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帅府导游词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张氏帅府导游词

张氏帅府导游词 篇1

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8号的大门两侧,挂着“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和“辽宁省近现代史博物馆”两块牌子。这个由青砖高墙围起及东侧、东南侧的建筑群,就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的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氏帅府。

张氏帅府,又称“大帅府”,或“少帅府”。是奉系军阀首领“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和其长子,“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私宅。张氏帅府之所以这么引人注目,不仅仅因为这里曾经居住过一代名人,他的建筑本身也非常壮观,既有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也有欧洲优秀建筑的风韵,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张氏帅府建筑群,从1914年开始兴建,到1933年,逐步形成了由帅府中院、东院、西院和院外四个部分组成的风格各异的建筑群。张氏帅府总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该建筑群的产权归张学良将军私人所有。由沈阳市人民政府委托房产部门代管。1985年3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将张氏帅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2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7月,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把张氏帅府建筑群列为全国优秀近代建筑群之一。1993年8月,辽宁省政府向国家申报、要求把张氏帅府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2月,辽宁省政府成立张学良旧居陈列馆。经精心维恢复原,张氏帅府基本恢复原貌。并先后举办了《干古功臣张学良将军业绩展览》和为张将军八十八寿辰、九十寿辰祝寿书画展览。部分房间复原展览,也于9月中旬全面对外开放。

张氏帅府导游词2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这里楼宇林立,庭院相连。放眼望去,雕梁画栋的四合院、水榭亭台的帅府花园、恢宏气派的大青楼、欧式风情的边业银行、帅府办事处、红楼群以及小巧雅致、中西合璧的小青楼、赵一荻故居,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充满浓郁民国文化特色的张氏帅府博物馆,以其恢宏的建筑、精湛的装饰艺术,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赢得了“东北第一名人故居”的美誉。

张氏帅府博物馆自1988年对外开放以来,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发展成为融张氏父子研究、金融研究展示为一体的综合博物馆。现有展出面积8000平方米,展线长达2000米,对外展出文物七千余件,基本陈列“百年张学良”、“张作霖与张氏家族”展览,全面展示了张氏父子两代不同的人生经历;张作霖办公室、张学良办公室、东北政务委员会、老虎厅、小青楼、赵一荻等一系列复原陈列展览,记录了张氏父子鲜活的生活片断和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在原张氏父子私家银行——边业银行基础上建立的沈阳金融博物馆,是全国同类博物馆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展示形式与观众参与项目最多的专题博物馆。其主题陈列“走近金融世界”完美展现和诠释了金融历史的发展足迹和金融文化的博大精深,被评为“2007-2008中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经过20年的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张氏帅府博物馆在挖掘帅府独有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展览讲解水平、扩大对外宣传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可喜的成绩,已成为沈阳市著名的人文景观和独具民国历史特色的文化品牌,并向着打造一流博物馆的目标不断发展,日益前行。

十余年来,张氏帅府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举办各类型展览百余次,出版了以《张氏帅府》为代表的多部学术专著,已发展成为集东北近现代史、名人纪念性质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如今,张氏帅府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达200余万人次,已成为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著名的旅游景观之一,每年都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海内外广大游人。

张氏帅府是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的庞大建筑群,其中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四合院、水榭亭台的帅府花园,又有欧式风情的大青楼、边业银行、红楼群,以及中西合璧式的小青楼和赵四小姐楼。1991年,张氏帅府被列为我国优秀近代建筑群。

张氏帅府内大量的石雕、木雕、砖雕和壁画作品饱含浓郁的东北民俗风情,它们取材广泛、寓意深远、制作精美,个个栩栩如生,是研究中国建筑艺术与民间习俗的珍贵艺术资料。

张氏帅府作为张氏父子两代的官邸和私宅,曾是东北的政治中心,期间历经两次直奉大战、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东北易帜、杨常事件、“九一八”事变以及新旧中国的巨大变迁,饱经沧桑的张氏帅府已成为东北近代历史的见证与缩影。

张氏帅府导游词3

张学良故居陈列馆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8号,又称“大帅府”或“少帅府”。是奉系军阀首领“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和其长子“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的官邻和私宅。

