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特点(精选8篇)
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特点及策略研究
智慧城市产业与传统的产业不同,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有机组合,更加强调智慧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智慧化。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更注重人的智慧,并且产业内部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竞争。智慧城市产业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产业形态,一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刺激下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对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具体的行业应用,例如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金融等行业的建设应用;四是政府对智慧园区开发建设的需求,由这些需求所产生的产品和系统,由此叠加而成的产业。
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壮大对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及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影响,是城市逐步走向智慧时代的重要之举。大力发展智慧城市产业已演变成各大城市迅速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也是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一、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特点
1、知识与知识资本的广泛应用
与传统产业相比,智慧城市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更加强调智能化,而这一切的发展离不开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应用,但归根结底是知识与知识资本的应用。因此,智慧城市产业发展需要有产生知识与形成知识资本的“智慧大脑”,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智慧技术,然后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产业智慧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城市知识化的过程,知识与资本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不断促进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
2、智慧技术发展催生智慧城市产业链
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产业是主导,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发展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引起了对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巨大需求,在不断提升城市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智慧城市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于是,以智慧产业为主体的智慧城市产业不断向城市上下游产业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不仅可以加速我国大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对更好地构建现代城市产业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为最终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奠定了基础。所以,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智慧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产业链正在悄然兴起,其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
3、“互联网+”逐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互联网+”的推出对促进整个互联网领域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互联网+各传统行业”有利于把城市的多个垂直行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智慧的大系统。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
网址:
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互联网+”的模式已经成为智慧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互联网+”已经影响和改造了许多产业,像当前大家非常熟悉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在线外卖、在线旅游等行业都属于“互联网+”的杰作,也是智慧城市产业的表现形式,并且随着新一代智慧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的模式在工业、金融、商贸、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融合将会更加的深入,不断推进各个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进而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
4、智慧与生态成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的背景下,由于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在城市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发展,逐步催生了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政府和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增强,在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施行清洁生产和低碳生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新能源,融合智能化控制和云计算技术,形成多种能源互补利用、供需互动的能源需求网,建立起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于是应智慧生态城市发展理念的要求,实现人、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以新一代智慧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工业、智慧服务业等智慧城市产业正逐步兴起和发展壮大,智慧与生态已成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二、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在人才层面,缺乏智慧化人才的储备
虽然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产业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在新一代智慧技术的推动下发展势头却是异常迅猛,这就需要有大量的智慧人才作为保障。大城市是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城市智慧城市产业领域涉及的面较广,并且还汇聚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人员总体素质较高。但是由于对智慧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及时的提上日程,而智慧人才的储备不可能一蹴而就,导致为数不多的智慧人才分散在各个行业之中,有项目需求时就临时招兵买马,项目结束时却又一哄而散,没有形成长期的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人才储备观。
2、在信息安全层面,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还有待升级
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为支撑,信息数据量大,逐步涉及工业、商业、政务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一旦出现系统漏洞,或者受到恶意入侵造成信息泄密,其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智慧城市产业的信息安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同时强调信息安全不能假手他人,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有做到科技自主才能真的实现防患于未然。虽然我国在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体系,但是安全的防护性还有待加强。
3、在技术层面,忽略技术创新与市民参与的融合
智慧城市产业建设强调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虽然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业绩,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中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比较弱。同时,在社交工具的利用上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没有真正实现市民、企业和政府的融合。例如,网址:
在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政务为代表的城市应用中,并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社交工具的民主作用,依旧停留在“提一些建议,解决一些问题”的状态,忽略市民的民主诉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4、在产城融合层面,两者没有实现协同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都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两者之间关系紧密,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产品市场需求,还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技术保障;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支撑,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在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将二者联合起来,加强领导,但是,在实际智慧城市建设中由于产业本身的特点、基础设施的欠缺以及规划割裂等原因,导致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产业之间没有完全实现真正的融合。
三、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智慧人才”的培养
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是建立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智慧人才”,所以“智慧人才”不光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因素,还是进行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说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智慧人才”,缺乏人才保障的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一种在脑子中展现的空中楼阁。所以,政府一方面要重视本地高校、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交流合作,并且在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本地区的专业人才,发挥他们在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适合本地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战略政策,在逐步推动校企联合的基础上,组建智慧城市产业联盟,逐步完善上下游产业配套并优化资源配置,成立“智慧城市产业”战略研究智库,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2、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注重信息安全管理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智慧城市产业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智慧城市产业绝大多数产业属于新一代信息产业,但是,一些企业和机构由于担心信息外泄,考虑到信息的安全性,使得一些企业和机构在相关技术实现信息化的道路上显得犹豫不决。我国在一些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尚未掌握核心技术,承担管理或服务的外包公司对信息安全的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在一些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具体应用领域,如智能金融、智能家居等,如果出现安全问题,也将会对用户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政府部门除了要增强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安全的顶层设计外,还有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系统,强化对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安全系统的监督管理,提升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以保障智慧城市产业安全有序和高效智能地发展。
3、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应用推广
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被誉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充分展现了一个智能化的世界,是知识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
网址:
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的必备技术基础,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创新形态的变革,带动了企业、政府组织形态以及社会形态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重塑了个体在全球化中的力量,也必将推动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要大力推进新一代智慧技术在智慧城市产业中的应用,用这些新技术逐步改造传统行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并且要加强适应市民民主诉求为主体的技术软件和技术软实力的建设,推动智慧汽车、智能家电、车联网、船联网等发展,逐步实现智慧城市产业和产品的智能化,促使传统产业重新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力,并降低能耗和研发设计成本,提高企业的产能和生产效率。
4、推动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产业的融合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关系紧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智慧城市建设会促进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智慧城市产业链的形成;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提高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不仅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有重大影响,而且还会促进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构建。政府部门要转变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不同发展的观念,坚持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的原则,依靠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加强产业之间的协作、协同和创新。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的方式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服务乃至新产业,重构城市系统,并推动智慧城市产业集聚发展。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的融合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并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来建设智慧产业园,集聚高端智慧产业,吸引创新人才,加强科技、科研的融合与渗透,促进技术创新,逐步形成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
四、结语
第一个特点:敏锐广泛的感知。我们知道, 信息的获取是我们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环节, 智慧城市利用广泛的监控设备以及感受器, 通过温度, 速度, 视觉, 听觉等多角度, 全方位立体的感知城市的变化情况, 并将信息传递, 储存, 处理, 分析从而得出全面的城市信息。
第二个特点:宽带交错的联通。如今的地球已经是一个信息网络交通四通八达的地方, 各地信息通过宽带的连接已经可以传达到任何一个连接的宽带的地方, 信息的快速而又广泛的传播使为城市的各类所需的信息可以随时, 随意传送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把城市比喻成一个人体, 那么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人脑”, 而宽带就是传达神经递质的“神经纤维”, 没有了宽带就相当于人无法通过神经递质将人脑下达的指令传递给身体的各个部分。
第三个特点:格式各样的应用。
我们知道, 智慧城市会将感受器里面的各种数据进行收集与处理, 那么各式各样的数据有来自个人的, 公司集团的, 政府管理的等等, 计算机科技的运用使得云计算发展成现实。云计算是一种将数据从终端设备传输到总的服务器的再进行一系列操作的一种技术, 它能够推动个人通信以及个人计算, 制作的发展, 不仅仅简化了终端设备, 而且极大的方便了用户的数据获取。
第四个特点:可持续的创新。
创新的产品服务于大众, 追本溯源, 创新的来源也是基于广大人民群众。如今的科技发展不苛求于科技的前沿或者技术的复杂, 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本质。用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尤为重要, 他们既是信息的来源, 又是信息所服务的对象, 如何根据不同的客户要求而制定出不同的产品方案, 如何收集用户自己的创新想法设计, 是智慧城市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加强与终端客户的联系, 为他们制定人性化的方案, 是极为必须的。
智慧城市的重点建设有哪些?
