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精选9篇)

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1

课题阶段性总结

糖坊中心小学:吴世方

作为一名课题组成员,参与学校十二五课题研究以两年多的时间,通过与课题组其他成员研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把所学先进教育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颇有收获,现将对本次课题研究所得做如下阶段性总结:

一、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我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和潜能发展的巨大可能性,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让学生获得人的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体会到自身学到知识的满足,激励学生正确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并通过自我努力完成自身优势素质的培养。

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增加课外阅读量,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当遇到困难时,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和群体合作中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学生正是这种克服困难的努力中得到加速发展的。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因而在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将新归知识联系起来,用原有知识同化新的知识,是学生在新知的学习中,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使学生的自主精神与创新精神在学习中得到培养与发展。

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我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按照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好、感悟的准。(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整理的情况)我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专心致志十分投入,我在深入了解学生讨论情况的基础上,有序的安排了学生的汇报交流。。。

从学生汇报的内容看,学生构件的网络越来越完善。这节课我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姿态参与操作、讨论、汇报交流、提问、质疑争辩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自我构建知识的同时,体现个性,展示特色。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三、关注学生发展,开展学生的创新个性

教学就要着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过程,又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发展,在发展中获得新的参与,从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原则。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我在组织学生解决问题时,我让学生多多回答问题,不要怕错,我从众多的结果中挑出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从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逐步发展年,依次提高的。其中有些学生的认识是逐一发展的,有些学生的思维是跳跃发展的。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过程,顾及低水平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思维水平高的学生帮助他们。这样组织学习过程,就能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时间使我深信: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是以知识的传授为载体,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舌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2

关键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策略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措施,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并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完善和提高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 这是科学的教学观。因为学生只有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教学的实质其实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我的学习我做主”的主人。新课程改革尽管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 但我国的课堂教学仍然基本上是一种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授课方式, 学生缺少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目前, 优质学校基本上是大班教学, 据笔者调查, 某初中班级人数最多有90人, 最少有59人, 全校33个班平均人数为75人。调查的几所高中、小学的班级人数也基本上达到70人。在这样的大班教学中, 教师很难进行因材施教, 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果学生的自主性不强, 不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那么教学效果肯定是低效的。相关调查表明, 目前79%的小学生和90%的中学生主要是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的。学习需要全身心地参与, 既要有感官的运用和大脑的思维, 更要有情感、意志、兴趣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

新课程改革后, 课堂教学一方面多了民主性, 少了强制性;另一方面没有了机械模仿、强制手段, 也没有了学习压力。但这又使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差的后进生有了可钻的空子, 后进生不交作业、懒于动手的现象较为严重, 这使学生间原来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在合作学习中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成为小组的主帅, 他们不自觉地包办一切、代替一切;而那些后进生也就不自觉地成了陪衬、附庸, 甚至可以一言不发或在一旁打闹。这样的学习效果有违合作学习的初衷, 更违新课改的目标。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也不强, 学生的参与仅限于课堂、仅限于答问。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学生参与的程度很不理想, 表1呈现了关于学生参与度的调查数据。

由表1可知,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参与度低, 导致教学的低效, 也必然导致教学的极大浪费。因此, 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促使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切入点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书本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回归自己的生活。因而, 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学习经验和生活世界应成为教育的重要资源。然而,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为考而教的现象非常严重,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严重脱节,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建构主义教学论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更加强调学生已有经验的重要性。维果茨基认为, 最有效的教育应是落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教育。这实质上强调教育必须依托学生的已有经验才能取得最大成效。因此, 教师应促使学生回归生活世界,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实践中体验生活、丰富经验, 并促进他们以自身的经验为背景,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以情境认知为主要手段激发学生主动解决课堂学习问题

