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破产重整制度的完善(推荐7篇)
我国于2006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企业破产法》)是我国企业市场退出的标志性法律,首次引入了破产重整制度,它从而使我国企业破产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企业破产法》第八章设立的破产重整制度,与传统意义上的破产清算不同,它是指对已具有破产原因或有破产原因之虞的而有再生希望的债务企业不立即进行清算,而是在法院主持下由债务人与债权人达成协议,制定重整计划,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债务人按一定方式全部或部分清偿债务,同时债务人可以继续经营其业务,从而挽救债务企业生存的法律制度。1破产重整制度又称破产保护或公司更生制度,其目的在于避免因企业破产清算而带来的职工失业、资源浪费、社会震荡、经济波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再生一个有持续发展力且财务健康的企业,并借此平衡保护债权人、股东、员工、关联企业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进而维护社会经济关系的稳定。
近年来,全国各级法院成功审理了一批破产重整案件。这些案件充分运用破产重整制度,帮助陷入困境的企业获得新生,为应对金融危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运行秩序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并为我国破产案件提供了有效的模式和鲜活的审理经验。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案例,莫过于苏州雅新公司和北京五谷道场的重整成功。苏州雅新公司于2008年宣告破产重整,创造了近25亿元债务获100%清偿的经济奇迹,得到了省市两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已被中欧商学院列入经典教材案例。2五谷道场经过破产重整,如今依然是全国方便面制造企业领域的翘楚。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破产重整的法律规定过于简单和原则,有些规定缺乏配套衔接和操作性不强,加之法律之间存在冲突,很多地方尚需司法解释予以明确和完善。针对破产重整制度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和问题,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细化申请重整的法律要件
申请重整的法律要件主要包括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两部分的内容。《企业破产法》申请重整的实体要件比较模糊,应当明确界定。
(一)启动重整的事实状态认定
重整原因指的是法律规定的可以对重整对象开始重整的事实状态。我国《企业破产法》在第2条规定,重整原因包含两类情形:一是当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二是当企业法人有可能丧失清偿能力的。重整原因中,《企业破产法》“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表述过于含糊,不好界定,建议司法解释细化其界定标准。笔者的具体建议为:债务企业在60天内对其50%的到期债务不能支付或到期债务超过其资产达60天以上时间的,可视为“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情形,这样规定非常明确,方便操作。
(二)科学界定申请重整的主要对象
法律并没有将重整企业的规模设定为受理条件,但显然大中型企业适用重整更为适宜。重整与和解的差异之一是重整限制担保物权的行使,而和解不限制。一般大中型企业的固定资产在贷款时都设定了担保,必须经过重整程序才能限制担保物权行使,维持企业经营。而小型企业不一定存在固定资产担保问题,可以引导他们运用成本更低、时间更快的和解程序。当然,实务中并不排除重整对中小企业的适用,具体应由法官审查债务人企业情况后再作裁量。
(三)建立启动重整的听证程序
要从经济价值角度对重整企业提出再建价值和再建希望的要求,并以此为核心建立启动重整的听证程序,贯彻司法民主原则,确保公正。该程序的设置,一是可以继续实践预审重整计划草案,完善立案前的前置审查程序,提前向政府汇报重整方案,预先落实重整资金来源等方法。二是可以使由法院主持,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参加,债权人、债务人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参与再建价值与再建希望预估机制得以实现。三是将利害关系人集中在一起,让他们充分表达请求和意见,可以使法院的居中裁判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应当制定相关听证规则,以增加破产重整案件审理的透明度,实现审判的公平公正,同时要注意提高听证效率。
(四)规制重整申请书的内容
重整申请书除应满足《企业破产法》第8条规定要求外,还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1)主管机关提供帮助和支持的意见,如涉及国有资产或上市公司的,应当具有国有资产或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同意和认可的意见;(2)注入资金的来源,如相关金融机构愿意提供融资的证明或新出资人承诺注入资金的证明;(3)债权人同意减免债务或将其债权转为股权的证明;(4)普通债权人的债权利益得到保护的证明;(5)担保债权的清偿方案;(6)更换管理层的方案;(7)职工安置和裁员补偿方案;(8)债务人提供重整申请的商务可行性报告。
二、明确和扩大破产重整申请权人的范围
申请权人指依法有权提出或向法院提出启动重整程序的法律主体。3我国重整程序规定,有三类法律主体可以作为申请权人,即债务人、债权人和股东。但该规定尚不够具体明晰,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有权提出重整申请的主体。
(一)债务人公司申请破产重整的主体
《企业破产法》规定了债务人有权提出破产重整申请,并没有具体指明谁能代表公司申请破产重整。结合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董事会的相关权力只限于拟定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的方案,并没有提出破产重整的权利。而股东作为公司的权力机关,有权对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的形式,解散和清算等事项作出决议。因此,应当明确,公司的董事会或执行董事均无权就公司的重整作出决议,只能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而后由代表机关代表公司向法院提出重整申请。
(二)设置债权人申请的资格限制
《企业破产法》只规定债权人可以提出破产重整,并没有对债权人申请重整的债权比例作出限定。从维护交易安全和节约司法资源的角度考虑,在今后的《企业破产法》司法解释中,应该对债权人持有的债权比例作出规定。这样就能避免可能出现的债权人恶意提出申请的情况的发生。建议参照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规定,对债权人申请资格进行限主制,如要求债权金额单独或联合达到公司实收资本或已发行股份总额的10%以上的公司债权人才能申请对公司开始重整程序。
(三)政府有权对影响国计民生的大型企业启动破产重整程序
为做到既允许破产,又不至于引起大的金融波动,应当借鉴国外的成熟做法,允许政府对大型企业的破产重整申请,以便注入巨资挽救企业。如美国财政部提供300亿元美元资金注入“新通用”,使有着百年辉煌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破产保护得以成功,实现盈利,缓解了通用汽车破产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严重冲击。
三、规范法院对重整申请的审查
法院对重整申请的审查分为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两种。法院在收到重整申请后,应首先审查申请的形式要件是否具备。对重整申请的实质审查应重点放在债务人是否濒临破产、有挽救紧迫性两个方面并作出专业性判断,防止假重整真逃债的现象发生。
(一)法院依职权进行实质调查的情形
法院进行实质调查的形式主要是征求各方面意见或选任重整检查人直接对债务人进行调查。调查的范围应包括:(1)债权申报的真实性;(2)债务人资产负债情况、财产状况、设置物权担保的情况;(3)利害关系人之间对破产申请的不同申请理由,如债权人申请清算而债务人申请重整的原因;(4)股东、债权人提出重整申请的,法院应当及时将申请书送达该公司即被申请人处,并要求被申请人在指定期限提供相应的答辩意见和证据。
(二)规范法院对重整申请的审查重点
法院对债务人重整申请的审查,除破产法第8条规定的应提供的材料外,还应包括债务人提供的重整可行性报告。虽然对下一步的重整计划是否可行更多是商业判断而非法律判断,让法院审查可能是个难题,但在启动重整程序时完全不考虑商业可行性,有申请就受理,将使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严重影响,使重整成为债务人抗拒债务履行的武器。首先,重整可行性报告中的营业保护机制应成为重整申请审查的重要议题。因为只有通过营业才能保留营业的营运价值,才能恢复盈利能力和完成债务清偿,才能维系各种投资者的利益,实现社会政策所追求的效率和公平价值。其次,重整是否具有可能性。如果债务人大多数固定资产都设置担保,大量债务进入诉讼执行阶段,不受理案件会使企业因财产被执行而无法挽救,同时其资产业务情况又具有挽救希望,就需要启动重整程序。
(三)设置专门的重整调查人制度
在重整申请后至重整申请受理前这个时间段,如何对债务企业进行检查和监督,《企业破产法》没有涉及,这是法律的缺失。建议最高法院制订司法解释时,增加设立重整调查人的条款,规定法院在重整申请的受理阶段,无论债务人是否申请自行重整,均由法院直接指定重整调查人。重整调查人可由注册会计师担任,其主要工作是受法院委托调查债务人财产负债状况,视其财产是否能够保障破产重整程序费用。调查费用由当地政府支付。发现债务人没有财产,直接终结案件。如债务人具有一定财产,并符合其他条件,则启动破产重整程序,再正式指定破产重整管理人。4
四、完善重整期间的相关规定
《企业破产法》第72条规定,自人民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起至重整程序终止,为重整期间。重整期间是重整程序开始后的一个法定期间,其目的在于防止债权人在重整期间对债务人及其财产采取诉讼或其他程序行动,以便保护企业的营运价值和制定重整计划。《企 业破产法》中在有关重整期间的规定过于简单,应该加以明确和完善。
(一)规范重整期间的自由裁量权
法官自由裁量权因其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常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企业破产法》在重整期间和破产重整案件审理周期的问题上,并没有对其作出具体的程序性规定,而是给出了一个模糊的期间。重整期间究竟是长还是短,自由裁量权由法官行使。为防止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充分发挥程序功能作用,增强司法公信力和透明度,强化审判监督,从保护债权人利益和尽可能挽救企业出发,根据司法实践经验,笔者建议将重整期间限定为1年为宜,以有效规范和制约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确保司法公正。当重整进展超过上述期限时,无论何种原因,法官应当裁定终止重整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同时,对效果较差的重整,应当及时裁定终结。
(二)立法规定管理人、经营者在继续经营中的权限
