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诗词

2024-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气诗词(精选10篇)

大气诗词 篇1

2: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

3: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密态随羞脸,娇歌逐软声。

4: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5: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6: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7:红颜落雁香空老,残梦依稀化逝花。

8: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9: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10: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忆儿家。效颦莫笑东邻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11:减一分太短,增一分太长。不朱面若花,不粉肌如霜。色为天下艳,心乃女中郎。

12: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曹雪芹

13:普天壤其无俪,旷千载而特生。

14: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15:花钿委地无人收,方是真饰缘。

16:轻罗小扇白兰花,纤腰玉带舞天纱,疑是仙女下凡来,回眸一笑胜星华。

17:翩如浮云,矫若惊龙。面如凝脂,眼如点漆。——刘与义

18: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19:妃子笑迎枝果到,禄山献媚战刀飞。

20: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汤显祖

21: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邻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22: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23:香腮染赤,耳坠明珠直摇曳。

24: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宋玉<招魂>)

25: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褭褭秋烟里。

26:眼波才动被人猜。——李清照

27:隔户杨柳弱袅袅,好似十五女儿腰。

28: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

29: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

30: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31:轻罗小扇白兰花,纤腰玉带舞天纱.疑是仙女下凡来,回眸一笑胜星华.

3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5: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

36: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37: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38: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9: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李白<西施>)

40:恒敛令媛笑,长垂双玉啼。

41:质傲清霜色,香含秋露华。

42: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枝头二月初。——杜牧

43: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4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45: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46:有美一人,轻扬婉兮。

47: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48:美女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话眉>

49: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50:花开花落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

51: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2:闭月羞花怨,沉鱼落雁愁。

53: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5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将难息。

55: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56:美女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57: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58:照花前后镜,花面相交映。——温庭筠

5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大气诗词 篇2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大气圈层的开篇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为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设计将: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原理的实践运用,两部分内容融合为一堂课,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环环相扣。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知识、理论基础。

二、教材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以大版面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文字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因此,本图的深入分析是本课教学核心。

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相对应,大气辐射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以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的差异现象为案例,运用图示对比呈现的方式,意在使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

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明确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2.理解大气热力作用形式、特点、过程和意义。

3.对比青藏高原、成都平原两地太阳辐射状况,理解大气削弱作用的意义。4.探究“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意义。5.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相应地理现象,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6.通过“全球变暖“视频播放,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重难点:

重点:完整大气受热过程(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难点: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容易混淆为“太阳是近地面直接热源”)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热迁移能力,且大气受热过程步骤众多,学生易混淆)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美女来找茬”的活动幽默开场。引导学生对比藏族女孩和成都女孩皮肤差异,引发两大问题思考。

◤问题导学:

1、为什么云层厚度会影响辐射强度(地理环境对比);

2、为什么青藏高原辐射强烈,温差却那么大(俗语:早上穿皮袄,中午赤膊佬)?

此导入有趣且具启发性,贴近现实生活,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自然过渡至学习主题。◤新课学习:

环节一:知识铺垫:对太阳辐射的认识

大气受热过程涉及较多物理知识,其中,关于太阳辐射原理、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以及大气成分和分层,这三点学生理解较困难。虽新教材将此部分内容删除,但要使学生全面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必要对以上知识做补充。环节二: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探索 向学生展示大气削弱作用图示,从图中获取:

1.各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调:O3吸收紫外线CO2、水汽,吸收红外线,为理解地面为大气直接热源做铺垫)。2.大气削弱作用分类。

在对削弱作用原理阐释后,回归课堂开始“问题导学”第1问。引导学生得出“大气削弱”所起作用。并给出常见自然现象,考查学生对三大削弱作用的迁移运用情况。环节三1:大气受热过程图解梳理(总)

环节三2:地面辐射形成过程分析(分)——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环节三3:保温作用分析(分)——大气还大地

1.以教材图2.1的分析,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大气如何受热增温,使学生从总体了解大气受热各过程。

2.以动画形式,带领学生描述大气受热各步骤,并总结归纳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两大步骤,为学生理清思路。自然引发出“谁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思考。解决第一大难点。

为使学生更深刻认识近地面大气热源这一难点、易错点,以山地温差实例调动学生感官积累,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使得气温从山脚到山顶依次降低。

3.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全面理解,还应深入分析大气逆辐射带来的保温作用。这一重点将结合教材活动开展。

环节四:活动探究:月球昼夜温差为何比地球大?

