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趣味课堂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科学趣味课堂(共8篇)

初中科学趣味课堂 篇1

兴趣是人们对社会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学习入门的先导,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在好奇心的基础上萌发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差,对学好科学课的目的还不十分明确,因此,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首要途径是培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通过一些有趣味的实验,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还可以通过一些有趣味的实验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所以,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不能单纯讲授和机械训练,而应该巧妙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诱导他们主动求知,主动发现,突出开放性,使他们的兴趣逐步转移到科学课上。比如《吃什么和还吃什么》这一绪论课时,提出学生平时十分关心的问题,哪种食物最有营养?怎样搭配我们的膳食营养“人们每天应吃什么?还应吃些什么?等问题,从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急于探索问题的答案。带学生到花园,田野观察大自然各种景物的变化,指导他们采集整理植物的标本,捕捉形态各异的昆虫,寻找各种形状的石头等。当孩子们亲身观察体验了自然事物后,各种天真的想法与问题油然而生,他们会重新认识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而且感到心旷神怡,增强了对家乡校园环境的无比热爱,从而开阔了儿童的胸襟,丰富了他们自然知识的储备,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效结合起来,这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利用学生的兴趣,耐心诱导,层层启问,逐步深入,使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知识的目的,所以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方式,在实践活动中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关注科学,热爱科学,逐步认识科学,可以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实物,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 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无视学生心理变化,而且凭主观感觉给予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被动接受冷漠的态度,只能借助强记,硬记去应付学习任务,也只能是理解水平停留在粗浅的感知上,这与学习标准提出的”主动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一目标相去甚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儿童的个性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应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进行诱导,同时教师必须采用实物及挂图,进行直观教学。教师一般要为学生准备新鲜,生动实在的学具材料,让他们亲自去接触实物,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例如讲《各种各样的花》这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采集到的各种各样的形状,颜色,美丽漂亮的花瓣形状吸引孩子们,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请学生说说他们采集的花朵长在哪里?花朵有多大,花瓣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花瓣?有几个雄蕊等。进一步区分出不同花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直观感知,加深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引起他们学习的探究兴趣,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理解。发现其中存在的本质规律,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三、实际操作,培养兴趣

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学具教具的操作,直接认识和感知事物,调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参与丰富的课堂活动。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形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种大蒜》一课,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亲自实践,栽种。大蒜的系列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要求学生认识大蒜,先看大蒜的整体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再看大蒜的部分,把一个蒜头掰开,数数有几瓣,每瓣是什么形状?,撕掉外皮的蒜瓣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气味?咬一点,尝一尝?是什么味道?其次学生观察并汇报结果,大蒜象个小球,外面有一层白色和紫色的皮包着起保护作用,一个蒜头有八瓣蒜,多的有11瓣,数量不等,蒜瓣尖上有绿色的小芽,闻一闻大蒜,有股辣味,吃一点,嘴里有强烈的辣味,用手捏捏,会摸到大蒜的汁,手上也有一股辛辣气味。这样全面地了解大蒜的外形,气味,颜色,味道。

(二)通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掌握种植步骤:为什么要松土,种的时候蒜瓣哪头朝上,怎样浇水,这样训练便会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既观察了植物生长的变化,也有了亲自动手的乐趣。教《摩擦起电》一课时,先让学生用塑料笔杆,塑料尺子与头发,皮肤摩擦,然后再去接近小纸屑,这时就会出现奇妙的电吸现象,这时教师趁机讲解电的知识,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准确,并从中得到实际操作的乐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乐于动手,大胆探究的习惯,这对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是十分有益处的。

四、指导观察,巩固兴趣

观察事物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通过认真地观察,分析、比较、才能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联系,小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观察是调动学生好奇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消化,巩固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好办法,通过观察事物,教具,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观察常见的物体,浓缩学习内容。当然,大自然广阔的天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方便有力地观察平台,小到种子,蚂蚁,大到青蛙,兔子,家禽家畜等动植物都能见到:如安排课前活动—----捉蚂蚁。在捉蚂蚁的同时,让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蚂蚁吃什么?怎样搬运食物,在课堂上,首先指导学生观察蚂蚁的外部形态特征。先将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再按顺序观察它的生理结构,然后指导学生观察蚂蚁的生理习性,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了解蚂蚁的一些生活习性,生活环境,如吃什么,对气味的反应等。同时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的能力及从整体到部分的分析研究能力,这样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学习,加深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巩固了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初中科学趣味课堂 篇2

