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说课课件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燃烧和灭火说课课件(精选10篇)

燃烧和灭火说课课件 篇1

晋城四中 王 芳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晋城四中的化学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课标中的位置】:课标的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下的二级主题“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中要求完成“燃烧的条件”的探究,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中要求“认识燃烧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的措施”。

【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的内容。本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是对化学变化的继承、丰富和完善。本节教材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以前所学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对以后要学的知识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我们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燃烧的定义,了解着火点的概念。

2、理解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燃烧的条件。

2、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依据

《课标》要求完成“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和“认识燃烧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的措施”。由此,我们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和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

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燃烧条件。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很多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而且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已经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的条件。本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2.初三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也多次接触到实验探究、对比、讨论和归纳等方法,这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们的自觉探究能力还是有所欠缺。

3、应对措施:

①让学生在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加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亲身体验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③针对部分学生不太喜欢主动参与课堂的特点,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让学生互相讨论,积极参与,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④及时练习反馈,让学生学以致用,“做中学,学中会”。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针对本节内容特点,从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角度出发,我们选取了这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探究教学法、教师演示教学法、分析归纳法。

根据这些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学情,我们准备让学生在以下方法中完成学习: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设计思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本课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兴趣、激活思维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营造一个开放、自主、创新、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我们主要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初三学生学习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壮观场面的同时,也放松了心情。同时了解火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接着通过展示火灾图片使学生了解到火还会带来的巨大的灾难,使学生产生一定要利用好火为人类服务的信念;最后很自然的引入课题。

环节二:重走科学路,完成体验探究活动

1、回顾旧知识,建构新知识。

设计意图: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反复引导学生从燃烧的反应现象分析得出燃烧反应的特征,从而归纳出燃烧的定义;及时的练习是对燃烧的定义复习巩固。

2、自主学习,增强信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轻松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关注实验细节和实验安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工合作精神。

3、分组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从生活中总结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善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创新留下空间。

4、教师演示实验7-1(改进后),问题提升。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指出改进实验的原因,进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的观察、规范表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顺利突破难点。环节三 合作探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想象,通过熄灭蜡烛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化学的乐趣。

环节四 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根据知道的灭火原理,分析掌握生活中常见火灾的灭火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遇到火灾自救的图片,了解火灾自救常识,防范于未然。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知道化学是面向社会,面向生活。

环节五 达标检测,及时反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回顾与梳理、质疑与解惑,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基础,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使学生最终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的,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环节六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基础,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在作业设计上,做到了少而精,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五、说课小结: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展示、及时反馈达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

另外:关于实验课后的废弃物处理,我有话要说。处理原则:及时对各种不同的实验废弃物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进行处理。一定要做到能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能无害化处理的尽量无害化处理。

燃烧和灭火说课课件 篇2

一、本课的主要优点

1.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

开始导课时,我出示了浙江衢州一栋楼房发生火灾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突发这样的火灾,该如何迅速逃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紧接着学生交流讨论了什么是燃烧,怎样迅速灭火,等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让学生合作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2.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

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如“粉笔的燃烧”:把讲台上的粉笔拿去燃烧,观察到无论多高温度,粉笔都不会燃烧,学生一下子就总结出物质必须要有可燃性;“烧不坏的手帕”:手帕是可燃物,容易着火,可在该实验中酒精烧完了,手帕却安然无恙,原因是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被手帕上的水吸收,从而降低了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燃烧的最低温度;“水中生火”即开水中白磷的燃烧实验:水可以灭火,那么开水中的白磷为什么可以燃烧呢?白磷是可燃物,刚开始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氧气,后来往水中通入空气后,白磷就燃烧起来,这是因为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通过使用身边常见的物质进行简单而有趣的化学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轻松地得出燃烧必备的三个条件。

3.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

通过多媒体展示“火场逃生自救七十二字口诀:熟悉环境,出口易找;发现火情,报警要早;保持镇定,有序外逃;简易防护,匍匐弯腰;慎入电梯,该走楼道;缓降逃生,不等不靠;火已及身,切勿惊跑;被困室内,固守为妙;逃离险地,不贪不闹。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逃生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4.充分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通过展示古代钻木取火、奥运会火炬的燃烧及“神九”发射图片,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学生对灭火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