前面已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了分析,此活动将采用“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教师以原理动画分析指导”的方式进行。

具体操作为:引出大气逆辐射概念后,学生阅读图2.2,小组讨论探究问题(2);最后,教师采用动画演示,对比分析得出大气保温作用的深刻意义,并引导学生迁移解释“问题导学”第二问;为使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以正反两面案例,启发学生思考。

正面案例为:农业生产利用保温作用原理,采用塑料大棚、人造烟雾等预防农作物受冻害。反面案例为:温室效应(视频)(人类的肆意破坏给自己带来恶果,从而激发其环保意识)

环节五:知识总结(三大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大气受热完整过程)◤课后探究:阿拉伯人的服饰和当地气候有怎样的联系?(进一步贯彻”人地关系“理念)【参考文献】 [1]王德,冯文和.“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的几点思考.地理教育.高中地理,2010(17)[2]王玉芹.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地理教育.高中地理,2010(4)

大气诗词 篇3

本节课暴露出来的一些不足之处可为日后朝正确发展方向改进教学提供指引通过许老师的提醒,让我认识到,教学太急躁,不注意时间的掌控,重难点便难以突出,如本节先松后紧,末段太赶忙了,显得本节好像不是在实际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而是在专讲形成和改变风向的力,偏离了原有的目标。因此应当围绕中心来展开过程,严格把握住主线,控制好节奏,面向全体学生,练习时要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以免为讲课而赶课,学生的思考过程还没完成,便以某个别学生最好的答案和结论展示出来,忽略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他们头脑里直接灌入结论,不利于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也不符合从知识学习转向素质培养的新课标理念,此点尤其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一些板图绘画技能和多媒体课件要实现有效运用,还要多从基本功去练去着手,实现真正通过课件或板图达到知识重难点的突破,这还需要多加锻炼。而本课运用实际天气作为引入,本来如果能更深入的控制和运用它,作为案例分析的话本节那些较多的理论性的知识,学生便可从生活中直接联系与感知,达致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可能大不相同。

高中地理大气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要来源 ? ?

? 的能力 ? ?

自主学习的能力

?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

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热力环流的原理、三力作用下的大气运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热力环流实验器材 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引入:

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讨论)

山上温度比地面低,这说明了什么?(设问)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辐射又可分为三个能量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太阳的辐射能量到大气层后,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

板书: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结合下图和表格分析

? 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热辐射的波长。红色表示短波辐射,蓝色表示长波辐射。?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 ? 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 在下图中用 1、2、3

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补充资料:大气不同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吸收的情况。

学生帖图活动:

?

讲述: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

板书: 1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球保温 思考: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显示图: 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思考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板书: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

小结: 由此可见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但由于地球表面同一纬度或是高低纬度大气所获得的热量有所不同,而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征,所以必然会引起大气的运动。大气到底怎样运动呢? 板书:

二、热力环流

向。

这样流动?

实验演示:人教版 教材必修 1 第 32 页活动玻璃缸内空气运动的方学生活动:把所观察到的空气流动方向画出来 思考:为什么空气会

讲述: 假设这三条线是 abc 三地的三条等压线。

思考: 1、在地面冷热均匀的情况下,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

2、a 地受热,bc 两地遇冷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

3、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别有什么变化?等压面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 4、此时,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是否还相同?这种气压差异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小结板书: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上升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生活动: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则相反,陆地冷却快,海上较为温暖。海陆风是就是由于这种昼夜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支架),完成如下任务:

.在书上图 a 和图 b 上标出昼夜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2 .一天之内,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3.在图 a 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在图 b 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4 .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小结板图: 海陆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方向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

通过风向和风力的动态变化图,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二、教学重点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地转偏向力、“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解动态分析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实验工具

引入:有人说“乡下的风,城里的雨”,(请讨论: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能解释吗?)(根据同学回答板图热力环流,上升气流降温、凝结成云致雨)在板图上指出空气的水平运动即我们感受到的风

讲述: 同一水平面的存在气压差异时,就必会存有一个力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运动,而这个力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板书: 1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下,风向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显示:

板书: 2 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思考: 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呢? 实验演示

用一小球抛向旋转中的圆盘中心,观察变化 小结:由于受地球的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所以在地转偏向力的加入下,风向不断发生偏转变化,直到影响风向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时,风向就不再偏转,而这时风向会如何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转折:但这种风只存在于高空,因为在近地面,风向还会受到另一个力的影响,就是摩擦力的影响。在三个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变化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 35 页活动

