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如何运用谨慎性原则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务管理如何运用谨慎性原则

财务管理如何运用谨慎性原则 篇1

班级:会本1102班

学号:11501740226

姓名:谭彬田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较早的得到了各国会计界的认可。我们应在充分了解谨慎性原则应用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更好地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谨慎性原则,以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作用。本文就其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做了一些分析。

Summary: On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rudent accounting principles to be followed in the enterprise, has been recognized earlier national accounting profession.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prudence, based on a better job in accounting principle of prudence, to avoid weaknesses, play to their maximum effect.In this paper, its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of accounting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应用 会计

一、谨慎性原则的概念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针对在会计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会计要素的确认的精确性受到影响,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在不同的处理方法的程序可能选择的情况下,不影响合理选择,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凡是可以预计的负债,损失和费用,我们都应该用相关的准则进行充分的记录和确认,而对没有把握的资产和收益,则应当按照相关的准则少计或不计,以免使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失真,从而造成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乐观预测或者盲目决策。其本质就是资本保持资本维持。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和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

二、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我国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间摸爬滚打起来的,国外是市场经济,国内是计划经济,当年我们是在两个的夹缝中实践。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是确定了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再慢慢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过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已成为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市场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目前会计环境中还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并且经营风险较大,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在当前,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势已经趋于明朗。我国目前要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不能照搬,要坚持本国特色。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强调突出谨慎性原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主要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呈阶段性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现阶段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中的运用可以归纳如下方面:

(一)从资产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充分预计可能的损失和费用,避免虚计资产价值。

(二)从负债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确认与计量负债时,应避免延缓确认负债和

少计负债。

(三)从收益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益,即在确认和计量收益时,取其迟而不取其早,取其少而不取其多。

(四)从财务分析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四、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运用的两面性

谨慎性原则运用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各个方面。但是,在所有会计原则中,谨慎性原则是最具有争议性的。

(一)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通过适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理确认费用、谨慎确认收入,挤干资产中的“水分”,夯实利润确定基础,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稳健。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好处主要体现在:①考核经营者真实的经营业绩,评价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②企业生产经营面临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实行稳健会计有利于企业增强抵御经营风险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③谨慎性原则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估计、可以减少决策风险,因而适度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二)谨慎性原则的不足

1、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由于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加之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很难认定。实际操作主观性很强,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影响,会计信息很难验证。

2、计提被滥用,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而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两年亏损将ST处理,三年连续亏损将停止上市,上市公司就可能少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而有些上市公司股东为了逃避债务而多提减值准备。同时可能会产生前期谨慎后期不谨慎,或前期不谨慎后期谨慎自相矛盾的情况。

3、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的规定,当计提减值准备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增加企业现金流出,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并且谨慎性原则与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存在相冲突的方面。

4、有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有的资产按市价计价,缺乏一致性,当市价高于成本时资产负债表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可能会歪曲企业的收益状况,在短期内延缓国家

税收,而且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者不能做出最优决策。并且在不同企业实际运用不均衡,只在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而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未明确规定。

谨慎性原则屡遭诟病,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其在实务操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以及如今演化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的工具。

五、实施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从我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应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尤其是如何保证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三)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四)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判断会导致其对方法的选择,当然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包括体规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10。

[3]徐春雷,《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李木留,《完善谨慎性原则促进企业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财务管理如何运用谨慎性原则 篇2

为什么作为会计人员一定要提出运用谨慎性原则?

一是因为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 会计人员在处理这些业务时不得不经常面对它, 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和判断;

二是因为企业面临着一个有风险的市场, 企业必须谨慎的处理一切经济业务, 提高抵御经营风险和市场竞争能力以保证企业在市场的动荡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使会计信息建立在谨慎性的基础上, 避免夸大利润和权益、掩盖不利因素, 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四是可以抵消管理者过于乐观的负面影响, 有利于正确决策。

谨慎性原则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如果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运用恰当, 即企业的经营者以审慎的态度来处理会计业务, 可以收到增强会计信息真实性、客观性的积极效果;另一方面, 在会计核算中, 如果谨慎性原则运用得不恰当, 不合理, 甚至滥用, 企业以谨慎性为借口故意压低资产和收益, 计提秘密准备故意抬高负债和费用, 就会破坏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下谈谈谨慎性会计原则在具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 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

并且与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真实性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存在相冲突的方面。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 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2 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

主观臆断性, 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

3 谨慎性原则本身的倾向性使利润的操纵具有隐蔽性。

由于谨慎性原则本身具有较

强的倾向性, 本期利润稳健了, 对后期却不稳健。比如存货,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 期末存货价值减少, 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 从而使利润反弹。同时可能会产生前期谨慎后期不谨慎, 或前期不谨慎后期谨慎自相矛盾的情况