张学良故居陈列馆建筑群,从1914年开始兴建,到1933年截止,形成了由中院、东院、西院和院外四个部分组成的风格各异的建筑群。张学良故居陈列馆总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1985年3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将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2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其(张学良旧居陈列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7月,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把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建筑群列为全国优秀建筑群之一。199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院始建于1914年,建成于1916年。中院是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呈汉字“目”字型,青砖成瓦,飞檐兽吻挑脊,雕梁画栋,朱漆廊柱。石鼓柱础,石条台阶,方砖方石铺地,是砖木结构的仿王府式建筑。全院占地3900平方米,房屋共13栋,计57间,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

中院正门前有青石板铺垫门阶,门阶两旁立有上下马石。正门两侧有石雕抱鼓石,上卧的大狮子抱小狮子。正门房共七间,中间为门洞,中三间为回缩门廊,廊柱上部木雕彩绘雀替和楼空雕花。朱漆大门扇上绘有秦琼、敬德两个门神,门洞内悬着一块横匾,上书“治国护民”四个大字。

经过门洞我们进入帅府的人进院。一进院门洞两侧各三间,东在门为警卫室、传达室;西三间为电工室、电话室。东西厢房各三间,东厢房是帅府的内帐房,掌管帅府内的财务开支。西厢房是呈启处,设文武呈启官,专门接待禀报、引进前来帅府公平或拜访的文武官员。

与二进院相间隔的是一座7米高墙,中间开有大门,门口透雕里花顶饰门楼,称为垂花仪门。两门柱有护柱抱鼓石和石狮伏立的步鼓门枕石。门内有一座两重木屏壁,木屏可以对开,两侧可以沿回廊绕行人内。此处仪门是张作霖当年迎接贵宾举行仪式的地方。遇有重要客人到来,木屏中开,张作霖出迎,客人可以从中开的重门直入二进院。帅府人员和普通客人都从木屏两侧绕行沿回廊进入。今天,前来参观的客人全都是贵宾,所以仪门大开,欢迎各位贵宾进入二进院参观。

二进院呈长方形,周围有起台回廊四合。二进院是张作霖办公和会客的地方。正房7间,中间一间为过厅。门前,修一雕花门楼,门楼正上方悬一横匾,上书“望重长城”。这是当时的乡绅送给张作霖的,颂扬张作霖威望象长城一样厚重。正房东三门依次是张作霖的卧室、办公室。西三间是会客室和书房。

东西厢房各5间,东厢房中间为厅,南屋为秘书长室,北屋为内收发。西厢房是一般秘书室。正房东三间原是张作霖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现在里面展出的是张作霖及六位夫人的蜡像。坐在中间的就是“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张作霖1875年出生,1928年死于皇姑屯事件,享年54岁。张作霖左边戴项链的那位是张作霖的原配夫人赵夫人,她是张学良的生母,赵夫人与张作霖同岁,21岁与张作霖结婚。生有长女首芳、长子学良、次于学铭。在1912年4且去世,享年38岁。

一生没有到帅府居住过。坐在炕上的另一位是继配卢夫人。1900年秋天与张作霖结婚,为张作霖生有2个女儿。赵夫人去世之后,张学良姐弟三人由她养大,所以张学良一直都非常尊敬卢夫人。1974年去世。张作霖右边靠近的是三夫戴夫人。右边另一位是四夫人许夫人。许夫人为张作霖生有2男2女,张学思就是许夫人所生,张学思是张家唯—一个共产党员,曾任海军参谋长。许夫人一生教子有方,1928年去世。外屋南侧是五夫人寿夫人。满族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精明能干,张家的一切内务都由她一个人打理。为张作霖生有4个儿子,母以于贵,是张作霖最喜爱的夫人。

参观过蜡像展,我们参观帅府的三进院。三进院与二进院相似,是帅府的内宅,张作霖的家属大都住在此院。正房7间,中间供奉张家祖宗灵位。东屋为张作霖二夫人卢氏居住(张作霖原配夫人赵氏于1912年去世,尚未进帅府)。西屋原为三夫人戴氏居住,去世后,1917年张作霖娶五夫人寿夫人,曾居住此屋。东厢房为四夫人许氏居住,张学思同志生于此屋。

西厢房是张学良与于凤至居住的地方。进入西厢房,迎面有一横幅,上书“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先生1924年4月为张学良写下的墨宝,孙中山非常赏识张学良的才干,希望他能以天下为己任。横幅的下面是一座大钟,上面的时间是午夜两点钟二这正是“9.18事变”中沈阳失陷的时间。北屋是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卧室,二人结婚时,新房就设在此屋,在此屋两个人生有三男一女。现在屋内有木床一个,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梳妆台一个,是寿夫人使用过的,在小青楼发现并搬于此;汉白玉根雕茶几一个,这是此屋原物。南屋是张学良的书房。

