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原则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原则(精选12篇)

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原则 篇1

一、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规、规章和政策无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进行调解;

二、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三、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组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纠纷当事人须知

一、调解纠纷由调解员、记录员组成;

二、调解员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或不协商的,由调解委员会主任指定;

三、调解员、记录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调处的,当事人有权以口头或书面方式申请回避,调解员的回避由调解委员会决定,记录员的回避由调解员决定;

四、调解员在调解案件时有营私舞弊的,任何人有权向有关部门控告、检举、申诉;

五、要文明调解,当事人要互相尊重,不得进行人身攻击;

六、不得故意谩骂调解员和进行无理取闹;

七、调解达成的协议,双方当事人应自觉履行;

八、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达成协议后又反悔的,任何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基层人民政府处理,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纠纷当事人权利义务

一、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享有下列权利;

1、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者终止调解;

2、要求有关人员回避;

3、不受压制强迫,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

4、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二、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承担下列义务;

1、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不得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2、遵守调解规则;

3、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盾;

4、自觉履行人民调解协议。

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流程图

来信来访

矛盾纠纷

登记

确定是否受理

不予受理

法律、法规规定只能由专门机关管辖处理的或法律、法规规定禁止采用民间调解方式解决的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已受理或解决的告知当事人

受理

重大矛盾纠纷

一般矛盾纠纷

简易矛盾纠纷

镇(乡)调委会调处

不成功

村调委会调解

不成功 社调解小组调解 不成功

调处中心

办结 不成功

报有关部门

诉讼法院

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原则 篇2

赵中生在讲话中指出,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快推进三门峡市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三门峡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责任重大, 市委、市政府已明确提出, 各县 (市) 、区要加大工作力度, 抽调精干力量, 尽快组建监管机构, 履行监管职责, 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赵中生还强调要认真学习即将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认真抓好教育培训和贯彻落实, 结合各地实际, 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严格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和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加强源头防范、全程监管、社会共治, 依法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他还强调, 要严格落实责任, 严格追责问责, 要求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共同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市政府副市长、市食安委副主任王振清, 也在讲话中对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强调, 要保持清醒、严守底线, 扎实开展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加快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 强化食品安全教育, 以持续的努力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记者在采访期间, 有幸参与了三门峡市“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暨第二屇食品安全与发展论坛”。6月16日上午, 三门峡市政府食安办、市食药监局会同相关部门, 在市政府六楼会议室, 举办以“尚德守法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为主题的三门峡市2015年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 暨第二届食品安全与发展论坛。记者了解到, 三门峡市食安委全体成员单位、湖滨区政府、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以及市直有关单位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新闻媒体、重点食品企业负责人、食品安全志愿者和有关行业协会等共200余人, 参加了此次活动。市人大副主任裴富平、市政协副主席李俊江应邀出席。启动仪式由市政府食安办主任、市食药监局局长曹成建主持。湖滨区政府、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的领导做了表态发言。副市长、市食安委副主任王振清, 出席启动仪式并做了重要讲话。市人大副主任裴富平宣布宣传周正式启动。

王振清在会议中谈到, 尚德守法, 是实现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障。要让德治和法治两个“车轮”同时转起来, 促进社会共治,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守法经营, 承担主责, 保证食品安全。各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 履职尽责, 加快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守土有责, 党政同责, 各县 (市) 、区要加快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进程, 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县和信用体系建设示范试点工作。他强调, 社会各界要成为食品安全尚德守法正能量的传递者, 让尚德守法成为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自律, 消费者要自觉抵制不良商户和不合格食品, 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违法行为。新闻媒体要实事求是地报道食品安全事件, 深入解读食品安全政策法规, 履行媒体的社会监督职责, 积极传播尚德守法的正能量。

启动仪式结束后, 接着举行了食品安全与发展论坛。市食药监局食品药品检测中心、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专家学者, 围绕宣传周主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围绕食品安全热点话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演讲, 并不时同现场观众互动。记者感受到, 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暨食品安全与发展论坛, 自始至终洋溢着热烈的气氛, 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以旅游节食品安全保障为入手

记者在采访期间, 还亲身经历了三门峡市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 (三门峡) 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三门峡市市食药监局对旅游节食品安全高度重视, 采取周密部署, 多措并举, 全面做好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并以此次节会为抓手, 进一步推进该市食品市场大清查行动向纵深开展。全市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5354人次, 检查食品生产企业、集贸市场、商场超市、食品经营户、食品添加剂经营户、保健食品经营户以及餐馆食堂等各类食品单位9207户次。发现并排除各类隐患、问题547个。查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案件 (已结案) 6件, 罚没金额4.95万元。查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895.12公斤, 有效保障了该市节会期间食品消费安全。

与此同时, 渑池县也举行“2015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记者获悉, 在三门峡市“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的同时, 渑池县“2015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 在该县城仰韶广场隆重举行。县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志愿者及社会各界群众代表参加宣传。县人大副主任刘建华, 县政府党组成员、县食安委副主任周来拴到场察看并参加活动。记者了解到, 宣传周期间该县工商、质监、食药监、农业、畜牧等15个部门, 除在仰韶广场和万人广场悬挂食品安全横幅、设置集中宣传投诉咨询点、出动宣传车、发放食品安全宣传资料、受理各类举报投诉外, 还逐日举行“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日活动。在县城主街道、大型超市和餐饮门店悬挂宣传横幅。利用街头大型LED宣传屏, 滚动播放食品安全宣传公益广告。此外, 还举办了一场以推进食品安全法治建设为主题的渑池县首届食品安全宣传文艺晚会,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强化食品行业社会公德建设, 弘扬尚德守法的行业风气。加快构建预防为主, 风险管理, 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不断提高该县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三门峡市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持续开展

记者采访中获悉, 三门峡市自今年四月份以来,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黄河文化旅游节组委会的具体要求, 市食品卫生组加强组织领导, 以保障食品卫生安全为首要任务, 以开展专项整治为重要手段, 落实监管责任, 强化监管措施, 加强督查督办, 深入宣传教育, 积极引导社会参与, 全面推进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 全市食品卫生整治和保障工作成效显著。截止目前, 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4914人次, 检查各类食品生产经营点14581户次, 发现各类隐患、问题341个, 没收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629.5公斤, 取缔流动摊点3000余人次, 暂扣物品200余件, 查处食品案件4起, 罚没金额4.6万元。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底线, 有力促进了全市食品安全形势进一步稳定向好。

该市强化组织领导, 制定工作方案, 明确责任目标。根据工作需要, 结合实际成立了以市政府食安办主任、市食药监局局长曹成建为组长, 市政府食安办、食药监、卫生、工商、商务、城管、农业、畜牧、湖滨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等单位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 抽调了20名同志作为工作人员, 分设了食品安全、卫生防疫和医疗保健三个组, 明确了各组工作职责。该市多次召开了专项整治和保障工作会议, 进行了动员、部署, 增强了确保第二十一届黄河文化旅游节食品卫生安全和保障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该市制定了《食品卫生组工作方案》, 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和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要求各成员单位切实履责, 及早部署、狠抓落实。各成员单位也结合《工作方案》制定了本部门实施方案, 并根据保障工作开展情况, 纷纷召开了“节会”保障工作推进会, 进行再动员, 再部署, 加压鼓劲, 掀起了保障工作的高潮。

记者了解到, 该市根据《食品卫生组工作方案》的统一部署, 全市各级食品安全和卫生监管部门把开展“节会”保障工作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三门峡市政府食安办主任、市食药监局局长曹成建带领相关工作人员一行, 对文博城正在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中国 (三门峡) 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及周边小吃街进行了督导检查。市食安办副主任史瑜, 市食药监局副局长何耿、曲红波陪同督导检查。在检查过程中, 曹主任详细询问了文博城展厅内食品销售者的进货来源、索证索票情况;仔细查看了预包装食品标签标识;对销售散装食品的, 要求其做好防蝇防尘措施;对小吃街上的经营者, 要求其做好原材料贮存保鲜工作, 加强卫生消毒, 严禁销售变质食品。湖滨区在展场设立了服务台, 随时接受市民的投诉建议等, 保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其他部门依照《食品卫生组工作方案》, 各负其责, 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原则 篇3