小结:

教学反思

对本单元中大气的组成、大气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的原理和规律,需引导学生理清

大气压强教案 篇5

第一节 大气的压强(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斯卡,它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一切强压强。

(二)教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银、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学生用:皮碗(每二位学生一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2.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阅读课文前面的“?”和图11-1。读后问:大家阅读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2.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3.讲述: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教师板书这句话)。

4.讲述: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抽出金属半球内空气(或挤压出皮碗内的空气),两个金属半球(或两个皮碗)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一起,因而很难把它们拉开。

5.演示、验证:刚上课时,老师演示的实验,表明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托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演示课本中图11-4的实验(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说明鸡蛋为什么会挤进广口瓶内,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棉花燃烧耗尽了瓶内空气,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鸡蛋在大气压强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6.讲述、过渡: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回答了这个问题。

7.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一面演示,一面讲解),演示完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讲述: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有多少帕呢?请同学们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hg算一算(学生演算,教师巡视)。学生算出结果后,接着讲述:760毫米水很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的大气压强的值(教师板书后,简要说明这个值是在“海平面”所测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强不同,这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挂上5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

2.演示课本图11-6的实验:将啤酒瓶装满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缓缓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观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来。讨论原因。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2.把本节后练习的第1、2题和章后习题第3题做在作业本上。

3.在阅读课文后,联系课内所讲内容,思考课文后练习第3题和习题第1、2题,准备下节课在课内口答。

(四)说明

1.课文中图11-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可用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皮碗替代,价格很便宜。学校实验室可统一购买,用后由实验室保管,供长期使用。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很好。

2.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注意打开窗子通风。要边做边讲,使学生明白玻璃管内装满水银,排出了空气,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支持着。

3.用注射器挂钩码的补充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达到巩固本课知识的目的,同时在注射器活塞下挂一个500克的砝码,给学生以惊奇,更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到此,初二学生已学习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地保持下去,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大气压强实验 篇6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张勤昌

地球周围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是有压强的,这个压强我们把它叫做大气压强。认真的做一做下面的实验,就会体验到大气压强是确实存在的。

一、倒不满水的杯子

实验器材:玻璃杯1个 细长颈玻璃瓶1个 水

实验步骤:

1.将瓶子里加满水。

2.把玻璃杯倒扣在瓶口上。

3.把瓶子与玻璃杯同时倒置过来后,把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水从瓶中流入玻璃杯里了吗?水会从玻璃杯里溢出来吗?

4.向上提一下瓶子,当瓶口离开玻璃杯中的水面时,瓶子中的水又会流入到杯子里一些,直到玻璃杯里的水没过瓶口时,瓶子里的水就会停止流出。(如图1所示)

实验现象:当瓶口在玻璃杯中水面的上方时,瓶子里的水就会流入到玻璃杯里,只要瓶口低于玻璃杯口边缘的高度,玻璃杯里的水就不会倒满。

现象解释:装满水的瓶子倒置时,水会从瓶子里流入到玻璃杯里,在玻璃杯里的水没过瓶口时,瓶中的水再流出,瓶内气体的压强会小于大气压强。当瓶内气体的压强与瓶内水柱的压强和等于大气压强时,瓶内的水便不再流动;当瓶口离开玻璃杯中水面时,空气由瓶口进入瓶内,瓶子里的水又会流出来,直到瓶口再次被玻璃杯内的水没过,瓶内的水又会停止流动。

二、瓶吞鸡蛋

实验器材:玻璃瓶(装酸奶用的)1个 熟鸡蛋1个 热水

实验步骤:

1.将熟鸡蛋的硬壳皮剥掉。

2.往玻璃瓶中加满热水,过几分钟后倒出玻璃瓶中的水。

3.瓶中的热水倒出后,迅速把剥了皮的鸡蛋放在玻璃瓶口上,使鸡蛋竖直,并用手稍微压一下鸡蛋,让瓶口吸住鸡蛋后松开压鸡蛋的手,这时鸡蛋就会压实在瓶口上。(如图2(1)所示)

4.一会儿鸡蛋就会挤入瓶口中,再过几分钟的时间,鸡蛋就会挤入瓶子中,落到瓶底。(如图2(2)~(6)所示)

