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演说
这次组织上安排我到国家安监总局工作,我坚决拥护中央和省委的决定。因为我深深地知道,个人的命运是由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所决定的,个人的作用只有依附、融合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中才能得以发挥。我个人工作的变动,这不仅是中央和省委对我的培养、信任和关怀,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中央、省委对XX工作的肯定、对XX领导班子的肯定、对XX干部队伍的肯定,体现了中央、省委对XX事业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关心厚爱。
物换星移十度逝,X河XX情悠悠。1997年6月,我被任命为当时的XX市X县县委常委、X镇党委书记,从那个时候起,转眼我已和在座的很多同志们朝夕相处了十年的时间。伴随着离别日子的到来,我的心情也越来越难抑平静。十年来,XX的山山水水,XX的父老乡亲,XX的广大干部和一起奋斗的事业,时刻萦绕在我心头、浮现在我眼前,一幅幅画卷、一幕幕场景,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难忘,那么的令我眷恋。这十年,对XX来说,是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机遇垂青、倍加呵护、倾力扶持的十年,是得到外界高度关注、评论议论、终成共识的十年,是经过顽强打拼、摆脱窘境、奠定基础、加速崛起的十年。十年中,我先后在县、市两级主要领导岗位上工作,中间还曾去省委办公厅和外交部挂职。
如果说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主要归功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很多老领导、老同志打下的良好基础,归功于与我合作共事的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紧密配合,归功于全市广大干部和416万XX人民的大力支持。借此机会,我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理解、信任和帮助过我的各级领导、离退休老同志、驻XX部队、公安干警、武警官兵、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各界人士和XX的父老乡亲及外埠XX老乡,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XX工作的十年时间里,我由衷地感谢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深切关怀……我会永远铭记心头,永久为之感动。在XX工作的十年时间里,我真诚地感谢全市广大干部的鼎力支持。这十年,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段岁月,是我事业中宝贵的一段经历,是我工作中愉快的一段光阴。XX的干部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是一支讲政治、顾大局、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好队伍。他们平凡而伟大,是XX发展和进步的脊梁。十年来,我们每一项决策的形成,每一项工作的顺利推进,都体现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团结协作,凝聚着广大干部的共同努力,承度着老领导、老同志的传、帮、带。十年来,我与广大干部从不相识到相识、相知、相勉,大家朝夕相处,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为着XX的发展、人民的幸福,一起担负责任、承受压力,一起殚精竭虑、用力使劲,一起加班熬夜、通宵达旦,一起分享喜悦、庆祝成功。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奋斗,使我们成为很好的同志、同事和朋友,这种情谊将是我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这种志同道合的同志之情比手足之情要珍贵得多,这种真诚质朴的同志之谊比金兰之义要高尚得多。我将倍加珍视并永远记住在XX工作的这段美好时光,倍加珍视并永远记住各位同志的支持帮助,倍加珍视并永远记住与XX同事结下的深情厚谊……
在燕大读书时,我就一直喜欢艾青先生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今天,在这里,我和同志们、同事们深情告别,和XX人民深情告别,和这方热土深情告别,我更读懂了它所蕴涵的深情今后,无论我走到哪里,XX,这块给我太多感动和真诚的土地,我都会永远回忆和珍藏……
在语篇构建过程中, 话语包含两个层面, 即基本话语 (primary discourse) 和元话语 (Meta-discourse) , 相互作用的结果表现为两类话语形式的不断选择, 使说话人信息准确, 条理清晰, 结构合理, 符合逻辑。Vande Kopole认为, 基本话语主要实现语言的概念功能, 元话语实现语言的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元话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Zelling Harris提出的。
经过若干学者的研究 (Williams, 1981;Kopple, 1985;Crismore, 1989;Hyland, 2005等) , 迄今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常常被称作“关于话语的话语”和“关于谈话的谈话” (Hyland, 2005) 。本文运用Hyland的元话语模式对小布什离职演讲稿和奥巴马任职演讲稿进行元话语语篇对比分析, 旨在通过元话语的使用及分布情况挖掘元话语的使用对语类和语域在语篇中的体现, 以及达到各自演讲目的所起的作用。
二、理论框架
Hyland (2008) 认为元话语是指在语篇中使用的一些明示手段, 以帮助受众 (audience) 理解语篇, 并且通过元话语手段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赢得受众的支持和理解。受众是指听众/读者、受众的数量、地位、作者/说话人和受众所拥有的共同背景知识和专业背景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着元话语的使用。元话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将语篇理解为社会活动的框架, 我们在构建语篇时, 不仅仅是作者/说话者和语篇之间的互动, 而且还是作者/说话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 作者通过元话语的使用来引导、促进受众的理解, 通过元话语手段表明态度、立场, 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有利于达到说服的目的并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Hyland将元话语分为指引读者读完整个语篇的交际元话语和帮助读者掌握论点的互动元话语。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 找出所有的元话语手段, 来分析元话语对语篇目的所起到的作用, 以及和语类、语域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分析比较客观, 穷尽性和可操作性都相对较强。文章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 也进行典型内容的定性分析。
