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富硒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富硒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1

富硒刺葡萄,属东亚种群,抗逆性强、丰产性好,亩产量达2000公斤左右,高的可达4000-5000公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富硒刺葡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果穗圆锥形,果粒中等、圆形,皮紫黑色,果肉汁浓味淳,甘甜鲜美。含糖量高达%,维生素和矿物质,每100克中维生素c含量达36毫克,每公斤含钾908毫克、铁毫克、锰毫克。树势生长势强、抗病虫,适宜于阴凉山区栽培,以海拔500米左右为最宜,因其枝梢均带刺,并且采取富硒种植因此而得,葡萄产业作为我乡特色主导产业,在全乡

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葡萄种植面积占全乡种植总面积的15%。可以说,葡萄产业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全乡经济发展大局。为把大桥江乡葡萄产业做大做强,我深入各葡萄种植专业组、种植大户及外地葡萄酒生产企业开展了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富硒刺葡萄适宜栽培区是10℃的年活动积温3800℃以上,无霜期180天以上,年降水量500600mm,年日照时数2300小时以上。有灌溉条件的壤土、沙壤土即可。大桥江乡恰位于海拔850m以下地区,生态气候指标全部符合富硒刺葡萄生长发育的要求,属最佳适宜地区,发展葡萄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全乡种植面积达2000亩,覆盖全乡10个行政村,年产量达8000吨,经过近几年的栽植实践,大桥江乡富硒刺葡萄种植技术日益成熟、效益良好、前景广阔,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大桥江乡富硒刺产业发展大致可为分三个阶段:

1、20032004年为政府号召、群众尝试阶段。主要表现为政府虽大力倡导发展葡萄产业,但绝大部分群众畏于投资大,技术含量要求高,看不到市场前景,仅有部分农户零星栽植,尚未形成规模。

2、20042005年为葡萄建园成效凸显,群众大面积栽植阶段。主要表现为初期栽植的果农,富硒刺葡萄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单位面积效益是种植水稻的六七十倍,群众诱于可观的利润,纷纷栽植,富硒刺产业初步形成。

3、2006年至今为第三阶段,主要体现在栽植面积成倍收长,产业规模进一步形成。截止2011年底,仅大桥江村葡萄种植面积达600余亩。其中种植大户杨大和通过集约土地种植富硒刺葡萄10余亩,年经济效益达8万余元,产业规模初步形成。

(二)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富硒刺葡萄的管理相较其他产业技术含量要求较高,通过县农业局农技专家指导,特

别是乡葡萄协会对果农的培训、实地讲解、示范,使我乡广大果农管理技术日臻成熟,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新型果农纷纷涌现,果园单产及果品商品率显著提高。加之近年富硒刺葡萄市场价格看好,群众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富硒刺葡萄产业日渐成为乡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也日益成为我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一村一品战略的典型。

(三)主导地位初步形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富硒刺葡萄产业在我乡的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它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物质基础和经济后盾。同时也促进了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广大果农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务农,科学种田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富硒刺葡萄产业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发展主导产业的引擎机。

二、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因素

(一)品种结构较单一,市场竞争优势不强。90%为中熟品种,缺乏早熟、晚熟品种。采摘期比较集中,周期短,不利于拉开时间差,提高葡萄价格。成熟期销售压力大;葡萄贮藏、包装、运输等技术跟不上,市场竞争力较低。

(二)技术开发滞后,优质苗木供应不足。与悠久的种植历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乡在葡萄新品种引进上基本属于空白,无法提供优质苗木进行品种更新。由于技术支持不够、优质苗木无法自给,导致个别村从外地引进的苗木质量无法保证或品种不对路,死苗现象时有发生。

(三)管理方式落后,种植规模发展受限。葡萄种植投入期较长,产前投入大。在成熟期前,每亩地投入至少在5000元左右。同时,由于葡萄种植主要以人工操作为主,费工、费时,而目前农民种植主要采取以家庭为主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规模化种植的需要。

(四)品牌知名度还不高,产业竞

争力不强。目前,我乡鲜食葡萄没有统一包装,缺乏终端销售网络;葡萄酒生产企业缺乏,宣传不到位,后期维护跟不上,品牌建设力度不够,无法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产业档次、效益和竞争力不高。

三、葡萄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土地集约,扩大种植规模。在巩固目前鲜食葡萄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围绕做强葡萄酒产业,重点通过土地集约加快葡萄种植示范区建设。按照县委政府发展集约高效农业,培育新型工业集群,建设长寿旅游名县的要求,积极推进葡萄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以 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标准模式为主的种植基地建设。计划到2012年,大桥江乡实现建设富硒刺葡萄功能示范区4000亩。

(二)加快项目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改变以前重鲜食轻酿酒、重种植轻生产的做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葡萄协会为主体,加

快发展葡萄附加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葡萄酒加工业,把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预计在2012年通过招商引资引入葡萄酒加工企业,签订统一购销合同,提高葡萄种植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加示范区在葡萄销售中的话语权,降低市场风险,增加群众收入,丰富产业发展内涵。重点搞好上三区大桥江、托冲、文昌阁三个乡镇的富硒刺葡萄生产项目建设,把上三区三个乡镇打造成富硒刺葡萄生产三角区。

(三)加强产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葡萄产业发展在乡域经济发展中已占有绝对比重,但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多依靠长期的经验进行种植,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利用葡萄协会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的同时,乡党委政府把统一规划葡萄种植技术培训工作,输血与造血并重,努力培养学得了、干得好的技术型和营销管理型专业人才。二是高度重视品牌化经营。品牌已经成为决

定产业和产品档次及效益的关键性因素。要大力推进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培育、维护富硒刺葡萄品牌。以葡萄酒品牌建设为重点,整合资源,加大宣传投入,强化市场营销,提高产品知名度,打造1-2个在全县及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三是加快葡萄保鲜库建设。建设葡萄保鲜库,可以实现葡萄的错季销售,提高农民收入。

富硒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2

1 青海平安富硒土壤资源状况

2010年初,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首次在青海省平安、乐都地区发现840km2的富硒土壤资源, 其中平安县富硒土壤面积达到520 km2。平安县的小峡、洪水泉富硒地区的硒含量一般在0.23mg/kg至1.5mg/kg, 平均0.44mg/kg, 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 接近于已开发利用的浙江瑞安、上虞、江西丰城富硒土壤含量水平, 达到足硒或中等富硒的水平。经《青海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报告—西宁及海东地区》项目调查, 青海以小峡为中心的富硒地区地质地理环境独特, 受到外界人为污染少, 属于纯净绿色土地, 是青藏高原难得的且易于被植物吸收的土壤富硒区域。中国地质大学杨忠芳教授说, 我国72%的土壤缺硒, 相对于江西、海南等富硒区的酸性土壤, 青海东部地区碱性土壤硒含量虽不是最高, 但利用价值高, 开发成本低;因富硒土壤的成因不同, 外地一些富硒区常伴有硫、汞、砷等有毒有害元素, 青海的富硒区不仅面积较大、地层较厚, 还具有硒含量深度适中、宜于开发利用等特点, 是青藏高原难得的土壤富硒且易于被植物吸收的一个优质、环保、安全的富硒区域。青海平安富硒区不同农作物对硒的吸收能力不尽相同, 从大到小为:大蒜>油菜籽>小麦>蚕豆>马铃薯>胡萝卜>豌豆。而处于富硒区的农作物硒含量显著高于非硒区的农作物。如富硒区大蒜中的硒含量是普通大蒜的2.59倍, 马铃薯为2.38倍, 油菜籽为4.36倍, 小麦为2.85倍, 蚕豆为2.60倍。目前, 这个区域包括了平安县及平安县小峡镇、洪水泉乡、三合镇、韵家口及乐都县的汉庄、曲坛寺东、马营口等地。富硒食品已成为人们对健康、营养、保健功能食品的新追求。

