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论文(精选7篇)
关于景德镇制瓷业历史记载的史料胜多, 如《陶记》、《天工开物》、《景德镇陶录》、《南窑笔记》及《陶冶图说》等;上世纪30年代后的此类文献亦较为丰富, 如《景德镇瓷业史》、《景德镇陶瓷概况》、《景德镇陶瓷史稿》等。这些文献至今仍然是研究景德镇陶瓷历史学者的必读文献。然而, 近三十余年来, 对于前类文献的研究也十分丰富, 如刘新园和熊寥对《陶记》的研究, 傅振伦对《景德镇陶录》和《陶说》的研究等[1,2,3,4], 引起了景德镇陶瓷史研究新潮;对于后类文献研究就较为稀少。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 著名历史学者童书业就指出:《景德镇陶瓷史稿》“这是一部空前的陶瓷史著述, 无论就质或量方面看, 都不是过去已有的各种陶瓷史著述所能比拟。”[5]。
《景德镇陶瓷史稿》这样一部空前的陶瓷史著述, 其署名确为单位 (“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 , 是1959年2月由三联书店出版。但是, 该书具体由谁负责编写的呢?为什么又会以单位署名?这些迷惑的解开, 对于力图深入研究景德镇陶瓷史的学者, 需要可资借鉴的参考;同时对于景德镇陶瓷史研究的深入也是颇有价值的。
1《景德镇陶瓷史稿》的主要作者考
1.1 对主要作者江思清的披露
《景德镇陶瓷史稿》作者: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1959年2月, 434页, 31.6万字, 印数2000册。从版本信息上可看出, 《景德镇陶瓷史稿》的作者是以“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署名, 所以可以推测它是一部合编著作。
笔者之一根据早年师长辈的介绍, 曾在授课讲义当中有这样的披露:“ (五十年代后陶瓷史研究) 代表作如江思清《景德镇陶瓷史稿》 (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 ;江思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中国的瓷器》 (1962年出版) …”[6]。后来发表的论文中在介绍了《景德镇陶瓷史稿》[7], 且曾在有关提及江思清的论文中作过标注:“ (6) 江思清也是参与编写《景德镇陶瓷史稿》的两名主要编者之一”[8]。
虽然, 近些年相应的资料也有类似披露, 如:“江思清 (1908-1960) , 祖籍江西鄱阳, 1934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学习期间, 即致力于中国陶瓷历史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并以景德镇制瓷历史的研究作为其毕业论文。1936年, 又在其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写成12万字的专著——《景德镇瓷业史》, 在中华书局出版。先后在江西鄱阳、上饶、浙江以及浮梁师范等学校讲授文史, 并兼任《鄱阳县志》编辑主任”[9]。但同样没有明确表明出江思清的《景德镇陶瓷史稿》作者身份。
1.2《景德镇陶瓷史稿》的另一作者调查
为了明确江思清的作者身份, 调查该书的另一作者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走访了原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工作过的部分老先生, 线索直指徐文。
为此, 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档案室调阅了徐文档案卷知悉:
徐文 (1924.3-1990.9) , 江西余干人, 1940-1944年就读于贵溪师范学校、浮梁师范学校;1954年3月至1958年4月任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资料室副主任;其后划为右派, 漂泊度日;1979年3月恢复工作, 任景德镇陶瓷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直至1990年病逝。
从以上档案中可见:江思清与徐文在浮梁师范学校的经历重叠, 应该是师生关系。在其档案中进一步发现保存有“关于《景德镇陶瓷史稿》一书作者的处理决定” (图1) , 证实该书作者为江思清和徐文。全文如下:
关于《景德镇陶瓷史稿》一书作者的处理决定
《景德镇陶瓷史稿》一书, 一九五九年二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计三十一万六千字, 署名为“江西省轻工业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 (我所前身) , 人民出版社支付我所稿酬贰仟贰佰元整。
院党委办公室转陶瓷学院徐文来信“要求落实《景德镇陶瓷史稿》一书作者问题”, 我们对“史稿”的编辑情况进行了调查。关于《景德镇陶瓷史稿》一书的作者问题, 经过反复调查, 并经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二日所党委扩大会议研究决定:该书的编写人是徐文和江思清二人。关于稿费的处理问题, 参照原所务会决定和江思清已领取陆百元, 徐文也享受同样待遇, 发给陆百元, 扣除徐文已得壹百元, 应补发徐文伍百元。
《景德镇陶瓷史稿》一书版权仍归轻工部陶研所所有。
中共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党委 (盖章)
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八日
1.3《景德镇陶瓷史稿 (初稿) 》考
1954年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成立后, 根据中共景德镇市委员会指示:“系统的总结景德镇陶瓷光辉历史”, 立即着手编著景德镇陶瓷史, 此任务落实到该所资料室副主任徐文。笔者有幸发现的《景德镇陶瓷史稿 (初稿) 》 (1956.2) (图2) 上册中“前言”中就有此叙述:
“为了系统地整理景德镇陶瓷史料, 使我们更好的组织和接受景德镇陶瓷生产的优良传统, 并发扬光大之, 中共景德镇市委于1954年底对我们提出了编写‘景德镇陶瓷史稿’的要求。根据这一任务, 经我所1955年1月行政会议讨论研究, 决定交资料室负责进行”。
徐文自然想起就读浮梁师范时的老师江思清。此时江思清因在《景德镇瓷业史》中骂过红军为“赤匪”, 被镇压为历史反革命, 在深受牢狱之苦。面对这一局面, 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所长张风歧 (南下干部) 斗胆提出保释江思清的要求, 并获得中共景德镇市委员会批准。江思清获保释后立即参与该书的编写工作。一年后该书提交了初稿, 并付印百余册, 请有关部门和学者提出修改意见。《景德镇陶瓷史稿 (初稿) 》上册中“前言”中还叙述道:
“经过一年来的工作, 现在已将‘景德镇陶瓷史稿’ (上册) 之初稿完成, 全文共十六万字。本稿由资料室的同志集体编写, 初稿未定前曾请北京故宫博物院李鸣庆等先生及本所舒副所长等审阅, 对本稿提供了许多修订意见。对本初稿进行最后校审的有张所长、潘副所长。
……。我们把初稿翻印出来, 打算在领导上和有关各方面就初稿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希望的基础上, 继续进行修订定稿工作。”
以上引文提及的舒副所长系舒信伟 (生辰不详, 留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 学习窑业技术, 回国后与张浩共同兴办陶瓷教育, 并在30-40年代多次出任的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校长或江西省陶务管理局科长) ;张所长系张风歧 (1923-1996年) :吉林省扶余县人, 1946年参加革命, 1953年达景德镇, 任中共景德镇市委常委、景德镇市政府工交部长、景德镇市陶瓷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和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所长;潘副所长系潘庸秉 (1900-1961年) :江西波阳县人, 少年时代随其叔父潘陶宇 (1887-1926年, 字鼎钧, 号詹湖外史, 画室名“古欢斋”。出身于书香门第, 其父次山, 亦善绘事。陶宇从小耳濡目染。1911年任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国画教师。作画清淡雅丽, 花鸟、人物均重神韵, 从不刻意求“工”, 是民国初年粉彩奠基人。“珠山八友”中的刘雨岑、程意亭、汪野亭均出自潘氏门山。) 习画, 14岁考入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专攻陶瓷美术。毕业后受聘于江西省立陶业学校任教, 陶瓷美术家。
新华社1956年6月13日对该书初稿做出报道[10]。1956年2月至1959年2月, 历时三年的反复征求意见和修订, 该初稿才变成正式出版物, 与读者面识。
上述史料可见:本书是在张风歧的直接领导下、由江思清和徐文编写完成。
2《景德镇陶瓷史稿》内容渊源
江思清和徐文在短短的一年左右时间内提交出本书初稿, 其中必定是以他们原有的著作为蓝本才有可能。查江思清在《景德镇陶瓷史稿》正式出版前论著有:《景德镇瓷业史》 (中华书局, 1936年, 共211页) , 《窑变观音-中国瓷器传说》 (作家出版社, 1958年, 共63页) , 《瓷器包装及其有关问题》 (轻工出版社, 1959年, 共50页) 。而徐文在此阶段的论著仅见有:“从明代景德镇磁业看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徐文, 江思清《光明日报》1956年3月29日) 。比较阅读这些文献后, 从它们之间的关联可作如下思考:
(1) 1955年初江思清获释后, 与学生徐文一起, 立即投身到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资料室的系统整理景德镇陶瓷史料工作中。为了表达对“获释”的感恩之情, 他们以《景德镇瓷业史》为蓝本, 删除其中政治错误言论等与新社会相悖的内容, 如:《景德镇瓷业史》的第四编“景德镇瓷业的衰落年代”的第一章“景德镇瓷业衰落之原因”中有这样的论述:“十六年 (注:1927年) , 江西共产党握政权, 一时景德镇的陶工猖獗无比, 窑户多半停业, 市面萧条。到十九年 (注:1930年) , 景德镇瓷业又受空前的打击, 这就是江西赤匪方、邵股两次陷镇。” (注:傅振伦在50余年后还指出“…把1927年景德镇瓷业的衰落归咎于红军, 是极端错误的论点, 今天应予批判。”[11])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提交了《景德镇陶瓷史稿 (初稿) 》。其中包括目录、文献引用、论述方法、文体结构等方面, 可见几乎如出一辙或十分相似。如:关于[唐代禁铜、饮茶与瓷业之关系]的阐述;介绍明清两代名窑和名家, 除了其中所提及到的名窑名家的阐述内容几乎一致外, 在文体结构和论述方法及文献引用上也非常相似。时间的仓促, 许多引用文献没能细致的分析和考证, 以致后来童书业先生在评《景德镇陶瓷史稿》时, 即充分肯定其意义又指出了的较多的文献引用上的问题。
