,也有沿海与内陆之别,虽然现在信息传输相当普遍,但对于学生对事物可亲近程度自然不同。这些因素的存在就促使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修改。例如:有学生可能对水产不了解,就把水产改为当地特产;对书上“红旗小学”不了解,把它改成当地所在的学校;“收割机”“脱粒机”城市的孩子可能没见过,就把它改成熟悉的机器,改一改,虽然只有几个字或者几个词,却把陌生的知识变成熟悉的事情,把枯燥的数学变成为喜闻乐见的生活。
2、添一添。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倡导的“添”,绝不会是盲目地增加练习题,要增加的是教学中必要的有益的。这就需要我们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课堂上,增加了观察“作息时间表”“当日电视节目表”等;在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引用了国家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大家可以试想,在严肃的课堂上播放总理的讲话,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意味着什么?思想教育是需要找准契机的【科学,自然,不是牵强附会,更不是强拉硬扯:十六大的春风吹便了大江南北,自从十六大以后我得投篮命中率明显提高了。统计中发现:我国的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用不具有一般性的样本推导出整体的结论,是不科学的。】从生活的维度,围绕数学的主题去增加,比如一些数学的历史名题,如:“庐山高有八十里,山峰顶上一粒米,米粒一转只三分,几转转到山脚底”(《算法统宗》卷10),虽然表达的形式比较古老,却仍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一些数学典故:“郑板桥的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一少十,缺衣少食。还有一些有民族特色的素材:“去九法”的验算方法,“一堆稻谷,外圈一圈是多少,就知道稻谷有多少”,还有一些比如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地方风景、地方特产、地方风情,金华的火腿、北京烤鸭、上海的东方明珠等一些贴近生活的有趣的材料展现在数学课堂上,带来的是愉悦和兴趣。
(三)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主张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数学教学应该综合生活中的各种知识,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用知识,课外发现问题,课内讨论解决问题,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建数学的学习网络。例如:在课内学习圆周长公式,课外让学生去算学校实验楼圆柱子有多粗?去做圆形的“蜈蚣风筝”;在课内学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式,课外到商场参加“今天我购物”“当一回营业员”等活动;课内学了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课外可以让学生参与小区活动,“给小区草坪围栏杆(算周长)”,“在小区内制作公益标记牌”等;课内学了小统计,课外可以帮助班主任统计“今年春游到哪儿”“同班同学居住情况”,“放学接送情况”,帮助交警统计“某路段的交通状况”,“为肯德基店统计人流量”„„生活就是大课堂。
在大力倡导综合课程开发的形势下,数学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再拓展外延,在课堂之外,综合其他学科,组织主题式的课外活动。
数学联系生活有一个度的问题?倡导数学教学适度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基于生活;但数学也应该高于生活,数学并不只是生活的简单复制,学习数学也并不只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学习本身的需要。数学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再应用。怎样理解数学上的“适度”,我们不妨也来“数学联系生活”,用一个“香咖啡原理”作解释。如果我们把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比作泡咖啡,那么数学就象咖啡因,生活就像糖,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数学味太浓(咖啡因太多),生活味太淡(糖太少),这样的咖啡太苦,学生学得乏味,学习的情感态度令人担忧;如果数学味太淡(咖啡因太少),生活味太浓(糖太多),这样泡的咖啡太甜,虽然学生学得有味,但学生必备的数学双基成为顾虑。为此,我们倡导数学教学适度生活化,为学生泡一杯“香咖啡”。】
第3问:教学开放了吗?
【开放,不仅是指教学内容的开放,而且还是师生关系的开放,教学思想的开放。①在教学中不追求任何一种强制的统一,即反对任何一种过分的规范。也就是说,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自主性。课程标准中人人在数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②给各种不同意见(特别是教师事先未曾预料到的意见)以充分的表达机会,包括让其他学生对所说的不同看法能有一个理解和评价的机会。
具体开放题的几种常见形式,条件开放:条件多余,缺少条件,问题开放,策略开放等等】【教学课件:与众不同,(学生哭了,男教师)缺少条件:牛奶;表格,放学了】
记得浙江师范大学的一位同学,听了我这节课,写了一篇散文发表在浙江师范大学的校报上:这个冬天不会冷?英语六级考试了,她愁眉不展;后来又考普通话,她总是担心是否通过,可是最后的结果呢:全通过了,她回想为什么自己那么悲观地看自己地学习生活,为什么不能把生活想象得美好一些?那时候,对我来说,又有了新得感悟:移动公司有一个广告,打一个电话的最高价值是什么?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上好一堂课的价值是什么?是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第4问:组织合作了吗?
