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导游词(精选7篇)
9、18”事变后,伪满政府在此设立“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东北博物馆,于1949年7月7日开放,1959年改名为辽宁省博物馆。
辽博馆藏文物名天下,其中以书画特别是晋唐宋元书画、历代丝绣,东北地区考古发现,特别是辽瓷,古地图与历代货币、甲骨、青铜器、碑志较为著名。馆藏书法精品有朴实秀砀的传世珍宝晋人书《曹娥诗辞》,刚劲挺秀的唐欧阳询《梦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书千字文》,欧氏真迹堪称廖若晨星,历年为书家之典范。另外,还有已成为传世孤本的唐武则天时弘文馆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和唐狂草派创始人张旭《古诗四帖》等,以及两宋时期皇帝赵佶、赵构、赵昚祖孙三代流传下来的真迹。其中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高宗赵构《书曹植洛神赋卷》两幅作品,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大诗人陆游八十岁时的《自书诗帖》炉火纯青,草法苍劲豪迈,堪称诗书双壁。
绘画精品有中唐开元年间周昉之《簪花仕女图》,其笔下仕女“曲眉丰肌,艳丽多姿”,使人不仅能从中领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也深刻地体味到了唐贞观年间上层贵族们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名家姜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林木阴森山峦起伏,官员待渡,意境幽远”。显现出中国画的绝佳境地,被称为划时代之杰作,宋徽宋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通过对虢国夫人等贵妇人游春的描述,显露杨贵妃家族骄奢,图中精巧构思,精美的笔法,为后世留下了稀有的瑰宝。
至于馆藏之元、明、清书画更是风格各异,流派纷呈。这些艺术珍品中的一部分是爱新觉罗·溥仪,这位清朝末代皇帝从北京携至长春,于伪满州国垮台时散佚,而后辗转得归辽博收藏。
刻丝又名缂丝,是一种通经断纬,正反面纹样相同的艺术织作。辽博收藏的北宋《紫鸾鹊谱》、南宋名家朱克柔运丝如笔的刻丝力作《牡丹图》、《山茶图》等品艺高雅,堪称世界奇技。
馆内藏品中尤为富于地方特色的还有辽代瓷器,它们大多出自墓葬之中,辽瓷源中原制瓷工艺,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形制依契丹族习俗,适应游猎骑牧生活,有鸡冠壶、凤首瓶、长颈瓶、三彩海棠式盘、碟等。可谓丰富多彩。至于辽代帝陵出土的辽圣、兴、道宗三代帝、后哀册,有汉文和契丹文两种,镌刻精细,保存完整,为海内仅存珍宝。
馆藏青铜器亦颇为丰富,既有考古发掘品,又有传世佳品,辽宁出土的青铜器中,礼器多同于中原而兵器,用器则颇具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古地图类藏品中有明朝的万历年间李应试本刻本利玛窦绘制的《两仪玄览图》,由八幅组成通屏世界地图,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科学成果,明、清两朝得以据此进一步认识世界。
辽博非常重视陈列展览,《辽宁历史文物专题陈列》以中国通史为经,以地方历史为纬,依辽宁地区重要考古资料为据,采取重点文物专题组合的形式,以突出辽宁地方特色为宗旨。以旧石器时代的营口金牛山人,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以及商周至秦汉以后各时期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匈奴、鲜卑、高丽、契丹、女真等诸民族的文化遗存为内容,构成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点和丰富多采的古代文化陈列体系,得到了专家学者及广大观众的欣赏和好评。
辽宁省博物馆有着较好的基础和广阔地发展前景。为了进一步适应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辽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九五”重点建设项目中,已将辽宁省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工程纳入规划,于1998年在市政府广场内破土施工,作为世纪性的形象工程,辽博新馆建成后将对推进辽宁文博事业的发展,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丰富和繁荣全省人民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省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综合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是辽宁最为重要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宣传展示机构,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列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其前身为1949年创建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1959年改称辽宁省博物馆。
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总量近12万件/套,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分书画、陶瓷、铜器、丝绣、雕刻、货币、碑志、漆器等多个门类,其中,尤以晋唐宋元书画、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和清末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藏品数量之丰富、质量之精湛、特色之鲜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作为辽宁省标志性的文化设施,辽宁省博物馆集收藏、保护、研究、陈列、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广大观众奉献各种精美的展览和文化服务。不仅肩负着保护本地区地上、地下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责,更是集中展示华夏文明的艺术殿堂和大众文化休闲的主要场所。
