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社会实践报告(精选8篇)
【摘 要】村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水平落后的状况,我所发现的问题及感想。
【关键字】留守儿童问题,教学质量,资源分配不均,解决方案。
【正文】2010年7月22日至7月28日,我在郑州柳林村做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通过走访调查和与家长的沟通,我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经过这次调查,我对农村的现况有了比较“感性”的了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发现三农问题,远非媒体上的一个点报道,而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走在乡间的小道上,看着那些斑驳的泥墙,房顶上破碎的黑瓦,农村真的是很落后,很落后。农村的落后表现在许多方面,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教育,都远远跟不上城镇的水平。
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短语一言概之。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误导读者进入边远地区人们不重视教育这一误区。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让我们来看一组调查结果,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
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周家村的乡亲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当你听到老汉说砸锅卖铁也得上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
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但只有正视教育,而非遮盖问题,才能抓住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但离发达地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且经济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于经济,但最终还得抓住教育是基础,经济是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通过几天的走访,我所发现的目前农村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进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与城镇经济的差异导致了人口的迁移,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真正呆在农村的人口数实际上并不多。大量民工子女不是被带入城镇,就是被荒置在农村的某个角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不及城镇有力,每户农村家庭几乎要抚养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加重了家庭负担,而农村家庭收入较少,经济来源贫乏,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把孩子送去接受教育。虽然这些费用数额不大,但对于农村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却是个很大的难题。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阶级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综观农村学校,基本上出现了教师欠缺现象。并且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普遍较低,主要体现在学历上,有的教师甚至本身只有小学或初中毕业。教师分布不合理,教师素质偏低,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了。造成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最根本是由于经济因素决定的,具体来说是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村生活水平较低,以至于处于农村任教的老师待遇也较低,且生活艰苦。这一方面的因素促使了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一般不愿到落后的农村任教,而已经就职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正式教师又不甘
心留在农村,他们总是千方百计设法转入到城镇学校任教。这种情况导致了农村学校教师只出不入局面的出现。而残留在农村的教师不仅数量上趋减,而且质量上也不断趋于下降。
三、家庭生活水平
各家庭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年收入低于三千圆人民币。许多家长外出打工,仅留老人和小孩在家。收入来源要么只是务农所得,要么再外加打工获得。在问及年收入时,许多家长模糊不清或不愿透露,似有隐瞒。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特别是家长,对当地的教育水平不是很了解,大部份学生并没有明确自己的理想,也没有听说过知名大学。值得庆幸的是他们都知道读书很有用处,并且都表示是自己愿意读书的,并非父母所逼。
四、没有将教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有些甚至连孩子的成绩都从不过问,有些把对孩子的教育全权托付给学校,没有做好家庭教育。经过分析和结合当地实况,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地经济水平落后,教育水平低下,交通和消息闭塞。在这么一个文化水平低,经济落后,教育落后,交通欠发达的地区,许多新科学文化知识,新时时代教育科学模式,日新月异的新消息并没有很好的有效的输入。虽然说国家贯彻的两免一补政策已经落到实处,但家庭贫困依然存在,特别是同时供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上学读书的较为困难。
单纯的以学校为主要场地的单向教育模式,使学生缺少接触,了解,认识,适应社会的机会。学校,家庭,社会是广大青少年的生活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而影响最广泛的是社会教育。通过社会教育这一途径,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能够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潜力,丰富课余生活。然而农村教育却忽视了社会教育这一有机组成部分。
五、教育环境
农村落后的经济,阻碍了农村与其他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使农村教育处于封闭状态。农村学校常常地处偏远山村,所处的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它阻碍了先进文化的吸收和重要信息的及时传入。农村学校的特殊地理位置还使学校缺少了一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人才与人才之间的交流,信息与信息
之间的共享。形成一种完全的自我学习状态,没有借鉴,也没有提高。农村落后的经济,无法为农村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技术、多功能阅览室等。即使农村孩子有刻苦奋斗的学习精神,现实的残缺、闭塞的文化使他们无法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突破创新。
农村经济的落后使得农村教育发展不起来,农村教育的落后又反作用于农村经济,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经济的落后无法给农村的孩子提供优良的师资和良好的教育环境,相应的难以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没有杰出的人才,即使出了不少的人才,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回到贫苦的农村,因为农村没有吸引人才的条件,因此大部分人才都往城镇里面涌去。农村缺少了人才的引入,也就没有新鲜血液,根本没办法给农村带来质的飞跃。
解决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面的筹措经费,保证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性保证。正想工作做不好,农村教育将很难有重大进展。
(二)加大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使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整体素质提高,必须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增加农村教师的山区补贴额。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教学体系,还应注重农村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应制定科学的农村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师德,教学质量高的老师予以重奖。
(三)使开设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才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
【社会调查的意义】
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造成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本是经济因素,是农村落后的经济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要发展农村教育,必须以发展农村的经济为前提。同时,发展农村经济又必须以发展农村教育为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最能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是教育。社会最突出的不和谐现象是贫富差距拉大。用尽一切办法,政策倾斜甚至不惜调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去帮助农村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千方百计让贫困家庭子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