四、对语篇的元话语分析
从表二来看, 元话语在两篇演说稿中的分布有以下的共同特点。
1. 两篇演说稿运用较少的是交际类手段。除了部分使用过渡性标记外, 其他基本没有。这是由演讲稿的语类及语式所决定的。首先, 演讲稿是一种口头表达的形式, 受众是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 因此, 框架标记和回指标记就是不必要的, 因为受众的思路无法回指到距离较远的超出其记忆范围的位置。其次, 演讲的纵向信息流动方式制约了框架标记的使用。再次, 受众的范围之大影响了语码注释语的使用。受众的范围大且知识水平不同, 因此演讲稿必然比较易懂, 而语码注释语主要用于解释说明某些不易理解的知识, 在演讲稿这种相对简单的文体中必然派不上用场。过渡标记是必不可少的, 过渡标记可以引导读者的思想, 只有语篇连贯, 文章才有可读性。
2. 两篇演说稿中运用了较多的互动类元话语资源, 这也是由演说稿的语类特征所决定的。文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介入标记, 而介入标记中使用最多的就是we, us, 此类代词的使用就是为了拉近和人民群众的距离, 从而更容易达到演说这一语类的煽情的目的。演说稿是主观性比较强的文章, 不管是就职还是离职都不得不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立场, 这样才能够让百姓明白总统通过演讲稿所表达出来的所思所想, 因此态度标记就在文中广泛出现。在两篇演说稿中, 两位总统都使用了一些模糊语, 这是因为演说这种语体并不像科研文体那样, 不需要精确的数据来证明某个理论或说明某个问题。
由上分析可知, 语式和语类的相同导致双方在元话语手段的使用上具有相似性。即较多运用交际类资源较少运用互动类资源。
两者在元话语使用中又有哪些不同呢?在对两个语篇元话语手段进行了定性分析后, 我有如下发现。
1.两个语篇都使用了模糊语, 但是模糊语的使用目的却是不同的。如下例:
You may not agree with some of the tough decisions Ihave made.But I hope you can agree that I was willing to make the tough decisions.
(from Bush’s farewell speech)
Our challenges may be new.The instruments with which we meet them may be new.But those values upon which our success depends——hard work and honesty, courage and fair play, tolerance and curiosity, loyalty and patriotism——these things are old.
(from Obama’s inaugural speech)
在小布什的演讲中, may表示出和群众协商 (negotiation) 的一种语气, 其后的but是对其进行反对 (concur) 以博得民众对他所做出决定的认可。而奥巴马演讲中的may和might模糊语的使用, 是告知民众可能预见的未来的困难, 目的是使民众有心理上的准备, 以便迎接困难。模糊语的使用目的不同, 主要也是由于两人身份的不同、语旨的不同决定的。小布什作为离去的总统, 其演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给自己一个清白, 为其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作辩护。而奥巴马作为继任总统, 他的主要目的是要树立民众的信心, 使民众对困难有所了解, 但是又不要惧怕。
2.两人的自称语的使用是有很大差异的。小布什大量地使用了自我指示词I, me等, 而在奥巴马相对较长的演讲中却只使用了3个自我指示词, 而相对使用更多的是介入标记, 在介入标记中使用最多的则是代词we, us。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呢?我认为这也是语旨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小布什在文中泼墨最多的要数伊拉克战争、国家和平,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给其政治生涯带来争议最多的就是这场战争。面对大多数人的反对, 他毅然选择了战争, 其离职演讲也就成了他进行最终辩解的一次机会。所以他为自身辩护时, 不得不使用自我指示词I, me等。而奥巴马走马上任, 更需要的是和民众拉近距离, 重树国民对政府的信心。因此他在代词的使用上更多的是we, us, 始终和民众站在一起。
3.在态度标记的使用中, 两人的选择也是有区别的。例如奥巴马对于目前的状况是这样描述的。
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Our health care is too costly, our schools fail too many, and each day bring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ways we use energy strengthen our adversaries and threaten our planet.
(from Obama’s inaugural speech)
然而小布什却是这样描述过去七年里发生的变化的:
Over the past seven years, a new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has been created.The military, the intelligence community, and the FBI have been transformed.Our nation is equipped with new tools to monitor the terrorists’movements, freeze their finances, and break up their plots.
(from Bush’s farewell speech)
而对于目前的经济状况, 他是这样说的:
Facing the prospect of a financial collapse, we took decisive measures to safeguard our economy.These are ver tough times for hardworking families, but the toll would be fa worse if we had not acted.All Americans are in this together.