一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历代古琴十余张,其中2张为中和琴式,名均“中和”,形制和款印风格极为接近。
其一,长124、肩宽19.5、尾宽14.5厘米,八宝灰漆,琴表有蛇腹断纹和细密流水断纹,周身镶嵌红蓝绿黄杂宝碎块(图一)。琴额平头切角,方条状凤舌不甚规整。琴面十三徽螺钿镶嵌,岳山和承露分斫,冠角浅浮雕环云纹。琴底圆形龙池,方形凤沼,凫掌稍有磨损断裂,木轸下开孔,尾托浅浮雕双星纹。龙池上侧刻隶书“中和”二字,右侧刻隶书“玉振金声,追风继雅。河山以非,清音自写。襄平李廷栋坦园识”,左侧刻篆书“李氏家藏”圆印和“拙庵真赏”方印,下侧刻楷书五言诗并款“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敬一主人识”,诗款后刻篆书“敬一…主人”圆方连珠印,诗下刻篆书“潞国世传”方印。龙池内纳音四周刻“大明崇祯戊寅岁秋季潞国制第八号”。
此琴购于1953年,品相完好,镶嵌华美,一直以来被视作潞王琴中的上品而广为著录或引用,以下简称其为“8号琴”。
其二,长120.5、肩宽21、尾宽16厘米,桐面梓底,八宝灰漆,琴表光亮,周身有牛毛断纹(图二)。琴弦已断,仅存其一。琴额平头切角,局部脱漆残损,方条状凤舌。琴面金徽,存十一,岳山和承露为整块紫檀斫制而成,冠角浮雕环云纹。琴底圆形龙池,方形凤沼,雁足不存,露有方孔,轸池处有一长方形带弦眼红木板,琴轸存一,玉质,呈花苞状,侧开孔,凫掌残断脱落,尾托浮雕双星纹。龙池上侧刻隶书“中和”二字,下侧刻楷书五言诗并款“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敬一主人”,诗下刻篆书“潞国世传”方印。龙池内纳音稍有凸起,四周刻楷书“大明崇祯壬午岁仲夏潞国制二百七十二号”。
此琴购于1983年,因品相稍差,一直以来未得到重视,以下简称其为“272号琴”。
二
8号琴和272号琴在形制、工艺及款印风格上虽然很接近,但仔细对照后发现两者在尺寸、断纹、徽材、雕刻纹饰、配件及款印字形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事实上,如果两琴都是真品潞琴的话,这种差异是反常的。
按朱常涝《古音正宗·中和吟·中和琴式论》载:“是制也,额起八棱,以按八节;腰起四棱,以按四时;龙池上圆,凤沼下方,以按天圆地方;琴尾作环云,托尾作双星,以按景星庆云,乃成天象。名日中和”(朱常涝:《潞藩纂集古音正宗》,明崇祯七年(1634)潞藩刻本),“是制也”三字表明了潞王琴样式应该是统一的,而式论前所附的图样应属标准琴式(图三)。除了样式统一外,潞王琴的选材、配件、纹饰、工艺、款印及编号等也有成规。在《古音正宗·弹琴须知》中,朱氏认为制琴应“以桐为盖……以梓木为底…‘琴弦惟杭州所制为胜……惟是澄带玉色,缠丝极紧,如水映澈者为佳”“轸以玉为贵”,这些选材要诀必定会实际应用到潞王琴的斫制中,成为潞王琴的基本特征。清光绪《续高平县志·潞王琴记》对潞王琴的有比较全面的描述:“有琴长三尺六寸五分,漆黝黑有光,杂金珠斑,其徽黄金也。轸以菜玉为之,抚其弦声,清越以长,背隶刻‘中和’二字,字径寸半许。下刻诗云‘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署曰:敬一主人。皆真书。印篆曰:潞国世传,印径三寸,弱篆仿李斯。凤沼方,龙池圆而大,内周遭刻‘大明崇祯乙卯(注:崇祯朝无乙卯,此处应为乙亥)岁潞国制八十六号’十四字,亦真书。侧窥乃可见额作方折形,类八字尾,与新制亦稍异”(《光绪续高平县志》载于《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36)》,第551-712页)。在髹漆上,杨宗稷(1863-1932)谓“(潞王琴)漆灰厚而坚,涂朱砂宝玉屑”(杨宗稷:《琴学丛书·琴话》,民国舞胎仙馆刻本),即髹八宝灰漆。
而通过对传世潞王琴的对比研究,当代学者们进一步总结出了其基本特征,如沈兴顺先生归纳为:腹款年序,排列有次;制以定式,尺寸如一;面弧圆拱,逾于常琴;八宝为灰,断纹隐现;灰厚腹狭,其韵铿锵(沈兴顺:《弦外杂录》,载于《古琴纪事图录——2000年台北古琴艺术节唐宋元明百琴展实录》,台北市立国乐团、鸿禧美术馆编辑,2000年,第266-269页)。梁基永先生也提出一些细致的考察:“潞王真品,其岳山承露,均为紫檀制成,纹理细腻。承露之两侧,随额头之线条而微弯曲……焦尾,镂雕卷草花纹,朴实简单,类似晚明家具之装饰。琴背一侧,则作两如意卷云纹……凤舌之形状为方形”。(梁基永:《存世潞王琴及其鉴定刍议》,载于《琴学荟萃——第三届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耿慧玲等主编,齐鲁书社,2012年,第303-306页)
上述文献记载和当代学者们的研究表明,潞王琴在形制、材质、配件、纹饰、漆灰、工艺及款印等方面应该是高度一致的,特征极为明显,异于他琴。
据相关文献记载和传世情况来看,潞王琴应该制作了三四百张,流散各处,时至今日数量已然不多。就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潞王琴来看,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崇祯癸酉(六年,1633)18号、新乡市博物馆的崇祯甲戌(七年,1634)68号、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崇祯乙亥(八年,1635)108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崇祯丙子(九年,1635)143号、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崇祯辛巳(十四年,1641)234号比较可靠,通过对这几张琴局部的细致观察比较,更明确了潞王琴在编号形式、尺寸、号款习惯、冠角和尾托纹饰、龙池位置等方面上的高度一致性(表一),而琴底所刻琴名、诗款及印章的字形更是如出一辙,有出自同一底本之感(表二)。
通过直观比较,272号琴同传世馆藏潞王琴风格一致,而且“桐面梓底”“八宝灰漆”“牛毛断纹”“方条凤舌”“金徽”“紫檀配件”“玉轸侧开孔”等也符合潞琴特征,可以肯定这是一张典型的潞王琴。琴腹纳音四周刻“大明崇祯壬午岁仲夏潞国制二百七十二号”,可知272号琴斫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而国家博物馆藏234号琴斫于崇祯十四年(1641),正契合了学者们“(潞王琴)年制约三四十”的推论。
nlc202309091011
一直以来被视为潞琴佳品的8号琴却在面貌上与传世馆藏潞王琴有着诸多不同。
首先是年款和编号,潞王琴会按斫制的时间刻上年款,并依顺序编列字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潞王琴列18号,是目前传世最靠前的编号,斫制于崇祯癸酉(六年),即公元1633年。以此推之,8号琴应斫制于崇祯六年或之前,然而其年款为崇祯戊寅(十一年),即公元1638年,与实不符。
其次是尺寸,潞王琴的通长大致在120厘米左右,误差不到2厘米,正如《续高屏县志·卷潞王琴记》所载:“琴长三尺六寸五分”。8号琴通长124厘米,与潞王琴长度相差较多,不合规格。
再次是名款和印章,潞王琴名款为“敬一主人”,而8号琴名款为“敬一主人识”,多一“识”字;8号琴的名款后有篆书“敬一”“主人”圆方连珠印,而这种印章并不见于潞王琴。
