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导入语的设计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历史课导入语的设计(精选8篇)

浅谈历史课导入语的设计 篇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定会目不离屏;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而一堂好课,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的授课过程中。所以,要提高历史课教学的实效,导入语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语言是教学中师生进行交流的基本工具,导语导得好,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又能使教师讲课水到渠成、轻松自如;反之,教师平铺直叙,学生兴趣索然、精力涣散,教师也难以得心应手,费力不讨好,效果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应重视导入语的设计,让历史课导入语充满魅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首先,教师必须做好几个准备工作:一是多看书、报、杂志、影视或上网,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这样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导入语时就会有丰富的素材。二是要认真专研教材,从而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适合的导入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语要切合学生实际。

其次,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导入语的设计没有固定格式,针对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方式,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行了。一般说来,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一、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导入

不言而喻,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师生关系变得亲切、自然,从而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例如:我在上《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时,我就这样导入:“同学们,在法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伟人,他有一个有趣的名字——„拿破仑‟,这个„破轮‟(„仑‟的谐音)有什么好拿的呢?(学生大笑)正是这样一个有着奇怪名字的人,却在法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位伟大的拿破仑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勇敢的拿起„破轮‟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以上导入语通过对“拿破仑”一词的故意曲解,不但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这节课有了较浓厚的兴趣,而且暗示,拿破仑将在动荡的政局中走上政坛。(因为他拿的是“破轮”啊!)

二、利用故事、典故导入

学生喜爱听故事或典故,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比如,在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时,我在上新课前讲了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他在母亲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学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到处抢劫、杀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东京,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虏了,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岳母亲手用针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讲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回答:“想听。”我说:“好,这节课就给大学讲述有关岳飞抗金的历史事迹。”学生兴趣起来了。盼望我讲新课。

再如:在讲《难忘九一八》时,我这样导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众所周知的故事。然而,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却置中华民族利益于不顾,执意要上演‘鹬蚌相争’的故事——倾尽全力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而日本帝国主义见有机可趁,便加快了侵华的步伐。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难忘九一八》”。

这样,通过运用历史故事、典故导课,使枯燥的历史课有了巨大的吸引力,强化了历史课的教育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利用热门话题导入

利用学生中流传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适逢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学生中正流传三国人物故事和战争故事,利用这一机会,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看《三国演义》,议论刘备、关羽、张飞等。你们知道《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是怎样一回事吗?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四、利用疑问、设置悬念导入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我这样讲;“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四日都要过一个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那么,什么叫„五四运动‟呢?它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接着我板书课题《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五、利用诗词导入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我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我先有感情的朗诵了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一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然后问学生:“你们理解毛主席的这一七律诗的意义吗?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节课我就给同学们讲一讲《红军不怕远征难》。”由于同学们被诗的意境感染,听起课来聚精会神,这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六、利用浓浓乡情导入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又有谁不会为家乡的人杰地灵而感到自豪呢?故乡的山水草木,风物人情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无限向往,可以唤起学生对历史的真实而亲切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印象之深是任何空泛的理论概念难以达到的。例如,在上《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课时,我就这样导入:“同学们,前不久我们春游参观了徐霞客故居,我们对徐霞客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是江阴马镇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最早描述石灰岩溶地貌的著作,我们被他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而他正是生活在明代。在明清时期,其实家乡文化的繁荣与祖国的文化的发展大致是一致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祖国在明清时期的文化。”通过利用家乡的文化人情来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到了浓浓的乡情,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并对要新课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采用联系现实法、联系国家时事政策导入法、名人名言导入法、图片导入法、联想对此法等等方法来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这里就不再—一举例了。

最后,在设计历史课导入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所用方法和材料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联系.不能牵强附会,同时又要求是要学生易于接受或熟知的。

2、方法要灵活多变.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方法、材料,要随时变换花样,不可千篇一律。

3、设计的内容要能体现出趣味性或启发性。

4、时间一般在3分钟左右为宜。长了会占据新课讲授时间。

浅谈历史课导入语的设计 篇2

一、插图导入法

每册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 这些插图也是教学的重要素材, 活用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欣赏插图, 引导学生认识和领悟文学插图这一“特殊的艺术语言”, 捕捉其所隐含的非常丰富的文学信息, 从而创造性地阅读文学作品,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日照五莲一中 赵忠兰 外研版 A lesson in a Lab Module 5 in book 1)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s this, you see? A rocket? How do you know about it? Are there any information about it?

