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精选13篇)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篇1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关注能让学生感到被尊重,能更好的控制学习纪律与学习态度,能找到师生交流的结合点,是师生情感的纽带。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这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员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人,存在着个性差异。关注学生要从细节做起,在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公平,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一视同仁的,不能偏爱优生,歧视差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被老师的尊重和爱护。

首先,要保证每一个孩子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的行为,更是学生的行为;不仅是优秀生的行为,也是“学困生”的行为。所以,要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思考,获得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认真了解学生情况,研究教材,思考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从而树立信心,取得进步。

其次,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为家庭环境、年龄、性别、交友等诸多因素,特别是行为习惯、性格态度,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学生成绩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造成了所谓的“学困生”,影响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态度等。教师就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的交流,关注学生的情绪,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有的时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是一个拍抚的动作,就会让一个孩子的学习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三,关注学习过程。不少教师过于看重结果,所以才有了优与差的结论了。学习活动要伴随一个人的终身,怎么能随便就说谁谁学习差呢?对基础差一点的孩子,在一次次失望之后,就把他放弃了,于是,“差”便成了最终结果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想取得进步,都想取得好成绩。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学困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这些学生能参与到,多给予鼓励肯定。比如成绩好的同学能做五个题,学困生可以让他们只做两个;成绩好的学生能做到第三第四步,学困生哪怕只做到第一不,虽然没有得到最后的结果或答案,那也是经过自己努力思考完成的,更要及时鼓励。只要能这样注重过程,长期坚持,学困生就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给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中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不强加给学生某一种解题策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篇2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一)新课程需要教师的合作

1. 新课程使教师成为课程的主体,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尤其是教材版本多,编者对课标的认识和理解的角度各有见地且教材的呈现方式均各具特色。为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应有更加广阔的视野,面向世界,去开发课程资源。这中间往往会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很多时候,需要其他学科教师甚至外籍教师的协助。

2. 课程呈现综合化趋势,物理科学与化学、生物、地理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热学与化学之间,光学与生物之间,天体运动与地理之间都有较好较强的联系,还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贫铀弹风波”等问题都是物理与其他学科综合渗透的问题。这种趋势需要教师间的合作,需要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加强合作。

3. 新课程对知识掌握的要求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特别是发展性,如何引领学生依据自身的个性特长,科学地选择不同的选修模块和学好这些模块,让全体学生都获得发展,更是需要教师通过跨年级、跨学科甚至通过互联网,加强国内外其他学校的教师之间的合作才能解决。由此可见,新课程需要教师间合作。

(二)教师的职业需要教师的合作

以往,传统的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是相对独立的。教师的职责主要是教学。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是以往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等待研究成果的上送,而要紧紧地抓住甚至要创造性地参与研究和开发成果。如新课程中的许多实验探究给了教师和学生较大的空间,淡化了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更加注重的是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实验误差的控制方法(电流表的内、外接),作图时对个别点的舍弃,图线的“曲化直”,等等。对于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我要求学生设计方案,自选器材进行实验,看谁设计的方案多(有十几种方案),哪种方案最佳。事实上,新课程要求教师首先是研究者,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去研究教材、指导学生。而靠教师个人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课程的需求,无法跟上课程速度的发展,因此急需教师间的合作。其次,如何让不同区域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就更加迫切地需要区域间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共同研讨问题,互相提供帮助,解决问题。教师应在相互借鉴、共同探讨合作中,生成新的思想、新的认识。另外,新课程注重教师要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异。由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有所差异,不同教材(如人教版、鲁科版、粤教版)对同一内容和知识点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所以需要区域间教师的交流,在这中间,合作的意义尤为重要。

(三)学生的学习和探究需要教师的合作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看成是知识接受的容器,注重的是给了学生多少,而忽视学生实际学到了多少。在新课程条件下,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才是施教的前提,这种对兴趣的了解、对情况的掌握,需要教师间的合作。如学生的表面,就可能因为不同的区域、不同版本的教材、不同的讲授内容、不同的授课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成分增大,学生的自我空间增大,自主意识增强,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也都需要教师间加强合作、达成共识。

