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乏计划性
依照有关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根据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和党委、政府的意见,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向内部审计机构提出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建议后,内部审计机构才能依法实施审计,因而是一项非经常性的受托审计,不能由内部审计机构自行安排计划或设定审计范围,这必将形成审计业务的不确定性和被动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相关的沟通协调机制,有关部门在向内部审计机构交办审计任务时,没有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意见,没有考虑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的承受能力,尤其是在村级“两委”换届,部门中层及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轮岗交流时,大量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撞车”,导致审计工作不适宜地进入抢时抢量的“双抢”季节,审计任务过于集中,审计资源过度透支,加大了审计实施的难度,使审计质量无法保证。
(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开展存在滞后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在于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情况,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和选拔使用干部提供依据,也是实施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按规定,应先审计,后离任,未经审计不得离任,这样才能发挥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对大多数领导干部执行的是“先离任、后审计”。这种做法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离任审计事实上成为一种事后行为,这种“马后炮”,丧失了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作用,审计的时效性差,难以防患于未然。如果被审计的领导任期较长,而离任审计通常只着重对其近三年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这样容易使任期内的所有经济往来或漏审或审的不透,同时也使一些本可以及时制止的责任问题,因时间过长难于追究当事者责任,削弱了审计效果。如招待费超标问题,挪用专款问题等。二是有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未开展,组织人事部门的任命文件已经下达,即使审计发现问题,但由于人已调离,并已上任新职,形成离任与离任审计不相联系的局面,无法真正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中,审归审,用归用,未审先用,审计成果的转化作用无从体现。同时也影响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审计建议难以落实,前任遗留问题让后任去处理,继任者积极性无法调动,措施也不会得力,往往新官不理旧账。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率较低,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与要求存在差异性
当前,由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同时大多数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
一、老化,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偏低,缺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工作中仍沿袭传统的审计方法,“就账论账”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缺少对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过程和实施结果、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等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缺少对领导干部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以及管理控制的能力及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二是由于缺乏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缺少召开座谈会、设意见箱等相应的制度,信息渠道闭塞,对深入揭露领导干部违反廉政规定的问题很难有所突破。三是审计人员缺乏综合分析能力,不能够针对经济责任审计查出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没有能够抓住重点,起到惩一儆百的效果,更没能跳出审计看审计,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服务作用。
二、建议
(一)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加强管理指导
市(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各乡镇、各部门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指导和协调,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建立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财政财务、内部审计等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协调小组,健全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协调小组领导和统筹本乡镇、本部门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订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定期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大事项,协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突出问题。协调小组要在听取有关部门提出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初步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内部审计机构的实际承受能力,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干部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需要,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对象和数量,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并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进行审核把关。干部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应当
将了解掌握的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有关情况、有关举报材料和其他相关情况,及时通报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将其作为重点,查深查透。在审计中发现的职权以外的情况或问题,内部审计机构要及时地移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协调小组要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公示制度、设立意见(举报)箱制度,广开信息渠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切实提高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
一是分类选择审计时机。依照规定,经济责任审计要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其精神实质就是为了使审计与任用干部统一起来,让审计更好地为任用干部提供依据、搞好服务。根据现实情况,应在把握法规精神实质的前提下,坚持客观灵活的原则,区别不同情况,分类选择审计时机。凡拟提拔或拟调往重要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应坚持“先审后离”,增加干部的责任感,也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审出了问题,也能及时下结论和处理,避免给社会上造成“走过场”的感觉,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干部使用的重大失误,提高组织威信。离岗、离职、退休或免职又不再安排新的领导岗位的,因其社会影响不大,为了使干部所在的原单位能尽快地开展正常工作,视情况可以采取“先离后审”。
二是积极推行“任中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干部所任职务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它没有必须在离任时才能审计的限制,先离后审、先审后离的矛盾也不突出,任中、任终都可以审,有利于分解工作量,避免突击性,从而使得审计部门有充裕的时间来澄清问题,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适当安排“任中审计”,内部审计机构也可以根据委托,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分期实施。
三是将正常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内部审计机构在开展日常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内控制度审计、家底清理审计、专项审计等各类常规审计项目时,要注意收集和保存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资料,做到一次审计满足多种需要。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充分利用以往检查和审计的成果,避免重复监督,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效率。