S:

T: You know a lot. By the way, which rocket?

How many man-made rockets?

S: A rocket with man.He's the hero of China and we're proud of him.

T: picture-talking about clone. All these scientific devices letus speak out their names.

T: Do you know the answer? Really?

S:

T: Do you agree with him?

Today, we’re going to listen to a tape.

以图片展示的形式, 引导学生说出神舟六号, 了解我国的高科技和世界的先进技术克隆, 实验室需要的器材有哪些, 领着学生步步准备着而后进入听力的状态。

二、影视剧导入法

课本里有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被拍成了影视剧。课堂上播放几分钟的影片剪辑, 可让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 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领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讲授“Oliver Asks for More”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

T:Do you know any novelist? Who are they? For example: LuXun?

S: answer

T: Yes, very good. I know all of you have known about them. You’ve read lots of novelists. Charles Dickens, the novelist of 19th in England. He wrote books for children.

He is a novelist. In the workhouse, there are many orphans who are starving. From these key words, we can gues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T:Is it interesting?

S: No.

T: Then have you seen the film? Go through the text, you may know more about it.Are you ready? Read the text please.

老师采用复述的方法简要介绍课文的内容, 结合作者简介引出录像。剪辑恰到好处形象展示饥饿的场面。影视剧是一种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综合性艺术。它把静态的文字动态化, 把内在的情感外在化, 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去。

三、聊天导入法 (山东省优质课 山师大附中 朱晓东 人教版)

T:Can you guess how many times I have been to Mount Tai?

S:

T: Not so much. So every experience is so amazing. I love TaiAn. This is my school. Is it beautiful?

S:

T: Ok, thank you. Just enjoy the picture.

T: This is new campus. You know our school has 2 campuses. All these buildings are new. Ok, this is my students.

T: 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your class?

S: 65

T: Are you science students?

So just enjoy the pictures.

T: Wow, they’re so happy?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S:

T: Someone knows “aliens”?

S:

T: I can control it; find the two aliens; that is what we’ll learn about today. You’ll see amazing things.

教师语言亲切, 婉转, 师生互动, 有问有答, 增强熟悉感, 找到聊天的共同点, 也很自然地切入到文章。如果教师导之有意, 导之有法, 导之有度, 寻找到课文内容与热点问题的对接点, 便能水到渠成,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导入语的设计 篇3

一、解析课题意蕴,开门见山导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文章的标题就是了解文章的窗口。因为题目往往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表现着文章的精神。在讲授新课的时候,从解析题目入手,既可以激发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精髓。如在讲析《短文两篇》中的《不求甚解》时,教师可先板书课题,然后指出“不求甚解”通常被认为这是一种惰性学习的表现,传统观念中的好学生是应该有不断探索不断求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可本篇的作者马南村却堂而皇之地将它提了出来,并认为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这怎么让人家信服呢?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研读课文,并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从解析文章题目入手,引出质疑,展开深入的思考与热烈的讨论,这样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顺利的进入新课。

二、采用联想手法,温故知新导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教材中常常有选材相仿的课文,碰到这类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唤起旧知,在温故的基础上,抓住有机联系导入新课。在讲授《出师表》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几天前刚学过的课文《隆中对》,提问:《隆中对》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帮助学生回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大业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强调指出:对刘备的知遇,诸葛亮一定是感恩在怀,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一直令后人称道,《出师表》就是力证。这样导入新课是顺理成章的,简单的几句话不仅回顾了前篇课文的知识,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再比如导入《变色龙》,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在上学期我们学过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大家回想一下,于勒哥哥的一家人起先曾那么热切的盼望于勒回来,后来又为什么像躲瘟神一样地躲开于勒呢?通过提问让学生勾起对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金钱关系的回顾,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关系的了解,借着这个已学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可以顺势过渡到新课《变色龙》:撕下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莫泊桑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冷漠的惟利是图的社会,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契诃夫则将这种冷漠这种惟利是图演绎到了极点。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变色龙》。这种方法注重知识的衔接,一举两得,极有实用价值。