2 青海平安高原富硒畜牧业开发取得的成就

随着平安县特色农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富硒产业无疑是平安县乃至青海省发展特色农牧业的绝佳条件。近年来, 平安县狠抓特色畜牧业基地建设, 畜牧养殖区规模不断扩大。重点建设了白沈沟生态养殖示范基地、金吉仔猪繁育基地、平安佳隆富硒蛋鸡生态鸡养殖加工基地、瑞德富、明乐等富硒蛋鸡繁育场等一批富硒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成洪水泉回族乡马圈村集富硒蛋鸡养殖、孵化为一体的平安鑫禾富硒种养殖基地, 黄鼠湾村集种植和养殖基地为一体的黄鼠湾“富硒”农业科技园区, 三合镇骆驼堡村良种仔猪繁育的金阳富硒良种猪养殖基地等富硒畜产品规模化养殖基地11处, 建成原生态养殖猪舍、牛棚等60多栋。通过协会+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 使全县规模养殖户不断增长, 有效解决了农户单打独斗闯市场的难题, 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预计通过8年的建设, 累计完成投资6.4亿元, 年出栏富硒鸡200万只, 生产富硒鸡蛋2万t, 年出栏肉羊10万只。

3 青海平安富硒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青海省富硒农业发展已具备产业基础, 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成效初显。但是, 在高原特色富硒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 仍面临着“小而全”的经营格局, 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现有的龙头企业装备水平有限, 富硒畜产品加工停留在初级阶段, 精深加工品种少, 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能力也十分薄弱, 带动力不强。

3.1 富硒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相对滞后

(1) 硒资源分布需进一步详查。不同地区硒分布的详细情况还不明确, 富硒资源的开发、规划缺乏详细的科学依据。 (2) 农畜产品硒含量需进一步检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土壤环境, 农作物和畜禽产品的硒含量有所不同, 应进一步加强检测, 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产业。 (3) 硒产品需强化检测监督管理。硒产品的检测、监督管理, 是保证富硒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富硒畜产品开发研究的领域不宽, 产业链条短

目前, 富硒产业发展中, 富硒拳头产品和研发企业少, 产业链条不长。加工领域如富硒饲料的开发、富硒畜产品的加工等处于空白, 流通领域还没有规模化的机构参与, 产品的推介工作滞后, 市场占有率较低。

3.3 富硒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 发展后劲不强

本省虽然有专项资金, 但与发展需求相比, 投资总量小, 缺口大。

3.4 科技人才缺乏, 科技支撑力较弱

畜牧科技高层次人才匮乏, 难以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5 宣传工作不力, 对富硒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消费者对硒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观念尚未转变, 不知道怎样正确补硒和食用富硒农畜产品, 致使许多农畜产品很难以富硒品牌进入消费市场, 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4 青海平安高原富硒畜牧业开发的对策

青海富硒土壤资源区域是粮食及农作物主产区, 结合该区域的自然特点和作物结构布局, 借鉴全国其他富硒地区硒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进行富硒资源的综合利用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中之重。为此, 平安县将围绕打造富硒畜产品品牌这一任务, 突出发展富硒蛋鸡和肉羊两大产业, 通过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饲草料基地、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三大建设, 全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促进农民增收, 争闯高原富硒畜牧业发展之路。

4.1 立足农业标准化建设, 打造和营销“高原绿色富硒”品牌

平安富硒区与内地其他省份富硒区如浙江龙游、贵州恩施、江西丰城等地相比, 最大的优势在于高原洁净的自然条件和易于作物硒吸收的土壤环境。因此, 在硒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要引进有实力的标准化龙头生产企业, 将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作为富硒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首要, 建立富硒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和富硒家畜养殖基地, 进行种、养、加一体化经营, 促进“高原绿色富硒”品牌的建设和推广。

4.2 立足富硒区域自然条件, 重点培育富硒饲料作物

平安—乐都富硒区主要粮食作物有马铃薯、油菜、蚕豆、春小麦、豌豆, 蔬菜作物有大蒜、甜菜、胡萝卜、辣椒、番茄等;从土壤硒含量水平上来说, 硒浓集区 (0.6~0.8mg/kg) 和硒富集区 (0.4~0.6mg/kg) 包含于于平安县小峡镇、洪水泉乡、乐都县瞿昙镇, 其中硒浓集区内大部分种植地块属山旱地, 自然条件限制非常突出;硒富集区域种植基础条件较好。因此, 必须结合当地耕地土壤条件, 立足于当地适宜作物, 借鉴其他省份富硒区硒资源开发利用经验, 在进一步摸清不同作物对硒的生物转化特性的基础上, 积极扩大富硒农作物包括富硒饲料作物的生产规模, 培育富硒优势拳头产品。如在生产领域, 积极探索畜牧业与林业相结合的路子, 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合理利用退耕还林的富硒饲草资源, 加大川水、沟岔的套复种力度, 解决畜牧业饲草料不足的问题。从而把打造富硒畜产品作为主攻方向, 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 提升畜产品的市场价值。

4.3 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推进畜禽良种化进程

结合畜禽良种工程、绵羊良种补贴、牛改点建设等项目, 通过购置补充牛羊人工授精点器械, 举办畜种改良培训班, 加大优良种畜引进力度, 加快畜种改良步伐, 努力推进畜牧业向优质型转变, 推进畜禽良繁体系建设。

4.4 完善科研支撑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也是促进高原富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可以通过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体制的引进和推广, 优化种植模式和产品结构, 建立高效有机的富硒农产品生产体系, 促进主导产业升级, 实现科技化、集约化、高效化。

4.5 积极加快富硒饲料的研究开发

番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3

你们知道有关于番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应该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番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1359发展思路,推动我市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市政协副主席陈和平带领有关部门和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番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深入企业车间实地查看、和农户、经纪人、企业家座谈等形式,全面了解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一、当前总体情况

番茄产业曾是我市农村的主要产

业之一。从1995年磴口泰顺公司第一个番茄加工厂成立至今,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全市现有番茄公司28家,41个加工厂,70条生产线。日处理番茄鲜果能力万吨,年生产番茄酱能力58万吨。产能居新疆之后,位列全国第二。20xx-20xx年全市最多时约6万多农户种植番茄,种植面积最高达到46万亩。番茄价格多数年份在400-500元/吨,平均亩产约5吨,多数年份相对于其他大宗农作物收益较高,曾经是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今年全市种植番茄约8万亩。因原料不足,企业之间发生原料抢购大战,番茄价格大涨,达到520-650元。除2012年因受灾特殊年份外,今年番茄种植面积、鲜果产量、番茄酱产量均创近10年最低,但鲜果收购价格和亩收益达到历史最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㈠企业开工不足。

20xx年最高峰时年处理鲜果205万吨,生产番茄酱万吨。今年因原料不

足,全市41个加工厂22个开机生产,启动生产线24条,生产期一个月左右。截至9月上旬收购番茄约35万吨,生产番茄酱约万吨,产能发挥仅十分之一。许多工厂已连续停产两年以上,大量资产闲置。其中中粮屯河、富源等十几个企业设备先进,投资均在亿元以上。一些企业之间距离过近,布局不太合理,也加剧了原料争夺。

