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调研措施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调研措施(精选7篇)

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调研措施 篇1

一、**县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过程、特点

2008年10月县老龄办在全县

对老龄人口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初步调查,**县总人口为387330人,目前60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为61946人,占总人口的15.99%,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40936人,80岁以上老龄人7117人, 90岁以上老龄人751人,100岁以上的6人;空巢和独居老人21299人,占老人数的34.4%;基本生活有保障或受到救助的老人12060人,其中享受农村低保的3037人,城巿低保的1414人,五保的1509人,已领取养老金的6100人;参加农合或城医保险的53696人。0-14岁总人口39135人,全县老少人口比为104.6%。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一个动态过程。按照国际通用的人口类型划分标准,通常把人口结构分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各项指标见表一)。

表2 **县第三---五次人口普查人口类型指标值

根据上述标准,对第三次人口普查至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对比(见表二),我们可以看出1982年“三普”时,我县人口尚处在成年型,但已开始向老年型过度,四项指标中有二项(老年人口比例和老少人口比例)已接近老年型。2000年“五普”时,已是典型的老年型,我县人口已完全进入老年型,而且四项指标中有三项高出湖北省的平均水平(见表3),2008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县老龄人口是少儿人口的1.68倍,自2000年人口普查以来,老龄人口年均以2.63%的净增长率在递增。

分析我县人口老龄化的成因,我们认为促使人口老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成功地开展了计划生育和城巿化的发展。

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19元增加到2007年7871元,三十年净增7652元,年均增长13.1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农民为例,1998年人均纯收入为1010元,2007年增加到2507元,十年净增1497元,增长67.47%。同时,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1964年“二普”时人口死亡率为15.59‰,1982年“三普”时死亡率下降到7.75‰左右,2007年死亡率下降到6.04‰。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在逐年增长,1989年66.81岁,2000年达到69.7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我县老年人口也以近10年发展最快,“四普”至“五普”期间,65岁以上人口平均以每年3.84的速度增长,而“五普”至2008年期间则以每年2.63的速度增长。在“三普”、“四普”时我县的老年人比例都未超过全省的平均数,而“五普”却超过全省平均数的3.1个百分点。因此,“四普”以来的17年是我县老年人口增长较快的时期。

1980年以来,我国重视计划生育工作,我县人口出生率下降,少儿人口逐年减少。1964年出生率为45.34‰,1982年为17.32‰,1990年为14.12‰,2000年为6.62‰。少儿人口从1990年111491人下降到2008年的39135人。人口出生率的低水平运行,少儿人口比重快速下降,导致了我县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

纵观第三至五三次人口普查,我县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有以下一些特点:

1、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快。从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推测,我县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进入老年型地区后,又以每年接近4%的高速发展(全国为3%,湖北省为3.73%),这是需要我们高度注意的。(资料来源于湖北统计年鉴和湖北省人口老龄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2、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水平乡镇之间不平衡。这次调查数据表明,受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影响,乡镇之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磨坪乡(25%),超过全县平均数15.99%的有6个乡镇,他们分别是磨坪乡、郭家坝、周坪、屈原、归州、梅家河,都是山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老龄化程度最低的是茅坪镇(12.23%),低于15%的有5个乡镇,它们是茅坪镇、水田坝乡、沙镇溪镇、两河口镇、泄滩乡,都是经济较发达地区。

3、目前以低龄老人为主,但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较快。我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为51182人,其

中60---69岁的低龄老人29329人,占57.3%,70---79岁的中龄老人17753人,占34.7%,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4100人,占8.01%。虽然,目前低龄老人占主导地位,但是高龄老人增长速度比较快。这次调查高龄老人已达7114人,占老龄人数的11.4%。

二、**县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我县

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在新的世纪里仍会继续发展。首先,少儿人口比重还会逐年下降,按前10年的速度推算,到2010年将下降到9%。由于我县50---60年代有过两次人口出生高峰,老年人口的增长呈阶段性的特征。目前至2010年,年增长速度仍保持在4%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将达到7.4万,占总人口的19.2%;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3万,占总人口的11.2%。2010年至2030年,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老年期,年增长速度将突破6%,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万多,占总人口的2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5.04万,占总人口的13.3%。2030年至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同时,老年人口内部的高龄化发展较快。目前至2020年,我县老年人中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2030年以后的2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比例将逐年增大,逐渐达到20%。

三、人口老龄化对**县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将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1、老年人口的增多,加重了国家、企业的负担。据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56.28%,少儿抚养比为47.94%,老年抚养比为8.33%;“四普”时总抚养比为48.64%,少儿抚养比为39.39%,老年抚养比为9.25%;“五普”时总抚养比为41.27%,少儿抚养比为28.4%,老年抚养比为12.87%。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在逐步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少儿抚养比就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将在较长的一个时间内快速增长。因此,国家、企业的负担将加重。

2、家庭小型化,使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日益突出。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四普”相比,家庭户平均人口数减少了0.46人,为3.15人/户,比全省同期的3.51人/户低0.36人/户。据我们2008年的初步调查,全县“空巢”老人或独居老人达34.3%。这些家庭主要靠老年配偶之间的相互照顾或老年人的自我照顾。目前,我县老年人口还处于较年轻的阶段。此次调查,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7117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1.49%,但随着高龄老人的增多,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差,老年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会减弱。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即一对夫妻要照料四位老人和一个子女,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因此,家庭照料老年人生活的功能正在弱化。