四是突出审计重点。经济责任审计要在加强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同时,要重点加强对工程建设、招商引资、举债融资、物资采购、资产处置、企业改革改制、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过程和实施结果等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经济总量指标,发展能力指标,职工群众生活质量指标,社会贡献指标和人财物管理控制情况等进行审计,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遵守财经法纪和廉政规定等进行审计,促进提高领导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规范成果运用,充分发挥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关键词:气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气象部门是为政府和人民提供气象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受上级主管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双重领导, 其专业业务科技含量高、资金来源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入资金量大, 而县级气象部门遍及高山僻岭、大漠荒岛, 大多数领导干部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业务工作, 缺乏财务管理知识和经验。这些特征使经济责任审计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把基层台站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切人点, 通过经济责任审计, 增强干部正确履行经济职责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为重大经济活动把好关, 夯实气象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一、气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气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 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等提供参考依据。它与政府经济责任工作、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 审计人员不同。政府部门或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般是由纪检监察、国资、组织人事及审计等部门人员完成, 而气象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由本部门的内部审计完成。
其次是审计内容的不同。对于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其主要审计的内容包括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企业内部控制设立与执行的情况、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一些重大的经济决策情况。对于气象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则主要包括任期内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 单位的资产及负债情况, 各项资金收支及收益情况, 重大的经济决策情况以及个人主要经济责任情况。
最后是审计委托单位不同。企业或政府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接受干部管理部门委托, 对领导人任职期间或离任时的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监督评价。一般是接受干部管理部门委托开展工作并向其提交审计结果报告, 是一种“被动”而非主动的审计行为。而气象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是按照本部门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或者本部门人事机构委托, 相对比较主动。
二、气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气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气象部门的管理层从中国气象局到县级气象局共四层, 中国气象局和省气象局内设党组纪检组负责全国、全省气象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 各市气象局有1-2名兼职审计人员, 县气象局无审计人员。近年来气象部门把审计工作的重点逐渐从财务收支审计, 转移到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方面, 审计对象的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 从县级局长到地市级局长和省局直属单位的正处级干部, 从离任审计到任中审计。近年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扩大, 对气象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也逐渐加强, 从工程预算到执行, 从事前的工程标的审计到全程跟踪审计, 审计的内容不断深化。气象部门的各级党组越来越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不断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瓶颈。
(二) 气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
1. 气象部门审计人员力量不足。
随着气象部门资金量日益加大, 审计任务也越来越重, 由于气象部门的业务专业性较强, 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力量并不熟悉气象部门的审计要求, 审计方向容易偏离。而本部门的审计人员大部分为各地市级气象部门的财务人员, 兼职完成审计工作, 财务工作本身就繁重、琐碎, 再加上各市气象局的工作安排不同, 所以参加人员的审计工作时间很难保证。另外, 这部分审计人员往往没有系统学习过审计知识, 甚至连内部审计的经验也很不足, 个体差异较大, 审计质量不易保证。
2. 审计程序流于形式。
气象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基本流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阶段, 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终结阶段。在审计准备阶段, 由于审计时间和人员的紧张, 对审前调查工作进行得非常仓促, 很少实际实地去被审计单位考察具体工作流程、内部控制情况等, 制定的审计实施方案, 往往是按照模版、千篇一律, 没有针对性。在审计终结阶段, 审计报告基本还停留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 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 不能从根本上找到原因, 审计整改也仅仅停留在纠正现有错误上。跟踪检查审计结果落实情况也只是停留在收到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报告和有关将资料就视为已经整改, 不能真正掌握整改情况。
3. 气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法律规范环境较差。
虽然近些年来气象部门在不断加强了经济责任审计体系的完善, 但现阶段气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体系。第一, 气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一般是各级干部或领导, 在审计过程中缺乏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作用很容易滋生腐败或导致重大腐败事件的发生;第二, 由于缺乏完善的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 审计人员在遇到一些特殊问题时往往只能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来处理, 这会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第三, 气象部门没有明确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对于目前气象部门多渠道资金核算来说, 单一的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评价指标或是企业经济评价指标都不适用。应该是对各个单位逐一评价还是将各单位资金综合后统一评价?并没有明确标准。
三、气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培养符合气象部门审计工作需要的专职审计人才
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审计人才是从主观上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 市县级气象部门应当配备专门的审计机构及符合审计需求的审计人员;另一方面, 要注重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确保审计任务顺利完成。
(二) 夯实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不走形式
做实经济责任审计流程中的每一步, 对每一项审计任务细化分工, 责任到人, 审前准备阶段必须做到审计调查全面, 审计方案务实。搞好审前调查可以防止审计实施中审计重点、审计疑点确定不准的情况。可以通过召开审前座谈会、个别谈话等方式, 从多方面进行调查了解, 多与被审单位沟通, 要求被审单位提供各种数据, 寻找疑点和重点, 也可以结合以往审计情况做出初步判断, 审前调查越是全面、详细、准确, 越是有利于提高审计实施的效率和效果。要在审计调查基础上制定好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要务实, 有针对性, 要紧密结合审计项目的具体实际制定, 尽可能详细科学、可操作性强, 能够真正指导审计实施。跟踪检查审计结果落实情况工作要认真完成,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标不仅是揭露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纠正错误、促进整改工作, 因此, 必须严格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和落实。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整改运用情况进行通报或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 主动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 进一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能够充分运用。确保顺利、圆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
(三) 完善内控制度, 规范气象部门审计环境
完善内控制度, 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和基础, 气象部门近几年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但还是有一些单位, 特别是基层气象部门, 内控制度意识薄弱, 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应当建立起完整、全面、科学, 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内控制度, 起到加强内部管理、控制风险、堵塞漏洞的作用。各省气象部门应当在统一的审计标准上, 再制定出相应的综合审计评价标准, 以便在气象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中, 可以正确揭示各个不同渠道资金的真实原貌, 实行审计评价纵向和横向比较, 把审计评价与上一任领导的经济工作相比较, 使审计评价更加客观、合理、公正、真实。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审计室.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促进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 2005 (4) .
