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025-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共8篇)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篇1

中国信息报 2008-10-24 09:23:54 凡个人署名文章,均不代表国家统计局观点,作者文责自负。转载或引用时务请遵守本网“版权声明”。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日前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决定》由十七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其中明确提出将农村金融列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可见中央对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视。

农村金融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1993年以来,我国农业信贷规模占全国信贷规模之比在3.1%和5.3%之间,这期间,农业增加值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3年为19.7%,2007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11.7%,同时,农村非农产业对国民经济中还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农业和农村信贷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极不对称。

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本不足将导致经济体的发展陷入“贫穷陷阱”,不仅使贫困恶性循环,而且将使农业的产业态势逐渐弱化。更严重的是,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部门,一旦失去发展的源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将大大加大。

另一方面,“贫血”的农村经济还在继续向城市“输血”。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农村金融空洞化。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影响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

一面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匮乏,同时却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大规模转移。这其中暴露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滞后性和不合理性。农村金融问题长期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农村金融的挑战和风险

其实,管理层很早就开始关注农村金融问题,近些年来,国家一再出台相关措施强调金融机构要支持“三农”。2003年6月,国务院出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拉开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序幕;2005年5月,央行明确4省进

行“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试点,成立7家小额信贷试点公司;2006年12月底,邮政储蓄银行挂牌,主要定位于服务农村金融;2007年10月,村镇银行等试点工作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2008年5月,央行、银监会发布《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四类农村金融机构相关政策。

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已大幅改善,但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央行上月19日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做出如上表述。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仍不很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此外,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相对仍然较高。

同时,包括工、农、中、建等国有四大银行不断从县以下撤离,农业融资规模的增长缓慢,成为一道多年未化解的难题。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农村金融机构空白和覆盖率低,使农民无法享受普惠制金融服务”。

多年来,农村金融问题一直被视做中国金融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农村资金回流城市、农民贷款难、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效率低下、信用环境不好、资产质量差以及抵押担保物不足等,一直是令业界和决策层感到棘手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我国农业生产有成本高、收益低,自然风险大的特点;加入WTO后,弱小分散的小农户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增大了市场风险。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而收益低,系统性风险严重。由于风险和收益不匹配,造成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

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在评估贷款安全的时候仍然强调抵押担保的作用而不是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农户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土地集体所有使得农户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农户的有效金融需求难以满足。

农村金融的性质决定了在地广人稀的农村提供零售金融产品与服务成本巨大。这就要求农村金融的提供者,坚持不懈地开发符合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不遗余力地压低运营成本。而封闭的农村金融市场,又因为金融供给不足而导致金融服务与产品定价过高,金融服务方式单一。

发展农村金融要从制度着手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责任和分工不清晰;农业银行和信用社改革出现离农倾向、涉农服务能力减弱;农村民间金融缺乏规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育迟缓;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抵押方式进展缓慢,满足农民贷款需求与化解金融组织风险的矛盾依然突出等问题和形成原因,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远提出,当前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任务应包括:

首先,加快推进正规金融机构改革。一是抓紧实施中国农业银行整体股份制改革,通过国家扶持、自身重组将其改造为按市场规则运行的商业银行。农行要充分发挥贴近农村的传统优势着力提高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农户等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二是强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除继续履行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职能、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外,要在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发挥支持作用。三是深化信用社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顾虑信用社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其次,积极培育民间的信贷组织。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对“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组织,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管制;对已经进入市场的小额信贷组织,帮助督促其建立可持续的资金补充机制。允许和引导农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再次,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抵押方式。在继续鼓励农户资源互助担保的同时,建立专门的担保基金,催生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从事农业担保服务;鼓励引导商业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农户信用记录;发展农户联户担保,降低信用风险。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篇2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整个现代化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也是我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社会进步、国家安定的重要环节,农民是工农业生产的必要力量。而“三农”问题中最核心的就是经济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内市场,从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农村经济问题。这件事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理应运用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牢固树立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突出支农重点,不断加强金融服务,大力支持“三农”发展,以创新的思维、多维的视角、综合的措施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经济增长。

二、金融业支农的现状

(一)金融业支农以农信社为主

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机构为主体的金融支农机构组织体系,部分农村金融市场已出现以农业担保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支农风险基金为主体的中介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体系,推出了以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质押贷款为主体的金融支农产品系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在所有金融支农机构中,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足见其在支持“三农”方面的地位与作用。