㈡种植面积锐减。

20xx年开始,农户种植积极性降低,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有五点:一是比较效益下降。20xx 年以前番茄的亩净收益是1500元左右,小麦、玉米、花葵、油葵、籽瓜等净收益约400-1000元,番茄种植效益明显较高。但近几年随着花葵、玉米、甜瓜、脱水菜价格的上升,番茄的比较效益逐渐下降。特别是2012年,番茄受雨涝灾害的影响,产量、效益更是直线下降。2012年,花葵的亩收益1500 元,玉米的亩收益1400元,小拱棚甜瓜套葵花的亩收益

3200-3500元,脱水菜的收益上升到3500-4000元,而番茄最好的收益约1200元左右,大部分都赔本,效益明显低于其它作物,农户积极性下降。二是病害多,风险高。番茄在我市种植将近20年,连续的种植使番茄早晚疫病发生机会增多。同时雹灾、雨灾等自然灾害对番茄的影响也较大。三是劳动强度大,雇工成本高。种植番茄需开沟起垄,费工费时。成熟时间集中,人工采摘、装车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劳动力趋于老龄化,一旦雇人,成本很高。今年摘一吨番茄需140元左右,装一车150元左右,一亩番茄从采摘到装车雇工费用约850元左右,加上其他成本,番茄的亩成本达1200元左右。四是农民担心交售困难。番茄上市时间集中,保存时间短,必须及时采摘交售。以往排队卖番茄的痛苦经历让许多农民心有余悸,种植积极性受挫。

㈢原料品质下降。

过去番茄种植采用大田直播和育

苗移栽相结合的种植方式,拉开成熟期。近几年农民为了省时省力,大田直播越来越少,育苗移栽面积占番茄种植总面积的97%以上,导致番茄成熟期集中。为了降低劳动强度,减少雇工费用,加上今年企业抢购原料,许多农民改变以往采摘两三次的做法,在番茄成熟70%以上进行一次性采摘,导致原料品质下降。

㈣订单履约较差。

近年来普遍采取的公司+合作社(或经纪人)+农户+订单的模式在利益的考验下多次失灵。当番茄原料供大于求时,企业压等压价,农民利益受损;当原料供小于求时,企业竞相抢购,农民唯价是论,造成双方互不信任,矛盾越积越深。许多企业在订单上下的功夫不够,订单约定不细,存在投机心理。多数农民在种植安排上仍是押宝式种植,存在侥幸心理。农企双方没有建立起互信、互利和风险共担的良好机制,种植基础不牢,订单对双方的约束力有限。

㈤产品低端单一。

我市番茄酱以原料性大包装产品出口为主,附加值不高,企业自己创建品牌和开发市场的不多,产业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因此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必然波及我市,影响整个产业。另外,大企业虽设备先进,但是部分企业因管理滞后影响质量稳定。加上部分小型加工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番茄制品在国内的声誉和形象有待提高。

三、今后发展分析

㈠事实上,我市的番茄产业发展情况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全国番茄产业正面临一个新的调整期。从世界范围看,我国是美国、意大利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番茄酱生产国,但出口量世界第一,每年约100多万吨,占世界番茄酱总出口量的37%。我国的主产地就是新疆和我市,新疆产能是我市的两倍,已建成番茄加工生产线137条,年生产能力突破150万吨,高峰时种植番茄120-150万亩。加上我市50万吨的产能和甘肃、东北地

区的产能,全国产能约 250万吨,近几年因产能过剩发生在番茄产业的外争市场、内抢原料的无序竞争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国际市场番茄酱价格大起大落,我国许多番茄企业因此陷入困境,不得不采取限产保价等方式渡过难关。今年国际市场番茄酱价格回升至1000多美元,且全国库存将在今年消化完毕,而2013年全国番茄种植仅 80-90万亩,产量约450万吨,可生产番茄酱约60万吨,仅占近年出口量的60%,番茄产业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对我市来说,1000多万亩水浇地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优质番茄,加上20多个设备一流的企业,发展番茄产业依然是我市农村经济的现实选择,也是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的重要选项之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从农民增收、社会就业、地区发展的大局出发,立足我市实际,组织引导各番茄企业总结近年来产业发展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抓住新的机遇,力求使这项产业再

续辉煌。

㈡番茄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市整个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比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社会化大生产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矛盾问题,出口型产业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问题,产品低端精深加工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格的农产品质量要求与土地退化、病害增多的矛盾问题等。所以,研究解决番茄产业的发展问题,应该放在整个大农业的未来发展中去考虑,放在如何更好的发挥我市的自然优势、物流优势上去考虑,放在建设面向国际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目标去考虑。要按照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发展规模化经营,发展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应当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推动我市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四、几点建议

㈠修定番茄产业发展指导规划。

综合判断当前的形势,番茄产业正在走出低谷,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明年,我市乃至全国番茄种植必然扩大,生产企业也会更加积极。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避免番茄产业再次陷入盲目扩张和恶性竞争,政府需适度介入,而且现在恰逢其时。过去制定的两个 100万(即到2017年种植面积100万亩、生产能力100万吨)的目标有些过于超前,应按照稳步发展的思路,从产业布局、准入门槛、行业标准等方面重新调整,规范引导产业发展。

㈡加大农业现代化发展力度。

按照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要求,更多的关注农村,支持农业发展。坚持做好国家、自治区农业各种项目的申请,争取上级的支持。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改革,为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种矛盾创造条件。

㈢解决好四个实际问题。具体体现为四个做:

一是做实订单,解决好原料问题。原料问题是整个产业的基础,解决当前订单履约差的问题是避免原料种植大增大减的关键。政府要协助企业和农户制定示范合同文本,细化双方在价格、品种、服务、交售时间等各方面的责权利,明确切实可行的违约责任追究办法,增加双方违约成本,逐步建立诚信机制。企业要按年度生产计划利用订单落实原料,并且落实到具体农户、地块、交售时间,防止出现哄抢原料、降低质量标准的现象。同时鼓励和帮助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自建一部分基地,引进试验机械化种植、移栽、采收,既解决自身原料问题,又可在种植品种、种植技术方面对农民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建议各地番茄协会互相沟通情况,共同引导各企业限产保价,避免出口价格再度大幅下跌。

二是做好服务,处理好农企关系。企业要通过技术服务、农资服务、资金支持等方式,包括出资为基地种植番茄

投保、防治病害等,提高农民的单位种植效益,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建议在种植方式和采摘方式上多做文章。通过订单约定分时段不同价格的做法,引导采取大田直播和育苗移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番茄种植,调整早、中、晚熟番茄种植结构,以缓解番茄原料集中上市和加工企业均衡生产的矛盾,延长生产期。通过质量要求引导茄农采用即熟即摘的方法,避免一次性采收造成原料质量下降。建议政府和番茄企业共同支持农机生产企业研制生产适合我市种植现状的小型番茄种植、移栽、采收机械,解决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建议企业更多的采取地头收购的做法,种植户上门交售等候时间不超过24小时,并写入订单。

三是做新产品,提高产业层次。近年来,番茄原料价格及其他相关成本费用已呈上涨趋势,我国的成本优势逐渐削弱。而产品面向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低,收益也低。加强产品研发,调整产品结构,进入高端市场,已势在必

