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策略(通用10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了“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朗读感悟直至烂熟于心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有效地巩固学过的字词,加深理解课文,规范学生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读写能力,利于积累运用。不仅如此,它的价值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潜力,增强记忆力、想像力、思考力,是高度密集型的智能活动。进行朗读教学应根据儿童认知水平重视朗读训练,优先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构建并存贮“思则来,用则出”的相似块,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同时,必须指导课外阅读,来为朗读教学夯实基础。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近几年来,从一年级接手到现在的三年级,我一直重点实验的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经过反复实践,现以初见成效。
一、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 1 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自读感知,品味感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 2 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偶然的一次机会看到了《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文章中蕴含的寓意值得体会,于是我便在课堂上用投影显示出来让学生读,读完后,我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这时我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外国有的教育家预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增进学习效果,达到最后不需要教师到现场,当面督促,步步施教的地步。如果学生把读书当成一件苦差事,被迫应付,收效将甚微。心理学家认为,自觉主动性是一种心理品质,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就谈不上读书,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达到“善学”。为此,我在班里每周增添一堂“谈天说地”课,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论自 3 己学得的新奇见闻和印象特别深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和眼界,同时也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比如,每次报刊发到后,我先浏览一遍,发给学生时,向学生介绍几篇;有时先给学生阅读一部分,学生正注意听时,有意中止,给学生造成悬念。报刊发给学生们后,他们就会迫不急待地去读教师点到的文章。另外,每隔一段时间,就开一次故事会、评论会等,学生越来越爱读书,真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五、课外阅读,朗读教学的有力保障
课外阅读功能很大,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读写能力,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吸收信息,丰富精神生活。
对于阅读有一定困难的低年级孩子或者阅读习惯还没有形成的孩子,那该怎么办呢?大声读给他们听是引领他们亲近书籍的最好方式。无论是在学校的课堂上,还是在亲近母语读写培训班中,孩子们最安静的一节课就是“大声读”实验课。用耳朵倾听名著,给予孩子的是最畅快的阅读享受,它没有家长逼迫的痛苦,也没有生字的羁绊,纯粹处于一种放松的愉悦状态中,所以最吸引他们。
一本书、一张嘴、一颗心——给孩子直接的情感熏陶老师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融于一体,直接传达给孩子,给孩子情感熏陶。当老师和孩子共同沉浸在文字营造的那份美好情感中,那种美妙不是我们苦口婆心的进行说教所能传递的,因为它能触及孩子的心灵,引起孩子们的感情共鸣。
浅课堂教学有效性,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专题工作会, 2009年10月又举办“酉阳谈活动县小学”, 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亲身经历了语文第三届新课程 (阅读) 优质课竞赛小的专项活动县内两次有关, 这一过程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学人耳目一新从操作层面, 之感都体。现了语文但从10教学的进步月份在李溪小, 学给语举办的新课程 (15节赛课效果来看阅读, 小学课堂教学中) 优质课竞赛活动, 无效现场文或低效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究语文阅读教学特点和学生认。因此知规律, 的基础应在研有◇上, 建构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效一、确立现代阅读教学理念, 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张
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阅读彦读应疑、该思是考探和究探和究创。造同的时过, 程“阅, 读充是满学发生现个、性质教化生的的阅行读为实, 践不。应”该语以文教教师学的就分像析欣来赏代一替幅学完学美问的无山疑水是画将, 完零整碎的的画课卷堂给分撕析碎、, 无如休止陈的老提师的“在小教猴学怎《么厨做师?小”山“羊小》山时羊, 一怎整么节做课?都”“在小问刺:策猬椒?怎”么原对本待充青满瓜趣?味”的“一小篇兔童怎话样故对事待在师辣略生学生的阅一读问的一个答性中化弄和得主一体点地童位趣也也无没法有体了现。,
学生思维无法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 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 通过这一桥梁, 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 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 和作者实现心灵契合。”彭老师在教学《一只梅花鹿》这篇寓言时, 则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自身生活实际, 如梅花鹿为自己优美的外形所陶醉时, 让学生想想自己穿新衣服时的高兴、愉快体会梅花鹿此时的心情。而当梅花鹿为自己美中不足的腿而沮丧时, 引导理解“没精打采”的含义, 想想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有这样的心情?当梅花鹿遭遇狮子袭击时, 回忆生活中被恶狗追赶的恐慌、害怕, 紧扣农村孩子生活经验, 关注文中主人公的命运, 感受梅花鹿心理的变化, 在教学中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真正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把学生的自主实践放在首位, 切实做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课堂调控的组织作用。教学时, 通过教师范读、引读、学生多形式有感情地朗读, 让语文教学真正体现出它的工具性、人文性, 使语文的魅力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 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 甚至是创造意义。
所以, 只有确立现代阅读教学理念, 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实现有效阅读教学的形成。
二、注重阅读积累,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和能力
阅读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为本, 使教学全程成为学生认真学习语言, 切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首先, 必须按照阅读过程精心设计以语言实践、阅读积累为主的课堂结构。具体为:初读, 感知课文大意;细读, 品位典型语言;精读, 积累课文语言;熟读成诵, 内化迁移语言。其次, 必须体现以读为重点, 指导读写训练贯穿全过程, 边读边思考。阅读教学把启发式贯穿到“读”中去, 以读促写, 以读促悟, 读思结合, 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 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 使整个课堂统一于“以读为本”的整体教学之中。
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读是个古老的话题, 然而多年来我们并没有真正重视。理性地分析和机械的语言训练还普遍充斥课堂。在这次赛课活动中许多教师的教学都如此, 一节课只闻教师滔滔不绝的分析讲解, 而听不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在语文课上, 笔者认为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的读书声, 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走进文本, 感悟语言, 实现与文本、与作者心灵的交流, 在情感和思维的震撼中, 领悟作者伟大的人格, 体会作者借文字抒发的情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 学生不仅能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 还能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节奏、韵律之美!
