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的四个阶段
作文教学首先是备课, 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实际情况, 在学生现实水平基础上, 选择一个恰当的课题进行训练。这样每次一个课题, 几年下来就能分项分步一点点提升学生作文能力。最终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接着需要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对本次课题, 选择恰当的例文, 并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层面解析相关的知识、理论和写作方法。让学生既有可模仿的, 也有可操作的技能。然后就是学生写作文。选定的题目, 既要符合训练要点和作文训练的方向, 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激发出他们的创作激情。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完成作文是作文教学落实的关键所在。最后就是批阅总结, 佳作展示。这个环节也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会欣赏评价作文, 而教师也要总结情况, 找出注意事项, 把学生的写作体验提升到理性的高度, 并客观评价此次作文教学的效果, 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
这个过程本人总结划分为四个阶段:因文规划, 例文指导, 定文演练, 阅文赏结。下面根据个人体验谈一谈。
因文规划, 指备课阶段, 老师根据学生作文实际情况, 合理地制定目标, 恰当地选择内容, 科学地安排进程, 做好规划工作。在整个高中阶段, 一次次的作文规划就是设置一个个台阶, 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作文的新的高度。
一次作文课的目标要明确具体而且单一, 它是要切实解决学生作文某个方面的问题。不能指望在一个训练中解决几个问题, 老师要明白这次在作文的哪个点上准备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样到后面素材的选择, 教学的进度与深度, 教学的方法, 都好把握了。
在设定目标之前, 要对学生的作文情况有清醒的认识。难度太低, 对学生而言是简单的重复, 意义不大;难度太高, 实现不了也只是徒添烦恼。难度到“跳起来摘桃子”, 是比较好的尺度。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增大了作文教学成功的可能性。
这个目标要有它的针对性。学生作文的情况千差万别, 教学当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 解决其疑惑, 让他们整体水平获得提升。还要侧重于基础性的课题, 一旦掌握这些, 就能对作文的多个方面有带动作用。如思维能力、语言水平、思想深度、表现手法等, 具有强烈的正向迁移特征。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问题和作文进程的关节点上下功夫。
这些情况考虑好后, 教师自然就明白了这节课的重点在哪, 难点在哪, 然后就是具体安排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方案, 最终形成教案。
那种只是按照教纲或者教案书死讲的, 或者照搬创作原理文学理论空讲的, 忽略了学生实际的可能性, 不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因此, 作文教学备课的虽是教师, 可教师关注的要点其实在学生。
例文指导, 教师选择恰当的范文, 经典作品, 或优秀作文, 或下水作文, 或典型病文, 从已设定的教学目标角度进行详细解读, 并结合理论进行相应的创作指导。
根据所确定的作文主题, 选择典型的例文进行作文指导, 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谓典型的例文, 就是能够集中体现所要讲的作文理论。如要讲借景抒情可选《荷塘月色》, 讲比喻论证可选《拿来主义》等。恰当的例文还应该是简单易懂或者学生熟悉的。因为是要从作文的角度运用, 就不能让学生将太多精力花在文章的认识和理解上。
一次作文主题, 肯定有许多相应的文章。如果必要, 可以选用多篇例文, 从不同的角度阐明所讲内容或者这次作文主题下的多种形态变化。
对所选文章分析, 从中提炼或挖掘出的作文问题, 或者一般的作文规律、创作方法、表现手法等。因为是学生熟悉的作品, 从写作的角度重新阐发, 既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易于接受长久记忆, 还加深了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当然例文只是载体, 从中得出的作文技法才是这节课的目的所在。
这样一节课要给学生一篇典型范文, 学生可以简单模仿。也要给学生一定的写作理论, 作文技法, 这样学生能够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 创造发展, 写出属于自己水平的有着自己风格的并且符合这次训练目标的作文。
这一节课, 虽然以讲为主, 但要立足于学生的写。
定文演练, 在既定目标之下, 确定具体的作文题目, 进行必要的作文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 既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 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创作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作文的选题应该在他们生活经历阅历或者熟悉的知识范围内。这就让他们有材料, 有兴趣, 有能力去写。不在写作题材上为难学生, 他们才能把精力集中在主旨的提炼, 章法的安排, 语言的优美等作文更本质的层面上。
当然题目也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新颖性。太过简单或者是以往题目的简单重复, 是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颖的选材或者切入角度, 能够调动学生兴趣。而相应的难度, 一般是本次作文主题的较高的具体要求,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潜能。
至于具体的写作过程安排, 也不一定是要死板的现场出题当堂完成。可以提前几天出题, 让学生酝酿思考, 然后用一节课完成。从出题到动笔这段时间, 可以让学生的认识更清楚。有心的学生可以选择恰当的素材, 确立最佳主旨, 充分比较各种思路, 甚至考虑语言的表达。这样最后的成品作文, 应该有相应的质量。高质量的作文多了, 优秀就成了习惯。
作文的写作, 虽说是学生的事情, 却是在老师的主导和控制之下完成的。
阅文赏结。传统上, 学生写完作文, 剩下的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当然老师也因此疲惫不堪。作文的批改是一件无比繁重的事情。这是语文老师的宿命。这一环节, 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批改中来, 这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最重要的是, 别人的作文也是一面镜子, 批改别人的作文可能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自批自改, 方式是灵活的。可以自己批改自己的, 也可以交换批改, 还可以一文多人次改, 小组讨论批改。前两种简便, 但效果不可控制, 不提倡。后两种复杂, 而且耗时长, 但能解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效果好得多。
学生参与到作文的批改中来, 并不是让老师放弃自己的责任, 恰恰相反, 老师的操作难度更大。老师要精心准备, 努力掌控好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首先, 学生批改前老师就得把所有的作文浏览一遍, 对学生的作文有大致的了解, 对其中普遍性的问题, 集中突出的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其次, 老师要将这次作文批改方案细化。对不同的问题该怎样批改, 怎样评价, 怎样给分, 详细的告知学生。类似于给学生进行作文题目的分析, 思路的指导, 语言的优化。学生批改的过程中, 老师要积极参与, 给以指导和引导。学生批改完成后, 还是要全部阅读, 还要做两个总结。先是要总结这次作文的写作情况, 对学生作文作出客观评价。中间的优点在哪, 该怎样发扬;不足在哪, 该怎样改正。这是对作文的详细讲评, 要侧重于这次作文主题。接着还要总结这次批改情况, 引导提升他们的批阅水平。最后还要挑选出优秀作文, 进行展示或朗读;找出不合格的作文, 引导作者改进或重写。
这一环节中的教师引导尤其重要。因为涉及到作文写作和批改的许多角度和层面的细节问题, 面对的同学也参差不齐心态各异, 所以有效引导的难度很大。然而这一步如果做好了, 学生的收益也相当可观。前面有学生自己写作文的体验, 接着又以批阅者的角度看同题文章, 既能丰富自己的认识, 拓展自己的思维, 又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反思自己的创作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 就有可能把他们的零星感受系统化, 还能使他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样, 作文的批阅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完成。
关键词:企业竞争战略观;企业资源;知识创新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最早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从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发展的纵向历程来看,它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以环境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观;20世纪80年代的基于产业结构分析的企业竞争战略观;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战略观;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以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战略观。
一、 以环境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观
