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s管理改善的问题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5s管理改善的问题(精选8篇)

5s管理改善的问题 篇1

单单掌握了5S的基础知识,尚不具备推行5S活动的能力。因推行步骤、方法不当导致事倍功半,甚至项目中途夭折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掌握正确的推行步骤和适宜的管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实施5S活动是一项长期、持续、有效的过程。而5S活动的推行工作是一个项目。在5S活动推行过程中应用项目管理,可以保证5S活动的顺利开展。

首先召开项目启动会议并成立“5S活动推行委员会”.由企业主要领导出任5S活动推行委员会主任职务,高级管理层的支持是项目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根据5S活动的推行步骤,在推行委员会的授权和支持下成立推行办公室,推行办公室同时也是项目办公室。有专职人员为推行委员会主任(项目经理)服务,主要的工作是协助主任(项目经理)达到项目目标,它对项目进行计划、估计、监控与控制、行政管理、培训、咨询和标准。在整个活动(项目生命周期)中,该办公室提供全部服务和支持。

5S活动推行工作项目计划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原有的观念认为项目计划就是进度计划,整个活动按照进度执行就可以了。在推行工作中应用项目管理后明确,项目计划的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进度计划,还有范围管理计划、范围定义、活动定义、质量管理计划、风险应对计划、组织管理计划、资源管理计划、沟通管理计划等。

企业对现场管理的要求是5S活动的推行方针和目标,目标的制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范围管理计划并根据目标确定项目的范围。结合5S推行的步骤进行活动定义、活动排序和活动历时估算,WBS是工作中的重点。活动清单中一定要包含5S活动的宣传造势和培训工作,这样的目的是让企业的员工对5S活动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提高团队的合作精神。培训的主要内容是:。5S的内容及目的。5S的实施方法。5S的评比方法培训的方式包括讲课、放幻灯片、放录象、到样板区或5S活动开展优秀的企业参观学习等等。通过培训,员工了解5S活动能给工作及自己带来好处,从而主动地去做,与被别人强迫着去做,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项目计划是5S活动实施的基准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采用的方法和对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是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条件之一。推行委员会选择一个条件相对较差的区域作为样板区,全体上下大扫除,然后对地面进行修整、画线并对所有经过整理、整顿后的物品进行定置管理。定点摄影和红牌作战等方法积极配合,用检查表对结果进行检验。在5S活动中,适当的导入QC手法、IE手法是很有必要的,能使5S活动推行得更加顺利、更有成效。

样板区的现场管理水平达到了5S活动的要求标准后,将5S活动的要求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总结在样板区推广和实施中存在的经验和教训,以样板区为模板,企业的所有区域推广实施5S活动,规范现场管理。

5S活动推广项目的实施是为了创造一个具有延续性的成果。项目的成果能够营造一种“人人积极参与,事事遵守标准”的良好氛围。而且活动的效果是立竿见影,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自信心。

5S活动推广项目可以由本企业的员工组成团队实施,也可以和有现场管理经验的咨询公司合作共同实施。一般的,为了保证5S活动推广的有效性,很多企业采用合作的方式推广5S活动。选择合适的公司推广,遇到的阻力较小,见效时间快,而且活动经验丰富。

另外,不同的企业,因其背景、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组织结构的不同,项目经理的权限受到一定的限制,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推行时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问题出现,在项目的各个阶段要根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采取可行的对策,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5S各『S』的推行方法

一、整理

深切体认、建立共识

●确认不需要的东西,多余的库存,会造成许多浪费。●向全体同仁解说,取得共识。●下达整理的决心。●透过文宣,制造气氛。

●不需要的东西,规定不得带进厂内。工作场所,全盘点检

点检出那些是不需要的东西、多余的库存。现举例说明点检的地方如下:

●办公场地(包括现场干部的办公桌、区域)●地面(特别注意内部、死角)●室外 ●工模夹具架上 ●零件仓库 ●天花板

订定『需要』与『不需要』的基准

●工作现场全面盘点之后,可就盘点之所有物品、东西逐一过滤,判明那些是要的,那些是不需要的。

●根据上面之过滤,订出整理需要与不需的基准表 ●让员工根据整理基准表,实施红单作战。不需要物品红单作战

●红单作战亦即使用红色标签,对公司、工厂里各处的不需要物品加以发掘并整理。●全公司每年定期举行一、二次作战行动。

●红单作战之对策:库存品、工作场所、机械设备、空间、地面 ●红单作战时之心理:

以冷静的眼光观察物品、对现场所有物品存疑、贴单时要快、准、狠 ●红单作战之后的处理方式:先小集中,再大集中,然后分门别类处理 不需要物品的处理 ●实施再分类

●依再分类之种类别,作相应处理 ●配合环保部门要求处理 需要物品调查使用频度,以决定需要量 ●依使用频度,决定保管方法、方式 ●标示或造册,列明置放规定数量

●对生产现场各区物品放置作出规定,绝不可超领、超放 ●注意检查并及时纠正

二、整顿

决定物品的放置场所 根据使用频率:

常用物品:放在靠近工作地点的场所 不常用物品:放在距离工作地点较远的场所 长期不用物品:放在仓库等场所 根据物品性质:

危险物品:应在特定场所保管 纸箱:应放在较干燥的场所 易燃品:应放在远离火花的场所 材料:应放在不变质,不变形的场所 清扫用品:应放在隐蔽处或阳台等场所 决定货物品的放置方法

(1)

共用的物件应放在中间,使大家都能方便使用。(2)

尽量使用架子,向立体发展。(3)

同类物品集中放置。

(4)

长条物品采用横放或束紧后安全立放。(5)

危险场所应设有栅栏等安全立放。

(6)

架子、柜子内部应有明显易见的标示以区分不同物品区域。(7)

不同物品避免集中放置,应分开定位。

(8)

长柄的清扫工具应以悬挂方式放置,其余的可采用地上定位。(9)

有污染的场所,量具类应放在装有玻璃的柜子内。

(10)

常用工具存放的位置应使使用者无需走路、蹲下、踮脚即可取到。(11)

利用简便的符号、色别、影绘、使工具归位时,能很快找到位置。(12)

使用磁力,使工具一放手就能摆好,不用对准或插入。划线定位 ●画线定位的方法

用油漆、胶带、磁砖、栅栏、塑胶地板 ●道宽:

纯粹人行道:宽约80公分以上。

手推车通道:宽约W+60公分以上(W:车宽)宽约W+90公分以上(W:车宽)卡车通道:宽约W+90公分以上(W:车宽)●可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表示不同性质的区域,如:(1)黄色:一般的走道线,区域划份线。(2)白色:工作区域,放置待加工的物件。(3)绿色:工作区域,放置已加工的物件。(4)红色:不良品区。(5)蓝色:暂放区。

