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方案(精选11篇)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作者简介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三)解题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四)检查预习
更定 gēng 拏 ná 毳衣 cuì 雾凇沆砀 hàngdàng 一芥 jiè
铺毡 zhān 更有此人 gèng 喃喃 nán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
(1)一字多义:
①余拿一小舟:撑,划; 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这; 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
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整体翻译课文。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 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 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
(1)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值得)
(2)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学生再朗读体味)。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2、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 “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3、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五、拓展延伸
1、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白描手法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七、布置作业
知识与能力:1、诵读文本, 掌握“雾凇、芥、沆砀、崇祯、毳、沆砀、烧酒、强饮”等字、词的读音及在文本中的含义。2、阅读课文, 反复诵读, 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3、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积累文言词汇, 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4、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文章内容, 体悟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识字释词。2、熟读成诵、整体感知课文, 品析重点词句。3、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写作特色。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主、合作交流、展示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西湖美景, 培养审美情趣, 感受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提升自己的品位、情操。2、品味山水小品文的自然美。
教学重难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课堂实录。
一、游戏互动, 激趣导入 (5分钟)
师:同学们, 我们先做个小游戏——《大西瓜小西瓜》, 如果个人违犯游戏规则2次以上者, 扣2分, 成功者得2分;如果小组内4人以上违犯规则, 扣除小组积分5分。 (师生共同做游戏) 生1评价:李同学游戏完成得好, 是因为他仔细听了游戏规则, 所以应该给他加分。生2评价:羚羊组能取胜是因为组长组织得好, 同学们熟悉游戏规则, 所以成功非他们莫属。师评价:我发现90%的同学已经进入了游戏情景, 还想玩吗?明天课前咱们继续, 刚才2位同学的评价很好, 其实通过这个小游戏我想告诉大家:凡事只要用心、认真、注意方法、学会合作, 成功就变得很容易了。下面,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 听听这首歌描绘的是什么景象?继续评价奖励, 加油! (播放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生3:是歌颂雪的。生4:是描绘飘飘洒洒的雪景。生5:是在歌唱塞北的白雪皑皑的冬景。听到歌曲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了白的房屋、白的树林、雪白的大地……这些景观, 很漂亮。师:看来大家吸取了刚才做游戏的经验、教训, 而且还运用了想象的手法, 非常好, 祝贺你们!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俗话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的美景是许多文人墨客必写的内容。西湖当地人有这样一种说法:“晴西湖不如雨天的西湖, 雨天的西湖又不如雪天的西湖。”那银装素裹的西湖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今天, 我们一起欣赏西湖雪景、品味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出示课题:《湖心亭看雪》, 请学生观察黑板上粘贴的彩喷西湖雪景图) 师:请同学们结合西湖雪景图和自己的结构化预习说说自己的感受。不用举手, 站起来回答即可!生6:第一幅图黑白色是银装素裹、树枝压弯了腰的景色, 一种很怀旧的感觉。生7:第二幅彩色图片远处冰天雪地与近处亭子里穿着各色衣服的人们相互映衬, 一个字——美!生8:第三幅彩图将冬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房檐上、树枝上的冰挂晶莹剔透, 让人感觉似乎走进了冰城——哈尔滨。生9:我预习课文后的感受是全文篇幅短小, 语言简洁, 作者的写法很独特, 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师:同学们, 刚才老师黑板上粘贴的这几幅图片, 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课文, 真没想到大家想象这样丰富!祝贺你们认真预习初见成效。下面我们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二、预习汇报, 生成问题 (5分钟)
学科助理1:下面请5位同学毛遂自荐在各小组的黑板上听写生字、词, 其他同学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一个字、词正确得2分, 错一个扣2分, 请记分员做好记录。 (听写:更定、雾凇沆砀、毳衣、铺毡对坐、焉得) 学科助理1:评价板演的生字并记分。师补充:请同学们注意“毳”字和“沆砀”这两个词语的读音和写法。 (师做板演) 学科助理2:哪位同学有勇气把这篇课文背诵一下?第一名背诵者加5分, 第二名以后者如无错误加3分。学生10、11、12、13背诵课文。学科助理2评价:给11号同学加5分, 其余同学加3分, 我要特别表扬11号 (张) 同学, 大家也知道张同学平时有些自卑, 但今天他勇敢地面对70多位观课老师和摄像机镜头, 大家应该用最热烈的掌声祝贺他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同时, 我也想采访一下张同学, 谈谈你的感受。张同学:我……我开始有点紧张, 可看到全班同学都举手, 还有很多摄像机, 我想我发言了就可以被许多人看到, 说不定我爸妈也能看到, 所以, 我……我就不断地鼓励自己, 终于站起来背诵课文了!其实我背错了好几处, 老师还给我加分, 大家还给我鼓掌, 我知道你们是鼓励我, 我一定会不断进步的。我也想为我们组增加分数。