读是感知的主要手段, 是最基本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 语文课上要肯花时间并且坚持不懈地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读流利, 激励学生大胆读, 大声读, 多形式地读, 读出内心的感受。让读书声成为课堂律动的音符。从而实现语言的积累, 提升学生语言运用水平, 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 做好有效的课堂板书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认知主体的发挥, 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一点不能否认, 但随着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少数教师取消了课堂板书, 笔者认为不妥。课堂板书是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适时书写的, 它将一节课的知识系统简要勾勒出来, 给学生一种自然生成的感觉, 让知识的形成过程顺理成章, 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所学知识, 并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语文教师的板书尤为重要!从有效的角度考虑, 低年级教师在板书课题的时候, 一定要做到工整、美观、正确。“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胡老师在这样说, 这样写的时候我心中油然而升一种感动。现场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自觉不自觉地挺直了脊梁!胡老师不仅提醒了学生注意书写, 还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而高年级教师板书要做到精练、提纲挈领, 要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会或多或少有它遗憾之处。诗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切合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我想,这应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笔者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做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内容分析方面复杂,单项训练总是机械和重复地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往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激情,进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师阅读文本浅入深出,导致学生“倾听”权的丧失;学生没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并且教师一味地加强内容分析,而不是让学生主动通过阅读去理解,进而不能深刻地去运用和领悟;教师太过于注重文章内容分析和体会,使学生缺乏对语言的灵活掌握、活学活用;教师教学方法、策略的不合适;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过多,而导致学生和文本内容沟通过少;没有正确地运用文本语言去引导学生,使学生在语言积累方面较少,运用缺乏灵活性等等。
新课改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核心。因此,要想提升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也就是我们一直所强调的从学情出发。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热情度高,这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但是,由于年龄阶段的关系,他们持续学习的时间较短,容易分散精力,同时,因为积累的关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针对这样的学生实际,我们可以采取下面的具体策略。
一、 运用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变为志趣,志趣可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成为学生前进的推动力。很多学生在某一学科或者是某些知识上积极性高,原因就在于他们兴趣的推动。
针对这样的学生实际,教师要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地通过各种条件或者途径,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感受中去体会语文阅读的魅力。如多媒体资料的展示,外出的参观学习,从而一方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重视朗读,陶冶情操
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一定要注重朗读的重要性,正确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文章,使文章的音韵、意境、情感都能很好地绽放出来,便于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朗读语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阅读教学主要是指要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反复练读,是否能够正确地分析和阅读出文章的感情,进而能够进行深刻地领悟和体会,是评价阅读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在朗读中能够培养良好的语感;在默读的时候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正确地引导学生积极的朗读课文,并且读正确、流利,读出语感;要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读相关篇章,甚至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展示与交流。学语文,没有大量阅读垫底,是难以达到质的飞跃的。
三、合作探究,师生共赢
新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
四、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阅读教学是学生心灵的对话,重在以情激情,情动而辞发。”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吸收文本中语言与精神营养的同时,富有灵性的奇思妙想就会即时产生。这种情况下,结合写的训练会让学生更深理解课文,提高智慧,在丰富和发展语言的同时,提升精神生活。
只有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去体会和思考,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充分体现出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有效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无论教哪个年段的阅读课,无论教哪篇课文,都离不开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师生交流。“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仅靠读小学阶段12本薄薄的教科书,仅靠每学期写七八篇作文,学生是难以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营造读书氛围,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新课程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145万字。课外阅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生活,关系到每个人一生的幸福。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做到“走遍天下书为侣”,应该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总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勇做践行者,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力争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引在迷茫处,导在关键点”,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潞江镇三达地明德小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而探究性学习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正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焕发勃勃生机,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
一、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探究性学习的涵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地学习方式,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探究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探究性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范、科学的思想体验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感觉等。是学法指导的扩展和提升。