4 不健全的市场价格机制、资产信息不健全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目前除对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及上市债券投资以及少数商品在市场上和有关部门颁布的价格信息外, 绝大多数商品及股权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 即难以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 包括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及可能性均是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 这往往靠他们的职业判断力。鉴于目前市场价格机制及价格信息披露状况和我国广大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均难以使谨慎性原则得到适当落实。加之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很难认定。实际操作主观性很强, 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影响, 会计信息很难验证。

5 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

目前,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仍然以利润为主。企业主管部门和所有者对企业经理业绩评价也以利润为主要指标。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通过不计提准备或部分计提准备的做法达到目标。有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 有的资产按市价计价, 缺乏一致性, 当市价高于成本时资产负债表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可能会歪曲企业的年度收益状况, 在短期内延缓国家税收, 而且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管理者不能做出最优决策。并且在不同企业实际运用不均衡, 只在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 而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未明确规定。财务分析中, “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市盈率”等利润指标, 往往对企业上市、配股产生深远影响, 这些做法无疑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设置了制度障碍。

6 过度谨慎。

谨慎性原则作为一种原则性规定, 是较为抽象的, 并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因此, 对这一原则的确存在着可能对它进行随意结实和滥用的潜在危险。例如, 有时可能会把谨慎性原则理解成“宁可多计损失, 不能预计收益”, 导致对应当入账的收入不入账, 对应当按规定标准集体的成本费用, 故意扩大集体的范围和标准等。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 如何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是当前必要的问题。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综合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 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要做出合理的核算, 必须把握好一个度, 过度谨慎或不够谨慎都会使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揭示, 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等方面受到误导。因而需要找出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 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将其缺陷约束在最小范围内。客观、公正, 避免主观随意性, 确保谨慎性原则运用适度。因此,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才能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运用奠定基础。

企业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应进一步健全信息、价格等市场机制,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定期公布各种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 为计提各种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公允性和客观性扫除障碍。另外, 应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 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 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就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而言, 不应过分依赖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潜力而忽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会计中对风险加以防范和管理的一个环节, 它相对于经济业务的发生而言具有事后性。因此, 我们在会计实务中必须认真地贯彻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真正做到用好用活。

总之, 在会计实务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时, 并不意味着保守和消极, 而是在保持其均衡和稳定的同时, 使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合理的弹性, 从而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 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 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因此作为会计人员如何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的人员最基本的一项工作。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矛盾,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2006.

[2]曾繁毅, 穆燕军, 夏艳美.试论谨慎性原则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财务与审计, 2004 (7)

[3]杨萍, 饶永华.略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J].财经漫笔, 2004 (5)

[4]张先治, 陈友邦.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5]梁丽华.谈谨慎性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体现[J].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4 (6)

[6]初长庚, 高阳, 兰国海.中西方财务会计差异比较[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4 (5)

[7]关军.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9)

财务管理如何运用谨慎性原则 篇3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运用;局限性;措施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具体表现在:对于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一种不许增加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和程序,以及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记负债或费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资产定义方面的运用

在资产方面的运用包括对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是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资产减值谁备数额起决定作用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因此,可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制定出一些行业规范性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会计人员的实践行为。

(二)在企业收益方面的运用

收入准则主要是针对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的确定规定了以下原则: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的报酬转移给购货方;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③与交易相关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④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一)与会计核算原则的冲突

1.与真实性原则的冲突。真实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明显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

2.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冲突。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属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均应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它强调的是确认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及其归属;而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这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的配比原则要求,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利润的正常计算。

3.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冲突。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但在谨慎性原则下,存货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

4.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冲突。可比性、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随意变更。但是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因而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

(二)会计政策的选择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影响较强,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1.按实际成本计价时,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加权平均法。企业作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2.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3.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时,可分别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单项投资计提。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比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金额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但究竟采用哪一种,企业自定。

(三)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实践改革运用中所遇到的问题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过程中曾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的争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度谨慎性。我国企业在实施承包经营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行为短期化进行掠夺式生产,而谨慎性原则成为企业承包者隐瞒利润,逃漏税收的秘密武器;另一个是谨慎性不足问题,我国企业谨慎性原则实施范围仍显狭窄,离充分利用谨慎性原则还有一定距离。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导致后期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因此,提供客观、真实和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应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只有对基于谨慎性原则指导下编制的财务报表有充分的理解,广大投资者才能进行更为准确客观的财务分析并最终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四)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阻碍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仍然以利润为主。企业主管部门和所有者对企业经理业绩评价也以利润为主要指标。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通过不计提准备或部分计提准备的做法达到目标。财务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利润指标,往往对企业上市、配股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做法无疑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设置了制度障碍。