[2]毛国俊.浅析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与防范[J].财会学习, 2016 (6) .
关键词:村干部;经济责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6-05-1
柳河县为了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和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配合好2013年村级三委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明确村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根据柳河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成立了柳河县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柳河县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召开了全县村级“三委”换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由县纪委牵头,从审计、农经部门抽调28人,成立4个审计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了审计前业务培训。于2013年3月2日至3月 17日,以就地审计的方式对全县15个乡(镇)的219个行政村、385个独立核算的集体经济组织的村干部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审计总金额59795万元,审计村干部245人(村书记210人、村委会主任35人),出具审计报告219份。
此次审计内容为任期内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遵守财经纪律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及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审计范围是2010年至2012年三个年度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账目。
为了充分搞好这次审计,审计前审计对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审前公告”,并与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将本次审计的依据、目的、审计工作重点以及我们的联系电话进行了介绍。在送达审计通知书的同时,审计组要求乡(镇)、村(屯)及被审计村干部提供了有关会计资料及相关的书面材料。在工作中,得到了各乡(镇)人民政府及农经站等相关单位相关人员的积极配合,在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账目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本着客观、公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采取了账内审计与账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工作,审计结束后,及时将结果反馈给被审计对象,征求对审计报告的意见,并对审计报告作了及时修改。
1 基本情况
柳河县共有219个行政村,385个独立核算的集体经济组织。拥有1654个村民小组,农户65542户,农村人口255270人,耕地面积731832亩,2012年末人均纯收入8785元。截止2012年末,219个行政村固定资产总额为8649万元,公积金总额2840万元,债权总额4963万元,债务总额10338万元。从审计情况看,各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财政补助收入、土地及山场发包收入。
2 审计发现问题
一是历史债务沉重,多年来举债搞公益事业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造成村集体债台高筑。2012年末柳河县219个行政村债务总额10338万元,较2010年初7712万元,新增债务2626万元;二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自我运营能力太差,入不敷出,负债经营,运行困难。全县219个行政村,本届期内即2010、2011、2012三个年度收入总计26851万元,支出总计28277万元,三年收支相抵亏空1426万元;三是村监督委员会不能很好的履行监督职责,造成支出不合理,造成非生产性支出过大,柳河县219个行政村近三年支出总额为28277万元,其中:经营性支出659万元,仅占支出总额的2%;四是村干部素质参差不齐,不能严格遵守财经法纪,个别村集体收入未能及时存入农经中心代管资金账户,造成坐收坐支。个别村支出票据未能取得正式发票,存在白条子列支问题;五是村级集体经济底子薄,集体债务沉重,资源枯竭,集体经济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村级运转举步维艰,制约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六是村干部三年任期较短。农村工作繁杂,而且连续性强,需要有一支坚定事业心的干部队伍,从现时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时间较短,容易产生短期思想和短期行为,只谋划任期不谋划长远,不利于农村干部思想和农村工作连贯稳定,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稳定发展。
3 审计建议
一是村级搞公益事业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村级财力和农民承受能力,应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原则,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切忌盲目攀比。建議村级不要举债搞建设,不要增加农民负担搞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新的不良债务的发生;二是严格贯彻执行相关财经纪律,做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抓好制度落实是关键,加强民主理财监督是保障。建议全县各村要切实抓好财务规章制度落实和理财监督两个方面工作,真正使村级财务管理步入规范、有序、严格、照章的良性轨道上来;三是农村集体“三资”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命脉,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议各村贯彻执行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制度,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监督和管理。盘活集体资产,增强村集体运营能力;四是建议切实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村务监督作用。积极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参谋室”、“减震器”、“监督台”等作用,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取得新成效,更为村级事务的有效开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适当的分类,有助于从各种经济责任审计的不同特点出发,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针对性,以便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评价,分清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
按照审计的内容、审计的时间、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成如下几类:
1.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和破产经济责任审计
按照审计的内容,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和破产经济责任审计。
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经济责任人完成其承担的承包目标、租赁目标、任期目标等目标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这类审计主要是根据经济责任人与上级主管部门、发包(或出租)单位或者本级政府部门所签订的承包、租赁合同或目标责任进行审计。审计内容在合同中有明确规定,审计目标、范围明确,重点突出。
破产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企业破产法(试行)》的规定,主要审查和确认企业破产的原因;确定对企业破产应当承担责任的主要责任人;监督破产企业的财产物资,包括破产清算时资产、负债项目的确认,资产价值的评估,破产资财的变卖和分配等。这种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全面地对企业整个破产过程进行审计,确认责任人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保证破产清算的顺利进行。
2.事前经济责任审计、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事后经济责任审计
按照审计时间的不同,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事前经济责任审计、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事后经济责任审计。