3、老年人的增多,使现有的老年福利设施远不能满足需要。随着老年人的增多,特别是高龄老人的增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老年疾病的人数也在增多。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2000年患病率为60.42%,而且以常见病、慢性病为主,这些病有的只要及时治疗就能治好,有的则要坚持长年治疗,才能奏效。但是,目前农村医疗网点设施落后,医疗水平不高。老年人上乡镇、县医院看病一次实在不容易,所以往往忽视了自己的病,结果小病拖成大病,急病转化成慢性病,久治不愈。同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年人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近几年,在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使得有些老年人不敢看病。目前全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总共床位数1600张,容量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突出,但目前能供养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还是比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活动,内容比较枯燥,主要还是打麻将、看电视为主。因此,大力发展老年福利设施已成为发展老龄事业的当务之急。

四、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本对策

200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要遵循以下原则:坚持老龄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坚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桔合,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积极作用,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兴办相结合,按照社会主义巿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业;坚持道德规范与法律约束相结合,广泛开展敬老养老道德教育,加强老龄工作法制建设;坚持关心老年人生活以及老龄妇女的特殊问题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使广大老年人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这为我们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和方向。

人口老龄化及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是我县今后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至今社会上还有不少人对我县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这一严重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往往只看到全国刚刚进入老龄化而忽视了我县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较高的特殊性,往往满足于对城镇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安排,而看不到广大农村老年人至今缺乏保障的情况和潜伏的危机;往往忙着处理眼前的矛盾而顾不上考虑十年、二十年后将要发生的重大事情。建国初期,我们有过不注意计划生育的历史教训,它使我们懂得了,人口政策一个时期的失误,往往需要几代人作出牺牲。因此,我们期望,各级领导干部、全社会都要重视我县人口老龄化问题,抓住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还不高的有利时机,积极妥善做好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迎接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如果现在不加以认真对等,等到人口老龄化高潮到来以后再去解决,那势必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并把难题留给子孙后代。为此,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1、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就目前来看,各级领导对老龄工作的重视程度很不一致,乡镇、单位之间老龄工作、老龄事业的发展很不平衡。建议县委、县政府每年集体能听取一到二次全县老龄工作的情况汇报,对全县的老龄工作提出任务和要求,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尽快理顺老龄工作机构,列入政府工作序列,明确它的级别、任务和工作职责,配强工作人员,积极发展其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作用。根据当前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的精神,乡镇、街道这一级必须配备老龄工作的专职干部,村一级要设老年协会,使老龄工作任务能落实到基层。县财政应该保证老龄工作机构开展工作的必需经费。

中国未来养老问题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农村,从**县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工作重点也在农村。目前,我县农村虽然已开展了养老保险,但复盖面比较小,参保人数只占农村人口的13.05%。老年福利设施数量少、设备简陋,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大大高于城镇。建议县委、县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特别是山区和贫困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工作力度和财力支持上给予倾斜。

2、将老龄事业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涉及社会的各方面,时间跨度又大,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考虑长远计划。因此,要将老龄事业列入县、乡镇、村三级长期发展规划,在资金安排、县政设施建设等方面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使其和其它事业一样,与整个社会同步发展。发展规划的制定要尽可能符合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目标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届时要将老龄事业的发展规划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在他们的工作计划中加以体现,年终要进行检查考核,避免计划的落空。

3、花大力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避振器,建立健全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今后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为今后建立养老保障体系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在城镇,要加快实施养老金社会统筹的步伐,扩大养老保险的收缴面,改变养老金现收现付,甚至入不敷出的局面,真正实现社会统筹“积累储备“的功能,减少支出的风险。在农村,要继续大力提倡家庭养老,通过宣传教育、政策鼓励,强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同时,要逐步扩大社会养老的成份。建立起以个人交费,自我保障为主的养老保险机制。国家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集体给予适当补助。要鼓励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对现有的老年人实行集体所能承受的养老生活补助,使他们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成果。

4、重视建立基层、社区老年服务体系。老年人绝大多数生活在行政村和居民区,除了家庭之外,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文化娱乐生活主要靠行政村和居民区。因此,要加快村(居)老年服务设施和为老服务组织的建设。一方面要将老年生活、活动设施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做到每个村(居)都有活动室、医疗室、托老所和老年教育点。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些为老年人服务的队伍(包括志愿者),为老年人开展低偿的医疗、娱乐、生活照料服务。

要重视在村(居)对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开展健康保健的教育,使村(居)民在青少年期、中成年期就注意身体保健,为健康地进入老年期和延长老年的健康期打好基础。要尽快普及老年保健知识,鼓励老年人主动进行身体锻炼,改变不卫生、科学的生活习惯,努力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使他们能健康长寿,促进健康老龄化。

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调研措施 篇2

关键词:老龄化,老龄产业,河北省

一、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特点

(一) 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我国不得不面对的最为严峻问题。河北省人口基数大, 老龄化现象突出。2010年, 河北省人口为7 185万人, 在全国所有省级单位中排名第六。河北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近些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 在长期看来, 河北人口老龄化增长加速。

从表1可以看出, 石家庄市、唐山市、保定市、邯郸市人口占全省比重相对其他市区大, 分别达到14.15%、10.54%、15.58%, 而秦皇岛市、承德市人口比重明显较低, 分别只有4.16%、和4.83%。这些人口多的地区, 老年人的数量自然比较多。

(二) 城镇农村人口老龄化分布不均

由于经济条件、生育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别, 使城镇与农村之间的老龄化进程呈现出不同步现象。河北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 且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地区。但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上看, 则城镇快于农村。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差别, 反映了城乡在生育率、死亡率及社会、经济、文化上的差别导致的人口变量的差异。

(三) 物质基础薄弱

虽然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 但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 其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较为发达、人们的生育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从而使人口生育率自然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同时, 西方先进国家又有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作后盾。而河北省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的, 不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 而是依靠人口控制政策, 促使出生率在短期内快速下下降降的的情情况况下下发发生生的的。2011上上半半年年河河北北城城镇镇居居民民人人均均可可支支配配收入9 104.3元。因此, 对于河北省来说, 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基础相当脆弱, 人口老龄化超前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河北省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

