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创新的有机化学论文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于教学创新的有机化学论文(通用13篇)

基于教学创新的有机化学论文 篇1

有机化学课程教授的对象一般是大学一年级或是二年级的学生,在讲解化学反应机理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不适应,机理本身就比较枯燥、抽象,很多学生受中学时学习思维的影响认为记住A加B生成C就可以了,学习反应机理有什么用,这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遇到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就这一问题,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笔者发现以实例引入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乙烯与含有溴成分的的氯化钠溶液的反应物时,根据以往的知识很多同学都会回答:1,2—二溴乙烷,但实际上还有1—氯—2—溴乙烷,这就让学生产生了疑问,也被这个悬念所吸引,这时老师及时补充的新知识学生更有兴趣、更主动的去接受。还有一些内容既可以联系实际又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事务讲解[1],比如讲到醛的内容,可以从比较熟悉的甲醛开始引入概念;在讲解羧酸时,可以蚁酸、醋酸等为例;而讲解烷烃的氧化反应时,可以天然气作为重要燃料的例子;等等,这样学生兴趣浓厚,会主动的接受新的知识,老师讲起来比比较轻松,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有机化学课程涉及很多定义、定理、化合物结构式等,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单纯依靠课本讲解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枯燥乏味;而那些立体结构、反应历程等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2]。如果利用传统的板书授课,不但不能很好的展现这些立体结构和反应的变化过程,也浪费很多时间。这时适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将图、文、动画和视频等有机的融合成一体,它生动、形象、直观的效果更能清晰展示教学内容[3],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还能实现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主思考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师方面,更能节省书写板书的时间,可以多为带领学生做练习以巩固所学;还能补充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但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是“辅助”而不应该是“主导”,因为实验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用多媒体可以生动的模拟出化学反应过程、现象等,但是与实际现象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4]。而且在课堂上很多同学反应多媒体授课过程中单位时间内信息量大,难以平衡记笔记和认真听讲的关系,所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注意速度。另外很多合成需要几个步骤才能完成,如果教师利用板书把实验产生的现象、产物逐一指出,带领学生一起得到最后的结果,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而且印象更加深刻[5]。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是有机化学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人才培养中的一项比较重要的指标。通过实验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熟练的技能还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基本知识和操作、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提取、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按项目层次可划分为:基础型实验和综合设计型实验(按中药专业培养方案界定)。基础型实验以验证为主(如普通蒸馏、熔点测定;醇酚醚、醛酮醌的性质验证),其步骤、现象、结果等在教材都能找到,这样很多学生就不加以重视,机械的按照书中提示步骤进行,实验结果也没能仔细观察。这样既达不到训练的规范要求,没能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更达不到综合设计型实验要求的综合实验能力。所以应该把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在绪论课中介绍[6],一些典型的官能团性质实验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练习不再加入到实验课程中;而一些重要的基础操作,如普通蒸馏、结晶实验、熔点测定等需要单独进行实验指导,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能将一些基本操作整合到其他的综合型实验中,例如将分馏实验整合到制备乙酰苯胺的实验中。综合设计型实验不但包含基础实验知识和基本操作,更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实验技能,可以考虑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这一类型的实验[7]。而在教学中应积极利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用以培养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往的教学先会由教师集中讲解然后整个实验内容都是在教师的主持下完成,在新教学模式中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认真阅读相关实验说明然后自主思考实验的过程、结果、可能遇到的问题或是还有哪些合成途径[8]。这样就可以把教师在课前的集中讲解变成学生的自主讨论这时教师再适当的补充和点评,能帮助学生对实验内容理解更深刻,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基于教学创新的有机化学论文 篇2

1.1 在学习上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之后, 能够将教育所具备的交互性以及智能性突出表现, 通过实践, 对于所学知识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 将软件作为载体, 能够使学习更加简单, 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 学生能够将化学知识更加系统地掌握, 更加充分地理解知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使传统模式中单纯依靠教师板书的现象得以改变。另外, 学生还可以通过该模式对自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

1.2 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通过课件将知识点直观展示出来, 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 并且也有丰富了学习途径。此外, 利用该种方式, 对于提升学习交互性以及趣味性是十分有利的, 能够使学生积极性得以提高。利用课件不但能够将有关的化学理论知识展示出来, 还能够将理论知识的相关图片呈现出来, 使学生对整个化学反应过程都能够了解, 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点的记忆。

1.3 更突出地表现出化学的实践性特点

在教学课堂上,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化学变化的具体过程在学生面前完整展现出来, 另外, 还能够将相关化学物品操作的正确方法展示出来, 如如何取出或者放置固体化学药品, 应在什么样的空间内放置, 在对化学药品进行搅拌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等。通过利用信息技术, 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了解, 为实验操作的进行提供相关的依据。

2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2.1 在理论知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网络中所包含的化学理论知识是十分丰富的, 通过化学知识结构网的构建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搜索到与化学理论相关的很多知识, 并进行自主学习。例如, 要想对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进行了解, 学生只要进入到网络中进行搜索, 便能够得到所需要的答案。在化学教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 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疑惑。在传统教育模式中, 学生大部分都不敢进行提问, 即使自己存在不懂的问题, 也无法去解决, 但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学生能够自己在网络上寻找所需要的答案, 从而将遇到的难题轻松解决。

2.2 在化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 由于多方面的局限, 只有很少一部分实验教师可以展示给学生, 并且只能够对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进行演示, 造成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很差, 在思维方面也有很大局限性。而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展示很多实践操作过程。例如, 在讲解分离与提纯时, 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首先向学生讲述化学沉淀法, 通过沉淀剂使提纯得以实现, 在沉淀剂将其作用发挥出来之后, 能够使离子以难溶化合物状态呈现出来, 并且通过该状态析出。以上这些过程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展示, 教师还可以适当提出相关问题, 让学生进行思考。当学生对于相关方法了解之后, 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己动手进行操作。由此可见, 应用信息技术能让学生对相关操作方法了解, 加深印象, 有利于防止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