一、对民行检察工作调解的认识

民行检察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办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民行检察调解是指检察机关在办理民行申诉案件中,当事人有自愿和解的意向,在办理申诉案承办人的主持下,当事人双方就申诉案件自愿达成和解协议,检察机关终止对申诉案件审查的办案机制。民行检察调解,它不同于司法调解,也不同于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实际上是在检察机关主持下的当事人和解,是执行和解中的一种。

二、民行检察工作中贯彻调解优先原则的意义

民行检察工作中的调解优先原则是指检察机关在办理民行申诉案件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调解意识,在受理申诉后作出抗诉或其他处理结果前要先行对涉案纠纷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的原则。民行检察调解是当前民行检察工作中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下,民行检察坚持调解优先原则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践行“以人为本、司法为民”的具体体现。

(一)有利于节约诉讼成本,减少司法资源浪费

由于现行法律规定及办案机制的限制,民行抗诉案件要经过众多诉讼环节,特别是经过二审终审又申诉的案件,大致要经过基层检察院初审提出建议,上级检察院复查,上级检察院提请省级检察院抗诉,高级法院裁定再审。由于抗诉案件诉讼环节繁琐,办案周期长,工作效率低,双方当事人耗费的时间、精力多,同时也造成司法资源浪费。

而民行检察调解,则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解决争端问题,避免了提抗、建抗案件众多“曲折”程序带来的再次诉讼所牵扯的巨大人力、物力投入。从而节省有限的司法成本,减少经济消耗,实现司法资源的效用最大化。

(二)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是检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一切司法工作者的追求目标。能够通过申诉程序来到检察院的案件,大部分都是经过二审审理的案件,双方当事人意见分歧大,矛盾冲突严重。申诉一方希望检察机关抗诉以达到改判案件的目,而对方当事人则希望检察机关不抗诉,以维持既得利益。

三、民行检察工作中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存在的困难、问题

民行检察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节约诉讼成本、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体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民行检察调解不是法律明确规定的监督方式,因此贯彻调解优先原则不仅在程序操作上,还是实体处理上均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难度。主要表现在:

(一)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在程序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民行检察调解也要遵循调解自愿原则,要求双方当事人必须自愿参加检察机关组织的调解活动。首先要求是双方当事人都要到检察机关,而实际上检察机关在通知申诉人到场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通知对方当事人到场更上难上加难。在双方当事人都难以到场的情况下,调解优先原则便无从执行。

(二)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由于法律并未规定检察机关有调解权,也没有将检察调解纳入我国大的调解制度范畴,因此,民行检察调解过程的产生的法律文书调解协议不具有法律的效力。一是检察机关的调解不同于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仅对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协议赋予民事合同的性质,其调解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据此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对方按协议履行。而检察机关的调解协议没有被赋予民事合同性质,也不具有可诉性。二是检察机关的调解也不同于人民法院的调解。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的调解与裁判具有同等效力,即人民法院的调解具有强制执行力,对检察机关的调解法律没有赋予强制性效力,调解的功效除即时结清外,皆处于不确定状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66条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在执行中双方自愿达成的和解协议,对方当事人申请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的,人民法院应当恢复执行,和解协议已经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不予恢复执行”,此处的和解是指在法院的执行程序之外的当事人之间达成的一致意思表示,包括自行和解及其他因素促成的调解。那么检察机关的调解只能看作是执行過程中的和解,其效力取决于当事人是否履行和解协议,如果一方反悔,检察机关的调解工作前功尽弃。

四、民行检察工作中贯彻调解优先原则的方法、步骤、适用范围

虽然由于法律规定上的缺位,民行检察工作中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存在一定的困难,但“调解优先原则”是更新司法理念、顺应现代司法潮流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将调解理念贯彻整个民行检察工作始终。工作中要更新观念,树立调解理念,探索调解方法和途径。

(一)民行检察工作中贯彻调解优先原则的适用范围

民行检察调解固然有一定好处,但并非案案适用。如果法院裁判正确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再去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这难免会损害司法权威,影响法院正确裁判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在此种情况下,检察机关并非无所作为而直接将处理结果告知当事人了事,为了案件能够顺利执行,检察机关也要做大量的息诉工作,但这与检察调解是两个概念。笔者认为,民行检察调解在一定程序上是法院错误裁判的一种纠正手段,因此,民行检察调解在案件适用范围上应界定在法院生效裁判存在瑕疵但抗诉条件不充分或生效裁判存在错误但抗诉效果不好的案件。

(二)民行检察调解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民行检察调解不同于人民法院组织的调解,也不同于当事人自行的和解。它与民行检察工作紧密相连,具有其特殊性。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民行检察调解应在受理申诉案件并进行立案后作出处理决定前进行。

2、民行检察调解应当制作调解笔录,但不宜制作调解书。

3、民行检察调解过程中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应当将和解协议书送达作出生效裁判文书的人民法院,并取得法院的认可。这样有利于法院及时掌握执行和解的内容,同时也解决了民行检察调解中和解协议效力问题。

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4

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原则

1、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进行调解;

2、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3、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

1、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

2、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

3、向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单位和基层人民政府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的情况。

三、人民调解员工作纪律

1、不得徇私舞弊;

2、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3、不得侮辱、处罚纠纷当事人;

4、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5、不得吃请受礼。

四、纠纷受理范围、申请方式和管辖

1、受理范围。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民间纠纷,包括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种纠纷。

人民调解委员会不得受理调解下列纠纷:

(1)法律、法规规定只能由专门机关管辖处理的,或者法律、法规禁止采用民间调解方式解决的;

(2)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者其他行政机关已经受理或者解决的。

2、申请方式。当事人申请调解纠纷,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调解委员会也可主动调解,但当事人表示异议的除外。

3、地域管辖。民间纠纷,由纠纷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者纠纷发生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

五、人民调解工作程序

1、受理纠纷

当事人申请调解纠纷,符合条件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及时受理调解。

受理纠纷的条件:

(1)有明确的对方当事人。申请受理一方,必须说明与谁发生争议,谁侵犯了他的权益。

(2)要有具体的请求目的。申请人必须说明请求调解要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

(3)要有基本事实依据和理由。申请人必须提出发生纠纷的基本事实及相应的证据、理由。

(4)纠纷属于人民调解委员会主管和管辖。符合民间纠纷受理范围,且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管辖地段之内。

2、调解纠纷

(1)调解准备。调查纠纷情况,对调查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拟定调解纠纷的实施方案。

(2)进行调解。

一是在调解前应当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人民调解的性质、原则和效力,以及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纠纷当事人享有的权利: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者终止调解;要求有关调解人员回避;不受压制强迫,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自愿达成协议。纠纷当事人承担的义务: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不得提供虚假证明材料;遵守调解规则;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盾;自觉履行人民调解协议。

二是双方当事人陈述。

三是调解员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充分说理,耐心疏导,消除隔阂,帮助当事人达成协议。

(3)调解的主要方式。①直接调解。②公开调解与不公开调解。③联合调解。

(4)调解期限。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一般在一个月内调结。

3、履行协议

(1)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解决的纠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或者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书面调解协议。

(2)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对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适时进行回访,并就履行情况作出纪录。

(3)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协议的,应当做好当事人的工作,督促其履行。

(4)如当事人提出协议内容不当,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发现协议内容不当的,应当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经再次调解变更原协议内容,或者撤销原协议,达成新的调解协议。