【合作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无论是田间劳作的农民伯伯,还是车间工作的工人师傅,还是在办公室工作的知识分子,谁也离不开合作。
在组织合作时,学生在合作,慢慢学会述说,学会倾听?教师该做点什么?以前,有的在上一些公开课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合作的过程,老师可以想一下下一步教案上写着什么呢?或者看一下还有多少时间下课?到后来,老师开始注意走到学生中间去,但有很多是装样子,或者没有目的,没有意识。造成的结果是“巡而不视,视而不见,见而不问,问而不答”。那么教师到底需要关注些什么?值得我们研讨。是不是需要关注全体同学是否全程地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整体地讨论或者合作地进展?是不是需要了解个别小组有代表性地意见?
怎样的时候比较适合组织小组的合作呢?出现有一定思考难度问题的时候?学生需要更多机会交流的时候?期待有几条大家可以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5问:练习设计多样了吗?
【练习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不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除了题,还是题。不同形式练习,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式的练习,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的思维。练习设计需要大家不断创造题型。比如计算:直接写得数,列竖式计算,找错误,数字谜填方框,算式接龙。
正归一应用题中的变变变,对话,方向和路线,(扫雷游戏)】
第6问:技术用得恰当吗?
【信息技术,对于信息技术,我本人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技术应用的恰当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信息技术对数学学科的作用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强调。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并不能用技术来标榜教学得现代化,也不能一味地强调计算机,而忽略其他媒体地作用,黑板有黑板地作用。实物有实物地价值。教学的理念和技术是可以构成一个两维的系统。用一副图来表示:如果一味强调技术,而不顾理念,只是将人灌变为电灌,用得越多越好对学生害处越大。】
第7问:教学体现综合性了吗?
【数学,应该告别;例题加练习的时代了,如何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呢?从传统的教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综合的内容,但更多的是无序随机的渗透,怎样有系统地有意识地有机整合,充分体现数学教材的综合性,我们作了专题的探究和构想。
小学数学以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思维品质的提高为主线,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或巩固为辅线,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学习波形”--------------------。在应用数学知识过程中,把科学、语文、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内容,按植物篇、动物篇、人文篇、风俗篇、科技篇、生活篇、运动篇、艺术篇等系列,按其他学科课程标准,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有序有机地融入到数学学科中去。比如:植物篇中的花,摒弃传统教材中一成不变的“红花与黄花”,一年级如此,五年级也如此,我们主张按一定序列,按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逐渐认识“牡丹、月季、白杨、郁金香、玫瑰等具体的花,甚至是国外的名花,在展开数学知识的同时,展示一个丰富的“植物园”,让学生认识更多的花;动物篇,摒弃了传统教材中的“小猫和小狗”,而是用更多的可爱小动物来丰富数学,“金丝猴、企鹅、海狮、北极虎、熊猫”等,甚至是国外的波丝猫,在展示数学的同时,展示了一个多采的动物世界。同样,别样的人文景观,先进的科技设备,异样的民俗风情,都恰如其分地融入数学的教材中,以其多姿多彩的内容,让数学变得更加精彩。
2、文理综合 当前,语文学科的改革越来越注重人文性。其实,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这一点也极其重要。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风情、人文气息,注入数学的元素,展现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本主义”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在具有理科色彩的小学数学注入人文思想,渗透人文精神,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为培养现代社会素质全面人才的有力举措。
人文性的渗透,主要依托数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并不枯燥,其中蕴藏着丰厚的人文哲理。长城的长,黄河的宽,珠穆朗玛峰的高,从数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我国有13亿人口,有9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中可以看到祖国的博大;从近年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图中,可以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业绩;从“今天我当家”的主题活动中,饺子、馒头的分配和购买活动中,可以感受到家庭的和睦与温馨;从商店物品进价与零售价的差额或增加的百分数,可以感受现代商家的诚信经营;从购房问题、装修房子等活动,可以感受到现代人的理财和生活观。
举例:对称图形:蝴蝶:梁祝,中国剪纸,中国结等,富有民族气息。我们心中理想的数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且是一本百科全书的数学,不是一个死板的数学,而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数学,不是枯燥的数学,而是一个美丽的数学。
第8问:学习时空保证了吗?
