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使用安全制度(精选10篇)
1、目的
为维护正常工作次序,规范个人用户的上网行为,提升工作效率,更好的利用公司
网络资源,并保证网络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管理规定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3、定义
规范计算机使用及网络使用的管理制度。
4、职责
4.1网络管理员负责公司网络建设、维护,以及对网络用户的行为监控。
4.2各部负责人对本部门内开通网络访问权限的所有员工上网行为负有监督管理责任。
5、信息安全与防护措施
5.1 员工参加讨论及、交流时,严禁在信息系统上发布不健康的内容;凡是涉密的内容未经许可不得在信息系统上发布。
5.2 公司各办公室、各部门在内部网上传的电子公文、数据报表、各类电子文档,应严格设置安全保密权限,各类人员要按保密级别上传,不能以公告、调查、请示、报告方式上传。
5.3 全体员工在使用信息系统的过程中,禁止上传带有病毒的文件,以避免资料中毒、损坏或丢失。对所有外来的磁盘、电子邮件等均需进行病毒检测后方可使用。
5.4 系统使用过程中如现的异常情况,例如:密码被盗等,应及时与信息系统管理员联系,减少损失。
5.5 公司所有人员不得将公司及各系统数据库、网络文档、公司光盘内容提供给第三方,否则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特殊需要须经公司领导批准。
5.6 公司统一开设企业邮箱,员工入职时按办理开通手续。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文件传递必须使用企业邮箱办理。
5.7 员工不得随意泄露邮箱密码,更不得未经许可擅自查看他人邮箱。
5.8 员工离职时,不得清空企业邮箱,行政人事部及通知相关管理人员停止离职人的企邮使用并做全靠检查。
5.9 公司行政管理部门有权对网上输入输出信息进行监控、修改和删除,或要求用户修改和删除。
6、办公电子设备的使用管理
6.1 使用人应按正常操作程序使用电脑,下班时应关闭电脑设备电源,由于操作错误造成电脑故障的,维修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6.2 台式电脑由专职或兼职信息管理员统一管理,严禁私自搬移,由于操作错误造成电脑故障的,维修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6.3 公司一切网线、网络设备设有专人负责维修处理,其他人未经许可一律不得私自拆卸、自行维修,否则一切后果由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6.4 禁止在计算机网络中进任何干扰网络用户,破坏网络服务和网络设备等行为。
6.5 不得随意增加、删改计算机主要设备的驱动程序,不得随意增加、删除计算机主要设备的驱动程序,不得自行修改计算机IP地址。
7、处罚规定
7.1 网络管理员每月末对本月严重滥用网络行为、违反公司上网制度的员工统计、保留上网记录,分析其网络活动内容,提供给部门负责人,也作为相应处罚的依据。
7.2 网络管理员对违反上网规定的行为提供相关证据,公司依据情节轻重及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或影响,对当事人进行相应的失职问责,情节严重的有权解除劳动合同。
7.3 因违反上网行为规定对公司网络资源造成破坏,影响公司网络正常运行的,除赔偿公司产生的经济损失外,有权给予经济处罚
7.4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将视其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人分别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7.41 利用公司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及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一切活动。
7.42 禁止利用计算机玩游戏、聊天、看电影、视频;禁止浏览进入反动、色情
邪教等非法网站、浏览非法信息以及电子信息收发有关上述内容的邮件;不得通过互联网或光盘下载安装传播病毒以及黑客程序。
7.43 严禁任何人员利用公司网络及电子邮件传播反动、黄色、不健康及有损企业形象的信息。7.44 使用QQ、MSN等聊天工具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7.45 对有关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进行非法复制、传播、或用于其它商业用途的,造成严重影响的。
7.46 过量下载或上传,使用迅雷、网际快车、BT、电驴等占用网络资源的软件进行下载。
7.47 对于公司内部的一些共享资源使用,任何人禁止随意访问未经授权的网络资源,禁止随意进入他人的主机及其共享文件夹。用户应当对其共享资源进行加密。
7.48 使用任何手段窃听或盗取公司网络上数据、数据流等电子信息。
7.49 冒用他人名义从事网络活动。将公司网络平台上公布的信息任意散布至公司之外。
其它未规范及员工手册已规范的,参照员工手册执行。
毋庸讳言, 技术保护措施与著作权法从来都存在互补关系。传统著作权法时代主要的技术手段是在权利作品上加上防伪标志, 而在网络时代, 技术保护措施更是找到了施展拳脚的阵地。但是, 技术保护系统与合理使用制度的法律协调问题也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此起彼伏的争论, 其焦点就是著作权法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为技术保护措施让出空间。技术措施尤其是访问控制技术措施犹如给作品加上了一把锁, 只有付费者才能获得钥匙, 除此之外任何人都将被拒之门外, 即便使用者是出于教学、学习、研究、新闻报道、公务使用、介绍、评论等非营利性目的的少量复制、少量引用、表演和广播都不得入门, 这显然扩张了著作权人的权利, 大大挤压了公众的合理使用空间。但是, 目前WIPO和世界许多国家都已经通过立法确立了技术保护措施的合法地位, 规定了技术规避措施的违法性。
一、各种反技术规避措施立法模式
首次规定反技术规避措施条款的是1996年1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的《WIPO著作权条约》 (WCT) 和《WIPO表演与录制制品协定》 (WPPT) 。以后各缔约国为了保持本国法律与WIPO条约的一致才纷纷将反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纳入本国法律的调整范围。WIPO条约的规定建立了各国在网络时代的相关立法标准。该条约规定:
1. 缔约国可以认定任何人在知道或有理由知道破
解设备或服务会被用于非经法律或权利人许可使用著作权作品的情况下, 生产、销售、进口破解设备的行为是非法的。
2. 缔约国可以为禁止上述非法行为提供适当的有效的法律救济。
在对条款进行议定声明时, WIPO条约又规定:
1.仅仅提供传播作品的服务, 不能构成侵权。
2.各缔约方在本国立法中, 仍然可以将传统的对著作权的限制和例外适用于数字化环境。比如合理使用, 并且可以创设适合数字化环境下的新的限制和例外。
WIPO条约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斗争的产物。为了避免冲突采用了一些较中性的规定, 比如建议仅将制裁对象定为破解行为而非破解设备, 侵权人在侵权时对设备将会用于侵权一无所知时可获得免责等。但是WIPO条约存在的大量原则性的规定为发达国家国内立法强化对著作权人的保护提供了依据。