师:张同学, 你是咱们班最勇敢的, 也是非常有团队意识的, 热爱自己的学习小组, 给你个人增加5分, 你们小组加3分好吗?大家同意吗?全班学生齐声回答:同意!学科助理3:哪位同学愿意把你预习的收获和自己生成的问题与大家分享一下呢?请举手回答。学生14:我的收获是这篇课文很美, 美在景色, 美在语言。我的问题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中, “独”我不喜欢, 老师不是要求大家团结吗?请大家帮助!学生15:我的收获是作者张岱不愧为大作家:全文不足160字, 题目是“湖心亭看雪”, 全文却很少写雪, 但又没脱题, 太高明了。我的困惑是:作者是写雪景, 为什么要着力写堤、舟、人?师:大家的预习比较扎实, 刚才提到的问题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重点, 老师先做简单的回答:老师确实希望大家团结, 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呀!李同学说自己不喜欢作者“独自前往”, 因为下了三天大雪, 天寒地冻, 当然大家不愿意出门了, 而作者之所以出行是因为他不同的心态与情趣;而刘同学的提问其实是对写作特点的思考, 作者写堤、舟、人, 是以景衬人, 是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后面我们可以继续讨论。在预习中能提出问题的自己积5分。下面同学们用5—8分钟时间边读课文边独立完成“问题解决单”上的问题。 (下发“问题解决单”)
三、自主学习, 质疑交流 (10分钟)
1、学生用5—8分钟时间自主完成“问题解决单”, 教师巡回指导, 关注每位学生不少于3秒钟。教师出示课前预设的五个问题:问题一:结合结构化预习, 完成下列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词)
问题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 也写到人的活动, 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问题三: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下列句子。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问题四:研读课文, 回答: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运用白描手法写了西湖雪景,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问题五:根据学习, 总结课文可以借鉴于我们写作的有哪些? (教师提示:先自主学习, 再组内交流、质疑、补充, 将难度较大的问题或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作为小组内的共性问题, 可以组际交流, 也可以向老师询问。)
2、组内交流, 形成共识。 (各小组重点讨论、交流, 解决一个问题, 并展示于各自的小黑板上, 在小组内确定代表展示讲解所讨论问题的结果。)
四、重点问题, 展示解决 (10分钟)
1、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合作交流疑难问题。
2、每个小组重点展示一个问题, 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老师对重难点补充。学科助理1:老师, 我刚才在各小组咨询了一下, 大多数同学认为问题四解决有困难。师:好的, 关于问题三的回答, 我想提醒大家:不是简单的字对字的翻译, 我希望大家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和黑板上展示的彩图, 用优美的文字来作答。比如:“雾凇沆砀”就可以理解为“平静的湖面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相信大家会得到许多种答案的。学科助理说有分歧的问题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运用白描手法写了西湖雪景,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我们一起来看雄鹰组的成果展示, 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雄鹰组黑板展示讨论结果, 组员讲解) 学生16:我认为表达了作者特立独行的品质, 因为作者是“大雪三日后, 独往湖心亭看雪”。学生17:我认为表达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品格, 因为他不随大流, 避开许多人赏雪景的时间独自享受。学生18: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的闲情逸致。学生19补充:我认为表达了作者淡淡的愁绪。因为作者独往湖心亭、“余强饮三大白”, 这些表现足以说明作者的心情。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是借酒浇愁, 再加上作者也不认识喝酒的人, 我认为有作者的愁绪在其中。 (请同学们认真做好笔记。)
师补充: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 我想告诉大家, 无论是独自赏景的雅趣还是文人雅士的孤傲, 在漫天飞舞的雪天, 去寂寥无人的西湖, 我想也应该有对故国、对亲人的怀念之情。所以说本文通过对西湖雪景的描写,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美景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也表达了作者特立独行的性格和淡淡的愁绪以及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学科助理2:同学们, 其他的问题还有疑惑吗?如果有, 我们继续解决;如果没有, 我们一起完成拓展题目, 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学生齐声回答:没有。)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学科助理1:我给赵同学争取一个展示机会, 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好吗?学生20 (赵同学) :我喜欢课文第一段, “崇祯五年十二月……。” (赵同学离开座位, 很陶醉地边踱步边朗读,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这时, 学科助理1评价开了:赵同学, 你进步太大了, 昨天下午在我跟前朗读课文还结结巴巴的, 真没想到呀!你是不是也喜欢上镜头?其实, 准备让你读课文时我心里很紧张, 真担心你!看来是我小看你了, 对不起!教室里又一次掌声与笑声交织在一起) 师:这节课真是惊喜不断呀!学科助理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小老师”了, 她的提问、评价有板有眼的;赵同学更是我们全班的骄傲, 他终于自信、从容地学习了。老师给你奖励10分。学生21、22都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师:同学们, 老师让大家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让你们更多地体会和感悟文本内容, 希望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拓展训练, 提升能力 (5分钟)
师出示拓展题:1、请写出两句咏雪的诗句。2、请以雪为背景,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一个感人至深的场景!100字左右。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完成, 举手展示成果, 展示一道题得3分。 (师巡回指导、点拨)