行。建议政府支持我市有实力的企业转变经营理念,逐步减少低端大桶酱生产,加快行业内部分工,拉开产业层次,向精深加工发展,提高附加值,增强盈利能力。

全市香菇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XX产业是我市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农村特色产业,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一、我市XX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我市人工种植XX有几十年的历史,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全市XX产业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种植规模不断扩大,XX种植规模和产量由*年的*亿袋、*万吨大幅增加到*年的*亿袋、*万吨。集中种植程度不断提高,*年以前XX均为分散式种植,*年规模化种植占比接近*%。销售范围不断拓展,*年以前主要在省内销售,*年销售范围覆盖湖北随州、山东滕州和福建、广东等多个地区。产业链不断延伸,*年XX产业基本停留在种植阶段,无XX制品和加工类企业;*年具有初加工类企业*家、专业深加工企业*家,开发了干XX、XX粉、XX酱等多种XX制品。总体收益不断增加,*年产值为*亿元,*年产值为*亿元、综合收益突破*亿元。

二、XX产业市场情况分析

XX是我国生产区域最广、总产量最高、影响最大的食用菌产品。由于投资少、见效快,XX产业被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近几年全国刮起了“XX风”。据不完全统计,在*个国家级贫困县中,近*%选择种植XX,产业呈现“快增长”趋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XX

种植区域遍布全国,形成了以河北、辽宁及贵州为主的夏菇产区和以福建、浙江、河南、湖北、陕西为主的冬菇产区,根据*年*月中国食用菌协会发布数据测算,*—*年产量年均增速约为*%,*年达到*万吨,占食用菌产量近*%,占全球XX总产量的*%以上,产值超过*亿元,相关从业人员超过*万人。利润空间大幅缩减。从*和*年数据看,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菌棒成本增加近*%,土地租金成本增加约*%,人工成本增加*%以上;销售价格逐年下降,鲜菇价格下跌近*%,干菇价格下跌约*%,净利润下降*%以上。河南省作为全国XX种植第一大省,产量占全国*%。省内XX种植以*西、*西南、*南为主,*市、洛阳市、三门峡市、驻马店市年产量占比达*%以上。近年来,*、*、*等地多措并举推动XX产业发展,在全省甚至全国XX市场上形成了相对优势。比如,*县建立了全国最大的XX集散地,成为全国干XX的价格形成中心和出口货源集散中心。*县建立XX生产的规范技术体系,XX标准化生产率超过*%;引进河南信念集团、金海生物等XX生产龙头企业,建设XX精深加工产业园,拉长了XX生产加工产业链。*县联合科研中心等推动主栽品种优化升级,推进核心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形成了集研发、生产、加工、国际国内贸易为一体的全链条产业集群。相较而言,我市XX产业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竞争优势不够明显。

三、我市XX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市场感知不敏锐。

虽然我市南部山区适宜发展XX产业,但各县所选主要菌种与周边地市完全一致,同质化严重。调研发现,部分县区对市场行情变化、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等情况缺乏敏感性,风险意识不强,应对方法单一,有的试图通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产值,存在滞销和恶性循环的隐患。建议:一是统筹规划全市XX产业发展,合理控制XX种植规模。二是引导各地加快调整优化食用菌产业结构,大力探索夏季食用菌生产模式,逐步发展羊肚菌、赤松茸等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的新品种,实现错峰错季上市和错位发展。

(二)种植方式不先进。

我市XX生产方式仍以传统一家一户分散生产方式为主,虽然在菌棒制作、杂菌灭杀、菌种接种等前期环节实行统一管理,但XX生长、采摘等环节由菇农操作管理,标准化程度较低,影响了XX的产量。经初步测算,一个普通XX菌棒产量应在*—*斤左右,但实际产量平均下降*%左右,有的甚至不足*斤。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作用,为菇农提供生产资料供应(菌种、原辅材料)、技术培训和指导、产品加工销售等服务,推动XX种植从“零散粗放”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变。

(三)产业链条不够长。

我市XX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较低,向上下游延伸的空间较大。菌种研发落后。我市XX菌种可分为自有和进口*类,自有菌种一般为天然形成,品种相对老化,出菇量低、约为进口的*%,菌种研发技术落后,进口菌种没有知识产权,不掌握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风险。加工能力不强。我市从事XX加工的企业共*家,多数停留在分拣、烘干、密封包装等初级加工阶段,精深

加工发展滞后,产品附加值低。交易市场缺失。我市XX约*%以鲜菇的形式自销或供应周边地区,剩余XX烘干后外销,其中约*%运送至**县的XX市场销售,没有市场定价权,销售价格上不去。建议:一是加强菌种研发培育,与中国农科院、河南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国内知名菌种研发机构深度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培育更多优质菌种,着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二是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支持引导已有企业改造升级,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XX酱、XX提取液、XX休闲食品等精深加工食品,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谋划建立综合交易市场,完善分拣、加工、展示、信息发布、产销对接等功能,加强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增强市场话语权。

(四)专业人才不够多。

目前,在XX种植方面,除了一支省“四有四化”项目专家团队外,我市几乎没有既掌握科学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市内综合性大学和农科院等职业院校均未设立食用菌相关专业,缺乏成熟的科研人员和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菇农学习种养技术主要依靠“土专家”、“田秀才”传授获得。建议:一是在我市农科院、河南林业职业学院等院校开设食用菌相关专业,稳定输出高素质专业人才。二是从涉农部门、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土专家”中遴选一批优秀人才,组建培训师资队伍,到先进地区学习交流,定期到种植基地开展上门送学流动培训。三是积极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依托县委党校、乡镇农技站、农民夜校等,对种植大户、技术能手等进行系统培训。

四、XX产业对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发展农业产业必须深入研究产业规律,精准选择发展方向。

选对产业发展方向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我市部分地区发展XX产业过程中缺乏深度思考、系统规划导致产业同质化、效益萎缩的现象启示我们,发展农业产业只有遵循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统筹考虑基础条件、市场情况等,才能做出正确选择、立于不败之地。一要对区域农业产业生产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弄清产业发展所需的气候特征、土地空间、土壤类型、水利设施、电力供应,以及人力资源、产业基础等情况,筛选出适宜本地发展的产业。二要对产业细分领域进行深入分析,切实弄清不同产品市场规模的大小、经济效益的高低,选择具备更好市场扩展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产业细分领域。三要对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既要注重差异化发展,又要加强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农业产业网络,厚植产业发展根基。四要对选定产业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设立阶段性目标,把握发展节奏,及时调整产业促进策略,从整体上确保产业持续、稳定、安全发展。

(二)发展农业产业必须加快推广现代化种植方式,大力提高产品品质。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与XX种植存在的问题类似,规模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是导致我市特色农业产量和品质不高的重要原因。面对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农产品价格弱势运行,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的压力,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一要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特别是向种植能手流转,引导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

多种经营形式,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规模效益。二要坚持产量与品质并重,持续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加大种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依托伏牛山区资源优势探索建立种质资源库,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攻克一批突破性关键核心技术;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广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方式,完善农业标准化的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以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推进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三)发展农业产业必须着力拉长产业链条,逐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我市XX产业之所以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主要原因是产业链条偏短、偏弱。缺环短链问题在我市农业产业领域普遍存在、亟待破解。一要注重市场主体的引进培育,结合“万人助万企”“三个一批”等活动,支持有基础的农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进企业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布局,带动一批关联度大的“专精特新”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企业集群集聚。二要建立健全服务平台体系,建立技术服务平台,发挥农业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机构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人才、成果、服务等资源优势,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快速推广应用,形成一批农技推广新型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市场服务平台,围绕我市主要农产品,完善信息、仓储、物流、交易等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提升产业整体效益。三要加快推进三产融合,依托我市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优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农业生产设备,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高农业的延伸效益。四要重视农业品牌化发展,做大做强区域公用品牌,推出一批拳头产品,走出优质农产品“高质低价”“有品无牌”的困境。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5

一、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多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华中药库”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多项政策机遇叠加,实施保护与开发并举,稳基地,壮龙头,创品牌,强服务,围绕企业建基地,瞄准市场抓加工,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与大健康产业、硒产业、全域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融合发展。