2.3 在实验装置的设计中应用信息技术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在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其不但能够有利于实践指导,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还能够为学生创建出公共学习平台, 将设计实验装置的有关知识提供出来, 使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知识, 根据自己的思路来设计实验装置,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加强, 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例如, 学习酸碱中和时, 需要设计有关实验来验证酸碱中和实验的现象以及变化情况, 学生可根据从网络中所找到的酸碱中和实验的相关知识以及设计图形, 然后与自己的想法相结合来设计出酸碱中和实验。

现代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 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 需要进行进一步创新, 而信息技术在教学课堂上的利用, 无疑就是一种创新, 对教学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本文的阐述说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 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基于教学创新的有机化学论文 篇3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对于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挑战。为了不断地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出专业的化学人才,有必要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化学知识造福社会。因此,加强和完善化学实践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1 传统的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化学教材的时代性日益突出 旧的化学教材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思想也随之显出劣势。新的化学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也更具时代性和人文性。新的化学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好地与初中、大学的学习接轨。但是,新的化学教材多变而又复杂,内容丰富但不精炼,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是茫然。

学生的创新力和自主性不足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下,45分钟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默默地记录笔记,背诵知识点,并不是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创新。这对于注重实践性的高中化学来说无疑是一棒重击,也阻碍了学生创新力和自主性的提高。

2 信息技术化教学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以多媒体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时代。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作为时代的前沿,必须适应并推进信息技术化教学的改革。

信息技术的大发展 教育和信息技术是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并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时代竞争力,要想真正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全方位化学人才,就必须加快教学信息化的进程。高中化学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时代的进步和教育对象的需要,将新的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进行整合,探索出一种“教与学”的教学模式。

教学体制和理念的变革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于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探索从只重视分数的“应试教育”体制到重视人的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体制。新型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更加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现实的化学教学体系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媒体,做到优势互补。

化学学科的实践性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和变化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微观和宏观的结合性也比其他学科要强。在化学的教学中,一直探索如何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和感性活动的相互转化。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引入顺应了化学这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中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3 信息技术引进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在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的整体实践中,为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带来冲击性的力量,更加适用于多样性的社会发展和个性化的学生意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信息技术的引进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可以渗透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与科学、社会的有机结合;同时有利于加强人文教育,增强化学教学的文学底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其结合实际,通过实验事实总结真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把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更自由、更富有激情。

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信息技术的引进彻底地把教师从固有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新的教学方式是确立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上,教师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意识教导学生。由于新的教材内容复杂多变,而又缺失精练,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顺教师的教学过程。

有利于促进化学领域的长效进步 信息技术的引进实际上是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教学工具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由被动强化为主动,教师由讲授弱化为教授。教师通过网络媒体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学生通过极强的感官刺激构建出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和理论结构。教学不仅仅需要学生的协作沟通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域化学教育者的理解沟通,从而促进化学领域的长效进步。

4 信息技术引进化学课堂尚需解决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结合,虽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但是在初始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之处。

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有些教师一味地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用计算机完完全全代替板书,只是一味播放之前制作好的幻灯片等,一味地追求感官刺激而忽略了与学生的现实交流。资源的多样化和大量化掩盖了分析思考的过程,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也容易被忽略了。因此,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的结合存在本末倒置的危险。

网络资源良莠不齐 信息技术的应用大部分是依仗着网络资源,但是网络资源质量却良莠不齐。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结合还处于初始阶段,作为提供学习资源的途径,优秀的教学资源大部分不能共享,过分偏重素材性资源、物质性资源,忽视了教学性和人文性。

5 如何有效地在化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对与化学课堂的改革和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把信息技术引进化学课堂也受到了观念的阻碍和技术的冲击。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化学课堂的技术信息化,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硬件设施的完善 我国地域范围广,并不是所有的高中硬件设施都十分完善。要想切实实现化学课堂的信息化,就要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对化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数字化时代的化学教师必须有更高素质,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教学的手法、学生的把握都必须更进一层。化学教师不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灌输和传授,而是设计教学信息资源和督促学生。教师也从前台走进了幕后,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需要拥有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如何制作出符合学生思路的优秀教学课件,是信息技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引进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信息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由被动接受到自主选择。学生不能过分地依赖电脑,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6 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网站,学生在浏览过程中明确课件的使用和学习任务,为章节的顺利开展做好基础工作。

创设情境模式 教师通过互联网模拟出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营造探索讨论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交流评价,扩展学习 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探索结果,并不断修正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同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以此巩固知识,创新思维。在课后也可随时随地学习,思考课后作业,以此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总之,化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去发现和解决,在教学体制的改革中需要不断地探索,把理念变为实际。科学技术与化学课堂的整合并不是一时之力可以完成的,况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必然能有效长久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郑勇,陶三发,谭子刚.情境·探究·建构:课堂教学的最优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基于教学创新的有机化学论文 篇4

摘要:有机化学是高校化工、生物、制药、医学、材料类专业大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有机化学涵盖范围广、教学内容丰富, 理论性、应用型很强。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必须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以及有机化学学科的进步来进行教学体系的创新改革, 从基础实验教学、综合实验教学以及课外实践活动方式等多种途径来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有机化学; 实验教学; 教学体系创新;

化学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 篇5

摘要:创新是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一个民族要强盛不衰,必须要增强全民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族整体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要从学生抓起。中学生是思想最活跃、参与意识最强、最富想象力的群体。因此,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期。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从改变教学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树立楷模,培养创新精神;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几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一个民族要强盛不衰,必须要增强全民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族整体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要从学生抓起。中学生是思想最活跃、参与意识最强、最富想象力的群体。因此,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期。下面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谈一下创新教育的几点探索。

