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精选8篇)

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 篇1

在这次的培训中,我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之后,有了很深的感受:“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这是时代的理念。生本、师德、能力、终身学习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最强因。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需要,必须终身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师德修养。

《标准》从四个领域对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具体要求。第一,突出学生的生命教育。教师要“将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尊重个体差异”。教师要不仅仅服务教学更应该关心学生的生命状态。第二,《标准》提出了指向教师个人修养和行为方面的诸多要求。这些要求更多反映出教师作为平凡的人,哪些心性、品质、行为是适当的,其次才将教师作为“教育者”特有的心性、品质和行为要求融入进来。在“师德”中把“个人修养和行为”专门作为一个“领域”提出来,更加凸显“个人修养和行为”的重要性。第三,教师的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标准》突出以师能为重,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实践能力,即: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二是专业化水平,即: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三是专业能力,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第四,终身学习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标准》倡导终身学习,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先进理论。即: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二是提高文化素养,即: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三是形成终身学习习惯,即: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教师是以心育心的职业,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的个人修养就是一种教育的环境和教育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同时,《标准》中提出心理调试方面的要求:乐观向上、热情开朗、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这对我们的心理有极大的帮助。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大部分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下,对教师提出这个“标准”非常必要。要想在学生心中播撒阳光,自己首先心中有阳光。新时代,新形势,呼唤阳光教师。一个乐观向上、热情开朗、具有平和心态的老师,必将给学生提供优质文化场,保障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 篇2

《专业标准》开门见山指出:“《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三基本一依据”,鲜明地确立了《专业标准》的基础性与重要性。

一、“基本理念”的排序凸显生本与师德

《专业标准》的第一部分“基本理念”共有四条,分别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从排序上看,《专业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摆在了首位,体现教育的“目中有人”,尊重小学生的权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关注教育对象的成长需求,将小学生学习状态的主动、高昂,身心状态的健康、快乐视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要达成这样的教育教学效益,教师自身要做到“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目中有人”的教育,需要的是“心中有德”的教师,教师应恪守小学教师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规范,把塑造学生健康向上、阳光朝气的人格作为育人的关键,要视班级里的每一位小学生都“如同己出”,呵护、引领、指导,作表率、深爱生,以崇高的师德浇注小学生健全的人格。“理念一”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理念二”便是达成终极目标的必要条件。

崇高的师德为小学教师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高尚师德的炳照下,发展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成为了必然。因此,“理念三”提出“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能力是需要发展的,当你停滞不前时,教师同伴已经在前行,此时停滞的你等于是在倒退。教育教学是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想依靠固有固着的那些专业知识与专业水平来应对发展中的小学生,显然是不合拍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想法更无法适应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小学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唯有立足实践,坚持反思中改进与提高,才有望让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与专业能力与时俱进不落伍。除了实践反思这一途径外,更关键的是要吸纳与学习。知识更新迅猛,今天不学,明天就会跟不上知识发展的脚步,因此,“理念四”承接能力发展的需求,直指“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国际视野,不只局限在自己所从事的学科,要博观约取,夯实自身的文化底蕴,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学习。譬如,向优秀的名师学习,向书籍学习,向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网站学习,向身边的教师同伴学习,常怀一颗谦逊的学习之心,博采众长,方能愈来愈知不足。小学教师就应该具有书卷气,会学习、常学习,时时散发出书香的魅力,成为小学生学习的垂范。总之一句话,学习要成为小学教师职业生活的优美姿态。

四条“基本理念”打造了这样一位合格的小学教师形象——他(她)发自肺腑地爱小学生,真正地懂并尊重小学生,时时处处做小学生的爱与善良的表率,立足教育教学实践,能常教常新,能够艺术地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激情,与书为伴,锐意进取,视野开阔,专业发展后劲十足。

二、“基本内容”的条款呈现精细与全面

《专业标准》的第二部分“基本内容”分三维度十三领域五十八条款。分别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出发,涵盖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十三个领域。在各个领域后,又细化成五十八条“基本要求”,最多的是“组织与实施”领域,共有八条细化、具体的基本要求,最少的三个条款,其余领域一般都是四五个条款。

细读这些“基本内容”,它与“基本理念”一脉相承。“专业理念与师德”是首要必备条件,一位小学教师只有萌生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真心,才会在这颗真心的推动下,将小学教育这份职业耕耘成终身挚爱的事业,才会不断地保鲜自我的职业理想,爱岗敬业方有可能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因为爱小学教育,所以才会心系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断地调整并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不断地加强个人的修为。这些作为全是在发自内心的师德修养的观照下展开的,正所谓“理念指导行为”。