(6)红色马纹:警告区,此区不得入内,不得放置其它物等。定位的类型:

(1)全格法:根据物品的外形,用线框起来。(2)直角法:确定物品的关键角落,只对角落画线。(3)影绘法:根据物品的外形,全部涂满。注意:各部门画线定位一定要一致,不可各自为政。标示

●标示是整顿的最终动作,亦是目视管理的重点 ●标示的作用

避免误取、误用、减少工作时的失误 ●标示可分为:

(1)场所的标示:如模具室、工具室,第一生产线……等。(2)物品的标示:如模具室的XXXX号模具。

三、清扫

执行例行扫除,清理污秽 ●规定例行扫除的时间与时段

●主管或干部要亲自参与清扫,以身作则 ●在清扫中发现有问题的地方,加以改善 ●清扫用品用完后要弄干净且归位 ●不能使用的清扫工具也要加以清除 调查脏污的来源,彻底根除 ●确认脏污与灰尘对生产品质的影响 ●调查脏污的源头

●检讨对策方案

杜绝式 收集式

不断进行改善活动 废弃物置放区的规划、定位

●室内外各主要人行出入地点置放垃圾桶或环保箱 ●各加工现场较角落的地点可置放废料桶或废料台车 ●以上各废度物置放之桶或箱均要加以定位划线 ●废弃物、垃圾之置放规划,应配合环保措施,分别放置 ●个人或公用场所的烟灰缸也要定位划线

●垃圾场之置放要分区、分类且加标示答案补充 建立清扫基准,共同遵守 ●设定组别或个人『清扫责任区域划分图』并公布 ●必要时,责任区域的划分定时轮流更换,以示公平●建立『清扫基准』,供清扫人员遵守 ●上级定期实行诊断及检查 档案文件的清扫

●认清档案文件泛滥所造成的麻烦 ●实施全公司档案文件管制规定 ●定期整理个人及公共档案文件 ●丢弃不用之档案文件 机器设备的清扫

●建立『人与设备一体』的爱惜观念

●学习日本人的做法,唤起『见贤思齐』之效果 ●以正确的心态来清扫设备的整体及周围 ●借清扫动作,执行『清洁点检作业』

四、清洁 落实前3S工作

●彻底执行前3S之各种动作

●如果前3S实施半途中止,则原先设定的划线、标示及垃圾桶等势必成为新的污染 ●多加宣传,维持新鲜的活动气氛

设法养成『洁癖』的习惯答案补充 ●没有『洁癖』的习惯,则地上纸屑、机器污物就自然会视若无睹

●环境设备,不去清拭,也就懒得做点检] ●不点检,『异常』发生了亦无法察觉 ●『洁癖』是清洁之母也是零异常的基础

●设法透过教育训练、观摩等使员工因看不惯脏污而养成『洁癖』 ●前3S意识之维持,有助于洁癖的养成 建立视觉化的管制方式

●借整顿之定位、划线、标示,塑造地、物明朗化的现场,达到目视管理的要求 ●物品放借区域、地点,可视为异常,加以处理 ●加强对设备、设施目视管理的效果,以避免产生异常 配合每日清扫做设备清洁点检 ●建立『设备清洁点检基准表』 ●将此表直接悬挂于责任者旁边

●作业人员或责任者务必认真执行,逐一点检工作,不随使、不造假 ●主管必须不定期做复查签字,以表重视 主管随时巡查纠正,带动气氛

●在工作现场某一位置,每日站几回,感受并判定。●有不对的地方,一定要沟通、纠正答案补充

五、素养 落实持续推动前4S活动

●前4S是基本动作,也是手段,主要借此使员工在无形中状成保持整洁的习惯 ●透过前4S的持续实践,创造一个可以一让员工实际体验而养成『洁癖』的作业场所 ●身为主管,要不断督促部属,加强前4S的执行与改善,转变其行为和气质 ●如认真执行,5S活动推行至六到八个月,即可达到『定型化』的地步 建立共同遵守的规则或约定 共同遵守的规则或约定,概略如下:

1)各类管理规定,如出勤管理法、请假规则等 2)各项现场作业标准或要点 3)制程品质管制要点或检查要点 4)安全卫生守则 5)工作点检规定

6)其它如:员工行为十要;降低成本八大重点等等 ●以上各种规则或约定应尽量口语化,让员工一看就懂 ●各种规则或约定在订定时,要满足:

1)对公司或管制有帮助

5s管理改善的问题 篇2

关键词:5S管理,特种车,转向机

1引言

1.1 5S管理介绍

5S管理是汽车企业现场管理的有效模式,由日本企业提出并得到丰田公司的广泛推行和倡导。5S管理对提高日本汽车工业竞争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成功实践吸引各国企业纷纷效仿。对于我国汽车企业而言,不能长期地依赖低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会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很快丧失。惟有从现场做起,提升现场管理水平,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5S是现场管理中的5种活动,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 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开展5S活动,有利于汽车企业合理配置生产现场各种资源,使生产过程规范有序、环境整洁、纪律严明、形象良好,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实现安全文明生产。

1.2 企业情况介绍

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68年,总部位于陕西西安,现已发展成为国内特大型汽车企业集团。特种车事业部是陕汽集团下属单位,目前承担着陕汽集团军车及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种汽车的装配、调试任务;新产品试制车的装配、调试;天然气汽车的装配、调试等业务。特种车事业部从2004年开始推行5S管理,笔者有幸一直参与该项工作;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2009年后产能提升较快,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一直是管理层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笔者依照5S现场管理的要求,策划了对管辖区域内的生产现场进行了整理、整顿,在5S管理持续实施过程中,发现转向机分装区作业劳动强度大,质量不稳定,所以决定对此进行重点改善。

2问题的提出

2.1 转向机分装区生产现状

转向机分装区实行两班制,24小时运转,每班三人,每班需求量40台,生产节拍TT=960″,主要装配零件号为DZ9100470055/50的零件。

2.2 转向机分装区生产布局

改善前转向机分装区作业现场布局如图1所示:

从下布局图可以看出,转向机支架(零件号4161-3403012)占用空间较大,离分装台较远,作业人员搬运不方便,且搬运距离较长,零部件摆放比较分散,增加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长期未用的分装台占用了大量空间,影响转向机总成的吊运存放,使得作业人员工作时不方便。

