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精选8篇)

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篇1

留恋网吧不能自拔。不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均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的监管,因此,经常上网,有些沉迷于网吧不能自拔。每到放学后、双休日和节假日,中小学生大量涌入网吧、游戏室。

节假日成监管盲区。节假日成监管盲区,安全存在隐患,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对留守儿童存在监管盲区。不少留守儿童在双休日和节假日是家里无人管、学校管不到,三五成群上网吧或在社会上鬼混,极易诱发未成年人犯罪。有些留守中学生既不住在家里,也不住在学校,而是几个人合伙在外租住房子,校外时间,这些人也处在无人监管的真空中。缺乏监管,影响学习成绩。留守儿童虽然都有把书读好的美好愿望,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差。在这些差生中,有些是缺乏父母监管而自己又管不住自己,比较贪玩,但愿意学习;有些是基础差学习上又得不到父母的帮助,非常无奈,但有把书读好的强烈愿望;有些是厌学、逃学、自暴自弃,家里无人管,学校管不好。

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身心健康。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少数留守儿童寄养在学校或亲戚家中,有些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为了安全起见,双休日把他们关在家中,不让出门。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亲情,身心难以健康成长。如:他们因缺少适合与自己交流的对象,性格孤僻,内心创伤很大。大多数留守儿童在问卷中反映最烦恼的事是不能与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最大的心愿是爸爸妈妈能经常回家。而他们的父母一般每年回家一至二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建议

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新问题,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是关系数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各级政府、学校、家庭和公安部门,都要把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负起责任。

一、政府要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建议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基金,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并要经常性组织有关单位深入学校开展关爱活动。同时,村及社区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二、学校要积极落实教育监管、心理疏通等措施。目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大多数学校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具体的措施。建议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流动情况等进行动态收集记录。教师要根据这些情况因材施教。并建立“代理家长”队伍。学校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儿童”,重点教育监管,让有条件的教师充当代理家长,落实责任,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给问题儿童营造家的氛围,让问题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

三、公安机关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帮教,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健全警校村联络机制。民警要经常与学校老师、村干部进行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并不定期与留守儿童家长进行电话联系,反馈留守儿童在校、在家

信息,为家长实施“远程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学校、家长、村干部、民警四位一体联络机制。同时完善安全防范体制。积极组织挂校民警、学校保卫干部、乡综治巡逻队进行治安巡逻;集中清理整治校园周边的软环境;密切关注校外留守儿童,对问题留守儿童进行重点帮教。强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以网吧、网络、网游的整治为重点,严格执法,标本兼治,提倡连锁,加强监控,继续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为留守儿童创造绿色网络空间。切实加大对城乡网吧尤其是农村网吧的整治力度,规范网吧经营市场,用铁的手腕、硬的措施,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现象,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佘家坪乡团委

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篇2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 学习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父母忙于生计, 长期在外, 无暇顾及子女教育, 缺乏与孩子沟通, 即使打电话, 关注焦点只是孩子的身体和生活状况, 很少顾及孩子的学习, 偶尔谈到, 也只是简单问一下成绩或在校表现, 听到的不一定是实话, 更谈不上对孩子的引导教育和功课的辅导。 而爷爷奶奶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 对孩子的照顾只停留在吃饱穿暖、 健康的基础上, 对孩子的学习问题一般都不能给予帮助, 长期如此, 这些孩子对学习也不重视, 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经常拖欠作业, 字迹潦草, 学习习惯差。

2. 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现在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两难, 大多数外出务工父母生活的环境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或者是他们无力在城市抚养孩子, 留在农村又无人照顾。 对孩子的关爱多侧重于物质方面, 除了生活上的照顾, 对儿童的心理关爱尤其缺少, 有时候忽略了心灵辅导, 应引起高度重视。

