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理论论文(精选8篇)
实物期权与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仅通过预期物价变动率dP/P@dt考察持币收益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人们在持币的同时就拥有了在未来物价下跌时以低价购入商品的权力,所以有必要在原函数中加入这一权力的价值Pm,与dP/P@dt共同描述持币收益;Pm的值可以用实物期权法求得.这种修正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 者:秦萌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FINANCE INSTITUTE 年,卷(期): “”(3) 分类号:F820 关键词:实物期权 货币需求1 电子货币是货币的全新形式
电子货币是通过事先储存的货币价值, 利用网络和电子设备媒介实现交易的一种支付手段。它与传统货币在价值尺度上保持固定的兑换关系。但是, 和交易行为自主、交易条件相同、交易方式独立以及交易过程不可中断的传统货币相比较而言, 其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这主要有:
首先, 电子货币并不具备统一的发行主体。目前, 不仅中央银行有权利发行电子货币, 其他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都能够在规定框架内发行电子货币, 使得电子货币表现出发行方面“非中央银行化”的特征。而不同机构所发行的电子货币, 不仅具备各自的特征, 而且因为货币价值需要以发行机构自身的资产与信誉作为担保, 所以在风险程度上也会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其次, 电子货币具有便捷性与安全性的特点。交易双方在使用电子货币交易的过程当中, 不仅方便快捷, 而且还能够提升资金流通速度, 节约货币流通费用。而且电子货币在流通过程当中, 不涉及到实物货币, 不用担心丢失、被抢等风险, 有着较好的安全性。
再次, 电子货币属于一种特殊的货币形式, 既有形又无形。我们不能够将电子货币简单的归结成无形货币, 原因就在于电子货币属于各种有形物质的复合载体;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将电子货币简单的归结成有形货币, 原因就在于电子货币的本体有着明显的非物质属性[1]。
最后, 电子货币支付不需要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由于电子货币支付不需要当场即付, 可以中断交易过程而选择其他时间支付, 这样就能够有效降低交易付出的信息成本, 节约了交易费用。
综合而言, 电子货币所具备的这些特点影响着货币测度, 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定义, 广义货币是指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公众在商业银行的所有存款, 记为M2;而目前常用的货币狭义定义是:经济中的货币是公众持有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的总和, 用于购买商品的支付, 只不过是从买者到卖者的货币转移, 狭义货币可用符号M1表示。
根据货币定义的广度, 可将货币大致分为三个货币测度:
a.M0=公众持有的通货
b.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c.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除了以上三种货币测度外还存在诸如M3、M4等更广泛的定义, 由于其定义目前还未标准化且在不同的国家含义不同, 所以在这里不纳入讨论)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 使得电子货币开始针对传统货币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 在部分流通支付领域当中, 甚至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货币。而且电子货币也明显改变了货币供给结构, 较大的推动了货币层次之间的转化, 甚至使得货币各个层次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 从而给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由于电子货币支付总量难以统计, 使得中央银行难以准确分析货币供应数量对经济产生的实际影响, 货币政策无从下手。
由《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9~2008年》的数据可知, M0的同比增长率不断下降, M0在M1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具体涉及到的是流通当中现金与活期存款 (M1) , 同时这个替代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事实上, 电子货币替代率不仅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电子货币发展情况, 同时还能够间接的对货币供给造成一定的影响[2]。
2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和传统货币相比较而言, 电子货币具有生产过程简单, 运输保管、清点费用低等特点。不仅如此, 作为对传统货币形式的变革, 电子货币正以全新的形式完成着货币的各种职能, 包括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等, 从而给传统货币供给理论造成了深远意义上的影响。
2.1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现代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供给应该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其中, 基础货币应该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 具体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 分别是流通在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以及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在银行准备金有所扩张之后, 就能够创造出来银行体系当中的各种存款。
在这里可以设:M是货币供给, m是货币乘数, B是基础货币, C是现金通货, D是活期存款, R是存款准备金, T是定期存款, t是定期存款比率, k是通货比例, E是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 e是超额准备金比率。
那么:M=C+D;B=C+R, k=C/D, rd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 t=T/D, e=E/D, rt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
∴货币乘数:m=M/B= (C+D) / (C+R)
货币供给模型:M=B·m
如果将其放到乔顿模型里面, 涉及到的货币只剩下两项, 分别是公众手中通货以及私人活期存款, 构成了狭义上的货币定义。这时候乔顿货币乘数应该是:m= (1+K) /[K+rd+rt·t+e]
∴乔顿货币供给模型:M=B·m=B· (1+K) /[K+rd+rt·t+e]
从以上可以看出, 在该模型中, 货币乘数m与R、e、t、k均呈负相关的关系。
2.2 电子货币对于基础货币产生的影响
2.2.1 电子货币针对通货产生的影响
一方面, 如果仅从替代现金的过程来看, 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中性的, 但是如果使用电子货币, 那么就肯定会降低实际流通当中的通货数量。中央银行独家掌握着通货的发行权, 即使出现了电子货币, 也不会影响到这种垄断性的权利。而伴随着电子货币体制以及实际操作流程的逐渐改善, 未来应该会加入到基础货币行列当中, 这样就会出现虚拟化的基础货币。如此一来, 实际流通的现金数量也会有所降低, 而银行准备金总额维持原状, 基础货币也就会呈现逐渐的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 因为电子货币的发行未来可能会不受央行的控制, 从而导致货币供给出现内生性变强。基于货币需求而言, 使用电子货币能够降低流通费用, 人们对于现金以及活期存款的需求也会有所下降。这就能够表明, 在使用电子货币的情况下, 可以降低人们针对流通通货产生的需要。
2.2.2 电子货币针对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产生的影响
央行之所以会实施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政策, 其目的就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通货比率稳定是法定存款准备金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 而通货比率则会虚弱这项政策的实效。还有就是, 目前大部分国家都没有针对电子货币存款账户做出明确的准备金规定, 这样出于规避法定准备金限制的目的, 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金融衍生品, 从而减少了央行存款准备金余额, 使得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力度有所降低。
2.2.3 电子货币针对超额准备金产生的影响
超额准备金作为银行为应付流动性而自愿持有的部分, 其数量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关系。网络技术可以降低商业银行资产转换的成本, 避免了一些局部流通性不足的问题。而使用电子货币必然会降低流通现金数量, 随之而来的就是通货比率减少, 于是商业银行也就会降低超额准备金数量, 同时也会减少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2.3 电子货币对货币流动性的影响
2.3.1 货币供给之流动性的总体形势