(一) 养老体制建设落后

由于全社会普遍缺乏对养老问题的紧迫感, 政府对养老危机宣传不够, 老百姓缺少养老保障的必要知识, 尤其新一代独生子女的家庭观念和对父母的责任感降低, 对政府有强烈的依赖感, 各方面普遍缺乏未雨绸缪的充分准备。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 社会统筹资金不足, 实质上执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度。河北省家庭养老仍然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集体养老保障功能弱化, 储蓄养老保障功能不足, 社会保险覆盖面较窄。

(二) 社会保障水平低

老年人是一个弱势群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能的日益下降, 社会价值缩水, 大部分老年人口处在无工作状态;老年人口就业率低、经济保障水平不高、医疗保障水平不高, 同时社会化服务与老年人的需求有很大差距。河北省老年人口认为自己没有经济保障的比例也接近30%, 并且高龄老年人认为自己没有经济保障的比例要明显高于低龄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断恶化, 发病率上升, 他们对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 但是, 他们的支付能力低, 可利用的医疗卫生资源极为有限, 且城乡差异显著。

(三) 老年人贫困问题严重

尽管河北省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之中, 老年人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老年人仍然处在贫困状态。河北省城乡大致有1/3的老年人口经济状况不佳, 处于相对贫困化的状态。河北省城乡处于绝对贫困的老年人口也有相当的数量。老年人口的贫困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 更表现在精神贫困、能力贫困和健康贫困等许多方面。

三、河北省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一) 对社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也将影响“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医疗保健、养老保障、代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随着“十二五”期间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面向老年人的社会组织得到强化, 在社会组织内部, 人员的年龄构成将会发生变化, 需要调整建构社会组织的传统观念, 甚至需要调整工作模式。在代际关系领域,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同时也是代际关系的重大变迁, 各项社会资源的分配向老年人倾斜, 如果处理不当,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代际关系结构的改组, 就会转化为各种社会代际矛盾和利益冲突。在家庭领域, 少子老龄化带来的赡养人数量的减少促使家庭的赡养功能弱化。

(二) 对经济的影响

在经济领域, 人口老龄化将对宏观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储蓄与投资、科技等方面产生冲击。在宏观经济增长方面, 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低, 人口老龄化对扩大社会总体消费需求不利。在劳动生产率方面, 人口老龄化使整个劳动力人口的健康素质和技术适应能力下降, 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在储蓄投资方面, 根据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 一个人在退休前总是倾向积极储蓄以备退休后使用, 因此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储蓄率的下降将是必然现象, 势必要影响资本的积累和投资, 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 从微观角度看, 人口老龄化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生命周期延长和生命质量提高, 同时也意味着个体的社会化时间延长和发展水平的提高, 其实质是人力资本的储备。

(三) 人口老龄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老年人口规模和比例的增加, 意味着社老年群体价值观的社会影响逐步增强。无论是从家庭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 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加都意味着河北省赡养负担和社会供养负担的加重, 由于经济条件和资源条件的限制, 使传统的面向老年人的优先、优惠、优厚的供养和照料受到挑战。在河北省人口老龄化条件下, 除了要继续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外, 还需要大力发展退休前教育和老年教育, 发展囊括一切人群的终身教育体系。此外, 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其他年龄群体的精神文化群体存在显著的差异, 人口老龄化要求河北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建设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特点, 导致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格局和文化产业的格局发生变化。

四、“十二五”期间河北省人口老龄化应对策略

(一) 增强老龄意识, 营造健康社会环境

河北省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将处于老龄社会,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严峻性, 树立老龄意识, 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挑战的紧迫性和自觉性, 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此外, 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加大宣传普及老年法的力度, 积极开展老年人的守法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表彰敬老养老先进典型, 依法惩处残害和虐待老人行为, 营造出健康老龄化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

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 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 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 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 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 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

第一, 为老龄人口提供良好的居家养老环境。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 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合的需求, 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 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 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第二, 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在城镇建设规划中, 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 合理规划社区蓝图, 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 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 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第三, 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 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 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 努力改善设施条件, 逐步提高居养水平。

(三) 加快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设完善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是从根本上解决老龄社会日益突出的养老医疗问题的制度安排。要在健全和完善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系的同时, 大力推广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形势下, 努力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普遍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试点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河北省城乡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确保城乡老年人养老、医疗问题的妥善解决。此外, 河北省法律部门要坚决制裁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 依法合理调整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老年人之间的关系, 加强民事调解工作, 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

(四) 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社会、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制定老年服务业发展规划, 实施国家对老年服务业的扶持保护政策, 建立老年服务业发展管理体制。立足城乡社区发展为老服务业, 培育老年服务中介组织, 培养专业化的为老社会服务队伍。河北省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 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 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经济管理部门应运用市场机制, 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 扶持具有福利性质的为老服务产业发展。要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发展, 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要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发展老龄产业, 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发展老龄产业的资金, 努力提高资金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王震, 唐欣, 张世奇.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特征、问题及对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8, (11) :69-71.

[2]李谠.健全养老保险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J].经济界, 2008, (3) :23-24.

