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

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 篇1

一、基本情况

榆林市现有总人口370万,截至20XX年6月底,全市共有失独家庭264户374人,其中农村家庭190户267人,城区居民74户107人。

失独父母年龄,49岁以下有53人,占到失独人口总数的14.17%,这部分人群还有收养或者再生育可能;50岁——60岁有69人,占到失独人口总数的18.45%;60岁以上有252人,占到失独人口总数的67.38%。50岁以上的父母无法再生育,60岁以上的父母,收养孩子也成了力不从心的事情。

失独子女年龄,10岁以下死亡的26人,占死亡人数的9.85%;11到20岁死亡的57人,占到21.59%;21岁以上死亡的181人,高达68.56%;独生子女死亡原因,患病占到49.60%,车祸等意外事故占到50.40%;失独子女性别,女性60人,男性204人。21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发生意外的概率增大所致。

二、存在问题

1、心理创伤难以修复。失独家庭没有了亲情滋养和天伦之乐,心理创伤极难修复。如榆阳区计生协去年委托人民医院,给89名失独家庭人员安排了健康体检并心理问卷测试,其中28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普遍自我封闭,隔离社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因为失独陷入深深的心理创伤之中,整日自我封闭,处于社会的边缘化。

2、如何养老成为心病。失独家庭普遍存在“我不怕死,我怕老,我怕病”的隐患。病了谁来管,老了谁来安葬,无时不在困扰着他们。这些隐形问题不是靠钱能解决的,如何养老成了他们最大的心病。

3、看病就医无人陪护。失独家庭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有脑梗、肢残、肺结核、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虽然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但他们最不愿意去医院看病,住院手术没人签字,更没人陪护治疗,就医缺乏最基本的保障。

4、抚育孙辈力不从心。全市264户失独家庭中,有三代家庭118户,有的还有2个或者3个孙子女。这些失独老人既要承担丧子的心理重创,又肩负抚育隔辈人的压力,特别是培养教育孙辈的问题、监护权的尴尬、孙辈的探视权问题,日渐长大的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都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三、意见建议

失独家庭的出现是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帮助失独家庭解决生活困难,化解心理障碍,既需要有国家政策法规的保障、政府的帮助,还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应拓宽思路,多措并举,妥善应对失独家庭存在问题。

1、明确管理机构,让失独家庭老有所靠。鉴于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急需一个组织去管理服务,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近年来,榆林市各级计生协致力于帮扶失独家庭,逢年过节看望慰问、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组织志愿者上门服务、给特别监护人补助电话费、传统节日组织联谊活动、创建心理咨询服务基地等等,与失独家庭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化解了矛盾,也摸索出帮扶路径。建议市委、市政府借助卫计部门改革和计生协转型服务,明确指定各级计生协为失独特殊家庭的专门管理服务机构,代表党和政府为失独特殊家庭兑现特扶资金和特别补助资金,开展深度关怀、关心、保障和服务。

2、出台帮扶制度,让失独家庭老有所养。对失独家庭落实“五级帮扶”机制,给一个家庭指定一名县区级领导帮扶、一个县区级部门帮扶、一名乡镇(办事处)领导帮扶、一名村居(社区)驻村干部帮扶,一名所在村组计生协会员帮扶。给计生协会员落实固定待遇,负责日常生活照料、生产帮扶、情感交流、后事丧葬等事宜。

对49岁以下的失独家庭,积极鼓励、帮助其实现再生育或者收养子女,鼓励创业发展,千方百计帮助其走出失独阴影,重拾生活信心。

对于房屋破旧、本人又不想离开家、生活还能自理的群体,建议将住房全部纳入政府危房改造计划,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生活能半自理的家庭,安排入住廉租房、公租房,建议住建部门切块留用,专供这些家庭入住,一方面彼此身份认同,不会受到歧视,另一方面社会交往认同,报团取暖,彼此照应,互爱互信,为政府减负。全市建立一个失独老人敬老院,让他们安心养老,比如定边县卫计局专门为失独特殊家庭专门修建了养老公寓。

对失能半失能家庭成员,包括伤残独生子女,全部纳入医养结合管理体系,由政府购买服务,参照高新医院的老年护理院管理模式;

对于无力抚育孙子女的“有三代”失独家庭,建议相关部门对这些孩子建立教育扶助和社会抚养机制,建立档案,跟踪联系,特别照顾。免费就近入学,优先安排就业,给予创业扶助,解除失独老人的后顾之忧。