一、推陈出新,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核心在于“新”。创新意识就是创造的愿望与激情。没有愿望,没有激情,即使有创新的机会,也会失之交臂,所以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课堂教学变僵化为开放,唤醒创新意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精辟的教育理念长久以来被教师们津津乐道,离不开“授”的课堂教学始终以教师为主,从接受“鱼”到接受“猎枪”,学生总是被动接收者,无需创新,也不用创新。只有改变僵化的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充满情趣又富于竞赛规则的“渔猎场”,使深长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CO2的性质用途的内容时,学生对CO2已经从小学自然课、初中生物课上有了不少了解,然而知识的重难点和内涵却又在无精打采中难以落到实处,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出于以上原因的考虑,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研究问题:CO2是无用的废物吗?你对CO2了解多少?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教材,查阅相关书籍资料,结合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搜集素材。下节课介绍CO2大比武,“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表现最佳者有奖。学生为了能够一展风采,劲头十足地去准备,认真钻研课本,积极准备实物,设计实验,翻阅课外书籍等,忙得不亦乐乎。上课时有的拿出汽水介绍CO2溶于水生成碳酸,解释“汽水”碳酸饮料的由来;有的魔术表演“清水变牛奶”,把CO2的检验演绎得趣味盎然;有的操作灭火器当堂进行火灾扑救,并大模大样地进行二氧化碳灭火安全宣传;教室窗台上摆上了学生从家里带来的鲜花,并挂牌揭示绿色植物净化空气的奥秘是:CO2经光合作用变成O2;美术墙角张贴了粉刷墙壁生炭火盆的漫画,并文字讲解墙壁“出汗”的原理;行动的故事伴着形象的灯火实验使师生共同经历了“食人谷”的历险。同学们相互交流,争先恐后,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独具匠心,乐此不疲,创新的意识一下子被唤醒。

2、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创新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生动简练地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师生共同去创设问题情境。例如,设计课前提问环节,由学生通过预习教材,仔细思考,对本节课内容大胆提出难点问题,帮助师生明确探究解决的目标,比一比,看一看,谁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率先圆满解决难点问题。变教师引入为学生引入,高涨学生的学习情绪;再有,在研究知识、完成实验、解算习题等过程中,有意识给学生安排质疑空间,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有机会提出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反叛问题;不惟上,不惟书的怀疑问题;标新立异的假想问题,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研究金属活动顺序时,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湿法炼铜是用铁制取铜,速度肯定比钠制取铜慢,为什么不用钠制取铜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先组织学生就所了解的知识和生产实际展开讨论:

1、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是否符合反应规律?

2、钠能否作为制取铜的原料?学生讨论的结果认为虽然符合反应原理,但钠太活泼,冶炼成本高,不宜作原料。这时又有学生提问:“课堂上演示一次中,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真的快于铁吗?”教师采取延缓评判的原则,组织学生动手实验,结果学生发现烧杯中出现奇异的现象,并未出现红色的铜,而是生成了蓝色的硫酸铜。针对现象,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将钠放入水中,奇异现象之后用无色酚酞试液检验,酚酞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学生思维活跃,忙于写化学方程式,争着解释以上几个同学提出的问题:钠太活泼,和水反应生成酸,不能和盐溶液发生简单置换。并有感而发:“多问为什么,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创新意识大大增强。

二、寻找“偶像”,培养持久的创新精神 创新的关键在于“创”,而“创”是一种精神。只有敢于想、敢于闯、敢于干,有创新的勇气和精神,才能开辟新领域,创出新天地。如果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不肯吃苦,不肯钻研,没有持之以恒的意志,是不可能实现创新的。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适时组织以“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为题目的故事会或演讲比赛,使学生了解、熟悉科学家的伟大发明创造和他们献身科学的动人事迹以及他们为人类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鼓舞学生学习化学的勇气,坚定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他们献身科学、献身人类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挖掘深埋于内心的创新动力。在学生中树立敢于攻克难关、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楷模,通过学生自我介绍成功的喜悦和探索的乐趣,号召同学们向着理想的彼岸奋力拼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加上教师善于发现勤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积累他们的点滴进步和成绩,表扬鼓励,就配制成了一剂治疗自卑、增强自信、勇敢创新的良药。

三、多方引导,培养全面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必备素质,而一个人的创造力是深深依赖于其本身的思维品质的,离开了探究、灵活、独创的思维,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森。而思维品质的培养是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多角度全方位地捕捉时机,创设条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加强培养和训练。

1、变革实验形式,训练思维的探究性 思维的探究性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本身的综合性、严密性、复杂性都为训练思维的探究性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实验教学中,要摒弃一切包办、表演、机械的教学方式,变演示实验为动手实验,变验证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结合教材改进实验、补充实验等等。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对实验现象、结论提出质疑,对实验方案进行“挑剔”,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给予新的思考、分析,找出其缺陷和不足,进行修正和改进,设计各种合理可行的方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例如: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在探究原理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对象,结合实际分析反应特点,再对照课本实验装置大胆质疑,评判优缺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大胆设想、改进。学生结合物理知识经讨论辨论,设计各种方案,最后在教师的引领下,落脚到启普发生器的简易装置,实现了思维一路探究,最终成功飞跃的目的。

2、巧妙设置习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保证。化学课堂教学中各种习题教学所占比重很大,教师利用各种题止对学生思维进行科学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复习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学生经过练习,已经掌握计算思路和多种解题方法之后,适时安排这样一道习题:某金属样品15g和365g10%的稀盐酸恰好反应(杂质不反应),生成的氯化物中含氯元素74.74%,求金属样品中该金属的纯度。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首先想到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可审清题意后又发现无法写出化学方程式,因而思维受阻。这时教师启发学生从化学反应实质去想办法,训练其求异思维,学生积极动脑,热烈讨论,最终突破思维定势,创造性地采用元素守恒法,牢牢抓住守恒的氯元素,经溶液计算、化学式计算,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不仅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也极大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除此之外,训练思维灵活性的途径还有很多,如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发散性,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的双向性等。只要在教学中通过不同角度,活跃学生思维,就可以不断拓宽视野,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放自如。

3、复习课回归学生,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创新能力的高级表现。由于复习课知识内容相对新授课内容较为完整和概括,学生思维水平较新授课要高得多,因而复习课由学生自主完成,对训练思维的独创性是绝好的形式。在教师激励扶持下,学生的复习课就可以设计得精彩纷呈独具匠心。如将水、氢知识设计成大海承托轮船的漂亮画面;将溶液知识建立成严密系统的网络框架;将空气氧气知识编写成生动活泼的演讲稿等。有了恰到好处的机会和恰到好处的形式,学生的思维必会大放创造的火花。