学生23:老师, 我写的咏雪诗句是: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师:你将这两句优美的诗句给大家解释一下, 其他同学请做好笔记, 当然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答对者加3分。学生24:雪消门外千山绿, 花发江边二月晴。学生25: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师:请同学们将这些好诗佳句记录在笔记本上, 早读时认真记忆。学生26:老师, 我画了一幅画想与大家分享。 (学生说着已经站在了教室中间, 滔滔不绝地说开了) 我画的是冰天雪地里, 树上、房上全白了, 一位母亲站在雪地里, 任凭风雪吹打着, 红色的围巾在空中飞舞, 她却不愿意离开, 很远的地方是一个隐隐约约的人影……。老师, 我想将这副作品贴在我们小组的黑板上, 想告诉同学们: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不辜负他们的抚养和教育;同时也希望老师为我们组加分……。 (此时, 教室里掌声雷动) 师:谢谢你, 我想和你握手, 感谢你这一节课收获这样多, 感谢你将感恩之心传递!我提议大家用热烈的掌声祝贺黄同学, 因为他长大了、懂事了;同时, 老师也要祝贺你有很强的团队意识, 热爱自己的小组, 渴望为自己的奋进小组争得荣誉。
学生27:老师, 我想说几个关于雪的成语。雪中送炭:我非常感谢我们语文学科长, 她对我的鼓励真是雪中送炭;冰雪聪明:我们组的李同学冰雪聪明;鹅毛大雪:全球变暖, 我们北方也很少下雪, 我真盼望一场鹅毛大雪。……。学生28:……学生29:……学生30:老师, 我想唱一首关于雪的歌曲。师:首先给王同学加5分, 评为本节课的创意之星, 因为他自己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让大家记住了这么多成语, 并且学会了运用。
六、畅谈收获, 提升意义 (5分钟)
师:同学们,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 那么大家的收获有哪些呢?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学生31:我的收获是:文章不一定要长篇大论, 本文一百多字却也把西湖雪景写得如诗如画, 我今后写作时也要学习锤炼语言。学生32:本文的写作手法独特: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 值得学习。学生33:文言文学习要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简介, 简译通读全文即可。学生34:文言文学习并不枯燥, 只要大家课前认真预习, 课堂上自学与互学结合, 许多问题都能解决。而且我懂得了同伴就是我们的学习资源。学生35、36、……38。师:同学们, 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朗读课文。 (2分钟) 师:请同学们举手尝试着背诵课文。 (学生自发地集体背诵了全文) 师:大家评价一下这节课的明星小组、智慧之星、进步之星、创意之星。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明星小组是奋进组, 智慧之星是黄同学, 进步之星是赵同学, 创意之星是王同学。) 师:我建议再增设一个“小老师”奖——学科助理1。师:江南少雪, 西湖当不例外, 然而, 西湖竟大雪三日, 确为奇事。我们今天随作者张岱赏了西湖冬景, 大家收获颇多。同学们, 雪是最能触发我们心弦的景致。春天的西湖“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天的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湖心亭美, 美在雪天, 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希望大家好好学习, 成就未来, 做个志趣高远的人!
七、课堂检测, 知识运用 (5分钟)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检测题目, 并在组内评价。 (课堂检测及评价) (略) 师:下课! (师生欣赏歌曲《雪绒花》, 结束本节课)
【执教感言】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 但有别于其他的文言课文。此文篇幅不足160字, 语言简洁, 体现了情趣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特点, 读起来朗朗上口, 情景交融, 有吸引力。记得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就是遵照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理念:采用少教多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关注潜能生的进步, 注重过程性评价, 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帮扶功能;教学设计方面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以问题为主线, 在朗读中体会和感悟文本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并努力进行知识的拓展与迁移。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亮点:第一:游戏热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师生准备充分, 学生结构化预习扎实, 对文言句式、生字、词理解正确, 而且70%的学生对作者张岱通过书本、网络进行了了解, 这对学习课文帮助很大;90%的学生已经能流利地背诵课文了;第三:在问题生成阶段学生表现出色, 敢于大胆质疑, 部分学生预习后生成的问题质量较高, 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成果展示阶段更是让人感动, 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收获, 尤其是黄同学即兴作画, 给课堂增色不少。他还执意要将自己的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并要求加分, 更让所有观课教师交口称赞。第四:学生的参与度、团队意识明显增强, 学生的自信心、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与教学预设相比较而言, 自己认为有以下不足之处:首先是小组学科长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还有两个小组学习比较被动,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组内交流不够深入, 小组合力不足;其次是少部分学生对课文的解读还停留在针对性翻译上, 对主题思想缺乏思考与探究;第三对潜能生徐同学、韩同学关注不足, 为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少。第四:拓展延伸中的第一题:写两句咏雪诗句, 大多数学生写的是现成的古诗, 即兴创作的很少。以上四个方面的不足将是我今后教学中要重点克服和改进的。
【专家点评1】理念铸就精彩, 成功缘于合作。
这是一篇小品文, 很有趣味性, 教者对教材的处理得当, 实现了生本对话、生生对话, 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比较充分。这是一节市级公开课, 同时也获得了《中国教师报》西北导学案大赛一等奖, 有一定的借鉴性。高效课堂实验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本节课取胜的关键是让学生有了具体的活动空间和时间, 关注了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等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理念, 尤其是指导学生扎实预习, 从而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朱老师对学生的预习给了方法指导, 所以课堂上学习效果好, 体现了高效性。教学中教师预设与学生提问相结合, 学生自然真情的流露、教师真诚的评价让课堂很出彩!
