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年级课文知识点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一年级课文知识点(精选9篇)

语文一年级课文知识点 篇1

词:伸腰、潮湿、蚂蚁、雷声、轰隆隆

重点句子:

1、小白兔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天气很闷,小白兔直起身子,伸了伸腰。

2、燕子边飞边说:“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3、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

4、小白兔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他看见路边有一大群蚂蚁,就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了蚂蚁。一只大蚂蚁说:“是要下雨了,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5、轰隆隆,天空响起了一阵雷声。哗,哗,哗,大雨真的下起来了。

理解“阴沉沉的”“坡”“伸腰”的意思。

1、出示句子,读句子:

天阴沉沉的,小白兔直起身子,伸了伸腰。

2、观察课文插图,结合图片的天气和兔子的动作,说一说什么是“阴沉沉的”?“腰”在哪里?怎么做“伸腰”的动作?

(天上没有阳光,有很多乌云)(学生指出图片中腰的位置,并做动作“弯腰”和“伸腰”两个动作,理解“伸”的意思。)

3、出示山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山坡,理解山坡的意思,结合“上坡”“下坡”进行读词。

语文一年级课文知识点 篇2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教学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能力, 这些能力的获得与学生的语言智能关系最为密切, 但是语文学习并不仅仅和语言智能有关, 还牵涉到其它智能。如学生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真实或模拟的交际, 就要涉及交往—交流智能;用语言表达思想陈述理由, 就要涉及数理—逻辑智能。所以, 语文教学与其他智能同样联系紧密。在传统教学中, 教学过程过分程序化而忽略思维和情感教学、教学方法单调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 语文教学要开展丰富多彩和有吸引力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同时, 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以这些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学生的智能是多样的, 我们应该更全面地看待每一个学生, 包括其弱点和长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通过各项智能协作参与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迁移各项智能, 实现为语文教学所用,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 从而降低教学难度,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实践

小学的语文教学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最好活动, 也是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听、说、读、写训练, 感受和体验各种学习过程和经验。笔者尝试通过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智能, 在语文教学中开发、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下面以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比尾巴》为例, 分析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并将此教案具体运用到课堂实践当中,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环节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多元智能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与教学得到的实际效果, 从语言、内省、逻辑、空间等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利用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就是指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 即能运用听说读写进行交流、讨论、解释、评价、鉴赏、创造知识、建构意义以及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的能力。

(1) 听的能力。

在情境导入部分, 笔者采用了看动画、听录音的形式, 让学生倾听并思考。通过直观、动态的图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人公, 在听配乐朗读之余, 舒缓上课前的焦虑情绪, 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到课文内容中。同时, 向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 使他们听的训练变得有目的性。

(2) 说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记住课文中出现的小动物以及每个动物尾巴的特点, 设计了这样几个“说”的内容: (1) 请学生用“参加比尾巴比赛的小动物有, 有, 还有。”的句式说话,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这样的句式组织语言并表达出来。同时, 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有背景、有提示的前提下进行语言训练, 从而使学生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 小组合作:将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 互相说一说。设计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活动的环境, 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认真倾听, 并积极参加讨论, 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3) 语言训练, 说一说:动物们接着比了, 结果是, 这个设计使教师掌握了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后的语言运用情况, 重视交际互动后的反馈, 并做好引导。 (4) 课外拓展环节是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所理解和积累的语言能够自然运用而设计的, 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的词语和句式之后, 还要学会应用,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3) 读的能力。

《比尾巴》这篇课文是一首非常有趣的儿歌, 用问答的形式告诉学生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在教学中, 笔者采用了按要求个别朗读、换不同问答形式朗读、男女生互读、同桌合作朗读、分小组配合读、跟着老师边拍手打节奏边朗读等形式,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感受儿歌带来的独特魅力, 并充分利用儿歌便于朗读的优势, 使学生达到熟读成诵, 强化记忆, 提高语感的目的, 同时, 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4) 写的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智能, 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中的“写”, 笔者对“写”的内容进行了设计:有书空、描红等。由于课堂上只有35分钟的时间, 写字时间不能占用太多, 因此, 在要求会写的四个字中选取了“比”和“巴”。