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

(一)校内教师间的合作

本校教师尤其是同级学科教师,应多进行合作。对于同一单元(或章节)的内容,教师的理解、处理,选择的教学活动有所不同。在这里,班主任需要负主要责任,任课老师的合作教育也十分重要。在教育学困生的问题上,更需要所有任课老师施以耐心,辅以爱心,给予共同的关注,才能求得学生在原来基础上的进步。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学习的方式,以及整体的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很大的。这种差异为教师间开展合作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基础。这种合作途径可以通过同伴相互辅导、相互启发、相互交流,模拟练习,分析结果等达到教学目的,将完成同一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对比,不断地改进设计和选择教学活动,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反思课堂教学的所得所失。新、老教师间也非常需要合作和进行资源整合,老教师阅历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一大笔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学案、教学反思等),而年轻的教师接受新生事物快,且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较强,新、老教师进行有效的合作和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无疑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物理教材中的探索性实验,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探索,相互启发和整合,无疑会得到许多新的方法。

(二)校际教师间的合作

这一种合作在现在的教育界中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也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因为校际之间毕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如示范性学校和重点学校,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无论在生源和教学资源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恰恰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如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说,在信息沟通、观念更新等方面占了绝对优势。而农村也有诸如朴实、求真等优势,这两种优势互补,能较快地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现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相对来讲,有的学校还是比较孤立和封闭的。学校应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一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资源。如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农村中学讲学和交流或到这些学校讲学一到二年;又如开展校际科研、教研、联考等活动,但这种合作途径不应停留在对某节优质课的表面的、匆忙的分析总结,然后将其作为榜样和可以照搬的死板公式。学校应通过将彼此的教学经验、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不恰当的或者错误的教学方式,把正确的、比较完善的加以对比,充分地利用每一次合作,激发教师思考、探究、创新,达成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甚至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讨论来寻找解决方案。

(三)国内外教师间的合作

这一种合作可能有些人觉得匪夷所思,但随着网络的普及,外籍教师的输入,这些有利因素都让这种合作成为一种可能。如我校组织教师通过互联网、杂志、录像等观摩学习国外物理教育和教学的风采。国外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创设培养“诺贝尔奖”摇篮的方式让我们耳目一新。每年一次的诺贝尔奖,不由刺激我们反思中国人何时能圆诺贝尔奖梦?为什么北大的硕士连一件普通的官司都打不赢,清华培养的博士连像样的汽车发动机都设计不出来?我们的学生曾屡次获奥林匹克知识竞赛金牌,却至今没能在本土上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中国科技发展可以看出,中国人并不比外国弱,中国人缺乏的是自信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果中国有了这两种人类不可缺少的品质,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获得诺贝尔奖。

基于目前状况,在中学物理的教育教学中,国内外教师的合作还停留在观摩某个专家拍摄的录像上,但这种外国同行授课的理念,外国资深教育专家辅导提高的模式,已为这种国内外教师合作的想法提供了雏形。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地球村的来临,这种合作将成为一种趋势。

综上所述,教师要不断通过各种合作性教育手段来提高自己,懂得从教学的伙伴、教育的对象那里获取有用的信息,以弥补自身在知识和经验方面的不足,使教师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知识信息方面的更新,这是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需要。只有通过脱离了主观主义色彩的合作,才能从同行的思想源泉中吸收养分,把握时代的脉搏,使新课程不断深化持续地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师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对教师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点探索, 以期能抛砖引玉。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师,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尚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

[2]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 2007.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篇3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乐”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培养学习乐趣要在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们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新观点,新材料,展现得越多,学生的惊讶程度越鲜明,求知兴趣就越浓厚。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笔者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感官,让学生“动”起来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寓言二则》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三、开展朗读比赛,让课堂“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描写榕树和鸟的天堂里鸟的鸟两处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参考文献】

[1]秦兴志.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探讨[J].学周刊,2013,11:151.