(二)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学习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指导学生通过研究的途径,主动感知、探求发现和体验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说明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对人类文字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1、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方法已严重地阻碍着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在: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分析课文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发展思维;缺少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师布置的练习多数是机械抄写与书面习题,很少布置课外阅读、进行社会调查、观察访问等实践作业„„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原本富有情趣、充满情趣、充满情感色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感到枯燥乏味。为此,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探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革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动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探究提到新课程理念的第三条“积极主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要求中可以看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有必要展开探究性学习。因为探究性学习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让他们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3、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的获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尽情地朗读,默默的思考,大胆的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断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起探究之欲
1、营造和谐氛围
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学习的最佳情景,因为此时此刻,学生处在一种放松状态,思维极易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能够产生积极的发现问题的心理取向。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那么这课堂就成功了一半了。如祝萍老师在执教《打碗碗花》一课时,没有直接板书课题,而是以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片盛开着的美丽的野花丛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之时,不免产生疑问:多么美丽的花啊,它叫什么名字呢?这时再揭示课题,学生心中便自然而然地冒出一个个问号:这么美丽的花怎么会有这个名字呢?课文是怎么写的呢?„„“学贵有疑”,课伊始,就使学生滋生了探究欲,学习兴趣。
2、设置故事悬念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任务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位老师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现在,空中飞着一只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纷纷说,用箭射,用抢打,用弹子弹„„至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锋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的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哩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是
怎么回事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出来”。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3、引发认知矛盾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究未知领域。如一位教师教学《草坪上的小黄花》时,老师先给学生带来一位新朋友—小鸡。告诉他们要学一篇有关小鸡的课文,并板书课题“草坪上的小黄花”,然后学生就提出疑问了:“您刚才说讲小鸡的,为什么课题写的是小黄花呢?”这样,教师就因势利导,抓住学生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探究。
(二)自主读书,学会质疑,提高探究能力
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会质疑,是探究的前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汇报自己收获和存在的疑问,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语文学科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一开始,学生们可能会觉得无从问起,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有意识地多示范几次,同时也教给他们一些质疑的方法。如抓住题目质疑,对不懂的词语质疑,对不明白的句子质疑,对一些特殊的标点质疑,对首尾段落、课中空白等多方面提出疑问。例如《惊弓之鸟》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环环相扣,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教学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阅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想,不懂的地方划上问号。在熟读课文,认真思考后,学生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教师就把学生摆到了主体的地位,让学生自己学习,逐渐养成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好习惯。再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文中曾多次出现省略号,理解文中省略号的用法,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张指导员舍身保护的崇高精神。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可在反复朗读、角色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文中的省略号进行质疑,逐渐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三)挖掘内容,点拨引导,探究解疑
1、探究内容的引发
就学生探究的内容而言,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阅读水平的限制等诸多原因,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有的过于简单,有的偏离中心,那么教师就要做恰当的引导。课前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可从“课文的题目,课文的作者,文章的重点词句,课文的疑难处、文章的写作特色、课文的空白处”等方面发现教材中值得学生探究的内容。如教学《西门豹》,可抓住“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及“他的办法妙在哪里?”这两个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
2、探究过程的点拨
在学生进行互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进去,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判断理解上的深度,以及了解学生需要补充的背景知识,从而决定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
入,应该介入多少,进行适时地、必要地、谨慎地、有效地指导,让学生在探究中真正有所收获;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改善。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当学生对孙膑的做法出现片面认识时,不要急于讲给学生听,而是巧妙地、适时地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师的及时指导下,学生的看法趋向全面。
3、探究解疑方法
探究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质疑,也要探究解疑。如何探究解疑?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读中找。对于以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尽可能通过阅读、思考、从教材、课外读物或工具书中找出问题的答案。②读后议。在学生质疑之后,围绕一些不能直接读懂的,难理解的问题,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互相讨论以及必要的争辩,求得正确的答案。③启中悟。就是在质疑之后,教师把大题化小,难题化易,放缓坡度,然后由浅入深,层层启发,步步引导,最终使学生掌握解决疑难的方法,达到让学生自然领悟的目的。