3.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 需要正确的引导。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及代理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 也很少和孩子交流, 更谈不上正确的教育、引导, 导致孩子心理出现问题。 如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 过分自尊;盲目交友, 以图消除孤独寂寞等。 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 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骄横的性格, 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搞帮派、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 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 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 遇事缺乏自信。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1. 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的问题, 需要全社会来关注。 如农民务工问题, 家庭经济问题, 学生所受的社会环境问题, 都需要政府解决。

2. 留守儿童的父母情感缺失, 需要老师及周边的人给予适当的补偿。 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 增加情感投入, 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具有心理归属感。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的联系, 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注意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进一步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 加快课程建设, 充分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 增强教育的固有“ 魅力”。

3. 家长经常与子女进行思想与情感上的沟通。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 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 倾听子女的心声, 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 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 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 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同时, 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 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 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 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另一发面, 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 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克服自私的实惠观, 将子女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4. 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忌讳过度的物质满足。 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 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 创伤”。相反, 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对子女的不良行为提供条件, 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 如沉溺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 更有甚者发展为因为没钱引发偷窃、 抢劫等犯罪行为。 所以, 父母应转变心态, 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 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5. 代养人要树立角色意识。 代养人既然接受了委托, 就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 做到严与爱的结合, 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其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3

缺乏监管,影响学习成绩。留守儿童虽然都有把书读好的美好愿望,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差。在这些差生中,有些是缺乏父母监管而自己又管不住自己,比较贪玩,但愿意学习;有些是基础差学习上又得不到父母的帮助,非常无奈,但有把书读好的强烈愿望;有些是厌学、逃学、自暴自弃,家里无人管,学校管不好。

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身心健康。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少数留守儿童寄养在学校或亲戚家中,有些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为了安全起见,双休日把他们关在家中,不让出门。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亲情,身心难以健康成长。如:他们因缺少适合与自己交流的对象,性格孤僻,内心创伤很大。大多数留守儿童在问卷中反映最烦恼的事是不能与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最大的心愿是爸爸妈妈能经常回家。而他们的父母一般每年回家一至二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建议

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新问题,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是关系数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各级政府、学校、家庭和公安部门,都要把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负起责任。

一、政府要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建议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基金,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并要经常性组织有关单位深入学校开展关爱活动。同时,村及社区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二、学校要积极落实教育监管、心理疏通等措施。目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大多数学校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具体的措施。建议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流动情况等进行动态收集记录。教师要根据这些情况因材施教。并建立“代理家长”队伍。学校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儿童”,重点教育监管,让有条件的教师充当代理家长,落实责任,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给问题儿童营造家的氛围,让问题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篇4

内容提要:据统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过1.3亿,如安徽、河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都在1000万人左右。在一些地区留守儿童已经达到当地儿童的百分之七十。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何谓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般都做了一定的安排: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较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均在身边的孩子)来说,欠缺父爱或母爱;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的孩子,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祖父母的溺爱;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给亲戚照管的孩子,这种也较为常见;还有小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安排孩子在校寄宿或采用其他民间托养的形式。如有的父母为孩子聘请了代理家长,这些代理家长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都签订了协议书。家长每年为此付出一定的代理费用,代理家长必须照顾好这些孩子的生活起居并教育管理好孩子。

二、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

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的案例也不少。

(二)心理人格问题。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

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

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

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 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1)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2)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3)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

了18%。留守儿童对于权力需要、爱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差最大是在尚未满足的需要所属领域中的家庭和爱情需要,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在权力需要等其它21个方面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影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最终走上罪恶的深渊。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学习问题。那些有祖父母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根据四川省妇联2005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91%,成绩优良的只有6%。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据对多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初三年级16个班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测算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16.7%。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三、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一)从家庭教育角度。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现在国家对于外出的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也一直在采取办法加以解决。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最后,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

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一方面,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亲子关系与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明显联系。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对学习不良儿童而言,家庭资源对其学习动机有显著的影响;学习动机对认知水平也有显著的影响;家庭环境、父母关系和父母简单化策略对认知水平有轻微的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对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有因果性的影响作用。

(二)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 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三)从社会的角度。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四)从政府的角度。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

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

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五)从国家的体制与制度角度。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还有很多城市,在学校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依然对农民工子女的入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了大量儿童留守,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如可以考虑设立协商机制和代偿机制等,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

参考文献:

[1] 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6-157.