在美国, 反技术规避措施还被戏称为是好莱坞与硅谷的斗争。由于信息产业是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点, 而反技术规避措施禁止生产规避技术的设备, 无怪乎硅谷的技术弄潮儿在美国国会摇旗呐喊, 反对将反技术规避措施纳入《跨世纪数字化著作权法》 (DMCA) 的调整范围。有关信息经济学家也认为, 虽然著作权人可以利用技术保护措施建立起他们的藩篱, 但将反技术规避措施纳入法律来稳固这个藩篱还为时尚早。但是各种争吵尘埃落定, 美国《跨世纪数字化著作权法》 (DMCA) 出台, 似乎是著作权人赢得了这场斗争。美国DMCA法案将反技术规避措施分为对行为的禁止和对设备的禁止:第一, 对行为的禁止。法案规定:“禁止任何人规避有效地控制对于作品接近的技术保护措施。”在此规定中并不考察侵权人的主观状态, 也就是只要有规避行为就是侵权, 即便没有产生任何侵权的效果。法案接着规定规避技术措施是指:“非经著作权人授权, 将集合作品拆散、将加密作品解密, 以及其他的回避、越过、消除、静化、或以其他方式损害技术保护措施。”该条款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控制对于作品的接近。第二, 对设备的禁止。法案规定禁止任何人制造、进口、向公众提供和运输任何设计或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的技术、产品、服务、设计、部件和零件;如果销售者知道它们 (上述技术、产品、服务、设计、部件和零件) 可以用来规避技术保护措施, 则除了规避技术保护措施, 它们仅仅具有有限的商业意义。这两款还表明, 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控制对于作品的接近和有效地保护著作权所有人的权利。
同时, DMCA考虑到规避可能有合法的理由, 设立了7项例外。它们是非赢利性图书馆、档案馆和教育机构的例外;法律执行、情报机关和其他政府活动例外;反向工程的例外;加密研究的例外;父母阻止未成年人接触网上色情或其他有害内容的例外;出于保护隐私权而保护个人识别信息的例外;安全测试的例外。
欧盟的著作权指令采纳了美国DMCA法案的模式。指令第6条规定:“成员国可以通过立法禁止未经授权的破解保护著作权和邻接权的任何有效的技术保护措施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生产和销售明知或有理由知道用于侵权的设备、产品或部件。与美国DMCA法案相同的是, 欧盟指令在认定侵权时并不需要当事人有侵权的故意。但与美国DMCA法案不同的是, 欧盟指令第6条的解释详细阐述了如果当事人对侵权完全无知可以获得免责, 这有点类似于美国1984年的Sony Corp.v.Universal City Studios, Inc.一案中创立的原则:如果当事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侵权将获得免责。尽管欧盟对于反技术规避措施的立法比美国稍微宽松一些, 但同样是覆盖面极为广泛。而且欧盟指令对反技术规避措施与合理使用制度的关系也未作明确阐述。可以说在技术保护措施下, 公众对著作权作品合理使用的可能性极小。
从上述各立法及法案可以看出, 任何国家的立法都深受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无论是美国的DMCA法案还是欧盟指令都出于的经济方面的考虑。美国希望借助本国著作权产业的优势减少贸易逆差, 带动经济由制造业向信息产业的转变;欧盟则希望减少联盟内部的贸易壁垒, 创建欧洲统一大市场。政治上的因素是发达国家著作权者由于经济收入较高提高了其社会地位, 形成了能左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实体;并且美国和欧盟在国际层面上都试图率先立法来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立法模式, 要求其他国家在著作权立法逻辑上尽量与它们保持一致, 通过修改著作权法为新技术留下足够的空间, 扩大著作权人的权利, 从而对新技术引发的每一种新型和有价值的使用作品的方式进行控制。文化上, 大陆法系国家往往以“天赋人权”作为著作权的立法基础, 注重对作者个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保护, 英美法系国家以经济价值观作为其著作权立法的法哲学基础, 强调对作者财产权利的保护, 无论是哪种立法哲学, 都有将私权保护放在首位的传统。
然而, 著作权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作品的创作和传播, 让公众从作者的智力劳动中获益。这个立法宗旨在一国之内是如此, 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如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唇齿相依, 利益息息相关, 发达国家如果为了增加自己的国民生产总值, 让著作权产业大权独揽, 推行没有硝烟的“炮舰外交”, 非但于智力创造无益, 而且最终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不利, 极可能超出发展中国家的承受极限, 从而引起强力反弹。
二、技术保护措施与合理使用制度关系探析
应该说, 网络时代一定程度的技术保护措施是合理而且必要的。因为数字技术的数字化、压缩、加工和存储功能, 给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使用带来深刻的变化。几乎所有传统的作品都可以数字化, 并且作品的复制更加迅捷、方便、廉价。借助于数字技术“无与伦比”的加工和取样功能, 不同艺术风格的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在数字状态下可以任意随心所欲地进行组合、增删、移位和重新排序。著作权人即使想主张权利, 控制和支配作品的流通状况, 也无法查知作品有谁在何处使用了多少次, 并是否被提供给第三方乃至多个主体使用。另外, 由于著作权许可使用费远低于交易费用, 著作权人不可能就其作品的使用与使用者群体进行充分的协商、谈判。在这种情况下, 著作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遭到破坏。在著作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 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价值也荡然无存。因而适度的技术保护措施, 确实为著作权人重新实现其权利提供了手段。
但是在实践操作中, 著作权人对技术保护措施的使用总是倾向于将它发挥到极致, 不但将非法的使用拒之门外, 而且合理使用也无法得到尊重和保障。著作权人无法对每一位使用者复制、使用、传播作品的状况进行具体、细致和严格的分析, 只能一概而论的凭借技术手段进行监督和控制。这种做法的结果是著作权人变成网络王国的独裁者, 技术垄断成为网络现实, 而每个独裁者的命运有目共睹, 也是经济生活中要反垄断的原因, 也是著作权法必须有合理使用制度之所在。正如有人所说, 对著作权作品的彻底控制只会导致用户对著作权保护彻底的轻蔑。
关键词:信息时代;网络环境;著作权;合理使用