(2) 舒信伟和潘庸秉亲身参与了民国初期景德镇陶瓷业从封建制下的手工业向资本主义手工业转变的过程, 并为近代陶瓷科学和艺术思想在景德镇传播做出杰出的贡献。他们参与该书的讨论, 为重新收集和整理近百年的景德镇陶瓷历史提供了线索和思路。这对江思清和徐文的观念转变有较大影响。
(3) 在提交了《景德镇陶瓷史稿 (初稿) 》后, 作者随社会的改变在思想意识上有很大的转变。在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毛泽东选集》后, 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资本生产方式和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窗户, 积极参与当时开启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学术讨论, 提出了“明代晚期景德镇瓷业的资本萌芽”观点;重新探寻“陶工运动”产生的原因后, 指出:“百余年来, 中国因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制度的束缚, 以致旧的中国是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终于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政权, 并驱逐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出中国, 建立了民主、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这些新观念均在正式出版的《景德镇陶瓷史稿》后半部分中体现出来。可以推测:此时正当而立之年的徐文先生在这方面贡献不菲。
(4) 1957年6月, 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划归江西省轻工业厅管理, 改名为“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 同年10月又改名为“江西省轻工业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1958年的“反右”运动中, 所长张风歧和资料室副主任徐文都被殃及。正式出版的《景德镇陶瓷史稿》自然就只能以单位署名。头顶“历史反革命”帽子的江思清, 还主编了1963年出版的署名为“江西省轻工业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的《中国的瓷器》。所幸该书的后记中写道:“…在本书行将付印之际, 我们还对本书的原主编人江思清同志表示深切的悼念, 他不幸于1960年1月与世长辞了”, 给后人留下了解江思清留下了线索。
3 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全国各大城市也都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虽然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在以产业形式进行文化推广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够。国内一直对“软实力”有误解,一谈“软实力”就是怎样卖电影、书籍等等文化产品,实际上,“软实力”最核心的是有吸引力的价值观,真正有吸引力的不是一些红灯笼之类的符号表象,而是软实力背后的价值观念,这才是根本。其次还有科技能力等,这些方面美国无疑是很强势的,中国要在这个方面赶上,无疑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调整、发展的过程。
目前中国也已经将文化创意作为产业列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近年来文化产业获得高速发展,但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而文化产业涵盖的内容庞杂,行业也比较分散。中国目前无论是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上,还是产业发展过程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概况
景德镇依托千年瓷都的产业基础和品牌优势,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大力发展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生物陶瓷、工艺陶瓷和精品建筑陶瓷,培育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世界瓷都、赣东北工业重镇和文化生态旅游城市。以景德镇城区为中心,联动发展浮梁、鄱阳、万年县城和乐平市区,形成以景德镇为中心的赣东北城镇群。
景德镇将整座城市定位为一个大旅游景区,积极打造城市处处有景点的大旅游发展格局。该市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为其留下了大量古窑址、作坊、窑房、瓷石矿、民居、水运码头以及陶瓷习俗等,星罗棋布地贯穿和散布于城市每个角落,加上近现代涌现的各类陶瓷文化交流院所、艺术中心、大师工作室和陶瓷市场、商铺等,均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景点和旅游项目。由此,由各景点和旅行社推出的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陶瓷民俗风情游、陶瓷工艺流程游、陶瓷古迹寻踪游、陶瓷珍品鉴赏游、陶瓷收藏游、陶瓷购物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应运而生,并带动了其他旅游产品的发展。大旅游的发展格局为该市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活力。每年10月举办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陶瓷爱好者前来旅游观光。据统计,今年瓷博会期间共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今年中秋国庆小长假,该市旅游创历史最高水平,各大景点和陶瓷卖场出现井喷现象,其中陶瓷卖场总销售量同比增长55%。此外,瓷源浮梁、绿色昌江、古镇珠山、多彩乐平也积极融入大旅游发展格局中,生态游、乡村游呈现好的发展态势。
景德镇以创建为抓手,撬动旅游产业发展。努力将御窑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确保古窑民俗博览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及启动瑶里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打造陶瓷游、茶叶游、名胜历史游、昌江游等4条精品旅游线路。该市加大旅游营销推介力度。今年以来,推出“博大景德,镇动世界”旅游宣传口号,策划举办了“‘博’动江西,风景独好”走进景德镇大型旅游推广活动、“江西风景独好瓷博魅力无穷”中外游客看瓷博游瓷都和“江西风景独好,世界瓷都美妙”走进厦门大型旅游营销活动,以及茶文化旅游节、走进浮梁沧溪和严台乡村旅游采风活动,并赴海内外客源市场开展高密度的市场营销活动,使市场效应得到释放。
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景德镇市充分发挥“世界瓷都”品牌优势,利用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特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积极围绕旅游主牌战略,打造大旅游发展格局,从而走出了一条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发展的道路。今年1至11月,该市旅游主牌效益凸显,接待国内外游客1887.76万人次,同比增长20.31%;旅游总收入累计119.83亿元,同比增长49.18%。
景德镇确立了“陶瓷、航空、旅游”三块主牌的发展主战略,首次将旅游产业作为该市支柱产业予以推动。与此同时,该市对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布局,确定围绕“世界瓷都、艺术之城、千年名镇、生态家园”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以陶瓷文化为引擎,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推出32条决定和125条规划,全面确立旅游主导产业地位;成立景德镇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并制定旅游发展业绩年度工作考核办法,从政府主导、资金投入、行业规模、宣传推广、发展成效、加分项目等6方面对县(市、区)政府进行全面考核。
小结
作为当今世界朝阳产业,旅游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因此,用文化包装旅游,是营造特色旅游的关键。旅游的实质是寻找文化差异,旅游的核心价值就是崇尚文化的内在吸引力,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在于其独特魅力和内在品质,静态的自然与动态的文化结合才能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保持其持久的品牌效应。借陶瓷文化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助推着旅游产业更上一层楼。
瓷器、瓷业、瓷都构成景德镇城市文化主脉,瓷文化是景德镇之魂。陶瓷文化依然是景德镇旅游发展的灵魂,需要给陶瓷文化旅游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景德镇陶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第一作者单位: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摘要: 作为中国主要的产瓷区之一,景德镇的陶瓷经营已从传统深耕发展到现代创意,从民间艺术交流到官方整体传播。从景德镇,可看出我国陶瓷营销的发展。
关键词:陶瓷、品牌、营销、市场
一、中国陶瓷发展史