一些建议:1、在学生自主学习、自学探究阶段教师要调控课堂、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 要确保探究学习的方向明、方法准;2、反思是伟大的进步, 坚持反思;三年即可成就一位名师, 而不懂反思的教师永远是个教书匠。朱老师的课后反思很认真, 能持之以恒, 这是值得肯定的。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经常性的反思, 这样才不会犯重复的错误, 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会更强, 这样进步会更快。
【专家点评2】打破传统窠臼, 创新教学设计, 实现平等对话。
公开课教学不同于常态教学, 需要更巧妙的设计和更充足的智慧。如果能通过课前预热, 把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课堂上, 让学生手脑口耳都动起来, 让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密切相连, 这样的课堂就是成功的, 朱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 由浅及深, 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得到了落实。
记得余映潮老师曾提出:朗读, 是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 本节课恰恰做到了从语文的学科特点着手, 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升华情感。课堂是学生的学习阵地, 课堂上的时间本来属于学生, 但对于如何把时间给学生和把时间给哪些学生, 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正确处理的。在这方面, 朱老师给我们做了示范, 也真正体现了课堂的高效。她为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不惜停下教学的步伐, 鼓励引导其他学生, 并适时地表扬了黄同学。学科助理有板有眼地组织教学、指导评价……,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安全的课堂、学习的课堂、全面发展的课堂。
一、朗读赏析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重新熟悉课文内容。
2.听配乐诵读,学生进一步把握全文意境及作者情感。
3.展示雪景幻灯片,配乐《雪之梦》,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4.比一比谁读得好。(抽几位同学比赛朗读课文,检测诵读效果。)
二、思考探究
教师: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有哪些?请找出来,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学生阅读课文解答。)
多媒体展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品读赏析雪后奇景,思考:这些句子仅仅是在写景吗? (学生讨论探究。)
师生共同概括总结:
(1)只简单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可想而知,读来感觉寒气逼人。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寒意。这是写意的手法,不从视觉上写大雪,而是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
(2)句中,“雾凇沆砀”形容湖上弥漫着一片雪光水汽。“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生动地写出了天地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作者先总写一句,摄取“上下一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体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将雪景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仿佛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若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人惊叹。“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浑然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同时由“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从小到更小,直至微乎其微,写出了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他们是天造地设,生生定在那儿。这一段写景,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教师: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学生讨论探究:超凡脱俗 、孤高自赏、孤寂落寞……
教师: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
学生:“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师:用一个字概括呢?
学生:“痴”。
教师: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学生畅所欲言,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讨论探究。)
教师总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中的“痴”与张岱的“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都表现出美好的情趣和對生活的热爱。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
“痴”在文中的表现: “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森然寒意,作者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充分展示了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强饮”是为了酬谢知己,作者本不能饮,但面对此景、正当此时、恰逢此人,却不可不饮;结尾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突出了作者的清高自赏、超凡脱俗。
三、比较拓展阅读
柳宗元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教师:柳宗元的《江雪》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有何异同点?
师生合作:
相同点:都描写了雪景,都有人的活动,都有“独”字、“绝”字……
不同点: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西湖美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而《江雪》则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情感的表达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超凡脱俗的雅趣和孤寂落寞的愁思;《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图,展示了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像张岱这样的文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去来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去放飞来心灵。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现代人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些启发:一个人在生活中要学会释放自己的心灵,平时学习、工作累了,心情烦闷了,应该试着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看一看,让自己的身心在自然山水中得到暂时的休憩。最后,祝愿同学们每天都能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本课教学,着意在理解文句、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诵读品味,揣摩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从而让学生真切地走入西湖的雪夜奇景,体验西湖夜雪寂静、空灵的境界,进而体悟游湖人的闲情雅致。所以,课堂教学以品读法和讨论点拨法为主,创设诵读意境,让学生在不断的品读及互动研讨中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协作意识。
出示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西湖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作者链接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合作探究 读准字音
崇祯(chóng zhēn)是日更(gēng)一小舟毳(cuì)衣炉火 雾凇(sōng)砀(dàng)沆(hàng)定挐(ráo)铺毡(zhān)对坐 焉得更(gâng)有此人 喃喃(nán nán)余强(qiǎng)饮三大白 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拨 ◆一词多义
1.一:上下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2.更: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3.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上下一白:白色。
4.是:是日更定:这,代词,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整体感知
1.“看雪”的时间是什么?地点是哪里? 【交流点拨】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矣余往西湖 2.写雪的句子是什么?
