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

2025-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共7篇)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 篇1

据目前研究,介词语法化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普通话研究成果多,方言研究不充分且停留在比较其与普通话不同的层面;第二,双音介词、框式介词研究集中于普通话层面,方言双音介词、框式介词研究少;第三,汉语方言介词语法化研究较少。

关键词:介词 方言 语法化 综述

20世纪90年代中期,语法化理论引入中国。

沈家煊(1994)在《“语法化”研究综观》一文中提到了“到”“被”“在”等介词的语法化,并提出语法化研究的两条路子与九条原则。

孙朝奋(1994)同年发表《<虚化论>评介》,介绍国外语法化研究的最新情况。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发表《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一文,提出句法位置、语义变化、语境及重新分析是四种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要素。

以上三篇文章构成我国语法化研究的指导性理论,对汉语语法化研究产生引领性作用。

随后,沈家煊又介绍了国外最新语法化理论著作《演变而来的语法》,明确表示赞同此书作者的观点,认为弄清语法标记形成的历史过程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弄清词义虚化机制。

语法化指导性理论建立后,介词语法化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介词语法化动因与机制

动因与机制问题一直是介词研究的重点。

尽管目前学界对于“动因”与“机制”问题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但都不外乎回答动词为什么能够虚化为介词及怎样虚化为介词这两个问题。

石毓智(1995)分析汉语介词衍生的原因,认为汉语介词的衍生与连动结构的时间一维性有关。

时间的发展只有通过运动变化才能为人所感知,它又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一维地向前流逝,那么在计量它时,如果同一时间内发生多种多样的运动变化,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个来计算。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提出,诱发汉语实词虚化的因素有四种,即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的变化、语境的影响和重新分析,并讨论了汉语“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产生机制。

金昌吉()谈到介词来源问题时,赞同徐通锵提出的“结构的不平衡是变异之源”的观点,认为用“结构――有序状态的变异――结构”这一公式可以解释介词的虚化问题,并分析了“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的形成。

洪波(1998)不同意石毓智的观点,他认为时间的一维性对于汉语介词的衍生只起间接作用,即它使得汉语介词所从来的那些动词在句法结构中的某些句法能力(如时体表现)大大弱化,从而为这些动词向介词虚化创造了条件。

他认为,汉语实词虚化的机制有两种:一是认知因素,一是句法语义因素。

刘丹青(2OO1)指出了介词的前置与后置之分。

他认为,动词虚化为介词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赋元动词,这是介词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是连动句的句法环境,这是汉语前置词来源的主流。

陈昌来()也认为句法结构位置是动词虚化的机制。

首先,虚化为介词的动词首先得能充当连动句的第一个动词,构成“Np+Vp1+Vp2”的格式,或充当连动句的第二个动词,构成“Np+Vp1+Vp2”。

其次,句法结构的变化和固定使得动词向介词虚化有了基础或前提,而实现这种虚化还需要动词词义的泛化以至弱化、虚化。

另外,张旺熹()对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李永(2007)对动词词义虚化过程中的义素变化,何洪峰(;)对汉语限域性介词、汉语次生介词的演化机制都作过详细地分析。

根据目前研究来看,学者们对于介词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问题,虽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与解释,但总体来看,都肯定句法位置是最重要的前提,语义的弱化则是另一重要的条件。

二、介词语法化的过程

(一)普通话介词

90年代以来,运用语法化理论分析汉语介词语法化的个案研究硕果累累。

主要包括单个介词的语法化研究及同类介词的对比研究,以下为近年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著。

马贝加撰文研究“向、沿、同、就、经”等介词的虚化过程,后又撰写《近代汉语介词研究》一书,集中研究了各介词从古至今的演变。

相关研究的文章还有李琳莹《介词“对于”的意义和用法考察》();陈安平《介词“问”的产生》();蒋绍愚《“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兼谈语法化、类推和功能扩展》(2003);陈勇《上古汉语“从”的虚化及发展》();章家谊《“让”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2005);陶振伟《“到”的语法化》();何洪峰、苏俊波《“拿”字语法化考察》(2005)。

邵宜《介词“往”的语法化过程考察》(2005);刘永耕《动词“给”语法化过程的义素传承及相关问题》(2005);肖任飞、陈青松《介词“向”“往”“朝”的句法语义模式分析》(2006);周芍、邵敬敏《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2006)。

黄敬轩《汉语介词“就”的语法化历程》(2007);刘祥友《“向”的介词化过程》(2007);林运运《“把”语法化过程及其机制》(2007);郑宏《介词“将”的产生》();刘瑞红《介词“自”和“从”历时比较简析》(2008);晁端《汉语“给”的语义演变》()等。

(二)方言介词

随着语法化研究的深入,方言介词也成为语法化的主要研究对象。

以下是一些学者对汉语方言介词语法化的研究成果。

鲍厚星在《长沙方言研究》(1999)一书中分析了“得、哒、在、到”四个虚词的异同,构拟了它们演变和发展的路径。

刘丹青(2003)发表《语法化中的共性与个性,单向性与双向性――以北部吴语的同义多功能虚词“搭”和“帮”为例》一文,通过分析吴方言中的虚词“搭”和“帮”的语义、用法和语法化路径,发现两者的多功能性和相反的语法化途径。

荣晶、丁崇明(2004)《昆明话的“着”字及其语法化过程中的历时择一与共时制衡问题》一文通过对比新老昆明话的语音差异,结合历史文献和其他方言,论证“着”的不同读音是语音演变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语法化过程中的历时择一与共时制衡问题。

李宇明、陈前瑞(2005)的《北京话“给”字被动句的地位及其历史发展》一文考察了“给”字被动用法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在制约因素,认为北京话中的介词“给”在助词“给”的诱导下逐步发展出被动用法。

陈泽平(2006)《福州方言处置介词“共”的语法化路径》一文,认为“将”是来自书面语的外来成分,“共”是方言自源的成分,并且是个多用途的虚词,讨论了这个处置介词的产生时间和语法化途径。

吴福祥()《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一文从共时角度讨论汉语方言中趋向动词的若干语法化过程,概括出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四个语法化模式。

刘春卉()《河南确山方言中“给”的语法化机制考察》认为,河南确山方言中的“给”首先在动词“给予”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为、替、帮”义;后来随着“受益”意味的逐步弱化,它又开始引介动作的接收者、协同者以及比较对象或关系对方,表示“向”“对”“跟”;而当两对象之间的主从关系不明显或无关紧要时,“给”进一步向连词发展。

三、汉语介词语法化的其他视角

(一)介词语法化的语音表现

关于介词语法化过程中的语音表现,学者们做出了许多探索。

江蓝生(1999)以“动词+介词+处所名词”结构中的介词为例,探讨了音变与语法化程度的对应关系,指出伴随语法化而产生的音变现象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

杨成虎(2003)从语法化连续统渐变角度分析这一问题,认为音变也是一个连续统,其渐变过程主要表现为从重读到轻读(包括原有的重音失去,音节中的元音被弱化等)。

石毓智(2001)在其著作《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一书中提出,一个实词的语法化过程往往导致其语音形式的弱化。

就汉语来说,语音弱化主要表现为声调的失落、韵母的简化或者央元音化、声母向舌尖音靠拢等现象。

潘悟云()在《温州方言的介词》一文中指出介词具有前附的语音特征,表现为声调的弱化,即失去了固有的调值和调类,声调会中性化为一个短低调,略呈降势。

李如龙(2007)在《闽南方言的介词》中指出福建泉州话的介词“共、护、度”等作动词时重读,而用作介词时往往与单音节名词和音。

(二)介词语法化与重叠现象

曹广顺(2003)发现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并存原则”有时以一种特殊形式出现,即把新旧两种格式或虚词重叠起来在同一句子中重复使用,构成对语法意义重复表达的格式。