1922年以后,大青楼建成,张作霖搬入大青楼一楼办公。家眷也大部分搬入大青楼内,三进四合院改成巡阅使署办公处。

帅府中院的建筑是典型中国传统的古典建筑。在细部处理上既沿袭了中国传统的民间风俗,也呈现了东北,特别是辽南的风土人情。这些特点体现在建筑的雕刻上。二进院和三进院的正房窗下墙裙处,都镶嵌一米高的砚石石刻各26幅。一、二、三进院厢房和门房、山墙础石也都镶有多幅寓意深刻的石雕。石雕寓意大都为富贵吉祥,功名利禄的内容,也有历史典故。东北盛产的萝卜、白菜、茄子、辣椒、高粱、谷子,乃至辽南西部张作霖老家盛产的芦苇。河蟹等都成为雕刻的题材,用以镶嵌帅府的建筑。有的石雕竟以“马上封候”、“吃各国”、“握全球”为内容,表现出张作霖的政治野心和抱负。

三进院回廊四角有角门,通过东角门可以到达帅府东院。在东院,角门被花园假山山洞所隐蔽,是帅府花园中的曲径通幽的一景。

现在,我们来到了帅府东院。

帅府东院,原是帅府的后花园,也称帅府苑。东院主要包括小青楼、帅府花园、大青楼和关帝庙。

那座青砖建筑就是小青楼。小青楼是张作霖为五夫人专门修建,1915年始建,1918年落成。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是一座中西合壁式的砖木结构建筑,分上下两层,一楼东屋为五夫人卧室,西屋为会客厅;二楼为张作霖的几个女地居住,所以此楼人们也称“小姐楼”。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中,张作霖被炸成重伤。就安顿在此楼一楼西屋会客厅里并在这里谢世。小青楼一直是一座危房,内部不便对游客开放。

我们经过假山,就来到了大青楼。

大青楼1918年始建,1922年建成,面积2460平方米。大青楼是仿照北洋军阀政府总统曹馄在天津的公馆——曹家花园的样式,设计制造的。因该楼用青砖而建,故称大青楼,是一座罗马式建筑,此楼三层,楼顶有阁楼,地下有地下室。一层、二层及楼顶都有宽敞的阳台,每年中秋节赏月,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全家登此楼顶赏月,北与故宫凤凰楼相对,是当时奉天最高的两个建筑之一。

1928年“皇姑屯事件”之前,大青楼是张作霖办公及家眷居住的地方;之后,张学良进入大青楼办公。下面大家随我到里面参观。

大家随我到北面客厅参观。

这间客厅叫老虎厅,因厅内摆放一只老虎标本而得名。这里有一幅张作霖与老虎标本的照片,这只老虎标本是东道边镇守使汤玉磷,在大青楼建成之际送给张作霖的,现在标本的原件在同泽中学。

1929年1月10日,震惊全国的“杨、常”事件,即张学良处决杨字霆、常荫槐,就在此厅。

进楼左侧是张作霖办公室和卧室,张学良主政东北时为秘书长室和秘书厅。二楼正南是张学良的办公室,正北是张学良和于凤至的卧室,正东、东北角和西北角,分别为张学良子女居住。三楼为张作霖几位夫人居住。

大青楼自建成到“九·一人”事变,一直是张氏父子的官邸和私宅。期间历经两次直奉大战、张学良承接父业、东北易帜、处决杨常、南京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总司令长官、接受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信印、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等重大军事活动。大青楼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历史的见证。

参观过大青楼,接下来我们参观关帝庙。

关帝庙又是帅府家庙。依据张作霖老家辽南习俗,在房舍东北角都修有礼祠堂、家庙,张学良旧居陈列馆也不例外,张作霖尚武,尊崇关帝,因此在家庙的正中殿建有关羽塑像,两侧是关平和周仓,四季供奉香火,每当张作霖出兵打仗都要事先来拜一拜。正殿东侧一殿,是张家的祖宗灵位。西殿供奉有关关公的书画。