【交流点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3.写湖心夜景如何(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用哪个字概括? 【交流点拨】痴 文本探究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交流点拨】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小结:“独”字充分展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交流点拨】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2)“痴”于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小结:痴行—痴景—痴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语言赏析
1.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交流点拨】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2.这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如: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中的 鲁迅先生 拓展延伸
1.试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来分析《江雪》与《湖心亭看雪》的区别。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年仅33岁正当盛年的诗人集国忧家祸于一身,政治上的暴风雪使他“茕茕孤立”,激愤感伤,遂成《江雪》。
【交流点拨】
描写手法表达感情《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江雪》烘托怀才不遇 的孤独感 2.写雪的名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当堂训练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挐 一作:余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知识拓展]
相关习题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中 “独”字如何理解?
答:“独”字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
2.作者写及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有何意义?
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答: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主题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主旨
文章是张岱(dài)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写作特色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而金陵人正是那“痴似相公者”,“湖中人鸟声俱绝”仍出来赏雪。“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说明是早有准备,更体现了他们共同的“痴”。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cuì衣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更定。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拿:撑,划。
(3)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5)是金陵人,客此。客:客居。
(6)及下船。及:等到。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点拨:第l句是正面描写,第2句是侧面烘托。
(2)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故国怀念的句子是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品读课文,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理解他孤高自赏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浙江杭州被称作“人间天堂”,那里的西湖自古以来就令无数的文人墨客情有独钟、魂牵梦萦,并为它写下了无数的名篇佳句。 我们先来欣赏两首古诗: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屏幕显示)。西湖很美,是吧?但有人说: 西湖的雪景才是最美的。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去领略一番湖心亭的雪景。(板书课题:湖心亭看雪张岱)
(二)简介作者
1. 师:你了解张岱吗?哪里告诉你了?(肯定学生预习时能注意到课下注释)(屏幕显示;勾画要点。由“明亡后不仕”引出他的“故国之思”。)
2.作者在两部作品的题目中反复用到了哪个字?(“梦”)(用多媒体显示两首有关西湖的、学生又比较熟悉的古诗,让他们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屏幕显示全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尽量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让其他学生听后给予指正,师引导明确。)
2.强调难点字词的音、形、义。(屏幕显示)崇祯、桡、毳衣、雾凇沆砀、芥、毡、焉得、强饮、痴(强调后师范读课文)。
3.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力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精彩赏析
1. 引导学生从文中分别找出表现“隆冬”“雪夜”“独往” 的句子。(强调:“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联想到哪句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二者写作角度的区别:前者从听觉来写,后者从视觉来写。)
2.也许,张岱早已料到,此时的西湖肯定会有一番别样的景致。 他到底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雾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真是一幅奇景。咱们也来好好欣赏欣赏吧。作者极言宇宙之大,又极言人之渺小,请想象一下,此时此地的他会有怎样的感觉?(孤寂落寞到这儿字里行间已有淡淡的哀愁流露出来)(板书:孤寂落寞);
3.张岱没料到,今晚还会有一次巧遇来暂时缓解他的孤寂落寞。(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1)指导本段的朗读(结合“大喜”“喃喃”具体指导“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两句话的朗读。)
(2)前一句是早在亭上的人说的,他们“大喜”,“我”也喜吗?根据何在?(“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尽力,不能喝而尽力喝。是啊,天涯遇知音,怎能不喝?酒逢知己千杯少,怎能不尽力而为……?可见,他的心情也是“喜”的。自己的“喜” 不直说,却说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喜”,有技巧!