知识不等同于能力,但知识绝对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因此,“基本内容”将“专业知识”摆在了第二维度。小学教师施教的对象是小学生,所以必须对小学生的发展规律了然于胸,必须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这是小学教师的专业性与独特性的体现。其次应该熟稔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知识,拥有比较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设计知识。这些知识主要依靠学得,未入岗的教师在院校求学期间,就应该将主要精力安放在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已入岗的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吸纳,让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努力跟上形势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完善、充实自我的小学教师“专业知识”。这是小学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

知识只有经过内化与实践,才有望转化为能力。因此,“基本内容”将“专业能力”定位第三维度。专业知识进入教育教学实践,不可能实现百分百的能力转换,这还要依靠小学教师的实践体验、用心领悟与锻炼提高。小学教师当得好不好,受不受小学生的欢迎,关键取决于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动态发展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于是,《专业标准》在“组织与实施”领域列出了八项要求,内容分别为——师生关系良好、教学情境创设适宜、调动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发挥主体性、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说写当小学生表率、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关注思想与良好行为的培养等。

由此可见,《专业标准》在“基本内容”的呈现上体现了精细化与全面性的特点。在五十八条的基本要求中,笔者认为有这么几个新内容要引起小学教师的高度关注。

1. 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小学教师的首当职责。

在条款中,有关学生安全的描述有——“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小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小学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生命安全,知政策、明法律、晓规律、讲策略、会应对。这是《专业标准》对小学教师在安全方面的新规范,也是应对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将犯罪的魔爪伸向弱势群体——孩童的现实需要。这就昭示着小学教师在校内外都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生命安全,要将自护自救等知识、策略、方法等教给小学生。小学教师不仅自己要会应对,还要倾满腔的责任感来做好这项工作,将安全教育的弦时时刻刻都绷得紧紧的。同时,在危难关头,小学教师要做好小学生的守护神,将小学生的群体生命看作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在任何危机情况下,都不能脱离小学生,当“逃兵”。

2. 关爱、尊重、信任是小学教师职业词典中的三大关键词。

“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等等。这五条内容点击了小学教师职业的三大关键词“关爱、尊重、信任”。

关爱是目标,尊重和信任是“两翼”,是基础。爱小学生就要从真心尊重和信任小学生做起。小学生与小学教师一样拥有平等的人格与尊严,小学生来到学校与小学教师结成了师生关系,小学教师就应摈弃“师道尊严”的架子,用平视的目光看待每一位小学生,充分地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小学生,不以分数论成败,而是以培养小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为重点,首先要帮助每一位小学生“成人”。只有小学教师真诚地尊重与信任孩子,才能产生教育的“反作用力”,小学生才会真心地喜欢小学教师,并喜欢上小学教师所教学的课程。

3. 扩充了小学教师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外延。

《专业标准》对小学教师“沟通与合作”的外延进行了拓宽,不仅包括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沟通能力,还包括小学教师与教育教学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包含了小学教师与家长及社区的沟通与合作。这对小学教师的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还要能“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同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还要“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这也体现了家、校、社一体化,共育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时代需求。能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这是小学教师必须练就的“吃饭本事”,能与教师同伴沟通合作,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需求”,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要求小学教师不以“告状”为唯一诉求,而是以一位专业工作者的视角,寻求家长的共同合作,共商教育的新途径,目标共同指向小学生的有效教育。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增强自己与不同家长进行沟通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小学教师拥有社会大视野,积极寻求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互助,共同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真正做到“在校当好学生,在家当好孩子,在社区当好公民”。

4. 强化了小学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要求。

小学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开启者,因此,小学教师的知识来源应该是鲜活的,不能凝固僵化。为此,《专业标准》从“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等方面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具体细致的要求。小学教师要成为“T型专业人”——有较为广博的通识性知识,有艺术方面的“细胞”,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能较为“时尚”地紧跟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同时,在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方面,要能往“专、精、深”方向发展,不固化自我的知识,要“海纳百川”不断“刷新”自我的知识界面。在不断丰实自我的专业知识同时,致力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愿景、有规划,要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探索与研究,不满足于原先驾轻就熟的“教育教学套路”,要乐于创新,乐于进取,让教育教学的每一天都充满新鲜感。

三、“实施建议”的层次分明充满期待

“实施建议”共有四段话,分别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小学、小学教师提出了言简意赅的建议。该“实施建议”对小学教师群体拥有了热切的期待——发挥《专业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严把小学教师的入口关,实行聘任与退出机制;师范院校加强小学教育学科与专业建设,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小学强化校本研修,健全绩效管理机制;小学教师要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敢于创新,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专业标准》对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小学教育的小学教师而言,是一份新规范,彰显着这份职业的专业性与挑战性。特别是已经在小学教育岗位上工作的小学教师,逐条对照自我如今的状态,到底这五十八条的“基本要求”你能达标几条?对照标准,也许今天的我们还有许多不足,但我们要以“谦卑而不自卑”的心态来对待这份《专业标准》。“谦卑”就是要谦恭地学习《专业标准》,从中查短,制定相应的“补短时间表”,通过学习来“内增素质,外塑形象”;“不自卑”就是不妄自菲薄,认为自己还有不少条款不达标,整天提心吊胆——想被“退出”。大可不必这样,既然我们已经从事了这份职业,我们有基础,我们有经验,我们不愚钝,有《专业标准》的提醒,只要我们立足岗位,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向网络、向书籍、向优秀教师同伴、向教育经典学习,敢于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突破自我”,每一天都能让自己进步一点点,相信只要我们每位小学教师都全力以赴地发展自我,假以时日,形成不断进取的良好态势后,在岗在职的每一位小学教师就都有望达成《专业标准》的期待,成为一位新时期合格的小学教师。