(5)对经督促仍不履行人民调解协议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提请基层人民政府处理,也可以就调解协议的履行、变更、撤销向人民法院起诉。

六、岗位责任制度

各调委会实行岗位责任制,以提高调解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纠纷预防、法制宣传、业务登记、信息反馈等任务落实到人,凡发生纠纷及纠纷苗头,必须及时到场控制和调解,纠纷调解率必须保证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

司法所每季度检查一次,作为半年初评和年终总评的依据。

七、学习例会制度

1、为了提高调解人员的法律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保证对纠纷的正确调解,提高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调委会必须定期进行业务学习,每月召开1次调解会议,学习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且检查本月工作情况,分析纠纷动向,研究疑难纠纷调解方法,制定预防纠纷的措施。

2、每次学习要有文字记载,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主要内容等,要求清晰明确。

八、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

纠纷排查调处制度是人民调解组织定期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摸底、登记、分类处理的一项工作制度。

1、调委会每10天组织调解员开展一次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工作,各调委会成员按辖区分片负责,并及时将排查情况上报镇司法所;

2、排查的重点: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治安问题;有可能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纠纷;有可能发生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的苗头,隐患;群众比较关注、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3、各调委会根据镇司法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矛盾纠纷专项排查行动,并及时将排查调处结果汇报给所在镇司法所。

九、矛盾纠纷登记制度

1、各调委会应建立纠纷登记簿,做好各类民间纠纷的登记工作。

2、及时、准确登记民间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姓名、起因、过程等。

3、如实记录调解的过程,以及调解的结果,应有所有调解人员的签字,并认真存档保存。

4、严格保密制度,纠纷登记簿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涉及国家机密、经济情况、隐私案件不准对外谈论和传播。

十、纠纷信息报告制度

1、调解人员发现民间纠纷征兆和动向,一般纠纷应在1天内反映到人民调解委员会并进行调解;

2、发现民间纠纷可能引起的刑事案件、非正常死亡、群众性械斗、群体性侵害和群体性上访及其他重大情况,调解人员和调解组织必须立即采取适当措施制止事态恶化,同时,迅速向上级部门和领导报告。

3、因人为因素延误报告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其调解人员应承担相应责任。

十一、共同调解制度

共同调解制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人民调解委员会依照一定的程序或规定对跨地区、跨单位矛盾纠纷进行调解的工作制度。共同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要有主持调解方和协助调

解方。

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职责:受理纠纷;发现纠纷有激化可能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纠纷激化;针对纠纷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收集体纠纷的有关资料,制定调争方案;向有关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共同调解意见;确定调解时间、地点、通知当事人及有关部门人民调解委员会参加调解;主持调解,制作调解文书;敦促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做好回访工作;负责统计和档案管理。

协助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责:协助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体纠纷的事实材料;主动采取措施,防止纠纷激化;配合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促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敦促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

十二、重大疑难纠纷集体讨论制度

人民调解委员会对重大疑难纠纷实行集体讨论研究,由调委会主任主持;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参加,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方面的代表列席。纠纷讨论中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每个成员的意见,如果对纠纷的处理意见分歧较大,应及时向司法行政机关通报请示。

十三、纠纷回访制度

纠纷回访制度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了巩固调解成果,而对已调结的案件进行的检查访问制度。

1、调解员对民间纠纷调结的案件采取上门、电话联系跟踪回访,了解调解案件协议的履行;

2、回访内容主要是:了解协议的执行情况,影响协议履行的隐患;了解当事人特别是重点人的思想状况、行为有无异常,对调解协议的态度等;有无新的纠纷苗头;对调解人员的意见、建议。回访后,对影响正常履行协议的各种隐患、纠纷动向、当事人的思想状况等要分析研究,提出解决的具体办法。对有激化苗头的,要果断采取措施,重大险情要及时上报。对调解工作中的问题要加以纠正。

3、每宗纠纷调结要在一个月内回访一次以上,并做好登记和归档工作。

十四、法制宣传制度

1、人民调解委员会要结合普法部门的要求配合做好法制宣传工作,要围饶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进行有重点的法律知识宣讲,提高群众得法律意识。

3、人民调解委员会每一季度至少出版一期法制宣传栏或墙报,着重宣传与村(居)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制内容以及人民调解工作。

十五、文书档案管理统计制度

1、统一使用司法部制定的人民调解文书格式,并形成规范的卷宗。

2、达成调解协议的调解文书档案要一事一卷,装订成

册。

3、人民调解委员会关于学习与例会、受理和调解纠纷、集体讨论重大疑难纠纷、预防纠纷激化、排查纠纷、回访、达成调解协议及履行等情况和内容均应记录在簿册。

3、保管期限应不少于十年,如因需要应永久保存。

4、按要求及时统计上报业务统计报表,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十六、调解工作总结评比制度

1、人民调解工作实行一年两总结制度,半年初步总结,一年全面总结;

2、总结内容是:半年或一年来开展调解工作的基本情况与估介,调解、预防纠纷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工作中的教训、失误及其原因,以及今年工作的安排;

3、参加人员为人民调解委员会全体成员;

4、总结的目的是发扬成绩,找出差距,克服缺点,改进工作。

5、根据遵守纪律和工作实绩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和奖励。

十七、调解员培训制度

1、镇司法所对全镇调解主任和调解骨干每年至少培训一次;

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5

为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完善人民调解组织,提高人民调解质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人民调解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

(一)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

(二)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

(三)向社区居民委员会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的情况。

二、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原则

(一)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

(二)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三)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人民调解工作守则

(一)人民调解员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调解工作要领,熟练掌握调解过程当中应掌握的进展以及导向技巧,使调解工作顺利开展。

(二)要熟练掌握和和运用依法调解的方法,在通知当事人到庭调解前要熟悉案情,深入调解研究,进行实地考察,掌握事情真相,取证记录,对物证、书证及时收集、备案,以利于在调解中及时说服、劝导、教育有过错或过失的一方当事人以及应当所负的责任。

(三)调解员调解前要宣布纪律和给当事人提出具体要求,以防止出现盲目现象和意想不到的情况。视情节宣布休庭和下次开庭的时间,对调解成功的案件所达成的协议要签字盖章以示负责。

(四)调解员要公正、公平,以理服人、以法教人,不徇私枉法,严格依法履行职责。

四、人民调解工作纪律

(一)自觉接受党委、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和管理。

(二)必须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解决矛盾问题和调处纠纷。

(三)不德徇私舞弊。

(四)不得对当事人进行压制和打击报复。

(五)不得侮辱、处罚当事人。

(六)不得泄露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当事人的个人隐私。

(七)不得收受当事人的礼物和馈赠,不得接受当事人的吃请。

(八)对当事人要热情接待,做到以法教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禁止简单粗暴、压制当事人。

(九)坚持请示汇报制度,向所在长江社区管理处、社区以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书面报告工作情况,遇特殊情况须及时报告。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和群众的监督。

如调解人员违反上述纪律,由人民调解员所在人民调解委员会视其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司法机关追究责任。

五、人民调解工作承诺

(一)坚持公平、公正的调解原则、依法调解矛盾纠纷,不办关系案、人情案、不徇私枉法,不弄虚作假。

(二)实行统一的收案、结案运行程序。纠纷应在30个工作日内调处结案;如遇矛盾可能激化的纠纷应及时处理;如纠纷性质已转化,应立即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三)对调处结案的纠纷案件,一律实行回访制度,复杂案件实行专人包案、重点回访。

(四)实行过错追究制。如调解人员违反纪律,由司法调解办公室视其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六、人民调解委员、调解员调解纠纷纪律

(一)不得徇私舞弊;

(二)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三)不得侮辱、处罚纠纷当事人;