三、结合生活经历,讲述故事导入

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在课堂上提到课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尤其是涉及到教师自身的一些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比如成长的体验啊什么的,学生表现的尤为感兴趣。因为平时学生了解看到的都是一个在课堂上上课的威严的老师形象,对于生活中的老师形象学生知道的很少,也很有兴趣去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点切入口适时的导入,说不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回,我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讲了自己小时候一次离家出走引起爸爸妈妈恐慌的一个小故事,引入父爱的话题,然后说:父爱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我的父母亲是这样的,那么今天我们接下来要学习新课《背影》,朱自清向我们讲诉的是另一种父爱的表达方式。这样一下子就让学生紧紧扣住了《背影》的文章主旨,然后再让学生来阅读课文,就不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了。

四、创设教育情境,启发感悟导入

演员要将角色的心理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需要创设一定的舞台情境,如果把课堂比作一个小舞台的话,那么作为主角的学生,他们学习状态的发挥也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设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课堂交际活动的情境,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语言环境,将枯燥抽象的内容寓于一个十分有趣、引人入胜的情境之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一次课上听到有一个教师在教学《芦花荡》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战争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教师然后归纳:刚刚同学们所说的战争场面大多都是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可是孙犁的笔下,你却能端着一杯清茶,心平气和地欣赏一场没有战火的战争,请欣赏《芦花荡》。这样的导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课文情境。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教师也可以借助绘画音乐的美育优势,创设学习情境。

五、设置问题悬念,激发兴趣导入

具有吸引力的小说电视剧往往悬念丛生,所以能紧紧吊住观众的胃口。人或多或少总有那么一种好奇心,更何况是处在活泼好动期的中学生呢。要是教师在课堂开始适时地设置几个与课文文本内容相关的悬念,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新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中《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以环境污染为题材,“喂——出来”原来是一个年轻人对着洞口的喊叫,却不闻回声,但最后回声还是出来了,原先扔进洞里的杂七杂八的东西,也开始出来了,作者的意思是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问题学生一开始理解起来可能有难度。有一个老师在课的开始是这样导入的,老师准备了一个盒子,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变个魔术,这下教室里哗然了,老师变的是什么魔术,老师对着空盒子打开来“喂--出来”喊了一声,然后告诉学生魔术变完了,老师已经从盒子里变出了一个的东西。学生这下纳闷了,老师从盒子里什么也没变出来啊,怎么说有东西变出来呢。最后老师再说,同学们要知道老师从盒子里变出了什么,那就请看课文,课文会告诉你答案。学生的兴趣这下大增,就连那些平时讨厌语文的同学也认真的开始看课文,这就是悬念的魅力!事实上这位教师只是卖了个关子:从盒子里出来的是声音,课文中从洞里最先返回的也是那个年轻人的声音,声音都能出来,那么原先扔进去的东西也能原封不动的出来,这样课文的主旨就不难概括了。既联系了课文,又激发了学习兴趣,一举两得。

小学语文教学导入语的情.趣.疑 篇4

一、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语文教学中也莫不如此。“情”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一上课,教师就要用深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若要学生的心,教师必要先动情,如:在教学《十理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先出示周总理遗像,然后用幻灯放映一组组感动人心的“十理长街送总理”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再配以如诉如泣,极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放开歌喉,唱唱有关周总理的歌,有了初步感知后,师发言:“同学们,这是二十几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叫人悲痛,令人心碎的日子。但是,”《十理长街送总理》这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此深情并茂的导入,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情”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经验的登上讲台,往往不是匆匆开讲,而是用亲切的目光,关切的询问架设一座信任理解的桥梁,给这堂课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乐中求知。教师如果能根据课堂的需要精欣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如临其境。这样,以“情”促学,以“情”促教,我们的教学就不至于干瘪了。