(一)产业基地规模发展迅速。我市坚持与新一轮退耕还林基地建设、天保工程、石漠化项目、招商引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等紧密结合,建成了新塘乡9.7万亩、红土乡5.2万亩、板桥镇2.3万亩、龙凤镇2万亩、盛家坝乡1.4万亩、白杨坪镇1.3万亩、xx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1.2万亩共7个超万亩中药材面积的乡(镇、处)。截止2017年末,全市从事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156家,常年人工种植中药材品种近60种,中药材留存面积达26.5万亩,其中木本20.3万亩,草本6.2万亩;

主导药材品种产量1.8万吨左右。留存木本药材中,几个主要品种紫油厚朴11.8万亩、杜仲1.9万亩、黄柏1万亩、银杏1.8万亩、青钱柳0.3万亩、木瓜等其他3.5万亩;

留存草本药材中,几个主要品种板桥党参0.6万亩、黄连0.93万亩、百合0.3万亩、贝母1.2万亩、大黄0.62万亩、其他草本2.55万亩。在全省批量生产的80种主要药材中,有30多种产于我市。

(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培育成效初显。省中药材研究所在新塘乡建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高山药用植物园,现保育中药材活体资源1680种,已成为集科研、生产、科普、教学、旅游于一体的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被纳入国家药用植物园主体园。xx黄连基地获得国家gap基地认证;

xx板党、紫油厚朴获省级认证,并获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板桥党参基地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第六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板桥党参生产技术规程》,向国家商标总局注册了“板桥党参”地理商标;

xx圣峰药业的尚灵牌系列产品荣获xx著名产品名称,“尚灵”牌硒虫草、板桥党参、石窑当归、紫油厚朴被xx省林业局评为“全省十大名优森林食品”。

(三)企业发展潜力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流通领域,全市药品批发企业11家,2017年销售额16.9亿元;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58家,销售额达5亿元。在生产领域,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生产企业有7家,2017年产值2.43亿元;

此外还有食品生产企业137家,有意向注册备案保健食品的企业有德源、圣峰、硒谷科技等企业。xx圣峰药业有限公司、xx仙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林(药)业产业龙头企业,圣峰药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四)招商引资有所突破。本着“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原则,先后引进广东、深圳等客商到我市投资兴建中药材加工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引导扶持,快速成长壮大,已有2家药业企业成为xx省林业产业化建设龙头企业,年产值过千万。今年通过推介,广东商会、康芝药业等药业企业有望落户xx。同时,计划打造七里坪生物医药产业园,已完成七里坪产业园总体规划,用地面积1300余亩,建设1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总投资约32亿元,重点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康养产业和高新产业,华阳(xx)药业、国药控股等2家公司可望入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向看,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横向看,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仍处于自主发展阶段,市场经营主体总体弱小,资源保育与开发深度不够,产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比较突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比较优势的难度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整体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一是基地建设层次比较低。尽管现存中药材基地面积26.5万亩,但普遍存在以农户自发行为、以一家一户零散种植和小型基地为主,而千亩以上的大型基地则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药材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弱,只是“小敲小打”,目前只有19家专业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过百万,只占药材专业合作社总数的12.1%。三是企业引领能力弱。全市2017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1.55%,可见占比偏小。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仅1家产值过亿元,1家过5千万,其他都在5千万以下,企业少,规模小,市场主体难以发挥产业引领作用。

(二)缺乏科技支撑,产品技术含量低。一是在种植环节,缺乏专业培训,品种的选育、保种、留种等环节缺乏保障措施,同时农户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剂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有效成分的形成与转化,导致有产量、没质量。二是在加工环节,缺乏严格的技术规范,除极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中药材加工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专业化程度低,中药材加工主要停留在拣、洗、晒、切等初加工上,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三是在规模以上生物医药生产企业中,只有华阳(xx)药业有限公司拥有药品批准文号,其他企业还没有申请办理到准字文号或健字文号,只能生产保健产品或食品。

(三)产业发展缺乏规划,专项扶持政策少。在过去较长时间里,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并非是支柱性产业,缺乏专门的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战略、目标、路径不够明晰。在中药材基地建设上,上级扶持政策少、财政资金投入有限,且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不强,以农户和业主自己投入为主,加之中药材技术人员少,技术服务不到位,造成在种植质量上要求不高,保存率低、效果差。同时,药业企业和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普遍弱小且融资困难,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扶持很少,对投资者无吸引力,企业缺乏动力,发展也面临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制约。

(四)专业人才匮乏,产业集聚发展滞后。过去我市中药材主要是以原料药材销售为主,深度加工的产品严重不足,其附加值太低。原因之一是从事中药材研发的人员不多,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差甚远,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实验到药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条没有形成。特别是全市生物医药的专业化人才如药学信息、生物工程、药学技术及管理人才缺乏,科技支撑薄弱,没有专业的研发团队对优质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和开发。原因之二是全市产业聚集平台建设滞后,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对中药材精深加工生产龙头企业,没有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导致中药材价值提升不足。按照xx州高新区建设8+1的建设目标,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园规划建设也才刚刚起步。

三、几点建议

(一)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完善发展规划。在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孕育着大规模的产业化,将成为未来的新领域。据有关部门预计,到2020年中国健康产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以上。我市药用动植物资源富集,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气侯条件,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有充分的条件和基础,因此,我市应擦亮“世界硒都、华中药库”招牌,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我市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之一来培育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聚集,本着立足xx、连接武汉光谷生物城,辐射鄂西及xx山区的发展思路,利用好xx独特的资源优势,在产业项目、产业政策、产品孵化上与武汉生物医药产业园对接,并尽快出台一套切实可行的医药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路线图。同时,对产业布局、园区发展、结构升级、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进行科学规划、整体布局、全面推进,促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型。

(二)充分运用政策,加粗延长产业链条。一是利用国家、省、州出台的发展中医药政策推动产业链延伸。xx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xx——2030年)》、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今年,省人民政府又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州委七届四次全会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进行了决策部署。这些政策的落地生根,为发展和壮大我市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市可以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利用国家、省及州的有利政策,积极分析、对接国家、省、州的发展规划,充分考虑我市现有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和优势,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强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二是利用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产业链延伸。按照农业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扶贫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发行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精神,引进企业或者培育现有企业,引导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鼓励农户大力发展中药材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精准脱贫。三是利用打造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推动产业链延伸。2017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38.96亿元,占gdp的65.8%,按照“药、医、康、养、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协调的发展理念,聚集xx特色“植物硒+华中药库”和旅养资源,发展观赏性药用植物旅游观光项目,在已成熟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中,嵌入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产品,建设中医药文化养生中心,打造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线路,逐步形成为游客提供体检、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康复、养生等完整的医疗产业链,使xx成为xx山区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三)加快园区建设,培育和完善市场主体。一是加快七里坪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进程,出台优惠措施,优化进园程序,提高服务质量。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链长、辐射带动力强、符合国家、省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项目。三是以现有省中药材研究所、xx民族学院、武汉有关高校及科研机构为依托,与武汉生物医药产业园紧密协作,以自主创新为基础、大力开展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和重大项目科研攻关。四是对现有规模以上企业择优培育,在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物流、康养旅游等领域迅速打造1家以上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对规模以下企业,包括合作社和小型种植、初加工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提供指导,优化服务。五是加强对有保健食品注册生产的企业进行服务指导,尽快发挥辐射带动效应。