事实上, 电子货币所替代的高流动性货币, 通常都是主要集中在流动性最强的现金M0方面, 并使其转变成银行活期存款, 这样就会降低先进持有率。所以说, 货币流动性和现金持有率之间必然会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如果M1/M2的值变大, 就说明代表现实流通的货币在广义货币供给量里面的比率有所提高, 而货币供给流动性以及流动速度也有所增加。反过来同样也是如此。
2.3.2 电子货币可以减弱金融资产之间的流动性差别
因为电子货币的虚拟性特征十分明显, 所以人们能够借助电子指令来转化不同的金融资产。比如, 银行卡里的存款本为M1测度的活期存款, 然而银行卡的持有者却可以轻松地将活期存款变现, 从而使M1减少而现金M0增加;相反, 持卡人也可将M0存入银行转变为M1, 这种存取行为在现代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而这种转化行为所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 不同货币形态之间的转换可能会太频繁, 如此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金融资产之间的流动性差别, 影响到了货币结构的稳定性。
3 针对电子货币背景下的政策建议
“使用一种象征性的货币去代表另一种象征性的货币, 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 在当前电子货币盛行的背景下, 需要改善该货币形式的总体环境, 并从政策和机制两方面把握金融趋势、规范操作流程。
3.1 完善电子货币的支付环境
目前, 电子货币的发展尚且处于初级阶段, 国家应该从电子货币的整体支付环境入手, 以财政补贴的方式积极鼓励发卡机构无偿提供电子支付设备给广大商家, 同时通过培训来确保能够熟练使用, 并且减免电子货币支付的手续费用。待电子货币真正发展起来之后, 再逐步地加收手续费。
3.2 健全电子货币的制定与发行机制
3.2.1 对电子货币发行者实行限制
电子货币的币值稳定是头等大事, 所以必须对电子货币发行者实行限制, 具体限制内容有两个, 一个是明确电子货币发行的合法性;另一个则是针对发行主体资质做出限制[7]。电子货币发行者的财务运作以及结算系统必须是安全稳定的, 而且需要有大型商业银行等信用机构作担保。
3.2.2 根据电子货币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制定准备金率
不管电子货币的发行者是商业银行还是其他经济主体, 都必须确保其具备最终支付能力。这就需要中央银行根据电子货币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制定准备金率, 并提取一定的准备金。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确保央行货币政策发挥应有的效用。
3.3 把电子货币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当中
电子货币作为虚拟化的货币, 如果其发行主体破产, 那么就会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 甚至威胁到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环境的问题。所以应该把电子货币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当中, 以便降低其发行风险。
3.4 强化针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力度
当前阶段, 由于相关行政体系不健全以及技术能力水平降低, 使得针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力度不够。所以, 应该尽快设立专门的电子货币监督管理部门, 针对电子货币的制定与发行以及流通做出有效的监管, 对电子货币的相关信息做出汇总并分析, 以便更好地为中央银行的政策调整提供信息。
4 结语
总而言之, 电子货币的出现和发展, 已经对货币内涵以及供给理论等造成了深远意义上的影响与冲击。电子货币作为一柄双刃剑, 其不仅能够简化交易流程、降低支付成本, 还有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认为, 目前为应对电子货币的发展带来的冲击, 必须转变中央银行的政府职能,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完善电子货币的支付环境, 健全电子货币的制定与发行机制, 把电子货币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当中, 同时还要强化监管力度, 这样才能够化挑战为机遇, 使得电子货币能够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李新洁.电子货币是货币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J].经济研究, 2011.
许多人预测或断言各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然导致全球恶性通货膨胀。事实如何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既没有像一些人乐观预期的那样,刺激经济快速复苏,也没有像另外一些人悲观预测的那样,导致全球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事实迫使我们必须修正甚至放弃经典货币理论,从新的角度来反思和改造货币理论。我以为,新的货币理论必须着力阐释三个基本课题。
其一,经济体系为何会陷入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凯恩斯《通论》首次系统阐述流动性陷阱,但他强调的是低利率水平的流动性陷阱,并不认为名义利率会降低到零水平以下,成为名义负利率。过去数年里,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深陷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确实是一个完全崭新的现象,我们至今没有满意的解释。名义负利率条件下,不仅常规货币政策失效,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亦失效。
其二,名义负利率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通常情形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显然不同。一旦经济堕入名义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货币传导机制究竟如何?有许多理论模型试图回答此问题,不过满意的答案还没有浮出水面。
有一点可以肯定,一旦经济体系堕入名义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中央银行所创造的货币洪水,就无法流入到实体经济里,或者主要部分流不到实体经济体系。原则上,中央银行创造的流动性或基础货币,至少可以流到四个池子里:第一个池子是货币市场(包括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第二个池子是股票和房地产等金融资产市场;第三个池子是银行体系,形成银行体系的超额储备;第四个池子才是实体经济。
一旦经济体系堕入名义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银行、公司、家庭和个人都处于漫长而艰苦的去杠杆化过程,信贷供给和需求必然受到严重遏制。基础货币难以形成信用创造,货币就流不到第四个池子里,反而主要流到另外三个池子里去了。
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银行体系超额储备急剧增加,资产价格持续上涨,资产通货膨胀日益严峻,债券市场持续火爆,外汇交易与日俱增,衍生金融交易恢复天量,股票指数连创新高。这一切皆说明新的货币传导机制完全取代了传统的货币传导机制。
既然央行创造的货币洪水没有流到实体经济里,通常意义上的恶性通货膨胀就不会发生。当然,资产价格通胀,虚拟经济暴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亦是另外一种意义的通货膨胀,亦可能最终导致实体经济的恶性通胀。它们之间的传导机制亦是货币理论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其三,明确区分货币和信用,深入分析货币创造和信用创造机制之异同。货币和信用有本质区别。货币是一个时点概念,即任一时点上,现货商品相互交易之媒介(空间交易);信用则是一个跨期概念,即跨期交易或实际交易之媒介(跨期交易)。决定真实经济与虚拟经济之分化和背离,决定经济之周期波动,决定通货膨胀之最重要变量,不是货币而是信用。通货膨胀是一个面向未来的预期概念,通货膨胀与信用总量具有更紧密的关系。货币数量论公式(MV=PY)亦是一个时点概念,不是跨期或预期概念,所以无法准确描述和量度通货膨胀过程。
(作者系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注:总72题,100分)
第一大题:单选题(30题,各1分)
1、第四套人民币百元纸币的票面规格是()A155mm×77mm B160mm×77mm C165mm×77mm
2、()明确规定持有人对被收缴货币的真伪有异议的,可以自收缴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持《假币收缴凭证》直接或通过收缴单位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或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当地鉴定机构提出书面鉴定申请。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 D《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
3、再查询受理单位收到查询人提交的书面再查询申请后,因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的,经相关人员核批后,可延长至()个工作日。并向查询人说明原因。A15 B20 C30
4、第二套人民币中1956年的新的五元券是()发行的? A1960年4月20日 B1961年4月20日 C1962年4月20日 D1963年4月20日
5、能辨别面额,票面剩余二分之一(含)至四分之三以下,其图案、文字能按原样连接的残缺、污损人民币,金融机构应向持有人,按()兑换。
A按原面额的金额 B按原面额的一半 C不予