二、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1.未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燃烧的实验,学生只要按照老师设计的思路进行操作,就可轻易得出燃烧的必备条件,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只提供药品和仪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讨论,自行去设计实验,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让新知识建立在对实验的直观感受上,效果可能会更好。

2.实验设计的改进

做热水中白磷燃烧的实验时,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操作较困难,如果先用集气瓶收集好氧气,然后用盛氧气的集气瓶将其扣住,既可以满足白磷与氧气接触,又能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或者把白磷和红磷装在试管中,用气球套住试管口,然后将试管下端浸泡在热水中,这样,白磷燃烧的有毒白烟就不会扩散到空气中,避免空气污染。改进实验既可以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3.课件多插入一些火灾自救图片或录像

课堂上通过视频演示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灭火演练及发生火灾时的逃生演练,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与灭火》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摘要: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

燃烧和灭火说课课件 篇3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2-0043-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设计思路: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方案设计、动手实践和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放开课堂,本节课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自主探究,从实验中得出燃烧所需的条件;再让学生由燃烧条件得出灭火原理的过程中学习推理的方法,然后在利用各种方法熄灭蜡烛的灭火竞赛中归纳各种方法背后所涉及的灭火原理;最后通过火灾模拟实验和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火灾自救的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树立安全用火意识,学习简单的灭火和逃生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在由燃烧条件推出灭火原理的过程中,学习推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

2.树立防火安全、关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实验准备:

1.学生探究燃烧的材料:小石块、棉花、纸片、小木棒、木炭、火柴、蜡烛、烧杯、镊子;

2.学生灭火竞赛内容:用剪刀、水、湿抹布、沙土、镊子等熄灭燃着的蜡烛;

3.学生做火灾模拟实验:点燃高低不同的蜡烛后用烧杯罩住,看哪支先灭。

4.教师演示: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习题教学时用)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场景:(1)神舟七号载人火箭点火发射成功的视频;(2)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有益的燃烧,(3)山林火灾用飞机喷洒灭火剂的画面和听课学生所在地市近期发生火灾的画面。

师:燃烧是一把“双刃剑”,要想让它为人类造福而不引发灾难,就需要学习“燃烧和灭火”的有关知识。请看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学生看学习目标时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课

1.燃烧条件的探究

[任务] 我们要想充分利用和控制燃烧,就必须知道物质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起来?下面我们就通过“玩火”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在“玩中学”“做中学”。供同学们选用的仪器和药品有(也可自寻用品):

(1)火源(热源):火柴、蜡烛;

(2)可供点燃的材料:棉花、纸片、小木棒、木炭、小石块、蜡烛;

(3)仪器:烧杯、镊子。

[指导] 活动前进行安全指导和方法指导,提醒4点:

1.要安全“玩”火,避免烧伤自己!吹灭后的火柴棒等物放在纸杯(有少量水)里。蜡烛下面垫一张硬纸以使桌子清洁。(本次实验所用纸片、纸杯及硬纸均为废物再利用。)

2.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的基本过程: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准备汇报。

3.小组分工:操作、记录并汇报。

4.设计方案若有困难,可询问老师、同学或阅读下列提示:

①可以用发现法,把几种物质放在火上烧一烧,看有什么不同,对不同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②可以用对比法,让可以燃烧的物质分别在猜想的条件分别在充足和不充足(或不具备)的环境里同时进行燃烧实验,对不同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供学生使用的探究实验报告单(部分)如下:

[探究] 学生开始探究,教师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帮助设计实验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选择部分小组将他们的实验情况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拍后立即输入计算机并投影,做好汇报前的准备。

[交流] 以投影幕照片上的小组为顺序,让学生汇报猜想、方案、操作及结论等,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可以积极补充,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预设:学生说出燃烧与物质的材料有关(师板书:材料),并引出可燃物与不可燃物,点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学生若说与加热时间有关,教师追问:加热时间不同说明了什么?或说明了“物质燃烧所需要的什么因素不同”,引出“着火点”概念。若有物质必须干燥等出乎意料的猜想,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看能否归纳到三个条件之中。

[介绍] 出示着火点概念及下表:

[小结] 燃烧的概念及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教师将这三个条件板书成“火”字形状,如图1)。问:这三个条件只具备其中一个就可以吗?如果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火就形成了。(教师把“火”字的笔划分成“三个部分”用彩色粉笔描边,黑板上展现出一个大大的“火”字,形象地说明了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如图2。)

[评价] 让学生对教师的“火”字板书进行大胆的评价。(从内容到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把“火”字处理三部分是为了强调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以免出现“火”字是三个笔划的误解)

2.灭火原理的学习

[过渡] 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缺少一个,燃烧会怎样?