【学生的学习时间以什么来衡量?教师的角色需要换位思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不同人不同角度不同的心境看事物结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在西湖边等车,在垃圾堆旁边等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听讲座,【买衣服的故事】,我们不是在教大家怎样善待男朋友,而是在提醒大家需要善待学生。【运行图:你问大家答】
至于学习空间,除了自然的空间,数学思维的空间,找规律,比如一张百数表,填满了找规律,和不填满找规律是不一样的,印证中央电视台的一句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老师为学生创设的空间有多大,学生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
动作:冷眼看动,口动手动脑动。日本学者:静悄悄的革命。我的标题是10问,可是我们现在只是8问,还有两问?可以问什么呢?怎么问呢?为什么要问呢?怎么回答呢?留着大家思考?
【摘 要】新课标指出“每个学生都应该习得自己的数学,数学要面向全体学 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的讲解、作业的布置针对的是班里的中等生,这就形成了班级教学的普遍现象,即优等生在 课堂上不能充分利用时间,陪读现象严重,差等生一片茫然,整节课紧张慌乱听不懂。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也给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立足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现状,结合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以期为初中数学探寻最佳的教学模式打好理论基础。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 分层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73-02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分层教学”的背景及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老师是数学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结合学习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我开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并试行了“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是一种对传统教学的改造,它是一种通过改变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的内在品质,使教学既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又能促进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组织方式。它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的一种分层递进教学。
二、分层教学法应坚持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分层教学法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性原则。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在变化的,无论从身体还是从心里还是从数学知识结构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都在进行动态的发展,不能因为前面知识没有掌握牢固,而对后面知识难以理解,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变化,依据学生发生的变化来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时鞭策学生好好学习,在讲授新课的同时为同学复习旧知识,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的得到可持续发展。
2.整体性原则
分层教学法是为了消灭学生的差异性而教学的,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差异性而教学。在中学数学的授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整体性的原则,要站在学生整体的知识水平上来对学生进行分析,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协调和沟通好每个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坚持整体性原则的同时要保证班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在不同层面上做到整体性。顾名思义分层进行教学就是把班级所有学生最为一个整体,还要把每个层次上的学生分别看成一个个整体,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别化的教学,这样就能够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3.个别性原则
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无论在当前的知识水平还是在学习能力上学生的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数学教师要了解学生这些不同之处,并且还要依据这些学生的个性,分别为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在最后得到一样的教学效果,分层教学法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教法,在符合老师整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层次、有目标的教学。
三、“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适宜长期推广,但纵观当前的实施情况,分层教学的实施不容乐观。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的目标和分层教学的意义对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加以探索。
1.教学目标的分层
分层教学是将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及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因此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即分层教学的首要任务便是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目标的分层不是全部分层,而是科学地分清楚什么目标可以共有,什么目标需要分层,譬如在进行数学某一章节的教学时,共有的目标是学生要对所有的基本概念的掌握及基本运算能力的掌握,但是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深入就应该由层次性把握,譬如,对于几何教学中的一般知识点,就应该确定共有目标,采用一样的教学方式,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认识到基础好的学生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差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在实现目标分层之余增强层次低一级的学生的信心。
2.学生的分层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开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首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分层: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层:数学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
D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成为数学尖子,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和开小灶。要求他们完成课本习题,还要利用课外时间去完成《课堂作业》,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要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数学题的兴趣,要求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D层:尽量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部分向C层甚至B层转化。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3.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和分层作业在课堂上的融会贯通
(1)课堂上进行分层授课主要是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在知识安排上,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留给(B)层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在时间的安排上,(B)层、(C)层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让他们听懂吃透。对(A)层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层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2)在分层指导上以落实(C)层、(B)层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A)层学生要加大训练其深度和广度,以拓宽他们的视野。总的来说,对(C)层学生辅导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师生和谐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面批部分作业,个别辅导重点突出,选题简单、基础,同时尽量把课堂后15分钟的时间让给他们;对(B)层学生增加综合性习题,鼓励拔尖;挑选(A)层学生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主要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与灵活应变能力。