事前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经济责任关系确立之前,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审计,以保证经济责任关系各方合法、合理、正确地确定有关方案和合同,以保证经济责任的合理性、有效性,维护有关经济责任关系各方的合法权益。
事中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指在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对其进行的审计。在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中,审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对领导干部或经济责任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检查机关的财务收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存在差错或舞弊行为,督促责任人正确履行经济责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例行的年度审计和不定期的临时性审计。
事后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终止经济责任关系或者领导干部调离所在部门、单位后,对其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如承包、租赁经营合同期满时,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确认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以解脱责任人所负的经济责任。
3.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按照被审计单位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对党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对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老 于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管理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措施,使党内监督制度更加完善,监督手段更加有效,对提高监狱干警执政能力和执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领导干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监狱发展的有效保证。监狱领导干部是否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否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直接关系到监狱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可提高干部使用的透明度,为组织部门正确选拔和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对维护财经法纪,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推动党风和廉政建设,促进监狱领导干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决定意义。
2、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能够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经济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中心。许多领导干部在主抓经济工作时往往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由于“决策时拍脑袋”,给国家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等现象屡见不鲜。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出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审查考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需的政治素质和决策水平,也能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纪。实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毫无疑问要追究领导者的责任,这就迫使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民主行政、科学行政。
3、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有力举措,近几年,监狱系统领导干部个人经济犯罪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禁而不止,这与领导干部自身的内在素质分不开,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对领导干部管理偏松,监督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揭露违纪问题,查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遏制腐败现象。
关尔杰 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利用审计手段,在查清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的基础上,就被审计对象经济职责的履行情况和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为组织部门考核使用干部在财政、财务管理和廉洁自律方面提供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对领导干部在经济活动方面进行监督、评价,看其是否存在经济问题并明确其应担负的经济责任。要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审计前做好审前调查,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实施方案。审前调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被审计对象基本情况及其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机构设置情况等;有关重大财政财务收支决策与重大经济决策的决策制度情况;任期内所在单位各项主要指标情况;任期内历次审计及其他部门的检查与整改情况以及其他需了解的问题。关注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权、经济政策执行权、经济管理权和经济监督权。
二是在审计过程中要突出审计重点。其一从会议纪要、原始会议记录入手,抓大放小,避免就账论账。要注重审查原始会议记录有关重大经济事项的研究和决策的程序等是否合法合规,然后在账务中进行核实,看效果如何,有无决策失误、决策程序不合规和损失浪费等现象。其二从审计对象的责任主体入手,延伸审计其经济事项的经济活动及效果。根据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职责范围,有的放矢的选择延伸的单位,并根据延伸单位的职责履行情况,反证其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及实施的效果。审计实施中努力做到见账、见物、见果。其三突出对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的审查,具体审查货币资金的真实性、固定资产是否账实相符、有无化公为私和毁损流失、有无违规资金运用、债权是否真实。通过对被审计对象任职前后净资产的比较,剔除非正常因素,审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产收益情况,以考核其任期内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其四突出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的审查,看其单位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精神,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了科学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执行是否严格、有效,有无失控点,有无因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而发生违纪的问题,对发现的问题是否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等;其五与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通过座谈、召集小型会议等形式了解核实情况,取得的证据要由相关人员签名或者盖章。注意做好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其六在实施审计中,除常规的审计账目外,对重大投资项目和惠民政策落实情况要深入现场、基层调查了解,取得第一手资料,掌握真凭实据。以充足的证据支持审计结果,确保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做到审计结果有用、能用、管用。