(四)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

(五)不得吃请受礼。

七、书记员工作守则

(一)认真如实记录,不得参与调解;

(二)对达成的协议制做好《调解协议》;

(三)调解记录经当事人确认后双方签字;

(四)对调解过程和记录内容有保密义务;

(五)不得私自修改,损毁调解记录;

(六)调解记录要如实归档。

八、人民调解室纪律 下列人员不得参加调解:

(一)酗酒的人;

(二)携带凶器和其他危险物品的人;

(三)赤膊、赤脚或穿背心、拖鞋的人;

(四)其他有可能妨碍调解庭秩序的人;

调解纠纷时,当事人及旁听人员应当遵守下列纪律:

(一)不得随意走动;

(二)不得有喧哗、哄闹和实施其它妨碍调解活动的行为;

(三)旁听人员不得发言、提问;

(四)不得吸烟和随地吐痰;

(五)对调解活动有意见,可在闭庭后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司法所提出;

(六)对于违反调解室纪律的人可以责令其退出调解室。

九、调解当事人主要权利

(一)有委托代理人的权利;

(二)陈述、申辩的权利;

(三)要求解决人员回避的权利;

(四)申请中止、延期和终止调解的权利;

(五)申请不公开调解的权利;

(六)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终止调解的权利;

(七)不受压制强迫,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的权利;

(八)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十、调解中当事人的主要义务

(一)按时参加调解的义务;

(二)如实提供纠纷事实和证据的义务;

(三)遵守调解规则的义务;

(四)不得加剧纠纷、激发矛盾的义务;

(五)自觉履行人民调解协议的义务;

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原则 篇6

今年,我们根据村内的具体实际,采取了一系列贴近社会、接近群众的法律、政策,积极为辖区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稳定提大秘书网供各类法律服务,为社会、为企业、为群众提供各种方便,深化了我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既促进了全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又发展壮大了我村的经济。下面我们将分四部分汇报如下:

一、调解委员会工作开展情况

为进一步规范、强化人民调解会的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会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基层人民调解会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服务,一年来,我们制定了基层人民调解会工作考核方案。该方案对调解会的建设、调解的工作、法制宣传教育、安置帮教的工作、依法治理工作等方面的工作内容进行了细化。具体表现如下: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wenmi114.com1、人民调解工作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处理不及时,容易导致矛盾激化,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我们选择有诚心、热心、耐心的人作为调委会成员,能够及时主动介入矛盾,及时依法调处,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健全学习记录、例会记录,婚姻登记记录,季度工作统计以及建立档案管理,同时人民调解员实行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主要学习法律知识及人民调解条例,以及民事、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并结合本辖区的纠纷特点分析矛盾纠纷的情况。

3、完善调解组织功能,强化调解职能,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基层纠纷和矛盾中所起的作用,并结合社区人民调解工作的实例,以及借鉴兄弟社区调委会的先进经验,交流学习,分析疑难案例,提高调解水平。

4、深入开展基层法律服务,面向群众,提供各种法律咨询,组织辖区居民开展一些法律服务和法律宣传活动。开年至今,我们共调解各种矛盾纠纷大秘书网138宗,其中130宗在我们调节员的耐心说理劝解下,当事人各方互相取得了谅解,消除了分歧,达成了和解协议,有效地缓解了矛盾,增进了家庭和睦与邻里团结。

二、积极开展“普法进万家”的活动。

为了在辖区推广学习普法知识,不断增强居民的法律观念和守法意识,教育群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纠纷,逐步把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真正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稳定的作用。我们所做具体工作如下:

1、进行普法教育,增强村民参与管理的法制意识。我们利用村党员、干部培训、村干部会议等,举办多场法制讲座,我们还派发普法宣传资料发到居民手中,组织居民学习不同的法律法规,从而提高了村民的法制意识。

2、我们注意利用辖区单位资源和各类设施,组织居民学习各种法律知识,为居民上普法课,普法讲座,充分发挥社区调解委员会的作用。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wenmi114.com3、在社区举办法律咨询,并结合“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等普法活动,解答社区居民关心的法律问题。

三、做好“两劳”释放人员帮教工作。

我们根据我村实际情况,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和过渡性安置工作,我们始终坚持把“教育、感化、挽救”这一工作方针作为安置帮教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新路子,建立帮教小组,责任到人,做到出来一个教育一个,减少重新犯罪,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措施如下:

1、为了使帮教工作切实有效,我们对刑事释放人员进行登记注册,办理有关帮教手续以便于我们进行帮教和跟踪服务。

2、经常主动与刑释人员谈心,具体由安置员和刑释解放人员进行面对面对话,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其生活困难的地方进行帮教,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事感人,想方设法帮助“两劳”释放人员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难题。

3、安置帮教小组每季对刑事释放人员的生产生活进行排查,随时掌握动向。

这些举措帮助他们树立起了信心,重新鼓起做人的勇气,走上自尊、自重、自立、自强之路,同时也达到了我们对释放人员安其身,暖其心,正其本的回归目的。结止到目前,我村共有吸毒人员12人,经我们做帮教工作后,有4人基本上已戒除毒瘾;刑释解教人员6名,工作已得到安置人员4名,安置率达67,建立帮教对象档案18宗,列入帮教对象18名,帮教率100,重新犯罪率为零,这些都为维护辖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治安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

今年,我们高度重视我村的“法治示范村”的创建,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与依法治村、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我村的民主法制建设。

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原则 篇7

天津市东丽经济开发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自2004年建立以来, 共受理各类纠纷案件1560余件, 接待来访人员15807人次, 连续10多年无越级上访案件。在处置多起群体性纠纷案件中调委会负责人总是身先士卒, 所有调处签订协议后的案件无一例反悔和上诉情况发生, 调解率达到100%, 并多次制止了涉及治安的恶性案件发生。

狠抓规范建设, 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

东丽开发区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开发区调委会规范化建设,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扎实做好调委会各项工作, 逐步实现了“五有”和“四落实”及“六统一”的标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 开发区调委会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工作之中。

开发区调委会高度重视调解人员的素质要求, 坚持严格把好调委会调解员的选拔关, 结合开发区实际特点, 从司法、公安、劳动监察、律师所等部门抽调精干人员从事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工作。针对辖区重点单位多、流动人口多、弱势群体多、民间矛盾多的“四多”所带来的压力, 秉承“凡是都要有章可循”的原则,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 增进人民调解工作互通、互融、共抓、共管的工作模式, 提升了辖区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

发展需要改革, 改革和发展需要稳定

维护稳定、调解纠纷是开发区人民调解委会的主要工作, 开发区调解委会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为民解忧、化解矛盾”调解委会始终以“当事人满意不满意, 投资者满意不满意”为工作的标准, 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 为维护东丽开发区的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受到了东丽区委、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好评。经济发展, 稳定工作是前提, 开发区调解委会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民排忧解难。调解纠纷的同时, 更注重帮扶企业, 为促进东丽开发区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好的成绩。

维护合法权益, 促进区域稳定

2013年2月5日, 在东丽开发区某电子公司二期厂房项目中承包工程建设, 分包方遭遇拖欠工资, 38名外来务工人员未能拿到应得的工资, 在开发区调解委员会的努力下, 工人们终于拿到了拖欠将近4个月、共计70万元工资。东丽开发区调解委员会与人力社保局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就让农民工拿到了血汗钱。分包工程负责人郑某含着眼泪对记者说:“今天我要感谢开发区调委会各位领导, 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调解下我们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拿到这些应得的工资, 并深深的给他们鞠个躬”。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篇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促进和规范志愿服务工作,保障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合法权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志愿服务活动及其相关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经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自愿、无偿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公益行为。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组织,是指依法登记注册,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团体会员。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在志愿服务组织登记注册或者参加志愿服务组织临时招募,利用自身知识、技能、体能、时间等,从事志愿服务的个人。