[2] 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

[3] 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4]高培文.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四川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125-127.

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篇5

作者:田 小 朋

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学号:070403434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到城市。因此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其模在不断增加,有些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有义务去关心他们。使他们度过充满快乐和懂得感恩的童年生活。

一什么是留守儿童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各种问题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

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 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 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

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 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与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如果缺乏成人的约束和科学引导,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因此应鼓励流动儿童家长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知识,帮助其引导子女走过人生关键期.同时督促他们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使留守儿童受到特别的爱护和关心,让他们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从而消除自卑、盲目反抗、寂寞空虚等不良的情感体验,树立起自尊自信的生活态度.

1.家庭

家庭系统对孩子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大多数儿童来说,他们都需要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沟通。父母是孩子获得情感支持的重要来

源.亲子关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母亲的温情鼓励、支持和期望以及对儿童所采取的民主型管理方式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相反。如果亲子关系不良或亲子关系被人剥夺,儿童就难以获得自我良好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因此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所以就难以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国内有关研究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只知单向地接受爱。却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图报,整天过着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乏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的生活.因此家庭应营造和谐的环境和经常和孩子之间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的想法并及时解决。

2.学校

有大部分留守儿童是住宿在学校,学校的环境对他们影响十分大。

因此学校的校风学风、文化氛围以及教学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思想、情感和行为,也会严重毒他们的心灵.同时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和竞争又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因此构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和学习氛围对他们非常有必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努力。在者就是对他们心理健康辅导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农村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师一般都是兼职,该工作多由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担任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及班主任、校医等人兼任.这种杂拼乱凑心理辅导教师的现象降低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与困惑,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地帮助与疏导.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3.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问题,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还需要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首先,在家庭教育不健全、委托代管难到位、学校教育缺失的情况下,政府管理和帮助体系要积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如组织一些离退休干部和热心儿童教育的人士成立形式多样的留守儿童托管所,让他们与外出务工人员结成托管对子,当起留守儿童的亲情保姆,用亲人般的关怀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亲情的港湾.其次,村委会可对监护人进行培训,提高监护人的监护和教育能力.对种种可能影响儿童成长的不良现象进行监控,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最后,政府应尽快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人城市教育的整体布局和规划之中.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是某个单位或某个部门的问题。而是我们全社会的问题,作为曾经是留守儿童的我对于他们的生活现状及心理感受和承受的压力深有体会。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能在留守的日子里能全面健康的成长。

参考资料

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篇6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特殊群体。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近2000万人,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而且还有增长趋势,其中14周岁及以下农村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的86.5%。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提出,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概念的阐述,分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改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问题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夫妇或企业下岗职工选择外出打工经商,通过这种方式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他们把孩子留守在家交由其祖辈或其他亲友进行看管,其中大部分的孩子的年龄低于14岁。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如何?存在着怎样的问题?我们要怎样改进他们的教育策略才能使他们即使不在父母的教育下依然能够健康的成长?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一)留守儿童

什么是留守儿童呢?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亲友在家自觉的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进行有计划与无计划结合的影响及其过程”。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中起步最早的影响最为深刻的教育。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儿童的社会认知、道德规范,最初是从家庭教育中获得的,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儿童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影响。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方式

