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知识点

2025-0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知识点(精选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知识点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1、3,本文的第2自然段

三、教学用时:3课时

四、课型:讲读课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

缠络chán 相互缠绕在一起 豁huî 此处状声 觅食mì 找食 渊博yuān 学识深广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ân 油蛉 líng 攒cuán 斑蝥máo珊瑚shān 蟋蟀shuài 敛liǎn 脑髓suǐ 陌mî 人迹罕至hǎn 竹筛Shāi 秕谷bǐ 系就ì 传授shîu 书塾shǔ

宿儒rú 蝉蜕tuì 人声鼎沸dǐng 窦dîu 厥士juã 拗ǎo 倜傥tì tǎng 金叵罗pǒ 盔甲kuī 绣像xiù 锡箔xī bï 3.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小结: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5.布置作业

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会百草园的感情。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②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明确: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明确:莱畦,石井栏。

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明确: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明确: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冬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⑤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明确: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

明确: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⑶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⑷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这两段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⑸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明确: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⑹布置作业

①背诵默写课文第2自然段。②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③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三味书屋的单调陈设、枯燥生活、失败教育;和百草图中情景构成的鲜明对比。1.检查背诵、默写第2段。2.进行新课。

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多么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只有匾和画儿,不象百草园中的生机勃勃。鲁迅先生对这里极为熟悉。寥寥几笔,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使读者有如目睹。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⑵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教师提示: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②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第一个是问“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说“不知道”,而且脸上有些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他)决不至于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说。”——这是对压制学生求知欲的十分不满。进了三味书屋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要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少年鲁迅却问了读经以外的“怪哉虫”,这在老师的眼里简直是左道旁门,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第二个是读书的内容和形式。老师“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这书读得多没劲呀,是在老师的压力或命令下读的。读的又是什么内容呢?有的宣传“仁”这个虚伪的封建道德。有的低级趣昧地取笑别人;有的宣传迷信风水;有的拼凑起讲古代税法的话;这些令人难懂而又无用的书,读不成句,读错了也没有人纠正,只有死记硬背。学生怎能感兴趣呢?这和百草园中生动活泼的生活真是大相径庭!

③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限”,大声道:“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象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饱也没有象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也正囚为他是比较慈祥的。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所以鲁迅先生在“恭敬”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教育的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④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结论是肯定的,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土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⑤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小结: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括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3、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总结)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昧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祥的中心意思?(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作者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也表现了儿童对知识的追求,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知识点 篇2

本单元是《Go for it》七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What does he look like?”。其核心话题是谈论人的外表形象(looks),教材内容围绕着描述人的外貌特点展开,让学生学会谈论人的身高、体重、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因此‘talking about people’s looks’是教学重点。

本节课是第7单元的第一部分,教材内容围绕着描述人的外貌特点展开,让学生学会谈论人的身高、体重、身材、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由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发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通过交换对不同人物的描述及看法,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

课堂实录:

当轻快的上课铃声响起,我开始了上课。这是一堂人物外貌的描述课,所以我用了触摸你的身体部分的游戏“touch……game”开始引入新课。

目的有两个:(1)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检查描述五官的英语单词是否都能记住。便于开展活动时扫除学生的语言障碍,因为这些单词与人物外貌相关连,这样引入就能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为下一步活动做好铺垫。

接下来我挑选了几个有不同体型特征的学生说。

先利用图片展示进行新单词句型的引入,让学生熟悉。再按发型,身高,体重的类别进行口头练习以免混淆,重点强调容易混淆的句型。如:She is of medium height.You are of medium build.He has short hair.I have two big eyes.She has a small face.etc.加深记忆.接着要求其他同学描述三位外貌典型的同学,再小组练习。这样更形象,更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再按发型,身高,体重的类别练习以免混淆。当我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老师时,学生们十分激动,想着能用英语描述自己的老师了,他们特别高兴。此时的气氛很活跃。

这样完整地描述人的外表是为后面能安排、完成任务做铺垫,同时能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老师随时调控。

这个猜人游戏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他人的描述,去发现别人的外部特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辨别能力,同时可活跃课堂气氛。

这是一项任务活动,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家人、朋友及喜爱的明星,增添他人对自己的了解。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自己最喜爱的电影、足球明星,在小组里轮流进行描述。然后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资源共享,教师选派几名学生在讲台上用投影仪进行展示。(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发展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设计这个任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学有所用,想象设计一下自己30岁的样子,并画出来,同时当学生做汇报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写出描述外貌的句子。使课堂别开生面,乐趣横生。同时培养了学生听力、口语及写作能力。

由于学生对前面知识掌握得不错,再学习并处理书上的知识,就非常容易,学生学得得心应手,同时让学生整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此处格言的安排是为了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德,不以貌取人。

通过以上几步的语言输入练习,让学生再进一步创造性地活用所学语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后反思:

从教20多年,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我的英语课该怎样上才能让学生觉得不枯燥,并能学好知识?是天天拿着教材教呢?还是把生活及其他学科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让学生多角度地去感受,去体会,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由此可见,生活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作为语言学习初始阶段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是初一新教材第7单元的第一部分,教材内容围绕着描述人的外貌特点展开,让学生学会谈论人的身高、体重、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发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通过交换对不同人物的描述及看法,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所以这堂课主要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并辅助于TPR(全身反映教学法)、情景交际教学法和猜谜活动等任务环来实施的。

以下是本节课的闪光点:

第一、直观的图片信息:初一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所定,对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尤其对新新人类更是喜欢。就这个特点,我精选了大量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图片。就本课的教学内容描述人物的发型与身材,比如:高个———姚明;矮个———潘长江;中等个———周星驰;胖的———猪八戒;瘦的———孙悟空;中等身材———唐僧等等。让学生一看就能明白这些单词的含义。那么他们说起来也就琅琅上口了。

第二、合理利用生活资源,使教学“生活化”。图片的信息直观,现实的资源就更为形象。本课要求学生能描述他人的外貌。那么让他们来描述周围同学、老师的长相,岂不更贴近生活实际,同时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便于学生们长久的记忆。

第三、任务设计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动口动手。首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好才能找到让他们动口动手的关键。现在的学生都有自己所喜欢、所崇拜的明星。以此为切入口,我在任务环活动中,设计了三个任务:(1)“猜朋友”;(2)谈论自己喜欢的明星;(3)设计绘画自己将来的形象,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合作、竞争,每个任务都存在着一定的“信息差”,因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急于知道最终结果的心情,在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努力表现自己,做到最好。三个任务所侧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要求也各有不同,他们分别侧重训练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把任务活动放在小组中进行,还可以解决“大班额”难于操练的难题,学生在小组中有更多的时间来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通过这项活动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第四、发挥多学科知识渗透的作用,巩固所学内容。这一节课要求学生能描述他人的外貌。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听、说能力。如何把听说能力融为一体,并且学生能很好地接受,同时还能锻炼写的能力呢?何不让他们想象一下当他们30岁的时候自己长什么样,一边描述一边画出自己的肖像。这样利用美术知识来巩固本节内容,学习的形式也多样了,岂不更好?

第五、重视情感教育。在人际交往中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学会交换不同的看法,了解他人的爱好,增进情谊。在现实生活中不犯以貌取人的错误。那么我们老师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讲解图时,我就侧重强调人物虽然有美丑,但是他们却都有自己的特长,都能在各自的领域成就一番事业,让学生明白人不可貌相。如讲到潘长江,我就提到He is short and heavy, but he acts very well.He is very popular with people.同时在结束课时我增添了谚语,再次强调不要以貌取人,人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知识点 篇3

一、教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画图程序并能启动它,掌握用椭圆、直线、橡皮等工具绘制图形,掌握绘制图形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用画图程序绘制简单图形的能力和自学与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本课主要是以教师演示为主,重点地方加以讲解。对于教学中的重点——椭圆工具的使用和颜色的选取,通过教师讲解、自己练习、自己画教师没有教过的图形和当学生画完时集体展示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画教师没有教过的图形,培养学生的探索的精神和创造精神,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举一反三,更好地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使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媒体的运用:信息技术课离不开计算机,离不开硬件的支撑。这节课由于有了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使得我的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师生的互动更趋于和谐。

四、教学过程:首先是导课,通过对话激发学生的兴趣(用计算机画图)并说明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之后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进行所要学习内容的演示。对于教学中的难点——椭圆工具的使用和颜色的选取,我通过教师演示、学生练习、集体展示、学生自己画教师未演示的、教师再演示,这时候学生对于自己画图遇到的问题就会认真听,用心记,看教师是怎样解决的,样学生就会记得更深刻些,从而达到学会和会用的目的。学生在进行画图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对于个别问题给予指导和纠正,对于共性问题,通过课堂的小结进行纠正和反馈。当大多数同学已经完成时进行集体展示,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提高学习的兴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知识点 篇4

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一)课标描述: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的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依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文本核心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立《最后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过程的相关语句,说出其改变原因。

2.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至少说出一两点对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的看法,并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改写。

3.通过辨析文中关键句、警策句,结合这些句子说说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

难点:(1)找到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按句式说话,并进一步分析揣摩关键句子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本文中有大段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小弗朗士明确了“最后一课”的意义时,他明白了很多。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将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要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文章内容,找到含义,理解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而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的改写将是在对其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揣摩分析之上的写作训练,既能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又能引导学生仿照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进行改写。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知识迁移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鼓励学生用朗读感受法、按句式说话法、讨论赏析法等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等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有助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我主要以情感铺垫为主,追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首先有意设置严肃安静的教室气氛,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课文,读后自由交流内心最真实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并适时引入大连地区在二战时曾有与阿尔萨斯相类似的遭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明确“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母语是最美丽的语言”。之后对小说的主要情节进行了概括,并找出了小说的三要素和线索。第一课时我主要运用了设置情境法、朗读感受法、交流体验法和整体感知法,这些都是为了第二课时的深层次阅读服务。