现代心理学认为,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最终促使他们解决自己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障碍和情景问题,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教育者以讲授的方式进行理论的阐释与灌输, 偶尔在完全的“讲述”过程中辅以例子促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那么给予学生的只是一些“死”的理论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 实质上对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作用不大。例如, 有不少教师善于对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 在教师的分析中, 学生有的惊喜、有的懒洋洋、有的雾里看花。无论分析得多么精辟、多么精彩, 学生都逃不出教师的思维。因此, 教师应退出分析问题的舞台, 让学生主动分析, 寻求思路, 展示思维, 教师只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引导、分析或价值判断。“案例分析”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案例分析法”通过给学生提供典型的问题情景, 使学生能够“身临”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境, 并在这种情境中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问题的经验, 体会处理事件的策略, 增强他们直面具体学习情境的本领。通过“案例分析”, 将寓于情境之中的理论知识挖掘出来, 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 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外, 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激发学生培养自己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注重个性化为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主要方式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前所述的调查也表明, 学生主体参与的面不广、程度不高。而学生与生俱来就不相同, 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 不能搞“一刀切”。在一定范围内, 应尽量采用个别化方式进行。譬如采用“分层教学”、“合作教学”、“自主学习”、“发现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 这些方式都把尊重人的个性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 从而使教师的教成为个性化的教, 学生的学成为个性化的学。当然在各种教学方式的具体运用时应根据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因材施教。例如, 在研究性学习中, 有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欠缺, 教师应该重点放在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上, 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有的学生缺乏合作精神, 教师应让他们学会尊重和信任, 学会帮助和支持。为此,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 针对不同特点提供实际练习的情境, 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 让他们在情境中进行比较、鉴别, 并对学生的变化进行及时反馈,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以情感关怀创设有利于学生潜能发展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指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注重双方的沟通,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学习状态。这种氛围的创设是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才能主动参与, 并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使人的“自我”被充分挖掘、发展和完善, 人的先天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实现, 人的创造力、应变力及其他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形成。这需要教师给学生以情感关怀, 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和双向沟通, 对学生的错误能理解和宽容, 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把握教学时机, 根据学生的些微进步采取适当、诚恳的评价, 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 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如采用鼓励性教学。鼓励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用肯定、鼓励、尊重和信任等方式对学生的认识、行为进行评定, 使学生受到鼓舞、产生信心。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教学中, 教师采用鼓励性教学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学生学习能动性内因的形成。例如, 表2是一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常规教学方法与鼓励性教学方法所做的对比性实验研究的情况。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 通过鼓励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改善师生关系,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学习观, 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动地发挥潜能, 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总之, 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学习, 学习动机应该是内在的、自发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梦稀, 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

[2]崔景贵.论心理科学视野下的学校创新教育[J].教育探索, 2001 (12) .

[3]李其龙.建构主义教学哲学探讨[J].教育参考, 2000 (5) .

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3

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并且缺乏学习动机,对自己能否学好英语没有信心,学习方法滞后,常常是事倍功半。其成因有外部因素,如一些教师很少主动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很难突破教学的瓶颈;教师与学困生的关系不是很理想;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教师教学内容难度与学生的能力不对应。

一、投入情感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确定了每个班的学困生之后,我就开始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课后邀请他们和我一起做他们也感兴趣的事情,久而久之,我们建立了牢固的感情,他们也对我言听计从。

二、根据实际学情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学困生语言理解能力较低,过于笼统的教学目标描述会让这类学生感到茫然。而量化的教学目标可以使这类学生清楚的知道每堂课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比如上北师大教材Module 3 Unit 9 Lesson 4 “Car Culture”时,教师指导用书给出的教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Practice making notes of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rom a reading text.如果把这样的目标展示给学生,他们可能会产生疑惑:What information is important?我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把英国的各种交通状况的数字和建议记录下来。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后,课堂参与度明显上升。在下课前3分钟的课堂评价反馈中,全班所有学生都达到了上述目标。

三、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新颖的话题和情境能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参与心理状态。比如在上 “Car Culture”时,我这样设置教学情境:最近学校发现,一到周六下午,接孩子的家长总是把车停放在学校门口,造成了学校门口严重的交通堵塞。主要是因为家长和孩子都觉得自己离不开私家车,针对这一情况,请你代表学生会写一份倡议书,尽量使用学过的词汇及句型,如:heavy traffic, be addicted to, in the hope of/ that,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suggest that..., at certain time and place.包括以下内容:(1)存在问题和原因。(2)目的:倡导学生更好地维护校门口的交通环境。(3)措施:学生自己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回家;若没办法,尽量与其他同学共用一辆车;建议家长定时定点来接,并将车停在离校门比较远的地方。

四、尽量给学生充分讨论问题、对话操练的时间

正如Benjamin Franklin所说:“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上课时,我只是充当一个组织者、指导者。每个问题的提出,都给予小组适当的时间讨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五、采用合理的评价体系,让学生体验成功感

教师要多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朗读比赛、英文歌竞赛、听力比赛、英语演讲比赛等,激发学困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鼓励他们优先参与集体活动,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对学困生,实行低起点、补差异、多引导、多鼓励的办法,在教学中对他们优先提问,优先辅导。激励学生注重语言学习的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比如,要求学困生背诵一些主要句型和主要段落,强调日积月累,只要天天背一点,就会有进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我还设计了学习过程评价表,有意识地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有自评、组评、教师评价,并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无论何种方式,都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在每单元结束后,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4

关键词:体育教育;初中;促进体育锻炼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呼声逐渐增大,教育形式逐渐由所谓的应试教育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以减少“高分低能”式“人才”的产出。所谓的素质教育指的是指一种以提高被教育者各类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其中,体育教育作为一项基础课程,将极大促进学生建立健康的身心,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现阶段我国的体育教育情况仍不理想,普遍存在学生体学活动参与度不高、体育教师的引导力度不够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体育上课的质量,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及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成为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一、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的因素分析

1.体育课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方式,倘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枯燥,将极大削弱学生对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最终势必会出现学生自身不想上体育课的现象,受教育方对教育的厌烦将会是教育中的最大问题。此外,如果初中阶段的体育教育仅局限于跑步、跳远等传统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体育课在学生心中的印象就成了又苦又无聊的课程,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即使安排了充足的体育教学时间也是事倍功半。