基于教学创新的有机化学论文 篇6

王建俊张旭辉

山西省平遥中学031100

[摘要]:本文阐述了通过化学“创新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途径、手段、意识、道德品质和目标。创新实验教学一般由实验观察、分析、操作等几个阶段,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另外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了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重要原则,不妥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也是完善人才科学素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素质的重要载体;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成为我们教师思考并要研究实验的重要课题。“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并能拓宽已知的,发现未知的化学知识。深入地培养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现象能力,对化学实验产生优缺点的分析思维能力,在不断地改进创新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一、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产生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强化学生设置新奇而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维系、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营新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使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并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新实验教学一般由实验观察、分析、操作和创新等几个阶段。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有独特功能和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功效。

1.“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要思路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的设计、研制和实施过程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创新实验是一种将有关信息按内在联系、抽象归纳、逻辑地概括成规律,并按此规律进行操作;推理和想象的思维,它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思维。创新实验的研制实施是化学教学的灵魂。“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要操作步骤

在山西省平遥中学“民主和谐创新教学”名师工作室的领导下,以化学教研组全体老师为载体,以学生研究性课题小组为主体,开拓创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并重,出成果,出人才,力争使平遥中学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在山西和全国有一定的影响。

(1)实验观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通过观察这种活动方式,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为创新思维提供条件。当学生对观察到的事是不能用已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解释时,就会产生疑问,产生为获取信息和提出问题的思维活动,这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基础。

(2)实验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实验分析中,我们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地培养。学生在分析思考时,总爱用一种习惯的、固定的思路来考虑问题,同时也会受到抑制实验结果的限制或影响,这必然会无形中束缚学生的思维,压抑和阻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所以在分析时,鼓励学生敢于向传统思维模式挑战,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能大胆想象、假设,另辟蹊径拓展思维视角、变换思路,确立一个新的思维活动状态。训练学生能灵活的变换对问题的分析角度。能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不固执于一种成见之中。

(3)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手段

实验操作表面看来似乎属于技术操作项目,实际上参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实验操作中,仪器的选用、安装,试剂的取用以及实验中条件的控制等,都离不开思维对操作的支配作用。通过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在实验中产生新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甚至能在已有的、以被验证为正确的理论中寻求新的突破。

3.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迸发了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的欲望,师生们共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设想,老师则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改进和创新实验的方法作为研究性课题进行研究实施。师生通过讨论思考后,统一了认识,提出“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的具体目的:(1)以化学实验为依据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点;(2)研究系列的化学创新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4)创新实验要简便,易操作,实验现象要明显,实验成功率要达100%,而且无污染;(5)创新实验要有科学性和真实性,培养学生的真实和科学的精神;(6)创新实验要有发散性和开拓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开拓创新精神。

高中“创新实验”教学方法课堂来自于课本教材,紧扣教学大纲,为教师的创新教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研究的整个过程,并在研究实施中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化学科学的信息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地收集资料,主动地去思索研究,通过研究实施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操作实验的实践能力。

二、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进行实验创新设计呢?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具体案例。

1、药品功能的优化思考

例:《化学反应原理》P18中使用U形管进行氯化,铜溶液的电解实验,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从而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此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而且试剂也可以多次使用。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以下缺点;(1)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2)铜附着在碳棒底部,观察必须把碳棒拿出来;(3)氯气污染较难处理;(4)因为都是溶质在变,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往往忘了水的电离。在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基础上,为了让现象更明显,使学生对电解原理的认识更加完整,我们利用学生已有的电解水的认识,把试剂改成了饱和Na2SO4溶液,并在其中加入了紫色石蕊试剂。在电解过程中,检验氢气和氧气都比较容易,而且能看到电解液中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教学效果很好,也解决了以上描述的缺点。

2、简化装置,一器同时多用

例在铜和浓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硫,并检验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中,我们可采用一根长玻璃棒和几张试纸来代替一系列的检验装置,只需一个发生装置和一个尾气处理装置就可解决问题。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发展,提高,实验仪器的日益先进,为我们进行实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设计精巧的仪器,可以一器多用,使用所需试剂少量的试纸和点滴板等,都可很好地贯彻实验的简约性原则。

3、选择实验仪器的多样化

近几年来,无论是化学杂志上或老师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针筒的广泛应用。有的用注射器来代替分液漏斗,有的来代替胶头滴管,量筒,小号集气瓶等。这显示着化学实验随着新课程改革一起,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事,更是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例用针筒做气体实验,用铝质易拉罐做有关铝的性质实验,用铅笔蕊做导电实验,用矿泉水瓶收集气体,用洗涤剂做气体的点燃实验等。这些取之于学生生活用品的仪器,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可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中也处处有丰富的化学资源,对于我们眼睛,只是缺少发现。

三、进行实验创新设计是促进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进行实验创新设计时,必须遵循以下重要原则。

1、要简约,更要科学和安全

在以上的改进案例中,我们发现不少是从简约性的角度出发改的,但千万不能忽视实验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2、要成功,更要实事求是

在课堂上特别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准备的实验失败了,我们经常会惊惶失措,甚至变得手忙脚乱,要不支唔搪塞,要不就道声歉后重回到纸上谈实验,没有给予“昭雪”的机会。其实有的时候,实验失败也是很正常的,例喷泉实验,银镜反应等,条件要求越高的反应,失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这也为我们的实验创新了机提供了会和题材,引导得当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绝佳的契机。例在做乙醛或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浊液反应的实验时,一不小心,就会看不见砖红色沉淀,而直接变成了黑色沉淀,老师都知道这是氢氧化铜分解所致。很多老师就这样解释一下,也不会再继续实验下去,而有的老师则进行了很有价值的再探索。

3、要设计更要实践

总之通过多年对高中学生开展化学“创新实验”的开发与研究,我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具体实施的方案,实验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无论在化学竞赛还是在高考中成绩显著,不仅为高等院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化学专业人才,还为地方化工企业培养了大量具有良好化学素质的工作者。总之,科学而有计划地开展创新化学实验,是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需要,是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造思维能力的世纪栋梁的根本举措。

[参考文献]:

基于教学创新的有机化学论文 篇7

1现有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

对工科类院校而言,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又训练其科学方法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化学实验解决相关问题, 是实施全面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应试教育的 “验证性”实验教学占据了化学实验教学的主导[1],甚至有些教学内容已经和现实生产脱节,究其原因,是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彻底更新。现在国内很多大学都在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提出了 “研究性教学”的理念[2]。很多高校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在逐年增多,实验教学平台也在不断地更新,但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实践型人才,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2.1优化课程体系

以我校为例,石油类高校以石油天然气为特色和优势,化学化工是其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油气开采需要大量具有油气工业背景知识的化学、化工、环境等学科专业的专门技术人才。同时,天然气开发因其特殊性,在开发生产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都需要石油地质、石油工程和化学化工的有机结合才能解决[3]。

近些年来,实验教学改革一直在不断地推进,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4],但是这些课程内的实验,在限定学时内完成,又受到课程管理的限制,很难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优质实验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可以考虑把创新模式的化学实验教学构建成学生的 “第二课堂”。在 “第一课堂”中以课内实验为主,为学生打好基础,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实验技能。然后在 “第二课堂”中充分发挥课外实践课程的优势,把多个学科和领域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2实验项目的设计

实验项目的设计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关键。教师作为实验项目的主导者,应该在项目的提出和准备阶段进行充分的论证,要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教师自身研究背景,遴选出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且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性实验的实验课题。以应用化学专业为例,在对油田化学方向的学生进行培养时,要求注重化学化工理论知识在石油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体系理工密切结合的工学特色和国家能源战略需求[5]。那么,在设计这个专业的化学实验教学项目时,就应该更多的注重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我们提出了 “咪唑啉类缓蚀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一种共聚物阻垢剂的制备及阻垢性能评价”、“某含水燃料油品的提纯及油品基本性能评价”、“某油气田污水水质分析”等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题目。这些题目和教师本身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结合,因此能够保证学生项目实施的顺利完成。但是这些题目又不同于传统的 “命题作文”,学生的投入程度不同,收获会有很大的区别。

2.3教学过程的管理

科学地管理教学过程是教学效果的保障。对于这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应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管理。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一般以兴趣小组( 3 ~ 5人) 的形式参与实验项目, 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还不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为了真正的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探索有效的教学过程如图1。

在整个过程中不设置时间的限制,只需要保证1个学期内完成即可,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修课计划来安排时间。

2.4教学效果的评价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健全的评价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科学的评价过程和结果,会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起到非常大的激励作用。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应该更注重对于过程的评价。在图1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都需要与学生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一方面学生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寻求教师的帮助,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沟通和交流,能够及时有效地掌握每个学生的投入程度和贡献大小,从而更公正的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当然,对结果的评价也很重要,当学生完成实验并取得实验成果时,教师要对这个实验项目做总体的点评和评价。这样做的目的,即使学生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实验结果,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如果学生完成得好,教师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内容更深入地进行剖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结语

这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实施,借助 《化学实践与创新》、 《创新综合实验》 等课程平台,教师们积极参与到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中,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并且,在几个学期的实践中,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成长,经过这种创新模式训练的学生,在毕业论文中表现优异,能够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中的实验任务。

工科教育成就巨大,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已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今后将更加注重专业学科和课程结构的综合化、重视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基于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将为学生提供一个提高专业技能、 培养综合能力的平台,为国家培养新时代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已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要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提出了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科类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将教师的研究性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实验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从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导、被动的接收知识到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这种新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工科院校,改革

参考文献

[1]周立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8(1):113-115.

[2]王金发,何炎明,戚康标,等.“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创立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6):97-100.

[3]隋欣,汪颖军,所艳华,等.石油类高校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82-83.

[4]罗米娜,邱海燕,黄英.无机化学理论及实验教学方法实践和探讨[A].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3.

基于教学创新的有机化学论文 篇8

一、创新必须坚持合理的价值取向

实验创新,应该完善实验本身,比如更易操作、现象更明显等。实验创新,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实验创新,应该帮助教师提升再创造能力。此时明确实验创新目的,才能准确把握实验创新的方向,创造价值。

1.创新意识的培养

人们依靠创新意识进行创造活动,它是再创造的内在动力,是实现创造的必要条件。根据资料表明,学生时代培养和开发创新意识效果俱佳。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有详细的实施步骤,也是物质制取和性质实验中接近最佳的方案。教师对书本提供的实验进行创新设计,也是让学生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明白“最佳”也可以更加优化的。在创新设计的潜移默化下,学生创新意识必然得到提高。

2.科学精神的形成

求真、求实、求新、求变的基本素养才是科学精神。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内在原因,得出实验结论本来就是“求真、求实”。

例如,在浓硫酸催化条件下,制备乙烯不仅需要控制温度为170℃,且验证乙烯的化学性质还需要进一步的净化。因为在制备过程中,会生成SO2这样的杂质气体。如果直接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根据褪色现象说明乙烯的化学性质就有违于科学精神。因此在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

3.绿色化学的体现

很多化学实验都会产生对环境有污染的有害物质,此时除去有害物质或者变害为宝就能充分体现“绿色化学”,实现人类自身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实从教材的改版我们也看到了“绿色化学”的价值取向,例如,教材删除了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的实验,因为“硫化氢”含剧毒,即使整个实验室制备过程处于通风状态减少了对课堂上师生身体的直接危害,但是硫化氢在实验过程中排入大气会造成大气污染,教材中也删除了对人体危害性较大的“苯的硝化反应”实验。人教版改版的这一举措给我们的实验创新指明了方向,我们实现创新必须坚持安全、绿色、环保的价值取向。

例如,在进行铜和稀硝酸的反应时,如果根据书本上的装置会让大量NOx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环境。很多教师会在反应装置后添加一个装有NaOH溶液的试剂瓶吸收尾气。也有些教师采用注射器作为容器,将铜丝置于注射器中,将注射器针头插入橡皮塞,吸进稀硝酸后完成实验。整套装置密封性极好,提别是产生的NO是无色气体气体,能够长时间存在,便于观察。这种创新实验才是具有价值的绿色实验。

二、选择科学手段体现创新的价值取向

为了满足需要,手段是创造价值需要的条件。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创新过程中,自然包括了如何正确选择科学的手段实现价值。