5.换用一个大一点的鸡蛋做一做,观察一下鸡蛋哪一端在下面时实验容易成功。

实验现象:鸡蛋被瓶口吸住后,然后慢慢的挤入瓶中,落到瓶底。

现象解释:玻璃瓶中加入热水后,过一段时间,瓶子的温度会升高。把热水从瓶中倒出后,瓶子里的水蒸气会把瓶子里的空气排除去;鸡蛋放在瓶口上后,鸡蛋表面会与瓶口边缘紧密的接触在一起,阻挡了瓶子内外气体的交换;当瓶子冷却后,瓶子里的水蒸气凝结成了水,瓶内的气压会降低,鸡蛋就会被瓶外的大气压力压进瓶子里。

友情提示:

1.可以用毛巾垫着倒玻璃杯中的热水,以免让热水烫伤。

2.选用个头较小的鸡蛋实验时,鸡蛋进入瓶中用时较少,鸡蛋损伤也小。

3.剥鸡蛋硬壳皮时,要小心一些,不要使鸡蛋清破裂或脱落下来。

三、压住筷子的报纸

实验器材:卫生筷1双 报纸1张

实验步骤:

1.把卫生筷放置在水平桌面的边缘,使筷子粗端在桌面上,细端约三分之一的长度露在桌外。(如图3(a)所示)

2.把报纸折叠成两层后平铺在桌面上,用手压报纸,把报纸与桌面间的空气尽量压出,使报纸与筷子接触处的缝隙越小越好,最后报纸展平并压实在桌面上。

3.用手掌或其它较硬的杆状物迅速击打卫生筷露在桌面的部分,卫生筷就会被折断。(如图3(b)所示)

现象解释:报纸被压实在桌面上时,报纸上面整个面都与空气接触,而报纸下面只有一部分与空气接触。当击打筷子时,筷子对报纸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会使筷子处的报纸突然向上移动,报纸向上移动的越快,进入报纸下面的空气速度就会越大,而这时报纸上面的空气几乎是不动的,这样报纸下面的气体压强就会比报纸上面的气体压强小,再加上报纸的面积又比较大,所以报纸会受到一个向下的很大的气体压力,这个压力会把筷子在桌面上的部分牢牢的压在桌面上,当有外力击打筷子露在桌面外的部分时,筷子就会断裂。友情提示:

1.击打筷子时一定要快。

大气环境教案 篇7

(一)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B.熟记并掌握大气层的特点

C.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影响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组成及各组成的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图表的观察总结的能力。

B.黑板上画图重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

C.用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对比点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利用大气环境发展生产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 2.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1.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具: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

图片。

四、课时课型。45分钟新课。

五、教学过程

师:上课,有谁知道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你能推算出今天的昼夜温差是多大吗?今天老师看到了一则新闻,是这样说的,月球上,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C;夜晚温度可低到-183 °C,你们算算月球上的日温差是多少?你们发现什么?(月球温差大约地球)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地球上有大气

师:对,这是两幅在宇宙空间拍摄的卫星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外围有蔚蓝色的大气圈,正是由于地球上大气的存在,才使得生命免受太阳辐射的危害,保证了生命的生存和发展,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的大气。要了解大气环境,我们首先要简单地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这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学们可以做下笔记

师:我们来看看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干洁空气就是指不含水汽和杂质的空气,其中干洁空气又分为氮气、氧气、臭氧和二氧化碳;其中氮气是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占到干洁空气的78%,氧气占21%,其余气体包括臭氧、二氧化碳等只占1%; 不同的大气成分作用不同

氮气是维持生物体活动的基本成分,比如植物必需的三元素是氮磷钾,所以种植作物需要施氮肥;氧气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都需要氧气维持生物的呼吸;臭氧主要是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的保护伞,因为紫外线的辐射会造成人类皮肤的癌变;二氧化碳现在我们经常提到,因为温室效应,全球海平面上升,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有保温作用;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当空气中含有水汽、杂质比较多的时候,空气遇冷就容易成云致雨。这就是大气的组成及其意义,我们只需要了解。

师:好,了解了大气的组成之后我们来看两幅图片,图片显示的是运动员登陆珠穆朗玛峰的情景,如果大家平时注意观察的话就会知道登山运动员身上都背着重重的氧气筒,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登山时,越向上,空气越稀薄。

师:很好,正如XX所说,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氧的含量不能满足人的正常呼吸,所以登山运动员在登海拔比较高的山时通常会背氧气筒。

师: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那么也就是说,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的厚度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如何呢?