权利。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我们从与人名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感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真正懂得了,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迸发出炽热的社会责任感来,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暑
期
社
会
实
践
报
告
1 选题背景、意义与目标
1.1 选题背景
1)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整个人类社会迅速步入信息化的今天,要使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就必须使广大农村人口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本世纪初教育学科和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对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各国高度重视,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培养造就新世纪竞争人才。
2)广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作为西部地区,广西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环境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师资不足而且信息素养偏低,中小学教师很少参加学术活动,不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研究渠道不多,科研成果偏少,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
3)本人的工作职责。本人所在工作单位广西教育学院,属于成人本科院校,学院定位为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主要任务是中小学师资培训培养、中小学教学研究、教育技术开发推广等。笔者多年从事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师教育的教学与科研。因此,有责任开展相关研究,促进广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1.2 课题意义
本课题开展对广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应用性。在理论研究方面,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体系、理论框架、重要的理论模式和评价标准体系,涉及信息化观念、师资、规制、比较研究等内容。理论研究成果将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信息化教育建设计划的决策参考,对广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在实践应用研究方面,包括了硬件、软件、网络资源等方面,上述实践应用研究成果对促进教育信息化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加强教育信息化研究,改善农村教育环境,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普及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对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缩小城乡差距、扶持农村教育弱势群体、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
课题立足于农村的文化背景与经济现状,针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程度不能满足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需要这一普遍问题,本着农村人口快速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适应社会需求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缩短城乡之间差距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研究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有关问题,为广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可操作性的模型和典型范例,对广西农村中小学教育第5卷第29期(2009年10月)
信息化的推进,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完善,对21世纪人才的培养及“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加速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促进广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促进农村文化、经济、教育的发展。
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教育特点是教材立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科研互助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包容、多元、共享、交互和协作。
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课题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研究;2)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研究;3)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研究;4)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研究;5)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研究;6)中外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比较研究。
3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课题确立后,我们建立课题组,召开开题报告会,明确课题目标和任务,制定课题规划、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收集分析文献资料,编发统计调查问卷,多次到中小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考察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与中小学领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参加学术交流研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参与中小学教师培训,开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网络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综合应用及中外教育信息化建设比较等方面的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参加编写有关教材和著作,制作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软件等。
3.1 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广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采取以下研究思路:实践→问题→设计→研究→实际→反思→总结→修正→再实践。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服务应用的原则,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循环往复,逐步完善,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应用,在应用中提高。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总结,边总结边改进,边改进边提高的方式,得出一定的结论或成果,再进行实践检验,最终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3.2 研究方法
用到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座谈访问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比较研究法等,以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为主。
3.3 技术路线
1)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分析,提出假设,制订研究方案。
2)采用问卷、座谈、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研究材料。
3)运用SPSS 13和Excel 2003进行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4)采用定量观察、实地考察,到中小学对学校进行现场研究等方法。
