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张之洞篇(通用2篇)
一、张之洞对传统经验农学的认识和反思
中国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停留在父子相继的经验农学层面, 以至到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迅猛发展带来农业技术革新时, 我们的农业耕作制度仍“因袭着几千年以来的古法, 与近世科学差不多还不曾接触着”[3]。对此张之洞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他说:“近年工商皆间有进益, 惟农事最疲, 有退无进。”[4]原因何在?是中国的气候、土地不适宜农业发展吗?张之洞说中国“土地广大, 气候温和, 远胜欧洲, 于农最宜。其种植之无不宜, 为全球所不能及, 故汉人有天下大利必归农之说”[4]。天佑中华, 大自然馈赠给中国发展农业的优势, 那么近代中国农业落后的原因就只有从农业劳动主体方面找原因了。对此张之洞从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一是中国农民整体素质低, 缺乏专门的农业科技人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率皆谨愿愚拙, 不读书识字之人, 其所种之物, 种植之法, 止系本乡所见, 故父老所传, 断不能考究物产, 别悟新理, 新法, 惰陋自甘, 积成贫困”[4]。二是政府及官员不重视农业科技推广, 不讲求农学, 致使“耕织交病, 民生日蹙”[5]。张之洞说:“中国农民向多朴拙, 其于地学化学、制器利用素未知晓, 而士大夫又多不措意于此”[6]。“学者不农, 农者不学”。张之洞从职学政工作多年, 职业的本能使他对教育非常重视, 对农业教育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西方国家“一亩之地, 种植最优之利, 可养三人”, 而中国“一亩所产, 能养一人, 亦可谓至富矣”[4]。西方农业产量何以高出我们三倍?张之洞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实践, 认为化学是农业的关键, 只有懂得化学之学, 才能知道如何提高土地的肥力、如何辨别种子的优劣、才能利用农作物的光合作用等等;只有懂得机器之学, 才能知道如何制造或使用先进的农具, “凡取水、杀虫、耕耘, 或用风力, 或用水力, 各有新法利用, 可以省力而倍收”。然而, “化学非农夫所能解, 机器非农家所能办”[4]。所以只有政府出面, 兴办农学教育, 培养农学人才, 才能掌握并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 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张之洞进而感慨道:农民的愚比惰更可怕, “昔者农患惰, 今者农患拙, 惰则人有遗力, 所遗者一二, 拙则地有遗利, 所遗者七八。”[7]所以今日中国“欲图本富, 首在修农政;欲修农政, 比先修农学”[4]。
二、张之洞兴办农业教育的主张与实践
张之洞认为中国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教育, 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最终改变“农者不学”的局面。其主张有:第一政府要重视, 设立专门的农业管理机构和专门主管农业的官员。张之洞要求在京设立农政大臣, 地方各省设立农务局, 州县设立劝农局, 这些机构有专门的办公场所, 具体负责“督课农务之事”, 并且这些各级官员有相应的权利, 中央给他们颁有“印信”[4], 同时中央根据他们农政的业绩进行奖惩, “以昭示国家敦本重农之意”[4]。第二政府要发挥宣传工具的作用, 引导农民走科技兴农之路。张之洞主张大力宣传西方先进科技的优越性, 使农民从心理上消除对西方先进科技的隔膜感和排拒感, “要在切实劝导, 使民间晓然于机器之妙用, 实能兴利, 决不至或夺其利”, 一旦农民知机器之大用, “自能闻风仿效”[8]。张之洞进一步指出:“各省先将农学诸书, 广为译刻, 分发通省州县, 由省城农务总局, 将农书所载各法, 本省所宜何物, 一一择要指出。”在实际操作中, 张之洞又特别注意发挥地方绅士的榜样作用, 要求各地绅士“依法试种”, 根据种植收成情况, 年终按照要求上报, 说明本地“何种相宜, 何法已能仿行, 何项收成最旺”。第三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是大力兴办农业教育, 大力兴办农务学堂。为造就一批通晓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的人才, 张之洞先后亲自和倡导创办了一批农务学堂, 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省官立蚕业学堂、湖北农业教员讲习所、汉阳府官立中等农务学堂等。令人钦佩的是, 张之洞在办学过程中, 逐渐摸索出一套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办学管理措施, 主要有: (1) 学校定位准确, 不搞“千校一面”。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带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导致对劳动主体能力、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我们在办学过程中树立“骏马能厉险, 耕田不如牛”的差异化人才观。