2.3 作业方面

作业人员没有按标准作业,操作随意性较大,影响产品的品质。工具随意摆放,增加了不必要的动作。零部件摆放不合理,增加了搬运距离,增加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2.4 物流方面

a.现物流配送转向机采用大托盘配送方式,每次配送量大,没有适当工位器具来防止磕碰划伤等问题的出现,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

b.转向摇臂配送时经常不拆包装,带包装配送,作业人员在使用时要先拆包装,浪费了作业时间。

c.转向机支架配送数量较多,且配送点离分装台较远,导致作业人员搬运距离较远,增加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d.转向机总成采用大铁框存放,这种存放方式容易造成转向机总成磕碰、划伤,影响了转向机的质量。

e.搬运方便系数分析

搬运方便系数分析亦称搬运活性系数分析,是以搬运工序为对象,对各道工序之间搬动方式的分析。搬运方便系数,是表示物品搬运的难易程度,用数字0—4表示。系数大,表示物品需要处理的时间短、搬运方便;系数小,表示物品需要处理的时间长,搬运不方便。利用搬运方便系数来分析物品的放置状态,从中发现问题,求得改善,这对提高搬运效率,减少搬运时间,节省人力,保证物品质量都很有好处。搬运方便系数的确定方法如表1所示。

对照表1可知码放的物品搬运活性系数为1,系数小,搬运难度大,搬运不方便。

3改善方案优选与实施

3.1 布局改善设计及初步实施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结合该区域设备的实际情况,以作业者拿取方便为原则进行了现场工位器具的摆放及零部件定置,笔者确定了该区域的现场布局,并做出了转向机分装区改善后布局图,如图2所示,降低了作业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率。

3.1.1 将长期未用的转向机分装台(编号GZ-212-36)与设备科协商后将其拆掉,利用空出的地方放置转向机总成转运架

3.1.2 工位器具的改善

①转向机存放改善。

改善前转向机放在大托盘上,磕碰、划伤现象较严重,改善后将其存放在专用架上,减少了磕碰、划伤问题的出现,同时缩短了作业人员搬运的距离。

②转向摇臂存放改善。

改善前转向摇臂经常带包装送到分装区,分装人员要用时先要自己拆包装,再取用,同时包装物随意丢弃在作业现场,使现场显得比较凌乱。改善后将转向摇臂存放在塑料B箱中,放置于专用存放工位器具。

③转向机支架存放改善。

改善前转向机支架堆放在架子上且离分装台较远,作业人员搬运不方便,搬运时要弯腰九十度,长期劳动影响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改善后将转向机支架存放在专用工位器具上,搬运起来比较方便,不用弯腰,且搬运距离较近,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④转向机总成存放改善。

改善前转向机总成存放在大铁框中,容易磕碰、划伤,严重影响其质量。改善时设计了专用存放架放置转向机总成,有效避免了磕碰、划伤问题的发生。将转向机总成放置在专用工位器具(带移动车轮)上,也可以整体用铲车随时铲起,对照表1可知,此种状态搬运方便系数为3,系数大,物品需要处理的时间短,搬运方便。

3.2 物流改善

改善过程中与物流协调制作了两具转向机转运小车和两具转向机支架转运小车,改变了以前用大托盘配送的状况,减少了物料配送量,使物流配送能按照装配计划配送,防止将暂时不用的零部件大量堆积在线旁,影响正常的装配秩序。

3.3 作业改善

改善过程中,根据装配工艺,结合改善后的现场布局情况,通过作业分析,程序分析去掉了多余的作业动作,制定了《标准作业指导书》,标准作业包括了生产节拍、作业顺序、标准在制品三个要素。标准作业指导书是指导所有作业人员能按照规范的作业过程去操作,以达到作业标准,保证产品品质。

4转向机分装改善效果确认

经过改善方案的实施,使得转向机分装区有了明显的改变:

4.1 提高了作业人员的生产效率、减少资金占用

如下表2所示:

生产效率提升率=(312-256)/312*100%=18%资金占用降低率=(60-24)/60*100%=60%

4.2 现场布局改善效果

通过对转向机分装区进行程序分析、布局分析、搬运分析,提出了改善方案,方案实施后效果明显,通过现场布局的改善,每一个工作周期减少搬运10M。通过搬运分析改善了零部件的存放状态,减少了搬运过程中的磕碰划伤,大大降低了员工作业时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力,可给员工再安排其他作业内容。经过改善的转向机分装区效率大大提高。

5总结

经过改善方案的实施,使得转向机分装区提高了作业人员的生产效率、减少了资金占用,每一个工作周期减少了搬运次数,改善了零部件的存放状态,减少了搬运过程中的磕碰划伤,大大降低了员工作业时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力数量,转向机分装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本文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状况,结合5S理论及程序分析、布局分析、搬运分析,尝试着通过改善提高效率,也取得了些许成果,希望能够对企业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元元,5S现场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1):52-53.

[2]张晓东,张屹,丁邦敏.现场管理与5S[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3]陈呈频,车间设施优化布置方案[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1):103-106.

[4]白东哲,生产系统现场工作研究[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4:42-48.

[5]杜云普,杨月新.装配生产线的平衡问题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3,(2):104-106.

5s管理改善的问题 篇3

关键词:涉密人员管理;管理制度;改善措施

近年来我国保密资格认证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在涉密人员的管理工作上,从建立涉密人员管理基本制度,到建立业务流程,从新业务逐步转变为一项日常任务。通过规范管理流程,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保持严谨的管理理念和态度,细化涉密人员管理的各项流程,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发挥出涉密人员管理制度的作用。

一、涉密人员管理制度的问题分析

(一)保密工作宣传教育开展不到位。对于保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很多单位的保密教育不够深入、经常和系统,造成一些涉密人员出现了模糊的认识,认为只要推行了政务公开,就会无密可保、有密难保,容易在思想上麻痹大意。

(二)涉密人员业务能较低。在信息化和科技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涉密人员掌握的电子信息处理技术有所欠缺,保密工作仍然处于“守好门、锁好柜、封住口、管好文”的状态,容易出现泄密[1]。

(三)保密工作规律把握不准确。从现阶段的保密工作来看,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根本原因就是不能准确把握保密工作的规律。保密工作规律性主要是指在根本上对保密工作效能的发挥带来影响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其不仅存在于保密工作的性质、地位等宏观领域,也存在于保密工作管理的原则、程序和范围等微观领域。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涉密人员对保密规律性的认识与保护未能随之变化,不了解、不适应目前保密工作遇到的新的问题与情况,造成保密工作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措施不落实等。

二、涉密人员管理制度的改善措施

(一)强化对涉密人员的保密宣传教育。第一,做好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要根据涉密行业、层次、岗位和人员要求,合理制定培训内容,并创新培训方法,让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更强;第二,实行涉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要加强对涉密人员的岗前保密教育,在招收、录用和上岗培训中增加保密法律知识,增强涉密人员的保密法制观念;第三,强化涉密人员的在岗、离岗保密宣传教育,以购置保密录像带、印发学习材料、开办知识讲座、组织知识竞赛、树立先锋模范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涉密人员的保密法制教育。