6、下图是第五套人民币100元券在某一光源照射下呈现出来的防伪效果,请问,这种光源是()?A激光源 B紫外光源 C红外光源 D荧光光源
7、人民币银行分支机构应对开办行办理存取现金业务,实行预约管理。开办行办理存取现金业务,应提前()个工作日,向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预约存取现金的时间、金额、券别。A一个 B两个 C三个
8、下图中的硬币是()人民币的铸币
A第一套 B第二套 C第三套 D第四套
9、《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中所称的货币是指()A人民币和外币 B人民币和美元 C人民币和纪念币
10、伪造、变造的人民币由()统一销毁 A国务院 B中国人民银行 C财政部
11、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鉴定机构应当自受理鉴定之日起()个工作日内,出具《货币真伪鉴定书》。A3 B10 C15 D20
12、金融机构清分中心在上门收取的企事业单位缴存现金中发现假币,假币实物有清分中心()A鉴别后交还企事业单位 B直接收缴 C代为保管
13、第五套人民币中凹印缩微文字的字型()胶印缩微文字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14、“假币”印章应该在假币正面的()位置 A正面水印窗 B正面中间 C正面右侧 D正面安全线处
15、《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冠字号码查询解决涉假纠纷工作指引(试行)》规定,查询人到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提出投诉,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接到查询人投诉,应该在()个工作日内进行回复,情况属实的责令有关金融机构收正。A 10 B 7 C 5 D 15
16、冠字号码信息在金融机构本地及上传到信息系统后至少应保存()个月,并确保数据的安全。A1 B2 C3
17、《人民币鉴别仪通用技术》(GB_6999-2010)中定义的点钞机的冠字号码读识率应小于()A0.01% B0.02% C0.03% D0.04%
18、“假币”印章为长方形印章,印章上半部分刻制()。A“假币”字样 B“假币收缴”字样 C“鉴定”字样 D“假币没收”字样
19、第五套人民币部分假币是由()方式伪造凹印图文的凹凸感。A烫印 B打印 C模具压制 D平印
20、以下不属于剪贴拼凑变造币的制作手段的是()。A裁剪拼接 B剪贴挖补 C揭层
21、本机或通过冠字号码查询系统(软件),可实现取款业务信息与冠字号码记录的关联,能在假币纠纷中向客户提供取出现钞的冠字号码(文本及图像信息),且提供的冠字号码与现钞能一一对应,应张贴()。A黄标 B红标 C蓝标
22、查询申请表、再查询申请表和查询结果通知书应自成类别,以业务发生时间先后为序,按()装订,保存期为5年。A月 B半年 C年 D季 23、2005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的白水印为()图案。A人像 B花卉 C面额数字 D几何图形
24、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假冠字号查询申请超过申请时效的,查询受理单位()。
A不予受理查询申请 B收取相关费用给予查询 C必须受理查询 D向上级申请受理查询
25、第四套人民币5元的水印图案为()。A固定人像 B固定花卉 C满版古钱币 D满版国旗五星
26、对于符合规定的查询申请,受理单位应该受理之日起()个工作日内办结。A1 B2 C3
27、特殊残损、污损人民币持有人对金融机构认定的兑换结果有异议的,经持有人要求,经融机构应()。A出具认定证明
B退回特殊残缺、污损人民币
C出具认定证明并退回特殊残缺、污损人民币
28、下列假币印章样式正确的是()
A(图像)B(图像)C(图像)D(图像)
第二大题:多选题(20题,各2分)
29、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相应设备实现()渠道记录,存储冠字号码。A取款机 B存取款一体机 C柜台
D上缴人民银行的现金 30、下列哪些人民币不能流通()A人民币样品 B停止流通的人民币
C不能兑换的残缺、污损人民币 D不能兑换的特殊残缺、污损人民币
31、()经过授权有权办理人民币真伪鉴定业务。A中国工商银行 B中国农业银行 C中国银行 D中国建设银行
32、《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取现金管理办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A商业银行 B城市信用合作社 C农村信用合作社 D证券公司
33、金融机构自行或唆使现金处理设备供应商篡改冠字号码记录信息,使查询出具的查询结果不实或妨碍人民银行工作人员调查、处理涉假纠纷的,人民银行根据具体情形,可以采取的处理措施有()。A约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
B对该金融机构损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向其上级行、同业机构、其他金融监管部门或者社会通报、披露 C开除金融机构涉事人员 D依法可以采取的其他措施
34、冠字号码查询工作应记录的要素包括()。A机具编码 B币值 C冠字号码文字 D冠字号码图像
35、从2013年起,()应在3至5年实现全额清分目标。A城市商业银行 B股份制商业银行 C农村合作银行 D农村信用合作社
36、存取款一体机记录冠字号码可以采取以下()方式。A加装冠字号码记录模块,对存入或取出的纸币记录冠字号码 B未加装冠字号码记录模块,由清分中心用已清分并记录冠字号码的钞票加钞
C未加装冠字号码记录模块,由网点用已清分并记录冠字号码的钞票加钞
D未加装冠字号码记录模块,由负责加钞的机构用其他银行带有“已清分”标识的钞票直接加钞
37、全额清分指银行()的人民币纸币现金券别经过清分。A柜台支付 B自动取款机支付 C自动存取款一体机支付 D缴存人民银行发行库回笼券
38、以下属于第五套人民币面额的有()A1角 B1元 C2元 D20元
39、单位和个人持有伪造、变造的人民币的,应当及时上交以下哪些机构()。A中国人民银行
B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 C公安机关 D当地政府
40、第五套人民币2005年版100元、50元纸币对专业防伪特征()进行了调整。A胶印对印图案 B凹印微缩文字 C冠字号码 D抄纸工艺
41、第四套人民币水印有()A毛泽东头像水印 B工人头像水印 C农民头像水印 D满族古钱水印
42、第五套人民币2005版100元纸币保留的公众防伪特征有()。A固定人像水印 B手工雕刻头像 C胶印缩微文字 D雕刻凹版印刷
43、关于特殊残缺、污损人民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金融机构核对人民银行转来的专用袋、鉴定书和持有人出示的鉴定书各要素一致无误后,凭人民银行的鉴定结论向持有人办理特殊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业务
B金融机构核对人民银行转来的专用袋、鉴定书和持有人出示的鉴定书各要素一致无误后,凭人民银行的鉴定结论填制《金融机构特殊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单》,向持有人办理特殊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业务
C金融机构应收回持有人持有的《金融机构特殊残缺污损人民币鉴定书》
D金融机构无需收回持有人持有的《金融机构特殊残缺污损人民币鉴定书》
44、银行业金融机构冠字号码查询检查工作的查询方法为()。A正查法 B倒查法 C反查法 D自查法
45、办理假币收缴业务时,应在假币收缴凭证上填写()要素。A持有人姓名或交款单位
B被收缴人的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号码 C假币券别、版别、冠字号码来源和制作方法 D收缴的数量及面额
46、每条假币收缴汇总数据来源于报送行报告期内假币收缴凭证的汇总信息,分为()两部分。A必报项 B汇总项 C预留项 D明细项
47、收缴()时,应当面以统一格式的专用袋加封,并在封口处加盖“假币”字样戳记。A假外币纸币 B假外币硬币 C假人民币纸币 D假人民币硬币
48、金融机构冠字号码检索人员应当熟悉掌握各种方式记录、存储的冠字号码的检索,对()等多来源的冠字号码记录其检索方法均应掌握。
A本行清分中心清分 B本网点清分
C他行代理清分中心清分缴入 D金融机构相互取现调入 E人民银行清分完整券调入
第三大题 ;判断题(20题,各1分)
49、《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所称外币是指目前其他国家或地区现在所流通的法定货币。()
50、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正面左侧及背面左下角的面额数字“50”字样,采用凹印接线印刷,紫色和绿色两种墨色对接完整。()
51、冠字号码查询系统精确检索要求输入冠字号码部分连续字符,软件显示所有相关现钞,其中应包括待查现钞。()
52、纪念币可分为贵金属纪念币和普通纪念币两类。()
53、假币实物只能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销毁。()
54、假币鉴定专用章为长方形,规格为75mm×30mm.()
55、《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中所称的货币指的是人民币。()
56、根据《人民币鉴别仪通用技术条件》(GB_16999-2010),C级点验钞机要求使用大于等于三种鉴别技术。()
57、持有人对被收缴货币真伪有异议,可以自收缴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持《假币收缴凭证》直接或通过收缴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或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当地鉴定机构提出书面鉴定申请。()
58、为提高第五套人民币的防伪水平,中国人民银行自2005年8月3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第五套2005年版人民币。()
59、清点过后发现的假币,责任归原封捆单位。()
60、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鉴定机构鉴定货币真伪时,应当至少有两名鉴定人员同时参与。()
61、冠字号码查询工作记录对象为第五套人民币100元券。()62、被授权货币真伪鉴定的业务机构可以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63、第五套人民币纸币正面主景均是手工雕刻凹版印刷的毛泽东头像。()