5)采用行动研究法,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6)采用教育实验法,对研究成果进行实践检验。
4 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
课题组进行理论探索,参加教研活动,开展教改实验,制作教学软件,获得多个奖项。课题组成员撰写了30多篇(部)论著,在相关刊物发表、获奖或由出版社出版。
4.1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体系
系统地提出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体系、内容和框架,包括:教育信息化观念建设,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教育信息化建设比较研究等方面。
4.2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方案
概括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内容,认为全面的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应包含硬件环境建设、软件环境建设、潜件建设以及制度建设。提出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建议:解放思想,更新传统教育观念,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意识环境建设;加强硬件投入,促进硬件环境建设又好有快的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引进和培养教育信息化专职人员,建设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农村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育信息化意识。分析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五大机制:逐步推进机制、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环境建设评价机制、领导协调机制、教学资源研发机制等。
4.3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环境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介绍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探讨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指出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师的学习活动、教学工作、教育反思、知识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树立教育信念、做好职业规划、坚持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共同体、进行自我反思、加强同伴互导和开展教育科研等。
4.4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l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视点,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的重要内容,是目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课题,是国内外许多中小学一线教师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教育教学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与意义、内涵与实质、途径与方法,以及存在问题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在理论指导--宏观层面整合思想;实施过程--微观层面的整合方法两个层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4.5 中外教育信息化建设比较研究
以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为例,在对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树立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优化网络信息环境;多途径进行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等。
4.6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软件
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融为一体,其传输与展示信息的方式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等特点。在教学中适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改善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突破时空限制,大大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想象力,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集成能力和交互表现能力,以超文本的链接进行多媒体信息的再现和浏览,设计制作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软件光盘,丰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
5 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5.1 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体系框架
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包括:观念建设、环境建设、资源建设、网络建设、师资队伍、制度建设、综合应用和比较研究等内容的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体系。
5.2 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模式
介绍体验式学习和体验式培训的涵义和特点,以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为例,设计了体验式培训模型,阐述体验式培训模型应用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体验式培训设计作出初步的探索,提高培训的效果。
5.3 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内容机制
概括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内容,提出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建议,分析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需要完善的机制。
6 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
6.1 存在问题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课题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行动研究力度不大,还未能在较大范围内开展研究活动。
2)在某些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3)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有待提高。
6.2 研究展望
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在今后可能立项的课题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1)加大行动研究的力度,扩大研究的样本和范围,从总体上加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研究成果的层次。
2)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检验,加强交流与合作,深入中小学课堂,实现研究的持续性,提高研究结论的信度。
3)明确研究目标,进行横向比较,注重研究的社会性,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增强研究的实用性,提高研究成果的效度和应用价值。
摘要:介绍广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选题背景、课题意义、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创新之处、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等。
关键词:广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教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0-92.
[2]王素荣.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3]周敦.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2):44-45.
[4]周敦.广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设计[J].科技信息,2007(25):22-23.
[5]黄名选,周敦,陈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5):176-179.
[6]姚萍萍,周敦.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建设对策[J].教育与探索,2009(7):114-116.
[7]周敦.论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80-81.
[8]周敦.体验式学习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7(10):96-98.