[2]冯秀梅.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J].青春岁月,2010,22:269.

[3]杜文芳.新课程背景下激发学习兴趣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01:105-109.

[4]袁福弟.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2,07:5.

[5]高伟,邹霞.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00:695-697.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篇4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创新设计小学语文》学习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创新设计小学语文》这本书,真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每天晚上,读书便成了必做的一件事。因为我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有义务、有责任走在新课程改革的前面。这本书,如雪中送炭一般,给我们所有的青年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通过学习,我的收获很多。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新课标强调: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创新素质已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在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实现有效创新教育。鉴于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深刻反思一下,教会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文字、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发展思维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因应该,学习新可标的精神以新理念武装自己,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

二、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种特定情境,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创新设计小学语文》的启发下,我精心设计自己的语文课堂,如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从网上搜到一段关于红军长征的录象资料,在资料片声情并貌的演说下,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了,纷纷举起了小手发表自己观后的感受,就连平时从不听讲的“双差生”都兴趣盎然去钻研课文去了。这一情景的创设,使学生一下子,了解了那段历史,同时也能帮助同学们走进小红军的内心世界,认识小红军那种高尚的精神品质。

三、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理念强调学生应该由“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变以“教”为中心为以辅导学生的“学”为中心。作为教师要面向学生。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重视辅导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并自主的.运用方法去获得知识同时学会与他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长城》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分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咨询自己的家长、翻阅资料、上图书馆、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长城的历史意义、结构布局、等资料,学生积极的通过网络、书籍、杂志等多种途径,自主的获取大量的资料。这一过程,其实是一次真正的学生“学”的过程,也是一次交流的过程。其间,这一搜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感悟和学习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明白了长城高大雄伟、被称为世界的奇迹,象征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总之,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最关键的一点。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从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施中汲取营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文学艺术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当然,在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工作中不断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在不断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中发展自己、激励自己成长。

新课程新理念学习心得 篇5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已滞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这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认真解读,增强意识,明确主题。

新《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真务实,实践开拓,角色促进。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积极创新,挖掘资源,充实教学。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学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教师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篇6

寨郝中心学校

韩素芹

通过学习,我对新形势下的教学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此之前,我原以为我对新课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通过专家对新课程的分析讲解以及和同示们的研讨交流,使我感觉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因此更加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下面就此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提高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开发自身潜力,发挥自己能力的机遇。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进自己的教学。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是学英语的,担任地理教学,在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学经验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通过每周的教研活动以及自已的不断学习,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觉已经能基本胜任地理教学了。

二、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因材施教是一项古老的教育教学原则,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实施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三、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

师生关系的和谐,首先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溢于言表的,是没有对学生的隔阂,也没有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的。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以及恐惧。

四、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五、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和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我们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我们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这样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有的是课前的,也有课后的。我们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寨郝中心学校

郝世荣

通过学习现代教育教学和新课程理论,深刻理解、领会、感悟新课程的思想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实践行为。本人认为,教师必须首先实现下列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革命,才能正确顺利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与新课共同成长和发展。

一、教学观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教师围着学生转,教为学服务,“以学论教”。教学不再是忠实而有效传递和执行课程的过程,而是创生与开发课程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学生发现、提出、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交流、合作学习、收集和处理新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和“全人”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愿望和能力,特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观

新课程的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尊者”、知识和能力的“权威者”、课堂和学习的“主宰者”,而成为贯彻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目标,以教育的理想去实现理想的教育的载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习方式的引导者,学习效果的反馈者,学生人生的领路人。他具有“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教师教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提高即“被教”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构成平等、互助、互动、互惠、共同学习和提高发展的伙伴关系,教师只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知己朋友、保护者和监护者