这一时期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是伊戈尔·安索夫和肯尼思·安德鲁斯。其中,安索夫正式提出的“战略管理”概念为后来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莫定了基础。安索夫的战略理论主要认为,竞争战略行为是对企业环境的适应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竞争战略的出发点是追求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安德鲁斯提出了企业竞争战略的SWOT分析框架(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ies、Threat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认为企业的战略制定应建立在对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外部环境中哪些是企业发展的机会,哪些构成企业发展的威胁,然后找出在当前环境下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抓住机会,避开威胁。
与此同时,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咨询专家们则创造了包括“经验曲线”和“增长与市场份额矩阵”在内的一系列企业竞争战略分析概念和工具,深深影响了美国各大企业的战略观,出现了几乎席卷全球的“战略热潮”,当时美国500强企业中有85%的企业建立了竞争战略部门。“波士顿矩阵”盛行一时,几乎每一个称职的战略制定人员都学会了用“金牛”、“瘦狗”、“问题”和“明星”来对自己企业的产品与业务分类,并决定其取舍。
可以将这一时期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观点归纳为以下三点:
1. 企业竞争战略的重点是适应环境。企业所处的环境往往是企业自身难以左右的,因而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必须充分考虑环境的变化,只有适应环境变化,企业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2. 企业竞争战略的目标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竞争战略适应环境变化旨在满足市场需求,获取理想的市场占有率,这样才利于企业生存与发展。可以说,企业如何获取理想的市场占有率在这一时期的战略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3.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要求企业结构与企业竞争战略适应。这一阶段的企业竞争战略实质上是一个企业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因而,在战略实施上,势必要求企业结构要与企业竞争战略相适应。
以环境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主要有以下不足:该理论缺少对企业参与竞争的一个或几个产业的分析与选择,它从现存的产业市场出发,要求企业所适应的环境实质上是己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这势必导致企业往往被动地适应环境,处于被动地追随领先者的困境之中,充其量只能是战略的追随者。另外,该理论主要是从企业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缺少对企业内部环境、结构与特征的考虑。
二、 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观
以产业结构分析主导的竞争优势观点,其理论基础是产业经济和企业理论。它有三个前提假设: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行业和竞争环境决定着能否赢得高额利润;对于许多特定的行业来说,由于企业拥有类似的资源,就可以采用类似的战略;实施战略所需要的资源在企业间可自由流动,因为资源的流动令企业可开发资源,这使得企业间的资源差异只是暂时的。
波特指出,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和根本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竞争战略是源于对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则的深刻理解。而竞争规则又体现于五大竞争力之中,即:新竞争者的入侵、替代品的威胁、消费者的议价能力、供货商的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这五种作用力决定了产业的盈利能力,因为它们影响价格、成本和企业所需的投资。消费者的议价能力影响着企业的产品的定价,替代品的威胁也是如此。供货商的议价能力决定着原材料和其它的投入成本。竞争的强度不仅影响着价格,同时也影响着诸如厂房设施、产品研发、广告及销售等的成本。入侵者的威胁限制着价格,也要求企业为防御入侵而进行投资。
根据产业企业理论和五力竞争模型,波特提出了通用竞争战略,即企业可以通过低价无特色的产品(成本领先型竞争战略),或顾客愿意支付额外的费用购买的差别化产品(差别化竞争战略)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收益形成竞争优势。波特亦提出另一类通用竞争战略,目标集中战略,即企业在一个细分市场建立起自己的产品,在成本或产品差异方面的优越地位,其实只不过是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具体应用而已。
以产业结构为本的观点风靡于20世纪80年,其立论基石在于,通过多种分析工具的运用,市场产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被认知的。
以产业结构为本的观点最主要的弱点在于它是建立在对产业聚合的理解之上的,而不是内部战略的系统化。重外轻内导致的主要后果之一是战略抉择的单一化。使用聚合的产业分析方法无法在战略水平上采纳有效、灵活的方法。对企业内、外部认知水平的不一致,乃至错配导致难于适应变化的战略刚性。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观点难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企业有超常的收益,而其它运用相同战略的同类企业却没有相当的收益。而以资源为本的竞争战略观则对此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三、 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战略观
企业如何发展和维护竞争优势的挑战,是战略管理理论主要的研究分支之一。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企业的资源主导整个企业内外部分析的战略框架,已经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探讨的热点,这个框架就是所谓的“企业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这种方法指出资源是一个企业竞争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它与以产业定位为核心的产业分析方法不同。它采取了一种内部考究的方式去探求为何某些企业比其它企业更有竞争优势。
始于Wernerfelt(1984)引导先河的论文,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在若干学者的努力下得以不断完善。其基本假设是:每个企业是独特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它们是战略的基础,也是利润的重要来源;假定企业具有不同资源,开发出独特的能力,同样,在特定行业竞争的所有企业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资源不能在企业间自由流动,企业间的资源存在差异,其它企业无法得到复制。因此,企业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
以资源为基础的观念的倡导者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个体企业所拥有和掌握的独特资源。因此,对竞争优势的研究便着眼于那些蕴藏于企业中的资源。Peteraf(1993)以资源难以被仿制、转移、买卖或者替代的观点,对竞争优势的关键作用作出了解释,并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些资源关键的性质以及它们存在的经济价值的原因,在于它们在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无法将其同质配置。
以资源为本的观点,其核心问题是企业的异质性(Peteraf,1993),它阐述了构成竞争优势的理论环境。在分析中,竞争优势的来源涉及到企业以及与供给和顾客相关的资源,乃至社会资本理论所强调的对企业有价值的各类无形资源。
虽然以资源为本的观点正确地强调了企业的异质性,但由于分析能力的局限,它没有强调主要的资源是系统知识。以资源为本的观点在价值的定义上缺乏完整性,异质性本身是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
四、 以知识积累及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战略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发掘和解释无形资产及企业知识积累的关键作用的努力下,企业理论的研究者提出了知识基础观。在这种观点下,企业的知识被认为是企业的关键资产,因为知识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能够让企业有效地获取、支配并转化其他的资源。Teece,Pisano,& Shuen(1997)认为企业依靠知识基础的资源来驱动业绩并依赖其快于其竞争对手的学习及发展能力来超越竞争对手。而且,知识的进化是路径依赖型的,这使得其他企业难于模仿这种资源。正因为环境的变化越来越迅速,企业的学习能力或知识的创新能力被认为是所有企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企业知识是一种无形资源,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概念,因此研究者以几种不同的方式、观点来定义它。如,将知识定义为“知道如何做”及“信息”的结合体;专业与经验的一种配置,而非在企业内个人传递的信息流;为允许企业以现有方式运作的现存的一系列的能力和“知道如何做”以及指导企业现有行动及理解力的一系列的原则、技能和流程。以上种种定义认为,企业知识是现存于企业中的一系列积累的知识的集合。
然而,企业的现有知识集合并不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的竞争优势。因为环境持续改变,企业必须能够持续不断地以新的方式整合生产资源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以创新的方式运作,采取新的步骤,或应对于市场的挑战都依赖于企业知识创新的能力。查尔斯·德普雷及丹尼尔·肖维尔(2004)认为企业现有的知识集合对保证企业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是不足够的,企业必须具备学习并快速创建新知识集合的能力才使企业能够迅速适应或引领快速变化的环境。
因此,以知识积累及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战略观的核心观点是企业知识积累及创新的能力决定着企业可持续地发展、整合资源并获得超越其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Peteraf,M.A.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 view.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79-191.