2.体育场地不健全,体育设施落后。一套完整合格的体育教育需要有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与专业的体育教师作为必要因素,如果没有这些“硬件”条件作为保证,将使体育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也使得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折扣。在部分地区,由于经济的相对落后或者对体育教育的忽视,使得体育教育的资金无法保证,也使得提高体育教育水平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3.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思想是支配人的行为的重要内部因素,虽然我国的教育模式正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型,但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仍深入人心,大多数人都对各项素质教育采取忽视态度。学生自身都将学习作为自己入学的唯一任务,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体育课程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对对体育教育进行了选择性的忽略。

4.优质体育教师资源匮乏。虽然我国的教育模式正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型,但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仍深入人心,大多数人都对各项素质教育采取忽视态度。这也使得国家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强度极低,对体育教育的资金投入也存在严重不足。体育教师资源的匮乏与投入体育教育的资金不足严重导致了初中体育教育不到位,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培养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此外,在部分地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教学能力低下,无法满足初中体育素质教育的需求[1]。

二、加强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的对策

1.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加强其趣味性[1]。兴趣是提高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一旦学生产生了兴趣,将使被动锻炼变成主动锻炼。适当丰富教学内容,使体育锻炼的形式多样化,也能为学生带来更大的体育锻炼形式选择的空间,使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方式。

2.加大对体育场地及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充足的资金投入是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的保证,专业的体育场地、完备的体育设施不仅能够一定程度上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还能提高体育教育的专业性,防止体育活动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在体育场地及设施的保养上还应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保证合格完备的体育教育过程能够长足发展。

3.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不同,适宜的体育锻炼方式也不同。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了解,进而对每个学生安排不同强度的体育锻炼项目,防止出现因锻炼强度过大而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抵触态度现象的发生[2]。4.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从思想上深化大众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思想观念是左右人们行为的根本源头[3],因此从思想上使大家接受并支持素质教育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从学校领导层、学生家长及学生自身强化全面发展的理念,建立一套真正合格的教育体系的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5.将素质拓展游戏引入体育教学中。游戏元素的融入,将使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大大提升。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可以利用“双球同运”、“投篮竞赛”、“运动的篮筐”等游戏,对学生的运球技巧及投篮能力进行锻炼。

6.鼓励对体育教育方向人才的培养。充足的体育教育人才数量是保证体育教育事业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关专业人才数量的增多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加强行业内的竞争,进而促使优秀人才的产出,从而提高体育教育事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扩大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量;第二,加大对优秀体育老师的奖励制度,加强行业吸引力;第三,适当提升体育教育的课时,淡化体育课是可有可无的观念;第四,提高中学体育老师的招聘数量[4]。

总结:

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与科技竞争日渐激烈,教育事业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所谓的合格的教育体系应包涵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素质教育虽一直被推广却仍未取代传统应试教育在大众心中的位置,其中的明显表现就是初中体育教育的不到位。由于体育设施、体育场地及体育教育模式的限制,使得初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对学生自身的成长状况与身心健康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只有从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加强其趣味性;加大对体育场地及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因材施教”等方面出发才能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5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几点尝试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几点尝试(正在评奖中) 浙江临海白水洋小学 刘彩琴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都很注重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这是因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更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在课堂教学上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非常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二、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1、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合作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向对方学习,向优秀学生学习。这是因为生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此时交往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学习能力得到很好发展。