64、能辨别面额,票面剩余二分之一(含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以下,其图案、文字能按原样连接的残缺、污损人民币,金融机构应向持有人按原面额的一半兑换。()
65、手工清分指作为实现机械清分前的替代性措施,通过人工方式进行现金清分的处理过程。()
66、经冠字号码查询或再查询,确认金融机构付出假币,金融机构应及时向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告。()
67、第五套人民币纸币隐形面额数字位于钞票正面左上方。()68、第四套人民币两元券的背景图案是桂林山水。()
第四大题 ;案例分析题(2题,各5分)
69、某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现金委托社会清分机构清分后调用,双方达成协议,由社会清分机构记录、存储冠字号码,保证冠字号码可追溯查询。该批现金后调运至该银行某营业网点,柜员在为客户李某办理取款业务时,发现调入现金中有一张为造假币,柜员及时通知社会清分机构,并按相关规定将假币予以收缴。客户李某于次日至网点投诉取出一张变造假币,并要求查询冠字号码。针对该案例,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网点在付款前发现的假币,应由本行承担责任 B网点在付款前发现的假币,应由社会清分机构承担责任
C对于客户的查询要求,应由网点受理检索申请,按事先协议约定的方式,向社会清分机构提出检索要求,社会清分机构在2个工作日内向网点提交检索结果,并由网点向客户反馈检索结果
D对于客户的查询要求,应由社会清分机构受理检索申请,并向客户反馈结果
70、小张与小王是某银行网点自助设备的管理员。某日,两人在对所在网点的取款机清机时,将柜台收入的现金用B类点钞机清点后,加入钞箱内,当日客户刘先生在该设备取款后,对其中的一张纸币真伪存在怀疑,故到该行柜面进行查询,经柜面工作人员鉴定为假币。柜面人员为避免客户投诉,用自己的前换下了客户手中的假币,并将假币做撕毁处理。该案例中违反规定的有()A自助设备加钞现金未经过清分
B客户应首先到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经行查询
C接到客户关于自主设备取出假币的投诉后未按照冠字号码的查询程序经行查询
一、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1.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关于货币的起源,马克思认为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随着商品交换矛盾的日益扩大,价值形式也开始不断扩大,并最终演进为货币的形式。关于货币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货币就是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职能主要具有以下 5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以及世界货币。最后,伴随着现代信用和金融制度的形成,以银行券、商业票据为代表的银行券产生。
2.货币转化为资本马克思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货币是商品交换的最后产物,而每一轮新资本重新出现在市场上的过程就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六个区别,即:第一、流通形式不同;第二、流通顺序不同;第三、流通中的货币具有不同的特点;第四、流通的目的不同;第五、流通的形式不同;第六、流通的限度不同。资本的总公式是 G-W-G,这个公式也表现出来资本运动的基本特征。商品和货币的流通并不能刺激资本的形成,资本形成的首要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而是商品经济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
3.虚拟资本虚拟资本的形成被称为资本化。因为虚拟资本是指企业生产中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价值,而现实资本是指企业股票的资本价值,所以虚拟资本的价值并不等同于现实资本的价值,它们是相互独立的。作为一种纸质副本,虚拟资本价值的变动与现实资本价值的变动毫无关系,也就是说虚拟资本同货币资金的运动并无关联。
虚拟资本的价值主要通过证券、股票等投机性活动实现,因此,随着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也会显着提升。
二、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的现实意义
1.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施行和市场经济运行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的货币资本是“第一推动力”的理论表明:对社会生产起决定作用的是货币资金。着也就是说货币资金的投放数量和投放方向是影响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因为货币资金的投放数量也与资本运动和市场规模紧密相联,所以它也能影响到产品的生产结构、生产规模以及生产速度等,进而影响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如果货币投放数量大于实际所需数量,那么加剧通胀压力,造成物价上涨;如果货币投放数量小于实际所需数量,又会造成产品积压、经济萧条。
2.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正确应用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积累理论提出: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既能促进经济增长,也能阻碍经济增长。根据调查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我国的 M2/GDP 都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自 2005 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随着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断加快,国外热钱也开始不断涌入我国资本市场,使得我国的货币供应量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资产市场价格的上涨,但是也加剧了通胀压力,对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对于我国新阶段的金融改革具有指导意义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重,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开始进入减速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必须要加强产业结构升级,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以统筹城乡发展,但是,这些战略举措都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来进行支撑,由于我国目前金融体系中的资金来源重要以短期资金为主,因此造成了严重的借贷期限错配问题。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要尽快完善金融市场,引进更多的长期资本。与此同时,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起长期资本的投融资体制。
4.对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提出:适当的虚拟资本能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同时,它也能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高风险、高利润是虚拟资本的显着特点,当实体经济中的大量资本开始流向虚拟资本时,会导致实体经济投资的大量减少,对其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虚拟资本也容易引发投机行为,造成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同时还能诱发金融危机,严重威胁到市场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三、总结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货币政策的正确应用、实体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也并不表示货币资本理论能有效解决我国金融市场出现的所有问题,事物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会有其局限性。因此,在生活实际中,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理论,要在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建立起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货币制度。
参考文献:
[1] 姚华 , 刘涛.论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基本内涵及现代意义 [J].山东电大学报 ,2010(04)。
[2] 段文阁 , 冯继康.马克思货币理论的逻辑内涵及现代价值 [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 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04)。
一、虚拟货币概念的理解
(一)基于实体的虚拟货币