三是突出对单位和个人遵守财经法纪方面的审查,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审查单位收支的真实性,审查有无隐瞒、转移收入、私设小金库;有无违反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挤占摊派成本费用;有无滥发奖金、实物、补贴,用公款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等现象。被审计对象在经济活动中有无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行为,有无指使或强令财务人员做假账、虚报经济指标、违反财经纪律等的行为。
四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通过审计,发现和揭露被审计对象有无经济问题,并明确问题的责任归属,使经济活动的责任人具体化、人格化,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对象作出客观评价。因此,审计评价意见是审计结果的总结点,是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而报告中所列的相关问题是对审计评价意见的支撑和注解。但是,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我们往往对被审计对象应负的经济责任不予评价,或者轻描淡写,避重就轻,而不恰当地扩大评价范围,对被审计对象的政绩、能力、作风等作出评价。在评价时,又往往根据领导干部个人述职报告中的自我评价照搬照抄,经济责任评价成了领导干部个人的政绩告白。有时甚至会出现“评价很好,问题不少”自相矛盾的现象,人为地加大了审计风险。所以,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过程中,凡是与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有关的问题,必须审深审透,并明确责任,对与经济活动无关的事项慎重处理。在评价时,必须注意一定不能越位,要紧扣“经济责任”这个主题,就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只能对相关的经济责任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做到监督与评价不越位,不缺位。在评价时,不能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对实实在在的经济责任问题不谈或少谈,明知有问题也不去深究,自己心知肚明,便认为其他人也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期待着纪检、司法等部门去深挖、追究;对一些“政绩、作风”等虚的东西大谈特谈,以此来赢得被审计对象的“理解、支持”,做老好人,甚至问题存在不少,而评价却很高,自相矛盾。所以说,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政绩化倾向,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大忌,它严重脱离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正确轨道,超越审计的权限范围和业务专长,人为地加大了审计风险。
一、审计动因的创新
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有很多代表性的观点, 如代理论、受托经济责任论、信息论、保险论、冲突论和信号论等, 以代理论、信号论举例说明, 为了促进委托人和代理人实现利益最大化, 对于委托人和代理人都要进行审计;而信号论是指在激烈的资本市场竞争中, 企业通过审计向市场传达信号, 表清自身的及经济状况从而实现融资的需要。经济审计责任的发展促进了审计动因的创新, 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干部管理制度完善、权利运行监控、防腐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并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民主政治观也成为当代中国经济责任审计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动因, 并成为时代发展赋予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神圣使命, 可以说通过政府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 有效掌握领导干部责任的履行情况和责任的运行状况, 才能保证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审计关系人的创新
审计委托关系包括审计人员、被审计人和审计委托人三方主体, 一般来讲审计委托人是资源或财产的所有者, 被审计人是资源或财产的经管人, 而审计人员则是为了确认和解除资源或财产所有者与资源或财产经管人之间经济责任受托关系的独立的第三方主体。而在经济责任神中, 审计关系人的范围和性质则有了很大的变化, 像审计委托人不仅包括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公共财产或资源所有者、出资人责任) 、人民政府以及政府部门等等, 像党委部门工作性质涉及干部管理的也属于委托人的范畴。而被审计人范畴也涵盖了承担公共受托责任的领导干部, 和承担公共受托责任的特定行为组织, 还有根据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公共行政的行动理论, 一些负有间接公共受托责任的领导干部也需要通过审计从而确认和解除其公共受托责任。可以说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涵盖的范围之广、性质之特殊都为审计理论的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型的审计关系人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三、公共受托责任内涵的创新
公共受托责任内涵所指的是受托经营管理公共财产的机构和人员要承担财政管理、项目计划和公共财产经营管理情况汇报的责任, 因此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就包括两个方面, 分别为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行为责任指的是受托机构和人员要按照委托人的要求进行经营管理, 承担公共财产的管理责任;报告责任是指受托人要按照委托人要求承担向报其告经营公共财产情况的责任, 而审计人则是依据相关审计内容和指标体系对监控受托人的责任履行进行评估。而在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查中除了关于公共财产管理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 如任职单位事业发展状况、经营决策情况、财政收支和资产管理等基本内容, 还拓展到组织的发展责任、国家政策制度的执行力度以及自身的廉洁自律问题, 如审计干部对于有关法律的执行状况, 其廉政勤政方面的具体表现, 审计内容的丰富和执行的严格是普通审计无法比拟的, 可以说对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其特定工作性质和行为责任要求的拓展, 推动了公共受托责任内涵的创新。
四、审计理论框架构建的创新
审计理论框架作为审计各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结构和机理, 其内容包括审计理论结构和审计运行机制两部分, 互相作用从而服务于审计实务。审计工作只有集合神界理论机构和审计运行机制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 形成审计系统, 发挥审计功能, 最终实现审计的目标, 审计理论确定了要素间的关系、运行机制决定了审计过程与方式、两者结合成为审计实务开展的基石, 而经济责任审计引入后, 审计理论框架构建就需要创新的思考。
五、审计目标理论创新
经济责任审计目标较审计理论目标外, 还涵盖了被审计人需遵循的特定标准, 因此其创新思考在于, 审计目标不仅仅是财产管理的合法性、责任履行的认真负责, 还包括对于国家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领导干部是否推动了事业科学创新发展、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掌控权利的行使情况是否符合相关的法规或行政要求, 勤政廉政的表现如何, 任职期间的群众风评如何等, 可以说对于其任职期间的财产管理的效益性、经营管理的合法性和履职情况的真实性都是审计目标。
本文简述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的若干问题, 以探索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对于审计理论的创新有何意义。从四个方面, 审计动因、审计委托关系、公共受托责任内涵和审计理论框架的创新方面谈起, 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审计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 以及两者互相促进对于审计功能的进一步拓展与强化, 可以说不断完善与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审计理论创新对于加强我国的干部管理、健全权力约束, 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为现代审计理论和我国审计实践活动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制度创新, 对于强化领导干部监管机制、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民主政治以及国家经济安全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简述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的若干问题, 以探索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对于审计理论的创新有何意义。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海文.谈谈经济责任审计深化发展的几个切入点[J].财政监督, 2009 (12) :37-38.