三、互动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交往、互动,它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双边过程”。这种交往互动,就是师生互教互学、人人参与、合作学习,共同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人与人之间的平行精神交流和传授知识、分享理解、促进学习、实现自我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作为贯彻新课程思想理念,实现新课程培养人的终身发展的目标,以教育的理想去实现理想的教育的载体,坚持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寨郝中心学校

泥淑芳

新课程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新课程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形成,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转变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更多地采取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主张把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作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上,主张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多进行探究式教学,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提倡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情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要由主要的讲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以及在实践中学习上,倾注更多的心血。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改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即教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优秀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反应能力。新课程理念主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倡导通过探究、操作等自主活动方式获取新知,感受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寨郝中心学校

李兴华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做到:

1、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教师说:“你想得真不错,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同学们赞成他的想法吗?”“你们组表现得很好!”“谁想给大家汇报一下?”“他还没有想好,哪位同学能帮他一下?”“哪组希望老师和你们一起做呀?”这些话语的运用,既让学生备感亲切,也充分表明了教师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所做出的努力。可以预见,自信心与民主精神会在学生身上逐步得到体现。其实这一点已经在某些学生身上有所表现:如,有些学生能够充满自信地及时指出其他同学的问题,而被指出问题的同学也能够坦然接受。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实验区学校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如,在数学课学习长度单位时,教师能够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创设实际测量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感受长度单位,并学会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统计初步知识时,教师结合学校运动会,设计了一个统计参加不同运动项目人数的问题情境,从而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争先恐后,献计献策。

3、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处理

随着教材功能的转变,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必然成为一种趋势。略创造宽松的空间,提供必要的指导。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状况对课程内在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时不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并以此为设计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对教材提供的基本情境进行再审视,明确情境的优势与不足。情境设计得较好的,教师应进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情境设计得有不足之处的,教师则需要探索如何弥补、完善甚至更新相应的情境。还要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表述方式、结论等进行多角度的考量,以便为学生多样的思考、表述、选择策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考虑如何利用各类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或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课题。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时,要注意避免简单地以学生熟知或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内容,来替换学生陌生的、日常难以接触到的内容。比较科学的做法应该是:科学地分析课程内容的价值,对那些学生虽然感到陌生且平常难以接触到,但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应思考采取什么策略实施相关内容的教学。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篇7

一、设置合理的合作问题,促进学生全员参与

确保小学生全员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是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小学生的合作学习参与度,与合作的内容有密切关系。具有趣味性的讨论问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开动脑筋,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在过去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为了应用合作学习模式而应用合作学习模式,并不关注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合作会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更加自然地习得数学问题的解题技巧。

比如,在讲解《24时计时法》时,为了让小学生习惯使用24小时计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改写时间故事。像“小明13:00出去与小伙伴踢足球,14:00一起去喝冷饮,17:00回家吃饭。21:00看了一个电影,22:00上床睡觉”这样的小故事,可以成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将其改成12小时计时法的故事,让每一个小组之间相互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的动力。

二、认可合作学习的理念,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需要教师认可合作学习理念,并开发有效的合作教学方法。目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受限于传统教学思想,认为自己的教学经验最正确,任何新的教学方法都不如老前辈的经验科学。灌输式教学法正是因此仍然被广泛利用,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现代数学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现代化教育理念,学校管理者应当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鼓励教师应用创新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创新氛围。

学校可以利用学期初的时间,组织数学教师集体学习,在学期伊始,让教师头脑得到更新。更可以利用学期末的时间,引导教师集体反思,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于总结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的科学性。只有教师具有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的能力,才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重视合作成果的展示,完善合作学习机制

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是促进合作学习效果明显化的重要方法。重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感受,给小学生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找到学习成就感,才能让小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不断提高。