(二)金融支农产品多样性

面对农村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各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农户联保贷款、小额农户信用借款、仓储质押贷款、塑机按揭贷款、个人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贷款、速贷通、个私通、贷易通、好兴旺、助业通等贷款品种。这些贷款往往采用一次授信、循环使用,较好地满足了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

三、制约金融业支农的障碍

(一)农村金融市场机构尚不完备

第一,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数量少,且覆盖面不足,尤其是偏远欠发达的农村尚未开立银行网点。

第二,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单一,且开办业务单一。以储蓄所居多,大多为存取款业务,贷款业务开办少之又少,理财、基金及保险业务更是空白。

(二)支农贷款工作复杂且风险度较大

首先,推行信贷支农工作量大,需要信贷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信贷队伍与其承担的农户贷款工作量不相匹配,其工作难以细化到位,而且贷款的发放和催收工作直接成本过高,直接影响到小额农贷的管理质量,加上交通、文化结构、经济状况等一些复杂因素,无一不影响到信贷支农工作质量。

其次,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受自然条件及市场影响较大,存在着较大的自然及市场风险。一旦农业受灾、农业减产、产品销售受阻,将直接导致农业减产,农民还贷能力减弱,农业的自然及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贷款风险。

四、促进金融业支农的对策措施

(一)确立金融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思想认识

首先,我们要更新思路,明确新农村建设还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支持“三农”、服务新农村绝不是做亏本生意,而是挖掘发展机遇。新农村建设其中就蕴藏着大量的有效金融需求,金融机构积极去挖掘这块金融需求就能够发展壮大自身、获取经营利润。也就是说,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可以有所为的。

其次,我们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眼光必须更宽广一点,不能局限于传统概念的“小三农”。要把握城乡一体化特点,重点支持为城市服务的都市农业等;要把握县域经济发达的特点,通过支持县域经济来支持“三农”发展。

最后,金融支农必须确立创新的方式方法

(二)健全银行机构服务

第一,拓展银行业务发展,服务“三农”的定位不能变,要始终确立以服务农村经济为主旨的服务理念,时时事事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农村信用社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改进服务,通过多方融资,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发挥金融业支持“三农”主力军的作用,充分利用农信社与农村的纽带关系,积极推进一系列惠民惠农的业务开展,同时,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农信社倾斜。

第三,强化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的职能。重点支持大型农业生产企业及市场建设,支持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持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支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争取在农村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农业政策性金融必须结合农业产业政策,扶持农业弱质产业,促进农村健康稳步发展。

第五,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重点满足其生产建设资金需求。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信贷结构和经营思路,扶持支柱企业的发展。对资信好的龙头企业,要采取综合授信等方式,简化贷款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满足企业合理资金需求;要通过银行承兑汇票、推介现金管理业务等多种手段,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要继续做好信贷扶贫工作,积极探索扶贫贷款到户的多种形式,并大力支持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健全农村金融保障体系

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要加强农业保险的法制建设,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要积极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产品,拓宽业务范围,使农业保险成为农民在灾害面前减产不减收的可靠保障;要完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分散和转移部分由于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提高农村信贷资金整体营运效益和农村金融业自我修复能力;要建立农民存款保险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

(四)关注农村经济的投资及其经济理财

作为金融业支柱之一的证券可逐步涉入农村经济,发挥其投资盈利的作用,使农村经济更活更有效地发展。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富裕,可以对其“闲钱”进行理财,因此,理财投资渠道也是进一步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措施。

摘要: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金融业必须参与支持“三农”发展。通过对金融业支农的现状分析,指出当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农村经济“,三农”问题,金融业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何广文,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刘仁伍.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陈军,曹远征.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篇3

1.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农村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财务工作不规范

由于中国农村会计工作起步较晚,财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最终导致财务处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村级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在会计处理时不按有关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有的账簿设置不全,不设总账、明细账,做成了糊涂账、流水账。二是原始凭证内容残缺不全,签字审批混乱,甚至自批自报。白条抵库、白条入账现象也比较严重。三是会计岗位设置混乱,往往是一个会计人员身兼数职,极易导致私存、私借和挪用公款等现象发生。四是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看村干部脸色和意愿行事,导致会计核算不规范,信息失真,产生所谓的“书记账”、“主任账”。而在这些村干部离任时,又不进行财务交接,经常出现“包包账”、“断头账”。