2.Teece,D.J.,Pisano,G.& 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
3.查尔斯·德普雷,丹尼尔·肖维尔.知识管理的现在与未来.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姚玉成,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05级博士生;朱文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副教授。
你们在一齐相互扶持、一齐开创属于你们自己的人生。你们在一齐不会互相牵绊,而会互相成长。
但是,大部分的人都通但是第二或第三阶段,而选取分手一途,这是十分可惜的。
很多事只要好好沟通都会没事的,不好耍个性,不好想太多要互坚信任,这样第二、三阶段的时刻就会缩短。
和所爱的人相遇相恋是十分不容易的,不好轻言放下。
两人相聚是正因有缘,相知是正因有心,真的得好好珍惜这福份莫说分手不是无由,期望看到上述的四个阶段,真能给大家一些启示与领悟并惜缘。
我们会逐渐变成我们所爱的人。
你和他本来没有相同之处,外表不相像,性格也是南辕北辙,一旦爱上了,年深日久,你会惊讶你的眼睛有点像他的眼睛,他的微笑也有点像你的微笑。
你们走路的步伐也有点相似,说话的语气也愈来愈相像。他的脖子上有一颗痣,一天,你发现自己脖子上也多了一颗痣,原来我们会变成我们所爱的人。
你本来喜爱脚踏实地的人,而他一向比较轻佻,但你们爱上了,他竟会不知不觉变成一个老实人,这个改变,连他自己也不曾察觉。
他本来喜爱活泼的女孩子,却爱上了拘谨的你,这些日子,你竟愈来愈活泼,你差点认不出自己。我们会逐渐变成对方理想中的人,这种改变,绝对不是刻意的.。两个人愈爱得长久,气质也愈来愈相近,你以前以为他不是你梦寐以求的那种类型,然而,有一天,你惊讶地发现,他已经变成你喜爱的那种类型,你不必再到处寻觅,他就是你要找的人。
深深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你原来真的会一点一点的失去自己,为什么你还会觉得快乐呢?
大概是正因你在失去的当儿,也是赚了,你把他的气质和他的微笑都赚回来。。。
幸福生活很单纯。。。
因此要很单纯的人才容易获得。。。
精选阅读(二):
感情的四个阶段
常常看到一些对感情迷惘的文章,不是感觉淡了,就是他(她)不像以前那样热情。。。。其实有些状况不会也不就应让恋情终止。。。,但不幸的事却常常发生,令人婉惜。
记得有位心理学家曾写道,一个成熟称得上真爱的恋情务必经过四个阶段,那就是共依(Codependent)、反依靠(Counterdependent)、独立(Independent)、共生(Interdependent)。阶段之间转换所需的时刻不必须,因人而异。
第一个阶段:共依存。这是热恋时期,情人不论何时何地总期望能腻在一齐。
第二个阶段:反依靠。等到情感稳定后,至少会有一方想要有多一点自己的时刻作自己想做的事,这时另一方就会感到被冷落。
第三个阶段:独立。这是第二个阶段的延续,要求更多独立自主的时刻。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4-23岁之间,称为技能准备期。个人承担学习与求职者双重角色。这一阶段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我将做什么?”或“我能做什么?”由于缺乏自信和社会经验,职业生涯早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锻炼,为将来能胜任工作做好必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储备。在学习期间,要尽可能多地在专业学习中获取收益,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和升华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努力学好专业课程是职业设计的重要前提。要善于学习,同时要善于归纳、总结,把单纯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智慧,为自己多准备点后备能源。
二是23-28岁,为职业尝试期。一些求职者往往上来就追求工作待遇、职务,这样做或许可以光彩一时,却往往悔在后面,不利于自我职业发展。在尝试期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最重要的,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尽量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工作项目,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从辅助他人逐步到独立,积累起独立工作的知识、能力、经验。经过一段时期后,再开始考虑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单位提供的机会和职业道路是否一致。衡量单位所提供的信息,如工作环境、职业梦想是否匹配,适合自己的发展;当理想和现实不相符,是否需要重新选择?并开始考虑自己做过的事情中最成功的是什么?如何成功的?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以此作为个人深层次挖掘的动力之源和魅力闪光点,形成职业设计的有力支撑。
三是29-35岁,称职业稳定期。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工作技能已日趋成熟,个人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为提升或进入其它职业领域打下了基础。
四是36-59岁,一般属于职业成熟期。在这一阶段里,不少人帮成功的企业或老板做事,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经验;或者谋求与成功人士、企业合作,找比自己更成功的人士、企业来帮自己做事。有些人可能会成为管理者或者咨询顾问;有的人可能仍然一直保持着自己原来的工作,继续专业钻研,保持技术权威地位;可能要被组织转换到另一横向职业领域。在机会面前,很多人不敢贸然决定,因为从心理上理解了人生的有限,开始重新衡量事业和家庭生活的价值。在45岁左右,一般会发生职业生涯危机,出现“中年危机”、“事业暗淡期”等现象。实际上,每个人的职业发展不可能总是“随心所欲”,如何在不可把握的客观世界中通过主观上的努力来达到事业的成功,这是每个人都企盼的,此时生涯设计在顺应人们的这种职业需求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生涯的阶段划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成功的人生。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职业发展的特点,在进行生涯设计时,要在充分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每个年龄段职业发展的特点进行。这样做出的生涯设计才会有效、可行。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往往认为选择最热门的职业就意味着对自己最有前途,业内人士提醒:选择职业重要的是能正确地分析自己,找到自己最适合做的专业,然后努力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
工作不等于职业。工作只是一个人在组织里所拥有的一个特别的职位,或许人们以此为荣,并为之兢兢业业;但是工作却不一定能提供一种看待事物的广阔视角,也不一定意味着某人因为这个工作而有所进步。而职业,则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做工作的集合体,以及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所持的态度;职业包括一个人在工作环境下的整个生活,意味着心理上的融入,所以,拥有职业的人会在某份工作的要求之外拓展自己。
大多数的职业生涯都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面临不同的问题和任务。
第一阶段:探索和尝试。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15-25岁之间,对大多数人而言,在经过了一段时期的集中学习之后,对找工作,成为雇员这个问题开始严肃对待了,职业的第一阶段开始了。这是一个学习的阶段,包含了很多的“第一”:第一次面试,第一份兼职,第一份全职等。这个阶段也会让人感受到工作所带来的挑战。