比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组织小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消化数学知识。之后,教师提出“创造小组轴对称图形”的任务,让小组成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图形或者线条,设计最美的轴对称图形。这样的任务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小学生融入合作活动。在各小组完成合作创作后,让小组派代表到大家面前展示小组作品,并用这些作品去分析轴对称知识。评选出最美轴对称图形与最具创意的轴对称图形等,促进小学生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打造教学格局,改变教师具体布局

教师的具体布局,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室,是学生学习行为实施的主要场所。合理的布局,会给小学生新鲜感,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课桌都是一排一排整齐摆放着的,在这样的教室布局中,小学生很难组成团队合作学习,也无法自由地去与其他同伴进行交流。为了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对教室的桌椅摆放进行改造。首先,教师可以对桌椅进行马蹄型布置,让学生可以与对面的同伴交流,与身边的同伴交流,创作合作学习的机会。其次,教师可以桌椅进行拼凑型布置。将四个或者六个桌子摆放在一起,用座位的重新布置形成一个天然的小组,增加小学生的团队学习意识。在这样的教室环境中,小学生很明确自己在一个团队中学习,也会在遇到问题时集体解决,有利于小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

综上所述,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利大于弊。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将教学内容与合作学习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积极完善合作学习机制,确保小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有更多的收获,才能让合作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长久地实施下去。

参考文献

[1]李爱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J].学苑教育,2012(10).

[2]朱菊香.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篇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自觉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收效显著。

一、倡导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1.学生的自主学习是:(1)爱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2)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帮助下,和同学们一起在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习。(3)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应在教师鼓励下,独立自主地积极参与质疑、思考、尝试解决、发现新问题;再运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

如我在教学《蛇与庄稼》这一课时,创设了如下内容: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本课中的动物和植物怎样联系呢?学生认真读课文后,带着好奇寻找探究点,主动质疑:蛇与庄稼有什么联系?又是怎样联系的?教师引导学生解疑:你们怎么知道它们有联系,怎样联系?请同学们再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感知句子间的联系。在教师引导下,人人参与,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动脑思考它们的关系:淹过的农田里没蛇,老农放回了蛇,蛇就吃了田鼠,田鼠少了,庄稼就免遭田鼠的糟蹋,因而庄稼就获得了丰收。蛇与庄稼不是直接发生联系,而是通过田鼠才联系起来的,所以它们是复杂联系。而蛇和田鼠,田鼠和庄稼是直接发生联系,它们是简单联系。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指导合作学习,培养协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进行有秩序的合作学习,而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要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新型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一)通过共同努力,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例如《古井》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那甜美的乳汁哺育着他的儿女。”怎样体会句子的含义呢?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乳汁”指什么?“她的儿女”又指什么?接着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自由组合,合作讨论。经过讨论得出合理的解释:“乳汁”指井水,“她的儿女”指村民。这句话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为了喂养、培养儿女,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甘甜、清凉的泉水,养育一方村民而对人们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二)通过互相评价,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比如在习作教学中,要先提出习作的范围,明确此次习作的要求。然后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积累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再让学生认真想一想,组织好语言层次结构,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想好以后说一说,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四个一组互相说、互相评价。此外在作文讲评时,教师也可以启发同学们用相互评价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三)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捞铁牛》一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准备工作”和“打捞铁牛”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教学中,先让学生了解到打捞铁牛之前,怀丙叫人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找出怀丙在准备工作中准备了“怎样”的“什么”,再抓住“怎样”的内容,分组讨论为什么这样做。体会大船装满沙船吃水深,加大浮力;并船搭架保持平衡;粗绳拴“牛”保证牢固,来领会怀丙以科学的态度做了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真是个了不起的人。

准备工作就绪以后,打捞铁牛就成了同学们急于求成的事。这时,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讨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并按照学生的常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船里的泥沙减少,船为什么向上浮?

2.船身向上浮,拴在“铁牛”和架子之间的绳子为什么会越绷越紧?