第四条省、市、县(市、区)设立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成员单位和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及其相关工作。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依照各自职责做好志愿服务的指导和保障工作。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共青团组织。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为志愿眼务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第六条倡导和鼓励单位、个人宣传志愿精神,尊重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

第七条每年三月五日为浙江省志愿者日。

第二章志愿服务组织

第八条省、市、县(市、区)成立区域性志愿服务组织,名称为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协会应当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法登记成立。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居(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组织,根据需要成立的志愿服务组织,可以申请加入志愿者协会,成为其分支机构或者团体会员。

第九条志愿服务组织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完善志愿服务工作制度;

(二)招募、登记、培训、管理、考核、表彰志愿者;

(三)组织实施志愿服务活动;

(四)建立志愿服务档案,制定志愿服务评价制度;

(五)筹集、使用和管理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物资;

(六)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七)志愿服务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志愿服务应当统一志愿服务标识,实行注册志愿者登记制度。

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由省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制定。

第十一条志愿服务组织招募志愿者,应当公布与志愿服务项目有关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并告知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三章志愿者

第十二条志愿者应当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参加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但应当征得其监护人的同意或者由监护人陪同。

第十三条志愿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获得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

(二)获得志愿服务必需的条件和保障;

(三)获得志愿服务所需的教育和培训;

(四)对志愿服务活动提出批评和建议;

(五)自身需要他人帮助时优先获得志愿服务;

(六)志愿者的个人信息未经志愿者本人同意不得公开;

(七)退出志愿服务组织;

(八)法律、法规及志愿服务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四条志愿者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规定;

(二)履行志愿服务承诺并完成志愿服务活动;

(三)参加志愿服务所需的教育和培训;

(四)按照规定佩戴和使用志愿服务标识;

(五)维护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的形象和声誉;

(六)不得向志愿服务对象收取报酬;

(七)尊重志愿服务对象,保守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获悉的隐私、秘密或者其他依法受保护的信息,不得损害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八)法律、法规及志愿服务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四章志愿服务

第十五条提倡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和社区、大型社会活动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倡为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失业人员和其他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个人提供志愿服务。

第十六条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之间应当根据平等、自愿的原则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行指派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服务,不得强迫他人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第十七条志愿服务组织为志愿者安排志愿服务活动,应当与志愿者的年龄、身体等条件相适应,与志愿服务项目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相适应,并事先征求志愿者意见。

志愿服务组织应当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示其服务范围和联系方式。

第十八条需要志愿服务的组织和个人,可以向志愿服务组织提出申请,按照志愿服务组织的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并告知与志愿服务有关的真实、准确、完整信息和潜在的风险。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及时对是否提供服务给予答复。

志愿服务组织也可以根据志愿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直接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开展高风险或者涉外的志愿服务以及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之间应当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开展其他志愿服务,一方要求签订书面协议的,应当签订书面协议。

第十九条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应当根据服务项目需要,对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进行必要的专项服务培训,办理相应的人身保险,并提供必要的物质和安全、卫生保障。

第二十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或者以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的名义、志愿服务标识进行非法活动、营利性活动、违背社会公德以及与志愿服务无关的活动。

第五章保障和激励

第二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和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等保障。

第二十二条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来源:

(一)政府财政支持;

(二)社会捐赠、资助;

(三)其他合法来源。志愿服务经费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应当公开,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捐赠者、资助者、志愿者和社会的监督。

志愿服务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挪用。

第二十三条鼓励组织、个人对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捐赠、资助。捐赠、资助的财产使用应当尊重捐赠者、资助者的意愿,符合公益目的。

捐赠者和资助者依法享受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第二十四条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招考公务员或者招聘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志愿服务表现突出的志愿者。

第二十五条教育部门、学校和有关社会团体应当将培养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志愿服务能力纳入素质教育内容,并将青少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高等学校和中学应当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将其纳入社会实践或者综合实践活动,并建立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

第二十六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应当鼓励本单位、本系统的人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未经志愿服务组织安排,个人自愿、无偿地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可以与受助者约定服务内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事项,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七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宣传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

第二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对表现突出的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以及对志愿服务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提供志愿服务的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发生争议的,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利用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或者以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的名义、志愿服务标识进行非法活动或者营利性活动的,由民政、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等部门按照职责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侵占、私分、挪用志愿服务经费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到省外、境外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按照国家和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XX年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计划 篇9

20XX年我村人民调解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市、街道司法行政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城东街道司法调解工作大局,大力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力度,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确保今年我村各项民事调解工作落到实处,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营造学法氛围

1、利用宣传栏等村内宣传阵地,张贴法制宣传的各种文字和图片材料,积极营造全民学法氛围。

2、组织人民调解信息员通过会议、讲座等形式,宣传讲解人民调解工作业务知识、法律常识,并通过他们在广大群众当中宣传人民调解工作精神。

二、更新机制制度,提高调解效率

村内稳定工作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之所想的工作原则,认真遵守民事调解工作职责,改善工作方式,提高调解效率,采用公开、公正的操作程序,杜绝人情调解、暗箱操作,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

三、突出工作重点,确保目标到位

我村20XX年的调解工作,仍然以防止民转刑、民间纠纷激化、群众性上访事件作为调解的工作重点,同时充分利用村级组织和基层民间的力量,力争使民间纠纷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达到100%和98%。

四、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

村的多样性决定了调解工作的复杂性,因此,本将不断拓宽思想,改进工作方法,针对不同矛盾纠纷多讨论、多思考,努力寻求新的工作策略,从多方面吸取经验,以达到更好的调解效果,计划从四个方面入手:

1、组织村内调解信息员进行一至二次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加强宣传,规范调解协议书的制作。

3、进一步完善调解信息员、村民小组长工作网络,充分发挥他们的信息优势,引导他们全方位发挥群体优势参与到调解工作。

4、深入开展村内矛盾大调解机制建设和运行,严格按照《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考核细则》的有关标准,对照执行。

五、对照标准,努力争创优秀调解委员会

20XX年要按照工作进度,做好每个阶段工作,突出重点,狠抓细节,不轻易终止调解,使调解率达到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

总之,20XX年我村人民调解工作要以提高广大村民的自身素质为着眼点,不断转变他们的思想理念,以人为本,从多方面来实现民事调解工作的深入开展,标本兼治,努力实现和谐融洽的人居环境。

交通事故调委会人民调解工作原则 篇10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深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法律制度,是我国人民独创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解决方式。人民调解具有扎根基层,分布广泛,方便快捷,不伤感情等特点,在解决纠纷中具有独特的其他纠纷解决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称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防线”,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之花”。

按照中央政法委和省、市关于重点抓好化解社会矛盾的精神和“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的要求,成立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更好地解决交通事故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损害赔偿纠纷,是便民利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

交通事故调委会人民调解工作原则

一、依据法律规定、规章和政策及社会主义道德进行调 解;

二、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三、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 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四、交通事故调委会调解交通事故纠纷不收取费用。

交通事故调委会受案范围

一、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民事赔偿权利义务纠纷;

二、适用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处理,且交通事故责任已 经确定的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纠纷;

三、无法确定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且事故各方一致申请 交通事故调委会调解的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纠纷;

四、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赔偿款分割纠纷、劳动合同 纠纷、运输合同纠纷等;

五、路外交通事故引发的民事损害赔偿纠纷;

六、其它因交通事故引发的,且符合人民调解条件的民事损害赔偿纠纷。

事故当事人申请交通事故人民调解享有的权利

一、选择或者接受人民调解员;

二、接受调解、拒绝调解或者要求终止调解;

三、要求调解公开进行或者不公开进行;

四、自主表达意愿、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五、如当事人和参与调解人饮酒,可要求不进行调解。

事故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应当履行的义务

一、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不得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二、遵守调解秩序,尊重人民调解员;