第二阶段:进步阶段。这个阶段发生在25-35岁之间,人们开始了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会经历成功,失败,获得晋升或是调离。在这个阶段很多人开始衡量并发展自己的职业规划,他们开始确定一个专门的领域,期望获得长久的成功。在这个阶段也会面临来自其他领域或其他组织提供的机会。
第三阶段:职业生涯中期。发生在35-50岁之间,大多数人开始面临转折点。在这个阶段有三个发展方向:向上,向下,水平发展。如果是向上发展,个人将被组织赏识,获得提升,承担更大的责任,这是你加强技能和不断学习的结果。如果是水平发展,个人将被调离而不是升迁,可能仍然很安全,但是没有提升的希望了,这个时候个人应该考虑换一种职业。如果是走下坡路,那么个人在组织里就是多余的了,没有了安全感,甚至产生挫折感,个人应该换一个公司试试看。很明显,这个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下,公司是很难容忍个人的技能和职业没有发展的空间了,所以,不断的提升自己是很关键的。
第四个阶段:职业后期。发生在50岁-退休之间,对在前一个阶段处在向上发展方向的人来说,这个阶段意味着职业生涯的顶峰。他的价值体现在他的判断,他的经验,以及他于其他人分享其知识的能力。他们是下一代管理者的教练。
职业环境的变化对职业生涯的影响
近年来,职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司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已经改变了,终身雇佣的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可终身雇佣的能力”。公司和员工要共同承担责任,雇主有义务提供员工自我提高的机会,而雇员也必须自己把握的职业。
经济和工业发展如此之快,没有哪个公司能够清楚一年或几年后自己会是怎样。为了赢得竞争力,所采取的裁员、重组、业务外包、团队组建、分权等措施都在改变着工作以及车间的面貌,这种改变也给员工极其职业带来了伤害。流程再造使原有的职业路线消失了,中层管理者失去了晋升的渠道。公司缩小自己的业务范围,将非核心领域的业务外包出去,结果是工作变成了承包-分包的模式,不再是垂直一体化的了。
对于职业经理人而言,信息已经很明朗了,规则已经改变了,要寻找的是机会而不是安全感,规划自己的事业成就而非职位。职业将越来越少的由公司来定义(如“我为ibm工作”),而越来越多的被专业化定义(如“我是职业经理人”)。这里对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列出7个规则,这也反映了经济环境的变化:
·不要依赖惯例,过去成功的道路在今天不一定能获得同样的成功。
·时刻注意全球化极其带来的影响,到处充满了竞争和机会,成功来自于迅速果断和灵活应变。
·转向规模小的或是私营公司,远离那些大公司和政府机构部门。
·不仅仅是管理,还要领导,管理者只是应付变化,而领导者可以制造变化。
·永远不要停止进步,终身学习对于成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提高你的推动力,激励员工为获得最高奖赏而努力工作。
·讨价还价的能力,勇于冒险并寻找机会。
这些新环境引发的新规则,使得职业计划和控制变得尤为重要。
职业生涯计划的过程
对职业负责的是你个人,单单努力工作,并把工作做好是不够的。只有那些计划自己职业生涯的人才能有机会获得长久的成功。
职业计划是一个从明确自己所希望的职业如何发展到制定计划并实施的过程,它将个人需求和技能与职业目标连接起来,这也是一个系统和渐进的过程。职业计划的步骤如下:
自我评估。要求全方位的收集关于自己价值观,兴趣爱好,技能,经验等的信息(如: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才能让你在工作中感到快乐,你最想得到的报酬是什么),以明确自己已有的能力和长处。今天,对于一个经理人的要求是:独立,灵活,有领导团队的才能,善于学习,自信,并勇于变革,你是否拥有这些能力呢?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这种自我评估应该经常进行,以确定自己是否适合组织目标的发展,是否需要补充新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避免自己的能力“过时”是很重要的,“过时”意味着他没有能力完成工作,达不到目标。如组织流程再造的过程中,团队管理的工作方式代替了垂直管理,使得经理人仅凭借个人绩效是不行的;而如果所涉及的业务外包的话,经理人如果不学习新的技能,就只能被淘汰。
探寻机会和选择。在职业生涯之初,要确定几个问题:所处行业未来的前景怎样?存在的职业机会是什么?自己可以获得什么样的工作?与职业生涯相联系的工作又是什么?在职业生涯的中期,重点要转到衡量组织内外部的机会上来:公司的前景是什么?什么职位是可以公开竞争的?公司所依赖的技术是什么?自己可以获得哪些培训和发展?谁将在什么时候被提升?外部劳动力市场怎么样?在扁平化和团队管理的组织中,这一步尤其重要。以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几乎天天在变,所以,要学会全面分析,灵活应变,发现职业生涯中可能带来麻烦的各种征兆。如:如果你不能说出在过去的半年里学会了什么,或下一步你将学习什么,你就要提高警惕了;如果你不能从你所从事的领域中学到东西了,你就应该选择离开了。如果你的工作公开招聘,你能在招聘中获胜吗?你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技能结构。如果你现在的工作明天就消失了,你怎么办?所以,你必须具备营销才能,将你自己推销出去。
建立目标。一旦机会明确,就要制定短期、长期的目标。这里有两个重要的问题要考虑:在你退休之前,你希望自己处在哪个级别上?你想涉足哪个领域?对于后一个问题,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和兴趣爱好或多或少只适应某些行业,而且,在将来的发展中,每个行业的前景是不一样的。而至于前一个问题,还不如换种说法:即你要象经营者一样考虑自己要生产的产品或服务,这就涉及到你是专攻一个领域,还是选择做通才?传统的观点认为:通才是明智的选择,选择做专才无疑是把所有的鸡蛋都放进了同一个篮子;另一方面,选择做通才也是很有风险的,因为有些公司对待专业人才(稀缺资源)要比对待跨行业的人才要好。在进行了这些问题的分析后,就要明确:要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要获得什么工作或经验才能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什么人,什么资源才能达到目标?组织认可的分配工作的方式是什么?
上述的三个步骤涉及了社会化的过程:所有组织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价值观、报酬制度等,你必须要清楚:组织认可什么能力,什么行为,怎样激励员工的。你必须接受组织并被组织接受。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新员工在获得组织的价值、政策、习惯、办事程序等信息的同时,也知道了谁拥有权力、行为限制是什么、怎样获得生存和发展。
组织心理学家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应聘者对组织形成初步印象和期望;新员工使自己的需要与组织的需要相匹配;组织和员工之间相互认可。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能经过后两个阶段,当面临太多的矛盾和妥协时,他们或许不能适应,就会选择离开或被淘汰。在这三个阶段完成后,组织和员工个人进入一个心理契约阶段:即在员工心理形成的,以经验、承诺以及对组织运作的观察为基础的关于员工付出多少,得到多少的无形的约定。这个约定是员工和老板之间、同事之间、员工的第一经历和组织强化员工某些行为的经历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员工和老板之间公平、平等、相互信任。
所以,社会化提供了个人认识组织的机会,明确什么是组织所推崇的。如:什么能力与发展是相联系的?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 制定行动计划。建立一个时间表,是通过正规学习,还是以培训班的形式来完成。
执行和评估计划。在执行过程中,要随着组织内外部情况的变化随时修正计划。
随时问自己:拥有的能力是否和组织认可的能力相匹配?我具有这些能力吗?是否还需要其他(如教育)准备工作?