(四)引申教材内容,拓展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还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增长他们的知识,使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和习惯。如在学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后,学生会对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就可以举办一次“海底知识”竞赛。他们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如请家长,逛图书馆和书店、上网等进行了解。
教师在教学时的具体做法可以,第一,引导学生查找课外相关资料。如学习了《倔强的小红军》后,课外找找有关长征的故事读一读;学习了《太阳》,可以课外再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进行交流;学习了《詹天佑》,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新成就方面的资料等等。第二,布置课外实践性作业。如学习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有关环保的社会调查;学习了老舍的《猫》后,让学生留心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等等。
(五)优化评价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价值功能
新的课程纲要指出: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其目的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源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其不断发展。要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具有探究能力、更富有创造性,就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价值观。
教育心理学家西蒙兹提出:集体教学最有效的奖赏是教师对学生做什么和他做这件事方法的认可。教师不断地给与评价和鼓励,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使学生保持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弯路甚至失败是难免的,尤其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每取得一点进步都不容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再利用评价这一激励杠杆,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问难,乐于解疑,从而引导学生在无拘无束、生动活泼的探究情境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逐渐养成乐于探究的习惯。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从生活与课文中设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过程,探究性阅读能否很好开展,关键是确定探究课题,要选准选好探究课题,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探究始终保持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在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努力开发学的综合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活动,它包括探究者—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探索报告的编织能力等内容,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最为薄弱。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时会发现学生在时间分配、学习的顺序、成员的分工等许多方面均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这些都是缺乏综合探究能力的表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极其密切的认知关系,教师要丢弃“解惑”职能,保持“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态度,保持一种认可与耐心的氛围,等待学生去自主地探究发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综合探究的能力。
(三)在小学语文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学习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基本能力,应着力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敢于对学生大胆放手,不要怕他们碰壁走弯路而总是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课堂真正的变成学堂,学生应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主人,他们不再以听课、记录为主,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自得自悟。教师也不再是讲师,而是教练、导演,引导学生学习,但又引而不牵,让学生的读、写、说、议、思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在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在探究过程中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人特长与整体力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种学习既需要学生发挥各自不同的特长,有依赖组内每一个成员的协作学习能力。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协调起来。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把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入阅读教学,不但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特征,而且要符合阅读教学的特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大胆质疑,学会解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培养探究的习惯和创新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封传兵.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科学咨询,2005
[4]沈俊昕.阅读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4
[5]薛瑞萍.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与阅读引. 长春出版社,2004
重庆市南川区冷水关乡中心小学校 卢林
摘 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课堂教学不单是要求教师传授课本知识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学业优异的“高才生”,最关键是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师应深入研究并努力提高阅读教学水平。实践证明,激发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内容、强化朗读、引导阅读想象等方法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良好、主动的学习习惯;要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主动发展,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主阅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和学习的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愉悦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具体情境,而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阅读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含有学校、老师、桌椅等生字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在一首轻快的音乐中,画面中出现学校、桌椅等生字并伴有音频,让学生跟读,老师只是播放音乐,然后让学生在轻快的音乐里模仿刚刚听到的阅读课文。这样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们对阅读产生兴趣,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要学习的生字。
1、怎么加强朗读呢?要坚持早读
常言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就是晨读。在新鲜的空气被吸入我们肺部,学生们精神抖擞的时候读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角色朗读是又一种效果较好的朗读形式。分角色合作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说,朗读才能真正体会汉语的魅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这说明朗读在语文阅读课堂上至关重要。
2、丰富阅读内容