瓷器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烧出所谓的“原始青瓷器”;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至此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居民;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制瓷业进入了发展兴盛时期,创烧出了许多新的品种,由单色釉发展到多种彩色釉,装饰纹样繁华复杂;由名窑的此消彼长,最终使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二、中国陶瓷的市场营销现状
陶瓷行业虽然古老,但这并不代表现代陶瓷产品的技术含量会逊色于其他行业。目前,用户对陶瓷产品的使用性能、个性化特征等均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并不断向精细化、高标准化、高要求化方向发展,高技术陶瓷也已被景德镇市确定为未来陶瓷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三、建立陶瓷品牌扩大陶瓷营销
品牌作为产品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的无形财富。在市场上经常可以发现,同类产品,有的品牌消费者竞相购买,有的品牌无人问津。因而建立一个优秀的品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是企业产品策略的重要内容。
随着市场的发展与成熟,产品的同质化趋势日益明显,要实现产品差异化的实质性创新已是步履艰难,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培育品牌个性化的难度。这些挑战和威胁并非对于品牌本身,而是对于品牌的功能或者说管理。国内陶瓷业的品牌管理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潜在的威胁呢?首先我们要借鉴国外企业针对该问题所做出的管理制度的变革和策略的调整。其次,通过对强势品牌的经验总结,能够为国内企业实行名牌战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强势品牌,一般被认为是那些能够特别好地适应环境,从而获得生存与繁荣的品牌。拥有强势品牌,往往意味着能够获取消费者的忠诚和巨大的商业利润。
近千年的瓷业的发展已经使景德镇产业结构、从业人员、地域文化都打上了“瓷”的烙印,已经具备了品牌的象征性、代表性、归属性、可开拓性等特征。在市场经济中,品牌已经不仅只是一个符号,而更是一种资本。景德镇,是近千年才形成的品牌资本。
尽管在中国历史也有不少优秀的制陶作坊,景德镇依然是中国人心中的瓷都,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也不断的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制陶厂家。但是在远在元朝就已经奠定了瓷都地位的江西景德镇在现代人的心目中依然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景德镇的瓷器一直以来以瓷质细腻,瓷薄如纸,其声如馨而闻名于世,它生产的瓷
器向来都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喜爱。因此它作为制陶中心的地位在普通百姓的心中是至高无上的。福建的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的佛像相当有名;山东博山的黑瓷,风格朴实,是北方一带的生活用瓷;其它一些诸如近年来崛起的广东佛山、广西石湾等也是相当不错的制陶厂家,至于普通消费者对于它们的影响多是来自于朋友的介绍,商店里看到,产品上印有所了解,不像景德镇那样耳熟能详。
四、产品转型
一般企业的品牌能够被兼并、被收购,但对于“景德镇”这样的品牌是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没有危机,德化申报“中国瓷都”就是一个例子。这里所说的转型并不是品牌转型,而是指在一品牌下产品的转型。工艺瓷是陶瓷文化的体现,但它的市场非常狭小,且稳定性太强。景德镇是瓷都,就应该在保持特色的同时走“大陶瓷”之路,应该走艺术瓷与日用瓷、建材瓷、装饰瓷相互融合的道路,这样既保证了品牌特色又实现了产品的转型并扩大了市场,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齐飞跃。但产品的转型并不是任意的,任然要从品牌自身的特色出发,要以品牌特色为核心。
五、对关系营销模式的掌握与运用
陶瓷产品具有重复购买率极低、购买决策周期较长、关注度低等特点,企业若能利用现有顾客口碑进行宣传,营销效率便往往能得到有效提高,所以客户关系管理和售后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相比之下,传统的营销模式是通过不断挖掘新顾客来获得销售增量,而“关系营销”模式则更重视现有客户关系的发展与维护,这与陶瓷产品市场的客观情况显然更为适应。近年,部分陶瓷产品出现了供大于求的问题,不少企业陷入价格战,关系营销恰能通过与顾客建立长期相互信赖的关系,避开价格战等低层次营销措施,有效地降低营销成本,形成差异化的经营壁垒,提高竞争力。此外,对重视关系营销的企业而言,除了重视与终端客户的关系外,生产商与分销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自然也不会被忽视,因为在陶瓷行业的整个供销价值链中,经销商和设计、生产部门同属最重要的战略环节。〖JP+1〗例如,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原营销经理何干就曾力主由厂家直接对经销商和市场进行保护,他甚至不惜主动从经销商手中把本不需要厂家负责的滞销产品买回来,由厂家直接处理,使经销商从产品积压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这些做法使得经销商对企业重新恢复了信心,使销售收入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就突破1 000万。可见,能够善于运用关系营销、积极与价值链上各关键环节实现合作共赢的营销人员,无疑能让整个企业的营销活动变得更有效率。
六、营销新发展
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日益提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应用,一方面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热点也随之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企业中各项技术的应用也得到空前的提高。这一切都促使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必须采取新的营销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与不断变化的大潮流大趋势相适应,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占据一席之地。
景德镇的陶瓷营销主要发力在专业的销售市场(基地、名院)、展会营销、网络经营和电子商务运营等方面,具体有:
一专业市场
1、景德镇市中心黄金商圈地段懂得陶瓷品销售市场
2、生产仿古瓷和艺术瓷的作坊群
3、离市区较远的大型陶瓷专业市场或园区
4、创意街、基地、研究院、艺术苑和文化长廊
二展销营销与艺术展销
自2004年景德镇首届瓷博会举办以来,每年10月下旬举行的景德镇陶瓷博览会,海内外客商云集中国瓷都,展会营销为景德镇瓷器与境外的艺术交流、招商引资和走向世界提供了高水准的合作机会与商贸平台
三网店营销
近期,一位淘宝网店店主介绍,廉价陶瓷网店刚开不久,但进入其网店,发现陶瓷品种非常齐全,目前有近300个款式,有骨瓷礼品餐具、厨房用品、卫浴套件、咖啡具、酒具、精致茶具、家居装饰、婚庆礼品、陶瓷饰品及儿童环保卡通餐具等产品大类。据店主反映,景德镇有些网店的品种有上千种,这得益于景德镇是一个陶瓷界无可比拟的品牌,又是天下陶瓷产品的集散地,迅速带动了网店的发展,景德镇陶瓷网店、淘宝店铺和淘宝商城将成为景德镇陶瓷产业链中的一支销售劲旅
四发展绿色陶瓷
绿色建陶主要是指在原料开采、生产制造、废弃物处理或者再循环等环节中是无害的、健康的,并且对地球环境的污染最小。这种建陶能够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因此绿色建陶就是从健康、环保、安全等方面对建陶的品质与性能的综合评价,它代表了建陶工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绿色建陶就是研究、设计和开发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绿色产品。绿色建陶已成为建陶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发达国家以朝着这方面发展,我国建陶工业应加快绿色建陶工业的发展步伐,用健康、安全、舒适、美观的建陶服务社会、抢占未来的建陶市场
来源:网购瓷砖 http://
团队成员:黄金平、袁伟、高智丹、毛子平、赖华生、赵琳 指导老师:李明文 1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必要性和可行性 自身的局限性意味着景德镇走传统的规模化发展模式不具备充分条件。同时,由于陶瓷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尤其是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过度地引进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大规模陶瓷企业,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大大增加节能减排的压力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在2009 年3月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44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中,景德镇也位列其中,由于过去数十年间过度开采,当地的瓷土(高岭土)已消耗殆尽,资源的不足致使景德镇瓷业发展面临着转型的过渡。转型一般要求采取多元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跳出产业衰退循环;实施集约整合战略,探寻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新途径。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恰好实现了这一转型的要求,对于促进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状况浅析 2.2 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通过分析调研数据与资料,制约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如下: 思想落后,自主创新观念不够。景德镇陶瓷文化是区域传统文化的经典,千年瓷都较长时期内发展缓慢,反映了陶瓷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转型中的滞后。有57.5%的工作室经营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室应该向公司企业发展,20%的经营者希望自己的工作室保持原来状态,5%的经营者想转行到其他行业。大部分的经营者都不满足于现状,希望自己的工作室能够做大做强,但不希望自己的艺术瓷产业化。在这些工作室经营者当中,58.5%的人属于院校毕业生,7.3%的人来自陶瓷世家,7.3%的人属于陶瓷艺术家。他们工作时间长的人较少,其中5年以上仅有15.9%,说明后期转业的人占大多数,反映了近些年来工作室的生存环境恶劣。