1智慧基础设施
一个城市的基础建设包括信息, 交通, 电网等, 在这些基础建设的原有的程度上加以信息智能化, 形成了智慧基础设施。信息建设包括宽带 (有线, 无线wifi覆盖) , 物联网, 手机3G网等, 交通智能建设包括规划城市交通, 地铁, 高铁, 动车等的自动化使得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2智慧人文
人才是如今社会缺少但却十分重要的资源,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发展的, 长期的事业, 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性人才源源不断的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服务。所以, 各地方要保护与发展教育事业, 鼓励青年不断学习深造, 刻苦研究, 为将来的城市建设贡献出力量。3、智慧服务
一系列的智慧建设, 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们群众, 因此智慧服务是建设的要求和目的。智慧城市的公共事业包括智慧经济, 教育, 社保, 医疗, 环境等等人们息息相关的部分。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智慧经济是一切服务建设的基本, 经济的智能高效发展是服务的支柱与落脚点。
智慧城市的用途举例:
1军事用途
海洋开发正不断从近浅海向深远海的战略性扩张, “综合大洋钻探”、“海底观测网”等深远海全球性计划纷纷展开。由于深海洋底的极端复杂环境对探测技术装备造成极大挑战, 深远海探测潜水, 尤其是无人探测器 (即深海探测机器人) 逐步成为深远海探测的主要依托。因此, 满足特定探测机器人与探测环境需要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研究焦点之一。
2数字海洋
“数字海洋”是涵盖海洋多领域、多层次、多时相综合信息的虚拟海洋世界, 是国家海洋信息水平的集中展现。由于海洋信息具有动态性强、综合性广、数据量大等特点, 相关预测与预观存在诸多难题。因此, 将人工智能与遥感、信息等技术深度结合, 提升系统分析与模拟能力, 进而提升海洋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智能城市的实现:
物联网 (The Internet of Things) 是这几年新型的科技, 我们学校也是在前两年才有的物联网专业, 可见这种科技发展的速度之迅速和势头之凶猛。简单点说, 互联网是将人与人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 而物联网则是将人与物, 物与物连接起来。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的物流会变得十分的智能,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网络知道我们想要知道的物品的全方位的信息, 因为各方传感器会将捕获到的信息通过物联网收集起来, 并且实时更新。这样, 我们再也不会为丢失东西, 不知道快递的具体方位而感到痛苦了。
由于物联网是在原来的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那么如今的存储设备远远满足不了物联网带来的随之而来的大数据的处理要求, 所以云计算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了。
所谓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是一种计算机技术的外包服务, 它为用户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 根据用户的用量和范围, 按量收费。如果一家商店要运输商品时, 它需要将运输物流外包给物流公司, 需要货车的数量, 运输商品的种类都是按照商店自己的需求规定, 这种按需收费的外包服务使商店能够合理规划物流运输。云计算则是一种网络世界的“物流”, 如果这家商店开发了线上服务, 它需要管理自己网店数据, 那么这种事务外包给云计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云计算可以根据数据的多少来收费, 不论再庞大的数据, 云端也能够备份和处理。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结语
如今,国家各部委正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也给这座塞上古城带来了新机遇。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光淬炼,古老的风凰城将再次展翅。
随着银川被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后,为加快推进“智慧银川”建设提供了更大的动力,银川智慧城市研究院、银川中兴大数据中心建设先后启动,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顺利进行,今年9月份开始投入运营……一切都显得那么井然有序。
银川市市长马力表示:“银川不沿边、不靠海,耍想突破发展,必须依靠创新,依靠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当下,银川正依托着信息化技术整合出大数据链条,向着智慧城市的美好愿景迈进。同时,信息消费也给银川人带来了高效便捷的宜居创业环境,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也逐渐将智慧银川的节奏融入千家万户。
国家发力助推智慧银川建设
两年前,家住银川市兴区五里水乡小区的马靖办理计划生育健康证,要往返于社区和街道办之间,买水电至少要走一站路,想要买点正品洋特产要托人从外地寄送。
今天,这些小事儿马靖只需动动鼠标,就可以一一解决。
37万户同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6万户光纤入户,28万户WLAN用户,l32万户3G/LTE用户,3G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全市,宽带普及率达47.2%,手机用户290万户等等一串串数据的背后,是银川市委、市政府在宽带建设上打响的硬仗。
目前,以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为依托的公交查询系统、便民服务平台、远程教育终端全而铺开,大大提升了全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覆盖三区两县一市的电子政务网系统,打通了政务服务从街道、社区到市民家门口的最后一站路。全城信息数据正逐步整合,让银川宜居、宜业、宜商的综合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早在2013年,银川市就已经获得了两块“国家级”的牌子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今年,银川市又分别被海关总署和工信部批准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这四块牌子,体现了国家对银川建设发展的支持和肯定,银川向西开放的春天正绽放娇颜。
在打造这四块牌子的路上,银川市委、市政府打出了这样的愿景:政府先行,便利于民:智慧生活,惠利于民;产业提升,广利于民。由宽带建设带动的信息消费,正悄然改变着百姓的生活。动动手指米面送上门,点击鼠标享受美食娱乐;公交查询系统、便民服务平台、远程教育等便民利民应用终端全面铺开,信息消费的曲目云起潮涌。
高效率、近距离、快节奏,千里之外,再无遥远。智慧,这是生活改变的惟一关键词。从政务,到生活,再到产业,这些看似简单的片段,却折射出银川的决策智慧。
智慧银川建设步伐加快
今年7月初,中兴(银川)智慧城市研究院暨中兴(银川)智慧产业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打造中国领先的智慧城市样板。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徐广国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侯为贵,共同为中兴(银川)智慧城市研究院揭牌。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互联网、4G等技术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高速发展,由此引发了生活、管理、商业等方式的迅速变革。智慧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的整合概念应运而生。2012年,国家住建部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城市90个:2013年又启动了第二批,试点城市103个,银川市正位列其中。
创建智慧城市,建设西部云谷,是银川市委、市政府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部署。经过双方近一年的对接、洽谈,今年年初,中兴通讯与银川市在深圳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共建智慧城市,计划投资30亿元,分三期建设。其中,双方约定在中兴智慧城市产业园区建设中兴国内(国际)客服中心,协助银川市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金融平台等;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创建智慧城市建设的“银川模式”,破解资金阻力,实现公司、政府经济共赢。同时,带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发展,促进银川产业结构升级,搭建产业互联网,带动各行业发展。
在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思路上,银川市通过选择有实力的合作方共同打造智慧银川,破解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资金缺乏、智慧度不高等难题。实际上,银川智慧城市建设,最大优势是创新出一种产业投资运营的商业模式,利用PPP和资本市场既解决了建设期巨额投资难以一步到位的问题,也解决了运营期政府在升级换代上难以跟进的问题,将会成为未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主流模式。
而就在去年lO月底,由银川市政府与中国电信宁夏公司联手打造的“银川市智慧城市体验馆”正式揭牌,向公众免费开放。在体验馆里,一部小小的手机能实现远程医疗、智慧公交、智能家居、应急指挥等多种功能,用途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着实让体验者享受到了“智慧城市”下的“智慧生活”。
银川智慧城市体验馆的开放向公众充分展示和体验了城市中的智慧交通、智慧民生、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物流、智慧金融等智慧应用,让市民切身感受到物联网、云训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智能化,让各行业的决策者进一步认识到智慧城市对本行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改变。同时,智慧城市体验馆的建立,为银川市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职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成为了“智慧宁夏”建设成果的展示窗口和加快智慧城市化进程的催化剂。便利于民履行智慧服务