①创造讨论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 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时,许多老师都组织学生就“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秦王是大国的王,虽然都为对方演奏了乐器,但比较起来秦王更难堪;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蔺相如只是赵王的一位大臣,比较起来,还是秦王更难堪。这样讨论,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极大发挥。 ②学习小组共同答题。为了切实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语文学习质量,在回答问题时,我往往采取“学习小组共同答题”的方法,让每一位小组成员充分发言,各自发表见解,又相互补充意见。这样,一个问题的解决就凝聚着小组所有成员的智慧。另外,小组学习是每个成员之间在思维上的合作过程,即把自己的思维融入他人思维的过程中。所以,在相同教学时间内,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在同龄人之间,大家畅所欲言,连胆小、很少发言的同学也有了开口的机会。此时,课堂上不只有回答问题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形成一种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教教师的学习氛围,使听和说的训练比较好的落到实处,还培养和发展学生合作的学习能力,将会更有利于实现为全体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的目的。 2、开展辩论式学习“辩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缎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学生学习的主体也就能够真正地确立起来。 辩论题的确定,影响着“辩论式”学习的.开展。我们要依据小学语文新大纲,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 (1)抓住课文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进行辩论学习 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提出,“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为什么说她脸上挂着微笑”,像这样的疑问表明学生动了脑筋,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2)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骗?”这个论题,展开了辩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又有了更高的认识,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3)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辩论 学习《赤壁之战》一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该不该输?”这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无论学生站在哪个角度上谈这个问题,他都要谈到赤壁之战的过程,都要谈到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原因,还要谈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3、师生换位 ①老师当学生。就是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学。老师当学生,实际还是老师,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况且学生的见解常会启发老师。所以,老师要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当学生。那么,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身份,以指导学生为主,以真实虚心的态度来换位,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②学生当老师。学生当老师绝不应做教师的“傀儡”。作为老师,要启发,不要代替。教师要多放手,少控制;要多鼓励,少批评;给学生以主动权、选择权,体念成功,建立自信心。 例如,在《小镇的早晨》一课教学中,基于本课重点段中的三个自然段结构相同的特点,我就在教学、扶学了前两个自然段之后,让学生在自学第三个自然段之后,自告奋勇地上台当小老师,那我就成了学生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深入钻研课文,作一番探究,当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时,我和其他同学在认真倾听的同时,就对其讲解中的不当之处、有疑议之处作一番讨论、更正,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极大提高,主动性得到进一步体现。 三、赞赏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添加剂 课堂上,学生最有效的直接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学识、经验和优点不同,教育教学内容、手段不同,要使赞赏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灵活掌握表扬方法,让它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表扬方法多样:明确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记得很流利”,“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很有创新精神”,“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我知道你会成功的”;亲切而有力的动作,如点头以赞同,竖起拇指表示夸奖,与学生握手表示感谢,摸摸学生的头或拍拍肩膀表示欣赏;生动而自然的表情,如听学生讲话神情要专注、面带微笑,学生的问题提得好或回答得好显得惊讶、欣喜;还可以辅之于适当的小奖品。这些方法穿插揉合应用,效果将更显著。

如何让学生有效的参与体育课堂 篇6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参与应该是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统一。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辩证统一。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研讨的教学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我们每个教学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然而,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有效的参与体育课堂的学习呢?

一、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也是有效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保障。如何使课堂教学兴趣化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组织教法。

1、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它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创设最佳的教学情。

我在导入课堂时(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有时的场地采取的是多方位、或半圆形的、梯队形的等不同常规的情境设计,给学生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热身活动时,有时采取否定上位的自由运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一起一会儿自由练习、一会儿小组结伴练习等。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能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先前担心学生混乱的场面成为多余的问题了,结果发现同学们学习、练习的兴趣盎然,减少了不少无效的劳动时间。由此可见,在教学时,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教学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课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的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在新授课教学中,要改变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存在的现象,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课知识的动作要领,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了新授课知识的内容。如我在新授“前滚翻”内容时,场地安排是把垫子摆设在斜面上,在带着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前时,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问题有:垫子的用处?为什么要放在斜面上等等?这时学生便围绕着教师的问题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再用重问的方法,来抓住重点、引出关键问题,使学生能分清主次;最后教师再运用直问与曲问相互配合,把知识和技能进行纵向连贯。通过这一环紧扣一环的提出问题,不仅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思维、公平竞争、彼此交流的活动过程,而且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等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象;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安排练习时有趣

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单一的练习乏味,使学生厌学,因此,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在前滚翻练习时,我安排了自练、互练、小组组合练习以及互比、互评的交替等方法,其间教师则运用精讲示范、适时点拔、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在安排练习时也不可一成不变,也应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直观教学,利用教学、启迪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教给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要把体育教学单一的理解为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自练通行,自学得之”的目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要因地制宣的组织学习材料,使教材中的图案,文字表达方式能够符合本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确原理。掌握方法。

如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文的工作,根据不同的做法提出不同的要求:低段年级的学生应从明意开始,会用完整的话表达内容的要求、简易的做法等。中段年级学生应学会观图明意,并能对文字部分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意;能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边读边议,逐步认识结论。高段年级学生要求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进行独立思考,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促使他们在课前去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促使他们在课前去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通过尝试,这种强化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也是一种培养、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教法,值得你一试。

2、教给学生练习的方法

体育教学的知识结构虽然相当复杂,但知识间往往存在着某种类同或相同的成份。在安排练习时既要考虑到学生身体的素质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练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的练习方法时,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而定。如引导学生自主自练;来体会动作的难易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小组练;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达到练习的效果。运用互比互练的方法,来促成学生对体育情感的产生和发展,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学习的目的。

三、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实践能力

学生的创新素质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

1、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离不开学生的认知规律,离不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将更透彻。尤其是当学生一次次地发现知识的规律和奥妙时,才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信心倍增,学习的主支性更强力。

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争取学生智力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寻根究底,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尽管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在概念上混淆不清,但这正是我们教学中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这也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体现。我在新授前滚翻教学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前滚翻与翻跟斗动作一样吗?这时学生中立即出现了一阵喧哗声。有的说:动作一样;有的说:动作不一样;有的说有相似的地方等,并且每位学生对自己所提问题都有一个较明确的观点。这正是我在教学中希望出现的情境,我对每位学生所提问题都运用恰当回答解释,精讲提示、正误对比等方法把学生的思绪引导到正规,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2、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随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评价、自我检验、以及对知识点的简单分析、对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要求等的活动机会。这些活动既是对学生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剖析自己、彼此交流、公平竞争、巩固知识的理想场所,使所有学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在课堂中真正做到了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参与时间、参与机会。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民主、自由有效参与学习,才是真正把开启知识的钥匙交给了学生,也是有效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最佳途径。