两种格式经过长时间的选择,一个消亡,一个保留;有时也会把不同表达方式凝固成一个整体使用下去。

并存原则与重叠现象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指表达同一语法功能的`不同语法形式在一个共时系统中同时存在;而后者是指新旧两种形式重叠使用,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结构中。

因此,重叠是并存的特殊情况。

王姝、王光全(2014)指出,从语法化的角度观察,汉语史上介词和连词的形式由小变大,表示同一语法意义的介词和连词也不断增多,这两个现象令人不解。

该文提出一种“叠加结构”假说,由于单音介词叠加,使介词的音节数目增加――由单音变双音,由双音变三音;某些连词也经历了同样的变化。

同时,叠加不断产出的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增加了同义介词和连词的数量。

(三)语法化与双音介词

马贝加()在《近代汉语介词》一书中指出,学界大多认为,汉语介词全部(或绝大多数)是从动词衍生出来的。

如果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仔细观察,现代汉语平面上,就介词范畴来源而言,所有的单音介词都脱胎于动词。

但是,双音介词却不同,双音介词的来源可以分为5种情况:

1.由两个介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按照、依据、依照”等。

2.由一个介词性语素加一个助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为了、为着、趁着”等。

3.由一个动词性语素加一个介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关于、由于、对于”等。

4.由一个名词性语素加一个动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根据”。

5.由两个动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经过、作为”等。

金昌吉(1996)、陈昌来(2003)、刘丹青(2003)都对双音介词作过一定的研究。

(四)语法化与框式介词

关于框式介词研究,不得不提的是刘丹青(2002)的《汉语中的框式介词》。

“框式介词”是指在名词短语前后由前置词和后置词一起构成的介词结构。

该文分析了汉语后置词发生发展的动因,认为前置词短语从以动词后为主演变为动词前为主,使汉语前置词不再位于联系项倾向占据的中介位置,违背了联系项居中原则,从而促使方位名词等一些词语发展出后置词的用法,并与前置词一起组成框式介词。

陈昌来(2002)《介词与介引功能》一书设专节详细地描写了介词框架。

他根据后置词的词性将介词框架分为四种类型:介词与方位词构成的介词框架,介词与名词性短语构成的介词框架,介词与连词、动词、副词构成的介词框架,介词与准助词构成的介词框架;分析了介词框架的句法功能、语义性质、语用功能,讨论了介词框架中前置词和后置词的自由度问题,并简要分析了介词框架形成的动因、介词短语的前移等问题。

(五)类型学视角的研究

语言类型学是当前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与语言类型学结合,对于汉语介词研究的深入拓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吴福祥《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兼论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2003)运用语言类型学理论研究汉语伴随介词。

通过对汉语的历时考察和共时分析,发现在汉语中存在着“伴随动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样一个语法化链。

从汉语观察到的“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一演变模式,体现的是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一种演变类型。

与之对立的另一种演变类型是“伴随介词>工具介词>方式介词”,这种演变模式广泛见于SVO型语言。

分析表明,导致伴随介词在SVO型语言里具有上述两种不同演变模式的因素是句法条件。

“伴随介词>并列连词”和“伴随介词>工具介词>方式介词”这两种演变模式的认知动因也不相同。

前者由转喻操作诱发,后者为隐喻操作促动。

刘丹青(2002)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框架,根据汉语的共时和历时材料,考察了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就汉语框式介词的存在动因、句法性质、语义特点等问题作了探讨。

其著作(2003)《语序类型学》对框式介词进行了更为广泛而全面的研究:介绍了框式介词,探讨框式介词的历史来源;讨论了先秦汉语中框式介词的形成及其诱因;在研究吴方言介词系统的基础上,将框式介词进行了跨吴语比较;按句法特点将框式介词分为四类:双重赋元框式介词、词汇性框式介词、强化式框式介词和连接式框式介词。

四、结语

汉语学界对介词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以上只提及一些语法化理论引入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其实早在“语法化”理论引入之前,汉语介词的研究就已非常发达。

根据目前的研究,学界对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普通话介词研究成果较多,方言介词的研究不够充分,且多停留在比较其与普通话不同的层面,对各地方言介词系统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双音介词与框式介词的研究也集中于普通话层面,涉及到方言双音介词、框式介词的研究少之又少。

3.涉及汉语方言介词的本字及语法化过程的研究比较少,各地记录方言时如遇不明本字的情况大多用同音字替代,这就造成了方言中误用、误读、不明真相的情况。

综上所述,汉语介词语法化特别是方言介词语法化研究仍将是汉语介词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鲍厚星.长沙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金昌吉.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4]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刘坚,江蓝生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6]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 篇2

20世纪90年代, 随着语法化理论的引入, 介词语法化研究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介词语法化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数量越来越多。虽然也有评述介词研究成果的论文出现, 如万莹的《现代汉语介词二十年》 (2008) 、史冬青的《汉语介词研究评述》 (2007) 、李瑞的《近年来现代汉语介词研究综论》 (2005) 等, 但专门对现代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的文章还不多见。我们试图在对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现代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分析这些成果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并预测了介词研究的发展趋势, 希望对以后的介词研究有所帮助。

一、现代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国外语法化理论的引入, 运用这种新理论对介词进行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多, 我们就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介绍。

金昌吉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论文《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 (1996) 中就探讨了动词向介词虚化的原因及过程。在阐明动词向介词虚化的原因时, 他说“徐通锵先生认为‘结构的不平衡性是变异之源’, 据此, 他提出‘结构→有序状态的变异→结构’这个公式对语言系统进行动态的分析。我们认为, 用这一理论来观照动词向介词的虚化问题, 可以解释许多过去难以解释的问题”。也就是说, 金昌吉先生同意徐通锵先生的观点, 认为“结构的不平衡性”是动词向介词虚化的原因。随后他还解释了“把”字句、“被”字句和“比”字句出现的原因, 并提出了认识虚化现象时应该注意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即系统性、持续性、限定性、同一语义范围内的优选原则、词义渗透、虚化链、分离和类变。在谈到虚化的过程时, 他认为动词虚化的过程也就是词义由实到虚的过程, 这一过程“以意义为依据, 以句法地位为途径”, 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中间有许多相关的环节。一般来说, 动词向介词的虚化过程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1) X (动→介虚化过程中的词语) +NP之后出现另一个V (p) 。这是X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2) 某些实在义素消失, X与另一个V (p) 之间的相互制约减少。 (3) 义素的进一步失落, NP范围的扩大。 (4) 句法位置的基本固定化。这些观点在他的专著《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中也有体现。

陈昌来这方面的成果有专著《介词与介引功能》 (2002) 和一些论文。他在论文《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 (2002) 中认为, 句法结构位置是诱发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基本前提, 即虚化为介词的动词首先得能充当连动句的第一个动词, 或者是充当连动句的第二个动词, 否则, 动词没有虚化为介词的基础或前提。他还认为实现这种虚化还需要动词词义泛化以至弱化、虚化。

刘丹青的主要成果有专著《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 (2004) 和论文《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 (2001) 等。他指出大多数介词还处在由实词向虚词的语法化进程中, 完全虚词性的介词很少, 动词虚化为介词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赋元动词是介词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是“连动句的句法环境”是汉语前置词来历的主流。他认为动词向介词语法化具有单向性、渐进性和叠加性。