一、科学课堂的教学现状

1.缺乏对科学学习趣味培养正确的认识

当代学校的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其采用各种方法提高其学习兴趣,但是却迟迟看不到结果,因此,很多教师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科学学习趣味培养和提高后,就会放弃该方法,认为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没有作用。另一方面,一部分家长只是在乎学生的期末期中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趣味性的培养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其认为成绩才是硬道理,能考上好的中学才是学生有用的教育。趣味课堂对升学率毫无作用,小学时期应该把基础知识学好,先取得一个好的名次比较重要。

2.当代科学课堂教学形式枯燥单一

目前,各个学校为了升学率都在实行各种各样的措施,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课堂上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很多其他课程还会私自暂用科学课堂的时间。为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科学知识,课下会布置很多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上课时,会表现出乏味无趣的表情,对教师所讲的有关科学的内容都是被动的接受,丝毫不会动脑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课上课下的时间都被教师的任务排满了,失去了自由思考的时间,而且,课堂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很多学生在上课时倒头就睡,对科学的学习没有丝毫的趣味可言。

二、小学科学趣味课堂的构建的具体方法

1.游戏化教学,构建科学趣味课堂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应用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其应该学的科学知识,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多加思考,开拓其想象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小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利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做一个合格的领路人,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利用游戏教学增加学生思考的时间,增加课堂趣味性,继而培养其多加思考的能力,为将其培养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过硬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以及思维的发散性。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关于科学知识的活动,比如说科学小知识接龙。规则与成语接龙的游戏一样,只不过把其中的成语换成了科学小知识。在该游戏中教师把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功接上上一组的相关科学知识的句子则的一分,接不上则不得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有奖励。该游戏促进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组织复习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而接上上一组提出的小知识。在本次游戏中更有利于学生大脑发散思维的开发,同时增加了科学课堂的趣味性。

2.结合学生兴趣,构件趣味课堂

教师在课下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点,根据这些喜好结合到学习的科学知识内容中去,制定高趣味性的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方式。趣味性教学方式和科学知识的结合要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与教师互动,形成一个良好的趣味性课堂。在制作一个新的趣味性教学方式时,应该多以一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一下,如果你是学生你是否喜欢这个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切身体会出发,才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趣味课堂的教学中。

例如:在课下与学生聊天中,发现很多小学生对最近热播的奔跑吧兄弟很感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其中的环节进行趣味性教学的设计。在要学习科学知识的课堂上,制作一些科学技能的名牌,两个人的名牌分别是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另一个则是应用对应的学过的理论性的科学技能。第一环节要求在教师念完所有理论知识后数一二三,在数三时,两个贴有意思相同名牌的同学快速把手牵在一起,用时最短的小组获得本环节的胜利。第二环节为两个以上相同的同学去撕其他小组同学后背的名牌,哪个小组率先撕掉对方两个,那么该组就获胜。利用该方式提高学生在学习科学时课堂上学习的效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趣味性。

初中科学趣味课堂 篇3

一、把握教学新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在面对有趣的知识和现象时,他们经常会主动提问。这是由好奇心激发的强烈求知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小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知识探究。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用有趣的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加强他们的科学认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时,先让学生把少量食盐加入到一杯水中,一遍搅拌一边观察,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然后进行课堂教学的拓展,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常见的材料,如沙子、淀粉、米粒、白糖等进行同样的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刻地掌握溶解的概念,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对科学学习和科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有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二、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时,经常采用知识讲解的方式。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是主要的参与者,只要求学生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进行学习,学生学到的都是死知识,他们在运用知识时也是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模仿。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容易形成定式思维,不具备探究新知识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惰性思维,只等着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在遇到问题时不进行思考就求助他人,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学习能力出发进行设计。在有趣的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和探究,就能掌握科学知识,使他们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更积极地进行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好教学的组织者,还要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同时,教师还肩负着调节课堂氛围的职责,给学生创设一个活跃、宽松的课堂氛围,让他们能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进行学习,使科学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三、开展合作学习,创设高效课堂