(二)健全和完善保密工作机制。第一,完善保密工作管理制度。要严格落实保密工作岗位责任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相协调的考核管理制度,明确领导和具体涉密人员的岗位职责,努力创造出各尽其职、相互配合、共同监督的工作环境;第二,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保密监管部门要深入到重点岗位和环节中,加大对保密设施安全、保密人员配置、规章制度落实等情况的检查力度,确保每个保密管理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监督;第三,实行奖惩激励机制。要投入更多的保密经费,将津贴及时发放到涉密人员手中,遵循奖罚分明的原则,给予保密工作做得到的部门或个人一定奖励。而对于违反相关规定,导致出现泄密问题的人员,要严厉追究其责任,如果造成的损失特别严重,还要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提高涉密人员的业务能力。保密工作管理主要是對“人”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只有涉密人员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才能提高保密工作的水平。随着高科技在信息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信息控制技术也更加先进,这增加了保密防范的难度,并对涉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政务应用开发、系统运行、重要设备维护等来说,都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涉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认真钻研业务知识,掌握更多防治泄密的技术与手段。此外, 也要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对涉密人员的业务培训,丰富涉密人员的知识存储,帮助他们掌握更多先进的技术。同时,还要尽快打造出一支作风优良、技术熟练、政治可靠的技术人才队伍,让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安全有一个可靠的人才保障。

(四)稳定涉密人员队伍,规范管理程序。在对涉密人员的管理上,需要把好“三关”,第一,把好用人关。对进入涉密岗位的人员,要先进行资格审查,建立涉密人员管理信息,落实备案制度;第二,把好日常考察关。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督与考察,全面准确掌握涉密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同时按照日常考察情况,对涉密人员作出相应的奖励和处罚;第三,把好人员出口关。涉密人员在离职离岗前,需要与原单位签订离岗保密责任书,要在相应的期间内容对掌握的秘密事项履行保密义务,承担保密责任。

结语:总之,在涉密人员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过程中,对于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尽快建立起长效机制,并从实际变化情况出发,对涉密人员管理制度进行更新与维护,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做好防患于未然,加强对涉密人员的管理,从而确保保密管理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参考文献:

[1] 李文娟,张波,韩吉平.从细节入手构建涉密人员管理长效机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8):142.

5s管理改善的问题 篇4

单选题 正确

1.以下不属于广义TPM的要点的是()

1.2.3.4.A自主的小集团活动;B追求极限的目标;C全员参与;D零消耗的目的;正确

2.以下属于实施5S的无形效果的是()

1.2.3.4.A提高生产效率;B提高产品的品质提示顾客的满意度;C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D缩短生产与管理周期;正确

3.以下关于狭义的TPM(全员生产保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1.2.A 活动目标是提高设备的效率B参与部门是生产部门

3.4.C活动方式是自主活动和职务活动相结合D参与人员是相关部门的所有人员正确

4.清洁的运作手法不包括()

1.2.3.4.A红牌作战;B查检表的应用;C目视管理;D人人参与;正确

5.一般由()担任5S委员会的委员长

1.2.3.4.A 总经理;B负责企业组织文化的副总经理 ;C股东委员会的总裁;D工人代表;错误

6.在5S发展过程中,3S指的是()

1.2.3.A清扫、清洁、修养;B清扫、整理、整顿;C整理、清洁、整顿;

4.D整理、整顿、修养;正确

7.以下关于广义的TPM说法不正确的是()

1.2.3.4.A广义的TPM出现在1989年 ;B它以小组活动为基础,涉及设备全系统;C以实现零损耗为最终目的;D是以建立健全的、追求生产系统效率化极限的企业体系为目标;正确

8.5S活动的核心是()

1.2.3.4.A教养;B整顿;C整理;D清扫;正确

9.首部5S著作问世是在()

1.2.3.4.A60年代;B1955年;C1986年;D70年代;

10.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1.ATPM与TQM之间在改良对象、达成手段、培养人才、活动方式、追求目标等方面

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2.3.4.BTPM的活动方式是自发与职务相结合,而TQM则强调自发性 ;CTPM的改良对象为工厂的投入,而TQM的改良对象为质量;DTPM的达成手段是软件指向,而TQM的达成手段是硬件指向;错误

11.推行TPM的员工意识障碍不包括()

1.2.3.4.A不够了解;B觉悟较差;C猜测心理;D过于简单;错误

1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1.2.3.4.A5S只是生产现场员工的事情;B开展5S活动主要靠员工自发行为;C搞好5S企业就不会有任何问题;D5S活动强调的是全员参加,而不单是生产部门的事情;

13.以下不属于推进事务局的职责的是()

1.2.3.4.A制定5S推进计划,并监督计划的实施;B负责对活动的宣传;C组织对员工的培训;D批准5S推进计划书和推进事务局的决议事项;正确

14.自主保养体系主要由()来确立

1.2.3.4.A生产部门B设备部门;C物流部门;D财物管理部门;正确

15.以下不属于5S委员会工作职责的是()

5S培训心得和工作改善计划 篇5

“5S”起源于日本,指的是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5S”的内容包括管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SU〉、修(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因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以“S”开头,简称“5S”,是日式企业独特的一种管理方法。

一个企业要想长久不衰地发展下去,必须依靠有效的、合理的管理来保障得以实现,如今企业竞争的优势已发展到管理层面的较量,因此,要想企业取得发展,就要加强管理,加强管理不能停留在口头的认真、努力等理论层面,而要有具体的方法,“5S现场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能为我们的生产管理提供更广阔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这里所说的管理,指的是生产现场的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及管理手段,对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如人(操作者、管理者)、机(设备)、料(原材料、辅料)、法(工艺、检测方法)、环(环境)、资(资源)、信(信息)等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通过计划、组织、用人、控制、协调、激励等管理职能,保证现场按预定的目标实现优质、高效、安全、文明的生产。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企业管理中的许多问题会在现场得到及时的反映,各项工作也要在现场贯彻、落实和执行,尤其是我们这类制造类行业,生产现场的管理是每个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切不可忽视。

在此次培训中,我感觉收获最大的一点就是老师讲解的日本丰田公司总结出的几大管理要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以精简的`方式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1)管理的目标是杜绝浪费。(2)管理并非管制,而是为下属提供管理上的建议。(3)管理不是一种事后补救,而是一种积极防患于未然的事前管理。(4)管理必须杜绝人员各自为政。(5)管理必须重视过程。(6)管理要优先处理重点项目。(7)管理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8)管理需要探求表面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9)管理需要领导者去积极主动督促下属工作。(10)管理需要多方面的考评和反省。以上这些观念可能学过管理的诸位领导、同仁们看来过于直白和普通化,没有什么新意,也可能在平日里的管理工作中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文字书面化、系统具体化而已。可是在我看来,要真正理解并做到以上要求,我想我们的工作将会更上一个台阶。一个企业的最终根本目的是追求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轻视效率的管理是最大浪费,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是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的,这些管理要决或许能够为我们的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和益处。