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调研措施 篇3

老龄化;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9-0026-02

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中国,在其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始终和人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拥有近十亿的农村人口,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正是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使得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进一步降低。然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深使中国这一比较优势面临被弱化的危机。

今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显示,在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至203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的阶段。

“根据中国数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发现,在2000年时,中国劳动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最高。自此之后,中国老年人加小孩占总人口的比例开始下降,老年人口比重正大幅提高。从不同阶层来分析,干部、管理者,以及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变化不大,但是农民工却出现巨大的分化:第一代农民工变成老年人,而新一代的农民工的加入使群体结构更加年轻化。数据显示,在1938年到1956年出生的人口中,农民占比达到57%,工人占比只有25%。而在1977年到1997年出生的人口中,工人占比增加了一倍多,达到55%,而农民占比则减少到25%。越是年轻人,种地的越来越少,进城做工的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农村未来可转移出来的农民工将越来越少。”(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劳动力的逐渐减少意味着中国应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起新的比较优势。纵观现阶段的中国对外贸易我们不难发现:

一、现阶段中国的出口产品依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中国虽然已经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但是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劳动力的基数决定了我们在对外贸易中依然是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充分利用劳动成本低的优势在对外贸易中获利。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在减慢,但是目前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转移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继续保持现有的比较优势。

二、欧美等发达国家频繁地对我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调查

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下,我们的出口产品价格低廉,大量的低价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给国外的同类产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国相关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于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企业,频繁地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调查。这种做法严重地损害了我国出口商的利益,限制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对外贸易的这一被动局面,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

三、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将逐渐改变各国的比较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各国必须抓住全球化这一契机,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在这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如果不能重新确立属于自己的比较优势并长期保持下去,将会在未来的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依然是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拉动。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攀升。这反映出我国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渐凸显,劳动力短缺隐患的出现,中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将会被取代。为了确保我国经济的进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升级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模式,加快制成品产业的发展步伐,实现加工型贸易的转型将是未来对外贸易的工作重心:

一、未来五年中国的最大优势依然是劳动力优势

尽管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特征,但离“刘易斯拐点”还有一定的距离,未来五年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因而我们将继续保持劳动力的优势。但是在继续保持这一比较优势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具有成熟管理经验和较高文化素质的高素质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是中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同时,中国应该继续以劳动力的巨大优势吸引外资,在促进就业的同时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这些技术和经验能对我们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逐步扩大加工型贸易的作用和地位

中国现阶段的对外贸易中,制成品所占的比例正在提高,然而我们因该看到在利益的分配上中国的加工业只占到了极小的比例,仅仅是以付出的劳动参加分配。中国作为世界的加工厂,应该发展自己的加工业,形成以制成品工业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由OEM向ODM转变,提高我国制成品产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中国在利益分配中的地位。这需要中国的制成品加工业在国内充分利用市场的优势培养竞争力,政府应当给予政策支持,包括引导建立制成品工业的产业集群,扶植重点企业,产生规模效应;在对外贸易中积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对国际市场的同类产品实行保护关税,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通过补贴等优惠政策帮助本国的制成品产业迅速和健康的发展。加工型贸易的快速发展标志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分工发展的新趋势,为应对这一国际环境,扩大我国加工型贸易的作用和地位势在必行。

人口老龄化问题向中国多年来形成并保持的传统的比较优势提出了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下,如何赋予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新的特点并逐步建立以加工型贸易为主的产品出口结构应该成为今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工作重心。如果能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建立属于中国的新的比较优势,并能在长期的贸易中获利,将是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

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调研措施 篇4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将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了,而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我县人口老龄化情

况介绍

(一)调查情况

我县老龄办在全县范围内对老龄人口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初步调查,全县总人口****人,其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人,占总人口的**%;65岁以上****人,占总人口的**%;80岁以上****人、90岁以上**人、100岁以上*人。全县空巢和独居老人***人,占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有保障或受到救助的老人***人;全县老少人口比为**l**。

(二)成因分析

促使我县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另一方面,成功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日臻完善,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1964年“二普”时人口死亡率为15.59‰,1982年“三普”时下降到7.75‰左右,下降到6.04‰。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年增长,1989年为66.81岁,达到69.7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四普”以来的17年是我县老年人口增长较快的时期,以近10年发展最快。同时,1980年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县人口出生率下降,由1964年的45.34‰下降至的6.62‰,少儿人口逐年减少,从1990年的111491人下降至的39135人,从而更凸显了我县人口老龄化的局面。

(三)发展特点

1、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从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推测,我县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进入老年型以后,又以每年接近4%的高速发展(全国为3%,湖北省为3.73%;)。

2、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受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影响,我县乡镇之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磨坪乡(25%),最低的是茅坪镇(12.23%);超过全县平均数15.99%的有6个乡镇(磨坪、郭家坝、周坪、屈原、归州、梅家河),低于15%的有5个乡镇(茅坪、水田坝、沙镇溪、两河口、泄滩)。

3、高龄老人增速较快。虽然目前我县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但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较快,目前高龄老人已达7117人,占老龄人数的11.4%。

二、我县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我县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会在21世纪继续发展。理由有三:其一,我县少儿人口比重逐年下降,按前10年的速度推算,到2010年将下降至9%。其二,老年人口呈阶段性增长。目前至2010年,我县老龄人口年增长速度仍保持在4%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将达到7.4万,占总人口的19.2%;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3万,占总人口的11.2%。由于我县50—60年代有过两次人口出生高峰,2010年至2030年,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老年期,年增长速度将突破6%,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万多,占总人口的2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5.04万,占总人口的13.3%;2030年至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其三,老年人口内部的高龄化发展较快。目前至2020年,我县老年人中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2030年以后的2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比例将逐年增大,逐渐达到20%。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种种挑战,目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抚养体系发生变化,地方负担加重

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56.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47.94%、老年抚养比为8.33%;“四普”时总抚养比为48.64%,其中少儿抚养比为39.39%、老年抚养比为9.25%;“五普”时总抚养比为41.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8.4%、老年抚养比为12.87%。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却在逐步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其抚养比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仍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势必加重国家或地方的负担。