(五)市场价格机制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目前除对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及上市债券投资以及少数商品在市场上和有关部门颁布的价格信息外,绝大多数商品及股权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即难以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包括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及可能性均是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这往往靠他们的职业判断力。鉴于目前市场价格机制及价格信息披露状况和我国广大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均难以使谨慎性原则得到适当落实。

(六)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主观臆断性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如何计量确定,《企业会计制度》中表述为:“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这三个估计,任何一个估计脱离实际较大,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在无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制度》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计算多少,折现率选用多大,都需要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从而极大地破坏了会计信息的宏观性,使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而为不同企业、不同经营者用于不同目的,为企业经营者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大开方便之门。

三、正确适度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一)应合理确定各项会计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

在会计原则中,客观性原则居于首要地位,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对于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由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合理的确定。

(二)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操作上的隨意性和主观性,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例如,美国对存货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制定了“①预期销售价格将下降;②制成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两项应用前提,并且规定存货的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的范围内应用。这些约束条件的限制,使得谨慎性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主要依据客观前提而定,减少了操作上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三)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

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四)内外结合,强化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五)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范围作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恰当的运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如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状况,实现资本保全,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把握好谨慎性的尺度非常关键,而制度和准则中谨慎性原则选择性的范围不断扩大,这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力求实事求是、诚信为本,避免造成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1]顾卫东.试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J].河北财会,2008,(2).

[2]张冬梅.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9,(24).

[3]沈洪祥,李金兵.浅谈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J].中国集体经济,2005,(12).

[4]马文乔,薛雅木.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局限性[J].中国科技信息,2009,(04).

财务管理如何运用谨慎性原则 篇4

2.1.1 坏账准备的提取。企业的各项应收款项目,可能会因为购货人拒付、破产、死亡等等原因而无法收回,发生坏账,企业资产将受损。企业为了谨慎起见,应当定期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可能发生坏账的应收款项目进行预测,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这充分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2.1.2 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

企业应经常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若因为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当按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金额提取存货跌价准备。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符合谨慎性原则。

2.1.3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提取

企业从证券市场购入股票、债券等等短期投资活动,由于证券市场总是处于波动之中,所以企业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很大。在期末,企业应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这很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1.4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提取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于每年年度终了,对长期投资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在期末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1.5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1.6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由于无形资产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应该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3 存货期末计价方法的运用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也就是按“历史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的较低者进行计价,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这种计价方法符合谨慎性的原则。

4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

固定资产折旧处理采用加速折旧法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由于技术发展的进步,固定资产不仅存在有形损耗,也存在无形损耗。如果采用直线法,可能会造成企业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则可以实现加速设备的更新,同时计提折旧也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5 无形资产的摊销

无形资产的摊销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无形资产的摊销一般采用直线法。所以摊销主要决定因素是其摊销年限。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将其价值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越短,越能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6 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收入必须在若干相关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够确认。如果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收入分别按以下情况确认和计量。

(1)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应该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算确认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

(2)如果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应按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确认收入,并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确认的金额小于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的差额,作为当期损失;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全部不能得到补偿,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不确认收入。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思考 篇5

-------------------------

编辑整理: 会计网上学习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财务管理如何运用谨慎性原则 篇6

【摘 要】随着我国融入国际舞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或有事项作为一种特殊事项已经广泛地存在于企业的日常经济生活中,并且日益受到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重视。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或有事项;不确定性

一、或有事项定义

或有事项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对象正是企业存在的或有事项,众所周知,在企业纷繁复杂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经济业务,随着经济的发展或有事项的范围一直在不断地变化着,经济环境中的不同的规制主体、不同的受制主体都对它的理论界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这些业务中明确界定或有事项会计核算的对象对整体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对或有事项的定义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

二、或有事项的特征

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或有事项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三个字,此外还有“过去形成”和“未来决定”两大特征,这三个特点将或有事项的范围更加准确的界定,“不确定”对应“或有”二字,而“过去形成”和“未来确定”严格的规范了或有事项中的事项是怎样的事项,体现出特点与“或有事项”的紧密相连。其一,或有事项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形成的;其二,或有事项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其三,或有事项的结果需由未来的事项决定。或有事项的结果是个动态的形成过程。

由于或有事项的影响因素很多,而且都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当中。我们应当将谨慎性贯彻或有事项的整个过程当中。

三、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中应用的提出和必要性

谨慎性原则不仅仅是理论演绎的结果,或者说是会计理论体系一致性要求,同时也是或有事项会计实践的必然选择。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不仅在理论上解决了或有事项面临的困境,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可缓解与可靠性要求之间的冲突;其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可缓解相关性之间的矛盾;其三,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可比性可以兼容。