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7

一、启发情感让全体学生想参与

这是有效参与的前提. 一些教师往往从自己教的角度或从教材编的思路出发设计几个参与项目,再让学生奉命按程序进入. 学生被动参与,自然积极性不高,容易流于形式,造成参与的低效性. 有效的参与必须是全体学生主动的实质性的参与. 它不仅表现在外部行为上的主动, 更表现为内在思维上的主动, 是一种自觉的有深度的参与. 这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心向. 至少可从两方面入手:

1.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 激发参与热情.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但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最感兴趣,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将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用于刺激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这也正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如“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内容本身较抽象,我这样处理,先结合图片给出条件和问题:体育商店里有乒乓球拍每副24元,排球每个34元,篮球每个46元,足球每个64元,如果给你100元钱,你最多能买几种商品? 还余多少元? 这一开放性问题来源于生活,难度不大,答案不唯一,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参与列式. 教师将不同的算式按一定位置板书,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很容易地发现了加减法之间内在的规律.

2. 创设认知冲突 , 形成参与需要.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当信息与儿童现有认知结构不匹配时,就会引起主体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内部感受是一种不协调或不满足感,儿童就会努力地去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达到新的平衡. ”学习新知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必将引发学生解决矛盾的强烈渴求,探索知识成为内在的需要,学生自然会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提供机会让全体学生能参与

这是有效参与的保证. 传统教学模式下, 只有少数尖子生能真正参与学习,多数学生的参与行为表现为等、听、看等观望态度,且注意力不够集中,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给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机会 (少数学困生还缺少参与能力).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观察、思考、讨论、实验、操作、练习、游戏等等.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确定适当的形式,同时尽可能的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器材,让人人都能真正参与,并在参与中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合作,提高学困生的参与能力. 尤其要关注以下两点:

1. 重视操作实践 ,提高动手能力. 建构主义强调 ,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做数学.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 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习材料中“做”的成分,能操作的,就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在练习巩固阶段,我对学生说:“教室里和教室外有这么多长方形,你能选定一个通过测量算出它的面积吗? ”学生小组商量,很快根据所带工具选定目标,又分头行动,并借助计算器算出了面积. 新知识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得到了运用.

2. 重视小组合作交流 , 提高表达能力. 课内信息的交流应是多向互动的. 加强小组合作交流, 弥补了师生一对一低参与度的不足. 同时,小组合作交流,使得学生、教师甚至学习材料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出者或接收者,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没有顾忌、约束,更容易相互启发,激活思维,碰撞出“创新性信息”. 加强小组合作交流,首先要明确角色要求. 如组长要组织好整个交流过程, 表述者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表达要清楚,且言之有理;倾听者要认真收集别人的信息,能自我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整个交流过程要相互尊重,能有机进行角色的转换等.

三、加强随意后注意维持参与

这是有效参与的关键. 心理学一般把注意分成三种:“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随意注意是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事前有预定目的, 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注意. ”教师通过生动的情境设置, 很容易刺激学生不随意注意一下抓住学生,但如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持久地参与在学习过程中呢?这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 理想的方法是强化随意注意向随意后注意发展,让艰苦的学习变成学生自觉的内在追求.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兴趣有助于注意的维持 . 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多来源于学科本身和教师两个方面,小学生喜欢数学老师,一般对数学课也“爱屋及乌”. 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教师要关爱、尊重学生,表现在教学上就要创设开放、民主、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喜爱.

平时上课,我总是面带笑容,语言亲切. 一般不轻易批评学生情不自禁的“插嘴”,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解提出不同意见或想法,鼓励学生提疑问难,让学生之间展开以理服人的争辨. 我常把讲台、黑板交给学生,让学生结合作图、板书,讲解自己对题目或问题的理解; 我常把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别人的发言(或板演)进行分析、判断或选择最佳解法;我甚至允许即将“挂黑板”的同学自找一名助手给自己解围、解难. 我常以一个爱抚的摸头动作,一个充满期望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让学困生感到老师对他真诚的关心无处不在. 对开了小差的同学我也总是以一句幽默的话语给予及时提醒. 我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放松、投入,情绪饱满.

2. 建立赏识的评价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 : 了解了学习活动的结果有助于维持注意的稳定和合理迁移,获得学习结果的反馈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 教师在课内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多从正面进行积极鼓励,对不足也以期待的方式提出要求,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向师性,特别珍视教师的期待和鼓励.