创业者融资困难。在这些工作室经营者当中,67.5%的人通过自筹资金创办工作室,创业的环境比较恶劣,政府没有给予相应的扶持措施。27.5%的人有充足的创业资金,5%的人通过与企业合作,来获取创业的机会与资金。景德镇有三所与陶瓷有关的院校,每年都会培养出6000余名专业人才,由于创业环境比较艰苦,很多人选择了直接就业。政府应加强对毕业生创业启动资金的扶持,让更多的人融入陶瓷创意产业发展当中。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当谈到产品被别人模仿、被人抄袭时,55%的人强烈反对这种做法,有27.5%的人觉得无所谓。受访者表示,作品被模仿,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瓷器的推陈出新有促进作用。5%的人对自己的作品被模仿表示支持,针对艺术瓷山寨化,政府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陶瓷文化创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也是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的价值。
艺术瓷产业化有待提升。采访时了解到,景德镇的艺术瓷产业化遇到不少困难。很多陶瓷艺术大师认为,艺术瓷产业化就不再是艺术瓷了,大众化的瓷器没有了艺术。很多人反对艺术瓷产业化,陶瓷艺术大师任瑞华说:“艺术的交流要开放思维,让大家的思想相互交流,相互碰撞。” 人才支撑不足,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等高级人才由于体制原因,往往限于个人创作,影响规模相当有限,很难支撑起全市的陶瓷产业。人才结构失衡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以陶瓷制作技术为主,对于中间阶层的陶瓷创意设计型人才非常短缺,同时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很不合理,存在着严重的断层现象。
创意产业发展缺乏品牌集群效应。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很小,地域品牌响亮但企业品牌力弱,长期以来只有产地概念而没有形成产业的品牌效应。虽然,景德镇现有注册的民营陶瓷企业400多家,个体作坊2400余家,但是目前为止只有景德镇陶瓷只有一个驰名商标、2个中国品牌,还没有形成品牌集群效应,影响力较弱。
产品设计单一,缺乏创意。调查显示,陶瓷首饰成为工作室设计生产的主流产品,其中有55%设计生产陶瓷首饰,30%设计生产日用陶瓷,42.5%设计生产陶瓷艺术类产品。他们的产品从设计到成型再到成品的周期在一周到一个月之间占45%,3—5天的有10%,一周的占22.5%,一个月以上22.5%。从这组数据来看,成品周期直接与市场的占有率挂钩,短暂的设计与成型不能达到创意的精致。然而,单一的产品设计直接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
缺乏销售人才,销售渠道不畅通。销售渠道成为工作室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50%的工作室是采用零售兼订购的销售模式,60%采用批发兼订购销售模式。了解到工作室月销售额一般在5000—10000占32.5,1000—2000的月销售额占2.5%,月销售额在3000—4000占15%,月销售额在10000以上占25%。从月销售额上看,工作室的规模太小,需要不断壮大,从而向公司与企业方向发展。销售渠道相对简单,没有适应市场的销售模式,销售渠道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工作室团队结构为陶艺与陶艺的有12.5%,有32.5%的团队结构为陶艺加雕塑,47.5%的团队结构为陶艺加其他,工作室的团队结构模式过于简单,缺乏销售人才。
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内外部环境解读 3.2 浅析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及瓶颈 3.2.1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 浓厚的陶瓷文化基础。景德镇这座“因瓷而名、以瓷而兴”的老城城池衙署、老街里弄、坯房窑房、民居会馆、瓷行柴行白土行、水陆码头、高岭古矿等角落拥有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区5片,文物遗迹达1500余处,仅南河流域就有136处古代窑业堆积。不仅如此,与之相伴而形成的“买书薄”、“禁窑”、“买位置”、“宾主制”、“买扁担”、“开红禁”等行业行规,“花朝”、“变工节”、“歇手”“烧撞火窑”等节日规定,一并构成了景德镇独特、珍贵而完整的文化遗产体系。
丰富的陶瓷人才基础。地处景德镇的景德镇陶瓷学院、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高技术陶瓷研究所和各大陶瓷企业研究所、国家科技部与景德镇共建的国家陶瓷科技城、国家陶瓷工程技术中心登教育、研究机构所拥有的陶瓷研究人员多达2000 多人,占全国的半数以上,为景德镇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
坚实的陶瓷产业基础。目前,景德镇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日用、艺术、建筑卫生、工业陶瓷产业体系,形成了集地质勘探、矿山开采、原料加工、陶瓷器械、窑具、模具、窑炉修建、陶瓷成形、烧成、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为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潜在的市场基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艺术陶瓷在国内市场的交易出货量持续增长,已超过出口贸易量,成为我国陶瓷消费市场的主导产品,这些潜在的市场需求就成为发展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源动力。良好的政策基础。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列为全市八大支柱产业予以优先发展。
对外开放基础。当前景德镇将陶瓷招商工作放在重心位置,“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对外开放环境,为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解决资本瓶颈提供很好的条件。
3.2.2.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景德镇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人才储备略显不足。在景德镇加快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过程中,急需高级专业人才,而作为萌芽初期的景德镇创意文化产业,其发展更是需要大量极富创意的专门人才。尽管景德镇市陶瓷科教资源丰富,但人才外流现象突出,使得景德镇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人才储备略显不足。
缺乏市场主体建设意识,文化资源管理分散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景德镇拥有众多的与陶瓷生产与交易有关的古瓷窑址、古窑坊、古作坊、瓷行、柴行、会馆、栅门、码头,以及相关建筑及建筑群遗址。而且二千余年的烧瓷历史,遗留了众多陶瓷文物。景德镇陶瓷馆、陶瓷历史博物馆收藏了自五代以来不同年代、不同艺术造型,不同创作风格的陶瓷珍品。然而,这些文化资源又由多个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分别管理,不仅存在着市场主体缺位、而且资源分配的机制缺乏有效整合和集聚,导致市场主体责任不清、市场主体效益低下、市场主体社会地位不高。
缺乏先进的创意陶瓷市场营销。当前,除了海畅、哈哈泥、法兰瓷等企业注重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品营销,很多企业及个体仍然处于被动经营状态,竞争意识不强,缺乏走出去为产品找市场的主动营销意识。缺乏明晰的产业链分工。从整体来看,除一些中小型企业具有明确的产业链分工外,很多个体经营者仍然保持了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传统生存现状。景德镇大大小小的陶瓷作坊及工作室分布广泛,而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减少创业风险,这些工作室、作坊普遍采取了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很少出现生产与营销明显分工的现象。
缺乏主流形态的文化创意。由于景德镇本地陶瓷艺人大多囿于传统技法、造型、色彩、陶瓷的传统设计观念,甚至不愿意尝试改变一些陈旧的、不入主流的创作风格,导致大批艺术瓷至今仍然保留着数十年、近百年不变的风格,在创新方面上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高端人才大量外流,与世界接轨的创作人才不多,产品设计样式古板,缺乏创新和创意。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略显不足。目前,政府的相关政策已陆续出台,大力支持鼓励陶瓷创意产业项目。客观分析,很多政策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对创意陶瓷生产企业扶持力度和扶持广度略显不足。