第一阶段,传统综艺阶段,春节联欢晚会,综艺大观等。为代表
第二阶段,娱乐阶段,像快乐大本营推出,把我们的娱乐阶段再次提升。
第三阶段,益智游戏阶段,我国曾经有那么一个时期,就是在王小丫,李咏为杰出代表的时期。
第四阶段,综艺娱乐阶段,总结综艺娱乐节目的中国特色,代表作,超女,快男,后来的这种选秀。现在的例如非诚勿扰节目,和一些延伸品。第一阶段
(一)以综艺节目为主的阶段
中国内地电视娱乐节目真正受到关注是从1983年起举办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1990年开播的《综艺大观》开始的。
1983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在全国引起的轰动,是现在任何一个电视节目都无法与其相比的。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除夕之夜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了中国家庭和吃年夜饭、放鞭炮一样必不可少的事情。[2]
这一阶段的电视娱乐节目内容以传统的专业歌舞和曲艺为主,明星表演、观众观看,节目形式比较固定,虽然有时也出现主持人对向观众问话等环节,但观众基本不能主动参与到节目之中,与观众有较大的距离。内容缺少亲和力、形式缺少变化、与观众缺少互动成为传统综艺节目的硬伤。表演类综艺节目运作模式即“明星+表演”。明星是节目的当然主角,由明星的舞台表演是构成节目的主要内容,而各个很少相干的节目之间的串联则由主持人来完成。与之相对应,传统表演美学和播音美学决定了表演类综艺节目的整体面貌与审美形态,“舞台”和“话筒”成为电视观众可望而不及的“神圣”,传播学意义上与传者具有互动功能的受众,也在这里成为一个纯粹的“看客”或“他者”。2004年10月8日,《综艺大观》成为央视综艺频道正式改版播出后首批被淘汰的栏目之一,拥有14年历史的《综艺大观》被淘汰,改版为《欢乐中国行》,成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上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带动电视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电视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新闻联播》的基本资讯、每年一次的春晚,于是,《正大综艺》应运而生。其全新的互动形式、轻松随意的节目风格、奇妙世界的讲述,一下子打开了一扇心灵世界之窗。[2]
二、以游戏节目为主的阶段
1997年,湖南电视台模仿港台节目制作了《快乐大本营》和《玫瑰之约》。此后,中国内地以“欢乐”、“快乐”和“速配”为主题的节目掀起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第二次浪潮。这一阶段节目的娱乐性增强,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增强,现场观众甚至有直接参与节目的机会。各种各样的游戏、轻松活泼的氛围曾令观众耳目一新,但简单的游戏已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其地位很快被以知识竞技为主的益智类节目代替。
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在全国刮起了快乐旋风。李湘与何炅以古灵精怪的造型、机智非凡的对答,霎时虏获了无数人的笑声。此节目也是第一个让明星以常态参与游戏的娱乐节目。从2004年开始,《快乐大本营》逐渐淡化明星套路,越来越强调海选、真人秀、PK等新概念,突出全民娱乐。[2]
1999年1月2日,北京有线电视台《欢乐总动员》亮相,江苏卫视推出《非常周末》、福建东南台推出《开心一百》、安徽卫视《超级大赢家》,各大媒体竞相抢滩这一“娱乐市场”。这些节目不但名称大同小异,而且节目内容、环节的“起承转合”也都基本雷同,“你有我有全都有”的状况使得观众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一些节目逐渐退出了荧屏。[2]
与游戏类综艺几乎同时涌上荧屏的还有一种婚恋类综艺节目,代表性的栏目有:《玫瑰之约》(湖南卫视)等。
1999年6月中旬,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在北京顺义召开的广播电视文艺研讨会提供的材料显示,全国省级电视台办娱乐节目的有33家,地市级电视台开办娱乐节目的有42家,之后又有32家电视台开办或引进了娱乐节目。1999年1月20日北京有线电视台开播的《欢乐总动员》,被全国近40个城市的电视台引进播出,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快乐”、“欢乐”热。但是这股热潮并没能继续持续下去,随着一批批克隆节目的出现,“快乐”“欢乐”充斥各个荧屏,观众开始对这种无处不在的“纯娱乐”节目感到腻烦,收视率在大幅下滑。
三、以益智节目为主的阶段
中央电视台1998年推出的《幸运52》与2000年推出的《开心辞典》是中国内地益智类节目的代表。
益智类节目,不仅保留了游戏闯关等环节,出现了一些知识性与娱乐性兼备的题目,还增加了博彩、参与者与现场及场外观众的互动等环节,节目更具亲和力。益智类节目受到自身的限制,节目除了在演播室的装饰和题库上下功夫外,很难获得较大的突破。在探索新的娱乐节目时,国内电视业界找到真人秀这一新的突破口。
观众看节目时既不是审美也不是审丑,坐在王小丫和李咏对面的竞答者是观众熟悉的、如他们一样普通的身边的人,这个时候观众已经和他们有了一种平视的态度,节目已经走向了平民化。央视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和李咏主持的《幸运52》开播之初就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丰厚的奖品刺激了观众的参与热情,而地方电视台更是将益智节目发挥到了极致。2002年元旦诞生于上海的《财富大考场》,以创造了最高奖可达22万元的奖金纪录而风靡全国40多个城市。湖南的《财富英雄》更是以“千金一题”为广告:答对5道题5000元,10道题5万元,15道题50万元,平均每道题33333.33元。
在“2000年中国电视节目榜”《幸运52》一举获得“电视节目”、“最佳游戏节目” 最佳游戏节目主持人"三项大奖。在首届大学生电视节上,《幸运52》被评为“最具生命力” 的节目之一。如今,《开心辞典》已经没有当年的辉煌,《幸运52》也停播改版为《咏乐汇》。[2]
以智力竞猜加高额奖品,从表面看来似乎只是与一些娱乐节目的侧重点调了个位儿,加大竞猜得奖成分的比重,缩小了娱乐成分的比重,可它恰好迎合了观众喜欢刺激性活动的心理,同时竞猜节目、益智类节目由于创意、制作的技术门槛不高,引起了地方频道竞相模仿,大有天女散花之势,全国上下又掀起了一轮“竞猜时代”的高潮。如贵州卫视的《世纪攻略》、上海卫视《财富大考场》、广东电视台《赢遍天下》、重庆卫视的《魅力21》、江苏卫视的《夺标800》,等等。
四、以真人秀为主的阶段
以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北京维汉文化传播公司的《走入香格里拉》等野外生存挑战类为代表的节目成为国内真人秀的先行者。