(3)在课堂及课后作业选择中,教师也应分层次选编基本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对(C)、(B)层学生要求紧扣课本,(C)层学生能完成课本上大部分练习和A组复习题,会做其中基础题;(B)层学生能完成书上全部练习和A组复习题,选做B组题、尝试C组题;(A)层学生在全部掌握之外,另增变式题和综合题。练习、作业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由(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全做,学生完成各层次相应练习和作业后选做高一层次练习、作业,这样可解决以往统一习题、作业时,高层学生“吃不饱”、中层学生“吃不好”、低层学生“吃不了”的矛盾。
4.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对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程度差的学生,因为学习目标定得较低,学习过程中又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程度好的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了,对学习的要求也提高了,课堂上也“吃得饱”了。同时由于分层的不固定,学生分层可上可下,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可喜局面。
总之,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天天进步”的机会,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目标,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有所用,学有所获”的喜悦。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是多样的,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要继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江波.初中数学分层递进教学策略探析[J].河南教育,2004(6)
[2]王国海,杨树才.改造“注入式”,寻求“导学式”[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第7期
[3]孙宏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35期
——以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
梁姗姗
【内容摘要】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仅有的40分钟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活动,以达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要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对待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馈等各个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有效教学 实践 反思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正文】
2012年12月18日,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了教学生涯中第一次教学开放日的公开课,教授的内容是必修一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由于本人课前的精心准备,在教学结束后得到了本组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一致肯定,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同行们也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都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结合本次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我觉得要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确实达到课标的要求,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效教学,并且要落实到位。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仅有的40分钟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活动,以达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要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对待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馈等各个重要的环节。
一、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以更好地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要教什么内容?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的学习,要实现怎样的目标要求?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在现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只有“课程标准”。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前,我们要注重对课程标准的分析,以此来明确教学目标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教材的认真分析,可以知道,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节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以及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思想,以图为主,以题为辅,通过加强课堂练习巩固知识点,争取课堂上达到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绘制《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合作探究、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通过阅读、分析、绘制地图,合作探究,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成因;(3)通过阅读、分析、绘制地图等练习,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节在第三章的地位以及学生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难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二、要选择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因而选择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可以真正达到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还可以创设新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特别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把全部的内容教给学生,必须选择有效并且高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得出规律,掌握方法。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情况。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各地分别使用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山东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因此,在进行本节教学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我通过网上参考了其他三个版本关于本节课内容的体现,从而有效地对人教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增加、删减和替换,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目的。
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而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完全依靠自主学习,通过学习的和探讨,归纳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因此,本人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并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引起我国普通民众的抢盐潮,有网友戏称这一现象为:‘日本是大核名族,中国是盐荒子孙’‛
生:观看《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示意图》、漫画《抢盐》
图1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示意图 图2抢盐
师:‚我们要抢盐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二)学习新课: 1.洋流的概念:(略)2.洋流的类型:(略)
活动:读教材图《世界洋流的分布》,在太平洋海区找出日本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的分布位置、流向、性质。尝试归纳出寒、暖流的判断规律。
归纳:(略)练习:(略)
3、洋流的成因:
师:主要介绍风海流和补偿流,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全球风带模式图和洋流模式图,然后进行讲解洋流的成因。活动:请同学们在世界地图上,画出各大洋中主要的风海流和补偿流。4.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分组活动:对照课本48页图2-2-6《世界洋流的分布》图,分组探究:
第1组: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什么不同?适用于哪些大洋?
第2组: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什么不同?适用于哪些大洋?
第3组: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什么不同?适用于哪些大洋?
第4组: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40°S-60°S)分布的是什么洋流?是寒流还是暖流?适用于哪些大洋? 最后全体同学来归纳北印度洋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冬、夏季)