3、建立医疗服务机制,让失独家庭病有所医。

一是开通就诊绿色通道,各医院都能享受优先挂号、就诊、化验、检查、取药、转诊“六优先”便捷服务;

二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照自愿原则,根据健康状况,选派医生上门问诊;

三是每人建立一份电子健康档案,跟踪随访;

四是每户派一名监护人,村委会负责人、村居社区计生协负责人或者近亲属作为监护人,主要履行该对象入住养老院、医院手术签字等监护人职责,由政府购买服务。

五是落实住院护理险补贴,每天补助100元,每人每年累计不超过180天,负责住院陪护、取药、打针、吃饭等日常料理,政府购买服务,让这些家庭病有所医。

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 篇2

201

3级社会工作 谢晓彤

自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计划生育已推行近40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压力,但是也造成失独家庭日益增多的困境。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中国现有独生子女2.18亿,每年的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有7.6万人,由此带来的是每年增加7.6万个失独家庭。失独家庭是中国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逐渐形成并日益凸显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而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则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久之后的中国,将会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我国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在空巢家庭中,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加上子女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因而由失独家庭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面对失独家庭,尤其要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虽然我国在许多地区针对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尽管目前政府拥有针对失独家庭的扶助金政策,但是,在物价高、看病贵的当下社会,少许的扶助金多少就显得有些杯水车薪了。另外,计划生育的特别扶助制度覆盖范围小,而且政府相应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尽管2012年中国计生协启动了15个项目试点,指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在经济补助、生活帮扶、心理疏导、养老关怀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措施。但是没有具体指明该怎么去做,只是有一个大概的方向。比如说对生活要怎么帮扶,在养老关怀方面该怎么做,都没有明确的表示。所以关于失独家庭社会保障的社会问题仍然严峻,需要从法律制度、政府措施、社会各界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改革。

失独家庭数量的日益庞大、在社会保障方面日益凸显的各种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把目光集中在这个特殊群体上。除却失独家庭面临的社会保障的客观窘境之外,他们同样面临着家庭生活方面的各种困境,这同样加剧了关于失独家庭社会保障这个社会问题的重视和研究改革。关于面临的家庭生活方面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失独父母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他们的社会功能有关。在社会网络方面,社会网络相对完整的老年人比社会网络受限制的老年人有更好的情绪。在社会支持方面,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度越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也越高。在社会参与方面,参与生产性活动和志愿活动都能提高老年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老年人总体生活满意度与子女状况、事件、体育活动显著相关,即子女现在生活状况好、不良生活事件少、体育活动多者,总体生活满意度就高。老年群体本身较容易发生心理疾病,很多失独者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之后不再愿意接触社会,心理变得脆弱和敏感,甚至选择自我封闭,难以面对别人的儿孙绕膝、天伦之乐。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调查,60%以上的失独父母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其中一半以上曾有过自杀倾向。

(二)失独家庭经济供养难以保障,生活压力巨大

首先,从“失独家庭”的现状来看,政府虽然在持续推进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但却一直停留在只对具体的经济政策做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改,始终难以彻底解决失独群体目前面临的多重生活问题;针对“失独家庭”物质上的救助,国家立法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还不够完善,而且奖励数额和标准都较为微小,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而社会上给予的救助却都是自发的、不成体系的,也同样是杯水车薪。其次,家庭对儿女的养育投资高。据调查,在我国0~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达25万元;到子女上高等院校,则高达48万元;30岁前的未婚不在读子女的抚养总成本达到49万元。其次,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事故或者生病住院,即使最后医治无效,父母也会尽全力为他们治疗,高额的医疗费用往往耗去家庭所有的积蓄,甚至还会留下高额外债。再次,独生子女如果发生意外去世,失独父母如果没有超过法律规定的年龄,是无法从肇事者方获得大额赔偿的,而只能获得稍多的精神抚慰金。如果独生子女是死于工伤,即使生前有参加工伤保险,但是失独父母享有工伤保险待遇(包括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仍然只是少数。这结果是受我国工伤保险参保率低影响的:2011年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有1.7亿人。失独者获得工伤保险人数少,必然影响到失独家庭的生活。老年人是一个发病率较高的群体,生病费用支出很高,但由于失独老人的经济供养难以保障,又缺乏子女的照顾,较大影响了他们的晚年生活。