(from Bush’s farewell speech)
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应该是史上罕见的低迷, 奥巴马用了一些态度标记来描述这些状况, 比如说lost, shed, shuttered, costly。这些词在强度上语气上都是很重的, 奥巴马向美国国民明确指出了形势的严峻。作为一个新上任的总统, 使用这些元话语手段既向美国人民明示了问题的严峻, 也说明了这些困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这样就对上任伊始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起到了一个缓解的作用。而小布什作为离职总统, 演讲稿的全文基调就是要为自己的政绩辩护, 所以元话语的使用如new, created transformed等词的使用都是在阐述自己在职期间为国家、为国民所作的巨大贡献及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对于目前的经济, 他并未提到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 而是说他采取了decisive measures to safeguard our economy, 元话语手段中态度标记词decisive很明确地说明了他自己采取行动的果断。另外, 他还用了“far more worse if we had no acted”来申明自己在拯救国家经济危机中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 否则情况会更糟糕。
4.在介入标记中, 双方都大量使用了must介入标记词, 但是使用目的仍是不同的。例如:
Our enemies are patient, and determined to strike again.America did nothing to seek or deserve this conflict.But we have been given solemn responsibilities, and we must meet them.We must resist complacency.We must keep our resolve.And we must never let down our guard.
(from Bush’s farewell speech)
在此处元话语手段must的使用强调了事情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必要性, 其目的仍然是作为离职总统为派兵伊拉克辩解, 主要是为了说明并非是他出于自身目的要发动战争, 而是迫不得已而为之。那我们再来看看奥巴马的介入标记的使用, 如下例:
Starting today, 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 dust ourselves off, 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making America.
(from Obama’s inaugural speech)
在此处, 介入标记的使用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鼓舞大家的士气, 号召大家振作起来, 重新踏上美国新的征程。同样都是介入标记, 背后的目的和起到的作用却是大相径庭的。
因此,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双方都大量使用互动类元话语手段, 但是使用的目的是存在差异的。带来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位总统的地位不同, 和人民的关系不同, 即其语旨不同所造成的。元话语手段在为实现各自的具体演讲目的上起了巨大的作用。
五、结语
本文利用了Hyland的元话语模式分析了小布什总统的离职演说稿及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说稿, 并对双方的元话语使用手段做了对比。小布什离职演讲稿中元话语的使用是为其过失辩解, 为其成绩表示肯定。而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运用元话语手段主要是为了引导受众认识到他就职后的任务艰巨, 使大众保持信心。因此, 元话语的资源的利用使双方都顺利达到了各自演讲的目的。总之, 元话语的使用体现了语类和语域, 并对实现语篇目的起着重大作用。
摘要:Hyland的元话语模式作为一种引导说话者/读者进行语篇理解和表达作者/说话者态度的手段, 其可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本文利用Hyland的元话语模式来分析美国总统小布什离职演讲稿和奥巴马任职演讲稿, 旨在通过元话语的使用及分布情况挖掘元话语的使用对语类和语域在语篇中的体现, 以及达到各自演讲目的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元话语模式,小布什离职演说,奥巴马就职演说,语篇分析
参考文献
[1]Crismore, A.Talking with Readers:Metadiscourseas Rhetorical Act[M].New York:Peter Long, 1989.
[2]Hyland, K.Metadisc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 inWriting[M].London:Continuum, 2005.
[3]Hyland, K.Metadiscour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4]Halliday, 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Vande Kopple, W.Some exploratory discourse onmetadiscourse[J].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1985.
[6]Williams, R.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Societ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7]Bush, G.W.Bush’s farewell speech[Z].2009-4-5.http://www.chinadaily.com.cn/language_tips/auvideo/2009-01/19/content_7409726.htm, 2009-1-19.