5.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洋流的概念、类型、成因和分布规律,其中洋流的分布规律是本节的重点。6.课堂练习(略)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依据新课程有关理论,我们教师要时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是电影的导演,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就是演员,是课堂的主角。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为了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在上课前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对学生什么时候动脑、动手、动口等都要预先进行设计和调控,并避免流于形式。例如,在课堂提问时,我们要避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而要让学生真正动脑思考。提问时也要注意技巧,可以多一些个别提问,少一些集体提问,让学生精神集中,避免滥竽充数。在让学生讨论问题时,也不能一句“开始讨论”就让课堂变成了集市,要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讨论的目的,选出陈述结论的小组长,在小组长回答后还要让组员加以补充,尽可能让多数的学生参与学习。故而进行本课教学我采用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授课。例如,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采用自主讨论法、读图分析法,进行分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绘图,归纳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解决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来突破难点。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和规律的点拨以真正培养学生地理的学科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规律的点拨,提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学生探讨了太平洋的洋流分布规律后,让学生绘制出洋流分布模式图,再引导学生,依据这一规律探究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流分布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与学生一起归纳了洋流分布的记忆方法:自北向南,逆-顺-逆-顺,或“8”字记忆法,效果很好。可见,教师如果重视方法和规律的点拨,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技能,也学到了方法,课堂更具实效,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五、课堂中要及时进行有效的练习反馈,以便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情况。
课堂中要安排适当的课堂练习,课堂练习宜精不宜多,及时了解学生课堂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效果。在本节公开课中结合本节课特点,我设计了两次课堂练习:
第一次,学完洋流的类型后,通过练习来检测学生对寒流、暖流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也希望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练习如下:
右图是‚某海区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由此可判断甲洋流是 半球的寒流 半球的寒流
第二次,学完本节内容后,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为了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情况。练习如下: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回答1—3题:
1、若AB是30º纬线,则这个海域位于: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2、若AB是60º纬线,则这个海域中的乙洋流是
①风海流 ②暖流 ③寒流 ④补偿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若该海域是南大平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则丙洋流的名称是: A.本格拉寒流 B.厄加勒斯暖流 C.秘鲁寒流 D.加那利寒流
4.某只满载石油的运油船正从波斯湾向马六甲海峡行驶,12月24日正途径印度洋沿岸,此时该船______水而行。(逆或顺)
5.读某大洋环流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下图洋流环流是 半球在 纬的大洋环流。2).A洋流是在 影响下形成的。3).若在太平洋,D洋流是(填写名称),按成因分
属于:______。
A.北半球的暖流 B.北 C.南半球的暖流 D.南通过这些练习的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实现教学目标,此外还可以让我们教师从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能让我们及时调整今后的教学策略,真正实施有效教学的要求。
总之,在这节课中,本人首先通过对寒、暖流的概念深入分析得出寒、暖流的模式图,然后配以等温线的练习加以巩固,基本上将这个较简单的教学目标当堂完成。本节重难点是世界模式图,本人先分析其成因,分析洋流成因时引入已学知识“世界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然后再通过读图、析图、探究,引导学生归纳出世界洋流模式图;最后配上练习加以巩固,让学生逐步熟悉规律的应用。通过这种“概念——地图——规律——练习”的模式,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及反馈情况,以及听课老师的评议,反思本节课的得失:
1.在教师讲解的有效性方面。基本做到了运用自己组织语言讲解知识点,语言组织规范、简洁明了,易于学生听懂并掌握知识点,讲解比较到位有效。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再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学会运用。能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自己思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在有的时候,没有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有传统的手段,有多媒体课件,做到多种方法、手段合理运用,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重点突出。
3.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落实基础知识,授课量的安排要灵活些。
4.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每次的公开课,总是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准备,但也能收获很多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在反思中逐渐成长。
【课前活动】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找不同”的游戏吗?想玩吗?(生答后课件出示图1、图2)
师:请仔细观察比较这两幅图,图中有3处不同,看谁先找出来!
学生饶有兴趣地找出不同后课件圈出不同处。
师:同学们找得又对又快,说说你找不同有什么经验?
生:要会细心观察。
生:要把上下两幅图进行仔细比较,才能找出不同。
师:同学们说得对,找不同的关键在一个找字。
师:刚才我们玩了找不同的游戏,接下来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找规律。找规律和找不同一样,也需要大家细心观察,用心比较。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分析与思考:课前“热身”已成为上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如何“热身”却大有讲究。本环节,教者独辟蹊径,巧妙地以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找不同”的游戏方式开展活动,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沟通了前后教学间的联系;既无痕地作了方法上的“导引”,又使学生产生了急欲求知的认知倾向,可谓一举多得,余味无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明确特征
师:今天我们要找的规律藏在哪里呢?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图1)。没想到吧,规律就藏在这幅图里,有信心找出来吗?接下来,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幅图。
师:在这幅图中,主要有三排物体,找一找,是哪三排?
生:小兔和蘑菇排成一排,篱笆和木桩排成一排,手帕和夹子排成一排。
师:仔细观察一下,小兔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我看到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
生:它们是一只小兔跟一个蘑菇这样排列的,小兔与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小兔与蘑菇这两种物体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我们把这样的排列称作是间隔排列。
师:图中还有哪两种物体也是间隔排列的?(生答)
师:比较一下三组物体,它们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生答)
师:通过观察情境图,我们发现图上有三排物体,每排两种物体的排列很有特点,都是间隔排列。
(分析与思考: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表述可以分为排列特征和数量关系两部分,本环节所要解决的是排列特征问题。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出示主题图后,教者注意用既具针对性又富启发、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素材内容进行数学分析,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并对共同特征进行归纳。教学中,由于教学切入点的准确选择,整个过程给人以要言不烦、干净利落之感,学生在观察中比较,比较中发现,既明确了一一间隔排列的形式特征,也为后面分析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由表及里,探究规律
师:我们要找的规律就藏在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现象背后,和这些物体的数量有密切的关系。
师:想一想,既然和数量有关,我们要找出规律,就要先知道什么?