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精彩语段和关键词句,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下面我讲具体陈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中,老师缓缓朗诵:

七年级下册政治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5

七年级下册政治第一单元知识1

第一课《青春的邀约》

1.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变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①身体外形的变化

②内部器官的完善

③性机能的成熟

2.青春期生理变化表现是什么?

①身体迅速长高、长壮。

②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不断成熟。

③生殖器官发育和成熟。

3.我们应该怎样悦纳生理变化?

①我们要正视身体的变化,欣然接受青春花蕾的绽放。不因自己的生理变化而自卑,是我们对自己的尊重;不嘲弄同伴的生理变化,是我们对同伴的尊重。

②青春的我们追求美。在追求形体、仪表等外在美的同时,我们也要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体现青春的内在美。

4.青春期矛盾心理的主要表现? 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与怯懦

5.怎样正确认识青春期矛盾心理?

青春期矛盾心理有时让我们烦恼,但也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契机。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这些心理矛盾,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6.怎样处理青春期矛盾心理?

①我们可以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自己;

②可以通过求助他人,学习化解烦恼的方法;

③也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接纳和调适青春期的矛盾心理。

④我们还可以学习自我调节,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参加体育活动,学习自我暗示,试试自我解嘲。

7.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什么? ①学会独立思考②培养批判精神③开发创造潜力

8.怎样学会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并不等同于一味的追求独特,而是表现为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能接纳他人合理的、正确的意见。

9.怎样培养批判精神?

①批判不仅要有质疑的勇气,有表达自己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②而且要考虑他人的感受,知道怎样的批判更容易被人接受,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③要掌握批判的技巧。批判只针对事情本身,而不是对人的攻击。批判要具有一定的建设性。

10.怎样进行青春的创造?

①我们在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要敢于打破常规,追求创新与生活的丰富多彩,开创前人未走之路;

②我们也会关注他人与社会,看重创造的意义和价值,做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创造者。

③创造离不开实践。青春的创造意味着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尝试、探索、实践,通过劳动改变自己,影响世界。

七年级下册政治第一单元知识2

第二课《青春的心弦》

1.进入青春期,男生和女生的差异有哪些?

①男生女生在生理方面的差异会更加明显。

②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男生女生在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方面,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2.怎样看待男生女生的生理性别特征?

①男生女生的生理性别特征是与生俱来的。

②对于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变化,我们应平静而欣然地接受。

3.对性别角色的认识的作用是什么?

①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与异性的不同特点,学会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何与异性相处。

②性别刻板印象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自身潜能的发挥。我们在接受自己生理性别的同时,不要过于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4.怎样对待男生女生的性别优势?

①男生女生各自拥有自身的性别优势。欣赏对方的优势,有助于我们不断完善自己。

②我们不仅要认识自己的优势,而且要发现对方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③男生女生应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5.异性朋友萌动的表现?

在异性面前,我们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更加在意自己的形象,渴望得到异性的肯定和接受。

6.与异性相处的作用?

①与异性相处,有助于我们了解异性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

②我们与异性相处,成为好朋友,我们能从对方身上看到某些优秀品质。

③与异性交往是我们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我们的考验。

7.怎样与异性交往?

我们要内心坦荡、言谈得当、举止得体,这份友谊就会成为我们青春美好的见证。

8.如何正确认识异性情感?

①相遇青春,我们心中开始萌发一些对异性朦胧的情感,这是青春成长中的正常现象。

②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对异性的欣赏、对美好的向往而愉悦,这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③爱情是一种高尚的情感,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朦胧的情感,我们应该慎重对待、理智处理。

七年级下册政治第一单元知识3

第三课《青春的证明》

1.我们成长的渴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们渴望拥有健美的身躯、充实的大脑,渴望自由、渴望飞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2.怎样让自己的梦想飞翔?

①青春的探索需要自信,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能够展示优势与才华,激发潜能与活力,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创造可能。

②自强可以让我们更自信,自强让青春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息。自强,要靠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和不懈的坚持。

③激荡的青春活力,自信的青春热情,自强的青春态度,给我们插上飞翔的翅膀,助力青春成长!

3.怎样做到“行己有耻”?

①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②“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③ “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④“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增强“我想要”的力量,加强自我监控。

4.怎样做到止于至善?

①“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②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③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④“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己的不足,积极调整自己,止于至善。

⑤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上一篇:高级工报考条件下一篇:数学综合运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