Left-behind Children
February 25,2008, a 12-year-old boy named Zhang Yangyu who left behind by his parents, leaving a shocking suicide note in his pocket:when you leave(referring to his parents), I feel very sad.And that’s why I choose to commit suicide.Today, I will focus on the seriousness and causes of the problem of left-behind children.In China, there is a gener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ho are growing up without one or both parents.A recent survey from the All-China women’s Federation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61 million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 accounting for 21.9% of all nationwide---a population larger than that of combination of California and New york city.Most of these children are raised by their elderly grandparents or other relatives.Chinese grandparents are more likely to spoil children, of which many are illiterate and cannot help with homework.Therefore, there is no home education to speak of.Besides, children grow up in such environment without parental love.This may cause mental problems, such as depression, low self-esteem, self-sealing, impulsion and so on.There are two reasons accounting for left-behind children.Firstly,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 are unbalanced.People in poor areas have to go to wealthy cities in search of better paid jobs.This forces hundreds of millions migrant parents away from their impoverished hometowns and leave their children at hometowns.Secondly, Anton Chekhov once said the joy and happiness of our lives are not in money.However, many migrant parents believe that they are fulfilling their duties to children as long as they send money to pay for children’s food, clothing, housing, schooling and other expenses.Therefore, these families only reunite a few days each year.Just like the 12-year-old kid we talked about in the beginning, there are countless left-behind children in our country.The children are the hope of our families, the flowers of our country, the leaders of our future.Now, it’s time to take actions.And I
此刻我站在这儿,我的目的、动机和所有的选手都不一样,我不是为冠军的宝座而来,也不是为两百万的奖金而来,我是为台上那四个评委的席位而来,我今天要公然地和四个评委进行PK,我要让他们知道,做评委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首先我要挑战那样子和我一样其貌不扬的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李咏先生。他刚刚从央视下岗,他凭甚么来当评委,那末编导告知我呢,说他多才多艺,画画、唱歌、写作样样精通。我说唱歌,他唱歌,我也能唱歌,并且我唱歌还能赚钱,我曾靠唱歌赚了一个亿。编导说你就吹吧,人家张学友唱歌也赚不了一个亿。我说我没事,我就喜欢在家里唱歌,每次我唱的时候呢,我们家隔壁的邻居都以为我们家闹鬼,怎样总是鬼哭狼嗥的,时间长了以后呢,他就受不了了,最后慌慌张张把他的屋子低价就给卖了。谁买的,我。我买的时候两千万,现在一点二个亿。大家觉得我的歌唱得怎样样。
接着我要挑战我们的台湾帅哥林志颖先生,他虽然帅,可是我们今天这个节目不是赛车、不是选美,所以他虽然是万千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可是在男人的眼中他仍然是有些奶油小生加小白脸。大家不要看我皮肤这么黑,我当年在欧洲留学的时候,在我们班黑人女同学的心目中,我也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接着我要挑战那光头,那只会纸上谈兵的所谓的恋爱专家乐嘉先生,由于我才是真实的恋爱专家,大家不要看我这个模样,可是我的太太却是当年隔壁大学的校花,那末当年追她为她亮的灯,能够照亮整个合肥。而我当年不但不在她的候选名单里面,反而在她的黑名单里面,可是最后我抱得美人回,我凭的是甚么,肯定凭的不是我这张脸,而是我的口才,我的超级演说家的风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
青春的朝气彰显时代的力量,竞争的热烈谱写公司的辉煌。今天,我有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公司的各位前辈、佼佼者同台竞聘行政主管一职,这与多年来各位领导的关心培养和同事们的帮助支持密不可分。借此机会。我首先向各位领导、同事以及竞聘者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
不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不是好将军。不能写出锦绣文章的秘书也不会是好秘书。在进公司之前,我曾在部队服役两年,出了部队大门就来到了公司,从文案到采购到行政主管最后到网络编辑,每个岗位都面临着不同挑战与状况。从简单的经验交流、情况汇报,到重大的领导讲话稿件。一丝一毫任务的加重是我人生由稚嫩到成熟的升华。一点一滴经验的积累是领导同事谆谆教导帮扶支持的结晶。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过于年轻,缺乏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但是我们都知道。“初生牛犊不怕虎”。正因为年轻我们才血气方刚、勇往无前正是缺乏经验我们才敢于创新、锐意进取,这也是今天的竞争演讲吸引我们每一个人的最大魅力所在。今天,如果我有幸竞争上岗成为行政主管。我觉得首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迅速转变角色.时刻迎接挑战。行政是领导的眼睛和双手。当好领导的助手和参谋。做好内部管理外部协调,严格执行领导的各项决议部署。站在公司发展大局的高度上,殚精竭虑做行政,一心一意促发展。时刻准备着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二是发挥团队优势。凝心聚力保发展。“木桶理论”让我们铭记要