创意陶瓷soho新经济体系的构建及产业化初探 5.1根据国内外soho发展态势及景德镇实际确定发展创意陶瓷soho的优势 作为新经济、新概念的代名词,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最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随着几十年的发展,soho创意社区已经慢慢地在经济结构板块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且这种新型的经济生存体正以旺盛的生命力推动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在研究soho新经济体系的发展形态问题。
纽约soho区,在1969年,SOHO区已经成为一个街道多年未打扫、房屋破旧、墙皮脱落、门窗残破的区域,到了其发展的最低点。可在60年代,一些主要由画家和雕塑家组成的艺术家陆续搬进SOHO区,把这些空置的工厂变成工作室。70年代,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搬进SOHO时,这些艺术家开始在房子上贴上石标“A.I.R.—ArtistsInResidence”(驻家艺术家),在旅游业的拉动下,现在SOHO发展成集居住、商业和艺术为一身的一个完善的社区,被誉为“艺术家的天堂”。今日的SOHO,特色酒吧和高档时装店为邻,艺术画廊和个性化的家居装饰品店并肩,是雅客、时尚青年和游客都不愿放过的重要时尚商业区和旅游景点。
北京宋庄原创艺术聚集区原来是由普通乡村向艺术村的转变始于1994年,最初集聚的艺术家并不多。1995年圆明园画家村遭清理后,原居那里的艺术家们开始外迁,有一部分来到宋庄与先期艺术家进行会合。随着艺术家队伍逐渐壮大,宋庄的名声开始鹊起。目前的宋庄画家村,以小堡村为核心,包括周边其他村落,艺术家队伍也从最初的架上画家扩展成为一个由雕塑家、观念艺术家、新媒体艺术家、摄影家、独立制片人、音乐人、诗人、剧作家等组成的巨大的艺术家群落。据有关数据统计,宋庄现有美术馆13家、画廊近百家,艺术家工作室3000多家,文化相关制造企业30家、文化相关服务企业25家,集中展览、经营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艺术区发展到现在有近20个,4年来的艺术品交易额累计已达到8亿多元。目前,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原创艺术产业链,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原创艺术家集聚地和世界著名的原创艺术集聚区。
通过国际国内两个soho创意社区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创意社区起初都是由创意人才的聚集,然后由商业化的运作,把艺术与商业进行整合,最终形成市场化的经济体系。
景德镇拥有清新的自然山水,悠久的人文底蕴,低廉的生活成本,便捷的城市系统,完整的厂房里弄,优秀的产业工人,建立在陶瓷基础上的丰富的艺术资源,尤其是艺术品市场这个要素优势资源,据了解,目前景德镇从事瓷画工作的人有3万多,其中仅有国家级大师50人,省级大师119名。并且,景德镇市陶瓷文化创业产业大小实体共有2900家,其中,初具规模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实体约有30家,其它小型创意工作室2800家。同时还形成了雕塑瓷厂创意产业园、景德镇国际三宝陶艺村、艺术瓷厂、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创意中心等创意作坊群聚集。
景德镇的城市形态以及经济要素资源决定了景德镇的生产制造规模不可能无限放大。因为景德镇没有佛山、德化、潮洲那样的区位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建设出口外向型生产基地;并且景德镇最为优势的传统手工技艺又不适合大规模地机器工业生产;还有景德镇的自然资源、人口工业产业素质、历史经济基础等等条件都不是很好,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集群。然而景德镇的陶瓷产业链是完整的,因此在雕塑瓷厂、三宝国际陶艺村、建国瓷厂等景德镇地标地段创建创意陶瓷soho新型产业链集群是符合景德镇目前陶瓷业发展情况,也顺应了景德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大趋势。创意陶瓷soho陶艺工作室发展模式,是对创意陶瓷产业化发展的探究。因为创意陶瓷产业属于新型产业,正因为新型,所以它的市场需求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盲目的追求过大的产业化,这势必会造成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机制被破坏,陷入恶性竞争的漩涡,最终做烂了创意陶瓷市场。综合景德镇的实际情况,构建创意陶瓷soho新经济体系是创意陶瓷产业化的初探,对于创意陶瓷业得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5.2构建以三宝国际陶艺村、雕塑瓷厂、建国瓷厂等创意陶瓷产业集群的田园soho及城市soho 上述我们构建的3个创意陶瓷soho集聚区在园区定位,人才分流,作品分类上,我们都进行了考量,这样避免了同类产品在同一园区内进行竞争,也避免了园区作品大面积同质化的问题。园区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产业链的构建都形成了区分度,这使得景德镇整体的创意陶瓷产业在空间结构、园区功能、产品特色、产业链生成上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产业格局。
5.3构建景德镇创意陶瓷符号,培育品牌优势 与日本的京瓷、丹麦的皇家哥本哈根瓷、英国的维基伍德、法国的柏图相比,如今的景德镇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世界级陶瓷品牌,景德镇陶瓷品牌林立,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个体作坊还是规模化的企业都没能打造出与世界知名瓷都地位相适应的陶瓷品牌。受历史传统、企业定位、管理水平、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景德镇大多数企业的产品仍属于中低档产品,缺乏创新意识、市场定位模糊、产品外观粗俗。处于高端的大师级艺术瓷,虽然其美誉较高,但受制于产量稀少、价格昂贵等因素,不可能承载景德镇打造世界知名陶瓷品牌的重任。所以通过一般意义的招商引资很难解决景德镇陶瓷品牌难题,集中力量致力于引领景德镇本土陶瓷品牌走上世界舞台是景德镇陶瓷产业“破冰”、“复兴”的要点。
景德镇四大名瓷——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经过这么多年市场沉淀,青花、粉彩、颜色釉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亲睐,而玲珑则市场接受程度不高。所以在构建景德镇创意陶瓷符号过程中,笔者认为青花、粉彩、颜色釉等元素可以作为景德镇创意陶瓷符号元素。景德镇作为千年陶瓷制作艺术的发源地,它本身就是一项符号标记,既然它已经形成了注册商标,如何打造“景德镇”这一世界级符号和品牌就成为摆在景德镇创意陶瓷业面前的历史使命。从宏观上,打造景德镇城市符号,“景德镇”商标;在微观上,如何将景德镇传统工艺、高超画技和景德镇传统制陶元素、现代审美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形成具有景德镇特色的符号与品牌,这是构建景德镇创意陶瓷符号与品牌的关键所在。5.4浅析创意陶瓷的范畴问题及创意陶瓷soho产业结构问题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美国加州南部的电影产业基地——“好莱坞”能够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实效必须通过产品的制造才能得到最大的释放。“制作电影-出售电影盈利-用盈利制作更好的电影-取得更大的盈利”,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链和成熟的产业结构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存之道。对于景德镇创意陶瓷soho的产业结构模式问题,它可以参考、借鉴“798”艺术区、纽约soho区、北京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等一批文化创意聚集区的产业结构模式。将陶艺家、艺术展示空间、艺术家工作室、景德镇陶瓷艺术民俗展示区、景德镇陶瓷艺术出版中心、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协会、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媒体企划机构、时尚店铺、餐饮酒吧等众多的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到创意陶瓷soho集聚区里,并且配套原材料、物流、釉料、画料等各类陶瓷艺术创造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企业,使得创意陶瓷第一、二、三类衍生性企业同步发展,共同发展,形成一个多元化、多态势发展的产业化格局。
5.5浅析创意陶瓷soho产业集群的市场化运作问题 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联似乎是密切一点,因为在文化展示的对象中游客的比重是最大的。而景德镇拥有千年的陶瓷文化积淀,肯定会给游客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陶瓷文化创意能不能为景德镇的旅游产业带来新的效益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们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能够时刻注意到这一点,想方设法地将对游客做陶瓷文化展示的内容、形式、途径、角度做突破,就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并且我们建立的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创意陶瓷田园soho集聚区、雕塑瓷厂、建国瓷厂创意陶瓷城市soho集聚区也可以纳入文化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因为各式各样的制瓷工艺的展示、创造过程的呈现、极具景德镇区域特色传统民俗表演都具有很高的欣赏性,这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是很有促进作用的。