为此张之洞把农务学堂分成三种类型:初等农务学堂“以教授农业最浅近之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 培养的毕业生“能从事简易农业”生产的人才[9];中等农务学堂“以授农业所必需之知识艺能, ”培养的毕业生“将来首先从事农业为宗旨”[9];高等农务学堂“以授高等农业学艺”为主要内容, 培养的毕业生“将来能经理公私农务产业, 并可充任各农业学堂的教员、管理员”[9]。不同类型的学校培养目标不同, 招收对象不同, 学制时间不同, 授课内容不同。 (2) 人才培养重视实践教学, 不搞“高分低能”。传统教育使广大学子埋头“四书五经”、“之乎者也”, 不经实际。所以张之洞在办理农务学堂时, 强调“经世致用”。一方面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一方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有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提高和改进的要求, 也有“实习课程”的必修规定和实习工具、实习场所广泛配备的落实。张之洞特别强调, 高等农务学堂必须建设“肥料制造场、各种实验室、农具室”, “农科大学当置农场、苗圃、果园……使得练习实业”, 并且要求设“置家畜病院, 使实究兽医学术。”[10]这些实践教学措施更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 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很有帮助。 (3) 走出去, 请进来, 开放式办学。张之洞主张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先进农学技术, 他建议官府予以奖励, “学生有愿赴日本农务学堂学习, 学成领有凭照者, 视其学业等差, 分别奖给官职, 赴欧洲美洲农务学堂者, 路远日久, 给奖较优, 自备资斧者又加优焉, 令其充当各省农务局办事人员。”[11]同时张之洞根据中国农务学堂缺乏专业师资情况, 主张聘请外国教师, 并对外籍教师的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4) 重学生品行养成, 促德智体全面发展。张之洞在办学过程中, 招收学生的前提条件是“品行端谨, 体质强健”者。[9]在教学管理过程中, 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 他要求“各学堂尤重考核学生的品行”[10], 以儒家提倡的正直、气节、人品和德行作为培养目标, 以儒家的仁、义、忠、孝作为衡量学生品行的标尺, 以开设“修身”、地理、历史等课程作为育人手段, 使学生“不流于匪僻, 不习于放纵”[9]。当然, 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还是教师, 张之洞为在农务学堂选拔师资时, 第一就是考核教师的品行, 他要求“膺师范之任者, 必当敦品养德, 循礼奉法, 言动威仪足为楷模”[9]。第二就是加强教师队伍的日常管理, “不得兼任其他事务, 并兼营私利之事业”, 并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 以确定教师的任职年限。
三、张之洞办学的效果及历史启示
综上内容说明, 张之洞提出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农业职业教育的思想, 并利用地方督抚大员的权利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张之洞仅在湖北总督任内, 兴办各级农务学堂48所, 占当时全省各类实业学堂总数的70%, 湖北农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农、林、牧等各类农业人才, 有力推动了湖北近代农业的发展, 也为全国各地输送了不少农业技术人才。当然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再加清政府国势衰败、帝国主义侵略, 使得张之洞近代农业教育的推广很受局限, 张之洞的农业教育思潮仅仅为中国农业的近代化作了一个引导。时至今日, 中国农业职业教育仍不容乐观, 亟待加强。因为“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必须培养大批高素质的职业农民。为此, 我们还要进行许多相应的配套改革, 包括高考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要打破农民的传统身份标志, 树立农民是一个光荣职业的理念。行文至此, 笔者感到中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因为在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 大批人才以“跃出农门”、踏入仕途为追求, 农村仅存“386199”“部队”, 造成农业生产人才匮乏。回顾历史, 看看今天, 我们的做法有时尚不及前人的水平。所以继承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遗产, 对于实现中国职业教育的振兴将大有裨益。因为历史的发展有过惊人的相似, 更有普世的永恒规律, 前人的说教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启示, 如果我们牢记, 能使后人少走弯路, 少受挫折。
参考文献
[1]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 (三) [M].神州国光社, 1953:301.