[推理]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推理的办法得出灭火原理,边推理边出示下面的电子板书(点击后擦除一个燃烧条件并显示出一条灭火原理,随后再复原)。

预设:学生可能在从“燃烧需要可燃物”推理出灭火原理“清除可燃物”时,会感到困难。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或投影液化气燃烧的画面得出“关闭阀门,清除可燃物”。

[小结]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关系,(板书:把灭火的三种原理放在“火”字的上方,成一行,“火”字变成了“灭”字)。和学生一起分析 “灭”字所体现的灭火方法和灭火原理,继而欣赏和领会我国的汉字造型艺术。

[过渡] 学了灭火的原理,下面我们来一个灭火竞赛。

[活动] 灭火竞赛内容:点燃一支蜡烛,利用所给仪器、用品,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熄灭它?(仅供选用的仪器用品:烧杯、胶头滴管、水、湿抹布、沙土、镊子、剪刀)你甚至可以尝试不用上述物品,只要能灭火就算成功。

[结束] 师:让我们一起用最简单的方法熄灭蜡烛,什么方法?我们一起吹灭蜡烛。

[交流] 小组汇报方法:用嘴吹灭、用书本扇灭、剪去烛芯、用湿抹布盖灭、用水浇灭、烧杯罩灭、镊子夹灭…… (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及时把学生汇报的灭火方法板书成一竖行)

分析各种方法所体现的灭火原理。(教师将三种灭火原理也板书成一竖行,并把灭火方法和对应的灭火原理用斜线连起来)

[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回想探究燃烧条件时,我们曾把一支蜡烛用烧杯罩起来,蜡烛熄灭了,我们认为是氧气耗尽了,但是蜡烛燃烧还会生成CO2和水蒸气,究竟是氧气被耗尽了还是氧气被隔绝了呢?我们通过下面这个有趣的综合性实验来探究。

[探究] 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然后用烧杯罩住,(如图)

[猜想] 学生先猜想哪支先灭,尝试说出理由;

[验证] 学生动手做验证实验。

[交流] 实验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释疑] 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让学生初步理解高蜡烛先灭的原因: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温度比较高,会上升到杯底,然后下沉,高蜡烛首先接触到它们,而与氧气隔绝,所以先灭(使学生初步明确烧杯中的上层空气中含氧量较少,这对下面的火灾自救的教学很重要)。

预设:学生往往认为上层的蜡烛先耗尽氧气从而先熄灭,教师可追问:低蜡烛不也是以同样的速度消耗氧气吗?

[过渡] 高蜡烛先灭的原因既浅显又深奥,值得我们课下慢慢研究。现在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用?让化学服务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把实验中的烧杯看作是着了火的房间,这个实验就成了火灾模拟实验,实验的结果对我们在火灾中自救有何启示呢?

3.火灾自救

[联想] 学生思考:该实验对我们在火灾逃生自救有何启示?

[交流] 可能的答案:着火的房间里烟尘弥漫在中上方,贴近的地面的空气较清新,所以有浓烟的房间内应躬腰或匍匐前进;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过滤有害的烟尘……

[讲述] 师:火势过大时需要报警,拨打火警电话119。(教师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拨打119电话报警和消防队接线员的角色。然后播放视频《如何拨打火警119电话》并比较评析,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三、学以致用

1.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可能的答案:用锅盖盖灭,将切好的菜放入锅内,关闭液化气阀门等)

2.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把白磷放入约80℃的水中,白磷会燃烧吗?如果不能燃烧,根据所学知识你能使它在热水中燃烧吗?

