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

孙瑞卿

在教学实际中受观念和条件的限制我们思品老师的方法较少、途径也比较窄,如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当前教师在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现在思想品德课作为学生德育的主阵地,依旧要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所关注的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完全可以很好的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对此,本人从初中思品教学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要结合学生本身的特点,因为七年级的学生思想还比较幼稚、单纯,抽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不强,不知如何学此学科,要把书本上的知识“立”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使它更具体、更形象,这样,学生才能容易接受。所以首先我充分利用优化周围环境,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在校园里,我利用学校张贴的英雄模范人物的画像和他们告诫人们的名言警句,教育学生领悟高尚的道德内涵;其次利用身边出现的道德行为或不道德行为的事例,发动学生进行感悟,适时给予“点化”、启迪,使学生明理:为人处世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可耻;再就是倡导、组织学生投身于社会生活,参与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希望工程、手拉手、扶残助残等,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树立集体主义观念等。如何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并在学习中提高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分析能力,且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呢?角色模拟是情境教学中的一种形式,可通过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使其身临其境。让学生模拟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能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性,使学生觉得品德课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课,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并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学以致用,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现品德课的德育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拒绝不良诱惑》这节课时,让学生模拟各个角色,让学生明白了哪些是不良诱惑、拒绝不良诱惑需要坚强的意志,加强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若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懂得怎样去应付。这些方法都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教育

学生。在我们的学生中每天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故事,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可以作为我们教育学生的典型事例。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带有普遍性的典型思想和身边的典型小事,通过小组体验、感悟、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优良品质。例如:我在教学《我爱我家》时,我拍了几组,学生家长在田间辛苦劳作的画面,还有家长朴素的衣着,简谱的生活的画面,制作在课件中,让学生谈谈家长给了我们什么,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尊重父母的劳动,长大了我们替家长做点什么,再针对学生中浪费粮食、乱花零用钱、沉迷网吧等现象,一一和画面上的父母对照,有的仿佛一下子看到了自己在田间劳作的爸爸妈妈,当场就落泪了,并表示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绝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勤俭节约,孝敬父母。

三、给学生创造一个创意空间.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创意空间,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例如,在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望市场经济中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是宣传语、广告词、漫画、歌词)。学生在课堂上出色的表现更是让我为自己的“冒险精神”骄傲。这是几个学生的发言:

生1:我想画一个天平,一边是经营者,另一边是消费者。天平平衡,象征着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是平等的。

生2:我想到了一句谚语:手心手背都是肉,假如把市场比做一个人的手的话,那手心就好比是消费者,手背就是经营者。对于一只手来说,不可能少了手心或者是手背,对于市场来说,少了经营者,就没有商品来源,而少了消费者,商品就卖不出去了,经营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3:可以画一幅万家福,里面有经营者,也有消费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互相尊重才能融合成一个大家庭。生4:我想了一句话:315,315,我们都是消费者;厂家商家消费者,共创美丽新世界。

生4:我也想画一幅画,把商家画成一个以撑船为生的船夫吧,市场就是一条河,边上是要渡船的消费者.如果没有撑船的船夫,也就是没有了商家,消费者就不可能过河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如果没有过河的人,船夫也没有收人来源,也无法维生。

在这里,学生活力四射的个性得到了无限的舒展,鲜活四溢的思想在自由的飞翔,我不禁感慨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很开放的,我自叹不如。通过教师搭台,让学生唱戏,把教学内容这根“主线”串在学生这个“主体”身上,通过教师的“引”让学生“活”起来,营造出学生求知主动一课堂教学生动一师生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四、把教育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活动中。

“润物细无声”,运用环境来熏陶,通过活动来“晓理”,学生会在实践活动中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提高和升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雄模范崇高的品质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自然令人“见贤思齐焉”。所以教学中可运用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优秀事迹激励、引导学生。要培养典型,让学生从优秀同学身上学习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等良好品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在集体中营造良好的学习作风。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2

一、跨学科的整合运用

新课程的特点是课程的实践性。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上, 在突出德育特性的同时, 要敢于相互联系, 触类旁通, 加强与各学科的横向联系, 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吸纳这些学科的知识, 尤其是德育的例子, 用这些来触及学生的灵魂, 以收到的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信相爱一家人》时, 考虑到当前我们这里农村不少家庭的家长都外出打工, 农村小孩成了留守儿童, 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淡薄, 我就结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莫怀戚的《散步》课文来引入。《散步》写的是一家三代人一起去散步这样一件事情。看似平常叙述和描写, 作品却讲述一个尊老爱幼的故事, 浓浓的深情流淌其间。通过结合这一课文讲解, 点拨, “推波助澜”, 让学生体验到人间至爱亲情, 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康而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随后, 又让学生重新回忆七年级语文的《木兰诗》, 并进行相关朗诵。并提问: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 木兰之所以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 其原因在哪里?你认为是怎样?在学生自由发言后, 教师总结要点:替父从军说明她爱自己的父亲, 也说明她爱国家, 高尚情感令人佩服。然后再次朗读, 让学生再次在头脑中重现木兰光辉形象。又提问:假若是你, 你会像木兰那样做吗?让学生的思想向木兰形象看齐。当这几个环节结束之后, 我才转入正课《相信相爱一家人》。一些学生下课之后, 都说, 一个人要懂得感恩, 要爱家人, 要敢于负起责任, 为家庭分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可以说, 文质优美的语文课德育的例子很多, 而其他学科同样也含有众多的例子。只要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多浏览其他学科的教科书, 找出学科教学中的共通点、互惠性, 好好收集例子, 善于吸纳, “放水养鱼”, 等到思想品德课堂上出现相似的内容, 就可以将它当成切合点来发挥。