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得怎么样,往往可以根据市民使用频率得到答案,比如当即办理生育健康证、老年证,随时查询快递和公积金信息,不受时空限制咨询政务信息……这些政务服务现在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
在银川市的团结小区内,有一位居民在一个名叫“小事儿”的网上,为自己办理了老年证,还为儿媳妇领到了生育健康证……同样的事不用往返于各个办事窗口问政策,就可以轻松掌握办理程序,人一到办事窗口就领到了证件。
“小事儿”网与政务网联通,成为政务办事大厅的互联网窗口。“小事儿”网上的全区住房公积金大数据平台,已实现对全区公积金系统52.2万用户100%全覆盖,用户可以随时进行网上查询。该查询平台如今已是政务服务外包的典型示范。
按照银川市委、市政府打造“智慧银川”的全局部署,现在的银川市已建立起覆盖三区两县一市的电子政务网系统,政务服务延伸至街道、社区和乡村。政府服务外包,无疑打通了政务服务从街道、社区、乡村到市民家门口的最后一站路。信息消费,用科技手段带动了智慧政务。
不久后,智慧城市的“政务服务超市”一一银川市民大厅即将开门迎新。市政务大厅、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社保局、医保小心等十几个单位将入驻大厅,市级40多个部门(企业)将在大厅开设636个窗口,向市民、企业提供项目投资、企业注册登记、社保、医保等200多项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办理。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徐广国多次强调,建设市民大厅打造高效便民办事服务平台,是银川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标志,要以方便市民为目标,以市民满意为标准,体现为民、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
网上申报,短信办结,一站式服务将解决往返多个窗口的难题,这样高效的政务服务节奏,已经不止一次成为区内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
惠利于民铺就智慧生活
“智慧银川”改变的,不仅仪是效率。在兴庆区绿秀苑社区,市民马宁通过一款手机软件就可以轻松缴纳物业费、水电费,还能享受订机票、订酒店、充值、团购等服务。而装上这款手机软件后,附近超市的米、面、油就可以送货上门,动动手指就可以开关水电、门窗和家电。如果家里门窗出现一些异样,居民们就会立刻收到警报信息。
信息消费如何让市民生活更智慧?在这一款手机软件中,答案清晰浮现。
快速便捷!是智慧银川打造智慧社区的一个缩影。徐广国要求,以为民、便民为准则,以“后发优势、前卫运行”的思路做好规划设计,采取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加快银川“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和跨越式发展,让市民共享城市建设发展成果。
以智慧医疗为例,银川市五里水乡社区居民白文宇,定期到健康小屋留下电子健康信息。根据这份信息,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可以根据他的心电图做出远程诊断。目前,银川市已建成40所健康小屋,预计能为近8万市民提供免费健康检测服务。这是智慧医疗的缩影。
再以智慧交通为例,银川市塞上骄子小区的吴女士通过一款名叫交通秘书的手机软件,可以轻松查询违章、路况等信息。当下,银川实现了手机线路换乘查询、公交车预到站查询,客运出租汽车完成了GPS智能调度系统。这是智慧交通的缩影。
可以说,信息消费推动了智慧应用,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卫星定位技术、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各种高科技手段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银川已经在医疗、教育、山行、住房等生活服务上有了大动作,先后建设并推广了健康小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肉菜溯源系统……全城信息数据正逐步整合,目的都是让银川宜居、宜业、宜商的综合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而由信息消费带来的大量数据,也将助力智慧城市向“两宜城市”铿锵迈进,分析出更加科学的决策报告。
广利于民加速产业发展改变的,还有距离。
在农村,银川lOO%的行政村依靠村委会建设了信息服务站,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目前已达到8Mbps。通过信息服务站,农民可以将优质枸杞远销他乡,还可以向农牧专家做远程咨询……利用信息消费让虫害降低、产业增值,智慧城市的阳光在塞上新农村播撒。
另一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获批,牵引着信息消费,向西画出了一条网上丝绸之路,打开了银川内陆经济开放型试验区的网络空间。银川人可以通过本地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购买国外的特色食品了。
在英国留学多年的赵文回到家乡,在本土电商优百贸网上买到了英国的特色小吃黄油曲奇、花草茶。据悉,优百贸网上线仅一年,营业额就已突破100万美元,沙特阿拉伯、约日、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约日、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用户也相继访问注册并持续开展线上贸易。
“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有利于打造一个覆盖西部内陆、联结阿拉伯国家和世界穆斯林地区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的商业服务平台。”银川海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跨境电商有助于辐射带动宁夏及西部内陆地区商务、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推进相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落实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调整。
如今的银川市网站建设数量已接近2200个,涉及电子商务产业的企业超过220家,涵盖了金融、电信、物流、商贸流通、平台开发、生活便民等多个领域。
如以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为主营业务的iBi育成中心,2012年的主营业务收入额仅为3.2亿元,却在2014年前9个月就达到了24.5亿元。企业数量从入园时的25家不断增长,目前已达到283家。
同样具有典范作用的银川滨河新区、阅海湾中央商务区等园区,建设之初就努力培育高端智慧产业,打造国内领先的集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另外,信息化与工业化在价值链、品牌、研发和市场体系四个领域的深度融合也已成为银川市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对此,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试点建设将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动和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我市现代化水平,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和便利,最终实现便利于民、惠利于民、广利于民,为和谐富裕新宁夏和建设两宜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快速转变
近年来,智慧城市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如荼如火地进行着,智慧城市已成为人类科技和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智慧城市归根到底是服务民众,让生活更便捷。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层面上,主要包括电子政务、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多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技术手段和理念,已经在众多大中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淬炼,可以说我们国家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运用经验。
“智慧城镇”、“智慧乡镇”建设在未来几年将会作为连接城乡纽带、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支点,越来越多的中小城镇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才刚刚开始。
IDC行业研究与咨询服务部高级研究经理丁宝贵认为:“2015年将是中国智慧城市的创新年。国家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各类智慧城市参与者的积极涌入,以及政府数据的不断开放,这些因素将会推动建设模式的不断创新,逐步引导市场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中国的智慧城市将取得进一步发展。”IDC对2015年中国政府行业IT市场做出如下预测:
1.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快速转变将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IDC预计,2015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快速转变,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将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以阿里和百度为首的互联网企业将会以行业应用和云计算为切入点,通过开放的合作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同时,国家层面将通过财政改革、购买服务和政府引导等多种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合作大于竞争的特点。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其中涉及多个层面,需要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厂商共同合作,才能做好智慧城市,需要通过建设模式的创新促进生态系统的衍变。因此,IDC认为,随着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必将在今后几年快速转变,从而有利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2.信息惠民工程将促进民生类服务平台的拓展
