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图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图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篇1

今天我读了“图解云南历史文化”这本书,对云南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让我对云南的感情更加深厚了。

“生既为斯土之民,长于斯,食于斯,则必于斯土之各种情势均能洞悉,方能尽其爱护之天责”。对于生长在一片孕育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沃土上的人,如果对这片沃土上所产生的历史文化不了解的话,那真的会是人生的一种缺憾。在云南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在人类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中,曾演绎了无数的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历史财富。

云南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作为边疆区域,所产生的历史文化与内地文化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和连续性。了解了云南历史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从整体上了解中华文明史,学习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以史为鉴,促进我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云南历史文化最为精彩的一段应该是在史前时期,云南作为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其中还有世界上较早的古人类化石之一—元谋猿人。云南不仅有生物进化发展的理想环境,而且有丰富连续的古生物进化链,有在体质特征上较接近于人的腊玛古猿化石,也具有世界上较早的古人类化石,云南在人类起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古人类历史的发展,进入到了新石器时期云南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主要分为滇池地区,洱海地区,金沙江中游地区,滇东北地区,澜沧江中上游地区,滇东南和滇西北地区。在这些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农业生产工具和一些墓葬,房屋建筑遗址。这些遗址的出土,说明了新石器时代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既有类型上的差异,也有发展水平上的不同。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除有时代的先后外,尚与地域环境的差别和居民成份的不同相关。同时,也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历史证据。

先秦时期以后,我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云南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内地也逐步加强了与边疆云南的政治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就是庄蹻入滇。庄蹻入滇及滇国的建立,打破了滇池地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氏族部落组织,代之以地缘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统治,促进了滇的民族融合。推动了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云南正式纳入中央统治的版图(著名的五尺道就源自这里),并在云南开创了边郡制度和属国制度两种行政制度。

先秦秦汉时期也是云南青铜文化的大发展时期,曾发现了很多青铜遗存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如牛虚铜案,鱼鹰铜啄,豹钮铜矛,手形銎铜戈等。这一时期的青铜文化,类型多样,特色突出,滇池地区等文化类型体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的青铜文化,也为了解、认识云南的族类与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材料。

随着历史的发展,云南历史进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分化与发展,但总的趋势是名族融合不断加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蜀汉统治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在这一地区实行“和扶之治”,改革郡县制度,扶持南中大姓治理南中,同时,还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到了西晋统治时期,西晋在南中设立宁州进行统治。它的设立是云南政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为后世云南行省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这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最具代表性就是梁堆墓,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文化在南中的传播、发展情况。

到了唐宋时期,中央对云南的统治大大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也日益紧密,隋朝三十年间对云南的经营,结束了南北朝以来滥置州郡的情况,恭、协、昆三州的设立,标志着云南行政级别由州郡县三级制向州县二级制的转化,在客观上有削弱、分化爨氏势力的功效(爨控宁州刺史以制南中)。唐朝时期,加强了对滇池,洱海地区的统治,并在这一地区推行了统治制度:羁縻府州。

图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篇2

在先锋派最著名的声明中, 它不仅是“背叛, 而且是更新[1]。”而“先锋主义”也往往是用来比喻那些在革新和探索上的激进态度、主张和群体。先锋主义为何与数字媒介为伍呢?广州歌剧院顺利落成并投入使用, 先锋主义创作再次实现了图画向建筑实体转译, 再次展现了数字技术的强大动力。这位被称为“纸上建筑师”的当代西方先锋主义作品成功的屹立在珠江边, 实现了数字与建筑这两个看似不相干学科范畴的概念完美的结合 (图1) 。

图解方式工作已经成为当代“先锋”的标志, “图解”也被先锋主义看作脱离建筑类型, 解放建筑的工具, 在西方建筑理论特别是当代数字技术被引进建筑设计领域以后, 受德勒兹哲学的启发, 图解成为当代西方先锋主义的热门话题并开始转型, 成为当代先锋建筑设计的主要手段, 图解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二、图解的僵化

在先锋主义提出生成性图解以前, 图解被用来解释和再现的媒介, 图解再现的对象往往是某种抽像的概念和关系, 建筑学中再现式图解伴随着建筑理论的发展而发展, 一直当作分析和讨论的工具一直持续到十八世纪, 受立体主义和荷兰风格派的影响, 建筑师开始用在绘图纸上组织点线面。建筑师杜朗认为, 这种“绘图 (Drawing) ”想法, 使建筑师方便地审视和改动, 或将该想法方便地传达给业主或同伴”[2]。现代建筑用图解对建筑空间抽象的表达, 就会产生抽象的空间以及抽象的建筑。抽象的纯粹性对于个性的反对使得现代主义建筑失去了自由, 现代主义无穷复制的再现式图解造成了建筑纯粹的几何特征, 使得建筑之间无法识别, 现代建筑的僵化恰恰是图解失去灵活性造成的。