二、本学科的整合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 就思想品德课教材而言, 教材结构或者内容编排上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但是并不是说它就不能调整。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从提高思想品德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发, 或善于根据“体验—生成”的课程理念, 或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或调整其教材内容, 或打破其教材顺序, 调整其教材结构, 更好地使教材为我所用, 更好地达到育人的效果。

如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信相爱一家人》时, 考虑到当前随着网络的普及, 农村网吧众多, 很多的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成为网瘾,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一些学生还因为网络的不良影响染上了不良习气, 导致自己与父母关系紧张, 成为了当前广大农村一大现实问题。于是我就将其与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中的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进行了整合讲解, 通过将《相信相爱一家人》与《网络交往新空间》作为一种递进关系进行搭配讲课, 让学生知道“爱家人”就应该正确对待网络, 自觉控制上网时间, 走出虚拟的网络世界, 在现实中多与同学交往。

再如上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时, 考虑到当前一些农村学校师生关系的失衡, 从构建和谐课堂出发, 按照“体验—生成”的课程理念, 本人就结合第四单元《交往艺术新思维》中的第九课《心有他人天地宽》进行讲课,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尊重教师的教学工作, 做一名既自尊又尊重他人的好学生。后来本人发现, 我所上的班级给教师取外号的现象没有了, 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针对农村初中生把压岁钱乱用的现象, 在教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时, 我就提前将九年级《思想品德》“学会理财、合理消费”相关教学内容配合讲课, 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 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思品课 活动教学 实效性 对策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活动” 教学成为新一轮课改中很受欢迎的全新教学模式。然而,活动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怎样提高活动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笔者试图结合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现状探讨这一问题。

一、当前思品课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1.形式主义严重。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以为,活动次数越多越好,环节越复杂越好,因而过于追求形式:短短四十五分钟,十八般武艺都用上,表演小品、朗诵诗歌、正反方辩论、有奖竞猜、分组讨论,一派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景象。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在,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活动课设计的问题也没有一定的深度,也缺乏一定的难度;而且出示问题后,马上组织讨论,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结果要么因为问题简单易懂、无需讨论;要么因为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无功而返”,课堂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往往成为空热闹、假正经。

2. 学科的重视度还不令人满意。就某种程度而言,思想品德课的重视程度跟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相比,可谓是“小儿科”,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在学校也好像低人一等。尽管说作为一名教师,上好课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甚至可以说,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不管别人态度如何,我们都应该努力完成教学工作。但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这种歧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使部分教师意志消沉,进取心下降,个别教师甚至有得过且过的消极想法。设想一下,若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教师上课的效果会怎样,就可想而知了。

3.目标异化。新课程教材呈现在教师面前的是一个个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小主人公的对话和编者精心设计的情境也呈现了活动的范例。因此很多老师一上课就开始组织活动,看到学生玩得开心似乎就对教学效果满意了,冷静一想,又会觉得这节课收获甚微,再与教学目标对照,才发现距离甚远。这些课堂教学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为体验而体验,“三维”目标并没有落实。

4.理性缺失。很多老师只关注活动的外显状态,热衷于学生活动的数量、频率及活动的趣味性,忽视了活动中的思维成分。在活动进行中,由于受预设内容和环节的限制,节奏过于紧凑,学生时常处于完成任务的状态中,很少有时间揣摩活动的价值。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在形式上是活动的主体,但实质上却被动地为活动所牵制。

当前活动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可概括为二十四个字:“理论不在,盲目进行;快乐有余,体验不足;学习浮躁,思维肤浅。”这说明在当前的思品活动教学中,突出存在着质量不高、实效性欠缺的问题。

二、思品课活动教学缺乏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新课程的理念没有错,错在我们理解得太肤浅,在实践中有表面化、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由活动主宰课堂、气氛热闹活跃就是新理念、主旋律,误以为沉思中的“静”就是沉寂、冷场,而忘记了思品课的真正目的不是活动,而是通过活动感知和体验,并进行分析思考,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2.教师欠缺有效的课堂驾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活动的开展不能做到收放自如,没有明确的目的,缺乏有效的操作方法,放任学生,使学生盲目地活动,只停留于玩,而非从玩中学,从学中玩。造成这个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活动过程考虑不完善造成的,也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机智、应变调控能力欠缺有关,因此课堂显得凌乱无序。

3.学生尚不成熟的心理品质所致。“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他们来说,享受活动中的乐趣是第一位的,至于活动中能学到什么并不重要,因此,学生往往沉浸在活动中,热热闹闹地活动着,但又有多少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倾听、反思,使一些外在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呢?学生尚不成熟的心理品质也使得活动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提高思品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

开展活动教学必须讲求实效,而衡量活动教学是否取得成效,应该主要看“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对学生来说,是否深化了课本的知识的理解、是否扩大了知识面;是否培养、提高或发展了各方面的能力,如表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是否提升了生活经验,是否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否促进了积极生活态度的形成等。笔者认为,提高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实效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思品课活动教学应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前提,活动设计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在设计活动时,我们首先应认识到,思品课的活动开展,并不是简单地为活动而活动,而是应该在活动中明理,在活动中导行,在活动中提高全体同学的全面素质。因此,思想品德课堂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这是活动教学开展的前提。活动的成败,也应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加以评估。当前本课程教学目标上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这是教师在活动设计、开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地方。可是在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上,常常发现教师课堂活动形式五花八门,各种活动形式轮番上阵,追求表面的热闹,实质性的内容却很少。究其原因,课堂活动的设计、开展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重要因素。因此课堂活动教学的开展,应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出现,否则就演变成追求表面形式,这样做反而会对教学造成干扰,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为此,只有教师准备充分,教学目标明确,才不致于使活动成为违背或脱离教学目标的活动。比如我在教学“消费者合法权益”时,针对“如何维护我们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目标,我组织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开展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谈谈在现实生活当中他们是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并组织四个学生进行小品表演,通过讨论、小品表演活动提高学生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了该如何去维权以及维权的重要性。