生:先要知道每种物体的个数。
师:这张表格(多媒体出示下表)在数学课本第78页,等会儿请同学先数一数每种物体的个数,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然后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发现。
学生数数、填表、交流。
师:说说都有哪些发现?
生:小兔比蘑菇多1个,木桩比篱笆多1个,夹子也是比手帕多1个。
生:我发现上面的物体都比下面的物体多1,下面的物体都比上面的物体少1。
生:也就是每排两种物体数量都相差1个。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们的发现吗?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找到了规律!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条规律,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正好都是相差1个呢?是凑巧吗?那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学生看图思考,逐渐开始举手)
师:谁先来解释为什么小兔比蘑菇多1个?
生:一共有8只小兔,8只小兔中有7个空档,所以小兔比蘑菇多1个。
生:第一只是小兔,最后一只也是小兔,所以小兔比蘑菇多1个。
师:这两位同学大胆地表达了他们的想法,真好!还有谁来说说你的看法?
生:前面的小兔后都有蘑菇,最后一只小兔后没有蘑菇了。
师:说的真好!如果我们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这样一组一组地连一连(电脑演示),最后余下的是什么?
生:(齐)小兔!
师:是呀,最后余下的小兔没有蘑菇和它组成一组,所以小兔要比蘑菇多1个。
师:如果最后没有余下一只小兔,那么小兔还会比蘑菇多1吗?小兔和蘑菇的数量就怎么样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把小兔和蘑菇这两种物体一个对一个地比较,知道了为什么小兔会多1,这样的比较方法,我们称作是一一对应。
师:那为什么木桩比篱笆多1个,夹子比手帕多1个,你能像图上这样一一对应,先连一连,再和同桌说说理由吗?(学生独立在书上连线,然后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生从一一对应的角度作答,教师根据回答电脑演示圈的过程)
师:同学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解释为什么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真好。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个,想明白了吗?
(生闭上眼睛思考,后纷纷点头表示明白了)
(分析与思考:规律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规律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所以,本环节中,发现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的关系,教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填表、观察、讨论交流中,在与同伴的合作中思维发生碰撞,对规律的认识顺利地从具象描述上升到抽象概括。值得注意的是,本环节,教者的教学并未停留在“是什么”,而是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更具思考力的“为什么”———产生结果的“原因”、导致现象发生的“本质”,也即规律背后的原理。过程的充分展开再加上教师的适时介入,学生不仅找到了规律,而且找到了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一一对应”不仅显示出了独有的逻辑力量,而且散发出迷人的智慧光芒。找规律的过程,不仅成为学生不断“发现”的过程,而且成为学生将一个或朦胧或隐蔽的认识打开、审视、分析的过程,成为学生内心不断感受“原来如此”“豁然开朗”的过程。)
三、灵活应用,深化理解
师:同学们,如果更多的小兔和蘑菇像这样排列,比如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1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多媒体出示题目)
生:(肯定地)19个!
师:说说理由。
生:还是只要一组一组地看,最后的一只小兔没有蘑菇和它组成一组,所以肯定是小兔多1个。
师:虽然小兔和蘑菇的数量增加了,但是由于它们排列的规律还是和前面一样,所以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一样的。
师:继续来看!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生:(齐)21个!
师:理由。
生:它的规律和前面一样,夹子要比手帕多一个,只要用20加1就能求出夹子的个数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刚才的这两道题目中,物体的数量变了,但是规律没变!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所以我们对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了!
师:老师知道,像主题图中小兔和蘑菇、夹子和手帕之类的题目已经难不倒大家了,如果把小兔和蘑菇抽象成□和○(多媒体呈现变化过程),就有了下面的题目,一起来看:把□和○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有10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多媒体出示,学生读题)
师:从问题可以看出,这道题有不同的答案,想动手摆一摆吗?
生:(响亮的)想!
师:每个材料袋中正好有10个□,以及一些○,请大家按要求动手摆一摆,试着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吗?○最少有几个?最多呢?
生:○最少有9个,最多有11个。
师:确定吗?
生:确定!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老师这儿已经摆好了10个□,谁来把最少的○摆一摆?