三、作为抽象机器的图解

作为当代西方先锋主义的前期代表人物, 彼得埃森曼解释了生成性图解的含义并将其运用于设计作品中, 他认为图解就是建筑的形式做为一个事件不断展开, 然后积累、绵延运动的积累的结果[3]。他从某一原形出发, 运用一定的法则和逻辑变化原形, 从而产生建筑设计。埃森曼认为, 图解就是那些在过程中未被画出的工作过程。“在最初的羊皮纸建筑制图中, 一个图解性计划通常用一支没蘸墨水的铁笔绘制或蚀刻在羊皮纸表面, 之后再在上面用墨水画上实际的方案。而这些中间状况的踪迹, 就是图解[4]。”埃森曼通常以动作和时间转化为图解进行设计;比如他设计的2号住宅, 就是以九宫格作为原形, 运用旋转的获得墙柱系统, 并以此确定出整体空间;图解的含义也产生了由因及果的变化。再比如他的莱布斯托克公园总体规划 (图2) 中, 引入重叠的概念, 产生了新与旧结合的方案。

但对于以记者身份进入建筑领域的库哈斯, 凭借深厚社会学洞察力, 他认为设计的过程首先从社会研究中开始, 把社会调查诸因素作为影响建筑设计的条件“生成”建筑, 并且在他的著作《疯狂的纽约》提出了摩天楼图解, 认为设计应直接从现存建筑和都市状况中汲取能量。西雅图公共图书馆项目给了库哈斯一个处理媒体与现实空间之间关系的平台, 库哈斯通过社会调查数据将信息时代的图书馆的界定为新旧媒体共存、互动的场所, 库哈斯认为图书馆已从一个阅览空间转化为一个社会空间, 并在图解中解释了当代图书馆的复杂活动 (图3) 。

埃森曼和库哈斯的实践探明了图解运用的两个方向, 埃森曼使形式有了自我意志, 建筑就是事件在时间, 空间运动产生的结果, 将多个系统混合以自发产生新意义。库哈斯通过对社会学的研究, 将社会学图解引入建筑设计, 通过分析统计的数据转化为形式。他们的图解思想为后来的先锋主义创作提供了启发。

四、数字媒介的驱动

对于环境的考察研究, 一直以来都局限于传统媒介的表达, 然后通过二维的图解提取其中信息, 数字媒介使库哈斯的这项工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数字软件不但可以提取相关信息, 还可以进行客观的量化分析、模拟, 通过信息的转化形成一种“力场”, 物体可以在这个“力场”下运动或变形;从环境考察中提取变形的参数, 变形的过程就是图解的过程。从这里我们完全能够相信库哈斯基于社会统计学的结果成为建筑 (事件) 的起点, 而艾森曼则为建筑 (事件) 的发展设定了动作, 被数字媒介完成了统一。建筑师要做的只是布置“力场”和输入参数, 建筑则是对环境求解的生成结果。

通过数字媒体, 建筑师毫无疑问可以完成复杂的建筑虚拟, 但是建筑始终是客体的, 建造才是建筑的本质。依靠数字媒介的建造是实现复杂形体必要条件, 先锋派似乎早有预感的抓住了制造工业技术, 早在在上世纪80年代, 盖里引进了工业领域的CAITA (Computer Aided Tri—Dimensional Interface Application) 系统与数字化控制制造系统 (CNC) , 它们集成解决了所有产品设计与制造领域的问题。数字媒介的出现, 使建筑师可以直面建筑客体, 并运用图解其有效的控制, 数字建造技术则填平了“建筑师的图纸在设计与建造之间拉开的鸿沟”。数字图解的发展, 不但推动数字建造技术的发展, 还将设计与建造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相互促进。

五、新先锋派的数字图解实践

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 当代新的先锋主义建筑师在数字媒介的驱动下将图解方法推向成熟, 研究方向有所拓展, 其中以动态形式研究, 遗传算法研究, 增值机器实践为代表。