1.让实验操作变得更简单、明晰

实验装置变得更为简单,操作更简捷,实验时间更短,现象更明显等等这样的创新是有价值的,也是我们实验创新的目标所在。无论是课堂演示或者学生分组实验,都要考虑课堂的完整性,实验改进都要比书本步骤更适合课堂教学,不能一味的追求“新”而缺乏“质”。

例如在展示苯的燃烧实验时,苯是有毒物质,取样太多污染环境且燃烧时产生浓浓的黑烟。此时教师可以取几滴苯的样品,滴于粉笔上,实验过程简洁明了,现象易观察。

再如,验证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有氧化镁生成,还伴有较多的氮化镁。氮化镁与氧化镁相比,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其与水反应会产生氨气。该实验的测试就是利用将燃烧产物与水反应,最后验证是否有氨气的生成,进而证明氮化镁的存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小细节,否则现象非常不明显。首先点燃镁条时用的坩埚底较深,这样减缓空气的流动,增加镁条与N2的反应,减少氧气的反应。其次,尽管如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化镁还是相当少的,燃烧反应可以将两块表面皿相扣。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沾在上面的表面皿上,把燃烧产生的固体放于下面的表面皿,作为反应室,加上水,迅速扣上。这样很容易观察到试纸变蓝。

2.让实验装置、操作变得更巧妙,创新彰显趣味性

创新未必需要推导重来,也许创新就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却让实验现象更为清晰,让学生更容易记住实验现象中蕴含的本质特征。

例如在进行过氧化钠与水的实验时,很多老师会采用“滴水生火”的创新实验。在一团脱脂棉中包裹少量过氧化钠固体,放置于石棉网上,再滴入2滴~3滴水,可以看到棉花最终燃烧起来。这个创新是极小的改变,却让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反应的特征。

再如,教材上在制取乙炔通常采用的是用电石与饱和食盐水反应。由于反应较为剧烈,为防止反应产生的泡沫冲入导管发生堵塞,常常在导管口处塞上棉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的改进:先在一支大试管中加入约1/5的食盐水,然后在试管口塞上脱脂棉,在脱脂棉的上方放一块电石。实验开始时,稍微倾斜试管,充分让水分浸润脱脂棉。再试管竖直,反应中不会产生泡沫,气量也较为平稳,这是因为在脱脂棉中的水与电石均匀地发生反应。

3.让实验消耗更节省

化学实验往往是消耗型的,如果我们能够尽可能在不影响实验现象观察和结论得到的基础做到节约的话,那也充分体现了创新的价值。

例如,在实验需要的试剂比较贵、量比较大时,如果能够减少用量或找到价格相对低廉的替代品;化学仪器有很多是易碎的玻璃器材,如果能够减少器材的破损率等等,都是节约有助于实验消耗的创新之举,如教材中用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来制取氨气的实验,试管的破损率比较大,笔者在实验中尝试着用硫酸铵与氢氧化钙,即用氯化铵与氢氧化钙进行实验,结果发现,试管破损率大大降低。

(收稿日期:2014-09-24)

基于教学创新的有机化学论文 篇9

论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高职院校的`化学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并未突出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强调的基于“项目或过程”的技能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路应是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验教学体系,以专业需求为导向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以项目式教学为主探索化学实验教学方法,以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作 者:李生其 作者单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71关键词:化学教学 实验教学 教学模式 改革创新

中学化学创新教学的实施探讨 篇10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创新;必要性;措施

一、国内中学化学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1.缺乏对创新教育的正确理解和定位

创新教育出现已有几十年历史,很多知名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对之展开探究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就当前国内教育情况而言,国内仍然不具备全面展开创新教育条件,亟需从各方面去不断努力。广大一线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群体对创新教育缺乏了解,甚至一些教师和学生从来没有思维概念,造成该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国家和教育机构重视不足、教师观念转变等,缺乏对创新教育透彻理解和定位,致使许多教师从内心抵触,不愿意接受新的食物。甚至由于教师认识偏差,将创新能力理解为伟大新事物的创造,使得教师认为创新教育开展不会带来太大积极作用。

2.中学化学教学开展中,不注重营造课堂气氛

教学氛围打造是有效教学进行的前提,和谐、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更可以提升化学课程教育的效率。在放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内,学生身心放松,大脑处于极度舒张的状态,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且知识储存时间更长。然而现实化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一味以教学目标和任务为课程进行标准,不注重对课堂气氛营造,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敢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教师在学生心目是严肃、高高在上,即使出现疑惑学生也不会主动咨询老师,寻求正确结果。长而久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将会降低,甚至丧失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3.化学教学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化学教育的改革和国家的重视程度增强,学校实验室建设日益完善和先进话,学生的学习基础理应更为优越;然而国家和教育部门的重视,下面中学化学教学并未强化对资源的利用,实验课开展以考试为标准进行,很少开展探索性和研究性的试验,学生在实验中只能按照固定步骤开展。中学化学教育侧重于理论学习,忽略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培养,长而久之,将会影响学生应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中学化学教育必须加强探索性和实践性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校资源利用率。

二、实施中学化学创新教学的必要性

1.实施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是迎接化学教育面临挑战必然选择

当前社会逐渐转型为知识经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高等人才,高等人才的标准:既要有丰富的学识,又要具备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国家只有培养拥有大批高等人才,方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为了迎接先进的知识经济对我们的考验,我国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战略的建设,强化对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灵魂,初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制的关键组成,也要肩负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应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提升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为我国高端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施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必然选择

创造是一个大范畴意义,即创造性并非集中在显著的个体中,而是分散藏匿在大多数人身上。创造力并非等价于伟大食物的发明创造,而是促进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关键组成。当前许多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创新和创造力的认识,致使创新教育在化学教学推广中受到阻碍。因此,为了增强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我国中学化学教育必须面对现实,积极平衡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三、中学化学创新教学的实施措施

1.强化学生能力培养观念,转变学生学习地位

传统的中学化学教育学生是化学知识被动接受体,只能按照老师的方法和思维进行学习,这种强迫式教学虽然使得学生在升学中获得优异成绩,但却扼杀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新课程中学化学教育要转变观念,学生成为学习活动开展的主体,而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适时帮助,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强化对学生能力培养,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明白知识仅仅是能力培养载体,并非教育工作的全部;同时离开化学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将成为空话、大话。