齐春红、邱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了动词向介词的虚化。代表性的成果是《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和介宾短语的入句位置》 (2003) 。他们认为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 人们越来越重视背景信息, 为了表达新信息, 就必然创造一些介词, 这就是现代汉语中介词大量产生的认知基础。

张旺熹在论文《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 (2004) 中“重点描述了汉语衍生为基本介词的动词的非终结性特征, 并认为, 非终结动词在句法语义上都要求后续或追加动词短语, 形成连动结构或兼语结构, 以满足句子语义完形的要求。而当一个句子同时出现多个动词短语时, 受语言结构主从关系原则的制约, 非终结动词短语就要发生语义降级, 可以说, 汉语介词可能是一部分非终结动词在连动结构或兼语结构中由语义降级而产生的句法后果”。

除了上述成果以外, 关于介词语法化的成果还有:傅雨贤等人的专著《现代汉语介词研究》 (1997) ;张谊生的专著《现代汉语虚词》 (2002) 等。论文有:马贝加的《介词“向”的产生及发展》 (1991) 、《介词“沿”的产生》 (1992) 、《介词“同”的产生》 (1993) 、《介词“就”的产生及其意义》 (1997) 、《介词“经”的产生与发展》 (1999) 、《对象介词“将”的产生》 (2000) 、《在汉语历时分析中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 (2003)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的《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 (1995) ;李琳莹的《介词“对于”的意义和用法考察》 (1999) ;陈安平的《介词“问”的产生》 (2001) ;陈勇的《上古汉语“从”的虚化及发展》 (2005) ;陶振伟的《“到”的语法化》 (2006) , 《“拿”的语法化》 (2006) ;何洪峰、苏俊波的《“拿”字语法化考察》 (2005) ;邵宜的《介词“往”的语法化过程考察》 (2005) ;刘永耕的《动词“给”语法化过程的义素传承及相关问题》 (2005) ;孙福婷的《动介的非完全语法化状态》 (2006) ;肖任飞、陈青松的《介词“向”“往”“朝”的句法语义模式分析》 (2006) ;周芍、邵敬敏的《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 (2006) ;黄敬轩的《汉语介词“就”的语法化历程》 (2007) ;刘祥友的《“向”的介词化过程》 (2007) ;林运运的《“把”语法化过程及其机制》 (2007) ;郑宏的《介词“将”的产生》 (2008) ;刘瑞红的《介词“自”和“从”历时比较简析》 (2008) ;范志飞的《“和”类虚词的语法化》 (2008) 等等。还有很多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论文也以此为研究的对象, 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以上对介词语法化研究成果的介绍难免以偏概全, 也会存在疏漏之处, 但大体上可以反映出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国语言学界对介词语法化研究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

这些年来对介词语法化进行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多, 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总的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能够借鉴国外先进的语言理论结合汉语实际进行研究。

借鉴国外的语言理论或语法体系研究汉语语法其实从汉语语法学建立之初就开始了。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马氏文通》 (1898) 就是模仿西方的语法理论体系写成的, 比如它模仿西方语法名词、代词的“格”而为汉语设立了“次”, 认为汉语的词类与句子成分一一对应等。又如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 (1924) , 它的体系主要来自英国《纳氏英文法》等。但这些成果的不足是抹杀了汉语的很多特点, 没有结合汉语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而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研究汉语介词语法化的成果同样是借鉴了国外的语法化理论, 但并没有照搬照抄, 这些成果是在语法化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汉语中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的特点进行的研究, 借鉴先进的语言理论不仅促进了汉语介词研究的深化, 而且也解释了汉语研究中各种界限的划分难以“一刀切”的原因。

(二) 研究成果不断深化, 研究思路不断拓宽。

通过梳理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 研究成果不断深化。前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探讨介词的来源和研究介词的语法化过程, 如《介词“向”的产生及发展》 (1991) 、《介词“沿”的产生》 (1992) 、《介词“同”的产生》 (1993) 、《介词“就”的产生及其意义》 (1997) 、《介词“经”的产生与发展》 (1999) 、《对象介词“将”的产生》 (2000) 、《介词“对于”的意义和用法考察》 (1999) 、《介词“问”的产生》 (2001) 等。研究介词的语法化原因和机制的成果也有, 但比较而言较少。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不仅研究介词语法化的过程而且进一步剖析介词语法化的原因和机制, 如《实词虚化的机制》 (1998) 、《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 (2002) 、《汉语动词介词化动因考察》 (2005) 、《“把”语法化过程及其机制》 (2007) 等。因此, 研究成果不断深化。

研究介词语法化的思路也越来越宽。不但注重介词的个体研究, 而且研究某一部经典著作中出现的所有介词, 如《〈韩非子〉介词研究》、《〈国语〉介词研究》、《〈西游记〉介词研究》等, 还有介词框架的研究, 如《介词框架“除了……以外”考察》、《“在N的V下”介词框架考察》、《汉语介词框架“PP”上研究》、《介词框架“在X前”的考察》等。

(三) 个体介词语法化研究充分, 对动介兼类的原因有了新认识。

在我们检索到的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关于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成果中, 探讨某个介词语法化的成果最多, 如我们前面介绍的《介词“向”的产生及发展》 (1991) 、《介词“沿”的产生》 (1992) 、《介词“同”的产生》 (1993) 、《介词“就”的产生及其意义》 (1997) 、《介词“经”的产生与发展》 (1999) 、《对象介词“将”的产生》 (2000) 、《介词“对于”的意义和用法考察》 (1999) 、《介词“问”的产生》 (2001) 、《“通过”的语法化和语义研究》 (2006) 、《汉语介词“就”的语法化历程》 (2007) 、《“向”的介词化过程》 (2007) 、《“把”语法化过程及其机制》 (2007) 、《介词“将”的产生》 (2008) 、《介词“自”和“从”历时比较简析》 (2008) 、《“被”字的语法化及被字式的发展》 (2008) 等。所以说对汉语个体介词的研究比较充分。

汉语中引进语法化理论以后, 学者们对动介兼类的原因有了新认识。陈昌来先生在《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中说“现代汉语介词除了少数古已有之的传统介词和个别受外语影响而产生的介词外, 多数是在近现代汉语中从动词虚化而来的。……正是这一事实, 使得现代汉语的介词跟动词纠缠不清, 因为虚化是一种过程, 过程中充满竞争。有的词虚化过程比较彻底, 完全失去了动词意义和功能, 成为典型的介词;有的还没有失去动词性, 或者说, 有时表现为动词功能, 有时表现为介词功能, 相当一部分词是属于动介兼类词”。

当然, 在对介词语法化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历时研究, 忽略共时平面的描写

有关介词语法化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是从历时的角度研究介词语法化的过程或机制, 而对共时平面的描写比较少。既然语法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那么介词的语法化就不可能是突变的, 在同一个历史时期, 应该有其发展变化的痕迹, 所以, 我们既要理清其语法化的历时过程, 也要在共时平面探究其逐渐虚化的轨迹, 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是比较全面的。

(二) 研究“动介非完全语法化状态”的成果较少

孙福婷认为“动介非完全语法化状态”是指虚化程度不太高, 动词用法占主流, 介词用法还没有被广泛关注, 正处于动词向介词虚化的过程当中的一种状态。我们的现有成果中研究“动介非完全语法化状态”的成果还不多, 像孙福婷的《动介的非完全语法化状态》 (2006) 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我们认为只有搞清楚了非完全语法化的原因才能进一步印证我们目前得出的介词语法化的原因和机制的科学性, 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应该深化。