(四)强化资本运作,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建立政府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纳入政府每年财政预算,重点用于重大生物医药项目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企业重点技术改造升级项目的扶持,用于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项目引进的扶持,用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增加药业产业投入和新药材、新药品开发,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鼓励优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开发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成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新产品和新品种,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在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方面和服务上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协调解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障碍。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6

一、发展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加大领导力度、出台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环境,电商产业市场规模和电商主体不断扩大,电商平台建设加速。

(一)交易规模突破新高。,全市电商交易额达61.82亿元,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为18.31亿元,同比增长51%。一季度为18.02亿元,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3.9亿元,同比增长22.03%。

(二)市场主体有了发展。梓昊网科等一批平台类电商企业已初具规模,0818团购网等服务类企业加速发展,好一新等实体商超陆续开辟线上卖场,“中国秦巴在线”等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行业门户平台正加紧布局。

(三)电商应用更加广泛。电商应用在第三产业中占比超过60%,覆盖18个国民经济门类,一批商贸、物流及涉农企业通过自建或依托第三方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网络。电商进农村深入推进,畅通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通道,金融“IC”卡多功能应用也有序推进。

(四)电商集群已显雏形。渠县、宣汉成功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达州经开区、杨柳商贸园区正加快建设集商贸服务、产品展示、培训咨询、创业孵化、金融服务、物流配送为一体的高端多功能、多业态的电商产业集聚区;浙江颐高集团拟投资在我市设立区域性功能总部;达州已成功申报为全省五个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之一,电商生态集群雏形正逐步形成。

二、存在问题

我市电子商务产业起步较晚,加之受经济发展滞后、思想解放不够等因素的制约,整体水平较低,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政府扶持还须加力。扶持政策上,产业规划相对滞后,财税、金融等扶持措施落实不到位。工作推进上,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多头管理现象依然存在,工作对接不充分、协调不紧密,后续措施难以跟进。市场监管上,质量保证和诚信体系尚未有效建立,电商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不够完善。

(二)市场主体不强。全市电商企业千余家,但注册上百万的仅10余家左右,大多是网店、微店和门户网站,起步晚、规模小、分布散、档次低、带动能力较弱,缺乏龙头企业。

(三)应用水平较低。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已有5989家中小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普及率高达80%,但整体应用水平较低,局限于形象宣传、产品展示和订单接收等方面。 “三类”电商企业服务仍停留在简单信息开发阶段,对信息的二次加工处理手段落后,动态信息跟踪和获取能力欠缺。

(四)支撑服务体系不完善。市域内地形复杂、交通落后、农村人户分散、缺乏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因素导致物流不畅,成本较高;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互联网普及率较低,网络成本偏高,制约电商产业发展;电商统计监测体系缺失,缺乏规范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产业发展动态难以进行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

(五)电商高端人才紧缺。全市电商人才呈现总量不足,高级专业人才奇缺,复合型高端电商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更是空白。同时,受薪酬、文化氛围等影响,电商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扶持引导,强化协调配合。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加大扶持引导。科学制定全市《“十三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尽快出台《达州市电子商务发展扶持政策》,努力打造秦巴地区电子商务产业集聚示范区和川东北电子商务创业高地。加大资金扶持,扩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电商产业园、示范基地、电商平台建设及重点电商企业发展;落实电商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扩大电商企业贷款抵质押品范围,发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协调配合。完善推进电商产业发展的协调配合机制,建立商务局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电商项目建设审批、用地、财税等方面优惠政策。三是加强电商市场管理。制定规范电商市场行为的管理办法,建立电商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和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电商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打击网络制假售假行为。

(二)壮大市场主体,建好产业园区。一是内培外引,壮大电商企业。招引一批知名电商区域性营运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平台研发、信息处理、数据管控和软件运营等外包服务;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创新力强的本土电商企业,发挥“中国秦巴在线”扩大区域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作用,帮助企业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壮大电商队伍。二是建好产业园区,促进集聚发展。规划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综合楼、体验街,形成特色鲜明、产业链清晰、服务体系完善的电商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达州经开区、杨柳商贸园区等电商产业集聚区建设;建设电商孵化器(园),完善创业孵化机制,吸引电商企业集聚发展。

(三)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支撑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我市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整合现有仓储、物流信息资源,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推进第四方物流发展;充分运用邮政、供销等现有配送服务网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配送,优化物流节点布局,解决生鲜农产品远距离长时间的物流配送难题;加快发展快递物流,支持建设现代电子化的仓储中心和快件分拨中心,形成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二是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在达州落地建设,大力推进达州市宽带工程及宽带乡村示范乡镇建设,提升农村宽带覆盖率和宽带接入能力;认真落实相关补贴政策,大力发展农村固定宽带用户和3G/LTE用户,确保到,各项指标全面达标,示范城市创建成功。加快市级云计算中心建设,为电商孵化园、电商产业基地提供云服务。开放市场并出台支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达州建设,提高城市的信息化水平。督促落实国家提速降费政策,降低用户使用宽带成本。完善电子商务支付体系,推动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固话支付以及其他支付渠道,为电子商务提供安全、高效的资金结算服务。三是建立统计监测体系。加快建立电子商务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统计监测、行业自律、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作用,将网络零售额纳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四)深化电商应用,促进产业升级。一是支持传统商贸企业发展网络零售业务,依托现有实体门店、货源、配送等商业资源开展网络零售业务,发展集电子商务、电话订购、城市配送为一体的同城购物。二是鼓励生产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搭建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为重点的电商平台,实现采购、生产、销售全流程电子商务。建立以钢铁、水泥、煤炭、精细化工、纺织品、农产品为重点的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完善信息发布、产品展示、价格指导、网上交易功能,提升平台运营水平。三是着力打造特色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鼓励骨干企业、合作组织或第三方商务企业建设以万源富硒农产品、旧院黑鸡、川汉子牛肉、灯影牛肉、东汉醪糟、苎麻纺织品、渠县黄花等特色产品为重点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不断提升农特产品品牌形象和竞争实力。

富硒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7

一、基本情况

2019年7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全国两会期间听取xx工作汇报时对xx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县作出发展生态扶贫产业的决定,在东山、西山两乡开展种植“六个一”和养殖“六个一”生态扶贫产业试点工程,2020年将种植“六个一”和养殖“六个一”生态扶贫产业项目扩大到全县各乡镇,依托我县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一)用活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生态扶贫产业发展规划。近年来,我县出台了《xx瑶族自治县产业扶贫企业建设项目以奖代补实施方案(修订)》《xx瑶族自治县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奖补机制,推动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带动贫困户创业致富。通过给予农户栏舍、菌棚建设补助,引导启动栏舍建设,制定生猪复产补栏政策,发展猪、鸡、牛、羊、兔、食用菌等产业,扩大种植和养植“六个一”生态产业扶贫产业规模,确保全县所有贫困村和所有贫困户都有产业带动增收。构建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代种代养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拓展“公司(合作社)+基地+集体经济、农户的运营模式”的运营模式,通过带动贫困户参与种养、在基地就业、在合作社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创收;

深入实施政策性保险地方特色险种试点工作,确保“所有贫困户、贫困户所有产业、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双重风险”实现“三个全覆盖”。

(二)多元筹措资金,切实推进生态扶贫产业项目建设。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本级财政资金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参与、小额信贷资金和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切实推进项目顺利实施。目前,种、养“六个一”生态扶贫产业工程全面铺开。养殖“六个一”方面:一只鸡项目投资8400.68万元,覆盖xx等7个乡镇共25个行政村;

一头猪项目投资48667万元,覆盖燕洞等8个乡镇共18个行政村;

一头牛项目投资8929万元,覆盖xx等4个乡镇共7个行政村;