(二)、思品课堂活动教学应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活动设计应贴近学生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活动教学课程以学科基本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实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认识的开始。学生是活动的主角,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将直接影响活动的开展,活动的成败与学生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此,教师在活动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教学也就名存实亡了。比如我在教学关于继承权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围绕“谁有权利继承遗产,该如何继承遗产”这一主题的情景故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辩论活动。让学生依据课本中的相关理论,来述说他们各自的看法和见解。在辩论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踊跃参与,展示各自的才华,分尝成功的喜悦。通过辩论活动,不仅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掌握,起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对此可谓是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思品课堂活动教学应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对学生要适度宽容。

尽管学生是活动的真正主人,但这并不妨碍在活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发挥“导”的作用,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教师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创设学习情境、指明方向、监督过程、解难答疑、评估学习结果等。活动课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角色更倾向于是学生活动的伙伴和参与者,是学生言语的倾听者和学生对话者,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和活动实施的引导者,是不断探索的学习者和课程研究者。在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和欣赏学生,用微笑代替严厉与冷漠,师生共同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大多数学生在思品课上想表达自己的思想,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但差异总是存在的,当学生答得不准确或不会答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并适时地给予点拨、启发,这样,学生才可以摆脱压力和束缚,不必担心其他同学的批评和嘲笑。否则就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积极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在教学“财产留给谁”这一教学内容时,有些学生对财产继承顺序不是很理解,有些学生认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当中,儿女的配偶不能继承遗产;有些学生认为,第二顺序继承人和第一顺序继承人能同时继承遗产。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不能一概否定,以免让这些学生受到其他同学的耻笑,而应给予一定的鼓励,使这些学生充满自信。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儿女的配偶在其父母生前有没有尽到赡养义务,如尽到赡养义务,那么他们也能继承相应的遗产。至于第二顺序继承人能否继承遗产,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第一顺序继承人是否愿意继承,或者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来继承,同时还应该考虑第二顺序继承人,在死者生前有没有尽到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有没有尽心尽力帮助过死者。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懂得、掌握相应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达到“双赢”。

(四)、思品课堂活动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勇于创新;而且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知识,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在活动中净化心灵,在活动中升华思想,在活动中提高觉悟,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而且当今中学生不但兴趣爱好各异,个性也不相同,又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如果中学思想品德活动课单一化、成人化、模式化,就会使活动课单调、枯燥、缺乏活力,甚至会不自觉地引诱学生落入我们的思维圈。因此,开展活动要根据教材每节课的不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使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同样是有关环保问题的活动,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也可以进行实地调查、摄影,还可以参加清洁社区的活动,或组成环保小组进行环保宣传、回收废电池等。分析案例可以采用文字叙述、漫画展示、模拟法庭等形式,寓教于乐。教师在学生掌握一些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后,引导学生去吸收民间活动或电视等媒体中一些好的活动形式,如故事法、事例法、漫画说理法、小品、相声、今日要闻、焦点访谈、社会传真等形式,激励他们勇于将已知的活动形式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重组、变异”,即大胆创新,使学生创造出适合自己特点、切实学习和生活实际、大家乐于参与、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同时活动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动活泼的特点,决定了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认识实际紧密联系的本质。因此活动的设计还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活动的时间、空间、形式和内容设计上自主掌握,不可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如此才能增强活动的针对性、趣味性、有效性。比如我在教学 “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这一内容时,活动教学中要求“调查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教学中,我首先预设了活动方案《我们的家园正在……》,要求学生对学校周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建议。在创设情景、明确活动主题后,学生可以搜集一些有关保护环境的故事、诗歌、广告语等,如“请珍惜水吧!否则,人们看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也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破坏、污染环境的资料、图片等,而且可以通过走访、参观、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学校周边在水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动物保护、植物生长等方面的状况。学生在合作中分享交流,在探究中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可贵,并通过如设计“绿化我们的校园方案”、写“关于学校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及建议”等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方式践行,以此来加以内化,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意识。

(五)、思品课堂活动教学要主动与学校其他教育途径接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教师个人的行为,也是全校教师共同的职责。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诸如主题班会、团委组织的各类活动、全校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等。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各级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主动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使思想品德活动教学主动与学校其他教育途径接轨。与此同时,为了能在思品课堂教学上更好地开展活动教学,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转变观念,加强对活动的探索和研究。

新修订的《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都很强调思品活动课教学,但由于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有些思想品德课教师教育观念未能更新,看不到活动意义所在。因此,在新课程和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背景下,要切实开展好活动教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依据《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地实践,敢于创新,勇于探索,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这样我们的教学目的就一定能完成。

第二、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思品活动课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领悟、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但是,我们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活动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思品活动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组织教学活动,创设活动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通过点拨思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活动方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觉地参与活动和学习;通过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在活动中能自我创新。所以,在开展思品活动课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第三、要提高思品活动课的实效。

开展思品活动课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一样,必须讲求实效。要坚决杜绝那种为赶时髦、图形式而不求效果的应付式的活动课。无论开展何种形式的活动课都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寓思想教育和能培养学生能力到活动课教学之中,使学生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促使学生思想感情的变化,道德行为的变化,综合素质的提高。