我国《企业破产法》的重整程序中,对继续营业机构的设计,采用管理人负责主持营业,但可以将营业事务委托给债务人的管理层,并对其实施监督的方案。这样方案比较谨慎,也比较灵活,为债务人在继续经营企业中发挥作用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但破产企业重整权委托给管理人,管理人又委托给经营人,在法律逻辑上构成双重委托管理,这种双重代理会增加代理成本,实践中也很难区分破产重整企业在继续经营中哪些是管理人的权限,哪些是经营者的权限。为此,需要科学制定管理人、债务人的职权范围及重大经营决策的程序性规定,为顺利进行破产重整提供保障。
(三)构建重整期间财产使用和处分的规范
财产的使用和处分是从事营业的基本手段。关于重整企业的继续营业,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即要平衡好为继续营业而处分无担保的财产与普通债权人的清偿利益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制定重整期间财产的使用和处分方面的管理规范,建立健全监督体系,是解决当前法律缺失的根本方法,具体建议为:(1)与日常营业无关的处分行为和设立财产担保的行为,须经法官批准始得进行;(2)出卖或出租无担保负担的财产,应当同时报法院备案,以便法院监督;(3)管理人可提请法院对债务人管理层发布相关司法限制或禁令,限制债务人对财产进行处分。
(四)对重整期间新债权赋予优先清偿地位
对债务人企业的继续经营业来说,取得资金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处理重整案件的经验证明,受托管理人、债务人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是在重整计划制定和通过期间为营业的进行提供资金。获得资金对于几乎所有的企业复兴程序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一个重整企业获得资金总是比一个正常营业中的企业困难得多。其原因很简单:重整企业处于濒临破产状态,信用基础较差。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就是强化对新债权的保障,即赋予其优先受偿地位乃至提供财产担保。建议增加如下规定:企业因继续营业而合法发生的债权,到期随时支付;如果未支付,当出现企业全部转让或者破产清算情形时,这些债权在清偿中应优先于除劳动债权以外的其他所有债权,包括享有优先权或担保权的债权。这样规定意味着,为继续营业而取得的贷款或者负债,不仅享有随时支付的地位,而且享有优先于担保权而受清偿的地位。
(五)规制重整期间担保权行使的规定
《企业破产法》第75条规定:在重整期间,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的担保权暂停行使。但是,担保物有损坏或者价值明显减少的可能,足以危害担保权人权利的,担保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恢复行使担保权。执行上述规定,需要考虑在企业拯救与债权人保护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建议作出如下补充规定:在担保物因使用而价值减少的情况下,法院可以判令向担保权人定期支付相当于该减少价值的现金,或者以其他财产提供替代担保。
(六)设立限制措施保护无担保债权人的利益
继续营业通常伴随着重整企业资产减少和债务增加,这可能涉及无担保债权人的清偿利益。因此,重整开始后,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无担保债权人可能蒙受的损失,应该对重整中的借款行为规定一些限制性措施:如借款的使用必须限定用途并受到控制和监督;经利害关系人请求,法院可以裁定停止债务人的部分营业,或者对营业活动作出必要的限制。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司法解释,使保护无担保债权人利益具体化、规范化。
(七)法官与管理人在重整期间的职责应当分工明确
破产法官专司案件的审判,有关破产重整事务则由破产管理人负责。破产管理人在其职责范围决断,依法行使职权,不必要事事请示法院,处分时只是通知法院,而非请示法院。这样做,可以克服目前管理人事必请示法院决断的弊病。而法官的主要职责是:(1)决定采取调查、保全措施;(2)监督破产重整管理人;(3)决定破产重整管理人费用;(4)及时发布法院的破产重整决定和裁定等。
(八)规范重整计划批准前重整程序终止的效力
我国《企业破产法》对重整程序在不同阶段的终止作了规定,但对重整程序是在重整计划批准前终止的法律效力未作明文规定,司法实践中认识不一。参照有关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实践,笔者认为,重整程序终止发生在重整计划批准前的,应当发生下列法律后果:(1)对于非依重整程序不得行使的债权均解除限制,债权人可依一般民事程序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2)中止的破产清算程序或破产和解程序以及民事诉讼或者执行程序等均得以恢复;(3)重整程序终止前发生的共益债务和共益费用仍然作为破产清算程序中的共益债务和共益费用,由破产债务人的财产随时支付;(4)在重整程序进行过程中,相对人与重整企业进行交易所得的财产或权利,不因重整程序的终止而失去法律效力。(5)因裁定重整而停止行使职权的债务人的有关机构恢复权利。
五、进一步完善重整计划的制定规则
重整计划是重整程序中最重要的法定文件。它是债务人、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在协商基础上就债务清偿和企业拯救作出的具体安排。因此,应当建立和完善重整计划的制定规则,具体建议如下:
(一)扩大重整计划制定的主体范围
《企业破产法》第79条规定重整计划的制定主体是债务人或管理人,但对其他人是否可以制定和提出重整计划未作规定。笔者认为,从重整计划的可操作性出发,除债务人、管理人外,债权人、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或新的出资人均可作为重整计划制定的主体。这样规定,有利于重整计划的执行。
(二)制订重整计划必须听取各类主体意见
根据《企业破产法》第3条的规定,管理人的主要职责,除了掌握和经营债务人的资产和营业外,就是在债务人的协助下制订重整计划。重整计划的制定实际上是一个协商过程。因此,管理人在制作重整计划时,应当广泛听取债权人、出资人、经营者、供应商、销售商、消费者、工会和职工代表的意见,使重整计划更加切合实际,平衡保护各方利益,有利于当事人多赢,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破产重整中的职工权益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程序正义,应当引起足够的注意。应细化职工在破产重整中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述权、监督权,公开安置方案、财务状况等。此外,要明确工会在重整中享有的平等协商权、谈判权、交涉权和请求处理权的具体内容,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尊重职工民主权利,维护职工权益,保证企业破产重整工作顺利进行。职代会在重整中的作用也应当明确。
(三)严格逾期提交重整计划的条件
《企业破产法》对重整计划的提交时间作出了要求,债务人或者管理人自人民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起6个月内,同时向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提交重整计划。逾期无法提交,经债务人或者管理人请求,有正当理由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3个月。由于市场的瞬息万变,9个月的时间,一方面可能会使债务企业的营运价值大大降低,这对以后的挽救债务企业非常不利;另一方面,9个月的时间足以发生债务人利用重整程序对其他程序发生阻断效力而进行逃债的情形,这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对“正当理由”应当确立两个原则:一是准备延长计划提交期的债务人或管理人应该向法院提供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延长是善意的。二是延长行为对债权人而言是安全的。否则,法院不能允许债务人或者管理人获得3个月的延长期。
六、统一破产重整计划的审查标准
重整计划是重整程序的核心和灵魂,法院的批准是重整计划的必要条件,是司法权力在重整程序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实务中,要加强重整申请审查,防止重整制度滥用。
(一)明确重整计划的审查重点
根据重整程序所要实现的目的,对重整计划的审查,重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审查重整计划是否符合债权人最大利益。第二、审查重整计划是否符合公平对待原则。第三、审查重整计划是否具有成功的可能性,防止债务人假借重整之际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的利益。第四、审查重整计划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如果债务人的经营方案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应经国家有关部门的行政许可而未获许可的,法院不能裁定批准该重整计划草案。第五、审查重整计划的表决情况是否符合《企业破产法》的程序规定。第六、审查债权人的最低清偿限度及清偿的顺序。第七、审查股东利益调整的公正性,慎重把握原股东利益削减。
(二)保证重整计划反对者的法定既得利益不受损害
《企业破产法》主要考虑以分组团体为单位的公平,没有考虑到组内个体间的公平,尤其是对反对者法定利益的保护。笔者认为,法院在审查重整计划时,不管是正常审批还是强制审批,必须重点审查各组(即使通过重整计划)反对者的法定既得利益是否受到损害。因为,债权人会议不过是自治团体,其多数表决不能剥夺少数反对者的法定既得利益。要保证反对重整计划草案的债权人或者出资人在重整程序中至少可获得他在破产清算程序中本可获得的清偿,即要保护对重整计划持反对意见的少数派的既得利益。5 强制审批时对于普通债权人的清偿比例是模拟计算的,普通债权人有权对重整清偿率是否实质高于破产清算率等问题以书面形式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应当组织利害关系人及时进 行听证,并可以委托中介机构进行重新测算。在审查重整清偿率是否实质高于破产清算率时,应对延期清偿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给予不低于法定利息的补偿。此外,对股东利益调整的公正性也要进行审查。在重整案件审理中,法院要精确衡量各方利益博弈交汇点,慎重对待、妥善处理削减出资人权益的重整计划。6总之,要强调重整计划的合理性,防止强制批准裁定埋下隐患。
七、强化对重整计划执行的监督和制约
重整计划的执行是对重整计划的具体实施,是重整程序的最后落脚点。我国《企业破产法》规定,重整计划由债务人负责执行,由管理人监督重整计划的执行。但规定比较笼统,不够明确。为保证重整计划执行的公正及不发生偏颇,有必要作一些补充规定。
(一)法院应成为重整计划的执行的独立监督主体
重整计划通过后应加强计划执行的监督,尽可能避免因重整计划无法执行而破产。《企业破产法》第86条第二款明确规定:“自重整计划通过之日起十日内,债务人或管理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批准重整计划的申请。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本法规定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裁定批准,终止重整程序,并予以公告”。依据该规定,人民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之后,即可以进行案件报结。此时报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法院的结案率,但也会引发一系列的后续问题,如案件报结之后,法院应以何种身份对重整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如北京市房山法院在审理五谷道场一案时,在重整计划批准之时并未立即进行案件报结,这一做法使得房山法院在重整计划的执行阶段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对重整计划执行阶段遇到的法律问题及时向上级法院进行了请示汇报,促成了本案的审结。