(一) 动态形式

动态形式的提出是建筑学者格雷戈·林恩在1999年出版了一本作品集《动态形式》。将图解与数字媒介间画上了等号:“伴随拓扑形状与计算机技术的增殖特征的应是这样一个概念:这些动态技术在其结构上正是抽象的机器 (图解) ”[5]。当然雷戈·林恩是这种研究趋向的代表, 他们将类似库哈斯的社会统计学数据与数字媒介中编程算法结合, 构成了一整套连贯的图解:先找到每个项目的限制条件 (通过环境或文脉的考察) , 然后将它们作为参数输入电脑, 得到可能的形式, 再通过控制动态过程选择适当的形式。形式是变形积累的过程, 同时呈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它动态变化的过程就是图解的结果, 通过参数的调节带来不同形式。

以场所环境模拟为图解映入形式也是林恩常用的手法, 比如长用的是人流和车流等, 在哥斯达黎加的“世界方舟”博物馆和旅游中心项目 (Ark of the world musem&visitors center) 中 (图4) , 林恩引入文化作为图解映入了设计, 方案以热带地区的植物和动物的结构和色彩为图解通过参数化设计确定了基本形式。然后利用CNC制作具有动物的皮肤一样浮雕效果的表皮。

(二) 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的研究者从更接近彼得·艾森曼的“自动意识”的方法入手, 在基因遗传学的基础上提出递归内的在性图解。这是通过遗传规则复制遗传基因的思想, 通过数字媒介与基因技术能够带来一种自治的, 有自我意识的建筑, 并且积极探讨了数字媒介与生命技术结合的“遗传算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递归是一种不断自我重复的逻辑规则, 能够自己指定逻辑完成生成变形。这种内在法则的逻辑编译构成了数字媒介的自动生成。卡尔·朱一直致力于是遗传算法研究, 他通过一组原细胞自动机的基因密码生成的作品ZyZx (图5) , 通过对单细胞的编辑, 形成建筑的结构。

(三) “增殖的机器”

“增殖的机器”来源于德勒兹哲学, 意在表达能产生多种可能性的建筑, UN Studio工作室的两位建筑师手机了大量图解资料, 他们认为选择和应用图解与素材本身的信息无关。图解是运动的痕迹, 图解的引入不是不假思索的加法, 而是与具体方案的融合在运动中产生的变形, 以此来抵御建筑的类型化, 建筑在项目类型化之前充满了运动, 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在项目创作中, 他们喜欢用“莫比乌斯环”和“克莱因瓶”作为图解来拓扑形式, 巴西圣保罗尤特亭就是对莫比乌斯环图解的提炼, 使建筑与环境 (人流车流) 充分互动, 为来访者带来多重体验。

六、结语

就像柯布西耶找到了混凝土结构提出了标准化生产一样, 图解找到了数字媒介。数字媒介的介入不但拓展了德勒兹哲学关于生成性图解的描述, 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也为图解带来了空前的蜕变, 并且触及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计算机作为数字媒介, 其集成性的实现了简单操作到复杂成果的转化, 在信息时代, 各种程序代码扮演着自由“机器”的作用, 其带来的创造力就是生成性图解深层次含义。再者, 集合了人类智慧与计算机优势的计算机程序的快速执行与循环执行大大提升了生成性图解的效率与其结果的复杂程度和有效程度。这种以数字媒介为基础的图解对复杂问题处理的高效性为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创作迎来了新的创作手段, 其数字图解成果形象也为先锋主义建筑师们的实践提供了需求。

参考文献

[1].胡恒, 王群, 何为.先锋派——先锋派简史[J].时代建筑, 2003 (5) 20-27.

[2].Anthony Vidler.“Diagrams of Diagrams:Architectural Abstraction and Modern Representation”Representations, No.72: (Autumn, 2000) :1-20.

[3].陈辉.非线性理论下的数字化建筑设计方法探索,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D].重庆大学, 2008.

[4].彼得·埃森曼.“图解:书写的原景”图解日志:28.

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研究 篇3

关键词:面子;文化差异;价值取向;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电影经常反映的素材,电影《刮痧》和《喜宴》生动形象的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面子”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本文以电影片段为切入点,分析“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和文化根源,从而让交际者提高对社会文化和语言差异的敏感度,减少因“面子”引发的文化冲突。

一、中西方对“面子”的理解差异

(一)西方人的“面子论”

英国学家Brown和Levison将“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公众中的社会形象”,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即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期望受到认可或赞许。西方的“赞美文化”就是典型,如“You look good today”;消极面子,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让对方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和决定权。凡有违交际者自由愿望的行为就是对交际者消极面子的侵犯。因此,既要维护积极面子,又要照顾消极面子,才能在交际中给彼此留足面子。

(二)中国人的“面子观”

在中国文化和社会关系中,“面子”往往代表个人荣誉、地位和尊严,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重要准则。在人际交往中,最关键的是如何保住面子,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一种为保住面子而进行的心理上的自我防御行为。中国人注重“赏脸”,避免“丢脸”,极力要“给面子”和“顾全面子”,因此只有注意到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知道如何维护他人的面子,又能施行相应的言语行为,才能给自己保住面子。

二、中西方“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差异

(一)“避免冲突”和“就事论事”

电影《刮痧》中,有这样一幕:

保罗父亲:“我只相信事实,你不应该打丹尼斯!”