4.理解到这儿,我们已迈进了张岱的精神世界。接下来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1)(屏幕显示:关于张岱的资料——明亡前的与明亡后的。) 结合资料了解张岱对西湖的爱。
(2)结合资料了解张岱对故国的哀,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
a.“崇祯五年十二月。”(这是明朝皇帝的年号,而本文写于明亡后清朝时。实际上,张岱在作品中凡是写到昔日游玩的内容时, 大多标明朝纪年,以此表示不忘故国。)
b. 引导学生从文中看似前后矛盾的句子中去探寻他的故国之思:理解“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另一句:“独往湖心亭看雪”。
五、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师:如果张岱没有隆重冬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痴行,就不会欣赏到奇绝妙绝、令他痴迷不已的雪景,就不会流露出他那超凡脱俗的雅趣,更不会有一次喜出望外的巧遇,我们也就无缘知道他酒后才问友人姓氏的痴言,而所有这些“痴”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巧妙含蓄地抒发他那腔与日俱增的爱国痴情、表达那颗永不变更的痴心!所以,文中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都是为了抒情!我们再来看看张岱的作品、好好了解一下他这个人。最后作业包括:收集有关“西湖”与描写“冬雪”的诗歌。练习背诵、默写课文。
(屏幕显示:关于张岱与《陶庵梦忆》)
师:现在让我们当一回张岱,满怀着对西湖的爱、对故国的哀来饱含深情地朗读一遍课文。(齐读课文)
六、作业
1. 收集有关“西湖”与描写“冬雪”的诗歌。
2. 练习背诵、默写课文。
摘要:《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环节要挖掘出蕴含在教学中的广博的民族文化与丰富的人文精神,注重给予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引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朗读节奏的划分问题
对“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这个句子的划法和划法解释,真可谓五花八门:
(1)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主谓)
(2)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并列)
(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主谓)
(4)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并列)
(5)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并列)
(1)中把“一童子”当成整个句子的主语。(2)(3)(4)都认为前后两层意思是并列关系,(2)在“一童子”后停顿了一下,(5)则认为“一童子”后的停顿应作为第二层次的停顿;虽然(2)与(5)句子未读破,但不如(4)理解得正确。(3)则犯了(1)的错误,未正确理解句义,是“烧酒”,还是“烧酒炉”。
正确理解文意,是确定文言文中句子停顿节奏的前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的意思是:一個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其实这句话讲了两层意思:一是小书童在烧酒;一是酒已烧开了。这个句子应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正确的划法和划法解释是: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承接)。
二、对“强”“白”“拥”“痴”几个词的正确理解。
1.对“强饮三大白”中“强”的理解
“强”有三种读音,在读音上,上课教师都认为“强饮三大白”中“强”读“qiǎng”。但在解释上,有的解释为“痛快”,有的解释为“尽力”,有的解释为“勉强”。成语有“强词夺理”。根据在线新华字典解释,“强”作副词时,音读qiǎng,一义为:勉强。如:①不可强夺。②虽欲强聒。 一义为:竭力;尽力。如:①大臣强谏。②将军强留之。③而强假焉。对“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的翻译,“汉辞网”译为:“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中考网”译为:“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教参译为:“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吴战垒《诗的小品 小品的诗-读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中的一段话很值得玩味:“‘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强饮”者,本不能饮,何谈“痛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强”解释为“尽力”较为合理。
2.对“强饮三大白”中“白”的理解
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在点评时认为:“白”是张岱写的错别字,现代人则说成通假字。张岱是浙江绍兴人,绍兴方言“白”与“杯”同音。这一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教材注释得很清楚:[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读音未变,仍读bái。根据在线新华字典解释,“白”作名词时,解释为古时罚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如:①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②飞觞举白。教材中的注释就是取这个意思。
3.“拥毳衣炉火”中“拥”的理解
不少教师按照教材的注释,把“拥毳衣炉火”中“拥”解释为“穿着”。“毳衣”能“穿”,“炉火”能“穿”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拥”有四种解释:①抱,持。如:余与四人~火以入。②围着。如:炽炭~炉危坐。③拥有。如:操已~百万之众。④保卫、护卫。如:董承、李乐~卫左右。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解释,把“拥”理解为“抱,持”,更符合语境。
4.对“莫说相公痴”中“痴”的理解
不少赏析文章都把“痴”定为《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文眼。说张岱“痴行”-“痴景”-“痴情”。
对于 “痴”,《说文》中解释:“癡,不慧也。字俗作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四种解释:①傻。如:~愚之人,尚知怪之。②入了迷。如:独威尚文,诸兄诋为书~。③停滞不动。如:~云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陆游诗)④久雨不止叫“痴雨”。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把“痴”理解为“傻”,有的教师把“痴”理解为“痴迷”。谁是谁非呢?笔者认为把“痴”理解为“傻”是正确的。理由有:(1)“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在舟子的眼中,张岱及金陵二人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又在“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种违背常情的做法,是不能被理解的,认为他们是真“傻”。(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正如教参所说:“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作者这种孤傲、怪癖的性格特点,舟子虽然与作者同行,却并不同心,由于志趣不同,作为凡夫俗子的“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始终是理解不了的,更不可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他不由得自言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经典课文,但通过此次能力竞赛,我们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所暴露出的问题值得反思。
反思一:不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专业水平,是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的先决条件。
反思二:靠一本教材一本教参,通过一复制一粘贴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反思三: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学生对话,与生活对话,才是教学的根本。
重点词语解释
(1)是日更定矣(这;初更以后晚八点左右;止停)
(2)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通“桡”撑;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3)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酒杯)