面对素质教育和开放性教学的要求,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思品活动课纳入教学之中并予以加强。决不能只重课堂教学而轻实践活动,只重校内训导而轻校外教育,更不能把活动课看成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课程。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应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切实将活动课融入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之中。让我们共同开展好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教学!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永远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改革与教学探新》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4

摘要:笔者承担“优化教学策略导学课题研究”的任务,结合初三年级思品课教学实践,在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和实验,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经过不断完善,对应用教育教学操作手段的不断调整,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文章注重操作的应用性,对于理论的探讨没有过多的展开。

关键词:导学;策略;思维;操作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78-1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1]。

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七年级应注重形象思维的教学、八年级应逐步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在九年级应注重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认知的抽象思维的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也是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2]。在多年的思品课教学实践中,结合南京市思品课教学常规要求,在九年级思品课教学导学研究过程中,我做了一些尝试,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具体操作分如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教材,做到因“势”利“导”

初中思品课新教材植根于生活,以德育、价值引导为目标,包含心理品质塑造、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等内容。课文编写的生动活泼、精彩有趣,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注重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3]。当然九年级国情教育部分理论性较强,也比较抽象。不注重导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很有可能沉闷,变成空洞的说教,更谈不上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为此,在导学策略上,要求教师把较抽象理论变成较形象的事例;对于学生学习,则要求将形象的事例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达到认知水平的突破和上升,认清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联系,从而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理论素养,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操作上,结合南京市思品课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然后收集新闻材料,由学生进行《新闻发布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新闻点评会》,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这一导学策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分析教材,做到举“一”反“三”

预习是一种导学策略,分专题教学也是一种导学策略。分专题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分析教材,找出一类相近或相似的问题,通过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获得感知,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一类相近或相似的问题,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这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九年级的思品课教学中,用一节课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九年级思品教材第20页),提炼出对两者关系的一般性认识即将集体利益称为A、个人利益称为B,将问题演变为A与B两者关系的阐述,分析研究教材发现,可分为

1、概括性阐述

2、由A到B的分述

3、由B到A的分述

4、A与B的结合。以此感性认识为基础,要求学生补写出教材第40页“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以及教材第49页“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两者之间的关系,完成教材第103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完成教材第117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设置是建立在对教材的分析的基础之上,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获得认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思维效果。

三、挖掘教材,创设情境,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创设情境,是思品课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导学策略研究常用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当,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当与否,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学实践中,作为导学的一种策略,就必须要挖掘教材的广度与深度,分析其使用的必要性和实效性、考虑到教育对象学生能否做到有感而发,有“点”而发、有“面”而发。一般而言,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或比较抽象的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防止学生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形而上观点看待和认识问题。在第四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人教版)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结合习主席将访问英国的时事,将班级同学分为两组,一组为“出访智囊团”、一组为“接待团”分设几个环节:中英历史篇章、时代篇章、互利共赢篇章、核心利益篇章、展望未来篇章,创设小组讨论会,学生就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的方式、目的等方面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不仅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也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能多角度地探讨与思考问题。

四、拓宽教材,实际操作,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思品课导学策略,应注重知、信、行三者的有机统一。思品课教材本身就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和实践性,通过实际操作,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实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不断实现认识的发展飞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开学初,与学生处研究决定,由初三年级同学组织学校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校会,由他们来选择材料,安排程序,组织活动,在实践中,学生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对党的领导、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认识水平的提高是思维发展的要求,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产生认识,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又使得认识不断发展,使得知、信、行三者有机统一。

此外,导学作为优化教学的策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5

我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必须针对学情,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为目的,采取多项措施,并灵活、交互使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本次课程改革六项具体目标之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情,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为目的,采取多项措施,并灵活、交互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习惯的形成。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内在需要和动力。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我要学”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教师要给学生带来人格、知识的魅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精彩的导入、恰如其分的名言、典例的佐证等都能收到料好的效果;二是要通过教学改革,增强学科的感染力,使学生产生

学而有趣、学而有用、学而有意的感知力量。如:设计“生活在线”教学环节,以解决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学习交往艺术、以反映学生各自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等都能使学生深刻感知到学习本门知识的实用性、现实性;三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逐步培养和实现。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是学生进行一切学习活动比之学习兴趣更为高层次的学习内在动力。培养责任意识,主要的渠道是思品课教学过程。其次,以学生身边正反素

材为例启示学生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意识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定会有一个跨越式的转变和提高。

二、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也是成长中的学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其表现为“我能学”。科学的教育方式必须是在尊重人的心理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才能称之为科学。把学生当作纯粹的被教育者或“容器”,明显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所以,我们只有尊重了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愿望,才能让其有意识、有目的地表现;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高压、低估、漠视学生的教育观弊端。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一要给予鼓励,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成就感,使之形成自主的行为习惯。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展示——课堂交流“环节后,及时给与评价和鼓励,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要创设机会与条件,让学生感到“可以学”、“我能学”的意识。如:学生讨论教师出示的或课本中 的材料后附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予以“友情提示”——阅读课本的相关范围;进行社会调查、辩论会前予以适当的辅导等;三要给予帮扶和矫正,使之健康发展,防止出现偏差。如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时,要防止学生列举的事例起到负面效应,教师要恰如其分地“为我所用”。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个性差异是人的本质特征。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我们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让不同学生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等得到最佳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一要帮助学生总结认识和了解自己,寻找“切入点”和“入口”,趋优避劣。如: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的善于独立思考问题、有的善于在讨论中内化知识;有的擅长默读,有的喜欢朗读。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给与自由的空间,不可盲目的“一刀切”;二要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防止“恨铁不成钢”,步入极端;三要针对目标,分层要求;四要注意评价及其评价的导向作用。