一、网络的发展对传统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挑战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就是在保护著作权人利益的同时,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作品合理的传播与使用。而在网络时代,通过数字技术对作品进行复制传播,私人复制的积累到一定程度足以影响版权作品的潜在市场。1996年1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瑞士召开“关于著作权及领接权问题的外交会议”,并通过两个国际条约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简称:WCT,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简称:WPPT。WCT的第八条规定确定了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2001年10月27日,我国新修订的著作权法中,在第十条第十二款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虽然法律保障了著作人的权利,但是这却限制了合理使用的范围,可以说,在网络时代的环境下,著作权人权利的不断扩张抑制了著作权合理使用的范围。
以前的作品的有形性变成现在的无形性,作品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向公众进行呈现。网络环境下,在作品的独创性方面要求有所减弱,只要作品在排列设计、系统安排、组合排列有自己的独特性,就可以说是符合独创性的。网络自由化的阶段,不能一味的强调专有性,否则就会大大阻碍社会的发展,合理使用制度应该对专有权作出限制,可以促进社会的文化的发展。网络使得作品传播的迅速性,这必然使得权利人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的时间大大缩短。作品一经公开,全世界的人都会知晓,这使得著作权的地域性在发生明显的变化。网络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对作品的修改更容易,可能一部作品经过反复修改后再短时间内传播的到处都是,这就促使我们要进行精神权利的调整,在满足作品人的精神权利和适应网络环境的中间寻找平衡点。
二、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探讨
针对上文提出的网络环境给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提出的挑战,那合理使用制度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呢。笔者认为当然有存在的必要,几下方面是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从宪法学角度分析,作者通过作品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正是言论自由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公众通过阅读作品来与作者形成思想上的互动与交流,基于这种人权理念,各国在调整其著作权法时,均对独占权作出了必要的限制,从而为言论自由的实现保驾护航。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根基理念是法律价值的精髓——公平与正义,一方面既要维护著作权人的利益,激发其积极性的同时又要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合理使用制度恰好平衡了两者之间的利益,这正体现了合理使用的宗旨。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在前人已得的成果上,进一步创造,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不能单一的把各个阶段分开,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一部作品并不仅仅出自个人之手,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发展更快,看的更远。合理使用制度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助推了社会的进步,使人们渴望知识的欲望得到满足。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著作权人的独占权的保护了人们的智力成果,但是若任凭著作权人独占其作品,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市场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恰好能够平衡作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实现信息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三、网络环境下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
我国的著作权的需改必须从我国数字化基础薄弱,发展程度低,著作权法本身还不完善的最大国情出发,一个国家的著作权保护水平应该与其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1.立法模式选择
结合我们自己的法律的特色,制定出适合我国的法律模式。具体应该是法律思想指导原则+概括性要素+列举模式,法律思想指导原则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我国著权法的发展,我国的法律想必会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法律,如果没有法律思想指导原则,我们就会失去自己的本色,一个国家的著作权保护的水平应当是与其本身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概括性要素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做法,除了在考虑四要素之外,还要考虑是否缺乏善意,在习惯惯例方面,英国法院会依照法律进行判决而不是纯粹惯例考虑。英国在考虑四要素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他要素,在标准适用上,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再增加其他的定义,比如潜在市场要求,损害标准等等。列举模式方面,在概括性要素指导下,列举使之具体,规则主义就有了更加深远的含义。
2.合理使用的范围方面
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网上信息根据其性质重新界定合理使用的范围。例如,对于临时复制問题,国际上以及各国都还没有明确规定是不是属于合理使用范围,笔者认为暂时复制应该是合理使用的行为。使用人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由于技术限制必然会造成暂时性复制,如果阻止使用人这种行为,是不现实的,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暂时性复制虽然不能排除恶性复制,但是著作权人不享有复制的控制权,是属于合理使用制度的,著作权保护不应扩张到此。
参考文献:
[1]吴汉东,肖尤丹:《网络传播权和网络时代的合理使用》,《知识产权研究》,2004年第4期。
[2]吴汉东著《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版,第239页
[3]李雪松、张丽萍:《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立法存在问题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
作者简介:
薛飞(1990~)女,安徽合肥人,研究方向:国际法学。
氨是一种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的危险化学品,因其独特的性质,所以对其使用要严格安全管理。
1、液氨在常压下是气体,因此对其储存由于量较大,所以要用密闭的压力容器,管道要用压力管道。
2、压力容器的安全附件齐全,包括:安全阀、压力表、液面计、温度计要灵敏可靠,并定期检测,作好记录。
3、机房要有良好的避雷设施,并定期有防雷检测中心检测,作好记录。
4、液氨属易燃物品,机房内、设备周围严禁烟火及电气焊操作。
5、机房内电器线路布置合理,所有线路必须走穿线管;照明用具、电机接线为防爆型;防静电装置符合规定。
6、所有电线架设必须与液氨系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严禁设备上方有架空线。
7、操作过程中加强巡检,杜绝跑冒滴漏现象;机房内加强通风,确保室内氨浓度在爆炸范围以外。
8、操作岗位应配置相应的劳保用品,在处置泄露、维修设备时,劳保用品穿戴齐全。
9、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驾驶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车辆驾驶安全管理工作,促进工作制度化,以此保证公司各类行车安全,避免人身事故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公司营造一个良好稳定的经营环境和秩序,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车辆驾驶安全管理工作贯彻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为主,事后处理为辅的工作指导思想。
第三条
本规定所指车辆系指公司各种机动车辆。第四条 各单位办公室(综合部)为车辆安全管理责任部门,办公室主任(综合部部长)为车辆安全责任人。
第五条 本规定适用于铁通河南分公司的车辆安全管理以及公司所有具有车辆驾驶资格的员工。
第二章 安全教育与培训学习
第六条 树立和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是车辆驾驶安全管理工作的根本和目的。
第七条 各单位应通过安全宣传、会议宣传贯彻等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培养驾驶人员的安全行车习惯,牢固树立安全行车意识。
第八条 各单位要认真学习总部和省公司下发的车辆行驶安全相关规定和文件并严格遵照执行。
第九条
各单位每月要定期组织驾驶人员学习一次,内容主要是:交通法和安全教育,并认真做好学习记录。
第三章 车辆使用、保养与维修
第十条
各单位要建立“派车单”制度,车辆使用人员要认真填写派车单,经车辆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车辆出市区到管内郊县应由主管领导批准,离开市区(郊县)一律要经总经理批准。
第十一条 由于工作需要,各单位机关部门或营销部有的配有车辆,大部分没有专职司机,车辆管理比较混乱,给安全行车埋下隐患,为改变现状,车辆驾驶者除了必须具有驾照以外,各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经过考试发放一定数量的准驾证,同时要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没有准驾证的,严禁驾驶公司车辆。
第十二条 节假日除值班车辆,其它车辆一律封存。如须用车,必须经过总经理批准。
第十三条 车辆原则上不派私人用车,也不外借,如有特殊情况,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并进行登记备案。
第十四条 驾驶行车要注意休息,严禁开疲劳车,严禁开带病车,严禁酒后驾车。
第二十九条 责任考核对象为各单位领导班子、管理人员考核对象为各单位办公室主任(综合部部长)、直接人员考核对象为直接的责任者。
第三十条 因保养维修不当造成车辆机械故障而发生责任严重交通事故,对责任单位领导班子正职、副职、工作管理人员、直接责任者分别处罚1500元、1000元、800元、1500元;发生一般交通事故,对工作管理人员、直接责任者分别处罚500元、1000元;
第三十一条
违章驾驶造成的经济与刑事处罚一律由个人承担,而且单位应根据程度对驾驶员个人记严重违章一次,列入经济考核。
第三十二条
发生交通事故、车辆丢失,各单位领导要认真组织调查事故原因,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向省公司安委会汇报。
第三十三条
发生交通事故,经公安机关认定为责任事故的,按事故责任认定考核。责任重大交通伤亡事故,经省公司党政联席会研究,从重给予责任单位领导行政处分,对责任单位工作管理人员处罚1000元;直接责任者按2005年10月20日2003号电报要求解除劳动合同。责任严重交通事故,对工作管理人员、直接责任者分别处罚800元、1000元;责任一般交通事故,对工作管理人员、直接责任者分别处罚500元、800元。
第三十四条
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单位给予红牌警告;责任一般交通事故的单位给予黄牌警告,并按豫铁通人[2005]101号和
豫铁通人[2005]103号文件规定,对责任单位重大交通人身伤亡事故,扣罚30000元;发生交通重伤事故,扣罚20000元;发生责任交通轻伤事故,扣罚10000元。
第三十五条
未经批准车辆外出造成交通事故、车辆被盗等由驾驶员自负后果;责任领导承担管理责任,并给予经济扣款和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 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对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经济扣罚,各单位应根据对应条款严格执行。
第三十七条 对一人多责的经济处罚按最高扣罚条款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 发生车辆安全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应赔偿因事故而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
第三十九条 每年开展评选 “车辆驾驶安全标兵”活动,对“安全标兵”进行表彰奖励,具体办法另文公布。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条 各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依据本规定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第四十一条 本规定侧重对车辆安全驾驶管理方面的规定,对车辆配备使用、大修、报废等方面请严格遵照豫铁通办[2003]9号、豫铁通办[2004]5号等文件内容执行。