三、尊重对方当事人行使权力,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 盾;

四、自觉履行达成的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协议;

五、交通事故调委会要求申请或参加调解的当事人提供 其主张民事权利的相关证据时,申请人或当事人应当及时提 供相关证据。

交通事故调委会人民调解员工作纪律

一、调解员必须严格公正、保持中立,按照自愿平等协 商的原则,依法调解;

二、严禁搞有偿调解,坚持免费提供咨询和服务;

三、不得徇私舞弊;

四、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五、不得侮辱、处罚纠纷当事人;

六、不得泄露案件秘密和当事人的隐私:

七、不得接受当事人吃请、礼品、有价证券等物品;

八、律师、法律工作者兼任人民调解员的,不得作为所 调解纠纷的当事人及其利害关系人的代理人参加调解或者 诉讼:

九、人民调解员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回避。

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原则 篇11

一、抓住人才关键,培养调解队伍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发挥如何关键在人。调解员素质的好坏决定调解工作的成败,这就要求企业工会在选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委员时,注重把责任心强,能说会道、热心工会工作、具有较高劳动法律法规素养的人选配到班子中,进行培养和锻炼,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要经常加强业务学习,特别是向有经验的法律工作者、法官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一个优秀的调解员应具备沟通协调、法律运用、情感说教的能力。同时要具备三心,即“热心、耐心、细心”。一是要有细心。要了解调解对象工作、生活、家庭情况。了解事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要有针对性捕捉事情的主要原因,抓住主要矛盾,拿出针对性的措施,做细心工作,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二是要有耐心。在协调处理矛盾和纠纷时,面对当事人的激动和不安甚至冲动的情绪,调解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和心声,有时候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需要冷处理,切不可只是为了从快从速、欲速而不达,这就要求以耐心的劝解、反复地宣传法律法规以及事情发挥直接导致的后果,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序渐进直至做通思想工作。三是要有热心。对每位来访者,一张笑脸相迎、一声问候让座、一杯热茶暖心。诚心诚意地为他们办事,对反映的问题,本着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妥善解决不能解决的要耐心解释,取得当事人的理解。

二、夯实学法基础,增强法治意识

为了使广大职工能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进一步提高依法办事的意识,学会用法律保护各自的正当合法权益。企业工会要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抓好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氛围营造。一是要通过手机短信、微信以及公司网站等现代传媒,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条款,制作成职工通俗易懂、音视频,反复传输给企业的广大职工,多领域、宽范围,加深企业职工对劳动法律知识的了解。二是通过企业公开栏和宣传栏定期宣传,并结合案例解析式地宣传,达到通俗易懂。三是通过企业自办的报刊和法律宣传册进行宣传,分发到职工手中,使广大职工能在业余时间在宿舍和家中就能够学习。有条件的企业也可通过法律知识培训班,分批分期对职工进行培训或开展法律知识有奖竞赛活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三、注重调研环节,实施源头把控

从近几年发生的劳动纠纷案例中看出当前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一是劳动关系是利益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劳动者则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价值的最佳实现,由此构成了劳动用工的矛盾性。二是出现了福利、休假、工伤等具有普遍情况的劳动争议现象。小而散的企业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要求,有些企业的重大事项决策缺少民主决策的程序,由此带来劳动争议的群体现象的发生。三是劳动争议的处理难度不断加大。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职工不同程度上掌握一些法律条款,因终止、解除合同引发的争议调解的难度逐年加大。少数职工甚至绕开企业和工会组织直接投诉时有发生,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我们对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重视。实践告诉我们,解决劳动关系纠纷的制胜法宝是调解。作为工会劳调组织的调解员,一定要经常性地深入车间班组到工人中去,了解职工的基本诉求和需要解决的事项,对容易产生问题和矛盾的工作环境和生产工序要注重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出工会主张。

四、优化调解机制,提升调处实效

目前,在非公经济组织中,由于“端老板的碗、受老板管”等多种因素,使工会很难保持中立,形成事实上向企业倾斜。而一些小企业因职工人数少,没有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劳动争议调解的作用,值得思考与创新。

一是可以由行业工会组建行业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我系统去年新成立交通运政工会,覆盖本行业内的大大小小的运输企业。对于系统内不少小型运输企业人数不够组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由交通运政工会为单位组建区域性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这样独立于企业,保持中立,以公正、公平地调解所在行业企业或区域内的企业劳动争议。同时,也解决了小型企业因职工人数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缺失的问题。

二是可以由行业工会职工法律援助站,聘请律师和法律顾问,专兼职法律援助站工作人员与行业工会的劳动法律委员会合署开展工作,免费为本行业的职工中提供法律咨询、法律诉讼服务,这样开展工作有三个好处:①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熟悉办案流程和法律规定,便于准确判断维权者是否正当合法。②体现出公平、公正,维护职工合法利益,而且免费服务,体现出为职工所想、为职工所盼。③由于法律援助站中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对本行业企业老板熟悉,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便于沟通和协调矛盾,从而使大部分问题和矛盾通过调解的方法得以解决,节省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有利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和谐。

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原则 篇12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进行修改如下: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 强化预算约束, 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 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根据宪法, 制定本法。”

二、增加一条, 作为第二条:“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批准、监督, 以及预算的执行和调整, 依照本法规定执行。”

三、将第二条改为第三条, 删去第二款。

将第五条第一款、第二款改为第三条第二款、第三款, 修改为:“全国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

“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下一级只有本级预算的, 下一级总预算即指下一级的本级预算。没有下一级预算的, 总预算即指本级预算。”

四、将第三条改为第十二条, 修改为:“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

“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五、增加一条, 作为第四条:“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

“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

六、增加一条, 作为第五条:“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保持完整、独立。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与一般公共预算相衔接。”

七、将第四条改为第六条, 修改为:“一般公共预算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 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包括中央各部门 (含直属单位, 下同) 的预算和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转移支付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中央本级收入和地方向中央的上解收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包括中央本级支出、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

八、将第五条第三款、第四款改为第七条, 修改为:“地方各级一般公共预算包括本级各部门 (含直属单位, 下同) 的预算和税收返还、转移支付预算。

“地方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地方本级收入、上级政府对本级政府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下级政府的上解收入。地方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包括地方本级支出、对上级政府的上解支出、对下级政府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

九、将第六条改为第八条, 修改为:“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相应删去第七条。

十、增加一条, 作为第九条:“政府性基金预算是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 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应当根据基金项目收入情况和实际支出需要, 按基金项目编制, 做到以收定支。”

十一、增加一条, 作为第十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对国有资本收益作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 不列赤字, 并安排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

十二、增加一条, 作为第十一条:“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对社会保险缴款、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 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按照统筹层次和社会保险项目分别编制, 做到收支平衡。”

十三、将第九条改为第十三条, 修改为:“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 非经法定程序, 不得调整。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 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

十四、增加一条, 作为第十四条:“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 应当在批准后二十日内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向社会公开, 并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执行的情况以及举借债务的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

“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决算及报表, 应当在批复后二十日内由各部门向社会公开, 并对部门预算、决算中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

“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将政府采购的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

“本条前三款规定的公开事项, 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十五、增加一条, 作为第十六条:“国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应当规范、公平、公开, 以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

“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和地方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 以为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由下级政府统筹安排使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

“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可以设立专项转移支付, 用于办理特定事项。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

“上级政府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 不得要求下级政府承担配套资金。但是, 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应当由上下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项除外。”

十六、增加一条, 作为第十七条:“各级预算的编制、执行应当建立健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机制。”

十七、将第十三条改为第二十一条, 第二款、第三款修改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撤销本级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监督本级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十八、增加一条, 作为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对中央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中央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和中央决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 提出初步审查意见。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对本级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本级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和本级决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 提出初步审查意见。