[9]周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综合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理论与现代化,2008(12):65-67.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与教育形势的发展我们认为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究其主要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由于农村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过多包办孩子的一切,减少了孩子为达到自己相应的自理能力所必须进行的学习、实践及体验的机会。
其次,学校教育中一味回避、抵制或阻止各种社会变革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凭着老师良好的愿望,在校内建立一个纯净的“理想空间”。结果学生在“真空世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与现实世界挂不上钩,于是学生出现了双重人格。
再次,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偏差,“偏”在对书本知识的灌输上,“重”在知识型单一人才的培养上。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目的和意义
(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2)抓好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少年儿童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3)抓好养成教育,这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
就普遍的学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的原因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我们德育工作调子很高,但脱离学生实际;有的教育活动只重形式,不求实效;还有我们对养成教育在落实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等。
2.研究内容:
对少年儿童在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是通过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的。在做人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体现为“有真爱,负责任,明礼诚信和乐观豁达”;在做事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体现为“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顽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在学习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为“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方法
1.研究过程
自2006年9月立项以来,我们分以下几个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1)研究的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2月)
①强化课题组织管理,成立了由校长挂帅、分管副校长主持,吸收优秀教师、教学骨干参加的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和步骤,研究负责人推进落实。
②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把我校学生培养成在做人方面是有爱心的人,在做事方面是有规则意识的人,在学习方面是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利用调查问卷对5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现状,写出调查报告以便更好地推进课题研究的进展。
(2)研究的实践阶段(2007年3月~2008年2月)
①注重实效,探索机制。根据《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们分解各年级段养成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建立小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系列制度;制定小学生一日常规(重在学习行为);构建小学生日常养成教育评价体系。
②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手册的方式,指导和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齐抓共管的共同局面。学校开展了“争当文明学生”评比,每月的文明学生评比,先由家长对其子女进行评定,评定其子女在家是否是好孩子。
③注重体验,激励带动。加强与校外机构的联系,带领学生参观部队,通过军操表演、内务整理等,给学生心灵以震撼,在东螺厂参观中感受到规则意识、诚信教育,在陶瓷学院参观,感受了学习的气氛等。同时学校组织开展“学、比、评、查、奖”文明学生评比活动,树立典型,激励全体学生赶超先进。
(3)研究的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课题组从两个方面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其间,先后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资料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归纳和提炼,形成了自身特色的结题相关资料。
2.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的性质,本课题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实践法: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考评和达标的评比为手段,在全校进一步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
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组拟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
调查法:本课题组调查了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文献研究法:本课题组对有关理论做了综合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良好效果
1.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首先每个学生在做人方面有真心、负责任、明礼诚信、乐观豁达。其次在做事方面,能“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顽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还有在学习方面,做到“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
2.学校的整体形象得以提升。学校以课题实验为龙头,带动全校整体工作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提升了学校在社会的整体形象。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存在问题:1.社会环境对学生的道德判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是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道德判断。