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8

一、学生有效参与的理性思考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有效”这词的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可理解为“有效果”“有效率”“有效方法”“有效措施”。“有效果”指活动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参与”解释为介入或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可理解为“参与其事”。

“学生有效参与”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对事物探求感悟,从而获得真知和强大的前进动力的过程。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可以说,学生学习的投入与否以及参与程度多少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的成败。学生有效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方面。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成正比。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由于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使得其自身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启发、激励,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对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应当以学生参与的程度和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衡量,而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或积极学习时间的多少,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无论“教”还是“不教”终究是为了学,要使学生由依赖教师讲授转变为独立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自觉的学习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二、促进学生有效参与的实践探索

(一)引导学生参与课前“自学”,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学生参与课前的“自学”,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学生参与自学,一是要联系学习目标,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二是要关注文本,以文本解读为基础。教师可在课前设置导学案或导学提纲,提出学法提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课前资料收集提示、导学问题、探究性问题、尝试性训练等,力求通过导学案或导学提纲使学生读懂教材,完成学习目标,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主动沟通健康成长》一课前,笔者设计了如下导学案。

【学法提示】

1.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结合学习目标和导学案,自学课本47~53页的内容,用笔在课本上标记重点,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组长组织组员对导学案进行讨论,帮助展示、回答问题的学生,能高效完成任务。

【学习目标】

1.了解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了解、掌握与教师交往的几种沟通方法与技巧。

2.能够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理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能够主动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3.愿意与教师交往,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创建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

【学习过程】

我选择,我喜欢——在学习过程中,你对老师最大的要求是()

A.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

B.老师帅气或漂亮

C.希望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D.

一、自主学习(下面的活是你们的了,有需要帮忙的地方随时招呼我,我乐意给你们当助手)

请同学们认真仔细阅读课文,找到本框的知识点。

1.传统师生关系和新型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或基本内涵)

2.一切交往(包含与老师)的前提是什么?与老师沟通的技巧方法有哪些?

3.与老师交往的礼仪有哪些?(或与老师交往应注意哪些礼仪?)

二、展示交流(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答案,比比谁的答案最准确)

三、合作探究

活动一:说一说

完成课本第48、49页的表格内容并结合表格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你认为我们班级在师生交往中存在什么问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②你希望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说说在这种师生关系中,老师和学生各是什么角色(或者我们可以怎么做)?这样的师生关系会对我们师生交往有什么积极效应?

③从问题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活动二:议一议

情景一:数学课上

(1)在这种情况下,请你预设一下,这场冲突会如何发展、解决呢?(表演预设场景)

(2)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从案例中得出什么结论?

(3)演示空椅子技术。

情境二、三、四略。

四、当堂训练(实战演习,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

(具体内容略)

【课堂反思】

你的收获以及困惑。

【课后延伸】

给老师留言,它可以是一句真诚的感谢,一句赞美,一个祝福,一个心愿,一点歉意或者一个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建议……在自己最喜爱的纸上写出来,并折叠成自己最喜欢的形状,把这些留言作为礼物送给班主任或其他老师。以自愿为前提,也可以不写名字。

从这份导学案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学案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具备教案、学案、训练案、课堂笔记四案合一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实用性和借鉴价值。设计教师重视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安排的合作探究活动真实,抓住了理解教材的关键,寓德育教育于课前自学、导学活动当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前自学,提高学生课前自学的效率。

(二)注重学生参与课堂“探学”,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课堂上学生的“探学”,不是先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从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中自己得出结论,自己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而建构起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注重学生课堂的“探学”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把目光放在学生的身上,给他们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去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新知,去自学、讨论、展示、质疑,在合作探究中求知,在思考讨论中探知,在质疑纠错中促知,切实关注学生课堂上的“探学”表现,这样教学才能收到实效。课堂“探学”的教学流程一般可归纳为五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搜集信息资料(调查与研究)——分析、处理信息(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解决问题(聚散与整合)。具体实施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也指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地学习,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学习、一味地灌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是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的,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幻灯、实物展台、录音机、录像机、VCD、多媒体技术,运用名言、故事、时政大事、身边事例、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学”的兴趣。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又能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真可谓一举两得。如在八年级上册《合作!竞争!》这一课教学中,为了营造团结合作,众志成城的教学情境,可选择音乐《众人划桨开大船》。随着激昂的旋律,跃动的音符,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在音乐美的情境中得到陶冶。又如在七年级上册《防范侵害,保护自我》一课中可通过多媒体播放影片《小鬼当家》、展示漫画与图片、播放音乐和动画,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让学生直观感受生命的价值,警惕不法侵害,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从而落实教学目标。

2.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机会。教学中,教师应把大部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体验、思考、讨论,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体验,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和世界,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把小部分时间留给教师进行指导和启发,这样才是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主动沟通健康成长》时,教师设计合作探究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通过多媒体技术运用动画、文字资料、图片、视频等展示四个情境材料,分别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之后由学生归纳与教师沟通。其中有一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汇报。

小组主持人:同学们,你们有过师生冲突的亲身经历吗?或看到过师生冲突的事例吗?我想这个问题肯定是困扰大家学习生活的大问题。下面,我们看一则动画,大家体会一下。

观看动画。

小组主持人:在这种情况下,请你预设一下,这场冲突会如何发展、解决呢?