(6)上下一白(全白)
(7)及下船(等到)
(8)与余舟一芥(小草)
(9)客此(客居)
(10)舟子喃喃曰(船夫)通假字。余挐一小舟(”通“桡”撑船)
一词多义
(1)是(2)更(3)一(4)白(5)焉(6)别
古今异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1)余(2)强(3)白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3)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
(4)上下一白(数词作副词全都)
重点句子默写
(1)文中正面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江雪》中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相呼应的诗句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与本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意境相近。
(4)《湖心亭看雪》开头交代游西湖环境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5)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作家作品。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个性落拓不羁专喜游山玩水。明朝灭亡后披发入山安贫为文。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一、课内阅读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多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这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国的深情。(6分)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分)
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与后来“舟中人两三粒”中“两三”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6分)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6分)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举目皆白的景象。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6分)
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文中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6分)
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疾态用另一个更“痴”的`人来陪衬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的高逸之士。
二、比较阅读
【甲】江 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张岱《湖心亭看雪》
下列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6分)是日更定
莫衷一是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深夜色半人家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翻译下列句子。(6分)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6分)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
(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6分)
甲诗乙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出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6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以上诗文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三、课外阅读西湖游记袁宏道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注释】①昭庆:寺名在西湖东北岸上。②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③如绫:形容极细软平滑。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高耸的样子)(2)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春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暖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像绫罗般细软平滑。
(2)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才一抬头已经不知不觉如痴如醉。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
作者描写西湖美景抓住了哪些景物?是怎样进行描写的?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分)
选取了山、春花、和风、湖水等景物进行描写描写时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比喻直接描写如“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还有侧面描写如写自己的感受:“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写出了西湖春光无限的风情表达了作者被西湖优美的风景深深迷醉的感情。作者写西湖的桃花——“花光如颊”。请你再写出一句描绘桃花的诗句。(6分)
示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 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
片段一:
师: (补充相关资料, 见下文) 有人说这篇课文题目和内容有些不一致, 因为文题是“湖心亭看雪”, 实际上并没有将重点落在写雪上, 大家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生:虽然文章的重点没有落在“雪”上, 但文章的内容却与“看雪”息息相关, 因为“湖心亭看雪”是这篇短文的线索, 无论是写雪景、写奇遇, 还是写饮酒、抒感慨, 都是湖心亭看雪途中的所见所闻。我觉得这个标题是合适的。
生:我也是这样认为, 文章虽然没有重点写雪, 但却处处有雪。“拥毳衣炉火”“上下一白”, 呼应首句“大雪三日”的天冷雪大, 至于“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的苍茫意境, 凸显了天地的空阔与人类的渺小, 这独特而深刻的感受也还是拜大雪所赐。
生:我觉得文中的“围炉饮谈”的场景让大雪苍茫的湖心亭少了些寒冷的萧索气, 多了些温暖的人烟气。正是大雪的底衬, 给了我这样温馨的感受。据此看来, 虽然作者没有刻意突出雪景, 但无时无刻不在营造雪景之外的意境。
师:大家的思考让我大开眼界。不过老师还有一个问题, 大家将标题中“雪”的妙处说了那么多, 作者为何只用了一个普通的“看”字, 而没有用更具感情色彩的“赏”“读”“品”?
生: (讨论后, 小组代表发言) 我们觉得张岱好像刻意用这种冷眼旁观的心态进行客观冷静的叙述描绘, 作者内心波澜起伏, 表面却不动声色, 这样一方面能体现出作者的超凡定力, 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作者的高雅情致, 把想象补充的空间留给读者。换句话说, 能读懂“我”张岱的就不在乎我是“看雪”还是“品雪”, 读不懂“我”张岱的, 也就无所谓“看雪”还是“品雪”了, 所以, 没有必要在标题上过分渲染, 用“赏”“读”“品”倒显得张岱有些矫情了, 就像古人所说“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从这个角度来说, 我们的这番品读就是在穿越时空, 试图成为张岱的知音啊!
师:是的, 历经沧桑, 张岱的身影依然卓尔不群;西子湖畔, 我们仍在追寻心中的知音。普普通通的“看”“雪”二字能引发同学们这么深广、独特的情思与深思, 这让老师很欣慰。古人说:“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咏功夫兴味长。”希望同学们能用这种态度和方法继续阅读其他文章, 相信大家一样能读出不同的味道。
片段二:
师:“拉余同饮”中的“拉”字能否换成“邀”或其他词语?
生:似乎有道理, “邀”字显得文雅。
生:不能, “邀”字客套有余但热情不够, “拉”虽唐突, 却显盛情难却。
师:“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强”字与“三大白”一词是否矛盾?
生:看似矛盾, 实则妙笔。“强”虽是作者不胜酒力之状, 但“三大白”却写出偶遇知音的惊喜和酬谢。
师:“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一句是问“姓氏”, 却得“身世”, 是否答非所问?
生:不是, 偶遇知音, 相见恨晚, 无话不谈!这正是老师您说过的“无理而妙” (初读看似毫无道理, 细品实则妙趣无穷) 。
师:“痴”字现在大致有三个义项:“傻”“精神失常”“入迷, 极度迷恋”。大家觉得舟子口中的“痴”应该选用哪个义项比较合理?