1.2财务管理混乱,制度执行不严

由于管理不严,存在大量账外资产。集体经济的资金使用透明度不高,个人无偿占用集体资金的现象较为普遍,经费开支无专人审批。形成了谁拿钱谁用钱的混乱局面;甚至存在贪污受贿现象,集体资金几乎成了基层干部私人消费基金;村级财务账目设置不全,原始凭证不规范。从笔者调查所掌握的情况看,有75%以上的村没有按制度要求来设置会计账目。

1.3财务公开质量不高,公开不及时

只有部分村做到按规定时间公开财务。有些村的财务公开存在弄虚作假、避重就轻的情况,公开内容不全面或只公开结果不公开过程,内容不详细,群众无法了解真实情况,这样群众势必怀疑公开内容的真实性。

1.4民主理财搞形式,财务公开走过场,监督乏力

在大多数村组,民主理财、村级财务公开就是一句空话,根本没有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村民理财小组成员是由村主任提名、村委会批准产生,使民主理财失去了作用。二是部分理财小组的成员不懂财务知识,不熟悉财务工作,不按规定理财,对违规违纪的收支单据仍然签字同意报销,起不到监督作用。三是财务公开搞形式,走过场,搞半公开、假公开。

2.对策

2.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制度保证

建章立制是村级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要解决村级财务混乱状况,最迫切的任务是在一定区域内针对财务管理现状,从财务收支结算管理、集体资产管理、民主理财与财务公开、会计核算管理、会计档案管理、财会人员与岗位职责等方面制定一套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从各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以及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债权债务管理、集体资产台账管理、票据管理、档案管理、财务开支审批、财会人员岗位职责、报账员岗位职责、会计人员管理,村组干部离任审计,“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会计电算化等多项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健全约束机制,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作。同时,村级财务必须坚持收支2条线,实行先收后支,杜绝以收抵支、差额入账、坐支现金等现象。

2.2建立稳定的、具备较高业务素质的、严格按财务制度办事的农村财务会计队伍

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通过举办业务讲座、法制讲座、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财会人员的道德素养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并定期组织开展农村会计知识竞赛活动和农村会计实务培训工作。稳定财会人员队伍,保持农村会计工作的连续性, 实行农村会计选聘制。《农村财务会计选聘制》规定,今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录用的财会人员必须实行公开招聘,可促进农村财会人员走向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实行会计委派制。由镇统一考核和管理。从体制上保障财会人员严格执法,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加强对农村会计的监督,建立农村会计岗位责任制。完善考核办法,奖优罚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其工作水平。

2.3建立健全财务制度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篇4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县**镇党委

@@县**镇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省道207线贯穿全境,辖25个行政村,6.5万人口,7.8万亩耕地。近年来,我镇将强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管理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基层稳定和谐的有力抓手,按照市、县纪委的工作部署,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不断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现将我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汇报如下:

一、坚持全面清查,摸清“三资”底数

2009年,我镇完成了对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清查,账务移交、调账建账等工作,确保了‚三资‛清查登记不漏不重。一是严格清查盘点各村‚三资‛,审查核对往来款项。对均分到户的土地建立承包登记簿,逐户登记,划清与村集体的资源界限。二是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将村集体资产、资源情况登记造册,向村民公开公示。有人提出异议的,镇纪委协同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及时调查,澄清事实,让群众明明白白。三是加强清查结果的处理。对盘点中涉及3个行政村6套桌椅、2台电脑、1台电视机和310册图书等报废、有账无物不实资产,村‚两委‛查明原因拟定处理意

1见后,报镇政府审批;对确不能处理的一个行政村流失110册图书和两套桌椅,暂挂账并在台账中作出说明;对公示无异议的资产资源,报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建立集体资产资源档案,全部录入电脑实行动态管理。

二、实行“三个规范”,确保管理科学

一是规范账户设置。由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在信用社开设‚村级资金核算专户‛,村所有收入集中汇缴‚村级资金核算专户‛。各村将所有的财务收支纳入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核算,严禁私自设立‚小金库‛。二是规范票据管理。镇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村级收入专用票据‛,村级财务由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按照‚票款同行、以票管收‛的原则规范管理。三是规范招投标程序。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和工程建设项目,运用4+2工作法,对超过10万元的工程,一律实行招投标制度,由镇纪委、‚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实施,确保所有村务工程阳光民主操作。