合作学习是让学生组成小组对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究的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发表自己对知识的见解。通过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拓宽他们的思路,让他们从多个方面进行知识的探究,使学习效率有效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避免形式主义的干扰,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针对新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例如,在让学生进行“溶解实验”的操作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先让学生通过讨论来明确实验需要的器材、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中应该注意的地方。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加明确实验过程中的关注点,使他们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之间建立有效联系,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让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每一个学生都有负责的事情,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提高学习动力。在学生进行探究时,教师要给他们足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让他们能充分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看法,从多个方面对科学知识进行理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四、注重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教学不仅包括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包括大量的实验。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在试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提高实验的成功率。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知识少,实验经验不足,所以对抽象的科学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不少问题。加强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教学《磁铁的力量》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让他们通过玩磁铁来发现磁铁中蕴含的知识和奥秘。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里摸摸,那里碰碰,甚至可以拿着磁铁离座位去碰碰门、窗、黑板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小结: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让没有发现磁铁这种性质的学生模仿刚才同学的演示方法自己做一做。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实验的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本课的认知目标要求。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把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教学,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在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启发,使学生能够加快学习步伐,具备较强的科学探究精神,在探究和思考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初中科学趣味课堂 篇4

桐坑中学 林佳玲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努力去追求或探索。学生对学习的东西是否感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而初中历史课程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初中生的一门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基本知识与技能,可获得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素质教育,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众多历史老师不懈的追求。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应如何调动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真是一门艺术。下面本人结合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趣味性 艺术性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可以说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是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它改变了传统教师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它集音频视频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多媒体技术目前适合多方位、立体化的开发与利用。它贮存信息量大、画面丰富。平时教学中,我用多媒体为学生建立一个动态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历史本身具有逝去性的特点,历史图片将某一历史事件定格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在讲到《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时,以“我国境内人类活动”的图片导入新课,这幅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再比如讲到《青铜器与甲骨文》时,提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工艺高超。我们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商代的大型器物——“司母戊鼎”,这幅画就非常直观地展现出“司母戊鼎”的规模宏大,可以让学生看到青铜器的组织严密,做工细致,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二、讲究开头,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一个好 的开头,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导致出现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让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到一开始引入入胜,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要做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联系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平中有奇、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如我在认真准备历史的预备课时,和学生交流了“怎样认识历史”这个话题,通过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之后,我认为:这一节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学习历史能得到无数的益处,历史虽然会成为过去,但它能启发我们。所以,这节课我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许多历史故事吧?看谁能讲出大禹、秦始皇、刘胡兰、曹操、诸葛亮、岳飞、秦桧、郑成功、戚继光分别是出现在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呢?”这问题一提问出来,顿时引发了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便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我先后请出几位同学发表意见,尽管他们的回答不够完整或不够准确,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也及时地进行讲解,指出了以上历史人物分别属于什么时期。通过这样的形式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像治水英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受到了后世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像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我们认识历史,学习历史,最重要的还要懂得怎样做人,比如我们应该做像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讲好插图,引发学生兴趣

人教版的历史教科书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的兴趣很有帮助。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也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太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幅插图都详细讲解,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的需要挑选插图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一知半解或似懂非懂。若经教师讲解,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教材的内容。如我在讲解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时,“商鞅变法”可以说是这节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革命家的才华和气魄,另一方面使学生懂得改革和变法的不容易,因为改革或变法正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这样对插图的讲解,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的理解。学生也就能明白了“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的认识。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辩论。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的确,这一场历史性的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秦孝公认为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了,也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四、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学习新知识,对学生巧设疑问,以疑激趣我认为也是一个教学的好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学生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我在讲述“甲骨文”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地认识到中国文字形成的深远影响,以及甲骨文的出现对文字发展所起的作用,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字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哪个同学能说出最早的文字是什么?”当学生作出“甲骨文”的正确回答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谁能说出甲骨文出现的时间?”,此时又有学生回答“商朝”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了甲骨文所使用的造字方法有哪些,比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等。继而我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哪些记事?”„„就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巧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了甲骨文出现的意义。