[2]蔡春, 田秋蓉, 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 2011 (02) :9-12.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责任审计;防治腐败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088-01
开展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领导干部队伍管理和监督,提升干部素质、防治腐败,建设高效廉洁干部队伍的重大举措。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审计职业的专业性,更涉及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如何开展和做好这个工作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由来和特点
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基础,而经济受托责任关系则是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作为经济事项的直接管理者或经营者接受政府准确的说人民大众委托履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财政收支管理等经济管理职能。为了督促管理人员更好的完成受托责任,政府则指派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完成经济使命的情况进行审计和检查。可以看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质就是政府委托审计机关对管理者完成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是一种特殊的审计活动。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的审计活动,其特殊性表现在:
1.它是对干部任期内完成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因此是经济监督与行政监督,对人监督与对事监督的结合;
2.它是政府机关指定的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进行的强制审计,而不是审计机关自行安排的,也不是领导干部可以自由选择的;
3.它要求对审计机关审计过程发现的经济问题分清责任,并作出评价;
4.它的审计结果具有特定的利用价值,是干部管理部门行使干部任免等职能时的重要参考依据。正因为如此,它在审计过程中受到的人为因素干扰的可能性更大,受到的阻力可能更多。
5.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情况审计;企业管理经营情况审计;干部遵守廉政情况审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一)经济责任审计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要要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市场经济进程,市场要放开、经济要发展,需要一批有着先进意识和改革思想的管理和经营者,需要这批管理和经营者持续的为市场输入活力。这就需要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以监督和激励这批人员。
(二)对管理经营者实施定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职经济责任审计,先审后离,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市场经济中,政府放开国有企业,管理者权利增加,自我意识加强,容易产生道德问题,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人民利益受损。对管理经营者进行任期定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职经济责任审计,先审后离,问题不解决不得离开,有利于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经济责任审计是防治腐败,建设高效廉洁干部队伍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对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者没有一定的约束,则容易滋生腐败,导致其堕落;对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一定的任期经济成效考核和奖惩机制,领导干部也没有足够的动力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也是防治腐败、建设高效廉洁干部队伍的有效举措。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注意点
(一)重视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失败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归根结底是一种特殊审计,鉴于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如果审计者没有足够的权威和独立性,就无法对这批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者实施有效的审计,审计过程中可能受到各方面的干扰,审计人员也可能被贿赂“拖下水”,使得审计风险加大。
(二)确定审计责任时要注意可控性和会计信息的局限性对经济责任确定的影响。特别要注意区分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者在作出决策时,有的失误和损失是无法控制的,如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对于这类不可控的因素,只能要求其对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负责,而不能对灾难本身的发生负责;其次,会计信息本身具有局限性,如当前对部分资产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使得资产不能如实反正当前状况,这类责任也不能归到其身上。
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者作出决策时有的是集体通过的,有的是其个人审批,对于集体决策的失误,只要求其承担管理责任,对个人决策的失误则要承担全权责任。此外,还要分清此责任是主观造成还是客观原因,公正的对待管理者。
(三)既要注重微观经济责任审计还要延伸到宏观经济责任审计。对微观经济责任的审计相对比较容易,如审计报表非常客观,但是对党政机关干部的宏观管理责任审计相对则较难。一方面宏观决策的作出本身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两难问题,其次宏观决策难以用标准进行衡量。但是经济责任审计仍然应该延伸到宏观领域,用经济的平稳运行等宏观指标作为考核,在分清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考核。
(四)界定责任人时向关联方延伸。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负责,因此,通常在提到经济责任时,总把目光对准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中应明确责任人及关联方。对领导干部直接指挥造成的经济责任应要求其全权负债,领导干部下属决策造成的经济损失,则不能要求其承担全权责任,否则的过高的风险会打击其积极性。
(五)经济责任审计之后对经济责任的评价应该制定一套全面的指标,予以客观化。对此,笔者的建议是针对不同级别干部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党政领导干部以评价经济发展情况、财政收支情况、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和遵纪守法情况为重点;对企业领导人以企业盈利性、成长性、发展性,报表真实客观性,领导人廉洁自律性为重点。严格按照指标考评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者,作为对其进行奖惩和考评的依据。
(六)把内部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只重视最后的外部审计,应将防微杜渐贯穿到平时工作中。企业和机关设置内部审计部门,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直接由政府管理,随时抽查,加强其经济责任意识。
(七)不要先离任后审计,坚持先审后离。领导干部离任后,有的资料查找会相对困难,在新手接任之前还可能出现无人管理的空当,因此要求领导干部审计后离任,交接不清不得离任,能更有效的实施经济责任审计。
(八)加强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审计水平。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特殊的审计,是针对特定对象的审计,要求专业知识多,人员素质高,应提高从业人员的入门槛,在具有相应工作经验的人士中挑选高素质人才。此外,还要不断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利用高科技手段审计,完善科学指标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明洲.突出重点、用好成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J].当代审计,2011,3.