三、运用“五个统一”,严格操作程序

一是统一制度。依据《&&市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涉农资金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的规定》等文件,统一制定现金、银行存款、筹资筹劳和开支审批等制度,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收支有序、有据可依和稳步推进。

二是统一审核。对行政村财务原始收支凭证严格审核,首先由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再由‚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审核,谁审核谁负责,对不符合村财务管理规定的票据,退回补办;对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票据禁止入账,责令限期纠正。三是统一核算。‚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对各行政村财务收支统一核算,统一编制会计报表;各行政村报账员负责该村日常财务收支,按照规定的程序到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办理结算,严防坐收坐支现象发生。四是统一公开。各村的财务公开内容由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统一提供,在公开栏逐笔逐项按季度公开,并设置投诉箱,广泛搜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五是统一归档。各行政村移交的‚三资‛档案由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统一建档、集中管理,分村建立档案。

四、强化基础建设,谋求长远发展

一是镇政府投资16万元改建装修财政所,挂牌成立了‚**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配置了两间办公室和一间档案室,配备配齐了电脑、打印机等各种办公设施。二是从镇政府选调4名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工作,经一年的考验,目前已全部分岗到位。三是将镇纪委办案车辆并入‚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统一调度,协调使用,为谋求‚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稳定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五、广开信访渠道,严查涉财案件

一是今年3月份在全县率先开通了《@@县**民生网》。开设了‚有话对书记说,对镇长说‛专栏,并成立了服务于网站的民生直通车服务队、信访稳定组和案件调查组三支队伍。网站开通以来,先后收到群众涉财诉求16件,已妥善处置15件,在网上进行了公开回复,其中经调查核实对问题严重的陈桥行政村支部书记给予了撤职处分。二是开展以案说法涉财案例警示教育。今年3月5日,**镇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活动,全镇党员干部重点学习了杨正超书记做出重要批示的《一个‚吃拿卡要‛无所不用其极的村支书----查办张维中涉嫌贪污一案引起的思考》和《‚村官‛腐败:溃堤的蝼蚁----村支书苏运华涉嫌贪污一案的启示》两个案例。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行政村主要负责人深受震撼,触动很大。学习期间,一行政村干部将原想坐收坐支的本村卖树款11000元,及时发放到广大村民手中,有效避免了一起集体访案件的发生。三是着力抓好涉财信访举报专项治理工作。镇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涉财信访举报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实行主动申报从轻,不申报查实从严的宽严相济政策,在低保、五保供养等涉财问题上,对未申报的 5个行政村10名村干部,查实涉财违规资金3.09万元,全部追究了纪律责任。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逐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篇5

一、以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为先导,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建设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是我区农业发展的新机遇。自去年8月份,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启动建设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管委会。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搞好了开发区总体规划,规划面积1.5万亩,重点建设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园、高效种植园、现代化畜牧养殖园、农副产品加工园四个功能园区,各个园区协调配套,有机统一,适应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在工作上,一是注重抓了政策制定和宣传。根据上级有关政策,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符合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下,从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最佳优惠条件,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在市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目前已有千余人次参观考察开发区,咨询投资政策,洽谈合作项目。二是加强了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的联合与协作。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山东理工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了科技协作关系,现已进入实质性研究项目两项,还有几个科研项目正在商讨之中,为我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区内主干道路、供电设施、办公及科技培训中心等已完成规划设计,正在招标建设中,为进区项目创造了较好的环境。目前,15万头生猪屠宰及深加工、“兔巴哥”系列膨化食品、乳制品等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4400多万元;高科技低温脱水食品、授粉熊蜂周年繁育等8个项目正式签约并准备动工,总投资1.7亿元。另外,波尔山羊养殖、生物肥加工、啤酒添加剂等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之中。