2014年1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通知》。通知指出,信息惠民工程实施的重点是解决社保、医疗、教育等九大领域的突出问题;各地方在实施信息惠民工程中,要注重资源整合,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2014年6月1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名单,全国共计80个城市。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门,旨在通过试点城市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普惠程度、探索信息化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机制新模式。IDC预计,2015年,民生类的服务平台将在中国各地快速涌现,并且会结
合政府的政务云建设,因地制宜,结合4G网络推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覆盖,以此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区域化发展将推动智慧城市群建设
2014年8月19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旨在巩固扩大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成果,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依靠内生发展推动东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2014年11月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智慧城市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旨在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应用的一体化发展,将珠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智慧城市群。IDC预计,2015年,智慧城市将会呈现群带建设,区域城市合力规划打造智慧城市群。政府方面应该着手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加强区域合作。企业方面应该着手研究区域化智慧城市群解决方案,同区域研究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加强合作,因地制宜,为城市群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4.智慧城市建设将趋于理性发展
近年来,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全国各地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主流。自住建部公布智慧城市试点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队伍中。初步估计,到目前为止,约有400个城市参与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但目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千城一面、空中楼阁、投资浪费及标准缺失等多方面的问题。以此来看,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加强在各行业和各细分领域的深入探索。IDC预计,2015年,智慧城市的建设将趋于理性。政府方面应该着手加强顶层设计工作,梳理自身需求,按需定制,建设适合自身的智慧城市。企业方面应该着手深入了解城市需求,落地解决方案,以服务推动城市发展。
5.4G网络的推广将加速智慧旅游建设
4G网络在中国大范围的推广将会为各地的智慧旅游建设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在高速网络的支持下,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和平板等智能终端获取位置定位、路线导航、天气走向、寻找美食、酒店预订、景点推荐、购物导航、互动分享、网上购票等多种服务,实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位一体的旅游服务。IDC预计,2015年,智慧旅游建设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4G网络的推广,突破了数据传输的瓶颈,使得基于大数据的高效数据分析和信息获取等旅游服务成为可能。随着游客的体验逐步提升,将逐渐形成网络效应,在未来的几年,智慧旅游将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6.智慧医疗将加快产业链整合,向大健康体系发展
2014年,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了智慧医疗行业快速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的不断应用,智慧医疗作为新兴的服务载体,为用户提供了医疗健康服务保障,将会成为政府的重要抓手,以“政府引导 市场主导”的方式,优化产业链,以缓解当前突出的医疗问题。IDC预计,2015年,智慧医疗的建设将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产业链将加速整合。政府方面将逐步扩大区域卫生平台的范围,将更多 的医院、妇幼保健、疾控中心和药房纳入到区域卫生服务体系中来;市场方面将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进行模式创新,以满足用户健康方面的需求。
智慧社区将成智慧城市入口的争夺点
7.智慧社区将成为智慧城市入口的争夺点
近些年,各类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智慧社区的建设当中。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智慧落地的触点,是城市管理、政务服务和市场服务的载体,其中数字社区、智能家居、社区养老和智能生态社区等各类智慧社区项目层出不穷。随着智慧城市的推广以及新一代技术的普及,智慧社区的项目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因此,IDC认为,2015年智慧社区将成为企业业务落地的承载点,智慧社区行业将实现快速拓展。IDC预计,智慧社区建设将在2015年取得快速发展,各企业将会加快在智慧社区行业的布局。智慧社区入口的争夺,将会随着模式创新、技术推广和数据沉淀而日趋激烈。
8.中国将稳步推进政务云的采购工作
2014年8月,政务云服务采购试点启动。自2010年财政部和工信部等多个部委开展云计算示范工程以来,政府积极展开了云计算新型服务采购的模式探索,并不断拓展服务采购种类,2012年,财政部印发了《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试用)》,将云计算服务纳入其中。国家采购中心将完善采购标准和流程,从中央政府机关开始试点,向地方政府推广。IDC预计,2015年,各地方政府将会积极推进政务云的采购工作。各地政府应该重点研究和关注服务标准、服务安全及服务量化等方面的问题,在积极响应国家云战略服务推广的同时,结合自身发展,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自身的采购标准。
9.大数据应用将盘活数据,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中国信息化发展至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行业数据,分散在政府部门、行业平台和企业等不同的实体机构中。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各类数据将呈现井喷之势,各类大数据分析和预测类应用的推广及普及将有效盘活积存数据,挖掘数据潜在价值,消除数据盲点,为城市决策者提供数据分析和预测等服务,推动智慧城市建设。IDC预计,2015年,大数据应用将会在各行各业呈现绽放之势。政府方面应该着力打通部门之间藩篱,形成数据共享,方能进一步进行大数据分析,服务于城市建设;企业方面应着力产业链整合,整合数据入口,形成数据沉淀,进一步形成数据服务,结合应用落地。
10.信息安全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建设的成效将会直接影响智慧城市的体现。而信息安全作为辅助支撑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建设信息安全综合监控平台,如何强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IDC预计,2015年,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更加关注信息安全。政府方面应该
着力将基础设施分级分类,继续深化在网络基础设施及信息资源方面的安全防护;企业方面应该加强产业合作,形成合力,推动中国安全信息产业的发展。
——十六大以来中国改革发展历程述评之五
喜讯还在耳边回响:
神九飞天,对接天宫,创造中国精度,首次载人航天交会对接圆满成功。
蛟龙入海,载人深潜突破7000米,创造中国深度,大洋深处留下中国印迹。
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重大成果提升国家实力、改善百姓生活,焕发创造活力。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10年,是中国智慧照耀前行的10年。
自主创新凝聚中国智慧,中国智慧引领自主创新。硕果累累,中国智慧支撑中国发展
科技强,则国家强。广大科技人员奋勇攀登,潜心攻关,基础研究、前沿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成果丰硕;自主创新为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
这些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仿佛就在眼前——
2006年7月1日,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的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2008年5月8日上午9点17分,‚火炬院士‛刘兴洲带领团队应用航天技术克服低温、低压、缺氧、大风等难题研制的奥运火炬,首次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熊熊点燃,全世界观众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这一壮观场面;
2010年11月17日上午,在国际TOP500组织正式发布的第三十六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上,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以每秒2570万亿次的实测运算速度取代美国‚美洲虎‛,跃居世界第一;