四、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现实应用中的具体体现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对于或有事项的处理,分别按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其一,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做相应披露:(1)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2)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其二,企业不确认或有负债,但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做相应披露。所谓或有负债,是指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其三,不确认或有资产,通常也不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所谓或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潜在资产,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对于或有事项的处理,正是“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的谨慎性原则的具体体现。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对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所做出的一种反应,它要求对收入、费用或损失的确定持谨慎态度,凡是可能的费用和损失应予以充分估计,而对可能的收入和利得,尽量少记或不记。谨慎性原则的使用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态度和判断能力有关,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应保持谨慎的态度,做出合理的估计和判断。

五、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谨慎性原则运用中的问题 篇7

一、谨慎性原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就像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同样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化解风险, 避免虚夸资产和利润, 有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维护企业的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谨慎性原则有一些外在和内在的局限性, 制约了谨慎性原则作用的充分发挥, 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成为企业用来操纵利润的工具, 粉饰财务报表, 蒙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双眼, 使其作出错误的决策, 损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一) 市场机制和税法的制约

1、市场机制对谨慎性原则的制约。

虽然我国现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也不断地在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 但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市场价格机制方面只有上市公司的股权和债权以及少之又少的商品可以确定公允价值。而企业有大量商品或股权, 无论是属于资产还是负债, 在计量时却没有确定的公允价值, 而且会计人员很难把握判定公允价值的方法, 所以实现谨慎性原则的道路并不顺利。

2、税法对谨慎性原则的制约。

税法的规定有时会与谨慎性原则的规定不完全契合, 而且在税法与谨慎性原则相冲突的时候, 是要按照税法的规定处理。例如, 企业在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八项准备金后,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按照税法规定, 这些计提的准备金不允许税前抵扣, 而是需要按照超过0.5%以上的八项准备金均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最后需要补交。这样貌似会违背当初计提准备金的初衷, 也使得谨慎性原则的效果大为减小。又如, 企业为了为自己的商品建立良好的信誉, 会有3个月或1年等时间不定的售后保修服务, 这可以看作是预计负债, 按照谨慎性原则, 应当期确认其保修费用, 可是税法规定所得税不能被抵减, 而是等保修费用实际发生时再从所得税中扣除, 造成当期的利润偏少, 不利于谨慎性原则发挥作用。

(二) 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之间的冲突。

由于谨慎性原则本身的一些局限性, 在具体的会计操作中, 也会和其他会计原则之间发生冲突。

1、与可靠性原则的冲突。

可靠性原则要求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发生的会计交易和事项, 不得根据虚构的或尚未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这与谨慎性原则要求的, 对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进行确认和计量, 可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时尚未发生的经济业务, 与可靠性原则的要求相矛盾。

2、与可比性原则的冲突。

为了便于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真实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 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 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的过去, 预测企业的未来, 从而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合理的决策。所以, 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指标应该保持口径一致、具有可比性。对于会计处理方法, 一经确定, 会计人员就不得随意改变。那么, 这同样与谨慎性原则所要求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调整会计核算方法相矛盾。例如, 存货期末计价是遵循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量, 根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高低来选择, 是按成本计价还是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来计价, 更何况可变现净值的大小又是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 很容易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3、与配比原则的冲突。

企业在一项经营活动中盈利有了收益, 必然少不了为了盈利所付出的费用, 那么在一定时期内, 经营活动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需要同时确认和计量, 这便是配比原则的要求。但谨慎性原则出于审慎的思想会把不属于本期, 但可能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计量, 也可能把本应本期确认和计量的收入推迟计量, 这些都与配比原则相冲突。

4、与及时性原则的冲突。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 时间就是金钱, 这句话一点也没有错。从收集会计信息、处理会计信息到传递会计信息, 都需要时效性。会计信息的价值就在于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如果缺乏及时性, 即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再怎么真实客观, 对信息使用者而言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 应该及时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得提前或延后。可是, 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会提前确认和计量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会延后确认和计量可能带来的收入, 所以与及时性原则也存在出入。

由于各项会计原则之间使用的优先顺序并不明确, 所以当谨慎性原则和其他会计原则发生冲突时, 谨慎性原则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

(三) 谨慎性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1、折现率的选用难以把握。

企业进行会计计量核算时, 需要短期投资的市场价值、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及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等数据, 但是确定这些市场价值、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金额是很困难的, 因为需要会计实务工作者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的现金流量和选用折现率, 这是不容易做到的。正是因为这样, 一些企业会故意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 通过选用折现率的方式, 来高估或者低估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例如, 某企业接受了一些机器设备的捐赠, 由于是捐赠所以没有获得发票账单, 若又是在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 就需要企业对这些机器设备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入账。这时在确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时, 对折现率的选用很关键, 为了虚夸企业资产, 会计人员也许就会酌情选用过低的折现率, 那么就违背了谨慎性原则所要求的:不能高估资产。