二请勿在电梯门区域停留,进出时注意观察轿厢位置,做到快进快出,不要低头玩手机,不要用手或身体阻挡电梯门,如需保持电梯门打开状态,应使用外召按钮或轿厢内开门按钮;
三任何情况下都禁止扒门和打开轿顶安全窗,以免坠落电梯井道;
四禁止用异物卡住电梯厅轿门中间,人为阻止电梯关门。搬运重物需长时间使用电梯时,请与使用单位管理处联系;
五禁止超载运行,超载铃响时后进者退出;
六身体请勿倚靠电梯门,以免电梯开门时摔伤;
七不得在电梯内嬉戏、打闹、蹦跳,保持门地坎和轿厢清洁,勿乱扔果皮杂物,减少电梯故障;
八学龄前儿童应在成年人陪同监护下乘用电梯;
九携带宠物乘坐电梯时,应对宠物进行有效控制;
十禁止非专业人员拆卸和维修电梯,或用三角钥匙打开厅门,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1.1IPsec与安全关联SA。Ipsec指的是”IP Security”, 就是IP安全协议的缩写。指的是:IP数据报中包含的所有数据都是经过一系列加密的。Ipsec中最主要的两个协议就是:鉴别首部协议, 简称AH (Authentication H e a d e r) 和封装安全有效载荷协议, 简称E S P (Encapsulation Security Payload) 。AH和ESP比较, AH提供对于源点接受的出具进行鉴别, 保证数据是完整的, 但是其缺点是不能为网络层保密。而ESP相对于AH而言, 他不仅提供AH所提供的功能而且能为其保密。IPsec不仅支持Ipv4而且也能支持Ipv6。
1.2鉴别首部协议SA。使用AH协议时, 应把SA插入到报文的首部, 同时将IP首部中的协议为下图所示:
相对应的报文段目的是区分是那种协议, 如UDP或ICMP、TCP等协议。
1.3封装安全有效载荷协议ESP。使用ESP协议时, 默认设置协议字段为50, 目的机器只用检测协议的是50即可。需要鉴别的部分是ESP首部以及其中的加密部分。
二、运输层安全协议
2.1安全套接层SSL。SSL可对网络中传递的报文进行自加密, 并且具有数据鉴别的功能, 他常使用的加密算法DES和RSA (在这儿不过多强调) , SSL几乎被所有的常见浏览器支持, 而且对于邮件的存储也有一定的二次鉴别和对邮件进行加密的功能。
发送方示意图:应用层数据——传递——应用层——传递——TCP套接字
接收方示意图:TCP套接字——传递——SSL解密——传递——应用层
SSL提供三个功能:首先能让用户证实服务器的身份;其次对SSL的数据进行加密;最后SSL自身具有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2.2安全电子交易SET。 (1) .SET不像SSL一样可以对任何数据进行加密, 只针对于网络支付有关的数据。 (2) .SET协议只涉及到参与交易的人员, 即买家、卖家、中间的支付银行。 (3) .SET协议对参与交易人员的要求为三方都应该具有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书。
三、应用层的安全协议
3.1PGP协议。电子邮件转发过程中, 经过若干个转发节点, 每个节点都要对邮件进行阅读, 因此为了保护邮件的隐私安全, 提出了PGP协议对油价进行加密操作, 这个协议不仅仅对邮件进行加密, 事实上, 它需要对邮件进行判断和分析、进行自加密操作、运用自定义的网络签名符号、然后对数据进行压缩等操作。
3.2PEM协议。真正的被建议的网络邮件发送协议标准是PEM协议, 从深层次来说, 在功能上两者协议都是相当, 但是PEM协议在管理密钥机制上要比PGP协议更加的优化, 虽然PGP也有类似的密钥管理系统, 但是其密钥管理系统的管理方式不被一些政策认证中心所承认, 因此PEM是我们网络邮件的标准而不是PGP协议。
三、结论
本文主要是对因特网的安全协议进行研究, 首先讲述了网络安全在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对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的协议协议进行了重点研究和介绍, 目前仅仅是对其进行了展望和基本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商标合理使用;叙述性合理使用;指示性合理使用
商标权人往往把自己的注册商标专用权理解为绝对的私权,商标的目的在于区分不同的生产者、销售者以及服务的提供者,当商标的使用仅旨在表明真实情况而非造成消费者混淆的情况下,不应被禁止。目前,对商标权进行限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商标立法的发展趋势,我国现行商标法并没有明确合理使用的规定,这不仅与国际立法趋势不相符,也使得我国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难以解决。商标权利扩张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商标权人与社会公众利益矛盾的加剧,面对此种局面,重新审视和完善我国商标权利限制制度,增加对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相关规定,已成为我国目前商标法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商标合理使用的理论基础
回顾商标权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商标权的保护最早是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并不是为保护商标权人的私人利益而设计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法律对商标权的保护日益增强,出现了对商标权的过度保护,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在不会导致消费者混淆的情形下,将商标权排他性范围扩大至不相同或不相类似的商品上,即赋予商标所有人禁止他人在非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的权利。此种保护实际上并非对商标权的保护,而是赋予商标权人一种垄断“符号”的权利,将商标权不适当地扩张为“符号权”。
商标法既充分保护商标权人的利益,也要防止商标权人滥用商标权利构成不公平的垄断。“商标法从来不意味着仅仅授予单个的商标权人以财产权。相反,商标保护需要在商标所有者利益、竞争者的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实现精妙的平衡”。商标权限制,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商标权人的权利与他人的正当权利或公众利益产生冲突,法律为了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协调权利人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对商标权人的专有权利及其法律保护做出的必要限制。为了维护公共利益,防止商标权人滥用权利,使私权与公共利益达到一种“平衡”,在保护私权的同时也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这也正是商标的合理使用制度的理论基础。商标权的限制包括商标权利取得的限制和商标权利行使的限制,商标合理使用正是作为商标权利行使限制的关键一环存在。
二、商标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
(一)商标合理使用的概念厘定