许大同:“我为什么打我自己的儿子?还不是因为尊重你,为了给你面子!”

保罗父亲:“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自己的孩子怎么可能是给我面子!”

中国有很多“许大同”们,他们会因为自家孩子欺负了别人,主动负荆请罪,甚至当场打骂孩子,借己之手替对方家长出气,贬己尊人,给足对方宽宏大量的“面子”。同时表明绝不纵容孩子犯错,保住自己家教严格的“面子”。然而,西方也有很多“保罗父亲”,认为“打孩子”是一种虐待儿童的行为,与道歉无关。他们倾向于就事论事,不留情面地将施虐者告上法庭。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违反了社会准则或信条,就不应该“给面子”。

美国学者Hall曾提出强弱语境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是典型的强语境文化,寻求和谐共处,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发生冲突。而一旦发生冲突,人们倾向维护双方的面子,避免矛盾升级。西方文化则是弱语境文化,强调个人意见和差异。在西方人眼里贬低自己是愚蠢的行为,更不能说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他们要求建立“平等性”的关系。他们主张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适度的冲突是一种积极行为。

(二)强调“面子”和尊重“自由”

电影《喜宴》中身在美国的高伟同为了应付父母催婚压力,决定和朋友假结婚并简单办理登记了事。母亲得知孩子的计划之后,表示坚决不赞成。原因是婚姻大事,草草了事无法给亲朋好友交代。

中国人十分看重婚嫁丧娶这类大事。如果主人不邀请宾客,亲朋好友会认为主人瞧不起自己;宾客越多,越说明主人受人尊敬。婚礼的盛大程度直接说明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财富实力。作为退伍高官,高父高母不能接受到公证处办理手续就算结婚的想法,认为如此草率寒酸的做法,让他们把东方人的面子丢失殆尽。但是对于伟同,他的内心已经基本西化,认为结婚是个人的事情,与别人无关,他没有必要为炫耀或者迎合而违背自己的意愿。

这个例子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面子”问题上的差异。中国人更看重积极面子,更重视自己被他人的认可以及对他人的肯定,以确保自己或他人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相反,西方文化更注重对消极面子的维护。人们希望自己的行为不受干涉,不会在主观上迁就他人而使自己的自由权受到影响。如果被迫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者被迫做某事,他就是丢了面子。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因为中西方的这种差异,对彼此造成“面子威胁”,引发矛盾冲突。

三、中西方面子差异的文化根源

回顾历史,中华文明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和人们聚族而居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了集体主义价值观,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就是更注重和谐共赢。另外,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仁爱”和“中庸”要求人们做到“泛爱众而亲仁”,在言行中,为对方留面子,尽量避免矛盾。因此,人们在决定言行时,往往在考虑自己的意愿之外,很大程度上会顾忌言行是否与外部期待相一致,是否符合社会群体的愿望。

相反,西方文化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强调民主和自由。“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使人们追求自我实现,强调个人奋斗,重视个人价值。同时宗教对西方人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基督教信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鼓励人们突出自我,重视自我。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的确立,人口频繁流动,不易形成稳定的群体关系,西方人的群体意识较低。因此,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个人的情绪、愿望、目的和隐私会得到尊重。只要言行举止、处事风格不妨碍他人,一切由个人自主并为之负责。

四、结语

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反映。中国的面子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更加强调积极面子;西方的面子观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更加强调消极面子。我们通过比较找出其中文化根源,从而得知: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差异是特定文化价值的反映,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理解其本质特征并习得相应语言策略,才能创造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以便更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Edward T.Hall.Beyond Culture[M].New York:Anchor Press,1976

[2]Brown,P.& S.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顾曰国.礼貌、用语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04)

[5]鲁瑜.面子:中西方文化冲撞与解读[J].湖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6]郭峥嵘.中西方文化中“面子”的比较和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