2012年7月16日下午,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为我国第100万号授权发明专利签发证书。我国仅用27年时间就实现了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从1件到100万件的目标,成为世界上实现这一目标历时最短的国家……
10年来,广大科技人员奋勇攀登、潜心攻关,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上取得累累硕果,中国智慧为支撑发展、改善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冰的切身感受颇具代表性:10年前,如果有哪位博士能在国际期刊上发一篇论文,就非常了不起;如今,中国科研人员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已是见怪不怪的家常便饭——‚变化如此之大,一切像是幻境。‛
事实的确如此。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突破100万件,10年来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6.8%;2001年至2011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总数为83.63万篇,排名跃居世界第二位。数量增长的背后,更有质量的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诸多重大突破,有些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团队利用先进的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展现出可观的应用前景;科学家周琪和高绍荣等人首次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克隆出活体实验鼠,证实了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为克隆成年哺乳动物开辟了道路;新型铁基超导材料,将我国凝聚态物理研究推向最前沿;中微子振荡新形式的发现,拓展了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新认识,对中微子物理未来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
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原始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泉和根基。我国科研人员的出色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今后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人类的知识宝库增添了中国智慧。
与此同时,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获得突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飞腾1000国产中央处理器芯片在‚天河一号‛上得到验证和应用,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核心芯片自主研发取得重大进展;我国自主研制的65纳米介质刻蚀机,比世界上最先进设备的芯片单位投资产出量高35%—50%,成本降低30%—35%,显著提升了集成电路高端制造装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提交的TD—SCDMA和TD—LTE—Advanced技术提案先后成为国际3G、4G标准,不仅使我国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更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通讯产业链条。
更为可喜的是,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迅速崛起,华为、中兴、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联重工、三一重工、东方电气、海尔、TCL、吉利、比亚迪、联想、中芯国际……不仅推动‚中国制造‛快速向‚中国创造‛转变,而且走出国门,让中国智慧光照世界。
科技改变生活。自主创新的许多成果,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生命健康、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民生领域大显身手,显著提升了百姓生活质量。超级杂交水稻技术在国际上持续领先,不仅解决了中国人自己的吃饭问题,也为非洲、亚洲的贫困地区送去‚救命稻‛;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为粮食连续八连增和农民收入八年涨发挥了关键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打破国外垄断,市场占有率扩大到95%以上,取得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丰收;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的攻克,使我国提前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高原铁路;系统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使我国的高铁速度不断创造世界纪录,极大方便了百姓出行;SARS病毒的迅速确定、相关检测试剂的快速研制,成为战胜非典瘟疫的关键;中科院自主研发的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系统,架起了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的生命线;航天科工自主研制的安保系统,为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完美保驾护航……
10年自主创新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再次证明:创新展示中国高度、精度,智慧创造中国速度、跨度。
国家战略,中国智慧引导中国未来
党中央、国务院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作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制定了国家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2002年11月召开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征程。
新征程面临新挑战。
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质量和效益不高等问题突出,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制约日益严重。连续20多年平均增速在9%以上的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际,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既给我们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让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经济科技占优的发达国家,中国如何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事业,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真正的核心技术市场换不来、花钱买不到,必须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加快自主创新,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国家智慧催生国家战略。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作出了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建设,核心明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创新型国家建设,重点突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创新型国家建设,内容丰富: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创新型国家建设,路线清晰:国务院专门领导小组带领2000多名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企业界专家历时3年制定的国家科技发展蓝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
国家战略蕴含国家智慧,国家智慧推进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真正把科学技术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铿锵有力、扎实坚定——
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大幅增长。自2006年来,中国研发经费支出实现每年20%以上的增长,从当年的300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61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42%提升到1.83%;
知识产权保护有力支撑。2008年6月,国务院把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大幅度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科技重大专项强力推进。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科学判断: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中央财政预算安排628亿元,加快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11个科技重大专项,加快研发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党中央、国务院敏锐洞察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就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全面部署,全力予以推进;
农业科技摆到更突出位置。2012年初,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凝聚着中国智慧的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正激励亿万人民释放更加绚烂璀璨的中国智慧!