“5S”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日本企业界得到了全面的实施,有的甚至发展到“6S”、“7S”、“10S”等,并且也在世界各大洲得到推广,说明其确有一定的优越性,我们公司所从事的行业是中药制造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当然有着其相对统一和固定的管理规范――GMP。“5S”的知识和方法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企业管理要求,我们所能采取的就是借鉴“5S”有效的方法来与我们的GMP相结合,扬长避短,初步计划工作如下:

(1) 继续深化学习“5S”现场管理的系统知识。

(2) 整理归纳出“5S”中对我们生产管理有所裨益的部分。

(3) 与领导商议制定出一个工作实行计划。

(4) 以车间为单位成立推行小组,场所以车间生产现场为准

(5) 培训、教育、训练。

(6) 循序渐进的推行。

5s管理改善的问题 篇6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发生,再次引发了我们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深刻思考,国内的学术上也对公共危机取到了不错的研究成果。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分析与研究,以及研究危机事件管理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政府体制为,不仅是公共行政学上的重大理论课程,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国内和国外的对危机管理的研究以及公共危机的背景。第二部分首先对本文涉及的公共危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介绍了它的特征和分类;接着又对政府危机管理的定义和内容进行了界定。第三部分主要从政府机制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完善、信息透明度不高和公众危机意识淡薄等方面,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和深入的剖析。第四部分是根据以上部分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并且了借鉴国外在危机应对时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提高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意见与建议,旨在为我国的决策实践提供参考。第五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梳理,是整篇文章的总结。

关键字:公共危机 ; 危机管理; 政府管理; 体制改革

前 言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社会转型期和经济装期,这个时期也是一个公共危机事件多发期。危机事件的频发,会给我们的社会、任命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更会因为人们内心的恐慌而引起的社会动荡,给国家带来不稳定的因素。而人们在面对危机的发生时,往往没有好的应对危机的能力,无法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政府也通常也在危机发生后才想办法处理的被动型态度。人类社会不是现在才遭遇危机,自古以来危机给人类造成的伤亡与损失几乎可以与文明的进步程度同日而语。在对抗危机的过程中,政府无疑承担着最为重要的责任。危机虽然不可能绝对避免,但却可以管理、控制和化解,尽可能减少危机的发生,并把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将公共危机装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机,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国今年来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是迅速的,这也使得危机事件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复杂和频繁等特点。由此可见,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提高政府的决策者的能力已是大势所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已处在人口、资源、环境、效率、平等社会矛盾的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上的不定因素骤然增多,政府在解决处理一些问题上稍有不慎,便可能酿成祸患或引发公共危机出现。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是对政府治理力和效能的检验,也是衡量和反映政府理政能力的主要方面。虽然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改善。1 公共危机内涵

公共危机,是指一个事件突然发生并对大众正常的生活、工作以至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的状态。公共危机往往与突发公共事件密切联系在一起。各种自然与环境因素、政治与经济因素、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国际因素,都会诱发公共危机。现阶段我国公共危机的诱发因素主要体现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对经济利益片面的追求、地方保护主义、环境污染以及农民负担过重;由于传统道德体系近乎崩溃和各种因素造成的信仰危机等。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一般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应调动一切力量,采取必要措施以达到化解危机,保障公共利益,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进而促进社会发展。2提升政府应对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能力的意义

江泽民曾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因此,关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尤其是关注政府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1)可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危机频繁化

全球已经形成一个十分敏感的共振系统,任何一国范围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危机都可能波及其他国家。任何一种那个公共危机都可能是国际性的公共危机,像疯牛病一样起源于英国,席卷欧洲,波及世界。所以,当前情况下,我国应该在全球的大背景下,努力探讨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只有构建起一套科学有效、合理运作的政府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才可以从容淡定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危机频繁化。

(2)可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拥有其他社会组织无可比拟的权威和社会资源,而在紧急状态下,应对突发 公共事件正是需要这种权威和大量的社会资源。政府的信用,特别是在中国这种社会状态下,是最可靠的,社会公众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时,往往会惊慌失措,谣言四起,这时候就需要利用政府的权威,告知社会公共事件的真相,安抚民众的心理,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政府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就是为了实现和社会。

(3)可以保障公众利益和提升政府形象

政府如何应对公共危机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公民希望政府提供化解公共危机的服务以及保障社会公众安全,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可以使政府迅速、及时、有效地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全面提升政府形象。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和管理能力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关系到执政党的地位及其前途和命运,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能力,政府必须积极迎接挑战,及时采取措施,整合全社会的一切力量应对危机,为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提供保证,为和谐社会的坚实的基础。2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问题(1)公共危机意识淡薄

政府官员、公共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认识不足。建立健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基本前提应该是转变观念。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宏观机制是非常欠缺的,究其愿意,就是认识不足。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在平时,在于防患于未然,而不在于出现公共危机之后的力挽狂澜。出现了公共危机之后再 取应对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建立起公共危机应对机制。我们现在发生一些事故,比如煤矿瓦斯爆炸,空难等由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条例,平时加强防范工作,出了事故之后可以根据条例确定相应的责任,对事故的定性和处理有一套办法,但是,更加宏观的、系统的公共危机管理却没有提高到应有的水平。由于公共危机意识淡薄,公共危机出现时就会措施无力,政府和公众都会存在侥幸的心理。在这一侥幸的过程中,很多有利时机被耽误,致使公共危机得以蔓延。元旦公众的侥幸心理被摧毁,由于缺少相应的思想准备,便会变得极度恐慌,这种恐慌引起的破坏性的后果比公共危机本身更为严重。

(2)对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够

充分认识公共危机的突发性和危害性等特征是干预和解决公共危机的前提,由于公共危机的爆发的突然,时间短促,传播迅速,危机在一定时间里,一定范围里是可能处于失控的状态的。对公共危机的危害程度估计不足,对危机的连带影响和强烈的破坏性缺少必要的认识。公共危机所具有的突发性决定了它的巨大的破坏性。对社会公众来说,公共危机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日常生活次序遭到了破坏。并由此造成了心理的脆弱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公共危机的最终会得到控制和消除,但它给人们心理留下了恐惧和创伤可能长期存在。因此,决不能低估公共危机都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危害程度。