法院在重整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应成为独立的监督主体,重整计划的执行人、监督人应当每月向法院报告重整计划的执行情况,法院应当切实地履行监督职责。当然,这种监督,亦需要有一个合理的限度,否则,没有约束力的权力最终会导致腐败,致使重整计划的执行又走向另一个误区。
(二)明确管理人在重整计划执行监督期内的职权
管理人在监督期内享有何种权力,《企业破产法》并无明文要求。笔者认为,管理人在执行职务时,享有下述职权:(1)公司财务检查权,检查中发现疑问可以以债务人企业的名义委托注册会计师帮助复审;(2)监督董事、经理执行重整计划的行为,当董事、经理的行为偏离重整计划时,有权通过法院要求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3)对公司特定业务具有同意权,管理人虽不具有业务执行权,但对公司特定业务具有拘束的权力,从而使管理人一定程度上限制债务人计划执行的随意性。这些特定事项应当包括印章的监督、重整计划的事前许可、资金监管、重大事项报告、定期汇报。7
(三)规定计划执行监督期内债务人的主要义务
在重整计划执行监督期内,债务人有义务向管理人、法院报告重整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企业破产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报告的方式。笔者认为,债务人应尽善良的注意义务,按照法院的规定和管理人的要求,每月定期汇报情况。汇报的内容包括债务的清偿情况、经营行为、重大的人事变动等。同时每月定期向法院和管理人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财务情况说明书、利润分配表等财务报表,使法院和管理人的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四)制定重整计划的修改条件
从原则上讲,法律应当允许重整计划因某种特殊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这一点不难理解。我国《企业破产法》对这个问题没有提及,但实践中已经碰到这类问题,这就需要考虑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明确。在重整计划执行过程中对计划进行修改,同样要符合重整法律的各项原则及相关规定。因此,对重整计划的任何修改都必须得到债权人会议的同意和法院的批准,且不能适用法院强行批准制度。
八、改进破产重整管理人的选任模式
《企业破产法》设立了管理人制度。在整个破产重整过程中,“管理人”几乎遇到了中国民商法领域的所有法律问题,也遇到了中国法律上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大量法律问题。因此,管理人团队的选任和建设就显得非常之重要,应当进一步完善破产管理人制度。
(一)引入管理人竞争机制
应当公开管理人的聘用条件,管理人的整个选择过程应当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践证明,法院目前采取“抓阄”方式确定重整管理人,并不是一个最优选择。8在指定重整管理人过程中,法院应更多地征求债权人的意见,将权力更多赋予债权人,同时引入竞争机制,让有关单位、中介机构针对个案出具完整的工作预案,在基本符合个案管理人要求的基础上,再通过公开摇号的方式来确定具体案件的重整管理人,不宜采用单独的随机方式产生。这样做有利于减轻法院的负担,比纯粹的摇号更好。
(二)探索建立破产管理人行业协会和管理人职业化制度
我国企业破产法司法实践虽然将与破产事务最相接近的律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中介机构作为管理人的选用范围,但建立一支真正符合上述要求和职业管理人队伍仍任重而道远。9为加强管理人队伍的长效管理机制,建议设立破产管理人行业协会,由该行业协会对破产重整中介机构进行分级管理和行业自律。不同等级或资质的管理人,按照债务人企业重整难易程度和规模大小,由相应等级的管理人出任。同时要完善对管理人的考评机制,建立管理人的业绩档案。考评可由法院或行业协会定期组织,采取向债权人、债务企业、出资人、职工、工会等主体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按照考评业绩对中介机构进行等级维持、下降或上升的确定,把那些评价不好的中介机构纳入“黑名单”,将之从管理人名册中剔除,对管理人名册实行动态管理,以不断优化管理人的队伍结构。与此同时,要逐步建立管理人职业化制度,加强对管理人的培训。
九、加强地方政府在破产重整案件中的监管职责和救助措施
破产重整的意义在于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利用、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应立法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在破产重整案件相关社会问题解决上的法定职责与社会责任,对属于地方政府职能的事项作出原则性规定,规范和制约政府影响破产重整案件的行为,以弥补《企业破产法》在这方面的不足,并制定具体措施防止其向法院推脱责任或将解决社会问题的成本转嫁给债权人、新出资人承担,保障审理破产重整案件的宽松环境。笔者认为,诸如职工的就业安置、社会救济,制定对破产重整企业的鼓励政策,协调不同政府机构间对重整的配合工作,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维稳工作等问题应属于地方政府的职责,各级政府应积极履行上述职责。同时,应避免政府政策过度干预市场,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 9 资源整合、行政动员和局面控制的作用时,要防止其越位干涉。地方政府不得干预法院对案件的审理工作,其对破产重整案件的介入应该适当,并与市场保持一定距离。地方政府的职责明晰了,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在破产重整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应立法确立由政府设立、官民出资的企业破产基金和职工工资垫付制度,专门帮助陷入经营困境的企业重整,确保劳动者的利益在破产重整中能够及时得到保障和实现。对于政府或第三方的垫款,应当在破产重整程序中按照职工债权的受偿顺序在第一顺位中优先获得清偿。同时要加快社会保障立法,从根本上解决职工债权的清偿问题。应立法规定,企业股东、董事及高管人员在有过错时对职工欠薪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企业的破产倒闭往往会导致对银行、供应商、员工、销售商以及终端消费者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果这个企业是超大型企业,影响则会更加大。因此,政府对特大型企业破产重整及时施以援手,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保证员工、供应商、销售商的就业与生存。但政府出手救助不能背离市场竞争法则,应当注重正当性。政府帮助大型企业通过破产重整迎来新生的过程必须是迅速高效的,结果必须是债务企业更稳健、更具竞争力。
十、重点解决好重整中的法律冲突问题
企业重整涉及公司法、证券法、税收征管法等诸多法律及行政权与司法权的交叉与界定。10但目前这些法律及相关行政规定均是对正常经营状态企业的调整,对重整中出现的如债权流转、债转股、新股或债券的发行、资产置换等问题均缺乏有针对性的调整措施,有的法律规定之间不统一,甚至存在矛盾,给司法实践带来许多困难,阻碍企业重整的顺利进行。所以,建议立法机关尽快修改公司法、证券法、税收征管法、劳动法等法律,抓紧制定《企业破产法》实施条例,从立法上对破产重整制度程序、实体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规范和统一,以解决现行重整制度中的法律冲突和法律欠缺问题。有关部门应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使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共同围绕企业破产重整制度进行规范,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增强法律规定的操作性,从而确保企业破产重整制度正确有效进行,更好地贯彻实施企业破产法。
(一)尽快制定特殊企业主体破产重整的实施办法
对特殊主体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公用企业等破产重整应根据其行业特点作出详细规定。以银行破产重整为例,既涉及经济法与行政法、民商法的关系,又涉及经济组织法、客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的关系,同一位阶和不再同位阶的法律制度之间存在相互抵触和相互矛盾的情况。11鉴于破产重整是人民法院主导下的司法程序,行政法规不能超越权限干预司法权,笔者建议由全国人大对银行破产重整问题以立法形式制定。立法应当注意解决以下问题:第一、银行破产重整的标准问题;第二、地方政府在银行破产重整处理中的角色问题;第三、债权人利益保护问题;第四、社会公众利益维护问题。面对可能出现的银行破产案件,各级法院应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
(二)应当确立上市公司重整的规则
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制度的完善研究,切实解决好行政监管与司法程序的有效衔接问题,促进和保障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1)《企业破产法》没有规定公司重整的信息披露制度,而《证券法》对破产重整中非常态公司的信息披露也没有规定。因此,上市公司进入重整中的信息披露义务人等问题急需 加以规定。
(2)在重整计划中,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是其融资的重要手段。但证券法律对发行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净资产规模有强制性规定。而重整中的上市公司是不可能具备上述法律法规中的条件的。因此,必须在发行新股的批准条件方面作出特殊规定,以保障上市公司能够顺利重整。
(3)简单地以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吸引买家并以“卖壳所得”偿债、完全切断债务人公司的“延续性”的做法并不应当被列入“破产重整制度”范畴。12
(三)加强破产重整程序与其他程序的衔接
处理好破产程序与执行程序的衔接问题,确保破产财产妥善处理,是重整制度完善的重点之一。虽然《企业破产法》第19条明确:“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有关债务人财产的保全措施应当解除,执行程序应当中止”。但司法实践中,破产重整程序与其他执行程序的衔接问题却是影响破产重整案件审理进程的一大难题。如在债转股重整模式下,债务企业股权保全的解除工作应由原审法院承担还是由破产重整案件的审理法院承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在不损害债务企业股东、债权人利益的情况下,相关原审法院应当协助破产重整审理法院解除债务企业股权查封。又如,当债务企业净资产为负时,出资人的股权实际上已无价值,重整前其他执行法院对股权采取的保全措施的效力应该归无,可由破产重整法院直接以裁定方式认定出资人的股权已无价值,相关行政机关应协助破产法院办理股权变更事宜。建议日后的司法解释对股权价值的认定及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后对出资人股权所采取的保全措施的效力问题作出专门规定。