师:这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气总共可以分为几层? 生:三层

师:对,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垂直运动状况分为了三层、分别是12千米以下的对流层,12至50千米的平流层,以及50千米以上的高层大气,这里,我们具体从每一层的特点来分析。先来看对流层。

师:同学们请看ppt,这里有一幅图,纵坐标代表的是高度,横坐标代表的是温度。红色的这条曲线代表的是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那么,从这条曲线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那么为什么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而越往上温度越低呢?原因就是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热源,再重复一遍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热源。至于原因我们等下会解释的。刚刚我们说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那么降低快慢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来看——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请同学们做一下笔记,这是必考的计算题。好,那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

师:接着来我们看对流层的第二个特点。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把第一层命名为对流层呢?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流层的大气对流运动非常显著。由于对流层靠近地面的气温要比上面的高,所以靠近地面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便会冷确收缩,当越来越多的空气堆积在一起,质量越来越大时,便会慢慢下沉,由此形成了对流过程。也正是因为对流运动显著,所以,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常常伴随有风霜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

师:好,我们再来看一下平流层又有怎么样的特点呢,它和对流层有什么不同?

师:图中黄色所标注的这条曲线就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出,平流层气温的变化与对流层的变化是相反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平流层的顶部有一层厚厚的臭氧层,臭氧吸收了大量紫外线后使得平流层的顶部空气温度相对较高。也就是说平流层的热量来源是?——地面

在平流层中这种上热下冷的大气状态会不会发生对流?因而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比较晴朗。

师:下面来看高层大气。蓝色的这条曲线代表的是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到高层大气在这个地方,趋势改变了,那么高层大气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改变了原有的变化趋势呢?高层大气底层,是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分界处,仍然具有较高的臭氧含量,因此,这里也保持了较高的温度。高层大气中层,这里没有足以引起气温升高的臭氧,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也还不能使氧分子分离成为氧原子,因此,热层的温度将降到很低。高层大气的最高层,氧分子进一步分离成为氧原子,氧原子能像臭氧分子一样吸收大量的热,因而外层大气的温度又开始回升。所以,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先递减而后递增。另外,高层大气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利于无线电通信,我们使用的手机,和原来的有天线的电视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电离层,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足以反射电磁波的部分大气层。距地面高度70~500 km。)

师: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罕见的极光,流星就出现在高层大气,我们来欣赏一下神奇的极光和美丽的流星。

师:好,现在打开书43页,我们来完成活动题

下面有一道练习题。

师:既然对流层与我们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对流层

首先来看对流层的受热状况,在这里我们首先理解一个概念,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根据波长和辐射的特点,太阳辐射分了 生:三个区,分别是红紫可见

师:这是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图,我们来看,横轴代表波长,纵轴代表辐射能力,从横轴我们可以看出,波长由短到长分别是: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其中紫外线区是短波辐射,红外线区是长波辐射,可见光区波长由长到短又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紫外区的能量占到了太阳辐射能的7%,可见光区占50%,红外线区占43%,所以我们说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同学们 这里还有一个电磁学知识,大家只要记住这句话就可以了:温度越高,辐射能力越强,而辐射波长越短;

太阳的辐射保证了地球上能量的来源,那么到达大气顶的太阳辐射能够全部到达地面吗? 生:不能,大气削弱

师:打开书44页我们来看这幅图,请同学们找出图中有关大气削弱的关键字,生:。。

师:这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吸收散射和反射,这三种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蓝色实线代表紫外线,黄色代表可见光,红色代表红外线,我们来看吸收的都是什么物质?吸收的是什么?是什么?可见光有没有被吸收?这说明吸收具有——选择性

但是反射作用对任何太阳辐射都没有选择性,但是云层的厚度,尘埃的多少和反射的强弱有关,云层越厚,反射越强,尘埃杂质越多反射越强。

那么散射呢?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说明其他的不易被散射,这说明散射有什么特点?