[2]虞和平.经元善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248.
[3]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194.
[4]朱有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一辑下)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5]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 (七)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150.
[6]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上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7]赵靖, 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 (中册) [M].北京:中华书局, 1982:221.
[8]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 (第一册) [M].北京:中国书店, 1990.
[9]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中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10]朱有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二辑上)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关键词]张之洞 实业教育 区域性 强制性 官办实业教育
[作者简介]陈国平(1953- ),男,江苏武进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史、编辑出版学。(江苏 常州 213001)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037-02
今年是张之洞诞辰170周年纪念。作为洋务运动晚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中国近代实业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分析、研究其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对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张之洞是清末实业教育的主要提倡者、实业教育活动的主要推广者和实业教育制度的主要制定者
(一)他重视实业教育,主张通过大力兴办各类实业学堂以造就实业所需人才,同时亲自践行,创办各类实业学堂,并取得了明显的办学实效
张之洞是清末洋务运动晚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从事洋务运动的过程中,他将兴办农工商实业作为实现其“富国”思想的最重要措施。甲午战争前,他即已筹建了多所织布局、炼铁厂、缫丝厂、铸铁局、煤铁水泥厂等。在发展农工商实业的过程中,张之洞深深感到农工商实业人才的重要。为此,他主张通过大力兴办各类实业学堂以造就实业所需人才。他说:“农工商学,保民在养,养民在教。教农工商,利乃可兴也。”①
1889年11月,张之洞上《增设洋务五学片》,奏请于广东水陆师学堂内添设矿学、化学、电学、植物学及公法学5所西艺学堂,以培养开矿、炼钢、务农、制造、外交等方面的人才,是其举办实业教育的肇始。
1893年11月,张之洞上《设立自强学堂片》,将方言商务学堂改设为自强学堂,分方言、格致、算学、商务4门,培养洋务企业急需人才。在教学上,自强学堂“不尚空谈,务求实用”。②
甲午战争后,张之洞认为:“泰西诸大国之用人皆取之专门学校,故无所学非所用之弊。”③为此,他主张大力举办各类实业学堂,以培养实业发展所需专门人才。他先后上《吁请修备储才折》(1895年7月)、《创设储才学堂折》(1896年2月)、《创设陆军学堂及铁路学堂折》(1896年2月),提出“中国安身立命之端”的9条应急措施,其中涉及实业教育的有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等方面的内容。他认为:“晚近来,惟士有学,若农、若工、若商无专门之学,遂无专门之材。不如西洋各国之事事设学,处处设学。”为此,他主张“应请各省悉设学堂,自各国语言文字以及种植、制造、商务、水陆师、开矿、修路、律例各项专门名家之学”,④大力兴办各类实业学堂。
1897年8月,张之洞创办储才学堂,专业设置分交涉、农政、工艺、商务4大门类,是一所综合性的外交、农、工、商、外语、法等专门性的实业学堂。与此同时,张之洞兴办了铁路学堂。他认为:“中国方经营铁路而人才缺乏……是非亟备人才不可。”⑤为此,他在陆军学堂里附设铁路学堂,专门培养铁路建设人才。
张之洞重视农务人才的培养。他认为,中国农业之所以不能得到很好发展,根本原因是“农学不讲故也”。而“富国之道,不外农工商之事,而农务尤为中国之根本”。为此,“须于训农、通商、惠工各政急速讲求”。⑥早在1891年开办两湖书院时,他即在两湖书院内另设方言商务学堂,所招学生专习外国语言文字及讲求整顿茶务、种植制造之法。1896年,张之洞在储才学堂内设农学一科,开设种植、水利、畜牧、农具4目。1898年4月,张之洞成立农务学堂,分农、桑两科,以培养农务急需的人才。
张之洞认为,发展近代新式工业是发展中国经济的关键,而大力举办工艺学堂,以培养新式工业发展所需的实用人才乃是发展工业的根本。他认为,中国工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士大夫不屑于学习“工艺”,而当时一般的工匠又缺乏现代工业发展所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此,他主张大力兴办工业实业学堂。1890年,在创办汉阳铁厂时,张之洞即在铁厂内附设了矿学堂和化学堂各1所。1898年,张之洞创办湖北工艺学堂,其培养目标是技工。学生入学后,分别学习汽机、车床、打铁、打铜、玻璃、木工等11种工艺。学堂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时分配为每天8小时,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各占4小时。