(3)我国传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备

国外在一些公共危机管理中,拥有如突发事件法、国防动员法等一些相关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可在我们却仍然是空白。因为我们公共危机管理立法的内容较少,会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我国有关公共危机管理立法的可操作性不强。最后,导致应急规律法规难以被有效利用,已有的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无法贯彻。

(4)信息透明度不高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

一方面事件的信息公开不透明,一些政府部门的官员并不把公开政府信息作为自身的义务,而是有意的隐瞒,漠视公众的知情权,把信息看成自己的特权,在处理危机事件时,总是先保密,再伺机处理,认为政府只要掌握了民众不知的信息,才能拥有主动权和支配权,由此体现其权威。一旦危机发生,信息越公开受关注的范围越大,很多官员害怕由于处理不当,而失去乌纱帽,于是试图在秘密状态下大事化了小事花了,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另一方面信息是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大多数部门无法将信息形成有机的互动,如政府权威部门的信息发布缺位,信息空间就会被一些不利的言论占领,由信息恐慌演变成社会混乱。在有些灾难危机发生的地区,政府对媒体在危机管理政策中存在问题,为了自己能够开脱责任或逃避相应的法律制裁,就阻挠媒体公正的介入危机事件进行报道的,企图不让公众通过新闻言论了解到危机事件的真相。

(5)社会组织缺少有效整合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政府不能因为一味的追求GDP而忽略掉公共危机事件一旦发生时对国家所带来的伤害,而正是因为政府对于公共危机的管理的不重视,使社会在遇到危机事件时社会组织却无法有效的整合。在2008的雪灾中,一些盈利组织不能承担起应急管理的职责,出现了因资源短缺而恶意抬高物价的行为。在目前的体制下,民众缺少自发组织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空间,致使社会组织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参与能力不足,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的沟通协作还需要完善。提高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措施(1)将社会力量的忽视者转变为发动者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志愿者等多方的帮助都是前所未有的。根据统计表明,共有300万以上的国内外志愿者深入到灾区,从心理、救助、助孤、扶残、支教到文化、科技、环保、民生等广泛领域呈现出多元化,与此同时,有许多社会组织前来救援、安置与重建过程一直坚守在灾区,以需求为导向,极具专业性。这就形成了公民和志愿者一起参与的救灾活动,这不但大大的提高了救助的效率,也借此大力弘扬了志愿精神,为建设公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展现出政府在动员、组织协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2)被动应对者转变为主动作为者

我们很对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很难做到提前预测,往往等到事件突发后再去处理应对就难免显得被动,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处理危机事件。所以这就要求政府在平时就加大力度去研究公共危机事件并收集相关信息,做到在应对危机事件上保持高度警惕,只有这样处理事件的能力也随之增强。由被动变主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1)完善政府官员的问责制

政府的危机管理机制作为政府的职能,是一种常态管理,也是服务型政府的重大职责。政府和政府的公务人员是管理公共危机的主体,所以干部问责机制必须建立起来,以此进行界定公务人员的权力和义务,对其权力的行使进行有效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使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能正常有效地运转下去。在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绩效问责制应属于要求最高的机制。绩效问责的意思就是当政府官员因工作成就和实际效果不够理想时而受到责问,属于非过错问责。(2)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

纵观国际,大多数情况下,总统是总统制国家体系的核心,而总理则为议会制国家机制的核心。在美国组成危机管理决策中心体制分别是总统、副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国务卿和国防部长等。而在俄罗斯组成决策指挥中枢的是总统、国家安全秘书以及紧急情况部长等。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如今,危机事件的来临往往是猝不及防的,这就使得即使级别再高,能力再强的单一部门,在应对大规模的突发性危机时也显得势单力薄。为此建立“同分结合”的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平常充分发挥各部门自己的职责,危机发生时便可迅速形成三个统一,即部门协调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力量指挥统一的应对体系。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缺少一个快速应对危机的有效载体和指挥平台,这样将导致各系统各部门自己本身的力量比较强,但是政府统一指挥协调的机制相对比较弱。因此,首要任务是在省一级政府和部分大中型城市里建立起配套的应急指挥中心,试着组建跨行政区域的协同体系。所谓的政府危机管理只有在成立规范的危机管理中心的基础上才能被推上到科学的,规范的轨道。完善的政府责任追究制度和行政首长负责制 度是各级地方政府建立完善危机管理体系的必备条件。各级政府都需要设置相应.部门负责危机管理,行政首长对管辖范围出现的危机事件充当关键性责任角色。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地方政府应该加快对处理危机的常设机构的组建工作。

(5)完善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定位

一方面仓促决定者转变为科学决策者。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严重性等特点,是一种非常规决策。它易使决策者或政府相关部门不能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抉择,从而作出仓促的危机处理决定,最终导致所作的决定通常不能与危机事件的特点

和规律相符,致使延误最佳的应对时机,扩大危机事态。我国政府现在能够越来越科学地,精确地获取危机信息并有效处理应对。通过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良好的管理模式,尽可能缩小公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正从最初的仓租应对者逐歩转变为遵循科学的决策者。(3)建立危机预警体系和危机风险评估机制

完善的技术跟踪手段针对于创建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是颇为重要的。技术跟踪即在危机预警之前,将各个类别的信息进行收集和筛选,设置临界模式和临界点。采取技术跟踪的时候,通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随之也就产生了如何来验证这些假设的问题,这就是监测和预警的过程。然而在实现了技术跟踪的前提下,配备不同领域的专家队伍是不可以缺少的。因为专家们在自己的领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出色严谨的专业知识。这样使他们能够在危机产生前通过信息的分析来做出相应的准确的判断,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争取宝贵的时间。电子预警系统和指标性预警系统是建立危机预警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建立健全的危机汇报制度。明确危机信息的界定和分类;各级部门汇报各种危机类型信息的时间期限;特大危机的特殊汇报方式;向国务院直接汇报时的制度要领;责任追究细则;二是在全国范围内筹建相关的危机公告制度。依据美国防恐的经验。特点以及性质进行掌握,分类危机的形态,依据危机的各种性质来划分等级;建立起系统来支持决策,这其中包括方法库、模型库以及数据库的建设。在这个系统中可以找到应对各级别危机、各类型危机、甚至是危机的各种不同阶段时的处理方法。知识库的作用在于当我们知识匮乏,经验不足时应该如何有效快速地处理危机。在评估系统中有三个重要关节:第一,在选定评估指标的情况下,形成科学且切实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第二,通过定期的标准考核来确保时时紧张的一种待命状态;第三,对危机进行监控,通过不同资源搜集相关的各种信息,对其进行处理整合、判断并做出数据分析,掌握危机发生变化时的最新状态,分析危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影响,以此来达到科学地预测和判断危机的目的。最后,应该制定出应急处理的预备方案,为应对各种危机制定出详细的(4)制定与完善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