四、突出教育教学的活动性过程,培养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方式。

体验性是新的课标“三维”目标之一,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传统的教学过程以及受到考试出绩的需要,人们往往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过程,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品质的健全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思品课教育教学的特点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学习。体验的获得的主要途径是:“感知—

内化”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体验性主要是要创设场景和条件使学生在参与的活动中进行感知,从而内化为体验。现有的北师大版思品课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可读性较强。将思品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及其各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为自主学习、实践、探究、、考察、、调查、讨论、交流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以眼、耳、鼻、舌、身、脑直接参与和体验的平台,就能使学生在听、说、议、评、做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亲身感悟,获得理性的体验。

五、以开放的态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性学习方式。

初中思品课教学案例 篇6

[课型] 授新课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第七课三节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感受身边以及国家方方面面的巨大变化,了解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成就,并能积极探索这些变化的原因,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是2000年后出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缺乏了解,往往对祖国出现认识上的偏差。

(2)本节教学力图通过身边各种可以触摸的变化,让学生在比较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熟悉的电视机.服饰.购物的变化感受生活的变化、伟大祖国的辉煌变迁,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调查、比较,感知生活的巨大变化差异,认识到祖国的进步、时代的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身边各种可以触摸的变化及祖国辉煌的历史变迁,让学生在比较中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产生报效祖国的激情。

(四)教学设想

根据生本教育理念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我将本课教学大致划分成这几个环节:

一是准备阶段,也即前置性学习阶段:课前各小组抽签确定搜集内容,分别从服饰、家电、购物方式、通讯方式等方面展现变化轨迹。

二是课堂学习阶段:主要是小组交流展示。三是课堂梳理小结阶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掌握合理消费的方法 在生活中做到合理消费

[教学方法] 调查法、比较法、探讨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伴着宋祖英《好日子》的美妙旋律,大家进入课前准备阶段。)2名小老师开始今天的新课,他们介绍了本节课的背景:一名旅居海外多年的老华侨来上海观看世博会,从中了解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方方面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新课学习:

活动一:学生小组表演小品《爷爷、爸爸和我购物》。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代人群的不同审美观、金钱观、事业观等的比较,让大家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感受到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小老师总结:一定的思想总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那么本节课我们就来探寻一下我们这些想法所产生的根源吧。

活动二:分小组集体交流展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生活变化以及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结束后,请其他小组或老师进行评点,以便取长补短。

活动三:小老师发调查表,调查每名学生的零用钱处理方式。同学们互相指出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非理性消费,并说出正确的做法,进行反思。

活动四:小老师展示今天中午同学们的午餐及餐后垃圾图片,教育学生合理消费的同时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3、结束新课:

伴着一首《祝福祖国》的歌曲,激荡奔涌的旋律唱出了大家的心声,学生们在此畅谈本节课的感受、展望祖国美好未来、表达自己的决心,老师对本节课作总结评价,新课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课后反思] 这节课完全是体现以生为本,主角和导演都由学生担当,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作下简要的补充点评。小老师将整个课堂安排的较为紧凑,小组展示时激情高涨,表现出了团队合作的精神,但因为时间有限,部分内容展示时间不够,另外如果能使展示的形式更为多样化,比如在展示衣服的变化时可从家中带些老照片等更具有直观感。可以看到的是每组都作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工作,除了极个别的小错误,基本上都还很流畅。

以上是我学习并运用生本理念所上过的一堂课,下面我将自己在初中思品生本课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总结出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

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新课学习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准备阶段,也即前置性学习阶段。根据思品课的教学任务,每节课前我都会将下一节需要事先搜集的资料或者情景剧等任务布置给大家,当然各小组的任务力求不雷同且富于生活化,让大家充满探究的欲望,具体搜集哪项内容就由抽签确定。如在教学人民版七年级第五课《还是很多人的梦想》一框时,根据学情及课标要求,我将前置性任务设定为三个问题:

1、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举例说说十堰市城市和农村人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很多学生是从农村来市里的务工子弟,他们在这方面更有直观感受。这有助于大家理解课本上“不平衡的小康”的含义。

2、在你身边,有哪些不文明、低素质的现象?举例说明。这一设问有助于大家理解“不全面的小康”的含义。

3、根据你所掌握的资料,举例说说我国人民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人民在经济收入及生活水平上的差距。这一设问是帮助大家理解“低水平的小康”的含义。由于提前做好了资料收集工作,课堂上交流展示起来异常顺利。

二是课堂学习阶段。

首先是新课导入部分:根据课堂需要适时安排最新的“一分钟新闻资讯”,让大家在了解时事热点的同时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等,以求培养大家关注社会、了解民生的情怀。如我曾在某节课的课前五分钟播放了一段关于上海世博会精彩展馆的展播片段,美轮美奂的建筑群配合着《大中国》的歌曲,以下调动了这节课的课堂气氛。有时我们根据生的要求设置一个哲理小故事,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入新课学习中。在新课开始时,我通常会设置一个情景,如小品、一段视频、一个故事等,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引导大家进入当天的课题。第二是探究学习部分:在提出问题后,分为学生个人发言和小组讨论交流两部分。在这一部分,我还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口头表达,例如个人发言规范句式“我个人认为„„”、“我的发言完毕,请其他同学作出补充。”等。小组展示规范句式有“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以上是本组的探讨(究)结果,请其他小组提出新的见解”。在小组交流时,为便于发言的流畅性,我们由各组还探究问题基本围绕“是什么”,让大家从感性上了解事情的表象;“为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表现背后的深层原因;“怎么样”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思考自己的行为及导向。