(三)失独家庭社会地位受到歧视,严重者恶化为弱势群体

三角形状的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本身支点就太过集中,失独现象一旦产生,就会造成家庭整体的结构性瓦解。部分丧子家庭的夫妻,遇到情感刺激的时候,会互相抱怨,导致婚姻解体的情况不在少数。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如果独生子女意外亡故,就把“克子”的名号扣到父母身上。传统观念压得他们抬不起头,失独家庭也逐渐被社会歧视。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本来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加上失独带来的社会歧视,久而久之他们就被社会边缘化,甚至还会恶化为社会弱势群体,从而加剧了他们的精神和经济多重压力。

多方面看来,关于失独家庭社会保障的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失独家庭社会保障制度的各种追溯,能够较好的揭示在法律、政府、社会等多方面仍然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从而能够推进措施的改进和制度的改革,不断加强对失独家庭这个特殊群体的保护保障,从而能够更好的保护他们的社会互动和发展。通过关于此问题的一系列研究讨论,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改善方式方法,进而形成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从而能够推动政府推出相应的科学的综合的全面的解决方法措施,切实改善这一社会问题。

关于更好的得出此项社会问题的研究结论,必须要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配以合理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关于研究过程的设计:

第一是研究准备阶段:(1)系统学习研究型分析方法,初步掌握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研究方法、研究技术)。(2)准备调查工具,翻阅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社会制度等制定实施的相关动向(书籍、文献、网络数据)。(3)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课题、分析研究课题。(4)开展初步社会调查(口头交流方式),并设计调查问卷。

第二是调查分析阶段:(1)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已掌握了此项目研究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后,先就相关问题向指导老师请教,熟悉有关调查方面的技能。(2)进行社会调研,将各方调研信息整理,并做分析,整理成调研报告,为后续的工作做好准备。(3)展开研究方案设计、构思、讨论,并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构思(4)最终形成设计方案、深化方案,通过调查报告、数据分析等综合表达方案;

第三是研究总结阶段:(1)结合调查与分析结果对本项目进行总结概括。(2)进行文献、材料及数据的总结。(3)组织科技论文结构体系、学习体系组织方法、写作方法。(4)撰写科技论文。

在对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之后,发现在相关的现实制度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缺陷:

(一)生育政策安排缺陷

我国目前的养老体系碎片化,养老基金缺口严重,国家无法完全承担起所有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且家庭养老能够满足老年人对精神慰藉的需要,因此,家庭养老保障仍然在养老保障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公民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只生育一个子女,但是这就把养老风险集中在一个子女身上。如果这唯一的子女意外亡故,失独家庭的家庭养老功能就基本弱化甚至完全丧失。因为,他们无法获得子女经济上的支持,也无法得到子女的精神赡养。

(二)失独家庭扶助制度安排缺陷

1.补助定义模糊且标准低。2007年8月31日,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印发的《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中规定“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首先,补准标准定义模糊;其次,补助标准低。

2.获取补助门槛高。《试点方案》规定,扶助对象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第一,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第二,女方年满49周岁;第三,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第四,现无存活子女或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残疾(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才能领取政府扶助金。但是这四个条件却抬高了失独家庭获取扶助金的门槛。

首先,年龄限制失独家庭获取补助。条件二规定当失独家庭的女方年满49周岁才能领取扶助金,这在年龄上对失独家庭造成一定的限制。

其次,中止领取补助规定非人性化。《试点方案》中规定“扶助对象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后,中止领取扶助金”。这说明当失独家庭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后就无法获取补助,但是失独父母已经逐渐步入老年,收入越来越少,已经没法过正常的生活,若中止领取扶助金又何来收入维持生活。更严重的问题是,现在一个家庭培养孩子的成本高,失独家庭再生育或者合法收养子女,如果中止领取扶助金,经济上将会影响培养和教育子女。

(三)入住养老院签字的缺陷

失独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这个时候最需要有人照顾,因为他们没有子女,所以往往想住进养老院,得到照顾。我国发展养老机构目的也是为老人服务,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但是我国目前对于老年人人住养老机构的具体管理制度中存在着非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第一,入住养老机构均需子女签字。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一般都要子女在保证书上面签字。签订保证书的目的在于:其一,当老年人突发疾病需要紧急救治时,担保人必须在医生给出的诊疗意见上签字,以保证养老机构在老年人出现意外时,可以免除风险;其二,当老年人的住院费用、医药费用、手术费用等各项支出超过他们支付给养老院的钱数时,担保人需要支付这一差额以进行资金补充,从而减少风险负担。因此各地的养老机构均有规定年纪大一些的父母入住养老机构,均需子女签字,比如入住福利院,必须签订协议书,一式三份,必须有代理、担保人签名,以保证履行代理、担保人职责,共同执行协议,维护老人权益。