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 篇3

秦晖认为“大共同体文化本位”[2]的文化境脉使得东方世界的人們更乐于使用共同体,也更倾向于参与共同体实践与构建共同体实体。的确,我国历来有着教师合作的传统,在基础教育领域尤其如此,且不乏相关的组织与载体。例如学校内部的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研究小组,区域层面的名师工作室、教师研训联盟与项目合作团队,超越中小学边界的U-G-S(University-Government-School)共同体,乃至延伸及网络的各类交互空间等。这些或实存、或虚拟的对话平台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教师聆听他人的教育见解,言说自己的教育理解,持续改进教育行动的公共空间。因此,我国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往呈现出较为浓郁的“我们感”色彩,使得肇始于西方的PLC及其最核心的合作理念,在我国落地时并无显著的水土不服之困。从某种意义而言,恰恰是我国这一东方式的集体文化取向为PLC的本土化生长提供了可能性。进而,PLC理念与本土化的教师合作实践嫁接、转化与融通,渐次衍生出了具有中国烙印的PLC类型与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倡导建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加入PLC,并非意在摒弃或者推翻当前正在运作的教师合作组织,也并非煽动教师逃离所在的学习型组织,如功能完善、运转良好的教研组、课题研究小组与名师工作室等。相反地,文章旨在借助PLC的理念对我国中小学当前的教师合作组织加以重新审视,重塑共同体式协商机制,重建教师的学习与交往方式,重构教师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以及,为未来新增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提供一些可能的建构策略。下文将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三个核心要素说开去,分别阐述基础教育领域在构筑专业学习共同体时,如何形成PLC的共同愿景,PLC倡导什么样的专业学习,以及什么样的PLC才是真正有效的。

一、PLC的愿景与精神:不同意见的充分表达比共识达成更值得关注

(一)真正的PLC是尊重异质性的教师联合体

关于PLC成员性质的论争从未停止过,即究竟是同质性PLC还是异质性PLC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学者们从各自的立场给出了赞同与反对的意见。就概念范畴而言,PLC隶属于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终极目的在于,借助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对话性实践促进成员的身份重建与新知识的创造,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亦如此。换言之,合作与对话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建构主要路径,而差异性是合作与对话的基础,因此,成员之间的异质性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如迈克尔·富兰(M.Fullan)所言:“任何系统成长的可能性需通过与不同的和不相似的事物建立联系来实现,而不是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上。”[3]例如,U-G-S共同体同时兼具高校、政府与基础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三方因其服务的教育对象不同,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扮演不同的教育角色,拥有不同的经验结构,运用着不同的话语体系,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行为等。可以说,这些差异性恰恰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宝贵资源,它们一方面帮助PLC成员破除“共有惰性”,另一方面为形成的新的知识与规范做好了准备。故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构的基础是异质性,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持续发展的活力也在于成员之间的异质性。

(二)PLC共识形成于不同意见的碰撞与交叠

PLC的共同愿景体现为共同体成员对于自我和共同体未来发展图景的一致性理解,也就是共识。同时,PLC成员的异质性决定了共识达成的艰难性,期间必然蕴含着无数次的交锋与妥协,不同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对抗与说服。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所关注的重点应该并不在于寻求共识,而是强调不同意见的表达。[4]换言之,在PLC的建构过程中,共识既非前提,也不是结果,而是共识形成过程中所有的现场声都能被认真聆听,且对共识的形成具备一定的影响力。我们知道,寻求共识的潜在话语意味着PLC的建构过程中必然存在歧见。因此,为各种不同意见的充分表达创设契机,形成良性协商机制,才是PLC追求共识的真正用意。当然,PLC有一个毋庸置疑的基本共识,即让每一位教师享有专业发展的机会,养成共享与互通不同知识与体验的共同体精神,促进持续的专业学习。在PLC基本共识之外,各类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与行动皆需达成一定的共识。为此,PLC需规范例会制与议事制,保障交流的时间与地点,这也是PLC建构所需要的支持性条件。比如,教研组与名师工作室研修主题与研修计划拟定皆由每一位成员协商拟定,共同体的活动时间与地点都应得到相应保障。因此,追求共识非但不是对教师独立思考与个体诉求的拒斥,而是秉持尊重与保护的态度,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形成最大限度的重叠共识。