(二)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赡养问题突出

随着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及老龄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现代家庭不断“小型化”,老年人与其子女“分家”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劳务经济的兴起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这些老龄人口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或无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年配偶之间的相互照顾或自我照顾。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即一对夫妻要照料四位老人和一个子女,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

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三)老龄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设施无法满足需求

老龄人口大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60.42%,而目前我县农村医疗网点设施落后、医治水平不高,加之近几年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许多老年人因医疗条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得到较好的治疗。我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共有床位1600张,容量十分有限。同时,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目前能供养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内容枯燥等而无法较好地开展,仍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的老年生活单调而无味。

(四)老年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对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听器等)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县范围内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远远大于供,直接给老龄人口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老龄产品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了我县社会消费。

四、迎接挑战的基本途径

早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对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我们应进一步强化认识、高度重视,正确认识我县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早做好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积极迎接我县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

(一)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建议县委、县政府每年集体听取一次全县老龄工作情况汇报,对全县的老龄工作提出任务和要求,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快理顺我县老龄工作机构,明确其任务和工作职责,配强工作人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乡镇、街道一级配备老龄工作专职干部,村一级设老年协会,确保老龄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对农村老龄人口、贫困老龄人口,在工作力度和财力支持上给予适当倾斜。

(二)将老龄事业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社会问题,时间跨度大,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考虑长远计划,应将老龄事业列入县、乡(镇)、村三级长期发展规划,在资金安排、市政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使老龄工作与其它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尽可能符合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目标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并将老龄事业的发展规划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年终进行检查考核,避免计划落空。

(三)不断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坚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村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对现有的老年人实行集体所能承受的养老生活补助,努力让农村老龄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加快实施城镇养老金社会统筹步伐,不断扩大养老保险收缴面,改变养老金现收现付,甚至入不敷出的局面,真正实现社会统筹“积累储备”的功能,确保养老保险广覆盖、养老金正常发放。

(四)着力完善基层、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努力加快村(居)老年服务设施和为老服务组织建设,一方面将老年生活、活动设施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做到每个村(居)都有活动室、医疗室、托老所和老年教育点;另一方面成立一批老年服务队伍(包括志愿者),为老年人开展低偿或无偿的医疗、娱乐、生活照料等服务。

(五)加强教育,促进健康老龄化

对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开展各种健康知识宣传,为健康进入老年期、延长老年健康期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敬老养老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普及老年保健知识,鼓励老年人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修养,确保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实现健康老龄化。

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调研措施 篇5

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将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真正分享到他们自己创造的“人口红利”,以此弥补他们对国策推行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一、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实践

所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在我国经济尚不发达、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群众实行计划生育尚存在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依法行政的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它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有利于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区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逐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基本形成了以奖励、优惠、扶助、救助、保障“五位一体”的利益导向机制。主要体现在:

奖励:对晚婚晚育的夫妇给予一定的优惠假期;对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者每年发放20元的奖励金;对持《独生子

女父母光荣证》的退休职工每月加发5%退休工资或发放一次性奖励金等。

扶助:从2005年起逐步建立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两项制度,使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每年都能得到600-1200元不等的资金扶助。

优惠:独生子女在入托、入园、入学和医疗等方面可享受报销一定费用的优惠待遇;农村拆迁安置中独生子女家庭可增加40平方的安置等。

救助:建立了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每年为独生子女及父母伤残、重病等有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在生育、生产、生活等方面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帮助。

保障:推行计划生育手术安康险、妇女健康保障计划、健康宝宝险等生育关怀系列保险,为实行计划生育家庭解除后顾之忧。

二、实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成效

1.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计划生育利导政策的实施,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最有力、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善举”和“民心工程”,真正做到了让政府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计生家庭,发展的成果优先

惠及计生家庭。

2.密切了干群关系。由于各级人口计生部门积极协调、落实利益导向相关政策,及时组织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和社会救助等活动,真正做到为群众的生育、生产、生活服务,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近年来,基层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3.转变了婚育观念。一系列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实施,使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育意愿与现行政策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生男生女都一样”、“计划生育光荣”等新型婚育观念已蔚然成风。

4.改善了部分贫困计划生育家庭的生活状况。计生公益金、农村奖扶等制度的建立,让部分贫困计划生育家庭得到了及时救助,逐步走出生活困境。特别是生育关怀项目之一的妇女发展项目资金扶持制度,还起到了输血兼造血的功能。

5.促进了人口计生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实行计划生育奖励制度,变“处罚多生”为“奖励少生”,是新形势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转变的重要体现,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既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也是负责任的政府行使权力与承担责任的统。

三、推行利益导向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含金量”低,导向作用弱化。由于大多数计划生育

奖励优惠政策标准低,不足于使群众产生“眼红心动”的效果,其导向作用力度不够。一是奖励标准低。如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是每年每人20元,30多年来未发生变化,目前已起不到奖励少生的作用。特别在常武发达地区,目前独生子女率已达到85%以上,再实行这种类似“普惠”的低额度奖励,已无太大意义。二是奖励项目内容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不仅有养老保障的风险,还面临着子女健康成长、子女成才就业、精神慰藉等诸方面风险。目前针对部分家庭的利益导向政策,显然不符合多元化保障的要求。

2.政策规定不明确,缺乏监督力度。一是政策规定不具体。如《条例》中的优先照顾、酌情减免、适当奖励、必要帮助等都是笼统的弹性规定,无法操作与落实。二是监督措施不力。目前许多由企业落实的利导政策,如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放弃生育的奖励、持证退休职工加发5%退休金等,如单位不执行,人口计生部门仅能通报批评、责令改正,缺乏监督力度。