生: (讨论后, 小组代表发言) 我们认为, 这两个“痴”应该分开来理解, 我们觉得舟子应该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 说起话来也不可能像饱读诗书的人那样。显然, “莫说相公痴”之“痴”代表了一般人对张岱的理解与评价, 有“傻”甚至是“精神失常”的味道。但舟子随“我”一番领略之后, 加上亲眼所见亭上几位金陵客的洒脱不羁, 逐渐改变了对“我”的认识与看法, “喃喃”二字就形象地写出了舟子似有所悟的情状。在他心中, 相公之前的癫狂之举此刻似乎变成了性情中人的高雅情趣, 舟子也终于从最初的不理解变成了懵懂莫名的钦服。所以“更有痴似相公者”之“痴”应该是种特殊方式的赞扬。
师:“此岂古谓所见略同者乎”?这也正是张岱为文的得意之处, 点到为止, 却不说透, 如此方显得文情荡漾, 余味无穷。所以, 我觉得这两个“痴”字的妙用与阐释又印证了“无理而妙”的艺术表现方法。
我们姑且认为这是一篇浅文, 因为字数不多, 注解又相对详尽。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 教师如何带领学生穿过浅白的文字地带走进张岱丰富而沉毅的内心世界, 做到“浅文深教”, 确实需要颇费踌躇。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实践, 笔者以为, “浅文深教”至少应该做到五个注重。
一、注重文本的整体观照
浅文因其篇幅短小, 主旨单一, 阅读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 学生很容易匆匆略过。张岱的这篇短文“笔调淡雅流畅, 看似自然无奇, 而又耐人寻味, 西湖的奇景是因有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 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人教版《教师用书》) 。怎样让学生从寻常词句中领略文章的“魅力”呢?最有效、也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整体观照、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 学生可以逐渐理清文章脉络, 梳理情感层次, 感知人物 (事物) 形象, 为下一步师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对话夯实基础。
如果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观照有困难, 教师可以采取设计主问题的方式提挈全篇, 搅动思维。大致可从课文的标题、作品的主旨、作品的构思特点或结构脉络以及作品关键词或关键句等方面入手设计主问题。在“片段一”中, 笔者从标题入手, 引导学生从品味“雪”“看”二字来观照文本, 走近张岱高贵雅致的人格风范。
二、注重字词的替换比较
元好问说:“文须字字作, 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 百过良未足。”只有反复咀嚼, 才能体会文字的妙处。“浅文深教”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就关键的“字”“词”“句”做一番替换比较, 充分领略文本字句的妙处。教师可在文中重要语段故意增一字、减一字、换一字, 进而带领学生走进字词的天地, 体悟平淡字词背后作者广阔的精神世界。另外, 教师还可以采用变换句式的方式来引领学生体会表达效果的异同。例如课例中“‘拉余同饮’中的‘拉’字能否换成‘邀’或其他词语”这个问题, 就是通过替换字词, 来引导学生咀嚼平平常常的一个“拉”字背后意深情浓的滋味。
三、注重内涵的深度发掘
这里的“内涵”主要指“文字内涵”和“文本内涵”。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说:“对文本本身读不进, 读不深, 读不透, 无论对执教者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缺憾。”“浅文”正因为浅易, 所以更需要深度挖掘, 更需要教师有“立足文本、深入文本”的意识, 这样, 才能“于细微处见真知, 于浅显处得深意”, 当然, 还要培养学生在浅易的字里行间捕捉更多信息、读出“深义”的能力。
反观课例中的两个片段, 对个别字词的内涵做了适度发掘, 但对文本整体的内涵发掘不够, 特别是在学生说出“从这个角度来说, 我们的这番品读就是在穿越时空, 试图成为张岱的知音啊”这句话以后, 笔者没有趁势跟进, 对文本内涵做进一步发掘, 后来想想有点遗憾。
四、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方智范先生曾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 设身处地, 感同身受。”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 合理设计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 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 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
应该说整个课例中学生的生成体验不见得和教参一致, 但却都是独特的。“片段二”中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 正是基于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之后, 因势利导, 促进生成。很多教师都将问题的着眼点放在批驳“舟子”的庸俗无知或“舟子”存在与否上, 而笔者却引导学生从“痴”字入手挖掘出舟子、张岱两人精神世界的“殊途同归”, 呈现出别样的文本解读, 有点化无味为有味、发他人所未发的意思。
五、注重背景的合理呈现
在“浅”“短”作品的教学中, 教师应适时补充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演变、写作背景等, 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呈现的背景一定要紧贴文本理解的需要, 要成为通往理解彼岸的一座桥梁或者打开解读密码的一把钥匙。另外, 背景资料呈现的方式要合理, 要根据需要, 适时呈现, 切不可机械地完成任务式的一读或一“闪”了之。比如, 在“片段一”中, 笔者在抛出问题之前, 撷取部分背景资料并作补充讲解:
张岱生活于明清鼎革之际。明中叶以后, 宦官擅权, 奸臣当道, 特务横行, 党争酷烈, 内忧外患, 愈演愈烈。贤能忠直, 或被贬逐, 或遭刑戮。与此同时, 思想界涌现了一股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 文人士子在对社会黑暗绝望之余, 纷纷追求个性解放:纵欲于声色, 纵情于山水, 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张岱对于自己的才高命蹇, 是不胜其愤的, 并将其愤世疾俗之情, 寓于山水。
【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方案】推荐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06-23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湖心亭看雪》07-03
初二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练习及答案11-10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案例09-30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12-07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07-15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0-02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7-11
湖心亭看雪之赏析06-21
《湖心亭看雪》全文对照翻译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