2004年《超级女声》、《莱卡我型我秀》和《梦想中国》三箭齐发使选秀类节目初露锋芒,激烈竞争引起一浪接一浪的发展高潮。2005年是国内真人秀快速发展的一年。其中,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主要特征的“表演选秀类真人秀”成为最大赢家,《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和《莱卡我型我秀》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同时,一批职场真人秀节目如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也发展起来,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成为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又一大热点。此外还有《非常6+1》《星光大道》《快乐男声》《快乐女声》《加油!好男儿》《绝对唱响》《化蝶》《第一次心动》等。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借鉴境外的相关节目,真人秀节目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内地娱乐节目的主流。
央视《非常6+1》,节目用六天时间把平民英雄的成长过程,非常细化地呈现出来。它把屏幕内外的界限完全颠覆了,强调的是大众的参与,电视屏幕之外的人多是真人秀参与者的亲戚、朋友,甚至拥护者、认同者和反对者,他们通过投票参与整个的进程。
在传统娱乐节目在内地持续走低的状况下,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真人秀节目却火得一蹋胡涂。2004年该节目的报名人数为5万,2005年迅速飚升到了12万,光成都赛区就达到了4万人,去年各分赛区比赛时平均收视率位列同时段全国第二,仅次于央视一套,收视率达到8%—10%,今年更是不断刷新纪录。“新娱乐”也成为湖南卫视在2004年隆重推出的口号,所谓“新娱乐”就是改变以往明星娱乐大众的方式,变成大众娱乐大众。
实际上1985年,上海电视台推出了一档以家庭为单位的歌唱大赛,被认为是中国内地最早的选秀节目。这场比赛之所以取得空前的成功,是因为它让普通的百姓家庭第一次走上荧屏。第一届比赛的决赛选择在除夕夜举行,当时上海万人空巷,收视率达到94%。卡西欧大奖赛还培养了一批平
中国的在线旅游市场颇像如今的互联网格局,携程、艺龙和去哪儿把持大势三分天下,几乎垄断了在线旅游市场。携程是中国最早一批的互联网公司,从酒店预订起家,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机票、酒店、用车、门票、旅游及攻略的综合性旅游平台;艺龙被携程步步逼退主攻酒店;后起之秀去哪儿从比价搜索起势,在百度投资之后成为能够与携程正面对抗的等量级平台。
途牛与去哪儿同一时间创建,是在三巨头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公司。相比于其他三家的体量,它依旧只是一家小公司,按上市的发行价计算,途牛上市时的市值是携程的1/20,是去哪儿市值的1/7。除了在线旅游的三大巨头,驴妈妈、同程网、穷游等在线旅游公司层出不穷,途牛也是这批定位于细分旅游市场的创新公司中,最先脱颖而出的。
在中概股公司接二连三的上市中,途牛网的CFO杨嘉宏始终战战兢兢。一方面,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上,并没有与途牛类似的模式,难以套用美国的商业模式打动投资者;另一方面,途牛暂未盈利。其招股说明书显示,2012到2013年途牛一共净亏损1.868亿元,2013年净亏损7963万元,毛利率仅为5%。
然而,上市后不到两个月,途牛如同从天而降的一匹黑马,其股价从发行价的9美元涨到了18美元,市值翻番。如今的中国互联网格局越来越成为巨头垄断的天下,如何在巨头的阴影下创业,并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胜出,这就是途牛的故事。
法则一:找准定位做减法
如果要给途牛的成功总结一条经验,最重要的是找准定位,精确到极其细分的市场。
途牛旅行网创始人兼CEO于敦德并没有华丽的大公司背景,而是一直呆在先声网、博客中国、育儿网等创业公司。早在他打算创建途牛时,携程、艺龙等在机票和酒店业务已经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预订,但休闲旅游的线上预订几乎一片空白。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人会通过互联网查询旅游攻略和旅游线路,查询线路进入网站是最早期的流量来源。于敦德开始做起了休闲旅游的旅游攻略社区和景点介绍,类似于今天的蚂蜂窝。
但此模式并不能产生收益,于是途牛转型做旅行社的预订平台。这相当于线上给旅行社一个展示平台,从帮旅行社销售出的产品中抽取佣金。随着更多的旅行社把旅游业务搬到网上,途牛订单量快速增长。
在大公司的阴影下,于敦德选择了携程并没有切入的业务——休闲度假旅游。如果说携程是把供应商提供的机票、酒店放到网络平台销售,途牛则帮助线下旅行社和供货商产品进行打包、整合后再通过网络分销,赚取差价。此外,携程会利用预订机票、酒店业务的优势发展自由行,而途牛则把主要精力放在跟团游上,这样就形成了双方的差异化竞争。
直到今天,跟团游依然是途牛的主营业务。途牛网最新财报显示,2013年,跟团游、自助游的营收分别是19亿、11亿,分别占总营收的63%和37%。
幸运的是,与酒店、机票相比,跟团游要复杂很多,这需要提供给消费者海量的选择:在不同线路、往返时间和酒店的自由组合中都会有很多细分机会。如今,途牛的旅游产品已经有20万种;即使这样,途牛依然认为需要丰富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多样化的选择已经在与巨头的竞争中筑起壁垒。
例如,途牛上销量最好的产品是马尔代夫的海岛游,上线1629种产品。途牛还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设立了专属柜台,途牛游客可直接在机场的途牛柜台办理手续和享受当地接机服务;并可以在出游的前30天无条件无损退款。相比之下,携程的马尔代夫海岛游仅374个产品,选岛攻略也没有途牛细致;去哪儿利用开放平台的优势,接入了50个代理商和1195条马尔代夫的旅游线路,但仅接入产品,并没有详细的选岛说明。
马尔代夫有1190岛屿,其中有87个是“一岛一饭店”的模式开发成度假酒店,游客预订旅游线路的首要问题是选岛。途牛制定了可供旅游的62个海岛攻略,并制定了专门的浮潜海岛推荐和婚礼策划海岛推荐。游客可以在制定路线时按照入住房型、上岛交通工具、整体预算以及出游目的(蜜月、亲子、浮潜)来选择海岛,并对海岛进行了分级,收集了每一个海岛的风景照片、娱乐设施、房型(具体到是否有饮用水、网络、浮潜是否收费)、岛上餐饮、酒店电话邮箱以及用户点评、满意度比例和游记。如果游客需要预订马尔代夫海岛游,比较几个在线旅游网站,很容易从途牛看到每个岛的详细说明并按条件选择,这样就形成了闭环预订。
事实上,途牛在发展中并不乏其他机会。早在2010年,途牛旅游网COO严海锋发现门票业务是一个互联网化的机会,于是开始尝试去做,快速增长的门票业务与他最初的设想一致。但最终,途牛网还是缩小了门票规模——继续投入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人。同样,严海锋曾发现预付酒店也会大有商机,但最终没有选择进入,他说:“我们一直都坚持一个观点,要做减法,尽可能做少,就像我们在创业之初专注于做旅游度假,没有做酒店机票。如果做得多反而没有办法做起来。”
2013年在线旅游度假市场中,通过携程旅行网产生的旅游度假业务全年交易额约占在线旅游度假市场总交易额的23.3%,位居第一;途牛旅游网占比约为9.8%,排名第二;其次是驴妈妈和同程网。与携程不同的是,途牛旅游更加专注于跟团游和境外游,其中境外游占途牛业务收入的70%以上;而携程早期并没有进入境外市场。
于敦德这几年的经历称:“大部分企业家太想把公司做好了,所有事情都做,才会出现问题。我们一直克制想要做多的欲望,只做线上旅游,不能做机票、不能做商旅。”
法则二:寻找规模效应