3.政策存在“空白点”,不能惠及全体应享对象。在目前实行的针对计划生育老年人群的奖励中,农村有部分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城市职工退休有加发5%工资或一次性奖励,而那些既不居住在农村又无工作单位的群体就成为政策关爱的盲点,这部分人认为自己也遵守了国策,政府却没给他们任何关爱。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上也缺乏切实可行的规定,政策的优惠

在他们身上也难以得到体现。

四、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议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如何让计划生育家庭付出的奉献和牺牲得到适当的回报,让计生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让计划生育家庭做到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养老上有保障、发展上有帮助,这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形势下,健全计划生育利导机制必须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一是高度重视,政府推动。各级党政组织要切实把加强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把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纳入到政府的全局工作统筹考虑、纳入到政府的公共财政体系统一规划、纳入到政府的“民生工程”统一实施、纳入到政府的综合目标统一考评,确保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完善政策,增强互动。从提高奖励标准、拓展利导项目、弥补政策盲点、加强部门联动等方面着手,围绕计生家庭的诸多顾虑,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做到统筹兼顾、互通互补,确保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真正得到实惠,从而推动人口计生工作的稳步健康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是规范操作,狠抓落实。加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范,使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运行和操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做到出真招、有人管,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使之真正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农业机械发展趋势调研建议 篇6

理干部、农机手和享受农机购机补贴的群众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调查过程

此次调查主要方式为查阅相关档案,对被调查人进行当面询问和书面调查三种形式。期间,主要查阅了全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主要农业机械的保有量,同比增长等情况。在当面询问阶段,主要了解了被调查人所在地的农机数量、种类、应用情况、效益等。书面调查均为选择题,主要调查内容与当面询问相同。

二、调查情况

通过查阅档案,可以得到近两年来全区主要农业机械的基本发展情况。截至2008年底,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6.867万千瓦,同比增长3.3%;拖拉机保有量5732台,同比增长0.79%;机具配套比1:2.8;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115台,同比增长82.5%;小麦联合收获机保有量257台,新增26台。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在全省处于中等偏上。

通过对乡镇农机管理干部、农机手、享受农机购机补贴群众的当面询问和书面调查,80%对我区农业机械发展状况表示乐观,12%认为农业机械的作用在逐渐减少; 90%认为大型拖拉机在增加,小型拖拉机在减少;50%认为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免耕机械等大型农业机械最受欢迎;52%认为农田作业收入较高,48%认为农业运输收入较高;96%认为农机补贴对农业机械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50%认为燃油税改革促进了农民的购机积极性;42%认为大型拖拉机是我区的主导机型,35%认为联合收割机是主导机型,23%认为小型拖拉机是主导机型;82%认为小型拖拉机将逐步沦为淘汰机型;43%认为小型拖拉机数量减少的原因是用处减少,30%认为是利润太低,23%认为是费用过高;25%的农业机械在从事农业运输,50%的从事农田作业,25%的闲置。

三、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全区主要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保有量总体上在小量地稳步增加。农机补贴力度的加大,农机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大力推广,燃油税改革,以及农机收费项目和收费额度的减少,客观上刺激了农机市场的部分繁荣。另外,农业机械需求量的增加和农村购买力的逐渐增强,同时也促进了农业机械及配套机具的增加。

2.种类在逐步增多。我区畜牧业的蓬勃发展,使养殖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大幅度增加;棉花、蔬菜、果树植保机械也有小量增加。

3.农田作业机械发展迅速。农田作业利润较高,周期较短,且不影响从事第三产业,因此,适应农田作业的大型化、综合化、专用化机械,如:大型拖拉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以及免耕机械普遍受到农民的青睐。

4.小型拖拉机保有量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区农机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大型农田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加上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小型拖拉机在农田作业中使用率降低,使用范围减小。二是农业和建材运输市场不景气。多数砖瓦厂、建材市场关停并转,加上油价上涨因素,利润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机手的积极性;三是在与三轮、四轮运输车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尤其是在速度、运距、载货性能、工作条件等方面远不及运输车,因此逐步被取代。

5.农业运输机械明显减少。这与小型拖拉机保有量减少有很大关系。另外,从事长途运输的大型拖拉机也减少了85%左右,其原因主要是投资过大,活路减少,利润降低。劳动力转移也是一项重要原因。在我区民办企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农村就业机会大大增加,使农业运输成为“老年人干不了,年轻人不愿意干”的行业,加上拖拉机运输事故风险大,工作条件恶劣,很多机手选择了退出。

四、调查结论

**区主要农业机械的发展态势总体上是好的,有市场、有潜力、保有量大、用途广泛。尤其是代表当前农机化发展大趋势的新型、大型、科技型、专用型农业机械,具备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小型拖拉机保有量减少,并且逐渐淡出,不但没有造成总体农业机械化程度降低,反而是在大幅度提升。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是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是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标志。事实证明,**区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县区,已经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并逐步迈入全省农业强县区的行列。

五、意见和建议

面对近几年农机化发展的强劲势头,作为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区农机局应当具备与时俱进的前瞻性,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按

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调研措施 篇7

关键词:日本;老龄化;中国;措施

伴随医疗、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的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应对问题。老龄化不仅仅指的是寿命延长、老人数量增加,还指的是老龄人口占据整体人口比重,还有该比重增长幅度如何。按照国际人口普查学会编撰《人口学词典》当中相关释义:超出65岁老龄人口比重至8%左右乃至更高的人口结构被叫作老龄化社会,超出65岁人口比重超出14%,被称为老龄社会。现如今,国际大部分发达国家均已属于老龄化社会,而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已经处于边缘或者涉入其中。在两千年伊始我国也迈进老龄化社会之列,这在所有发展中国家当中应当要属先驱者了。与此同时,老龄化对于我国文化、经济、政治与社会等方面也构成巨大影響,而这也让相应社会保障相关政策调整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接下来将着重介绍中日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相应发展态势,对比中日两国老龄化的特征,并根据日本应对老龄化举措阐述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一、中国与日本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态势