将公共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不仅是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针的体现,也是危机管理实践的必然要求。如何才能更好地完善整理并完善处理公共危机的基本法律:首先需要政府对法律法规进行更深层次的细化,使其可操作性更强,并且加强相应政府部门及有关人员的问责力度。其次,应加强立法,将法律法规变为处理公共危机的日常制度,使得应急工作更加制度化、常规化。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协调和统一性也要得到有力提升,一方面,确保法律系统不能在各级政府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公众之中出现互相矛盾与重叠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无论是处于例如国家安全、交通运输、新闻舆论、贸易往来等的宏观领域,还是相对具体的微观领域,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都应得到保证,以确保各(5)建立与媒体公众透明的信息管理系统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早在1986年就郑重宣布: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我国当今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事件的频频发生是“风险社会”来临的信号。“三鹿奶粉事件”“山西溃坝事故”“开胸验肺”事件、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倒楼事件、杭州水污染事件等众多危机让我们触目惊心,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以及政府对待公众知情权的态度被这些公共危机事件改变了。作为标志性事件,2007年4月5日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6)制定详实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

只有具备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使公共危机管理得到根本保障,只有确立了详实的法律预案,才能让各部门在危机发生时更加明确责任、规范行为。例如,一旦发生大规模、区域性的危机时,美国通常会宣布紧急状态,并动用特殊的法律进行封路、停航、停电等紧急措施。①由此可见,法律手段是世界各国在处理危机事件时所普遍采取的措施和对策。一个政府的能力和法治水平,可通过在紧急状态下能否做到依法办事,是否能有效的处理应急情况,从而减少危机所带来的危害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从整体来看,我国目前仍缺乏一部用来保障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有效发挥的危机基本法规,一部对危机管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性的基本法律,即使在某些领域已经出台了一些危机管理单方面的法律,例如《戒严法》、《防震减灾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列》、《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政府职能中一些关于处理危机的法律、规章、应急预案。可以看出,为了使政府决策能力得到制度基础的提升,我国目前很有必要制定一部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危机规律加以归纳总结的全局性危机管理法律。今后我国《紧急状态法》的立法进程应加快进行,并从立法的高度规定重大危机下领导的权力体系;规定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紧急权力;应急预备方案以及启动标准;发布并通告重大危机信息的制度等等,以确保政府可以在紧急状态下依托法律手段迅速应对,更好地提高危机的快速决策能力。因此,危机管理可以通过制定危机基本法律的方法使其真正被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更能以战略的角度提高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7)完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

5s管理改善的问题 篇7

1 现场管理的意义

首先, 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 建筑施工企业系列标准的贯彻控制, 要求施工企业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施工现场, 突出施工现场质量控制,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施工现场露天高空作业多, 多工种联合作业, 人员流动大, 是事故隐患多发地段,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 促进工程操作的系统性推行, 能够减少或消除施工现场的无效劳动, 能减少施工材料的消耗, 为施工企业节支增收。其次, 现场管理是建筑企业的形象工程, 现场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部分, 是把设计图纸和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 是实现建设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主要阶段。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才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 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对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再之, 加强现场管理, 能够减少事故发生, 因为事故发生最重要的间接因素就是管理因素, 正是由于管理存在缺陷, 才造成人的行为失控和隐患存在, 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2 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文明施工意识淡薄, 场容场貌较差。

在建筑现场管理中, 不少建筑企业未能将建筑施工的安全文明管理工作摆到应有位置, 未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 国家有关建筑的法律、法规和省级下发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文件, 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建筑施工现场, 安全文明施工监管薄弱, 检查不到位, 处罚不到位, 而且部分企业领导、项目经理日常忙于事务, 对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的形势和大政方针、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文件无暇顾及, 只停处于口头上讲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 却被动、应付检查走过场, 从而影响了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工作的铺开落实。具体表现在施工场地高低不平, 排水系统过于简单, 材料及废弃物乱堆乱放, 且道路不畅通;部分工地现场封闭管理不到位, 部分工地现场防火意识不强或灭火器材配置不合理, 个别在建工程兼作住宿, 甚至部分工地现场还未设厕所, 现场标牌未很好地设置, 部分安全标志流于形式, 缺乏针对性。

2.2 脚手架搭设比较混乱。

不少建筑企业由于层层转包建设工程, 导致施工单位微利经营, 施工成本一降再降, 致使施工单位对现场管理过于因陋就简, 马虎从事。根据本人调查的情况, 有的施工单位不按要求搭设脚手假, 横向扫地杆搭设错误或不全, 脚手板未满铺或脚手板上杂物多、材质差和不牢密, 立杆基础不平、不实, 且无排水措施;有的单位搭设的架体与建筑结构拉撑点受力不符合规范、且不牢固, 而架高超24m的脚手架, 基本都未用连墙杆进行规范的刚性连结;有的单位搭设的架体封闭防护不到位或不规范, 钢竹或钢木材料混搭的现象非常普遍, 而且在现场验收检查中很少予以强行纠正。

2.3 施工材料虚假, 档案名不副实。

据我们所知, 许多施工现场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建筑标志提醒设施极为简单, 安全教育和管理措施千篇一律, 没有针对性;有的甚至还存在现场实际与方案不符的现象, 施工材料及安全检测记录真实性不高, 施工安全技术方案或安全检查凭经验的多, 按规范标准执行的少, 检查的多, 处罚整改的少。

例如:媒体曾经报道过2007年, 湘西某公路段, 一座正在建设的300多米长的4跨石拱桥, 突然发生坍塌, 造成100多人伤亡。从电视台播放的现场看到, 整体垮塌的桥墩上, 混凝土结构松散, 许多部位的水泥和沙石没有凝固。据当地知情的群众反映, 施工单位为降低材料成本, 以次充好, 大量使用当地低标号水泥和劣质沙石砌作桥墩。另权威人士分析, 说是桥墩发生沉降后, 施工和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没有及时观测到, 从而导致拱圈和桥墩的整体倒塌, 造成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使当地群众遭受了巨大的灾难。。

3 改进建议

(1) 加大监管力度, 消除管理盲区。

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 有意识、有计划地培育劳务施工队伍。凡参与工程分包的队伍, 要加强其资质审查和从业人员的考核。不能高资质企业中标以后, 除了收管理费, 低资质企业就可以全额分包。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地建立或健全其建设系统人员培训机制, 并建立民工准入制度。凡进入施工工地的所有民工必须先接受培训教育, 一律持证上岗。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应把这项措施作为主管部门对施工企业考核、资质年鉴和升级的重要指标, 让每一位工程建设参与人员都能接受培训和教育, 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建筑从业人员学习网络, 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经常性地培训和资格审核。大型建筑企业内部应建立民工培训机构和场所, 除对本公司民工进行全员培训外, 还可以吸收社会上更多有志于参与建设工程的劳务人员接受培训。