以上我们参观的就是东院的建筑以及发生的历史事件。还有一些建筑被其他单位占用,不能参观,下面向各位贵宾作一下介绍,以补救不能参观的遗憾。

帅府大院的最西面是帅府两院——红楼群。1914年,在兴建中院时候,就同时建起了两院,原有七间瓦房和两组四台套院。张学良主政东北后,眼看自己的弟弟一天天长大成人,就决定拆掉原建筑,请名师设计了七栋北欧式三层楼房,准备分给每个弟弟。1930年经招标,由荷兰建筑公司承建。1931年春开始动工,刚打好地基,此时爆发了“九·一八”事变。工程被迫停止。荷兰建筑公司将张学良告上国际法庭,张学良只好派人赴日内瓦申辩:我本人全部财产——包括施工工程已被日本人霸占,因此,我不能再承担债权债务。日本人迫于国际压力,支付全部建筑费用,1933年建起了两院红楼群。但从实际意义上讲,即使日本人出钱建造了红楼群,那钱不也是从帅府的边业银行的金库中夺去的吗?所以说西院仍是张学良所建,西院是帅府的一部分。

帅府的院外部分包括帅府办事处、边业银行和赵四小姐楼。帅府办事处位于帅府大院东南侧,占地3291平方米,建于1925年。是一座罗马式建筑,用以接待帅府客人,因其主楼内有一个豪华舞厅,人们也称之为“帅府舞厅”。

边业银行位于大院正东,占地4967平方米,建于1925年,是一座东西合壁的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边业银行是帅府的私家银行,是当时东北最大的银行之一,拥有货币发行权。“九·一八”之后,边业银行内的财物被日本人抢劫一空。

在边业银行西北角是赵四小姐楼。赵四小姐楼是一座东洋式建筑,占地面积547平方米,有十余个房间,一层是接待室、舞厅、餐厅等,上层是会客厅、卧室、琴房、起居室、卫生间等。1928年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相识,并于同年在北陵别墅同居。心胸大度的于风至感念赵四的真情,力主修建了此楼。赵四小姐把自己的卧室设在西北角,虽然阴冷一些,但抬眼就可以望见大青楼里张学良办公室的灯光。在这里她和张学良有了唯一的儿子。

陈列馆四个部分的建筑如上所讲。张学良故居陈列馆建成至今已经七八十年了,可谓历尽劫波,饱经沧桑。“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对张学良故居陈列馆进行了大量的破坏、改建;解放后又不同程度被单位及个人占用。1991年辽宁省政府、沈阳市政府先后投资1400余万元,动迁、恢复了主体部分原貌。1992年9月张学良故居陈列馆主体部分——中院和东院,正式对外开放。张学良故居陈列馆,已经成为海内外瞩目的观光胜地。

张氏帅府导游词 篇2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张作霖趁机率兵进入奉天,并于1912年晋升为中华民国陆军第27师中将师长,成为当时奉天最具实力的人物,随即在奉天置办产业。张作霖选择了官署衙门广布的方城正南部,临近故宫和督军府的大南门里作为自己的建宅基址。1913年底,张作霖将位于此处的荣厚公馆宅址及其西侧的一块土地同时买下。随后于第二年夏,着手建造第一期中路的三进四合院建筑和东路的花园,这里是张氏家族早期的宅邸和张作霖的官署。1916年又在花园中增建了小青楼(图2)。随着张作霖身份和地位的提高,其公务和眷属日益增多,原来的房屋不但不敷使用,与其显赫的身份相比也显得不够排场,遂决定在东院北部建造新楼,1922年作为帅府第二期工程的大青楼建成。张作霖将原四合院的住所和官署全部搬进大青楼中,直至张学良主政和东北易帜,这里一直作为东北军政最高指挥中心和第一府邸。1929年,张学良又在西路筹建帅府中的第三期工程:一组集公廨与私宅于一体的大型建筑群——少帅府(对此有多种不同说法,将于另文做专门论究)。由于九一八事变,张氏房产全部被侵华日军所强占,一波三折的少帅府工程于1933年最终建成,却为依附于日本人的伪奉天第一军区司令部所占用。

帅府不同于一般的民居和名人寓所,它还是一座官署,一座权辖东北、影响全国的军事与行政中心。作为民居,它反映着民国时期的社会形态、封建伦理和民俗生活;作为名人寓所,其主人地位特殊而显赫,具有民国军阀特征,它容纳了张氏父子和张氏家族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全部;作为一座官署,它从民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多角度反映着社会与国家的动态和历史,记载着许多声震中外或鲜为人知的重要事件,承载和执行着至上的权利,是中国政治实态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是一座虽不能与皇宫并论却类似于皇宫性质、兼有名人寓所与重要府衙双重功能的府邸建筑。