(学生回答通入氧气可使白磷在水中燃烧后,教师将一块白磷放入热水中,放入导管,问学生:现在没有制氧装置和药品,怎么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然后教师演示向热水中的白磷吹气,结果吹气也能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制造了一个认知冲突,深化学生对人体呼出的气体的认识:吹出的气中氧气虽然较少但仍约占17%左右,还能支持燃烧。)

说明:此方法经实践检验是可行的,吹气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水温越高越好,白磷的量要多,这样吹出的气与白磷接触机会多,不会出现熔化的白磷随着气流到处游动难燃烧的现象。此外,实验后的白磷可回收,并不浪费。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或疑惑,并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留在课后探究,以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 (人教版教材)

课内:课本第131页的第2题和第3题;

课外:阅读课本第127页的“资料”。

选做:(1)写一篇有关火的小短文;(2)关于火灾逃生的小调查。

附:板书设计(主板书)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燃烧与灭火>>。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燃烧与灭火》是鲁教版教材第六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密切,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同时,这节内容对于整个初中化学教材来说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又对以后学知识起着一个铺垫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桥梁。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而言,燃烧与灭火是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化学现象,学生通过小学自然课的学习,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的宣传,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第四单元有关氧气化学性质的学习,已对燃烧和灭火等常识有了初步认识,但对于燃烧发生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还不是清楚。他们知道可以用水和灭火器灭火,但经历过火灾现场和使用过灭火器的同学没有。因此,在教学中将主要通过一些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归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通过还原危险火灾现场以帮助学生了解火灾和自救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对教材结构、内容以及新课标理念的理解,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结构,设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一些基本的火场逃生常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提高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三维目标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是: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五、教法学习分析: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我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

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两个重点问题时,用 “问题—探究教学法”。在增强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方面,采用“讨论教学法”。

至于学法,应该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他们熟悉的生活中选择相关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获得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接下来,我将主要谈谈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里采用展示大兴安岭森林大火,奥运火炬传递和神州六号的火箭顺利升空的图片,并提出问题:(1)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的例子,(2)燃烧的定义。这样直观的图片和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这个时候要因势利导,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2、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设计了两个环节

环节一: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燃烧所需的条件进行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

(1)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玻璃棒(2)点燃两支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3)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煤块 记录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

燃烧的三个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三者缺一不可。为了加深对三个条件的理解,设计水火相容的实验,采用动画播放。环节二:

观看由于燃烧失控引起火灾,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一些图片。创设情境,亲身体验 用多支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水、细砂、湿抹布、扇子等),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然后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说明自己的灭火原理。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

灭火的原理:

①清除可燃物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满足其一即可。

3、巩固提高,拓展新知

学习了然绕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要学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1)列举几个实际问题,用已有知识回答: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油锅着火了,怎么熄灭?

(2)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釜底抽薪、火上浇油、煽风点火、抱薪救火、杯水车薪

(3)了解生活中的安全防火常识

4、课堂小结,升华目标:

其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构建新知识,同时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板书设计

本课采用图解式板书,简洁明了的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并使之结构化,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坚持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实验探究,小组交流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燃烧和灭火反思 篇5

对于《燃烧和灭火》这一节课来说,我充分的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具体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这一节课以熄灭学生的生日蜡烛为情境进行导入,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你还有几种熄灭蜡烛的方法呢?并用实验来进行演示。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上课时从学生所熟知的熄灭蜡烛的方法,让他们试着总结灭火的原理。再有灭火的原理得出燃烧的条件。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思考的能力;

传统的上这一节课时,往往由探究燃烧的条件开始,一步步分析得出灭火的原理,虽然也能学到该学的知识,但我觉得由灭火的方法到灭火的原理,再到燃烧的条件,更加显的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不仅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出发,开始层层研究,而且培养了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思考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4、本节课让学生实现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

由学到的燃烧的条件自然的过度到火善用之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展示几处不同地方的火灾,谈其危害并让大家思考火场逃生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一并提高了能力。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篇6

通过“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

此外,我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我认为不足之处:

1、做“活动与探究”之白磷燃烧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让学生来操作,效果打折扣。