2.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些家长不注重子女的养成教育。
今后设想: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更好地开展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我们思索最多的是如何在学校工作中将养成教育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作者单位:江西省浮梁县湘湖镇中心小学)
调查时间:2010年8月1日——7日
调查数据
概况:
万岭村共有260户约1000口人,住房占地约200亩,耕地约1800亩。该村固定资产140万,去年总产值为15200000元,人均毛收入为4000元。每户平均两个孩子,在该村中,考察主要以12岁至20岁的孩子为主,这一部分人有接近380人,其中在读子女不足80人,辍学儿童外出打工主要是做裁缝,少数人也做美容师、餐厅服务员、学理发,但是95%的外出打工子女是在武汉、广州、株洲、东莞这四大城市做裁缝。
(一)该村普遍家庭经济收入状况
经济收入以耕地、养鱼为主,辅以副业如养鳝鱼、鳖,种棉花、芝麻。稻谷、淡水鱼收入占经济总收入90%,主要淡水鱼有草鱼、白鳞、青鱼、黄谷、鲫鱼等,万岭村几乎每家都有都至少有一口鱼池,鱼池每口平均占地8亩,一口鱼池年平均可以盈利7000到10000元不等,据村民们介绍,由于这几年国家对种植水稻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加上内地大面积地方经常受蝗虫灾害,导致国内水稻总产值严重下降,因此当地水稻价格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由以前的一百斤平均六十块变成目前的一百斤平均一百块,但是,村民们还反映过由于粮食价格上涨,一些粮食作物的药品、肥料等上涨的也比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这一点在他们淡水鱼水产养殖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往往进鱼苗的时候鱼苗贵的吓人,买鱼药的时候要价高矮的离谱,到成鱼长成可以出售的时候鱼
价又突然促降,渔民经常是有苦说不出。
(二)家中主要劳动力受教育状况
村民中有30%受过初等教育、2%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只有2个大学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基本没有限制,极少数富裕家庭独生子女几乎从小便在私立学校过起住校生活,每个星期放一次假并且有专车接送,稍微大一点的从三岁开始也都过起了住校生活,也有50%的孩子6岁才开始上学。
(三)生活状况
据调查村民的粮食、蔬菜都自给,只买一些油盐酱醋、肉制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
(四)针对该村农民与儿童受教育的情况
当前,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义务教育已经大大普及”、“男女上学机会平等”、“教育状况理想”等短语一言概之。这就模糊了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本现实与根本原因,甚至误导更多的人进入“边远地区人们同样重视教育”这一误区。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差之甚远,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越是反感。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让我们来看一组调查结果,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仅有30%的家庭的五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不太希望孩子能读到大学.因为他们要培养一个大学生在孩子进入高中后平均每年要从家里面抽出至少一万元来,而本身家里纯收入就不足一万六,除去日常开支、人情世故根本所剩无几,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
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可是家里面的收入情况比起学校的收费真是让我们一筹莫展,前几年的情况更是令人伤心。
这只是一部分家庭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满足子女的大学梦,另一部分家庭则多数是由于孩子本身讨讨厌上学,据我的了解,他们大多数认为读书读得再好以后出来还不是照样找工作挣钱,而且只能是大学毕业了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此外,找到的工作还不见得是一定能挣到钱的,与其这样还不如早些下学,早点参加工作,多赚点儿钱。基于此,他们大多数选择了做裁缝,一是这一行业对职工的需求量比较大,二则是因为它收入很高,基本上从第一年学习这门手艺开始他们就能拿到相当不错的待遇,各地普遍价格大概是第一年2000,第二年6000,第三年10000元以上,以后月工资均在2000元以上,此外,裁缝行业比较稳定,一般不会失业,即使遭遇经济危机也很难碰到工资下跌的情况,所以它也就成为了该村许多辍学孩子外出打工的首选。
(五)对该村农民工子女辍学外出打工的原因分析
①家庭收入偏低,学校收费过高据调查,倘若一家庭中有两个1990左右年出生的子女,那么在孩子从读小学到升初中的这段时间,万岭村小学与黄家口镇中心学校对各个年级的不同学生的收入标准也足以吓得很多家庭不敢让孩子上学,据他们介绍,当年学费不像现在这样——义务上学,光就半年一交的学费很多家庭根本就交不起。2000年前,该村村小学一年就学费与书本费就接近2500块,那时,对村名来说,稻谷一百斤才六十块,池塘里德至宝草鱼一斤也就3块,而且当时喂鱼、种田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有国家补贴,而是每年要根据自家占有耕地的多少向国家交每亩300元以上的提留,经常,农民一年到头的收
入,除去上交国家的那部分后仅仅只能基本交上一个孩子一年的学习以及生活费用,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家长便让自己的子女下学去外出打工了。,这无非是因为本身自己家庭很难负起学生的学习费用,其次他们认为读书是个无底洞,读完小学读初中,读完初中读高中,读完高中读大学,什么时候是个头,即使到时候毕业了,能不能挣到他们读书的发费更是一个大大的疑问,所以这越发坚定了大人们让孩子外出辍学的念头。
——题记
时间如水,岁月如歌,西安文理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暑期社会实践终于划上句号。对于经常呆在凉爽的房间里,几乎没有受过苦的我来说,实践确实很辛苦,流了很多汗,吃了不少苦,皮肤也晒黑了很多,但大家没有一个抱怨,后悔的。在短暂的实践考察活动中,我努力让自己尽快融入到农村,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期间,我们也收获不少,既能把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发挥出来,学以致用,又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还给了我们主动积极地与疲劳和贪图安逸的惰性作斗争的机会。而我们在实践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熏陶;认识得到了升华;觉悟得到了提高。
很感谢老师让我参加到这次社会实践中,让我充分地认识农村、了解农村。这次活动给我很多感触,也让我尝尽了人间的冷暖真情……
第二点: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将差生分流出去,使好多初中高中生辍学外出打工;
第三点:考上学而供不起也导致一些学生辍学。