帅府不仅以其主人的地位及其功能性质而著称,它的建筑价值与地位同样重要与显赫。帅府四合院、小青楼、大青楼、红楼群,处处都是建筑中的精品,其建造者有享誉中外的建筑家、手艺精道的民间匠人和作品遍布的国外施工队伍。这些建筑从空间组合、营造技术、建筑材料、设备设施到艺术形态又分别在沈阳近代各个发展阶段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它是沈阳近代建筑发展全过程的缩影。

张氏帅府是沈阳建筑近代化的缩影。从中路四合院的始建到西路少帅府竣工,张氏帅府建造过程持续了20年。它几乎覆盖了沈阳近代建筑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它的建造过程又与沈阳建筑近代化的过程同步。

中国建筑的近代化普遍经历了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持续发展过渡到对西洋建筑的简单模仿,再到西洋建筑与本土文化深度结合并逐步成熟的几个阶段和过程。分期形成的张氏帅府十分典型地呈现出这几个发展步骤的阶段性特点(图3)。

沈阳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关东地域性特色的传统文化成为沈阳建筑长久发展必然沿袭的轨道。沿着这条轨道,沈阳建筑步入了近代时期。沈阳的近代史始自营口开埠的1858年。当然,建筑现象总是滞后于政治进程,而且表现为渐进而非突变。沈阳近代初期,除了以英法传教士为媒介引进的个别对西洋教堂的模仿式建筑(如小南天主教堂)之外,大部分建筑仍然延续着中式建筑的传统风格。这一时期建成的张氏帅府中路四合院(图4,图5)正是这类建筑的代表。它承袭着中国礼制思想的内质,体现着东北四合院的空间形态,依附着中国地方性的建造技术和装饰手法,是同时期沈阳城内最具时代性、地域性与典型性特征的建筑。

随着中国门户被强制着越开越大,西洋风渐烈,越来越多的“欧式建筑风格”、“欧式建筑片断”被引进到沈阳建筑之中。但沈阳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地区,对西洋建筑的纯粹模仿和克隆仅限于一个十分短暂的时期,体现在极个别的建筑上。从宏观层面上看,西洋风的影响最初是在建筑的局部,运用在最为表面和显眼的部位,比如仅用作院门或建筑正立面重点部位的装饰。在沈阳,这类建筑被冠上了一个十分形象的俗称——“洋门脸”(图6)。此后,随着社会审美观进一步屈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洋建筑的符号与片断(尤其是那些对国人眼球最具吸引力和冲击力的形象)被集中而突出地汇录到一起,却全然不顾西洋建筑原本的构图与组合规律,也不拘泥于其固有和严谨的柱式、制式、尺度与比例。只要“西洋味”强,只要有震撼力,就一并拿来,毫不在意“堆砌”、“拼凑”之嫌,只求华丽与新奇。这就是沈阳所谓的“中华巴洛克”(图7)。沈阳早期的“洋门脸”也好,中期的“中华巴洛克”也好,又都不排斥本土文化的渗透与植入。这既由于沈阳城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的长期作用,又由于奉系势力对地方思想文化观念的自觉推崇。因此,这一时期的沈阳建筑实际上是一种不甚成熟的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帅府的东路建筑恰是这一时期沈阳城内的典型代表。建于1916年的小青楼(图8,图9)更多地延续了沈阳地方传统建筑的做法:凹字形平面、五开间对称式布局、明间设入口、次间与梢间相互打通呈“口袋房”、硬山前出廊式楼阁、抬梁式构架、带有举折曲线的屋面造型、由青砖砌就的建筑外墙——相当于私家花园内的“花厅”式建筑。只是在建筑的外部造型中,吸纳了西洋建筑的元素:局部带有女儿墙的平顶屋面、具有西式窗套的拱券形窗洞口、宝瓶式的栏杆……小青楼的设计手法与沈阳城内许多近代早期在中式传统建筑中局部套取西洋片断与符号的做法同属一宗。1922年建成的大青楼(图10,图11)又属沈阳城中当时盛行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的代表作。在大青楼中,尽敛西洋建筑造型中的华丽片断,将它们相互组合、罗列成一座热烈异常的“欧式洋楼”,好似一盘“建筑沙拉”,用建筑专业名词称其为“折中主义”建筑。大青楼尽管仅在正立面的外表使用了少量的钢筋混凝土,而其他部位皆为砖木结构,但其建筑造型却不顾其内部的结构逻辑,从外部看上去倒似一幢典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西洋形式与中式技术的强行结合。大青楼以三角形的木屋架体系替代了传统的抬梁式结构,是沈阳木结构建筑技术向近代化转变的重要标志。此外,建筑的空间组合方式、水暖电设备设施、建筑装饰艺术和施工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广泛地吸纳了源自西方的先进理念与技术。与此同时,在装饰部分又有目的地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占一定比例的中国画、雕饰、家具……特别是在“西洋味”浓烈的建筑外墙部位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青砖砌筑技术,不仅使建筑外观给人以一种“超凡脱俗”(超西洋建筑通常做法之‘凡’,脱原样模仿、照抄照搬之‘俗’)之感,更达到与先前建成的中路四合院建筑群和东路小青楼之间相互协调、形成整体性的审美目标,再加上中西造园设计手法并用的东路花园,体现出高超的设计品位。从“以中为主,辅以西法”的小青楼,到“以西为主,辅以中法”的大青楼,所反映的正是西洋文化进入沈阳近代建筑史由早期阶段到中期阶段的演进过程。