二、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一上课需要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讲述,牢牢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准备了一篇生动有趣的解说词,画了一幅桂林山水图。上课时,让学生根据我的解说词扮演导游,带领其他同学一起游览,适时还对学生进行饶有兴趣的点拨,在语情、语态上也进行了渲染,学生顿感欢乐,兴趣盎然。这时候,我趁机吟颂了自写诗──《醉了,桂林》“桂林是一窖陈酒╱不小心╱落在大地的杯中╱山醉了╱水醉了╱我也醉了……学生聚精会神的听着,接着,我唱起了韩晓的《我想去桂林》,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迸发无限神往的渴盼之心。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老师说得唱得都好听,下面不如跟着老师在课本中去寻觅桂林的美吧。

三、疑

疑就是设置疑问。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好奇心是小学生最显着的心理品质之一,出奇制胜乃孙子兵法之道。打破常规,巧设疑问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设疑有一定讲究,提出的问题要匠心独具,具有独创性、科学性、规范性。如果教师在课前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且语调、语势、语音都很讲究,让他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比如: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迷》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近期正在电视播放的科幻片《外星人的故事》接着,巧借学生好奇心,提出了系列他们关心的问题。

问题一:宇宙是无限的吗?你还知道那些星球?

问题二:动、植物要生存,需要那些条件?

问题三:“天上人间”“天堂”究竟在什么地方?

问题四:“嫦娥奔月”“仙女下凡”“玉皇大帝”是真的吗?能不能说出他们在哪里?

问题五:假设火星上有生命,说说其存在的可能性,为什么不存在?

让学生带着疑问循序渐进地去学习,在学习中,要求他们多思多想,也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师生围绕问题进行研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开了,学生也自然学好;了这一课。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诚然,小学儿童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朵,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它,让它在和煦的春风中绽放。虽然教学导入只是整堂课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忽视,要谨慎待之,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导入设计 篇5

潘茜茜 64号 著名作家李国文说过:“古诗中自有历古常新者在,其中蕴含的爱国精神、热爱人民、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精神,还有高妙的语言艺术,都是世世代代饮之不竭的、无可代替的甘泉。”《语文课程标准》将古诗词教学提升到很高的地位,意在引导学生从古诗文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中吸收丰富的民族文化营养。那么,我们将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巧妙的导入是把学生带进这片神奇花园的关键。下面,我结合11月25日在东圃小学进行的古诗专项教研活动,以及本人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诵读经典 1.背诵

小学生好胜心较强,喜欢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很多老师根据这一特点,在新课学习前开展背诗比赛,点燃他们学诗的热情,创设良好的学诗氛围。六位老师的古诗教学,大多数都采用了这一方法。但针对各自的年级,又有所不同。

如程芝娟老师和黄卓敏老师针对二年级孩子好胜心强,但掌握的古诗又不多的特点,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背一背你所知道的古诗”的方法,降低了赛诗的要求,但也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故张黎老师在教学《秋思》时,请孩子们来背一背有关秋的诗歌,虽加大了难度,但更能展现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课外知识的积累程度。同时,也为学习《秋思》奠定了浓浓的秋的氛围。

2.朗读

借助朗读与教学的课题相关的诗歌,同样也能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如马炜燕老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课件出示了《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这四首诗歌,学生朗读诗歌,观察四首诗的相同点,引出送别诗,进而向学生介绍新的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又如郑溢锋老师在教学《天净沙·秋》时,针对六年级学生识字量大、课外知识丰富的特点,出示了不同时期文人墨客对秋的所知所感。《诗经·四月》战国屈原、汉刘彻和曹丕写的诗句。对这些诗句的反复诵读,引出了元朝白朴的这一首曲《天净沙·秋》

二、创设情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首诗歌的教学,魏老师抓住创作时间是重阳节这一特点,课前导入突破常规,询问孩子知道哪些节日。同时,借助图片和文字,介绍了重阳节的风俗,有登高、插茱萸、放风筝、吃重阳糕等,不但很吸引孩子们的眼球,也为古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登高”和“茱萸”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三、援引故事