第四是冠角和尾托纹饰,《古音正宗》载:“琴尾作环云,托尾作双星,以按景星庆云,乃成天象”。通过比较,8号琴冠角最尖的角过于圆缓,云纹线条略粗于潞王琴,而且云尖卷曲的程度也大过潞王琴许多;尾托所雕双星纹若隐若现,不甚清晰,线条远不如潞王琴之爽利。
第五是龙池的位置,潞王琴龙池的位置对应在第4徽和第5徽之间,偏近第5徽,而8号琴龙池的位置虽也对应在第4徽和第5徽之间,但更偏近第4徽很多。
第六是诗款和印章的字形,通过表二的比较,可以明显看出8号琴的字形与潞王琴的字形有较大出入,刻工也稍拙劣,仿刻痕迹明显。
此外,8号琴的“漆嵌杂宝”“岳山和承露分斫”“木轸下开孔”等方面也不符合潞王琴的特征。
综合上述来看,8号琴并非潞王琴,而是一张仿品,但仿制水品较高,属于高仿。事实上,近年来已有学者对8号琴的真伪性产生了怀疑,其中尤以梁基永先生的否定最为明确。
三
关于潞王琴从何时开始被仿制的问题,据杨宗稷《琴学丛书·琴话》载:“今潞琴遍天下,予所见将及十张……形制亦不一”,因《琴话》刊刻于民国二年(1913),表明至迟在晚清时已经有假潞琴面世,而周庆云(1866-1934)在《琴史续》中云:“常……制琴数百,编字列号,当时民间不可得。西湖文君彦,仿其式斫之,远不及也”,说明当时确有琴师仿造潞王琴。
当代学者梁基永先生谓:“传世潞琴真身,皆选漆精良,做工规整,然声音实不佳,故古人初不重此。晚清以来,明琴渐贵,伪造者亦稍稍仿制,遂有伪潞琴出现,潞琴造假,迄今不过百余年”。简言之,梁先生认为潞王琴是从清末民国时才开始有仿制的,但所言不知何据。据《续高平县志》载“乾隆丁亥闰月,张君锡三出以示余。余爱,玩弟忽释,锡三曰:此潞王琴也,吾藏之积年也”,乾隆丁亥为乾隆三十二年(1769),说明潞王琴在清中期以前就已受追捧。杨宗稷乃近代琴学泰斗,即便对潞王琴形制特征不甚了解,也不至于把新制仿品错看成二百多年前的古琴,故杨氏所见假“潞琴”不应为晚清以后仿造的,时间应该更早。
8号琴于1953年购藏,当时专家的鉴定意见为“明,真品”,表明此琴具有早期时代风格。断纹是判定古琴传世时间的重要参考之一,郑珉中先生指出“出现断纹之器多为200年前左右所作”(郑珉中:《古琴辨伪琐谈》,《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3-11页)。8号琴周身有牛毛断纹,纹路自然,剑锋明显,不似刻意伪造。从时代风格和断纹特征来看,8号琴仿制的时间应早于晚清。
琴底所刻收藏者“襄平李廷栋”的款识和印章是推断仿制时间的重要依据。“襄平”即今辽宁辽阳。有关李廷栋的生平事迹,史载不详,仅据《皇清书史》《奉天通志》《刘绍邠撰传》《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可知其为清康雍年间人,字简之,号拙庵,辽东人,曾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江南苏松水师左协副将升任京口右路水师总兵,雍正初年官佐领。因经李廷栋的递藏,可以推断8号琴的仿制时间应在清雍正之前。
李廷栋本为好琴之士,顾梅羹家族收藏的“飞瀑连珠”琴,即其旧藏。“飞瀑连珠”为明宁献王朱权所制,有“明代第一琴”之美称,琴底刻有李廷栋跋文:“康熙又壬寅年,余遇此琴于尘垢中。扣之声锵然,知为腥仙所制,乃一良材,不禁慨然。竟以轻价得归,重为修理。一弹再鼓之余,恍如知已谈心,亦生平一快事也。襄平拙庵再识”,并诗:“默默拙庵不解禅,茫茫世味莫逢源。一生和我唯琴韵,百事输入岂语言。”跋中“康熙又壬寅年”指康熙朝第二个壬寅年,即康熙六十一年(1772)。此外,夏莲居家藏“灵发”琴亦曾为李廷栋旧藏,该琴刻跋日:“甲午余公务口木空李云生者,又于雍正甲辰遇大司空李曲江,于育婴堂言及往事,慨赐雷击梓木一片,乃命近石以成斯弥而撩漫参发,律应官商,吕谐徵羽。夫良木无知犹相口而不弃况乎人伦。有识有不资善而成善者耶。襄平李廷栋再识”,并刻“简”“之”圆方连珠印。“甲午”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雍正甲辰”是雍3EZ-年(1724)。值得注意的是,“灵发”琴亦为中和琴式,其冠角纹饰与8号琴极为接近,琴身镶嵌的各色宝石也与8号琴风格相似。
综上所述,8号琴的仿制时间应在清中期以前,其价值亦不可低估。
(附记:本文得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董建国、中国国家博物馆王碧蓉、陕西历史博物馆王莉、新乡市博物馆周予生等诸位老师的帮助,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阮富春)
这个寒假,我和爸爸来到辽宁省博物馆参观游玩,看到了许多中国古代的工艺品,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
一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关于“狗”的文物图展,我了解了“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被驯化的动物。它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从大约距今一万两千年前开始被人类驯化,直到今天,各种各样的犬类动物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军事、救援等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我不得不敬佩犬的力量与品质和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
随着脚步的移动,我们来到了艺术生活展厅,琳琅满目的手工制品摆满整个展厅,泥塑的`,青铜的,铁质的,水晶的,还有各种玩物,各种挂件,都一一摆在眼前,我跑过来看看这个,瞧瞧那个,这些工艺品如同娇弱的小姑娘一般,被玻璃捧在手心里,搂在了怀里,让我有想摸却又摸不到,看着它又觉得不过瘾,恨不得把整个脸贴在玻璃上去看的感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来到了瓷器展厅。其中最使我心动的是青花瓷。青花瓷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它以明净素雅的白底兰花而著名,我喜欢它那白底兰花的幽香;我喜欢它被烈火灼烧后还是那么刚毅挺拔;我更喜欢它明知道自己美若天仙却毫不张扬,静静的绽放着自己的花朵,绽放着与生俱来的自信和典雅,真有“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感觉。除此之外,我还看见两个龙纹瓶,最好的一个是釉里红雕海水龙纹梅瓶,这个是清朝雍正时期制作的。这个龙纹瓶的画艺十分精湛。虽然只有一条龙,但却画得十分凸凹有致,用肉眼看上去明明是凸出来的,可是用手一摸,却是平的,若隐若现,使我既佩服又惊奇。
随后又参观过几个展厅,就和爸爸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曾侯乙墓是凿石为穴的竖穴式陵墓.全部墓穴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占地面积220平米,据残留的封土测算其安葬深层约为13米,这与同阶段的陵墓对比经营规模是很大的.