二、依靠科技,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围绕发展高效农业,我区始终坚持“市场为先、科技为要、效益为本”的原则,实施科技带动,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全区农业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主导产品的品质及加工增值能力。在积极引导东部乡镇蔬菜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的同时,对西部乡镇立足高起点、大规模、快速度,大力实施“瓜菜西移”战略,并不断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搞好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收到了以点带面、推动蔬菜持续发展的效果。2001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其中保护栽培面积占80%以上,年蔬菜总产量达16亿公斤,实现收入15亿元。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重点,突出抓了畜牧小区建设,促进了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全区已建成畜牧小区50多处,生猪存栏9.5万头,年出栏肥猪13万头,家禽存养490万只,尤其奶牛得到较快发展,存栏量突破4000头,比去年增加一倍,全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增加到30%以上。在科技的推动和市场的拉动下,我区农业结构调整正在朝着布局合理、产出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三、用科技打造名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WTO的加入,名牌已是产品流通的“通行证”,是“命牌”。对此,我区把创名牌、树名牌当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创汇农业的一项关键性措施来抓。一是突出抓了“良种工程”,在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品种,培育传统特产的同时,积极开发、引进、推广粮食、蔬菜、果品、畜禽、花卉等名、优、稀、特、新品种,特别是以淄博维生种苗公司等农业企业为龙头,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新品种58个,改善了农产品品质,逐步培育创出了“绿帝”、“绿彩王”、“紫姑娘”等蔬菜名牌,畅销国内外。二是狠抓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根据市场发展的要求,注重把蔬菜标准化生产作为主攻方向,并在皇城设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区”、“中国优质蔬菜生产出口基地”。三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我们利用信息网络,狠抓了国内国际蔬菜市场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先后加入了“农业部信息网”和“中俄商贸网”,进入国际互联网络,并建立了临淄蔬菜信息网站,及时了解国内外蔬菜市场行情信息,在上海、呼和浩特、牡丹江等城市设立了蔬菜直销市场和销售办事处,随时了解外地蔬菜市场需求品种、数量、价格和商检标准,为产销两地牵线搭桥,传递信息,搞好服务。去年,全区90%的蔬菜实现外销,外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并通过满洲里等边贸口岸向俄罗斯、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蔬菜1200万公斤,创汇18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42%.四、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多年来,我区始终把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作为整个农业投入的重中之重,并把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放在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上来。同时,制定了具体的投入政策。每搞一亩大棚滴灌,区财政无偿奖励200元;对发展高标准设施农业园区,规模达到200亩以上的,给予投资总额一年的贷款贴息或相应数额的奖励;对从事畜牧良种繁育,年提供优质奶牛胚胎1500枚以上,年繁育“三元”杂交仔猪1万头以上的,给予投资总额三年的贷款贴息或相应数额的奖励;对济青高速路两侧各500米内发展高效经济林带,每亩无偿奖励300元。2001年区农发资金用于农业的科技方面投入达480万元,比上年增加200万元左右,其中仅淄博维生种苗有限公司年内向社会培育优质蔬菜秧苗1300万株,区政府无偿扶持180万元。由于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开发性生产。全区已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10处,其中蔬菜27处,畜牧50处,林果33处。同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篇6

一、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1.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历史发展看, 只有劳动生产工具改革、生产方式进步、品种改良, 农业生产效率才会提高, 农村经济才会增长, 社会才会进步。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生产必须实现机械化, 生产力必须要不断提高解放, 生产关系也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文成山区就是要围绕山区特色农业,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走自己的路, 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产业服务模式。如机械收割, 合作社充分发挥其组织优势, 利用各地水稻成熟时间的差异组织跨区作业, 提高服务半径, 大大提高机具利用率。

2.合作社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载体

目前, 文成已发展四家农机专业合作社, 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基本条件, 依法注册, 组织机构健全, 管理制度规范, 其中二家农机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规范化农业合作组织、温州市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拥有社员220多个, 注册资金250万元, 资产总额298.63万元, 机具总量98台 (套) ;2010年辐射区域2.5796万亩, 服务农户3868多户, 营业额229.6万元, 毛利总额63.8万元。这些农机服务组织对推进文成山区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合作社是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

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新途径, 但受限于农业规模化程度低, 特别是文成山区土地分布零乱, 海拔相差大, 产业滞后, 产业化经营不强。采取“公司+基地+经济合作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 产业化经营链条的中间环节将千家万户连接起来, 形成桥梁网络, 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生产服务, 减少单个农民生产交易的成本, 促进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生产布局的调整, 极大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合作社是维护农机手权益的重要支撑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农机手存在几大难点:一是分散零乱, 市场信息缺乏, 很难获取准确的信息, 很难共享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二是服务范围狭窄, 走不出去, 迈不开步, 独守巢穴;三是消费服务市场价格混乱, 对农机消费使用者和生产服务者的价值取向定位很难, 不公平;四是农机利用率低, 不能充分发挥现代先进农机技术的作用。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机具和农机手联合起来, 形成现代的生产经营服务网络, 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信息准确及时共享。农机生产服务市场规范, 作业的技术标准统一, 服务费用合理规范, 更好地维护生产经营者和农机消费者的利益。因此, 对于农机手来说, 农机专业合作社可能不是经营效率最高的组织, 但却是农机手可以信赖的一种组织形式。