第二,亲属或关系密切的人不愿承担监护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自己关系密切、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个人、组织中协商确定自己的监护人。监护人在老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依法承担监护责任。”这条规定虽然在理论上是解决了失独父母人住养老院担保书签字的问题,但是失独父母人住养老机构涉及到了诸多经济问题,亲属或者关系密切的人根本不愿意担任他们的监护人。显然,这条规定对于失独家庭人住养老机构起不到作用。

第三,街道或单位缺乏承担责任部门。既然失独父母人住养老机构没有子女签字,亲属或者关系密切的人也不愿意承担监护人责任,所以有些养老机构规定没有子女的失独家庭可以由所在街道或工作单位提供相关证明,但是实际上,街道或者工作单位都没有承担此项责任的部门。这使失独家庭人住养老院陷入尴尬的困境。

在对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出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形成此社会问题的合理解决方案,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要破解失独老人的生活困境,应该拓宽思路

(一)提高并明确对失独家庭的扶助标准

虽然《试点方案》中规定“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但是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定义上不明确,所以各个地方的扶助金也只是每个月100元,即使是北京,每个月的扶助标准也才200元。

扶助标准定义的模糊性和扶助标准过低,使得失独家庭丧失劳动能力,没有收人来源后的晚年生活渐入窘境。各地政府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100元扶助金的基础上相应提高扶助标准,保证失独家庭基本生活水平。首先,应该变不低于100元为确定的数字;其次,适当提高扶助金的标准,建议应该和当地的最低生活水平相当;最后,各省市可根据本地的经济情况作相应调整。

(二)为失独家庭设立专项养老基金

应该为失独家庭设立专项养老基金,用以支付失独家庭养老、医疗等生活保障费用。失独家庭专项基金可由违反计划生育的人所缴纳的“社会抚养费”来建立。虽然“社会抚养费”与失独家庭没有关系,但是失独家庭为计划生育政策做出了贡献,从道义上来说,计划生育政策应该为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承担起责任。而且“社会抚养费”每年在全国31个内陆省市总征收规模超过200亿。设立失独专项养老基金既有了资金来源,又有了建立专项基金的理由和意义。建立失独家庭专项养老基金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的关心,并且也可以发挥数额众多的“社会抚养费”征收的意义。

(三)实行公立养老院零门槛

目前,各地养老院对于失独老人入住均需担保人签字,而失独家庭一没子女,二亲戚朋友或者所在社区或单位不愿承担签字责任,导致想到养老院养老的城镇失独家庭总是被养老院拒绝。为了改变这种尴尬事情发生,各地养老院应该采取“特事特办”原则,改变原本不人性的管理制度,对失独家庭实行零门槛入住,免去签字等担保程序。

各地养老院接受失独家庭入住需要担保人签字这一必要条件,是得到民政部门允许的。其目的无非是想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和责任。所以,各地民政部门应该出台相关规定,让失独家庭零门槛入住养老院。同时,对接受失独家庭的养老院应该实行优惠措施,如给予资金补贴,更新设备等,减少养老院对失独家庭费用的顾虑等问题。

失独家庭是由于我国曾经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此特殊群体的出现和不断地扩大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保障问题,面对此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要把研究和探讨目光转移到他们身上。在对此特殊群体社会保障现状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之后,从而揭示出此问题在法律制度、政府措施、社会各界等方面的问题缺陷,并且要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缺陷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关的修正措施和改革方案,从而能够切实推进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现状的良好发展,真正保护此群体的权益权力,使失独家庭能够像正常家庭一样良好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峰,陈天勇.老年社会功能与主观幸福感[J].心理科学发展,2009(4):762-763.[2]徐安琪.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J].青年研究,2004(12):1-8.[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7696万人[EB/OL].2012(6).[4]李岩.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6555万人[J].劳动保障世界,2011(9):7.[5]李荣莲,沈强.浅析家庭养老保障的重要意义[J].现代交际,2011(6):20.[6]传递给失独者“正能量”[J].科技生活,2012(27):33.[7]失独老人被挡在养老院门外[N].北京晚报,2013-02-25(5).[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发布[EB/OL].(2013-11-16).[9] 失独家庭简介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2-08-27].