1902年,张之洞在江汉书院举办工艺学堂。1905年初,工艺学堂正式开学,其培养目标是“工师”,即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师一类专业人才。学堂分理化、机器、制造、织染、建筑5门,4年毕业,前两年补习预科,后两年进入正科。
张之洞重视实业教育,兴办各类实业学堂,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成效。其兴办的工艺学堂,培养的学生能制造各种实用的新式机器。⑦其兴办的农务学堂也得到了较快发展。1900年,农务学堂设立蚕桑试验室,进行“蚕业实修”实验;1902年,农务学堂分设农桑、畜牧、森林3门,新辟试验田地2000亩。张之洞又从农务学堂毕业生中挑选15人赴日本留学,考察、学习日本农业先进经验。这些学生学成归来,即被聘为农务学堂教习,使学堂的师资结构得到优化,师资力量得到加强。1906年,农务学堂又附设农业小学堂及中等蚕桑学堂各1所,农务学堂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在张之洞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湖北农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办学成效显著。至1910年,湖北全省共有农务学堂48所,占当时湖北全省所有实业学堂(67所)的70%以上。⑧
(二)他致力于建立实业教育制度,从制度上完善实业教育体系,首次确立了实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张之洞重视实业教育,除在舆论上、行动上宣传倡导实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外,更致力于实业教育制度的建立。1898年5月,张之洞发表著名的《劝学篇》,具体提出了设学校、改学制、兴实业等变法思想,为其以后拟订“癸卯学制”打下了理论上的基础。在《劝学篇》中,张之洞对实业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其所说的西艺,包括“算、绘、矿、医、声、光、化、电”等,即是实业教育中的主要内容。
1901年1月,清廷颁布上谕,宣布变法。7月,张之洞联合刘坤一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其中涉及实业教育的有设实业学堂、兴农学、劝工艺等内容,提出“省城设农工商矿等专门学校”,并认为,“今日欲图本富,首在修农政;欲修农政,必先兴农学。”劝工之道,首先是设工艺学堂,训练工师(工程师)与匠目(技师)。⑨在“新政三折”基础上,张之洞于1902年10月上《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拟订了全面发展湖北教育的计划,建立起了湖北省区的学制体系。其奏折中的《各学堂办法》将湖北学堂分为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共4等教育,其中高等教育为实业教育,分为文高等学堂、武高等学堂、方言学堂、农务学堂、工艺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横向建立实业学堂以实施实业教育的主张。
1904年,张之洞与张百熙等人拟订完成了《奏定学堂章程》,由清政府批准颁行,这是中国近代意义上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新式学制,史称“癸卯学制”。在“癸卯学制”中,张之洞将实业教育提到了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的地位,认为举办实业学堂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学成后各得治生之计为主,最有益于邦本”,⑩ 实业教育第一次被写进新学制中。“癸卯学制”中涉及实业教育的有《实业学堂通则》《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艺徒学堂章程》《实业补习普通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及《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这些章程都经张之洞亲自审定。
“癸卯学制”对实业教育作了周详规划,实业教育进入了学制系统,并形成了自身初等、中等、高等3段7级的体系,培养不同层次的实业所需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癸卯学制”的颁布实行,确立了实业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强调了实业教育在富民强国、解决国计民生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中国近代实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民国初年所拟订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中的实业教育系统基本沿袭了“癸卯学制”中实业学堂的学制系统。
二、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主要特点分析
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比较系统完整,其实业教育实践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后期洋务教育的最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有其鲜明的特点。