2. 在交流反馈中提高内省智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内省智能, 要引导学生养成反思习惯, 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能力。在教授《比尾巴》一课时, 笔者设计了语言训练环节, 并提出了若干问题。接着, 先让全体学生进行准备, 再请若干学生回答, 要求回答不够好的学生认真倾听其他说得好的同学的示范, 使他们有时间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整, 然后让他们再说一次。对说话内容的自我修改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是一项自觉性的活动, 决定于学生的认识。因此, 教师应在必要时给予评估、示范, 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在教学中, 通过反思, 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会取得明显的进步, 同时, 还有效地开启了他们的内省智能。

3. 在语言训练中锻炼逻辑—数理智能。

朗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 对学生进行朗读理解训练, 让其寻找、筛选、加工语言信息, 培养学生对事物间如类比、对比、因果、逻辑等关系的敏感。在教授《比尾巴》一课时, 笔者请全班男女生对读课文的前两个小节 (问三句, 再答三句) , 然后, 媒体出示一问一答的形式, 请学生用一问一答的句式, 朗读课文的前两个小节。这些朗读具有挑战性, 学生通过寻找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 可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使思维和表达相互促进,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

4.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促进视觉—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指对结构、空间、色彩和形状的感悟能力。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最直接的手段是利用真实空间, 借助教室或物体的位置进行直观教学。如给“长”字找好朋友, 如果学生说不出“长方形”这个词, 就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提示, 可指着学生的课桌问:这是什么形状的?又如, 学习“伞”这个生字时, 指着“伞”字, 问学生:它像什么啊?并拿雨伞的实物举例说明哪部分是伞面、哪部分是伞架和伞柄, 教学生通过字形记住生字。此外, 还设计了突出动物尾巴特点的图片, 请学生观察黑板上小动物的贴图, 回答三个问句所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观察中注意事物的空间范围和事物本身的特点。在板书的设计上, 形象具体地将课文中所讲述的动物比尾巴的内容和特点层次分明、清晰地呈现出来, 使学生看后对儿歌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鸟”这个生字时, 采用一字开花的形式, 通过这个发散图形, 找到“鸦、鹅、鸽、鹊”等几个同部首的字,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 帮助其记住拓展的生字, 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这些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如真实空间、实物、图片、板书、图解等形式的展示来强化教学内容, 有助于激活学生的视觉, 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5. 在合作学习中塑造人际—交往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是指与人交往合作, 准确辨别、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 并据此做出适当反映的能力。在教学中, 对小组的组成做预先的指导, 再让学生充分交流。这样的合作学习营造了轻松自如的学习气氛, 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感, 使学生愿意沟通, 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此外, 设计请学生评价其他同学的朗读情况这一环节, 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 学生就可以在互相评价中使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这样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环境和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 充分发挥了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的优势, 学生也在评价中使自己的交往智能得到提高。

6. 指导学生观察自然, 培养自然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就是要创造环境使学生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世界, 到生活实践中去学习, 摸索自然界的规律。在教授《比尾巴》一课时, 由于受交通、安全等具体情况的限制, 不可能把教学场所设置在动物园。因此, 在总结全文时, 提倡让学生家长带他们到动物园里进行观察, 贴近自然环境, 从而尽可能地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 并提出具体要求:根据观察, 收集自然观察的资料, 制作动物剪报。由此,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 使之探索自然的无穷奥秘, 培养起热爱大自然和喜爱小动物的感情。