(三) 介词语法化的对比研究有待加强

在介词语法化的研究成果中, 我们应该加强对比研究, 如汉语介词语法化与印欧语中某一种语言介词的语法化进行对比研究, 也可以是汉语介词的语法化与汉语副词或连词的语法化进行对比等, 从而揭示其共性和区别, 有利于发现汉语介词语法化特有的规律。

三、现代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我们认为介词语法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

1.汉语介词是一个封闭的类, 其数量是有限的, 所以, 可以做到对每一个有语法化现象的介词进行研究。因此, 我们认为个体介词语法化的研究将继续加强。

2.随着国外新的语言学理论的引进, 介词语法化的研究角度也将不断增多。目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动词向介词虚化的成果已经出现, 这类研究成果还将不断出现。

3.研究内容也会越来越广, 如对介词框架以及介词语法化以后对句式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可能将会受到关注。

介词是汉语中一种很重要的虚词, 对介词的语法化研究将进一步推动介词的研究进程, 并促进对其他虚词的语法化研究, 从而带动对整个汉语虚词的研究。因此, 介词语法化研究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金昌吉《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 《汉语学习》1996年第2期

[2]陈昌来《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3]万莹《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二十年》, 《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6期

[4]李瑞《近年来现代汉语介词研究综论》,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

[5]史冬青《汉语介词研究评述》, 《东岳论丛》2007年第6期

[6]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7]吴金花《汉语动词介词化动因考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8]周芍、邵敬敏《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 《语文研究》2006年第1期

[9]齐春红、邱渊《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和介宾短语的入句位置》, 《云南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

[10]张旺熹《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 《汉语学习》2004年第2期

[11]陈昌来《介词和介引功能》,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介词“在”的语法化 篇3

关键词:介词 “在” 语法化 先秦时期

一、综述

所谓语法化,最早是由法国语言学家 Meillet(1912)提出,他指出,“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1]

一般说来,语法化现象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实词虚化、句法化现象、词汇化现象。三种情况中,实词虚化是最基本的、最常见的。在中国传统语言学中,就将语法化称为“实词虚化”。

虚词都是在语言演变中由实词发展而来的。每个虚词都有其产生的时期。关于实词“在”虚化用法产生的年代,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杨树达、裴学海、何乐士、王海棻等都赞同清刘淇在《助字辨略》卷四中所提到的:“在,犹‘於也。”这一观点。后来管燮初、陈梦家、向熹、张玉金等都认为“在”字在甲骨文中已有介词用法。[2]潘允中先生虽认为“在”“早在卜辞中就已经用作介词了,但是分化为介词,可能在晚周时期”[3]。而郭锡良先生却认为“汉代以后,‘在已经虚化为介词,它是介词‘于的主要替代者”[4]。对以上大家的观点进行整理分析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的介词用法是由实词转化而来的,但是具体由何时转化并是怎样转化为虚词的,本文将进行浅略的分析。

二、“在”的语法化历程

《说文解字》中,“在:存也。从土,才声。昨代切。”《说文解字段注》中“在之义,古训为存问,今义但训为存亡之存”又从汤可敬的《说文解字今释》中可看出,在即为存在之义。另如洪亮吉诂引《尔雅》:“在,终也。”孔传:“在,察也。”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在”在古代,主要是作为实词出现的。但是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对“在”的解释却包括实、虚两个方面,如下:在,昨宰切,上,海韵,从之部。①存在。《易·乾》:“见龙在田。”春秋昭公三十年:“公在乾侯。”国语晋语四:“与从者谋于桑下,蚕妾在焉,莫知其在也。”《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②引申为在于。《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5]

由上可见,“在”最初是表示实词义“存在”,后引申为介词“在于”。并且可看出“在”是在后代,其虚词用法才逐渐普遍。

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说:介词大都是从及物动词虚化而来的。不少介词处于过渡状态,有的介词与动词同形,只能根据结构和语境、意义判别它是动词还是介词。其中“在”就属于这一类。[6]如:

(1)他在家里住吗?(为介词,引导处所名词)

(2)他在家吗?(为动词)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著作中,“在”在很多地方出现时都是作为实词的,如下例:

(3)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论语·学而》)

(4)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见威王》)

(5)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居下位而不忧。(《易·乾》)

(6)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杜甫《江亭》)

(7)昭子曰;“必亡。宴语之不怀,宠光之不宣,令德之不知,同福之不受,将何以在?”(《左传·昭公十二年》)

(8)无日不营,无在不卫。(《辽史·营卫志上》)

(9)其而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书·汤诰》)

(10)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内而忘其外。(《淮南子·道应训》)

(11)圣人不为其室臧之,故在于臧。(《墨子·大取》)

(12)存往者,在来者。(《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13)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史记·苏秦列传》

(14)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红楼梦》第一回)

以上“在”都是古代典籍中的实词用法,如例(3)表示存在,在世;例(4)表示保存;例(5)表示居于,处于;例(6)表示逗留,停留;例(7)表示终,终结;例(8)表示处所;例(9)表示由于,取决于;例(10)表示察知;审察;例(11)吴汝纶注:“在犹善也。圣人藏富于民,不藏于室,故善于藏。”此例表示善于,擅长;例(12)杜预注:“在,存问之。”此例表示存问,慰问;例(13)表示听凭,由;例(14)表示在乎、看重。

而接下来这几例是在近现代著作中出现的,如下:

(15)是的,那时先帝还在,陛下还没有继承大位。(曹禺《王昭君》第二幕)

(16)吐出来的话……全都在情在理。(克非《火星,闪闪到天明》)

(17)有人传出来,在职教员会议时,黄先生主张严办学生,黄先生劝告教员合作以便抵抗学生,黄学监……(老舍《大悲寺外》)

(18)我们年青人嘛,总想到外面走走。早知这地方不好在,我也不来了。(艾芜《红艳艳的罂粟花》)

(19)又过了不久,传说菜虎一家在了教。(孙犁《乡里旧闻》三)

(20)打上打不上,那就在你了。(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八章)

以上“在”都是在近现代著作中出现的表示实词义的。如例(15)表示存在,在世;例(16)引申为合乎;例(17)表示担任;例(18)表示停留,逗留;例(19)表示加入,属于;例(20)表示由于,取决于。

以上“在”都表示实词,共有十五例实词义。那么“在”在作为介词的时候,又是出现在哪些著作中呢?如下例:

(21)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书·洛诰》)

(22)长安多大宅,列在街东西。(白居易《凶宅》)endprint

(23)子在齐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24)鱼在在藻,依于其蒲。(《诗经·小雅·鱼藻》)

(25)其求在父甲,王受佑?

(26)其祝在姚辛,有正?

这些句中的“在”虽然还可以译作“在”,但它不再表示“存在”,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当它和后面的名词结合时,才共同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时间等。如例(24)连用两个“在”,前一个是动词,表“存在”作谓语,后一个则表示介词,和宾语“藻”一起表示存在的位置,作补语。从这里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动词“在”和介词“在”的区别。而且例(25)-(26)根据向熹先生《简明汉语史》[7]、张玉金先生《甲骨文虚词词典》[8]皆认为“在”字在甲骨文中已有介词用法。

从上面例证可以看出,“在”作为“存在”来讲,不表示具体动作,只表示事物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这空间和时间的具体意义还得由“在”的实语来表达。这就为实词“在”的意义虚化为介词“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9]

我们已经知道,“在”在古代虽然主要是作为实词义出现的,但是作为介词出现也不在少数。那么“在”什么时候开始作为介词而普遍出现的呢?