注重团队中的每一位队员.行政工作的出色完成.并不是靠个别天才或是一个行政主管就能一蹴而就的.他需要的是行政部全体同仁的众志成城、团结拼搏。行政主管要充分发挥领导优势。整合资源、凝心
聚力.形成强大合力共同致力于打造公司精品行政服务品牌。
三是注重个人优势。率先以身作则。在确保团结的前提下。要充
分发挥行政部每一位员工个体优势,关心培养员工,尊重鼓励首创精
神,不断培育主人翁精神,让行政部成为一个敢于争先、奋勇拼搏的
坚强团队。当然,作为行政主管,自己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就是一面导向的旗帜。要时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遇见困难不退缩,遇到强敌敢亮剑,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感召大家、鼓舞大家,带动大家一往无前的良好工作风尚。
美好的蓝图已经浮现.青春的力量催我前行。我坚信:凭着不懈的拼搏努力,凭着领导同事们的关心帮助,我一定能够胜任行政主管职务。希望领导、评委能够给我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1. 修辞的定义
1.1 朗曼现代词典对修辞做出如下定义:
“an unusual, esp.metaphorical mode of expression, used for effect in speech and writing, and to clarify or deepen meaning by suggesting similitudes which provoke thought”.简言之, 修辞就是使语言更形象, 并能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
1.2 研究过程
本文从词汇、结构和语音三个层面研究修辞。词汇层面包括隐喻、明喻、拟人、借喻、双关、夸张、委婉语、借典和仿拟。结构层面包括对偶和对仗, 语音层面主要为头韵。首先对就职演说中的修辞进行分别统计。结果如下:
将四篇就职演说作为整体进行统计, 总结出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常用修辞, 使结果更为精确可靠。
1.3 分析结果:
可以看出,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最常见的修辞有三类:对仗、头韵和暗喻。其中对仗使用最多, 达58处, 占修辞总量的27.49%。头韵次之, 占22.75%。暗喻46处, 占21.80%。根据一些语言学家的观点, 修辞手法可以分为词汇修辞格、结构修辞格和语音修辞格三种。由此, 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地指出:暗喻是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最常用的词汇修辞, 对仗是最常用的结构修辞, 而最常用的语音修辞是头韵。
2. 修辞的表达效果
2.1 Parallelism
对仗, 可以使语言简洁, 增添节奏上的美感, 增强语气, 使句子、段落结构平衡, 具有结构上的美感。“Let both sides explore……Let both sides, for the first time……Let both sides……”演讲者反复运用“Let both sides”这一句式使句子结构更为清晰明朗, 同时使演讲更有气势和力量。“And if a beachhead of cooperation may push back the jungle of suspicion……where the strong are just and the weak secure and the peace preserved.”在这一句中, “where the strong are just and the weak secure and the peace preserved”构成对仗, 使得整个句子更为简洁, 因为相同的结构使得secure和preserved前面的are得以省略。
2.2 Metaphor
暗喻使语言更生动形象也使演讲更生动有趣。“Now, we must do the work the season demands.”演讲者将国际形势暗喻为季节。众所周知, 国际形势千变万化、极不稳定。这一暗喻正是基于两个概念的相同之处。这一暗喻, 使国际形势的特征更生动清晰。“And let every other power know that this Hemisphere intends to remain the master of its own house.”在这句中, 演讲者将美国比作房子, 将政府比作主人, 从而强烈地表明美国将抵制任何敌人以保护他们自己的国家, 使听众感到更多的乐趣, 而不是无聊枯燥。
2.3 Alliteration
头韵可使语言听起来优美、铿锵有力并给听众以深刻印象。“So, first of all, let me assert……--nameless, unreasoning, unjustified terror which paralyzes needed efforts to convert retreat into advance.”在这句中, “unreasoning”与“unjustified”构成头韵, 使语言更为平滑通顺, 并起到了强调效果, 呼吁人们不要害怕因为他们的恐惧本身即不合理。当演讲者读这一句子时, 它也被深深地印在听众的脑海。“Let every nation know, whether it wishes us well or ill, that we shall pay any price, bear any burden, meet any hardship, support any friend, oppose any foe, in order to assure the survival and the success of liberty.”在该句中, 我们可以发现三处头韵, “pay”与“price”, “bear”与“burden”, “survival”与“success”, 头韵使句子更具声韵美, 更加铿锵有力, 使人印象深刻。
3. 结论
从本文可以看出,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包含大量修辞。部分修辞使用非常频繁, 某些则使用较少。最常见的修辞是对仗、头韵和暗喻。在这三种修辞中, 对仗使用最多, 头韵次之, 暗喻相对最少。这些修辞的使用, 或起到强调的效果, 或增加演讲的韵律美, 或增强句式的平衡感。总而言之,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帮助美国总统得到了更多的民众支持。
摘要:美国总统就职演说, 反映了当时美国所面临的国内外重大问题, 包含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我们了解美国历史文化有一定帮助。本文主要研究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常用修辞手法的类别及其表达效果。
关键词:修辞,就职演说,美国总统
参考文献
[1]Dorsey, L. (2002) .The presidency and rhetorical leadership.College Station: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Leith, D&Myerson G. (1989) .The power of address:Explanations in rhetoric.New York:Routledge.