这般雄伟壮观的陵墓,其墓主人家到底是谁?我们在发掘出的青铜器上共发觉了‘曾候乙’三个字208次。因此大家判断墓主便是曾候乙。大伙儿可以看这一,它是依据墓内颅骨制做的墓主还原像,我们可以看得出墓主是大概42-42岁的男士,其头骨特点与中华商朝种族特点更为贴近。 下面这一件造型设计独特的物件叫鹿角立鹤。大伙儿能够 见到它是由鹿角鹤身和鸟翅膀组成的是大家想象的一种仙鸟。它发掘出时在主馆的东边,头朝着南方地区,可能是借以推动墓主人家的生命升仙或祈祷神明庇佑吧。它的锻造工艺讲究,头部和鹿角电镀金装饰设计,背脊和两翅附近包镶绿松,但由于历史悠久大家早已不可以再见了它的风彩了,可是大家依然可以根据它与众不同的造型设计想像出那时候的黄铜铸造工艺早已非常比较发达了。
请大伙儿可愿再次向前走。这儿陈列设计有很多那时候皇室们用餐用的食具,这儿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九鼎八簋。鼎是古代中国食具之中应用数最多的一种,它不仅是食具另外也是很重要的礼器。秦汉时期大家对鼎是尤其高度重视,在祭拜天魔神、地邸[dǐ] 、祖先等重特大典礼中,鼎敬奉牲肉,簋敬奉谷物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发掘出的鼎有正鼎、盖鼎等很多种多样,在诸多的鼎中,正鼎的数量及其和别的食具的组成通常是用鼎者財富、真实身份、权位的代表。在曾候乙墓发掘出的食具中,最关键的`便是內外可以体现礼乐制度和曾候乙真实身份的中室发掘出的九鼎八簋。他们制做精致,储存完好无损,十分宝贵。簋在祭拜,宴享等祭拜主题活动中与鼎相互配合应用。[周礼]要求,在典礼中,皇室按其真实身份级别享受奇数的鼎和偶数的簋。比如士用三鼎二簋,医生用五鼎四簋,卿士用七鼎六簋,诸侯国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发掘出的九件正鼎八件铜簋恰好与他真实身份相符合。这套九鼎八簋已被列入珍贵文物。
大家都了解黄铜冶炼厂技术性是在我国秦代文明行为中的一项关键內容,商朝就早已完善,周王朝再次发展趋势,在公元5新世纪的春秋时期阶段就早已到驾轻就熟的人生境界,曾候乙墓发掘出的青铜器群恰好是这一顶峰阶段的意味着。
大伙儿看看吧,它叫鉴缶,是这一墓里发掘出的一件较为精致的礼器,
大家先讨论一下它的表面,他造型设计庄重庄重,全身满饰蟠璃纹样,四个足是翘首张嘴的怪物,镂[lòu] 空的堵盖是绣雕夔[kuí] 龙。实际上它不但经看并且也有用途呢!应用时,先用这四个环把正中间的缶拉出去,在鉴里放进开水或是冰,在缶里放进酒,在把缶拉进鉴中,鉴缶就可以工作中了,既能够 热酒又可以冰酒,如何是否很独特呢?并且这儿还有一个过滤装置是用于过虑酒中的沉渣的,诸位是否要惊讶于古代人的想像力了呢?