根据查找先秦典籍,以《商君书》为例,能够发现许多实例:

(27)故为国之数,务在恳草;用兵之道,务在壹赏。(虚词)

(28)故曰: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先知也。(实词)

(29)故曰:四战之国务在守战。(虚词)

(30)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治于金、陶于土也。(实词)

(31)明主在上,所举必贤,则法可在贤。法可在贤,则法在下,不肖不敢为非,是谓重治。不明主在上,所举必不肖,国无明法,不肖者敢为非,是谓重乱。(虚词)

(32)谈说之士资在于口,处士资在于意,勇士资在于气,技艺之士资在于手,商贾之士资在于身。(虚词)

(33)悲怜在心,则使勇民更虑,而怯民不战。(实词)

(34)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虚词)

(35)中世有汤、武,在位而民服。(实词)

(36)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虚词)

(37)圣贤在体性也,不能以相易也。(实词)

(38)故民之力尽在于地利矣。(虚词)

(39)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虚词)

(40)故民,可令农战,可令游宦,可令学问,在上所与。(虚词)

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商君书》共有14处出现了“在”。其中5处是实词,而剩下的9处都是介词。并结合张玉金等认为“在”在甲骨文中已有了介词的用法,可以看出“在”真正普遍使用就是在先秦时期。同时也能够看出在“在”虚词化以后,“在”的实词与虚词两种用法几乎是同时并存的。

三、小结

结合上述实词“在”和虚词“在”所出现的文献典籍,我们能够发现,“在”的实词和虚词用法几乎是同时并存的,它由一个实义动词虚化为一个兼有动词和介词性质的词,新旧用法同时并存。同时,大量的实例表明,“在”作为介词普遍出现是在先秦时代。

注释:

[1]Meillet,A.Levolution des formes grammaticals.Scientia,1912,(12).

[2]喻遂生:《甲骨文“在”字介词用法例证》,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4期。

[3]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4]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 和发展》,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5]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9页。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7]向熹:《简明汉语史》,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年版。

[8]张玉金:《甲骨文虚词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9]赵玲珍:《古汉语中的实词虚化现象刍议》,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介词语法练习题 篇4

A. to; to

B. in; to

C. to; in

D. in; on

2. ______ the afternoon of March 8, the women in the city had a big party.

A. To

B. In

C. At

D. On

3. Where’s Lily? We are all here ______ her.

A. besides

B. about

C. except

D. with

4. Mum, today is Mother’s Day. Mike and I want to invite you to have dinner ____ us at Shanghai Restaurant, which is famous _____ its seafood.

A. with; of

B. with; for

C. for; to

D. to; for

5. He has got a chair to sit _______, but nobody to talk _______.

A. on; to

B. /; with

C. on; /

D. /; to

6. English is widely used ______ travelers and business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 to

B. for

C. as

D. by

7.—It’s kind ___ you to come to see me.

—It’s a pleasure. You were so kind ___ me.

A. of; with

B. for; with

C. of; to

D. for; to

8.—Is the manager in?

—Sorry, he is out. But he will be back ____ three o’clock.

A. in

B. on

C. until

D. before

9. _____ the age of fifteen, she had written scores of articles for a newspaper.

A. At

B. Before

C. Since

D. By

10.—Bob, you are wanted _____ the phone.

—Thanks a lot.

A. on

B. by

C. of

D. for

11. The soil is made ____ the dead leaves of the trees.

A. up of

B. of

C. from

D. by

12. The writer often sat up far into the night working ______ a new novel.

A. for

B. on

C. with

D. in

13. You must stand _____ line when you are waiting _____ a bus.

A. on; in

B. in; for

C. in; on

D. on; for

14. It’s very nice _____ you to get me two tickets _____ the World Cup.

A. for; of

B. of; for

C. to; for

D. of; to

15. We should do something to stop sandstorms _____ happening again and again.

A. from

B. on

C. by

D. to

参考答案:

中考英语语法详解三:介词、连词 篇5

一、介词

1. 介词概述:介词表示它与后面的名词或代词与其他句子成分的关系。介词是虚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介词在英语中用法很活,也无一定规律可循。在初中范围内还应学一个记住一个,特别是那些和动词的特殊搭配。

2. 常用介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 时间或地点介词in、on、at的用法区别:

表示时间时, in表示在一段时间里(在将来时句子中则表示在一段时间之后), on表示在具体的某一天或者某天的上下午等, at表示在某个时刻或者瞬间;

表示地点时, in表示在某个范围之内, on表示在某个平面上或与一个面相接触,at则表示在某个具体的场所或地点。如:

He was born on the night of May 10th.

I usually get up at 7:00 in the morning.

His glasses are on the desk.

My brother is at the bus stop.

⑵ after与in表示时间的用法区别:“after+(具体时刻/从句)”表示“在…时刻之后”常用于一般过去时态;“in+(一段时间)”表示“在(多久)之后”,常用于将来时态。如:

He said that he would come back after 6:00.

My father is coming back from Astralia in about a month.

⑶ since与for表示时间的用法区别:“since+(具体时刻/that-从句)”表示“自从…起一直到现在”,“for +(一段时间)”表示“持续一段时间”,都常用于完成时态;如:

My father has worked in this factory since 1970.

My father has worked in this factory for over 30 years.

⑷ by、in与with表示方式的用法区别:都可以表示“工具、手段”,但是by主要表示“乘坐”某个交通工具或“以……方式”,在被动句中可以表示动作的执行者;in表示“使用”某种语言/文字,with表示“使用”某个具体的工具、手段。如:

We write with our hands and walk with our feet.

Please speak in English.

Let’s go to the zoo by bus.

It was invented by Adison.

⑸ about与on的用法区别:都可以表示“有关…”,但是about的意义比较广,而on主要表示“有关…(专题/课程)”。如:

Tom is going to give a spee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a.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English test.

⑹ through与across、over的用法区别: through指“穿过…(门洞/人群/树林)”; across和over可以指“跨越…(街道/河流)”,可互换,但是表示“翻过…”时只能用over. 如:

Just then a kangaroo (鼠)ran across the road.(就在那时一只袋鼠跑过路面)

There is a bridge across/over the river.(河上有座桥)

They climbed over the mountain and arrived there (他们翻过大山到达了那里)/

The visitors went through a big gate into another park.(参观者们穿过一个大门来到另一个公园)

(7)as与like的区别:两个词都表示“像……”,但是as译为“作为……”,表示的是职业、职务、作用等事实,而like译为“像……一样”,表示外表,不是事实。如:

Let me speak to you as a teacher.(我以老师的身份和你讲话。)

Let me speak to you like a teacher.(让我像一位老师一样和你讲话)

(8)in front of 与in the front of:in front of“在…的前面”, 与in the front of“在…的前部”。如:

A group of people was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 hall.

In the front of the hall stood a group of people.

