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观日出暑假的作文(共3篇)
2、这段选文写作顺序上很有特点,是按照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两条主线来叙述登泰山的过程的。2%
3、用“ ”在第二自然段中画出一句比喻句;这句子把泰山比作高大的墙;“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的这种感觉:高耸入云。4%
4、第四自然段画“ ”的句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用棉絮、绸带、浪花来比云雾,你觉得作者笔下的云雾可以用词语变幻莫测和姿态万千来形容(一个表示变化,一个表示形态多样)。
5、仿造第四自然段画线的句子写一段话(不少于50个字)3%
略(用上排比、比喻修辞手法)
6、画“~~~~”的句子,把到南天门的路比作瀑布,这样比是为了说明泰山山峰的陡峭、险峻、巍峨。2%
7、从作者登泰山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东岳泰山有什么样的特点?除了东岳泰山,你还知道其他几岳分别是哪些山?3%
答:我感受到泰山的特点:泰山之高、云海之美、山路之险峻。
1、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登泰山”和“观日出”两部分内容;了解作者抓景物特点、展开想象,将景物写清楚、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阔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抓景物特点、展开想象,将登泰山、观日出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2、进一步学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作用,从而感悟泰山、日出的特点。并能尝试着写几句。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词语。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泰山的绮丽风光。
[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学生“课前两分钟演讲”——以“小导游”的形式简单介绍泰山。
播放泰山风景资料,请学生介绍有关泰山的知识。
2、揭示课题。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小导游到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泰山,一起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出示课题:17 登泰山观日出
说明:查找资料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交流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课前两分钟演讲”,请一名“小导游”边播放泰山风光边向大家作介绍,让学生对泰山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学习课文作一个铺垫。活泼的形式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依据课题,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1—6节、7—9节)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了“登泰山”和“观日出”这两部分内容之后的感受。
2、讨论交流。板书:登泰山 (千辛万苦)
观日出 (壮美)
说明:充分开拓课文资源,以词句为重点,设计各种语言文字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选词用语的能力。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分别用一个词语表达自己读了“登泰山”和“观日出”这两部分内容之后的感受,对于加强学生选用恰当词语表情达意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研读课文,品味词句
学习第一部分内容(1—6小节)——登泰山。
1、指名读1—6小节,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时候,作者分别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物?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出有关词语。
2、小组讨论并填空。
时间地点景物
凌晨2时半山脚下整个泰山
刚4时半中天门
天已微明对松亭山势、云海 7点10分南天门、日观峰石阶
3、师小结:课文1—6节,作者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介绍了登泰山时在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的所见所感。文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描述了泰山绮丽的景色。
4、指导学生默读课文1——6小节,用“——”划出登泰山时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5、交流句子,体会泰山的特点以及“我”由此产生的感受。
(1)高:
“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板书:雄伟 担心
(2)美:
山势美:“……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指名读。理解:“依稀可辨”。想象一下“马鞍俯卧”、“驼峰耸立”。
云雾美:“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引读:“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板书:变幻莫测 迫不及待