第三是情感升华阶段:这一部分在学习国情、道德部分时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主要通过歌曲、视频、配乐短文或者学生畅谈感受等方式渲染气氛,激起大家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由“外化到内化”的过渡。如在七上《生命之间——我们的朋友》一课学习中,我插入了电影《海豚湾》中的一个剪辑片段,学生们立即被深深吸引并愤愤不平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少同学的发言当场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第四是实践营地部分:这一部分根据课堂需要设置写倡议书、设计行动方案、调查表或者制作感谢卡等方式,期望通过这些方式指导大家的今后的行为,唤起思维的觉醒。

三是课堂梳理小结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请大家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或是评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以及各组在交流中的优点和不足。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大家在每一次课堂中都能有更好的表现和提高。

总之,我是紧紧围绕初中思想品德课“激情——明理——导行”的思路来设计课程和展开教学的,当然由于经验等问题,在具体课堂调控中必然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提高,但同时实践也证明,解放学生的口、手、脑,能够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独特的感悟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思维火花得到绽放,让课堂气氛活跃、和谐,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因此学生们能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神采飞扬。

《珍爱生命》教学案例

片段一:案例分析——抓住教学核心内容

【多媒体出示】新闻报道2010年7月6日,轨交2号线中山公园站209号列车正在关门作业,屏蔽门红灯闪烁,警示蜂鸣器同步响起;突然,一名女性在车门即将关上之际,将手伸进门中欲强行上车致使手腕被夹。此时列车启动,带动该乘客与安全护栏撞击并跌落站台,乘客经救治无效死亡。教师提问:

1、你认为造成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类意外事故能否避免?如何避免?

3、规章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答原因 教师归纳:

2、你认为乘客没有遵守规章制度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学生:要迟到了,赶时间;有急事;没什么事,就是不愿意等;习惯了;……

3、如果乘客早一点意识到不遵守规则就是漠视生命安全,你觉得她会怎么做?为什么? 学生:乘客会遵守规章制度,保护自己的安全。

教师问:同学们认为她会改正。那么为什么类似的安全事故屡屡见诸媒体,为什么我们身边还是时常看到有人对安全警示视若无睹,冒险违规呢?

学生:别人这样,我也这样;认为这些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经常违规,没事,久而久之已经麻痹大意。

教师: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往往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生命只有一次,容不得一丝疏忽和侥幸。

4、想一想,我们身边还有没有漠视规章制度造成安全隐患的例子?

学生:闯红灯等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在校园里、楼道上追逐打闹;游玩时去一些危险的区域,或者不顾自身健康状况参加刺激的游乐项目;拥挤造成踩踏事故……

教师: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不仅是为了维护秩序,更是为了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漠视规章制度就是漠视生命。自觉遵守各类规章制度,是保护我们生命的一道安全屏障。

遵守规章制度是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我精选了案例,并围绕案例设计了4个相关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法制规范意识的确立,并约束自身行为,这也是个体社会化所必需,是思品学科育人价值的直接体现。

片段二 情境讨论——组织有效课堂形式

又出示一个图片,一棵小草在石缝中生存,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师再加以引导。

生命是宝贵的,同学们还是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遇到危险时应首先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因此,选择第一种做法,能够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避免不必要的人身伤害,我们应予以理解。当然,老师很高兴看到很多同学在别人身处险境时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而是愿意积极伸出援手,为他人提供帮助。但是我们应当保持冷静,衡量后果,量力而为,采取安全有效的方式来对待不法侵害和突发事件,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为他人提供帮助。

三、教学反思与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从以上两个环节的学生学习效果来看: 在案例分析环节中,我通过对案例的逐层深入探讨、分析,引起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并进而反思自身行为。学生课堂反馈看来,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科教学内容的显性育人功能。

在情境讨论环节中,问题本身并没有标准答案,我在提问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想法,当能力所及时对于有需要的人应当给予援助,对于选择伸出援手的学生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拟定最佳方案,在讨论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我观察到一些小组中出现了意见的分歧。在交流小组方案的过程中,我对于各个小组的方案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希望引导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为全面。

初中思品课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 篇7

一、激发情感, 情通理达

情感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非常重要, 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 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 创设良好的情境, 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 点燃理想之火, 唤起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将“情”与“理”糅合起来。事实上, 只有动之以情, 学生才会亲其师;只有晓之以理, 学生才会信其道。如, 学习《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文化》时, 可以将祖国辉映全球的科技成就、灿烂的文化艺术等材料通过Flash制作加工后展示给学生;然后问:以上材料说明我们的科技文化具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很自然地回答:“我们祖国的科技文化成就辉煌, 领先于世界。”同样, 在讲解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时, 可以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画面片断, 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欣赏, 然后让其回答:以上材料说明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后会答:“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样就可水到渠成地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由此可见情感的重要性。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因此,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淡化抽象的说教,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从而达到情通而理达、情通而意发的教学效果。

二、将音、美艺术融入思想品德课教学

音乐是听觉艺术。通过节奏、韵律之美抒发思想感情, 表达意境, 激起人们的审美愉悦。若恰当地将音乐之长服务于思想品德课教学, 就会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有着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艺术效果。如:在学习《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人身权利受法律的特殊保护》时, 可播放韦唯演唱的歌曲《爱的奉献》, 然后讲解:一曲爱的奉献曾打动过多少人的心, 一次次爱的奉献曾温暖过多少人间情。导入: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是我们生活中的特殊群体, 由于生理原因, 其人身需要给予特殊保护。再如讲老年人需给予特殊的法律保护时, 可放影片《夕阳红》, 通过欣赏, 让学生耳目一新, 问夕阳美不美?回答是:夕阳无限美。然后总结:美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爱护, 否则就会像美丽的鲜花一样很快凋谢。然后导入本课题的教学。再如学习《维护民族团结》时, 可将歌曲《爱我中华》的片段播给学生听。然后问: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学生欣赏、思考后会作出回答。这样在欢快的歌声中,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为学习新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 通过视感官, 给人们留下美感。如在复习《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节时, 可用漫画进行练习题设计, 例如, 反映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可以画一个人在用辘轳提水, 绳子缠绕在辘轳上比人还高;反映我国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森林被滥砍滥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 画两条龙分别代表长江、黄河, 再画许多树墩子, 在树墩子间隙中写上“滥伐林木”———题为:《———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形象性,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其求知欲, 使教学任务在愉快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三、将文学艺术充分运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