五、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初中科学趣味课堂 篇5

摘 要: 新课改实行之后,教育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有质量,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就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来说同样如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与生成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科学 科学课堂 教学设计 预设与生成引言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矛盾的统一体,两者之间存在互生共存、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严格设计,并通过课堂生成彰显教学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预设与共生的关系,需要在预设的基础上灵活掌握教学实际情况,从而让课堂教学更具有动态生长的过程。就初中科学教学来说,如何让该门学科在课堂上焕发生机是教师教学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运用预设与生成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此目的。教师要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让其在科学教学中发挥更高的价值。

一、精心设计――生成的前提条件

预设与生成是统一矛盾体的两个方面,看似是两个方面,但是相辅相成。只有预设才能更好地生成,只有以生成为目的才能更好地预设,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将两者统一规范则可以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平添新鲜血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精心设计,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比如,笔者进行“温度测量”教学的时候,便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笔者首先让同学们感受自身周围温度,对环境温度进行预测。而后笔者设计让学生使用杯子盛水,但是水温则有所变化,有的很烫,有的很凉,有的则是温水,让同学们首先使用自己的身体部位感受温度不同带来的不同感受。之后让同学们进行温度测量,通过测量出来的温度数值让同学们对不同温度从感性认识生成理性认识。

教师设计预设内容的时候,应当进行弹性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自己的认识,也就是在此过程中“生成”,而“生成”部分不应当由老师予以“代劳”,应当让学生自己感知、体会、总结,从而将知识予以内化,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

二、重视过程――生成课堂资源

资源的生成更为重要的是依托于一个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可以说是最好的促进课堂资源生成的途径。这种方式能带给学生更开放、互动的课堂环境,让课堂产生极强的吸引力,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一味教学,而应当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对于课堂中生成的“亮点”随时捕捉,将有限的信息转化为教学资源。

比如,笔者进行“代代相传的生命”教学的时候,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那就是通过印泥让学生对自己身体中的代码――指纹进行收集。但是,笔者依然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带上印泥,这让指纹的收集陷入被动状态。但是,笔者并没有因此放弃教学任务的完成,反而和同学们一起寻找“替代”工具。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和老师一起努力的力量,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身边文具,甚至用讲台上的粉笔对指纹进行收集,本是一次课堂危机,却成了妙趣横生的体验过程,学生感受到运用智慧的快乐。

预设能让老师对教学进度和状况进行有效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出其不意、意想不到的“亮点”,教师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有效把握产生的亮点,并将其纳入课堂临时设计中,从而让课堂展现出不同的生机和活力。

三、实践参与――生成创设的重要途径

“预设”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生成”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想让学生的学习状况得到有效强化,所学知识予以内化,需要学生进行实践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萌生新的发现、新的创造,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化感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全方位发展,让老师的劳动展现出耀眼的光辉,让两者有效交融,让预设和生成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比如,笔者教学“物质溶解”时,便让学生通过氢氧化钠和硝酸铵两种药品的溶解产生的吸热和放热实验,了解物质溶解的特性。实验内容本非常有趣,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纷纷动手参与其中。在此过程中很多同学对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的性质有了了解,对于两者在吸热和放热方面的表现有了认识。并且,学生通过实验对问题进行了总结,让预设和生成充分融合。在之后学习中逐步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教师进行的预设工作最终要体现到学生的实践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的知识提升自我生活质量,提高生活中知识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应用知识,提升应用能力。

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只有将预设与生成有效结合,其产生的效能才强大。因此,教师要注重进行高水平预设,并注重动态生成,以及相应的应用,最终让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趣味课堂 篇6

罗湖区教研中心 科学教研组

罗湖区初中科学“智慧杯”高效课堂大比武活动徐徐落下帷幕。在复赛时就涌现出了大批优秀选手,但受比赛章程的限制,最后只有9人参加决赛。这次活动得到了我区各校的大力支持,也引起了科学教师的高度关注,两天决赛活动中,观课教师达260人次。正是学校和教师的积极参与和认真备赛,这次评比活动最终圆满成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对本次决赛中观课的一些感受总结如下,与大家分享。