一只羊项目投资6625.34万元,覆盖燕洞等6个乡镇共10个行政村;

一只兔项目投资2248.65万元,产业覆盖所略等3个乡共8个行政村;

一条虫项目投资65万元,产业覆盖东山等10个乡镇共103行政村。种植“六个一”方面:一棵树项目投资9790万元,覆盖xx等7个乡镇共16个行政村;

一株药项目投资580万元,覆盖东山等3个乡镇共3个行政村;

一根竹项目投资1105.6万元,覆盖东山等5个乡镇共18个行政村;

一朵菌项目投资5474万元,覆盖凤凰等2个乡镇共4个行政村;

一片草项目投资325.5万元,覆盖西山等2个乡共4个行政村;

一粒豆项目投资115.5万元,覆盖东山等8个乡镇共15行政村;

一朵花项目投资200万元,覆盖西山等2个乡共18个行政村。

(三)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生态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公司带动、基地培育、农户发展”的思路,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培育有龙头企业3家(自治区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32家(获得国家级示范社1家、自治区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7家、县级优质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19家,带动农户6000余户实现收入1500多万元。引进xxxx小谷鸡养殖有限公司、xx一山珍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实现每个主导产业均有企业带动。持续推进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工作。目前,全县共启动创建各级示范区(园、点)99个,其中区级3个、县级7个、乡级17个、村级72个,覆盖全县所有乡镇。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县生态扶贫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客观、主观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产业没有因地制宜布局,规划不够科学。石山地区土地零碎,缺乏生产用水,交通条件差,机械化生产比效困难,个别项目规划布局时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客观因素,造成项目建设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如东山的橡草种植项目,因选址不够科学合理,土地零碎,无法机耕,土层薄,橡草生长缓慢、低矮,效益不能体现。个别项目为了满足产业覆盖,过度注重规模和扩张,项目建成运营后,公司生产经营困难,依赖政府补贴方能周转。如弄中村巴两小谷鸡养殖基地存栏小谷鸡9000羽,目前基地每年缺水2—3个月,由乡政府拉水解决。

(二)有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部分栏舍建成后闲置。目前,凤凰那朝生猪养殖项目未落地,子帽村年出栏3.2万头生猪养殖场、子帽村xx博白桂源农牧有限公司种羊养殖基地、西山林揽村xx香猪扶贫产业繁育保种场、xx香猪生态扶贫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进度过慢。同时,一些农户自建栏舍建设不符合要求,影响养殖效益;

部分养殖基础设施存在闲置现象,如东山三联弄爱、所略弄中巴两和西山林揽弄闷小谷鸡基地建成后闲置、空栏。

(三)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资金缺口较大,村集体经济经营运转困难。从乡镇问卷汇总看出,生态扶贫产业基地项目资金缺口大,到位不及时,象燕洞赖满村、东山长洞村养兔场项目。同时,一些村级集体项目基础设施已建好,但购买种兔、种鸡资金未落实,没有周转资金保障,没有专营人员。如,东山三联弄爱小谷鸡养殖基地没有资金购买鸡苗进场,龙凤村年出栏12000只肉兔养殖示范基地、三联村的弄外飞鸡养殖场,基地已经建好,种兔、飞鸡已经引进,但没有养殖周转资金、没有专职管理人员,现在由村两委干部义务管理,运转困难。此外,一些村级集体项目没有纳入项目库,缺乏项目建设资金。

(四)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部分贫困户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农户所饲养、种养出来农产品的销售方案,没有明确农产品回收方式、批次,回收工作开展滞后,销售渠道不够顺畅。产销没有形成统一链条,无法真正发挥公司+基地+农户带动脱贫增收的作用。如,龙凤十队姚正伟散养农户有小谷鸡200羽,因市场不得价滞销,其他东山、西山等边远农户散养小谷鸡销售渠道不畅,仅停留在自己养殖自己食用,影响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五)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缺乏利益共享机制,部分项目助农增收效果不明显。受在家贫困户年龄结构,文化层次,能力水平等影响,贫困户参与项目程度还相对较低,大多项目是以出租或入股的方式进行经营,部分产业仍然按照自产自销的传统发展模式来经营,客观存在“一股了之”“一包了之”的现象。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出于组织成本、经营收入考虑,对贫困户的带动意愿不强。如,西山林览村微藻蛋鸡养殖基地等,带贫增收不明显。

三、意见和建议

发展生态扶贫产业对保护xx生态环境、改变输血式、填鸭式的扶贫方式,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推动造血式扶贫具有积极的意义。要进一步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完善带贫助贫和利益分配机制,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和水平迈进,让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一)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布局,统筹做好产品销售规划。以乡村振兴为新起点,对全县当前生态扶贫产业布局和产品销售渠道进行研究分析。一是邀请相关专家对我县自然条件、环境气候、物种生产等进行实地考察、科学论证,结合我县群众的意愿等,探索布局真正适合我县群众所需、效益带动强、产品收益好的生态扶贫产业,优选两三个作为重点生态扶贫产业,做大做强,辐射带着群众。对于目前已经投入建设的产业也要因地制宜再分析再论证,需重新升级改造或重组的,要加快推进改造升级步伐。二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各贫困村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情况,统筹做好全县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的布局规划,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集中连片的扶贫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与扶贫产业有关的农产品加工、乡村特色旅游等,打造一批融合发展的典型示范产业,促进贫困人口长期稳定增收。三是畅通产品销路。除了拓宽传统销售渠道外,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平台,积极推广我区“空店”等新型农贸产品销售模式,依托xx“壮族三月三”电商节品牌,将“党旗领航,电商扶贫”进一步制度化,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真正让贫困户增产增收。利用xx长寿之乡牌子,给xx生态扶贫产业农产品附上“长寿、绿色、有机、无公害”等标签,打造诚信品牌亮点,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借力东西部协作深圳帮扶xx之机,通过“深圳xx之窗”窗口等做好xx农产品专供销售链接;

借力脱贫攻坚消费助力,在各大网络电商、县内各农产品市场,搭建脱贫产业农产品销售窗口。

(二)充分利用乡村平台资源,继续优化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继续加强优化生态扶贫产业后续政策扶持力度,以建立健全生态扶贫产业后续发展奖补机制,持续深入实施政策性保险地方特色险种试点工作,确保“所有贫困户、贫困户所有产业、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双重风险”实现“三个全覆盖”,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和参与面,推动种植“六个一”和养殖“六个一”生态扶贫产业向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带动贫困户创业致富,增产增收。二是多方整合涉农资金资源,提高综合利用率。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产业规划衔接,继续做好生态扶贫产业项目谋划,多方整合涉农扶贫资金,科学合理使用各部门专项资金,发展特色生态扶贫产业。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引进社会资本,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扩大产业建设规模,辐射带动周边群众扩大生产发展生态扶贫产业。三是充分利用乡村平台,延伸服务链。要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建设,创新涉农金融产品类型,积极探索解决贫困的长效机制,以“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为基础,积极探索扩大群众融资困难,撬动发展村集体经济,激发贫困地区群众发展内生动力,将脱贫由外在推动变为内生发展,实现产业发展,保险全覆盖,免除群众发展生态扶贫产业带来的顾虑。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着力破解资金和土地影响生态扶贫产业发展的两大“颈瓶”,确保生态扶贫项目落地生根发挥实效,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三)激励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全面强化项目带动力度。发展生态扶贫产业,加快农产品后续运营建设,必须加强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一是加大产业扶贫招商力度。在招商引资时,围绕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深加工、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产业精准策划包装产业扶贫项目,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开展产业扶贫招商对接,收集目标企业信息,结合目标企业的投资需求,邀请目标企业来实地考察,主动推介产业扶贫招商项目,激励技术水平高、经营能力强、适应市场需要的公司、合作社、经济能人参与产业扶贫,鼓励发展“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在办理手续时,简化各种证照的办理和审批程序,在土地、资金、税收、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和政策优惠,积极提供政策、项目、市场信息等服务,帮助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专业设备,提高经营发展能力。二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新型经营主体。增强企业与群众形成生产、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利益共同体联动性,强化“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党员能人+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稳固利益联结体,让群众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带来的收益。三是构建产销经营体系。鼓励企业大力研发产品后续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条龙体系。如:建设肉联厂、果蔬包装处理厂、脱水蔬菜水果厂等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提升产品附加值;