2、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篇7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燃烧和灭火”的课题为中心,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等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讲台、实物、图片及实验等各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方案,并用查资料、讨论和实验验证,得出了燃烧与燃烧的条件,进而迁移到探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间的辨论存疑,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突。如:放热、发光是否是燃烧,物质是否都能燃烧等。而活动与探究、师生间的多向交流与展示达到了实验解惑的目的,实现了资源共享,且形成了共识,如燃烧是有条件的。拓展研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其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如燃烧的条件除课本上知识外,还与物质的状态(木炭与酒精)、形状大小(木块与刨花)等因素有关。创设的教学情景既生动、真实而又可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学生的自主活动较为充分,参与面广(人人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的积极性高,学生的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一次次被激发,又一次次被展示,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课堂效益高。

《燃烧和灭火》观课报告 篇8

本节课刘大伟老师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突显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刘大伟老师的主要优点:

1、加强了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

2、把握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这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教学时能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9

秦皇岛市抚宁县大新寨中学 李志刚

一、设计背景

1.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方案设计、动手实践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

二、设计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磷燃烧的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燃烧的研究,让学生了解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它,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探究。

难点:激发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实验用具】:纸杯两个(一个装水,一个干燥),酒精灯 个,木条 个,小煤块 个,短蜡烛 个,烧杯 个,火柴 个,白磷,红磷,热水,铜片,氧气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好!(师):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希望认真学习,积极探索,踊跃发言,展现自我风采,好吗?

(师):同学们,2009年举行60周年大庆活动,这是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建设的成果,相信同学们都见证了这个盛况。你们知道吗?10月1日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焰火晚会,是的,焰火晚会营造了热烈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焰火点燃了激情,激励大家奋勇拼搏。现在,看着绚丽的焰火,激动之余,大家可想过,焰火燃烧是怎样的一种现象?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怎样控制燃烧呢?请进入今天的课题:

(板书):7-1 燃烧与灭火

(师):其实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同学们都见过燃烧,说说你以前接触过的燃烧。

(生):妈妈烧饭,使用天然气燃烧,蜡烛燃烧、酒精灯燃烧、火柴燃烧‥‥‥

(师):大家说说,什么是燃烧呢?(生):燃烧是发热发光的化学反应(师):怎样才能发生燃烧呢?

(师):我们先完成第一个任务-----探究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师):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所以的物质都能燃烧吗?”(生):不是

(师):说说你的理由,(生):有些物质可以燃烧,有些物质不能燃烧(师):在教室内你能举例说明吗?

(师):很好!我们把能燃烧的物质称为“可燃物”。(板书)综上所述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燃烧必须有可燃物”

(师):(拿起一个一次性纸杯)大家看看,纸杯是可燃物吗?(师):现在它为什么没有燃烧?(生):没点着哦(师):这说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师):我请一个同学来和我一起完成一个实验(师):我们俩各自拿一个纸杯,不一样的是老师的纸杯中盛有半杯水,我们在一样的酒精灯上加热,看看谁的杯子先烧着?

(师):为什么我的杯子没燃烧?

(生):你的杯子里有水,酒精灯的热量被水的蒸发所消耗,使纸杯的温度没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所以不能燃烧。

(师):噢,棒极了!我们把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称为它的“着火点”。(师):大家快速做个实验:加热小木条和小煤块,看哪个容易点燃?有了结果请举手,让我知道你们小组是最高效的。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哦,开始实验。

(师):你们小组说说结果。

(生):小木条先燃烧起来,(师):这说明什么?(生):说明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师):精辟!准确!大家请看投影,这里介绍了几种物质的着火点。原来无烟煤的着火点是700~750℃酒精灯要点燃它很难,而木材的着火点却只有250~330℃,所以小木块先燃烧。大家在仔细观察白磷和红磷虽然都是磷的单质,但着火点相差很大哦(白磷40℃和红磷240℃)。

(师):这些说明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什么?(生):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师):很好。我们找到燃烧必须的2个条件了,燃烧还需要其他条件吗?请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注意控制好变量,让你的实验更有说服力哦。实验前别忘了看屏幕上的提示。实验结束后,务必推选一位同学交流发言,汇报小组的方案和结果。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学生实验,必要时给予指导(师):好,小组都完成了。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们的猜想是:酒精灯灯帽盖灭;蜡烛燃烧用烧杯盖灭;火柴燃烧用脚踩灭等等‥‥(师):我们共同的结论是:燃烧还需要与氧气接触。小结一下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归纳 ①可燃物(内因)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与氧气接触(外因)板书: 同学们很了不起哦,通过自己的探究的出了燃烧的条件!(师):其实课本上也有一个实验,我来演示一下。(演示P124实验与探究)