二、PLC的实施范式:“专业需求—专业对话—专业行动—专业反思”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一个核心关键词是“专业”。杜福尔( Dufour) 和伊克( Eaker) 也曾提出专业是指“一个人在专业领域有所专长,不仅要进入这个领域的高级研训课堂,而且要站在该领域不断发展着的知识领域的最前沿”[5]。这意味着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并且是一个能将最近学术进展转化为教育行动的职业。结合教师的专业生活日常与学习的对话性实践性质,我们尝试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运作范式概括为“专业需求—专业对话—专业行动—专业反思”。

首先,教师的“专业需求”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践困惑与难题,表现形态为即时性与情境依赖性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诉求最为迫切的部分,应亟待解决;二是来自教育理念变革对教师的外在要求,表现形态为理论性与抽象性的学术性知识,是教师持续专业成长的潜在需求,需缓缓滋养。其次,“专业对话”指教师带着发展需求进入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或与他人展开专业碰撞与争鸣,或参照PLC的共享资源库进行释疑,即通过与他人和资源的对话性实践完成专业学习活动。再次,“专业行动”指教师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之中经专业对话之后,形成自我的教育理解,躬行实践,在行动中检视原有的教育经验。最后,“专业反思”是学习这一对话性实践的第三个维度即与自我的对话,教师借助反思重新审视自我与共同体的关系,以及重构自己与共同体的经验世界。

由此,教师在PLC的运作循环中不仅完成了四个阶段的专业学习,也意味着教师实现了Wong所提出的双回学习(double-loop learning)[6],即个体通过参与PLC,不仅对完成了对个体与共同体原有错误认知与规范的纠偏与澄清,同时也创生了新的知识与规则。

所以,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构中可以依据PLC的实施范式,设计如下共同体式活动。比如,为聆听、实践与重构教育经验,PLC可以设计一些共同体课程。帮助教师暂时从日常繁忙的教师角色中暂时脱离出来,带着问题以学习者的身份“聆听”当下教育教学的进展与前沿;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行动中、在与同伴的对话检视所聆听到的新理念;借助研修课程,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的“重构”;比如,也可以借助名师工作室开展基于课例研究的各类教师专业活动,名师工作室研修的特征为唤醒与浸润,即“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意愿与信念,使PLC的理念与行动“浸润”至每位教师的职业生涯。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动力在于其强烈的专业发展意向,名师工作室设立的用意恰在于此;再如,教研组也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围绕学科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学业成就,通过课堂观察、课例研讨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这些的专业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充分体现了校本研修的行动研究特质。教师们在一次次的听课评课与课例研究中,借助PLC这一载体,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返回实践试验,解决问题并生成新观念;又如,开辟专门的集体阅读与研讨时间,阅读的意义在于以书籍涵养专业气质,以书籍提升专业素养;观点研讨旨在让不同教育思想有交汇的契机,经由每位教师的反思与沉淀,基于自身的实践智慧,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解,拥有自己的教育话语。阅读与观点交流皆是有效触发新知与旧知碰撞的学习活动,以新旧认知的冲突,引发教师的思考,丰富教师的经验体系。此类活动,不一而足,都可以沿循PLC的实施范式,在日积月累促进教师养成共同体精神,过真正持久的共同体生活。

三、PLC的建构结果:促进新知识生成与教师身份重建

Myers和Simpson(1998)在《重塑学校》一书中,将学习共同体定义为“是一种每个人都在学习的文化氛围中,在其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每个参与者都为学习和共同受益而负责”[7]。判断一个PLC是否为真正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有两条核心准则,一是该共同体是否创生了新的教育教学知识,二是教师是否在学习过程中从一个边缘人转变为PLC的核心参与者。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不仅仅是通过合作重塑教师的能力结构,更意味着每一位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蜕变。也就是说,“为了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学习”比“学习什么”和“怎么学习”更值得率先探讨,也更应该引发我们的思考。这一论点并非是对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的轻视,而是前者在很大程度上规约和限定了后两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新知识,帮助教师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共同体生活。

(一)新知识的生成来自于学习与反思

PLC中的学习不是一个人闷头苦思,而是在多重对话性实践中形成对客观世界,对人际交往,对自我的新理解。这与佐藤学先生重建后的学习概念相一致,即学习是学习者与客观知识世界、他人和自我之间的对话性实践。[8]因此,PLC建构的结果在于是否引领教师在以上三个维度上皆有所涉及。例如,一位教师在PLC的研讨活动中,非常明确聆听到了哪些自己以往并不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知道这些新知是由哪几位共同体成员所激发的,也能意识到自己今后将发生哪些变化。对于教师而言,这就是新知识的创造过程,同理,该教师也帮助其他成员完成了新知识的建构过程。