中西方文化差异 篇4

中西文化上的差异的构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

第一,公元前2,经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大地,长达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这次统一,不仅仅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构成墓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开始行成。

而此时的西方各国(那里主要指的是欧洲各国)还仅仅是奴隶制的邦城国家。此后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期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所以,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统治思想,所以,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争斗”。而西方各国,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越来越突显出来。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争”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至此,中西文化开始“分道扬镳”了。

第二,中西文化差异继续扩大是在16、17世纪,此时的西方各国,异常是西欧各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上的变革。

1、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西方之后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一方面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的膨胀,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争”。

2、在政治方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体系开始构成。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以及血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得其文化中“争”的日益突出。 而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的美梦。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并不,也不敢去“思变”。

3、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此刻宗教信仰上。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如《圣经》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绘尤太人的反抗和战争。 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构成也与其构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构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 而西方各国,大多是松散的邦城,各国的统治者都期望经过战争获得土地和人口。所以,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他们迫切的期望,而宗教的信徒,为了发展本教,打击异教,于是与统治阶级相“勾结”,根据统治者的侵略欲望,对教义进行适当改动后成为了其统治工具,同时也使其教得到了发展。例如欧洲“宗教改革”。

4、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体此刻对“爱”的诠释上,在中国文化里,对“爱”,强调的是“大爱”,是对芸芸众生的大爱。而在西方社会里,人们更加突出自我,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所以,在西方文化里的“爱”主要是对自我,对家人或是某个个体的“小爱” 5、文化差异根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时代的不一样。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

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构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构成与发展时期,所以,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经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诸如“谱度众生”、“因果循环 ”之类的思想。所以,人们为了能够来世“成仙”就今世行善,于是就有了对芸芸众生的“大爱”。

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构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所以,也就构成了西方社会的“小爱”。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篇5

1.浅谈中西方婚礼的差异中西方婚礼文化简介甜蜜的爱情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每个人都需要爱情的滋养。然而在爱情婚姻观上,中西方却有很大的差异。伴随爱情随之而来的是婚礼,婚礼作为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它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熏陶下也逐渐的呈现出了不同的婚俗习惯,以上种种差异都明显的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本文旨在对中西方爱情婚姻观和婚礼习俗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中国的婚礼有许多的仪式。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婚礼文化是一个民族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最早记载婚礼习俗的书《仪礼》中曾今说道:“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在西方国家却只有4道程序,即建议,改姓,选期和举行婚礼。由于宗教、文化根源、婚姻观念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西方婚俗的不同。在中国婚俗中,媒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婚姻当事人的双方却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自由,而且男女在婚姻中的不平等现象也经常出现。在西方,是牧师在婚姻中起作用,而且当事人双方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随着世界文化不断的相互交流的大环境下,现在的年轻人一般会选择中式婚礼西方化,那么中西方婚礼文化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呢?本文就中西方婚礼的差异作出了如下的探讨。2.中西方婚礼文化对比首先,婚礼有很多的组成部分,它在中西方的不断熏陶下也渐渐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下列就从婚礼的文化,习俗,服饰,地点,等方面做出了对比。以便于我们更好的找出中西方婚礼文化的差异。

2.1中国古代婚礼的习俗.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男方向女方家里下聘书、礼书、迎亲书。然后男女双方正式定下婚约。结婚当天用。礼书:过礼的书,详细记录了男方送女方的礼物品种还有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的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彩就是男方请人做媒到女方家里提亲,问名:男方探听女方的生辰八字,卜算吉凶也叫做“合八字”。纳吉: 若两人八字合得来就会请媒人到女方家里送薄礼。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就是正式送聘礼 现在的人把它称作“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选择好日子准备结婚,叫做“请期”,又称「乞日」、今称 「择日」。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而在这之间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痰盂、尺、片糖、花瓶(花开富贵)、、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

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再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然后燃炮竹。迎亲礼车行驶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当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接着男女双方要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出门(新娘应由家中弟弟或哥哥抱到婚车上,期间脚不可以沾地)、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三朝回门(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 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有此可以见到我国文化的繁琐,但不要以为繁琐是我国婚礼的特有特征,其实,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分国界。西方婚礼习俗,西方的婚礼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充满着浪漫的气息。一下有若干的步奏1.来宾入席2.同时奏响结婚进行曲,亲友点上蜡烛。唱诗班进场主席或者牧师宣布婚礼开始,伴郎,新郎伴娘陆续进场3.女方家长入席,新娘挽着父亲的手。款款步入礼堂,伴娘花童一同进入会场,全体来宾起立,父亲郑重的把女儿的受交给新郎,女方家长入座,全体来宾入座4,唱诗班唱歌表示祈祷,献诗,5牧师作为证人知道新郎新娘互换戒指,新人在结婚证上签字7.献诗,来宾在唱诗班的带领下,唱祝福歌8.礼成,奏乐,新郎站右面新娘站左面,两人挽着走出教堂,最后新娘可予室外抛花以及拍摄留恋,一般有茶会或者晚宴。