(师):让我们讨论:①热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及红磷,哪个燃烧起来了?为什么?(提示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

(生):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了。因为它不但与氧气(空气)接触,而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超过了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又没达到着火点,由于都缺少一个条件所以都不能燃烧。

(师):思路很清晰哦。如何能使热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燃烧呢?(生):把红磷加热,使它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把水中的白磷从水中取出来,让它与氧气接触;往水中通氧气,使白磷接触到氧气;

(师):这么多方法哦,了不起!常言道:水火不相容,往水中通氧气,真的能使白磷燃烧吗?我们来试试(老师演示实验)看水火共荣哦,壮观吧!这一切都说明什么呢?

(生):燃烧的条件需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师):是的。前人将这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形象地概括为“火三角”。(师):课本实验与我们探究设计的实验相比有什么优点呢?

(生):课本实验更简单;课本实验综合性更强;课本实验的变量控制得好,更严密‥‥‥

(师):对,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没有最好,但有更好。那这个实验还有什么不足吗?

(师):不敢哦?其实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是站在前一辈巨人的肩膀上的。我们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在课后继续探讨吧。

(师):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我们对燃烧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总结一下,什么是燃烧?

(生):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反应;燃烧发热发光、很剧烈;燃烧是氧化反应,因为是与氧气发生的(师):对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热发光的、很剧烈的氧化反应(板书)

(过渡)燃烧是人类应用最早的化学反应之一,如果没有对燃烧的利用,人类可能还生活在那种茹毛饮血的年代。如今燃烧已进入千家万户,为人类服务,火箭燃料的使用,说明燃烧的利用已进入高科技领域,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燃烧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如果不慎,造成可怕后果,焰火的燃放是何等的漂亮,可是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严重后果,这时候消防队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如何能象消防队员一样临危不惧?如何做到从容面对燃烧呢?我们还必须学会灭火。

(师):其实大家都有灭火的经历。比一比,谁知道的灭火方法多?(生):燃烧的蜡烛可以吹灭;妈妈炒菜,把燃气阀门关上火就熄灭了;燃烧的蜡烛可以用水浇熄灭;燃着的酒精灯用灯帽就可以盖灭了‥‥‥

(师):“吹”为什么能灭蜡烛火?吹使空气流动,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所以能使蜡烛熄灭。

(师):“关” 为什么能灭火?“关”上燃气阀门,隔离了可燃物,所以能熄灭。

(师):“浇”水为什么能灭蜡烛火?用水浇燃烧的蜡烛,由于水吸热,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使蜡烛熄灭。

(师):“盖”为什么能灭蜡烛火?用灯帽盖住酒精灯,使其隔绝空气,没有氧气的支持,酒精灯就不能燃烧了‥‥‥

(师):我们小结一下,灭火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①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②隔离可燃物 ③隔绝空气。

(师):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些灭火方法的?(生):我发现破坏了燃烧的条件就能灭火

(师):破坏一个燃烧的条件就行,还是要同时破坏三个条件呢?(生):破坏一个燃烧的条件就能行。(师):精辟!现在我们来试试,(进行“牛刀小试”环节---练习)他们灭火分别用的是什么原理?

(生):图一是隔绝了空气灭火(生):图二是隔离可燃物的方法

(生):图三是准备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灭火

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同样是吹,为什么蜡烛一吹就灭,而炉膛内的火却越吹越旺呢?这是个问题哦。我们分析一下,蜡烛与炉膛内的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吹,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蜡烛小,燃烧产生的热量少,一吹就能使其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炉膛内的燃料很多,热量多,温度高,而且炉膛是半封闭的。风吹带不走多少热量,却增加了空气流量助燃,当然越烧越旺哦。