人才为本,中国智慧凝聚中国力量
人才强国战略吸引八方人才,激发科技队伍活力。本土人才茁壮成长、海外人才翩然归来,各路人才尽显神通
创新是智慧的竞技场。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着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竞争。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吸引、凝聚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够掌握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谁抢占了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的制高点,谁就能赢得未来。
10年来的‚人才节点‛,频繁敲响人才强国的强劲鼓点—— 2002年,党中央印发《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
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同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立,协调整合各部门工作力量,研究解决人才工作重大问题;
2006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被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人才强国战略被写入大会报告、载入党章,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2008年底,正值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党中央果断启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
201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2011年8月,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制定了《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大力引进青年优秀人才……
如果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种子‛,那么支持、激励其成长成才、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就是肥沃的‚土壤‛。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从高校到院所,从城市到企业,围绕人才的培养引进、创新创业,纷纷出台了含金量颇高、操作性很强的政策措施,为他们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优厚的待遇,搭建起大展宏图的舞台。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人才汇聚、专家云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本土创新人才年龄日益优化、队伍不断壮大。老一辈科学家老当益壮、志在千里。袁隆平、孙家栋、王永志、王振义、吴孟超、李振声、吴良镛、屠呦呦……他们生命不息、攀登不止,依然在各自的领域默默耕耘。青年才俊不断涌现,日益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在中科院庞大的科技队伍中,4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占60%;在‚天河‛超算创新团队中,挑大梁的是30—45岁的年轻人;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不到30岁就已经在《自然》、《科学》发表论文的‚毛头小子‛有好几位;在载人航天科研队伍中,骨干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40岁——美国为50岁左右,俄罗斯则高达60岁左右;在近些年评选出的两院院士中,45岁以下的越来越多,不断刷新着‚新科院士‛的年龄纪录。
海外高层次人才源源归来,成为人才强国浪潮中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开全国海外人才引进先河的无锡市,自2006年实施‚530计划‛以来,已吸引海外留学归国人才超过7000人,目前正在雄心勃勃地打造‚东方硅谷‛。2007年,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施一公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全职回国,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在美国科学界引发轰动;在他的感召下,该院已从全球引进优秀青年科学家近百名……据不完全统计,‚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已引进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1600多名,青年人才数百名。
‚千人计划‛专家的回国,带动了一大批海外优秀人才回流,大大充实了高校院所和地方、企业的创新队伍,人才质量显著提升。一大批以‚千人计划‛专家为核心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正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知名专家集聚、优秀成果频出的重阵。
在‚千人计划‛的带动下,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生力军。
‚回顾回国工作以来的历程,我不由感叹: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实现和超越梦想的光荣时代。‛正如‚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潘建伟所言,‚‘千人计划’使中国引进人才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以更宽的眼界、思路和胸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科学发展事业中来。‛
百川汇海,有容乃大;‚土‛、‚洋‛激荡,风光无限。两院院士、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超过4000万人的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已跃居世界首位。其中,中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科研队伍的主体,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约占研究队伍总人数的约80%,科技队伍人才‚断层‛的现象基本消除。
四海贤聚,八方来风。由各路人才组成的创新大军浩浩荡荡,正为中国智慧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体制创新,中国智慧释放中国活力
科技创新离不开体制创新。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现代科研机构运行机制成功尝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探索,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增强
知识、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科技事业迅速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技体制、机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制约十分严重。为此,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再次强调指出:完善而具有活力的科技体制,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科技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重要保障。必须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
相比单项的知识发现和技术突破,事关全局的体制、机制改革难度更大。为此,中央有关部门按照先行先试的思路,开始了上下结合、由点到面的试点示范。
经过几年的酝酿准备,我国现代科研机构的改革试验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于2005年底挂牌亮相。由科技部会同中编办、发改委、教育部等7部门和北京市共同组建的北生所,自成立之初就采用全新的运行机制:学人治所的管理机制、稳定的经费支持机制、学术自主的研究机制、匿名的国际同行评估机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新机制催生新活力:截至今年6月,北生所的科研人员仅在《自然》、《科学》、《细胞》等三大国际顶尖科学刊物上就发表高水平论文24篇,在国内同类研究结构中遥遥领先;在今年2月揭晓的首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全球规模最大的非营利性医学研究机构)国际青年科学家奖‛中,北生所的4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在全球28名获奖者中独占1/7。正如国际科学指导委员会所评价的那样:北生所是一个绝好的成功尝试。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研究所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在国际科研领域占据如此重要的席位。研究所的成功发展,是对研究所初建阶段财政拨款的超值回报……
如果说北生所是科研机构改革的成功范例,那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1+6‛科技新政,则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探索。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中关村针对制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体制弊端和政策障碍,于2010年底开始推行‚1+6‛改革:打破按行政系统配置资源的旧格局,搭建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创新平台——‚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突破现有政策制约,实行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股权激励改革等6项创新政策。这项改革举措有力推动了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大大激发了科研单位、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明显加快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2011年中关村新创办研发型科技企业近4000家,比往年增加近千家;企业研发及科技活动经费总额超过750亿元,同比增长近20%;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1.96万亿元,同比增长23.2%。