学生上台,摆法如下:□○□○□○□○□○□○□○□○□○□
师:观察一下,这种摆法的特点是?
生:开头、结尾都是□,也就是两端都是□。
师:○最多有11个,这又是怎么摆的呢?
生说摆法,多媒体显示下图:
○□○□○□○□○□○□○□○□○□○□○
师:两端都是○的时候,○确实比□多1,也就是11个。
师:这两种摆法虽然○的具体个数不一样,但都是○和□相差1个。
师:□和○一个隔一个排列,还有不一样的摆法吗?也就是说,○的个数除了9个和11个,还有不同的可能吗?
生:我在摆的时候还数到了○的个数是10个。
师:新的情况出现了,○的个数是10个,这又是怎么摆的呢?
师指名摆一摆,摆法如下:□○□○□○□○□○□○□○□○□○□○
师:还有同学举手,是还有不一样的摆法吗?有请。
生上台摆,摆法如下:○□○□○□○□○□○□○□○□○□○□
师:这两种摆法○的个数和□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这样摆的话○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你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说一说吗?
生:我们只要把一个□和一个○看成一组,一组一组地看下去,最后没有多余的,所以○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根据回答用多媒体连一连)
师:是的,如果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正好对上,没有多余,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师:□和○一个隔一个排列,有4种不同的摆法。如果要对这4种摆法分分类的话,你准备怎么分?
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两种物体□和○数量相差1,另一类是两种物体□和○数量相等。(多媒体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虚线分类)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什么情况下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等?(多媒体出示问题)
师:在小组里说说你们的想法。(学生热烈讨论后汇报)
生:两端都是□时,□和○的数量相差1。
生:还有一种情况,两端都是○的时候,□和○的数量也是相差1。
师: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
生:也就是两端物体相同时,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
师:那又在什么情况下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生:两端一个是□一个是○。
生:也就是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师:其实,这也是间隔排列的规律。
师:学到现在,谁来说说间隔排列的规律可以分为哪两类?
师:谁能再解释解释,为什么两端物体相同,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数量相等?(生答略)
师:通过你们的回答,说明你们真正弄懂了今天学习的规律,太棒了!
(分析与思考: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不是一次完成的,对知识的理解总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可以说过程展开得越充分,学生的体验就越深刻。基于此,本环节在基本应用后,对间隔排列中不同情况和规律的认识,教者再次为学生营造了主动、开放的探究时空,学生在数学化的操作活动中,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探讨中,在比较、分类、概括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最终从朦胧变得清晰,从浅表转向深刻,从零散形成整体,学生享受着数学学习中探究的乐趣、思维的张力和创造的激情,获得探索规律过程中的深度体验。在经历充实、丰盈过程的同时,教者在过程中所给予的细心真诚的点拨、恰如其分的引导、睿智从容的评价、热情大方的鼓励也都是值得肯定的,正是教师的价值引领、智慧启迪、思维点拨,才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情感的不断深化与提升。)
四、总结归纳,梳理方法
师:今天是我们第一次专题研究找规律,找到规律了吗?
生:(齐)找到了!
师: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觉得摆一摆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生:我觉得连一连留给我的印象最深,通过连一连,我知道了为什么小兔比蘑菇多1个。
生:连一连的背后实际上还是一一对应,有了一一对应就能明白两种物体之间为什么多1,为什么相等。
……
师:今天我们找规律,是从观察物体的排列特点开始的(多媒体演示找的方法,以下划线部分呈现),通过数一数知道了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通过比一比数量我们初步发现了规律,又通过连一连,也就是一一对应的方法理解了规律,最后通过摆一摆完善了规律。当然,特别要表扬的是整个找规律的过程中同学们始终都在积极思考!
师:同学们,其实一一对应这种比较的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在一年级时就接触过了。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出示比较题目)
(分析与思考:本环节,教师深刻认识到课堂总结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作用,把它作为反思的重点环节、全课的点睛之笔作了精心的设计、安排,从而使学习活动升华到更高境界。)
五、巧妙拓展,延伸思考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真不错。课前我们玩了找不同的游戏,还想玩游戏吗?接下来玩一个抢答游戏,好吗?(以下生答略)
师出示:○□○□○□……○□
师:○和□哪个多?
师:中间的图形没画出来,你怎么知道的?
师出示:□○□○□○……□○□
师:哪个多?如果有500个□,那○有多少个?
师出示:○□○□○□……○□○
师:哪个多?如果有500个□,那么○有多少个?