师:对,有选择性。我们来看44页活动题,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生:。。。

师:为什么不是紫色呢?。。。

师:大气受热过程除了受到大气削弱的影响外还受到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影响,什么是地面辐射,什么是大气辐射?来看了解一下他们的概念。。。由于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很低,所以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是长波辐射,而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刚才呢都是预热,下面我们来学习最精彩的部分——大气受热的过程

师:首先太阳辐射来到地球,经过大气的检验后,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散射和反射,留下大部分可见光来到客厅,作为客人他带来了很多礼物,主人要不要收?要的,所以地面心里一热就升温了,这个过程我们叫太阳暖大地。地面升温后就会向外释放能量,要不然脸就被憋红了啊,释放的热量有75--95%被大气吸收,有一小撮会射向宇宙空间,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大地暖大气,由于大气吸收的主要是地面的热量,所以大气的主要来源是地面,而非太阳辐射,记住了没有?好;此时,大气又收到礼物了,心里是不是热了?怎么办?对,能量反馈,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射向大地,射向大地的一部分叫大气逆辐射,这个过程叫大气还大地。大气的受热有三个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好,大气受热的三个过程是?。。非常好!

师:书本45页,来看活动题

师:地面是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那么地面受热得多少直接关系到大气的温度变化,那么什么因素影响着地面的辐射呢?这是我的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这是祁连山脚下,是我去年回家拍的,是什么原因使得两地景观有如此大的差异? 生:。。

师:归结为一点,那就是纬度因素,那么还有什么因素呢?

这是哪里?对,是四中的马路,这里呢?还是四中,这两种地面的辐射一样吗?不确定我们就来看书本46也的图,不同地面的反射率不同就使得地面获得的热量有别,还记得我提醒过大家的一句话吗?温度越高,能量越大,波长越短,岩石和土壤性质不同,所以白天岩石受热快,地面辐射也强。土壤反之。我们还来看一下土壤的颜色好像也与反射率有关,是怎样的规律?对颜色越浅反射越强,土壤性质不同反射率也不一样,其中。很多,同学们自己去发现

师:下面我们用太阳高度角的知识来回答下面问题。。。。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篇8

(二)多媒体使用恰当,这得益于课前自主搜集并修改好了教学演示视频。

(三)在学生实验的时候,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还更进一步多做了一些,并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说明学生课前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并且思维敏捷。

三、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我期望的水平,我很满意。这节课该解决的重要问题已经全部解决了。对于一些非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也不是本节课的事情,学生完全可以下课后单独请教我。

四、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在学生做实验时,有好几次都失败了,我就小声地在旁边鼓励学生:不要急,慢点来,掌握要领和细节等等。

五、如果让我重新公开上这节课,还会这样上,如果让我上一节非公开课,我可能会把一些我直接讲解的知识点,以引导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说,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六、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我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这也验证了课堂效率的重要性。说明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七、当时听课的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是:教态自然,语言精练,语速适中,课堂气氛好,学习效果好,教学手段好,实验演示好等等。当然提出了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

大气污染作文 篇9

我认为现在最严重的应该是空气污染。有句标语说得好“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如今的大多数人仍然在吸烟,吸烟不仅伤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更是伤害着环境的健康。这些烟气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了一抹黑色。

放眼望去,街道上随处可见的是什么?是各种各样的车!现在大多数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车,可是各种车放出来的尾气污染到了城市。可以想象,每天有多少辆汽车从道路上驶过,空气中会汇聚多少汽车尾气,然而使空气被污染。

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飘散着我们的肉眼所看不到的空气污染,它们都霸道的占据着我们的整个城市。

对付这些顽固的空气污染源,我们当然也得采取一些“手段”。首先,我们可以去做关于“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活动,向人们提出少吸烟、甚至不吸烟的建议。然后,我们要尽量减少以自己开车的方式出行,最好是乘坐公共汽车或者骑自行车、甚至是步行。如果每天道路上的车都减少几十辆,那么我们城市的空气污染也将缓缓减弱。最后,我们需要提倡多多植树造林,树木可以吸走空气中的一些有害气体,并且产生出新的纯净物供给人类呼吸。这样,我们城市的空气污染也将慢慢减少。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篇10

一、引入有效:“瓶吞蛋”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帮忙把鸡蛋压入瓶内。

二、教学设计有效:教学理念新颖、教学设计合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大气压强的存在到大气压强的测量再到大气压强的应用。特别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提问有效:不再是简单的设问,学生不是简单的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例如:大气压怎么把鸡蛋压入瓶内?让学生体会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大气骨科鹱饔谩U庋嵛视薪锨康钠舴⑿杂胝攵孕裕谈牟皇羌虻サ闹叮撬嘉姆椒ā

四、教学活动实在有效: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例如:学生上讲台亲自拉马德堡半球、学生做覆杯实验亲自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上来喝饮料,一位同学能喝到、另一位不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平时吸饮料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上一篇:自主招生高三班主任推荐信下一篇:关系营销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