5.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 一是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减少劳动强度, 降低生产成本, 帮助农民发展生产,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据2011年测算, 仅机械收割一个环节, 与手工相比, 每亩可节省250元, 如果从翻耕、栽植、植保到收割全程实行机械化, 每亩累计可节省成本480元。 二是加快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合作社的建立, 所起的示范辐射推动作用很明显, 现场演示让农户对农业机械的作用效果加深了解, 为文成县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推动了农业装备总量持续增长, 结构进一步优化。仅2011年全县投入购机总额237.673万元, 享受各级财政补助102.003万元, 共购置收割机、插秧机、保鲜库等农业机械1300台, 受益农户 (组织) 562户, 建设钢管大棚面积45 100 m2。三是抢抓农时, 减少损失, 降低生产成本, 缓解季节性劳动力短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某次台风期间, 黄坦富民农机合作社不计成本不计报酬, 积极参加水稻抢收500亩, 总计收获粮食250多t, 减少了农户损失。四是农机专业合作社能更好地与农机主管部门一道, 通过合作社这一纽带, 为农民和农机手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倡导健康向上的和谐生活方式,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如黄坦村的一块标准农田, 因复杂原因半途而废, 杂草丛生, 无法耕种, 因劳动力外出多, 雇工难, 费用高, 群众不原复垦。正是合作社, 想群众所想, 主动承担平整土地, 复垦还田280亩, 解决了多年抛荒问题, 镇里领导的一块心病解决了。现成为鲜切花基地, 该基地投产以来, 年亩产鲜切花4500扎, 年每亩利润6050元, 成为文成县规模化富民产业。五是带动农机手进入市场合作组织的同时, 调动农机手参与合作社事务管理, 增强民主意识, 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树立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形象。

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思路

1.加强农机合作社建设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中坚力量, 对促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 促进土地流转,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加快文成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实现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目标。按照统筹规划, 分类指导, 加大扶持, 培育亮点的具体工作思路, 以政府引导, 项目带动, 大户拉动, 信息推动, 基地配套, 大力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上规模, 上水平, 上效益,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通过参加省农机局举办理事长培训、县级新式农业机械驾驶操作技能培训、维修技能培训等途径,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提高合作组织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根据合作社不同状况帮助他们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和经营服务机制, 提高组织化水平, 规范财务管理, 做到了经营管理按程序、制度规程操作。建设拥有标准化的机库、维修间、储油库等基础设施, 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引导农机社会化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2.发展原则

一是按照政府引导, 农民主办的原则, 坚持“平等、自原、民主、互利、开放”的原则, 农民自愿组建, 共同拥有, 自主决策, 自我约束,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自我积累, 自我发展, 发挥农民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多样化的原则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要坚持实事求是, 从本地实际出发, 考虑到特色农业建设, 产业化区域布局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觉悟程度, 因地制宜创办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形式上多样化, 主要是农机大户、亲友联户等经济组织形式;创办主体上要坚持发起人身份多样化, 可以由农民、农机大户、农业服务组织、乡镇农机员等创办;合作内容多样化, 可实行机具折合资本入股, 技术参股等多种合作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 开展订单作业、土地有偿托管、承包权流转等形式的作业服务, 提供机耕、机插等单项作业服务、耕种收一条龙综合作业服务、技术信息服务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三是依托科技进步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原则。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努力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生产 经营的科技含量, 要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中选择有一定文化素质, 热心为“三农”服务的人进行专业培训, 壮大专业技术队伍,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创办科技示范基地, 推动高新农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加速推进农机科研成果转化的产业化进程。

三、推动山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有效措施

1.加强领导, 协调发展。

农机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政府和企业的替代和补充, 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内容, 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加强领导, 加大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的力度, 要把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纳入农业和农村的整体工作布局中去规划管理, 落实专门的指导机构, 实行统一规划, 协调发展, 要在深入调研我县山区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大户发展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 土地流转情况以及农民对农机作业服务需求的基础上, 制定发展规划, 制定工作措施, 明确工作目标, 抓好典型示范, 树立样板, 以点带面的方式开创工作局面。