[3]范家材, 英语修辞赏析,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
[4]刘腊梅, 英语修辞格比较研究,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5]朱定逸, 奥巴马就职演说的语言艺术, 外语教学研究, 2009, 133, 196-198
竞岗(聘)演说词,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中产生的一个新文种。现在,许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通过改革人事制度,公开向社会或本系统招聘需要的人才;为了真正选到优秀人才,他们在人事组织和纪律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采取考试、考核和发表演说等方法,综合评分,择优录取。所以,参加应聘的对象,除了经过考试、考核外,在一定范围内发表竞争演说是不可缺少的。
一、写作前的准备
竞岗或竟聘演说词等于“竞选演说”,发表自己的“施政纲领”。通过竞岗(聘)演说词,起码要显露出你的文才和口才,体现出你热爱这项工作(职务)、熟悉情况、精通业务,以及干好工作的办法和决心,使评委和听众感到你是个人才,可以胜任此项工作。因此,在撰写前,应该有一个思考与准备的过程。要对参与竞争的岗位职务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包括职能、职权、工作范围、业务技能、周边联系、权利义务等,还应知道它的特点。这样方能提出自己的打算或设想,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二、竞岗(聘)演说词的结构与写作方法
竞岗(聘)演说词的结构,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为什么要参加竞岗或竞聘,以及竞争成功与否的态度。首先要从为国家、为社会、为单位作贡献的高度,说明自己参加竞争的目的;同时要结合说明自己在竞争的职位上施展才华,发挥长处,实现自身应有的价值。接着应该表明参加竞争的态度,既要说明参加竞争的优势和信心,又要说明竞争不上的正确态度。这部分不能长,300字左右,也不能有套话,要给人以诚实感、信任感。
第二部分,简述自己的年龄、学历、专业、工作简历、特长、担任主要职务时间等。因为是介绍个人的内容,实实在在的东西,不应用议论的语言。这部分也不能长,简要地介绍,不要过细,二三百字即可。使人听了介绍,知道你的知识情况、实践经验、业绩如何,从而考虑你是否能担任该职务。
第三部分,提出竞争成功后的打算。着重写竞争成功后,在任职期间,怎样开展工作和开创新的局面,其中包括任务、指标、各项工作奋斗的要求。开头可以抓住主要特点,简单地分析这个单位或部门的情况,然后再提任务指标的设想。可分层次写,防止写乱。这部分是重点部分,可适当展开一些,但不能罗嗦。内容既要实在、又要有创新,使人听了,觉得你有雄心壮志、有办法、有能力,任职后能够把工作做好,干出出色成绩。
第四部分,写工作方法和措施。这部分是第三部分的延伸,可概括几个观点写,突出主要的几条,不要写得太多太散。特别是措施要有可行性,办不到的事情不要写。这部分不宜过长,内容应与第三部分有紧密联系,前后配合。使人听了,感到你所提出的任务指标,是可以努力完成的,不会落空。
四个部分构成一个整体。但也可以分两部分写,即将一二部分、三四部分分别合并成一个部分。不管怎样,总得要把四方面的内容包括进去,这样才能算完整的竞争演说词。
三、撰写竞岗(聘)演说词应注意的问题
1.。竞岗(聘)演说词的讲稿不宜太长,应简短而有力,句句实在,一般不超过3000字,演说5-10分钟时间;文字冗长,听众太烦,反而收不到好的效果。
2.。因为竞争对象较多,别人也在思考自己的演说词,如果你的演说词同别人差不多,那就难以与人竞争,所以竞争演说词一定要有新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撰写时应有一定时间的保密,防止泄露出去,使其他竞争对象知道后,1
研究出更好的内容,超过你,不利与你的竞争。
各位评委,大家好!首先,我简短的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杨子,来自工程1091班,我要竞选的职位是系团学联科技创新部部长。在竞选之前,我对自我有如下认识,我认为我有信心去做好它,同时他也是我此次竞选的动力。(自我信心)
首先,我对于部门工作的激情与态度,对于属于自己的工作,我一定会尽力去做好它。还有就是自己对于工作的责任感,一项工作下来,你觉得那是自己应该做的,而且应该负责任地去完成它,这便有很好的效果。(工作态度与责任感)
其次,我本身来自科技创新部,这一学年中,我在部长和各位副部的领导下做了一些活动,对于本部门的一些活动流程与工作形式也比较熟悉和了解,我认为这也是此次竞选我较其他人的一大优势所在。(对于自我部门的熟悉)当然,科技创新部的未来还必须不断发展,对于部门工作的规划,我认为主要是敢于创新,做出自己更多的具有特色的活动,多联系实际,多与外部沟通交流。当然这还需要众人的思想与智慧。比如说,模型设计大赛与科技文化节之CAD大赛,这些活动的开展要切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要他们真正愿意参与其中,且能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个人的发展真正有帮助,而不只是在形式上去举办一个活动,这样作用不大,实际意义也不大。(对于部门发展规划)我想,以上便是我此次竞选的发言,也可以说是对自我一点认识与思考,谢谢大家!