一、科学(物理)学科

参加决赛的9位教师中有5位是物理专业教师,分别是罗外初中部的刘兵老师、文锦中学的张超老师、莲城学校的肖禾吉老师、翠园初中部的王红霞老师、布心中学的李洁梅老师。他们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创新课堂教学的能力,重视探究环节的设计,构思探究教学的过程,关注探究的形式,注重对科学探究的实施,积极为学生创设张扬个性的空间,加强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这5位物理教师纷纷亮出自己的“绝活”,闪出自己的“亮点”,让比赛精彩纷呈。

(一)亮点和特色

1.教材处理有深度。5位参赛物理教师对三维目标处理得当,示标环节准确,为课堂的成功埋下了伏笔,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去确定,认真钻研教材和课堂标准,准确制定学习目标,即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体现了新课标、新观念,外显可测,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环节主动围绕目标探索追求,让有经验的教师推陈出新,上出特色:刘兵、张超老师的从容、扎实和精准展现了老教师独有的教学智慧。

2.导入设计有特点。参赛教师能根据学习进程创设必要的问题情景,并且自始至终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入“水到渠成”,如:李洁梅老师的新课引入借鉴直观的实验:从不同白炽灯亮度的比较及电度表上铝盘转动的快慢引入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过渡自然,逻辑性强,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思想; 王红霞老师亲和力强,课前与学生互动,增强师生间的互信与情感,精心设计的导入语——“不同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相同吗?”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课题中,激起学生求知欲望。

3.课堂设计有创意。教学设计促进师生互动,学生能轻松的获取物理知识。如张超老师通过以物理学家名字给学习小组命名等创新做法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氛围瞬间变得活跃;刘兵老师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学习,并能通过恰当的点评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肖禾吉老师能够大胆突破教材,表达自己的教学思想,分组学习设计能顾及到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4.实验探究有力度。通过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教学过程中,每位参赛教师都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创设适当的情景,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让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如张超老师“欧姆定律”探究实验准备充分到位,让学生分组实验,交流合作,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5.教学手段有新意。辅助教学手段多元化。使用多媒体展示物理教学过程,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同时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利用日用品做实验,方便实用。如王红霞老师选取生活中的常见吹风筒等物件作为实验素材,实验有新意;李洁梅老师模仿家庭电路设计实验,理论联系实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6.励志教育有方法。注重情感激励,渗透科学励志教育。如肖禾吉老师《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用课件让学生了解认识欧姆;王红霞、李洁梅老师通过课件展示瓦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了情感和励志教育,充分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赛后反思

当然在听课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是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既要“评教”也要“评学”,少数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无思考消化的时间,课堂气氛不活跃。

2.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不够,课堂上只按老师要求做,并未真正体验到其中的思想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依赖多媒体,示范引导不够。个别教师整节课都用多媒体,黑板上没有设计合理的板书,或者板书太随意,无法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教师的示范性。4.要进一步研究课堂提问,研究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些选手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够明确,“填空式”提问和“群答性”提问过多,从这个层面上,我们要知道“教学其实就是一种闭嘴的艺术”,“要琢磨出如何去教学,就在于弄清什么时间应该闭上自己的嘴。”

5.少数教师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重点知识重复讲,难点知识没讲透,整节课为了完成任务,前松后紧,致使结构不紧凑。

二、科学(化学)学科

(一)亮点和特色

1.“以学论教”,彰显新课程理念。

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次教学比武活动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凸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老师们都非常关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实验为他们打开一扇又一扇充满奇幻色彩的知识大门,指导学生进入一个又一个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决赛场上科学教师用那一系列充满科学精神的化学变化,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巨大冲击,让学生在色彩斑斓的科学世界里领会科学意义,掌握科学知识。每节课无不渗透着科学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他们精心设计,认真备课,每节课都很注意激发兴趣、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科学探究活动丰富知识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例如,布心中学赵向阳老师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一节优秀课例。整节课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这节课在导学案的辅助下,帮助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化学科学的大门,领略化学世界的奇妙变化。课堂上学生参与度高,解决问题主动性强,凸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教学效果良好。整节课导的得法,学的主动,导学案中突显以学论教的课程理念。是一节难得的好课。