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和完善破产法律制度建设,构筑民事、行政、刑事法律相衔接的企业破产法律体系。
(四)成立破产法庭及建立重整案例指导制度
为加强对破产重整案件审判工作,建议在全国法院四级系统内设立专司审理企业破产案件工作的破产法庭或建立破产案件集中管辖、集中审理制度,由专业化的审判人员审理破产案件。成立破产法庭,对于贯彻落实企业破产法、统一把握法律适用和裁判尺度,确保企业破产重整案件的正常审理和重整计划的执行协调,加强破产案件审判理论研究与司法交流,发挥专项审判优势,提高破产案件的审判质量,具有重要积极意义。破产法庭应当充分重视实践经验积累,推动破产法律的立法完善。破产法庭可以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可由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专业律师、资深法官组成,专家可以阅卷,向破产法庭提供咨询意见,也可以担任人民陪审员,直接参与案件审理,以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对于审判实践的指导作用,以理论创新推动司法实践创新,提升破产案件审判效率与水平。
上级法院应指导、规范本辖区的基层法院具体适用破产重整制度,加强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各法院内部也应作出协调意见,力求避免在实践中出现操作随意性大、执法标准不统一的情况。同时要加强审理破产案件法官专业化队伍建设,实行专业化审判模式。审理破产重整案件的法官素质要求比普通法官高,应当加强法官审理破产案件的业务培训,如开设有关课程,举办破产法论坛,通过讲座解析疑难问题等,不断提高破产案件法官队伍素质,为企业破产重整制度顺利地实施奠定基础,使每个破产法官成为专家型法官,精通破产重整的各项法律规定,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破产重整案中的专门性问题。
法律规定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又鉴于有些企业破产重整案件的审理结果曾引起多方 争议,如“东星航空宣告破产案”。13为解决司法实践中此类问题,维护司法统一和法律权威,强化破产重整案件法律适用的尺度,一个现实可行的途径是实行重整案例指导制度,做到既有立法规定,又有判例借鉴。应积极发挥破产案件典型案例的示范效应,创新审判指导方式。重整案例工作机构应该在最高法院、地方高级法院的审委会内设。案例发布后,各级法院的破产法庭要及时组织破产案件法官学习讨论,借鉴适用于审判实践,并以此丰富和发展破产重整制度的理论,推动破产重整案件审判质量不断提高。立法机关应对指导性案例给予及时和充分的关注,并适时进行法律清理和修订完善。有条件的地方中级以上人民法院还可以尝试推出破产案件审判白皮书,扩大司法行为服务大局和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
(五)加强破产案件司法解释工作
为了加强对破产重整案件的审判指导,统一裁判规则,有必要对《企业破产法》实施以来重整案件审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法律障碍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归集,在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前提下,注意吸纳国外破产保护立法例的经验和案例精华,兼顾国际惯例,及时出台《企业破产法》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规范和引导破产重整案件的审判实践。
关键词:重整原因,重整审查,完善措施
一、破产重整的特征
与相关破产清算和和解制度比较, 破产重整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第一, 破产重整目标具有多重性的特点。一方面, 通过破产重整, 能使企业摆脱困境, 走出破产“泥潭”, 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 如果企业破产重整成功, 则会使破产企业债权人之债权得到最大限度的清偿。第二, 破产重整原因较破产清算原因较为宽松。从破产法第二条第二款可知, 只要债务人企业出现有可能难以清偿债务, 或者财务发生困难之时, 即使并不必须发生债务人现实不能清偿债务, 或资不抵债的客观情形之时, 申请权人就可以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二、破产重整原因
关于破产的原因, 笔者赞同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 》颁布之后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负责人关于破产申请的两个原因的答记者问。
《破产法司法解释 (一) 》对企业破产法关于企业破产原因的规定作出了进一步解释, 人民法院在审查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我国企业破产法采取概括主义立法模式对破产原因作出了规定, 但由于法律条文的表述以及我国立法所采标准的特殊性, 实践中对破产原因的认定标准, 存在不同理解和认识, 因此有必要予以明确。根据企业破产法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 判断债务人是否存在破产原因有两个并列的标准, 一是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 二是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我们在《破产法司法解释 (一) 》中通过几个条文分别对破产原因中“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和“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几个关键概念作出了解释。要特别强调的是, 由于民事主体具有独立的资格和地位, 对每一个单独民事主体的清偿能力须分别审察, 不同民事主体之间不存在清偿能力或破产原因认定上的连带关系, 其他主体对债务人所负债务负有的连带责任是对债权人的责任, 而不能视为债务人本人清偿能力的延伸或再生, 因此, 相关当事人以对债务人的债务负有连带责任的人未丧失清偿能力为由, 主张债务人不具备破产原因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 破产重整的申请一方面在出现上述两种原因时可以做出申请, 另一方面在出现债务人可能无法清偿债务的情况时, 破产申请人也可以提出申请。
三、破产重整的重整计划
笔者认为如果只允许债务人提出重整计划, 其有可能在制定重整计划之时难免会利用自己的权力, 做出更多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从而降低重整计划的公正性。因此如果立法允许其他主体可以制定重整计划, 那么管理人或债务人在制定重整计划的时候就会更加注意多方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以促成重整计划的通过, 增加了重整成功的可能性。所以我国破产法司法解释应当借鉴国外经验, 允许债权人、股东、新出资人制作或参与制作重整计划草案, 但考虑到现行破产法的规定, 其制定的重整计划草案应交由债务人或管理人提交债权人会议讨论。
四、重整程序相关的完善措施
与企业破产重整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公司法》、《担保法》等, 只有当企业破产重整制度与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相配套适用, 才能够推动企业的重整成功。从目前我国法律规定来看, 企业在破产重整中的债务重组和资金筹集等方面缺乏法律制度的支持是完善相关配套法规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重整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要筹集资金, 我们知道常见的筹集资金的方法有增加资本、催缴股本、处分公司财产、贷款等, 前三种方法属于从公司内部筹集资金的途径, 但是往往难以起作用, 加上由于重整的前景难以预测, 股东一般也不愿在追加投人, 而在重整时处分公司财产则有可能导致重整物质基础丧失, 因此必须考虑开辟新的资金渠道, 即从公司外部借入资金来为企业的“复苏”提供资金保障。
如何获取维持企业的营运、进行重整程序所需的资金, 是进入重整程序的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重整中的企业有无资金的来源, 直接影响着企业重整成败。为筹措重整所需资金。因此必须强化对资金提供者的保护。为此, 笔者认为从外部借入资金的同时, 为借入的资金提供担保是解决企业重整中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而为保障此制度的实施, 也因此需要完善《破产法》、《担保法》中相关的规定。
参考文献
[1]李曙光, 有关破产法中的重整制度, 《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
[2]http://wenku.baidu.com/view/3fab330690c69ec3d5bb751f.html, , 2011年11月13日星期日访问。
[3]《试论重整制度之立法完善》, 王新欣,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
[关键词]破产重整;法律;债权人;债务人
2007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首次规定了重整制度。重整是指当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不对其财产立即进行清算,而是在法院主持下由债务人与债权人达成协议,制定重整计划,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债务人按一定方式全部或者部分清偿债务,同时债务人可以继续经营其业务。
一、破产重整的主要法律内容
(一)破产重整的原因
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以及企业法人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是进行重整的原因。
(二)破产重整的申请人
债权人、债务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对债务人实施破产重整;如果是债权人申请对债务人实施破产清算,在破产宣告前,债务人或者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
(三)重整期间及其行为限制
自人民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起至重整程序终止为重整期间。在此期间对各方当事人的行为有一定的限制:经债务人申请人民法院批准,债务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的担保权暂停行使,但是担保物有损坏或者价值明显减少的可能,足以危害担保权人权利的,担保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恢复行使担保权;债务人合法占有的他人财产,该财产的权利人请求取回的,应当符合事先约定的条件;债务人的出资人不得请求投资收益分配;债务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除经人民法院同意,不得向第三人转让其持有的债务人的股权。
(四)重整计划的制作和批准