适时、恰当地运用幽默、故事、诗歌、名言等方式服务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能活跃课堂气氛, 幽默风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幽默主要是以一种以轻松、诙谐、欢乐的情调来表达深刻的内容。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法国著名演讲专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为人所接受。”教师的幽默, 可以打破沉闷气氛, 缓解紧张情绪, 摆脱困境, 融洽师生感情, 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 既能引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又能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

巧用故事活跃课堂气氛, 让本来乏味的课堂充满趣味, 可让学生在乐趣中潜滋暗长地学到知识, 增长智慧和才能。如在学习《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时, 讲戚继光的抗倭斗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丁汝昌英勇作战的故事, 导出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的优良传统。如讲解《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 巧用《春天的故事》 (片段) 让学生欣赏, 然后让学生回答:歌曲中歌颂的那位老人是谁?为什么要歌颂他?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在愉快地欣赏之后, 学生会积极地思考、阅读课文, 积极地举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四、创新教学方法, 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新奇、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完成任务。制作课件时将要讲述的内容赋有动画效果, 或在其行文空白处设有插图等。可用漫画、动画歌曲等进行练习题设计。例如进行《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练习题设计时, 我先展示《走进新时代》歌曲片段让学生欣赏, 然后让其回答:面对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 谈谈你的感想。学生思考后会利用课本知识并结合实际谈体会、抒发感情等, 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以实际行动去热爱祖国, 做到知和行的完美统一, 这样也就能达到学习目的。再如学习《坚持“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时, 将用Flash制作的《乡愁》展示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回答:谈谈你对台湾问题是如何认识的?你打算怎样为祖国统一作贡献?等等, 学生思考后会作出回答。这样不但能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其探究知识的欲望, 而且能达到知、行的统一, 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改变通俗的学习方法, 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方法,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 对学习时时有新鲜感。在可能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变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 为学生的提问、学生回答。运用这一教法具体方式为:把学生分为两组, 各组选男女组长各一名, 男组长提问, 女组长任意让另一组的一位同学回答, 女组长提问, 男组长任意让另一组的同学回答。反之, 亦然。规定:答对者可得到掌声的鼓励;答错者或不会者, 以一首歌、一个故事、一句名言来表示道歉, 然后坐下。这样做可以培养和保持学生乐观向上的学习情绪,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至于因不会答或答错产生自卑感, 最终达到愿学、乐学。

五、用多元评价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有效教学

用一张试卷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的高低、学习成绩的优劣是不客观的, 也是欠科学的。我们应该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例如, 学习了《改革开放》后, 学生了解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可以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题目自拟。然后上交老师评阅, 以优、良、中、差记分;同时选出优秀的文章数篇, 可以在校园橱窗内展出, 也可以在校报《冬桃》上发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又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们的国家曾经辉煌过, 现在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还有差距;因此必须奋起直追:需要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 以实际行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等, 从而达到知、行的统一,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习了《资本主义社会》后, 学生了解了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同样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有关科技方面的读后感。这样必然会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促其自觉去学习各门功课、科技知识, 全面打好基础。

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学生, 如学习《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时, 可以先将预先设计打印好的调查报告 (表格) 发给学生, 让他们在休息日或课余时间到社会上进行走访调查资源 (土地) 和环境 (空气、水) 情况, 然后填写表格。上课时, 在老师的引导下, 结合学习课本知识内容, 回答调查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最后以试卷的形式整理上交, 老师评改后记分, 作为一次考试成绩。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又充满了愉快效果, 可达到知和行的统一。

再者, 进行面试。采取课堂上的提问方式进行:回答正确流利的记为优;回答正确较为流利的记为良;回答正确不流利的记为中;回答不正确不流利的记为差。

总之, 一张试卷评价学生思想品德, 不能成为唯一的方式, 也不是最佳方式。这是由思想品德课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目的在于化“知”为“行”, 重在看“行”。只要“行”动了, 就可以说达到了目的。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课堂活动 观察及诊断 有效性

一、思品课堂活动的现状

新《思想品德》教材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为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在新《思想品德》教材具体教学实施中,出现了这样两种情况,即一部分教师仍然是无所动转,继续是满堂讲或者干脆提问题了,但是学生回答不来就自己讲,认为学生基础差,问也是白问,还浪费时间,不从自身角度找原因,而是归咎于学生素质差,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发展就更难以实现了;而一部分教师过分刻意追求“课堂效果”,制造课堂热闹气氛的现象,让学生时而分组讨论、时而提问和回答问题,学生举手踊跃,或者穿新鞋走老路,思品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填鸭式的枷锁中,没有真正实现使学生主体性充分展示的互动形式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改革出现形式化、低效化,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没有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很有必要思考和研究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活动有效性这个问题。