(二)教师在PLC中的身份重建意味着更为深入与积极的参与共同体建构我们可以借助如下线索来描摹教师的身份转变过程:当一位教师在共同体中仅仅是一位聆听者时,他是共同体的旁观者角色;当他开始在共同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时,逐渐成为一位边缘性参与者;当他的经验分享对其他成员起到积极作用时,变为一个较为核心的参与者;而当他能够与所有成员积极互动与对话,参与集体知识技艺库维护时,成为共同体的建设者,也就是核心参与者。

我们以U-G-S共同体为例,可以更为清晰的看出PLC的建构结果。比如,高校学者从“理论代言人”到“理论共建者”。中小学教师专业自我的觉醒与教师职业地位的确认使教师摆脱了执行者的窘境,教师专业需求的两个来源亦反映了教师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的拓展。这些转变开启了教育理论建构的新格局,同时倒逼高校学者重新审视过往的理论代言人身份。在共同体共识达成与联合行动中,来自高校的学术研究者们以平等、开放的态度,作为理论共建者协同教师在实践场域中发现实践智慧,生成实践性知识;政府人员从“教育管理者”到“教育治理者”。政府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责任主体,在推进优质教育均衡的变革时期,正逐渐经历从强势推进到合作共存、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过程。研究表明,平行单位之间的协作若缺乏行政力量的介入,难以长期维系。随着共同体的发展进入正式启动、实施与制度化阶段,领导权需逐渐让渡,通过共同体成员赋权实现多元权力主体共治。例如,相继出台经协商产生的各类规章,如议会制、议事制与轮值秘书制等来保障共同体的运转。可以说,以最大力度的支持与最低程度的控制,实现了政府职能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学校教师从“技术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踐者”。PLC革新了教师的学习方式,将教师学习从个人的私人事件变为基于共同体的对话性实践。研究证实,最有效的教师学习发生在实践场域内,产生于教师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分析,通过与他人合作开展专业行动,通过不同见解之间的批判与交流,反思形成各自的教育观。

四、结语

PLC的建构并非单纯以组织实体的增加换取功能的拓展[9],而是打破个体与原先实体组织边界的自然分割,重建更利于文化融合与意义协商的跨界性学习型组织。莱夫和温格也认为“共同体”的概念定义为“不一定要是共同在场、定义明确、相互认同的团体,也不意味着一定具有看得见的社会界线。它实际意味着在一个活动系统中的参与中,参与者共享他们对于该活动系统的理解”[10]。因此,PLC的建构不是一味的去增设各类新的团体,建构名头花俏新组织,第一步或许更应该迈向改良,改良正在运转的教师合作组织,如对教研组、名师工作室等实施共同体式重建。此外,迈克尔·富兰(Michael Fullan)曾提醒我们“已被证明在任何深度和广度上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都极为困难”[11]。因此,在建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时,首先需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发展诉求,兼顾学校发展基础,进行综合设计。其次,增强异质性资源互赖,增进理解与碰撞。最后,帮助教师以更加积极的积极的姿态和更加理性的眼光去审视PLC。此外,构建真正促进教师持续性专业成长的PLC,关键在于变革教师的专业交往方式,帮助他们养成对话与分享的共同体习惯。

参考文献:

[1] Shirley M. Hord.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Communities of Contin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M]. Southwest Education Development laboratory,1997.

[2]秦晖.“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J].社会学研究.1998(5);1999(3);1999(4)连载.

[3]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6.

[4]操太圣,卢乃桂.伙伴协作与教师赋权——教师专业发展新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78.

[5] Richard Dufour,Robert Eaker.有效的学习型学校: 提高学生成就的最佳实践[M].聂向荣,等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Xⅶ.

[6] WONG J. What makes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ossible? A case study of a Mathematics department in a junior secondary school of China[J].AIS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2010,11(2):131-139.

[7]转引自[美]Sylvia M.Robert,Eunice.Pruitt著.学习型学校的专业

发展——合作活动和策略[M].赵丽,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5.

[8]佐藤学,著.课程与教师[M].钟启全,译.北京:教师科学出版社,2003:11.

[9]孙元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念、原则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1(22):52-57.