3.绳子越绷越紧,“铁牛”为什么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观察、讨论、研究,学生既理解了拔“牛”过程,又明白了沙和船、船和绳子、绳子和“铁牛”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了水的浮力这一科学道理,明白了浮力是使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向上拔的原因,更加体会了怀丙的聪明能干,才智超人。这样既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又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引導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1)巧妙创设“问题”环节,鼓励学生提问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在教学《我们的手》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后质疑:为什么说我们的手是电线、是桥、是船、是小鸟?我们的手怎样在陆地和陆地之间传递彼此的问候?作者把我们的手比作“电线、桥、船、小鸟”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提问”形成“问题”空间,促使自己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这样,就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抓住训练点,提炼专题

研究课文时,教师能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一两个有较高探究价值的问题,无疑给学生深入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优越的条件。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一动不动”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不动”?怎样做到“一动不动”?如果动了会有什么后果?这样用一词牵动全文,疑问一个接一个,一层深一层,先问果,后问因,使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之中,不断进行判断推理,思维创新,从而进行探究学习。

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篇9

一、我对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听课的认识

(一)听、记要分清主次。听课应该以听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听和思考上。

(二)记录要有重点。要详略得当,对内容要选择,文字要精炼。

一般要记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师的重点提问、学生的典型发言、师生的互动情况、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的失误等。根据听课的类型,有些记录应该全面一些,有些记录则要突出某一个方面。

(三)一段时间后,对听课记录要进行整理,并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以便学习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等。

二、我对新课程背景下怎样评课的认识

(一)评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正确。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评课首先要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理念,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情感倾向透露出来的或隐含着的价值取向。教师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指向知识与能力,还要指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新课标所要求的“三维目标”。

(二)评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无突破和创新。评课就是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教学目标的确定、问题的讨论、教程的安排当中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突破常规,有所创新。

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体会 篇10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给教师原本得心应手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全然一新的课程理念,我们一线教师变得茫然:该怎么改革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通过参加唐山市骨干教师培训班,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认识了新课程,决心将新课程理念充分落实在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新课程理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及评价要求,课程管理。下面将谈谈我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体会。I.新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俗话说的好“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却无法迫使它饮水”。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强烈愿望,以及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对学校、学习的热爱,以上这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学习山东省茬平县杜朗口中学的经验,作到“学生开放,自主,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了张扬。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II.新课程设置:新课程设置改变了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我们一直在强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面对过去名目繁多的课程,又何谈减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传统科目占据了较大比重,与日本、韩国的课程计划比较,语文、数学、社会等科目比重高于日、韩两国,而科学、体育与健康则低于这两个国家。新课程计划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4%降至20%-22%,将数学由原来的16%降至13%-15%,将下调后积累起来的课时量分配给综合实践课程和地方课程。我们要学习南京东庐中学的经验,采取“学教案一体化”,一张“讲学稿”取代学生的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和各种复习资料、练习册。学生课下的作业就是预习此“讲学稿”,找出问题,教师上课主要是解答问题,点拨学生不会的问题。这样,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外,精心备课、精留作业,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最直接的方法。

III.新课程内容: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有的教材只适合于不到1/3的好学生使用,2/3的学生感到难。教材在年级之间跨度过大,低年级教材中知识点太多而造成学生学习吃力的情况在不少地方都存在。据说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外甥女,做数学作业时碰到一道难题,先是问爸爸,结果作博导的爸爸半个小时也没做出来,再去问爷爷,做院士的爷爷10分钟才做出来。小学三年级,有必要把教材编成那么难吗!一位美国留学的朋友说,国内读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开学第一天老师就说,你可以回去了,因为你已经念到初中的程度了。乍一听,我们还有几分骄傲,仔细一想,其实是把孩子晚餐的食物提到早餐来吃,使其消化不良,还以为很爱他,这不是违背教育和发展规律的吗?