根据我的观察了解所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隔代教育,即由祖辈负责抚养教育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二是亲友教育,是指把孩子托付给亲朋好友教育抚养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这种教育的特点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以便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而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孩子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很少关注。三是自我监护,这种孩子既没有祖辈的看护,也没有亲友的照看,独自留在家中。大多数是几个孩子,孩子中至少有一个上初中了,由大孩子照顾小孩子。无人照看的留守儿童成了一群有家的“孤儿”。这一部分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无人管教,亲情极度的缺乏,心理非常不健康。四是父亲或母亲单独监护,这种家庭是的监护人的压力很大,他们既要承担劳动的压力又要承担照顾孩子的压力,这使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教育。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存在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逐渐凸显。特别是家中祖辈的教育思想和方式上存在着不科学不符合现代家庭教育思想的一些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祖辈对孙辈过于溺爱。祖辈们生活的年代子女众多、农田劳作繁忙,他们年轻的时候根本无暇更多的照顾自己的子女。而今,他们的孙辈们多为独生子女,又远离父母。所以,祖辈们把年轻时未能倾注的亲子之爱一股脑的倾注于孙子辈们的身上!在这种家庭中祖辈对孙辈们百般依从、过分溺爱,使孙辈们从小就养成了娇生惯养,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不良品行习惯。例如:我校四年级学生李某,7岁时,他的父母为了生计双双赴外地打工,一去3年,最近一年均未回过一次家。父母外出时,李某被托付给外公外婆照管。两位老人对小外孙非常的溺爱,非常迁就,从而使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的性格。由于缺少最直接的父母的亲情关爱,李某从小就对人十分冷漠,在学校时也常调皮捣蛋。老师找他去谈心,他却置若罔闻,学习成绩总是在后面“赶鸭子”,课堂作业更是很少按时完成。

其次,祖辈们对于孙辈们过于随便。农村的老人大多数认为经过了大半辈子的操劳,儿子也已娶妻生子,总算完成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如今儿子儿媳们都出去外出打工,他们留在家里也总该轻松一下:搓搓麻将,打打牌,终日沉迷于小赌的游戏中,从没有把教育孩子的事情放在心上。孩子一哭一闹的来搅局,他们就会给小孩一些零钱来打发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尝到了甜头,就会用这种方法来要钱。钱来得容易,花的也很潇洒,从而孩子就养成了大手大脚乱花钱的习惯和蛮不讲理的不良品性。有的老人不沉迷于游戏,却也闲不下来,自己找了点活干,没有时间来教育孩子。

再次,祖辈们的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的观念相对落后。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能够上学就行,家庭教育则无须他们多费口舌,再说了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孩子表现不好自有老师去教育。即使有些老年人能够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他们的思想观念已远远落后于时代,在他们教育孙辈的时候,却也避免不了会夹杂着一些自私自利,弱肉强食等错误偏差的观念,甚至还会夹杂一些封建迷信糟粕等。

再者,祖辈们和孙辈之间严重缺乏沟通。有些老年人在日常的家庭活动中缺乏与孩子的有效的情感的沟通,使这些“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产生了空白无处倾诉,他们不得不把这种迫切需要的交流对象在自己的同伴中进行选择,再加上如今孩子青春期的提前到来,以及受到社会媒体的一些负面引导,农村“留守儿童”中的一些小学高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几乎都把把异性同学选择为倾诉的对象,他们模仿大人的方式约会,向同学炫耀他们之间的“恋爱”,甚至还模仿大人与异性同学接吻„„ 这种不正常的“过家家”游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父母与孩子缺少交流,造成了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

由于父母为了改善生活的现状,选择了外出务工经商。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越来越远。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两地,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也就相对的减少,造成了亲情的缺失,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淡薄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和他们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在身边的亲自的照顾和关爱,从而影响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信任和依恋,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越来越淡薄。例如:在我家附近有这样一个儿童,很小父母就外出打工了,把她留在家交给姨妈看管,由于父母不能照顾她,沟通较少,只能在金钱上满足她,久而久之这个女孩有什么想法都不告诉父母,她和她的父母就像俩家人,越是这样,沟通就越少,形成了恶性循环,他们之间的亲情越来越淡漠,相互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2)情感的缺乏引发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不少儿童因为长期不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即使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也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感情上的支持。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错误也得不到父母当面的开导,随着时间的慢慢累积,天长日久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儿童心理问题。比如:内向、不安、孤独、抑郁、自卑、敏感、不善于与其他人交往、情绪消极等。在报纸上曾经报道过一则消息,一个留守在家的小学生突然间上吊自杀,这让亲人们都感到难以接受,也让大家再一次意识到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3.托管人对孩子的教育存在顾虑