自古以来,凡是用纸制作的“货币”都叫做纸质货币,当代世界各国实际上都是纸币。在马克思时代,纸币只是金属货币的符号,纸币的实际含金量等于名义含金量,当名义含金量大于实际含金量时,金属货币物价指数就会因纸币过多而提高,当超过一定限度,就发生了通货膨胀。马克思将这些没有黄金作为保证的超发银行券称作虚拟货币。凯恩斯时代,纸币是GDP的符号,他定义因弥补财政赤字而导致的纸质货币增发为赤字货币,并认为纸质赤字货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而只会造成半通货膨胀。张春嘉在《虚拟货币概论》中的研究也证明,既无贵金属又无GDP保证的纸质货币的投放会引起物价上涨,而这种货币称为虚拟货币。
(二)基于虚拟的虚拟货币
虚拟货币是网络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货币,以满足用户的安全性与便利性需求而存在,它代表了未来货币存在形式的发展方向。它产生于互联网,并在网络社会中完全或部分的充当一般等价物,虚拟货币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货币,具有货币的基本属性,但它是虚拟的,依赖于网络虚拟环境。虚拟货币与生俱来的无国界性,使其在全球范围内比传统货币更具流动性。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对应,通过虚拟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兑换关系发生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的虚拟货币可以购买实物商品,传统货币也能购买特定的虚拟商品。
二、虚拟货币的特性
1.价值性,用户消费运营商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而获得效用价值,虚拟货币通过提供交换来满足消费者的这种效用而具有价值,虚拟货币的数量衡量一般商品的价值量。虚拟货币的发行本质也是信用发行,是持有者对发行者的债权。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债权具有的价值就是索取权。
2.虚拟环境依赖性,虚拟货币的存在以发行商提供的虚拟经济环境及发行商自身持续经营为前提,否则虚拟货币没有任何意义。
3.近视货币性,货币价值形式作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最高价值形式可以被认为是真正意义的上的货币。虚拟货币由于其流通范围的有限性,尚不能充当所有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但是其在一定范围内,具备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职能。所以,可以认为虚拟货币近似货币价值形式,是货币的一种初级形态,具有近似货币性。
4.需调控性,虚拟货币的发行与流通虽仅限于有限范围,但会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放大货币供应量,影响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和准确度。虚拟货币发行者需将其发行量与流通量等指标告报中央银行,并随时服从央行的统一管理
5.需规制性,货币由央行发行,并由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而虚拟货币,由金融体系之外的非金融主体发行,其发行目的是获取商机与竞争优势,是一种市场行为,必然会导致发行者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完全会产生不正当竞争行为或通过寻租获取竞争优势,这就决定了需要规制主体根据法律法规对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管理规范。
6.虚拟性,虚拟货币作为一种近似货币,若只存在于虚拟世界中并可购买其中的虚拟财产,则表现为虚拟存在;若与主权货币挂钩,可在现实世界存在并购买实体资产,则表现为主权货币的虚拟物。虚拟货币实际上是一串存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一段数据文件,仅有发行者对其系统解释后才具有虚拟货币的意义,由此可见,虚拟货币的存在形式具有虚拟性。
7.应用有限性,一般而言,虚拟货币可以购买发行者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也可与发行范围以外的发行者联盟,按一定比率兑换从而可以购买联盟者的产品。对联盟以外的产品,虚拟货币就不具有任何价值意义;同理,当虚拟货币仅被授权在不同销售周期购买不同产品时,虚拟货币的使用就具有时间与范围的有限应用,而不像主权货币可以完全自由交换。
8.可分性,虚拟货币不具有实物形态,是数字化的存储信息,异于传统纸质货币需要考虑主币与辅币的发行量及各种币值比例的平衡关系,它可以无限拆分。比如暗黑币,尽管总量仅有2300个,但是每个Bitcoin可以拆分到十的八次方位。
9.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尽管虚拟货币存在于虚拟世界之中,但新技术革命的进程,已将虚拟世界与现实紧密相连,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现实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比如大量娱乐活动应用项目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相反,在虚拟世界中发生的洗钱、赌博、网络盗窃等会对现实经济带来反作用。
三、货币形态演变的规律研究
(一)交易成本递减规律
在货币历史中,货币形态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期货币形态不同,同一时期货币形态也会因情况不同而不同。
1.在实物货币阶段,龟壳、海贝、蚌珠、米粟、农具、皮革、齿角都曾作为实物货币使用过。然而由于质量较重、不便携带,成色不均、难以分割,容易腐烂、不易保存,尺度不均、难于对比等原因,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已被历史所遗忘。
2.在金属货币阶段,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由铁、铜等贱金属逐步向金、银等贵金属过度,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与成色的金属货币,其稳定的价值、易于分割与保存的优点,金属冶炼技术的提升,使得金属货币意义非凡。由于较高的铸造成本,携带困难,不易保管,易磨损等缺点,交易成本仍然很高。
3.信用货币阶段,由最初的可兑换为金属货币的信用货币,过渡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部分兑现,逐渐发展成牙买加货币体系下不可兑换的纯信用货币,它是货币的价值符号,以国家信誉为担保,代表国家对使用者的负债,但是多次因货币滥发而造成的通货膨胀而使之备受争议。信用货币降低了贵金属的存储、分割、安全运输等费用,节约的金属被用于其他高效的生产领域。
4.电子货币阶段,它的产生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是金融创新的成果,是未来货币发展的新起点。电子货币减少了巨额的印钞、存储、现金搬运、点钞与销毁等大量费用支出,它的使用不受时间、地点、服务对象等限制,极大的提高了交易范围与交易效率。
5.虚拟货币阶段,以互联网为基础,是存在于发行机构服务器的数据文件,没有所谓的铸造与印刷费用,也没有电子货币的卡基费用与转账等手续费用,也不会因为货币的运输、携带而产生成本。所有的流通只需要通过网络传输指定数据。此形态的货币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极大降低交易成本。
(二)与科技发展程度紧密相连
1.早期的石器时代,农耕与畜牧是人的主要生存方式,人们的交易由个别实物充当一般等价物,如玉石、陶土,且交易范围狭小,是对生产的一种补充。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实物,大量实物无法等价交换,急需一种可分割、不可肆意制作的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随着手工制作与冶金技术的发展,金属货币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货币形态。
2.以电力、内燃机的创造拉出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要求,信用货币产生了。此时,机器制造业产生的印刷、化工技术,都保证了信用货币的印刷、发行、防伪等。
3.20世纪以来,电子科学、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主体对交易媒介的快捷性有了更高要求,新型的电子货币产生了。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世界进入网络商务时代,虚拟网络经济产业的繁荣诞生了虚拟货币,它以低成本、低风险、虚拟性、快捷性等满足了经济对交易媒介的需要。
(三)货币自身发展规律
货币随着简单交换而产生,其形态随贸易交换发展而变化,每一次形态的演变,从具体到抽象,从实体到观念,货币都在试图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充当价值符号,寄身于纸币、信用卡、电子终端设备中。不断向着社会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在历史上,商品货币表现为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两种形式,这种货币兼具商品与货币的双重职能,其作为货币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的价值相等。物物交换限定了交易的发展,这种生产关系不再满足生产力的发展,随即过渡到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发行都有一定的担保,国家发行的主权货币也是依靠国家的信用而强制流通的,货币信用担保也因国家的强制发行流通实现了具体化向抽象化的发展,从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符号,实现了货币发展的一次飞跃。货币由纸质形态进入到电子化时代,纯粹的变成一串数字符号。这种电子货币是一种以电子脉冲代替纸张进行资金传输与存储的货币,它的出现使得存取款、投融资、交易等有关的交易都变成数字化的电子数据交换形式,货币开始向着无纸化方向发展,实现了第二次质的飞跃。网络社会的发展创造繁荣的虚拟网络环境与丰富的虚拟网络产品,从而产生了虚拟货币利用网络社会的交易,这种货币是一种存储在网络服务器的数据文件,依赖于整个互联网而存在。其货币形态更进一步虚拟化。
四、结论