按照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现如今我国总体人口数是13.40亿人次,其中超出60岁占据13.27%,要较2000年的人口普查提升2.94个百分点,总量为1.80亿,当中超出65岁占据8.88%,要较2000年的人口普查提高1.92个百分点,绝对数在1.2亿左右。上述数据也说明我国老龄化还在持续,有关老龄化的相关问题也渐渐变成社会发展进程中要深思的一大民生问题[1]。按照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在2026年我国的老龄群体将超出3亿人次,在2036年将超出4亿人次,至2050年超出60岁老龄人总数将是4.5亿左右,占据总体人口数量32.6%,超出65岁老龄人总数在3.35亿人左右,占据总人口数约24.2%。由我国老龄人口增加平均1亿人花费时间层面出发,由2亿至3亿花费时间为12年左右,由3亿至4亿花费10年左右时间。中国老龄人口上涨最快时间即为20世纪中叶高生育阶段出生人口步入老龄阶段。

预估在2025年中国总人口数将有约20%为超出60岁老年人,至2050年超出60岁老龄人比重很有可能占据总人口30%左右。在1970年时日本迈进老龄化社会时期,在1994年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上涨到15%。日本的总务省在2010年末公布新进调查数据显示,日本的总人口数量是1.28亿人左右,当中超出65岁者有2945万人左右,占据总人口比例约为23.2%,同2009年比起来,上涨47万左右,上涨约0.5百分点,老龄人口比重已成为历史最高点。根据日本社保问题研究所预估,在2030年日本的总人口数将为11523万人左右,而超出65岁者将在3668万人左右,占据总体人口31.9%左右,而至2050年时,总的人口数将是9516万人左右,超出65岁人口在3764万人左右,占据总体人口约39.7%的比例。国际将老龄人口从7%上涨至14%花费年数称之社会老化速度[2]。日本的老龄人口由7%涨至14%花费不到25年时间,我国在两千年伊始开始到老龄化社会阶段,预估花费28年时间涨至14%,可以看出两国老龄化发展进程基本相似。而欧美多国老龄化进程花费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不等时间。

二、中国与日本老龄化的特征对比

中国老龄化呈现地域不均衡,城乡明显倒置,老龄化比现代化超前三大特征。也就是我们国家老龄化发展存在显著从东到西阶梯式发展特点,东部的沿海区经济明显比中西部发展成熟,但老龄化进程也要更快,农村老龄化要比城镇高。日本则呈相反发展态势,人口城市化进程更高,而且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是很大。因为地区经济呈现均衡发展,让日本老龄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不论是配套硬件建设,还是人力资源亦或制度政策等软件建设方面,发展均相对平均[3]。除此之外,我国人均生产值为1000美元左右,便需要应对老龄化局势,陷入未富先老尴尬局面,日本在二十世纪中旬达到现代化发展效果以后才进到老龄化状态。因为国民经济飞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福利条件不断改善,加上合理饮食习性与别具优势自然环境等,也让日本更加变成全球人均寿命最长国家,老龄化也就随之而来了[4]。

三、日本应对老龄化措施

日本应对老龄化相关问题时,对老年人相关制度加以不断完善,也构建了相对完善社保体系。同时,对退休年龄进行推迟,对老年产业进行开发,给老年人提供最为优质与精细化的服务。

(一)养老体系健全让老年人无生活压力

在二十世纪中旬,日本着手构建其养老体系,且陆续制定国民健康、养老金与老年保健等相应制度,对有关老年人保健、经济与医疗等各方面问题加以解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日本处于老龄化社会阶段,老年人比例也不断增大。针对此,日本陆续颁布《推进老年人福利保健十年战略》与《老年人保健法》等法律政策,完善有关老年人各项基础建设,给低收入老年人供给家庭护理与上门服务。但伴随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有待护理老年人越来越多[5]。日本家庭结构改变、家庭规模缩小,还有日本养老理念更新,让家庭养老渐渐淡化,而且也增加了独居老人的比例[6]。想要让家庭养老迈向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给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增强护理。在两千年伊始日本也尝试运行了相关护理制度,旨在经社保渠道承担老年人护理的一部分内容。此制度不但使传统家庭护理呈社会化模式发展,同时减少老年人经济压力,受到诸多家庭支持。除新法规政策陆续出台以外,日本还针对养老保障相关制度等加以改革,如医疗保障等,也已取得不错效果。

(二)通过退休年龄的延迟,解决劳动力不够问题

伴随医疗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还有生活与饮食习性比较良好,日本人均寿命在逐渐延长。而且很多老年人,特别是年龄低的老年人劳动能力还没有丧失,他们也很想在工作一线投入自身全部热情。想要让老年人能够继续发光发热,而且也解决缺少劳动力问题,日本遂公布《高龄者雇用安定法》等一系列法律条令,希望可以给老人就业给予法律及政策上的保障[7]。尤其近年,日本陆续兴起职业介绍所等机构,帮老年人再次投入就业岗位。现如今,日本的老龄群体就业率是比较高的,仅60至65岁就有55%左右比例仍在工作岗位上。日本将退休年龄延长,想要工作的人也得偿所愿,社保制度也更加完善。