小组学生代表1和2表演预设了两种场景,分别是矛盾激化和矛盾和解。

小组主持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小组学生代表3:矛盾激化是因为这位同学不能尊重老师,没有为老师和同学着想、为所欲为;矛盾和解是因为这位同学考虑到老师和同学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为老师和同学着想,采取课后交流、化解矛盾的方法。

小组主持人:很好,分析得很到位。那么,从案例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小组学生代表4:通过小组讨论,我们认为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第一,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化解与老师的误解、矛盾,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一切从主动沟通开始。当我们与老师之间出现矛盾时,要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第二,学生如果能够从教师的角度、立场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就能理解老师的想法,从而顺利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当我们与老师之间出现矛盾时,要从教师的角度、立场考虑问题,换位思考,理解老师。

全班掌声响起。

小组主持人:很好,从教师的角度、立场考虑问题,换位思考,理解老师,这是我们与老师沟通的第一个策略,希望同学们记住了。在心理学上,我们把换位思考称作“空椅子技术”,下面我们小组的一位同学给大家展示这个“空椅子技术”,大家欢迎!

小组学生代表5进行表演和展示。

小组主持人:刚才我们小组的展示,大家有何看法和疑问请提出来。

其他小组学生踊跃发言、点评。

教师归纳、点评:刚才第一小组的同学表现很好,他们通过讨论,集思广益,精心设计汇报环节,安排巧妙、环节清晰、分析到位、富有启发性,值得同学们借鉴。这个小组告诉我们,当我们与老师之间出现矛盾时,要从教师的角度、立场考虑问题,换位思考,理解老师。接下来有请第二组上场……

在教学中,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表现很好,角色扮演自然,师生互动较好,小组学生全员参与,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想象力与理解力,去感悟、体验、践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学生去体验,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感受,提高认识,明理导行。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做法进行适当的点评、质疑、纠正、总结,在师生、生生的相互交流中完成本课的教学,实现高效教学。

此外,关注学生课堂的“探学”还需要处理很多问题,如处理好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要合理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评价策略;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传授知识的量、训练能力的度要适中;教学结构要合理,时间要安排得当;教材应进行有效处理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尝试、思考、完善。

(三)关注学生参与课后“延学”,这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新课程提出:“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课堂生活永远只是显示整体生活的一个部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因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结尾,不要简单地考虑如何用精要的语言总结全课,采用这种类似于打句号或标出休止符的设计是不可取的。新课程的课尾设计要着重考虑如何讲主题活动的意义,由课堂时空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时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知其然”而课后却“不为其然”,就达不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关注学生课后的“延学”显得尤为重要。如讲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的内容时,结合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过分关注自己,对自己的父母不了解的情况,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的家庭,建立家庭档案,并完成一项任务:请给父母洗一次脚或剪一次指甲,并谈谈体会。课堂上由学生讲自己的体会,感受父母的艰辛与付出。例如学习了人教版九年级第四课《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内容后,教师要求学生针对本地矿产资源丰富的特点,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矿藏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调查研究。学生各显神通,分别上网搜集资料、走访相关部门、实地考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了分析和解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如通过观察,有的学生发现一些矿区建立了许多防护设施,从中感受到近几年来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环保意识有了较大的增强,领悟到发展经济必须与保护资源环境相结合,提出了在矿区进一步加强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合理化建议与措施;有的学生从安全生产和有效开发资源的角度提出了整治小煤窑、小矿洞,实行规范开采,防止资源浪费的可行性建议。这样的课堂教学其终点不是在下课铃响的一刹那,而是真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生命里。

对于如何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参与课堂教学受到越来越多同行的关注,但是,它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同行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只要我们做到心中时刻装着学生,肯蹲下身来,把目光放到学生身上,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营造真正开放的、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焕发活力。

学生怎样参与课堂有效性教学 篇9

上海市洪明中学 王立

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根据在于人自己以对象化、具体化的活动。心理学研究也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些经典性和论述,阐明了参与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杜威在《教育资源的使用》一文中指出:“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的确,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教师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体验知识的形成,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开发潜能,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和思维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全面体验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我们科学课堂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习气氛异常的活跃,在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满教室都是嗡嗡声,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谁也听不见别人在说什么。特别是交流汇报时,热热闹闹,然而,效率却非常低。那问题出在哪?如果我们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某些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深入反思,就不难发现,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在热热闹闹的表象下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可见,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是科学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有效参与

“有效参与”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指导作为学生参与主体的学生进行的一种自由的、互动的、注重实质以追求参与效能为尺度的一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发明家等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直接的动力,正如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给学生创造观察科学现象的条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浓厚趣味性和神秘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它们乐于学习科学、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即上课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如生活情境、游戏活动情境、实践情境、问题情境等),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利用科学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教学