2、会计方法的变更引起的差异需要追溯调整。

我们知道, 会计方法的选择会有很大的空间, 比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年数总和法, 当然不同方法的选择对企业的当期利润是有影响的, 继而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缴纳的时间。虽然无论选择哪种方法所要缴纳的所得税总额是不变的, 但选用加速折旧法会减少当期需缴纳的所得税额, 也就是变相获得了无息贷款, 所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众多折旧方法中, 一经选定某种折旧方法就不得随意变更, 但是如需变更, 那么由变更所引起的差异也许要追溯到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 要调整企业收入以及所得税费用, 工作量是相当大的, 这样其可操作性很难准确落实, 影响了企业谨慎性原则的作用。

(四) 会计人员误用和滥用谨慎性原则。

作为会计人员, 既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又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只有两者都具备才能保证企业在这外在客观经济很不确定的情况下稳健地发展。首先, 会计这个职业是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的, 时刻关注会计法规和准则的变动, 能够正确掌握会计核算的要求。目前, 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有1, 000多万人, 不能保证每位会计人员能够良好的主动接受继续教育, 所以如果会计人员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能很好地掌握, 就更不用说良好地运用谨慎性原则了。那么, 就很可能出现会计人员过度运用谨慎性原则, 造成对收入不确认, 而大量计提成本费用;或者是对于一些需要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事项, 如折现率的选用, 会计人员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水平, 只会通过主观臆断, 造成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其次, 会计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水平, 却缺乏职业道德。当企业面临不确定的经济事项时, 缺乏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会利用谨慎性原则没有明确规定选择会计政策或方法的标准, 滥用选择权, 为企业操纵利润, 但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

二、完善谨慎性原则的对策

(一) 完善市场机制和税收政策

首先,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需要不断地深化改革, 加强完善市场机制和市场效能, 使得商品市场经济的秩序更加规范, 营造公平竞争的外在客观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 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水平, 公正透明地为资本需求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同时还应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加以必要的约束, 便于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同时, 应逐步把谨慎性原则运用到非上市公司, 有利于类型各异的企业在同一起点上公平竞争, 使得信息使用者更加高效地利用会计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 应该使国家税收政策和企业会计准则更加契合, 缩小差距。税务人员、专业会计人员、企业所有者能够换位思考, 互相沟通, 最终达到双赢。例如, 对资产减值准备纳税的问题方面, 企业可以将计提的减值准备报税务部门备案, 能够在税前列支部分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资产减值准备, 这样既可以避免企业操纵利润, 计提秘密准备, 又没有打消企业计提减值准备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谨慎性原则的作用, 有利于最终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二) 合理解决谨慎性原则和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面临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发生冲突时, 作为会计人员如何处理才能使会计信息更为真实客观呢?到底要优先考虑什么原则?我们知道, 可靠性原则一直都是所有会计核算原则的使用前提, 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内容完整才有资格继续考虑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投资者或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便于其决策的信息。在满足可靠性原则之余, 谨慎性原则和其他会计核算原则发生冲突时, 如果其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很高, 那么需要优先考虑谨慎性原则, 反之则考虑其他会计原则。只有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和其他会计原则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 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 增加谨慎性原则的可操作性

首先, 在我国会计规范中, 比如存货的后进先出法以及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 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但是也有不足, 比如对于存货、固定资产等相关资产没有足够明确的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 如果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 那么据此核算的可变现净值就难以确定, 这就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操作利润留下了漏洞。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需要明确资产减值的确定标准以及计提比例, 以便于会计人员有章可循, 降低主观臆断的几率, 同时增强企业之间的可比性, 保障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侵犯。

其次, 谨慎性原则本身就有较为抽象、不确定的特点, 所以更需要企业恰当地应用, 不要不足也不要过度运用谨慎性原则, 任何极端的做法都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不真实。企业需要选用适度稳健的会计政策, 固定资产运用加速折旧的方法, 存货运用后进先出的方法发出, 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地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不随意提前或推迟计提收入或费用, 不随意多计、少计或不计资产减值准备等等, 不要有任何的侥幸心理而进行盈余管理, 只有企业自身把握好这个“度”, 不断完善自己, 适应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敢于同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看齐, 才会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

最后, 会计报表附注中应更加详尽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情况, 使得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情况更加透明公开。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伴随不确定的经济业务的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应用时间和范围, 例如对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会导致企业的利润偏高或偏低, 所以就需要企业充分揭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才能使信息使用者对未来作出良好的预测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当然, 对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作出充分的披露是不现实的, 这就需要会计准则根据谨慎性原则规定一定的标准, 包括经济业务不确定性程度, 金额比例等等, 使得所有企业有一个相对明晰的尺度, 为其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增加生存发展的砝码。

