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古诗 王维赏析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竹里馆古诗 王维赏析(共7篇)

竹里馆古诗 王维赏析 篇1

《竹里馆》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竹里馆》

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解】

1.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幽深的竹林。

2.啸(xiào):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5.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评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汉魏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满,时常集于竹林咏怀言志。阮籍在竹林长啸,声闻数百步,也由此传为美谈。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中的“起坐弹鸣琴”句意。并指出: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像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再看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这样写,对描写自然景物也有好处。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赏析】

首句“独坐幽篁里”,起句诗人点明了自己生活的环境。 “篁”,竹林。“幽篁”一词出自屈原《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幽篁,幽深的竹林。在中国文学中,“竹”这一意象是品性高雅的象征。所以,苏东坡就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这里不但说明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人可以改变环境,而更重要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同时以物喻人,诗人借竹的审美意象来暗示了自己所具有的高雅品行。在诗歌中,“独坐幽篁里” 表面看来是描写了自己所处的环境,但一个“独”字,却表现诗人与尘世隔绝,独自进入幽深空阔的环境中,享受着深邃清幽之美。因此,诗人开始描写茂密幽深的竹林,不但表现了深邃的自然之美,更为重要的是为抒发情感营造审美环境。

次句“弹琴复长啸”,这是紧承上句而来,写诗人独坐幽篁,抚弄琴弦,一曲终了,可内心情感未发,因而情不自禁,仰首长啸。这样的情致,真如魏晋名士阮籍的风味。据《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阮籍诗句曰:“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里,诗人运用典故,含蓄地描写出自己“弹琴复长啸”所蕴含的自由豪放的性格。从艺术上说,诗人不仅借助古人的抒情方式,描绘了自己“长啸”豪放、洒脱的神态,表现出悠闲自得,无拘无束的心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第三句 “深林人不知”,这一句就上句而言,在意义上不是承上而来,直接表现自己的情怀,而是一转,说明自己在幽深的竹林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独处的、能自由表达自己情感的环境。其实,“人不知”就暗示着诗人,脱离俗世的羁绊,融入大自然之中,进入一种与自然同体的境界。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不受外在的干扰,不但“弹琴”,还“复长啸”,在此,自己可以尽情发挥,任意表达,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最后一句“明月来相照”,这一句以景结情,在描写景物中,抒发了诗人在大自然中所表现出的无忧无虑的情怀。是啊,“深林人不知”而有明月知。一个“来”字,诗人把月亮拟人化,赋予明月以情感,好像只有明月懂得诗人,主动来与诗人为伴,静静地倾听诗人“弹琴复长啸”,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怀。同时,诗人通过月亮这一意象,不但描写了夜晚幽篁的环境,而且把天空中的明月联系起来。这无声无息的月光,悄悄来到诗人身边,这样,人与物融合,人与大自然为一体,诗中就营造出一种幽静的环境。诗歌中,诗人由地而天,由竹而月亮,天上地下,表现出了一幅开阔审美境界。此时的诗人置身其中,“弹琴复长啸”,从而表现出一种自由放任之情怀。

竹里馆古诗 王维赏析 篇2

严沧浪以禅喻诗, 余深契其说, 而五言尤为近之。如王、裴辋川绝句, 字字入禅。他如“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妙谛微言, 与世尊拈花, 迦叶微笑, 等无差别。通其解者, 可语上乘。[1]可见渔洋先生对王维推崇备至, 在其编选之《唐贤三昧集》中选王维“辋川诗”十五首, 《竹里馆》便是其中之一。王士祯“神韵说”之要旨可概括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 从审美角度看, “诗之美”乃是“传神”与“余韵”的结合;第二个层面, 从意境角度看, “诗之境”乃是“禅境”与“诗境”的融通;第三个层面, 从创作角度看, “诗之作”乃是“兴会”与“性情”的共鸣。笔者拟由此三个层面, 深入赏析《竹里馆》, 以期通过对作品的分析, 更为确切地理解王士祯“神韵说”之特色。兹录王维原诗如下: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一.诗之美:“传神”与“余韵”的结合

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3]揭示了王维诗富于诗情画意的特征。绘画是以线条、颜色为媒介, 具有诉诸视觉的具体形象, 可以使观画者直接感受到;诗歌则是以语言为媒介, 无法被读者直接感受到, 但是诗歌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使读者自行在脑中描绘一幅有色彩、形貌的图画, 而且因个人的品味、兴趣、想象力、文字敏感度等的不同, 有时甚至能赋予诗歌更丰富高远的意蕴。王维“诗中有画”, 就是因为他擅长使用平淡、清丽的语言, 塑造生动活泼的意象, 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象, 组成一幅生动的图画。