教师应充分研究教学内容,创造、设计出一些生动、形象、有趣的科学实验课题并提出一些实验思考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教学。例如,在“电磁铁”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个实验课题:让学生设计、制造出一个在游戏活动或魔术中经常用到的趣味游戏——“电磁铁钓鱼”,来研究电磁现象;又如在“热胀冷缩实验”中,教师给学生拟定一课题:“提供铜棒、开关、灯泡、导线、酒精灯等器材,你们能设计制作一个实验装置,来演示固体热胀冷缩现象吗?”这些奇特、新颖、有趣且充满挑战性的实验课题,定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去探秘。这种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启迪,学习处于在一种思维敏捷,兴致勃勃的状态,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疑问逐渐消失,知识被掌握,能力得到锻炼。

3、放手学生,让学生大胆的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而我们的学生,则皱着眉,低着头,极不情愿地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果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设法解决问题,这将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了让他们明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告诉他们,明代陈献章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时常受到鼓舞,经常提出一些有趣且令人回味的小问题。例如,在刚刚学完“声现象”后,有的同学就提了这样一些有趣的小问题: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为什么我们的手脚在振动时却听不到声音?

(2)月球上没有空气,交谈时必须用无线电话。我们知道:固体可以传声,且传播速度比气体快得多,那么我们在地球上随便拿一块小石头放在嘴边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

(3)超声波虽然频率很高,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但并不代表不存在,为什么没把我们的鼓膜震破?

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而创造的起点在于疑问,如果没有疑问,就会有新的见解。如果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的讲解为规范,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科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搞科学,努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善于质疑,在质疑中不断进步。

4、促使成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学习中,学生如能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正如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无论如何不要使这样的内在力消失。” 他还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特别强烈。” 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激发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固有频率”不同,作为教师,应不断地了解学生的要求,学生的“热点”、“难点”,注意知识难易的循序渐进,因人施教,不断“调谐”,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都能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只有让学生去体会成功,才能更加有效激发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5、投注情感,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有效参与具有交际性,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只有建立一种平等、理解和双向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共享、共进,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因此,在平时,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体贴、关心、帮助和鼓励,若学生上课开小差,千万不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加以批评,可走到他身边加以暗示;若学生到讲台前板演,很久没有动静,千万不能让他马上回去,换另一位学生上来做,而应该加以温馨的提示;若学生有疑问,千万不能置之不理,应给予他发表意见的机会。总之,教师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赞扬的眼神,甚至一个点头,都是对学生的一种友爱和肯定。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心理不会受到任何压抑,情感得到释放,促使学生乐于交流、合作,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有效参与的目的。

6、关注学生的思维多样性,更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思维能力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教师投影教科书(浙教版七年级)第27页图1—52 一些透镜的图片,要求学生对所看到的透镜进行分类,并概括出它们所具备的特点。学生得出前3个特点是凸出来的,后3个是凹进去的,所以把前3个分为一类,后3个分另为一类。教师反问:“这样分类是否正确,你是否有其他的分类方法?”绝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这样分类,但有个别学生提出疑义说,“第3个一边凸出来的,还有一边是凹进去的,第6个也有这样的特点,这怎么办呢?”经过这位学生的提醒,同意的声音明显减小,更多的学生流露出疑惑的表情。教师追问:“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如果有,你是否要改变上面的分类,或者有更好的分类方法呢?学生沉默了,没有人敢回答。教师意识到此时的引导和启发非常重要,否则就会耽误太长的时间,该收回学生的思维了,于是说,“概括异类物体的特征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观察他们共有的特点,刚才你们观察出一类都凸出来的,一类都是凹进去的,很好,但不全面,有凸有凹怎么办,不要只关心中间,两边的特点也不要忘记,再尝试总结一下,怎么样?”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马上有所领悟,又开始活跃了起来。有学生说,中间厚两边薄的第一类,中间薄两边厚的是第二类,教师脸上露出笑容,赞扬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赞成把透镜就分成两类,定义第一类叫凸透镜,第二类叫凹透镜。

其实,教师不必担心把问题闹大、扯远了,不好收场,耽误时间。学生提出不同的分类后,教师可以将问题搁置起来,不作定论,适当调整一下课堂教学计划。首先要求学生用透镜观察周围自己感兴趣的物体,研究透过不同透镜看物体的特点,引发学生发散性的探究。再让学生交流、整理、归纳,得出:有的透镜看远的东西是倒立的,看近的东西是正立的,有的时候是放大的,有的时候是缩小的,而有的透镜看到的始终是正立的,并且只有缩小的情况。接着要求学生比较“看物体具有相同特点”的透镜的外形特征,并把上述“看物体具有相同特点”的透镜分别正对着太阳光,观察光线经过这些透镜在纸上形成的光斑,会发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对光线有相同作用规律的透镜具有相同的外形特征。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回过头来想一想“对透镜如何分类”,学生对分类的争议便自然有了结论。

二、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在激发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有效参与的核心首先是思维的参与,思维活动是认知的核心,思维的真正参与,才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根据教材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

上一篇:趣味数字脑筋急转弯下一篇:廉政教育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