(四)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无论税收政策和市场机制多么完善, 企业会计政策和制度多么合理, 如果没有会计行为主体即会计人员的严格履行职责, 贯彻落实这些会计政策和制度的话, 也难以发挥谨慎性原则的作用, 更甚者会使企业走向倒闭的歧路。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 会计人员在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要完全遵照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做出决策, 而在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同样需要在一定的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例如, 上文所提到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接受捐赠的机器设备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以及折现率的确定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如果会计人员没有过硬的职业判断能力, 作出的判断与企业实际情况会有很大的出入,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 会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企业可以通过周期性的培训, 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学习财务知识和企业会计法规和制度的变动, 不断加强后期教育, 同时会计人员除了不断更新自己的财务知识外, 自身要积极主动地经常了解有关经济、法律和金融等方面的信息, 来增强对极其不稳定的客观经济环境的预测分析能力。道德上要以诚信第一的原则, 来处理各项经济业务。

目前, 在客观经济环境不稳定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 谨慎性原则的作用也越来越不可小视。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范下, 恰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 能够有效避免经营风险, 有助于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真实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正确评估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最终作出正确地决策, 使得企业能够巩固自己的竞争优势, 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税收政策、加强谨慎性原则的可操作性、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以及加强审计监督, 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局限性将不断被克服, 并成为企业的一种必要的经营意识, 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从而推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守杰, 邹进国.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24.

[2]潘共勤.浅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山西焦煤科技, 2006.1.

财务管理如何运用谨慎性原则 篇8

【关键词】 谨慎性原则 理念 重要性 发展阶段 应用 完善 注意事项

1.谨慎性原则的理念及重要性

谨慎性原则,指的就是企业在对不确定经济业务的估计时,凡是可以预见的负债、损失、费用都应当确认入账,相反,对于某些项目,如资产和收入等,如果没有充足的把握,则不予以确认入账,这就是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并不是一条中心性的原则,它是对其他的一般性原则的补充,主要是企业为了净化其资产和损益,不少纪录负债、损失和费用,也不多纪录资产和收益,最终真实的体现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减少人为控制的不良记录行为。

谨慎性原则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的意义不可忽视,它可以使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满足内部经营决策的需要,从而提高企业的外部竞争力。这个原则就是使企业对风险及时做出合理估计,正确的评估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如果不能够严格的遵循谨慎性原则,企业很容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重大的风险,甚至会使企业破产,从整个市场角度考虑,谨慎性原则的普遍应用也能够使整个经济秩序得到合理有序地进行。

谨慎性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在会计核算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保持警惕,应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一定的范围。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相当程度的主观随意性,所以研究该原则如何进行把握和运用,能够较好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谨慎性原则在我国发展的三个阶段

2.1 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即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2.2 1998年陆续颁布的《投资》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具体包括: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扩大了坏账准备的提取范围,放松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法的应用条件。对无形资产、开办费的摊销期限作了修订,对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作出了规范,规定或有资产和或有利得不予确认,一般也不予披露,或有负债不予确认,但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2.3 2001年1月和11月财政部颁布了六个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并同时修订了五项准则;2001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在这些新的准则和制度中,谨慎性原则体现为: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期期末和年末除了计提原有的“四项准备”外,还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改变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标准,并明确了暂停资本化的条件,避免固定资产价值虚计。改变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改变了以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确定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方法。租赁过程中发生的或有租金一律计入当期损益。

3.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3.1要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提供必要条件。必须培养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强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的不断学习和职业培训。

3.2把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披露有效的联系起来,并且要合理的增加财务报表的附注。另外在财务报表附注的利用中,不要仅仅局限在一些报表数据的延伸,还应该加入更多的不依附于报表的信息。应将谨慎性原则对有可能影响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的判断信息都全面表述在财务报表之中。

3.3要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审计力度,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功能,要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题,防止企业基于一些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将谨慎性原则滥用,或者钻一些空子,保障会计信息的公允性与谨慎性原则恰当合理的运用。

3.4要不断扩大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中的运用,企业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试用范围,促进各种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进行竞争,最终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着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真正有效的决策信息。

3.5新会计制度规定将债务重组收益及确实无法支付的债务不再计入企业损益,对于债务重组损失,则记入营业外支出,这使企业的会计利润真实性加强,避免了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获取不良利润。

4.谨慎性原则的注意事项

4.1制定涉及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的规定时尽可能采用一些定量描述,避免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清楚明了,没有余地,而定性描述弹性较大,主观操控的空间过大,为粉饰会计信息留下空子。当然,这会受到技术、成本和效果等方面的制约。