所谓丰富阅读内容,并非是内容越多越好,而是要在内容适当的基础上,争取多样化,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且要讲究阅读内容的针对性。阅读内容健康、活泼,对提高学生阅读有效,才是老师应把握的重要之点。低年级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读物,如童话、寓言、儿歌、童谣、古诗等。在语文教学中,可经常利用教材以外的知识火花来引爆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课文知识只是悄悄地打开了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以激励其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要以篇带片,扩大阅读范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到中高年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来阅读。我们知道,一个人喜欢某个作家,就会对他的作品有一种迷恋之感。当他阅读该作家的作品时,他将是如饥似渴、如鱼得水,并且在阅读过程中非常投入,学生的心灵与作家的心灵产生共鸣,便达到了应有的阅读效果。
3、引导阅读想象
所谓阅读想象,即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地去积极思考问题,以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目的。想象力是创新人才的一大突出特点,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可利用挂图、插图或联系感性经验,使课文的内容、情节在学生的头脑中映现出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小学生好动,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最丰富,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通过课文插图让学生学习课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朗读作为学习课文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逐步达到正确、流利。与此同时还要着眼于朗读的情感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有感情地把课文读出来。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只小狮子》一课,懒狮子说话时慢吞吞的,读课文时一定要把狮子“懒洋洋”的语气读出来;朗读狮妈妈的话时要有语重心长、耐人寻味的情感。
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交流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氛围,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可以展开讨论,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向光辉的彼岸。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收获,那么他们当然也就希望和别人交流,让别人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自己一起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快,而要使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得到表述,就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当然,交流的方式也有很多,学生可以和同桌交流,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还可以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学生有了自己所喜欢的交流对象,在体验与交流中,在观点和知识的相互碰撞中,学生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出了与目标的差距,并且可以为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提供帮助,到最后就会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会喜欢上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并且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所以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应该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主地选择阅读资料,自主地选择阅读方式,自主地选择交流方式,这样,课堂上因为有了自主,才显得生机盎然,每个学生也都会活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会得到充分张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这时的学生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实的。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把学生推倒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教学;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是急当代教学之所急,通过深入朗读、探究阅读与阅读悟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喜爱阅读,在阅读中增长才干,培养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范佳佳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考试周刊,2011,(24)。
摘要: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从制定明确的阅读目标、对阅读内容进行整合与拓展、合理优化教学进程、及时评价阅读成果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鼓励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往,阅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教师定的,虽然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但是他们没有了自主思考的时间,在日后的独立阅读中,很难以自己的力量去理解文章内容,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因此,我们要彻底转变陈旧的阅读教学方式,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学生的阅读目标要明确
明确的阅读目标能够促使阅读有效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才不会成为无的放矢的行为,他们才能对阅读内容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阅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在阅读教学之初,学生并不会确定阅读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了。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给学生一此鼓励,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阅读内容,这样他们的阅读活动才是真实的,能收到真实的效果。教师要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为学生制定相应的目标,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知识目标,即字词的理解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个层面是方法目标,即学习的方法与过程;第三个层面是情感目标,即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心理启发等。
二、对阅读内容进行整合与拓展
虽然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样的阅读内容,但是,如果教师将阅读局限在一篇课文之中,就很难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学生也难以进行系统化的阅读。因此,教师要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与拓展,这样,学生的阅读就可以钊一对某一类型而进行,这样的学习具有系统化、全面化的优点,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优化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收获知识的一条主要渠道就是阅读。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就要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来。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对阅读教学的形式进行革新,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优化,引发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有效发散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所在,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这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需要,也是高效阅读的基础。如学习《少年闰上》这篇文章时,我在课堂教学中就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展开学习:1.