2.创新型高素质化学教师是创新化学教育开展的核心

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完成,教师的地位发生转变,成为化学教学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但是其自身所起作用并未随之削减,反而显得更关键。教师素质高低将会对中学化学创新教育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加强对教师素质要求和创新思维要求是中国化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中学化学教师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中学化学教师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能对创新教育正确理解和合理定位;其次,中学化学教师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并能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索和创新研究,合理利用化学实验工具;最后,中学化学教师要具备高尚职业观,愿意不求回报的将自我奉献给化学教育,这是中学对中学化学教师要求的最高标准。

3.优化化学教学结构,加强实验开展

不断探索化学教学结构优化,对传统教学结构不合理及时进行改善,好的方面予以传承,并逐渐丰富化学教学内容,如实验探索、讨论总结、情景创建等;化学是一门抽象、复杂的基础学科,单纯依靠板书传授远远不够,必须借助外界工具,增强学生学习参与,共同开展探索、研究,提升教学效率。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给予学生适当的空间,有利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并可以激发学生浓烈的求知欲,促使自身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孔凡元.中学化学创新教学的实施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2]梁成洲.浅谈如何上好中学化学实验课[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

作者简介:

基于教学创新的有机化学论文 篇11

箭头是化学语言描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常用在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中以表达某种含义。俗话说: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然而, 箭头种类如此之多, 容易让学生眼花缭乱, 造成误用。

化学课程中的箭头主要包括反应箭头和电子箭头[1,2]。前者常用来描述一个反应的状态或过程, 后者常用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电子的运动情况。下面分别归纳总结:

一、反应箭头

反应箭头主要包括14种, 如图1示。

化学反应箭头 (a) , 即普通箭头, 是我们最熟悉、使用最广泛的箭头类型。它由反应物指向产物或副产物。反应条件、试剂及催化剂常在箭头的上或下列出。

平衡箭头 (b) 、 (c) 、 (d) 和 (e) , 用来描述一个可逆反应。起先用两个相反方向的全箭头 (b) 来表示, 后来发展成用两个相反方向的半边箭头, 并被广泛采用。其中 (b) 用于表示产物与原料之间存在动态转化, 但彼此浓度相当; (d) 用于表示平衡有利于反应物的箭头, 其特点是指向产物的箭头短些, 说明平衡中原料占优势; (e) 用于表示平衡有利于产物的箭头, 特点是指向产物的箭头长些, 说明反应有利于产物的生成。

重排箭头 (f) 用来描述一个重排反应, 其显著特征是箭头的头与尾之间有一个小结。但是在实际使用时, 如果不需突出是重排反应, 用普通化学反应箭头 (a) 代替。

逆合成箭头 (g) 是一类特殊用途的箭头, 由两根平行直线和一个尖头组成, 是合成有机化学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工具之一, 表示“由……反应而来”。有关逆合成分析的理论和实例见文献[3,4]。

顺时针/逆时针箭头 (h) / (i) 用来表示化合物的R/S立体构象, 明确光学活性分子的绝对构型。其中顺时针表示R, 逆时针表示S。箭头的起点开始于最优先的基团, 按基团优先顺序, 依次降序旋转, 再绕回最优先基团。

向下箭头 (j) 表示反应中有沉淀物生成。箭头只出现在产物一端, 紧贴沉淀物右侧。

向上箭头 (k) 表示反应中有气体放出。箭头同样只出现在产物一头, 紧贴气体右侧。

回流箭头 (l) 用上下的两个全箭头表示, 意味着回流包含蒸气上升再被冷凝的过程。一般置于反应箭头上或下, 紧贴反应溶剂右侧。

波浪箭头 (m) 由波浪线和箭头组成, 表示能量的转移或释放, 例如γ-射线释放过程。

向下波浪箭头 (n) 常用在光化学中表示非放射性衰变, 说明分子从高能态向低能态变迁过程中能量的消失。S2高能态, S1低能态。

二、电子箭头

电子箭头主要包括5种, 如图2所示。

弯箭头 (o) 是最重要且应用最广泛的电子箭头之一。常用来书写反应机理, 表明电子运动情况。弯箭头起始于电子对, 终止于该电子对的接受处。采用弯箭头书写反应机理的过程称为“推电子 (electron pushing) ”, 该方法称为推电子法。

鱼钩箭头 (p) 即半边弯箭头, 表示化学键的均裂或单个电子的运动情况。被广泛用于自由基化学中代表均裂过程和自由基反应, 通常成对出现。

共振箭头 (q) 是指一个笔直的双头箭头, 分别指向同一分子的两个具有电子空间分布不同但原子空间排布一样的等价结构。要指出的是, 平衡箭头是一对相向的半边箭头, 分别指向两个不同但可以区分的化合物;而共振箭头是拥有两个尖头的箭, 分别指向同一分子的两个不可以分辨的结构 (电子空间排布有别) 。

诱导效应箭头 (r) 特用于表示诱导效应或分子中键的极化。其特征是箭头的方向尖头插于键中, 并指向电负性高的元素。

二极矩箭头 (s) 通常表示分子中二极矩的方向, 其特征是在箭头的尾部有“+”符号, 箭头指向净二极矩的方向。通常二极矩矢量指向分子中电负性高的原子, “+”位于缺电子或电负性低的原子。

实践经验表明, 在教学过程善用归纳总结并辅以实例说明, 容易达到区分比较且被学生接受掌握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用归纳总结法, 有利于将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知识, 通过某种“线索”关联在一起, 有助理解记忆。而且, 在归纳总结、比较的过程中, 容易发掘科学问题, 孕育出优秀发明, 产生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S Abirami Lakshminarayanan.Arrows in Chemistry[J].Reso-nance, 2010, (1) :51-63.

[2]Santiago Alvarez.Chemistry:A Panoply of arrows[J].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3) :590-600.

[3]斯图尔特·沃伦著, 丁新腾, 林子森译.有机合成设计 (第一版)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1.