与巨头竞争的另一大法则是把细分市场做深做大。在线旅游电商与零售业的本质高度相似,这最终是一个需要规模效应胜出的行业:途牛能帮供应商卖出的量越多,议价能力就越强。如果途牛规模扩大,可以承诺卖出1/3的座位,供应商也就有实力去包机,因此规模越大,资源和库存的控制能力就越强。
无论是规模扩张的要求还是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于敦德的另一个重大决策是线下服务中心的成立。
要建立线下服务中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对于旅游需求旺盛的北上广深来说,在地面租个房子建立服务中心需要花费100万的成本。但是,线下服务中心也可以形成快速扩张,增加销售、市场等人员以增加本地的供货商的供给。在休闲旅游的产品组合中,用户往往需要选择出发地,如果能多添加一些当地的供应商,可以大大扩展消费人群。
另一方面,这也是途牛建立线下服务体系的好机会。出境游的客单价较高,两人的马尔代夫游可能会耗费5万人民币,很多人倾向于去实体店做咨询来确认途牛并不是皮包公司。而欧洲行、日本、美国等国家还面临办理签证的复杂问题,线下服务中心使得签证和咨询都更加便捷。
从2009年到2010年,线下服务中心已经扩张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截止到上市,途牛已经拥有了15家线下分公司,严海锋透露:“今年不出意外应该能到40个分公司。”
“早期的话比较简单粗暴,就是看人口看GDP,哪儿有钱哪儿人多就去哪。”于敦德这样阐述线下服务中心的方法。
快速扩张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品牌广告。途牛是第一个在地铁站打广告的互联网公司,而占领二三线城市的方式是央视和地方卫视的广告。
上市前夕,途牛重金签下Kimi和林志颖作为代言人,于敦德认为:“这对接下来在二三线城市的扩展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以前我们在一线城市里面的知名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二三线城市数量太多了,全国性媒体投放对品牌本地化提升有很大帮助。”
途牛上市之后的重心是向二三线城市扩张。除了最基础的人口和GDP的考量,于敦德还会根据后台数据决定将要扩张的城市。2011~2012年,于敦德的主要工作是梳理内部流程和提升内部效率。如今,在途牛的后台中,每天都可以看见现阶段的订单量、订阅IP、转化率等一系列指标。同时于敦德也会分析在同一个城市的产品与同行之间的差异来选择扩张方式,如销售预期、产品丰富程度、及时确认率、价格竞争力。
传统供应商在采购了机票以后通常不愿意做自由行,因为旅行团到境外买东西、吃饭,旅行社往往可以赚取更高的返点费用。但严海锋发现,自由行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旅行趋势,于是他们开始自主研发产品,直接跟航空公司与酒店合作。杨嘉宏称,在一线城市中,自由行成为风潮,这个群体正在逐步扩大。
除了顺应趋势研发一些自由行产品,途牛也在充分发挥自己擅长的方面——今年重点把市场下沉到二三线城市继续深入跟团游业务,并预计随着二三线城市人群的加入,未来跟团游的数量还会有提升。
法则三:好服务是根基
服务也是形成与巨头差异化的重要环节,因为服务的好坏与企业规模关系并不大,但是好的服务却可以极大程度上留住客户,并为企业品牌积累口碑。
旅游是非常不标准的产品,途牛并不具有旅游产品的生产能力,如何控制服务质量成为一个大问题。
伴随着快速扩张,更多的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消费者的投诉开始变多,比如途牛并不直接提供产品和导游,难以控制供应商的服务,酒店不满意,航班晚点等带来行程改变。
旅游类产品分为淡季和旺季,当供应商们淡季难以卖出产品时,就希望途牛可以帮忙分担销售压力。一个供应商与航空公司签订一年期协议,一年包下300架飞机和一万个航空公司的座位,如果卖不掉会压力很大,因此希望可以让途牛帮忙做分销。但如果遇到旺季,旅行社对途牛来的客户并没有自己的客户上心,因此也频频出现消费者投诉。
意识到好服务的重要性正是在一次次游客投诉中发现的。2008年是途牛网最困难的一年。当时途牛网的订单量渐渐有了起色,并且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呼叫中心。由于资金缺乏,于敦德用开源系统,买了一些硬件,花了不到10万攒了一个山寨的呼叫中心。10个电话放在一个桌子上,客服们互相递来递去,但由于系统不稳定,经常会出现接通电话以后听不到声音或者回音,导致消费者常常怀疑这个网站的真实性而不敢下单。他们想各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但在不大力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始终无法解决回音问题。
那时,途牛唯一的发展资金是天使投资的几百万人民币,直到于敦德找到戈壁的A轮投资以后,花费一两百万才彻底解决呼叫中心的问题,用户体验由此大幅提升,订单量提升了20%以上。
从2011年开始,于敦德把主要精力放在流程梳理和指标体系建立中,通过流程梳理提高内部效率,比如把1000元以下低客单价的产品全部自动化,实现手机和PC的无线预订,以提高人均产能效率;指标体系的建立则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建立指标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抽象产品的标准。比如马尔代夫的酒店经常会有老鼠和蟑螂,这就需要途牛内部给不同的产品定级,低于二级则不可以售卖。
为了解决游客与供货商之间的分歧,途牛还建立了一套实物电商搭建点评体系,如果好评率低于75%的产品,将被迫下架。出于产品销量考虑,旅行社都非常看重用户的点评,逼迫旅行社不得不提高质量。再者,途牛网也设立了质量控制师进入到供应商的公司中,根据用户的投诉来改变他们的产品和服务。
为了形成与其他巨头相互区别的竞争壁垒,途牛组建了一支400人规模的产品咨询团队,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打电话咨询旅游线路并解决旅游中的麻烦,这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一支通晓各国旅游线路的产品顾问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设计旅游产品,并随时接受来电咨询,这对只把跟团游当成副业的三大巨头来说略显奢侈。形成旅游服务的标准,这就给想要境外游的消费者打上了一个标签,途牛的休闲旅游是最专注的。
法则四:与巨头共舞
途牛上市的一个重大利好消息是携程的入股。
在途牛网发展的历史中,从未接入过携程的任何产品。两家的合作态度可以看出,在激烈的竞争中,双方始终互存戒心。
上市前夕,杨嘉宏发现几乎所有投资人都会问到关于与携程的竞争问题。投资人始终担心已经拥有流量入口的携程如果发力在线旅游,途牛该如何应对。也就是说,途牛的上市需要携程的入股增加投资者信心。
对于携程来说,如果途牛上市融资迅速壮大,也成为携程在细分市场的隐患;投资一家上市公司对携程来说也有利无害。再者,在线旅游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不得不通过价格战拉低毛利率,各家已经对这种恶性竞争渐渐疲惫。
途牛与携程双方也正在相互抛橄榄枝。就在纽约路演前夕,严海锋接到一条短信称,携程有兴趣与途牛合作。于敦德与杨嘉宏在香港的一家酒店与梁建章见面,做了两个约定:一是双方不再打价格战;二是双方考虑在资源方面争取更多合作。
入股之后,携程会把独家的酒店接入途牛,同时途牛也会帮携程卖产品以缓解他们的库存压力。这意味着,携程变成了途牛的供应商之一。
上市前两周,携程宣布认购1500万美元途牛股票,并获得途牛董事会的一个席位。不难发现,1500万美元的金额并不算大,象征意义大于整合意义。