由于孩子祖辈不在了或祖辈没有能力抚养孩子或者一些其他的原因,就把孩子托给其他的亲友来看管,他们不是孩子的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感到很为难,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顾虑,特别是在孩子做错事时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去教育他们,打骂孩子,又想到孩子不是自己的,不能打骂,不打骂却又怕孩子错下去,不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又因为孩子的父母回家之后更多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和身体,所以,他们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安全及学习成绩怎样,却忽略了其他方面。

三、改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策略

(一)家庭方面

1.祖辈父母要转变观念,担负起教育孩子

祖辈们应该把自己的思想转变过来,孩子少了固然个个都是宝贝,但是过多的溺爱只会害了孩子。祖辈们应该承担起自己家庭教育的责任,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祖辈要与孩子多沟通,多了解,避免孩子情感交流出现空白。楠楠就是一个留守儿童,她本身是一个不喜欢和别人交流的内向的女孩,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也都不太注意与她交流,久而久之她有了什么事情也都不和家里说,而是闷在自己心里,最后患了轻微的自闭症。所以家长或监护人与儿童进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孩子的父母,解决的办法应该从父母入手。最有效的改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策略是要强化父母的意识和责任。引导家长充分衡量儿童教育和成长与外出打工挣钱之间的轻重关系,认识到外出打工把孩子独自留在家乡给孩子生理及心理上带来了严重问题,要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性。做到父母不同时外出,或者父母外出时把孩子也带在身边,选择到打工地的学校就读。尤其是学龄前的儿童。

2.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要转变观念,负起责任。

负责照看儿童的亲友要树立角色意识。负责照看儿童的亲友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真正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履行自己该尽的义务,努力为其营造一种融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做到爱与严相互结合,从而促进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既然把孩子托付给你们来进行看管,就要把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来教育,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顾虑,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不能只注重孩子的物质、安全这两个方面来照顾,还应与孩子多沟通、交流,若发现问题及时与孩子父母联系,寻求孩子父母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和他们的父母共同解决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及生理问题,使孩子留守在家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3.身在异地的父母与孩子应保持密切的联系,把握孩子成长的动向

亲子关系的好坏非常重要。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什么都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的交流,与子女进行互动,来倾听子女的心声。在询问他们的学习状况时,不应该只侧重于分数,应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充分享受家庭所给予他们的爱与温暖。在沟通时最好用打电话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多了解一下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在金钱的方面,对于孩子的消费支出要有计划、有监督,在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要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良好习惯;利用与孩子的联系,多多关注孩子的点点滴滴。这种密切的联系,可以使父母即使远在他乡也能随时随地地了解孩子成长的动向,及时的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加以解决。于此同时,这种密切的联系也能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父母即使在外辛苦工作,却仍然对自己非常的关心,使他们在心理上能够得到安慰。留守儿童的家长还应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通过各种方式与这些孩子沟通,让他们健康成长!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及时发现孩子的各个方面问题并与孩子的家长联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容为一体,用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使留守儿童即使在缺乏家庭教育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有的学校现在实行的“寄宿制”也是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实行“寄宿制”,使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都在学校里进行,能够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道德观念、安全意识等。学校也可以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优势,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实行专业化、规范化、经常化的教育。同时,学校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益活动,诸如日本等国外为了培养孩子吃苦、耐挫的品格和自我生存能力而举行的各种有益学生健康成长的集体活动,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进而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热爱集体等优良品质。老师们也要在课下多关心一下留守儿童,多多与他们就行交流,尽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如若发现问题及时与孩子的家长或监护人联系,及时解决问题。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篇7

我校所在乡镇虽属较发达地区, 但仍出现许多农民外出打工、经商或被厂里派驻外地等离乡现象 (有的尽管不离乡, 但整天忙于上班, 形似离乡) , 由此, 社会上便出现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