找到描写闰上相貌的信息,说一说闰上的相貌特征。2.和“我”在一起的时候,闰上讲过哪此事?3.阅读后思考,说一说,你心中的`闰上具有哪此特征?经过这样的问题,文章的内容不断深化,学生的阅读有了更好的效果,他们的理解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并且,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都能够帮助教师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收到最为及时的学习反馈,课堂教学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四、对阅读成果进行及时总结从小学生的心理来说,他们渴望得到教师、家长以及同龄人的肯定,尤其是教师的鼓励与肯定,更是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当学生结束了一段阅读之后,教师要及时评价、整理、总结他们的阅读成果。评价的语言要偏向鼓励与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并由此受到鼓舞,更加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曾经利用读书会的形式让学生来交流自己的读书成果。学生的展示形式丰富多样,有的是背诵古诗,那流畅的背诵、郎朗的声音、整齐的节奏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有的是讲小故事,新颖的情景、有趣的人物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有的学生根据自己课外阅读的《望梅止渴》的故事编了一出舞台剧,还自己准备了趣味的服装。他们生动的表演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读书会结束的时候,我首先评价了一下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子他们充分的肯定,并投票选出了本次交流会最好的节目,颁发一此小礼品。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中,学生能够看到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所在,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想要赶超他人的想法。这种想法会促使他们在课下认真阅读,争取下次有更好的表现。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阅读自信心,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为学牛奠定坚实的基础。
究竟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技能呢?笔者将结合《牛津小学英语》 (江苏版) 5B Unit9 The English Club A部分的教学实践从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1 阅读前:适当铺垫, 有效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 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一步。成功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这一环节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课前预习和复习与所教话题有关的知识。
(2) 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的背景, 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
(3) 出示课堂有关的实物、画面, 谈论相关的背景话题经验, 唤起学生阅读兴趣。
(4) 预习影响理解的部分生词。
(5) 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文章的内容。
(6)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 带着目的去读。
2 阅读中:整体呈现, 训练技巧
阅读中阶段是知识的形成阶段,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往往缺乏一定的技巧, 对此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 如指导他们对材料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 培养他们的阅读策略 (略读、精读、寻读) 。
在阅读中阶段, 笔者对本课的设计分以下两步完成:
(1) 视听分层结合, 整体把握课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重视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整体性。提出少量的、简单的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全文的主题。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进行阅读, 理解本文的中心, 进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听、说、读、写紧密结合, 全面理解课文。教师可以根据材料的某个线索来进行教学。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阅读练习题目, 如选择题、判断正误等等。
3 阅读后:拓展能力, 综合运用
这一环节对于阅读的巩固非常重要, 所设计的活动要注重整体性, 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感受和巩固知识。教师应注意所设计的活动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并提供一定的“脚手架”, 而且“脚手架”应随着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入而逐步拆解或重新组合。学生应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学习, 自我探究, 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笔者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先放录音学生跟读, 然后齐读、朗读、分角色读。朗读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有条件的还可以使用课件看动画配音。接着呈现填空练习, 给学生2-3分钟的寻读和思考时间。这个填空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 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它来复述课文。复述既练听, 又练说;既磨炼胆量, 又培养能力;既是一种反馈, 又是一种激励。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个任务性的话题。运用本课所学语言进行一个话题活动, 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归纳总结, 最终使学生达到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在本课的教学中, 笔者安排了英语俱乐部招收新成员, 欢迎爱好英语和想提高英语的同学踊跃参加这一活动。学生六人一组, 其中两人是老成员, 让两位老成员汇报新成员的情况。
此外, 阅读后的活动还应延伸到课外。如鼓励学生订阅专门为小学生编写的英语报刊, 让学生阅读一些难度相当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将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写成小短文, 以此来提高写作等能力。
在小学阶段, 阅读教学的主要侧重点是学生阅读技能技巧的培养, 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学生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而这将是一个反复而复杂、多变而灵活的过程, 教师只有通过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策略, 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方法, 实施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阅读是学生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积累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阅读不仅使英语学习者增长知识、提高兴趣, 而且也会提高其想象、概括、归纳综合、逻辑推理、理解记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然而, 小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却不尽人意。笔者将结合《牛津小学英语》 (江苏版) 5B Unit9 The English Club A部分的教学实践, 从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有效进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策略
小学阶段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阶段,但是,目前这一阶段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教育的阅读能力不够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够完善,还有待提高。小学生不但要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拓展视野,加强阅读,培养强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可以独立阅读,从阅读中不断吸取积累知识,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提高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兴趣是学生对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是维持阅读活动的动力之源。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喜欢读书,用心读书,并从中学习,达到寻求知识的目的。