第二个如果厨房正在炒菜的油锅失火,如何救火?(生)回答(师总结)(师):其实水火无情,防重于灭。小火灭。大火要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都有可能发生下面这样的突发情况。你们有能力保护自己甚至救助别人吗?有哪些基本的消防知识,大火中如何逃生,演示“逃生与自救”flash。

与学生共同探讨逃生与自救中的知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逃生时湿毛巾的重要作用,明白火灾时电梯禁止使用。为什么要匍匐前进?让学生明白当发生火灾时,由于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大多受热上升,靠近地面附近的空气反而比较洁净。刚才我们学习了“逃生与自救”,现在我们想一想,当我们身边发生火灾时,大家应该如何处理?学生立即反应出应拨打119。但报警时该说些什么内容一般不太有把握。报警应说明的问题:详细地点、燃烧物、火情、人员情况、周围有否有爆炸物等。另外我们可以通过灭火器来灭火,这个我们下节课会详细学习。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就学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都学了哪些内容。(师):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那还有什么疑惑吗?

(师):今天的作业:调查学校或社会上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时间过得真快,45分钟就要过去了,感谢大家的合作!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课后继续探讨。下课。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2.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紧凑,一气呵成,实验——合作——探究——讨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性很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很好。

3.本节课知识相对简单,增加一个当堂反馈环节,让学生看一些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考题,让学生知道考题怎么出、考什么,既可以提高素养又可以提高成绩。

不足与要改进之处:

1.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2 分钟,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1 篇10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展台、实物、图片、实验以及Flash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思路为: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分组实验,讨论与交流,初步悟出燃烧的条件──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并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观看图片以及Flash课件,了解家庭火灾时的一般灭火方法以及如何从火场中逃生的技巧──演示灭火器原理以及面粉爆炸实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教案

题 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③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②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重点

燃烧条件 灭火原理

难点

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方法

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一些活动,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仪器、药品

学生分组:小蜡烛(2支)、水、镊子、酒精灯、烧杯、棉花、小石子、小木条、滤纸、小刀、抽滤瓶、试管、灭火器。

教师演示:白磷、红磷、碳酸钠(固体、浓溶液)、盐酸(1:

4、浓)、导管、烧杯(500 mL1只、1 000mL3只)、铜板、吸耳球、酒精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联想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并思考老师的提问。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参与小组活动并指导学生实验,宏观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展。

2、与同学一起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3、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初步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活动与探究一:

1、分组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火

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2、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1)(2)(3)

3、交流与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

4、活动小结 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1、通过简单的实验,从活动中思考并悟出燃烧的条件。

2、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

1、教师演示实验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

2、引导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什么是燃烧的现象,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

活动与探究二:[约10 min]

1、观察实验现象(实物投影)

2、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2)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

(4)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活动小结:(板书)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此实验对空气的污染较严重,所以老师演示给学生观察,目的在于进一步根据实验现象并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由不同的实验事实再次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1、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

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从而得出灭火的原理或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对每个问题进行小结。

4、幻灯片播放让“家庭远离火灾”(科普资料)及Flash演示“火场逃生方法”活动与探究三:[约15 min]

1、讨论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过灭火的经验吗?谈谈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

2、组实验:如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3、讨论与交流

(1)你如何熄灭蜡烛?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3)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4)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5)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

4、观看幻灯片及Flash动画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入手,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在通过一组简单的实验,进一步分析得出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

通过讨论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措施,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突破难点。

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演示灭火器原理活动与探究四: [约4 min]

阅读教材(P127)与交流:

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原理和使用范围让学生初步了解灭火器的原理以及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教师演示:实验7-2:面粉爆炸实验活动与探究五: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约5 min]

1、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阅读P128-129内容。

3、讨论与交流:了解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让学生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后拓展与实践

1、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或自救措施)。

2、作业:课本P131习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火灾的安全防范意识。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三、对两个演示实验的反思与评价

1、实验改进:

此实验装置可将导管改为一个倒置的漏斗罩住白磷,通入氧气可用洗耳球向里面鼓入空气代替,效果不错,且简单易行。但要注意不要将水吸入洗耳球。

2、面粉爆炸的演示实验不易成功,我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面粉太潮湿

②里面的蜡烛易熄灭

上一篇:唯美奋斗句子下一篇:期末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