从内部层面来看,景德镇创意陶瓷soho集聚区可以引进或者借鉴北京“798”艺术区的园区管理模式,因为他们的运行体系相对来多比较成熟,并且经过几年的市场考验,属于比较稳定的市场化运作体系。
关于景德镇发展陶瓷创意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6.1做好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宣传和推介工作 景德镇陶瓷产业要走创意之路,首先就要转变发展理念,转变思维定势,要把文化的要素融进陶瓷产品,使陶瓷产品艺术化、创意化。日用瓷、建筑瓷、卫生瓷应增加文化含量,提高产品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使艺术陶瓷走出“象牙塔”,变艺术圈内孤芳自赏为大众的掌上明珠。其次,积极培养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免费对市民开放景德镇历史博物馆、古窑遗址、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等,通过教育培训,积极支持群众的创意发展,在群众中间广泛开展宣传,多为他们提供与创意接触的机会,使人们可以享受到创意生活。
另外,开发多种形式的以陶瓷为特色和主题的文艺表演节目。周所周知,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景德镇就已经有这种类型的文艺表演节目。例如瓷乐、瓷舞、瓷娃娃表演等等。这些,在景德镇的对外宣传和接待工作中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也被社会广泛认可。发展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就应该在这个领域加大力度组织更多的精品剧目。
6.2设立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专门机构 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尽快一个统一的管理全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机构。建议市政府建立全市性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机构,对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统一的规划、组织和指导。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不同于传统的陶瓷产业,它不仅仅与陶瓷生产有关,还涉及到文化、艺术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因此,这个管理机构必须要有相当的权威与独立性。
6.3做好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和局部规划工作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有创意的载体来承载。从政府层面上讲,一定要制定比较长远的规划,一任接着一任去实施;从运作的上来看,要讲求实际,注重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宏观的产业政策引导,使企业成为创意产业的运作主体,从易到难,由简而繁。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建立独立完整的陶瓷文化实体资源性开发与保护监督体系,包括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的监督、国家法律法规监督、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规划系统监督、社会公众与媒体监督、经济手段监督和制约。
在来景德镇考察之前,我有幸认识了一位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大四学生,同为陶艺专业的她对景德镇陶瓷非常的熟悉,正是在她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瓷贸大厦、仿古一条街、雕塑瓷厂、乐天陶社、古窑,也正是由于她在景德镇当地的人缘好,我们才得以去很多个人工作
室参观了解,由于现在陶瓷市场上抄袭现象严重,很多工作室是禁止参观的。
在对景德镇实地考察的时期内,我对遍布景德镇大街小巷的工作室产生了很大兴趣,一座座貌似普通民居的住宅、四合院,一进去都是别有洞天。我着重对集中在雕塑瓷厂周围的个人工作室进行了考察,对他们的生存现状、盈利模式、设备条件、发展创新等进行了解,将他们进行分类总结。
经过对雕塑瓷厂周围工作室深入考察,我得出了以下总结:
一、工作室分类
1.创作型工作室
创作型工作室大多由学生和对陶艺有兴趣的个人开办而成。人员大多是陶院学生、陶艺爱好者、高校艺术毕业生。我们在参观了解的过程中就认识两位中央美院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就来景德镇开了工作室,一边做作品一边创业,开了已经一年多,收益还可以,开始有点辛苦,一切都要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但他们坚持下来了。期间我们还认识了很多情侣组成的小工作室,大多有一方是陶艺专业出身,两个人互相配合,男的做体力劳动方面的活,如拉坯、翻模、揉泥,女的做细活,如画青花、镂空,一派“男耕女织”的景象。
2.投资型工作室
投资型工作室由个人或几个人合伙投资,是雇佣技术工人生产的工作室,规模不大,员
工数量约在十几人至几十人不等。他们通常以接订单生产盈利。
3.家族作坊式的工作室
家族作坊式的工作室由家庭成员及亲戚朋友构成,家中世代从事陶瓷生产,家中有的成员是工艺美术师,有自己的店面、设施,自产自销。
二、各类工作室的销售品种及盈利方式
1.创作型工作室
此类工作室通常生产一些陶瓷饰品、杯碗盘碟等小件陶瓷产品,销售主要是每个星期六早上八点到十二点的乐天陶社市集,有的形成稳定客源的会有订单,也有部分参赛获奖取得
收入。大多每月盈利1000元至5000元。
2.投资型工作室
此类工作室通常按顾客需要生产产品,大多生产日用品、家居陶瓷摆设,他们依靠在陶瓷生产地的优势既不研发产品,也不对外经销,而是接受同行的介绍,坐等业务的上门,或独揽或继续分派,主要通过记件结算等方式进行生产。其它地区,不同类型的小工厂同样主要接受订单,即来样加工、批量生产。因此该类工厂中没有专业的设计人员,甚至没有工艺技师,有的只是老板与和临时招来的有一定技术的临时杂工,产品按样生产,或者模拟、抄袭他人产品样式,产品种类单一,缺少设计环节,采取低价竞争。因而效益的好坏通常取决于人脉、效率和季节。盈利主要靠压榨工人和订单酬劳,有些效益还很不错,年赢利达数百
万之多,且稳步有升。年盈利在10万到300万。
3.家族作坊式的工作室
大多此类工作室中都有工艺美术师,有着独特技艺或者陶艺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创作的作品会被人收藏或展卖,有的被陶瓷厂请去兼职设计产品,大多有着自己的门店,自产自销。他与投资型工作室相同的是生产方式与盈利有一致的地方,区别主要在家族作坊式更带有一
种技艺传承性质。年盈利在10万到50万。
三、各类工作室的设备比较
1.创作型工作室
此类工作室大多条件设备较差,大多进行手工创作,复杂模型、釉料、烧成都依靠雕塑
瓷厂周围条件设施。
2.投资型工作室
此类工作室设备较完善,体系越完善越能控制成本。首先,他们大多不进行技术上的更新,更加谈不上新设备的购买,他们往往延用原有国企留下的旧设备,修修补补,反复使用。企业主们更加喜欢依靠纯粹的人力来完成产品的生产,用他们的话讲:“人力比较机器更快、更好、更便宜”。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非常原始并且初级的获取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它固然简单,但却有限。所以一旦业务量加大或是复杂了以后,生产的效率及质量自然就显得比
较低了。
3.家族作坊式工作室
此类工作室根据各自经济实力而定,大多设备完善但是陈旧,大多不愿意对设备进行投
资,所以保留了很多传统。
四、各类工作室的发展创新比较
1.创作类工作室
此类工作室优于其他两种工作室的一点就是它的创新,学生及喜欢陶艺创作的人,目的较单纯,主要完成个人想法,不以盈利为绝对目的,大多是做自己的想法,做出的东西大多
充满着奇思妙想。这类工作室办的成功的,有的形成了稳定的客源的,会逐步扩大生产,成为后两者之一。
2.投资型工作室
此类工作室通常按样生产或者抄袭他人,大多没有职业设计师,有少数内部培养一些设计人才,或者请他人兼职设计指导,但大多不愿对设计进行投资,认为并没有抄袭,稍加改造他人产品造型回报快,产权意识淡薄,品牌观念缺乏。基本无所谓知识产权,什么东西好卖就模拟什么,什么东西流行就生产什么。完全不考虑是否存在侵权的问题。因为竞争的双方都没有这种意识。这种风气仿佛成为了行业中默认的潜规则了。份额的变化取决于企业自身与行业自身。几乎所有我们接触过的小型工厂在对待员工福利等方面都是不完善的,甚至是残酷的。它们无一例外的没有劳动合同、加班费和节假日,更不可能有保险,甚至任用童工、恶意压低工资,通过许多变相剥削的方式造成员工工作情绪普遍不高、流动量较大。在一些企业主的心里,员工的工资是被限定在一个所谓的合理范围之内的,不能因为工人的努力工作而发生太大的变化。他们想做大、做强,必须学习成功企业的经验,许多闻名的国内外企业都具备自身的企业文化,抛开技术,时代等因素他们的成功很显然也是离不开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的,而这些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与时俱进的。微观的层面:转变经济增
长的方式,强调人的因素,树立可持续性的发展观。
通过实地考察我总结出以下良性发展方式:1,根据企业类型的需要,引进专业的设计人员,工艺技师,参与到产品的研发及生产过程中去,摆脱原有的单纯依靠工人仿造他人产品进行生产的固有模式。2,根据企业业务需要引进专业的财会、企划及营销人员。引导企业的产销、售后及宣传一条龙,系统、长久、良性的发展。假如在行业中,较多地出现这样的生态企业,并且占据一定的比例,势必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壮大,最终有利于全社会。3,需要转变销售方式,扩大销售渠道。利用新的媒介、手段进行商务活动和产品的推广、企业的介绍等。从而最大限度的联系合作伙伴,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走出