故事是学生最喜欢听的,特别是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所以,如果我们在教学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诗词的内容采用故事引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前,可讲张继赴京应试落举,心情郁闷而写下此诗的故事,并因为此诗张继的名气远远大于当时中举的举人,学生在故事中得知这首诗的来历,都很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写的,写了什么,为什么那么有名„„这样,学生在一连串的疑问中翻开书本,由原来“要你学”变成“我想学,我要学”那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四、插图展示

“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让学生感知美的形象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前提和基础。”同样,儿童对诗的意象把握就是建立在诗中具体可感的画面之上。抓住了这一特点,程芝娟老师和黄卓敏老师在导入时,分别出示了《赠汪伦》和《回乡偶书》的插图。借助观察画面中的人物来理解诗歌。

五、猜谜激趣

上课开始,先让学生猜谜语,再导入课题。如教李峤《风》时,先让学生猜一个谜:看不见来摸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跑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森林树呼啸。他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待他们兴趣盎然时再转入古诗学习,效果将会更高。

浅谈历史课导入语的设计 篇6

马山县林圩镇第三初级中学 潘丽娜

摘要: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便是走进这一艺术殿堂的关键一步。优秀的课堂导入设计是开启语文教学艺术殿堂的金钥匙,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是要成为语文教学艺术殿堂的门外汉,还是要成为语文教学艺术殿堂里的行家,笔者认为应该从重视和研究课堂导入设计做起。本文围绕如何设计课堂导入,从回顾复习、作者介绍、故事引入、悬念设置、情景创设、图物展示、游戏互动等方面展开探讨,为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摸索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导入 设计策略

什么是课堂教学导入?课堂教学导入也俗称“开讲”,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行为。课堂教学导入的成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授课效果。对于课堂教学导入,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种常见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一、回顾复习导入法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通过回顾复习,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旧知识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印象,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真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回顾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最常用的导入方法之一。

例如在《春》一课中,授课教师设计下面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就学习了许多古诗,其中有不少是描绘春天的诗句。今天,我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能说得出描绘春天的诗句最多——“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春有关,那就是朱自清的散文《春》。

这个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就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

心中想到高山,他的琴声就像雄伟的山川竖立在听者耳旁,钟子期听后就赞叹他的琴声就像巍峨挺拔的高山;伯牙想到了流水,他的琴声犹如翻滚的江水流进听者的心中。钟子期听后就会称赞他的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于是世人都称钟子期为伯牙的“知音”。几年后,钟子期去世,伯牙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已经失去了世上唯一的知音,于是把琴摔碎,从此再不弹琴。—今天我们再来学一学,白居易与一个歌女之间的知音故事。

此法虽然效果明显,但所讲故事要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且故事讲述要精彩生动,切不可把语文课堂演上绎成故事讲坛。

四、悬念设置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然后再导入新课学习。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的导入: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动。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现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

于老师在设计这则导语时,紧扣人物特征,给孔乙己定位是一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然后再通过三个与课文息息相关的问题,布下一连串的迷阵,并且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成功地设置了悬念,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产生了寻找答案的强烈欲望,在老师的引领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由此可见,最好的悬念应该来自于课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认真学习后取得成功的快乐。

游戏,是人类最古老的娱乐方式,它可以淘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心智。在课前设计游戏互动,既可以是增进师生感情,活跃课堂后气氛,还可培养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翁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可以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角色分组,让各小组认真预习课文,上课前让各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扮演课文中的相应角色,通过戏剧的方法来表演课文内容。待学生表演结束后,结合各小组的表现,一边点评各角色的表演者的表现,一边分析各角色的性格特征。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互动游戏中,充分理解课文主旨和寓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戏互动导入法常见于低年级的课堂,其实在高年级也可以运用,因游戏不分年龄。无论年龄大小,要成功运用游戏互动导入法,关键在于如何掌握一个表演的度。如果游戏互动表演度过短、过轻,只是蜻蜓点水,就无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果游戏互动表演度过长,过重,又会主次颠倒,容易把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游戏表演。