重整计划草案由管理人或者债务人制作,其包括以下内容:债务人的经营方案;债权分类;债权调整方案;债权受偿方案;重整计划的执行期限;重整计划执行的监督期限;有利于债务人重整的其他方案。方案完成后由债权人会议分组进行表决,出席会议的同一表决组的债权人过半数同意并且其所代表的债权额占该组债权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即为该组通过重整计划草案。各表决组均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重整计划即为通过。经人民法院裁定批准后,即行实施。
(五)重整失败
债务人或者管理人未在法定期间提出重整计划草案、重整期间出现法定事由、重整计划草案未获通过、重整计划未获人民法院批准、债务人不执行或者不能执行重整计划的。为重整失败。人民法院应宣告债务人破产,对其实施破产清算。
二、破产重整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债务人可能逃废债务
重整程序启动使所有债权人诉讼和要求都将被自动冻结,而原企业经营管理层可能被法院选任为重整人,由于企业重整的公示信息有限、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的信息不对称,会出现剥离优良资产转移到法律上没有关系的暗公司,或者以获得重整资金的名义低价转让给关联企业;当重整失败转入清算程序时,还可能通过有限责任在清算程序中逃避债务。
(二)对担保物权的限制影响交易安全
在我国有担保的债权人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如果限制担保物权的行使而无相应的损失分担或消减机制,其直接后果是银行资产的风险加大,相应地必然会造成企业贷款难。债务秩序新的平衡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对交易安全秩序造成了冲击。
(三)债权人承担较大风险
重整制度中强制程序的中止、别除权的限制、重整债权清算的限制,已对债权人的权益造成了不利影响;重整程序的分组表达方式的规定,尤其是法院强制通过重整计划时,甚至可能排斥债权人的意志,使债权人缺乏债务清偿的心理预期,如果重整失败,将对债权人的利益造成巨大损失。
(四)有可能损害股东利益
目前股市虚假陈述和披露虚假信息的情形不断,而且股市退市机制不畅,信息不透明不完全,其后果是将风险转嫁给处于信息弱势的广大股民,缺乏对股东权利的法律保护。
(五)重整程序的有效实施难以保证
由于重整程序的技术性较强,而且自由裁量权范围较大。其适用一般耗资巨大,牵连的利害关系人众多,因而有可能出现重整程序被滥用的问题。
三、我国破产重整制度的完善
(一)防止债务人利用重整程序逃债
债务人利用重整程序通常在程序启动和重整计划的监督执行上,由于破产程序通常是一审终审,因此赋予债权人异议权和监督权制约债务人和法院是必要的。在执行重整计划过程中,债权人可以通过破产撤销权制度撤销重整人的低价处分行为,通过责任制度排除有限责任的限制,追究大股东和企业管理层剥离资产的民事责任。
(二)维护交易安全
让债权人与债务人和股东充分协商决定重整程序的选择,同时对各类债权人特别是对担保债权人的权益进行细致保护,才能降低交易的不可预测性和风险成本。政府应当通过社会保险机制或政府补贴等方式分散债权人承担的风险成本和损失,使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各自成为具有独立利益的运营实体,防止不良债务的转移和金融风险,保证信用交易的安全。
(三)保护股东利益方面
在赋予参与重整的公司依法发行新股筹集资金资格的同时,应当加强新股发行的审核与监督,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重整的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及时建立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切实保护股东参与重整的程序权利及其重整利益,保证重整程序的公正性、透明性。
(四)完善司法制度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法律程序破产清算
清算是一种法律程序,社团注销时,必须进行财产清算。《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下称:破产法)已于2007年6月1日正式生效。新破产法增加了破产重整一章(第八章)。“破产重整”是引进英美法系的一种破产保护制度,使那些濒临绝境的企业真正有了重整、拯救的制度保障。
一、上市公司重整申请
1、债务人(上市公司)依据破产法规定直接申请法院进行重整(第二条第二款、第七条第一款、第七十条第一款)。
2、债权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对债务人(上市公司)进行重整(第七条第二款、第七十条第一款)。
3、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
债权人申请对债务人进行破产清算的,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债务人或者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的出资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
二、重整裁定
重整裁定由破产案件受理法院作出。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重整申请符合破产法规定的,应当裁定债务人重整,并予以公告。
1、重整期间:
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应当自人民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提交重整计划草案。
前款规定的期限届满,经债务人或者管理人请求,有正当理由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延期三个月。由此可见:重整的法定期间为六个月,最长不能超过九个月。债务人或其管理人与债权人的减债谈判,与战略投资人资金或资产进入债务人的谈判、债转股或其他任何形式的重整计划都应该在这一期限内完成。任务之艰巨,时间之紧迫是可想而知的。如何充分运用重整期间是对重整参与各方战略决策和智慧的重大考验。
应当强调的是,如果在上述期限内不能提出重整计划草案,法院将依法裁定终止重整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2、重整裁定作出的时机把握
重整参与各方在就减、免债务(包括债务清偿或延期清偿方案)、战略投资人的资金或资产注入方案、上市公司原股份相应变更方案(股权转让)等等重整计划草案基本达成一致时,再请求法院作出重整裁定,重整参与各方在时间上就会争取主动,增加了重整成功系数。
因此,法院何时作出重整裁定也是重整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重整计划草案
1、重整计划草案的制定:
重整计划草案由债务人或其管理人制定并提交,具体由债务人的财产和营业由债务人或其管理人掌握来确定。
2、重整计划草案的内容:
破产法第八十一条规定了重整计划草案必须具备的内容:包括债务人的经营方案;债权分类;债权调整方案;债权人受偿方案;重整计划的执行期限;重整计划执行的监督期限;有利于债务人重整的其他方案。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股权转让、债转股、定向增发等等重整方法多种多样,均应属于“有利于债务人重整的其他方案”。因此说:重整计划草案是一个内容复杂的综合性企业拯救方案。
四、重整计划草案的通过
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重整计划草案之日起三十日内召开债权人会议,对重整计划草案进行表决。
提交重整计划草案的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在表决前应当向债权人会议就重整计划草案作出说明,并回答询问。
1、债权人分组表决通过:根据债权种类一般分为:有财产担保权、职工、税款、普通债权等组;涉及出资人权益调整的,可以设出资人组;普通债权人是否设小额债权人组由法院视情况决定。
出席会议的同一表决组的债权人过半数同意且其所代表的债权额占该组债权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即为该组通过重整计划草案。各表决组均通过重整计划草案时,重整计划即为通过。
2、部分表决组未通过的、提案者可与该组再次协商通过。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3、法院强制性批准:破产法第87条规定了六项条件,重整计划草案只要全部符合该六项条件,法院有权强制批准重整计划草案。
五、上市公司进入破产程序后的信息披露与证监部门的监管
上市公司的破产不仅涉及到《破产法》,还涉及到《证券法》、《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的法定义务,由于上市公司进入破产程序并不意味着其股票交易的当然摘牌(退市),所以仍应及时履行其信息披露义务。
1、信息披露主体:上市公司或接管其财产和营业权的管理人。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明确了应披露的信息包括:招股说明书(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四大类。但未涉及上市公司进入破产程序后应披露的重大事件。
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在破产程序中应予以披露的重大事件应当包括:a、对投资者投资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事件;b、可能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的事件;c、可能引起本公司股价波动的任何情况;d、投资者应当知道的其他情况。
2、具体在破产重整阶段上市公司或其管理人应披露的重大事件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1)、破产重整申请;
(2)、裁定上市公司重整的法律文书;
(3)、重整期间,债务人或者管理人为继续营业而借款的,借款数额及所设定的抵押信息;
(4)、重整计划草案;
(5)、重整计划草案的表决情况;
(6)、人民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草案的法律文书;
(7)、债务人不能执行或不执行重整计划,人民法院经管理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请求,裁定终止重整计划并宣告债务人破产的信息。
(8)、重整阶段上市公司高管被追究法律责任的信息。
未经清算就自行终止的行为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不受法律保护。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公司法本文带您了解公司企业相关法律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公司的结构是否健全、公司的行为是否规范,直接涉及到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公司法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一个公司设立和运作的不规范,不但难以长久发展,更会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来源:(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法律程序破产清算http://s.yingle.com/y/gs/352865.html)
精彩推荐:
试论融资租赁合同http://s.yingle.com/y/gs/633133.html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法律风险规避http://s.yingle.com/y/gs/633130.html 银监会要求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http://s.yingle.com/y/gs/633126.html 试论破产申请的受理审查http://s.yingle.com/y/gs/633123.html 浅析个人合伙与商事合伙的异同http://s.yingle.com/y/gs/633122.html 中国对外投资不会对外企构成威胁http://s.yingle.com/y/gs/633121.html 民间融资方式存在原因分析http://s.yingle.com/y/gs/633118.html 什么是风险投资基金http://s.yingle.com/y/gs/633114.html 大股东侵权纠纷的法律分析http://s.yingle.com/y/gs/633111.html 投资基金交易费用浅析http://s.yingle.com/y/gs/633110.html 从融资租赁本质看中国融资租赁业的未来http://s.yingle.com/y/gs/633109.html 如何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难题http://s.yingle.com/y/gs/633106.html 风险投资机构面面观http://s.yingle.com/y/gs/633102.html 企业兼并法律问题探讨1http://s.yingle.com/y/gs/633099.html 论破产管理人的监督机制http://s.yingle.com/y/gs/633098.html 私募基金亏损如何赎回http://s.yingle.com/y/gs/633097.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银监会:着力解决小微企业倒贷问题http://s.yingle.com/y/gs/633094.html 企业之间的融资方式http://s.yingle.com/y/gs/633090.html 传统并购理论http://s.yingle.com/y/gs/633087.html 设立合伙企业应具备哪些条件http://s.yingle.com/y/gs/633086.html 风险投资机构的类型http://s.yingle.com/y/gs/633085.html 风险投资要素
(四)投资期限http://s.yingle.com/y/gs/633082.html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纠纷引反思知识产权变现有多难http://s.yingle.com/y/gs/633078.html 央企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的效果分析http://s.yingle.com/y/gs/633075.html 论我国新破产法中的破产管理人选任方式http://s.yingle.com/y/gs/633074.html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法律风险http://s.yingle.com/y/gs/633073.html 融资租赁合同纠纷处理途径有哪些方面http://s.yingle.com/y/gs/633070.html 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困难与风险http://s.yingle.com/y/gs/633066.html 对监管热的冷思考(下)http://s.yingle.com/y/gs/633063.html 股东代表诉讼若干问题探讨http://s.yingle.com/y/gs/633062.html 风险投资运作,关键在什么http://s.yingle.com/y/gs/633061.html 外商租赁监管将加强租赁企业合作成热点http://s.yingle.com/y/gs/633058.html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有哪些方面http://s.yingle.com/y/gs/633054.html 论国有独资公司董事长权力的法律规制4http://s.yingle.com/y/gs/633051.html 浅析《公司法》中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http://s.yingle.com/y/gs/633050.html 风险投资的类型http://s.yingle.com/y/gs/633049.html 融资租赁合同纠纷诉请常见的情况http://s.yingle.com/y/gs/633046.html 什么是民间融资及其的特征http://s.yingle.com/y/gs/633042.html 浅议票据伪造的法律界定http://s.yingle.com/y/gs/633039.html 论合伙企业财产的性质http://s.yingle.com/y/gs/633038.html 公司投融资法律风险http://s.yingle.com/y/gs/633037.html 中国对外投资开闸http://s.yingle.com/y/gs/633034.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股权融资怎么进行http://s.yingle.com/y/gs/633030.html 浅议票据遗失后申请公示催告的法院管辖问题http://s.yingle.com/y/gs/633027.html 财务报告质量问题的思考http://s.yingle.com/y/gs/633026.html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遭遇文化冲突http://s.yingle.com/y/gs/633025.html 风险投资中管理风险的防范http://s.yingle.com/y/gs/633022.html 风险投资道德风险的防范与控制http://s.yingle.com/y/gs/633018.html 论公司司法解散的适用条件http://s.yingle.com/y/gs/633015.html 试论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http://s.yingle.com/y/gs/633014.html 重审基金组合有效控制风险http://s.yingle.com/y/gs/633013.html 如何选择货币市场基金http://s.yingle.com/y/gs/633010.html 如何计算融资租赁的租金http://s.yingle.com/y/gs/633006.html 浅析公司解散的司法救济http://s.yingle.com/y/gs/633003.html 个人合伙与合伙企业的区别http://s.yingle.com/y/gs/633002.html 股权质押有什么风险http://s.yingle.com/y/gs/633001.html 风险投资中资金风险的防范http://s.yingle.com/y/gs/632998.html 公司投融资法律风险20问http://s.yingle.com/y/gs/632994.html 票据法理论与实践中的若干问题http://s.yingle.com/y/gs/632991.html 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知情权的范围http://s.yingle.com/y/gs/632990.html 风险投资尽职调查应重视透彻原则http://s.yingle.com/y/gs/632989.html 略论加入WTO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影响http://s.yingle.com/y/gs/632986.html 合伙企业法在风险投资中的运用http://s.yingle.com/y/gs/632982.html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条件的法律思考http://s.yingle.com/y/gs/632979.html 破产法12年后脱胎换骨http://s.yingle.com/y/gs/632978.html 融资租赁合同纠纷责任划分原则http://s.yingle.com/y/gs/632977.html 取消融资租赁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http://s.yingle.com/y/gs/632974.html 什么是融资者http://s.yingle.com/y/gs/632970.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强化刑事责任保护投资信心http://s.yingle.com/y/gs/632967.html 浅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纠纷的法律救济方式http://s.yingle.com/y/gs/632966.html 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常见问题http://s.yingle.com/y/gs/632965.html 融资租赁合同怎么写http://s.yingle.com/y/gs/632962.html 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风险http://s.yingle.com/y/gs/632958.html 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管理层持股http://s.yingle.com/y/gs/632955.html 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的聚类分析http://s.yingle.com/y/gs/632954.html 民间融资的注意事项http://s.yingle.com/y/gs/632953.html 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http://s.yingle.com/y/gs/632950.html 企业融资需要注意哪些法律问题http://s.yingle.com/y/gs/632946.html 论票据善意取得制度http://s.yingle.com/y/gs/632943.html 参考条款和理由http://s.yingle.com/y/gs/632942.html 股权众筹和债权众筹的区别http://s.yingle.com/y/gs/632941.html 融资租赁担保应注意什么http://s.yingle.com/y/gs/632938.html 什么是跨境融资租赁http://s.yingle.com/y/gs/632934.html 金融危机催生并购良机http://s.yingle.com/y/gs/632931.html 论我国新破产法中的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http://s.yingle.com/y/gs/632930.html 小微企业融资难怎么办http://s.yingle.com/y/gs/632929.html 如何筛选和接洽风险投资商http://s.yingle.com/y/gs/632926.html 新三板企业融资方式http://s.yingle.com/y/gs/632922.html TCL集团职工持股信托方案评析http://s.yingle.com/y/gs/632919.html 浅议操纵市场的民事责任http://s.yingle.com/y/gs/632918.html 民间融资存在什么问题http://s.yingle.com/y/gs/632917.html 银行贷款明年1月1日起降利率1月多存资金以备还款http://s.yingle.com/y/gs/632914.html 外国风险投资失败案例启示录http://s.yingle.com/y/gs/632910.html 一般取回权之法律基础分析http://s.yingle.com/y/gs/632907.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http://s.yingle.com/y/gs/632906.html 审理民间借贷案件存在的误区以及对策http://s.yingle.com/y/gs/632905.html 股东应该重视投资风险控制http://s.yingle.com/y/gs/632902.html 风险投资的流程http://s.yingle.com/y/gs/632898.html 实现公司资产增值的探讨http://s.yingle.com/y/gs/632895.html