沈阳近代建筑与中国的其他城市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近代清政府内部争斗尖锐、各怀心腹,对外则如强弩之末,奄奄待毙。各路军阀纷纷争霸,国内政治一片散沙。外国列强乘虚而入,扼取特权,喧宾夺主。清末的洋务派、改良派曾经看到国外的先进技术与政体,力图冲破闭关锁国的羁绊。未等拨开云日,却被打为死囚。西洋的炮舰强行粉碎了在我们这个封建国度中长久以来所形成的自命不凡、唯我独大的固有观念,让国人第一次尝到了近代先进技术的威力。一时间,某些人的观念发生了180°的转变。面对趾高气扬的洋人,由不耻为伍变成倾慕景仰;面对花样翻新的“洋玩意”,由不屑一顾变成盲目崇拜。“洋的”就是好的,外国的就比中国的强。偌大个中国被洋势力从空间到观念上一下子压在了身下。于是,包括经过几千年发展积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同样被冲了个七零八落。“欧陆风”似一股不可匹敌的飓风席卷神州,建筑西洋化成为中国建筑近代化的主流。然而,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之中,这股飓风刮到沈阳却遭到了强势阻挡。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地方势力,令在中国许多地区外强力量一面倒的局面在沈阳变成了两强抗衡的势态。人称“土包子”的张作霖,虽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他本人包括由他纠合起来的“绿林弟兄”们,头脑中却是满满的中国传统观念。尽管对那些“洋玩意”同样常常表现为某种好奇与着意猎取,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替代他们头脑中固有的中式思维。对外强势力,有时他们会借为己用,但主要还是持强力阻抗的态度,使外强在东北处处受到抵制。这种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态势,必然反映到建筑上。沈阳近代建筑西化的程度远不像上海、天津沿海城市那样迅速、那样彻底。沈阳很少有非常“纯粹”、非常“正统”的欧式建筑。欧式风格一登陆,就被改变了模样,就变得“不伦不类”、“不土不洋”——就是被“本土化”了。从建筑创作的角度讲,这是一种比“纯粹”地引进更高的一个层次。因为,本土化之中具有再创造的性质与内涵,这才是“创作”的本质。在沈阳近代化的过程中,这种“本土化”、“土洋结合”的水平亦在不断地提高。最初在大多数建筑中同时出现的中西手法之间表现得很“生硬”、“唐突”,缺乏风格上的整体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提高,体现在建筑中的中西文化之间的相容关系逐渐变得“成熟”、“得当”与“恰如其分”了。这种特点在“奉系头子”张作霖的宅邸中,必然体现得更为鲜明。

二是进入沈阳的外强势力的代表不是“西洋人”而是“东洋人”。中国东北历来是日、俄垂涎的目标,争来斗去都是为着他们各自的在华势力与利益。俄国除了曾有一段时期争得上风,并在北满占过些便宜之外,最终还是被日本夺去了头筹。自打日本踏入东北,一方面努力突破张作霖的“封锁”,一方面极力排斥其他列强的插足,终于把东北变成了由它独统的殖民地。然而,由日本人所带来的并非是东洋建筑,其主流是经过日本人所理解、吸纳和改造过的西洋建筑。因为,日本明治维新的结果之一,是促成了许多日本学者留洋欧美。那些留洋建筑师们带着满腹的西洋墨水和专业抱负回到日本,却找不到施展才能的建筑市场。于是,他们蜂拥加入到“东拓”南满的队伍之中。日本建筑师设计的作品在沈阳近代建筑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正因如此,也使得西洋建筑在沈阳“走了味”。它们往往经历了两次改良:先是“西洋建筑东洋化”——欧美建筑文化经过日本设计师的理解和“过滤”后的再创作,其次是“西洋建筑本土化”——日本建筑师努力在引进的过程中使其作品适应中国东北地区的技术、材料和社会的接受力。但是,毕竟这些日本建筑师大多经过欧美国家先进的专业教育,他们的作品很快就体现出较高的整体水平。中国建筑师则在对建筑的近代化历经了一段摸索、磨炼和提高的过程之后,也开始提交出有代表性的精品成果。因此,在沈阳近代后期出现了一批体现着较高水平、具有“东西文化相互交融”特点的建筑作品。