商标合理使用主要出现在外国的立法文件的叙述中,在理论上没有清晰统一的定义。Trips协议第17条对商标合理使用作了原则性规定:成员可规定商标权的有限例外,诸如对说明性词汇的合理使用之类,只要这种例外顾及了商标权人及第三方的合法利益。商标的合理使用包含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商标合理使用是依据法律规定,善意第三人无偿使用他人注册商标,不必征得商标权人同意,无须承担法律责任的合法行为,该行为不构成商标侵权,它包括商业性的使用和非商业性的使用。狭义的商标合理使用仅指商业性的合理使用,它是指在综合考虑商标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他人不经商标权人许可,可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善意地、正当地使用其商标。
对于商标的合理使用,有学者持有异议,认为它是一个伪概念。所谓商标合理使用,实际上是指非商标意义上的使用,使用的对象根本不是商标,而是一个与商标长得相同的符号而已。若使用的对象真的是他人的商标,无论如何也不能合理。此观点值得商榷,其割裂了商标与商标权之间的联系,混淆了商标与商标符号之间的区别。商标必然是符号,但符号并不天然是商标,商标是将符号作为识别来源的标记用于商品或者服务之上的结果。商标法并不保护符号本身,商标法对商标的保护“以保护消费者免于混淆为基础,非防止商标本身被复制或不可能引起混淆、错误、诈欺的使用”,商标权“保护之客体并非文字、图形、记号或其结合本身等有形之物体,而是商标与商品间在思想上之关联性”。
(二)商标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合理使用往往成为案件的争执点,被告通常执此理由来主张免责,而究竟为合理使用抑或商标侵权则为法官的主观意志所左右,无法达到合理使用为平衡和保护双方利益而设立的初衷。确定合理使用的一般判断标准,有利于使法院判决趋于客观,最终使得商标立法日臻完善。在认定是否属商标合理使用案时,应考虑以下标准:
1.行为方式——并非作为商标使用。“并非作为商标使用”指使用者不得将别人已经注册的商标作为自己的商标并在商品上使用,其所对商标使用仅仅是为了对自己的商品进行描述或者说明,尤其是对其产品的质量、材料和来源等内容的说明,在主观上无作为商标使用的意图。商标合理使用的目的是叙述一些情况,对消费者进行一定指导。为实现对商品名称、种类、质量、数量、用途、地理来源及商品或服务的其他特征的表示,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相似的词,并使用在相同或相近的商品或服务上时,不应视为侵权行为,第三人可以正当使用与注册商标文字、图形相同或近似的文字、图形。
2.主观标准——善意。商标合理使用要求使用人主观上应为善意,即这种使用出于正常需要。对于善意的认定,商标法与民法上的理解不同。民法上的“善意”一般是以知情或不知情作为判断依据,但在商标法上所谓的“善意”、“恶意”是指是否有不正当竞争的意思。防止利用合理使用的名义,故意突出与他人的商标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发生市场混淆,使消费者误认为是注册商标的商品或者认为与注册合同商标有某种联系。当然,对使用者主观是否为善意的判断非常困难,需要考虑到使用者的具体情况,在诉讼中应该从以下标准加以考察:
第一,以使用该叙述性文字时是否刻意强调该文字的显著性作为判断标准。使用该叙述性文字的方式是推测使用人主观意图的重要标准。如果使用人将他人的注册商标置于该商品的显著位置、进行艺术加工等以求引人注意,而将自己的注册商标置于不明显之处,很容易推断使用人有误导消费者混淆商品来源的主观意图,不应属于合理使用的范畴。
第二,以是否同时标有自己的商标作为判断标准。如果使用人在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图形作为自己商品的说明的同时也标有自己的商品,更多的是将其作为商品说明来使用,缺乏或者没有不正当竞争或搭便车的企图,这种使用一般不会导致对商品来源的误认,可属于合理使用。
3.客观效果——不会造成混淆。商标侵权是指未经许可而使用与他人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有可能造成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来源产生混淆。判定侵权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混淆可能性”,合理使用的目的是在限制商标权人的排他权,即权利人应该允许他人以不损害其利益的方式使用其注册商标以叙述或说明某项产品,从效果上看,这种使用不会造成混淆或误认,不妨害商标权人的商标专用权。
三、商标合理使用的类型化研究
(一)叙述性合理使用
叙述性合理使用的目的在于保护竞争者对自身产品进行描述的自由,赋予竞争者对自身产品进行描述的权利。商家除标示自己的商标以使消费者便于识别外,还会尽力叙述其商品或服务,对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产地、形状或者生产者的名称或姓名及其他特点予以说明,使消费者明了商品的特性、使用方法等,以期增加他们的购买欲望。在美国Playboy Enterprises Inc. v. Wells案件中,法官即表达了叙述性商标合理使用的概念:“商标所有权人不能阻止他人对其产品特征的正确描述,不能把商标用于一般性描述的权利视为其独占”。
叙述性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一是善意地使用自己的名称或地址;二是善意地说明商品或服务的特性或属性,说明商品或服务的质量、用途、地理来源、种类、价值及提供日期。事实上,当某一商标的构成成分涉及了描述性的术语或姓氏时,该商标本身就具有了双重含义:作为商标的含义和原有的叙述性含义或姓氏含义。商标法仅仅保护该标记所具有的“第二含义”,即指示商品或服务来源的含义,其双重含义的特征决定了该类术语的非垄断性,其他人应享有“合理使用”有关叙述性商标的自由,包括叙述自己的产品、服务或地理来源,或者指明产品生产者或者服务提供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关于保护服务商标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条提出了服务商标的正常使用不构成商标侵权:“他人正常使用服务行业惯用的标志,以及以正常方式使用商号(字号)、姓名、地名服务场所名称,表示服务特点,对服务事项进行说明等不构成侵犯服务商标专用权行为,但具有明显不正当竞争意图的除外。”
(二)指示性合理使用
指示性合理使用,美国法上称之为连带使用,是为了客观说明商品或者服务的特点、用途等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它适用于只有运用某个商标才能对某一特定事物或服务进行恰当描述这一情形,一般应满足下述三个条件:第一,如果不使用某商标,那么特定的商品或服务就无法被描述;第二,使用该商标对于特定的产品或服务的做出是合理的、必须的;第三,使用该商标不得使消费者误认为该使用由商标人发起或者得到其支持。
在连带使用中,尽管使用者合法使用他人的商标标示商标权人的商品,但其行为已经不同于商标权人使用自己的商标,如连带使用人已经使商品的包装、形状甚至性质等发生了改变,必须遵守如实告知的规则,这是连带使用合法性的前提。根据国家工商局在《关于禁止擅自将他人注册商标用作专卖店(专修店)企业名称及营业招牌的通知》规定,若汽车零部件销售店和汽车维修商为了说明自己提供对哪些车型的汽车部件销售和维修,可在店外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属商标的连带使用,不构成侵权;但如果使用“特约维修点”、“指定专营店”等字眼,容易使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来源产生误认二者存在某种关联关系,就超出了连带使用的限度。