论文摘要:2006年10月27日通过的《企业破产法》建立了重整制度,这是我国破产立法上的一大创新,而我国资本市场“壳资源”的稀缺性使上市公司频频成为重整的对象。截止2011年9月30日,沪深两市合计有31家上市公司先后适用重整程序。重整制度越来越受到困境主体与相关利益主体所认可,但是重整程序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启动?法院应如何进行司法审查?这是实践中争议较大的问题,而上市公司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用破产重整程序的启动要件与司法审查又有着许多独特的问题与争议。本文注重分析了目前法律对重整启动条件的规定、法院审核破产重整申请时是否审核重整的能力条件、如何完善相配套的制度以辅助法官更好地进行重整能力的判断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破产重整 启动要件 重整能力 司法审查
一、问题的提出
重整制度,这是我国破产立法上的一大创新,而我国资本市场“壳资源”的稀缺性使上市公司频频成为重整的对象。2007年11月20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完毕S﹡ST海纳破产重整案,由法院裁定批准债权人会议通过的重整计划案,并终止重整程序,这标志着S﹡ST海纳成为《企业破产法》自2007年6月1日实施以来首例成功进入重整计划执行阶段的上市公司。截止2011年9月30日,沪深两市合计有31家上市公司先后适用重整程序。重整制度越来越受到困境主体与相关利益主体所认可。
但是重整程序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启动,法院应如何进行司法审查,是实践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根据新《破产法》第2条的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均可要求破产重整。但是,具备重整原因是否就可以启动重整程序呢?有观点认为,“能否适用重整制度还应当考虑债务人企业是否具备重整能力,即是否具有再生希望和重整价值”。但是,有没有再生希望,由谁进行判断,何时进行判断,争议也很大。法院是否可以以没有再生希望为由不允许债务人进行重整?在程序启动之时是否必须有比较确定的再生希望?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实践中不乏争议。
二、我国《企业破产法》中规定的破产重整启动要件及其评析
我国《破产法》第2条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企业法人有前款规定情形,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进行重整。”第71条规定:“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重整申请符合本法规定的,应当裁定债务人重整,并予以公告。”
由此可看出,我国重整程序的启动仅须满足三个要件:(1)重整主体是“企业法人”。(2)有法定的重整原因。破产法的规定的重整原因即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破产原因”或者“债务人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3)有合格的重整申请人。
我国《破产法》第71条做出了这样规定:“债务人或者债权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对债务人进行重整。债权人申请对债务人进行破产清算的,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债务人或者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据此,在重整申请主体上,债务人、债权人及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三者均可以提出。
这些规定比较原则,至今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加以明细化,导致在实务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与完善。(1)对重整能力没有做要求。法院启动程序时没有考察再生希望和再生价值的权限,往往导致进入重整程序后发现债务人重整能力缺失,即使借助外部力量、消耗极大的社会资源,勉强维持企业一时之经营,所付出的经营费用大大超过经营产出。(2)重整原因中“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表述过于笼统含糊,给了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同时也让法官难以适从,毕竟法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裁判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难以保证,也不利于保障司法的统一与权威。
面对目前的立法状态,各地的法院在操作中开展了实践探索,寻求行之有效的操作路径,以准确把握破产重整的启动要件,具体做法包括:(1)对于重整能力。大部分法院并不重视其启动程序更多着眼于平复眼前的矛盾,如安抚职工等,对运行效果不做判断。到目前为止法院还是没有建立衡量企业是否具有再建希望或在经济上是否具有再建价值的客观的判断标准体系。但也有法院通过研究破产重整的立法精神,对此提出要求并开展了可行性研究。比如20098年8月26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就以东星集团缺乏重整的资金能力,不符合重整条件,裁定驳回东星集团的重整申请,最后东星航空进行了破产清算。又比如杭州中院创立的“重整辅导期”机制与无锡中院引入的重整前听证程序,都是对重整标准尚不明确的立法实际的应对。(2)对重整原因中的“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大部分法院依然以“资不抵债“作为判断,其界定与破产原因无明显区别。
三、设置破产重整能力要件的必要性分析
破产重整制度是现代破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对破产企业的债务和契约的一定安排、生产经营的调整以及治理结构的完善,使陷入“无力偿债”境地的企业能够恢复生产经营能力并得以继续经营,从而摆脱困境获得新生。针对是否把破产重整能力要件作为破产重整启动条件之一有着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应当把破产重整能力要件作为破产重整的启动条件。
重整程序是挽救程序,并非仅仅是单纯的债务清偿程序,适用重整程序的一项重要条件就是债务人在发生重整的前提下,必须具有挽救希望和挽救价值。重整程序不适当的启动会使所有债权人受偿权利的行使被终止,因为程序启动之后将中止所有普通债权的清偿及担保权的实现,不具备条件的重整只会延误破产清算的时间,浪费资源,各方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可能受到严重的影响,这与申请破产清算的案件完全不同的,所以人们法院应对重整申请进行实质审查。法官如果不审查重整的价值的话,那么所有的债务人发生破产原因都可能进入重整程序,不仅使法院不堪重负,相关当事人尤其是债权人的正当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在司法实践中,不是所有已经或者可能发生破产原因的债务人企业都可以适用重整程序,否则重整程序就可能变成债务人恶意拖欠债务清偿、阻滞债权人实现合法权益、浪费社会资源的工具,违背重整制度立法的宗旨。
《企业破产法》虽然没有将“再生希望”作为适用重整程序的前提条件,但是该法第七十八条将债务人“缺乏挽救的可能性“作为法院裁定终止程序的条件之一,实际上也将该标准上升到更为重要的层面,否则将构成对该制度的滥用。上市公司作为现代社会企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其员工众多、股东遍布全国、债务关系复杂,涉及的人数众多。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破产重整申请的审核更应该谨慎严格。还有一点就是破产重整的申请人往往非重整成本的承受人,对将在破产清算中上丧失工作的债务管理层和通过破产清算很难取得财产的小债权人而言,他们不畏风险,如果重整成功了,他们可以分得利益,如果重整失败了,损失的是大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及时清算更富有价值或者重整成功率极低,他们也要绞尽脑汁使公司生存下去,不能寄希望于他们在表达重整意思时对企业有无再生价值自觉做出判断。考察域外立法,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破产法没有将“具备重建希望”作为要件,与国际惯例不符,导致破产重整门槛过低。例如《日本公司更生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公司更生适用于处于困境而又有再建希望的股份公司。《英国破产法》规定,法院在做出重整程序开始的裁定时,除确定存在重整的原因外,还需要看重整的结果是否能使公司生存下来或达到一定的目标。
四、弥补法院实质审查重整条件时商业判断能力不足的建议
在人民法院对破产重整申请的审查工作中,需要判定债务人是否具有重整的价值和希望。由于再生希望并非一个确定的法律概念,而且,其强调的是事务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再生希望判断的对象不是现存的事实,而是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与对现实存在判断相比,其具有更多的受主观认识影响的因素,判断的难度大,判断的误差程度也大,判断结果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确,确定是否具备再生希望,实际是一个商业判断的问题,取决于债务人的资本结构、治理水平、技术条件、营利能力、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商业因素的分析和预测,由法官来完成勉为其难。法官对于重整的相关法律虽较为熟悉,但是对于债权股权的调整、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市场现状及将来企业营利空间,则往往是门外汉。而且,在债权人没有表达意见之前,法官亦无从了解债权人的想法,不能替代他们直接做出决定。因此,就需要建立相应配套的辅助制度帮助法官实现对“是否具备再生希望”的初步判断,这些制度和方法包括听证制度、征询制度等等。
(一)建立健全利害相关人听证制度
在审查阶段可以设立听证程序,通过听取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弥补法官经营管理知识的不足,从而做出更为全面、准确的裁量。法院决定受理重整之前召开听证会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之考虑:一是对法院在判断过程中可能存在以偏概全的情形进行弥补,正如前文所述,上市公司重整程序涉及的利益众多。法院受理之前必须对其进行综合考量;另外一点即为了兼顾和尊重其中涉及的关联方利益之考虑,通过听证会,能够给关联方以表达意见的机会,避免重整程序的启动与否可能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而将该部分不利影响转换成有利因素,充分调动利害关系人的积极性,以提高重整成功的可能性。当然,这也是法院对重整案件慎重考虑之体现。我国多起上市公司重整申请受理案件中法院举行了听证会,例如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决定是否受理债权人对ST深泰提出的重整申请时,即召集相关利益主体举行听证,征询各方意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决定是否受理出资人对东星航空提出的重整申请时也召集各方举行听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申请人东星集团及信中利公司明显缺乏对东星航空公司重整的资金能力,提交的重整方案不具有可行性,驳回申请。