(12)except与besides的区别:except“除了”,表示排除掉某人物,即不包含;而besides“除了”则表示包含,即“不仅……又……”。如:

Everyone went to the park except Tom.(除了Tom,大家都去了公园)(Tom没有去公园)/

Besides maths he also studied many other subjects.(除了数学之外,他还学其他许多功课)(“数学”也是他学的功课之一)

连词

1.连词概述:连词是一种虚词,用于连接单词,短语或句子,但不单独做句子成分。按照连词的性质,可将连词分为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并列连词如:and,but,or,for等,它们即可连接单词,短语,又可连接句子。从属连词如:when,before ,because等,它们主要引导名词性从句。

2.常见连词的用法:

1)并列连词 的用法: 并列连词有:and, but, or, nor, so, for yet, however, as well as, both…and, not only…but also, either…or, neither…nor, still,

And: 连接单词短语句子 。如:Tom and I study in the same school.

But, or :I have a pen but no pencil. / Would you like coffee or tea?

Nothing but除了,只有: I did nothing but watch it.

Or表示否则:如: Hurry up or you will miss the train.

for 表示后面的句子是原因。如: He is good at piano for he practices harder than others.

Not only…but also 不仅…而且。可并列主、谓、宾、表及句子。主语并列时,谓语要就近一致。如: Not only he but also I am a nurse.

As well as 以及,同样。并列单词、短语、句子。并列主语时,动词要随前面的主语变化 .如:He works as well as he can

Either…or 既…又…,或…或…,并列主、谓、宾、表及状语 ,如:Either come in or go out.

Neither…nor 既不…也不, 并列主、谓、宾、表、状语,并列主语时,谓语就近一致。如:Neither you nor he is lazy.

Both…and 和,既…也,并列主、谓、宾及表语。I can speak both English and French.

nor 也不,引导句子要倒装 。如:He can not play the piano, nor can I.

so 因此,所以,不和because连用。如:You like swimming, so do I.

1) 从属连词的用法: 从属连词有:after, when, before, as, while, since, until, till, if, unless, because, than, that, whether, so that

after 表示“时间”,在…之后。如:After I finished the school, I became a worker in the factory.

Although/though 表示让步, “尽管”。如: Although she is young, she knows a lot.

as 表示时间,“当…时”,方式“象…”,原因,“由于、因为”让步,“尽管、虽然” 。如: As it was rainy, we couldn’t go out now.

As if/as though 表方式,“似乎、好像” 。如: He told us such a story as though he had been there before.

As long as/so long as 表条件,“只要” 。如: As long as I am here, I’ll go to help you.

As soon as 表时间,“一…就…”。如: I will call you as soon as I come back.

because 表原因,“因为”。如: I have to practice more because I am not good at English.

before 表时间,“在…之前’’ 。如: You should think more before you do it.

Even if/ even though 表让步,“即使”。如: You should try again even if you failed.

Hardly…when 表时间,“(刚)一…就”。如: Hardly I entered the gate when the bell rang.

if “假如”,引导条件状语从句。如: We will stay at home if the rain doesn’t stop.

“是否”,引导宾语从句。如; I don’t know if he goes shopping.

In order that 表目的,“为了,以便”。如: We study hard in order that we can pass the exam.

No matter +疑问词 表让步,“无论,不管”。如: No matter what you do, you should try your best.

No sooner…than 表时间,“刚一…就…”。如: No sooner had I come home than it began to rain.

once 表时间,“一旦…”。如: Once you read this book, you’ll never forget it.

since 表时间,“自从…以来”。如: He has been in this city since he left school.

表原因,“既然,由于” 。如: Since the job is dangerous, let’s do it more carefully.

so far as/as far as 表条件,“就…而言,就…而论”。如:As far as I know, it is easy for you to speak in English.

So that 表目的,“以便” 。如: Speak loud so that everybody can hear clearly.

So…that 表结果“如此,以致”。如: He got up so early that he caught the early bus.

than 表示比较,“比” 。如: Things were worse than we thought.

unless 表条件,“除非,如果不” 。如: You will fail in the test unless you study hard.

Until/till 表时间,“直到…为止” 。如: I’ll wait till my mother comes back.

when 表时间,“当…时’’。如: When they got there, the train has left.

whether “是否”引导名词性从句 。如: Whether he can come to see us is unknown.

表让步,“不管/无论、是否”。如:Whether she is rich or poor, she is always happy.

while 表时间,“当…时” 。如: While he was in Beijing, he visited the Great Wall.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 篇6

一、同道盛赞,异口同声

《语法化》是一部16开本、上下册千余页的大书,而且专业性特别强。如果我们借鉴方家书评,读起来会容易一些。

仅就目力所及,《语法化》问世一年多以来,复旦大学孙锡信教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李宗江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王启明教授与邓楠同学、温州大学席留生博士等都有书评盛赞该书。另外,席留生还与河南大学牛保义教授合写了一篇书评。这些书评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语法化》的内容特点、理论方法及学术造诣,总计三万余字,对我们把握《语法化》之大旨很有帮助。

先介绍上海师范大学张斌教授为该书作的序,因为它与各家书评相得益彰。

张先生以九十岁高龄为《语法化》作序,指出:“这部专著全面论述了动词向助动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发展的动因和机制,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发展过程,使人看到了语言发展的轨迹。在语言发展史上,这是一大贡献。”同时还强调指出,本书善于“在细微处作精辟的分析,能启发学者重视隐蔽的语言现象”。接下来,条分缕析地讲述了《语法化》“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创见”:“第一,作者区分了语法化的两种机制,认知方面的和句法语义方面的”,“第二,注重不同意义的动词在语法化中有不同的动向”,“第三,注重语法化的语用因素,在有关章节中阐述了句子语气和语用目的的变化对语法化的影响”。张先生的序言是一篇很好的导读。

孙锡信的书评题为《良师益友——<汉语动词语法化>读后》,近万字。对该书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述。文章说:《语法化》从多个方面论证并阐述了动词朝各个方向发生语法化的情况,给人总的印象是,提供了动词历史变化的广阔画面,全面发掘出影响动词语法化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产生的作用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说明动词语法化的阶段、层次和最终结果,概括出动词语法化演变的路径、行程、机制和模式,因而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书中提供了大量动词实现语法化的例证,展示了多种语法化的途径,使人对动词语法化有全面的了解。指出:该书考察讨论了50多个虚词的来历,而这些虚词在语法化的不同阶段又向更虚的方向发展,具有多种不同的语义和功能,由此衍生出的虚词成分几乎是几何级数的增长。接下来文章分五个部分,从五个方面论述《语法化》所做的工作。第一,注重双动词结构的发展,说明在双动词结构中产生虚词是汉语动词语法化的的基本特点。第二,细致考察构式中动词和名词的次类变换,探讨语法化的形成和阶段,为深入研究语法化现象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三,注重宾语位置上动词和名词的变化,研究宾语位置上动词或名词变化的规律。第四,发掘出大量的对举格式,发现对举格式往往是语法化过程中一种导致演变的格式。第五,多方面考察,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细致地勾画出语法化的途径。孙先生这篇书评对我们阅读《语法化》有指点门径的作用。

李宗江的书评题为《汉语动词语法化的总结与探索》,约四千字。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语法化》的成就。第一,就对汉语动词语法化现象的描写而言,《语法化》乃是一部集大成之作。而且,该书在语法化现象的描写上长于演变过程的探析及描述,特别是对语义变化过程的描写可谓精微而独到。第二,对汉语动词语法化现象的解释,是其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书中严格按照动词语法化的动因安排章节,解释动词语法化的结构动因、语义动因和语用动因,如此描写与解释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揭示了动词语法化的规律。第三,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努力,不管动词语法化事实的发掘,还是理论方法的创新,该书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启明与邓楠合写的书评题为《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语法化研究标本——<汉语动词语法化>读后》,也是一篇近万字的文章。文章摘要说:该书探讨了汉语动词向各类虚词发展的过程和机制,从理论到实践对动词语法化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全书观察细致,举证充分,见解独到,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语法化理论体系的有益尝试,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汉语动词语法化研究的成功典范,对推动汉语语法化研究方法的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重点论述了《语法化》在研究方法上的建树和创新、理论的探索和发展以及对训诂学研究的意义,这些都对一般读者了解该书内容有一定的帮助。