同时,加快建设我县冷链仓储项目和冷链物流建设,第一时间保持食品新鲜度和拓展商品向外输出渠道。四是整合xx现有消费资源,扩大内销。如:建设xx食品配送中心,加强与县内学校、政府食堂合作,扩大销量。

粮食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8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粮食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家发改委和粮食局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粮食物流体系,降低粮食流通成本,增加粮食的流通价值。我县是缺粮县,粮食物流在全社会物流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作为缺粮县其地理位置及自身粮食物流特点决定了我县必须大力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与粮食主产区之间建立粮食流通的快速通道,实现科学流动、畅通运输,大大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促进传统物流模式向现代物流模式的转变。

一、我县粮食物流现状

我县位于浙南山区,330国道和金温铁路穿境而过;全县历来重视粮食种植,历年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产量中的比重达60%,20xx年全县户籍人口44.1239万人,人均耕地面积0.3814亩,粮食产量7.12万吨。按全县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粮食产量161.36公斤,约50%的粮源需要通过外调进行供需总量平衡,由于城市化加快和粮食流通水平的提高,粮食购入量由20xx年的7.18万吨提高到20xx年的9.51万吨,主要流入为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区。我县流入的粮食主要是为了满足居民消费的市场调剂和饲料加工需要。目前我县从事粮食加工、转化、个体私营150多家,其中一个国有粮食收储公司2个收购站点,11900吨的仓容,10余台的输送机,进粮机2台等等进出仓设备。在粮食库存方面,积极开展科学保粮,散装储存率达到85%。粮食运输中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干、公路运输为辅助,依托交通运输网络连接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总体布局,粮食储运环节初具机械化水平,使粮食物流作业基本衔接配套,这些都为建立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中心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我县粮食物流存在主要问题

(一)物流观念淡薄,缺乏现代粮食物流意识和适应现代物流及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相当一部分领导和企业粮食物流观念落后,尤其对现代粮食物流的涵义理解模糊,仍停留在以政府为主导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定势。在观念上没有接受现代粮食物流理念,对物流的推进放任自流,只强调等待上面投资的被动性,而淡漠了其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来参与提供服务的主动性。把粮食物流只简单的看作是粮食运输和装卸等,而没有把粮食物流扩大到粮食生产布局、种植结构调整、粮食加工增值和信息交流等环节,缺乏现代物流技术素质。由于体制原因,我县粮食系统近几年基本没有引进人才。若要实施粮食物流的现代化战略,急需熟悉我县粮食系统状况并具备现代营销理念和掌握现代物流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虽然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正在加强,但是相对市场需求还相当滞后。

(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系统功能不强,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1、缺乏对粮食外运的枢纽自控力,管理体制滞后。今天的我县粮食流通,大部分是利用当地的社会车辆通过公路交通运输和铁路运输,(约外运粮食的9.50万吨左右),就储备粮轮换外调入稻谷3022吨。物流专业化程度低,功能、技术单一,对外运粮食的重要枢纽缺乏有效的控制力,同样也缺乏规模效应和整体协同效应,直接制约了我县现代粮食物流的发展。

2、缺乏现代粮食流通管理方式,物流总成本偏高。我县粮食流通形式单一、私企运输量小、中转环节过多,粮食“散运”率较低。虽然多年来在国营粮食收储公司在粮仓建设等硬件设施上做了大量工作,粮库都实行了散存,但对粮食运输、流通、加工建设方面研究,粮食物流设施仍比较落后。专业化物流企业少、服务水平低。

3、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缓慢,缺乏大型粮食交易和物流平台;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物流发展的需要。深加工能力不足,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从近十年全县的粮食生产情况来看,正常情况下年平均产量基本在7.12万吨左右,粮食的产销比例很高。虽然也有一些粮食加工企业,但粮食深加工能力不强,粮食产业集中度不够,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弱。

(三)信息管理滞后,缺乏现代粮食物流信息平台。

我县粮食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低下,大多数粮食企业之间几乎是相互独立、相互隔绝,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粮食物流信息化程度的严重落后,导致了我县粮食物流多方参与、无序流动、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恶性竞争等诸多弊端,效率和效益在流通过程中损失,阻碍了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进程

三、我县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基本思路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已成为粮食行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它不仅仅是物资的简单运输,而是涵盖了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是包括粮食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应用的一条完整“环节链”系统。

(一)提高素质,增强和培养企业现代粮食物流意识。

我们认为,物流人才是粮食物流发展的关键,是推动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粮食现代物流的各类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聚效应,提升粮食现代物流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和普及现代物流的经营管理理念,积极引进现代物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按照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要求,增强物流服务能力。

(二)整合物流资源,提升物流设施的功能。

粮食物流园区是物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其建立和完善需要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我们要根据粮食物流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为发展大型粮食物流中心建立了基础。因此要重点建设我县粮食仓储、装卸搬运、配载、加工、运输和信息服务为一体化物流中心。优先整合存量资源,改造、整合现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资源,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社会物流资源,建立跨市县主要粮食物流通道、粮食物流节点和基地。改革现行行业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促进物流服务的市场化和资源社会化,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效率。要放宽市场准入,培育专业物流服务企业。促进现有运输、仓储、外贸、批发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促进各类粮食企业兼并、重组改造,培育和扶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和粮食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行业集中度,扩大经营规模,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的专业物流企业。

(三)大力抓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实现粮食“四散化”。

发展“四散化”即散装、散运、散卸、散存一体化运行,是提高粮食流通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粮食流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四)提供配套政策,为粮食物流企业护航。

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调动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积极性。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并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政府要为现代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政策和体制环境,支持和引导现代粮食物流业的发展。制定有利于粮食物流“四散化”的价格、运费、税收等政策,推动现代粮食物流发展进程。

(五)建造xx县中心粮食储备库,省政府确定我县的储备粮720万公斤,县周转粮400万公斤,积极筹建规模用地1.333公顷,储粮1200万公斤,5.5万公斤油库及配套设施总投资为1851万元的粮食储备库是当务之急,是满足粮食购销市场宏观调控和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

也是为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积极创新是粮食物流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首先要注重“产前物流”要合理规划粮食产业的结构和布局,改变传统上粮食产业小规模、分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扩大优质粮食流通规模和生产经营规模。

其次要注重“产中物流”,要在粮食精、细、深加工方面做文章,加快粮食加工企业建设,延伸粮食产业,精心打造企业品牌。第三要注重“产后物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粮食流通的现代化。为促进粮食合理流动,作为缺粮县我们要和产粮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互惠互利。我们今年储备粮轮换就外调粮食3022吨。所以“产销对接”有利于在粮食缺粮区和主产区之间搭建粮食流通的快速通道,有利于在运输上做到统筹安排、科学调度,避免粮食运输过程中的倒流、迂回运输等不合理现象。

上一篇:开放英语2电大考试下一篇:公文写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