以《竹里馆》为例, 王维对竹林中纷扰变幻的景物, 略去次要的部分, 只抓住其主要特征, 如“幽篁”、“深林”、“明月”等景物, 用素描的手法勾画出来, 不假雕琢, 不加藻饰, 留给读者充裕的想象空白。但若单是白描, 则会流于平淡寡味, 所以王维又用“独坐”、“弹琴”、“长啸”等动态之行来与超远清寂的静态之景相配合, 从而表现出个人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唤起读者类似的经验, 使之进入作者营造的情境中并且感同身受。

通观全诗, 读者眼前仿佛可见一幅“幽篁图”:一片茂密修长的竹林中, 幽静空寂, 一人闲坐抚琴, 打破林中寂静的是那悠远的琴声和自得的长啸, 不论有无其他人经过或是朋友到访, 这些都不要紧, 因为皎洁月华映照身上, 以月为友便不孤单。短短二十个字, 塑造出极其鲜明的意象, 将外界景物与诗人内在情感融为一体, 自然入妙、意境浑融。

二.诗之境———“禅境”与“诗境”的融通

欣赏《竹里馆》, 若仅见其诗意的清幽、孤寂, 则只见表层;若见其入禅, 觉得“身世两忘, 万念皆寂”[4], 则仅得禅的消极面, 未臻禅悟之境。究竟禅宗对王维及其诗的影响在哪里?禅对诗趣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让诗富有了无穷意蕴, 二是让诗富于含蓄性, 三是让诗具有神秘性。

《竹里馆》运用动静相衬的手法写景抒情, 首句写静境, 次句写动境, 三、四句也是一静一动, 而愈见动中之静。与《鹿柴》不同的是, 本篇不着重写景, 而是侧重写人, 写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中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清幽空寂的月夜、竹林为背景, 把外物 (幽篁、深林、明月) 与人的活动 (独坐、弹琴、长啸) 结合起来, 突显出与空寂之境相伴的空寂之心, 但是诗人的心虽然空寂, 却不颓废感伤, 而是拥有超然物外、潇洒绝尘、悠然自得的情趣。在诗人与自然身心交融、化而为一的时候, 其心境也进入了心如朗月、性似幽篁的禅悟之境。诗中无一字提到空寂、虚静, 却在描述自然的神奇美妙时, 予人以幽远深邃、朦胧迷离的感受, 而这感受是似有似无、若即若离、隐约而无法确切捉摸的, 因此又使之沾染了神秘色彩。

总之, 王维诗中“空寂”之美, 是受禅宗“不立文字”的影响, 《竹里馆》的一静一喧, 既给人以直观的美感, 又传达出圆融一体的机趣, 创造出浑然一体、生动活泼、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

三.“兴会”与“性情”的共鸣

王维在《竹里馆》中安闲自得地弹琴、长啸, 浑然忘我, 不觉时间流逝, 这种“时间的超越”正是人与自然浑然交融的表现, 正是由于超越了时间, 诗人方能超乎悲喜, 从而获得心中的静定。

人对自然的态度或曰方式可分为介入和静观二种, 而人欲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 则务必摒除造作和干涉。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在没有人为干扰、自由无碍的环境中, 芙蓉花纷纷开放, 又纷纷凋落, 自在而又自得, 这正是王维在包罗万象的世界中静观自然、泰然处之的人生观之写照。

由于日常生活的繁琐、重复、单调、无聊, 使人类渴望找到一片心灵的休憩所, 而只有将被生活拘束、束缚的经验, 转化为不为所拘、别开生面的经验, 方能超然物外, 最后达到浑然与自然统一的原始生命之和谐。王维的“辋川诗”均有这类想法, 他甚至不加掩饰地表白“晚年唯好静, 万事不关心”的人生态度, 从而做到“超越时间”、“摒除造作”、“转化经验”, 而达到人天圆融的境界。

“人天圆融”有几个典型特征:首先, 是自足之乐。《竹里馆》中作者“独坐幽篁”, “弹琴长啸”, 不欲人知, 以月为友, 显现出其性情旷达、人格高洁。其次, 是逍遥之趣。《竹里馆》所追求的境界正是诗人与天地寂然感通、浑然同化的消遥之趣。再次, 是无言之美。禅宗主张“不立文字”, 与道家“得意忘言”异曲同工, 他们并非完全排斥文字, 而是以文字为工具, 借由文字表达的直觉达到自我感悟的目的。王维《竹里馆》没有独白、对话, 没有激愤之情, 也没有婉转藻饰, 有的只是作者与明月之间的心灵交流沟通, 这是人心与天机交融的写照, 也显现出“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的无言之美。最后, 是朴素之心。《竹里馆》从“独坐”、“弹琴”到“长啸”, 诚恳、实在、自然, 毫不矫情作态, 因此表现出物与人之间交融无间的和谐之美。