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着要精选课程内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课程标准中要注重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IV.新课程学习方式:现代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总地来说,概括为八个字:实践、参与、互动、合作。

新课称目标要求我们一定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往的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学习目标主要定位在知识掌握这一层面上,没有真正实现学生内在素质的提升。新课标向我们提出了“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现代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等特征。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体验性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问题性 现代学习方式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V.新课程评价:新的课程评价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传统的课程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偏重定量和结果而轻视定性和过程,评价

维度上偏重知识和智性而轻视情意要素,评价功能上偏重甄别和选拔而轻视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主体上往往只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即校长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方式所产生的评价结果往往带有极大的主观片面性。新课程评价在对教师和学生评价的两个向度上作出了根本性的调整。就教师而言,要求以教师自评为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评价的参与,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水平的提升。就学生而言,教师对其评价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结果,而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以高昂的热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师生、生生、和谐互动,以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学习促进者、组织者和评定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还要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员,家长的代言人,学生心理的咨询师。总而言之,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当多种社会角色,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不断进行角色转换,不断调整,从而适应不同情境下对我们教师的不同要求。

新 课 程 体 会

许晓妮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理念之后首先让我明白:要求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我们学校的教学研讨工作做得特别到位,特别让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受益匪浅。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智慧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篇11

一、创设优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得积极不积极,主动不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境的质量,营造融洽、和谐的民主课堂氛围,创设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设情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讲故事、猜谜语、听音乐等导入。如讲《认识钟表》,由猜谜语形式导入,“滴答、滴答,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一边配以优美音乐,一边猜谜语,学生随着动听的音乐,已经找到答案是钟表,在获得老师的肯定下继续学习新知,其教学效率是可观的。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拿出一个精美的包装盒(长方体),同学们,这个包装盒藏着很多小礼物,老师要送给最先找到这个包装盒特征的同学,你们愿意去探究它身上的秘密吗?学生激情高涨,跃跃欲试,学生由平面图形的认识自然转化到立体图形的认识。这也正符合了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现者、合作者,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数学课前就把学生分为4人一组,分工为小组长一人,讲解员一人,记分员一人,每组一块小黑板,记分员会把讨论结果板书在小黑板上。例如,在教学“乘法的结合律”时,老师出示习题25×36,让学生独立尝试,各小组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把尝试结果记录到小黑板上,第一种:25×36=25×6×6=900,第二种:25×36=25×4×9=100×9=900,25×36=25×2×18=50×18=900,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从中对比出最优化、最简便的算法。如,在教学“2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出示1~100的数字表,提问:请小组合作,在表内圈出2的倍数的数,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找2的倍数很容易,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然后汇报、总结,学生讨论很热烈,总结到位,并通过记分员把讨论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取必备知识,而且有效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课堂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知识传授,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数学更感兴趣。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在新课前几天让学生注意观察,学校大门口自动抽拉门(拉门包含着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同学们,你们每天早上上学,晚上放学,经过校门口,校门口的大门里藏着我们要学的数学知识,你们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给你们三天时间,观察到的内容用纸条写下来,交上后,如果再有不同发现,也可以更改。我陆续收到了同学们的纸条,五花八门,到讲新课时,把纸条分发下去,让小组长整理每组的内容,汇报由直观的平行四边形再到抽象化平面的平行四边形,引出课题,探究特征,再回到生活中,你在生活中遇到哪些物体是平行四边形?学生纷纷联系实际举例,这样,学生思维又一次变得活跃,再次激发热情,学生的兴趣是浓厚的,学习态度是主动的、积极的,这样接下来共同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觉得轻松了,原来数学与他们是那么亲近!