1文献综述
各学者对影子银行系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研究关于影子银行系统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文献主要都是从传统的主流货币理论视角进行的剖析。Friedman,Milton认为货币是一种便利交易的中性媒介,与实体经济没有实质联系,货币供给由国家控制,具有外生特性,因而中央银行的功能如同“用直升机直接在空中抛洒货币”[1];Gorton和Metrick研究了影子银行在回购市场中的信用创造机制,并抽象分析了其货币供给机制,从而可以分析得出其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及效果的影响[2]。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王增武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的诞生模糊了中央银行政策的窗口指导的口径,我国每年的新增货币供应量将大幅超过中央央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所设定的信贷规模上限,进而影响货币政策预期效果[3];周小川注意到部分影子银行具有和商业银行一样的货币创造功能,使得货币乘数的实际值高于理论值,放大了货币乘数的效应,央行亟须加强货币政策的关注度,并考虑新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变化[4]。以上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是从传统的主流货币理论视角分析影子银行体系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及效果产生的影响,
然而从非主流货币理论的视角看,于泽对我国的M2呈顺周期特征,货币政策没能逆经济风向而动,此现象的出现不是因为央行对目前以货币总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策略执行不力,而是央行根本无法控制货币供给量,其原因是货币量在现代银行体系内是内生变量[5];线文,冯晓英阐述了货币内生于经济体本身,而且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应以利率调控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核心[6];贺建清认为近几年,中国基础货币没有过快增长,但是市场中的整体流动性增长迅猛,且货币主要不是由中央银行外生供给的,而是产生于为投资而融资和资本资产头寸融资的过程中即货币内生于经济体本身[7];吴立雪通过对美、中、日三国的数据检验得出基于现代金融市场发展使得一部分货币脱离传统银行体系,而流转于影子银行体系中,例如资产证券化、私募基金等,同时,企业和个人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可以依靠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从而对信贷形成了一种替代。结果是一方面货币量受到干扰,另一方面信贷量也受到干扰,中央银行难以通过调整基础货币的方法影响到货币供应量[8]。因此,中央银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去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则只能决定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即联邦基金利率才一直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利率,并非是如表面现象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达到货币的供需平衡。
2基于货币内生供给的分析
2.1货币供应量视角
从货币的本质即债权-债务关系出发,它属于国家的一种记账凭证,就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经济活动产生债权债务关系,为偿还这种债权债务关系就产生了一种方便交易的媒介,这是货币在行使其所具有的基本职能。在现实经济中私人发行的借据由于个人的信用程度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够在大范围内流转,因此就需要信用程度更好一些的第三方借据来实现清算,但是在不同银行之间也会存在信用程度的高低,为了在银行间进行清算就需要第三方信用程度更高的货币进行清算即国家货币。这就形成了经济活动中的债务金字塔。在现代货币体系下,从货币的本质出发分析得出货币的创造过程,且任何经济体的正常运作都符合债务金字塔的层级结构,而影子银行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因而从债务金字塔的层级看其属于最底层的私人支付体系,只是在其经济交易的清算时使用权威货币———国家货币而已,债务金字塔结构如图1。
甲乙银行间及银行与中央银行间的清算需要用比其本身权威级别更高的第三方负债(国家货币)完成,经济体A与B,C与D间的清算需要用比其本身权威级别更高的第三方负债(银行货币)完成,B、C间涉及不同银行间需要国家货币清算,由此可以看出,权威级别高的货币可以完成权威级别低的货币的清偿,但是权威级别的货币却不能清算上一层级权威性高的货币,否则权威级别高的货币其权威性得不到保证,这样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就会瓦解。
内生货币理论出发点是货币的本质———债权债务关系,而最重要是的货币的创造过程的起始点即经济体的真实有效需求,这样现实经济中有了有效需求,银行就会对其进行贷款,前提是银行先要对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及能力进行详细的调查,符合条件的才会对其发放贷款。而发放贷款即银行先购买债务人的债务,同时银行创造了自己的债务(因为银行不能平白无故的创造货币)即银行的这一行为就把底层的债务转化为了上一层级的债务———提高了债务级别,启示银行贷款的本质就是债务升级的过程。从中可以发现在贷款活动中主动权是掌握在银行对实体经济中的有效需求的判断即评判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借款者的合格性)。债务级别的高低不同其所承担的风险也会有所不同,影子银行体系的债务就属于低级别的债务,其权威性低于银行债务,因此影子银行体系蕴藏极大的风险。其账户关系如图2。
影子银行体系虽然使用我国的国家货币 (人民币)进行清算但是影子银行并非是银行机构,仍是处于债务金字塔最底端的私人支付体系层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体中真实的货币需求。这样商业银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有效真实合理的货币需求,进一步把其纳入到银行的监管体系中来,从而使得中央银行发挥其需要适应性的提供准备金的功能。
传统货币理论主要以“可贷资金理论”为主要支撑即中央银行将货币贷给商业银行,然后银行就获得了放贷资金的来源,有了可贷资金银行就可以进行放贷,继而利用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使得派生存款成倍的得到扩大,这样银行就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存款→贷款→派生存款,创造了数倍于原来存款的货币。其中银行贷款的来源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即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货币的供应量继而得出货币具有外生的特性。然而后凯恩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内生供给的创造过程:贷款创造存款即中央银行适应性的提供这些存款的准备金。在现代日渐成熟的金融体系下,市场中必然存在一些企业等机构为了投资获利而需要进行融资的需求,同时市场中存在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具有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即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这些情况都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商业银行就根据企业或个人的需求及其信用状况向其提供贷款,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等又把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存入银行,从而使得银行负债(银行货币)增加,而在“债务金字塔”体系中,银行的负债需要更高权威性的货币(国家货币)来进行银行间或银行与中央银行间的清算,这就迫使中央银行发行最具权威性的货币(国家货币)来完成清算———倒逼央行发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贷款创造了存款;这样一个过程中并非是如传统理论所述的存款创造贷款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只能被动的适应性的提供所需的货币。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真实的经济体系中,货币是一种自下而上内生的过程,而不是像传统所说的自上而下的外生过程,所以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是被动性的适应下层的有效真实合理的需求,也并非如传统理论而言的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对经济进行调控。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影子银行在发挥其所具有的信用创造、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等功能时,使得市场中的信用货币流动性得到大大提高,继而使得央行能够观测到的现实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这样就使得中央银行适应性的提供货币量的举措受到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间接的使我国的货币政策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银行的货币量,即使有也是很微弱和间接的。