(三)开发老年产业给老人提供最佳服务

本文所讲老年产业为给老年人供给服务与产品机构与企业,包含有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日本对养老体系完善过程中,还把养老和老年产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对老年产业进行全面的开发,使其越发走向成熟。日本老年产业具有较广覆盖面,各领域也都非常关心老年人的需求。打个比方,食品行业给老年人提供富含营养、开煮方便的食物,对行动不便者还给提供送货上门等的服务。另外,部分生活细节方面,还反映出日本厂家对老人服务的细致周到。比如超市将货架高度放低,将产品说明与价格表内容放大等。日本众多企业也开始结合先进科技,推出老人个性化产品[8]。日本将老年产业的发展视作解决老龄化相关问题一种有效手段,而且取得效果也证明日本该举措是比较科学。

四、完善与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

我国在两千年伊始开始处在老龄化社会状态中,较之日本要晚三十年时间。但是国家老年人绝对数偏大,发展迅速,如果此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使社会与家庭压力不斷增加。在对老龄化相关问题加以应对上,我国也应主动出击,完善相关制度与措施,以便更好地应对老龄化问题。

(一)对基本养老保障系统进行不断完善

日本的老龄化是经济飞速发展以后才出现的,日本养老保障也建立于雄厚资本背景下。与之相反是我国现在迈入老龄化阶段,但是经济却处于低迷状态,而且养老保障相关制度与体系也不够成熟[9]。从我国发展层面出发,老龄化相关问题同我国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应当想办法使自身生产力快速提升上去,带动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老龄化人口比重快速增大前提下为经济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从而给老龄化发展提供坚实资金保障[10]。另外,还需要尽快对养老体系加以完善。我国养老制度存在保障效率低、覆盖面狭窄等普遍问题[11]。尤其农村老龄人作为社会与经济弱势群体,缺少必要医疗与养老保障。所以,目前应当力争尽快解决老龄人医疗与养老方面的问题,将最低生活社会保障、城乡保险、城市医疗等体系都不断完善起来,拓展医疗与城镇养老普及面,建立满足我国国情养老体系[12]。

(二)延长退休的年龄,解决劳动力不足情况

伴随人口老龄问题越发严重,我国青壮劳动力缺失情况也将指日可待,老龄工作人员比例也大大增加。但是我国对老龄人员再就业意识和相关制度等却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13]。虽说学术界有关退休年龄延长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大部分普通民众是并不支持的。针对此情况,樊明教授通过《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书中提供了延长退休四步对策,具体为至2014年时,女员工的退休年龄增至55岁(当前女员工是50岁,而女干部是55岁);在2017年时,使女性的退休年龄上升至60岁;至2022年时,男性退休增至65岁(当前男性退休是在60岁),至2026年时,女性退休涨至65岁。如此,不单能够减少社会负担,还是老人增收一种途径,提升生活质量一种手段[14]。换句话讲,将退休年龄做适当延长,对老龄人力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对减少老龄化给经济带来消极影响是有好处的。

(三)重视老龄产业开发活跃该消费市场

老龄产业属于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是十分良好的。目前,中国还处于萌芽期。市场学专家认为,虽说中国老年消费群体相对庞大,但是老龄产业目前还不符老年人需求。而且诸多商家并不重视开发老年人市场,缺少老年人专用产品,尤其休闲、教育与文化等周边领域也没有专门服务老年人的项目,让老年消费市场走向了不景气[15]。伴随国内老龄进程不断加快,有必要对当前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老年产业与市场的大力开发,并提出相应惠民政策与制度,给老年产业以支持,方能看到我国老年产业新的春天。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现如今倡导居家化养老对策也将有可能导致缺少养老帮手问题深度发展,养老设施构建市场化发展有可能导致国家养老建设缺少建设主体,让养老服务缺少后劲现状更加加重,伴随养老设施郊区化等情况不断发生,将来我国老年人健康问题也将遭遇巨大挑战。老年人认知障碍、医疗与孤独死等问题也将呈爆炸式发展,在经济方面给全社会带来空前压力。本文提倡我国政府应当联系我国当前情况,结合老龄化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问题采取相应应对举措,同时需要重视政策实施节奏和潜藏因果关系等。当前中国还停留在经济发展黄金时期,要求我国政府借助国家力量,促进老龄化社会的服务体系全面构建。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中国老龄化社会改革与发展是漫长而艰辛的,但这也是我们无法逃脱、必须迎难而上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施锦芳,公素娟.发达国家少子老龄化对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2014(04):123-128.

[2]张彩玲,李书宁.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经验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3):112-115.

[3]原新,刘士杰.日本公共养老保障体系的财政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0(02):57-64.

[4]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J].西北人口,2009(04):73-75.

[5]李中义.人口老龄化下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日本经验借鉴[J].长白学刊,2009(05):124-127.

[6]张俊浦.日本养老经验对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4(08):136-140.

[7]程承坪,罗栋.国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J].国外社会科学,2013(02):56-62.

[8]张志宇,张崇巍.日本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政府对策[J].老龄科学研究,2015(06):73-80.

[9]俞慰刚.日本老龄社会中的空间环境规划与管理[J].上海城市管理,2015(06):14-18.

[10]王彦军,张佳睿.日韩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的经验及启示[J].人口学刊,2015(06):76-84.

[11]张丽,邵俊秋.日本老龄化问题的探究及对中国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2(11):1-3.

[12]何靖楠,李宁华,张毅,张铁梅,黎健.国际老龄工作现状及对我国老龄化的启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8):4102-4105.

[13]柳如眉,柳清瑞.人口老龄化、老年贫困与养老保障——基于德国的数据与经验[J].人口与经济,2016(02):104-114.

[14]高强,李洁琼,孔祥智.日本高龄者“孤独死”现象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人口学刊,2014(01):41-53.

上一篇:汽车金融公司组织管理下一篇: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I卷II卷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