2.因势利导, 开拓市场。

农机主管部门要把培育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列入议事日程, 培育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是农机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 要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机化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 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 责任到人, 打造品牌, 拉长作业链条, 扩展农机服务市场空间, 推进全程机械化一条龙服务模式, 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要发掘市场, 开拓市场, 激励市场, 服务市场, 促进消费, 增强活力。

3.政策扶持, 通力配合。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篇7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难得的大好局面,但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现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善,经营规模偏小、生产方式粗放的格局也没有明显改觀,造成农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经济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1.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一般来说,它取决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要牢固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从市场理念出发,销售就是中心环节。农产品只有卖个好价钱,才能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完成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绝不再是国家统一调拨的统销品种和战略物资,而完全同工业产品一样,具有鲜明的商品属性,其出路只能由市场来决定。这样,要抢占市场份额,要开辟未充分开发的市场,要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当然,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农产品价格问题,因为它不仅由价值决定,而且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二是坚决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是保证农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核心。从当前国际农产品贸易现状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生产方法和加工过程,农产品成分、性能及卫生检疫,农产品包装和储运环境,认证和审批制度,都提高了标准和限制,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所面临的困难日益突出,甚至一些优势传统商品的出口也障碍重重。其重要原因就是我国至今尚未全方位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用标准化手段为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提供技术保障。从全国来看,重点是要在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农产品出口贸易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其实施与示范,加强管理与监督。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国家接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其中,提出了建设完善农业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动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七大体系”,其目的就是着眼于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着力于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动植物重大疫病和虫害防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能力。“七大体系”不仅是在整体上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强力措施,同时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有利保证。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篇8

【发布日期】2010-02-24 【生效日期】2010-02-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网

广电总局关于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

近日,广电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局发出《广电总局关于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通知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精神,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已向中、西部地区资助近6亿元的电影放映设备,共计1.7万多套;下发场次补贴资金近10亿元。目前全国已组建农村电影数字院线218条,有数字放映队28730支,加上目前正在下发的设备,今年将基本完成16毫米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的过渡。

为确保国家下发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保值增值,确保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能够足额下发到放映员,确保在“十一五”末期全面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文化服务目标,使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持续健康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通过提取折旧费建立农村电影可持续发展资金。根据《全国“十一五”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07〕2080号)和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实施细则〉的通知》(广发〔2007〕52号)精神,国家资助的放映设备属于国有资产,各级电影主管部门对其具有监督、管理职能。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接受政府委托,享有设备的经营使用权。为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实现保值增值,各地可通过提取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折旧费建立农村电影发展资金,用于下一阶段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更新和改善。2009年广电总局政府招标采购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每套价格在2.65万元,各地可以此价格为折旧依据。折旧资金每场放映提取的数额、提取年限、使用方式和范围等事项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公司下发的设备,也应制定相应的折旧制度。

二、加强对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的监督管理。各地要严格执行《财政部、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8〕135号)和《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广发〔2008〕108号)的规定要求,明确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与发放渠道。场次补贴专项资金作为国家财政投入,不是按人拨款,而是按事拨款,养事不养人,用于直接补助农村电影的放映活动,要确保70%的费用用于放映员的劳务。各地要尝试通过给放映员建立银行账户,通过考核确定放映场次后,直接将放映补贴打入放映员银行卡的方式,以保证放映员的利益不受损。要建立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资金使用、发放、成效等方面进行检查,并公示检查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三、进一步提高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的市场经营能力。各级电影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的精神内涵,在指导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做好公益放映服务的同时,以促进农村电影市场繁荣发展为己任,不断增强企业自身活力,开发农村各类市场,以规范的服务赢得市场,真正使农村电影成为有价值的新的广告媒体,为农村电影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建立农村电影的长效发展机制。

四、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组织领导。电影行政管理职能划转完成后,各地广电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组织领导,建立灵活、高效的农村电影管理体制,在统筹规划、制定政策、信息发布、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检查监督等方面引导农村电影健康有序发展。各地要充分利用广电优势,整合全省农村电影市场,利用GPS、GPRS和放映信息回传技术,建立以省为单位的监管平台,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情况的监督,确保电影放映数据真实有效。中国电影科研所要尽快制定GPS、GPRS用于农村电影监管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要建立全国GPS、GPRS的统一接口,尽快完善放映信息回传技术,并及时开通全国电影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平台。

上一篇:畜牧兽医局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给下属单位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