7. 创设情境, 开发学生的音乐—节奏智能。

语文是以语言和文字为物质媒介, 再现生活并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它和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有着内在的联系。而小学生听觉敏锐, 善于模仿, 具有音乐潜能。因此, 把音乐和语文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音乐智能的主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采用了看动画、听录音的形式, 利用音乐创设特殊的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 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 去感受课文内容, 并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另外, 跟着老师边拍手打节奏边朗读课文这一环节的设计, 把音乐中的节奏感融入课文的朗读与背诵中, 为学生的记忆与积累提供支架, 使学生体验到朗读的快乐。因此, 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且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

8. 设置各种活动, 培养身体—运动智能。

在教学过程中, 反义词游戏这一环节的设计, 即是利用表演来提高学生的肢体运动智能。在活动中, 让全体学生起立, 并让所有学生跟着笔者动起来:教师说长, 学生说短;教师说胖, 学生说瘦;教师说高, 学生说矮……在说反义词的同时, 要求全体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示这些词的意思, 他们用身体动作的表演是全方位投入的, 能够同时训练肢体语、口语和书面语, 促进语言与肢体的配合, 实现动作与表情的协调。活动中, 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被活跃的气氛所感染, 并十分积极地投入其中, 由此, 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记住教学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使学生在短短的35分钟之内, 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同时, 学生在学习中, 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相当大的提高。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 笔者发现, 为了学生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应落实到语文教学上, 并注意:在设计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教案时, 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为主, 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此外, 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 交流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使发展不平衡的学生能够取长补短, 从而培养其对学习的信心, 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个性张扬。

总之,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明显, 且学生乐于接受。在教学中, 教师应继续探索多元智能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系, 使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发挥更大的优势,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多元智能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美) 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2] (美) 加德纳.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M].霍力岩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3] (美) 拉泽尔.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吕良环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4]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新视野[J].比较教育研究, 2001, (12) .

一年级课文朗读指导方法浅谈 篇3

关键词:范读 问题 方法 朗读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241

古人说的“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无不体现出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重要地位,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朗读中,学生接受有了意义的文字信息才能从中有所收获,丰富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短,识字量少,朗读课文很困难。面对一篇新课文,他们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到生字的拼读上,难以读成通顺的话;即使是一遍遍地练习后,能做到把句子、课文读流利的学生也不多。多数学生习惯一词一词地“唱读”,难以完整理解词句的意义,造成了读书与理解脱离的现状。一年级是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语文教师教会学生正确地朗读,才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拥有语文学习的有力工具。为此,我寻找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并在语文课堂内外实践,一段时间下来,居然颇有收获。

一、示范,在模仿中学习朗读

面对一篇新课文,学生借助拼音朗读后,多数人能做到读音正确,但语气、语调、断句无法顾及,做不到流利,读而不知所云,不清楚课文讲什么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而各种形式的示范朗读,符合学生平日言语交流的表达习惯,学生在反复模仿中能够习得朗读的技巧,增强语感,提高理解能力。

(一)教师教读,面对面地直观示范

学习一篇新课文,先让学生使用“拼音拐杖”独自朗读是必要的。一来在反复用拼音识读生字词的练习中,学生拼读能力会逐渐增强,提高拼读速度;二来在学生独立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思路,在指导时更有针对性以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可是受学习能力的制约,在读书时学生会出现诸如字音、断句等方面的错误,若是自读遍数太多,这些错误在一遍遍重复中被强化,再改起来不容易。因此学生读两三遍后,教师就作示范朗读,要求学生边听边用手指着课本上对应的内容,同时用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跟着学读。在学生自读时那些显得零散的字词,被教师的朗读串成了便于理解的句子,枯燥的文字有了颜色、味道、形状等可观可感的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有意义存在,他们再独立读书时就容易多了。教师边范读,边留意学生的学读情况,对于读不流利的句子多次教读,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在刚刚萌芽状态就能被解决掉。