[10][美]J·莱夫,E·温格,著.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学习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 篇4

李秀荣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与实施建议三大部分构成。基本理念提出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内容由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组成,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提出60余条具体要求。

根据三大标准,我作为小学教师,首先要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其中教师要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另外,三大标准均明确提出,教师要尊重幼儿或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或学生,不对幼儿或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此外,上述三个标准均要求教师有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 篇5

一、用理念坚定信念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理念提升我们专业修养必备的准则,“学生为本”的理念让我们立足学生实际,尊重学生,时时处处以人为本,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组织和提供合适的教育活动,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师德为先”的理念指导我们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能力为重”理念警示我们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终身学习”的理念是让我们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这四个基本理念,更坚定了我们专业信念,从我做起,做一个勤勤恳恳永不停歇的学习者。

二、用要求规范行为

在我仔细阅读和理解以下基本内容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让我感受到我们肩上的任务是沉甸甸的重,它不光是对我们的.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规范了我们的教学行为,也为我们专业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有了这些基本内容,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犹如多了一盏明灯,为我们导航,为我们指明前行的路。基本内容把理念与师德要求放在首位,一个师德有问题的教师怎能堪称“以德育人的一代师表”?只有具备了良好师德和专业理念的教师才有资格学习专业知识和习得专业技能,所以,我们要用又红又专的师德和专业理念,去践行历史赋予“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使命。

三、用行动践行理念

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 篇6

时间:12月12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讲人:王尚志 主题: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作为中学教师首先应该把握《专业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

(一)学生为本

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师德为先

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感受:

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酒店管理,教育针对性,教师素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这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目前, 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 相关服务产业得到了不断完善, 游客对旅游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伴随现代旅游接待的需求, 酒店服务的重要性更加突显。从整个规模发展趋势来看, 酒店服务业的就业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但是, 与之相矛盾的是, 近年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招生规模却呈下跌趋势, 且当中有不少学生表示毕业后不愿意从事酒店行业。同时, 此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且酒店原有的员工队伍中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 导致人才缺口越来越大。这些现象暴露出员工的职业认同感缺乏, 毕业生的就业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同时, 高职教育问题丛生, 矛盾凸现, 有的教师得过且过, 有的学生无所事事, 有的学校苟且度日。一方面, 一些教师授课倾向于因循守旧, 职业倦怠情绪明显;另一方面, 一些学生厌学情绪浓重, 只想混个文凭。

酒店管理专业要想做到五个对接, 必须积极考虑如何培养符合要求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酒店从业人员的生力军, 学校教育要注重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 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实现新入职毕业生能够迅速融入酒店的员工队伍, 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所以, 只有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就业热情。对于酒店而言, 顾客所得到的服务质量才有保障, 员工队伍的稳定也有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营与发展。

作为提升专业教育水平的前提, 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能力水平决定了教育的成败优劣。所以, 提高教师的内涵素养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那么, 如何提高《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提升教师的内涵素养呢, 通过近期接受国家骨干教师培训,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应做一个真正称职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

马克斯·范梅南有一段关于教育的文字描述:我们为一个孩子擦鼻涕时, 如果是别人的孩子, 我们更多的感觉是在擦鼻涕, 而如果是自己的孩子, 我们则感觉在擦孩子。透过这段文字, 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对象和同一事件, 基于不同的认知而形成迥异的心理感受, 其行为方式和结果也会明显不同。精于教学敏感的教师, 就能保持一颗“擦鼻涕如同感觉在擦孩子”的心, 在教学时长袖善舞, 灵活把握分寸, 建构有效课堂。

什么是教学?教学是实现共同意义的学习, 也就是教学者和学习者都能理解的共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 学习者的学必须独立完成, 教学者只是传达授课主题的相关概念, 并解释这些概念的使用, 但学习者必须自己要学懂。传统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内容主要以企业为了维持近期生存而需要的技能为主导, 教学方法多采用灌输式方法, 学生被动接受, 其独立思考能力未能得到重视与发掘, 这些教学技巧和方法早已过时。从事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者技术上常常是合格的, 但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方面却不合格 (Colucci L.A.and Michael J.Flannery, 1983)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各种各样体验教育的出现以及技术革新, 要求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视为一种高度组织化的、以行为技能为目标的过程, 一种充满个性和影响力的过程。

通过国培班的学习, 对《酒店管理》专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作为一名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师, 对于本专业的法律法规、发展动态, 前沿信息的学习和认知,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至关重要。这些知识使得教育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 教师的内涵素养的提升更是教育教学具有针对性的前提。

1.1 教师应对国家政策法规的现状及制定历程有足够全面的认识

中国旅游产业、世界旅游产业、旅游业发展史、休闲时代与大旅游时代的特点, 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实际案例的掌握是信息时代一名《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必备的能力。经济进入平稳发展期之后, 国内高端星级酒店面临挑战。在新时期, 新形势下酒店必须考虑如何转型的问题。酒店管理教育随着市场的变革, 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教学内容。而这些调整过程, 需要教师了解和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 并具有未来眼光。

1.2 教师应对酒店行业的行业性质, 行业特点, 各种常见情况有全面的认识

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思考如何结合线上线下的宣传和经营来促进业务发展。从业者应对旅游酒店突发事件及棘手的问题有预判意识和解决智慧。通过深度解读旅游政策与法规, 在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全面贯彻。