该馆占地面积36.08亩,建筑面积18669.7平方米,实用面积14400平方米,可用于展览的面积10299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地市级博物馆之一。
新馆1912月对外开放,它地处潍坊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心位置,占地面积37亩,建筑面积18670平方米,是一座设施齐全、配备完善的现代化博物馆。潍坊市博物馆拥有专门的学术组织——文博学会,并拥有一批从事多学科研究的专业人员。他们承担了包括国家、省、市级在内的多个学术课题,举办或参加了许多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在国家、省,市各级刊物上发表了30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十余部学术专著,获得了多项学术成果奖励。馆内拥有设施齐全的大型文物库房,现藏有古生物化石、陶器、玉石器、铜铁器、瓷器,书画、古籍碑帖、石碑石刻、民俗服饰及饰品、近现代革命文物等十余类藏品,共计15000余件。
安阳殷墟博物馆导游词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有一个愿望叫常出去转转,我仅代表我们旅行社欢迎大家到河南来转转,各位远道而来一路上辛苦了,敝姓张,是大家在河南省内的地接导游员,站在我身边的这位十分稳重的先生是我们本次旅游的安全保障员,司机张师傅,张师傅驾驶技术纯熟,对我省内的路况了如指掌,用我们河南话说就是“张师傅,中!”所以请大家放心的观光旅游,享受我们河南的大好河山。今天,能够前来为大家服务,我和张师傅都感到十分的荣幸,也请大家不要拘谨,有什么需要遇到任何问题尽管来问我们,我们叮当竭尽全力帮助大家,只有您住得舒心、吃得放心、玩的开心,才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那么,我先预祝大家旅途愉快,收获一段美好的记忆。
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行程,现在是早上7点,我们出发前往安阳殷墟博物院,中午我们留在安阳市用餐,下午两点钟我们将会返程回郑州,以方便您按时踏上归途。
我们的旅游车走走京珠高速途径新乡、鹤壁等市约行驶三个小时就会到达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安阳殷墟博物院。此刻您看向四周,看到的是繁华的郑州市区,说道我的家乡郑州啊,真是有说不完的话,郑州古属豫州,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灭殷后封此地为管国,东汉时则称为管城,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郑州市区县的名称中寻找到历史的踪迹,如:管城区。到了隋文帝天皇三年,才有了沿用至今的“郑州”这个称呼。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使郑州广为人知,瞧,窗外这座绿顶双塔就是郑州市为纪念此次罢工而修建的,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二七塔早已不复当年的风采,但它俨然成为了郑州市的地标式建筑,围绕它的四周形成了郑州市最庞大最繁华的商业圈,看清晨的阳光刚刚洒下,人群已经是川流不息,就可以猜到,郑州的发展从未让人失望过,它已经成为了中部崛起的引领者,不断创造历史,改写着人们对河南的印象。
不知不觉我们的旅游车已经驶入新乡原阳。原阳大米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有一首儿歌不知大家听说过没有?这首儿歌是这样唱的“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13层”,这玲珑塔就在原阳县境内。大家可能都国外有一个比萨斜塔,但是大家不一定知道中国也有一个斜塔,那就是玲珑塔。玲珑塔始建与宋朝初年,玲珑塔中轴线并不是与地面垂直,而是与垂直线成13度的夹角,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很明显的就能看出来塔向东北方向倾斜,好象随时会倒塌一样,其实,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历史。因其结构严谨科学,至今巍然屹立。塔是一座富有民族建筑风格的楼阁式砖塔,造型美观,是宋代寺院建筑的佳作。
车过鹤壁,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安阳境内。安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祥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和文物可考的长期稳定的都城。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已发掘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在这里出土问世。历史上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妇好请缨、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等重大事件都曾发生在这里。古老的安阳有“三根”:一是“文字之根”。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除了甲骨文字以外全部都湮灭了,只有甲骨文字一脉相承,传承至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二是“文化之根”。五经之首的《易经》,就发祥于安阳的羑(you)里城。《易经》所包含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哲理,以及它的神秘色彩,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三是“民族
之根”。三皇五帝之中,就有颛顼(zhuanxu)、啻喾(diku)两位圣贤在安阳建都,至今还有他们的王陵二帝陵。
我们的旅游车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目的地安阳殷墟博物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概况,殷墟是商朝后期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挖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的“奄”迁到了“殷”,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所以就叫“殷墟”了。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景区之内,下车之前,希望大家认真听我讲一下我们的要求,首先,我们要文明参观,不带走一片云彩,也不留下一片垃圾,其次我们要注意安全,不要随意离队,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记准我们的集合时间,好了各位朋友,请您关好车窗,带上您的随身物品,请记住我们的停车位置及我们车牌号豫AA9005我的导游旗是白色的,现在请大家随我下车一起参观——以一片甲骨震惊世界的安阳殷墟博物院。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殷墟博物院内部,殷墟博物院犹如一座展现华夏历史瑰宝的艺术殿堂,它给人以古代文明的陶冶。殷墟博物院闻名于世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请大家移步换景,随我来一一体验。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进苑这座大门,它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宏勋教授专门设计的,整座大门庄严大方,朱彩雕墨,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透着几分宁静与庄严、沉默与矜持。
如果说青铜器是使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二个因素,那么第三个因素就是都城了,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在商城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朝拜议事的重要场所,这座建筑是采用“茅茨土阶,四重阿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使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辉煌。
请大家往前方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记载量最大的青铜器,它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米、直径0.78米,重达875公斤,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重大的器物,浇注起来特别的困难,可见当时我国的冶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用作煮肉的锅,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变成了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进殿去欣赏一下陈列在里面的甲骨文吧,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因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记载了当时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历法和祭祀等各种活动,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珍贵资料。甲骨文被我们当代人重新认识以前,人们把可有珍贵文字的骨片当做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蚊香来用,有的甚至那他来垫桌子,塞墙角。当我们脚下这块土地还是农田的时候,人们经常会从地里挖出一些骨片,人们一直把他当做一种可以止血的药材——龙骨。知道1899年我国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先生生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刻有奇怪的刻画,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龙骨”上的刻画是商代的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王懿荣先生因此被人称为是“甲骨文之父”