中西婚礼服饰方面的差异在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雍容华美至极,成为民间仰慕的对象,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闺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因为这也象征着一片吉祥,讲究的就是个“红”。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由于受到西方的文化和婚俗的影响,新郎有穿西装结领带的,也有穿长衫同时戴西式礼帽和墨镜的,而新娘有穿婚纱的,也有身着用白绸缎缝制的中式旗袍的。新中国建立之后,婚礼服开始演变为新郎穿蓝色中山装,新娘则穿旗袍或红袄裙。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婚礼服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新郎新娘都是清一色的蓝色制服,时髦一点儿的则穿上绿色军装,真是“革命伉俪多奇志,不爱红妆爱绿妆”。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开始,中国传统的婚礼服也开始和国外接轨,新郎穿西服、新娘穿婚纱成为时尚和主流。90年代直至今日,婚礼服的种类繁多,越来越多的新人选择最能体现个性的婚礼服,无论中式或西式,还是汉族或少数民族,只要是你能想到的,就一定能得到满足。

2)西方现代婚礼服饰的风格造型艺术。古典风格:古典风格的婚纱是借鉴欧洲古代婚礼服样式,承袭传统的造型、色彩、装饰等特点而设计的一种婚纱,能够衬托新娘优雅的古典气质。此种风格的婚纱造型多以X型为主,采用裙撑、胸垫、臀垫等辅助造型强化女性三维立体体形,具有复杂的装饰,面料多选用蕾丝、丝绸等。清纯风格:清纯风格是现代较为流行的一种婚纱风格,外形简洁、线条流畅,不加过多的装饰,没有繁复的细节,有时可结合时装流行样式进行设计,能够衬托新娘的清秀、纯真气质。浪漫风格:浪漫风格是借鉴晚礼服风格而形成的婚纱,强调女性特征,常采用飘逸的轮廓线条,利用花边、刺绣、绢花等装饰元素,采用柔软的面料,形成娇柔浪漫的风格。华丽风格:华丽风格常用于高级定制婚纱,整体做工精美,装饰华丽,雍容华贵,造型以X廓型为主,大量运用刺绣、饰花、荷叶边、手工镶珍珠、缀光片、烫钻等工艺手段,形成一种浅浮雕效果,看上去繁华隆重、绚丽多姿。高贵风格:高贵风格与华丽风格相近,能够衬托新娘的高贵脱俗的气质。造型上常在裙子的后部下摆加长形成裙拖,或在裙子的后下摆处附加裙拖,延长婚纱的体积,衬托新娘的高贵感。装饰上除了婚纱平常用的装饰手法和部位外,常常将裙拖作为装饰的重点,巨大的裙拖可形成一幅精美的装饰画卷。面料常采用高档的织锦、丝缎、天鹅绒等。

中西方婚礼习惯上的差异,中西方的婚俗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国古代有抛绣球迎亲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话就预示着他将很快结婚。

中西方婚礼的过程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几千年来,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任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而中国人爱热闹的性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除了中西方都有的结婚晚宴以外,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还有一个为新娘饯行的结婚午宴。其次在婚宴结束以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因此闹新房的成员们无不用所其极,用种种方法刁难新郎新娘。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她是今天最美的新娘。在神圣的教堂上空,他们的誓言在回荡,带上永结同心的婚戒,只到神父说:“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了„„ 结婚是一生的盟约,你是要为之坚守一辈子的誓言。主耶稣说:上帝所配合的人便不可分开。这一生一世的爱情,因为今天而完美。”然后新郎新娘或是去晚宴地点或是去渡蜜月,并没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种种礼节。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中西方女性婚后姓氏的改变,英美国家的女性结婚后都要跟随丈夫的姓氏,用来表示自己已经是对方家族中的一员了,但是随着女性自由越来越提倡或者因为其他的特殊原因,很多女性不再改变自己的姓氏,就像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为了怕丈夫家族的成员干涉英国的内政,一辈子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姓氏,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女性就显得更为顺从,女性出家到丈夫家之后,姓氏都会唯一改变,就连死后的墓碑上也会随丈夫的姓改为什么什么氏。随着社会文明化,到了今天这种现象被完全的杜绝了。

关于婚礼过后的蜜月之行,曾几何时,爱和旅行,这两个并无特别关系的事物被结婚联系了起来,是为蜜月旅行。基本上结婚典礼后,两人带着新婚的喜悦和亲人的祝福,踏上旅途,去一个风光秀丽的地方蜜月旅行,早已成为一种时尚。可是,为什么要度蜜月呢?蜜月旅行的意义又是什么?