除了笔者以上列举的七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好的课文教学导入犹如一个“锤子”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能带领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带领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带领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最终完成授业解惑,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教学任务。

总之,课堂教学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它是课堂气氛的催化剂,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开始。无论采用何种课堂教学导入法,都应以学生为主,因人而变,因势利导,因文而生,切实把课堂教学导入变成展示学生才艺的舞台,也只有这样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地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 张圣君.情感,让语文教学绽开美丽之花[J].文教资料 [2] 方晓映.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的探讨[J].文教资料

浅谈历史课导入语的设计 篇7

一、重视新课导入设计, 创造良好课堂氛围

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 虽然对传统教材中的繁、难、偏、旧的知识进行了删除, 但还是保留了大量的基础知识, 根据现代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 有些知识学习起来显得枯燥无味, 缺乏兴趣。有些学生受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 重视语、数、外, 对历史与社会等其他学科比较轻视。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本身没有兴趣或缺乏重视, 那么老师再强调重要性和施与压力, 也难有好的效果;反之, 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有积极的探究热情、敏锐的观察力、牢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新意识, 从而体会到学习历史与社会的乐趣, 达到乐学、善学、好学。因此, 要求我们教师重视课堂教学设计, 特别是新课导入环节,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来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序幕, 对教师而言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对学生而言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它的主要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的精神状态由分散到集中, 由松弛到兴奋,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具有渗透主题、交代背景、引人入境、激发思维和产生学习情感、兴趣、欲望的功能。精彩的导入能够在新课开始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 新课导入还能起到知识迁移的作用, 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引导学生由已知探索未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对成功的追求, 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为进入新课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依据课程内容理念, 明确新课导入形式

新课程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 在课程设计与编写方面有自身的特点, 特别注重各学科领域之间知识的融合和渗透。除传统的历史与地理的学习内容以外, 还增加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学习内容, 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十分密切, 也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懂得的基本知识, 对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培养生存和生活技能, 形成良好和健全的人格, 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说,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顺序,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历史与社会的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依据学科内容和课程理念, 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空间,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新课导入,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直接导入

教师在新课开始前直接叙述新课的学习目标要求及教学活动的大致流程, 让学生尽快明确学习任务和应参与的学习活动。这种导入开门见山、平铺直叙, 比较简明扼要, 但过于简单、概括、枯燥, 缺少感染力和吸引力, 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难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应尽量少用。除非是在复习课中, 为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加强复习效果的情况下, 才给予采用。

2. 迁移导入

利用知识、学科等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 用以旧带新、学科渗透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依据学习内容提出相关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新知识, 产生新疑问。例如, 在学习新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时, 先让学生讲出地球的形状以及理由, 再由教师叙述古代人们对地球的种种错误猜测及原因, 最后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人类历史上究竟是谁首先证明地球是圆的?”“他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证明的?”“证明地球是圆的是他的本意吗?如果不是, 那他的本意究竟是什么?”“人们知道地球是圆的之后, 对人类社会到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通过思考这些问题, 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愿望, 新课导入设计取得了实效。学科之间的迁移也是新课导入常用的方式, 如语文学科中的古代名诗、成语故事、名人名作、名言警句等, 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 只要教师找出与本学科相互作用的内容, 引入新课学习, 从而突破学科本位、孤立的问题,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真可谓何乐而不为。

3. 多媒体导入

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制作各种课件, 这是任课教师的必备技能。它能创造形象生动的视听效果及强大的模拟功能, 化腐朽为神奇, 由静到动, 打造理想的教学情境氛围。例如, 在学习新课“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时, 教师先播放国歌视频, 要求学生一边齐唱, 一边观看相关画面, 然后多媒体出现如下问题:“国歌原先叫《义勇军进行曲》, 它是什么时候由谁创作的?歌中所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个时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由此进入新课学习。这样的新课导入既能开拓学生视野, 愉悦学生情感, 又可以弥补单凭教师语言叙述和动作演示之不足, 在良好的气氛下直奔新课学习主题, 进行快乐学习。