四、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如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准备多个小正方体,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搭,观察物体从正面、上面、侧面能看到物体的几个面?再通过画一画,把观察到的画下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准备小棒、橡皮泥,搭出一个长方体框架,以小组为单位搭建,交流学生的作品,谈体会,你们发现了什么?发现有的小棒的长度相等,从中挖掘出长方体棱的特征。我们应深深相信:只有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他们都才会真正地理解知识,同时自身的创造力、热爱力才能得到真正激发。

参考文献: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篇12

一、发现数学之美, 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数学这门学科是一切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在解决问题的必不可说的工具。自然科学的研究离不开数学的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 否则是寸步难行的。数学也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 用数学的思想方式看待问题可以培养人的敏锐思想, 体验数学的美与学生的应用价值。例如, “黄金分割点”, 它的比例是0.618:1, 人们发现艺术美与“黄金分割”存在着和谐之美。在几何学中, 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立体几何中的正四面体的重心内分高为3:1, 这在数学中蕴含的和谐美。很多数学公式从外观看起来是那么的简洁、整齐、和谐, 如 (a+b) × (a-b) =a2-b2, sin (A+B) =sin Acos B+cos Asin B等。数学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 古希腊文化十分重视数学逻辑;我国古代《易经》中已经能在卦象中学会用数来表示。我们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总会感觉到一种自豪感。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 感受数学之美与体验数学价值的同时会形成一种思想, 这种思想其实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二、探究知识过程, 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知识的构成是我们传统教学中忽视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知识构建的过程。教师的传授只应该是引领的过程, 学生在接受过程中有自己的选择, 并非教师讲述多少学生就能接受多少的, 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开展各种数学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开展交流与讨论、探究与合作, 从而自主的建构知识体系。例如, 在学教学“合并同类项”时, 我就开展了一个叫“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即把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学生, 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同类”朋友后, 就把另一个同学被“挤”出座位, 这样来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与有趣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于是积极地探究同类项合并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 其实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建构了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通过游戏体验了什么是同类项, 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强调个性发展, 重视思想方法的教育

教学的理想是发展学生的个性。而数学这门学科有其独特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人们在长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是对数学知识与数学规律的高度概括, 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理性认识。常见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等。随着知识地不断深入, 在以后的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中还要逐步学习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中, 我们常用的思想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通过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对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与生活起来了指导作用。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数学这门学科对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其他学科难以代替的, 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思考方法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潜能、气质个性等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传统的教育只讲解先天的统一, 只重视学科的发展, 不重视以人为本, 从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 这与新课标要求大相径庭。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个性鲜明的数学人才。

四、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 但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因此,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课本,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心理发展水平等, 努力挖掘出情感教育的因素, 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过程为目的, 以创设情境化学为手段, 以师生的情感为纽带来贯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例如, 在学习“圆的定义”这一内容时, 我就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对圆的概念进行深入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自己来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圆的实例, 以及圆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谈谈对圆的认识。然后再教学圆的几何定义, 这样就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圆这种几何图形的理解,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圆的知识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是如此的密切, 更感受到学习圆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使学生态度得到端正, 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总之, 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积极探究与情感体验的过程。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的践行课改理念。这样, 就会让数学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形成素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发先.刍议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7) .

[2]徐美琴.浅谈如何实施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J].考试:教研, 2011 (6) .

新课程理念下的心得体会 篇13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顾此失彼,没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高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4、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可以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

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2、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四、打破“权威”的信仰,树立“信仰”的权威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当仁,不让于师”,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1、找出历史教材中的的缺陷或错误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存在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2000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多达几百处的缺陷和错误,这些大多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发现的。即使是新版教材,由于教材编制体制及编者知识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并指出其错误所在,体现了学生的历史考据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2、对历史教材的某些“权威”观点提出质疑 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使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物、判断历史结论,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

3、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 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要求教师慎重选择;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分析鉴别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也不见得比教材“完美”,缺陷和错误在所难免。许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错误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则是家常便饭。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

4、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要回避和掩盖,而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学习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学生能对教师提出质疑,甚至反过来指导教师,也不足为怪。

五、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上一篇:解读《华为基本法》下一篇:大一学生学年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