1、深入文本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孩子之所以可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他们完全投入到阅读的境界当中,在其中触摸作者的心境,感受情怀,体验生活,让孩子充分的在课堂上享受阅读的愉快,老师可以在不干涉学生阅读的前提下进行表扬:“这位学生读的多入神啊!”“这位学生看的津津有味。”老师更可以引导学生把阅读当做美味佳肴一样看待,让孩子们静静的看着它“流口水”,迫不及待的想要吃掉。
2、利用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故事,喜欢故事里的精彩片段,而老师可以为学生讲故事,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老师讲到一半时可以停止,留下悬念,给学生留下遐想空间,而后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去阅读后半段的故事,告诉学生自己阅读的乐趣远比讲故事要更加精彩,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3.、閱读环境激励学生阅读兴趣,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名人名事,将历史人物如何在艰苦条件下阅读的事情说给学生听,例如,“西汉时期匡衡由于家庭困难,家里点不起油灯,却又很想读书,就在自家的墙壁上凿一个洞,借助邻居家的灯光来读书。”让学生感知,古人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都能坚持阅读,今天的我们更要阅读,扩大视野。
二、分析学生情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等等。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学《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动画片,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轻轻松松的进行学习。
四、结语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脚踏实地的靠阅读实践来完成的,在多阅读的条件下还要进行高效率的阅读,增强知识的储存量,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样高效的阅读实践情况下,促进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可以让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的提高和增强。
参考文献
[1] 丁玉洁.《浅谈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的策略》.[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23:139.
[2] 吴秀钦.《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4.7:275.
摘 要: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备受学者的关注。有效课堂提问策略包括提问时机要恰到好处,提问内容的设计要有梯度,提问后应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思考时间,应关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等。如果教师发问的策略把握得好,问题提得及时、恰当,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能体现出这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设计问题时要讲究策略,提问时也要讲究策略,要做到有效提问。
关键词:有效课堂提问;实施策略;阅读教学
一、什么是有效课堂提问
关于有效课堂提问的内涵,研究者使用的定义各有所指,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有效课堂提问”概念。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有效课堂提问指教师在精心预设问题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生成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对话,全面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进行反思与实践的过程。从广义上看,有效课堂提问包括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和课堂提问的有效反思等环节。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实施策赂
1.合理把握提问时机,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和调控下,学生的思维兴奋状态和注意力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学的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把握提问的时机。超前的提问,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思维混乱,因无法作答而失去思考的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滞后的提问,会使学生不用深入思考,就能毫不费力地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提问因缺乏思维深度而简单乏味,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达不到提问的预期效果[1]。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准备,尤其是重点难点的地方,要事先有所安排和考虑。如《故乡》中有句话:“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位学生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1)“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逐渐明白了其中之意。教师再通过读来点拨:将“阿”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阿”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出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
提问的内容尽可能选那些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教师要关心来自学生身边的,以及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2.提问内容的设计要有梯度
问题不能过于直接、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这样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无处下手,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环环相扣,逐层递进,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把问题引向深入。教师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将问题分层,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这样就能给学生指出攀登的途径,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能当堂积极思考。
其次,对学习困难学生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循循善诱。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有发言热情但缺少思维方式或能力的学生,他们不会说却抢着说,往往答不对,还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此,教师不应怒形于色,而应循循善诱。学生站起来说“不会”或答不对,情况是复杂多样的,有时是对题意没有正确领会,有时是由于紧张而无从说起,有时是虽基本掌握但还不够满意,因而不敢回答等。这时,教师不应马上叫学生坐下,可以再重复一遍问题,鼓励作答,也可以改变提问的角度或添加辅助性的问题引导作答。如教学《范进中举》,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可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对比,学生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作为一位有爱心和有责任感的教师,不应该放弃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生,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可请学生先坐下,让他听别人回答,然后再请他复述一遍。这种做法对转变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3.留出思考时间,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卖关子”,让学生自己进行深入思考,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应环顾全班,利用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一些非语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准备回答时,便会身体稍微前倾,微张嘴;而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没有听清楚问题或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可根据这些表现,选择合适的对象,把握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问。从提问、点名到回答,间隔时间是很难把握的。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的类型和学生的反应而定:如果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型的,等待时间可稍短些;如果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那么等待的时间就应稍长一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下面的情况,有时因为课时紧张,教师还没有等学生说完,便打断学生的发言,越俎代庖,急急忙忙说出答案,或者当学生回答不够准确、完整、流畅甚至完全卡壳时,教师没有采取适当的助答措施,反而对其粗暴训斥,这些显然是不合适的[2]。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那段思考时间,是学生思维最活跃、也是知识结构迅速重组的最佳时期。