背靠大树站定阵营以后,双方都可以结束不必要的价格战,专心发展自己的业务。上市是途牛扩张和发展新业务的一个重要起点,但是它依然需要面对巨额亏损和低毛利率。财报显示,途牛毛利率一度低至4%,停止价格战以及规模扩张或许能让毛利率有所好转。于敦德称,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是进入二三线城市以及如何围绕休闲旅游产品创新,比如途牛推出类似于唯品会的“尾品打折”;于敦德发现在国外上网自费很高,推出了20天不限流量的上网硬件产品。
艺术表现阶段
中国动画似乎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产品,更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如万籁鸣先生在回忆录中所说:“我国的动画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供人玩赏和娱乐的消费品,它从一产生就跟当时的斗争现实紧密配合”这一主张也为中国后来的动画艺术家们奠定了思想基础。从钱家骏先生于1956年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获得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奖开始,中国动画人受到不同国家作品的各种风格启发,开始了对民族动画风格的新尝试。在1960年,钱家骏先生与特伟先生终于一同研发出了水墨动画的制片工艺,于是1961年的《小蝌蚪找妈妈》为中国动画确立了传统造型艺术形象的新形式——美术动画片。从作品上看,这一阶段的中国动画人近乎于一种“艺术家”寻求“新的艺术形式”的心态而努力创作着。60年代的《大闹天宫》成为中国动画里程碑式的作品,以为剪纸、水墨动画为代表的《骄傲的将军》、《牧笛》等优秀作品也不断涌现,无疑为当时的中国动画奠定了艺术上的巅峰时刻,“中国动画学派”也由此诞生。
这一阶段,动画创作者们是为了将中国动画跻身于世界动画之林而努力、为创作出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风格而奋斗的阶段,其艺术高度也得到了全世界的一致认可。所以将这一阶段划分为中国动画的“艺术表现阶段”,直到中国第一部系列动画的片出现。
儿童受众下的寓教于乐阶段
第二阶段,我国动画的创作多是以教育目的为创作理念而进行的。这时的动画创作者和动画观众普遍都将动画定义成了“儿童片”概念,所以导致中国动画的受众群体长期均集中在了儿童受众的层面。自我国第一部系列动画片《邋遢大王历险记》出现、以及同时期的《黑猫警长》、《舒克和贝塔》甚至到动画产业市场化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自古英雄出少年》《海尔兄弟》、《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直到2000年的《蓝猫淘气三千问》等等一系列代表作品均是以儿童为目标受众的。
这些优秀的动画作品也正体现出当时阶段中,我国动画作品的受众特征为儿童受众。所以将这一阶划分为儿童受众下的寓教于乐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阶段的中国动画虽然融入了市场化发展的大潮中,但却未能抓住商业化的绝好机会,中国仍然需在扩宽受众市场,完善动画产业的方向上努力。
“市场探索”下的产业形成阶段
中国动画所处的第三个阶段,在国家对动漫产业的大力扶持和新媒体平台的大面积普下向前发展。
此阶段前期为了符合市场发展方向,此时的国内动画市场中一瞬间涌现出了大量的动画作品。从作品内容上看,虽然大部分作品依然是针对幼年儿童创作的儿童片。但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针对青少年受众进行策划创作的作品,例如《我为歌狂》,《梦里人》等,无论这些作品在当时的社会反响及成效如何,但这是中国动画为市场迈出的从儿童走向成人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国动画产业成长的重要一步。
后期由于扶持政策的變化和新媒体平台的普及,仿佛为中国动画注入了新的生命。政策上,以作品数量为标准的扶持转变为以质量为准,使得国内动画作品初步完成了一轮质量提升;播放平台上,除了电视平台之外,普及了辐射面更广、互动性更高的新媒体平台,为动漫品牌的推广和商业化运作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新媒体动漫”也因此而生,如《秦时明月》、《魔角侦探》、《泡芙小姐》、直到2012年的《十万个冷笑话》大电影的完美收官,无不体现新媒体动漫产业极强的生命力。这一阶段,中国动画的产业化发展也在逐步的形成,譬如由《喜羊羊与灰太狼》品牌发展出“电视+电影”的“喜洋洋模式”;由《熊出没》品牌发展出“电视+电影+玩具”的“熊模式”;由集大成的民营动漫集团“奥飞动漫”发展处的集玩具+动画+游戏+授权为一体的“奥飞模式”等等,都说明这动画产业正业逐步形成和完善,并且与动漫产业有关的投融资政策也在逐步建立健全。
这一阶段的中国动画在作品上,在这一阶段,中国原创动画在青少年市场中正努力探索并已经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果,但大多数作品依然以儿童受众为主,内容上也存在着某些问题。这些问题恰恰使得这一阶段是儿童动画创作上的创新阶段。我们应该结合儿童受众,把握好幼儿心理认知,将儿童动画表现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最终将“动漫低龄化”的瓶颈转化为突破口,顺利进入到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下一阶段。
受众主导下的市场细分阶段
随着第三阶段国产动画在市场中的探索以及产业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势必会造成动漫产业中资本运作与品牌效应的差距越来越小,类似于《喜洋洋与灰太狼》或《熊出没》独占市场鳌头的品牌现象会越来越少。这一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优质动画品牌出现,势必会将整个动画产业的市场总额越来越大,但由于数量原因,不同的品牌间各自所占的市场份额也会越来越小,所以,为了应对未来越来越激烈的动漫品牌市场竞争,动漫企业应该:精准定位受众市场,成为相应市场领域的第一名。
针对不同受众市场的动画品牌,应该对目标受众之外的“潜在受众”进行发掘和拓展,从而为“未来市场”进行长线竞争。
在动画市场和动画产业逐步完善后,对于相同受众市场的动画品牌,应该以受众为导向,通过对受众市场和受众心理的精准化的分析,进行相应的品牌的策划,最终以实现受众对动画作品和品牌的高度认同为目标,成为该受众领域中领导品牌。
所以,中国动漫的将来必然会是以作品受众为第一主导因素的市场细分阶段,各个动漫品牌会根据不同的市场受众进行品牌策划和内容创作,使得作品与受众见的联系更加紧密,最终促使中国动画产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企业成长的四个阶段】推荐阅读:
企业管理的四个阶段07-09
见证企业成长07-02
与企业共成长06-20
企业成长性分析07-28
企业成长性的定义07-06
让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09-11
我与企业共成长的诗歌09-26
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11-16
演讲稿-我与企业同成长09-18
我与企业共成长,从“新”做起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