张氏帅府西路的少帅府建筑群,恰恰是沈阳近代后期西洋建筑文化进入沈阳之后,经历了探索与提高的再创作过程而具有相当高设计水平的建筑代表作。不过它的设计者不是西洋人也不是东洋人,而是中国人——中国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图12)。杨廷宝先生是我国最早赴美学习的“海归”建筑师之一,他在美国学习毕业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设计成就之后,1927年回到中国,跻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由于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他回国后最初完成的多项重要作品都集中在沈阳,成为沈阳近代建筑中的经典之作。少帅府正是他在这一时期为沈城留下的宝贵建筑遗产。

在张氏帅府建筑群落中,少帅府独成体系(图13)。它的南北主轴线不再与帅府中路和东路轴线平行,而是重新回到了城市主朝向的大系统之中——体现出杨廷宝以城市大环境为参照系、以现代科技作为建筑定位的主要手段进行设计的思路与方法。建筑材料也将中国传统的青砖改作从国外引进不久的红砖体系——不再迁就它与帅府中路和东路建筑的总体关系,而是更强调它自身的功能性质与建筑性格。建筑的形式风格以英国都铎哥特式为模板,结合沈阳当地的具体条件加以适当简化——这是杨廷宝先生回国初期最常用的设计手法,也是他毕生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近现代建筑漫长过程的初始尝试。建筑群平面打破了中国严谨的中轴线对称式的四合院布局,却又保持了沿南北纵深方向“多进院落”和“前政后寝”的传统官邸建筑形式(图14~图16)。建筑内外装饰具有经典的西洋格调,却又将斗拱、中式使用功能的平面关系等结合其中。中西文化有机融合,建筑品位与设计水平都居国内一流。少帅府建筑群典雅、雍贵、精彩,是沈阳近代后期最杰出的建筑作品之一。

陆续建成的张氏帅府体现着沈阳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也是浓缩了的沈阳近代史的物化与重要遗存。

摘要:张氏帅府是张作霖、张学良两代名帅的宅邸,包括中国东北传统四合院、西洋楼以及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少帅府等风格不同的建筑。它在建筑艺术、建筑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反映了沈阳近代建筑发展的全过程,是沈阳近代建筑史的缩影。

关键词:张氏帅府,沈阳,近代,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君等.张学良将军画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2]孙明山等.沈阳市文化志.沈阳市文化局文化志编撰委员会,1986

[3]单健民等.沈阳城市建设大事记.当代沈阳城市建设编辑委员会,1987

辽宁张氏帅府导游词精选 篇3

张学良故居陈列馆,又称“大帅府”或“少帅府”。是奉系军阀领袖“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和其宗子“千古元勋”张学良将军的官邻和私宅。

张学良故居陈列馆修筑群,从1920___年开端兴修,到1933年截止,构成了由中院、东院、西院和院外四个部门组成的作风各异的建筑群。张学良故居陈列馆总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总修建面积2.9万平方米。1985年3月,沈阳市国民政府将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定为市级文物维护单位。1988年12月,辽宁省人民政府颁布其(张学良故居陈列馆)为省级文物掩护单位。1991年7月,国度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结合发文,把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建筑群列为全国优良建造群之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院始建于1920___年,建成于1920___年。中院是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呈汉字“目”字型,青砖成瓦,飞檐兽吻挑脊,雕梁画栋,朱漆廊柱。石鼓柱础,石条台阶,方砖方石铺地,是砖木构造的仿王府式建筑。全院占地3900平方米,屋宇共13栋,计57间,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