扎实推进水利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同志们: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20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下称《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对于进一步推进水利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入开展,充分发挥水利审计保障水利事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这次把各单位审计部门负责同志和审计骨干集中在一起,学习《规定》,研究工作,交流做法,很有必要,在同志们的一起努力下,会议开得很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下面,我就学习贯彻《规定》及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 1 会议也要求继续加强对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陈雷部长多次强调指出要扎实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对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各项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鉴证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评价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和决策水平,监督领导干部执行有关财经法纪情况,为组织人事部门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推动建立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机制,完善干部管理监督机制,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促使领导干部增强宗旨观念,提高实践能力,强化责任意识,激发领导干部推动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完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重要措施。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领导干部权力运用情况进行核查和评价,将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从政治上关心和爱护干部,防止领导干部失职、越权以及滥用权力,促使领导干部规范行政行为,引导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促进领导干部科学民主决策,推动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 设的有效手段。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进行鉴定和评价,能够引导领导干部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意识和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促使领导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廉政准则》,扎实推进水利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为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领导干部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效保证。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促使领导干部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准确把握水利发展与改革实际,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水利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水利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水利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要通过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促进领导干部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加强贯彻水利部党组各项工作部署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为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组织保证。各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水利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入开展。
二、认真学习《规定》要求,深刻领会《规定》精神
《规定》的颁布施行,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措施,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建设、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准确把握内容,深刻领会精神,切实抓好贯彻执行工作。
(一)领导干部自身要增强责任意识,切实作出表率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是对领导干部权力约束、责任鉴定和履职评价,也是对领导干部的保护、引导和警示。领导干部作为接受审计监督的对象,一要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责任,不断加强对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学习掌握,依法履职、合规决策、改进作风、廉洁自律。二要树立接受监督意识,依法依规、自觉接受、主动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三要完善责任制度,落实责任分工,明确具体任务和事项的责任单位、责任部门、责任岗位和责任人。四要抓好对下一级水利单位领导干部,包括水利企业单位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听取审计汇报,督促整改落实。
(二)各级水利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抓好落实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对领导干部个人的审计监督,也是对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各级水利部门一要充分认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于促进水利单位健全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加强组织领导,支持好、配合好经济责任审计 工作;二要认真对待经济责任审计意见,科学制定审计整改方案,明确审计整改责任部门和人员,完善审计整改工作机制,落实好、整改好经济责任审计事项;三要加大工作力度,以每一次经济责任审计为契机,查找分析问题,完善制度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强化风险防控,总结好、运用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把经济责任审计效果最优化。
(三)水利审计部门要全面把握精神,切实有效运用 各级水利审计部门要把《规定》作为审计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督促审计人员尽快熟悉掌握并认真贯彻执行《规定》。一要强化依法审计的意识,切实用《规定》来指导审计业务、规范审计程序,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严格依法审计。二要在认真学习《规定》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审计对象的新内涵、审计内容的新规定、审计程序的新要求、审计时点的新界定、审计责任的新划分,充分把握新要求、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思路和方法。三要按照《规定》的要求,做到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正确区分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不以财务管理责任代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不把部门领导责任等同上级领导责任,全面反映领导干部履职履责情况,评价结论要努力做到对于推动干部所在部门干部管理、财务管理、纪检监察、审计等方面的工作起到促进和服务的积极作用。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规定》的学习贯彻,切实 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统筹管理,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积极创造条件,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成为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监督手段。
三、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管理
(一)切实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覆盖
各单位要按照《规定》的要求,将应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即正职领导干部和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以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纳入审计监督的范围,要努力做到对《规定》中明确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全面覆盖。不仅要对党政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又要对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还要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及社团领导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对一级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审计监督,也要对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审计监督,审计不仅要关注行政单位,也要关注事业单位及所有独立核算单位。各单位要在进一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的基础上,根据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工作性质、经济管理权限、掌管的财政资金总量以及所属单位的数量、规模等因素,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
(二)切实遵循经济责任审计科学的工作周期
进一步科学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周期,形成经济责任审计滚动运转的长效机制,既有利于尽早预防和及时发现问题,防止“马后炮”,又有利于积极落实审计整改,还有利于建立常态监督机制,切实强化对干部的日常监督、阶段监督和定期考核。水利审计部门要把审计业务承载力和审计周期频率统筹结合,一要做好规划,把握审计周期与财务会计、业务流程、工程建设等时点的关系,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率。二要根据任期时间长短、涉及水利资金量大小、单位经济活动复杂程度等因素区别对待审计对象,采取不同的审计频率和审计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三要进一步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方法,与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基本建设审计等审计方式相结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切实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节点