4.2尽量细化与谨慎性原则相关的其他会计准则的具体操作程序。如对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等规定操作性就很强,不容易出现漏洞。

4.3加强社会审计和完善内部审计的监督。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强化内在约束机制,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4.4实施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包括体现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

5.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发展和完善

5.1谨慎性原则受到市场价格机制的约束,目前很多商品及股權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较难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只有少数商品在市场上和有关部门颁布的价格信息除外,这样可以看出,其应收账款的回收率是目前制度下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这使得谨慎性原则难以得到适当的运用,所以应该进行一些改进,是谨慎性原则减少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约束。

5.2谨慎性原则在实践运用中并不对所有的企业同等对待,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对于境外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和香港上市公司必选招上面的方法进行计提准备金,对其他的上市公司并无严格规定,这使得在同一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使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存在着不少遗憾。

完善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篇9

摘要:谨慎性原则作为一项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重要会计原则而闻名于世,在现代会计中这一原则已在会计实务领域得到普遍运用。正确使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防止企业包装上市、虚夸资产、扩大利润的现象发生,能够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完善会计原则

0引言

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具体会计准则陆续发布,会计制度不断修订,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然而,我国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还比较空泛,在的具体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之处,亟待加以改进。本文就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及存在的不足作一些分析,拟在加深我国企业对谨慎性原则的认识,提高对新制度和新准则的理解和运用。

1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

为了缓解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在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企业应注意调节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关系,即“谨慎性原则应在不影响可靠性、相关性的前提下作出对会计方法的选择”。因此,可靠性、相关性原则是制约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基本前提,谨慎性原则的选用应首先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相关。当谨慎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相矛盾时,应根据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定。不确性程度较高,优先考虑前者,以确保资本保全;不确定性程度较低,优先考虑后者,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谨慎性原则与可比、一贯性原则相矛盾时,优先考虑前者,同时把影响后者的会计方法变更及影响程度在会计报表附注加以充分披露。本文认为还应出台相关的会计原则,为谨慎性原则应用提供更有力的法定依据。

2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税法与谨慎性原则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够完善。然而目前我国没有能力完善有关谨慎性原则的相关法律,因此,为了保障谨慎性原则在短期内能在会计工作中可靠的运用,国家必须通过法律对其加以科学的必要的限制,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尤其是在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利用谨慎性原则作为企业增强竞争能力的手段国家必须通过法律对其加以监督和管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3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随着经济活动变化的复杂化,企业面临的风险逐步加大,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要求会计人员提供与未来信息相关的数据资料。由于会计交易和事项是模糊性、结果是不确定性的,况且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预计未来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作出合理估计和判断,随着新的交易和事项的出现,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在这种状态下,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职业判斷能力,适应复杂经济活动对会计的要求。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3.1应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有求真意识。在我国,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不管在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还是在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均很少涉及。在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中也基本上没有涉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这是我国会计职业界职业道德放纵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高等学校教育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并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对待已成为当务之急。

3.2会计人员应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工作不再是简单的记账、算账和编制会计报表,而是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确定和不确定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并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参谋。

3.3会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导致会计领域的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会计方法的不断更新,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吸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将大大降低谨慎性原则在日常会计工作中的运用难度,同时,更熟练的业务技能将使谨慎性原则的操作变得更为简便,这些都将很大提高谨慎性原则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4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强的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因此,为了避免企业以运用谨慎性原则为借口,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一方面应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审计监督,防止企业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4.1根据国家法规和管理需要,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核算和有关管理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工作秩序,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促使会计人员增强责任感,强化道德观,提高业务素质,进而达到约束目的。这些措施具体包括:①实施责任会计制度,完善内部责任控制体系。责任会计制是以企业内部各责任实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责任会计制度的实施明确了各责任实体个人的责任岗位。它将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与内部约束机制统一起来,从而约束和引导会计人员履行和规范岗位职责,提高会计工作质量。②不断完善人才评价、选拔等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应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工作业绩、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价,做到奖罚分明。

4.2审计监督是规范企业经营的重要手段,建立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是确保企业各项工作健康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对企业的审计监督一般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审计监督,而内部审计则是指企业内部专设的经济监督职能部门,这里主要谈到的是内部审计。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主要有以下措施:①完善内部审计法规,制定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准则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规范,是衡量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专业标准。制定内部审计准则是完善审计监督体系、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控制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保护和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权的充分行使。②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地位。从审计的独立性、有效性来讲,领导层次愈高,愈有保障。因此,内部审计机构最好由本企业董事会领导,以保证其独立地位。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随着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及会计人员职称考试制度等人才选拔机制的完善,待条件成熟时,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师考试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内部审计师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识,并取得资格证书方可执行内部审计业务。