基于教学创新的有机化学论文 篇12

创新、发展是人类恒久不变的主题,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主动、全面地发展。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一支粉笔一节课、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课改后的新课程已经显示出它明显的不足,信息的获取仅仅局限于书上已满足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而且现在多媒体应用于教学,所以我们首先在教学模式上必须打破常规的教学,要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备课创新,启发提问创新,课堂教学教法、教学手段创新,学法指导创新,从一点一滴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老师有创新的意识,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导入要新,努力营造创新的氛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观察对象,还可以作为我们新课的引入。新课的引入,影响着这节课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没有求知欲,老师的教学就很被动,伏打没有好奇心,原电池的发现就要推后。例如:NH3 的新课教学序幕我们就可以直接用NH3的喷泉实验。 学生在一刹那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色差”现象留下很深的印象,求知欲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思维也激发了,学生通过观察“喷”的现象, 强烈地想象到瓶内压强减少程度之大,从而得出NH3极易溶于水的结论;通过“无色变红色”的现象观察,也顺利成章地认识到NH3溶于水后溶液成碱性。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探究的全过程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改变学生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思考的内容,被动地进入学习。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讨论,主动得出答案,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例1、学习“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时,学生看完课件后,就产生了好奇:人遇到雷雨要躲,而庄稼为什么却喜欢雷雨?这样学生在好奇中处于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主动讨论去寻求答案。

例2、学生是很有兴趣做实验的,但如果不正确的引导,那么实验的价值就不会得到体现,所谓的活动与探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学习NO2与水的反应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完成实验,观察现象

2、如何验证所得无色气体及无色溶液即验证NO2与水反应的产物

3、运用已有知识解释所得酸为什么是HNO3而非HNO2

4、改进实验使NO2尽可能多的转化为硝酸,并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5、如果4中NO2改为NO呢?同样要求

在这样几个递进的问题中,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不仅自己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还从最后两个问题中联系到了工业生产硝酸,思维也有了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很好地引导学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要肯定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与赞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地淋漓尽致。

四、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当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重点难点时,当学生的知识容易产生误解时,课堂讨论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讨论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便于集思广益。例如喷泉实验后学生很容易形成这样的误解――只有易溶于水的气体才可以设计成喷泉。氨气的喷泉实验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实验,而且还蕴涵着丰富的化学、物理学原理。所以每到这个新课时,我都会安排一节课作为一次研究性课题《喷泉实验的条件与设计》的探讨。这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透过氨气喷泉实验的现象进行群体讨论发现喷泉实验的实质,在讨论中我主要安排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1、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联想到与我们生活中、自然界中产生喷泉

的原理是一致的,形成压强差。

2、氨气的喷泉实验利用了氨气的什么性质形成压强差的?学生已经知道是利用了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所以趁势引导,在实验中把氨气换成哪些气体也可以同样形成喷泉。在这一步学生已经可以归纳出不同溶解性的气体,感觉到溶解度不同的气体对喷泉实验的影响,意识到吸收液的作用。

3、在2的基础上,设计不同溶解性气体,利用不同吸收液形成喷泉的实验设计,同时也完整归纳出形成压强差的条件。

4、设计有色喷泉,如黄色的、黑色的、兰色的。在这4个步骤中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挑起,学生初步掌握了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激发。

5、最后以几个以往高考中能使学生思维得到发挥的有关习题来巩固喷泉实验的原理,在训练中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拓宽了,他们敢大胆联想、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对立与统一,一个是求异,一个是求同,两者往往相互联系,在问题的解决中也往往的同时运用这两个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讨论和研究的思维训练,得出不同的答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集中性思维也可以说是聚合式思维,是把问题的提供的各个信息或各个条件朝同一个方向集中,得出一个最正确或最优化的解决方法。发散性思维可以提供一个问题解决的不同设想,但不是代表每一个设想都可行,它还必须通过集中性思维的提炼,得到有价值的结果。事实上归纳与总结也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训练,所以在单元结束后或复习阶段,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找出规律,比如具体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是既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 又从该单质至各类化合物之间横向联系进行小结,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机化学的规律更强,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实在繁多。教师习题课上分析的内容也基本围绕这两者的统一,例如下列等物质量的烃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最多的是哪一个这样的题目讲解时,老师不可能就题解题,肯定都会设计一些拓展和归纳,培养学生解题中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六、不忽视逆向思维的培养

基于教学创新的有机化学论文 篇13

摘要:创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化学 创新能力 氛围 兴趣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在常规教学中占重要地位的化学课堂教学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针对化学教学,我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一、创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无意识的统一,从而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我们必须打破旧模式,创造一个开放、平等的环境,教师是导演,学生就是舞台上的演员,是舞台的主人,他们在课堂上发现问题,通过探索与交流,获得知识技能,通过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己概括、系统化,形成知识技能结构,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改变以往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要学生变被动回答问题为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课堂上,班级授课前,可以分小组讨论,个别辅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时可以插入一个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将一块手帕放在70% [体积比]的酒精中浸透后取出,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可以看到手帕完好),然后让学生分组尝试讨论,再结合白磷自燃现象,找出这些问题的本质。

2.改变以往过分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体性的做法。例如讲二氧化碳一节时,可以联系生物课的呼吸等知识内容;讲到煤、石油时,也可以联系地理课上矿产、工业等内容。此外,有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开放性学习,如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或到校外实地考察(如调查当地水、大气污染等情况)等。

三、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某些语言难以解释或不易理解掌握的化学知识,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个有利的武器,就能够直观、生动、形象地让学生理解。因此,可按教学需要,把一些实验的常规做法加以改进,创设一定的情景,把抽象的概念、定律按化学实验原则与心理学规律,用艺术手法转化为形声并茂、情趣感人的化学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复习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许多学生对气体收集方法往往不屑一顾,此时,可当场拿一个锥形瓶(瓶口用插有长短两根导管的双孔胶塞塞住,口向上),问学生:①若瓶是干燥的,能否用来收集氢气?如能,怎样收集?②在瓶中注满水可收集哪些常见气体,又怎样收集?③在瓶中注入洗液,可用来洗气,气体应从哪个导管进入?这些问题一出,学生立刻兴趣大增,进而认识到解决问题。除常规方法外,还可另辟蹊径,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上一篇:感人的长篇童话故事下一篇:读林清玄的散文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