与此同时,其他创新单元的改革也风生水起。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火车头,中科院锐意改革创新:为解决产学研合作中的渠道不畅、效率不高等‚老大难‛,他们先后建立了常州、嘉兴、佛山等29个育成中心,以此为桥梁,使研究所与地方企业实现高效对接,合作效率显著提高,成果转化明显加速;为从源头上解决研发项目与企业需求的脱节问题,他们与烟台、宁波、苏州等城市合作,新建11个研究所,很快成为引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策源地。作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两只领头羊,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创办了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在人事制度、科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既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激活高校院所创新活力、激发科技人员创造积极性的同时,相关部门和地方相继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助推企业加快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出台了企业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投入、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技术应用类科技计划面向企业敞开大门,由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申报、承担的科技项目越来越多;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制定《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鼓励政府采购等财政性资金采购优先选购进入‚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国资委专门出台《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鼓励中央企业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全国各地联合金融部门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措施,不断拓宽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技术创新注入源头活水……在这些政策的联合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技术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
在国家层面,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也开始破冰。针对科技界普遍关注的指南编制和发布、项目评审、经费预算管理和信息公开4个关键环节,科技部与财政部等研究出台了责任追究、优化支出分类、绩效激励等10项改革举措,着力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科学化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体制创新的先行先试充分说明,有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作保障,中国智慧就会时时涌流,创新活力就会处处迸发。
(1)先秦: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后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战国后期的吕不韦。
(2)南北朝:南北朝时,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且有周长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建康(南京)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唐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草市(农村集市)开始出现,含义有二:一是贩饲马料之市;二是草草构成之市。
(3)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隋唐商业的四个特点如下:一是交通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二是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远通宝);三是市场发达(场所固定——市;官员管理——物价和税收等;邸店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店铺限定——营业面积;时间限定——市的买卖时间;夜市草市——繁华大城市里有夜市,偏远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四是商人众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
(4)宋元:北宋时期的商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设立市易务,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国内商业繁荣(市场大——国内市场扩大、品种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品种达到两百余种、贩运快——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向农村——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对外贸易艰难(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2.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
(2)秦汉: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3)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4)隋唐: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5)宋元: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城市光网”筑牢“智慧城市”的基础
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在演绎的主题“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展示了全人类希望进一步提高未来城市生活质量的梦想期许。与此相呼应, 国际电联将2010年世界电信日的主题确定为“信息通信技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以肯定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促进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
“城市光网”是江苏电信在全省各市建成的集IP化、宽带化、融合化为一体的城市光纤宽带网络, 可按照客户需求提供“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 (百万兆) 出口”的网络能力。近年来, 江苏电信加大投入, 全面推进“光进铜退”网络改造, 共对全省近1.8万栋商务楼宇进行了光纤接入, 覆盖率达100%, 实现“千兆进楼”, 并对全省近万个城市住宅小区大力开展光纤接入建设, 光纤接入小区率达100%。
“城市光网”的建成开通, 率先在省内构筑了一条信息“光速路”。基于“城市光网”的牢固根基, “智慧城市”建设启动, 标志着南京将进入“智慧状态”。江苏电信“城市光网”建成开通、“智慧南京”签约走到一起并非偶然, 而是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城市光网”的建成开通, 意味着广大客户足不出户就能独享高速上网, 通过高清网络视讯i TV、高清全球眼等新颖时尚的通信工具以及基于光纤网络的其他电信服务, 尽情享受“城市光网”带来的精彩信息生活。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战略的引领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前行。将城市建设得更环保、更健康、更繁荣、更包容、更有序、更安全、更和谐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江苏电信与南京市政府签约建设“智慧南京”, 双方将共同探索“智慧南京”的总体构想, 在多个领域展开战略合作, 率先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企业”、“智慧家庭”、“智慧校园”、“智慧青奥”八大智慧应用, 展示智慧南京风采, 利用信息化及传感技术等创新科技驱动城市转型, 打造“智慧之都”, 服务南京市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战略。
携“城市光网”之东风, 江苏电信将与社会各界广泛携手, 通力协作, 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 努力实现服务城市信息化的新突破, 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让城市生活更加智慧、更加美好。
天翼宽带———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新体验
在“城市光网”开通暨“智慧南京”建设签约仪式上, 中国电信还推出了全新宽带升级产品“天翼宽带”, 它涵盖了有线宽带、WLAN、3G无线宽带等多种接入方式, 为客户提供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新体验。
江苏电信不仅在城市宽带网络建设方面做出了卓越业绩, 而且是全国第一个实现了“自然村村村通宽带”的省份, 高品质的宽带网络通达全省各地, 描绘了一幅“宽带新江苏”的壮美图景。在无线宽带网络方面, 江苏电信实现了无处不在的全面覆盖。目前全省3G网络已覆盖省内所有城市和乡镇, 已建成近2万个WLAN接入点, 接入点覆盖多数星级以上酒店、政府公共办事大厅、图书馆、展览馆、咖啡店、餐厅等区域。有线宽带和无线宽带网络的无缝覆盖为天翼宽带“无处不在”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天翼宽带拥有有线无线宽带网络叠加融合的优势, 不仅让宽带接入更迅捷, 而且可选择的接入设备更加多样。有了统一的账号, 电脑、家庭网关、天翼手机、无线上网卡、PDA等终端都可顺畅地接入宽带网络。天翼3G手机客户只需将电脑与手机通过数据线相连, 无需上网卡, 即可用电脑拨号享用天翼3G上网服务。天翼宽带实现了多媒介统一接入, 接入即识别身份, 一个账号宽带随身, 适应了互联网账号个人化的发展趋势。
天翼宽带客户安装了天翼宽带客户端之后, 可通过有线宽带、3G、WLAN等多种接入方式, 方便地实现高速宽带上网。天翼宽带融合套餐, 让新客户一步跨入“光速”时代!江苏电信还即将推出“我的e家”系列光速套餐, 可提供10M、20M、50M直至100M的极速宽带接入。光速套餐不仅包含不限时高速独享有线宽带、超时长的WLAN无线宽带上网, 而且还包含每月数百兆手机上网流量、固定电话和天翼手机互打免费、天翼手机取消漫游价、标清或高清网络视讯i TV、天翼live、189邮箱等超值资费和超值服务。
企业家庭齐进“光速”时代
近年来江苏电信加大光纤网络建设, 把城市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目前, 江苏电信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超过2000G, 宽带接入端口达1000万个;铺设了光缆810万余芯公里, 可绕地球200圈。随着“城市光网”建成开通, 2010年江苏电信为城市宽带客户提供的接入能力平均达到10Mb/s以上。
关键词: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F3251302(2014)04-0001-02
收稿日期:2013-08-07