接下来我们要参观妇好墓,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妇好的墓地,面前的这个建筑就是妇好享堂,而这尊汉白玉雕像就再现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妇好生前的飒爽英姿。妇好是武丁的妻子,她能文擅武,深受武定宠爱,她曾多次参与国家政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据甲骨文记载,她最多一次带了13000多人,不少的男性将军都归她指挥。还有一次他率兵征战,由于他运筹帷幄,事先在一个地方打好伏击,配合正面的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妇好不仅能率兵征战,还能主持重大宫廷祭祀活动,在王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武丁而去。武丁非常沉痛,为了纪念她,破例将其葬在宫殿内,并墓圹上精修享堂,并附有大批随葬品,在这些随葬品中,除了有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以外,我们还看到了壁龛里的尺骨,这就是当时被殉葬的奴隶,我们仅从这个殷代王的墓葬就能看到奴隶社会的缩影。大家可以顺梯而下,到复原后的墓圹参观。
朋友们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讲解至此就结束了,现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动,去探寻自己感兴趣的景点,但是请大家务必注意自己的安全,切记下车前的提醒,三十分钟之后,我们在大门口集合,大家不要忘记时间,谢谢大家。
安阳殷墟博物馆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朋友:
欢迎您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殷墟,是商朝后朝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1961年,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馆”。
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首先就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情况稍后再介绍)。我们先来看看进苑的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我们再看看门框上的这些图案,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决,仿佛显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此苑门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古都安阳的象征。
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这也正是殷墟闻名于世界的第二个原因。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从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铜、锡、铅的比例基本相同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治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锅,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燕尾服,逐渐变成了权力的象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大殿现在陈列着甲骨文,让我们进入大殿系统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识。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
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唤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当时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遗憾,不知多少病人把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幸好有些带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使“龙骨”身价一步登天,导致周围的村民纷纷来挖掘,有的还以此为生。但当时的挖掘都属于私挖,破坏性很大,而大规模有组织地掘是从1928年开始的。考古学家们在1928年至1936年这十年间,共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挖掘。这几次挖掘永远载入了考古学史册,开创之功,功不可没。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使殷墟的发气被中断。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才继续进行。
我们先来看一个展柜,这是著名的H127甲骨文堆积坑模型,是1936年在小屯北地一个窖穴里出土的,是目前殷墟发现甲骨文最多的一次,总共有17096片。大部分是龟甲组成的,上面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结果,以及商朝的天象、历法、家业、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内容。这个甲骨坑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从这个档案库中我们不难看出,商王从事的占卜活动特别频繁,几乎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商朝人是怎样占卜的。商王占卜一般是由专人来进行的,他们先在已选好的龟甲或牛肩胛骨的北面凿一些排列整齐的小圆孔,圆孔的旁边再凿一条长槽,然后把燃烧的木炭放到里面灼烧。骨头受热以后,正面就会随着“卜”的一声出现裂纹,商王就是根据这些裂纹来判断事情的吉凶。现在您看到的这些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祸福、判断吉凶的简单记事,因此我们也称这些文字为四骨卜辞。
我们现在来到了甲骨文碑林.在全国,各种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与众不同,它既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隶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的甲骨碑刻.关于甲骨文及甲骨文发现的一些情况,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仅就甲骨文碑林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国著名甲骨文学者王宇信杨升南先生精选,以原甲骨文片形状放大而成石碑,共30通.其内容涉及商代文化、军事、农业、天象、田猎、鬼神崇拜等,内容非常丰富.大家看这块碑,原甲骨文有甲骨文之王的美称,文字最多达125个,记载了大将止眉与两个方国即土和工口方的战争.自1899年王懿荣认定甲骨文以后,甲骨文就受到金石学家的,多方收购,古董商为获取更大的利润对甲骨文的出土秘而不宣、封锁消息.1911年,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派他的弟弟罗振常来的到安阳调查,不仅弄清了甲骨文出土殷墟的准确位置,还收购到大量的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其中旧有这块甲骨王,一块完整的龟板.听说出卖这片甲骨的人,用赚来的钱,买了20亩土地呢!
咱们再看这块碑,它主要记载了天象情况,从时间和空间上准确地记录了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出现的过程,是我国古代关于天象——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记录.这块碑记录的则是中国最早的一次交通事故,是商王出行打猎时遇到车祸的情况.下面请同志们认真看一看,您能辨认几个字,从义和形上去研究琢磨,充分发挥您的想象,看看是什么字,如果想验证一下,甲骨文碑刻的背后就是现代汉字,可以对照一下,看看是否猜对了.现在我们来到了殷商车马殿厅.我们知道,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车子,考古屡经发现,而且结构基本定型,距它最初发明的时间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了,据文献记载夏代就发明了车,但至今没有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这里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坑,是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文物工作队分别于1999年3月——2000年5月在安阳刘家庄北地、南地和孝民屯东地发掘的.商代道路遗迹是在航空运动学校南地发掘的.这几具车马,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每坑葬车一辆,其中五坑殉葬两匹马,4坑殉葬各一人.经鉴定,殉人中3人为成年男性,一人为少年.自1928年殷墟发觉以来,曾多次发现过车马坑遗迹.因受当时发掘水平的限制,都未能将坑中所埋木只车辆的遗迹全部清理出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年,这一技术难题才被考古工作者突破.后来,随着发掘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发掘和清理木只车子遗迹的工作臻完善.这里陈列的6座殷代车马坑,是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新成果,他与本苑的宫殿建筑遗存一样,是我们的镇苑之宝.在车马坑最南边的就是殷代的道路,这上买面很清楚地显现有车辙,道路比较宽,除有两道车辙以外还有人行道.这里陈列的道路遗存,是在航校南地发掘的,由此可见,殷尚时期交通,包括车子和道路,都是比较发达的.在建国以后出土大量甲骨文的同时,妇好墓的发现,也着实让所有考古工作者为之振奋.妇好墓在宫殿区的西边,现在让我们参观一下中国第一位女将军的墓葬.各位面前的这个建筑是妇好享堂,而这尊汉白玉雕像就再现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妇好生前的英姿和风采.那么妇好是何许人也?妇好是尚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深收武丁的宠爱,多次参与国家大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据甲骨文记载,她多次率兵东征西战,最多的一次竟带兵13000多人,不少男性将军都归她指挥.妇好有一次率兵征伐方,由于她运筹帷幄,事先在一个地方设下埋伏,配合正面的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妇好不仅能率兵征战,还能主持重大的宫廷祭祀活动,在王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亡.武丁非常悲痛,破例地厚葬于宫殿区内,并在墓圹上精筑享堂,以示纪念.这就是妇好墓,我们顺梯而下就到达复原后的墓坑.妇好墓深7.5米,在这里出土了大批随葬品共计1928件.计有:青铜器400多件,玉器750多件,骨器560多件,石器50多件,以及象牙制品、陶器、蚌器、海螺、海贝等,简直就是一个商代文化博览会.更重要的是在出土的青铜器中,不少都铸有“妇好”二字的铭文,甚至在一件兵器上也有“妇好”的名字,学者们经过研究,得知这就是在甲骨卜辞里出现过200多次的武丁的妻子妇好.在随葬品中,除了有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以外,我们还看到壁龛里的尺骨,这是当时被殉葬的奴隶.