2.技能娴熟,凸显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科学中的化学知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科学教师课前认真备课,课堂上灵活机智的开展教学活动,表现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1)教学设计有章法,教学问题设计有梯度,教学环节紧凑,节奏鲜明。有的课从化学魔术(水变奶、水变血)引入新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课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把学生的兴趣逐渐引向科学思考,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进而理解化学概念。

(2)教学板书工整,条理清晰,逻辑性强,重点突出。有板书的设计,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介。教学语言规范、简练,富有感染力。

(3)电教手段使用恰当,尤其是实物投影仪的使用更是恰到好处。老师将学生的学案、练习反馈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平台及时讲评,既节约时间也能更方便的对学生进行解法指导。老师们还能娴熟的操作实物投影仪将化学演示实验放大给学生观察,强化了学生的注意力,明确了观察重点,使学习更加有的放矢。

(4)虽然教师和学生不熟识,会产生师生之间的隔膜,但本节课的表现突破了陌生的界限,教师用自己的魅力感染着学生,学生也渐入佳境。用概念形成机制进行概念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特色:将化学现象演绎成魔术,溶液从无色到血红色,从无色到乳白色,从无色到红色,从蓝色溶液到蓝色沉淀,无不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

(二)赛后反思

智慧杯教学比武活动给老师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教学能力的平台。展示了新课程教师的风采和教学基本功,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1.加强科学教学语言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科学语言要严谨,特别是化学用语要规范。例如,“溶液”和“水”、“石灰石”和“小石子”、“红色”和“紫色”是不同的物质或者概念,教学中要加以区别。

科学实验更强调操作的规范性。例如,将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的方法不是上下方向,而是水平推动,目的是让玻璃片与集气瓶口在凡士林的作用下咬合更加紧密。另外,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2.把科学课标落到实处。例如,化学变化除生成新物质外,同时会伴随着能量变化。但是有的老师在讲解蜡烛燃烧实验时,只注意到新物质生成这一科学事实,却忽略了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这样就会影响到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完整性。

3.加深理解新的教学方式。例如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能给小组更多的展示机会,而不是局限于积极分子,探究学习中要注意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学习的关系,等等。

三、科学(生物)学科

(一)亮点和特色

1.创设教学情境,引入高效课堂。精彩的课堂都有一个精彩的引入。在《消化和吸收》这一课中,翠园东晓的张多仲老师,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吃巧克力,通过学生自己品尝来感受食物经过消化道的过程,从而把学生带入了新课。而东湖中学肖名胜老师,则让学生把馒头放口腔里慢慢咀嚼,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馒头会变甜呢?于是,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再通过实验设计来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创设教学情境,引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组织学生活动,体现趣味教学。张多仲老师一节课中,组织的学生活动较多,且服务于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实验观察、实验操作外,还开展了一些教学小游戏,如在讲述食物经过消化道各器官的顺序的时候,开展了“千手观音”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小游戏中熟练掌握各器官的顺序。同时,要求摆出优美的造型,这一点就需要小组成员协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过程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

3.学生自主探究,突出科学特点。馒头在口腔慢慢咀嚼后,为什么会变甜呢?在这一过程中,馒头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那是怎么变化的?这是罗外初中部邓林老师在上课中,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食物的消化过程,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后,通过小组合作,相互探讨,最后,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来求证自己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邓老师做了适时的点拔,也给予了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帮助。学生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都在自觉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去,因而学习的效率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通过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邓老师很快就抓住了这个契机,组织学生分析了之所以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也体现了科学家做科学实验的科学精神。

4.秉承传统教学精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翠园东晓的张多仲老师,在《消化的吸收》一课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突出生物学观察实验的重要性。在讲消化道的时候,一方面借助模型帮助学生构建初步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猪胃”演示实验和“观察小肠”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消化道部分器

(二)赛后反思

由于生物实验教学的长期淡化甚至弱化的大背景,有的教师感觉是为了比赛才硬上实验,显得生疏,组织不严密,效果也打了些折扣。另外,如何提问,保证提问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等方面还有待今后努力。但相信通过此次活动,在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等方面都彰显了积极意义。