[10] 关于对失独家庭进一步综合关怀的建议 .中国杭州[引用日期2013-03-8]. [11] 中国老年人口增长现高峰 空巢、失独老人增多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3-03-8].

[12] 中国失独家庭超100万个 民主党派建议立法补助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3-03-2].

失独家庭 篇3

在人们的身边生存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大都在50开外,疾病或意外却让他们遭遇独子夭折的厄运。在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全国“失独家庭”已超100万!“独苗”夭折,步入暮年的他们有着怎样的生存状况?

现如今,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将由此产生的贫困与赡养问题,并试点一些生活补贴项目。但物质上的补贴,是无法弥补心灵上的创痛。因此,我团队将以石家庄为实施地区,开展一系列的关爱“失独家庭”的公益活动:

1、积极与本地政府民政部门、街道社区、居委会等联系,寻求指导,获得较为全面的本地“失独家庭”信息。

2、在本地高校招募志愿者,组织相关的慰问、恳谈、文体交流活动,并开展一系列的家政服务、体检医疗、郊游出行等关爱活动。

3、对“失独家庭”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与观察调查,并将此次公益活动过程与效果以详细文字的形式反映给民政部门、街道社区、居委会。

4、高校志愿者成立组织,建议并协助街道组织家园,为关爱“失独家庭”活动提供活动阵地,使得该公益活动得以长期长效的开展 创意亮点:

失独家庭慰问信 篇4

据悉五桂镇共有2户失独家庭,生活和情绪一度陷入低谷。

一户是方坡村失独家庭贺少礼夫妇,独生子贺贵川,因白血病病逝,家里背负了10多万的债务,家庭十分困难。

另一户是倒狮村失独家庭高代碧,今年70多岁,丈夫儿子双亡, 60多岁再婚,再婚的丈夫上个月又因车祸离世,现在举目无亲,家庭十分困难。

政府了解情况后,首先建立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关爱救助机制,让志愿关怀走进“失独家庭”的精神世界。

与一般“空巢家庭”的空虚、孤独相比,“失独”的空巢或许更为冷清和落寞,尽管任何友善都无法取代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但志愿关爱或许能够从不同程度上缓解“失独家庭”的精神痛苦,至少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的社会温暖。

在节假日,镇政府对失独家庭进行走访慰问,通过劝解和疏导的方式,千方百计让“失独家庭”正视现实,走出封闭与悲观,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五一佳节来临,五桂镇宣传委员组织志愿者,再一次走访慰问了倒狮村、方坡村两户失独家庭,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

针对目前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亲切交谈。

目前老人们最关心的是今后的养老问题,知道老人们的担忧后,何委员立即表示政府一定会优先考虑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关照两位老人要好好保重身体,有困难及时向政府反映。

中秋节写给失独家庭的一封信 篇5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花有花开花落,在这团圆的日子里,我们都会想起美好的曾经,想到美好的曾经难免会勾起内心的伤痛。人有时候好多事情都往往事与愿违,既然艰难和不幸已经降临到我们头上,我们就得承担和面对这一切,昨天已成过去,今天就这现状,我们唯有坦然面对过去,努力改变现状,才是对自己最好的解脱。走了的人已经走了,活着的人还得活着。我们唯有更加坚强、更加自信、更加乐观、更加美好的活着,才是对已逝灵魂的最好守护和最重缅怀。在面对生死这一点上,我们更应向藏族同胞学习,他们能够坦然的面对生死离别,在他们的意念中,人活着未必是好,人死了未必不好,他们认为人死后又会转成另一种生,所以他们能够坦然的面对生死。当我们痛苦、悲观、绝望过后,我们还得努力生活,还得面对现实,过去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我们越多的痛苦只能给已逝灵魂带去越多的不安,也只能给自己的身心带来更大的伤害。我们唯有坦然面对现实,才能走出悲痛。希望你们坚定沉着、坚强自信,走出悲观失望、走向乐观自信。

今天我们应为活在一个好时代而感到荣幸,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心系人民,情系群众。祖国不会忘掉每一个人,也不会丢下每一个身处危难的家庭,同时还有像我们一样的无数志愿者在关注、关心、支持和祝福着你们,一旦一方有难,会有八方支援。

上一篇:地接导游管理下一篇:《王冕学画》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