(二)建立健全专业机构征询制度
一、破产豁免原则的概念与历史演进
所谓破产豁免原则,又称之为破产免责原则,或称之为破产免责主义,其含义是破产程序实施,破产财产全部分配完毕后,免除债务人对债权人未足偿还的债务责任。这项原则起源于英国法,现已经由英美法国家扩及大陆法国家。与破产豁免原则相对立,称之为破产不免责原则,即破产人对债权人依照破产程序未受清偿之债权,继续负担清偿责任的原则和学说。
破产豁免原则的确立是经历了一个由不免责到免责的演进过程,究其原因,盖因为破产制度设立之初并未考虑债务人之再生的希望,更多的考虑则是如何公平的在众多的债权人之间分配破产财产,最大限度的保护债权人集团的利益,尔后随着破产制度设置理念的变化,破产不再单纯考量债权人之间的公平分配,破产人的更生也成为破产制度的目的甚至成为更加重要的目标之一。17的英国的破产立法,开始允许破产的商人免责。英国最初实行破产免责的目的.,在于通过免责促使债务人公示其财产,尽力协助破产清算,以维护债权人的利益。美国破产立法发展了英国法创立的许可免责制度,将破产免责作为保障破产人开始新生活的重要手段,实现了破产免责制度在观念上和运用上的更新。 在大陆法系的国家,开始引进破产免责原则时,还要求免责应当经过债权人会议的一致通过,作为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同情与豁免,后来则发展到破产豁免成为立法者的一项立法政策和立法原则,只要债权人会议不提出异议,法院也就没有必要依职权追究不许可事由的有无。
二、免责主义与不免责主义之划分
由上可知,在破产免责主义与破产不免责主义的划分之下,破产免责主义本身又可分为两类:第一,是许可免责主义。即破产人符合破产法规定的免责条件时,应当向法院申请免责,未经法院许可,不产生免责的法律效果。英国、美国、日本的破产法即适其例。还有的国家破产法要求债务人若想获得免责,除应当征得法院的支持外,还应获得债权人会议的认可,这样就在免责程序上设置了两道闸门,使免责与否始终掌握在债权人集团的手里。第二,为当然免责主义,破产人在破产程序终结时,除非犯有欺诈等罪行,无需申请并经法院许可,当然享有免责利益。我国台湾地区破产法即适其例。 这种免责制度无须法院同意,也无须债权人会议允许,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免责制度,它彻底消除了许可免责制度带有的债权人的同情因素和分配型破产程序的性质,已经成为更生型破产程序的一个重要表征。
三、我国破产法第38条是破产免责主义的体现吗
对于我国破产法到底推行破产豁免原则抑或是不豁免原则,向有争论。有的学者从我国破产法第38条 “破产财产分配完毕,由清算组提请人民法院终结破产程序。破产程序终结后,未得到清偿的债权不再清偿”的规定出发,认为我国破产法实行的乃当然即时免责原则。 但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我国破产法只适用于企业法人,对非企业法人不予适用,而企业法人破产免责乃法人制度的应有之义,并非破产制度的创设,也即他们认为上述原则的划分只有在自然人也有破产能力的国家才有意义, 在我国,我们只允许企业法人破产,不赋予自然人的破产能力,这种划分的必要尚不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国家推行的既非纯粹的当然豁免原则,也不是许可免责原则,在我国尚不存在这种划分。笔者以为,除了极少数至今仍然固守破产不免责原则的国家之外,破产程序从一开始的一种纯粹的债务执行程序演变到清算程序再到目前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更生型程序,破产免责原则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至于我国破产法到底采用的是免责主义还是不免责主义,还是根本没有所谓免责与不免责的划分,只要对日本著名法学家伊藤真教授对免责制度的精准论述进行仔细的分析,以及对照日本破产法第三编免责及复权的规定,就不难得出结论, 伊藤真教授指出:“倒产处理程序的目的,是要使以债权人为主的利害关系人的权利得到公平的满足。…而在破产程序中,程序的内部主要在于力图实现债权人的权利,并不包含有减轻破产人责任的程序。因此,在破产程序中,只要不能对债权人实施百分百的分配,破产人在程序终了后仍然负有向债权人清偿的责任。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本来的破产程序中并未准备有帮助债务人更生的机能。…在公司更生和合议中,由更生计划及合议条件来规定这种责任免除,在免除发生效力后,就得以实现使债务人更生的目的。…然而,在法人破产的场合,问题并不那么严重。原则上在破产终结的同时法人的人格也随之消灭。所以没有必要去过多的考虑破
一、破产重整的主要法律内容
(一) 破产重整的原因
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以及企业法人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 是进行重整的原因。
(二) 破产重整的申请人
债权人、债务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对债务人实施破产重整;如果是债权人申请对债务人实施破产清算, 在破产宣告前, 债务人或者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
(三) 重整期间及其行为限制
自人民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起至重整程序终止为重整期间。在此期间对各方当事人的行为有一定的限制:经债务人申请人民法院批准, 债务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的担保权暂停行使, 但是担保物有损坏或者价值明显减少的可能, 足以危害担保权人权利的, 担保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恢复行使担保权;债务人合法占有的他人财产, 该财产的权利人请求取回的, 应当符合事先约定的条件;债务人的出资人不得请求投资收益分配;债务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除经人民法院同意, 不得向第三人转让其持有的债务人的股权。
(四) 重整计划的制作和批准
重整计划草案由管理人或者债务人制作, 其包括以下内容:债务人的经营方案;债权分类;债权调整方案;债权受偿方案;重整计划的执行期限;重整计划执行的监督期限;有利于债务人重整的其他方案。方案完成后由债权人会议分组进行表决, 出席会议的同一表决组的债权人过半数同意并且其所代表的债权额占该组债权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的, 即为该组通过重整计划草案。各表决组均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 重整计划即为通过。经人民法院裁定批准后, 即行实施。
(五) 重整失败
债务人或者管理人未在法定期间提出重整计划草案、重整期间出现法定事由、重整计划草案未获通过、重整计划未获人民法院批准、债务人不执行或者不能执行重整计划的, 为重整失败。人民法院应宣告债务人破产, 对其实施破产清算。
二、破产重整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 债务人可能逃废债务
重整程序启动使所有债权人诉讼和要求都将被自动冻结, 而原企业经营管理层可能被法院选任为重整人, 由于企业重整的公示信息有限、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的信息不对称, 会出现剥离优良资产转移到法律上没有关系的暗公司, 或者以获得重整资金的名义低价转让给关联企业;当重整失败转入清算程序时, 还可能通过有限责任在清算程序中逃避债务。
(二) 对担保物权的限制影响交易安全
在我国有担保的债权人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 如果限制担保物权的行使而无相应的损失分担或消减机制, 其直接后果是银行资产的风险加大, 相应地必然会造成企业贷款难。债务秩序新的平衡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 对交易安全秩序造成了冲击。
(三) 债权人承担较大风险
重整制度中强制程序的中止、别除权的限制、重整债权清算的限制, 已对债权人的权益造成了不利影响;重整程序的分组表达方式的规定, 尤其是法院强制通过重整计划时, 甚至可能排斥债权人的意志, 使债权人缺乏债务清偿的心理预期, 如果重整失败, 将对债权人的利益造成巨大损失。
(四) 有可能损害股东利益
目前股市虚假陈述和披露虚假信息的情形不断, 而且股市退市机制不畅, 信息不透明不完全, 其后果是将风险转嫁给处于信息弱势的广大股民, 缺乏对股东权利的法律保护。
(五) 重整程序的有效实施难以保证
由于重整程序的技术性较强, 而且自由裁量权范围较大, 其适用一般耗资巨大, 牵连的利害关系人众多, 因而有可能出现重整程序被滥用的问题。
三、我国破产重整制度的完善
(一) 防止债务人利用重整程序逃债
债务人利用重整程序通常在程序启动和重整计划的监督执行上, 由于破产程序通常是一审终审, 因此赋予债权人异议权和监督权制约债务人和法院是必要的。在执行重整计划过程中, 债权人可以通过破产撤销权制度撤销重整人的低价处分行为, 通过责任制度排除有限责任的限制, 追究大股东和企业管理层剥离资产的民事责任。
(二) 维护交易安全
让债权人与债务人和股东充分协商决定重整程序的选择, 同时对各类债权人特别是对担保债权人的权益进行细致保护, 才能降低交易的不可预测性和风险成本。政府应当通过社会保险机制或政府补贴等方式分散债权人承担的风险成本和损失, 使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各自成为具有独立利益的运营实体, 防止不良债务的转移和金融风险, 保证信用交易的安全。
(三) 保护股东利益方面
在赋予参与重整的公司依法发行新股筹集资金资格的同时, 应当加强新股发行的审核与监督,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重整的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及时建立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切实保护股东参与重整的程序权利及其重整利益, 保证重整程序的公正性、透明性。
(四) 完善司法制度
需要提高重整程序的审级, 在扩大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同时完善和加强法官责任制建设;建立司法协调机制和司法信息共享机制协调各地诉讼监督程序, 明确法院在重整程序中的地位, 维护司法独立, 防止行政权力的干预。
参考文献
[1].王欣新.破产法专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2-6第一版.
[2].李永军.破产重整制度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3].王卫国.论重整制度[J].法学研究.2003, (1) .
【我国破产重整制度的完善】推荐阅读:
论我国证券市场监督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11-15
对完善我国律师制度探索06-17
企业破产的基本流程11-23
参与破产管理人的优势11-14
公司宣告破产的申请书12-11
建立和发展我国完善的股票期权市场07-10
浅析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完善对策06-05
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07-18
破产清算审计方案07-05
安然公司破产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