“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对本级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本级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和本级决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 提出初步审查意见, 未设立专门委员会的, 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意见。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初步审查, 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对本级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和本级决算草案研究提出意见。

“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意见时, 应当邀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

“对依照本条第一款至第四款规定提出的意见, 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处理情况及时反馈。

“依照本条第一款至第四款规定提出的意见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反馈的处理情况报告, 应当印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 依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 协助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或者有关专门委员会承担审查预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决算草案和监督预算执行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十九、将第十五条改为第二十四条, 增加一款, 作为第三款:“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批准, 乡、民族乡、镇本级预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决算草案, 可以由上一级政府代编, 并依照本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二十、将第十七条、第十八条合并, 作为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

二十一、将第十九条改为第二十七条, 修改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各项税收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源 (资产) 有偿使用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照其功能分类, 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外交、公共安全、国防支出, 农业、环境保护支出,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支出, 社会保障及就业支出和其他支出。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照其经济性质分类, 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其他支出。”

二十二、增加一条, 作为第二十八条:“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收支范围, 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执行。”

二十三、删去第二十条。

二十四、将第二十一条改为第二十九条, 修改为:“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有关收入和支出项目的划分、地方向中央上解收入、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或者转移支付的具体办法, 由国务院规定, 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二十五、删去第二十二条。

二十六、将第二十四条改为第三十一条第二款。

将第三十五条改为第三十一条第一款, 修改为:“国务院应当及时下达关于编制下一年预算草案的通知。编制预算草案的具体事项由国务院财政部门部署。”二十七、将第二十五条改为第三十二条, 修改为:“各级预算应当根据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跨年度预算平衡的需要, 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和本年度收支预测, 按照规定程序征求各方面意见后, 进行编制。

“各级政府依据法定权限作出决定或者制定行政措施, 凡涉及增加或者减少财政收入或者支出的, 应当在预算批准前提出并在预算草案中作出相应安排。

“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和要求, 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预算编制规定, 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 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

“前款所称政府收支分类科目, 收入分为类、款、项、目;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分为类、款、项, 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分为类、款。”

二十八、删去第二十六条。

二十九、将第二十七条改为第三十四条, 修改为:“中央一般公共预算中必需的部分资金, 可以通过举借国内和国外债务等方式筹措, 举借债务应当控制适当的规模, 保持合理的结构。

“对中央一般公共预算中举借的债务实行余额管理, 余额的规模不得超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限额。

“国务院财政部门具体负责对中央政府债务的统一管理。”

三十、将第二十八条改为第三十五条, 修改为:“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 除本法另有规定外, 不列赤字。

“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 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 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举借债务的规模, 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依照国务院下达的限额举借的债务, 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 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举借的债务应当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 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 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

“除前款规定外, 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

“国务院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国务院财政部门对地方政府债务实施监督。”

三十一、将第二十九条改为第三十六条, 修改为:“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 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与财政政策相衔接。

“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依照本法规定, 将所有政府收入全部列入预算, 不得隐瞒、少列。”

三十二、将第三十条改为第三十七条, 修改为:“各级预算支出应当依照本法规定, 按其功能和经济性质分类编制。

“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 应当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 严格控制各部门、各单位的机关运行经费和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支出。

“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编制, 应当统筹兼顾, 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合理需要的前提下, 优先安排国家确定的重点支出。”

三十三、增加一条, 作为第三十八条:“一般性转移支付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基本标准和计算方法编制。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分地区、分项目编制。

“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应当将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预计数提前下达下级政府。

“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将上级政府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预计数编入本级预算。”

三十四、将第三十一条改为第三十九条, 修改为:“中央预算和有关地方预算中应当安排必要的资金, 用于扶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社会建设事业。”

三十五、将第三十二条改为第四十条, 修改为:“各级一般公共预算应当按照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设置预备费, 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

三十六、将第三十三条改为第四十一条, 修改为:“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可以设置预算周转金, 用于本级政府调剂预算年度内季节性收支差额。

“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可以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用于弥补以后年度预算资金的不足。”

三十七、将第三十四条改为第四十二条, 修改为:“各级政府上一年预算的结转资金, 应当在下一年用于结转项目的支出;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 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

“各部门、各单位上一年预算的结转、结余资金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办理。”

三十八、将第三十六条改为第三十三条。

三十九、将第三十七条改为第四十四条, 修改为:“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在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四十五日前, 将中央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三十日前, 将本级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设区的市、自治州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三十日前, 将本级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或者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政府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三十日前, 将本级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四十、增加一条, 作为第四十五条:“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审查预算草案前, 应当采用多种形式, 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听取选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四十一、增加一条, 作为第四十六条:“报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应当细化。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 基本支出应当编列到款。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 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

四十二、将第三十八条改为第四十七条, 修改为:“国务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 向大会作关于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以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地方各级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 向大会作关于总预算草案和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四十三、将第三十九条改为第四十三条, 将第二款中的“政府预算”修改为“预算”。

四十四、增加一条, 作为第四十八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草案及其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 (一) 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符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决议的要求;

“ (二) 预算安排是否符合本法的规定;

“ (三) 预算安排是否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 收支政策是否切实可行;

“ (四) 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预算安排是否适当;

“ (五) 预算的编制是否完整, 是否符合本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

“ (六) 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预算是否规范、适当;

“ (七) 预算安排举借的债务是否合法、合理, 是否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

“ (八) 与预算有关重要事项的说明是否清晰。”

四十五、增加一条, 作为第四十九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出关于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结果报告。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出关于总预算草案及上一年总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结果报告。

“审查结果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 (一) 对上一年预算执行和落实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决议的情况作出评价;

“ (二) 对本年度预算草案是否符合本法的规定, 是否可行作出评价;

“ (三) 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草案和预算报告提出建议;

“ (四) 对执行年度预算、改进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绩效、加强预算监督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十六、将第四十二条改为第五十二条, 修改为:“各级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 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二十日内向本级各部门批复预算。各部门应当在接到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本部门预算后十五日内向所属各单位批复预算。

“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三十日内正式下达。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九十日内正式下达。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接到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后, 应当在三十日内正式下达到本行政区域县级以上各级政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预算安排对下级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应当分别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的三十日和六十日内正式下达。

“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的转移支付, 应当及时下达预算;对据实结算等特殊项目的转移支付, 可以分期下达预算, 或者先预付后结算。

“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批复本级各部门的预算和批复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预算, 抄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

四十七、将第四十三条改为第五十三条, 增加一款, 作为第二款:“各部门、各单位是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 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 并对执行结果负责。”四十八、将第四十四条改为第五十四条, 修改为:“预算年度开始后, 各级预算草案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 可以安排下列支出:

“ (一) 上一年度结转的支出;

“ (二) 参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必须支付的本年度部门基本支出、项目支出, 以及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

“ (三) 法律规定必须履行支付义务的支出, 以及用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的支出。

“根据前款规定安排支出的情况, 应当在预算草案的报告中作出说明。

“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 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四十九、将第四十五条改为第五十五条, 修改为:“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 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及时、足额征收应征的预算收入。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多征、提前征收或者减征、免征、缓征应征的预算收入, 不得截留、占用或者挪用预算收入。

“各级政府不得向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下达收入指标。”

五十、将第四十六条改为第五十六条, 修改为:“政府的全部收入应当上缴国家金库 (以下简称国库) ,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

“对于法律有明确规定或者经国务院批准的特定专用资金, 可以依照国务院的规定设立财政专户。”

五十一、将第四十七条改为第五十七条, 第二款修改为:“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 不得虚假列支。”

增加一款, 作为第三款:“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

五十二、增加一条, 作为第五十八条:“各级预算的收入和支出实行收付实现制。

“特定事项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有关情况, 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五十三、将第四十八条改为第五十九条, 第三款至第五款修改为:“各级国库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及时准确地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和预算支出的拨付。