低年级的学生性格活泼,多样的学习方式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所学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很多故事性的文章适合分角色朗读,进行表演,所以除了单一的朗读,教师辅以适当的表情、动作,让学生看教师带有表演性质的朗读,他们会非常感兴趣,更乐于学着教师这样去读。当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后,教师就可以先示范,再让学生看着教师,学着“表演读”,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这一朗读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多数学生就能熟练而自然地使用这一方法读书了。这样不仅丰富了朗读的表现形式,声音、表情、肢体的参与,使学生积累文本语言速度更快,记得更牢。

(二)音频视频,最便利的模仿朗读

教师范读也存在着不足,如一些字词的发音受方言的影响不够准确,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教学中突发事件分占了时间影响到范读的时机等问题客观存在。这些问题可以用课文朗读的录音、视频等电子手段来解决。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使这些电子资源的运用很是方便,晨读时、教学时、甚至课间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根据实际情境,或是认真跟着学读,或是边游戏边听边下意识地跟读,对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而且这一做法还能把教师解放出来,关注学生的模仿朗读状态或做一些必要的其他教学事务。

很多教师手头朗读资源充足,既有录音,也有视频,使用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适当选择。课文录音在学生独立朗读后播放,让学生就当下所读课文中的生字正音,学习正确地断句。学生从初读文字到将其转化为信息需要一个理解内化的过程,而课文视频朗读则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通过画面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想象,应该放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文章已有一定程度的感知之后。学过的课文定期给学生反复播放,在一遍遍重复听与读中,学生能够轻松地实现背诵课文的学习目标。

(三)同伴展示,近距离的追赶目标

学生存在着客观差异,朗读水平良莠不齐。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之后,选择朗读出色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书,或是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再请其他同学说说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从中总结出朗读方法。这些榜样是学生们自己身边的伙伴,比起教师和录音朗读追赶起来距离更近,因此把他们作为追赶对象会成为不少学生的努力目标。教师此时多加鼓励,对学生点滴进步予以肯定,帮助他们树立“朗读我能行”的信心,进而喜欢上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识字量的增加、理解能力的提高和朗读方法的习得,将使一批朗读小能手迅速成长起来,而且数量会渐渐增加。每个学习小组里都有了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朗读训练时,有了他们的示范和带动,身边的小伙伴儿们有意无意地就开始模仿,教师多表扬每个进步的学生以促进他们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一个利于学生学习朗读的环境就慢慢形成了。

二、指导,在引领下掌握方法

学生读课文,一怕遇到生字词出现多的句子,学生难以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也就难能读流畅;二怕长句子,学生读起来停顿处理不好,影响理解;三是不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不知如何处理停顿与换气。教学时教师依托课文的词句从这几方面入手,搭建朗读的平台,进行方法指导,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点拨指导,帮助学生习得读书的方法。

(一)识读词组

对低年级来说,第一课时教学任务是识读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在学习字词环节,我们常做的是让学生识读带生字的词语。但是,很多教师也发现这一个问题:学生认会了词语,再读课文,就会习惯性地把句子拆成一个一个的词语读出来,该连贯的地方不连贯,不该断句的地方断句,影响朗读水平的提高,制约着学生对句子理解能力的发展。

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三年级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处理这一环节很值得学习。在指导学生识读生字时,这位教师出示的是带有生字的词组。学生自由练习和指名学生朗读词组时,教师反复强调“要像说话一样自然”,必要时给学生示范,领着学生读出应有的语调语速。词组把几个意思紧密地词连在了一起,读出来的自然紧凑,符合我们日常表达习惯,学生读起来通顺,理解课文内容也变得容易了,然后把这些词组带进句子里朗读。因为有了之前的学习,学生读起来较之前明显进步。

我们一年级朗读时,借鉴这一做法,不仅在识读生字词环节,在朗读长句子时,也可以以词组为单位指导学生断句,把长句子变成几个短一些的词组,长期练习,学生就能读好句子了。