我个人认为,要想让农村学生辍学量减少,首先要改变他们的思想;其次要转变单一的农村教育模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教育,使农村的学生各有所学,学有所用,各尽其才,各得其所。在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上,要用成才率而不是升学率来衡量,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理念。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现。我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人口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7.2%,每万人中大学生数为4名,这样状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成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所以,恳请政府加大农村教育建设。
还有,城乡教育差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现在的问题是不要继续拉大这种差距,然后逐步创造条件,力求缩小差距。现在需要努力的是在一个县城范围内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有可能做到的,首先是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和其他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给每一所学校。农村“示范性学校”的建设既要有适当的超前性,更应有公平的竞争性,而且政府的教育经费不应只集中在个别学校,人为的制造不公平竞争的局面。就现阶段而言,富的学校越来越富,穷的学校越来越穷,所以政府的重点不应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更多的关注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对于那些条件好的学校,可以适当放宽政策,让他们自我宣传,自我管理。
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磨练我们的品格,增长我们的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是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社会实践也加深了我与农民的感情,拉近我与农村的距离,也让自己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身上的历史使命,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形式:深入调查,与村民交谈,结合自身实际
关键词:农村教育;辍学;农村大学生
农村的孩子们大多长时间生活在农村,很少能有机会去见识和认识外面的世界。他们只能从课本上,电视上想象宏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故宫,在他们幼小的心里也许并不能明白“雄伟壮观”,也许是城市中遍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也许是黄河滩上的几座浮桥,也许只是邻居门前的几座石狮子......他们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当他们终于开始理解宏伟壮观的天安门并不是几座浮桥,几头石狮子,他们也终于想要飞离养育他们的村庄。
但当你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沉默。也许他们年龄还小尚未明白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他们是太渴望去见识外面的世界来开阔他们的视野,也许他们饥渴的心灵太需要外界丰富知识的浇灌,也许是一直以来左右他们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近就农村教育问题进行调查时,不少老师反映,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一些地区,实际辍学率高达40%。这些地区并非特别贫困,学生流失多半因为厌学。有的县,为了降低统计报表中的辍学率,将升学有望的学生单独组成班级,其余的组成职业技术班,其实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但可以拿到毕业证。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
再加上
正是这些严重存在在农村的问题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由于个人水平、认识有限及调查地区的局限性,也许这些并不能真正正确反映当代农村教育问题,不足之处敬请吴老师批评指正。
由于农村中学同学们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面对这种参差不齐的生源状况,平和育才中学倡导特色办学,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决定在2014级新生中开展为期两年的初中历史分层教学策略实验研究。
“分层教学”思想,最早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通过对各种层次的学生不同学习速度的掌控,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开发他们的智力和潜能并用之于学习,摒弃对学习的恐惧感,努力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同时针对学生个性,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分层教学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恰当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适合其实际情况的最佳要求,使教学目标控制在学生可望又可及的尺度上,使每个学生,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并能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对农村中学历史分层教学策略实验的研究,可以纠正教师与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认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和作出评价,提升各类学生学习的效能,能真正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农村中学分层次教学的内容
1. 对学生分层。
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的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层A、B、C三个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的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2. 对教学内容分层。
要提高教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对解题活动为中心,即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的小高潮。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高档题,使知识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
三、农村中学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操作