席留生和牛保义的书评题为《取精用弘,揭微显隐——评<汉语动词语法化>》,约六千字。两位作者都是外语专业的。他们用认知语言学的眼光审视《语法化》,又有新的发现。指出:该书占有丰富的语料,选用语用和认知视角,在句法语义结构中揭示汉语动词语法化的认知机制和语用认知动因。他们将这一工作谓之取精用弘。他们发现,该书秉持交际中的语用目的是导致语法化的主要动因之观点做研究,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密合,也是同类著作中不多见的。他们还认为,语言在使用中发展、变化,《语法化》基于这一事实做研究,其结论无疑更令人信服。

席留生还写了一篇简介,题为《理解我们的语言——读<汉语动词语法化>》,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两千来字,无须烦言。

三万余字的各家评论当然还有些内容。但笔者不能认同的暂不介绍,有疑问之处也不介绍,就只有上面这些了。

二、一年来的读书心得

《语法化》是汉语语法研究领域里一部标志性成果。我先是通读了一遍,重点地方反复读过,有疑惑的地方又找来相关著作核实或比较,全书做札记数百处,的确有些心得,但这里无法详细介绍。好在各家书评在前,大致相同的认识无须具体讲。现择要概括其余,简单介绍如下。

(一)坚持历史主义,锐意求真

前面说,从事汉语语法化研究者大多坚持历史主义,坚持语言本体论,坚持句法本位观。其实这样做有其必然性。先说坚持历史主义吧。任何事物都是历史上产生的,也是在历史上发展变化的,所以要弄清楚它的本来面目,必须坚持历史主义,在历史语境中审视它,分析它,研究它。要了解它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也必须坚持历史主义,在历史语境中审视它,多角度比较研究它。研究一种事物产生及变化发展的情况,如果不坚持历史主义,即使占有许多材料,而想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也比较困难。但同样坚持历史主义研究汉语语法化以及其他语言现象,其结论的可靠性并不一样,为什么呢?马贝加的求真意识强一些,古汉语功夫好一些,研究方法全面一些,所以《语法化》中的结论可靠一些,如此而已。这些事实,各家书评中大多提到了,只是都没有明确提出《语法化》是在坚持历史主义前提下做出的,所以这里概括交代一下,以便欲借鉴其成功经验者,更为自觉地培养这几个“一些”,使坚持历史主义做研究有个较好的基础,才可能做到论从史出,杜绝无根之说。否则,坚持历史主义只是个原则,收效不会太大。

至于从事汉语语法化研究者都坚持语言本体论,主要是受索绪尔(1980:323)“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之说影响,同时没有真正搞清楚语言究竟是什么②,没有自己的语言观。多数人习惯秉持“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做研究,并非真明白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分别是什么,甚至潜意识中把语言作为一种有机体看了,以致生硬地套用一般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说,误以为语言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在语言,而不知道身影变化的原因不在影子自身。所以他们的研究表面上看是坚持历史主义了,但他们的历史是苍白的历史,只见语言标本而不见语用动因的历史。因此,不少人尽管刻意求真,但到头来所求非真,结论与客观实际不相符。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了这一事实,于是自觉不自觉地引进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做研究,情况好了一些。《语法化》的研究与之比,则更胜一筹。

就《语法化》的具体研究而言,作者总是不忘探索动词语法化的语用动因,从而大大增强了其结论的可靠性。而探讨其语用动因,就离不开对语言主体认知方式的观察与分析。所以作者未必深谙认知语言学理论,只是受其锐意求真之习惯主导而近乎本能地寻求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罢了。至于席留生和牛保义的书评里强调其认知语言学的路数,其他学者书评中也多从认知方式角度肯定《语法化》的研究,甚至连张斌先生为本书所作的《序》里也说“作者区分了语法化的两种机制,认知方面的和句法语义方面的”,都用认知语言学的眼光欣赏《语法化》的研究,确切地说,那是《语法化》的研究证实了认知语言学某些理论方法的可行性。这一事实让读者悟出了以下道理:1.既然语言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实践的,那么研究语言就不能离开人们的语言实践,不能离开人的认知方式与认知形态。2.既然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形态的发展变化决定了语言使用方式以及语言结构的变化,那么探讨语法化现象及其他语言现象,就必须抓住语用方式的变化,努力发掘语言主体认知方式和认知形态及其变化之事实,力求作出知其所以然的阐释。3.但是这种工作不受现行语言观指导;为了改变语言研究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尴尬局面,为了实现语言研究服务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为了语言学的健康发展,必须尽快更新语言观,完善方法论。4.非认知语言学家的马贝加研究汉语动词语法化现象,读者用认知语言学的眼光审视其研究成果,大多中规中矩,实乃锐意求真之故也。锐意求真是坚持历史主义做研究的具体表现,是顺利实现学术正常交流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术健康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至于从事汉语语法化研究者都坚持句法本位观,这里面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局限性。其必要性很好理解:句法结构及其变化不仅是语用变化的结果,而且载负着语义变化的信息,因而句法结构及其变化是人们研究语法化现象的抓手。但事实证明,研究语法化现象一旦让句法本位观超负荷运转,忽视了句法本位观的消极作用,很难不出问题。只是这方面的问题不限于某部书或某篇文章;要解决这一问题,也要更新语言观,这里就不展开了。

(二)论从材料来,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看了这个题目,可能有人会说:哪本书、哪篇文章不是论从材料来?没有材料做得了研究吗?再说,有统计数据证明《语法化》“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吗?其实,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如果说坚持历史主义研究语法化现象,力求论从史出,关乎语言观问题,论从材料来就是个方法论问题。研究者既然坚持历史主义,客观上就要求论从材料来。同时,只要研究者坚持历史主义,也就会要求自己论从材料来。这一点,拿事理逻辑学派的语法化研究及其成果来对比一下,很容易看出来。因此,这里所谓“论从材料来,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与一般所谓用材料说话是不对等的。比如《语法化》的作者坚持历时研究,在甄选材料和处理材料时都受到历史主义的关照;某些靠材料说话的研究只是归纳法的简单操作,并不一定要自觉坚持历史主义。如果看不到这一事实,有的书评中已经称许该书资料丰富,这里就没有必要重复了。

据说,马贝加研究汉语动词语法化现象,白天除了上课,大多在学校图书馆查阅文献,搜集语料。发现有用的材料就按照历史线索记下来,与其相关的资料信息则附记于侧。晚上回到家中,紧紧抓住历史这个纲研究语料与语境的特点及关系,对比同一语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语境中的表现情况,研究不同语词在同类语境中的反映及作用,如同蜜蜂一点一点采得花粉,一点一点酿成蜜,夜以继日,不分寒暑,整整12年的功夫,终于成就了这部令人交口称赞的大书。在一般人看来,也许只是作者资料占有全面一些,选用材料精到一些,干起活儿来细心一些,殊不知她的论从材料来不是那么简单,不仅有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及语用特点等刚性条件管着,而且还有历史、文化、事理逻辑等柔性因素制约,因而其语料甄选与处理均没有多大自由,其观点则只能孜孜矻矻酿出。