5适当增加对财务报表的披露

财务管理如何运用谨慎性原则 篇10

一、新旧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之间的会计变化

(一) 应收账款的减值准备变化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 并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由于会计制度允许企业可以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这就有可能成为部分企业调节财务状况的工具。调增计提比例, 就会增加当期费用, 减少利润, 还可以减少当期纳税。在新会计准则中, 将应收款项归类为金融资产, 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也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规定, 变更为按实际利率法计提。坏账损失可以转回, 计入当期损益。

(二) 存货的减值准备变化

我国新旧会计准则中对于存货减值准备及转回的规定没有变化。由于准则允许企业对存货的跌价准备进行单个或分类计提, 对发生存货计提情况的判断由企业自行决定, 又不免给一些企业空隙可钻。因此在新准则实施后, 上市公司仍然会继续利用存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控。

(三) 投资的减值准备变化

新会计准则对于减值损失的计提规定和原准则规定发生了改变, 新准则规定对于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其减值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规定处理;其他长期股权投资减值适用资产减值准则。对于前者, 要求按照成本计量, 不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也不计提减值损失;对于后者, 沿用原准则对于减值认定和计提的规定, 但禁止减值损失的转回。

(四) 固定资产以及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变化

新旧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以及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不同点为:计提减值损失后, 即使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该项固定资产价值已经恢复, 也不得转回已计提的减值损失。值得注意的是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 对于单项资产, 如果难以估计它的可收回金额, 应当按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估计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 再进行资产组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提, 根据资产组内各资产的帐面价值比重分摊到各资产进行各项资产的减值损失确认。

(五) 无形资产减值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 都应当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时进行减值测试, 对于商誉, 由于其难以单独产生现金流, 应当结合其所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其他无形资产, 按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进行减值的认定和计提。除商誉外所有的无形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在以后的会计期间都不得转回。

二、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仍存在的问题

(一) 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 使调整后的资产价值更符合客观实际, 但如果减值恢复时不转回己计提的减值准备, 只是满足了稳健性的要求, 并未反映出资产的真实价值。

(二) 资产变现时同样产生巨额收益

按照相关制度规定, 资产实际变现时, 其存有的减值准备必须同时转回, 抵减当期成本, 增加利润总额。因此, 准则的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公司操纵利润的随意性, 但无法控制公司在资产实际变现当期获取高额利润。

(三) 计提标准的多重性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的多重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如何计提、计提比例是多少, 完全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判断, 这对会计人员的判断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给企业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表和经营成果提供了可能, 因而计提是否真实合理不易确定。

(四)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问题

资产减值准备准则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 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因此该问题主要涉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两问题。

三、针对新准则资产减值准备存在问题的应对办法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表现为能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而能否达到这个目标, 不仅取决于准则本身的质量, 还取决于准则是否与环境相适应。在新的准则条件下, 如何使用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客观真实?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 完善信息市场和资产价格市场

由于市场价格体系的不完善及复杂、多变、不统一性, 使企业、中介机构, 证券管理机构都无法完整地获得公司各种投资、存货的当前可变现指标, 尤其是对那些非上市公司的投资市价, 其决定因素更为复杂。要通过信息价格市场和资产评估体系的完善, 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价得到公正合理的确定和公开, 让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 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公正性原则, 同时增加其可操作性、公允性和客观性。

(二) 加强对可转回资产减值预备的审计监督

根据新准则的规定, 资产减值准备经计提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是不得转回只是针对长期资产而言, 流动资产计提减值预备在以后会计期间恢复时可以转回, 所以说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途径关掉了进行利润操纵的大门, 但是他们仍然可以通过流动资产的减值预备进行盈余治理。因此, 应该加强对流动资产减值预备的审计监督, 这种审计监督既包括纵向的, 也要注重企业间横向的审计监督, 非凡是同等规模水平的企业在职业判定和估计上的差异比较, 分析其合理性, 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人为操纵利润的行为, 杜绝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治理的现象。

(三)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除了应其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外, 还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定能力以及丰富的企业治理经验。在新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 中国还将大量需要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人才, 应当加紧培训专业财务人员,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以适合新准则需要。

综上所述, 新会计准则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原有的资产减值会计体系固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并不是说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就是最好的, 它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都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解决的。因此要企业真实地计提资产减值, 一方面是技术问题, 有赖于公允价值的研究;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者的诚信问题。这就有赖于整个社会、企业和广大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曹椿苗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备相关问题探讨市场论坛2006 (1)

[2]丁一琳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固定资产折旧的关系及会计处理会计研究2004 (11)

[3]郝明春资产减值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 (6)

[4]胡畔浅谈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会计之友2006 (8)

上一篇:初中美术教育方法下一篇:大学大一班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