要实施对领导干部任期的全过程跟踪和监督,实现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全覆盖,就必须把任前审计、任中审计、离任审计结合起来。一要继续稳步推进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仍是重要的经济责任审计方式,必须进一步巩固加强,不断总结完善,继续发挥成效。二要积极探索开展任前经济责任审计,把好权力入口关,防止带病提拔和带病任用。三要逐步扩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比例,把好权力运行关,增强领导干部廉政勤政优政意识。从而推动形成任前审计常态化、任中审计经常化、离任审计必须化、任前审计、任 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新格局,切实做到事前监督,事中把关,事后评价,从源头上和机制上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强化经济责任审计预防、免疫、警示和惩戒作用。
(四)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管理
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一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和办公室的作用,加强有效的联系沟通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要按照《规定》的要求,切实承担起相关责任。各成员单位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及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审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信息互动,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共同抓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二要进一步强化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制度,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审计计划,有重点地确定审计项目,有步骤地实施审计工作,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针对性、计划性与协调性。三要充分利用以前财务收支审计等审计方式的审计结果,充分利用,避免重复审计,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四、突出工作重点,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各单位要按照《规定》对审计内容的要求,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结合“十二五”规划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立足本单位实际,拓宽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内容。着力关注领导干部科 学决策情况,特别关注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履职及业绩情况,重点考察领导干部遵纪守法情况,通过审计为领导和上级部门出好主意、当好参谋、当好助手。
一要关注中央及部党组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揭示和反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等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促进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到位,确保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揭示和反映水利项目预算执行进度工作情况,确保按期完成各项水利建设任务,确保水利中心工作的开展和各项决策的落实;揭示和反映中央水利投资项目建设和管理情况,重点审查项目立项审批、投资结构和分配、项目配套资金落实到位、项目建设管理、资金管理使用等关键环节,关注工程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及时交付使用并充分发挥效益,促进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规范管理和有效运行,为“十二五”水利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水利保障。
二要关注各项专项治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揭示和反映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中带有普遍性问题,巩固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阶段性成果;揭示和反映“小金库”治理工作“回头看”活动、社团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治理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揭示和反映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检查工作中的苗头性倾 向性问题,防止公款出国(境)旅游行为发生反弹;揭示和反映厉行节约各项规定执行情况的突出问题,促进规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及会议费等一般性支出行为,确保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三要关注重点民生水利工程和资金的安全、效益问题。要着力关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行情况,把民生水利作为检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要关注水利惠民政策落实及目标完成情况,查找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审查中央水利专项资金是否及时下拨,地方配套资金是否足额落实到位,管理是否科学规范,有无挤占挪用等情况,着力解决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群众要求最紧迫的水利问题。
四要关注水利单位和部门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运行情况。重点关注水利单位和部门内部控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的薄弱环节,揭示和反映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重点查找水利单位和部门内部管理的困难的问题,分析影响水利单位和部门科学发展的制度机制原因;重点服务于水利单位和部门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对加强流域机构内部管理、增强水利事业单位发展动力、提升水利科研单位管理活力、规范水利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建议,从根本上提升水利单位和部门防范风险、提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成效
各单位要坚持创新,积极实践,探索审计成果运用的新机制、新形式,促进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成效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好经济责任审计的治理和防范作用。
一要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分析利用。定期对经济责任审计信息进行汇总梳理,注意把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难点问题、水利单位内部管理中的存在的突出问题、审计查出问题中的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分析其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廉政风险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注意及时把审计中发现的把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加以宣传推广。
二要进一步完善有关部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工作程序和具体办法。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要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由组织人事部门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人事档案,由纪检监察部门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廉政档案,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绩效考核部门纳入业绩成果考核之中。审计部门要建立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管理制度,加强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信息的台账管理。
三要加强审计意见整改情况的督促落实和监督检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建立审计事项整改情况跟踪检查的工 11 作机制,对整改不到位、屡改屡犯的单位及人员进行通报批评。不仅要把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还要把审计意见建议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和部门工作的重要参考。
四要推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不仅要对经济责任审计查处问题落实责任、追究责任,更要通过审计督促规范问责工作、健全责任追究体系,督促有关单位和部门严格落实《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结合水利系统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具体问责办法,明确问责对象、坚持问责原则、严格问责程序,落实责任单位、责任部门、责任岗位和责任人,促进提高各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促使各责任主体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努力做到通过审计项目,达到教育干部、改进工作、完善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推荐阅读:
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06-16
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11-04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11-22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方案07-13
对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的探讨07-01
经济责任审计系统06-10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06-12
推进经济责任审计07-21
经济责任审计分类09-28
关于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考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