至于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则更是本书的基本特色。如书中开宗明义第一章第一段就说:“语法化具有演变的过程与结果,但本身不能构成一个系统。”一般人看到这话,或许顿生大煞风景之感:你的研究对象如果散碎而不成系统,你的研究成果怎么会有严谨的系统性?否则,就只有论从观念,不计脱离客观实际之嫌了。试问当今学者:哪个不强调系统、系统化、系统性啊?然而,作者致力于汉语动词语法化研究十多年,没有发现语法化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怎么办呢?就只好实话实说了。但是,正是由于敢于“卖破绽”,才摆脱了受“系统”论束缚而画地为牢、自说自话的困境。于是每甄审一种语料,必句法的、语义的、认知的、语用的,等等,多角度审视,然后提纯认识,通过字斟句酌的表述,直至实现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统一。清代袁枚《题岳武穆》所谓“我论文章公论战,千古一样斗心兵”,用在马贝加及其巨著《语法化》上是再贴切不过了。

不错,金无足赤,《语法化》中也有可商之处。不过,深入考察,可知其可商之处多是语言本体论与句法本位观超负荷运转的结果。比较同类著作,则不难发现这不是该书特有的现象,而是多数持语言本体论和语法本位观做研究者的共同现象。所以至此,深层原因还是个语言观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是《语法化》与同类著作同时告诉我们:语言观更新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行的时候了!在语言观问题尚未解决的今天,它们在告诉我们:从事汉语语法化研究,在享受语言本体论与句法本位观之方便的同时,切勿忽视语言本体论和句法本位观的局限性,千万不要让它们超负荷运转!

三、结语

上一节原稿中还有第三部分:《突破藩篱,实现语言研究的终极目标》。举了两个例子,简单分析了一下语言本体论与句法本位观超负荷运转时的情形,然后讲了几句如何突破藩篱,实现语言研究的终极目标的想法。但现在看,这个题目本身就需要一篇大文章来论述,已有的两三千字不足说明问题,而且本文已经不短了,就把它抽出来,连同同类著作的例子,留待研究其他问题时做材料吧。

单纯用现代语言学的眼光看,该书堪称一部高质量的著作。所以赢得同行专家赞赏,原因在于作者能够坐得住冷板凳,而且坚持历史主义做研究,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论从材料来,坚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问:“当前社会,写书的人很多,做学问的人很少。近年来,从出版机构发出去或‘卖’出去的书号,究竟有多少是做学问的成果呢?”(详见陈静2015)今谓《语法化》不仅是一部做学问的厚重之作,而且是十年一剑的扛鼎之作。正如席留生等在书评里说的:马贝加“在温州这么一个商业化气息浓厚的城市,数十年寒灯孤室,体现了一种特立独行、持之以恒的优良学风……由此看来,此书已不仅仅是十年磨剑之作”!

参考文献

陈静《治郦数十载,殷殷古都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30日。

沈怀兴《联绵字理论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 篇7

关键词:汉语“在”;泰语“????”;语法化

一、汉语“在”的语法化

翻阅古代汉语资料并检索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语料库,可以发现,“在”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是做动词的,表达“存在”的意思。例如:(1)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此处“在”作为动词,表示动作的持续性。(2)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此处“在”作为动词,表示动作的持续性,在帝位五十载。(3)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在”意思为“存在”。以上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主要是作实意的动词。

动词虚化的用法体现在“在”引申为“在于”。例如:(1)曰:“国乱民扰,得国在乱,治民在扰,子盍入乎?此处的“在”意思是“在于”,在句子做介词。(2)通过教育,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并不断扩大其传播范围。(3)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2)(3)两例的“在”后面跟时间段,作时间介词短语。其汉语“在”介词化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交流日益密切,语言互译也迅猛发展,但我们发现,在互译的过程中有些外语词汇译为汉语的时候,并不是外语的每个词汇都能找到相对应的汉语词汇。例如:英语中的介词in、on、at、among、into等等,在翻译成汉语时都翻译为“在”,这也是促使动词“在”虚化成介词的一个重要因素。

动词“在”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在明清之后,“在”虚化为时间副词。例如:(1)吃了饭,出门看时,又在下着蒙蒙细雨(2)周六了,小明在看电视。(3)放班了,工人们都在打卡。“在”最初是实意的动词,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用于连动结构,“在”在句法结构中的动词功能减弱,加上中英两种语言互译的影响,“在”逐步虚化成介词,但中古以后,“在”除了保留动词作用外,被迫对介词或者说助词的语法化作用做一个选择,虽说“在”的介词作用不断增强,但其语法化并没有发展,反而逐渐的弱化,或被其他助词代替,或以副词的形式出现。例如:(1)他在钓鱼。(2)我们在聊天。显然,“在”已经虚化为副词,其词语的意义随之虚化,功能也随之虚化。

二、泰语“????”的语法化

泰语“????”和汉语“在”一样,在以前都是做动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变化, 泰语“????”也发生了词义的虚化。泰语“????”做动词的用法。例如:(1)老师现在在办公室吗???????????????????????????????? (2)我和父母一起住。???????????????? (3)我到酒店了,你在哪儿????????????????? ????????????

根据李芸①的论文资料,泰语“????”的词义在素可泰王朝时期就开始虚化,虚化为助词。笔者觉得泰语“????”虚化成助词表示两种语法意义。其一表示“进行体”。例如(1)雪正下着呢, 我们还是不要出去了。??????????????? ?????????????????(2)他们正看着电影呢。 ????????????????????? 其二、表示“持续体”泰语 ???? 放在形容词或动词后面,表示某一事物已经发生或者持续发生的的事实。例如:(1)饭已经凉了,先吃饭吧。???????????????? ????????????? (说明“饭已凉”的事实)(2)他已经去国外了。??????????????????????? (说明“去国外”的事实)(3)卧室有点小。???????????????????? (说明“卧室小”的事实)(4)水还冷,不能洗澡。?????????????? ??????????????? (说明“水冷”的持续性)(5)天气还热,不能出去。???????????????? ??????????? (说明“天气热”的持续性)。

根据李芸①的论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泰语“????”虚化成介词的用法在泰国现代词汇中才出现,也就是说泰语“????”作为介词,虚化的时间较晚。例如:(1)商店在小河的对面 ??????????????????????????????????(“????”作地点介词)(2)我的学校在那里。??????????????????????(“????”在句中作介宾结构)。

三、总结

汉语和泰语都属于汉藏语系,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孤立语,所以句法关系靠词序和虚词来表达。汉语“在”与泰语“????”以前都是作为实意动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需要,两者经历了语法化。汉语“在”由动词虚化为介词,再虚化为副词, 而泰语“????”由动词虚化为助词,再虚化为介词。两者受语言环境的影响不一样,语法化历程的不一样,语法化的程度也不一样,发展方向各异,但是它们都是受语法化的影响,词汇意义和功能逐渐被虚化。

注释:

①李芸.泰语动词虚化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

参考文献:

[1]韦景云.壮语jou5与泰语ju5的语法化差异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冯雪冬.时间副词“在”语法化历程考察[J].宜宾学院学报,2009.

[3]王伟.论“在”的语法化[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

[4]李慧.介词“在”的语法化[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

[5]于理想.浅析时间副词“在”的语法化[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

上一篇:美丽中国 携手你我下一篇:科研能力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