(二)留心标点

在“百度百科”里这样定义“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句子前后或中间的停顿,在口头语言中表现出来的是时间间隔,在书面语言中就是用标点符号来表示。课文是书面语言,面对不同的标点,要让学生知道读出来时如何停顿。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在练习时,主要指导学生读到这些标点符号时如何停顿。为练习方便,把课文中不易朗读的段落出示出来,朗读时让学生关注标点符号。通过教学发现,学生无论什么标点,停顿时间都差不多。教师为此要求:见到句号、问号、感叹号说明一句话说完了,要换一口气,再接着读下面句子,并作示范,读到这些标点时用夸张的动作吸进一口气后再读。数次重复后,学生多数能够做到,这时再提出新的要求:换气要偷偷地,让别人看不出来,再作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怎样偷偷换气。课堂上,学生自由练习时、指名朗读时,教师反复规范,学生就会慢慢形成注意标点符号、正确断句的习惯。当然标点符号的停顿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情境中再指导学生具体对待,那应该是建立在他们已有一定的语感基础之上了。

三、评价,在改进中提高能力

教师和同学积极的评价对学生朗读兴趣和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内外当学生的朗读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及时给予肯定,会成为他们下次朗读的动力,使之在面对一篇新的文章时有着十足的劲头。因此,课堂上学生的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班级齐声朗读要有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让每次评价不光能激励朗读者的朗读热情及时改进其中的不足,评价者也因为评价他人,需要思考某一具体内容该如何去朗读,朗读者和评价者在评价的过程中都会有所收益。

(一)共性评价,表扬与建议兼顾

有些共性诸如正确、流利、响亮方面的评价标准比较简单。在提出朗读要求后,学生准备朗读之前,教师让听的学生当“小评委”,认真倾听,朗读的同学有没有做到这三方面;朗读结束后,再让大家听教师是如何评价的:

“XX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响亮。”

“XX读得正确、流利,但是声音不够响亮,我听起来有些吃力。‘将上堂,声必扬,在课堂上一个人发言时,声音响亮些大家才能听得清楚,这是一种礼貌的表现。”

“XX读书很正确,很响亮,我非常喜欢,如果在……这句话中,这样断句,就流利多了。”

小学生说话喜欢直接,发现别人朗读中的问题,评价时就会不客气地指出来,这样必定会打击朗读者的积极性。教师在示范时,要先说出优点再提出建议,朗读的学生更容易接受,下次再有朗读机会他们依然会快乐地争取。一节课里,这样的评价教师经常示范,让学生紧跟着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学习评价,教师大力表扬评价到位、评价内容兼顾表扬与建议的学生。几节课下来,多数学生就能把握正确、流利、响亮的尺度,评价起来也会慢慢得心应手。

(二)个性评价,理解与表达同步。

当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上述评价后,教师就可以指导他们如何更具体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朗读了。在带着学生精读课文环节,教师仍以示范引路。我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中《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结合学生的朗读这样评价:“听你读书,我看到了一个亲切慈爱的兔妈妈,你真是个读书的高手!”“你的朗读,让我觉得小黑兔很骄傲。”接下来指名朗读后,也让学生们按照“听了XX的朗读,我看到了……的小黑兔(或小白兔)”“从你的朗读中,我还看不出小黑兔……,我觉得可以这样来朗读”的句式来评价。在后来学习的《骑牛比赛》《大松树和小松树》《奶奶的白发》等课文时,我多次提醒学生使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来说说同学的朗读情况。为评价他人朗读,学生必然要认真揣摩对应的课文内容,理解文字,想象画面,体会其中蕴涵的感情,朗读与评价也就成了学生们深入体会语言文字的过程。