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我曾在西安市纺织城一家陶艺工作室实习,该厂除了承接各种日用、家居产品的定单之外,还生产纯手工的陶艺类工艺产品,自己也在不断尝试着创新,建立了自己的品牌,逐渐
扩大自己的规模,一个工作室的成败很大因素取决于领袖人物的智慧。
3.家族作坊式工作室
此类工作室的管理通常是家长制,创新主要集中在继承传统工艺、转化翻新上,开发周期较长。发展主要是扩大规模,更新设备。它和投资型工作室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在人才引进上有缺陷。家族作坊式有的有着秘而不传的秘密,不愿外人参与其中,被招进去的人也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无法参与管理建设。这类工作室的发展扩大全靠一家之主的能力见识,必须要让家族以外的员工有归属感。进企业的能人能及时、公平地受到提拔重用,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机制。家族式管理不能过分重视人情,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必须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用统一的制度和纪律来约束全体成员的行为,形成客观公正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组织秩序。同时家族企业在领导选择上往往不能以血缘亲疏为标准,不能采取子承父业和亲戚总比外人可靠的家族继承制,重视个人的才干和品行,从而使
工作室持续扩大发展。
江西景德镇雕塑瓷厂能容纳那么多小工作室是因为它本身有着独特的条件:周围有着专门的烧窑、拉坯、翻模的地方,所有材料的获取非常方便,但是这种条件在陶瓷产区很普遍,或许江西景德镇雕塑瓷厂周围的工作室只是庞大的中国众多陶瓷工作室的冰山一角。然而,由于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陶都,且景德镇人民很多世代传承陶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而景德镇雕色瓷厂周围的工作室就有可能作为中国陶瓷工作室的缩影,起码也可以起到“窥一斑见全豹”的参考作用。希望我的考察对于想要了解陶瓷工作室和热爱陶艺并想创建陶瓷
工作室的人起到的一定的参考作用。
景德镇陶瓷文化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所做出的一大贡献。景德镇是中国著名瓷都,它是陶瓷艺术之城,也是陶瓷文化之城。千年的窑火,烧出了精美无比的瓷器,也烧出了灿烂辉煌的陶瓷文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文献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始于汉代,从发掘的五代、宋、兀、明、清等封建王朝的胜衰、兴亡,经历了若干历史上的重大变化。发展到明、清(前中期)时期,不仅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也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其当时的瓷业生产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正因为此,伴随景德镇而生的陶瓷文化也应是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景德镇经济中的特色产业。
陶瓷文化和民间传说作为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引起世人的关注。
1,太平窑的传说
太平窑”是一种类似圆筒的象征窑。它用一只只烧瓷器时用作垫底的圆瓷渣饼搭成,这种窑大的一丈多高,小的也有三尺左右。
相传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曾几次到过景德镇。清兵的头目为了死守住景德镇,堵住江西通往安徽的通道,下令将镇上所有的烟囱和瓷窑拆掉,以便用它的砖头筑起一座座工事,抵抗太平军的攻打。当辅王杨辅清率领的太平军已逼近景德镇。清军知大势已去,只好撤退逃命。逃走前,将瓷窑烟囱,予以破坏,炸毁。而当太平军开进景德镇时,却是下令打开官府的粮仓和金库,并要富户拿出钱粮,然后将米和钱分发给穷苦百姓。
中秋节到了,大家准备与太平军一起欢庆,但此时的景德镇已是一片萧条景象。一位老窑工说:到处都是渣饼,何不用这些渣饼垒成窑的样子,内用松柴燃烧,用窑火来庆祝。于是当晚,只见各处火光闪闪,火焰冲天,大家欢乐到深夜。
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一盛况,也寄托自己的向往,就语义双关地把它叫做“太平窑”,每到中秋节烧“太平窑”。成了景德镇的传统风俗习惯。
2,风火神童宾传说
在督窑官唐英专门撰写《火神传》中:“神姓童名宾,字定新,饶之浮梁县人。性刚直,业儒,父母早丧,遂就艺浮地利陶。万历间,内监潘相奉御董造……时造大器,累不完工,或受鞭棰,或苦饥荒,神恻然伤之,愿以骨作薪乞器之成。”后人为纪念童宾舍身就瓷工,便将其作为风火神供奉,童宾烧造的就是著名的青龙缸。
3,“知四”肉
景德镇的陶瓷民间传说中除了节日、祭神方面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是与地方饮食风俗相关的民间传说,这也是极富景德镇地方特色的。早先,镇上有个姓郑的窑户老板,为人尖钻,吝啬,把坯房佬折磨得个个
像皮猴子。一次,瓷工中领头的蒋知四师傅,劳累了一天,肚子里没进一粒米。到断黑时分,好容易才端上碗。一扒饭,满嘴是沙,再看菜,是五里外都闻到臭味的毒豆腐。一气之下,他把碗砸了。蒋知四是条好汉,为人豪爽,爱打抱不平,于是冲到老板面前质问他。蒋知四见老板爱理不理的样子,气愤地说:“我再哇一遍,伙计们三个月不知肉味了,再不给,我们就歇工。”“敢!”郑老板恶狠狠地说。说停工就停工,当晚果然停了工。不久,郑老板勾通了官府,把蒋知四抓进衙门。在里面经过几番折磨,蒋知肉给弄得死去活来。而蒋知四的顽强不屈使得最终被剁了头,可坯房佬还是不复工。“要肉”的风潮越闹越大,窑户老板见杀鸡给猴看不顶用,只好答应瓷工每月十二两肉。瓷工斗争赢得了胜利,高兴地将这种肉做成味道鲜美的佳肴。先将肉洗清切细,配上大菜,豆豉,便放到锅里爆炒,然后放进豆腐清煮。肉煮好了,先还要行一套规矩:在坯架上,摆上三块坯板,搭成一个烧香的台子。接着放爆竹,供肉祭奠,行完这套简朴的仪式,才能享用一个月唯一的一餐肉食。镇上的瓷工们为纪念这位英雄,把这餐肉食叫“知四肉’,而“知四”肉现在也已经成为景德镇的一道名菜。
4,各类窑变传说
《玉杂俎》卷十二谢本:“景德镇所造,常有窑变之。不依造式,忽为变成,或现鱼形,或浮果影。传闻初开窑时,必用童男童女各一人,活取其血祭之。故精气所结,凝为怪耳。近来禁不用人祭,故无复窑变。一云:恐禁中得知,不时宣索,人多碎之。”
窑变观音:朱彝尊《日下旧闻》戴:“明神宗时,李太后欲得一瓷像奉之。举念间、景德镇瓷窑中器化一庄严法像,绿衣披体,晏坐支颐,两膝低昂,左偃右植,手轮梵字,篆法宛然。献之阙下、懿旨命供于报国寺内、俾都人咸知敬礼、今京师所谓窑变观音是也。”清乾隆曾题诗以记。相传此观音为清宗室庆宽据为已有,辗转归于张翼,也有的说已经流落到国外。
窑变龙船:梁同书《古窑器考》:“万历十六年诏烧方筋屏风不成,变而为床,又变为船,其中什物,无一不具。”
窑变异畜: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正德中,内使监造御器。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一人跃人自焚,托梦他人造出,竟传窑变。好异者,遂妄传烧出鹿、象诸异物也”。
景德镇自古以来是瓷业生产城市,是开放的工商业码头。正因为此,商贾往来的很多,镇上的居民也比较混杂,各地的人都集中在此地,所以有“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之说。而来自各地的人们都有其本地的风俗习惯,经过长期的交流、熏陶、渗透,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景德镇特色的民俗。尤其是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历经各个朝代,瓷业生产技艺不断发展与完善,享有瓷都声誉。在一千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因袭成风的瓷业习俗,是景德镇陶瓷文化中最重要、最典型的内容。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多民族国家。
其中景德镇作为陶瓷古镇,以独特的陶瓷技法和陶瓷文化闻名于世,窑工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更重要在于创造了特有的陶瓷文化,创造了优美的陶瓷艺术。关注景德镇陶瓷文化,也就是在关注景德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由于陶瓷文化中极富地方特色的是其民间性,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与民俗便自然而然的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对象。
考察景德镇陶瓷文化,特别是它们对当代瓷都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为开掘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景德镇旅游经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诗人、史学家郭沫若曾说过:“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产品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然而,曾经辉煌的景德镇瓷业,在这个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达的时代,已经逐渐落后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景德镇的陶瓷企业难以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发展举步维艰。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急剧下降,尤其与沿海新兴的潮州陶瓷产业相比,经济差距极为明显。
潮州市位于广东省东陲潮汕平原的韩江两岸,生产陶瓷有1300年历史,产品以“清新、素雅、细腻、玲珑”的风格而独树一帜。潮州人一有庞大的陶瓷生产规模,二有强烈的市场意识。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最快的陶瓷产区之一,出口量和销售额都名列全国陶瓷产区的前茅。瓷制品包括日用瓷、艺术陈设瓷、建筑及工业陶瓷,形成较为完善的陶瓷产业体系。在市场份额上。无论国际和国内,景德镇陶瓷产品所占比例都不具备优势。