根据2014级学生入学成绩、入学摸底考试成绩,结合历史单科成绩,将这370名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的八个班,一、二班为A层;三、五、七为B层;四、六、八为C层。A层为优生,B层为中等生,C层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分班因材施教。主要分层项目有:教学目标分层、课堂讲授内容分层、教学方法分层、作业分层、考试分层、评价分层等。针对A层,主要是“吃得饱”,“消化好”,充分发挥基础优势和智力优势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发展学生个性才能为主;对于B层,则按现行教学大纲,执行规定的课程计划,教学内容上要求立足基础,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至于C层则以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采取“慢进度、多重复、重三基、常反馈”的办法,保证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四、农村中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成果
通过近两年来的实验,各层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效率都有很大提高,特别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由于同一层次学生的起点一致,基础相当,因而容易激发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具体体现在:
A层学生吃得饱,这些学生在学好课本的基础上,不断增大阅读量,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
B层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弱项,通过针对性的专项训练,查缺补漏,因而不断缩小了与A层学生的差距,成绩不断提高。
C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学习心态和学习习惯有了很大改善,大大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在期末考试与中考考试中,该年段的历史成绩均远超同类校,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和表扬。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更好地践行新课程理念。
摘要: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实施分层次教学,可以纠正教师与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认识,真正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年来,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特别重視礼仪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把礼仪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自2008年10月《农村小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以来,学校这一课题于2009年3月被立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我们在这一课题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个个喜人的阶段性成果。
一、具体做法
1. 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环境影响人,环境教育人,好的教育氛围可以塑造一个好的人才。“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众所周知。古往今来有许多教育学者,都是特别强调环境的熏陶作用。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1)校园环境布置(包括班级布置,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比)。让校园内处处渗透礼仪教育内容(学校的教学楼墙上都布置着礼仪教育的内容)。
▲设置“礼貌用语”警示牌。将日常礼貌用语(例如:“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等)设置在校园内。
▲设置“礼仪教育”专用橱窗。宣传各种礼仪知识和礼仪教育故事等。
▲校门口设置“礼仪”主题教育小展板。每月活动主题设置于校门口,说明本月礼仪教育主题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我们将开展哪些活动等。
▲每班设置“礼仪荣誉榜”。记录本班学生礼仪文明表现。
(2)设置校园礼仪岗
上学、放学时,在校门口、教室门口设置礼仪岗,主动向老师或同学问好,打招呼,敬队礼,说问候语(“老师,你好!”、“同学们好”、“老师再见!”、“同学再见”等)。
(3)设置校外礼仪监督员。由学生和家长共同组成,专门对学生在校外的礼仪行为表现进行监督和教育,并作好记录,每周学校和各班将分别给予总结。
(4)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等宣传阵地,宣讲礼仪知识,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2. 开展礼仪认知教育活动
礼仪教育不是教育者将礼仪规范强加于受教育者,而是需要受教育者通过认知、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活动。因此,我们的礼仪教育必须通过开展一些认知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知道礼仪规范有哪些,何种方式才是符合礼仪准则的。
(1)认识礼仪的重要性(形成原动力)
阅读一些礼仪故事,从礼仪故事中得到深刻的教育;熟记一些礼仪格言,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礼仪的重要性。(如:礼貌是儿童与青少年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件大事——约翰·洛克)
(2)开展礼仪知识培训
每学期学校要举办礼仪知识讲座。通过开办讲座,让学生知道各方面的礼仪知识,知道一些普通场合应该做到的一些礼节要求。如:我们的仪表要求是什么、接听电话应该怎样做!就餐时应该怎样做等。
(3)编写文明礼仪三字歌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字数比较多,学生在背记时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童谣的形式学生很喜欢,我们在学习礼仪规范的同时以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为内容编写了礼仪三字歌,受到了同学们欢迎。
(4)开展礼仪教育主题队会
积极组织各班召开“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主题班队会,在班会中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教育,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出自己在礼仪方面的不足,孩子们在活动中知道“讲文明懂礼仪”的深远意义。
(5)制定《汪村小学生礼仪常规》
通过制定“小学生礼仪常规”,让学生系统地知道我们在礼仪习惯上具体应该做到哪些。我校“礼仪常规”包括三大方面: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
(6)礼仪教育进课堂
充分挖掘《品德与生活(社会)》中有关礼仪的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评比。