经走访调查, 仅我校学生中, 独自留守在家的儿童就多达一百多个。他们由长辈抚养或寄养在亲戚家中。由于多种原因, 在这部分特殊群体中出现了“父母在外打工创业揪心, 临时监护人监养闹心, 社会关注教育问题担心”的社会现象。这些留守儿童, 由于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管理和教育, 缺乏有效的监护和督促, 导致部分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身心健康、安全防范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

1.缺乏亲情滋润, 形成心理障碍

经调查发现, 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 在家的时间非常少, 有的一年回来一次, 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这些留守儿童都表示期望能与爸爸妈妈在一起生活。而长期的两地分离和缺乏联系, 又使得他们中多数人在难得的与父母的短暂团聚中却感到与父母生疏冷漠、交流困难, 甚至有些留守儿童因认为父母对自己重视不够而产生与父母的抵触、怨恨等消极情绪。这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蒙上了浓厚的阴影。

例如, 2007届初二 (3) 班的小宇同学, 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乖孩子, 但自从父母去广东做生意之后, 他像完全变了一个人, 非但不愿完成各科作业, 甚至还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做朋友。每年只有当他的父亲偶尔回家时他才愿意在父亲的陪伴下完成作业。只可惜, 他的父母往往是来去匆匆, 父母一走, 他很快又恢复了厌学的状态。

2.缺乏严格要求, 造成厌学情绪

留守儿童大多是隔代管教或父母请的亲戚管教, 爷爷奶奶或请来的亲戚毕竟没有自己的父母要求严格, 久而久之, 这些留守儿童便因缺乏严格要求, 自律性又不够, 经常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逐渐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例如, 2008届初二 (5) 班的雯雯同学, 本来成绩还可以, 但自从两年前父母外出打工后, 就没人管她了。爷爷奶奶年事已高, 本身文化程度又低, 他们对雯雯监护的重点是把她养大而没有教育上的要求。一段时间后雯雯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甚至学会了撒谎逃课、沉溺于网吧。现在她的学习成绩很差, 老师也因缺乏与家长的配合而对她无可奈何。现在的雯雯是既不想学也学不会了。而类似雯雯这样产生厌学情绪的留守儿童还不是少数。他们在学习中由于缺少父母的帮助、辅导而导 致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等问题。长此以往, 他们对学习成绩的好坏就产生了漠然心理, 对待学习也持无所谓的态度。

3.缺乏心理关心, 造成人际交往偏差

留守儿童即使物质上得到了代监护人的抚养, 心理上大多缺乏正确的指导。他们中有的因长辈的过分溺爱而娇气霸道。2007届的小童今年已经读初三了, 但他年迈的外公仍天天用自行车来接送小童上下学, 每天早晨来校时书包里全是外公外婆给准备好的零食, 放学时外公还让小童拿着糖葫芦坐到自行车上推着回家。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也曾多次和小童的外公聊过天, 让他们不要这样溺爱小童, 要培养小童独立自主的生活自理能力, 否则初中毕业后到外地寄宿读书时会难以自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 回家次数较少, 与留守儿童联系少, 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 长期与父母分离, 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 在留守儿童中, 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 究其原因, 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 不敢管, 不会管, 外出父母则无暇管, 舍不得管, 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 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 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 性格变化越大, 且年龄越小, 变化越快。当然, 与此相反的是, 留守儿童中也有不少孩子因少人关心而内向孤僻。他们在学校不太受师生的欢迎, 在同龄人中他们还可能受到歧视、责骂。这会影响孩子对外界的认识, 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他们容易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留守儿童因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灵空虚等会迷上网络游戏、喝酒赌博, 有的甚至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交往。他们把重义气、称兄道弟当成人际交往的重要目标。这些不良思想和行为很容易使他们小小年纪就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4.缺乏家庭保护, 容易受到人身伤害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自制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 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安全衔接上存在“真空”, 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 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 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 不能受到足够的关爱和呵护, 他们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某中学女生王某刚满15周岁, 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 她由爷爷抚养。爷爷喜欢打麻将玩纸牌, 该生常常几天见不到爷爷, 平时家中冷冷清清也无人串门。村里的一个游手好闲者了解这一情况后心生歹念, 在暑假中的一个午后, 偷潜至王某加中行窃, 因被王某发觉而采用手掐、被捂、锤敲等凶狠手段将王某杀害。