(三)评价范读,在揣摩当中提高

范读的目的和作用就是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无论是录音、视频还是教师、学生的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这么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从范读中,哪些词句朗读得好,好在哪里。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彼此碰撞,发现范读妙处的同时还能进一步理解课文,继而学习其中的朗读技巧模仿读一读,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技巧。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得到增强,朗读能力得到提高,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他们的朗读中得以彰显,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了。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活泼的教学方式,教师评价他们学习行为时飞扬的表情、夸张的动作能非常有效地调动他们的朗读积极性。常常给学生竖起大拇指,夸他们是“棒棒糖”“朗读能手”,定期评选“朗读大王”,都会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朗读热情。当每次读书成了学生期盼的事,他们在朗读上的进步和收获还会小吗?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知识点 篇4

寇kòu(草寇、日寇、敌寇)

冀jì(希冀、冀求、冀北)

副fù(副手、副食、副班长)

榴liú(石榴、榴莲、手榴弹)

弹dàn(炮弹、炸弹、原子弹)

抡lūn(抡选、抡拳、抡一圈)

贯guàn(贯彻、万贯、全神贯注)

棋qí(象棋、棋子、下棋)

悬xuán(悬案、悬念、悬殊)

沸fèi(沸水、沸点、沸腾)

涧jiàn(深涧、山涧、溪涧)

雹báo(冰雹、雹子、雹灾)

屹yì(屹立、屹然不动)

悦yuè(喜悦、愉悦、悦耳)

屈qū(委屈、屈服、冤屈)

二、多音字

绷 bēng(绷着脸) běng(绷带)

弹 dàn(子弹) tán(弹琴)

着 zhe(看着) zhuó(沉着) zháo(着凉)

三、近义词

进犯──侵犯 崎岖──蜿蜒 屹立──耸立

眺望──遥望 豪迈──豪放 沉着──冷静

奉命──遵照 相继──连续 依托──依靠

惊天动地──震天撼地

气壮山河──气吞山河

四、反义词

集中──分散 沉着──慌张 崎岖──平坦

英勇──懦弱 豪迈──狭隘

昂首挺胸──垂头丧气

惊天动地──风平浪静

六年级下册语文精讲课文知识点 篇5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连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吗?把你的感悟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答:(1)《学弈》告诉我们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两小儿辩日》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匆匆》

1.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2.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答: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答: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答: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答:作者把自己八千多个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4.作者是怎么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答:(1)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表现出了日子来去的匆匆。

(2)仿写: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随着笑声漂流;跑步的时候,日子也在脚步声中逝去;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划去……。

《桃花心木》

1.朗读课文,说说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1)奇怪的做法: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

(2)这样做的原因:模仿老天下雨,让树木适应环境,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打哪些“不确定”?)

答:①“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②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不可预料的情况,如考试下降,家人下岗了,生病了,朋友之间闹矛盾等等……

(2)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答: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北京的春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1)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2)详细描述除夕、初

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其他略写。

(3)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2.重点句理解。

(1)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答: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答: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3)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答: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4)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答:“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十六年前的回忆》

1.文章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2.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3.重点句的理解。

(1)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答: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2)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答: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3)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答: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为人民服务》

1.《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2.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3.重点句理解:

(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答:上面这段话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正确的批评,第四句是讲我们对人民有好处的办法,我们都照办。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

(2)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答: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3)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答: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卖火柴的小女孩》

1.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2.重点句理解:

(1)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课文知识点 篇6

【字音】

卑劣(liè) 无耻(chǐ) 诬蔑(miè)

捶击(chuí) 卑鄙(bǐ) 蛮横(hèng)

赋予(yǔ) 儒家(rú) 埋没(mò)

丁肇中(zhào) 贴切(tiē) 贴切(tiē)

纳闷(mèn) 阳奉阴违(wéi) 趋势(qū)

堕落(duò) 剥削(xuē) 强词夺理(qiǎng)

浩劫(jié) 指摘(zhāi) 干预(yù)

萦绕(yíng) 襁褓(qiǎng) 绚丽(xuàn)

拙劣(zhuō) 招摇撞骗(zhuàng)