据《潮州历史》一书记述:潮州陶瓷工业的发达,显示出经济的繁荣,其产品不逊于景德镇产品。2004年4月12日“两会”将“中国瓷都”的称号授予潮州,加剧了人们对景德镇与潮州瓷器的比较。有些人看到潮州瓷器的产量及其经济产值后,认为景德镇瓷器不如潮州瓷。但我个人认为两地瓷器各有特色,潮州瓷器面对市场,实行批量化生产,轻于质而重于量,其产品在精工细作方面远不如景德镇瓷,景德镇瓷业虽在工业化的大生产中落后了,但保留了传统的手工制作程序,将陶瓷产业精力集中在工艺的改造上,在瓷器生产上是重于质重于形。当然所有产瓷区都希望把瓷器做好,达到质与形与量的统一。之所以有差别,受到一定历史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1 历史原因
在景德镇悠久的制瓷历史中,其产品更多的是以贡品的形式出现。宋代时景德镇的湖田窑被要求为皇上生产贡品,在元代则设立有专门的窑炉,为皇上生产御用瓷,明洪武时期设御窑厂。在生产过程中,不仅集中了大批的优秀工匠,而且在烧造中不惜工本,烧制出的瓷器质优形美,在全国独领风骚。景德镇其它窑厂在御窑厂的带领下,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甚至出现了“官民竞市”的繁荣景象。清代前期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还是造型,装饰技法,或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制瓷技术几乎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景德镇陶录》卷五(景德镇历代窑考)“国朝”篇评述臧窑和年窑时说:“陶至今日,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现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继承了传统的技法,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的精华,使陶瓷制作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巅峰。
而潮州瓷从一开始便是面对着广大的国内外市场。在历史上潮州是瓷器的主要产地和出口地,是广东“陶瓷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潮州在宋代时,便有大量陶瓷销往东南亚,明清时期,潮州的陶瓷基地南移至枫溪,生产规模日益壮大,陶瓷制品远销非洲、美洲各地。清乾隆《景德镇陶录》记有:“洋器,专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商多粤东人,贩去与鬼子互市,洋瓷通过九江关、粤海关而出口,式样奇妙,岁无定样”。潮州人不仅出售本地生产的瓷器,也在景德镇与福建等制瓷区订制,或者从景德镇进购坯胎,按洋人的订单要求进行加工。较早的对外联系与广泛的工艺交流,商品的大量出口和频繁的贸易往来。使其在制作成本上,更多地考虑市场盈利,在工艺方面的水平与景德镇的瓷器相比是有差别的。
2 客观因素
2.1 原料
景德镇盛产优质的制瓷原料—高岭土,高岭土呈白色,其矿物组成除高岭石外,还含有多量的石英和云母。耐火度高达1735℃。高岭土的出现使得景德镇陶工发明了“二元配方”制瓷。这改变了瓷器的性能,原来的“一元配方”只能烧制1150℃左右,为软质瓷,制品变形率较高,胎色也不够白净。由于高岭土耐火度高,使之在瓷胎中起到了骨料的作用。故景德镇瓷器胎质坚致细密。瓷泥加入高岭土不仅提高了氧化铝的含量和耐火度,而且减少了制瓷的成本、变形率,属高硬质瓷。
潮州使用“飞天燕”和“白土”两种瓷土制瓷,其中以“飞天燕”瓷土矿蕴藏量最多,它属于风化残余型矿床,矿物组成比较简单。主要矿物成分由石英、粘土矿物和长石组成。唐宋时期具代表性的窑址笔架山宋窑,瓷器的胎色可分白色、灰白色、灰色、灰黄色和红黄色等5种。现代潮州瓷在原料加工工艺上采用的新技术与装备,减少了原料的杂质,瓷土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其主要的化学成分没有改变。粘性与可塑性不如景德镇瓷土。故潮州瓷胎骨较软,易变形。
2.2 烧成
陶瓷烧制气氛分为还原气氛和氧化气氛。还原气氛在古代被称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御火艺术,“色自粉青泯火气”,其工艺主要是消除瓷釉的野火燥气,令其似缎似玉,宝气横生。景德镇瓷器用高温还原气氛烧成,这和景德镇的制瓷原料有关系,景德镇的制瓷原料含有一定量的Fe2O3,在烧制过程中温度达到1100~1300℃的时候,窑里面充满了大量的一氧化碳。当燃料燃烧时,碳元素和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碳,产生热量。当缺氧时,则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能十分活跃,在高温缺氧的窑炉内,它们便与瓷釉中的氧结合,从而影响和改变瓷釉的呈色。由于还原焰能使坯体内的高价铁(Fe2O3)得到充分还原变为氧化亚铁(Fe O),变成青色,使胎体泛青,故景德镇的陶瓷“白里泛青”,胎质细致坚硬,瓷体吸水率不大于0.5%。
潮州瓷器原材料耐火度不够,烧成温度在800℃至1200℃左右,通常使用氧化焰烧成,瓷色白里泛黄,属中温软质瓷,瓷体吸水率一般大于0.5%。
当然这点通常是从两地大环境而言的。同时瓷器的成型工艺,装饰手法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也导致了两地瓷器在质量上,数量上,文化体系上的不同。
受以上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潮州瓷器只能进行大批量的生产,以物美价廉的陶瓷产品获得市场主动权,其陶瓷产业与文化联系并不密切,相对于景德镇产品轻于质重于量。收藏价值不如景德镇瓷。景德镇保留了千年的制瓷传统,有着浓厚的制瓷文化,产品重于质,相信景德镇陶瓷业的振兴是一条必然之路。就如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先生所言:“景德镇这些年注重提倡手工化生产的发展,这是非常符合当今世界潮流发展模式的,也是我们国家这些年不断提倡发展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一个实现途径。手工的、个体的艺术陶瓷生产不仅环保、低碳、能耗少、无污染,而且体现的是人性,人的修养和人的个性。它不同于工业化生产,不片面追求产品数量。手工产品不能靠复制,不能靠数量。”潮州有着悠久的瓷器外贸史,陶瓷市场经济活跃,应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模式,同时提高产品质量。
总之两地瓷器各有所长,又各有其方向,应互相学习与补充。因地制瓷,各发所长,各擅胜场,共同书写我国瓷业的辉煌历史。
摘要:景德镇与潮州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两大制瓷产地。这里从潮州与景德镇两地瓷器的发展历史及客观环境因素出发,浅析景德镇陶瓷与潮州陶瓷发展模式的异同。景德镇瓷注重工艺,潮州瓷注重产值,因地制瓷,各擅胜场。
关键词:景德镇,潮州,陶瓷
参考文献
[1]周思中.中国古代官窑的发展及御窑的性质特点探析[J].中国陶瓷,2011年12月
[2]西北轻工业学院等编陶瓷工艺学[M].轻工业版社,1985年9月
[3]陈文平.中国古陶瓷[M].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2003年1月
[4]郑宁.景德镇堪称中国陶瓷第一城[J].中国陶瓷,2010年10月
1972年我上了医科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市内,后来结婚有了两个孩子。当时工资很低,没有房子,生活总是紧巴巴的,要购买陈设瓷只是一种心愿。
改革开放后,经济条件有了改善,家里买了政策优惠房。至此,那种对陶瓷艺术的喜爱再也不能压在我的心底。最初我喜欢陶瓷但一点也不懂。好容易攒了一点钱去了北京潘家园,买了两个将军罐和两个冬瓜罐搬回家,放在客厅的桌子上,从心里感到满足和高兴,每天摆弄擦洗。后来有朋友到我家谈起了陶瓷,什么陶瓷的产生、陶瓷的制作、陶瓷的种类、陶瓷的绘画等,我开始对陶瓷有所了解,从喜欢陶瓷变得更加热爱陶瓷了!
为了了解陶瓷,2006年我开始订阅了《景德镇陶瓷》杂志,每期杂志我都认认真真阅读,欣赏杂志上刊登的每一件瓷器作品。通过学习,我了解了瓷器发展史,了解了几大名窑,了解了什么是青花瓷、什么是釉下彩、什么是釉上彩、什么是斗彩;了解了低溫釉、高温釉;了解了景德镇瓷、醴陵瓷、鲁青瓷等;了解了瓷器的不同器型、手拉胚瓷、手绘瓷等;了解了当代瓷器名家和大师,如王锡良、张松茂、秦锡麟、戴荣华、李菊生、熊钢如、陆如、赖德全、何叔水、宁勤征、许国胜等。《景德镇陶瓷》杂志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不吸烟、不饮酒,吃穿简朴,每月攒下一点钱,积少成多,一年下来就为了买上一件喜欢的瓷器。由于经常阅读《景德镇陶瓷》杂志,我的陶瓷鉴赏能力不断提高,查看陶瓷能力增强,虽然花钱不多,但购买的陶瓷都是非常精美的艺术品。我先后购买了艺术家王采、许国胜、秦胜照、徐国琴、王清平、徐雪斌、夏金彪、陈健、汪尚模、吴燕、余海龙等陶瓷作品。
在鉴赏陶瓷方面,我准备了一个放大镜,一块丝绸缎子。利用放大镜可观察瓷器的釉面,鉴别是手绘画还是电脑制作的。利用软绵的丝绸缎子在瓷器上摆擦可以发现瓷器的表面爆釉处。记得女儿结婚时,我买了一件瓷瓶,就是这样发现瑕疵而更换的。
景德镇的精美瓷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仅是享受,更重要的是一种艺术和文化!景德镇的艺术家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她们把艺术创作视为理想的追求,作品精益求精。我曾经买过徐国琴艺术家的一个牡丹瓷盘,买回来发现有一点瑕疵,我给她打电话说明情况,她说没关系,我再重新给你制作一个。还有徐雪斌艺术家,我与他并不相识,为了了解我购买他的艺术作品情况,我写信给他,几日后他竟然回信解答了我的问题。艺术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创作的作品责任,而正是这种责任才使得他们成为人们喜欢的艺术家!
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一件好的陶瓷总是蕴藏着一个美好的故事:会使人受教育、受启迪!我喜欢陶瓷,甚至每天都要用手去摸一摸我摆放在家里的陶瓷,翻阅《景德镇陶瓷》杂志。触摸身边的陶瓷,翻阅《景德镇陶瓷》杂志使我忘掉了生活中的烦恼,工作中的苦累,使我的精神更加充沛,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感到无比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