有的留守儿童虽没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 却因缺乏大人的关心与叮嘱, 成天在外游逛, 甚至下河摸鱼、游泳, 面临危险时又无人相救, 造成伤害。

5.缺乏正确的引领, 导致人生价值观扭曲

外出打工或经商使家庭的经济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也使得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 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关注较少, 特别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 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 + 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 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 使用的自由度也提高, 这样的“溺爱”极易使子女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并直接导致他们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加剧了厌学的情绪。

6.缺乏约束与自制, 普遍学习较差

在调查中还发现, 有些在外打工、经商的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值不高, 部有些家长甚至潜意识里认为, 自己孩子学习有成的几率不高, 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学一门技术上, 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有一技之长就可以上。

另外, 有些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过问极少。有91.4% 的留守孩子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 委托其他亲戚和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 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 身体差, 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 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实在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40岁, 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 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 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在这种缺乏约束的情况下, 加上自制力又差, 这些留守儿童普遍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建立有效帮教制度

1.建立健全学校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应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关爱工程领导小组, 明确一名副校长负责具体工作, 成立的关爱领导小组, 可以设在政教处, 并制订具体的计划, 实施留守学生教育工作方案, 真正地使学校成为这些留守儿童学知识, 学文化, 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学校应对所有留守儿童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本校留守儿童的现状, 摸清留守学生的底数, 并为每个留守学生建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 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 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 共同形成以留守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建立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

在学校留守儿童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 全校定期确立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 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提倡教职工撰写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日记, 培养更多的优秀的教师成为“代理家长”, 让留守学生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 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建立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可以每月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座谈会。也可成立心理咨询室, 设置心理问题信箱, 随时为这些孩子提供帮助, 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我们的心理教师不能被动地接受咨询, 而应积极去化解留守儿童的心结, 并定期为他们开讲座, 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与他们一起观看亲情视频, 让他们身临其境体验父母的关爱, 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 进行心灵交流, 消除他们的孤独心理, 更好地加强留守学生与父母的亲情联系。倡导在校的留守学生每周都能与父母通一次亲情电话, 进行交流沟通。

5.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制度

学校应该与家长 (监护人) 、政府共同建立完备的应急机制, 以应对留守儿童突发事件。各级之间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 明确责任, 确保留守儿童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6.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制度

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学生, 专门开设一些心理教育课, 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矫正活动, 让他们消除不良情感体验, 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篇8

一、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

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跟一般学生有明显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2、品德方面。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等方面。因为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偏离,有的甚至会对今后的人生产生不良影响。

3、人格方面。

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得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着儿童人格的发展。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4、心理方面。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三是留守儿童过早过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采取过激的行为。

二、我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我校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常抓不懈。具体策略如下: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我校每位教师结对2—3名留守儿童,帮扶教师经常找他们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对他们缺乏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通过建立联系卡,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学校还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我校还开通了“留守儿童免费接听爱心电话”,方便他们和在外务工的亲人联系。针对一些留守儿童孤僻、胆怯等问题,“留守儿童之家”还要不定期推出生日班会等集体活动,让留守儿童多与人交流。

4、社会参与教育“留守儿童”

我校积极争取社会“爱心妈妈”参与教育留守儿童,“爱心妈妈”的主要任务是:肩负起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责任,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帮助纠正其思想和行为方面出现的偏差,给予母亲般的关爱,帮助其健康成长。“爱心妈妈”要掌握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的家庭背景、思想变化、学业成绩、日常行为,主要帮助孩子解决学习、思想、身体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让温情走进孩子心灵,使他们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上一篇:话题作文_诚实守信下一篇:客户答谢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