据说,蜜月(Honeymoom)是来自古代欧洲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条顿人的生活习俗。

新婚夫妇婚后的三十天内,每天都要喝由蜂蜜发酵制成的饮料,以增进生活的和谐。因为,古时候,蜂蜜是生命、健康和生育能力的象征。“蜜月”是新婚夫妇在恢复日常生活前,单独相处的甜蜜时光。

很多人喜欢旅行,想来那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一次浪漫逃亡,而且是对自身心灵和躯体进行的一次换血和调整。就好像接受一次洗礼一样,获得新生,重新出发。而且,还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不一样的时间、地点,接触别样的人生,感悟。我想,这都算是旅行的意义吧。

那么,莫非蜜月旅行也是这样吗?。蜜月,是祝福的延续。人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管怎样,蜜月之后,小家庭要想过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必然要付出很多精力,克服许多困难。蜜月是新生活的开始,也是祝福新人未来的岁月能延续蜜月的样子,永远幸福快乐。

蜜月,可以增进夫妻感情。这段时间,本来就是夫妻俩感情最浓的时期。可能谈恋爱的时候,我们也一起旅行过。可即使是热恋,也和结婚的感觉大不相同。结过婚的人都知道。结了婚就有了责任,原来两个人的事,变成了两家人的事,未来还有爱的结晶。这些事组合在一起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也许这就是蜜月的感觉吧!

蜜月,还是一次特别的假期,就算是单位也没有理由阻拦。只要有爱,不管你是选择出去,还是呆在家里,在哪里都一样甜蜜。利用这段时间抛开世事纷扰。

中西方餐饮、婚礼文化差异 篇6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中餐重味,西餐重营养)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中国菜植物多,西餐肉多)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中国人用筷子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中国: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饮食从先秦开始就以谷物为主 ,植物 类占主导地位 ,谷类蔬菜居多 ,肉食比较少。中国人喜欢热食 ,认为菜凉了 ,就失去了许多鲜味。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以谷类即淀粉为主。

西方:西方国家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 ,以渔猎、养殖为主 ,荤食比较多 ,以牛肉、羊肉|、猪肉、鱼等为主。西方人喜爱冷食,餐桌上一般有色拉、拼盘之类的凉菜 ,西方人还喜欢生吃食物 ,生吃西红柿、黄瓜、生菜、洋葱等。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则以肉类、蛋白质为主。

在中国 ,烹饪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糖醋等。

西餐菜肴烹饪的方法主要是烧、煎、烤、炸、焖 ,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 ,正菜中鱼就是鱼 ,鸡就是鸡 ,即使是调味料也是现吃现加。烹饪的全过程比较规范 ,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 ,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

中西方婚礼差异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中西方婚礼的差异让我了解了他们各自的特点:西方的婚礼是纯洁浪漫的,而中国的婚礼是喜气洋洋的;西方的婚礼看重的是感觉,而中国看重的是仪式。中西方由于他们的风俗习惯不同,也就形成了有各自特点的婚礼风俗.虽然有着不同的习俗,但是无论是哪里的婚礼都充满了祝福和笑声。

还有就是在一些小的习惯上面,中西方的婚俗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国古代有抛绣球迎亲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话就预示着他将很快结婚。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任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而中国人爱热闹的性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除了中西方都有的结婚晚宴以外,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还有一个为新娘饯行的结婚午宴。其次在婚宴结束以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因此闹新房的成员们无不用所其极,用种种方法刁难新郎新娘。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她是今天最美的新娘。在神圣的教堂上空,他们的誓言在回荡,带上永结同心的婚戒,只到神父说:“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了„„ 结婚是一生的盟约,你是要为之坚守一辈子的誓言。主耶稣说:上帝所配合的人便不可分开。这一生一世的爱情,因为今天而完美。”然后新郎新娘或是去晚宴地点或是去渡蜜月,并没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种种礼节。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中西方体态语文化差异 篇7