⒋时事热点导入

教师应当通过寻找与新课学习内容有关的时事新闻、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等引入新课学习。如讲古代丝绸之路时可联系当前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新丝绸之路;讲鸦片战争可联系当前国际毒品贸易状况和中国禁毒斗争严峻形势;讲资产阶级革命建立新体制时可联系当前美、英的强大及对伊拉克的战争等。这种导入能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 激发学习兴趣, 加深对现实生活事件的了解, 富有时代感。同时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还可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实用性、重要性,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是非常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⒌乡土资源导入

教师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应非常重视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 如本地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 来补充教科书的内容。当然, 用来进行新课导入, 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出奇效果。例如, 在学习“盛唐气象”时, 我首先发问:有谁能告诉老师, 我们武义县建于哪一年?当时是哪个皇帝执政?为何会被称为“武义”?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 立即动手翻查资料, 急不可待想知道答案。不管学生回答的结果如何, 我想新课导入已经达到目的, 那就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了学生证据意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悠久的国家, 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文化遗迹数不胜数, 这些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社会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新课导入的形式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之外, 还有很多, 如复习导入、实物导入、日常生活导入等,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三、灵活设计新课导入, 着力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众多, 而且是以能力目标为指导组织教学,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重视学科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展示, 为学生提供正确认识环境, 积极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注重学生在体验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丰富社会经验, 构建对社会的理解与认识。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最佳方式与方法, 创造最良好的教学情境, 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 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 发展个性和特长, 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达成教学目标,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水平。下面是关于新课导入设计方面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⒈新课导入设计应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新课程理念认为, 教学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可生成的、不确定的。基于此, 教师不应该把教材奉为“圣经”, 简单、固定的运用, 而是应该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并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主动、合理、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材内容。因此, 在新课导入的设计中, 对教学内容要进行精心细致的研究, 抓住精髓, 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因时、因地、因人、因内容而异, 决不能千篇一律, 照葫芦画瓢。只有切中要害, 灵活运用, 才能充分发挥新课导入在教学中的作用。

⒉新课导入设计要与学生情况相符合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 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编制课程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 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编制确实是建立在学生的动机和兴趣等心理品质上的, 体现了“学生为本”的理念。那么, 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同样要充分体现这一理念, 在设计新课导入时, 深入研究学生情况, 了解他们的知识技能基础、兴趣爱好特长、情感动机意志等因素, 分析他们的学习能力、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只有根据需要和可能设计出的新课导入才会符合学生的胃口, 能找到学生的兴奋点, 引爆学生智慧火花,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⒊新课导入设计要与自身地位相吻合

虽然新课导入在教学中有较高的地位, 但它的作用只是引出下文, 是戏剧的序幕, 相当于开场白, 高潮和正文还在后面。因此, 新课导入设计要短小精悍, 精益求精, 与自身地位相吻合, 不能拖沓冗长, 喧宾夺主, 否则就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还会导致学生抓不住新课内容学习的主题与重点, 思维方向发生偏差, 影响正常教学, 无功而返。总之, 精彩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境和和谐的课堂氛围, 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方向, 把学生带入一个与学习任务和内容相关的理想情境。

⒋新课导入设计要借助现代教学设施

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导入新课能弥补传统常规教学的不足之处, 特别是多媒体, 它的强大模拟功能可以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 创设声情并茂、鲜明生动的画面, 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信息渠道, 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因此, 教师要利用各种资源, 创造特定的教学情境, 感染学生心灵,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情感, 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但是多媒体毕竟是工具, 如果不合时宜, 过度运用, 不仅违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而且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难以产生良好效果。因此, 教师应当注意, 一般是在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新课导入问题时, 才有必要采用多媒体。

以上的体会和看法并不全面, 相信各位同仁对新课导入的做法和理解比我更为恰当和深刻, 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我认为, 只要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认真学习, 加强思考, 努力探索, 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金新法.初中“历史与社会”有效教学的整体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浅谈历史学科的课堂导入设计 篇8