这些尺骨共有16具人骨和6具殉骨.其中殉人男性4具,女性2具,儿童2具,其余的因截肢,已经不辨男女了.我们仅从这个殷代王室的墓葬,就能看到奴隶社会的缩影.讲到这里,殷墟博物苑的全部内容就讲完了.如果您有机会,欢迎再来殷墟博物苑叩访我们的祖先,再次感受博大精深的殷商文化.河南殷墟博物苑简介: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两岸,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从1928年由中国学术机构独立主持考古发掘开始,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的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提供了坚实证据.2001年3月,在由国内48家权威考古机构参加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的评选中,殷墟以最高票数名列榜首.根据最近的考古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殷墟遗址的面积超过36平方公里,其中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是核心区域,并被同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园庄一带,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自1928年以来,在这里先后发现宫殿宗庙建筑基址80多座.这些宫殿宗庙建筑,以黄土、木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其建筑多坐落于厚实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础,房架多用木柱支撑,墙用夯土版筑,屋顶覆以茅草,造型庄重肃穆、质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宫殿建筑特色,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1937年以前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本世纪70年代以来,在宫殿宗庙遗址又陆续发现了著名的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妇好墓、花园庄东地H1甲骨窖穴、54号基址和花园庄M54号墓等.在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两面,有一条人工挖掘成的南北长1.1千米,东西长0.65千米,宽10-20米,深5-10米的巨型防御濠沟,其东、北两端与洹河的河曲相通,将宫殿宗庙遗址环抱中间,构成了严密的防洪、防御体系,与宫殿宗庙遗址浑然一体,起到了类似宫城的作用.殷墟发现的甲骨窖穴主要分布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000片,震惊了世界.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YH127甲骨窖穴,发现于1936年,位于宫殿宗庙遗址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辞甲骨17,000余片.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发现于1973年,位于小屯村南部,共出土刻辞甲骨5,000余片.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发现于1991年,位于宫殿宗庙遗址东南部,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刻辞甲骨500余片.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畋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殷墟王陵遗址与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对,是商王的陵地和祭祀场所,也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王陵墓葬群,面积达11.3公顷.王陵遗址共发现有12座王陵大墓和2500多座祭祀坑.王陵大墓多为“亞”、“中”“甲”字形大墓,这些大墓墓室宏大,形制壮阔.面积最大者达1,803平方米,深达15米.墓内椁室、棺木极尽奢华,随葬器物精美,殉人众多,显示出墓主人非凡的尊贵和威严.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随葬方式、祭祀礼仪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会组织、阶级状况、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并为以后中国历代王朝所效仿,逐渐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陵寝制度.殷墟王陵遗址位于洹河北岸侯家庄西北冈、武官村北地的高地上,与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是殷墟遗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1934年起,这里共发掘12座王陵大墓(包括1座未完成大墓)、2,000余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其中,西区有8座4条墓道大墓,8座大墓分成4排,一南一北分列,最西为M1500、M1217,最东为M1001、M1550,位于中间东北部的为M1004,西北部为M1003、南部为M1002、居中位置为M1567;东区有5座大墓,其中4条墓道大墓1座,为M1400,2条墓道大墓3座,分别为M1443、M1129和50WGKM1(武官大墓),1条墓道大墓1座,为M260.这些大型墓葬均为南北向,墓形呈“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被学者认定为殷商后期的王陵.在王陵遗址的东区和西区,还分布着2,000余座小墓葬,其中东区已发掘1,383座,西区发掘104座.这些墓葬除少数为陪葬墓外,大多是祭祀坑,是商王祭祀先祖的遗迹.这些祭祀坑呈长方形、方形等,集中而又有规律地成组排列.坑内埋葬着数千具祭祀牺牲的遗骨,这些人牲大部分被砍杀,多为青壮年,还有女性和未成年的儿童,每坑8-10人不等.仅1976年发掘清理的191座祭祀坑就发现祭祀人牲1,178人,这些祭祀坑的存在成为商代残酷人祭制度的历史见证.这种以人祭、人殉等为代表的丧葬习俗,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并在秦汉时期演变为制作陶俑或木俑等殉葬的方式.安阳殷墟遗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以宫殿宗庙建筑和王陵大墓为代表的商代建筑,树立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和皇家墓葬的典范.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甲骨上,发现了目前中国文字体系最早的证据,至今仍为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使用.以青铜器、玉器为代表的殷墟文物和以人祭、人殉、车马殉葬、兽祭等为代表的殷墟丧葬习俗,为商代晚期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证据.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发掘,是中国国家学术机构第一次全面负责、中国学者独立主持的考古发掘,培养了一批批的考古学者,殷墟也成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殷墟重要的文化价值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肯定.近年来,殷墟仍不断有大量的重要发现,呈现出巨大的文化潜力.如1999年在传统殷墟遗址东部边缘发现洹北商城,面积达4.7平方公里,丰富了人们对殷墟认识;2000年在宫殿宗庙遗址发现M54墓,成为继妇好墓之后又一座完整的贵族墓葬;2001年在洹北商城内发现宫殿基址建筑群,是对商代宫殿建筑形制的又一重大发现;2002年在小屯村南路西段发现商代甲骨窖穴,成为继1936年YH127甲骨窖穴、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和1991年花园庄东地甲骨窖穴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这一系列的新发现表明,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深入,殷墟的文化内涵还将得到进一步丰富,也印证了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的论断:“殷墟不仅文物丰富,而且学术价值很高.它蕴藏的宝物,还远未罄竭.”
多年来,殷墟遗址在国家、河南省和安阳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措施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先后颁布实施了《安阳市殷墟保护管理办法》、《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安阳殷墟保护总体规划》,逐步完善了法律法规建设,把殷墟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并相继成立了专业保护管理机构,负责遗址的文物保护、行政管理和游览服务,形成较为完备的保护和管理机制,有效保护了古代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2001年4月,安阳殷墟正式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以来,已经走过了5年多的时间.5年多来,安阳市政府先后投入2亿多元巨资,编辑制作了申报文本及其2个补充资料,拆除各类建筑21万平方米,整修河道、道路20公里,绿化19.7万平方米,全面治理了殷墟周边环境.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探索遗址的展示方法,既保护了深埋地下的遗迹,又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提高了文物遗址的可观赏性.特别是安阳市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建造了集中收藏、保护、展示殷墟出土可移动文物的殷墟博物馆.博物馆投资3000万元,由安阳市政府承建,藏品由社科院考古所提供,双方共同管理博物馆的事务.这种中央单位与地方政府合作双赢的模式,有效解决了考古成果社会化、普及化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把殷墟遗址打造成了具有较高质量、兼顾保护和展示的大遗址公园.安阳殷墟博物馆导游词篇三
(欢迎词)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河南参观游览。我是你们的导游员,我叫小A,来自郑州AB旅行社,很高兴能够和大家在此相遇。坐在我旁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陈师傅,此次安阳殷墟之旅将由我和陈师傅共同为大家服务,希望朋友们能够在旅程中玩的开心、舒畅!