中院正门前有青石板铺垫门阶,门阶两旁破有高低马石。正门两侧有石雕抱鼓石,上卧的大狮子抱小狮子。正门房共七间,中间为门洞,中三间为回缩门廊,廊柱上部木雕彩绘雀替和楼空雕花。朱漆大门扇上绘有秦琼、敬德两个门神,门洞内悬着一块横匾,上书“治国护民”四个大字。

经由门洞我们进入帅府的人进院。一进院门洞两侧各三间,东在门为警卫室、转达室;西三间为电工室、电话室。东西厢房各三间,东厢房是帅府的内帐房,主持帅府内的财务开销。西厢房是呈启处,设文武呈启官,专门招待禀报、引进前来帅府公正或访问的文武官员。

与二进院相距离的是一座7米高墙,中间开有大门,门口透雕里花顶饰门楼,称为垂花仪门。两门柱有护柱抱鼓石和石狮伏立的步鼓门枕石。门内有一座两重木屏壁,木屏可以对开,两侧可以沿回廊绕行人内。此处仪门是张作霖当年迎接贵宾举办典礼的地方。遇有主要客人到来,木屏中开,张作霖出迎,客人能够从中开的重门直入二进院。帅府职员和一般客人都从木屏两侧绕行沿回廊进入。今天,前来参观的客人全都是贵宾,所以仪门大开,欢送各位贵宾进入二进院参观。

二进院呈长方形,四周有起台回廊四合。二进院是张作霖办公跟会客的处所。正房7间,旁边一间为过厅。门前,修一雕花门楼,门楼正上方悬一横匾,上书“望重长城”,。这是当时的乡绅送给张作霖的,颂扬张作霖权威象长城一样厚重。正房主三门顺次是张作霖的卧室、办公室。西三间是会客室和书房。

货色厢房各5间,东厢房中间为厅,南屋为秘书长室,北屋为内收发。西厢房是个别秘书室。

正房东三间原是张作霖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现在里面展出的是张作霖及六位夫人的蜡像。坐在中间的就是“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张作霖1875年诞生,1920___年逝世于皇姑屯事件,享年54岁。张作霖左边戴项链的那位是张作霖的原配夫人赵夫人,,她是张学良的生母,赵夫人与张作霖同岁,21岁与张作霖结婚。生有长女首芳、长子学良、次于学铭。在1920___年4且去世,享年38岁。

终生不到帅府栖身过。坐在炕上的另一位是继配卢夫人。1920___年秋天与张作霖结婚,为张作霖生有2个女儿。赵夫人去世之后,张学良姐弟三人由她养大,所以张学良始终都无比尊重卢夫人。1974年去世。张作霖右边凑近的是三夫戴夫人。右边另一位是四夫人许夫人。许夫人为张作霖生有2男2女,张学思就是许夫人所生,张学思是张家唯—一个共产党员,曾任海军顾问长。许夫人毕生教子有方,1920___年去世。外屋南侧是五夫人寿夫人。满族人,有必定的文明程度,精明能干,张家的所有内务都由她一个人打理。为张作霖生有4个儿子,母以于贵,是张作霖最爱好的夫人。1966年在台湾去世。北面的是六夫人马月清。这位夫人比张作霖小五岁,张作霖去世的时候,年仅23岁。为张作霖生了最小的一个女儿张怀敏。1975年在台湾逝世。

参观过蜡像展,咱们参观帅府的三进院。三进院与二进院类似,是帅府的内宅,张作霖的家眷大都住在此院。正房7间,中间供奉张家祖宗灵位。东屋为张作霖二夫人卢氏居住(张作霖原配夫人赵氏于1920___年去世,尚未进帅府)。西屋原为三夫人戴氏居住,去世后,1920___年张作霖娶五夫人寿夫人,曾居住此屋。东厢房为四夫人许氏居住,张学思同道生于此屋。

西厢房是张学良与于凤至寓居的地方。进入西厢房,迎面有一横幅,上书“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先生1920___年4月为张学良写下的墨宝,孙中山十分赏识张学良的才华,盼望他能以天下为己任。横幅的下面是一座大钟,上面的时光是午夜两点钟二这恰是“9.18事变”中沈阳失陷的时间。北屋是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卧室,二人结婚时,新居就设在此屋,在此屋两个人生有三男一女。当初屋内有木床一个,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梳妆台一个,是寿夫人应用过的,在小青楼发明并搬于此;汉白玉根雕茶多少一个,这是此屋原物。南屋是张学良的书房。

【张氏帅府导游词】推荐阅读:

上一篇:高三寒假学生评语下一篇:四年级年级组第二学期 工作计划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