【关键词】课堂导入;弊端;传统;创新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起点,精彩的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亮点所在,也能实现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古人常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导入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一堂课的关注度、参与度,所以课堂导入是十分重要的。

新课程改革下,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为课堂导入的设计创新提供了无数种可能。那么应该如何设计一堂课的导入呢?笔者认为,关键还是要看导入的目的是什么。下面,笔者就以导入的目的为依据,浅谈一下依据不同类型的目的应该怎样去设计课堂导入。

类型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来导入新课

传统的导入方式经常是复习上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种设计的好处是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设计时应尽量简洁。可以以填空方式出现;也可以提问让学生回答;还可以以选择题、错题纠错的方式呈现,或者重新展示课堂小结。要注意,应尽量避免老师复述和材料题形式的导入。节约时间,强调学生的复习效果。这种导入方式的弊端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推荐在期末复习课和高三课堂教学中使用,减少在新课教学中的使用。

类型二:结合现实,贴近生活,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的运用也是较多的,也属于传统导入方式之一。如讲经济危机就可以采用这种导入方式。其好处是可以引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共鸣,拉近教学与现实的距离,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设计时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如汽车的品牌标志、明星人物图片、标志性建筑物、著名景点的照片、热点评论、视频新闻等。容量大而且印象直观,学生能一眼看出,进而引发对课堂的参与和讨论。导入设计的要求是简洁、特征明显。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东西,难点在于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并对其进行引导。对于设计采用的素材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在哪里?要设置哪些相应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去回答?本堂课中他们又能学到什么新的内容?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千万不要只开个头就没有下文了。那样的导入不过是在作秀而已。

这种类型的导入设计推荐在新课特别是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新课教学中使用。

类型三:补充相关知识的导入

这种导入设计是在要讲解的内容有欠缺需要补充或是难于理解需要补充资料进行讲解说明的时候采用。

其要求是详细,条理清晰,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讲解。一般以文字资料、漫画、地图、表格等方式来展示。其弊端在于导入花费的时间较长,推荐在讲解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时使用。教师要注意调整好课堂结构,不要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受。

类型四: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考纲要求的导入

这种导入设计是直接将相关教学内容的课程标准和考纲考点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心里就清楚学习的重点和能力程次要求,带着目标学习,有意识的注意重点内容,也是较为常见的导入方式。其设计要求是准确,不能擅自改动相关的课标和考纲,要给学生一定的浏览时间。其弊端是毫无趣味性可言,过渡不自然。推荐在教学内容比较繁冗和高考复习的课程中使用,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线索和考试要求。

以上是一些传统的导入方式,下面介绍一种创新型的导入方式。

类型五:拉近时空距离的导入

有一些教学内容,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而且距今的时间又比较久远,学生很不容易建立起时空联系。例如学习古代希腊,学生对此是一无所知。那怎么办呢?

其实任何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里。语文学科在介绍任何一部作品前都要先介绍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历史学科也可以借鉴。

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创新的导入设计。运用音乐、电影电视片段、讲故事、想象绘画、风土人情介绍等手段来对以前那些人和事进行了解,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消除学生心中的陌生感,为学习新课排除障碍。

之所以说这是一种创新的导入方式,因为它与传统便捷的导入方式相比,很耗时,必须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依托,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寻找各种资料素材并对其真实性进行验证,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的场景和真相。但是这种导入方式在感官的冲击力上,在拉近时空距离的效果上也是传统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可以在有需要,有条件时尝试运用。

总而言之,导入设计是一堂课的“起点”和“路标”,任何一堂课没有导入设计或者导入设计不合理都是无法实现好的教学效果的。我们应该根据导入的不同目的精心设计导入的方式和内容,为学生展现出一堂堂独一无二的精彩的历史课。

参考文献:

[1]任红文.《高中历史导言课浅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8期

[2]徐均成.《我的一节历史导言课》《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年第7期

[3]何金刚,孙银柱.《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之我见》《课外阅读:中下》,2012年第21期

上一篇:68平凡岗位默默奉献下一篇:创全国文明单位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