旅游主要要素从过去六要素, 即:行、住、食、游、购、娱, 增到吃、厕、住、行、游、购、娱、文、尚、养、学、闲、情、奇等14 要素。根据国务院最新的旅游要素为参考, 我们不仅需要在实际接待中对每一个要素加强细化服务, 而且要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对最新动态的了解和加强相关服务。

教师应对旅游行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有前瞻性的认识。教师应对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具有详细系统的认识并分析其内在原因。对于酒店行业人力资源瓶颈问题, 有必要考虑开设有针对性的专门课程 (例如:根据不同就业目标酒店实际使用的客房管理系统来确定学校信息系统课程的设计等) , 努力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与对接, 分析酒店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并制定相关对策等解决方法。

1.3 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职业礼仪素养和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不断学习, 开阔眼界, 储存知识。教师要了解海阔天空的大自然、包罗万象的大社会, 兼涉文理史地, 自然人文, 视野必须涵盖古今中外, 包括天文地理, 人情风物以及食、住、行、游、购整个第三产业的所有领域。为别人准备一杯水, 自己必备一桶水, 只有教师的综合素养修炼好了, 才能够教育好学生。

作为教师应扮演好教师的角色, 教师要符合角色期待。教师应从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礼貌礼节、知识传播等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从而真正做到教书, 育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各种知识, 把自己打造成为有素养、有知识、有人格魅力的偶像型教师。教师应思考《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创新发展问题。同时, 对酒店管理招生、培养情况需要有全面了解, 从而明确教学目标, 明晰教师定位。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求, 积极思考创新教育思路。教师应努力与学生完成互动式教学教师应在教学中思考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及如何进行讲授,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提问和互动。课程组织中基于问题的学习很具有启发性, 如:先对课程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自主学习找出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将快乐学习理念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2 了解行业需求, 使学校的教育与企业的需求相对接

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间的矛盾, 要求我们基于工作过程设置课程, 突出专业建设的特点和优势。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 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在这种教学中能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 能借此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对于我们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特点和优势,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酒店管理人才, 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 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发展迅速。但其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仍以学问为导向, 因而在这一传统观念束缚下编写的教材始终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导致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出现严重脱节, 培养的学生不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学校教育离不开行业的需求, 脱离行业, 教育就无法立足。因此了解酒店最新发展信息及人才的需求, 设备技术的更新情况, 从而调整学校的课程教育, 量身定做, 符合市场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现代酒店常用的软件有:OPERA、FIDELIO、罗盘、西软、中软、千里马、泰能等。熟练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应是学生必备的能力。所以, 在学校的相关课程中这些软件的操作, 训练环节必不可少。只有这样, 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学校的知识才能与企业的需求有效对接。另外, 目前不少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都采用讲授法和操作示范法, 一般都是“教师讲解知识、技能操作要领→教师演示服务技能→学生观察、模仿、练习操作→教师指导纠错”的固定模式。这种模式是实训教学必不可少的, 但是只采用这种单一的模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机械地练习技能操作,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为例: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就业面向当地五星级酒店的各工作岗位。即:内蒙古新城宾馆、锦江国际大酒店, 喜来登酒店等。针对内蒙古的五星级酒店订单培养, 不仅需要掌握内蒙古的人文基本信息, 掌握当地少数民族的习俗特点, 而且, 运营模式的学习和管理软件的操作也是非常重要。同时, 根据不同酒店的性质和企业文化掌握各个酒店的相应操作习惯, 加强针对性知识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新城宾馆以政府接待为主要特色的国宾馆, 所以对工作人员的技能要求、素质有较为严谨的要求;锦江国际酒店与喜来登酒店的企业文化较浓, 管理灵活, 喜来登外宾较多, 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好的民俗, 宗教文化素养和较高的外语的水平。

3 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重视综合素质及实践教学的环节

对于从业者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 业务的熟练程度很重要。但同时职业道德、服务意识、人文修养也非常重要, 甚至高于技能水平要求。