(2) 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经理的素质和责任感。

项目经理是建筑企业的一线指挥员, 是项目的管理者, 他们的行为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 而且关系到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劣和成败。由于其位置重要、作用特殊, 所以选好选准项目经理, 并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提高其素质, 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加强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

工程建设施工中, 材料费用在建筑行业中的成本很高, 所占的比例一般为60%-70%。因而, 搞好现场材料管理, 可以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 减少流动资金占用, 充分发挥流动资金的经济效益。从建筑材料进人施工现场到施工结束清理现场为止的全过程所进行的材料管理, 均为现场施工材料管理, 其内容包括:材料计划管理、材料进场验收、材料的储存与保管、材料领发、监督材料使用和材料的回收等等。在工程开工前, 施工单位应向企业材料部门提出一次性的采购计划, 作为供应备料依据。在施工中, 根据工程的建筑材料消耗定额和工程变更以及调整的施工预算, 及时向施工企业材料部门提出调整供料计划, 从而保证材料按实际需求给予供应。进人施工现场的材料, 必须根据进料计划、供料凭证、产品合格证进行材料数量和质量的验收, 并且严格按照验收规范和计量检测, 验收完后要对材料作好详细的记录, 并办理验收手续。进场的材料需要验收人库, 现场堆放的材料应做好防火、防潮、防变质等措施。材料的安全保管具体落实到个人, 做到谁保管谁负责, 谁丢失谁赔偿的原则。施工设施用料应根据工程定额用料计划领取材料, 凡超限额用料领取需办理相应手续, 在填制领料单时注明超耗原因。

参考文献

[1]郑锦龙.建筑工地文明施工概述[J].科技资讯, 2007 (15) .

5s管理改善的问题 篇8

关键词:工程造价问题改革措施

0引言

建设工程造价,一般是指某项工程建设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即该建设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产和形成相应的无形资产和铺底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费用总和。它不仅与工程内容有关,还与建设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建设者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政策等存在着联系。

1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存在问题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个体系的许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1市场供求关系失衡,造成市场竞争不规范,影响了合理定价近几年来,在宏观政策调控下,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从事建筑施工的队伍却以更大幅度增加,“僧多粥少”的供求局面使得本己激烈的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1.2由于施工企业之间的历史差异,难以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市场经济呼唤公平竞争,然而由于施工企业之间的历史差异,难以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曾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也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在与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一起参加竞争时,明显处于劣势。在制定工程造价管理政策时正确处理好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是促进建筑市场公平竞争的首要问题。

1.3工程立项阶段和设计阶段造价管理薄弱多年来,我国的建设项目普遍忽视了项目建设前期阶段的重要性,造价控制的重点主要放在项目建设的后期阶段甚至在工程决算阶段,因此经常出现投资超限的现象。

1.4工程肢解发包,行业垄断严重由于建筑市场缺乏规范的法制管理,某些建设单位在工程发包中不是从工程的整体利益出发,而是肢解工程多方发包,也有某些行业依靠特权垄断发包。造成现场的总包单位无法协调安排进度和对现场的统一管理,造成施工中的浪费。工程肢解发包和行业垄断增加了中间环节,抬高了工程造价,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1.5对业主的不规范行为缺乏约束机制现阶段我国投资体制还不完善,责任机制还不健全,负责工程发包和工程款支配的业主方和工程建设的效益缺乏直接的利害关系和约束机制,特别是市场供求关系失衡使得业主在建筑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业主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建设工程的进度、质量和造价。建筑市场能否规范运行,直接取决于业主的行为是否规范。某些业主方的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在建设工程中不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不严格履行合同条约,随意压缩工期、压低造价,在工程发包中片面强调市场经济就是愿打愿挨,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干扰了建筑市场的正常运转。由此可见建筑市场治乱的首要着眼点,就是要规范业主的行为。

1.6对造价中介组织管理力度不够近年来从事工程造价咨询、标底编制等工作的中介组织发展很快,而相应的管理制度却不配套,各种中介组织的资格认定和审批未能严格执行,造成从业人员素质不一。

2深化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举措

在建设工程造价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无论是体制上还是思想观念、人员素质上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旧的习惯势力的影响。因此,在深化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进程中,既要肯定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作用,又要认真分析它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弊端,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运用价值规律的原则,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去健全和完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体制。针对当前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造价管理的改革应从加强法制建设入手,健全法制、完善法规。

2.1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要依法管理,尤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更应加强法制建设,要健全法制、完善法规,逐步建立起一个以《建筑法》为核心的建筑法律体系,使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走向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法制轨道;要继续完善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办法、招投标法、施工合同法、质量管理法等法规制度;要明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消除那些认为“愿打愿挨就是市场经济的定价原则”的错误认识,法制建设要结合实际,便于操作,对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都要有相应的约束机制。

2.2理顺各方关系,加强配合管理长期以来,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主要侧重于工程造价计价依据和计价方法的管理,实行分阶段、分部门的管理,而根据政府职能要求,工程造价管理应该是全过程的管理。因此,必须理顺关系、各负其责、加强协调。标准的制定应上下衔接,确保文件的交圈。

2.3规范中介服务,提高竞争能力中介机构是建筑市场中不可缺少的服务主体,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提倡服务社会化、市场法制化。造价咨询、标底编制等就是一种有偿的社会化服务,在目前条件下,我们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高度专业化、功能完备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为工程承发包双方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第一,对中介机构进行清理、整顿,不合格的要清除。中介机构应该以“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中介咨询,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分级、分别管理。第二,应实行回避制度,咨询实体应与行业主管部门脱钩,避免利用行业特权承揽标底。标底编制实行市场竞争、信誉取胜的原则,对中介机构要实行资质年检、标底抽查,惩罚结合的制度。第三,积极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咨询服务单位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技术资质等级,要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第四,制定咨询服务机构的行为规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工程造价咨询业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以优质的服务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共同搞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2.4提高企业素质,规范承包行为实行建设工程招投标以来,承包单位承揽施工任务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投标取得。因此,我们必须规范招投标市场。第一,建立联合办公制度,由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造价工程师负责,组成“工程造价审定小组”,组织招标投标、标准定额、合同管理部门负责人定期联合办公,参与招标投标评标活动,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各承包单位不得以带资承包作为竞争手段承揽工程,禁止私下授标,层层转包i第二,实行工程量清单报价,规范招标投标行为,做好工程量清单报价与招标文件的衔接:第三,严把概算审核关,加强概预算人员的培训考核,把考核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提高概预算人员素质。

上一篇: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下一篇:房地产销售经理工作计划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