注:1.此次竞选目的:我想我也不用说什么无私伟大地为同学们奉献,服务。我此次竞选就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这么平淡地过去,能够让自己有一次新的尝试与锻炼。
2.若竞选不上,怎么看:我想若是竞选不上,那说明还有人比我更适合呆在那里,当然这其中还得考虑整个部门的统筹发展,那么这样的话,我甘愿退出。不是有人说过“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吗!现今的放弃是为了今后获得更多。
关键词:隐喻,理解,影响因素,《就职演说》
一、引言
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于隐喻的认知也发生着改变。当前,语言学界对于隐喻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共识: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或者写作手段,它同时是一种认知工具,一种思维方式。人类语言本身就具有隐喻特征,能否正确理解隐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语言的掌握程度。本文将结合现代隐喻理论知识,结合肯尼迪《就职演说》来探讨如何正确理解隐喻。
二、隐喻的本质
隐喻的定义和认知是一个经过了长期研究发展的课题,隐喻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特点:1)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2)不使用比喻词。
在理解隐喻时,人们会发现,隐喻的本质是以一个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个事物。隐喻帮助人们以具体的、简单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抽象的、复杂的和陌生的事物。因为,人们认识和感受世界首先始于自身,认知事物是由人及物的过程,从自身到身外的事物、从熟知到未知的、从有形到无形的、从具体到抽象的、从容易定义到难以定义的概念和事物等等。隐喻是一种工具,人们用它来认识世界、建构知识。它是一种心理的迁移,是人们在心理上由始发认知域向目标认知域的一种映射。
三、《就职演说》中隐喻的理解
肯尼迪的就职演说,是无数英语学习者的必读之文。在这篇文章中,共使用数十次隐喻。隐喻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本文的语言魅力,但也给读者的理解增加了难度。那么下面就来探讨一下那些因素会影响隐喻的理解。
(一)词汇积累
很多英语词汇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引申,语义范畴扩大,产生了很多的词汇隐喻义项。许多隐喻义项经过反复使用而约定俗成,成为常规隐喻的一部分。因此,在英语学习或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对一些隐喻“视而不见”。在遇见这些隐喻时,我们几乎不存在理解或接受上的难度,因此也几乎不会把它们看作是隐喻。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隐喻在语言体系中反复出现被使用,其隐喻含义已经几乎被固化、默认。
看一下以下例句:
(1)Wales,39,is the father of the world’s most sprawling encyclopedia,the online Wikipedia.
(2)…to place further strain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在例句(1)中,father含义是“创始人”。这一词义在词典上均可以查阅到,不难发现它是father“父亲”本义的一个常见引申义,所以很多人并没有把这句话中的father看作是隐喻用法。对于例句(2)中的place strain on这一表达,很多人可能会将其视为固定词组搭配来记忆,却忽视了此时使用的恰恰是strain的隐喻含义。
那么在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隐喻词汇。比如在文中第3段“torch”就是一种常规隐喻。不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体系中,人们都会用“火炬”来喻指“精神,传承”等。因此,此句中“火炬已经传递给新一代美国人”实质上指的是美国人民一直奉行的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等政治理念已经一辈接一辈的传承下来。
在文中22段第一句中有这样一个词汇“trumpet”。该词的意思是“喇叭、号角”。“号角已经吹响”常用来喻指行动的时刻已经到来,这一点在英语中亦是如此。而在23段中“forge”和后面的“alliance”一词搭配表示结成联盟,然而我们都知道“forge”一词本义为“锻造”。结成同盟此义实则使用了隐喻手法。
可以看出,词汇的记忆积累,尤其是隐喻词汇的积累对于我们如何正确理解把握一段文字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充分重视英语词汇的相关引申隐喻含义。
(二)语义联想
在英语中,除了我上述的常规性隐喻,也有很多创造性的,有新意的隐喻。在理解这些隐喻时,知道这些词的本义以及常见引申含义还远远不够。在上文中已经说过,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个事物来理解另一个事物。在理解隐喻时,需要动用思维,已有认知,经验去联想,去感受。
看一下以下例句。
(3)The United Nations may be the world’s biggest talking shop—which has its pluses and minuses.
(4)In an age that showers new discoveries upon us daily,what can a 300-year-old book,however famous,offer other than dry bones for historians to pick over?