2.2从准备金的角度看
传统理论基于“可贷资金理论”认为银行必须有足够的存款,才能发放贷款;而后凯恩斯货币论者认为银行存款并不是用来发放贷款的,但是这并不是说银行不需要存款,恰恰相反,吸收存款对银行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银行在发放贷款后,当贷款被提走时就需要进行清算,这时必须要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进行清算,为了满足客户的随时提取就需要银行有足够的准备金作为保证,银行不断进行放贷,就创造更多的存款,即需要更多具有流动性强的资产进行偿付,在坏账(流动性差且不能偿付)增多的同时因而需要拉存款,从而提高其存款准备金量进行必要的偿付。在20世纪70年代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美联储明确的把联邦基金利率作为盯住货币供应量的中介目标,如果货币供给增长速度超过美联储的目标,美联储就会提高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如果美联储在公开市场操作中没有向银行体系提供充足的准备金,这样就导致银行只能通过贴现窗口获得准备金,且美联储不能在贴现窗口拒绝向银行提供所需的准备金,最终结果就是美联储发现它无法控制准备金。从美联储的实践中,从政策视角看,银行准备金的数量不是一个可以由中央银行随机决定的变量。在现代金融体系下,一般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都由有中央银行来进行清算的,且票据都是按照面值进行清算的,如果一张票据被提交至清算部门,但是付款银行没有足够的准备金,那么就无法按照面值进行清算,继而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不按面值清算或是由中央银行向该票据开出行放贷出清算所需的准备金。现实中,由于票据都是按面值清算的,所以央行别无选择,只能向准备金不足的银行放贷所需的准备金。这样中央银行就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在现实中,即便没有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央行也是不能够决定准备金量的,因为准备金是不支付利息的,所以银行都尽量减少准备金的持有量(供求不平衡时进入隔夜拆借市场)。央行是通过观测隔夜拆借利率的变动获得准备金总额的及时信息。因此准备金是否法定已无关紧要。
传统货币理论认为影子银行其金融理财产品拥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且其收益率高于商业银行,从而使得公众持有现金的成本增加,这会使央行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管理超额准备金无法实现同时影响了货币的创造;后凯恩斯货币理论认为央行不能够决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数量,央行只能根据银行的需求适应性的提供其所需,而面对银行体系中出现的超额准备金,从整个银行体系看,其认为在同业拆借市场(联邦基金市场)中进行超额准备金的借贷,超额准备金只是在银行间周转,却不能够被消除。然而为了防止联邦基金市场出现零利率的情况,中央银行或是财政部就必须要减少过量的准备金,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来实现。那种认为政府债券是为政府赤字支出融资的观点也是对财政赤字的一种误解,政府发行债券的目的是以有息的金融产品替换无息的货币,就如勒纳的第二功能财政定律所言“只有当公众实际持有的无息货币超过意愿持有量时,债券才能被销售出去”,政府的债券销售仅仅是为维持一定的利率水平而实施的市场操作,其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货币利率政策。
在后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分析下,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如果银行在面对一个有价值的客户时并且该客户有贷款的需求,银行就会向其提供贷款。贷出款项之后银行才会进一步设法获得准备金来达到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如果在银行体系中法定准备金的总量短缺,中央银行必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或是贴现窗口把准备金注入银行体系。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量是准备金的隔夜拆借利率即目前美联储的联邦基金利率,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可以外生的决定这种短期的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外生的设定一个基准利率以便于央行更好的进行监测经济体中对准备金数量需求的多少。因为当银行准备金短缺时,就会使得市场上的准备金利率提高即会出现准备金利率高于基准利率,这是市场中准备金需求增加的信号,央行这时就可以适应性的提供准备金,若准备金利率太高即金融体系中准备金严重短缺,就会引发金融体系的偿付风险。关键是央行如何设定基准利率即货币政策目标的盯住量,可以说市场利率与基准利率的变化是央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观测点。传统分析认为影子银行体系不能像商业银行那样吸收存款,因而为获得资金只能通过高利率吸引投资者,从而壮大自己的资金池,可能就会形成“储蓄转投资”的现象,这样就间接影响了央行对法定准备金率的控制,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是如后凯恩斯货币论所述,准备金根本不是央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手段,因而其分析也是有误的。中央银行对发定准备金的控制只是为了保证银行体系的正常清算活动,避免出现偿付危机的一种有效工具。
2.3从货币乘数的角度
传统的理论认为货币乘数把基础货币(现金加准备金等高流动性货币)的变化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即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在最简单的模型中货币乘数就是法定准备金的倒数。在现实中银行放贷是独立于准备金头寸的,因此银行发放贷款时并不受准备金的限制,银行能够在事后通过借入准备金的方式满足法定准备金的要求。银行的信贷行为受准备金价格(联邦基金利率)以及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影响,但并不受准备金头寸的影响。后凯恩斯货币论认为货币乘数的概念颠倒了因果关系:货币供给的变化导致银行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的变化,并非是相反的。各种实证研究表明,准备金变化与货币供应量变化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恰恰就是美联储适应性调节的证据。因为美联储不能够对于准备金总量外生的进行控制,且美联储也就不会采用一个货币乘数去实现货币总量的控制目标。事实是准备金是赖于货币需求,当准备金增长率超过美联储所认为的与货币增长目标相协调的水平时,就会使得美联储提高银行的隔夜拆借利率并最终降低货币供给的增长。如果利率水平较高,就会使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减少法定准备金,也就是说只要有融资需求,即使利率提高,货币供应量还是会继续增加。这就导致货币乘数不稳定,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与准备金之间的关系无法成立。因而货币供应量的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化,从贷款创造存款的流程也可得知即:经济体的有效需求→产生贷款需求→商业银行贷款增加→企业银行账户存款增加(当企业提走存款时,银行就需要准备金进行清算即需要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企业支付工资,工人收入增加→消费提高→企业利润增加→偿还贷款。
3结论及政策启示
在现代金融体系下,银行是在从事一种创造自身债务即银行货币的非中介金融机构。其创造自身债务的过程就是通过贷款创造存款,再根据清算需求寻求准备金进而寻找基础货币,而中央银行则通过再贴现或再贷款的方式适应性的提供准备金。因而货币是一种由下而上的内生于经济体本身的过程,这样的理论分析和实践中使我们认识到:中央银行不能够有效的控制货币供应量,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央行应该转变货币政策调控盯住目标并以目标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为盯住目标。对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体中的货币需求,因而中央银行应在进一步核算影子银行规模和合理预测经济体资金需求的基础上适应性的提供准备金,同时加大对信贷质量的管理,而非单纯的数量型控制。
货币政策操作方式选择中的“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RulesVsDiscretion)可谓由来已久,从19世纪中叶英国通货学派与银行学派之争开始,至今已达一百五十余年。尽管时过境迁,争论的主题始终末变,即究竟选择规则的货币政策还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更有益于政策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许多西方学者对货币政策规则(Monetary Policy Rules)的研究不仅在理论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在实践中日益被各国的中央银行采用,其在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方面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何在不确定性环境下设计出最优的、时间一致的、前瞻的、稳健的的货币政策规则,是学术界和应用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通过对货币政策规则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一方面可以对货币政策制定和操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性、可信性和有效性。更为重要的是,对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为货币政策体制的设计及货币政策的评价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考基准。本文就近年来主要的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成果做一简单介绍。