商标合理使用制度是利益平衡理论在商标法领域的体现,在保护公共利益,避免权利滥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商标的合理使用案件在我国己经出现,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对此的明确规定,对商标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使用方式等都一般见诸于学者的笔端,不能成为实务的依据。我国应尽快将现有零散规定集中起来,构建以合理使用为中心的商标权利限制体系,完善商标立法。
参考文献
[1]崔立红.商标权利益选择的合理性评价[J].法学论坛.2002(6):51~55
[2]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3]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李琛.名教与商标保护[J].电子知识产权.2005(5)
[5]郑中人.商标本质的探讨[EB/OL] .2003-04-16.
http://www.civillaw.com.cn/twcivillaw/research/yj09-2.asp
[6]王艳丽.论商标权的限制[J].当代法学.2002(2):89~92
[7]邱进前.美国商标合理使用原则的最新发展:The Beach Boy一案评议[J].电子知识产权.2005(5):51~54.
第一条 为加强中铁二十局集团石黔高速公路施工总承包指挥部三分部(以下简称本项目)安全生产费用管理,规范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切实保证安全生产费用的有效投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财政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铁发建新及指挥部《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办法》等,结合本项目的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石黔高速施工总承包指挥部三分部建设项目。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安全生产费用是指本项目承包人按照有关规定、合同文件和本办法要求,为达到施工安全标准,专门用于采购和更新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落实安全施工措施、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条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所需的费用。本办法规定使用范围外与安全生产相关的费用已按正常工程费用渠道列支,已计入各项单价中。第四条 安全生产费用实行专款专用,不得弄虚作假、挪作它用,财务管理中单独设立安全生产费用专项使用台帐。在施工过程中应确保专项费用的投入,不得降低标准。第五条安全生产措施费投入与工程进度同步,避免安全生产资金脱节现象; 第六条安全生产措施费根据不同阶段对安全生产施工的要求,实行分阶段使用; 第七条工程开工初期,项目部必须按照轻、重、缓、急和实用原则编制安全生产措施费使用计划; 第八条安全措施费使用与报销,按财务规定要求执行,经项目经理审批签认后,方可向财务部门报销。第二章使用范围
第九条 安全生产费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以下范围内使用:
(一)设置、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支出 指为保障工程安全生产而设置的相关安全防护设施、设备,以及对其进行技术、性能、质量等方面的完善、改造和维护等所发生的相关费用。设置费用主要指直接用于项目安全生产的相关设施设备购置、制作、安装等费用。主要包括: 1.“洞口”(楼梯口、电梯口、预留洞口、通道口)、“临边”(未安装栏杆的平台临边、无外架防护的层面临边、升降口临边、基坑沟槽临边、上下斜道临边等)、挖井、挖孔、泥浆池等防护、防滑等设施。2.施工现场围挡等设施。3.施工供电及用电安全防护设施(漏电保护、接地保护、触电保护等装置,变电器、配电盘周边防护设施,电器防爆设施,防水电缆及备用电源等)。4.各类机电设备安全装置。5.隧道及孔洞开挖过程中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通风设备设施(不含隧道通风)。6.地质灾害监控防护设备设施。7.防火、防爆、防台风、防尘、防毒、防雷等设备设施及备品。8.机械设备(起重机械、提升设备、锅炉、压力器、压缩机等)上的各种保护、保险装置及安全防护措施。9.爆破及交叉作业(穿越村镇、公路、河流、地下管线进行施工、运输等作业)所增设的防护、隔离、拦挡等措施。10.防治边、帮滑坡等措施。11.高处作业中防止物体、人员坠落设置的安全带、棚、护栏等防护设施。12.各种安全警示、警告标志。13.航道临时防护及航标设置等。14.安全防护通讯设备。15.其他临边防护设备、设施。完善费用主要指因正常损耗或因工程变更导致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的补充购置、制作、安装等费用。改造费用主要指为增加安全防护设施、设备的安全系数,增强施工安全,对现有安全防护设备进行设计、试验与制作加工等费用。维护费用主要指对现有安全防护设施设备的日常保养费用。
(二)配备、维护、保养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支出和应急演练支出指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的购置、使用、维护、更新以及按照计划组织的应急演练等发生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 1.应急电源、照明、通风、抽水提升设备、千斤顶等。2.防洪、防塌方、防山体落石、防自然灾害等物资设备。3.应急药品及器械。4.应急救援设备、器械(包括救援车等)。5.救生衣、圈、船箱,船只靠帮设备。6.各种消防设备和器材。7.安全应急救援及预案演练。8.其他救援器材和设备。
(三)重大风险源和安全事故隐患评估、监控(包括远程监控设施)和整改支出指对重大风险源和安全事故隐患进行评估、监控和整改所发 生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 1.超前地质预报(不含极高风险隧道),重大危险源评估、监控费用。2.水上及高空作业评估、整改。3.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估(高路堑开挖、深基坑开挖、瓦斯隧道评估等)。4.临近既有线或建(构)筑物施工危险源和事故隐患评估、监控和整改支出。5.重大事故隐患评估、整改支出。6.应急预案措施投入。7.自然灾害预警费用。8.爆炸物运输、储存、使用时安全监控、防护费用及安全检查与评估费用。9.施工便桥安全监测、评估费用。10.其他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监控支出。