在例句(4)中,“pulses”和“minuses”本是数学概念中的加号和减号。它们是用于表示“正”与“负”这两个相对的数学概念,从而可以使人联想到其本体意义“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在例句(4)中,“shower”一词使用的妙笔生花。该词动词词义为“如同阵雨般落下”,通过使用这一词,喻体“雨”并未出现,而是通过动词shower折射出来。抽象的发现可以用直观的视觉想象呈现:新发现犹如阵阵雨水从天而降,每日不停。这种比喻十分新奇,令人印象深刻。
在《就职演说》中也有多处这种形式的隐喻,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动用联想力才能够正确理解。最典型的例子出现在第3段。文中“tempered by war,”这个表达很多人在开始都会理解不透,主要因为没能正确理解其中的隐喻。“temper”一词本义是“使金属回火”。金属在冶炼过程中经过回火会变得更加坚韧。通过联想,不难得知该表达此时的用意是要说明美国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就如同金属经历过回火变得更加坚强。另外,在第24段中“place”一词也体现了隐喻的用法。那么这个隐喻的本体是什么?通过上下文,加以联想分析,不难发现此处人们不愿交换的并不只是“位置”,而是身处其位是所要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机遇”。
在理解隐喻时,适当的联想是十分必要的。要将词汇本身所折射的物质世界联想进去,要将个人的经历经验联想进去。
(三)隐喻结构
隐喻作为一种语义现象,它的意义产生是两个词之间词意映射的结果。隐喻可以使用动词,形容词,名词等等不同词性的词汇实现。而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隐喻中经常使用的某些句型结构。
(一)在as…as,not as…as,as much as,no more…than,not…any more than等结构中,常可连接两个句子进行隐喻对两类不同性质事物进行比较。
(5)If I were a politician,I would as soon think of being angry with Mr.Smith for turning against me as I am now with a pin for picking.
在本句中,通过比喻将两件事情:1)史密斯反对我,我对他感到生气2)我被针扎到,我对针感到生气,联系到了一起。从而使读者更生动形象地感受到了如果我是个政客,我的心理变化。
(二)在what连接的A is to B what C is to D句型中,其中AB为主体,CD是喻体。通过简单具体的形象说明复杂抽象的概念或过程。
(三)用介词of连接两个名词的结构。这是一种非常普遍,适合于各种文体的结构。
(6)They live in a match-box of a room.
(7)He has a heart of stone.
例句(6)中,用这一的结构形象的说明了居住的房间小的如同一个火柴盒,而句(7)则更好理解,中文当中有如出一辙的表达:心如铁石。
能用在隐喻中的句型结构数量形式并不限于总结出的这些,但可以肯定的是累积这类句型结构对于提高隐喻理解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就职演说》中,如果有这些结构的积累,那么有两处相对难以理解的表达就会变得清晰明了。在19段中“if a beachhead of cooperation may push back the jungle of suspicion”这句话中,有两处of结构的出现。明白它们是隐喻结构,就可以理解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如果合作的滩头阵地逼退猜忌的丛林”,也就是说要用合作来消除猜忌。将合作比喻成滩头阵地,将猜忌比喻成丛林,语言变得更具张力与感染力,同时也能调动听众和读者的想象力。
(四)隐喻与语境
语言的理解离不开语境,同样,隐喻的正确理解也一定离不开与其息息相关语言环境。与隐喻相关的语境知识包括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和微观的具体情景语境。语言接受者只有对语境因素进行正确的分析把握和理解才能准确获取隐喻意义。
(8)大家都称他为小诸葛。
(9)John met his Waterloo in the final examination.
在例句(8)中,如果读者不明白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形象定位,就无法理解诸葛亮是足智多谋的人的典型代表,也就无法体会例句所要传达的准确含义。而对于例句(9)的正确理解在于明白滑铁卢的象征意义。在西方谈到一个人惨遭失败,会使人联想到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这是拿破仑一世的最后一战,这次战役结束了拿破仑帝国。后世人们用meet one’s Waterloo来比喻“遭惨败”,“受重创”。例句(13)以太阳系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形象地解释了原子的内部结构及运动规律。然而对这句话的真正理解毫无疑问是需要一定的物理背景知识的。通过这三个例句不难看出历史文化以及相关知识背景等等都会影响到对隐喻的正确理解。
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中,也有多处的隐喻理解和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不可分割。在第7段中这句话“in the past...riding the back of the tiger ended up inside”的中文意思是:“在历史上,凡愚蠢地骑在虎背上谋求权力的人,都是以葬身虎口而告终”。在当时,美苏矛盾激化,世界政治被划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肯尼迪对新兴的独立国家宣称,骑在虎背上最终会葬身虎腹,其实此时的“骑在虎背”上实质上指的是“追随苏联”。除此之外第9段的“prey”“the master of its own house”这些隐喻的理解都无法脱离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这些词都能明显体现出美苏对立仇视的无形硝烟。要想把握肯尼迪的演讲意图就无法脱离当时的社会语境。
四、结语
而通过上文的探讨可以看出影响隐喻理解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词汇的语言意义,句型结构,适度联想,文化背景等等都会左右人们对隐喻的把握。在语言的接收过程中,要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来不断提高我们的隐喻能力。当然,隐喻理解所受到的影响因素绝对不止步于本文中所列举的这些。隐喻意义的理解还涉及很多诸如隐喻性词义的形成,隐喻的认知推理等方面,这都有待作者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李长忠.隐喻与语境[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3]马静文.隐喻与外语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1(31).
[4]王建卿.论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9).
[5]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