3. 开展礼仪教育实践活动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关鸿羽说:“习惯培养需要训练”。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重视在做中学,实践中养成习惯。任何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学生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的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的具体活动有:
(1)“礼仪岗”角色体验。
(2)开展我与父母学礼仪活动。我们为学生及家长下发了“我与父母学礼仪”活动倡议书,要求学生带动家长学习文明礼仪,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形成一个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3)系列校外实践活动。如:“我是小交警”、“学雷锋”、“小公民宣传员”等。
(4)“礼仪小课题”调查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种探究性活动(小调查、小采访等),让学生自己真切体验,主动认识而深刻感受到我们在各种场合、与人交往时应该做到哪些。例如:“我身边的服务小明星”、“乘务员的一天”、“礼仪现状小调查”、“我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等题目。
(5)礼仪小标兵评比活动,使活动有始有终,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4. 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作用的发挥
家庭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优势,我校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手段,与家长、社区配合,利用学生不在学校的时间,对孩子的礼仪习惯进行培养。例如: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矫正,定时召开家长会,进行经验交流;成立学校与家长、社区联合课题研究小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好方法、好措施。自课题开展以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例如:①2009年暑假,开展的“汪村小学暑假礼仪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②2009年10月,开展的汪村小学礼仪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收集礼仪小故事,编写礼仪顺口溜等;③2009年12月,我们为学生及家长下发了“我与父母学礼仪”活动倡议书,要求学生带动家长学习文明礼仪,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形成一个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通过学生在假期中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养。
二、教育的效果
1. 养成了学生的礼仪行为
检验学校德育实效性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学生外显行为上的变化。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我们欣喜地发现,学校整个学生群体在外显行为上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我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成为大家的共识;大多数学生已养成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的基本礼仪行为,大家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或正在努力改变自己原有的行为陋习,再形成相互督促礼仪行为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养,也和谐了校园里的人际关系。
2. 获得了家长的认同
礼仪教育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我们的学生在每一次进校之前都会先向送自己上学的家长真诚的道谢,再与家长道别;放学见到来接的家长,也都会向家长表示感谢之情,并主动与同学的家长打招呼、道再见。虽然话语不多,行为也很简单,但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样的言行在现代学生的身上,却真的是不多见的。礼仪教育让家长与学生的关系也和谐起来。
3. 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我们的礼仪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一位公交车乘客写来了表扬信,肯定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成果,在信中,他对以前学校学生乘车的行为和现在的行为作了比较,并说道:“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知礼、学礼、懂礼,让‘礼仪之邦’名副其实。支持汪村小学的礼仪教育,衷心希望它越办越好。”学校所在的社区也看到了我们礼仪教育的成果,并通过小区橱窗宣传礼仪,通过转发我们的《师生礼仪智慧篇》倡导礼仪,礼仪学习在社区也蔚然成风。
4. 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礼仪文化
这个效果是在我们预期之外的。我们发现,学生行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教师群体、家长群体的行为变化。在学生的文明素养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家长的文明素养的提高。在以学校为圆心的一定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礼仪文化。
总之,学生的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育活动,需要一批又一批德育工作者持之以恒、开拓创新、不断探究,投入满腔的工作热情和广博的爱心,不断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科学、规范的好方法,让礼仪之花开在孩子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张梅玲.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
[2]孙云晓,孙宏艳.小学生的21个好习惯[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1月.
[3]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农村教育社会实践报告】推荐阅读:
农村教育现状社会调研12-11
农村美术教育开题报告11-22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11-0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报告06-05
关于农村子女受教育问题调查报告06-19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10-14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10-2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10-28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