(旅程安排)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赴殷商古都安阳游览,上午参观阴虚博物院,下午参观马家大院,中午在安阳宾馆品尝当地美食,在美景与美食中领略殷商文化的浪漫与恢弘。
(地理位置)
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的车正行驶在京珠高速公路上,3个半小时后抵达安阳,接下来,我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安阳的概况。
安阳是河南省的北大门,位于晋冀鲁豫交界处,素有豫北咽喉、四省要道之称。土地总面积7355平方公里,总人口533万。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漳河、洹河、淇河,卫河在安阳环绕流过,历为兵家瞩目之地。
(名誉)
安阳是一个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祥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和文物可考的长期稳定的都城。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已发掘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在这里出土问世。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演周易。妇好请缨、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1960年3月,在安阳小南海发现了距今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原始洞穴遗址,被郭沫若命为“小南海文化”。在安阳北部的后岗,层次分明的叠压着晚于小南海文化的仰韶彩陶文化、龙山黑陶文化和小屯白陶文化。
古老的安阳有“三根”:一是“文字之根”。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除了甲骨文字以外全部都湮灭了,只有甲骨文字一脉相承,传承至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是“文化之根”。五经之首的《易经》,就发祥于安阳的羑(you)里城。《易经》所包含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哲理,以及它的神秘色彩,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三是“民族之根”。三皇五帝之中,就有颛顼(zhuanxu)、啻喾(diku)两位圣贤在我们安阳建都,至今还有他们的王陵——二帝陵。
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也就是今天的曲阜,迁到“殷”现在的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殷墟博物苑”就是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起来的。
殷墟是商朝后期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是一座丰富的地下宝库,为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首,2006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下车之前的安排)
朋友们,殷墟博物院停车场到了,下车之前再次提醒大家,我们的旅游车是蓝白相间的宇通车,车牌号是豫A12345,我们的导游旗是黄色的,我的手机号是12345654321.。11点30半我们在这里集合。请大家关好车窗,携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做好下车准备。
安阳殷墟导游词(景点;1280字)
(殷墟博物馆的外观)
游客朋友,您现在看到的是殷墟博物馆的外观。殷墟博物馆坐落在洹河岸旁,是一座地下博物馆。这样的设计符合现在世界上遗址保护的理念,同时尽可能地与整个殷墟遗址景观相协调。从平面上看,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字,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商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心高出地面3米的青铜结构,象一只巨大的青铜鼎,代表着商代是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鼎盛时期。馆内展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国以来在殷墟发掘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精品。目前这里是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馆。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已进入殷墟博物院内部。
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殷墟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照甲骨文“门”的写法而建。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门额苑名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色古香。这扇大门已成为殷墟景区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而大门两侧的两个金黄色浮雕图案,是根据1796年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形玉珏的形状仿制而成的,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早期龙的形象之一。
朋友们,现在呈现在您眼前的这件青铜器,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殷都以冶铜工业最为著名。尤其是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更是以其恢弘的气势向亿万人展示了手工业的“绝活”。司母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属于国宝级别。其中铜、铅锡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器的比例基本相同,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冶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
游客朋友,您现在来到了妇好墓享堂广场。首先映入您眼帘的这尊雕像就是华夏最早的巾帼英雄——妇好,它高约3.5米,由汉白玉雕塑而成,生动的再现了妇好生前的英姿和风采。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善武,深受武丁宠爱,多次参与国家大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我国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据甲骨文记载,她多次率兵东征西战,最多的一次竟带兵13000多人,不少男性都归她指挥。妇好有一次率军征伐巴方,由于她运筹帷幄,事先设下埋伏,配合正面的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妇好不仅能率兵征战,还能主持重大的宫廷祭祀,在王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亡。武丁很悲痛,破例将她厚葬于自己处理国家大事的宫殿区里,并在墓坑上精筑享堂,以示纪念。
游客朋友,您现在来到了地宫二层,这里就是妇好墓。妇好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墓底距地面深7.5米,随葬品出土1928件,分6层葬于墓内,妇好墓是一座未被盗过的殷代王室墓,随葬品出土极为丰富,其中出土青铜器468件,总重量达1600多公斤。墓最底层发掘有黑红相间的漆皮,推测应为妇好棺材的位置,左右两侧摆放是6700多海贝和755件玉器,随葬的755件玉器,每一件都称得上巧夺天工,这些玉雕不仅工艺精巧而且生动活泼,形神兼备,堪称商代玉器的精品,显示出当时造型艺术与琢玉技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这些玉大部分还来自辽宁、新疆等地。
好了,各位游客,关于殷墟的讲解到此结束,下面是活动时间,两个小时后我将在停车场恭候大家,谢谢!
猜你感兴趣的:
1.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范文
2.安阳岳飞庙导游词
3.安阳文峰塔导游词
4.安阳马氏庄园导游词
【辽宁省博物馆导游词】推荐阅读:
参观辽宁省博物馆有感03-17
辽宁省博物馆观后感12-17
辽宁导游词07-08
辽宁沈阳怪坡导游词介绍06-09
辽宁旅游景点导游词介绍02-11
介绍辽宁鞍山玉佛苑导游词04-04
辽宁旅游导游欢迎词01-23
辽宁省农村道路建设10-31
辽宁省政府文件11-30
辽宁省中考物理真题02-17