小结:作者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山势的高低起伏、形态各异;又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云雾升腾缭绕、扩展幻化的美景,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3)险:
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
板书: 险峻
齐读。再次体会比喻的生动、贴切。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找出的句子。
说明:把文体知识的教学与课文的理解结合起来,如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有利于学生有感性上的认识。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上语文课还是要让学生知道作者使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内容的。
7、学习方法,训练说写
(1)做小导游,带领大家登上泰山,向大家介绍泰山美丽的景色。
(2)仿照课文第四小节,发挥想象,说说依稀可见的泰山还会有哪些美丽的山势?美丽的云海还会有哪些壮丽的景象?尝试写几句比喻句。
说明: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文本特点渗透写作指导。在体会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后,在此处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之效。
8、师:雄伟壮丽的泰山吸引了无数的游人,不仅是年轻人,连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被吸引来了,他们登山的快乐让疲累的我——备受鼓舞。 (板书)
过渡:登泰山的快乐是在日观峰看日出,那壮丽的景象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现在让我们去领略一下日出时的美景。
学习第二部分内容(7—9小节)——观日出。
1、观看日出音像资料。运用能力迁移,与学过的《火烧云》比较,掌握写作方法。
2、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用不同符号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天空颜色变化以及太阳逐渐变化的词语。
3、交流、板书。
观日出 过了七八分钟 出现鱼肚白 不断扩大
一会儿 淡红色加深了
一刹那 出现一道弧边 半圆 挣脱地面
4、用媒体图片演示,让学生复述“日出”过程,进一步感受其美丽与壮观。
5、配乐朗读比赛。
说明:语文课上的朗读指导尤为重要。文本所展现的是日出的瑰丽景色,因此要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文本的语言之美,要让课堂充满琅琅的书声。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并配合画面与音乐的渲染,学生更能感受泰山日出的壮观景象和磅礴气势。
6、师小结:泰山的日出景观真是太奇妙了,读了课文,大家一定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诗人也赞美过这座雄伟壮丽的山,下面请同学们把搜集的有关泰山的诗或诗句进行交流。
四、搜集诗句,拓展交流。
附板书: 17登泰山 观日出
观日出(壮美) 过了七八分钟 出现鱼肚白 不断扩大
险峻 被受鼓舞 一会儿 淡红色加深了
变幻莫测 迫不及待 一刹那 出现一道弧边 半圆 挣脱地面
雄伟 担心
所以,在假期出游,真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平时在学校和家中埋头苦读,没有什么运动机会,我决定趁着放暑假去登泰山。
到了泰山脚下,向上观望,蜿蜒的山路一个弯就拐到了重峦叠嶂中了。山峰已经插入天空的白云中,险峻的巨石层层叠叠,长出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树,映衬的山更加挺拔和陡峻。古住今来游览此山的文人骚客,前来封禅的历朝帝王,更是给泰山增添一种凝重神奇的色彩。想到这里,真是让我迫不及待要登山了。路边的小草,枝头的小鸟似乎都在为我加油呢!我手握登山杖,脚踏登山鞋,开始向山顶进发。
等我爬到中天门,才懂得了什么叫做“望山跑死马”,从清晨出发,到达象征泰山山腰的中天门时已经接近正午了。因久居斗室,如今倦意难遣,腿如灌铅,举步维艰,步履蹒跚,阳光照下来,炙烤着我的皮肤,滚滚热浪向我袭来,真让我想放弃继续攀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心一横:爬!小憩片刻,我又开始向上攀登。
下午四点时,南天门已触手可及,终点已遥遥在望,我不知从何处升起一股劲儿来,速度猛然变快,还有三步二步一步!我终于登上了泰山,那一刻的心情真是无法用语言形客,激动、喜悦等感情交织在一起,将我身上的疲倦一扫而光。凭栏而立,向下俯视,只见山间岩石似笼上了一层薄纱,层层云雾缭绕,如大海一般涌起阵阵“波涛”,这时我发现周围飘飞的雾都是云,我已置身于世外涌动的云海之中。看周围的“五色石壁”与云海交错,绝非普通画师可以作出,我仿佛看到秦始皇在举行封禅,看到杜甫在尽展豪情壮志,我懂得了为何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不仅在其雄奇险峻之景,更在于登上泰山之后的成就感。爬山的劳累在山顶的凉爽下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才是泰山的真正魅力所在啊!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张梓廷
【登泰山观日出暑假的作文】推荐阅读:
17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05-28
观日出的作文350字01-01
观日出作文800字10-09
观日出作文300字03-09
《泰山日出》教案01-03
观日出五年级作文500字02-28
观察海边日出的作文07-03
日出的800字作文09-14
海上日出的作文800字05-27
在海边看日出的作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