让初中英语课堂融入趣味生活 篇7

一、初中英语趣味教学的重要性

(一) 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发展的需要。

大部分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是爱说爱动, 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而且学习第二语言不是初中生生理发展的需要, 加之缺乏语言环境, 又有许多单词需要记忆, 有许多语法需要掌握, 学生经常产生厌烦的情绪。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忽视了这些特点, 单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机械的讲解, 把学生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 “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那些在他们眼中是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 他们便不会感兴趣, 因而也就更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改变这种情形, 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进入了青春期之后, 其后脑功能的发展就是依靠神经网络结构的复杂化来维持的。这时, 学习第二语言就不再成为人的生理发展需要, 而是个体心理上的需要。从这一角度看, 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是进行兴趣教学法所必需的, 同时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

(二) 初中英语教育教学的需要。

我们清楚地知道, 任何活动 (包括学习活动) 的成就,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 可见, 当学习的主体在心理上形成了对语言学习的需要时, 这种需要就能够促进主体有效地记忆和掌握学习的内容。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 就比较容易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也符合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新课程理论认为,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初中英语教学除了要注重主体间的交往互动, 还要注重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可见, 兴趣教学法也是符合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和新课改教育的要求。

二、如何让初中英语课堂融入趣味生活

(一) 深入钻研教材, 创设生动情境。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要想使课堂充满活力与朝气, 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 备课时要着力去“备学生”, 即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去备课。授课形式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和经历, 就越能受到学生欢迎, 上课效果就越好。所以, 每当面临一个新的内容时, 我便根据教材, 创设真实的情境, 利用图片、实物、录音、电脑Power point多媒体软件、简笔画、挂图等来辅助教学, 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 一堂课下来, 学生不仅轻松地掌握了书本知识, 而且展开了理想的翅膀, 发挥出了独特的创造性。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多参加实践活动, 自然会增加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学好英语也就变成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二) 多给鼓励让学生产生兴趣。

现行教材要求教师上课时要尽量用英语教学, 可有的教师因实际困难不能坚持。当然, 开始阶段师生都会感到困难重重, 但久而久之, 你会发现他们能从你的表情、语音、动作中理解你的意思。在课后也要多鼓励学生讲英语, 鼓励他们大胆地交流, 不要怕说错或招人耻笑。曾记得我初中上第一堂英语课时的兴奋与不安, 那少年时的幼稚使我大胆地多举了几次手, 老师见我如此积极主动, 便让我用刚学会的简单用语和他进行了对话。完了之后, 老师对我伸出拇指, 说道:“Very good!”当我尝道了这一成功的喜悦之后, 自豪之情真的难以表达, 我从心底告诉自己:我已喜欢上了英语!果然今后我的英语成绩一直优异, 直至今天, 我已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回想当时我的老师在发现了我对这一学科的好奇心, 然后及时地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从而引起了我对英语的极大兴趣, 使我受益终生。

(三) 运用故事或其他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

为了避免上课单调乏味, 教师亦可适时讲一些幽默故事, 偶尔唱首英文歌, 朗读英语小故事、英文短诗等, 这些方法也可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当然, 这些方法的应用应根据上课情景适时采用, 而不应生搬硬套。有一次, 有个学生被要求回答问题时, 不假思索便说:“I don’t know.”于是我接着问:

“Which are the three words you speak most in class?”他想了想, 还是说:“I don’t know.”于是我问:“Yes, you are right this time.”

其实这是一则幽默故事, 当同学们意会到其中的含义时, 不禁哑然失笑, 课堂气氛既轻松又欢快。此外, 偶尔给学生唱首英语歌或朗读英语小故事、英文短诗等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好方法, 对英语学习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四) 让英语走进趣味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要完全照着课文教学。例如在圣诞前, 你可以让学生看关于圣诞的外语片, 尽可能找些简单有意思的影片 (如:《圣诞怪杰》) , 让学生在欢笑中了解一门语言的其他方面。更可以在影片过程中讲一些圣诞的习语 (如, 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 , 因为我觉得对于英语的学习不仅是学着说它, 更要了解它本身的语言文化, 所以在讲解课文内容时, 也可以加些课外有趣的人文地理。此外, 许多教师会发现, 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运用语言, 但在课余却将英语弃之不理, 那是因为很多学生觉得词汇量不够多难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以及进行生活中必备的对话。许多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不是很好, 但老师会从一个简单的词汇而知道他们的意思, 久而久之, 学生便能学会很多的日常用语。当我们教了一个单词, 就要鼓励学生运用它, 教了十个单词, 就要让学生连成句子去对话。这样当学生在吃苹果时, 他脑海里会出现apple这个单词, 当学生要购物时, 就会想到“I’m going shopping.”。这样我们就变生活为课堂, 学习和生活就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此外, 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有关英语的活动, 例英文歌曲比赛、给英文动画片配音、搞英语Party等。长久以往, 学生会发现自己的脑海中不时冒出个单词、涌现出一些词语、句子, 英语水平便能得到较为迅速的提高。“学有所用”驱使学生乐于参与语言实践, 在活动与运用中获得心理满足和成功感, 而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能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 使之产生巨大的内动力。