关键词:跨文化:体态语;非语言交际;差异

身体语言是一种非语言沟通方式,它可以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和态度通过身体运动,即发送按摩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来自不同的文化,互相交流更频繁。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更多的参与或相关的角色。相同的语言,肢体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肢体语言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因此,一些专家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门外语的不同意义。

一、身体语言的特性和功能

首先,语言交际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和有严格的结构,而非语言沟通没有正式规则和模型,固定结构,需要综合分析的情况下,正确理解非言语交际行为。其次,语言交际使用特定的符号,但非语言沟通没有一组符号与明确的符号。非语言沟通,有很多类似的符号表意方式,但不是每一个运动都有固定的意义。第三,语言交际时要有人说话,打断当有人停下来。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非语言沟通的方式是人类本能的一部分,如哭、笑和面部表情。非语言行为,如手势、实例,面部表情等等,可能会增加或加强语言信息的意义。非语言行为可以调节我们的沟通。例如,两个人谈话时,他们经常用目光接触和语气表明下一位演讲者是谁,或谁想说话。

二、中国和西方的肢体语言文化的比较研究

(一)目光交流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就是说,目光接触可以揭示复杂的感情和它的变化可以反映所有的情绪,如他们的微笑和眼泪。根据美国文化,它需要人们互相看看。在美国,人们直视另一个人的眼睛,意味着你是诚实,礼貌和自信。然而,当与别人交谈,你看其他地方意味着你有其他利益。然而,在中国,太多的目光接触表示对别人不礼貌的。例如,当中国学生上课,学生们避免教师直接的目光接触。特别是,当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们通常低下头逃避老师直接的目光接触。

(二)手势

每个国家使用手势来表达特定的意思,但是一个手势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在不同的文化。即使在同一个国家,手势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因为不同的习俗和传统。通常情况下,人们可以了解彼此的心理活动通过手接触或移动的手,向其他人传达自己的意图。一些手势在某些文化具有独特的意义。例如,在中国,当我们想要有人来这里,我们伸展手臂和手掌向下,手指上下移动。然而,在美国,伸展手臂和手掌,手指来回波动,这是要求别人消失。

(三)姿势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姿势,这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姿势包括坐、站、跑步、散步,和克劳奇下跪。与口头语言相比,姿态反映了思想通过他的思想。在中国,作为一个孩子会被告知,我们应该站直如松树、坐静如钟,这是对别人尊重的好方式。然而,在西方国家,人们以一种放松的方式坐着或者站着,甚至是他们的总统。以上课为例,在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站着,被认为是尊重老师。相反,西方人经常回答问题时坐在他们的座位。这个例子反映了西方人比中国学生更放松。

(四)面部表情

据说西方人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和亚洲人后他们的幸福和痛苦。面对你搜索知道某人生气,厌恶,害怕,悲伤,等。言语不能总是描述感情的人,往往是难以用话语来表达的书中你看到某人的脸上激动的瞬间。

相同的面部表情可能意味着不同的在不同的文化。微笑存在民族多样性,即使微笑露出快乐和幸福共同之处。以微笑为例,美国人认为微笑是空地,快乐和幽默,但是中国人民可能因为紧张和尴尬的微笑。我们经常对别人微笑,当我们向他们道歉,掩盖我们的尴尬。而在西方,你犯错误,想向你的老板道歉,如果你微笑他认为微笑是缺乏严肃性。

三、中国和西方之间的肢体语言差异的解决方案

(一)身体语言沟通的障碍

人交往的时候,在不同的文化中长大的,他们的种族中心主义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其他文化的概念和标准。如果我们认为我们自己的文化理解,不学习其他文化,我们会遇到困难,当我们与别人交流。根据人们的价值观系统,它可分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个人主义文化的人喜欢独立、自由和特别。因为两种不同的文化取向,他们将显示一定程度的使用在非语言交流空间。集体主义的人们经常保持和谐和避免不愉快的行动和想法。

(二)避免沟通障碍的解决方案

我们知道肢体语言沟通问题和障碍。如果想成为进行成功的沟通,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障碍。我们需要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理解别人的想法。为了消除这些障碍,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正确的文化视角,应该试着理解别人的价值观和适应或接受它。

我们应该避免在跨文化交际文化的负迁移。文化负迁移意味着当本机语言和外国语言交流有冲突,人们通常联系和对比一下本土文化,风俗,历史背景和思维方式。因此,为了避免誤解,使顺利沟通,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文化负迁移的干扰在跨文化沟通。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上一篇:总经理与员工手册的致辞下一篇:我和同学之间的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