二、课堂教学改进的策略

1.活动内容要精选

首先要精选活动内容,不能重复。比如导入环节,可以直接出示新闻材料让学生猜测,材料分析部分可选用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让学生有话说;结合当地的或者临近的实际可以使学生的兴趣提高,或者一些热播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片段的插入引导会使课堂的开场更好,必要时打足学生的学习信心很是关键,还可以制作诚信卡和诚信宣誓两个活动,升华学生的情感。

2.设问要符合学生

在问题的设置上要具有可操作性,既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实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问题,让学生看到这个问题要有话可说。比如材料分析的活动,可以直接通过分析材料来得出结论,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不诚信的例子,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实际中举例说明,再让学生由此铺陈开来。

3.评价要多样化

教师的过渡语和评价语需要增加点内容,不能太单一,如果花样多点,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比如有学生回答很积极时,给他鼓励,激励其他同學。切忌,即使回答不好也要很人性的给予鼓励,回答好的,要从回答角度表达以及创新等上面给予不同的切合实际的评价,不可敷衍亦不可一样的评价,那样效果就差了。

初中思品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提高,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因趣而动”,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努力把基本观点和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注重贴合社会生活实际,选取能够体现初中生感同身受的生活事例,能够反映初中生所遇到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思品课的学习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充分发挥初中思品课的价值引导作用,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收到实效,使学生有兴趣投入活动并感悟。同时,在活动形式上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如,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观看视频或聆听故事相交叉,或者把材料编成小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加深感悟。

二、活动应符合学生实际,使学生“自觉而动”,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活动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因此,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征设计问题,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中。即问题的设置上要具有可操作性,既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实际和思想追求实际。设问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所以,符合学生实际的设问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而且由浅入深的设问能使学生的认识和感悟不断地提升,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活动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首先,活动的取材和设置无论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还是学生的认知能力上都要做到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如,教学《自我新形象》时,老师在导入时直问你的偶像是谁,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职业),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认识,然后再进一步到对相关的材料分析上,这时学生不仅认识到“什么是形象”,同时也要分析“为什么自己的偶像会有人追随有粉丝”,教师在课上就用“追星的伤害事件视频和明星成功的辛酸材料介绍”学生明白正确看待明星同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形象目标,并且新形象要自己努力付出才能实现。“以一位学生想要成为主持人为例,让她进行实践操作后,大家进行评价并说不足,以及自己谈不足,大家再给学生进行谈今后注意事项与改进措施,实现新形象的途径等”,这样的活动来突出重点,解决了学生的疑难问题,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师一定要分层设计好导入新课的活动、新课过程中的活动及新课结束巩固的活动和主题升华的活动,各活动环节应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其次,教师精妙的语言引导使活动层层递进,当然这就需要教师语言精练、不过多重复,指向明确,适当启发,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要机智应对。

四、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有效的课堂活动的归宿

活动无论有多么丰富多样,活动环节有多么紧促,学生有多么活跃,最终要看课堂的三维目标完成得如何,这是课堂活动开展的落脚点也是归宿。课堂教学目标可以是预期性的,也可能是生成性的。由于教师较好的组织好了各活动环节,预期的教学目标还是完成得相当好的。由于课堂活动参与的人数较多,每个人对活动问题的理解、自身的经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所处的文化环境等各不相同,因而,活动过程和结果具有生成性和非预期性,我们更希望学生能在预期目标之外合理生成新的目标和新的结果,这种新生成的目标和结果是学生思想认识和情感提升的表现,它比预期目标更有价值,我们不能也不应忽略这种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五、激励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是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落脚点。

关注人的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是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我们组织课堂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能在活动中不断地反思、完善和提高自我。为此,我们应注重指导和评价的及时性,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活动过程,对认知与收获及时总结反思,学会尊重和分享他人的成果,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和他评。比如:教师用鼓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手势,同学认同的鼓掌等,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明确的认可和鼓励,享受成功的体验。通过评价激励,更多的学生从活动中获得自信,在活动中发展技能,在活动中习得知识和经验,提高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课堂活动的生命线,只有有效的活动才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还要注意避免一些不可取的活动,如:低思维的课堂活动、目标重复的课堂活动、矫揉造作的课堂活动、无兴奋点的课堂活动、无关主题的课堂活动、过多的课堂活动等。只有这样课堂活动的实效才会真正体现出来。

借助2010年陕西省政治教科研所提供的“焦聚课堂,同课异构”学习平台,我利用有效的课堂观摩技术,对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做了一些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所追求的,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是教师所关注的,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有效性达成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要把握好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方面来反映教师的教,通过教师的反思改进教学,加强教师课堂提问的指向性和课堂活动对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真正地发挥出来。

总之,这一课题研究的专家和先辈们很多,研究的角度也很多,方法也很多,不足之处,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毛飞刚.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小学文科教学.2007.4

2.郑淑贞,盛群力.在合作学习中促进生生互动的有效策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

3.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第22卷(12)55

浅谈小学思品课的导入教学 篇9

上高县锦江镇中心小学 严火连

一堂优秀的品德课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再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主题,从“事实说话补认识,情景再现温经历,亲身体验强感受”入手设计导入,为突破课堂教学重点服务,从“形象感知释感念,类比感悟渗道理,情景体悟揭困惑”入手设计导入,为解决课堂教学难点服务,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从而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的实效性。“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

一、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以“ 趣 ”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 思 ”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3、以“ 情 ”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3)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2)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当冲突发生后》的难点,就是希望学生尽量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不激化矛盾,能理解他人,做到宽容待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知道不该为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的不可开交。但在事情发生时,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剑拔弩张干起来。对此孩子们在认识上很困惑,“我们到底怎么办?”很希望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点下,知道如何来处理。结合这样的情况,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入:

上一篇: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上半年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下一篇:陆游《书愤》阅读理解题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