师:答得又对又快,一一对应的思想运用得很好,对我们数学学习真是如虎添翼啊!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找规律是把两种物体排成一排这种情况,如果把□和○一个隔一个围成一圈,□的个数和○的个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欢迎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研究。
(分析与思考:一节数学课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更为可贵的是引导学生继续研究什么。全课从课始“找不同”到本环节“抢答”游戏的前后呼应、自然对接,从两种物体直线排列再到围成一圈问题的巧妙拓展、应然思考,课堂淡化了边界,问题引领了方向,研究走向了深入。)
参考文献
[1]马云鹏.数学:“四基”明确数学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2(6).
[2]王林.我国目前数学活动经验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1(6).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 实效性
2016年4月,南安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了。笔者有幸聆听了10节展示课。在展示课上,授课教师们为了丰富教学,优化教学,使教学高效高质地完成,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苦下功夫,教学亮点层出不穷。通过这次听课经历,笔者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一、巧妙导入,激活已有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承上启下的有效途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能够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实现新旧内容的自然过渡,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
【案例1】在《新标准英语(三起)》(以下简称NSE)五年级下册M7U1My father goes to work at eight oclock every morning.的导入环节
教师A的教学设计如下:
1.学生唱“Whats the time?”的歌曲
2.教师出示谜语—It has no legs ,but it can walk . It has no mouth , but it can tell us the time . What is it ? 学生猜出单词“clock”
3.课件呈现不同类型的闹钟(有电子闹钟,有含数字的钟面或无数字的钟面),学生用英语说出时间。
此案例中,唱一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猜谜在促进学生思维的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旧知,通过课件展示的闹钟,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充分地复习了时间的英文表达,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有趣的活动,激发学习热情,获得扎实有效的训练
精彩的训练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如果将趣味活动和语言实践相结合,能让学生产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更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案例2】在NSE三年级下册M9U1Ive got a new book. 教学中,教师B别出心裁地把学习内容制成课堂奖励卡奖励给学生,并以“六一节集卡换大礼”的活动形式贯穿整节课,最后让学生用这些奖励卡组内分享交流,换礼物。在授课过程中,这些课堂奖励卡不仅是奖品更是学习素材,学生无时无刻都在聆听语言,运用语言。此教学活动开展得流畅,情景创设得真实,即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内化了目标语言的语用含义,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的有效、快乐。
三、灵活拓展,注重语言实践,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拓展是以基本操练为基础的语用操练活动,能使有限的课堂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内容。有效的拓展活动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围绕教学主题,充分考虑活动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案例3】在NSE五年级下册M7U1My father goes to work at eight oclock every morning .的拓展环节
教师A的教学设计如下:
1.教师呈现教材活动4的图片,学生运用“Hes/Shes a … He/She goes to work at … every …”描述图片
2.课件呈现范例—Peters family(如下图),学生齐读
My family
My name is Peter . I go to school at half past seven every morning. My father goes to work at eight oclock every morning. Hes a doctor . My mother goes to work at eleven oclock every night. Shes a nurse. We love each other .
3.学生仿写——Write about your family
4.投影仪展示小练笔,学生念
此案例中,整个拓展环节层次分明、目标明确,且具有梯度性,从易到难的有序训练,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水平。小练笔是一个真实的运用语言的过程,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写,提供的语言支架,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降低难度,知识点得到了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学生的书写能力得到锻炼。
英语教学除了关注学生语言知识的获得和语言技能的发展外,还要实现提升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案例4】NSE五年级下册M5U1Its big and light.的拓展环节
教师C的教学设计如下:
1.观看山区小朋友生活和学习的视频,教师提问:What can we do for them ?
2.小组交流讨论:Whats your present ? What does it look like ?
3.开展现场募捐
4.教师小结:We should help each other and be kind!
此案例中,教师以情感教育为切入点,创设“为山区小朋友募捐”的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渗透情感教育,凸显人文内涵。
四、特色作业,巩固语言知识,使课堂所学得到延伸
课后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教师设计的作业形式就不能过于单一和机械,而应富有吸引力,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学习效果、发展学生能力,还能给学生带来乐趣。例如,学习了四季后可以制作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海报,然后班级里展示汇报。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的形式体验快乐,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课堂经历与教学实践】推荐阅读:
多媒体与课堂教学实践11-2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1-01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12-09
有效教学实践与高效课堂实验研究阶段报告07-09
试析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12-01
“翻转课堂”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改进06-29
新课标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07-1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11-10
大学社会实践经历报告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