4.提问后应关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
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发现,越是高年级学生,越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年龄的增长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因经常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而被同学讽刺或被老师冷落;还有些学生是因为老师曾给予过不恰当的评价而影响了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但教师有时也采取无原则的鼓励评价,只要学生回答问题,都一味地满堂鼓掌。笔者在教学中也尝试过使用这种评价,一次两次,学生还有点新意,但多次使用,一些学生很不屑,结果造成“高帽”满天飞,没有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3]。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和掌握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课堂上,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没有给出准确的应答,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师不妨给予其适当的点拨和鼓励,不要让其产生因为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而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应该说,有许多问题是可以预设的。问题的设计要到位,课堂教学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但是强调问题的生成性,并不等于让教师不要预设,而是强调要有更多的预设,在备课时应该预设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预计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预设得不留痕迹,如何在教师的预设下,使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创造很多。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准确与否做出评价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从学生是否正确回答了问题入手,还应着眼于是否通过提问又激发了他的想象,进而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新问题,这样才能判断提问是否有价值。
在实践中,教师要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以人为本,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感悟和思考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下面谈谈我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引趣激兴
1、实体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的《庐山的云雾》,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观察“云雾”这些自然现象,了解云雾的一些特点;又如《触摸春天》、《桂林山水》、《荷花》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
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可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鸟生存的情境,鸟的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3、语感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白鹭》,当白鹭的图象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白鹭,闪闪发光的双眼,它洁白高贵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便能充分感受白鹭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4、想象情境。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在教学《麻雀》中老麻雀救小麻雀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小麻雀遇到了什么危险,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麻雀着想,为老麻雀着想。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有效导问,感悟文本
设计有效的导学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会根据教师的导学提问,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1、抓题眼导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蝙蝠和雷达》一课,上课伊始,可让学生质疑提问:什么是雷达?蝙蝠和雷达好像是不相干的两种事物,怎么会连在一起?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决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小学语文教材中类似的课题很多,比如《小苗和大树的对话》、《长城和运河》、《水上飞机》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导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可导问:“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文眼)的?”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到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让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
3、抓主要线索导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渔夫的故事》一文中,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整堂课避免了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三、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男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四、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例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学生会说出“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 “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 “作者太喜欢丹顶鹤了,他把丹顶鹤写得如此完美。”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可利用课前就已经布置的作业:你回家详细观察了什么动物?重点观察了它的什么?把你观察到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再如,教学《观潮》一课之前,可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策略】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有效复习教学策略谈05-29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10-14
小学语文阅读策略10-02
基于文体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谈06-28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10-23
浅析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10-27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09-11
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07-10
也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