每一个酒店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 酒店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各有不同, 多数学生顶岗实习后只是餐饮技能、客房技能更加熟练, 基本实现酒店理论与实践的局部结合。顶岗实习学生更多反映一个问题, 仅在一个岗位实习, 实习后发现对与酒店整体管理观念并没有清晰概念, 如主管、经理他们的实际工作只能在书本上体现。实习酒店里管理概念比较模糊, 酒店管理岗位工作情况如何、酒店内部之间的协调如何操作、酒店管理者如何控制酒店服务质量和控制酒店成本等, 学生期待的一些基本问题, 即酒店实际管理与学生理论管理没有实现大方面结合, 导致学生对于酒店的局部印象, 包括一些酒店内部管理问题如老员工的恶习、分配不公平等现象, 直接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后改行, 酒店专业的人才流失。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十分重要。酒店业要求管理人员由端盘子的服务员做起的通则, 可能使得大学生们一下子无法看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机会。据此, 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深入的再认识, 明白自己的喜好和兴趣, 并对自己的所长及所短有个客观的认识, 然后才能进行细致的职业规划。告诉他们酒店的一般晋升制度和路线, 同时结合酒店对大学生的要求及其个人特长和能力, 设计他们的职业发展道路。学校不妨在开发学生智商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 改进他们待人处事的能力, 使他们的心智得到磨炼, 正确面对挫折, 把逃避不利的境地转化为勇于克服面临的困境。学生如果能够理性地自我分析,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投身到酒店这样一个几十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行业中, 事实上是大有可为的。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正确引导, 鼓励学生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结识万人友。学生的学习阶段, 正处于身心、智能和品德的发展过程中。所以, 教师应帮助学生不断学习, 加强品格, 陶冶情操, 追求人格的完善。同时, 结合案例, 讲授如何提升从业者自身价值, 注重加强人文修养的修炼。在工作中除了业务熟练之外更重要是职业道德水平, 即如何做人。所谓先做人, 后做事。从业者应热爱自己的岗位, 热情主动地为顾客服务。

除此之外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行业中普遍反馈的建议。通过课内课外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鼓励参加各种技能比赛, 参观, 走访或暑期社会实践的方式帮助从业者开阔眼界, 熟悉业务, 熟练实操, 为胜任本职工作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景韵.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 2014.

[2]廖文娟.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对策研究[J].轻工科技, 2013, (03) :121-122.

[3]黄玉理.运用新技巧和新方法提高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09) :93-96.

[4]刘佩.浅谈酒店管理专业如何进行“任务”教学改革[J].企业导报, 2012, (01) :177-178.

[5]白利芳.浅议如何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训-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训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5) :194-195.

[6]焦艳芬, 肖延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岗位实习调查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4, (02) :115-117.

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幼儿教师;爱心;教研;学习;专业标准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这样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要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首先要有优秀的教师。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提出了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六十二条基本要求。它是国家层面出台的秉承教师专业价值、塑造教师专业形象、促进教师深度专业发展的重要指南。对照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做优秀幼儿教师呢?

一、倾情幼教“爱”当头

冰心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热爱幼教事业,关爱每一个儿童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专业素养。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幼儿。为爱哭的幼儿擦擦眼泪并给一个拥抱,帮鞋带松了的幼儿系上鞋带,为尿床的幼儿单独换一下衣服……这些细小的动作彰显着教师对幼儿的爱,而是否爱幼儿可以看出教师是否爱这份事业。爱幼教事业,才能用心工作,从做好一日常规工作入手,把爱倾注于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早上来园热情接待幼儿及家长,认真组织每一个活动,关注每一个幼儿的需求,及时安抚受到伤害的幼儿,帮助幼儿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及时和家长交流沟通幼儿的情况……用心工作就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对待工作精益求精,而非应付了事;用心工作就能感受到来自家长、同事、幼儿的认同与尊重;用心工作就能持续发展专业能力;用心工作就能感受到教育工作带来的成功与幸福。

二、提升水平“研”为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而基于工作实践、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园本研究,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工作中,我们要用心观察,发现问题,研究方法。如把自己的教育故事完整地记录下来,事件中自己是怎么处理的,有哪些收获,采取了哪些有效方法;或者是自己的一些失败经历,条分缕析地写下收获与感想。如我们幼儿园编写的《我的教育故事》和《成长的脚步》就是教师在记录教育故事过程中的收获和反思。我们根据教师兴趣成立了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组长负责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惑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每周进行教研活动,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实现教师智慧的碰撞与共享。期间,我收获很大,撰写的论文《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在《幼教园地》上发表,论文《幼儿园园本研究探索》在《黄河口继续教育》上发表,主持的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立项课题“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的研究”顺利结题。自主研发的玩教具“妙妙圈”获省自制玩教具展评三等奖,创编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幼小衔接数学乐园”在全市优秀课程资源评比中荣获二等奖等等。在研究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我真切感受到了教研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三、幼教路上“学”无境

幼儿教师要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終身学习的典范。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古灵精怪的小天使,他们的问题千奇百怪,他们的行为表现蕴含着无数的教育契机与价值,他们的身心发展需要专业的呵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具备多元的专业素养、高超的教育智慧,才能受到幼儿喜爱与尊重。这就需要幼儿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向书本学习、向幼儿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同事学习,在研修中学习、在网络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因为爱,所以爱。我要加强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深入学习,立足工作实际,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做优秀幼儿教师,在幼教路上幸福前行。

参考文献:

[1]刘慧.理想的幼儿教师[J].江苏教育研究,2006(12).

[2]冯晓霞,蔡迎旗.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人民教育,2007(11).

上一篇: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自查下一篇:风雨过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