二、货币政策规则的内涵
狭义的货币政策规则,是指货币政策如何根据经济运行的变化而调整货币政策的一般要求。简单的规则原型是,工具变量根据目标变量进行调整。广义的货币政策规则:包括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则。 Svenssonl等从较广泛的意义上定义货币政策规则.认为货币政策规则是指货币政策行为的指令性向导.包括工具规则与目标规则。工具规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政策规则。目标规则是指使一个特殊的损失函数极小化的一种安排。根据目标变量的不同,目标规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通货膨胀目标、价格水平目标、名义收入目标。
货币政策规则的具体形式主要有:货币数量规则、利率规则、麦卡姆规则、通货膨胀定标规则等。
三、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发展
1.货币数量规则
通过规范货币量供给方式来稳定宏观经济波动,这样的政策操作程序或原则被称为货币数量规则。从费雪交易方程式到现代货币主义,货币数量的变化都被认为是导致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费雪认为当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增长变化很小的时候,货币数量的变动成为价格水平变动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避免价格的不稳定,费雪倡导美元盯住固定的黄金价值(钱小安.2002)。作为货币数量规则的主要倡导者,弗里德曼旱在1950年代就提出了“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不管经济出现什么情况,美联储都应该保持稳定的货币增长率,以实现经济的稳定。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了治理“滞胀”,许多国家采取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日标。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货币量与实际经济的关系出现了弱化的趋势,因此许多国家转用利率取代货币量作为调控指标。
2.利率规则
John Taylor(1993)提出了著名的泰勒规则也称利率规则,描述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胀率和产出变化调整的准则,对后来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认为利率调整要以实际收入对其趋势的偏离、实际通货膨胀对其目标的偏离为依据;央行在制定政策时应将利率调整到能使之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的水平上,从而使得经济可以自身的潜能在目标通货膨胀率下持续稳定增长。金(King,2000)却认为,货币政策不能绝对遵从泰勒规则。典型的泰勒规则没有指出利率变化的路径,这与通货膨胀和产出本身对其早期的变化相关。从技术上说,通货膨胀和产出是内生变量,典型的泰勒方程并未描述出利率变化路径。贾德和雷德布希(Judd和Rudebusch,1998)则首先对典型泰勒规则给予肯定,认为其可以解释联邦基金利率走向但他们认为GDP缺口不仅可以作为商业周期条件的度量,而且可以作为菲利普斯模型中未来通货膨胀的度量,并认为由于潜在的GDP 水平具有不确定性,随着技术发展,对潜在产出的度量将显得更不合理。在此分析基础上,他们通过对泰勒规则进行调整最终形成动态的泰勒规则。之后,克拉里达、加利和格特勒(Clarida、Gali、Gertler,1998)提出了简单的前瞻性利率规则,认为每一期利率目标是预期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以及相应通货膨胀水平的函数。这样实际操作目标又一次通过部分动态调整与理想基金利率联系起来,有利于确定基础利率与未来通货膨胀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因此,利率这个指标越来越重要,调整利率可以改变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
综上所述,大部分利率规则理论都主张央行根据实际经济状况调控利率水平而不是变动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的潜在发展,主张实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给量到利率的转变。
3.麦卡姆规则
麦克勒姆规则又被称为基础货币——名义GDP目标规则。与泰勒规则一样,它也是一个适应性政策方程,但具有不同的政策工具及其背后的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麦克勒姆规则的政策工具是基础货币而不是联邦基金名义利率。根据这一规则,基础货币增长率依名义GDP增长率(或水平值)与设定的目标之间的离差而变动。这一规则中也包含了基础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在基础货币增长率变化不是很大时,名义GDP目标和基础货币目标可以说是等同的。
麦克勒姆规则包含三个主要部分:(1)名义GDP增长目标;(2)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移动平均值(即,相对于名义GDP的货币需求的变化);(3)名义与实际GDP之差。麦克勒姆规则可以表述为:
这里,是作为政策工具的基础货币增长率是名义GDP增长率的目标值——个常数,麦克勒姆假定此数年率为4.5%,是平均的基础货币流通,是速度增长率(麦克勒姆用滞后四年期的平均值),基础货币流通速度定义为名义GDP与基础货币的比率。是名义GDP与其目标值的差额。麦克勒姆假定λ值是0.5,如果将λ值设为0.5,那么,麦克勒姆规则可以写为:
4.通货膨胀定标规则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采用了通货膨胀定标的货币政策,这些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如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和澳大利亚等;新兴工业国和新兴市场如巴西、智利、以色列、南韩、墨两哥、南非、菲律宾和泰国等;以及最近的属于经济转刑国家如捷克、匈牙利和波兰等从实施的总体效果上讲,盯住通胀的货币政策体制在稳定经济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效应,采用该规则的国家不仅保持了产出的平稳增长,而且使通胀率控制到合理的水平。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上述国家中没有一个放弃通货膨胀定标这一目标。正是由于实践上的效果,众多的学者也开始对这一目标规则开始进行研究。
一般认为,通货膨胀定标是中央银行以对未来一定时期通货膨胀预测作为中介目标,即对外公开通货膨胀的调控目标,以此规划货币政策操作的货币政策制度。本质上,通货膨胀定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不是仅考虑通货膨胀,而是对于通货膨胀与产出都赋于不同的权重,从而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都加以考虑。
四、西方货币政策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目前,国内对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泰勒规则。原因主要在于:(1)泰勒规则以短期利率为政策工具,因而更符合美国、英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2)泰勒规则以稳定产出和通货膨胀为目标,这也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相符;(3)由于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许多国家非常关注美国的货币政策,而泰勒规则较好地模拟了美联储政策操作的实践,因而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与泰勒规则不同,麦卡勒姆规则以基础货币为工具、以名义GDP为目标,这给麦卡勒姆规则在西方国家中的实际应用和实证检验带来了很大困难,因而也制约了西方学者对麦卡勒姆规则的研究。
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结构波动与调整异常频繁的转轨时期。新金融工具的不断产生,新金融机构的不断出,国际资木流动规模的日益增大。而对这种情况,单一固定规则显得过于僵化,固定规则与相机抉择之间灵活度与可信度的冲突尤为明显。因此,选择正确的政策操作规则,对宏观调控决策者十分重要。根据金融开放的基木经验,WTO框架下会使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发生较大变化,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先进研究成果和别国实践经验,认识到我国的货币政策从货币供应量控制逐步转化为更为灵活有效的利率调控将是大势所趋;另方面又要立足本国现实,避免生搬硬套,拔苗助长,在于推进新的货币政策模式之前必须先致力于为这一转变创造各种必要条件,如提高政策透明度,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并确立基准利率,提高货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市场反应程度等,以真正发挥利率调控之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