“各级国库库款的支配权属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 未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冻结、动用国库库款或者以其他方式支配已入国库的库款。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本级国库的管理和监督, 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完善国库现金管理, 合理调节国库资金余额。”

五十四、增加一条, 作为第六十条:“已经缴入国库的资金,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国务院的决定需要退付的,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应当及时办理退付。按照规定应当由财政支出安排的事项, 不得用退库处理。”

五十五、增加一条, 作为第六十一条:“国家实行国库集中收缴和集中支付制度, 对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

五十六、将第五十条改为第六十三条, 修改为:“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收入和支出的管理, 不得截留或者动用应当上缴的预算收入, 不得擅自改变预算支出的用途。”

五十七、将第五十二条改为第六十五条, 修改为:“各级预算周转金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管理, 不得挪作他用。”

五十八、增加一条, 作为第六十六条:“各级一般公共预算年度执行中有超收收入的, 只能用于冲减赤字或者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各级一般公共预算的结余资金, 应当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般公共预算年度执行中出现短收, 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减少支出等方式仍不能实现收支平衡的,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批准, 可以增列赤字, 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 并应当在下一年度预算中予以弥补。”

五十九、将第五十三条改为第六十七条, 修改为:“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地方各级预算, 在执行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应当进行预算调整:

“ (一) 需要增加或者减少预算总支出的;

“ (二) 需要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

“ (三) 需要调减预算安排的重点支出数额的;

“ (四) 需要增加举借债务数额的。”

六十、增加一条, 作为第六十八条:“在预算执行中, 各级政府一般不制定新的增加财政收入或者支出的政策和措施, 也不制定减少财政收入的政策和措施;必须作出并需要进行预算调整的, 应当在预算调整方案中作出安排。”

六十一、将第五十四条改为第六十九条, 修改为:“在预算执行中, 各级政府对于必须进行的预算调整, 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预算调整方案应当说明预算调整的理由、项目和数额。

“在预算执行中, 由于发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必须及时增加预算支出的, 应当先动支预备费;预备费不足支出的, 各级政府可以先安排支出, 属于预算调整的, 列入预算调整方案。

“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三十日前, 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三十日前, 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设区的市、自治州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三十日前, 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或者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三十日前, 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

“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乡、民族乡、镇预算的调整方案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未经批准, 不得调整预算。”

六十二、将第五十五条改为第七十条, 第一款修改为:“经批准的预算调整方案, 各级政府应当严格执行。未经本法第六十九条规定的程序, 各级政府不得作出预算调整的决定。”

六十三、将第五十六条改为第七十一条, 修改为:“在预算执行中, 地方各级政府因上级政府增加不需要本级政府提供配套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而引起的预算支出变化, 不属于预算调整。

“接受增加专项转移支付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有关情况;接受增加专项转移支付的乡、民族乡、镇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有关情况。”

六十四、将第五十七条改为第七十二条, 修改为:“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应当按照预算科目执行。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预算级次或者项目间的预算资金的调剂, 确需调剂使用的, 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办理。”

六十五、将第六十条改为第七十五条, 修改为:“编制决算草案, 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 做到收支真实、数额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决算草案应当与预算相对应, 按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决算数分别列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应当按其功能分类编列到项, 按其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款。”

六十六、将第六十二条改为第七十七条, 第一款、第二款修改为:“国务院财政部门编制中央决算草案, 经国务院审计部门审计后, 报国务院审定, 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本级决算草案, 经本级政府审计部门审计后, 报本级政府审定, 由本级政府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六十七、增加一条, 作为第七十八条:“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草案的三十日前, 将上一年度中央决算草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草案的三十日前, 将上一年度本级决算草案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设区的市、自治州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草案的三十日前, 将上一年度本级决算草案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或者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草案的三十日前, 将上一年度本级决算草案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 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关于本级决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六十八、增加一条, 作为第七十九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决算草案, 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 (一) 预算收入情况;

“ (二) 支出政策实施情况和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及绩效情况;

“ (三) 结转资金的使用情况;

“ (四) 资金结余情况;

“ (五) 本级预算调整及执行情况;

“ (六) 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执行情况;

“ (七) 经批准举借债务的规模、结构、使用、偿还等情况;

“ (八) 本级预算周转金规模和使用情况;

“ (九) 本级预备费使用情况;

“ (十) 超收收入安排情况, 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规模和使用情况;

“ (十一)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决议落实情况;

“ (十二) 其他与决算有关的重要情况。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结合本级政府提出的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对本级决算草案进行审查。”

六十九、将第六十三条改为第八十条, 修改为:“各级决算经批准后, 财政部门应当在二十日内向本级各部门批复决算。各部门应当在接到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本部门决算后十五日内向所属单位批复决算。”

七十、将第六十四条改为第八十一条, 修改为:“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将经批准的决算及下一级政府上报备案的决算汇总, 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应当将下一级政府报送备案的决算汇总后, 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七十一、将第六十九条改为第八十六条, 修改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七十二、将第七十一条改为第八十八条, 修改为:“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本级各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预算的编制、执行, 并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七十三、将第七十二条改为第八十九条, 修改为:“县级以上政府审计部门依法对预算执行、决算实行审计监督。

“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应当向社会公开。”

七十四、增加一条, 作为第九十条:“政府各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所属各单位的预算执行, 及时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反映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依法纠正违反预算的行为。”

七十五、增加一条, 作为第九十一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有违反本法的行为, 可以依法向有关国家机关进行检举、控告。

“接受检举、控告的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进行处理, 并为检举人、控告人保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检举人、控告人。”

七十六、将第七十三条至第七十五条改为第九十二条至第九十五条, 修改为:“第九十二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责令改正, 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

“ (一) 未依照本法规定, 编制、报送预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决算草案和部门预算、决算以及批复预算、决算的;

“ (二) 违反本法规定, 进行预算调整的;

“ (三) 未依照本法规定对有关预算事项进行公开和说明的;

“ (四) 违反规定设立政府性基金项目和其他财政收入项目的;

“ (五) 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使用预算预备费、预算周转金、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超收收入的;

“ (六) 违反本法规定开设财政专户的。

“第九十三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责令改正, 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

“ (一) 未将所有政府收入和支出列入预算或者虚列收入和支出的;

“ (二)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多征、提前征收或者减征、免征、缓征应征预算收入的;

“ (三) 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应当上缴国库的预算收入的;

“ (四) 违反本法规定, 改变预算支出用途的;

“ (五) 擅自改变上级政府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用途的;

“ (六) 违反本法规定拨付预算支出资金, 办理预算收入收纳、划分、留解、退付, 或者违反本法规定冻结、动用国库库款或者以其他方式支配已入国库库款的。

“第九十四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举借债务或者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 或者挪用重点支出资金, 或者在预算之外及超预算标准建设楼堂馆所的, 责令改正, 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

“第九十五条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责令改正, 追回骗取、使用的资金, 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 (一) 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改变预算收入上缴方式的;

“ (二) 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预算资金的;

“ (三) 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

“ (四) 其他违反财政管理规定的行为。”

七十七、增加一条, 作为第九十六条:“本法第九十二条、第九十三条、第九十四条、第九十五条所列违法行为, 其他法律对其处理、处罚另有规定的, 依照其规定。

“违反本法规定,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十八、删去第七十六条。

七十九、增加一条, 作为第九十七条:“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报告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八十、将第七十八条改为第九十八条, 将第七十七条改为第九十九条。

八十一、增加一条, 作为第一百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法, 可以制定有关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或者地方性法规。”

八十二、将第五十一条、第五十八条、第六十六条中的“政府预算”修改为“预算”。

本决定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 重新公布。

上一篇:《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和反思下一篇:依法治国理论学习交流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