(四)安全生产检查、咨询、评价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支出 指安全生产检查、咨询、评价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 1.聘请专家参与安全检查、评价和咨询费用。2.各级安全生产检查、督导与评价费。3.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五)配备和更新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支出 指为保障现场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而配备的、供现场施工人员使用的防护必需品所发生的相关费用。
(六)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支出 指在施工现场对安全生产进行宣传,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操作规程培训等发生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 1.购置编印安全生产书籍、刊物、影像资料等。2.举办安全生产展览和知识竞赛活动,设立陈列室、教育室等。3.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等。4.专职安检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专业培训等。5.全员安全及特种(专项)作业安全技能培训等。6.各种安全生产宣传支出。7.其他安全教育培训费用。
(七)安全生产使用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支出 指配合相关科研机构,对其安全生产方面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设备等研究成果进行试用所发生的相关费用。
(八)安全设施及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支出 指邀请法定检测检验机构对相关安全设施及特种设备进行安全性检测检验所发生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 1.各种设备设施的检测、检查费。2.特种机械设备、压力容器、避雷设施等检查检测费。
(九)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主要包括: 1.特种作业人员(从事高空、井下、尘毒作业的人员等)体检费用。2.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3.办公、生活区的防腐、防毒、防四害、防触电、防火患等支出。4.与安全员有关的费用支出。5.安全奖励基金设置。6.安全课题研究费用支出。7.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费用支出。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费用。9.为保障施工安全,对施工现场进出口进行交通管制而雇佣的交通协管人员进行看护所支出的人工费等。10.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第十条 承包人在以下范围内发生的费用,属于公路水运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中的安全及文明施工措施费、临时设施费或企业管理费,均不应列入安全生产费用。
一、承包人应当为施工人员办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险或个人意外伤害险;
二、承包人为其雇员、作业人员提供的职业病防治、工伤保险、医疗保险;
三、工地临时办公、宿舍、食堂等现场办公生活设施为达到安全要求所需费用;
四、施工作业所设置的安全用电、支架,基坑防失稳支撑等设备;
五、爆破物、放射性物品、易燃物资、有害危险气体和液体的储存仓库建设;
六、用于施工现场管理的车辆购置和使用费用。第十一条 承包人根据《重庆市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办法》发生的费用,已在合同工程量清单中单独列出,不应列入安全生产费用。第三章使用计划
第十二条 本项目应当根据合同文件和本合同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及时编制《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计划》,明确安全生产费用中的基本费和现场考评费的使用计划。第十三条《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计划》一经审定后原则上不再调整,但因非承包人原因导致停工或工期延期等原因导致原计划无法实施的,可以结合调整后的施工组织设计、安全生产管理要求,重新编制安全基本费和现场考评费调整计划。第四章附 则
1、计算机网络教室要有专人负责管理。管理人员须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保养技能。非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要经上级主管部门培训并合格。
2、计算机网络教室要有必要的防火、防潮、防雷、防盗、防尘、防高温、防静电及遮光设施,配备必要的计算机维护、保养工具和软件。
3、要建立工作日志或周志,建立计算机档案,做到“一机一本”(自备),记载每台计算机的使用、保养、故障维修等情况。
4、要做好系统的维护和设备保养工作,雨季和假期要定期开机;严控外来磁盘和光盘的使用,定期进行杀毒软件的升级、检测、杀毒;重要文件和软件要有可靠的备份。
5、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入室前要采取必要的防尘措施;要督促学生保持室内安静和清洁卫生,要求学生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学生离室时要检查设备,在“一机一本”上填写使用记录。学生离室后,要做好设备和资料的归类整理工作。
6、严禁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网络教室,一般教师经学校同意后按要求使用设备,管理人员不得擅自拆卸计算机。下班时,要关好门窗,关闭电源、照明灯、窗帘,切实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7、对于违反规定要求操作、管理而造成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损坏的,要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8、按照《设备、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管理计算机网络教室内的各项设备和资源。
【校园网络使用安全制度】推荐阅读:
校园安全检查制度范文09-30
校园安全信息上报制度10-29
平安校园安全管理制度10-03
校园安全大门管理制度12-11
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制度06-02
校园班班通使用工作计划06-06
校园安全与校园周边治安环境试题11-08
校园普法学习制度09-08
校园用语用字制度11-21
校园网络日常管理制度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