【字形】

huǐ(毁)灭 dú(毒)手 tú(屠)杀

悲fèn(愤) 恐bù(怖) liào(瞭)望

shòu(授)予 荣yù(誉) 枯zào(燥)

丰shuò(硕) 阻ài(碍) 出类拔cuì(萃)

gāo(膏)药 jiā(枷)锁 束fù(缚)

不修边fú(幅) diàn(奠)定 目dǔ(睹)

zhì(挚)爱 dān(担)惊受怕

【释义】

1.卑劣:卑鄙恶劣。

2.无耻:不知耻辱;不要脸。

3.诬蔑:诋毁和破坏名誉。

4.卑鄙:低微而鄙陋。

5.蛮横:强横而不讲理。

6.赋予: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

7.探察:探询并察看。

8.埋没:使显露不出来,不能发挥作用。

9.检讨:找出缺点错误,做自我批评。

10.清谈:清雅的谈论。

11.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12.激变:急剧的变化。

13.贴切:妥帖,确切。

14.扶植:栽种;扶持培植。比喻以某种手段培养人才或某种势力的壮大。

15.趋势:事物或局势发展的动向。

16.前沿:指前部的边沿,一般指防御阵地最前面的边沿,也泛指斗争的第一线。

17.干预:过问(别人的事)。

18.堕落:(思想、行为)往坏里变。

19.狡辩:狡猾地强辩。

20.逸事: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21.浩劫:大灾难。

22.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23.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24.萦绕:萦回。

25.绚丽:灿烂美丽。

26.拙劣:笨拙而低劣。

27.肤浅:(学识)浅;(理解)不深。

28.乌托邦:意即“没有的地方”,后来泛指不能实现的愿望、计划等。

29.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30.挑拨离间:引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和。

31.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32.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33.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4.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35.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36.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37.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38.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

39.招摇撞骗: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进行诈骗。

40.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

41.强词夺理:本来没有理,硬说成有理。

42.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 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43.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

44.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45.暴风骤雨:来势急速而猛烈的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

46.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

47.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48.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默写】

1.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2.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3.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

5.目前的形势,依然严峻。狂风骤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常识】

1.《最后一次讲演》的作者是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红烛》《死水》。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演讲,随即在昆明街头被暗杀。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在文中“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大学__》《中庸》《论语》《孟子》。

3.王选(1937—2006),江苏无锡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当代毕昇”。由他领导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普及推广中文计算机排版做出了重大贡献。

4.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由于对恢复和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素材】

与“选择”有关的名言

1.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

——李嘉诚

2.在没有绝对的把握的大量问题上,中道选择是可取的,是经得住考验的。

——王蒙

3.人的聪明和自己的明智及道路的选择,往往在失败以后。

——贾曦光

4.人的生命是一个灿烂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世上的一个过客,要做怎样的过客,那是每个人的选择。

——秦文君

5.最大的悲哀是生活中缺少选择的机会,人到老年所以迟暮,也在于他们已经无力选择了。

——周国平

6.越是主动的选择,对选择者来说就越不容易,因为他要为这选择的后果负全部的责任。

——王晓明

7.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殊不知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毕淑敏

8.对人类事务的任何研究都必然带有选择性。

——汤因比

9.如果你能成功地选择劳动,并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里面去,那么幸福本身就会找到你。

——乌申斯基

10.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别林斯基

11.如果没有人向我们提供失败的教训,我们将一事无成。我们思考的轨道是在正确和错误之间二者择一,而且错误的选择和正确的选择的频率相等。

——刘易斯·托马斯

★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语文

★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知识点

★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 一年级数学下册课文知识点

★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下册地理湘教版知识点

★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八课知识点

★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语文一年级课文知识点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常式,变式