(五) 利用多媒体手段活跃课堂。

初中学生缺乏知识和经验, 抽象思维不够发达, 但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 英语教师要经常利用图片、实物、录音机、投影仪等多种辅助工具, 利用情景和设置情景进行教学。这样就能使英语课堂形象化、趣味化和交际化,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接受知识。

初中英语课堂趣味教学探究 篇8

首先,以人为本,力求构建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果将教和学视为一对矛盾,那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完成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所以我们首先要分析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这样才能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时候做到游刃有余。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是1、自我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常常表现出成熟和半成熟的特点,即:有一定的自我认识,但这种思想认识又是幼稚的不够成熟的。2、有很强的逆反心理。3、具有“亲师性”较强的特点。针对学生以上的这些特征,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要认识到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把尊重、理解、关心学生作为师生关系的第一法则,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师生关系和谐,更好的提高学生对这一科目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上,学生犯了错误,我批评他们,他不服气,甚至与我顶撞,课上我不会以我是老师的身份就高高在上,大声呵斥他们,而是课后与他们以朋友的身份,对其做一定的思想工作,这样他们就能体会到我们之间是平等的,他的人格也得到了尊重,这样有利于改善和促进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也能提高他们对我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

其次,创造轻松、愉快的课题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就应该让学生感到这门学科学起来轻松易懂。而要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就要求教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去感染学生,他们认同我们,从心里佩服我们,他们才会认真学习这门学科。如:我在课堂上,不会一味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给学生太多压力,让他们觉得有种想等待下课就觉得得到解脱的思想,而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表现我的幽默风趣,给他们讲个小笑话,或开个小玩笑等方式,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中得到一定的放松。或者谈谈他们喜欢感兴趣的话题等等。

2.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使用久了也会失去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和巩固他们的兴趣,教师要不断的探索追求。在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特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尽量为学生提供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得愉快,达到教学目标。那应该如何做呢?

1.充分利用实物教学。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这样形象生动,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易学难忘,让他们在轻松愉快和直观的教学气氛中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如:在上What’s this in English?一单元时,我就会利用很多的实物,如:钢笔,尺子等。这样学生更有兴趣,更易掌握,课堂气氛更活跃。

2.情景设置。初中阶段的学生个性特点是好动、好玩、好奇、好胜。而情景的设置正好符合学生之一特点,这样不仅启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态度。如:上“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一课时,我就设置了不同的俱乐部,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俱乐部进行选择对话,让他们参与进去,这样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3.课内外结合。要学好英语仅靠课内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和每周几节课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还要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目的是活跃学生的课外生活,巩固课内学的知识,创造学习英语的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课后,我会组织学生举办一个小小的英语角,让学生用所学的简单的英语进行对话交流,还举办了英文歌曲大赛,英文演讲比赛等,这样并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也让学生对课内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

4.成功感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能激发学生更好的学习,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力。教师应尽力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产生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自我学习的动力,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中。这样也就哼好的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例如:课堂上,我经常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然后进行比赛的方式,对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而稍微差点的小组则给予鼓励,并指出他们可取的地方;对学习稍微差的学生,我并没有放弃,而是对他们每次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哪怕是多会拼读一个单词,也是很大的进步。这样他们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感受,他们就更有信心,也对英语这一科目有了一定的兴趣。

上一篇:龙潭镇中学大课间活动开展方案下一篇:《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