1.他对实业教育的认识,随着办学实践的逐步展开,有一个逐步深化完善的过程。作为西方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实业教育被引入近代中国,有一个逐渐被人理解认识的过程,张之洞也不例外。他对实业教育的认识,也随着其办学实践的展开而逐步深化和完善。1895年,在《吁请修备储才折》中,他主张开展专业实业教育,但是还未认识到各实业学堂之间的彼此关系,各实业学堂之间缺乏纵向的衔接与横向的关联,实业教育尚未形成系统。1898年,在《劝学篇》中,张之洞认识到教育与经济相互贯通的关系,经济问题被纳入到实业教育中进行思考。他开始简略涉及建立学制问题,提出教育三级一线制度的方案,并对实业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有了明确的设想,提出大力发展农、工、商、兵、矿、铁路等实业教育的主张。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中,张之洞对近代学制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建立湖北省区的学制体系过程中,普通教育学制有了纵向的衔接。同时,他也认识到兴办实业与发展实业教育有着紧密联系,应同时举办,在横向上开始重视实业教育。但此时的实业学堂仅在高等教育阶段保留,高等教育即为实业教育,初等、中等教育阶段没有实业教育的地位。到制定“癸卯学制”时,张之洞提出了3段7级的实业教育体制方案,实业教育在纵向上由初、中、高三级学堂构成,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不同层次的实业人才,其实业教育思想趋于完善,实业教育体系趋于完整、系统。
2.他兴办的实业教育带有明显的独特性、区域性、强制性的特点,是近代中国官办实业教育的典型代表。张之洞是晚清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朝廷重臣,权倾一方,其提倡实业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取得的办学成效固然有其对实业教育在富民强国方面的独特认识,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其办实业教育,多是由其采取行政措施,采用官办方式,不计成本,不考虑投入和产出。因此,张之洞兴办的实业教育,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说,是地方行政官员利用其在地方上掌握的权力,在其实际控制的地区兴办起来的,带有一种明显的官办实业教育的性质,这一点与后来的张謇、黄炎培办职业教育,是迥然不同的。张之洞在其控制的湖北地区,实业教育办得卓有成效,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张之洞兴办实业教育,更多的是根据其长官意志兴办(这里不评论其客观效果),带有其独特性、区域性和行政强制性,这是后来的实业教育家和职业教育家所无法做到的。
在《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中,张之洞认为,当时士大夫不屑于农艺、工艺,中国农工商诸事又急于兴办,而当时民智未开,唯有通过行政措施和行政权力,才能兴办实业教育。他说:“惟中国农民,向多朴拙,其于地学、化学、制器利用,素未通晓,士大夫又多不措意于此。工商各业,不过就其所已知已能,各谋生理,罕能同心考求,以规远大。是非官为提倡,断不能开发民智,日起有功。”在《招考农务工艺学堂示》中,他也说道:“本部堂蒿目时艰,凡有当务之学,莫不亟图倡导,劝农惠工,以为养民根本。”上面这些论述,可作为其官办实业教育的最好注脚。
晚清时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传统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没有政府的强力提倡、支持和巨额的经费投入以及强有力的外力推动,仅靠民间自发的力量,靠当时中国民族资本的投入(中国民族资本尚未发展到急需各类实业人才的程度)和教育自身的发展,兴办和发展实业教育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取得办学成效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将张之洞定义为官办实业教育的代表人物,在肯定其实业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和完整性以及对后人的巨大影响、其实业教育办学实践卓有成效的同时,也应指出其在兴办实业教育上的行政手段的强制性、狭小的区域性等方面的不足。诚然,在晚清中国近代的实际社会经济状态中,张之洞的官办实业教育自有其进步意义和合理性,并有其较高的历史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实业教育在起步阶段,作为新式教育的引入,在未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和措施,不失为推行的必要手段。事实证明,张之洞的官办实业教育在其实际控制的地区取得了成效,办学效益明显,也为清末民初实业教育制度的制定和实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成功的示范样本。这就是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和实业教育实践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和珍贵财富,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分析和借鉴。
[注释]
①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0(203):34.
②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0(34):5.
③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0(37):32.
④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0(40):34.
⑤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0(41):9.
⑥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0(47):9.
⑦⑧谢放.中体西用之梦——张之洞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207,209.
⑨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0(52):19-22.
⑩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