在教学当中,无论是什么教学方法都是中性的,简单地说,就是一些将用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称作好方法;反之,用得坏的方法就是坏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选取适合自己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看看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或者是否符合教学的本质内容,再看看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等实际状况进行有效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两大方法,常式和变式,根据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常式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教学方法的常式讲的就是,教学过程中,以固定的教学结构顺序进行教学,在这种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按照“课堂导入—正字、正音—层次划分、文章分析—作业”等教学结构进行指导教学,因此,这种教学过程比较枯燥乏味,无法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在常式法中,最常见的基本教学方法是问答法、讨论法、叙述法等。虽然,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呆板,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相对比较成熟稳健,而且具备完善的教学理论基础,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1. 问答法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教师运用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进行教学,从而调动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进一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提升自我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在问答法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进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想法动了起来。经过不断地教学实践,得出了更多与问答法相关的具有规律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在问答法的进一步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信息,这对今后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产生共鸣,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关系。但是这种方法还是有些许不足之处,比如说教学中提出的问题适不适合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是多还是少等。

2. 讨论法

讨论法是运用于解决文章内的重难点的方法。它实质上讲的就是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重点突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新思想,展现出平等教学的理念。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活跃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讨论,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比如,在进行语文课文教学时,可以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首先在讨论前进行选题,并给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资料收集等。之后在讨论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别人的想法进行判断,教师此时要积极引导,进一步深化内容。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相应的评价,并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变式

所谓的变式讲的就是将多种常式进行整合,并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改变。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每一篇文章的教学,都有一定的教学流程;但在结构中,要适当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或者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转变,进而将常式教学变为变式教学。

比如,练习法中的变式,有单一练习法、综合练习法、对比练习法、比赛练习法等,在现今的教学过程中还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例如,多媒体教学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看、听、说进行全方面感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视觉、听觉等都动起来,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三峡之秋》的时候,进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看到三峡的美丽,同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处。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把握住文章的核心内容,进而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最有效的教学,从而大大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在教学中不应单单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还可以进行讨论教学、实验教学、欣赏教学等,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总之,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文教学时,要明白变式是基于常式开展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将常式与变式结合运用,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平平.找准切入点,教出略读味: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与改进方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6(12).

[2]娄屹兰,柳琏.追寻常识性课文教学的“语文味”:《火车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评析[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6(3).

四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北师大版 篇8

虎:老虎 猛虎 虎牙 虎口 虎将 爬山虎

操:操劳 操持 操守 操场 重操旧业

占:占有 占领 占用 攻占 占优势

嫩:娇嫩 柔嫩 嫩芽 嫩绿 细皮嫩肉

顺:顺利 顺风 顺序 顺心一帆风顺

均:平均 均匀 人均 均衡 势均力敌

叠:重叠 叠加 堆叠 折叠 重峦叠嶂

隙:间隙 缝隙 空隙 嫌隙 无隙可乘

茎:根茎 茎部 茎叶 块茎 枯茎朽骨

柄:叶柄 把柄 笑柄 斧柄话柄

萎:枯萎 萎谢 衰萎 萎缩 萎靡不振

瞧:瞧见 瞧病 瞧不起

固:牢固 坚固 固体 固然 固执己见

反义词:

注意——忽略 新鲜——陈腐

舒服——难受 弯曲——笔直

仔细——马虎 牢固——松散

近义词:

舒服——舒适 均匀——匀称

空隙——间隙 拂过——掠过

好看——漂亮 仔细——认真

痕迹——印迹 逐渐——渐渐

相当——非常 牢固——坚固

形近字:

操(操场)噪(噪音)

占(占领)站(站立)

舒(舒服)抒(抒发)

茎(根茎)经(经过)

一年级下语文课文 篇9

爸爸刚下班回来,拿起画,看了又看,把画贴在了墙上。兰兰不明白,问:“我只是画了自己的小手啊!我有那么多画,您为什么只贴这一张呢?”

爸爸说:“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

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

姥姥从厨房出来,一眼就看见了画上红润润的小手,说:“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

上一篇:让我们走出自己的精彩作文下一篇:三区科技人才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