王维诗上承陶谢, 又融入其画家之思及禅宗之趣, 造就了其诗意境清远、形象鲜明、语言自然精炼的特征, 带领着唐代山水田园诗进入全盛时期。通过对其辋川诗的品读, 我们可以更为透彻地理解王士祯的“神韵说”。

参考文献

[1] (唐) 王维撰, (清) 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1:241.

[2] (清) 王士祯著, (清) 张宗柟纂集, 夏闳校点.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3] (宋) 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314.

竹里馆古诗 王维赏析 篇3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答案: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咏竹

(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捎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篁:竹子。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③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答案

竹里馆古诗 王维赏析 篇4

王维

教学目标:

1、走近王维,积累文学常识。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3、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4、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你们是怎样独处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经历,由此话题引入对此诗的解读:同学们,诗人王维是怎样独处的。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1、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崇信佛教。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2、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三、进入文本

1、析题

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竹里馆,辋wǎng川别墅的胜景之一,位于陕西蓝田南八里的峣yáo山之口,是王维隐居的终南山辋川山庄的一处地方。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竹里馆”。这首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

2、读。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古典诗歌的学习第一步是读。

听读、自由朗读、齐读

3、说。结合注释,描述画面内容(提示:时间?人物?环境?事?)

这是夜深人静之时,竹里馆里寂静幽深,明月皎洁,王维一个人一时睡不着觉,于是起来弹琴,抒发自己的情感。

4、品。你感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为什么?

学生自己揣摩,回答自己的感觉。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5、析。王维究竟是抒发宁静致远的淡泊心境呢,还是抒发个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对课文注释提出的质疑,让学生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让思辨的习惯常常在学习中养成。

6、诵。学生有了自己的阐释后一起诵读,或者用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把这首诗昂扬顿挫地朗读给大家听,以加深认识的目的。

四、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的气质。后两句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了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五、小结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六、作业

《竹里馆》阅读答案 篇5

答: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3、“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答:“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4、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答: 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5、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竹里馆诗歌欣赏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完成对本诗的创造性解读,古典诗词欣赏课《竹里馆》.。

2、布置下一课《丑小鸭》的阅读要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问题导入:你们是怎样独处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经历,由此话题引入对此诗的解读:同学们,诗人王维是怎样独处的。

1、读。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古典诗歌的学习第一步是读,按照古诗节奏教师范读一次,学生齐读。

2、品。你感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为什么?

学生自己揣摩,回答自己的感觉。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3、析。教师展开联想,拓展诗中的内容(程度高的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口头拓展,教师补充):这是夜深人静之时,竹里馆里寂静幽深,明月皎洁,王维一个人一时睡不着觉,于是起来弹琴,抒发自己的情感,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古典诗词欣赏课《竹里馆》.》。你们品一品,王维究竟是抒发宁静致远的淡泊心境呢,还是抒发个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对课文注释提出的质疑,让学生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让思辨的习惯常常在学习中养成。

4、悟。学生在讨论自己的看法时,常常会悟到一点什么,让他们多讲出来已形成思想交流的氛围。

5、诵。学生有了自己的阐释后一起诵读,或者用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把这首诗昂扬顿挫地朗读给大家听,以加深认识的目的。

二、 布置明天要学习的新课文《丑小鸭》,思考三个问题:

1、找出课文中若干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仁爱的农夫,可鄙的、可笑的、、、、、猫绅士、鸡太太等等)

2、你知道丑小鸭变成天鹅的原因是什么?

3、丑小鸭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三、 下课。

王维经典古诗书事赏析 篇7

书 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 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 欲上人衣来。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开头两句,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是到外面去散心吗?不,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这里“阁”,同“搁”,意谓停止。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三四两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看着,看着,诗人竟产生一种幻觉:那青苔好象要从地上蹦跳起来,象天真烂漫的孩子,亲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来。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青苔本是静景,它怎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呢?要知道,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诗人捕捉住触发灵感的诗意,通过移情作用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欲上人衣来”这一神来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上一篇:英语课堂管理技巧下一篇:沙滩之旅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