1智慧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智慧农业综合运用云计算、传感器网络等多种技术,实现信息支持、大田信息采集、生产数据收集等各个环节的连接,实现农业生产智能控制[2-4]。智慧农业效率高,有利于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用机械智能体系代替传统的田间地头巡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农产品生产工厂化,提前预测农业生产的风险,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智慧农业减少了资源浪费,节约了成本,优化了农产品品质,减少了农药污染。消费者可以随时追溯农产品生产数据与产地,实现了农产品“从田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5-6]。智慧农业强调整体化,将田地、养殖场所、周边村落视作一体,利用现代科技,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对农业生产的能量消耗与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保障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对土壤、水田品质及耐受程度进行计算,合理处理禽畜粪便,实现循环利用(图1)。
2发达国家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美国是运作智慧农业的典型代表,智慧农业提高了农业运作效率,增加了农户收入。美国智慧农业融合了发达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拿大地广人稀、人均面积大,加拿大智慧农业融合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加拿大家庭农场以谷种、蔬菜、精肉、乳制品等精良产品闻名于世。智慧农业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饲畜业、谷物、农牧业混合、特种作物四大类,分工专业,生产高效。丹麦智慧农业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与政府管理水平,80%的丹麦农户可以通过农业咨询服务中心与专家实时面对面,获得生产需要的农业信息与技术服务。以色列智慧农业普遍应用了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将最新的灌溉及育种技术融合在技术体系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日本智慧农业以信息技术为特征,解决了日本劳动力少的问题,实现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日本重视人才培养,借助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数据库系统、精准农业、生物信息、电子商务等技术成功实现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3国外智慧农业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3.1政府重视,加大扶持力度
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重视与扶持。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智慧农业网络,此外,《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的通知》也明确表示,应该安排专项基金用于“加快传感、通信、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3.2加强研发,构建技术体系
农业物联网技术是发展智慧农业的关键所在,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列[7]。我国在水产养殖、大田作物、果树种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设了智慧农业推广示范区。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仍然沿用传统的耕作模式,对物联网、信息技术概念尚不知晓的情况普遍存在,应加大智慧农业推广力度。
3.3拓展领域
我国智慧农业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智慧化管理、农产品二维码身份体系的识别与追溯、养殖动物生长环境远程监控等方面,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品质做出了巨大贡献[8]。长远看来,应该拓展农业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将智慧农业与特色农产品相结合,加大智慧农业在乡村旅游、农业品牌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营销、都市农业试验田数据采集等方面的推广力度[9-10]。
3.4积极引导,发挥企业作用
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应坚持政府与企业的互动,现有物联网科技公司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工业方面,有关农业物联网的企业很少,因为智慧农业需要研发人员对气候、地形、土壤、风俗等都有充分的了解,因此企业对农业物联网建设的积极性较差。政府应该积极引导,调动企业积极性,鼓励更多的企业与投资商参与到智慧农业中来。智慧农业推广企业应该是集农产品质量认证、农产品交易、数据处理、追溯平台建设等为一体的领军企业[11]。
3.5成立机构,强化人才保障
智慧农业对人才要求高,既需要懂物联网技术的专业人才,又需要懂得农业生产知识的农业人才。我国现有的职业技术学院,尤其是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应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为我国物联网產品开发提供人才保障。
4中国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4.1重视智慧农业环境保护功能、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物联网技术应广泛应用于土壤成分分析、水资源品质提升、自然灾害预测等方面。应该借助传感技术,收集、比对、分析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各类数据,建设废弃物、排放物循环使用闭路系统。要重视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控领域的应用[12]。
4.2拓展智慧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国适合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应该充分发挥科技优势,预测自然气候对农业的影响,适时控制,在优化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平稳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想要释放压力,体验田园生活,未来应该发展都市农业。蓝色农业指我国特色水产养殖业,白色农业指菌类作物种植业。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适合发展蓝色农业与白色农业,这两类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对于人力投入要求高,应该简化农业生产流程、降低劳动复杂程度。
4.3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智慧农业发展应借助全过程监测技术,实时监测施肥、施药全过程,同时实现数据的采集与传送,遇到问题时,农民可以随时与在线专家取得联系,及时解决问题[13]。未来应该加强农产品物流数据平台建设,减少浪费,增加产出,提高农产品质量。利用电子标签技术,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对农产品包装进行信息识别、自动追踪、数据传输,实现种植、采摘、加工、包装、存储、运输、终端消费等各个环节的透明性。
nlc202309021333
4.4校企合作培养智慧农业人才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需要大批人才。目前我国从事物联网技术研发的人才严重不足。现有的物联网技术人员对农业领域不熟悉。此外,我国智慧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缺乏综合性技能。对智慧农业缺乏认识导致部分地区,尤其是乡镇地区,对人才的扶持力度小,对从业人员遇到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的疏导。
参考文献:
[1]周国民. 浅议智慧农业[J]. 农业网络信息,2009(10):5-7,27.
[2]戴起伟,曹静,凡燕,等. 面向现代设施农业应用的物联网技术模式设计[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1173-1180.
[3]朱洪波,杨龙祥,朱琦. 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1):1-9.
[4]徐海斌,王鸿翔,杨晓琳,等. 现代农业中物联网应用现状与展望[J]. 江苏農业科学,2013,41(5):398-400.
[5]杨震. 物联网及其技术发展[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4):9-14.
[6]白红武,孙爱东,陈军,等. 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J]. 江苏农业学报,2013,29(2):415-420.
[7]吕建东,马睿翔.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15(6):81-84.
[8]刘婧,杨晓冬. 政府在实现物联网过程中的对策问题研究[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15(4):45-49.
[9]刘爱军. 物联网技术现状及应用前景展望[J]. 物联网技术,2012(1):69-73.
[10]马国俊. 物联网核心技术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1):390-392.
[11]闫敏杰,夏宁,万忠,等. 物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464-467.
[12]朱会霞,王福林,索瑞霞. 物联网在中国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310-314.
[13]戴起伟,凡燕,曹静,等. 物联网技术与江苏智能农业产业发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5):1-3.王奇志,何兴金,马祥光,等. 柴胡属(Bupleurum L.)植物的系统分类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4):3-6.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特点】推荐阅读:
读中国智慧有感09-26
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11-17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doc07-04
智慧城市未来发展趋势05-30
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发展06-18
智慧城市建设06-08
智慧城市供热节能06-26
银川智慧城市分析07-21
智慧城市安全技术10-31
智慧城市长期规划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